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袁志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处理好十大关系
袁志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处理好十大关系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包括:一是技术瓶颈,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二是市场瓶,基本处于产业化初期,需要进行市场培育;三是制度瓶颈,体制机制没有理顺,对产业发展制度制约因素太多等;四是人才瓶颈,原有的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新的产业发展要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中,需要正确处理好如下十大关系问题:
(一)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会逐渐变老,会被新兴产业所替代,具有动态性和替代性。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适时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等变化带来的新要求。这就需要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当前,世界正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前期,新的技术进步、商业模式和新的业态不断涌现。新兴产业从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到最终投产,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基础研究、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各级政府和产业界需要有足够的耐心,需要摆脱浮躁之心,需要慢工出细活。因为短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会增加大量的GDP,也不会对产业结构调整有显著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从长计议,避免短视和急躁行为。
(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就是要分清职责,切忌混淆角色定位。中央负责总体规划布局和政策保障,地方根据各地实际负责项目落地和实施。中央政府偏重于宏观规划和指导,尊重和鼓励地方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发展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不是对地方具体事务进行过多干预。地方政府也不要时时“眼睛往上看”,老是寄希望于中央政府给予支持。减少或避免“跑部钱进”,要充分发挥地
方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同时,一个地方能否在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较大份额,凭得是持续多年的创新积累,拼得是靠财力保障的科技投入,比得是有竞争力的人才集聚。也就是说,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钱、人和技术。所谓钱,就是科技投入;人,就是科技人才;技术,就是技术的先进性和独占性,以及长期保持先进性、独占性的持续创新能力。这些要素并非每个地方全都具备,需要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本地发展需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地区与地区的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转型需求而提出的战略部署,各个地区在项目落地和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密切结合本地实际,体现地方特色,避免盲目上马、重复建设的现象。不同的地方,尤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较好的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之间既需要竞争,更需要协调合作,坚决不能搞恶性竞争。每个地区之间要主动沟通协调,让合适的产业在合适的地方发育成长,不要与邻为壑。
(四)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的关系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扶持大企业与培育中小微企业之间的关系。既要扶持大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也要高度重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历史经验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多萌芽于中小微企业的创新。中小微企业最具创新活力,是将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原始知识创新转化为市场可接受产品的最佳载体,是名副其实的创新源。事实上,即使是在大型企业十分强盛的美国,80% 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仍然来自中小微企业。美国大企业多采取“拥抱战略”,整体收购那些有创新技术、产品的中小微企业,或者把业务外包给中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一个大中小微企业共生的市场结构。但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以“控”为主的准入机制,十分不利于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建议各地推出专门针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
(五)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建立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基础上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必须立足于本土创新,一定要突出自主创新,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的专利和技术标准。但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要闭关自守,而是要同时坚持开放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需要有效地集成、整合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资源。这轮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萌芽之初,就已经呈现高度全球化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避免大规模的技术引进,要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后续环节,不能出现一代接一代的技术引进现象,防止形成过份依赖技术引进的局面,更要避免因贪小便宜而引进发达国家落后的技术和生产线。
