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管理结课论文
企业管理概论结课论文
姓名:况甜班级:信息学号:分数:1001 20101001010
4述说企业战略管理
摘要:企业战略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不仅仅是为企业指出正确的方向。而且还包括让企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方法和路径,所以它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为保证目标的实现进行规划。并发扬其内部能力将这种规划和决策变成现实,以及在实现过程中进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现代企业所面临的是一个复杂和迅速变化的生存环境。企业为了生存和达到盈利的目的,必须了解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以及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取得自身的优势,获得长远发展。
关键字:战略生存竞争风险
一.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企业战略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一直发展到今天,从巴纳德强调的企业组织要与环境相适应的这“匹配” 思想成为现代战略分析的基础,到肯尼斯·安德鲁斯开创性地提出要通过组织的实力与弱点及市场环境的机会与威胁的方式,将战略定义为公司“能干什么” 与它“可以做什么” 之间的一种配比,形成了企业战略分析的框架,再到迈克尔·波特突破性地提出以五力量图为工具的产业结构分析方法,以价值链为分析工具的识别企业竞争优势的分析方法以及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形成了以外部环境为重心的企业战略分析框架。
1990年,普拉海拉德与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了“核心竞争力” 的概念,强调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组织内部两个相互补充的方面:企业所具有的资源、企业的能力。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如土地、设备等;也包括无形资源,包括品牌、企业文化等。企业能力是指企业协调资源并将其发挥生产作用的技能。“核心竞争力” 还强调具有“价值”、“稀缺性” 与“难以模仿性” 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依此才能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市场中得以长期生存。由此形成了以内部条件为重心的企业战略分析框架。作为资源依赖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杰伊·巴尼提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在行业中业绩出众的能力,也即能够赚取比同行更高利润的能力。既然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就要比竞争对手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影响,战略联盟的形成使得传统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向以集团为基本单位的市场竞争形式,即联盟集团与联盟集团之间的竞争,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联盟内的企业成员要达到双赢的目的,而不是“零和游戏”,以避免你死我活的竞争状况。
2005年,W ·钱·金教授和勒妮·莫博涅教授在其《蓝海战略》中提出,企业要把视线从市场的供给一方移向需求一方,从关注并超越竞争对手的所作所为转向为买方提供价值的飞跃,从而摆脱“红海” ——已知市场空间的血腥竞争,开创“蓝海”——新的市场空间。
简言之,随着战略思想的引入及市场竞争态势的变化,企业战略管理的重心也在不断转移,逐步从注重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发展到注重企业的内部条件,并转向内外相结合的资源依赖学派与超越单一企业的联盟及群理论,从关注生产企业转向关注需求方,从关注并超越竞争对手的所作所为转向为买方创新价值,并开创新的市场空间,“蓝海战略” 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二.企业战略管理的制定过程
为了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为了使战略目标得到有效实施,战略管理必须贯穿于企业管理全过程,体现系统性和全面性;必须加强部门间业务流程和任务活动间的整合;必须加强对中基层管理人员直至员工的战略目标实施绩效管理工作;必须体现变革性,认识到调整的必要性。
首先,提出战略方案。需要考虑的最基本问题是”哪一种战略方向最明智?“人们在选择战略方案时往往考虑那些最显而易见的战略,因此,在制定战略过程中,考虑可供选择的方案应较多一些。
其次,评估战略备选方案。要按战略分析的原则对各种战略备选方案按完成企业目标的能力逐个进行评估,目的在于选出在配合企业外部环境所具备的机会和威胁与企业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两类要素时的最佳战略。人们在评估时通常使用以下两种标准:要选择的战略是否发挥了企业的优势,克服了弱点,善用了机会,将威胁削弱到了最低的程度;战略是否能被利益相关者们接受。
第三,进行战略选择。
第四,围绕选择的可行战略方案制订政策和实施规则。选择好最佳方案并不是战略制定的终结,管理层要建立政策,确定战略实施的基本规则。所以,政策与选择的战略一脉相承,政策是把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联结起来指导决策的指南。企业运用政策来确保所有员工用行动支持企业宗旨、目标和战略。有些政策生命力很强,甚至比促使他们建立的某个战略还要长命。有时一些政策能变成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政策使战略更容易实施,但它们也会限制管理者未来的战略选择。
以海尔公司的发展为例,从海尔的发展历程看,海尔经历了三个发展战略阶段:名牌化战略阶段;多元化发展战略阶段;国际化战略阶段。从发展战略角度看海尔经历的几个历程。
1.技术引进,抢占市场。
1984年,海尔就成功的引进了当时国外较先进的技术。为海尔神速的占领内地新兴的市场空间,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为海尔积攒了一笔可观的发展资金,为海尔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提高质量,力创品牌。
在占据了国内的大量市场份额的基础上,海尔为了谋求长期的发展,将产品质量的提高与稳定放在首要的战略位置,实施名牌化战略。1985年,当时国内的消费观念尚停留在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
又三年的艰苦朴素过日子阶段。当众将稍有质量问题但尚可以适用的部分冰箱当众砸毁,充分反映出张瑞敏前瞻的策略眼光。1988年海尔冰箱终于荣获金牌,在消费者心中迅速建立起了良好的质量形。
3.低成本策略,扩张规模。
虽然第一次并购是政府行为的结果,但是由于海尔之前所实施的技术高起点策略,创新品牌策略取得了很大成功,使得海尔很轻松的进行了当地几个同类企业的合并。海尔从此实现了生产上的大规模,低成本,低价格,高质量的策略进一步稳定了市场份额,牢牢的坐在了行业老大的位子上。
4.多元化策略,文化取胜。
与第一次“拉郎配”式的合并完全不一样。在成功上市取得稳定的融资渠道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将企业做大,做活,做强。海尔大施资本运做的“休克鱼”策略,盘活资产,注入新企业文化。以海尔的无形资产激活有形资产,输入新的企业文化激活休克鱼的发展战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5.战略转移,全球化经营。
进入新世纪实施新战略。海尔要实现战略转移。从管理方向,市场方向和产业方向三个公司战略方面实施海尔发展战略的转移。向整个国际市场提供海尔服务。
三.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风险
风险是指在特定环境和特定时期内导致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它具有客观存在性、相对可变性、可以预测性和在一定程度上的可控制性四个特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新的竞争形势下,中国企业亟待加强战略风险管理。所谓企业战略风险管理,就是根据战略的分析与制定、评价与选择以及实施与控制,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控来妥善预防和处理风险所导致的损失及其后果,并尽量降低经营成本,以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动态管理过程。
四.了解企业战略管理的意义
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意义表现在:
首先,由于企业在战略中确定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目标和企业资源的分配,从而使企业的成员充分了解了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年内应完成的任务,因而可以激励他们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其次,战略管理使企业和各部门的战略性活动优先得到实施。企业战略的全局性使企业各个部门的人员都能充分考虑到与其他部门进行决策协调,从而有利于培养员工的整体观念和集体意识;
再次,企业的高层管理部门能够根据企业战略的需要在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资源,并以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为依据对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行监督和评估。
最后,战略管理能使企业对竞争对手、顾客和技术等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美]波特、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5-43.[2] 徐二明、王智慧,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流派[J],首都经济贸易学学报,1999(1):25-29
[3][4] 王涛、万键坚.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讲规律及未来趋势[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4(3):7-12;
[5]
[6]
[7]
[8]
[9]
[10]
第二篇:现代企业管理结课论文
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浅析
摘要: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由过去资本、资源、科技的竞争,转向以人力资本为主的竞争,所以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更加明显。本文通过对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的特性、内涵和塑造方法的阐释,力图从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的角度开拓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的途径,以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魅力帮助企业外塑形象内增凝聚力,从而提升现代企业获取、留住优秀人才的竞争力。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
引言
全球化已彻底改变了竞争的范围,作为企业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相关影响。那么,实践过程中证明,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砝码,在诸多涉及企业形象的要素中,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是其中的核心与代表,它对外影响企业的形象,对内影响企业的凝聚力。所以,塑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是现代企业塑造其社会形象的重大任务之一。
