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扁鹊见蔡桓公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①,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②,不治将恐③
深。桓侯曰:“寡人④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⑤。”居⑥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⑦,不治将益⑧深。”桓侯不应
⑨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10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19○扁
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注:选自《韩非子·喻老》(中华书局1954年版《诸子集成》)。《韩非子》,韩非著,为法家重要著作。韩非(约公元前280一前233),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扁鹊,原指传说中远古时的一位名医,春秋战国时期东方一些地区常将良医称为扁鹊。本文中的扁鹊指战国时的秦越人,因其医术高明,人们就以扁鹊的名字称他。蔡桓(huán)公,蔡国(今河南上蔡一带)国君,下文称“桓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齐桓侯)。
①[有间(jiàn)3一会儿。②[腠(còu)理]中医指皮下肌肉间的空隙和皮肤的纹理。③[恐]恐怕,担心。④[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⑥[居]停,过。⑦[肌肤]肌肉和皮肤。⑧[益]更加。⑨[不应(yinɡ)]不给予回应,不理睬。(10)(悦]高兴。(11)[还走]转身就跑。还,通“旋”,回转。走,小步快跑。(12)(故]特意。(13)[汤(tànɡ)熨(wâi)之所及也]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同“烫”,用热水焐(wù)。熨,用药物热敷。(14)[针石]金属针和石针。指针灸(jiǔ)。(15)[火齐(jì)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称火齐汤。齐,通“剂”。(16)[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传说中掌管生死的神。(17)[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18)[臣是以无请也]因此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是以,以是,因此。(19)[索]寻找。
祖逖①《资治通鉴》
范阳祖逖(tì),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②,同寝,中夜闻鸡鸣,蹴(cù)琨觉(juã),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ruì)③以为军谘祭酒④。逖居京口⑤,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⑥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⑦既遭残贼⑧,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⑨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jǐ)千人廪(lǐn)⑩,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⑪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⑫!”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①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十》。《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的通史。
主编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著名的史学家。祖逖(266—321),东晋时人。曾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失地。55岁时病逝于雍丘(今河南杞县)。②【司州主簿】官职名,主管文书簿籍。司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③【睿】司马睿,袭封琅琊王,后西晋灭亡,睿在建康即位,为东晋元帝。④【军谘祭酒】官职名,军事顾问。⑤【京口】今江苏镇江市。⑥【戎狄】旧指我国北方的民族。⑦【遗民】沦陷区的人民。⑧【残贼】残害。⑨【郡国】这里指全国各地。郡,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国,晋王朝分封的藩国。⑩【廪】米仓,这里指军饷。⑪【部曲】汉朝军队建制,这里指军队。⑫【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古人设誓之辞。意思是: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再渡江回来,就像这大江的水,一去不回头。济,渡过江河。
补充:祖逖少有大志,中夜闻鸡鸣,起床舞剑,后来“闻鸡起舞”就成了有志者及时奋发的典故。东晋王朝偏安于建康(今南京市),祖逖力主北伐,收复失地。他征募士兵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情辞慷慨。宋以后的诗文多用“中流击楫”这个典故比喻收复失地的决心。
第二篇:扁鹊见蔡桓公 原文及注解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韩非(约前280-公元前233),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为法家重要著作。
2.立:站立.3.有间(jiàn)——一会儿。
4.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5腠(còu)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
6.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
时,诸侯王称寡人。在文中译为“我”。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好
(hào)——喜欢。
(另解:好(hào)喜好,习惯,医生的习惯,就是医治没有病的人,以显示自己的本领,读法:医之好 治不病 以为功 医:医生,之:的,好:习惯,治:医治,不病:没有生病的人,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