(六)政府投资与市场培育的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概念到技术,再到产品、到产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产业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上都处于起步阶段和成长阶段的前期,其特点是技术创新非常活跃,不断地产生新技术,甚至出现一些“颠覆性创新”或者“突破性创新”。在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政府的角色和作用不同。在技术追赶阶段(产业成熟阶段),技术路线和市场明确,政府可以通过规划和投资项目来引导;而在新兴技术产业化初期,技术路线不明晰,市场不确定,主要靠市场选择,新兴产业大都不是规划出来的。
根据国际经验,政府应重点支持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要对重大技术示范项目和早期市场培育格外关注;要公平支持各种不同的技术路线,通过制定能耗、安全、环保等标准,建立市场准入标准,由市场选择新兴产业的技术方向;建立反映稀缺性和环境影响的资源价格和税收体系,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和引导企业创新。应该说,政府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是必须的,但一定要注意
投资的方向和额度,避免走传统产业低水平投资的老路。政府要更加注重改善市场环境,包括财税、信贷、人才政策的支持力度。
(七)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不是造城运动,不是简单的房地产和“铁公机”,其核心应该是产城互动和融合,产业和就业才是能够使新型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城镇化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1400 万人要进入城镇去生活,其中有近70% 的人需要就业。这就是说,无论当前和今后,各地一定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解决传统产业所面临的产能过剩、资源环境危机等问题时,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新机会、新机遇,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中找到各地合适的位置。
(八)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在技术上有别于传统产业,在商业模式上也与传统产业不同。产业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而是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应当支持和鼓励企业创造适合于国情,符合新兴技术发展规律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和组织运营模式。政府引导和支持企业采取不同的商业模式和创新路径,以新的方式满足客户需求以及需求结构的变化,改变价值链的关键环节或者纵向一体化整合价值链,跨行业整合资源以构成独特的价值链。
(九)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传统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发展新兴产业必须要注重其对传统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要充分利用信息、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提升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推进技术工艺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不断开拓新的服务业
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发展必须统筹协调,相互促进,避免出现“各走各的道,各吹各的调”的两张皮现象。
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初露端倪,其核心要义是信息网络和智能技术向纵深拓展、渗透和融合,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要与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紧密结合,要把新的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充分融合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不断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向纵深发展,并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提升优化,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基础。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又会催生新的产业形态,会有力地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十)现有人才使用与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创新人才和创业团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世界各国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都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并设立多种制度和措施来争夺各种创新人才。要正确处理现有人才使用与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即建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与培训体系。既要把现有人才培训使用好,同时还要对新人按照新的要求进行培养,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总之,只要我们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认真思考并处理好上述十大关系,不断深化和总结各地的发展经验,我国就一定会在新的产业变革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从而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演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第二篇:处理好脱贫攻坚十大关系
处理好脱贫攻坚十大关系
2015年12月14日来源:北京日报作者:刘奇
核心观点
●只有克服歧视性贫困,才能真正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脱贫,必须微观,精准到户到人,致富,只可宏观,针对大环境,搭建好有利于致富的市场平台
●既要注重多少人脱了贫这个“数字面子”,更应紧盯始终让所有穷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实惠里子”
●当务之急,应从挖地开山的“大开挖”转向无形资源的“大开发”,如发展乡村旅游、深化农产品加工、活化传统技艺
●乡村旅游是中国农民的第三次创业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刚刚发出的动员令。数字化生存把人类带入“精准时代”,扶贫开发进入攻城拔寨阶段,为打赢这场攻坚战,扶贫工作的任务、方法、路径等都需要重新审视,做出调整,其中尤其要处理好一些涉及重大问题的诸种关系。
