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户籍制度研究综述
我国户籍制度研究综述
许衍树法学0902学号:120910221
1摘要:我国户籍制度在初期对保障新生政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原有户籍制度出现了各种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国的户籍制度。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户籍制度发展始末;论述了我国当今户籍制度面临的问题;并简要介绍了各方对我国户籍制度的看法;分析了我国户籍制度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户籍制度发展始末问题看法发展方向
一、引言
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现代户籍制度是国家依法收集、确认、登记公民出生、死亡、亲属关系、法定地址等公民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制度,以保障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以个人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户籍制度发展始末;论述了我国户籍制度面临的问题;并简要介绍了各方对我国户籍制度的看法;分析了我国户籍制度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我国户籍制度发展始末
我国户籍制度自古有之,在此只列出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
1954年,中国颁布实施第一部宪法,其中规定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开始统一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1958年1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中国政府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在事实上废弃了1954年宪法关于迁徙自由的规定。
1985年7月,公安部又颁布了《关于城镇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农转非”内部指标定在每年万分之二。同时,作为人口管理现代化基础的居民身份证制度也在同样的背景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5年9月宣布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终于使户籍制度做出了相应的初级改革。
1997年7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规定试点镇具备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标志着小城镇户籍制度取得突破。
2001年3月30日,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将国内户籍制度向前推进了一步。
三、我国当今户籍制度出现的问题
1、削弱了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及人才市场。
2、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现代化及农村人口的转移形成体制性障碍。中国大量的农村人口需要转移,但事实上进城限制却没有从根本上放松。
3、遏制了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大量城市务工农民,连基本的生存条件及安全感都没有,身份不明工作不稳,城市需求及消费畸形发展。
4、加剧了城乡割裂,阻碍了城乡统筹,加剧了社会分化。与住房、消费如购车、教育、社会保障等利益直接挂钩,不同的户籍有不同待遇,不仅人为地把本应平等的身份划分为三六九等,而且加大了贫富差距。
5、户口登记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和在国内的自由迁徙,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由此生成,造成了城市和农村的不平等。
四、各方对我国户籍制度的看法
刘清(山东大学硕士):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明显,实行户籍制度改革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而实行这一变革有着多重价值取向:在道义和理念的层面上,是对人的基本权利——居住和迁徙自由、择业自由的重新肯定;在国家发展战略上,要为推进“十五”纲要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提供制度保证,让人们的迁徙、移居自由取决于更市场化的城市管理制度。
王海光(中央党校教研部):21世纪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新进展,大大推动和加快了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也暴露出了在消解城乡二元社会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继续深化改革。这是一个整体推进、城乡联动、逐步剥离附着利益的配套改革过程。
杨鹏程(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我国现阶段的户籍制度改革存在城市倾向明显、缺乏坚实的法律支撑、户籍松动与人口流动方向不一致、配套措施不完备等缺陷,导致户籍制度的改革目标难以实现。只有采取标本兼治的综合措施,整体推进户籍改革,才能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壁垒,实现公民的自由流动和迁徙。
我的看法:中国的户籍制度在以前充分发挥了它自身的作用,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立,但现今时代变了,社会形势不同,应该积极主动应时而变,不应故步自封,顺应时代潮流,敢于创新,用于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发展自己。
五、我国户籍制度今后的发展方向
1、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措施,确立科学的户籍管理理念与制度,稳步推进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构建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
2、加强户籍立法建设。通过统一立法,规范户口管理。为保障公民在法治基础上的迁徙自由确立一个法律制度的框架、大力张扬户籍制度改革对推进民主化进程的意义。提高全民的公民意识和平等意识。做到不仅在制度上而且在思想上解放农民,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建立以法制加市场的调节机制,处理好平等、效益、稳定三者关系,通过科学地设置门槛,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
3、建立由户口登记、身份证管理等制度构成的,以现代科技装备起来的科学的人口管理系统。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把户籍制度改革同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各项社会改革结合起来。推动土地制度的创新.以城镇为基础,通过地区统筹,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新体系。
六、结语
每一个事物都有两面性,有优点也有缺点,在不同的时期都展现出不同的一面,关键在于决策者怎么样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我国户籍制度也是如此,每个时期展现出不同的一面,在当今已出现大量问题,怎么样让它走上正途,这需要我们的领导人正确的决策。改革事在必行。只有改革才能让户籍制度焕发青春。对改革我们要报以信心,支持改革,让户籍制度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Armstrong Warwick.McGee T G Theatres of accumulation: studies in Asian and Latin American urbanization 1985
[2] Chan.Kam Wing Cities with inevitable walls reinterpreting
urbanization in post-1949 China 1994
[3] Smith.David A Third world cities in global perspective: the ploitical economy of uneven urbanization 1996
[4] KamWing Chan,Ta Liu,Yunyan Yang,Hukou and Non—hukou Migrations inChina:Comparisons and Contrasts,INTERNATl0NALJOURNAL OF POPULATION GEOGRAPHY,Int.J.Popul.Geogr.5,425~448(1999)
[5]Thomas·R·Dye.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M].PRENTICE HALL,1972:221
[6] 林毅夫,蔡防,李周.中国的奇迹——改革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4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4,170~174.[8]万川.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中国人口科学,1999(1)
[9]王建民,胡琪.中国流动人口.1996,253~256
[10]汤丽丽.深化我国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性研究.2007
[11]李兰永,崔树义.户籍制度后的计划生育问题与对策[J].东岳论丛,2009,(4)
[12]昝剑森.户籍制度改革对农民工的双重影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3)
[13]朱宇.户籍制度改革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留意愿及其制约机制[J].南方人口,2004(3)
[14]邢斐.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路径选择的一种解释[J].探索与争鸣理论月刊.2006(6)
[15]杨占营,吴城毅.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的困境及政策选择[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16] 汤啸天.户籍制度改革与可持续发展初探[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8).
