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读后有感

时间:2019-05-13 00:3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持久战》读后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持久战》读后有感》。

第一篇:《论持久战》读后有感

人生的“持久战”—《论持久战》读后感

学院:经管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09农机1班 ZTT2009092430 2010/10/8

标题: “人生的持久战”

班级:机电学院09农机(1)班

姓名:ZTT

摘要: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关键字: 战争、防御、相持、反攻

正文:

我是从小听着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的歌长大的,所以一直很崇拜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领袖人物,他的才华不得不让人佩服。一直想读一本他的书,体味一下这位伟人的思想,可是以前觉得太深奥了,让人很难理解。最近乘着十一放假仔细读了他写的《论持久战》,读完后感触颇多。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加上自己的感想,写了这篇读后感。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鼓吹“亡国论”“再战必亡”,为投降日本做舆论准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节节败退以及大片国土的沦丧,也使得一部分群众对抗战产生了悲观情绪。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常常鼓吹“速胜论”,他们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国迅速打败日本。在共产党内,一些人也有轻敌思想,以为依靠国民党200万正规军就可以使抗战速胜。党内党外都有人轻视游击战争,以为游击战争不值一提,抗战的希望在于国民党的正规军队上。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澄清混乱思想,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中国抗战能不能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讲演。

这篇文章和这次演讲就像拨开了笼罩在人们头上的云雾,对人们当下最关心的问题给出了科学合理而有分量的回答,在延安引起轰动。在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建议下,《论持久战》被油印成册,在党内传阅,在传播到各个根据地后,成为我党我军树立信心、指导抗战的纲领。论持久战一文发表后无论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域,都广为流传。即使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部也产生很大影响,蒋介石也对《论持久战》十分赞赏,并将其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同时,《论持久战》的提出还产生了深刻的国际意义和生机活力。受到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高度评价。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客观、全面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优势和弱点,科学地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和特点,为中华民族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他透彻地

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下列内容: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关键)、敌寡助我多助

2. 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

3. 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

4. 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察,依据国情,即“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

5. 阐明了战略防御理论,应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6. 阐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毛泽东说: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 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这并不是说要放弃一切重要的军事地点,对于这些地 点,只要有利,就应配置阵地战。但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阵地战虽也必需,但是属于辅助性质的第二种的方针。在地理上,战场这样广大,我 们

作最有效的运动战,是可能的。日军遇到我军的猛烈活动,必得谨慎。他们的战争机构很笨重,行动很慢,效力有限。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在一个狭小的阵地上作消 耗战的抵抗,将使我军失掉地理上和经济组织上的有利条件,犯阿比西尼亚的错误。战争的前期,我们要避免一切大的决战,要先用运动战逐渐地破坏敌人军队的精 神和战斗力。

毛泽东科学地预言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对持久战特别是相持阶段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重要作用。

读完了毛泽东的这本《论持久战》,我不得不对他的军事才能感到佩服和敬畏,同时也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所以我们更要好好珍惜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并且一定要努力奋斗!往小了说其实我们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而努力,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任。我们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虽然我们会遭遇失败,因为没有任何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只要你有毅力,不怕失败,不怕挑战,成功一定会降临。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却像是一场持久战。当今的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只有不断努力,用知识充实自己,才能不会落后。作为大学生我们现在需要从全新的角度去学习思考论持久战,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问题,只有我们不断努力,我们才能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2﹚毛泽东:《论持久战》(节选)(1938年5月)

第二篇:《论持久战》读后几点感想.doc

《论持久战》读后感

学号:14170110008 姓名:陈杨兵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作战获得胜利的战略。

文章首先对中国必亡论以及战争速胜论进行了一一驳斥,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抗日战争中国必胜,但是这是一场持久战。

通读大作,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1、老生常谈出新高度——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明确信念

在中国必亡论的影响下,毛主席也在文章中提出,自己的亲戚也在相信中国必亡,还好他们没有到处宣传,所以当时很多人是相信中国是打不赢日本帝国主义的,但毛主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中国必胜。不管如何,这是一种信念,给了在一线作战的战士们一丝希望,他们才有继续战斗下去的勇气。随后,毛主席有提出了自己的论据,中国是正义的,日本帝国主义是邪恶的。我觉得这对战士来说并不是最主要的,他们听多了,主要的是主席把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以及战略反攻。并且当时正朝着毛主席所说的方向前进,这就是希望!