一是脱贫与致富的关系。脱贫与致富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脱贫是生存问题,致富是发展问题;脱贫是公平问题,致富是效率问题;脱贫是政府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职责,致富是市场规律、能力角逐的结果;脱贫必须采取特惠性政策应保尽保,致富只能运用普惠性制度公平竞争;脱贫,政府必须全面兜底,确保生存权,致富,政府只能创造软硬环境,提供发展条件,不可全部包揽;脱贫,必须微观,精准到户到人,致富,只可宏观,针对大环境,搭建好有利于致富的市场平台;脱贫的责任主体应是以县为单位的“块块”,致富的责任主体应是从上到下各涉农部门的“条条”及社会各方力量。在脱贫问题上应重点抓好四件事:一是基本生活保障,二是基本住房保障,三是基本教育保障,四是基本医疗保障。在致富问题上应突出抓好三件事:一是改善条件,二是提高能力,三是创造机会。
二是穷人经济学与经济学家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学家想通过市场降价减少生产,而穷人只能生产某种商品,降价反而会让他们为保收入而生产更多产品。本来养五头猪的收入需要养十头才能保住。生产没减少,反而大幅增加了。经济学家都通过提价节约资源,但富人不在乎那点小钱,照样消费,而穷人面对生活必需品的涨价,只能减少其他开支维持生计,不仅没能节约,而且降低了生活水平,更严重的是拖累了市场。经济学家想通过统一标准提高质量,但标准一高成本就高,穷人买不起,只好消费更差的产品。
扶贫开发必须真正弄懂“穷人经济学”。懂得穷人经济学,不仅要懂得穷人经济学的特殊性,更要懂得穷人之为穷人的根源。如果还把穷人视为可怜可悲、低等下贱的形象,仍旧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俯瞰他们,以一种怜悯的姿态恩赐他们,而不从本质上去探讨贫困的根源,那么再高深的理论都谈不上懂得穷人经济学。只有克服歧视性贫困,才能真正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三是传统穷人与现代穷人的关系。传统穷人解决基本生存可以自食其力,现代穷人则必须支付必要的生活成本。煮饭,传统穷人可以自己捡柴,今天贫困者到城市只能买煤买电;喝水,传统穷人可以自己挖井,今天贫困者只能买自来水、矿泉水;走路,传统穷人可以多花时间步行,今天贫困者必须花钱乘车;信息采集,传统穷人口口相传,今天信息社会要花钱买电视、收音机、订报刊。现代社会制度设计本质上就不允许存在穷人,但由于各种社会保障的不完善,现代穷人又实实在在存在于现实社会之中,有些人“苟活于生存线之上、生活线之下”,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农民吃不上饭的时候很多,但喝不上水的事从来没有过,但今天农民工在城里没钱别想喝水。因此必须为现代穷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应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保障救助一批。
四是温饱与环保的关系。在“温饱”已基本不成问题,“环保”却成了问题的今天,必须按照总书记“两座山”的思想,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决不让“环保”成为“温饱”之后的“瘟疫”。“温饱”问题好解决,解决“瘟疫”问题可就难了。一是该堵的堵。如果引进来项目影响水绿山青,即使是金山银山也应拒之门外。二是该罚的罚。实行“反向激励”,严格落实责任终身追究制,避免“公地悲剧”成“公共悲剧”。三是该补的补。政府应拿出真金白银,尽快补齐环保设施和监管能力欠缺的短板。四是该给的给。政府应从环境的外部性去考量,借鉴国际上“碳交易”的做法,要求发达地区给生态保护地区合理补偿,而不是象征性地搞一点施舍。
五是口袋与脑袋的关系。“读书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已成为社会流行语。口袋装满了,脑袋空着,口袋照样会瘪下去,只有先让脑袋不断充实起来,才能让口袋持续膨胀起来。首先,引导舆论重视知识,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让读书人有钱,让有钱人读书”的氛围,把我们的社会改造成“知识人社会”。决不能让“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现象重演。其次,从制度上规正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凭什么会种田会养鸡会养猪是低素质,会弹琴会唱歌会跳舞是高素质。再次,从体制机制上确保人们对知识的获取,强化基础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强化职业教育,让农民学以致用;强化农村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第四,改精英教育模式为生存教育模式。贵州实施15年义务教育应予推广。
六是面子与里子的关系。中国的扶贫成就世界赞誉,但按世界银行2美元的标准,中国还有2亿多贫困人口。即使2美元也只够买一个盒饭(2008年之前,世行提出的极端贫困标准是一天一美元,2008年之后,修改为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国家一天1.25美元,发展中或转型中的经济体则一天2美元)。在扶贫开发问题上,应直面扶贫开发是一个国家永恒的课题这个社会现实,既要注重多少人脱了贫这个“数字面子”,更应紧盯始终让所有穷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实惠里子”。物理学上有能量守恒定律,在一定历史阶段,财富也是守恒的,而财富的分配则是不均衡的,有人富就有人穷,有人穷就得扶,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一种动态现象。因此,应从法律、政策及理论架构方面建立扶贫开发的支撑体系。
七是对上与对下的关系。对上负责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上面的要求与下面的实际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对下负责就是要瞄准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区域的实际需求去雪中送炭,让“顶层”的温暖真正传导到“基层”的百姓。扶贫开发的目标是基层贫困群体,我们党的宗旨就是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只有对下负责才是最好的对上负责,不能对下负责,就是对上失职。
八是死钱与活钱的关系。要克服贫困地区存贷比高达70-80%的恶性循环现象。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是必须的,但要想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还应推进政策性金融批量长入贫困地区,并大力发展互助合作式民间金融,把小钱变大钱,把死钱变活钱,让农民在世界货币战争的“正规战”中学会“游击战”,让九亿人口的中国农村不再成为金融创新的盲区。
九是大开发与大开挖的关系。地下挖煤、劈山开矿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方式,但大开发并非只是简单的挖掘地上地下资源,它可以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可以是新兴产业的开发;可以是无中生有的再造,也可以是传统技艺的继承。当务之急,应从挖地开山的“大开挖”转向无形资源的“大开发”,如发展乡村旅游、深化农产品加工、活化传统技艺。乡村旅游是中国农民的第三次创业。第一次创业是发展乡镇企业,第二次创业是进城打工。开发乡村旅游的第三次创业将使中国农村发生“五千年未有之变局”。应从注重物的改造转向人的改造,通过“人”的发展,解决“口”的问题。
十是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扶贫开发应既重瞄准个体,更重扶持合作。不合作无法抵御来自市场、自然、政策及国际的风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经历了“合-分-合”的变迁,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必须实现从“组织农民”向“农民组织”的飞跃,让农民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合作,成为合作组织的真正主人、主导和主力。尽管目前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00多万家,但贫困地区数量太少、体量太小的问题依然需要下大功夫解决。(作者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清华大学农研院博士生导师)