8.居十日——待了十天。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在文中译“过了”。
9.益——更加。
10.还(xuán)走——转身就走。还(xuán)——通“旋”,回转。走——跑。
11.故——特意。
12.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同“烫”,用热水
焐(wù)。熨,用药物热敷。
13.针石——古代针灸用的用砭的石针
14.火齐(jì)——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同“剂”。
15.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掌管人生命的神。属,管,掌握。
16.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17.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无请,不再请求。
18.索——寻找。
19.遂(suì)——于是、就。
20.及——达到。
21.是以——以是,因此。
22.应——答应,理睬。
23.恐——恐怕,担心。
24.将——要。
25.功——本领。
26.肌肤——肌肉和皮肤。
27.使——特意
28.居——过了。
第三篇: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及译文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在您的皮肤间有点小病,不医治的话,恐怕要厉害了。”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退出,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下去。”桓侯不理睬。扁鹊走后,桓侯又一次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再去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中,不医治的话,会更加深入下去。”桓侯又不理睬。扁鹊走后,桓侯再一次不高兴。
过了十天,扁鹊(远远)望见桓侯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病在皮肤的纹理,用热水焐,用药物热敷能够治疗;(病)在肌肉里,用针灸能够治疗;(病)在肠胃里,用火剂能够治疗;(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所管的事,(医生)是没有办法的。现在(他的病)在骨髓里,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去了。
第四篇:《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
《扁鹊见蔡桓公》此文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病入骨髓、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意在告诫世人特别是为政者,应该勇于正视现实,直面个人灾难、社会危机,及早采取救治措施。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1疾病既然存在,就应该正视它,然后治疗它。只有这样,才能减轻疾病造成的痛苦或者根除疾病。而像蔡桓公那样讳疾忌医只会延误治疗,最后一命呜呼。其实岂止是蔡桓公,我们周围有许多人不也是如此?只不过他们的病不在身体上,而在心里。他们的疾病是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别人的批评就好像是扁鹊关于病情的诊断。从这则“寓言”里不难看出,对待别人的批评是应该虚心接受的,讳疾忌医只会给自己造成危害,丝毫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错误是无法掩盖的,它存在着,你不承认并不能对它有丝毫改变。畏惧错误只会阻碍进步。错误其实也有其益处,那就是暴露出工作中的缺点。认清了错误就能发现那些不足,而不断的改进就可以实现一种螺旋式上升。刚愎自用是无法发现错误和不足的,因为当局者往往会陷人对成功的憧憬和幻想中,眼睛所注意的几乎全部都是优点和长处。忠言逆耳,大多数人都是喜欢听“顺言”而不是逆言的。只不过“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被忽略的意见背后往往隐藏着忧患,就如同蔡桓公的“隐疾”一样。其实,只要多听“扁鹊’’们的意见,就可以尽量避免错误了。
如果错误已经带来了损失,也不要灰心失望。失败是如何才能够成为成功之母呢?首先就需要承认错误、纠正错误,从失败所犯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的错误别人看得更清楚,他们的意见最珍贵,何不敞开胸怀,去吸纳别人的意见呢?如果在错误之后依然固执地坚持,就会陷人这样的境地:由一个错误滑向更为严重的错误。而改正起码可以给自己一个重新奋起的机会。
愿天下人不要再犯讳疾忌医的错误,不要再让后人觉得他们的行为是多么的可悲。
一定要防微杜渐,我是一个小毛病很多的人,做事总有点儿心不在焉,丢三落四,所以经常会惹下一些不大不小的麻烦,多费了不知多少的工夫。父母因此不知说了我多少次,我总是那么满不在乎地回上一句:“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嘛,又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直到遇上一个大大的教训。
家门口便是一条车水马龙的主干道。我常常不看红绿灯,只要觉得两边的车子离得还比较远,就飞快地跑着穿过去。有时站到马路对面的时候,回头看到擦身而过的汽车,我心里还会十分得意于自己的机灵和迅速。
一个冬天的傍晚,妈妈让我到对面的菜市场买块豆腐回来。我拿着小盆,和往常一样准备冲过马路。天色已经昏黑了,我向两边扫了一下眼,看到近20米内没有汽车,便箭一样向对面跑去。六车道的路很宽,就在我接近路对面的刹那,一辆从前面路口拐出的车已到了身边!当时“轰"的一声,所有的血液都冲向头顶,但脑子里成了一片空白,那种突然间铺天盖地袭来的死亡的恐惧使我整个人都僵住了,呆在那里一动不动!接着是刺耳的刹车声和碰撞声。不知多久以后,我才回过神来。我仍旧僵立在那儿,毫发未损,可那辆汽车已经斜冲入隔离带的花坛,后面是浓黑的刹车的痕迹;我手里的小盆,奠名其妙地远远地躺在马路中央。
在这一次的经历后,我不再用父母去唠唠叨叨地提醒。对于过去满不在乎的那些细节,也开始变得严肃审慎,尤其在事关安全的地方。我开始明白,“小错不断”非但不能代表大错不发生,反而正是诱发大错的根源。有一个成语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小的一个疏忽,就可能导致全局的失败。我想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是两方面的:一方面,任何的大事情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它中间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小事情,就好像一座摩天大楼也必须是由一砖一瓦盖起来的。