2、乐观但不轻敌,用辩证唯物主义看待事情。

当时,中国还有一种观点是中国速胜论。因为1937年中共打出了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1938年正面战场又取得了台儿庄大捷,这使得不少人认为中国的胜利就在眼前,盲目轻敌。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的去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同样的,不能忽视的是,日本当时的国力还很强大,远不是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所能企及的,所以毛主席提出运动战、游击战,这不是怕敌,而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3、有理有据,指出抗战出路,指战员和战士不再盲目。

前面说过,主席把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特别是第二阶段,是最痛苦的。在战争中,主要的是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并分别讲述了抗战的不同时期使用的具体主次问题,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不要在乎一城,只有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取得最后胜利。最后,给出了抗战胜利的条件与出路,即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指出了中国抗战的出路,客观的评价了战争的局势,鼓舞了广大人民与战士的士气,既不悲观,也不盲目自信。这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是有启示意义的,当今的中国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生活中的我们也一样。

第三篇:读《论持久战》有感

读《论持久战》有感

在我的记忆中,从我记事开始,关于抗日战争和日本人,耳边能够听到的,大都是父母以及身边的人们对日本人的憎恨,而这也似乎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于是,我也就跟着特别恨日本人,刚上大学的时候,都还没有想好该怎样去面对日本人,准确的说是日本留学生。后来,和日本留学生选了一样的课,并且在老师的安排下一起讨论社会上的各种时事,原来日本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可恶,相反,我认识的那个女日本留学生的很多好的习惯,比如她在上课时的坐姿以及与人说话时的语气等,都是我在绝大多数中国学生和韩国留学生身上发现不了的。

在这学期学习了中国近现代纲要这门课以后,我很欣喜地发现,我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大大地加深了。我觉得收获最大的就是,通过老师在课上的讲解以及同学们的展示,我了解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一些历史大事的一些具体的细节,比如,在揭发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1927年7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呈给昭和天皇题为《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的秘密奏章,为日本帝国主义准备侵华的计划书)的过程中,很多日本人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而在日本国内也是有很多反对侵华战争并且给予中国帮助的日本人的。不再是以前只限于课本上的总结性的语言,这让我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一些历史事件。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抗日战争那段历史,更好地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我有幸阅读了毛泽东的著作―《论持久战》。读完这本书,我的感受或许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震撼!为作者能够如此准确地把握中国当时与日本的经济、军事实力等方面的差距而震撼,为作者能够如此科学地预测抗战的进程而震撼,为作者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将民族大义放在第一位的胸怀而震撼,为……

《论持久战》是作者于1938年5月完成的,正如书中所说:“伟大的抗日战争的一周年纪念日,七月七日,快要到了。全民族的额力量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敌人做英勇的战争,快一年了。”的确,作者把握了一个很好的时机,在已经抗战快一年的时候提出“持久战”这一观点,是比较合乎时宜的。因为这个时候,日本要在短时间内灭亡中国的阴谋已经不攻自破,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而中国方面也在一些会战中消耗了大量的日军,并取得平型关大捷等胜利,这为作者后面的论断提供了很多证据,也使得大多数中国人民相信中国会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换句话说,作者在中国需要这样一本论证抗日战争的著作的时候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集中驳斥了当时的两种错误观点:一种是产生妥协倾向的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产生轻敌倾向的中国速胜论。正如作者说的那样,仅仅说敌人虽强,但是小国,中国虽弱,但是大国,是不能折服亡国论者的。为此,作者将当时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做了对比,说明了中国虽弱但正处于进步时代并且已经有了资本主义,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的事实,而日本是在帝国主义快要死亡的时候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是带着最后挣扎性的冒险战争。除此之外,作者还分析了中国在国际方面的优势以及中日在各个方面的对比,从国内外各个方面着手分析,以及其充分的证据证明了中国不会灭亡,正如作者说的那样:“这些有利条件,历史上没有一个时候可以和今天比拟,这就是抗日战争不会和历史上的解放运动同归失败的理由。”除此之外,作者还驳斥了具有幻想性质的速胜论,批评了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的缺点。另一方面,作者也承认了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也是爱国志士的事实。总体来说,作者主要从实际出发,指出了这两种观点在对抗战的认识上的片面性。