第三篇:发展县域经济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发展县域经济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位和国家政策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快速发展,而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快速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十个关系。
处理好特色经济与资源经济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因此,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文化背景,选择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发展项目。同时必须明确,特色经济并非资源经济。从长远发展来看,发展仅靠自然资源的开发并非是深具战略眼光的明智选择,因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是以牺牲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解决特色化的资源工业与生态经济之间的矛盾。
处理好支柱产业与细胞产业的关系。“大”与“小”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两个不同的侧重点。“大”是支柱,“小”是细胞。抓“大”可培育支柱企业、龙头企业、优势行业;抓“小”能激发活力,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一个地方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抓“大”而不抓“小”,是不会统筹全局的表现;抓“小”而不抓“大”,是不会抓主要矛盾的表现;要“打鱼不漏虾,大小一起抓”。大企业是强县的支撑,是增加县域经济总量、稳定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推动力量;
小企业是富民的根本,对于增加就业、活跃市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县域经济,要坚持“大”“小”两手抓,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形成大中小企业合理的配比关系。要依托现有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找准一些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招商引资,真正将这些企业培育成规模效益突出、抵御风险能力强、财政支撑作用明显的大型企业集团,使其成为县域经济的“火车头”、财政收入的“台柱子”。同时,要发动千家万户上项目,人人都去找门路,县、乡、村、户一起上,发展各具特色和不同层次的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各显其能。但是,要搞好规划,节约土地,不能走“村村冒烟,户户办厂”的老路子。当前,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产业结构调整,不拘泥于一种发展模式,既搞高新技术产业,又搞劳动密集型企业,既搞工业,又搞服务业,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富民目标。
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具有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和优势。要在巩固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是经济发展呈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
处理好自主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激发县域的发展活力,充分发挥县域内各种资源的优势。重点要抓好两点:一是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进一步创新体制和机制,切实搞好县域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种活力竞相迸发的氛围。二是全面激发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形成全民创业、共谋发展的局面。同时必须明确,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而是开放经济,只有扩大开放,加强与外部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承接“两个转移”,积极引进经济要素,实现更大的发展。同时,县域经济规模的有限性和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也要求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所以,在坚持自主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开阔视野,扩大开放,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处理好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事物的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项目建设尤其是如此,从立项、论证、审批到建设、投产,需要3年、5年甚至至10年的努力。改变一个地方的面貌更不是一两天的事情,需要一届又一届班子搞好接力赛。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正确处理“近”与“远”的关系。要立足于“近”,干好今天,干好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科学、民主决策的基础上,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要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牢牢把握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认真解决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坚持开放与节约并举,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杜绝“贪大求洋”和“吃祖宗饭,断子孙粮”的短期行为。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树立甘为奠基人、实实在在干事业的观念,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干那种“前任政绩后任债”、“一任政绩几届包袱”的事。特别是在招商引资、引进项目上,要坚决杜绝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盲目引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污染项目,决不能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牺牲子孙后代
