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00:3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党的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党的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

第一篇:党的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

党的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

统一战线就广义而言,是指不同的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具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简要地说,统一战线就是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

我们现在讲的统一战线,专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的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各个时期特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团结本阶级各个阶层和政治派别,并同其他阶级、阶层、政党及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一定的共同目标下结成的政治联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的历史时期,现在正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主要称谓有:联合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统一战线,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称为爱国统一战线。

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已经进一步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得到确立并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对统一战线地位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统一战线地位作用的认识问题,始终是关系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1939年7月,毛泽东同志在欢送整装待发、即将从延安奔赴华北抗日前线的热血青年时,援引中国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的故事说:“当年姜子牙下昆仑山,元始天尊

送了他杏黄旗、四不象、打神鞭三样法宝,现在你们要出发上前线,我也送你们三样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个提法同年10月发表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这就是著名的“三大法宝”论断。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阶级关系的变化和工作重点的转移,及时指出:“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同志针对改革开放进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在2000年12月召开的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绝不能动摇。”中共十六大后,胡锦涛同志根据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克难关键阶段的硬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在2006年7月召开的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从毛泽东到胡锦涛,从“三大法宝”之一发展为“三个法宝”,进一步说明了党对统一战线地位作用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说明了新世纪新阶段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2.统一战线的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统一战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阶级联盟,主要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改革开

放以后,随着对我国阶级状况和社会结构变化认识的深化,中国共产党提出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政治联盟,现在进一步发展成为包括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在内的“四者”的政治联盟。这一性质的变化带有根本性,导致了统一战线范围、对象、任务、工作方式方法等的深刻变化。

3.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拥护祖国统一爱国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两个重要概念的提出,对新时期统一战线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拥护祖国统一爱国者”的提出,使统一战线由大陆范围内扩展到大陆范围外,形成了两个范围的联盟;“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提出,使统一战线由体制内拓展到体制外。与此相适应,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大,由1979年的8个方面,发展为1982年的10个方面、2000年的12个方面,目前已经包括15个方面:(1)各民主党派成员;(2)无党派人士;(3)党外知识分子;(4)少数民族人士;(5)宗教界人士;(6)非公有制经济人士;(7)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8)中介组织从业人员;(9)自由职业人员;(10)原工商业者;(11)起义和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及眷属;(12)港澳同胞;(13)台湾同胞;去台湾人员留在大陆的亲属;(14)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15)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宽有利,而不是窄有利”的思想,有利于形成全体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大联合。

4.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发生战略性转移。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其主要任务必须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而不断调整和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是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

主义,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服务。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是为顺利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服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也转移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和谐服务。这一转变带有根本性、战略性,推动了统一战线的工作理念、内容、手段和载体的巨大变化。

5.统一战线的工作内容不断丰富。改革开放前,统一战线工作的重点是调整阶级关系,解决阶级矛盾,巩固阶级联盟。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的、可以协调解决的矛盾。爱国统一战线的最大政治分野不再是阶级差别,而是爱国与否。统一战线的工作重点随之调整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实现祖国统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具体来讲,就是要协调和处理好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形成共谋发展、共创和谐的强大合力。这一变化,使新时期统一战线在党和国家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有句很形象的话就是“以前是有阶级就有统战工作,现在是有阶层就有统战工作”。

6.统一战线的工作方式实现重大转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社会结构的调整,随着城市化、信息化的发展,统一战线的工作主体、方法手段、载体渠道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主要由统战部门做向党政有关部门、社区、社团共同做转变,从政治领域向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拓展,从主要在大中城市开展逐步向小城镇延伸,从主要做“单位人”工作向同时做“社会人”工作方向发展。这种转变进一步拓宽了统战工作的视野,延伸了统战工作的手臂,完善了统战工作的手段。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着眼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新理论,强调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基本特征是具有空前广泛性、巨大包容性、鲜明多样性和显著社会性,永恒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根本任务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根本要求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工作的基本内容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政治方面的“五大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基本理念是求同存异、民主协商、和谐共赢等等。新时期统一战线的这些重要理论成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指导新时期统一战线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第二篇:《党的基层统一战线工作手册》读后感

《党的基层统一战线工作手册》读后感

胡锦涛主席在第二十次全国统战会议上指出:“统一战线是我党夺取政权,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2007年10月21日通过的新党章又对党的统一战线作了新的论述“中国共产党同全国各民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团结在一起,同个民族党派、无党派人士,各民族的爱国力量团结在一起,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由全体社会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我作为一名党的基层统一战线工作者,我应该主动的领会十七大精神,深刻理解我们党统战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方针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认真阅读了《党的基层统一战线工作手册》这本书。

本书分为十章,主要概述了我当各个领域的基层组织的统一战线工作,分别介绍了集成统一站的工作特点、工作要求,工作要求等,他对我们自身在自己的岗位上进行统一战线工作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理论是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形成的,其中主要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观点,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主要内容,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主要内容,江泽民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是在这些理论中总结和升华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也被证明是科学的,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法宝,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促进实现“和品统一,一国两制”,的桥梁纽带。

第二章主要概述了我国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介绍了我国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发展目标,全面加强新时期新阶段统一战线建设,推进统一战线工作蓬勃发展,使中国共产党同个名族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更加巩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更加适应,也介绍了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的主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介绍了我国基层组织的基层民主党派的工作。基层组织的统一战线工作主要介绍了基层同战线的理论与实践,新时期各主要展现的统战工作,新时期人民政协的工作;基层民主党的工作主要介绍了我国民主党派的类型、性质、地位和作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特点,新时期基层开展民主党派工作方针政策,新时期无党派认识的工作。

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概述了基层民族工作和基层宗教工作。基层民族工作主要介绍了我国现阶段的民族状况,我党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新时期基层民族公国的方针政策,基层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基层民族公的基本方法;基层宗教工作主要介绍了我国宗教工作的现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新时期基层开展宗教工作的方针政策,我国现阶段宗教的主要特点,我国宗教的主要特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基本内容。

第七章和第八章主要分别介绍了基层非公有制经济认识工作和基层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基层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主要介绍了我国现阶段的知识分子状况,我国现阶段知识分子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国现阶段的党外知识分子,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原则和指导方针;新时期基层开展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方针政策,基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及相关社会群体,新时