一、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是时间性、实践性、外化性的统一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并不是一个晦涩难懂的词汇,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与感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加以解释。所以,本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可以理解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内在综合素养在工作实践过程中所展现的,被企业员工与社会所认知的各方面素质的总和。
1.1 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是一段时间的过程以实际工作为例,人力资源管理者自上任之初,就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展现其形象,加深企业员工与社会对他们的认识。从另一方面来看,企业员工与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的认识不断深入,整个认识过程是由感性向理性转变的过程,也就是逐渐向本质逼近的过程,随着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这种认识的不断加深,企业员工与社会就会越来越熟知人力资源管理者,既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也就随之塑造而成。
1.2 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是企业员工与社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评价,他们经常评价人力资源管理者机敏、干练等等,追溯这些评价的由来,可以发现,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是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践基础上的,也可以说是实际工作给了人力资源管理者展示其形象的平台。
1.3 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内在气质的外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行为主体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在展现其形象的过程中,衣着、谈吐、肢体形态等充当展示其形象的媒介,但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内在气质确是外在形象的最终源泉。虽然可能出现一时一事所产生的形象与实际气质不相符的情况,但从整体来看,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能力、气质还是与其形象相一致的。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我们知道,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的塑造并非一时一刻,而是企业员工与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者一段时期内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综合评价;同时,综合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多重素质的全面体现。
2.1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学识体现的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的知识底蕴人力
资源管理者的学识是人力资源管理者才干的象征,博学多才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凭借其渊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从容地处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2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品质是塑造良好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的导航仪人力资源管理者品质的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人力资源管理者信仰,这里是指把爱岗敬业化作实际行动的信念,只有真正热爱所从事的事业,才能把这份崇高的热情带入到实际工作中,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创造佳绩。其二,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道德品质,这里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内在修养,也是塑造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的决定因素,拥有崇高思想、高尚情操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更能令企业员工与社会信服,不会让企业蒙受物质与荣誉上的损失。
2.3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业绩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的评判依据从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的评价主体来看,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可以直接感受到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水平。低成就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会使员工产生只有付出多于回报的失落感,久而久之,人心就会涣散;另外,社会也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的评价主体,他们可以通过企业招聘等活动判断人力资源管理者是否合格,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业绩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来说至关重要。
2.4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能力是塑造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的最终决定因素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能力直接决定着人力资源管理者业绩的高低。极强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力可以使员工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在人力资源管理者和员工之间产生满意度与凝聚力,起到有效整合资源的效果;此外,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能力,也体现在企业与社会、政府等部门交往等的其它方面,可以形象的说,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力是企业运转不可或缺的“调味剂”。
三、人力资源管理者从自身寻找塑造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的方法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的塑造是一套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认识自我,而且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提高自身在员工、企业乃至于整个社会中的形象。
3.1 提高意识,以有意识的行为点缀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塑造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第一,时刻注意提高意识。在强化意识的过程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指导工作和生活正确方向的有力保障。第二,人力资源管理者还要时刻树立提升其形象的观念。一位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更应该在繁忙工作细节中注重良好形象的塑造,把提高良好形象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增添良好的业绩。
3.2 注重亲和力,用“情”强化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为塑造以“情”留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信任。员工只有得到了他人的尊重、认同和信任,体会到他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才能在本职工作中最大的展现其价值,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倡导企业管理层多微笑、多表扬,才可以为员工带来尊重和信任的感觉。
二是倾听。虽然倾听基层员工的意见会为人力资源管理日常工作带来更大的工作量,但发挥群体智慧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会有效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满意度。
3.3 加强培训,以“知性美”修饰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培训不仅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儒雅的气质为其形象增光添彩。培训包含许多方面:第一,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企业骨干很可能因为没有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而退化为外行,这无疑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是致命的威胁,因此专业理论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第二,拓宽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范围,这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者了解其他岗位的工作内容、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第三,重视
对行业内优秀人力资源管理者经验的学习,用有限的经历来应对各种事件最有效的方法是分享他人的经验,从而在今后工作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能够得心应手的解决问题。
3.4 掌握机会,在机遇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现如今商场如战场,机会问题就能够表明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综合水平,特别是应变能力。在突发事件中,人力资源管理者有机会提出最佳方案、提升形象。
参考文献:
[1]丁雪峰.《中国雇主品牌蓝皮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年10 月.15-33.[2]【加】英格丽·张.《你的形象价值百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年1 月.北京第二版.78-86.[3]【日】反町胜夫.《怎样进行形象宣传》.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年.33-39.[4]夏年喜.《世界上最迷人的公关大师》.工商出版社.1997 年.35-55.[5]徐国定.《形象学》.香港海洋国际出版社.1998 年.67-88.[6]【美】谢尔·霍兹.《网上公共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63-71.