利益为代价求得眼前发展和一时繁荣;要坚决防止重复建设、低水平扩张、粗放式经营等短期行为,确保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不仅要重视发展的速度,还要重视发展的质量。一方面,要转变县域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把“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始终,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县域新型工业化道路。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积极探索和推行种养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要继续重视城市经济的发展,加速推进城市工业化,因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扶持“三农”,把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统筹县域城乡发展的重中之重,确保城乡经济发展协调、和谐共进。在具体发展实践中,一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要加快城镇化步伐。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必须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实现整体运作、良性互动。一是逐步加快县域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创造条件构建城乡一
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努力营造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企业安心经营、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
处理好引进人才与留住人才的关系。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多年来,县域经济的发展过分依赖于能源的开采,而缺少高技术和高水平的管理人才,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浪费资源,更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要想使县域经济得到持续协调发展,一方面,我们自身要培养人才,要结合资源优势、经济结构调整,培养一批专业技能强、管理水平突出的本土人才。这样可以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给更多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提供就业空间和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另一方面,对特殊行业的稀有和短缺人才,要勇于花大钱招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走在时代的前列。
处理好政府创造环境与企业创造财富的关系。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细胞,企业效益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快慢,而作为依法制定各种政策法规的各级政府,其公共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为此,要着力培养一支合格的公务员队伍和一批决策能力强、有前瞻力的优秀干部,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只有做到政府关系企业、企业依法办事,县域经济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第四篇:商会创新发展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商会创新发展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和源泉,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成立12年来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持续创新的过程。新常态下要有新的思维、新思维下就会有新的机遇,当然新挑战也很多。就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发展机遇,如何创新发展,我也谈几点感受和体会。
第一,要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这几年来总商会的会员企业一直保持高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逐年增加。越是保持这种良好态势,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在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国家整体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新阶段,更要强化质量效益观念,严把企业扩张的门。要以科学创新、科学管理和资源整合作支撑,加强企业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要实现企业发展方式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自然发展型向资源整合型的转变。
第二,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关系。先进的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总商会和各分会的会员企业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树立守法意识,要诚信经营、公平竞争,履行好社会责任,打造好具有福建特色的先进商会文化和企业文化,做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两手抓、两手硬。
第三,要处理好自主发展和借势发展的关系。每个行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短板,所以企业在推动自身建设和区域发展过程中,不但要立足于自主发展,还要着眼于借势发展,要敢于打开自己的门户,通过开放来凸显自身优势,同时借助先进地区的优势来发展自己,从体制上保障资源、要素、产品在各个行业和经济区域内自由流动,推动优势互补。
会员朋友们,总商会能发展成今天的局面来之不易,要办好它并不断延续,更是需要不断的开拓和创新。它承载着广大会员的殷切希望,肩负着发展壮大的光荣使命,我相信,在商会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以及全体会员共同努力下,在京闽商一定能大力弘扬闽商文化和新时期“福建精神”,科学发展,和谐创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为首都北京的繁荣发展、为家乡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全面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节选自作者在“首届北京闽商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的演讲,标题为编者所加)
第五篇: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一、多元解读与阅读导向的关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提倡多元解读,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但是,前提是尊重文本,是“把握大意”,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无中生有。这不仅涉及到准确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涉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问题,涉及到怎样做人的问题。