[17]张平,林梓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J].人口经济,2000(6).
[18] 徐超.传统户籍制度对农村经济的负面效应[J].改革与战略,1998(6)
[19] 牧野,郑衡.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历史追溯及展望[J].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5,(3).
[20]陈迪桂,乔江波.二十一世纪初期的山东社会发展[J].2002,61~67.[21]唐克.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28(2),116~119
[22]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2~13
[23] 刘平量.曾赛丰城市化:制度创新与道路选择[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98~115
[24]仲大军.户籍制度是否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阻力 1999(1)
[25]郑杭生,李路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6]张平林梓.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J].人口与经济.2000(6)
[27]李晶.从新制度经济学看中国户籍制度改革[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6)
[28]陈成文孙中民.二元还是一元: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一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
第二篇: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其开放条件研究
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其开放条件研究
关键词 户籍制度,作用,开放,条件
户籍的概念是“地方民政机关以户为单位登记本地区内居民的册子,转指作为本地区居民的身份”。相应地,“中国的户籍制度”是指建国后逐渐发展形成的一套户口管理制度,1958年1月9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是为了限制所谓“农村盲流”进入城市,切实加强全国户籍管理,是全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形成的标志,自此,从制度上,城市人与乡村人便有了一个事实上的身份等级。1964年,为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籍迁移的规定》草案,不但没有改变城乡隔离的局面,反而彻底堵住了农村人口迁往城镇的大门。自此中国开始了长期实行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之间的法定隔离制度。
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作用
户籍制度在形成初期并没有包含对个人的迁徙自由加以严格的管制的内容,制度的内容基本上体现出尊重个人自觉自愿的原则。按照那时的政府文件规定,户籍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证明公民身份,便利公民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统计人口数字为国家经济、文化、国防建设提供人口资料;发现和防范反革命和各种犯罪分子活动,密切配合斗争”。人们仍在较大程度上享有户口变更、迁移、转换的自由。
从20世纪50年代末,户籍制度就把我国居民彻底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大序列。实行这样严格的“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有其当时计划经济的历史必然性。一是社会供给不足,城市难以容纳大量农民进城,二是为工业化的积累,必然要限制消费,更重要的是为了社会稳定。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中国能否度过物质空前匮乏的三年困难时期和秩序空前混乱的“文化大革命”的难关。户籍制度的历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1]首先,建国初期,国家受到内忧外患的困扰,国民党和各反动残余势力仍然垂死挣扎,进行破坏;国外的敌对势力进行经济封锁,并且不承认新中国的成立。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户籍制度在对稳定社会治安、加强对公民的控制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犯罪现象有所减缓,社会秩序持续好转。
其次,当户籍制度发展到60年代,城市人口开始由国家统一供应商品粮,有很多优待措施,同时工业品价格实行与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国家以此来集中财力,发展国民工业,发展城市。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便建立了一大批国家企业。当代中国户籍制度配合计划经济体制,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复苏,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民主化建设。
再次,自6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中国城市的人口问题、发展问题日益严重,给政府和其他纳税公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为了解决问题,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减少城市人口,精简职工,大量干部和城市居民被疏散到农村。到1963年6月,全国共精简职工1887万人,减少城镇职工2600万人。这就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又缓和了粮食供应的紧张状况,同时还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原始的落后的大批劳动力。
最后,文革过后,由于新政策的出台,户籍制度已经显露出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方面,但也在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公民的身份证明、社会治安维护等方面;由于经济,政治改革的深入,从80年代起出现了农民大量涌入城市,特别是改革试点城市的所谓“民工潮”现象,迅速增加了城市人口,引起了一些正常的城市化过程中必然的问题,由此国家加强了对“农转非”问题的控制,有效地控制了大中城市的人口规模,在一定的时期内解决了国家和社会的负担。
二、我国的户籍制度应该改革,但户籍闸门的放开需要一定的条件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它本身就显示着一种既不合理又不公平,甚至还违反法律的现象,并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不适应性日益突显,并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为此,1984年国务院颁发了《关
于农民进入城镇落户的通知》,尽管附带“口粮自理”的条件,但第一次使得农民进城成为了可能。1985年7月,公安部颁发了《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居民可以以合法身份在非户口所在地长期居住。从2001年5月1日起,国家取消了《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明》,同时住房、医疗、养老制度正在改革,招聘也已经由企业自己做主。但目前,多数城市的户籍开放并不包括在农民可移居的城市范围。户籍制度改革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户籍闸门应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敞开,但这适当的时候究竟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才会出现?什么时候城市的大门才能完全敞开?