第三篇:现代企业管理结课论文
O2O营销模式分析
摘要:所谓的“O2O模式”看似合理,实际上并没有被国外主流媒体所传播。而是普遍存在的经济和社会现象而已。进入新世纪以来,O2O模式的快速发展对各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论述什么是O2O营销模式、O2O的营销模式的优势、O2O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O2O营销模式的前景展望。
关键词:O2O营销模式、优势、存在的问题、前景展望
一、什么是O2O营销模式
O2O营销模式又称离线商务模式,是指线上营销线上购买带动线下经营和线下消费。O2O通过打折、提供信息、服务预订等方式,把线下商店的消息推送给互联网用户,从而将他们转换为自己的线下客户,这就特别适合必须到店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比如餐饮、健身、看电影和演出、美容美发等。
O2O营销模式的核心是在线预付。数据显示,即使在电子商务最发达的美国,线下消费的比例依旧高达92%。TrialPay创始人兼CEO Alex Rampell在描述庞大的线下消费规模时举例说,“普通的网络购物者每年花费约1000美元,假使普通美国人每年收入为4万美元,那么剩下的39000 美元到哪里了?答案是,大部分都在本地消费了,人们会把钱花在咖啡店、酒吧、健身房、餐厅、加油站、水电工、干洗店和发廊。”
这不仅仅是因为线下的服务不能装箱运送,更重要的是快递本身无法传递社交体验所带来的快乐。但如果能通过O2O模式,将线下商品及服务进行展示,并提供在线支付“预约消费”,这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仅拓宽了选择的余地,还可以通过线上对比择选最令人期待的服务,以及依照消费者的区域性享受商家提供的更适合的服务。但如果没有线上展示,也许消费者会很难知晓商家信息,更不用提消费二字了。另外,目前正在运用O2O摸索前行的商家们,也常会使用比线下支付要更为优惠的手段吸引客户进行在线支付,这也为对消费者节约了不少的支出。
对于本地商家而言,原本线上广告的成效可以直接被转换成实际的购买行为,由于每笔完成的订单在确认页面都有“追踪码”,商家在更为轻松的获知在线营销的投资回报率的同时,还能一并持续深入进行“客情维护”。其次,O2O是一个增量的市场,由于服务行业的企业数量庞大,而且地域性特别强,很难在互联网平台做广告,就如同百度上很少出现酒吧、KTV、餐馆的关键词,但O2O模式的出现,会让这些服务行业的商家们一跃线上展开推广。
从表面上看,O2O的关键似乎是网络上的信息发布,因为只有互联网才能把商家信息传播得更快,更远,更广,可以瞬间聚集强大的消费能力。但实际上,O2O的核心在于在线支付,一旦没有在线支付功能,O2O中的online不过是替他人做嫁衣罢了。就拿团购而言,如果没有能力提供在线支付,仅凭网购后的自家
统计结果去和商家要钱,结果双方无法就实际购买的人数达成精确的统一而陷入纠纷。
在线支付不仅是支付本身的完成,是某次消费得以最终形成的唯一标志,更是消费数据唯一可靠的考核标准。尤其是对提供online服务的互联网专业公司而言,只有用户在线上完成支付,自身才可能从中获得效益,从而把准确的消费需求信息传递给offline的商业伙伴。无论B2C,还是C2C,均是在实现消费者能够在线支付后,才形成了完整的商业形态。而在以提供服务性消费为主,且不以广告收入为盈利模式的O2O中,在线支付更是举足轻重。
虽然O2O模式与B2C、C2C一样,均是在线支付,但不同的是,通过B2C、C2C购买的商品是被装箱快递至消费者手中,而O2O则是消费者在线上购买商品与服务后,需去线下享受服务。这是支付模式和为店主创造客流量的一种结合,对消费者来说,也是一种新的“发现”机制。
二、O2O营销模式的优势
O2O模式的益处在于,订单在线上产生,每笔交易可追踪,展开推广效果透明度高。让消费者在线上选择心仪的服务再到线下享受服务。O2O模式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跨地域、无边界、海量信息、海量用户的优势,同时充分挖掘线下资源,进而促成线上用户与线下商品与服务的交易。O2O模式可以对商家的营销效果进行直观的统计和追踪评估,规避了传统营销模式的推广效果不可预测性,O2O将线上订单和线下消费结合,所有的消费行为均可以准确统计,进而吸引更多的商家进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O2O在服务业中具有优势,价格便宜,购买方便,且折扣信息等能及时获知。将拓宽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由规模化走向多元化。
O2O是结合本地特色发展的生存探索创新。有限的生存空间需要新的模式探索和实践。地方网站狭小互联网生存空间,狼多肉少的状况,也让城市“风云变幻”。如今,团购的的狂热不在,房地产的冬天或许已至,地方新闻类网站和论坛的权威地位让地方门户日子并不好过,大型分类信息的强势进入瓜分了最后的“信息平台”这一领地。O2O线上交易线下体验方式提供了全新的用户体验模式。本地的人我们熟悉,本地的商家我们熟悉,本地的网站运营模式我们了解,三者的完美结合模式非“O2O”莫属了。
O2O可带给消费者最真实的消费体验。真实的消费体验是O2O模式适合地方网站发展的最大特征。其实,团购的火爆,足以窥见一斑。大家在线订购,线下体验忙的不亦乐乎。当然,团购目前在衰退,原因种种,盲目的扩张,运营成本的加大,客户线下体验感差等等。但我认为绝非是模式本身的问题。O2O要解决好诚信记录问题,让每一份线下体验真实的在网络上记录下来。加强管理,将线上和线下两个终端服务好,将消费者的体验感发挥到最大化,我们相信O2O的前
景无限。
此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地方网站O2O的得天独厚的优势。B2C等模式电商再怎么发展,地方性的一些产品和服务,也不可能挂淘宝等商城上销售,比如结婚请司仪、装修公司、理发、家政服务、餐饮和娱乐等。这些都是地方网站O2O的宝藏。而这些,在团购浪潮的洗礼下,大家对于线上消费线下体验的模式已经不再陌生了,也无形中为地方网站O2O发展铺平的思想道路。
三、O2O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团购网站暴露出来的诚信问题层出不穷。某网络调查结果发现,团购网站问题多多,诸如付款后卷款走人、网上货品描述与实际不符、线上诱人线下限制、额外消费多、高标底价、发表虚假折扣信息、服务注水、退换货比较困难等等。这些问题在不同的O2O经营模式中都可能存在。
团购网看似门槛较低,但是真正发展壮大,还需要经营者具有战略眼光,能恪守诚信经营的原则。就如松下幸之助所说:“诚信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建立一套完善的诚信标准系统,对O2O的发展来讲,至关重要。
拥有大量优质商家资源是O2O经营者的巨大优势,但是有时候为了获得商家资源,O2O经营者降低对商家资质的审核,造成很多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不良后果。
即使一些知名的团购网站也会爆出商家资质的问题。在团宝网上,一家名为济南品墨摄影工作室的商家推出28元团购摄影写真套餐,有消费者购买之后,找到这个商家拍摄完照片,但是取到照片时候,这个商家却没了踪影。消费者再打电话,手机关机。