如,《小猴子下山》,作者的本意是说做事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心二意。而有的教师却背离童话的主旨,引导学生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谈感受。
再如,《麻雀》,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赞美勇敢的力量,爱的力量。而当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仅不加引导,还顺着学生的发言补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又如,《落花生》,许地山是借花生表明人生态度和做人准则──注重实际,不图虚名,有益他人,默默奉献。有的老师还没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就让他们表态,结果多数学生表示愿意做桃子、石榴、苹果,因为又好看,又好吃,比花生强多了。
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有利于发展创新思维,有助于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丰富阅读感受。但是,一定要处理好多元解读和阅读导向的关系。这样,才能不偏离作者的写作目的,才能尽到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二、年段目标与小学总目标的关系
既要熟悉小学阅读教学总目标,又要牢记各个年段目标。在教学中要落实年段目标,体现阶段性;还要望着总目标,想着相邻年级的目标,体现阅读训练螺旋上升、稳步推进的连续性。
小学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各年段要有所侧重:低年级,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识字学词;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词语。中年级,加强朗读;练习默读;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略读,粗知大意;体会词句表达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能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默读训练,都要重视词和句的教学;再者,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能力,不能割裂开来逐一培养,而应既有侧重,又要整体推进,螺旋上升。
三、教科书与其他资源的关系
母语教育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深刻认识母语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增强资源意识,让所有适用的资源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此其一。教科书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应以教科书为主,用好教科书。此其二。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教科书,这样的语文教学单薄、狭窄、封闭,容易脱离学生实际和沸腾的生活。而过多地引进其他课程资源,少用甚至不用教科书,活是活了,但教学轻飘飘,语文训练难以落实,各项要求难以达到。
正确的做法是,以教科书为主要凭借,适当引进相关资源,适当拓宽教学途径与形式,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在学好教科书、实现基本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学得更多一点、更活一点、更好一点。
四、读教材与写教案的关系
在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表述。课改以来,有忽视钻研教材的倾向,也有忙于搜集资料、制作课件,顾不上设计教案的现象。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是有效、高效进行教学的基础和保证。
在备课时,一些教师大致看看课文,就急于读教参,甚至照着教参写教案,搞教参搬家。这中间缺少独立思考,没有“化”的过程。虽然把教学要求、教学步骤写在了自己的教案上,但由于没有消化,还是人家的,肯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这里强调的是,在写教案之前,一定要反复读教材、读文本,这是每位老师(包括有较长教龄、有较多经验的优秀教师)备课时最基本的功课。
读文本,要读进去。要进入情境,忘掉自己,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中,与作者共同经历、共同欣赏、共同陶醉,同喜同怒同哀同乐,忘乎所以。自己不被感染,不被打动,怎么可能让学生被感染、被打动?
读文本,要走出来。要品味文本的语言,找准理解、欣赏、积累语言的训练点;要熟悉作者的语言风格,以便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还要揣摩写法,找准让学生了解、借鉴的重点。
总之,要细读文本,反复读文本,从中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编者编写意图,读出情感、情境、情趣,读出语言风格、味道,读出写法的个性、精妙。要把感情、语言、写法结合起来认真体会。细读文本的过程,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是自己被打动、被征服、对文本越来越喜欢的过程,是对文本由不理解到理解逐渐感悟的过程。对文本喜爱,进而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有了这个前提,才谈得上具体进行教学设计。
五、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至少有两层意思。
一层是阅读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往的阅读教学,重内容的分析(搞得不好是对文章的肢解),轻对文章精髓的把握,诸如,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一遍一遍地、有层次地读整篇课文,由读得不大正确到读正确,读得不大通顺到读通顺,读得不大有语气到读出语气,读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此同时,要从有初步的感受到有较深刻的感受,到抓住文章主旨,品味语言的精妙,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另一层是,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第一个整体是指通过自读自悟,获得初步感受,并提出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的、形式的、写法的)。这一步很重要,是精读的准备,也是个性化阅读的实践。在此基础上,抓住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联系文章在内容上的、语言上的、写法上的重点或难点,进入对部分的阅读。这种解读力求是联系全文的、兼顾内容与形式的(不仅要学生知道写了什么,而且知道是怎么写的;不仅知道哪些地方写得好,而且知道好在哪里)。最后,回到整体,要能把握文章主旨,受到情感熏陶,内化文章语言,习得文章写法,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或背诵,传达对文章内容、情感、语言、写法的理解和把握。