如果组成大事情的小事情出了问题,并且问题越来越多,最终大事情也会出问题。用劣制的砖瓦盖大楼,在风雨之下,大楼是支撑不了多久的;另一方面。一蝼小错一直没有诱发大错也许是出于某种偶然,但决不能因此存有侥幸心理,就比如我过马路的教训一样。
所以,我们做事不能够疏忽那些细小的错误,而应该常常保持着一种警觉的态度,经常进行反省和检查。既自查,更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严格地做到防微杜渐。绝不可以像蔡桓公那样。自欺欺人,讳疾忌医,最后弄得难以补救。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2《韩非子.喻老》中记叙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几次拜见蔡桓公,发现其病情不断恶化,并屡屡劝其医治,都遭到对方傲慢拒绝,蔡桓公从而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读了这则寓言故事,恐怕谁都认为蔡桓公太蠢,蠢得可笑。殊不知,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蔡桓公一样对自己的言行、品德中的小病不能及时“医治”者可谓多矣。对待缺点和错误,应防微杜渐,及早改正,否则将酿成大祸,后果不堪设想,后悔莫及?
历史上诸如此类固执冥顽之人可谓举不胜举。商纣王刚愎自用,荒淫无耻,不听忠谏,陷害忠良,最后不仅毁了自己,也毁了商朝。三国时袁绍倚仗自己军队强大,而不听部下忠告,在官渡之战中一败涂地,前功尽弃。马谡因不听诸葛亮之劝阻、王平之美言而痛失街亭,最后被推出辕门斩首示众。
我们有些同学生性好强,对老师的教育不屑一顾,对家长的劝告置之不理,对同学的批评横眉怒对。他们以损人利己为小事,以不拘小节为潇洒,以不求上进为荣耀,最后陷入错误泥沼而不能自拔。要知道,“漏洞虽小,也能沉没一艘大船”,积少成多,小错铸成大错。
我们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问题的关键是能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当然,一个人的缺点并非可以立即改正过来,这首先需要有顽强的毅力;其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忠告。有些缺点可能你自己都发觉不到,如别人发现并劝告,就要认真听取并迅速改正。还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对照自己的缺点,并引以为借鉴。
人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奋进的过程。刚愎自用者,执迷不悟者,固执己见者,其结果都会落得个与蔡桓公同样的下场。但愿生活中的人们都能翻然醒悟:“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3《韩非子·喻老》中记叙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有感。故事的内容是讲扁鹊几次拜见蔡桓公,发现其病情不断恶化,并屡屡劝其医治,都遭到对方傲慢拒绝,蔡桓公从而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各位读了这则寓言故事,恐怕都认为蔡桓公太蠢,蠢得可笑。殊不知。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蔡桓公一样对自己的言行、品德中的小病不能及时“医治”?可谓多矣。对待缺点和错误,应防微杜渐,及早改正,否则将酿成不祸。后果不堪设想,后悔莫及。
历史上诸如此类因为冥顽之人可谓数不胜数。商纣王刚愎自用,荒淫无耻,不听忠谏,陷害忠良,最后不仅毁了自己,也毁了商朝。三国时,马稷因不听诸葛亮之劝阻,王平之美言而痛失街亭。最后被推出辕门斩首示众。蒋斤石在在西安事贸中不听杨称虎、张学良规劝,消极抗日,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这些与蔡桓公的下场都诉说着同样的一个道理: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批评与建议,勿以恶小而为之。
我们有些同学性格好强,对老师的教育不屑一致,对家长的劝告置之不理,对同学的批评也横眉怒对。他们以损人利己为小事,以不拘小节为潇洒,以不求上进为荣耀,最后陷入错误的泥沼中而不能自拔。要知道“漏洞虽小,也能沉没一艘大船。”积少成多,小错铸成大错,所以要在自己小错时就加以改正。
我们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能做到十全十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问题的关键是能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当然,一个人的缺点并非可以一日之间改正过来,这首先需要有顽强的毅力,其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忠告。有一些缺点可能自己都察觉不到,如若别人发现并加以劝告,就要认真听取并及时改正。还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对照自己的缺点,并引以为借鉴。
人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奋进的过程。执迷不悟者,固执己见者,其结果都会像蔡桓公一样。但愿生活中的人都能幡然醒悟,“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4恶虽小,勿为之!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从事焉。”
这个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吧?!蔡桓公若能早听劝去就医,岂能落得那样的结果?当他的病进入骨髓的时候,就是扁鹊这样好的名医也无济于事。
人们常常犯一个错误,总是当事情恶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去亡羊补牢。这样的做法虽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常规下,亏损也不会校我们应当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当任何一件事情有不良的苗头时,就应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免得出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惨状。