造成这一问题,固然是因为团购网站对商家资质不够严格,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对于O2O经营模式理解不到位。有些团购网站为了提升用户数量,扩大经营领域,不断在全国扩张,结果固然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或服务,但是却无法保证这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O2O本身是非常强调本地化经营的商业模式,在某个区域内做精做透,这样才能长久维持客户。对于O2O经营者无法把握住这一点,就一定会在经营中发生策略上的失误。
O2O的盈利模式相对清晰,但是也容易造成发展模式的千篇一律。团购网站就是典型案例。国内团购的发展是一哄而上,小本经营,使用相同的模式,最后造成所谓的“千团大战”,同质化竞争太过严重,以至于团购行业的冬天提前到来。
四、O2O营销模式的前景展望
O2O这个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但进入门槛已经很高了,从创业者到资本市场都在寻找电子商务的下一个模式。我们发现,服务业的GDP占有率比制造业(生产那些能塞到箱子里的商品)高,在将来的5年国家将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的GDP占有量,如果把商品塞到箱子里送到消费者面前的网上销量有5000亿,那
么生活服务类的网上销量会达到万亿。
我们还可以发现,生活服务类商品在团购上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事实也证明这种在线支付购买线下的商品和服务,再到线下去享受服务的模式很快的被接受。而且我们的团购平台从一天一款到一天多款,从一款卖一天到一款卖多天,从团商品到团服务,从一个城市辐射到全国。团购作为非常态下的电子商务形式,一定会趋向于商品多样化,最终走上生活服务类折扣商城的形式。
与传统电子商务相比,快递可以给你送来从网上买到的商品(B2C电子商务+物流),却送不来服务的体验——我们生活中许多商品和服务必须到店消费,比如餐馆、台球厅、酒吧等,这些服务才是我们平时消费的大头。O2O模式却可以把这些服务通过网络“快递”给你。对于台球厅、理发店这些服务商来说,增加一些顾客不会增加太多的成本,却能带来更多的利润。
未来的O2O将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生态体系,不断向多元化和纵深化发展,比如会演变出平台型、外包型、直营型、合作型、区域型、垂直型等多种形态。他们之间虽然不会完全消除竞争,但更多的是互补与合作,一种共生共赢关系。
O2O具有典型的区域性特点,主体业务是基于实体商业的,因此,在本质上跟实体商业没有太大区别,相互间是一种对应关系。类似于传统领域里面的专业化营销服务机构,这就决定了它也将会向实体商业一样百花齐放,很难出现一统天下的局面,虽然也将会有巨无霸级的企业存在,但巨无霸不等于一统天下,细分领域的龙头会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只有体量上有大小之分,但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强弱之分,强弱一定是分领域的。>苏宁是最大的家电零售商,但也并非在每一个城市都是最强的)也就是说一家企业可能会拥有多个单项冠军,但很难成为全能冠军。
多种形态共生共存。传统商业中在业态上有百货店、大卖场、便利店、购物中心、美食城、酒店等,品类上有专卖店、专业店,架构上有全国连锁店、区域连锁店、单店以及直营店、加盟店等,都是多种形态共生共存,从没出现过一家通吃的情况。其实即便是突破了区域制约、理论上能够实现一统天下的商品加物流的电商模式现在也在不断地涌现出细分龙头。这是商业的自然规律,是有利于整个商业生态健康的。有过传统商业从业经历的人对此会有深刻的感受。这也有利于促进创业和就业。
总结
对于O2O模式来说,将是得offline者得天下,因此运营商所拥有实体商业的资源、背景、经验、人才、知识等将成为未来成败的关键要素。
如果把前十年称为第一代网商,把下十年称为第二代网商的话,第一代从业者大多是互联网人,侧重于“在线消费”,而第二代可能会有更多的传统商业从
业者加入进来,他们更侧重于“在店消费”,也就是以offline为业务核心,把online作为展示和预订通道,将原有的现付转化为预付,即时消费转变为预订消费。因计划性的增强而有利于降低成本减少资源闲置和浪费,从而让消费者得到实惠,商家的收益得到增加,实现双向收益,化解了买卖双方的利益矛盾问题。
如果把团购作为一个行业来看的话,O2O则是一种模式,它超越了行业的概念,几乎涉及到各行各业,所以它带动的是整体的商业生态的创新和转型,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消费终端,而且还会让产业链结构得到优化,传统的业务模式往往以本企业为中心,单赢较多,获取的收益往往以牺牲业务链上某一方或多方的利益为代价,因此与上下游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矛盾。有赢家也有输家。而O2O模式让企业运营从单赢走向多赢,不仅本企业受益,还让其上下游共同受益,实现全业务链的共赢。几乎没有输家。因此比多数模式都更趋近于完美。参考文献:
[1].陈寿送.中国O2O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2年
[2].徐梦园.舶来团购——论团购的发展现状及问题[J].中国商贸.2010年
[3].[4].
第四篇:New现代企业管理结课论文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3-2014学第二学期
《现代企业管理基础》期末课程考察报告
报告题目:关于苹果公司的企业管理分析
报告摘要(200字):
摘要:毫无疑问,在这样一个充斥着科学技术与追求物质享受的时代,苹果公司正在成为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一个引领时代的高新技术公司。而作为一家如此成功的公司,苹果在自身的经营模式、人员管理、营销策略、技术创新上都有独特的部分,无论是时尚酷炫的产品,令全世界瞩目的新品发布会,还是乔布斯本人都无一例外的受到苹果粉的追捧,这一切都与苹果公司自身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
关键词:企业文化创新需求乔布斯策略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机械114
姓名:陈卓生
学号:201110824406
评分:
引言
这几年来我们的观念在日渐的改变,人们对电子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多。对笔记本要求更加轻薄,对手机要求更加智能与多样化。越来越多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产品。在这个年代什么才是企业长久生存的主要武器呢,那就是创新。而苹果就像是这个时代的某一重要的代名词,总是意味这什么。乔布斯的去世让人们更加的注视起这个以创新而闻名的品牌iPhone,那么为什么它能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呢?