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切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由于这些资源的出现和适时运用,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预设是前提,否则就是打无准备之仗。预设,要尽可能符合教材、教师、学生的实际。但是,预设再周全,也仅仅是预设。课堂是师生用武之地,生成是关键。生成性教学体现教与学的过程,体现问题解决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问题随时提出,有感受随时发表。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从中生成能力、方法、习惯。是照本宣科走教案,还是顺学而导注重生成,体现了两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也是不成熟教师与优秀教师的试金石。
七、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针对以往被动接受学习提出的。这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是我们要大力研究、在教学中很好体现的。自主学习的核心是学得积极主动。在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首先应体现在自主阅读、潜心读书上。教师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沉下心来,认真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尽自己之所能,尽量依靠自己的感悟、理解,把课文读懂。其次,应组织学生进行有准备的交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写法的特点。
与此同时,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不是对立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甚至讲解。历史、地理、人物、事件等背景知识,学生限于条件或能力,难以弄懂,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的“外国租借地”,就需要教师作简明的、动情的介绍。遇到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还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就应点拨,犹如画龙点睛,或使学生提升境界,或使学生茅塞顿开。遇到学生归纳、概括不全面、不清晰的地方,教师就应用条分缕析的、准确的语言帮助归纳与概括(如,文章主旨、学法、写法)。当经过启发、引导,学生还理解不准、不深甚至理解错误时,教师就应进行精当的讲解。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没有孰优孰劣,教学中要针对学情,合理运用。
八、精读、略读、浏览的关系
这是三种阅读方法,也是三种阅读技能,它们的目的、功能有所不同。三种方法、技能都重要,都要重视,都应很好地训练。
精读,重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要对文章从内容到语言到写法比较全面的把握,在其中习得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略读,是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浏览,指大略地看。除了平时消遣性阅读,浏览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即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精读,各个年级都是重点,除了读懂文章,还要积累学法、写法,并注重阅读方法向略读、浏览的迁移。中年级开始训练略读,使学生读的速度逐步加快,粗知大意的水平逐渐提升,以适应平日读书看报的需要,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浏览,重点在高年级培养。要教会学生有目的地、带着任务进行浏览,要逐渐提高浏览的速度,学会一目十行地读,要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以训练精读为主,训练略读、浏览为辅;要有意识地通过整合资源、扩大阅读量,把精读、略读、浏览结合起来进行训练。而在课外阅读中,略读、浏览就派上了用场。
九、学读与学写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提出,听说读写宜并重。在阅读教学中,读写宜并重,要努力克服“跛脚”现象。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多数学科都有教科书,都需要阅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其他学科读是手段,了解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是目的;而语文学科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己任。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学科的专责。
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不仅昭示着写了什么,而且昭示着怎么写。以往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原因很多,读写分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由句到段到篇。这样做,既能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又能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进行经常性的练笔。如,写几句读后的感受,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续写。
十、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课内阅读内容有限,时间有限,所得有限。而母语学习资源无限,机会无限,发展无限。所以,新课程提出一个重要思想: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语文、用语文,而让学生尽早、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开展课外阅读,是加强课外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外阅读越早越好。待小学生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以后,就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先读注音读物,再读纯汉字读物。与教科书配套的《同步阅读》,是比较好的入门书。教师要经常推荐课外读物;指导阅读方法,特别是读整本书的方法;鼓励摘录好词佳句,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提倡亲子阅读(父母与子女共同阅读、交流);组织读书汇报会、开展读书评比活动等等。在不断指导与交流中,学生必定会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尝到阅读的甜头,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生一旦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好读书,读好书,那么无论在阅读能力上,还是在学习潜能上,都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