在我们的信仰中也是如此,需要防微杜渐。不管是耶稣,还是保罗和彼得,都曾经教导我们要警醒,就是警戒我们要远避那些恶事。雅各甚至很形象的说:“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每每读到这句经文时,总觉得很有意思。身体的死是我们避免不了的,不过雅各这里所说的是灵性的死。我们运用一下逆向思维:死由罪而生,罪由私欲而来,但是雅各提到了一个私欲和罪之间的一个“桥梁”——胎。这便是问题的症结,在我个人看来,私欲是每个人都有而且是避免不了的,只是看在每个个体当中是不是将私欲演变成罪。从雅各的这句话可看出,私欲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成为罪的,甚至说私欲根本就不是罪,而是要经过怀胎——就是培育,为私欲提供生存的土壤之后,才成为罪的。
假如一个人不给私欲提供生存空间,即或是有私欲,它也不会对人造成任何伤害,并且很好消灭。就像我们不想让一颗麦粒发芽,你可以将它磨成面是一样的。而当一个人给私欲提供了生存空间的时候,就会成为罪。就像一颗种子被放在土壤里,会发芽生根一样。虽然我们在此时可以除掉它,但是还会给土壤里留下痕迹,使周围的事物受到影响。罪也是如此,当有罪之后,只要诚恳在主面前认罪,必会得着赦免,但主会伤心的,也必成为曾经发生过的一个事实。因此我觉得,雅各说此话的意思就是要我们将恶事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侍奉的过程中,曾多次听到有人说:“大罪不犯,小罪不断。”开始觉得很有道理,但最近我越想越觉得这句话有问题。经上说:“罪的工价乃是死。”没有大罪与小罪之分,只要是罪,工价是一样的,所以这句话是不成立的。即或是成立,无论大罪还是小罪,它们的来源还是私欲怀了胎之后的结果。有了胎就得生,没有胎就无所谓生,私欲没有怀胎就不可能生出罪来,所以我们不要等有了罪去消灭罪,而要当有私欲的时候,就应将其毁灭,让罪无法产生。
最后用六个字共勉,“恶虽小,勿为之!”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5“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这出自《周子通书·过》。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一味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在《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蔡桓公讳疾忌医,不听扁鹊多次的劝告从而死亡。由此可见,蔡桓公——一个讳疾忌医的人是多么的可鄙,可悲。
但是,如果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听取了别人的意见,那么你就能从这次错误中吸取经验,逐渐获得成功。我们上学期学的《孙权劝学》中,吕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吕蒙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听取了孙权对自己的建议,发奋读书,从而由一介武夫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刮目相看,与之深交。试想,如果吕蒙没有听取孙权之劝告,那么将会怎么样呢?吕蒙只会仍然我行我素,永远都只能作为一介武夫,鲁肃当然也不愿与他深交,因为吕蒙没有学问,甚至会看不起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旦有了缺点与错误,就要及时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那么错误将会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一名学生,错误就更在所难免了。如果你犯了错,有人指出了,那么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但是,如果你拒绝了别人的帮助,不肯面对错误,只越陷越深,错误也会慢慢变大,以致于无法挽救,后果十分可怕。
有时,错误也许只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有时,错误也许是一句不经意间吐露的话语;有时,错误也许是解题时的粗心大意。错误是以不同形式存在于你身边的。也许,没有人会发现它,但大多数,会有生活中的“孙权”来提出你的错误、缺点和不足。他们不是想要来为难你,只是想让你及时发现并纠正,不想让你继续坠入错误的深渊。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关键在于你怎样来看待它。是让它变得无法挽救,还是转换为你成功的又一个“垫脚石”,完完全全取决于你对它的态度。
犯过错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是成功的人肯定犯过错,然而,他们会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作为衡量自己的一个标杆,使自己成功。
一个讳疾忌医的人是不会成功的,他们离成功总有一段距离,倘若不及时纠正,只会使自己继续停留在失败中。想要成功,听取别人的批评建议,认真弥补自己的不足是最重要的。
闻过则喜,知错就改。朋友,你做到了吗?
点评:文章以两个事例说明接纳他人建议的重要性:蔡桓公因为不听扁鹊的劝告,拖延回避,最终病死;吕蒙听取并采纳孙权建议,广泛涉猎,了解历史,由一介武夫成饱学之士。可见听取意见并改正错误对人生的重要性。细节决定成败,而这细节就在于是否会虚心接受批评。对待他人的批评,虚心接受才是明智之举。否则讳疾忌医,后患无穷。
第五篇:《扁鹊见蔡桓公》说课稿(范文)
《扁鹊见蔡桓公》说课稿
发布:张爱菊
时间:2010-5-14 20:46:34 来源:宁夏灵武教育信息网
点击:930 讨论:
0 《扁鹊见蔡桓公》说课稿
灵武三中 张爱菊
一、说教材与学情
《扁鹊见蔡桓公》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材把它作为寓言故事选入课本的。这则寓言选自《韩非子.喻老篇》本意是在喻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观点。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性,理解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意义。《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根据这一目标要求,在以前文言文积累的基础上,来学习这一篇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学生的阻力较小些了。《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故事的后面隐含了深刻的道理。作为初三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文
言文的能力,所以对本文易于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课的特点,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一下几点: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熟练朗读课文。