1.户籍闸门开放的理论基础——社会理性。所谓社会理性,是指以社会运动和人的社会运动为依据的各种社会关系在互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意向和规律。在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人口越来越多地涌入城市,城市之间的人才流动目标地也倾向于发达地区,这么庞大数字的流动人口冲击了城市就业,加重了城市的负担,影响了城市人口总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社会治安。同时,城市化的浪潮也席卷着农村,小城镇蓄势待发,这么多的因素形成了一股整体力量,推动着户籍制度的改革。这就是社会理性,它在客观上需要人口的自由流动,并能缓解部分发达城市的压力。
2.户籍闸门开放的“实践性前提”。现行的户籍制度虽然造就了城乡“二元”分割现象,但它从来没有绝对化的禁止城乡之间的交流。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不断有农业人口通过招生、招干、招工甚至走后门的形式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具体的方式如:进入全民所有制单位、进入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务工经商、干部培训、投靠亲友、婚姻迁移、读大学等。详细情况见以下两表:
表1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概况表:(单位:万人)
年份******88 人数92.066.068.2123.0150.2166.5166.8159.9 年份******97 人数120.0118.0140.0160.0195.0220.0210.0190.0表2
我国城乡人口迁移的途径(%)[2]
指标工作调动分配录用务工经商学习培训投亲靠友退休退职随迁家属婚姻迁入其他合计 合计5.84.035.815.312.80.411.96.17.8100男6.94.743.917.68.60.47.81.48.7100女4.33.024.212.118.90.217.813.06.5100 城市3.53.241.717.313.70.38.54.77.1100 市郊9.60.920.09.112.00.615.918.413.0100镇8.26.431.814.211.70.416.04.17.2100 资料显示,早期的“农转非”数据为后来更多的“农转非”提供了实践上的基础,并为后期一系列户籍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现实经验。户籍闸门的放开,需要这样的前提。
3.户籍闸门进一步放开的现实条件。“广东省户籍制度的改革,迈出了我国户籍制度和人口管理变革有实际意义的一大步。相信有不少省市,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将纷纷仿效。在此,我们提醒有意取消城乡户籍差别的地区,一定要根据本地发展水平积极稳妥地进行改革,可行则行,条件不成熟则暂缓,切不可盲目攀比,否则,操之过急,极易招致混乱。”这是《法制报》2002年2月的一篇评论中的一段话。
(1)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东西部差距过大,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大低于国际标准,国内各地区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水平更是相差甚远(表
3),这样的现实严重地制约着我国户籍闸门的敞开。农村地区的落后必然导致农业人口的外流,他们的第一站便是小城镇,但小城镇在我国只是农村和城市的过渡地带,实质与农村差距不大;农民自然要往城市流动,而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经济水平无法容纳过多的外来人口;发达地区和大中型城市必然是理想目的地,然而人口的迅速集中增大了这些地区和城市的压力,并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3] 由此,人口流动的任何一环都是存在问题的,并且隐藏着盲目性和无序性,给社会及其发展造成很多隐患。因此,必须首先进行城市化建设,大力发展小城镇以作为全面实现城市化的过渡,使得城乡达到一体化,社会经济发展得到平衡,这样才能避免上述的层层问题,户籍制度的彻底改革才能成为可能,公民的自由流动才能够现实、有效。
表3 1995年城乡收入与消费比
项目人均GDP城乡居民城乡居民
地区(元)人均收入比消费比
(农民为1)(农民为1)
东部23721.802.09
中部13372.182.50
西部11662.732.91
(2)户籍制度改革要与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相结合。一方面,城市化进一步发展作为一种必然趋势,既要求城市有更强的人口吸纳能力,也要求有更多的农村劳动者更加安全、体面地在这一过程中参与城市建设。而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劳动力资源。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也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人口向城镇和城市集聚的过程。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其生活成本应当得以降低,其子女就学应当得到保证,其社会保障应当得到妥善安排。只有达到这样的条件,户籍制度的改革才能得到稳定的保障
[5]。
(3)我国户籍制度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即在一段时期内的人口流向是城市——农村,另一段时期内是农村——城市。1958~1960年的大跃进,从农村转移4000多万劳动力人口进城,到1962年以后,下放城市的劳动力人口6000多万。又如1966~1976年城市知青上山下乡插队1600万,再如1988年开始进行“治理整顿”7000万进入城镇兼业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刚刚从农村转入城镇从事工商业不到三年,大多数又解甲归田,这些都是从城市流向农村;而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农业人口的生活水平虽有提高,但和城市相比还是差距很大,因此大量农业人口开始流向城市。无论人口的流向是什么,单向流动都是不正常的,它说明了社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反城市化路线”的单纯流向农村体现了那个时代整个社会体系都不协调的现实,而现今的疯狂的“农转非”又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如交通、住房、犯罪等等。[6] 因此,只有当实现城市化,社会经济发展平衡,城市和农村没有差别,同时进行人口流动,即双向流动时,这样的社会,这样的现实才能够让户籍闸门完全放开。
综上所述,现行的户籍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们的社会现实,而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还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上,不具备立即进行彻底的户籍改革的条件,因此,户籍改革要循序渐进,走由农村——小城镇——城市逐渐过渡和发展的城市化模式,只有具备城市化和双向流动这样两个条件,户籍闸门方可完全放开。
第三篇:我国户籍制度分析及改革
目录
摘 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演变及现状
1.计划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调整
2准市场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调整与改革 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户籍制度改革历程
我国户籍制度分析与改革
摘要
自中国建国后为维护社会治安,政府下达了系列《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自此中国一体化的城乡隔离体制初具雏形。改革开放后,原有的户籍制度暴露出了很多弊端,也带来很多问题,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比、案例分析等手段,分析原有户籍制度的形成的原因,当下体现的弊端,总结出适当的改革之路。
关键词:中国户籍制度 弊端 改革
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演变及现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户籍制度的演变大致可划分为计划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调整、准市场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调整与改革、市场经济时期户籍制度的改革三大历程。