期基层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方针政策,新时期的工商联工作和光彩事业。

第九章主要介绍了港澳和海外统战工作,其中介绍了港澳和海外统战工作的现状,新时期我挡在港澳台和海外的统战工作,新时期我党关于港澳台和海外的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第十章主要介绍了基层党组织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分别介绍了我当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理论实践,基层带外人士的工作岗位安排,我当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方式方法和工作指导。

读了这本书,我主要认识到了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民族问题:我国个兄弟民族经过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我们的政策是立足民族平等,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着眼与巴民族地区发展起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重点是反对大汉族主义。关于宗教问题,要坚持宗教自由政策,扩大同爱国宗教界的统一战线。对于宗教,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宗教方面也不要搞狂热,否则同社会主义同民族主义相违背。

从这本书我懂得了基层统战工作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整个统战工作的纪要基础,也是当基层工作的重要基础。做好基层统战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统一战线优势的发挥。

我作为一名党的基层统一战线的工作者,学了《党的基层统一战线工作手册》之后,我学会了跟好地处理一些问题,比如说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学生的民族问题,党外的民主问题。

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我国宗教信仰是自由的,我国在强调保护信教自由时,也抢点不信教的自由,把两者置于同等的位置,从而在完整意义上体现宗教信仰自由,这是对公民权利充分更全面的保护,学校是不允许非法传教的,大学是一个学术集中的地方,我们要时刻警惕国外敌对势力或反动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作为对我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手段,要非常冷静地去对待宗教问题,对宗教问题要合理、科学地去引导,而不是一味的堵。

学生的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团结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国内外的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没有名族问题、宗教问题的正确解决,就没有国家的团结稳定和统一。大学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学生都有,存在汉族于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问题,我们要反对大汉民族主义,妥善处理个民族群众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必须及早发现,见微知著,防患未然,尽量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必须严格区分敌我性质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防止将人民内部矛盾激化成敌我矛盾,同时要旗帜鲜明的同各种分裂活动进行斗争,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在大众媒体中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

第三篇:安全基本理论

安全基本理论

一、冰山理论

(一)冰山理论的含义

冰山理论表明,雄伟壮观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而其他八分之七隐于水面下,而水下部分是冰山的基础和主体。

将冰山理论运用于安全管理可以得出:造成死亡事故与严重伤害、未遂事件、不安全行为形成一个像冰山一样的三角形,一个暴露出来的严重事故必定有成千上万的不安全行为掩藏其后,就像浮在水面的冰山只是冰山整体的一小部分,而冰山隐藏在水下看不见的部分,却庞大的多。

对冰山理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1)每一起重大事故的发生都对应有相当多的未遂事故

未遂事故是指有可能造成一定后果,但由于一些偶然因素,实际上没有造成损失的事件。

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大量发生的是轻微伤害或者无伤害,容易造成人们对此忽视,另一方面,未遂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极有可能造成严重伤害或重大事故。如果分析这些轻微伤害或者无伤害的事故,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则重大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研究未遂事故,消除其发生的原因和斩断事故的发展过程,就必然能控制严重事故的发生。从这一点讲,未遂能够对导致重大事故的原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是有效的“免费教训”。(2)从事故直接成本和间接损失方面理解

事故直接的、可见的、有形的损失是通过财产(如医疗费、补偿费、复原费、误工费、生产环境恢复费、设备修复费等)来衡量的,对事故成本的分析表明,该损失是冰山露在水面的部分,比较小,而间接的、看不见的、无形的事故损失(工作延误、设备损坏、管理者时间延误等)是隐藏在水下的部分,两者基本上是6:53的比率。

因此,注意重大事故的信号,防止事故的潜在损失。

(二)冰山理论的启示

用冰山理论指导安全生产,企业必须把握好两个环节:

大力排查未暴露的安全隐患,这些隐患可从人员、设施、材料、环境等方面进行清理识别,切实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对已发现的隐患,及时治理和消除。

对已发或未遂事故,要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安全意识、个人素质、安全监督、执行制度的自觉性等方面认真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

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让职工认识到“隐藏在水下的冰山”更危险,做到“让安全变成习惯,让习惯变得更规范”,进而在思想和行动上实现由“要我安全”、“我要安全”到“我会安全”、“我爱安全”的转变。

每一名职工都应强化安全意识,杜绝一切不安全行为,当好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

安全是不容有片刻休息的生命接力,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这样,才能消除隐藏于“水下”的事故隐患,企业才能“破冰远航”。

二、金字塔理论

(一)金字塔理论的含义

“安全金字塔”法则是1941年美国的海因里希从统计许多灾害开始得出的。

当时,海因里希统计了55万件机械事故,得出:

(1)重伤死亡事故占0.3%,共1650人;

(2)轻伤事故占8.8%,共48400人;

(3)无伤害事故占90.9%,共499950人。从中得出重伤死亡事故为1,轻伤事故为29,无伤害事故为300的结论。即,在1个重伤死亡事故背后,有29起轻伤害事故,29起轻伤害事故背后,有300起无伤害虚惊事件,以及大量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存在,我们可以形象的用下面的“安全金字塔”来示意。

对于不同的生产过程,不同类型的事故,上述比例关系不一定完全相同,但这个统计规律说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若不对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进行有效控制,可能形成300起无伤害的虚惊事件,而这300起无伤害虚惊事件的控制失效,则可能出现29起轻伤害事故,直至最终导致死亡重伤害事故的出现。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事故的苗头和未遂事故,否则终会酿成大祸。金字塔理论的实例