2、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使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敢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把三维目标具体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
能的同时,接受正确的人生教育。
三、说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明扼要的概括寓言的内容,明晰寓言揭示的哲理。本节课的难点是:蔡桓公“遂死”的结局揭示的讳疾忌医的危害性。
四、说教法
为了使学生掌握上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将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根据新课程要求,结合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确定了本节课的教法如下: 1.本文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有趣,学生在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有能力独立完成文意的疏通,掌握重点词句的意思。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重在点拨,引
导学生自主学习。
2.这则故事是用文言写的。可以先通过朗读全文,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了解故事的梗概,从整体上把握句意、文意。然后对照注释,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含义,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如文中出现的“有间”“居”“复”“益”“应”“索”“是以”“请”“齐”“汤”“还”等词,进而弄懂每句话的意思乃至全文的意思。
3.在大体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全文,深入钻研课文。,讨论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每次见面的结果怎样,蔡桓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
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4、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课件,打开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5、教学本文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点背诵的方法,如按叙事的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
默写。
6、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教学中要防止另生枝节,如分
析扁鹊医术高明之类。
五、说学法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合作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议中感悟,在学
中升华。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文言文学习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力求声情并茂。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
2、复述法: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3、讨论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味学习的乐趣,与人交流的乐趣。
4、谈话法: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大胆的谈。
5、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性格。
六、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分析四次拜见的过程,进而能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内容,这是学习重点。分析蔡桓公“遂死”原因及内涵是学习难点。
针对重点、难点拟采用“三步法”来解决,做法如下:
第一步:我能演(采用小组表演比赛法)
具体做法是:在反复诵读和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请学生对“四见”进行即兴表演。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通过学生自己的表演,更
深入的理解。第二步:我能想
具体做法是:在大屏幕上打出“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以逃秦矣。桓侯遂死”的字样,让学生探究“桓侯死”的真正原因,并设想扁鹊逃出后的结局。这一环节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也是难点的突破。
第三步:我能背
具体做法是:在大屏幕上打出“四见”的提示,学生根据提示,进行快速记忆训练,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些学生能完成背诵,给予鼓励。操作说明:确保朗读时间。①简化教学内容,凡与诵读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和文章出处,作者生平等都用寥寥数语带过;②注重领悟的作用,不搞“句句
落实”“字字落实”。
(3)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浅易文言文的兴趣。
七、说教学手段
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
助教学。
八、说教学过程
为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层层递进的六个环节:
(一)、故事导入,感知课文。教师要求学生讲成语“起死回生” 引出《扁
鹊见蔡桓公》
提问作者生平、出处、主人公等:(韩非子·喻老)韩非子是什么时期、哪国人?哪家的代表人物?(战国末年、韩国、法家)——本文的扁鹊,其真实名字叫什么?——扁鹊(秦越人)——真正的扁鹊实际上是谁?(传说中的上古名医)
(二)、自主合作,朗读课文(示范读、齐读、分角色读): 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三)、掌握常用生字词注音,辨析多音字 ;注意文言文的特殊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能指出通假字的意义:汤(同“烫”)用热水焐 还(同“旋”)回转,掉转 火齐(同“剂”),药剂