在战争的性质方面,作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民族伟大的反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争取中国和世界的永久和平的战争,更是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这也是一场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作者认为这场浩大的战争将大大推动中日两国的进步,而且将影响到世界,推动各国首先是印度等被压迫的民族的进步。这是我在以前没有了解过的关于抗日战争的意义的论断,为何这样一场长期而残酷的战争还会大大推动中国的进步呢?据我所知,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伤亡380余万人,中国人民牺牲2000余万人,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超过3500万人,中国直接经济损失大1000多亿美元。但是在最近查阅了一些中国的军事、经济等方面在战前与战后的对比,我逐渐理解了这一论断。的确,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的,中国的很多方面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抗日战争实践证明,中国由抗战初的弱国转化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强国,大大地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仅如此,抗日战争还锻炼了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每个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原本在我心目中万恶的战争,尤其是抗日战争这样为中国人民造成了无数苦难的战争还具有这么多的积极意义。我更加体会到了客观地看待事物,理性地分析事物的消极与积极影响的重要性。

作者创造性地将持久战分为具体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正如作者所说:“客观现实的行程将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谁也不能早出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然而给战争趋势描画一个轮廓,却为战略指导所必需。”而历史也证明了作者这一论断的正确性,战争的进程正如作者所预测的那样。在我看来,作者能够做出这样科学准确的论断,一方面,是和作者自身丰富的理论和论辩的水平分不开,另一方面,也是和当时中国与日本的国力等方面的水平以及前阶段战争的进度分不开的。那么,为何战争一定会经过这这三个阶段呢?首先,由于当时日本在经济、军事等方面远远强于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第一阶段的战略防御阶段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在这个阶段,中国会有很大的损失,但是,在此阶段中,中国也会有很大的进步,会实现空前的团结,这些都为第二阶段的抗战打下了基础。第二阶段也就是战略相持阶段,作者认为游击战会成为此阶段中的主要作战形式,这也是很符合逻辑的。由于第一阶段的大量消耗,敌我双方都遭受了很大的损失,都已经很难再组织起抗战开始时的比如淞沪、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那样的大战役。即使还能够保留大量的正规军,也主要用于大城市以及重要铁路干道等的战略防御,因此,转入敌后,配合民众,与敌人大打游击战,把敌人消灭在运动战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最令我动容的是,作者不仅准确预测到了战略相持阶段将会产生极大消极影响的经济困难和汉奸问题,还预测了国内,因大城市的丧失和战争的残酷,而将会出现的动摇派的“妥协伦”。对此,作者强调了巩固和扩大全国统一战线,动员全国人民,发动人民战争的重要性(而这也成了毛泽东思想在军事领域的主要主张)。作者还主张此阶段内,必须号召全国坚决地维护一个统一政府,反对分裂,团结起来度过这段会比较长而且艰苦的阶段(这也是符合历史的),有计划地准备反攻,这恐怕是对国内一些试图发动内战的一些人的警告吧!第三阶段作者认为仍将运动战作为主要的作战形式而不是历史上很多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阵地战。因为在作者看来,虽然在战争的后期中国的军事实力会有非常巨大的进步,但是很有可能仍然落后与日本,毕竟当时中国与日本如此大的差距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弥补的。所以,作者认为以消耗而闻名的阵地战不会成为大反攻阶段的主要作战形式。这也正如作者前文反对“中国毕生论”时所说的那样,一切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自大,一些容易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果的作战形式并不适合当时的中国。如果我们为了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的胜利而执意采取一些过激的做法,无疑是自掘坟墓。读到这里,我第一次见识到了毛泽东卓越的军事头脑与分析能力。中国版图广大,兵员众多,但军队的技术与素养不足的缺点,因此,作者主张在抗战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作战形式。在战略防御阶段,作者主张以进攻的运动战为主要的作战形式,其次为游击战,再以其他形式辅助,组成整个的作战形式。到了战略相持阶段,作者认为应该把游击战作为主要的作战形式,充分利用中国的民众武装等力量。作者还预测到了一些军队因为少打大仗,一时显得不像民族英雄的错误想法,指出游击战虽然不像正规战那样有迅速的成效和显赫的名声,但是在长期而残酷的战略阶段,游击战将表现出很大的威力。而这也是我以前的错误想法,认为游击战只是小打小闹,如今我才明白了游击战对于当时中国的重要性,的确,当时的中国是很落后的,与美国、苏联那样的强国不同,靠一系列大的会战决定战争的胜负,在当时的中国是行不通过的。这样不仅照顾了当时中国军队的某些严重的缺点,还充分利用了中国广大的国土与复杂的形式,从而能尽最大可能为中国争取抗战的优势。而历史也证明了作者这种论断的正确性,游击战的确为为最后的大反攻以及同盟国的支援赢得了不少时间。