苹果在希腊神话中,是智慧的象征,当初亚当和夏娃就是吃了苹果才变得有思想,现在引申为科技的未知领域。苹果公司的标志是咬了一口的苹果,表明了他们勇于向科学进军,探索未知领域的理想。
在决定采用“苹果”这一名字时,创始人注意到他们品牌不遵守习俗的自然特性。这是一种水果的名称--它的视觉符号是被吃掉了一部分的苹果--没什么重要含义,然而这一选择证明了它的价值观--拒绝将计算机神化。苹果是人机关系中离经判道的先行者,人们将不再崇拜或恐惧计算机,而是将之视为一种娱乐。因此该品牌名称符合后来越变越明显的初始想法--一种新的标准已被确立。
苹果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Apple Computer, Inc,1976年4月1日成立,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库比蒂诺,核心业务是电子子科技产品。最知名的产品是其出品的Apple II、Macintosh电脑、iPod数码音乐播放器和iTunes音乐商店,他在高科技企业中一创新而闻名。
在2009年金融风暴后业界一片惨淡中,苹果公司却一直稳居福布斯全球高绩效公(Global
【1】那么他成功的原因是什
么呢。
企业文化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的生存发展中为企业大多数人缘所共同遵循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体系。也就是共同的价值观融入思想和行为的一种文化体系。而领导者的价值观和思想对企业的文化起这决定作用。不仅是勇于创新,事实上,公司一直是我型我素,冒高风险,甚至反主潮流。一个被咬掉一口的苹果也象征着苹果公司的企业与文化与设计理念:偏执、创新、注重智慧、朝气、富于生命力。公司的信条是进行自己的发明创造,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Steve jobs说过一句著名的【3】话:“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或者就为改变世界。”正是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使公【2】
司能够推出令广大用户喜爱的Macintosh电脑,公司也一直以这种独创精神为傲。在其创办初期,公司曾在楼顶悬挂海盗旗帜,向世人宣称“我就是与众不同”。然而正是这种价值观早就了苹
【4】 果的成功。
1、设计。首先,每个员工都必须牢记苹果比其他任何一家公司都更加注重产品的设计。像微软这样的公司想来不善于打造让人赏心悦目的商品,而苹果才深真正的做到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懂得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然后着手于实现这些目标。“苹果一直致力于生产消费者想要的【5】产品,乔布斯似乎总能够了解行业下一步会向什么方向发展,他拥有难以置信的品味。”忘记一切
从头开始,当员工初到苹果时,公司就希望他们做到的一件事,忘掉曾经了解的技术。苹果公司所做的事情与其他公司都不一样。无论是产品的设计,新产品的设计理念还是公司独具的简单的运营方式只要是在苹果,所有的事情就会不同。把在其他公司的工作习惯带到苹果来,可能会造成更多的麻烦。苹果是与众不同的。
2、引领世界。苹果追求引领世界,而不是一味的服务世界。主动告诉消费者他们需要什么,而非消极地等待消费者的信息回馈,然后将技术转化为普通消费者所渴望的东西,并通过各种市场营销手段刺激消费者成为苹果“酷玩产品”俱乐部的一员。在苹果看来,主导市场才是最【6】重要的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苹果产品的战略核心理念就是用户体验至上。
用户体验被理解为三部分,首先是产品的性能和实用性。简单的用户体验才是王道。苹果特别推崇设计时的简单易用。
3、产品的更新换代。作为一个电子消费品企业,始终坚持不变的是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不断推出能更好满足消费者体验的产品,因此,即使在产品非常畅销的时候苹果也依然推陈出新。这种创新文化,使得苹果几乎每年都有新的产品问世。苹果推出的几乎每一款产品,都带给客户最新的体验,引领着时代的潮流。
4、产品带给人的审美体验和心理需求。苹果极力宣扬一种理念,即苹果销售的是梦想,而不仅仅是产品。这点使得全球的苹果支持者感到与众不同,购买和使用苹果的最新产品用户购买的不是苹果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的象征意义。
5、看重外界的看法。由于字符的本性,苹果公司用心聆听人们对自己产品的批评。但在真正的苹果时尚里,该公司会选择更加恶毒的行为ilai回应这些批评。这一点是行业里其他所有公司都不能企及的。毕竟,行业里有那家公司可以在遇到诸如iphone4天线门这样的事件时还能满不在乎,依旧我行我素呢?苹果不喜欢听到比人指责自己是错误的,并希望不管是自己的员工还是外界的追捧者都能跟自己坚定的站在一起。
6、永不服输。苹果最具美丽的一点就是它永不服输,就算产品被批评的体无完肤,该公司似乎也能在危机时刻找到脱离祸害的办法。在做出了一些有着不少争议的决策后,乔布斯凭借正确的策略扭转了局面,使公司获得了收益。
7、时刻关注细节。如果说苹果懂得哪一条经营之道,那就是关注细节,那意味这长远回报。比如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统,可能现在卖的很好,可是与苹果相别缺差那么一点。这小小的差距却让一些消费者怀疑,为什么谷歌就不能再做的好一点,苹果多努力的一点点却成为了最大的赢家。这一点也是苹果对自己的员工的期望。
8、乔布斯的领导。乔布斯本人就是一个崇尚“我型我素“的领导者,于是他提倡的苹果公司也是如此。但是他确实是苹果成功的一个重大因素。
9、保密的至高无上。谈到苹果的企业文化,就不得不提及该公司对保密工作的态度。不同于其他许多公司,苹果在即将推出新产品是很少会泄密。也许这就是苹果公司会制定长期保密准则的原因,只有那些做好保密工作的公司才能去的成功。而那些透漏公司秘密的员工,哪怕是无意间,也只有被炒的份。
总体来讲,作为一个领导者,乔布斯早已经将个人文化渗透到了企业文化之中。崇尚创新的他给予了苹果近乎偏执的灵魂,从对技术创新的绝对信奉到企业经营模式的不断革新求变,乔布斯将他所一直秉承的战略思想真正贯彻与新的数字世界之中。而他近乎病态的完美主意也使苹果的创新有着另一个层面的含义,即科技的极致运用和严谨的态度。
经营策略及战略分析 创新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管理才是。在实践中,这一点就意味着通过坚固的销售力、以及
【7】与开发者和销售者协作的战略、消费者服务的战略来支撑产品创新。过度依赖创新的公司已经
过时。很多时候,管理和执行更加重要。
1996年.乔布斯重新返苹果公司,1997年出任临时CEO后接手重整苹果公司,将公司蒸菜开发的产品由40种削减到4种。1998年,有着水果色、水滴形状塑料外壳的imac问世,使苹果公司硬件业务得以重振。2000年1月,乔布斯在Macworld大会上发布了操作系统MacOSX,自此实现了苹果公司所有主要产品的彻底革新,2010年,苹果公司以2213.6亿美元的市值,一举超越了微软公司,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科技公司。全球顶尖的财经媒体,都在不约而同地为苹果公司和
【8】及其CEO乔布斯高唱赞歌。同时,乔布斯传布出任常任CEO。随着ipod一集iphone相继推向
市场乔布斯成功的打造了苹果文化的品牌形象:设计、科技、创造力和高端的时尚文化,成为全
球业界、消费者的关注热点。
苹果公司致力于揽用最优秀的人才打造核心资源,成就了苹果公司在技术和产品上远远超出竞争者的实力。自从苹果二代获得成功以来,乔布斯开始对产品的工业设计格外重视。