(四)、讨论探究,研读课文。
提出“突破口”,讨论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每次见面的结果怎样,蔡桓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一见:在腠理„„恐深 寡人无疾 二见:在肌肤„„益深 不应,不悦 三见:在肠胃„„益深 又不应,又不悦
四见:望桓侯„„还走 使人问之 结局:扁鹊逃 桓侯死
(五)、教师小结,拓展延伸,感悟课文。
通过蔡桓公的事例,来说明做人不要讳疾忌医,而要正视自己的缺点
错误,要接受别人的忠告与帮助。
(六)、思维迁移
讨论交流: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你最想对扁鹊和蔡桓公说什
么?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以
便更好的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扁鹊见蔡桓公》说课稿
说课者:淞欣学校 万劲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扁鹊见蔡桓公》,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谈谈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扁鹊见蔡桓公》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故事的后面隐含了深刻的道理。作为初三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对本文易于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课的特点,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人物形象,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2、培养复述课文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使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敢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和难点是:把握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寓理于事”的写法。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要求,结合教学目标,确定了本节课的教法如下:
1、情境设置法:故事导入,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层深入。
3、点拨法:适当点拨,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合作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议中感悟,在学中升华。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文言文学习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力求声情并茂。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
2、复述法: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3、讨论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体味学习的乐趣,与人交流的乐趣。
4、谈话法: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大胆的谈。
五、说教学手段
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为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层层递进的五个环节:
1、故事导入,感知课文。
2、自主合作,理解课文。
3、讨论探究,研读课文。
4、拓展延伸,感悟课文。
5、发散思维,深究课文。
说课,无论是写或者说,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注意的是:
一、说教材,对文本的出处,作者及背景,文本的目的,我们要学到的知识,简洁明了说明。
二、说目标,你教本文时要求达到什么的目的。
三、说重点难点,本文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用什么的方法去突破。
四、说学法,说清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什么方法来学习,怎样引导学生发挥积极性来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对教学这篇课文要经过几个步骤。重点的要说详细,次要的略讲。
六、说教学后果,哪里做得好,好在哪些方面,不足之处是什么,今后应该怎样解决。
一、说教材:、地位、作用和特点:
《扁鹊见蔡桓公》是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的第五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寓言故事。通过叙述扁鹊为蔡桓公“四诊病”而蔡桓公却“四忌医”的情节,塑造了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在轻松的叙述中渗透了生活哲理。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及单元教学目标,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 ①积累文言词语。
②理解文中句意。
③领悟文章主旨。(2)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对提高写作能力会有帮助。(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待事物的态度,学一点做人的道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
(2)教学难点: 学会从具体事件当中领悟文章所寄寓的道理。
二、说教法:
学生已学习过《〈论语〉十则》、《寓言三则》等文言文,具备了必要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分析方法,培养了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此外,初三学生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文言讲析方法,势必会磨灭他们学习的兴趣,无法收到教学实效。所以根据自己对自主性学习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采取了“主体参与式”语文学习活动设计,采用以读悟文法,讨论法,分析法等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合作探究,去相互质疑,相互解惑。
