第一篇:现在国家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哪些?
现在国家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哪些?
从2010年年初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四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经过半年的意见征求,主要领域从7个扩为9个,现在又改为7个,但前后7个领域的产业内容已发生变化。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初步定于9月份下发,随后将陆续出台各个领域的具体发展规划,以及中央和地方的配套支持政策。这一宏大规划,被业内人士看作继“4万亿”后中国政府启动的最大规模的产业计划。而这一计划,已瞄准发展结构的根本转变。
在七大领域中,每一个大的领域中又确定了具体的分项。
在“节能环保”中,将重点突破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利用;
“新兴信息产业”将聚焦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
“生物产业”将主要面向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
“新能源”中,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将领衔;
此前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汽车”,主要发展方向确定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提出了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
“新材料”中分列了特种功能和高性能复合材料两项。
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被认为是振兴经济的又一重大举措,因为几大部委的领衔介入,此后的政府大规模投资也被市场普遍期待,所以这也被认为是继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之后又一个大型产业投资计划。
与“4万亿”计划有本质不同的是,此次投资计划指向的是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说,“之前的‘4万亿投资规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都是在扩大内需,加强基础建设的角度,结合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而现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转向至新兴产业项目。”
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制定,从时间上来讲,也与明年开始实施的“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国家发改委也已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编制作为重点。
第二篇: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空间等产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月三日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温家宝指出,在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我们必须在这场竞争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温家宝指出,要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温家宝强调,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非常重要,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我国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一要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要努力走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列,尽快确定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和市场推进措施,推动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发展。
二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三要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四要运用生命科学推动农业和医药产业发展。积极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突破创新药物和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条。
五要大胆探索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实施好载人航天计划和嫦娥计划,有效进入并和平利用空间,切实加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努力提高地球深部资源探测水平,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种资源。
温家宝说,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原始创新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源泉。中国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别人,也不能坐等技术转移,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创成果。
一、新能源 新能源是相对常规能源而言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尚未大规模作为能源开发利用,有的甚至还处于初期研发阶段;资源赋存条件和物化特征与常规能源有明显区别;开发利用技术复杂,成本较高;清洁环保,可实现二氧化碳等污染物零排放或低排放;资源量大、分布广泛,但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的缺点。根据技术发展水平和 2 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新能源的界定也会有所区别。发达国家一般把煤、石油、天然气、核能以及大中型水电都作为常规能源,而把小水电归为新能源范围。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把新能源范围确定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核能、核聚变能等共9个品种。生物质能在广义上分为传统生物质能和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属于非商品能源,是经济不发达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主要能源,利用方式为柴草、秸秆等免费生物质的直接燃烧,用于烹饪和供热;现代生物质能包括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燃料等,是生物质原料加工转换产品,新能源中的生物质能仅指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和大中小水电可称之为传统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则统称为新型可再生能源,是新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信息网络 以物联网(传感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产业上升为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第二位,可以说中国物联网的春天来了。物联网和传感网是同一个东西,其精髓是“感知”;物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变革,可能要远远大于互联网。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 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自美国提出“智慧地球”后,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在物联网领域加快研发和工程化、规模化应用步伐,可以说是群雄逐鹿、你追我赶。“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中国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国正处于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应用的初始阶段,快速突破规模产业化的瓶颈技术,抢占制高点,是最紧要的。用温总理的话说,就是“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因此,相关各方都要把精力和财力集中到“谋划未来和攻破核心技术”上来。