(1949—1978)第一阶段:居民户口自由迁移时期(1949—1957),中国的户籍制度是先城市、后乡村逐步建立起来的。1949—1957年这一时期是户口迁移量持续增长的阶段。这个阶段户口迁移的特点是:政府实行“自由迁移”的政策,允许城乡居民在城乡之间或城镇之间自由迁移,一般不加以限制,这一时期是户口迁移最活跃的时期。
第二阶段:控制居民户口迁移时期(1958—1978),1958~1978年是严格限制户口迁移,特别是严格限制农民向城市迁移的时期。这段时期户籍制度的特点是:自由迁移”的政策终止,代之以“控制户口迁移”的政策,由城市迁往农村的人口大大超过了由农村迁往城市的人口,第二阶段末期中国二元制户籍制度最终形成。
2.(1979—1988)
1980年以来,国家为了减轻城镇人口对城镇提供商品粮、副食品的压力和城市在就业、交通、住房等方面的负担,在继续对城镇人口增长实行严格控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一丝松动。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实行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开始到城镇务工经商,并迫切要求在集镇落户。为了满足这部分人的要求和促进集镇的发展,同时也为了加强集镇户口管理。自理口粮户口的实施使农民基本上取得了进入建制镇与非建制镇(县城关镇以外)的权利,这是中国户籍制度的一项重大突破。随后身份证开始在全国试行并发展并最终确立。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户籍制度改革历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正式确立以后,户籍制度改革开始列入了议事日程。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并成为束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因此,实现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化和迁徙自由化,即成为中国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这也是中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应有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
二、中外户籍制度对比
1.中国的户籍制度
中国大陆的户籍制度将公民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升学、就业、社会保障、居住等都与户口挂钩,并且两类户口的的规定作为区别对待。2.美国的户籍制度
美国实行的是“出生死亡登记大纲”。因为实行“户口登记”美国法律通不过,美国法律认为这样侵犯人权,故只进行公民出生、死亡登记,平时公民可以自由迁移、移民。但公民迁移和移居某地,其生活状态必须符合该城市卫生及相关法律规定,如有一定的住房面积,有稳定的收入能呆在该地。否则,有关部门将出面予以法律制裁,用这种方法维护一个城市的和谐和发展。3.法国的户籍制度
法国户籍管理内容十分详尽,不仅有公民出生年月、性别、单双胞胎等内容,而且还有其父母的职业、经济收入、国籍、宗教信仰等相关内容。法国人的户籍信息与他们的就医、存款等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一旦变动,意味着整个生活将发生较大变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跨地区的人口流动—不论是城里人下乡,还是农村人进城,法国政府都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行政措施,只要本人愿意,到哪儿扎根都没有人拦着。搬家的话,只需通知以前的社会保险机构,将其个人资料转到新住址所在地的相应机构即可。4.日本的户籍制度
日本实行的是“户口随人走”的制度,它以家庭为单位标明每个人的身份、夫妻关系、父子关系等。孩子在20岁的法定成人之前,无权独立设立自己的户籍,一旦成人,完全自由。但是日本最常用的户籍文本称为“住民票”,它以每个人的居住地为基础设立,标有此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性别、与户主的关系等。日本的住民票是完全随着住址移动的。
三、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
1.构建不平等身份。
城乡分离的二元户籍制度使户籍在我国变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它用行政手段把全体公民划分为城市人和农村人两种不同的身份等级, 城镇居民享有福利待遇和劳动就业机会,而农民则被束缚在土地上。它是对农民的自由权利的侵犯, 使其不能享受到同等的国民待遇。在现行户籍制度下, 公民的自由居住和迁徙权得不到法律的保证, 农民成为最大的弱势群体。各地普遍存在本地人排斥外地人、城市人排斥农村人的用工歧视现象, 无法形成合理的劳动力平等竞争局面。各地所开的户口迁移政策口子, 都是立足在吸引人才、技术、资金方面, 要人力不要人口, 这实际上形成了户籍迁移的货币化趋向。长期以来, 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制造了“ 一个国家两种公民”(即农民和市民)的格局, 在国民中造成了人格、身份和待遇不平等的等级社会, 使二元经济结构中的农民问题变得相当严峻。
2.阻碍中国城市化进程。
以户籍制度为基础而形成的包括劳动就业、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一整套歧视政策和制度安排成为了限制人口自由流动、阻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这种以户籍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制度, 不仅造成了城乡人口之间的不公平, 而且无以化解农业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的市场风险, 加大了农民进人城市生活的成本,其结果必将使农民因缺乏社会保障而降低城市化动机, 从而延缓了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
3.阻碍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的存在增大了农民进人市场的交易成本, 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定居式地向城市转移, 农村劳动力无法有效地从生产率低的农业部门真正融人到城市化过程中去, 造成城乡分割, 使农村人口负担过重的状况无法改变。改革开放之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使得这种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需求越来越显著, 而户籍制度已成为阻碍劳动力要素流动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导致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无法根本提高, 扩大了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差距, 间接阻碍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4.滋长了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
政府作为公民的代理人, 也有其自身的利益。处在城市分层结构最上层的计划官员能够通过对制度设计的垄断权, 操纵分层结构的层次数及每层的人数, 借以追求自己的私利。这种集中的垄断权导致的政府机会主义行为, 往往会借口维护社会治安和缓解交通、住房拥挤, 通过户籍管理将歧视农民和外地人的行为制度化, 从而使对全社会最优的城市分层结构难以达到。在农村, 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充分反映了户籍制度的这种弊端。
四、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案例—重庆 1.重庆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出台背景
当前,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的户籍制度改革,在缩小城乡差异、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深远的意义。重庆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然会将户籍制度改革作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事实上,早在2007 年,重庆就在九龙坡区开始了户籍改革试验。重庆走的是一条以民生为导向、内需为主动力的经济快速扩张的发展路子,这就迫切需要大量的有消费能力的劳动力,同时还要保障这些人口享受较好的福利。2010 年初重庆市决定在年内开始逐步推进户籍改革,形成了农村土地退出和利用、户口迁移、社会保障三个核心配套办法。7 月28 日,重庆市召开全市户籍改革工作会议,市长黄奇帆作了动员部署,标志着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启动。2.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设计与推进情况