通过别出心裁的营销手段和紧凑的供应链,苹果公司对用户体验的打造有效的动员了其目标客户群。口碑营销让充满神秘感的苹果产品诱惑无限,引导消费者先夺为快。苹果虽然每年只开发出一二款产品但几乎每款都力求将各种科技发挥到极致,技能让人们吃惊,兴奋又能轻松的使用它,这是口碑营销成功最强的基石。
企业经营指导思想的不适应性导致战略错误。苹果不喜欢听到别人指责自己是错误的,并希望不管是自己的员工、还是外界的追捧者都能跟自己坚定的站在一起。
我行我素的文化必然导致公司的经营指导思想是一种产品导向,是公司方向与市场需求难以协调。
苹果电脑机能优越,使用方便,是世界上最易联网的个人电脑,技术上无可挑剔,却是世界上唯一不与IBM-PC兼容的机型。然而计算机发展的大趋势是计算机联网,要求微机兼容。而IBM在计算机市场上占有最大的份额,因此苹果机独树一帜的不兼容实际上限制了市场对它的需求。另外苹果拒绝授权其他电脑生产商生产Macintosh软件,失去了拓展市场的好机会。
我记得去年夏天有些顾客为了买到一台iphone,提前很久就到零售点门口排队。很明显苹果是一家享有狂热的品牌忠诚度的公司。那么苹果用那些策略来获得用户的品牌忠诚度呢?
苹果的零售店。苹果曾深受大型电子上场的销售人员对其品牌不了解的困扰,无法让顾客了解苹果产品的独特之处,苹果通过开设自己的体验-零售-专卖店,不仅解决了销售人员不够专
【9】业的问题也可以让用户充分体验苹果产品。为顾客提供了一个友好的环境。使越来越多的人了
解苹果的产品和文化。
多样的产品线。很多用户还没有准备好买一台苹果的电脑,但他们愿意先尝试一下ipod或者iphone。通过这些产品,让用户以低成本加入到苹果阵营中来,而对这些小产品的喜爱和认同会让更多人考虑以后购买苹果电脑产品。
封闭的系统。一般苹果的系统不能与其他系统兼容。iIunes上的音乐文件有嵌入了DRM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只能在ipod上播放。当用户要更换电脑等产品是多半还是会考虑苹果的产品。
媒体的饲料。媒体,尤其是媒体特别喜欢写关于苹果的东西。因为关于苹果的新动向总是不断,苹果开放的神秘产品,新的零售店,还有乔布斯,这些总是周期性的让媒体的报道达到高
潮。
卓越的产品和设计。苹果了解顾客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功能强大而且设计优雅、朴素简单,并且容易使用。是用苹果产品的人能够享受非凡的用户体验。顾客的满意度很高,用户在未
【10】 来需要时还会很乐意购买苹果的产品。中国相关领域内企业可以借鉴苹果公司实现的“文化-产品-用户-品牌“之前的良性循环的营销精髓。避免盲目的追随市场的有效方式之一把自己看作用户对产品实际挑刺,挖掘用户对产
【11】 品的深层需求。即哪些对客户来说是有意义的,也就是对客户的真实需求。1作者:钟星;张沈伟刊名:当代经理人出版日期:2010期号:第5期作者单位:三星经济研究院
2作者:赵玉勇;顾玉萍刊名:信息与电脑出版日期:2011期号:第5期
3作者:向洪王雪李向书名:《哈佛创新》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 页码:226页
4刊名:《海外观察》 作者:林辉 《创新和冒险的“海盗”精神》
5作者:江洪涛刊名:企业改革与管理出版日期:2011期号:第2期2011年第一版《史蒂夫 乔布斯传》
7作者:武文胜 书名:《苹果教父乔布斯》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页码: 112
8刊名:《江苏企业管理》第六期唐正广《苹果公司的创新和企业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
9作者:黄河涛,田利民 书名:《企业文化概论》(第二版)
10百度词条 《苹果公司》
11作者:沙金金;陈丽清刊名:商业文化(下半月)出版日期:2011期号:第4期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
第五篇:国际企业管理课程结课论文
国际企业管理课程结课论文
华为公司跨国管理概况扫描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工商管理10-1班
姓名:杨彬彬
学号:201001061132
公司概况: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华为的产品主要涉及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华为于1987年在中国深圳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2.1万元。现任总裁为任正非,董事长为孙亚芳。全球排名前50名的电信运营商中,已有45家使用华为的产品和服务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14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业务涵盖了移动、宽带、IP、光网络、电信增值业务和终端等领域,致力于提供全IP融合解决方案,使最终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任何终端享受一致的通信体验,丰富人们的沟通与生活。
一﹑国际化动因分析
薛求知和朱吉庆(2008)将国际化动因分为国际化需要、国际化机遇和国际化能力三个方面。但我认为国际化动因分析还应涉及企业领导的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所以我会从这五个方面展开对华为国际化的动因分析。
1.国际化需要
国内电信设备市场的总体发展速度放缓,而且由于政策原因,新技术应用难以大规模启动(如3G),国内市场已不能满足华为的发展要求;此时国际市场却有着广阔空间,尤其是中东、非洲、东南亚这些新兴市场进入门槛低,国际电信设备制造巨头也未高度关注,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华为选择“走出去”。另一方面,华为是高科技企业,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作为研发投入,数额居全国之首,且其产品生命周期短,为取得投资回报,降低经营风险,华为需要巨大的市场规模来降低单位产品的研发费用。通过进入国际市场,华为也能获得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和学习效应,继而提高效率、销售收入和利润,有利于公司长期的高速发展。
2.国际化机遇 公司总裁任正非多次随国家领导人出访,为华为打开俄罗斯、埃及等国家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华为还利用各种国际展览会和论坛发言的机会宣传自己,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创造和把握海外市场商机。
3.国际化能力 雄厚的实力是通信制造型企业赢得国际市场的基础,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启动国际化战略开始,华为在研发、制造和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向国外领先企业学习,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华为网络产品的技术领先度和价格性能比已充分具备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
4.企业家精神 华为领导,主要是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使之具有比其他公司更强的对海外市场的野心和好奇心,能有意识地识别、挖掘和开发国际化机会。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一起规划《华为基本法》时,任正非就明确提出,要把华为做成一个国际化的公司,显示了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和高瞻远瞩。