只有这样,我国的物联网事业才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在第三次信息浪潮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三、新材料 新材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材料的使用来看,人类已经走过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三个阶段,与之相对的,则是人类文明的三代阶段: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材料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目前人类已进入硅基/合成材料时代,材料科技的进步作用更加凸显。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被认为是21世纪的三大支柱性高技术产业。材料科学的进步左右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一种新材料的应用,往往事关 一个产业的兴衰。新材料产业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和国防建设的方方面面。所谓新材料,是相对于原有材料而言的,其特征是具备原有材料没有的新性能、新功能。按材料种类划分,大致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四大类。按材料的性能分,主要包括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结构材料主要是利用材料的力学和理化性能,以满足高强度、高刚度、高硬度、耐高温、耐磨、耐蚀、抗辐照等性能要求;功能材料则主要是利用材料具有的电、磁、声、光热等效应,以实现某种功能。我国在新材料的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与国际同步的水平。比如在激光晶体、光学晶体材料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磷酸铁锂电池方面,其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已在国际上稍稍领先。但就整体而言,我国还只是一个材料大国,距离材料强国还有很大距离。“十二五”期间我国新材料发展重点将围绕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五大方向展开:现代交通运输,如轻量化汽车,高速铁路,远洋货轮等;高效清洁能源,如半导体照明(LED),风电、太阳能及其能量存储系统,热核聚变等;环境资源,如镁、稀土等储量丰富的特色战略资源材料,清洁煤化工,秸秆材料综合利用等;民生产业,如小城镇化和城市化所需的绿色建筑材料,涉及文化娱乐和传媒介质等的新一代先进显示材料,与人口安全相关的生物医用材料和医疗器械设备等;此外还有国防领域。
四、生物医药 生物技术是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生物体及其细胞的、亚细胞的和分子的组成部分,结合工程学、信息 学等手段开展研究及制造产品,或改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质、特性,进而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手段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芯片技术、基因测序技术、组织工程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生物技术产业涉及医药、农业、海洋、环境、能源、化工等多个领域。应用生物技术生产出相应的商品,这类商品在市场上形成一定的规模后才能形成产业,因此,生物技术产业的内涵应包括生物技术产品研制、规模化生产和流通服务等。随着生物医药产品外包的逐渐兴起,生物医药市场开始茁壮成长。但生物医药属于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长周期”行业,这些特点造就了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不平衡。由于生物技术产品开发耗资巨大、周期漫长,使融资渠道不畅的国内中小企业面临困境。中国生物医药的原创性研究及资本市场远远落后于海外,这导致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陷入低水平重复生产和恶性竞争的局面。对于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专家指出,鼓励自主创新,着重实现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业化,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速发展我国具有技术基础和优势的产业领域,形成产业突破。此外,建立良好的高科技投资市场、生物风险投资基金及独立的评估机构是生物医药产业最重要的资本基础。以企业为主导的资本流向,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以发展原创科技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研发企业,更需要具有战略眼光的投 6 资者及政府的支持,这是目前发展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最紧迫的问题。
五、空间 空间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宇宙空间的技术,又称为太空技术和航天技术。目的是利用空间飞行器作为手段来研究发生在空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现象。我国的航天专家将空间技术的主要特点概括为两个方面:首先空间技术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科学技术,是很多现代科学和技术成就的综合集成。它主要依赖于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众多先进技术的发展。因此,一个国家空间技术的成就,最能体现其科学技术的水平,是衡量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其次,空间技术是一门快速的、大范围的、在宏观尺度上最能发挥作用的科学技术。比如,通信卫星可以大面积覆盖地面以至全球;气象卫星可以进行全球天气预报;侦察卫星可以及时监视广大地区的军事活动等等。空间技术区别于一般常规技术的这两大特点,使其对一个国家的实力和进步起到意想不到的战略性作用:在经济上能产生很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普遍认为,开发利用外层空间资源,其投资效益能达到1∶10以上;在军事上最能显示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一个国家只要占有空间优势,就掌握了军事战略上的主动权;在政治上对提高一个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的地位影响深远。一项重大空间成就,往往成为国际谈判的重大筹码;在科学技术上还能带动电子、自动化、遥感、生物等学科的发展,并形成包括卫星气象学、卫星海洋学、空间生物学和空间材料工艺学等一群新的边缘科学。空间技术的开创和发展是人类开拓宇宙空间的壮丽事 业。空间技术自50年代崛起以来,以其辉煌的成就对国际政治、军事产生的影响和对人类经济、文明作出的贡献举世瞩目。几十年来,空间技术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其中各类卫星大显神通。
第三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公考联考申论热点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09月15日21:51中公教育我要评论(0)
字号:T|T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夺取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
目前我国已明确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把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夺取未来产业发展的新优势。这是我国顺应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趋势,着眼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乃至科技革命,一些传统产业难以为继,一些新兴产业应运而生,特别是具有广泛影响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得以萌生和发展。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后,世界将希望寄托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去年9月,奥巴马政府出台了《美国创新战略:驱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方案,仅开发新能源美国计划10年投资1500亿美元,创造500万个就业岗位。2006年欧盟推出《创建创新型欧洲》报告,仅发展绿色经济就拟投资1050亿欧元。日本政府发布了《日本创新战略2025》报告和“数字日本创新计划”纲要。全世界已加快了新科技革命到来的步伐!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为了夺取竞争新优势,我国要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使我国的经济和产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更加认识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大规模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办法是:加快发展高效、清洁、可持续的新能源产业,它将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方向的战略性能源。据统计,中国人均化石能源可采储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国发电总量也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要加大财政对新能源产业的投入,扶持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水电、生物质能、核电等产业的发展,构建绿色能源体系。