重庆开展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民转为城市居民的门槛并不高,只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项:(1)购买商品住房;(2)务工经商五年以上,具有合法稳定住所;(3)投资兴办实业,三年累计纳税 10 万元或一年纳税 5 万元以上的,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就可以将配偶、子女和父母一并转为主城区户口,如果转为远郊区县或其他乡镇的户口,则条件更为宽松。另外,为农民转户进城设计了一套简称“335”的政策体系,其内容为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后,3 年内承包地、宅基地及农房均可保留;保留3项农村权益即林地使用权、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各项补贴,居民转户后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纳入城镇保障体系。重庆市连续出台了户籍迁移、土地处置、社会保障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地票交易、土地生产利用等政策,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系统的户籍制度改革政策体系。重庆户籍制度改革不仅解决了农民工的户籍问题,更通过地票解决了影响 18 亿亩耕地红线以及农民工进城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这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和有益的尝试。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有效地解决了城市的承载力问题、劳动力梯度转移问题、户籍制度改革与新农村建设是否相矛盾的问题,通过适应重庆特定情况的政策推动城市化进程。
五、总结
中国的二元化户籍制度于中国早期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如今已不能适应国情,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但统一化的户籍制度改革条件还不完全成熟,各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发展情况提出与之对应的改革策略,避免出现两极分化、贫富悬殊。
参考文献
[1]罗亚萍,姜红星.城乡二元制度下的我国劳动力市场分 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曾广宇,王胜泉.论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病[J].经济 界,2005,(1).[3]孙英兰.城市化:失衡的加速[J].瞭望新闻周刊, 2005,(3).[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1994.[5]田炳信.中国第一证件———中国户籍制度调查手稿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6]新华社评出2005年国内十大新闻[N].新安晚报, 2005212230.[7]茶洪旺.中国户籍制度与城市化进程的反思[J].思想 战线,2005,(3).[8]李有军,刘晓林.特别报道:户籍改革路在何方[DB/ OL]./2004210212.[9]住着豪宅愁生路,失地农民成游民[J].瞭望, 2003,(25).[10]赵友新.失地失业失衡———试论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 活问题[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4,(7).[11]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9.[12]陆益龙.超越户口———解读中国户籍制度[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3]何新征.论我国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悖论及其改革 [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论文独创性的声明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同时,对于文中所参考他人的研究成果,均已在论文中作了说明,并致以谢意。
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的授权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院有权保留所送交的论文,允许论文被查询和借阅,并可以公布论文内容,以及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第四篇:我国的户籍制度
我国的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管理制度,是指与户口登记和管理相联系的行为规则、组织体制和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以及相关政策的总和。[1]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户籍制度的社会意义集中体现在每个公民的户口问题上,户口所携带的信息,如性别、年龄、籍贯、住址等,都是对我国人口基本信息的反映。这些信息,是我们研究人口比例失衡、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基础。
户籍作为一套复杂的、与全体人民的利益切身相关的社会管理制度,其对社会关系的影响是综合性的。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不仅涉及职业、地域的等级或分层结构,而且进一步影响着社会整体利益的分配体制。因此在当今中国社会快速运行和转型期,户籍作为社会运行系统中的一部分,如何让它与整个社会运行系统的其他部分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户籍制度的功能和运转必须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近年来,由户籍制度这个根源问题所次生的社会矛盾日趋严重,对中国现行户籍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响应,甚至在某些群体间已成为共识。各地政府也陆续有若干的政策措施出台,其取得的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加快现行户籍制度的改革,全面分析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资源配置、阶层地位等方面的影响,对对在新时期下的我国社会结构的优化调整、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方面有基础性的作用。
第五篇: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范文4篇
到___年实现___亿人在城镇落户是新型城镇化重要目标。目前来看,这一任务有望提前完成。
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公安部新闻中心、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官方微博“中国警方在线”发布的新闻稿显示,公安部___月___日召开全国治安管理工作座谈会,公安部副部长孙力军在会上讲话时表示,要全面深化以户籍制度为重点的治安管理改革,加快建立新型户籍制度。除落户超大、特大城市和跨省迁移户口实行审批制外,积极探索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孙力军说,要加快完善户口迁移政策。按照“自愿、分类、有序”原则,加快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放开重点群体落户限制,尤其是要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统筹普通劳动者落户和各类人才落户,争取提前完成___亿人进城落户的任务。要结合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实行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制度,努力实现城市群户籍政策的一体化调整。要探索实行农业转移人口“宜城则城、宜乡则乡、来去自由”的落户政策,为改善农村人口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孙力军表示,要加快建立新型户籍制度。要在认真总结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除落户超大、特大城市和跨省迁移户口实行审批制外,积极探索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这个会议蕴含着很多重要的信息。其中,相比审批制,实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是一个重大变化。这里面的一个前提是除落户超大、特大城市和跨省迁移户口实行审批制外,也就是说,未来广大中小城市包括不少二线城市落户将变得十分简单。