某操作工企图用手把皮带挂到正在旋的皮带轮上,因未使用拨皮带的杆,且站在摇晃的梯板上,又穿了一件宽大长袖的工作服,结果被皮带轮绞入碾死。

事故调查结果表明,他这种上皮带的方法使用已有数年之久。查阅他的职业健康记录,发现他有33次手臂擦伤后治疗处理记录,他手下工人均佩服他手段高明,结果还是导致死亡。

这一事例说明,重伤和死亡事故虽有偶然性,但是不安全因素或动作在事故发生之前已暴露过许多次,如果在事故发生之前,抓住时机,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许多重大伤亡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二)金字塔理论的启示 海因里希“安全金字塔”揭示了一个十分重要事故预防原理:要预防死亡重伤害事故,必须预防轻伤害事故;预防轻伤害事故,必须预防无伤害无惊事故;预防无伤害无惊事故,必须消除日常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而能否消除日常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则取决于日常管理是否到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细节管理,这是作为预防死亡重伤害事故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现实中我们就是要从细节管理入手,抓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降低“安全金字塔”的最底层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从而实现企业既定的总体安全生产方针,预防重大事故的出现,实现全员安全。

三、木桶理论

(一)木桶理论的含义

木桶理论又称短板理论,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根据“木桶理论”的本义,最短的木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决定了木桶的容量。

围绕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扩展出三个推论:

(1)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

(2)所有木板比最低木板高出的部分都是没有意义的,高的越多,浪费越大。

(3)要想增加木桶的容量,应该设法加高最低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途径。

对于推论可以理解为,要想盛满水,不是去增高那些长木板,而是应该对最短的木板下工夫,依次补齐。

(二)木桶理论的启示

“木桶理论”可以启发我们思考许多问题,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群众性、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同时,安全管理还是一项系统工作,在这个系统里,任何一项工作有所疏忽和放松,都有可能成为那块“短板”。

关注安全管理中的短板效应,应做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安全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都要克服安全“短”不可治、“短”不可避的错误观念,牢固树立“事故可防、风险可控、灾害可治”的安全理念。

安全管理无小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细小环节问题都有可能是大隐患、大问题,只有抓好细小环节管理,才能保证大管理、大安全。因此,安全管理工作应有深严细实的工作作风,严格制度、严控过程,注重细小环节管理。

安全管理工作不仅要顾及“群体”,更要重视“个体”。正是许许多多不起眼的“个体”小事,给安全管理带来了重重隐患,酿成了事故恶果。

忽略了一根随手应该拆除的临时短接线,就可能引发一场短路事故;忘记急停按钮复位,就可能导致重大操作事故;随意系挂安全带,就可能造成高处坠落伤亡事故……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过是举手之劳,可一旦被忽略后,便为事故留下了重大隐患。要把确保安全的落脚点放在每一块“短板”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杜绝“短块木板”产生的负面效应,只有这样,安全管理工作才会有保障。

班组成员如同“木板”,客观上存在差异,不仅表现在业务技能的参差不齐,还表现在性格、态度、爱好、人际关系等生理和心理的各个方面。要提高班组的“蓄水能力”即安全能力,就必须发挥班组的集体作用,严格现场生产组织,工作前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工作中相互提醒,互相照应;工作后细心检查,消除隐患;实现整体效能的1+1>2。

总之,安全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安全管理理念、安全技术、安全管理措施、人员等等都是这个系统上的木板,是环环相扣的环节,只有每个环节都发挥作用,才能保证整个系统安全运作。

四、破窗效应

(一)破窗效应的含义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破窗效应”在企业的安全生产中也同样存在。将其应用到安全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得出:事故隐患无处不在,看起来很小的一个违章或疏忽,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不可挽回的重大事故。

破窗效应安全安全生产中的表现

生产现场一旦有人违章作业,又没有得到及时制止和处罚,周围其他人员就可能会跟着干,从而产生“大家都这么干也没有出什么事,我这样干应该也不会出事”的心理暗示。

以上这种随大流的心理长时间得不到纠正,就有可能使违章行为越来越多,性质越来越严重,甚至是群体性违章,最终就可能造成群体性伤害。

(二)破窗效应的启示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努力消除企业安全生产中的“破窗效应”,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重视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安全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强化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不断提高安全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用制度约束安全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行为,增强做好安全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思想意识上筑牢“破窗”产生的防线。

其次,要强化薄弱环节的治理,对于各类不安全因素,必须从源头上进行堵塞,不让任何不安全行为在干部职工中蔓延,从行为上防止“破窗”效应的产生。

第三,重视加强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治理,不让安全隐患有藏身之处,努力消除安全工作中的短板。所有在制度执行、违章违规行为处置以及隐患排查与治理中出现的“破窗”现象,都必须进行及时曝光,以严明的纪律,果断的作为,务实的作风,严肃的态度求得工作的主动,杜绝安全工作中的“破窗效应”,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利用“曝光台”消除安全工作中的“破窗效应”

利用曝光台对任何一个不安全行为及时曝光,向每一名员工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任何人都不能在安全工作中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要时刻绷紧安全生产弦不放松,严格遵守各项安全生产规定,否则就要在曝光台上亮丑;企业执行安全规章制度是一视同仁的,安全工作是受到时刻关注的,当别人出现不安全行为时,你必须引以为戒,不要步别人的后尘,不要抱侥幸心理跟在别人后面犯同样的错误,否则,你也会受到曝光处理。

对不安全行为进行曝光,是及时修补安全工作中“破窗”行为的有效手段,此举能够有效防止最终产生“破窗效应”。这种及时修补“破窗”的举措,对于控制违章现象的产生,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好转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篇:房地产基本理论

工作流程及资料办理 一

工作流程及资料办理 办理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是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核发的有关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布局的法律凭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2 单位申请红头文件2份(狭义的“红头文件”是专指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公民和组织而制发的文件,这类文件对公众有约束力、涉及到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也就是法律用语所称的行政法规、规章以外的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公众所关心关注的,应该是指狭义上的“红头文件”。)3 填写《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跟踪表 4 以上文件刻牒 5 核准后向建设单位下发选址意见书 二 设计合同 1 设计费高于50万的项目需公开招标 2 与项目建设方设计合同

a、实际施工图纸内容

b、规范允许范围内尽量扩大设计

c、包含可能出现的设计变更和洽商记录

d、包含可行性研究报告费用 3 合同

严格控制实际施工图纸内容 三 可行性研究报告 1 将设计委托书及选址意见书的纸质、电子版文件提交设计院要求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 环境评价报告 1 建设单位向区环保局出具环评申请红头文件 2 选址意见书电子版、纸质文件 3 可行性研究报告电子版、纸质文件 4 根据项目情况由建设方与环评单位签订合同,部分费用无票据 5 编制环境评价报告书或表 6 在媒体公示项目情况 7 区、市两级环保局审批环境评价报告书或表 8 市环保局向申报单位出具环境评价批复文件 五 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区发改委)申报单位向区发改委提交开展前期工作申请红头文件、项目选址意见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批复 2 区发改委向市发改委出具开展前期工作的函 3 市发改委向区发改委下达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 4 区发改委向申报方转发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 六 土地预审 1 由建设方与测绘单位签订合同 2 向测绘单位提交选址意见书电子版文件 3 测绘单位编制土地报件(体现项目用地面积、性质、符合国土局规划的信息)4份 4 需要时办理耕地协议、征地列入预算说明等具体事宜 5 申报单位出具土地预审的申请红头文件 6 建设单位的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企业法人证、法人身份证 7 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