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保障,是最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虽然我国已是材料生产大国,但在新材料领域总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专利成果少,某些高技术、高品质、高性能材料尚依赖进口,新材料成果转化率和规模化生产程度低。我们要成为材料生产的强国,必须抓好重点领域:超级结构材料,如高性能金属件化合物材料和智能材料与结构;新一代功能材料,如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战略能源材料和特别功能材料等;环境友好材料,如生态建筑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如器官的修复与替代材料;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光电子材料等等,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我国能效比发达国家约低10个百分点,主要工业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30%以上,因而节能任务非常繁重。我们要大力研制先进设备,加快节能技术改造;要扩大节约新技术和发展新能源汽车;要开发和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和技术。同时,我们还要继续加大环保产业的投入,在环保设备的制造、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噪声与震动控制设备等方面取得新的战略性的突破,大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预计2011年全球生物制药市场将达980多亿美元,欧美公司约占销售额的90%以上。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整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必须加强基础研究,推进资源整合,促进国际合作,争取在医药生物、后基因组技术、再生医药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方面取得新成果。
加快发展信息网络产业。美国在诸多至关重要信息领域引领发展潮流,2009年又提出发展“智慧地球”,把发展信息产业提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我们要加速构建无所不在、人人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三网融合、推进“感知中国”建设,研发后IP时代技术,抢占信息网络的制高点,带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优化升级。
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产业。这个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总体水平处在世界制造产业链低端,缺少关键技术和自主品牌,重大装备和核心部件依靠进口。我们要在发展光电一体化技术、大飞机、新一代运载火箭、大型清洁火电、核电设备、新能源汽车、新一代流程工业成套技术装备、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及基础制造等方面取得突破,实现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
我们只有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尽快抢占制高点,提高国家竞争力。在此过程中,我们还要着力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壮大科技创新队伍,使我国经济的发展走上内生创新增长的道路。
公考联考申论热点之行政干预司法
2010年09月15日21:52中公教育
字号:T|T
【背景链接】
2010年7月17,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发生了群体性械斗,根源是矿权纠纷,导火索是一起久拖不决的“民告官”案。并不复杂的矿权纠纷案,经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至今仍得不到执行,致使价值数亿元的集体财产归于个人名下。
2010年7月20日,针对陕西省国土厅的抗法事件,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表示,对于法院的生效判决,行政部门不能够干扰生效判决的正常履行。
2010年8月1日,在陕西省横山县,在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过程中,一份来自陕西省政府办公厅的密函称,“如果维持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判决,将会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对陕西的稳定和发展大局带来较大的消极影响”。这份密函被指与陕西国土厅亦有关联。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向最高法院发出“公函”,要求对省高级法院的一审判决进行改判。法院独立、公正审判遭遇“行政门”。
【政策背景】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也将“依法审判案件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列为法官的权利。很明显,国土部门主持的协调会,根本无法使国家审判机关的判决失效,而政府部门给人民法院发函干预,则是公然地违反宪法和法律。
【标准表述】
重要性
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所谓法治,首先是对政府权力进行规范,驯服权力,使它受到人民意志的约束。政府必须依法行政,法律的权威高于行政权力,如果有人提出请求,政府行政行为必须接受法院的严格审查。政府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法律、法院之上,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是逆政治文明潮流而动。
深度剖析
一方面,行政权力抗拒司法,不是依法律知识而行,而是依现实而行,司法在现实中的处境与作用决定了行政权力选择何种方式。
另一方面,陕西国土厅抗拒司法判决,是民告官“执行难”这一层面问题的升级版。“民告官”可以难在执行环节上,也可以难在起诉、受理、能否胜诉等各个环节上。在这起事件中,法院体现了一定的积极功能,明确作出了审判意见,然而在一些案件中,法院不仅不愿受理一些行政诉讼案件,甚至偏袒被告、动员原告撤诉、甚至擅自变更被告,这不仅导致目前行政诉讼中“民”一方胜诉率低,而且也导致了胜诉了也难获执行的尴尬处境。因此,不论是省一级的行政干预司法,还是市、县级别的,本质都是一样,法条与司法的实际作用并不完全对应,行政与司法都处在让人尴尬的位置。
对策措施
首先,对政府权力进行规范,驯服权力,使它受到人民意志的约束。政府必须依法行政,法律的权威高于行政权力,政府行政行为必须接受法院的严格审查。政府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法律、法院之上,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是逆政治文明潮流而动。
其次,呼吁最高人民法院“抵制非法函件干预司法”仅仅是抵制干预是不够的,法院可以抵制,而某些地方政府也可以继续干预。防止行政干预司法,必须在政治的高度作出安排,使之成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一个政治禁忌。
最后,法律必须得到执行、法院生效判决必须被履行,地方权力尊重司法独立是题中应有之意。把它贯彻到对地方权力的考核评价中去,并启动问责。
第四篇:2013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附件1:
2013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http://
高技术服务业专项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一、支持范围
重点支持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项目。
(一)研发设计及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市级行业主管部门为市经信委)
1、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试验、研发服务等能力建设项目。
2、依托计算机辅助设计、网络协同等高科技手段,面向高端产品、关键零部件和整体解决方案等的设计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3、人机工程设计、仿真测试系统、设计软件平台等研发设计工具开发和应用服务项目。
4、面向大数据分析、复杂信息系统运维、工业软件、高性能计算、移动互联等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二)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市级行业主管部门为市质监局)