那么先来说说什么是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根据___年___月____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__通知》,城区常住人口
___万以上___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___万以上___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___万以上___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___万以上___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___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需要说明的是城区人口的概念。根据“通知”,城区是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而市辖区内的农村地带,并不计入城区范畴。
也就说,市辖区人口并不等于城区人口。比如合肥去年___个市辖区人口___万,但并不等于合肥城区人口有___万。武汉市辖区人口达到了___万,但不等于武汉就是超大城市,因为市辖区内还有很多农村地带和农村人口。
目前住建部每年出版的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是对各大城市城区人口的最为详细的统计。根据《___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结合公开资料,统计梳理发现,目前城区人口超过___万的城市有___座,除了北上广深外,还有天津、重庆、武汉、成都、南京、郑州、杭州和沈阳。
其中截至目前,我国中心城区人口超过___万大关的仍然只有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天津、重庆、武汉、成都、南京、郑州、杭州和沈阳为特大城市。
也就是说,未来除了这___个城市外,其他城市都有望实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这不仅仅是三四五线城市,还包括了不少二线城市,如苏州、合肥、济南、长沙、厦门、宁波、福州、东莞、青岛、西安、大连、昆明、南昌、石家庄等城市,未来这些城市户籍人口有望快速增加。
尤其是,像中西部的很多省会城市,对省内其他地市的人来说有较强的吸引力,这些省会城市都在努力的打造强省会。一旦实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这些城市的人口将快速增长。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发展阶段不一样,在中西部进入到工业化后期之前,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增长极,以增长极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由于每个省份最好的研发、高教、金融等要素资源主要集中在省会,因此如何突出省会的带动引领作用就十分关键。彭智敏说,现在弱一点的省会比如南昌等城市也在积极凸显省会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
今年的江西省政府工作报题提出,要高标准提升“引领圈”。编制大南昌都市圈“1+5”发展规划,出台支持大南昌都市圈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理顺赣江新区管理体制。
这些二线城市的发展前景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原地产首席市场分析师张大伟对第一财经分析,除了京沪这样的超大城市在严格控制人口、进行非核心功能疏解外,其他二线城市的人口还将快速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对房地产企业来说,这些二线城市将成为发展重点。今年以来,很多地产巨头拿地也纷纷从三四线城市回归到二线城市。
地方户籍新政密集出台
___亿人进城落户或提前完成与此相对应的是,当前,二线城市的落户政策正在不断放开放宽。___月___日,南昌经开区启动___“春风行动”招聘周活动,提供岗位达___余个。根据南昌最新落户政策,在南昌市大中专、职业技工院校就读学生,凭新生入学通知书或在校学习证明办理落户;全国其他院校就读学生需将户口迁入南昌市的,可按在南昌市就读学生同等条件办理。
___月___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西安市人民政府___关于进一步放宽我市部分户籍准入条件__通知》。这也是西安不到两年___次升级调整户籍政策。此次通知明确具有本科(含)以上学历的,不受年龄限制;具有本科(不含)以下学历的,年龄在___周岁(含)以下。全国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教育部学信网在册人员),均可迁入该市落户。
今年以来,至少有___个城市出台了落户新政,放宽落户条件。不光是二线城市,现如今,不光是二三线城市,就连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也加入到吸引人才、放松落户的行列中。
其中,在深圳,继去年___月实现大学毕业生引进“秒批”后,今年___月___日深圳将正式实施在职人才引进和落户深圳“秒批”,主要包括高层次人才、学历类人才、技能类人才、留学回国人员和博士后___类。
在广州,今年___月___日下午,广州市发改委联合广州市人社局、市来穗人员局及市公安局共同发布了广州市新一轮迁入户政策体系。其中,本科以上,不超过___岁即可落户。
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说,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动___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广深放开落户条件,可以重点解决已经在本地居住就业的人转化为本地户口,获得本地市民待遇,这也是落实国家落户政策的体现。另一方面,通过放开落户政策,加快外来人口的市民化,让这些外来人口留在当地,会增加对教育、职业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拉动空间。
实现___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是___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目标。根据前述会议,将争取提前完成___亿人进城落户的任务。同时结合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实行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制度,努力实现城市群户籍政策的一体化调整。
本月___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也提到,要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加快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统筹推进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市民化,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推动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共建。
户籍制度范文(二)
户籍制度是一种人口管理制度,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商代人将这种管理方式称之为“登人”。
商代属于奴隶制社会,在当时的贵族奴隶主眼中,人口和牛羊之类的财产并无多大区别,牛羊需要登记,那么人口登记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身为奴隶主私有财产的奴隶,当然是不可能有迁徙的自由,如果私自逃离户籍所在地,则会遭到严酷的惩罚,有时候甚至会被处死。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许多小国对领地居民的控制也力有不逮,于是诸子百家的士人们得以周游列国,宣传各自的学说,以博取各国君主的重视。