5.企业文化
任正非的一段话成功注释了华为的企业文化:“发展中的企业犹如一只狼,企业要扩张,必须要具备狼的3大特性: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群体奋斗的意识。”华为人发挥他们的土狼精神,对市场猎物有机敏的嗅觉,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为获取猎物不择手段。其无坚不摧的“土狼精神”既增加了华为“走出去”的勇气,也获得了公司内员工的对这项决策的认可和支持。
二、国际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1.华为公司国际化经营的外部环境分析
(1)世界通信市场发展现状近几年全球IT 行业包括通信行业经历了剧烈震荡, 2002 年经历低谷后, 2003 年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2004 年开始国际市场明显复苏, 全球主要通信设备厂商业绩全线飘红, 主要厂商业绩增长势头十分迅猛。国际市场的复苏将对我国通信行业产生有利影响, 尤其是将促进我国通信产品的出口, 以及一定程度上减少与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
(2)3G 带来的巨大商机和挑战随着3G 的脚步越来越近, 中国政府在各地兴建三种制式的3G 试验网络(WCDMA、CDMA2000、TDSCDMA), 相关运营商的设备招标活动也依次展开。目前中国已经拥有世界最大的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和世界第二大公用互联网。在由第二代向第三代移动通信转移的过程中, 会给中国通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
(3)竞争对手分析华为的主要产品包括SDH 光网、接入网、智能网、信令网、电信级Internet 接入服务器等, 此外还有DWDM、C&C08iNET 综合网络平台、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等产品, 以及CDMA1X 全套产品, 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产品属于下一代的先导型产品。在竞争性产品的研发上, 与国际大型电信公司如爱立信、富士通、朗讯科技、摩托罗拉等相比, 已初步具备与之争夺市场的能力, 与国内的同类厂商例如中兴、大唐、巨龙、普天和贝尔阿尔卡特相比, 在产品线、业务领域的竞争力上华为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2.华为公司国际化经营的内部环境分析
(1)华为公司的行业地位在移动业务上, 华为的GSM规模应用于80 多个国家, 服务全球1.6 亿GSM用户, 连续三年出货量增长超过95%。在核心网业务上, 华为在全球率先商用基于3GPP/Tispan 标准构架的融合IMS, 全球软交换出货量排名第一RHK.2006Q2), 宽带产品IP DSLAM全球市场排名第一(Infonetics.2006Q2), MSAN 出货量全球排名第一(Source:Infonetics.1H05)。在数据通信和电信增值业务上,华为路由器运营商市场全球排名第三(Gartner.2005Q2), 智能网用户数全球第一(Ovum.2004), 短消息(SMS)业务量居世界第二(OVUM.2004), 彩铃服务全球1.23 亿用户, 居世界之首(IDC.2006 年9 月)。
(2)华为公司的财务状况分析华为在2005、2006 连续两年在中国电子百强排名中分别列第六位和第五位, 利润排名第一。2006年, 华为的销售额达到858 亿元, 海外销售额为54.7 亿美元, R&D 投入65.6 亿元, 资产负债率为55.0%。华为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2006 年向国家缴纳的各项税款(包括国地税及各项海关关税、增值税、所得税等)74 亿人民币。数年来一直列国家信息产业部电子百强排行榜纳税企业第一名。
三、组织结构及战略部署 1.组织结构
华为公司组织结构是矩阵式架构,由战略与Marketing、研发、业务单元组织(Business Units, BUs)、市场单元组织(Market Units, MUs)、交付支撑平台和支撑性功能组织(Function Units, FUs)等组织构成,以支持公司经营管理团队运作。
战略与Marketing负责为公司战略发展方向提供主导性支持,促进客户需求驱动的业务发展,管理公司品牌与传播,监控制定公司业务计划,以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华为研发组织包括位于深圳的研发部门,以及全球17个研发中心。公司还与领先运营商成立了20多个联合创新中心,开放合作,不断提升解决方案的竞争能力。
业务单元组织(BUs)为公司提供有竞争力、低成本、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公司的四大业务单元为电信基础网络、业务与软件、专业服务和终端, 基于客户需求持续创新,建立起端到端的优势。
市场单元组织(MUs)是公司从线索到回款流程的责任人,通过强化区域的运营管理和能力建设,确保公司战略在区域的有效落实,包括地区部、大客户系统部等。地区部通过承接公司战略,对本地区部整体经营结果和客户满 意度负责,同时对总部在所辖区域的大客户系统部的全球经营目标及竞争目标负责。各大客户系统部,通过承接公司战略、匹配客户战略,制定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策略、资源牵引与组织、关注行业环境变化及竞争动态等,实现系统部经营和客户满意度的达成。
交付支撑平台组织,通过建立端到端以及全球运作的采购、制造、物流平台,追求及时、准确、优质、低成本的交付,满足客户需求。
支撑性功能组织(FUs)是为支撑公司战略与运营,提供资源和策略性支持的组织,包括财经体系、人力资源部、法务部、流程与IT管理部、企业发展部等。支撑性功能组织通过流程、工具和组织的优化,驱动公司提高运营效率。
2.战略部署
为适应信息行业正在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华为围绕客户需求和技术领先持续创新,与业界伙伴开放合作,聚焦构筑面向未来的“智能的信息管道”,持续为客户和全社会创造价值。基于这些价值主张,华为致力于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提升工作效率。与此同时,我们力争成为电信运营商和企业客户的第一选择和最佳合作伙伴,成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
四、跨文化沟通、领导、激励 1.跨文化沟通
华为就跨文化沟通确立以下步骤
(1)确立有效沟通的原则 为了达到有效沟通,我们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作为在沟通过程中的指南。一些权威的沟通专家一致认为,要实现跨文化经营管理的有效沟通,必须坚持完整性、简洁性、关心性、具体性、明晰性、礼貌性和正确性这七个原则。
(2)制定有效的沟通战略,跨文化沟通较之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沟通来说有更大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在沟通之前有必要制定一个战略,以便使沟通按预定的计划进行。①认识沟通的客体。即将和谁进行沟通。②确定沟通的目的。即经营管理人员为什么需要沟通。③了解沟通的情境。所谓情境就是指沟通的地点和场合。④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⑤把握沟通的时效性。即什么时候可以进行沟通、什么时候不能进行沟通,什么时候沟通的效果最佳以及沟通所需的时间的多少等。