上述文件由申报单位报送区国土局连同以下区国土局出具文件上报市国土局现场查看记录表 9 项目用地情况说明 10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申请表 11 项目用地的初审意见 12 核准后市国土局向建设单位下发土地预审意见书 七 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报告 1 申报单位向区建设局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申请红头文件 2 区建设局向市建委出具关于审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报告和可研报告 3 市建委出具关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意见 八 立项批复(大型项目要列入政府发展计划中,项目要做下去得经过项目政府部门批准(发改委或者发改局),这就需要在发改委或者发改局立项,你立项的时候一般需要准备编制好的可行性研究,土地局的用地预审,规划部门的选址意见,环保局的环评意见,规划部门核发的红线图等等文件一起立项,所有这些都需要发改委或者发改局的批复。他们的意见就是批复文件)1 申报单位向区发改委提交立项申请红头文件、选址意见书、项目可研报告、环评批复、土地预审意见书 2 区发改委出具立项请示红头件连同选址意见书、项目可研报告、环评批复、土地预审意见书、资本金到位的函(贷款)提交到市发改委,专家论证可研报告合格后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即立项批复

九 2 3 4 5 6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申报单位申请红头件2份

填写《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申请表 填写《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跟踪表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复印件2份

发改委立项批复2份(转发件为原件,市发改委可复印件)上述资料拷贝电子版2份连同纸质文件递交至区规划局大厅 7 十 1 2 十一 1 2 3 4 5 十二 1 十三 1 2 报告 3 核准后签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地质勘查报告

委托方与勘察院签订勘察设计合同 委托方提交勘察院选址及可研文件 初步设计方案提交及论证

委托方向设计院提供地质勘查报告 设计院实地放线

公司领导现场踏勘并提出修正意见 二次放线并请公司领导踏勘

向公司领导汇报并确认初步设计方案 施工图设计

深化初步设计至施工图设计,出具两个版本(内、外)的设计图 施工图审查报告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

建设单位向市建委建设工程设计审查站提交项目施工图设计申请 建设工程设计审查站及抗震办公室签发鄂尔多斯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建设工程设计审查站签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

十四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2 3 4 5 6 7 8 9 申报单位申请红头件2份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复印件2份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复印件2份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申请表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跟踪表 施工图设计图纸1套及电子版文件 拆迁完成情况统计及协议书等证明书

上述资料拷贝电子版2份连同纸质文件递交至区规划局大厅 区规划局设计室核对上述资料准确无误签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十五 建设用地批准书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复印件 2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复印件 3 发改委立项批复(转发件为原件,市发改委可复印件)4 国有土地摸底调查(项目拆迁明细需写经摸底调查以上或以下均为国有土地加盖申报单位公章)5 申报单位的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企业法人证、法人身份证 6 土地局出具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建设用地审批表(规划局、国土局、政府审核领导签字、盖章)7 通过媒体发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告 8 上述资料核准后签发建设用地批准书

第五篇:社会学基本理论

社会学基本理论

一、社会概述

1、含义---唯实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一个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其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实名而非实体。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的实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经济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

2、特征---社会是有组织、有文化的系统;社会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在任何社会发展时期,社会都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大群体;社会有明确的空间界限,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社会具有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社会有一套自我调节机制,它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活的机制”。

3、类型---根据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分为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根据人类学划分为原始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社会存在方式划分为狩猎和采集社会、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牧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从社会整体结构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团社会。

4、德国经典社会学家滕尼斯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会。公社社会指绝大多数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个人的亲友关系上的社会。社会是指绝大多数社会关系是建立在正式的、契约化的、非人格化的、专门化的基础之上的。

5、孔德划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与实证主义阶段。

二、文化

1、含义--指某一民族或群体代代相传的、共享的整体生活方式,是赋予一个社会以特色的长期凝结和传承下来的思考行为方式及结果。

2、基本要素--符号、语言、价值、规范

3、特性--文化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与创造出来的;文化石后天习得的;文化石共有的;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具有复合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文化具有普遍性;文化具有民族性与阶级性;文化有多样性。

4、文化特质--一组文化的组成要素。

5、文化从--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性。

6、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7、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共同文化与差异文化。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站主导地位的、由大多数人共享的文化。亚文化是指仅仅作为社会上一部分群体所接受或特有的文化。

8、文化共同性来源有四个要素:物质上的相似性、生活上的相似性、人类环境资源的限制与影响、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

9、功能--文化石民族分野的标志;文化促进社会行为有了系统的规范;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10、文化分析中的种族中心主义与相对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与标准来衡量别的文化,认为自己的文化石最优的。利:增进群体内的团结,减少团体内冲突,促进文化的稳定的正功能。弊:产生偏见,导致文化僵化,引发不同群体间的冲突,维持某些阶层的既定状况,造成社会孤立的情境功能。

相对主义者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是不可以评价和比较的,文化分析的基本原则是不能以外来者的眼光而必须根据文化的自身目标去评判它。

11、文化震惊--生活在某种文化中的人当他们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12、文化堕距--文化在变迁过程中,文化的各组成部分的变迁速度并不一致,文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中的最先是制度,其次是风俗,最后是价值观念。

13、文化冲突--两种或几种差异相对较大的文化在接触过程中所造成的对立。

14、文化融合或整合--原有文化与外来文化整合形成新的体系。

三、社会化

1、含义--人学习生活技能、参与社会生活,培养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2、内容--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学习基本的社会规范、内化价值观念