自由的人口流动为自由的思想创造了土壤,因此,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里,华夏迎来了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战国末年,秦王嬴政时代,因为韩国水工郑国的间谍事件被发觉,秦国的宗室们对秦国境内的客卿非常不信任,于是鼓动秦王驱逐客卿,楚国人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写了一篇《谏逐客书》,论述秦穆公以来“以客致强”的事实。
在文末,李斯写道: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认为,人口流动带来人才流动,各国英才入秦是秦国能强盛的根本。如果因为地域籍贯的不同,而驱逐人才,那么秦国就危险了。
秦王嬴政认为李斯说的很对,他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岂能让人才流入他国呢?于是嬴政马上做了一件事:立刻废除了驱逐客卿的命令;而孝公时,已让商鞅赶紧对秦国境内的人口进行登记。
商鞅变法,将秦国人口按五户为一伍、十户为一什的办法编制起来,每伍户之中,选一人为伍长,每什户之中选一人为什长,平时为民,战时为兵。为了保障编户制度的约束力,秦法实行连坐,一人犯罪,其余人都要受株连,战时若有一人逃亡,其余人都要被诛杀。
秦国广纳贤才,同时又在内部推行严酷的国家军事主义制度,致使秦军战力爆表,终于以偏隅之地,异军突起,横扫六合,混一宇内。
秦统一之后,推行郡县制,然而郡县制只是国家机器的框架,真正到政策的具体执行层面时,郡县一级是远远不够细化的,于是在编户制度的基础上又延伸出了乡亭制,即每乡设“三老”(乡村元老院),十里为一亭,每亭设亭长。亭长对方圆十里之内的居民进行户口管理,并维护基层社会治安,同时负责朝廷赋税、徭役的征收和摊派。汉高祖刘邦就是亭长出身,只是他不是一个称职的亭长,他的日常除了赌钱,就是在村口酒馆里喝酒吹牛聊闲天。
汉随秦制,秦汉以降乃至魏晋,除非是遇到长期乱世,实在没有办法进行户籍编制,否则人口登记都是国家的基础工作之一。尽管进入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不像奴隶社会那么明显,但在统治者眼里,人民依然是国家财产,财产必须登记,严防资产流失。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写在教科书里的圣人语录,它就是整个中国古代史里的天条。
自西晋八王之乱以后,户籍制度曾有那么一段时期濒临瓦解,这主要是长达四百年的乱世战争所致。人口的不断迁徙与流亡,政权的不断更迭,都让户籍制度一度几乎断绝,但当政权稍稍稳定的时期,统治者都会抓紧时间修补户籍登记本。比如,在中国北方出现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重建户籍制度就是其中一条重要内容;而在中国南方,南齐萧氏在其短暂的二十多年时光里,一直把户籍修订工作当作国策来抓,并让太子主抓这项重点工作。
在更晚一点的隋唐时代里,国家实行三长制。即每五里为一保,设保长(俗称“地保”);五保为一闾,设闾正;四闾为一族,设族长。地保必须熟知自己辖区的各种家长里短,一旦地方上有事,地保就是一部活百科全书。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设保甲制,每十家为一保,选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保长;每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一威望高的人为都保正,保正又分正副职。《水浒传》里,晁盖被称为“晁保正”,说明他也是当地有名的乡绅,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就是大宋朝的执政基石。
明清时期,户籍管理更是成熟。户籍管理又分为“黄册”和“鱼鳞册”,黄册以登记人口为主,鱼鳞册以登记土地为主,两册一对照,一户人家究竟该交多少钱粮税赋,该服多少徭役人工,都是一目了然的。晚清时期,黄册和鱼鳞册几乎都是由各地方衙门里的行房书吏们世代把持,传子不传婿,是当地吏员们的传家之宝。因为必须有这东西在手,才能收得了各种租税,所以任凭换了哪一任官老爷来,都炒不掉这些书吏。
那么,为什么历朝历代都要把户籍政策作为国策来抓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古代的中国一直是农耕社会,农业是国家的第一大产业,农业税是财政第一大税种,而税收直接关系着政权的生死存亡。农业税的根基有两条:一个是农业人口的多寡,一个是征税土地的产能,因此人口管理与土地管理一样,都是农耕社会里的基本国策。如果土地和农民都越来越多,那么国家财政的兴盛指日可待,而如果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经常迁徙的流民,则意味着国势衰微,亡国之日可期。
至于重农抑商,更是题中应有之意,因为商业税在中国古代税收体系里占比微乎其微,有它不多,没它不少,而农业税则不同,它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所在。
为了让帝王们的子孙们能够千秋万代仙福永享,帝国必须用国家机器的强制力量,来保证农民们世世代代地在那块土地上做工蚁,因此,几千年来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无论政权如何更迭,帝国的户籍制度都是一如既往地坚不可摧。
户籍制度范文(三)
在当代,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户口是非常珍贵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当地户口,再有成就也不过是个“X漂”一族。而“X漂”这个词,意味着他没有根基,身世如浮萍,漂到哪里是哪里,全凭造化安排了。
自己漂泊也还罢了,而一旦遇到结婚生子、孩子就学之类的问题,“X漂”一族就会感受到什么叫“令人抓狂”。
一个户口能卡住一家人的脖子,这句话绝非夸大其词。
很多人以为,这种情况是因为当代人口众多导致的,但实际上,在人口相对稀少的古代社会,户籍制度的威力比当代还要强大得多。
在古代,如果一个人没有户籍,那他就不会有土地。土地是古代的基本生产资料,没有土地就无法正常生活。
凡是没有户籍的人,都是流民。法律也不怎么保护流民的权益,因为流民不纳税,会被视为帝国的蛀虫。流民的主体是两种人:乞丐和盗贼,而这两种人经常会身份互换,因此在很多时候,杀死流民会被视为剿灭盗贼,即便是误杀,也常常会因为没有苦主而不了了之。
当代流行穿越剧,但那些穿越剧通常都是脑洞清奇的作品。实际上如果真的能够穿越的话,假如穿越者落在稍微稳定一点的时代里,几乎___%会因为没有户籍而被当作盗贼被通缉;假如穿越者落在乱世之中,那么几乎___%的概率是要早死的。在古代,没有户籍就不能成为王朝的子民,除了躲进深山老林玩野外生存,就没有别的路好走了。
如果穿越到隋唐,穿越者会因为没有户籍而沦为贱民。在隋唐时代,这类人会被登记在一种特殊的册子上,这叫“非编户”,他们通常是贵族或者富豪之家的家奴。假如无户籍的穿越者被人发现,那就会被当做逃奴抓起来,如果联系不上主家,那就会被官方拍卖。另外,这种“非编户”贱民无法脱籍,这口锅不但要背到死,而且要世世代代子子孙孙地背下去。贱民脱籍政策直到清代雍正年间才有,而且还需要放弃“贱业”之后三代才能参加科考,但即便如此严苛的条件,在当时依然被视为“恩典”。
如果穿越到明清,穿越者因为无户籍,所以无法参加科举,即便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只好去荒野里说给狐仙去听。
在古代,没有户籍是无法旅行的,再有钱也不行。户籍意味着人员无法自由迁徙,如果有事要离乡百里以上,就得找当地政府出具文书,也就是路引。路引万分重要,绝对不可遗失,否则身处异乡会被按游民处置,轻则流放,重则杀头。
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发放的路引(介绍信),否则店家要受连坐。如果没有路引,就只好去荒山野岭找黑店住,万一不小心中了鸡鸣五鼓断魂香,第二天早上就变成了热气腾腾的人肉包子了。
不要指望有什么办法能逃脱强大户籍管理,作为立法者的商鞅,在逃亡的时候也发现这个制度实在是没有什么漏洞可钻,所以他也因为没有介绍信而被人抓回去五马分尸了。
不同的户籍之间享受的政策红利也有极大的不同。
在古代,户籍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比如一个人生在京城,哪怕是个普通人家,也可以认为这孩子生来命好了,因为古代京城与偏远地区之间的GDP可能会相差几个时代,而其所处的环境也决定了京城人士的见识、习惯和发展空间都会比其他地区胜出许多,如果要参加科举,京城人士的路费都省下了。再比如前面说到的陈汤,无论他取得怎样了不起的成就,他仍然是个山阳瑕丘人,到死也是一个连长安户口都混不到的loser。
对于古人改变命运的主要渠道科考来说,户籍制度也是相当不公平的。政府会按地域来分配录取名额,同时还要审核考生的户籍身份,只有经济严重欠发达地区才能和京城一样享受更多的录取名额。因此,古代考生家庭和官府之间,也会展开篡改户籍与反篡改户籍的攻防战。
户籍制度范文(四)
其实,放开城市落户限制早已不是新鲜词了,而是近年来的一个高频词。
本轮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开启的标志性文件,应该是_______年___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意见》,走的是打通二元户籍制路线,提高城镇化质量。因为此前的改革一直走的也是放宽路线,但学界认为,城镇化率质量不高,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直接反映城镇化的健康程度,是一个关键指标。