1、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设备和产品的测试、检测认证、计量溯源、节能监测、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生物安全检疫等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2、检验检测综合解决方案、仪器设备和耗材开发研究、标准一致性测试检验等支撑项目。
3、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标准信息分析能力建设项目。
(三)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市级主管部门为市知识产权局)
1、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交易、布局研究、风险预警等业务数据库、分析工具与应用系统建设项目。
2、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信息加工、专利技术分析等信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市级行业主管部门为市科委)
1、技术交易、技术转移、成果推广及相关中介服务企业的数据库与应用系统等能力建设项目。
2、科技评估、科技担保、知识产权投融资、非上市股权托管交易等服务机构的业务数据库、分析工具与应用系统建设项目。
(五)平台、示范及园区服务条件建设类项目(高技术服务产业园区和重点培育园区市级主管部门为市发展改革委,其他项目为相应领域市级行业主管部门)
面向上述领域,针对产业环境优化和关键瓶颈突破的公共服务平台类项目、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应用示范类项目、以及本市高技术服务产业园区和重点培育园区服务条件建设项目。
二、申报条件
1.项目申报单位必须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2012年1月1日前在本市进行工商登记并按规定通过工商年检,主营业务与申报领域一致或高度相关,项目总投资不低于2000万元,新增投资不低于总投资的80%,资本金不低于总投资的30%。
2.申报项目建设内容必须在本指南范围内,具有技术先进性、模式新颖性、行业领先性和带动示范性,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以软硬件设备购置为主,且不少于新增总投资的50%。
3.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实施,已完成项目立项程序(审批、核准或备案),建设期一般不超过两年,且已落实房地、规划、环保、资金等实施条件。
4.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占职工总数的50%以上。
5.服务收入占当年总收入50%以上(第五类项目除外)。
6.落户在本市高技术服务产业园区和重点培育园区,具有申报领域相关国际、国内权威机构资质认证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优先支持。
7.已获得其他市级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本专项不予支持。
三、申报材料
1、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及附件,参见附件2《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高技术服务业专项工程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大纲及相关附件格式》。
2、说明项目获得资质认证和知识产权情况的相关文件复印件(如资质证书、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专利证书等)。
3、与其他单位有效服务合同或意向复印件。
4、其他证明材料,如所在区县政府配套资金支持的承诺函、国家及上海市创投基金支持的证明文件等。
所有书面申报材料请采用A4纸双面打印,按大纲要求顺序排列,并于左侧装订成册(采用普通胶粘装订方式),一式三份,加盖单位公章。
四、申报方式
(一)受理方式
1、区(县)发展改革委按照指南要求,会同区(县)财政局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受理和初审,并向市发展改革委正式行文汇总转报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2、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市政府派出的管理机构、市级以上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市属企业集团、高技术服务产业园区和重点培育园区管理机构、经本市主管部门备案的创业投资机构,可直接向市发展改革委正式行文推荐并转报项目申请。
(二)受理时间
经初审合格后的书面项目申报材料由上述相关部门和机构统一于2013年3月22日早9:00-晚17:00报送,过期不予受理。
(三)受理地址
延安东路1200号电信世界大厦14楼,上海市投资咨询公司。
第五篇:关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在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提出了六条纲要,其中有那么一条《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家2011到2015这五年之间的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什么,为什么要在如此重要的五年中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型新产业将会对未来自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的怎样的影响,规划又将如何推进…… 以下为我对国家战略新兴新产业的调查分析,主要为网上资料整理。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与构成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目前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
主要构成有新医药,新材料,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农业生物育种,高端装备技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
二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原因与条件
世界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仅使不到10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但资源和生态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再也不能延续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的永恒主题,人类文明进步呼唤着可持续发展和新科技革命,中国面临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要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依靠科学技术形成少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方式和少排放、多利用的消费模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让中国这块美丽古老的土地,成为炎黄子孙世代繁衍生息的绿洲和乐园!当今世界正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正处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核心的物理学革命,加上其后的宇宙大爆炸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板块构造理论、计算机科学,这六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共同确立了现代科学体系的基本结构。自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尽管知识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基本表现为对现有科学理论的完善,没有能够出现与这六大革命性的科学突破相提并论的理论成就或重大发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沉寂”至今已经有六十余年了。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经初显端倪。这场新科技革命,将依赖现代化进程强大需求的拉动,将源于知识与技术体系创新的驱动。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中国经济要想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想要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必须在战略决策、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产业化这四个方面的储备努力。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这些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安排,体现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我国科技发展战略方针。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关键。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