3、条件--人又超越本能的能力、人又较强的学习能力、人又较长的生活周期、人有语言能力

4、主体--家庭--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为个人社会化奠基。学校--专门为社会化而建造的学习机构,带有专业性、系统性与强制性。

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广大社会成员中互通信息、情报的各种通讯手段。工作单位--是一个人走上职业社会化的场所。

5、过程-----初社会化,儿童与青少年早期的社会化

---续社会化,中年期社会化。熟练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自觉遵守基本行为规范,逐步调整社会关系,同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

---复社会化,老年期社会化。由于担任的角色变换而进行的社会化。

6、再社会化--通常指对违法分子所做的强制性的社会化过程。有主被动之分。主动是在个体承担更高的社会角色之后或个体所处文化模式不同后所进行的社会化。被动是在个体的社会地位降低或个体违反社会规范后所进行的社会化。

7、超社会化--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现象,一种只承认共性而抹杀个性的早熟现象。反之则是草个性化。

8、反社会化--个人接受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与社会总目标相对立。反社会化可以分为正向越轨与反社会行为。

9、社会化理论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人没有办法在无人的环境中认识自己,在不同人面前把别人与自己区分开来,从而认识与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人对自己的了解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获得的“镜中之我”不是我们实际看到的样子,也不是别人对我们的真实看法与评价,相对而言,是我们对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与评价的理解与解释。

米德的社会化理论《心理、自我与社会》认为人类沟通主要依赖于对他人象征性动作和语言的理解。交往双方必须在具体情境中来解释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成为就是使人具备了预知他人对自己的要求与期望,并据此来修正自己行为的能力。

对自我认识是在语言的发展和符号的理解中形成的:主我--当作主体的我,是每个人天性的一部分,即直接经验如饥饿、压抑、快乐感到要满足自己欲望的那部分。客我--即当作客体的我。射每个人的社会部分,是受到他人行为态度和社会道德规范、组织制度规范的制约。主我是本能的、自私自利的,客我是社会化的自我,意识到社会规则,会按照别人滴他的要求调整与改变自己的行为与态度。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强调社会化过程中的生理基础与情感基础;人的社会文明化程度越高,对人的压抑性越大;人的行为时无意识的。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随着发展得到压抑。自我--理智在社会需要与个人本能之间寻找平衡点;超我--相当于社会良心、道德权威在人的心理重现,通过自豪感与耻辱感左右自我决定。

埃里克逊的认同危机。他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婴儿期的安全感与信任感;儿童早期的自主与怀疑;学龄前儿童的主动与内疚;学龄早期的勤奋与自卑感;青春期的认同与角色危机;青年时期的亲密与孤独;中年时期的待机关系与自我沉寂;老年期的完美与绝望。

四、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

1、社会地位的含义--是指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这一位置赋予成员特定的权利与义务。

2、社会地位的分类:先赋性与自致性地位。

3、社会角色的含义是指与人们的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处于特定地位与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4、角色扮演--按照角色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去行动。

5、角色认识--与他人相比来认识自己权利与义务的模式。

6、对角色的领悟--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认知,由于价值观念、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所处的环境的不同,对角色的领悟不同。

7、对角色的实践--是角色领悟的进一步发展,是个人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角色;除了受角色领悟的指导外,还受当时主客观多方条件的制约,使得个人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领悟去做。

8、角色距离--一个人自身素质、能力水平与其所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

9、角色失调--在扮演角色时所产生的矛盾、失败与障碍。

10、角色紧张--角色冲突时角色扮演力不从心、左右为难。原因:个人能力不足或对社会规则缺乏深刻理解;社会期望过于严格或他人对个体的期望差异很大;角色双方的地位差异过大也会产生心理压力。

11、角色转移--根据情境的变化相应的跟换角色的权利义务。

12、角色中断--一个人前后相继的角色之间的矛盾。

13、角色失效--一个人无法扮演角色,导致的角色失衡。五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1、社会群体的含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与团结感,并且有共同的目标与期望的人所组成的集合。广义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有共同利益的人类共同体。

2、社会群体的特征--有明显的成员关系;有持续的相互交往;有共同的群体意识与规范;有一定的分工协作;有共同活动与一致性的的能力。

3、社会集合--在某些特定的场合,面对面相处的人群,集合中因为某种原因发生互动,社会结构因此发展起来。

4、社会集群--结构松散、比集合性实体更具有自发性与临时性的人群集合。

5、社会群体的分类

--按照群体成员关系的亲疏程度分为初级社会群体(以情感为基础,关系亲密、彼此熟悉的群体)与级次社会群体(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的正规关系的群体)。--群体中社会关系规范化程度划分为正是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明确的,成员间互动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间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彼此联系明确,非正式群体是没有正式的结构,规范化程度较低、成员间的交往随意、权利义务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

--按成员归属的心理状况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

--按成员的身份归属分为隶属群体与参照群体。参照群体是指自己没有加入该群体,但是按照该群体的价值观念评价知道自己的行为

--按照成员间人际关系缘由与性质划分为学院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志缘群体。

6、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吸引成员,将成员凝集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影响因素--压力因素、安全因素、利益因素。功能是使成员获得较大的满足,使成员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完成任务的效率比较高。

7、群体规范--正式规范有明文规定的限制,维持群体稳定、健康常在;非正式规范,成员交往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规范。

8、群体决策会失误。原因是群体压力与保持群体和谐的高度关心会使得群体成员自觉与不自觉的接受群体意识的束缚。

9、风险转移--由于群体角色将风险分配到各个成员身上,所以承担额责任就减小,而敢于做出具有风险性的决策与行为。

10、群体领导--工具性领导是力图完成群体目标。表达性领导是寻求创造群体的团结和维持群体的和谐。

11、领导风格--极权型,民主型与放纵型。

六、初级群体

1、含义--初级社会群体以情感为基础,关系亲密、彼此熟悉的群体。

2、特征--规模小、成员有限;成员间经常面对面的互动;群体成员扮演各种角色;成员交往有很大的情感性;群体成员的代替很难;成员凝聚力与持续力很强;群体由非正式来控制。