因此,拟对本节课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主要是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如在分析课文内容时,可通过表格演示,引导学生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领悟文章主旨。
3、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方法,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用“讳疾忌医”成语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入下一步的学习环节。
(二)、新课教学:
1、采用“以读悟文法”,以“四读”统领整个教学过程: ⑴听读正字音,朗读明节奏; “古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领悟。
⑵细读通文意;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仍应以正确理解文意、句意,积累文言词语为重点。但假如还是以传统的教师串讲为主,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效果未必佳。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的整体提高。
⑶默读析主旨。
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明确古人运用故事意在说理的写作目的,在对文章寓意的理解上,要尊重学生个性化感悟,鼓励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
2、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探究表格时,要注意教给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
(三)、反馈发展:
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迁移到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寻找生活中有没有与“讳疾忌医” 相类似的事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现了知识的升华和学生的再次创新。
2、课外阅读,延续兴趣。通过课外阅读,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抓住主旨,用两个成语一句话作为板书,简洁明了。
六、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扁鹊见蔡桓公》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主旨,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教学分析:
1.教学目标:要有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目标要准确、简洁、合理、层次恰当。
2.教学重点:应是该课题教材最主要的部分或最重要的内容,通常每个课题只确定一个重点。
3.教学难点:应是该课题教材学生最难理解或最容易出现错误的部分。4.教学关键:应是该课题教材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内容。
5.练习安排:应分析该课题教材上的练习题的难度和做这些练习的目的,指出哪些在课内完成,那些在课外完成;哪些口答,哪些笔答;还要补充哪些练习,练习有哪些要求等。
二、学情分析:
1.现有基础:主要分析学生对原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2.学习动力:主要分析学生学习的目的、动机、兴趣和态度等情况。3.学习能力:主要分析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习惯和智力发展水平等情况。
三、教法设想:
1.教学方法:要说出该课题教学以哪种教法为主,哪种教法为辅以及为什么这样确定教法。(基本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演示法、阅读法等;综合教学方法主要有发现法、尝试法、情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2.教学器具:要说出使用哪些教具、学具和电教仪器。
四、学法指导:
1.方法指导:要说出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以及如何教。(学习方法主要有制定计划、主动预习、认真看书、自主思考、质疑问难、动手实践、独立作业、检查矫正、及时复习、系统小结等)
2.能力培养:要说出培养学生哪些学习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学习能力主要有阅读能力、书写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筛选能力、整合能力、表达能力等)
3.习惯训练:要说出训练学生哪些学习习惯以及如何训练。(学习习惯主要有认真细致、严谨准确、阅读圈画、求实求是、有条不紊、书写工整、反复检查、自觉矫正等)
五、教学过程:
要将一个课时分为几个环节,其中“进行新课”一个环节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为几个层次。每个环节、每个部分、每个层次都需要说出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用多少时间。要求结构严谨,层次清楚,环环相扣,过渡自然。要体现出如何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要求。要体现出如何加强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渗透情感与价值观教育。要体现出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要体现出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体现出如何改革教法,指导学法。
六、板书或课件:
要说出板书或课件设计的思路和根据,设计要求简单明了、提纲挈领、布局合理。七.说课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到25分钟(按照测试通知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