(3)强化文化敏感性 具有文化敏感性的人理解文化对人的行为举止的影响,具有把对文化的了解转化为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有效关系的能力。增强沟通中的文化敏感性一是要了解别人的文化背景;二是要了解自己。
(4)学会积极倾听 有“说”就有“听”,能否积极倾听,对沟通效果至关重要。一项研究发现,经理人员一天用于沟通的时间约占70%左右,其中书写占9%,阅读占16%,谈话占30%,倾听占45%。可见,倾听在人际沟通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用去了人们用于沟通的时间的将近一半。积极倾听有利于我们接收信息和扩大信息量,它能使我们了解对方的想法和建议,减少沟通中的误会。同时,积极倾听也是对对方尊重的表示,有利于改善双方人际关系和冲突的解决。
(5)正确使用语言和非言语的沟通方式 语言技能不仅能使跨文化管理者与当地人成功地进行沟通,而且能使当地人将跨文化管理者当“自己人”看待,与依靠翻译才能与他们沟通的国际经营管理者相比,这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非语言沟通在整个沟通活动中占90%,是跨文化沟通能否有效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使用非语言沟通需要注意的有: ①同样的非言语沟通方式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②是某种非言语因素在一种文化中可能毫无意义,但在另一种文化中却有意义; ③是某种非言语沟通方式在两种文化中可能有基本相同的含义,沟通能顺利进行而不产生误解; ④是各种非言语沟通方式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是存在于不同文化背景中而己。
2.领导
对于华为公司来说,自主培养国际人才在并购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为关键的是,它们应如何培养具有全球化思维和跨文化能力的国际人才。”磊石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裁黄伟东说。从文化角度看,“中国企业的组织是一种等级明显的关键人组织,主要领导在组织中的作用比欧美企业的要大得多。”黄伟东认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始于关键人的思路,并且,最佳途径就是企业能自主培养国际化人才,以更有效地执行国际化战略。“比如韩国三星集团总裁李健熙,就是一名跨文化人才,他分别在日本和美国留学过。后来,他推动的‘新经营’运动,核心之一就是培养国际跨文化人才。”黄伟东介绍。此外,要想把本土人才培养成具备全球思维的国际人才,除了前期的人才测评与甄选,“中国企业管理者和HR人士还需多给员工一些激励和动力,多提供一些跨国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冉毅波表示。对此,华为就参考了以下的举措:
·短期或长期海外派驻 ·跨文化培训 ·教练/导师制 ·语言培训
·体验式/行动学习·短期商务旅行
·国际跨部门团队合作
刘宁荣补充道,除了外派的本土人才外,当地员工、中国的海外留学人员,也是培养跨文化国际人才的重要来源。同时,对于正处或想要国际化的企业,他还建议,这些企业现在就必须抛弃一个概念:“我只是一个中国企业”。要培养优秀的国际人才,企业要把自己提升至“我是世界的企业”的高度,即为世界服务,树立全球公民的社会责任,而不是花大价钱去雇佣管理者。3.激励机制
(1)华为公司向来奉行“三高”,即高效率高压力高工资。华为的工资相对于其他公司是比较高的。由此便充分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理需要。
(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当代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并且对自己就业越挑剔,而华为正为这批人提供了机会,华为在2005年正式注册了华为大学,为华为员工提供众多培训课程,包括新员工文化培训、上岗培训等。这些条件的提供,更加为企业吸引了一批暂时落后但潜力可嘉的员工,这些员工在高压力高负荷的条件下争先恐后的学习,沉浸在对美好远景的无限向往中,为华为勇敢的奔赴前线。
(3)华为能够给员工提供展示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许多大学生也向往去华为工作。这些都激励着求职者的尊重需要、成长需要以及权力需要。
(4)华为成立了各种俱乐部,旨在丰富员工生活,提高员工生活品质。俱乐部负责组织包括野餐、舞会、体育、摄影以及唱歌比赛等在内的各种活动。华为十分重视员工的业余生活和心理健康,建立了完善的员工沟通渠道,鼓励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员工们的业余生活。俱乐部为员工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满足了他们的社会需要、关系需要以及归属需要。
(5)华为实行任职资格双向晋升通道,与岗位需求相结合,使有管理能力和管理潜质的员工顺利成长为管理者,同时也使潜心钻研技术、有技术特长的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成长为某个专业/业务领域的专家,为员工的职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就充分激励着员工立足于本职工作,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道路,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委员会是华为组织、人才和文化等组织能力核心要素的综合管理和提升者1由董事、高级业务主管和资深人力资源专家组成。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关键政策的制定和决策,以及执行监管,既体现公司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哲学和核心理念,保证人力资源政策的一致性,又充分适应各区域、运营中心(BG)和职能部门的业务特点和管理模式,体现针对性,以支撑业务发展。
人力资源委员会主要职责包括:
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的关键管理者与人才的继任计划、调配、任免、考核和薪酬激励的管理;
整体激励政策、福利保障政策、薪酬框架与结构及人岗匹配的管理; 组织的建设与优化政策,及各预算单元人力资源预算与人员编制管理; 各层各类员工学习与发展的政策管理和工作指导; 员工纪律遵从管理的政策和重大违规管理; 员工健康与安全的政策和日常管理指导;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管理和人力资源重大变革管理。
人力资源委员会按月度举行例会,根据需要召开特别会议,并邀请相关业务主管和相关领域专家列席。2012年,人力资源委员会共举行了12次会议,会议根据公司多业务、全球化的业务发展需求及董事会相关要求,开展了HR战略规划工作,聚焦于人才、组织、激励和文化等管理要素,围绕关键管理岗位及专业岗位任职者选拔与培养、薪酬激励结构与机制优化、组织优化调整、人力预算弹性管控机制建设、员工纪律遵从管理等工作重点,开展相应的政策框架建设、政策制定、重大实施决策和政策执行监管等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与HAY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