3、形成条件--活动空间接近、有持续交往的可能性、双方的同质性强、相互交往自由,没有约束。

4、功能--承担社会化的任务,能满足人们的感情需要,有助于保持与传递社会文化,维持社会秩序;压抑个性的形成于发展,干扰正是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5、衰落--社会分化的加剧使得初级社会群体的社会功能不断外移,初级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断松懈,一些初级群体已经解体。

七、家庭

1、含义 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与模拟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更多的表现为血缘关系与模拟血缘关系的紧密联系的经济共同体;家族是以男性血亲关系组成的松散的联合体;亲属则是更大范围上的血缘关系组成的联合体。

2、类型 古代:

---血缘家庭,按辈分划分的婚姻;---普纳路亚家庭,两个氏族间可以通婚;---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在原始社会末期 现代:

---核心家庭,一对夫妻与孩子组成的家庭,是所有家庭中最稳当的家庭。

---主干家庭,夫妻与夫妻的父母或直系长辈以及为成年子女所组成的家庭,或者由父母与一个已婚子女及未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家庭成员是两代人或两代以上的人。

---联合家庭,由两对或以上的夫妻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大多数因为经济原因组合在一起,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单亲家庭,单身父母独自养育子女或离婚后不结婚后丧偶。---丁克家庭,多发生与文化程度高,收入丰厚,职业稳定的人身上。

3、功能

功能主义的解释是:有助于人口再生产,保证家庭繁衍与社会延续;人口社会化;经济合作;对性的管理。

冲突论的解释:是性别不平等的基础;是展现不平等性的平台。

4、家庭会不会消失? 怀疑家庭意义的理由:

作为一个生育单元,家庭对社会的作用正在消失。

社会本身的变化使得家庭作为人们社会化场所的重要性降低,有人甚至认为学校与大众传媒对孩子的影响超过家庭。

人们对性的宽容,离婚了直线上升,同居群体的发展也意味着家庭对性行为约束的失败。经济生活的多元化早使得原始的家庭分工失去了意义,家庭的经济意义已经消失。家庭不会消失的理由:

家庭依旧是人类再生产的基本与主流的形式。家庭的社会化具有不可替代性 家庭对性行为的纵容并不是约束的失败 作为情感的归属,家庭的重要性在上升。

八、社会组织

1、含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组成的次级社会群体。

2、构成要素--特定的组织目标与目标体系;一定数量的成员;制度化的组织结构;普遍的行为规范;一定的技术与物质设备;

3、特征--目标的确定性、关系的规则化、成员的可替代性。

4、类型--按照规模分为大、中、小、巨大社会组织 按照组织成员关系分为正式与非正式

按照功能与目标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生产、整合、模式维持 按照组织目标一获利类型分为互利、赢利、公益组织 按照组织对成员的控制分为强制性、功利性、规范性组织

5、社会组织管理

含义--组织管理就是围绕组织目标、调动各种资源,运用一切手段来操作组织的运行,以确保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方式--家长制:产生于农业社会,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与依赖的基础之上的管理方式,与封建家庭制度相似的管理方式。特点:权利集中与个人手里;任人唯亲;分工不细、责权不明;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科层制(官僚制):一种运作与明确的规章与程序基础之上的等级权威机构,这种组织具有大量额分工与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形式的典范。特点:有正式的规章、有明确分工、权利分层、按正式的规则发生公务关系、任职资格要通过考核公布。

九、社区

1、概念

滕尼斯认为,社区是具有相同的风俗、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儿的的社会关系组成的社会团体,生长在该地是加入社区的条件。社会是由不同价值观念的异质性人口组成的,由分工与契约决定的,重理性而非感性的社会关系团体,加入是由个人的意识决定的。

现今的社区是指积聚在一定地域性社会内,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是一个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四个基本要素--地域环境、人口与群体、社会活动、文化心理

3、强调共同;社会不重视地域的概念;社区间的各种关系更加密切;社区的各种功能更加明确与专业化。

4、社区的分类---以生产力水平与历史演化分为,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与现代化社区。传统社区是指历史上以传统的或落后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社区形态。发展中社区是指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既延续了传统又受现代化的影响,具备了一些现代化特点。现代化社区是指乡村发展的很好甚至超过了城市。

---社区组织方式与控制方式划分为神圣社区与世俗社区。神圣社区是指以恶论等神圣制裁为主,少暴力、少强制,缺乏科学与理性主义,人与人的交往以直接的、亲密的接触为本质。世俗社区是指理性高于自然主义,以法律为依据,科学指导,体现人文主义、个性张扬。---按照社区、人口密度、经济结构划分为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农村农民的人格与社会心理特征:乡土主义(造成村落之间的鼓励与隔膜)、特殊主义(形成血缘与地缘等关系)、实际的和狭隘的功利主义、平均主义、保守主义、封闭主义。

城市特征:人口集中,异质性强;经济与其他活动频繁;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组织;家庭的规模与职能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疏散;思想、政治、文化相对发达。

5、社区的发展历程

原始村落社区--早期城市的产生--中古城市--现代城市--后现代城市

6、城市发展的原则:基层自发、民主自治原则;大众参与原则;社区合作原则;全面规划原则;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7、社区建设--建设主体是政府、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三位一体;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社区服务建设、社区文明建设、社区环境与设施建设。

十、我国的城市化道路

1、含义--

二、三产业在某一地域集中,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

2、加快城市化道路建设的必要性--城市化带来了一些列的后果,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资源占用和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3、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大都市重点论:与我国城市化方针截然不同。依据:大城市在一定时期快速发展是历史的趋势;大城市的规模效应显著,蕴含巨大的生命力;大城市辐射能力强;大城市与“城市病”并无直接联系。----小城市重点论: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人口的蓄水池,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场所;有效防止“城市病”;有利于促进城镇与农村的融合,协调发展,是缩小农业差别的理想化之路。----中等城市论:中等城市作为经济中心之一,具有承接大城市扩散、吸收乡村集中的功能;防止大城市与小城镇的弊端。

十一、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的含义,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把社会成员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层次和等级的过程与现象。社会分层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中的不均等分配,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人不均等的战友那些在社会上有价值的事物。

2、社会分层的测量指标的标准:

声望判断法:要求被调查队另一个人或人群地位评估。主观法--是被调查者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作主观的评价方法。客观法--社会学者采用客观的测量标准对社会分层情况进行演技的方法。

社会分层的标准--不平等指数、五等分法、恩格尔系数、社会地位综合量表

不平等指数指用最高收入者占人口的比例加上最低收入者占人口的比例来表示社会的不平等度,反映的是社会占两极的人口与中等收入人口的关系。

五等分法是指按照人均收入的高低将人口分为五个等分,然后测量五分之一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社会地位综合指数是指通过测量收入、教育地位、职业地位并计算综合值,以此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3、社会分层的理论解释

韦伯提出的划分社会层次的标准是财富、权力、声望。

经济标准--财富,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这就是个人用其经济收入来换取商品和劳务的能力。

社会标准--声望,指个人在所处环境中的尊敬与声望,影响因素:出身门第、仪表风度、生活样式等。

政治标准--权力,是一些人或一群人对他人的行为施加控制和影响的能力,而不管他人是否愿意合作。不仅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对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还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在科层制中的地位。马克思的分层标准是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阶级划分的标准是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决定的。阶级内部关系:具有共同的利益。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分层的多源论。

达伦多夫指出了资本主义的特征:现代资本主义最主要的因素是对生产资料的控制。

赖特:阶级不能特定为某种职业,而是一种控制资本决策权,他人工作与自己工作的社会关系。

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社会成员与社会资源的关系性质,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关系。④新韦伯主义理论

把社会分为三个阶级--上、中、下;米尔斯将社会分为蓝领与白领;⑤功能主义分层理论

戴尔斯与摩尔:不仅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更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功能。最重要的职位由最有才敢的担当;在任何社会中只有一部分人可以通过特殊训练,进而填充某些特殊的职位;接受训练会付出牺牲。稀缺且理想的资源构成了承担社会上重要职位的权利与先决条件。对社会基本报酬不同程度的占有便产生了具有不同地位与声望的不同阶层,从而导致了制度化的社会不平等,即 社会分层。⑥冲突论-图明,社会分层是普遍存在但不必要,社会分层是权利群体的价值反映,阻碍了社会与个人能力的发挥。弊端:

社会分层只是使社会上层的人们才有机会发挥才能,而社会大多数人没有这种机会;

社会分层具有维持社会现状的作用。在这种功能作用下,社会的特权阶级就可以利用他们的社会地位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社会,用规范的形式使人们相信和永久既定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社会分层作为一种制度归根于一种不平等的报酬与分配,会导致下层对上层的不满、对立、怀疑等最终导致社会的动荡、骚乱甚至根本性变革。

⑦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

十一、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 1、1949--1978 城乡二元制结构 1978-今 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期 中国社会分层不同与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国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身份制、单位制、行政制度安排等。2、2001年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有原来的四个阶层到现在的十大阶层。划分社会分层标准是社会成员资源占有状况、经济资源、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使用与经营状况。组织资源指依据国家政权与党组织系统而拥有的支配能力。文化资源指占有社会公认的知识与技能的状况。

3、十大阶层

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 管理人员阶层 私营企业主 专业技术人员 办事人员阶层 个体工商户 商业服务阶层 工业服务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

4、中国阶层结构走向 中国的社会结构:不统一、有断层、碎片式

中国社科院认为是“洋葱头”型,该缩小的没有缩小,该放大的没有放大,导致社会分配不公。中间阶层的壮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十二、社会流动

1、社会流动也叫做社会位移,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结构中社会地位的转变。既表现为社会地位的变化又表现为社会角色的变化,即社会关系的变化。

2、社会流动与人口流动、人才流动。

人口流动指人在空间地域上的移动,分为永久性流动与暂时性流动。人才流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人们在社会空间上的流动,只有当人口流动引起人们的社会地位或职业角色转变时,才具有社会流动的含义。

3、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

社会流动是从动态的角度考察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位置,而社会分层则是静态的考察,对社会分层的结果与状态进行描述与分析。有了社会分层,才有社会流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有了社会流动才会不断促进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与重组。

4、社会流动的功能

社会流动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是社会选择的一种途径。社会结构不断协调,是社会调节的一个过程,缓解社会矛盾。

合理的社会流动有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不平等,促进社会整合,调动中下层人们的积极性,拓展社会的接触面,有利于增加个阶层的了解,促进社会系统充满活力。

5、社会流动的类型--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开放与封闭程度。每个社会上下流动的机会分布不均衡。对个人而言,具有一定才能、知识、机会;对社会而言,有各种合理的流动渠道,有一套选优的标准与实施办法,是一种社会选择而非人的主观设计。

水平流动是指同等地位上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转变,多指不同地区。特点是流动前与流动后的社会地位、职业收入、政治地位的不变化。有利于各种资源的合理流动,打破人际交往、地区和人群的封闭状态。

--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代内流动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的流动,一生中所经历的地位与职业的变化,以最初的职业为起点,最终的职业为终点。

代际流动是指两代人之间的职业与社会地位的对比变化,以父亲在同一年龄是的职业为参照。可以反映社会变迁的方向,改变着社会与家庭的社会结构,受个人条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代际流动是双向的,个人家庭不具有普遍性,从总体上考察上升与下降的比例,从中发现变迁的规律。--结构性流动与非结构性流动

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社会结构变迁引起的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特点是规模大、速度快、急剧性。

非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各人自发的社会流动,个人主观选择、流动欲望以及社会背景的影响。

6、社会流动的原因

自然原因、人口因素--人口密度超过资源承载力、社会原因--社会价值观、战争、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社会改革与革命,由发明创造引起的科技进步与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

十三、当代中国社会流动 1、1949-1956,中国阶级关系重塑,结构性流动。1957-1965,多维二元身份体系的重构。1966-1977,社会流动的失序。1978-1991,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转变。1991-今,新的社会模式初成。

2、社会流动的特征

--中国社会流动模式与机制发生重大变化。政治主宰模式:1978年以前,个人社会地位升降,阶层的兴衰主要系于国家、政府、政策、制度决定;1978年以来,能力主义原则日益重要,即个人主宰模式,但是国家制度安排与政策依旧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社会流动模式与工业化国家不同。中国的社会流动是社会经济制度背景下发生的,而工业化国家则是在社会经济制度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的,通过个人努力获得。工业化国家一般是开放性社会,后致性因素占主导地位;而在中过无论是后致性因素还是先天性因素都要经过制度与政策发挥作用。