___年___月,____正式发布《推动一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要求“__五”期间,城乡区域间户籍迁移壁垒将加速破除,配套政策体系要进一步健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要提高___个百分点以上,年均转户___万人以上。
到如今,留给这个目标完成的时间已开始显得紧迫起来。今年以来,国家政策频出,城镇化已开始提速,或者说进入倒计时。
例如,今年___月___日,___、____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下称《意见》),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有力有序有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到___年,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消除。
而这与___月___日国家发改委发布《___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下称《任务》)才隔了一个月。《任务》明确了相关城市放宽落户的具体要求:
城区常住人口___万~___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
城区常住人口___万~___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今年___月___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也提出,要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同日,公安部召开的全国治安管理工作座谈会上,公安部副部长孙力军表示,要全面深化以户籍制度为重点的治安管理改革,加快建立新型户籍制度。除落户超大、特大城市和跨省迁移户口实行审批制外,积极探索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国家频提放开放宽落户限制,尤其是放开大城市的落户限制,是目前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数据显示,截至___底,仍有___亿农业转移人口已成为城镇常住人口但尚未落户城市,其中___%分布在地级以上的城市,基本上是大城市。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牛凤瑞将这部分人群的现状称为“半城市化”。
都市圈、城市群崛起
在目前小城市户籍已全面放开、中小城市吸引力不够的情况下,放开大城市户籍显得尤为重要。陈亚军说,要解决好落户的问题,需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联动,光靠小城镇、小城市其实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需要推动大中小城市放开放宽落户限制。
虽然我国从上世纪___年代开始就鼓励发展中小城市,但实际上人口一直在往大城市走,现在学界更倾向于走发展大都市圈的道路。毕竟大型都市在经济资源的集聚、效率和节约发展等方面更具优势。近年来,国家中心城市、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也彰显着国家要将中心大城市引领作用发挥到最大的决心。
牛凤瑞认为,突出中心城市的带动引领作用,更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和城市化发展规律。城市规模与辐射带动能力成正比。应该通过支持一些核心重点城市率先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___年___月,___、____发布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要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
以上海为中心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绿色发展;
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为中心,引领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发展,带动相关板块融合发展。
一方面是要放开放宽大城市的落户限制,另一方面要突出中心大城市的带动引领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显而易见,未来大城市的发展更受看好。
但问题是,大城市的发展和落户也不是没有限制的。尽管中央密集发文要放开放宽落户限制,但都附加了一定的限定词,落户的全面放开,是将个别超大城市、特大城市除外的。
根据《___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目前,城区人口超过___万的城市有___座,除北上广深这四个超大城市,还有天津、重庆、武汉、成都、南京、郑州、杭州、沈阳、长沙___个特大城市。
结合政策,也就是说,在未来,除了上述___个城市外,其他城市都将全面放开放宽落户限制。这个过程中,一大批二线城市将受益最大,包括西安、苏州、合肥、济南、青岛、大连、厦门、宁波、昆明、石家庄、南昌、福州等。
一方面,大城市户籍放开后,中小城市的发展前景会更受限。另一方面,相比京沪等超大城市,二线城市还有大把的发展空间。这些二线城市崛起后,不仅可以承担、疏解一线城市过于集中的部分功能,还可以起到区域发展龙头的作用,带动更多区域相对均衡地发展。
放开放宽落户带来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意见》明确,要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以及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的城镇倾斜政策。
这里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过去国家强调中小城市战略的结果是:一线和部分热点二线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土地供给不足,三四线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土地供给过多,由此造成土地供需错配。现如今,人地挂钩的政策更符合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对输入城市将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有利于输入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这个过程中,对一二线城市也是一大利好。
《意见》提到,到___年,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基本建成,经济发达地区、都市圈和城市郊区在体制机制改革上率先取得突破。
这意味着,未来城市更新改造,有望成为房地产发展的重点。什么样的城市更新改造尤其是旧村改造会有价值?哪里的农村户口有价值?当然不可能是小城市的农村或者贵州、东北、淮河流域等地的偏远农村,而是一二线大城市的城中村或近郊区的农村。
今年,珠三角,广州、东莞等地的旧村改造如火如荼。这些地方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也会极大地增加一二线大城市的土地供应。
从总体上看,二线热点城市的楼市发展前景已经超过了一线城市。
一方面,二线城市的人口增量空间更大;
另一方面,二线城市原有楼价较一线城市要低很多。
实际上,从___年以来的表现来看,二线热点城市的房价涨幅甚至超过了一线城市。这也符合近年来热点二线城市经济崛起的趋势。
春江水暖鸭先知。今年以来,热点二线城市的土地市场火爆,各大开发商鏖战二线城市。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50大城市合计在___年前___月土地出让___万亿元,同比___年同期上涨了___%。其中,___月杭州土地出让金收入___亿元,位列榜首。此外,今年以来,天津、武汉、苏州、济南、郑州、福州等二线城市的土地市场表现也十分抢眼。
一线城市也不是没有机会。上述《任务》提出,超大特大城市要立足城市功能定位、防止无序蔓延,合理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推动产业和人口向一小时交通圈地区扩散。也就是说,未来一线城市的重点在都市圈的发展上。
尤其是随着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尤其是跨城地铁、市域快轨的发展,将会极大缩短周边地区、邻近板块到大城市中心城区的时间,让这些区域变成也可以变成人们常住的区域,从而有利于超大城市疏解中心城区人口,也可以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比如北京周边的北三县、保定等地,上海周边的南通、嘉兴、昆山、太仓等地,深圳周边的惠州等,都将是未来楼市发展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