三
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与措施
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 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生物农业、生物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共性基础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以掌握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引领支撑作用,依托优势企业、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环节,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拓展,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支持新产品应用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培育和拓展市场需求创造良好环境。
四 战略性新兴产业现阶段发展情况 新兴产业发展开局良好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元年,也是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元年。这一年,中央和地方政府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在编制发展规划,强化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国内外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了良好开局。
过去的一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在信息产业领域,我国自行研制的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成为全球计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之一,以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为代表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和下一代互联网开始规模应用。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对接,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为代表的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
为破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拓展难题,有关部门着力培育市场需求,为新兴产业和服务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受益于政策的东风,我国新一代信息、生物、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例如,全国IPTV用户已经达到1177万户,手机视频用户达到4375万户,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超过350万千瓦,是2010年的近3倍。发布战略规划 增强发展牵引力
在回顾2011年工作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说,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编制完成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修订了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制定了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开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大力支持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云计算、智能制造装备、基因库、卫星应用等专项和重大项目建设。新设立了41只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
此外,工信部、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还组织编制了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7个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以及物联网、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一系列细分领域的专项规划,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素分解指南和产业地图。
为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还相继出台了有关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等一系列产业政策。
与此同时,已有22个省区市发布或即将发布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6个省区市发布或即将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开展区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机制研究。加大财政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
为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去年中央财政积极引导社会资源,采取参股创投基金,组织实 3
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和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等方式,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全国20多个省区市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发展。例如,广东省政府决定“十二五”期间集中安排财政专项经费,采用研发补助、创业投资等方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支持。
为利用债券等融资渠道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去年,有关部门支持14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类企业发行229只、4536.1亿元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去年,我国高校增设了25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各类人才。
加快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为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去年组织了第一批12个地区(城市)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建立了当地三网融合协调机构,制定了试点方案。有关部门还研究制定了年底前将试点扩大到全国各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扩大试点工作方案,并已启动第二批三网融合试点工作。
为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我国出台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和配额交易方案,制定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和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
我国还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工程,支持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强化科技创新,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力。
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已顺利起步,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要实现“抢占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战略目标,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加快研究解决。下一步,将在继续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实现重点领域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