--中国职业结构渐趋高级化。较高的职业比重与数量大幅增加,从而提高了向上流动的机会。未来十年左右中国人的职业高级化水平有一个跳跃性的提高,中国社会的中间阶层将不断扩大。

--中国不断走向一个开放的社会,社会流通渠道、制度、政策更加完善,后致性因素将成为主导因素。

--但是中国公正、合理的社会流动模式尚未建立。

3、问题:社会地位中上层代际继承化较强,代内流动明显减少,表现出“多进少出”的趋势;下层子女进入高层的障碍越来越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社会资源有向上层集中的趋势。

十四、社会制度

1、社会制度的含义

现代社会制度三层含义,宏观的社会制度、特定领域中的社会制度、微观的社会制度。为了满足人类需要,在一定的历史与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是制约社会行为的重要结构框架。

2、制度与社会秩序--选择性亲和关系。社会秩序的产生往往依赖于一种制度,但是社会秩序并非依赖任何制度而产生。只有合理的社会制度才能引起一种增进信任与合作的秩序,当制度不符合历史与现实条件时,就会造成社会无序。制度是支持陌生人之间互动与合作的基本力量。

3、制度与规范:规范针对的是某一具体问题,制度是多种规范的总和,是规范的系统化。规范本身仅仅是人的行为规则,而制度的推行则需要社会的人力、物力、机构设施。制度针对的是群体或组织,为其建立结构域框架。

4、制度的特征:

--普遍性或抽象性,包含规则运用的所有的人,规则本身不涉及特定的目的或为具体的人或事服务。

--确定性,明显的,为人所认识与理解;可预见的,即通过奖惩措施指示人们未来行为的可靠方向;稳定的,提高制度的可依赖性。--开放性,不是既定不变与封闭的,而是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的调整。

5、社会制度的构成

--观念体系和概念系统,它是社会制度存在于实行的合理性根据,其主要内容有抽象的社会学说,社会理论和社会思想。

--规范体系,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规范社会成员的相互关系,包括成文与不成文的规定。

--组织体系,权威地位结构,检查与推动社会组织运行的机构和组织系统,是组织目标与任务的载体。

--设备系统,是组织内容实施者,是社会制度运行的物质资源,包括实用性与象征性设备。

关系:社会制度四要素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任何一个要素的不合理或落后都会导致社会制度功能的发挥。概念和规则是社会制度的灵魂,而组织与设备就是躯体,躯体容易适应环境但是灵魂适应性较慢。

6、社会制度的类型---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

---内在制度指由人自生自发的行为和经验逐步演化而来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先有个别采取行动,获得更大满足,并逐渐被更多人使用,从而成为一种基本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的发展是“试错式”的选择与调整发展起来的。

习惯--是个人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是内在制度的初始状态。习俗--内在制度的一般形态,是社会中一致的行为规范。惯例--是内在制度的高级形态,是一种特定的、具体的强制性规范方式。惯例成为了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

---外在制度,经由人们设计而产生的,往往是由社会权威人士设计产生的。自上而下,由法律、法令和程序性规则构成外在制度。关系:外在制度是在内在制度失效时才会发挥作用;从成本上讲,内在制度运用相对经济,外在制度需要执行、推行和监督费用;外在制度的有效还取决于内在制度的相容性,二者越相融就越为人们接受和遵从。

7、社会制度的功能--行为导向、社会整合、传递和创造文化、社会选择--通过选择机制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流动。

8、制度功能失调的原因

--社会惰性,社会制度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不符合事宜的沉淀就会成为惰性。

--社会紊乱,制度由概念体系、组织体系、规范体系和设备体系四要素组成,当四要素之间不协调使就会产生功能失调。

--关联失效,制度结构和社会结构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结构不稳定或社会结构失调就会影响制度功能。

十五、社会制度的变迁

1、含义,指社会制度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原有社会制度环境或原有社会生活中某种利益关系格局的变化,原有社会制度就会发生变迁。

2、社会制度变迁的原因

生产力方式变革,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变化,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

3、社会制度变迁的途径

人工途径(人类有意识的改变)、自发途径

4、制度变迁的生命周期

赫拉特滋:“形成期”“效能期”“形式主义期”“萎缩期”

下载党的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党的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告学基本理论

    1. 广告的含义?广告是以促进销售为目的,付出一定的费用,通过特定的媒体传播商品或劳务等有关经济信息的大众传播活动。2. 根据广告内容,可划分为哪几类?1. 商品广告。针对商品......

    佛教基本理论

    佛教基本理论(一)2010-01-12 20:44 佛教基本理论(一) 1. 四圣谛 谛(satya)的含义是实在、真理。 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谛,是对人生现象的评价和解脱痛苦的指示。四圣谛是佛教......

    学前教育基本理论

    由杜威的兴趣观引发的思考 从卢梭开始,重视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已成为近代以来教育理论关注的重要话题。随着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引进,我国教育也开始关注教......

    佛教基本理论

    佛教基本理论 1. 四圣谛 谛(satya)的含义是实在、真理。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谛,是对人生现象的评价和解脱痛苦的指示。四圣谛是佛教理论的总纲,佛教的其余说法都是围绕着......

    舞蹈基本理论

    第一章:舞蹈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舞蹈及舞蹈的类别 教学重难点:舞蹈的定义与舞蹈的种类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节:舞蹈的定义和特性 一:舞蹈的定义 舞......

    教育学基本理论

    题型及分解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结合事业单位的工作特点,主要考察应试者所掌握的法律基础知识、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科技基础知......

    办公自动化基本理论

    办公自动化基本理论 本章重点:办公自动化的要素;办公自动化结构层次;办公自动化类型;办公自动化技术 1.1.1 办公自动化概况 办公主要是指各类各级管理人员个人体在办公室的工作,......

    统一战线工作总结

    2012年统一战线工作总结 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重要法宝,做好新时期机关统一战线工作,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