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国能战胜并且消灭日本帝国主义实力的三个条件,即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以及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得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结论。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到了作者那种一切从实际出发,绝不脱离实际的观点。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取得自己想要的成果,否则,就算能够暂时过关,也迟早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而在科研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一切的理论成果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一切不符合实际的空想都终将被淘汰,比如物理学中的永动机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对于大学生,这样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更加必要和紧迫了。

后记:读完这本《论持久战》之后,心中的感受真的只有震撼可以形容。我也第一次见识到了毛主席卓越的军事能力与论断能力,另一方面,我也发现了自己在历史阅读方面的匮乏。以前了解到的都是一些很泛的历史总结,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细节和一些历史著作了解的太少,导致分析一些历史问题的时候很不客观,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情感在里面。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知道了很多历史事件的具体细节,最重要的是激发了我对于历史著作的兴趣,我相信,在我阅读了大量的历史著作,了解了不同人的想法之后,我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另外,由于总结水平有限,而文章中的内容都是我自己总结的,有些观点总结的不够全面,如果老师有任何意见,欢迎批评指正!

第四篇:读《论持久战》有感

读《论持久战》有感

自从进入大学后,不少老师告诉我们毛泽东如何让伟大,但不管他们怎么讲,作为听者我并没有直观的感觉,直到现在看了他的《论持久战》我才有深刻的体会。

在文章中,毛泽东深入剖析敌我双方的优缺点:日本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在东方是一流的,在这方面中国难以望其项背;但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基数大、支持援助多也是日本无法企及的。结合以上的优势,毛泽东得出结论:中国在如此关头确有亡国的危险,但日本这么些人想要迅速占领中国这么多土地亦是不可能的;相反的,日本在经济、军事、政治上的力量也不是中国能够抵抗的,中国只有暂避锋芒,不断努力壮大自身并不断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才能缩小彼此的差距并取得最终胜利,持久战一说由此得出。

在那个亡国论、速胜论、妥协轮肆虐的年代,持久轮是平地一声雷,将当时急躁的人们震得渐渐清醒过来。当谈到为什么有这么多亡国论和速胜论时,文章给出了两个理由:一方面,因为宣传工作还不够;另一方面,客观事物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暴露其固有的性质,还没有将其面貌鲜明地摆在人们面前,使人们尚无法看出其整个的趋势和前途。也正是毛泽东的这份自信与见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为他效命。可以说毛泽东最厉害的不是他的笔杆子,而是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境地,他的那种自信,那种什么都成竹在胸的模样。

当被问到在什么条件下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时,文章给出了三个答案: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过一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中国人名的大联合以及各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其中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可以说将人民摆在决定战争因素的第一位是前无古人的,而这也是将战争最终导向胜利的关键因素。毛泽东在军事上的造诣由此可窥一斑。文章认为战争延长的时间要看中国统一战线的实力和中日两国其他决定因素如何而定。除了主要看中国自己的力量外,国际间所给中国的援助和日本国内革命的援助也很有关系。如果中国抗日统一战线有力地发展起来,如果认清日本帝国主义威胁他们自身利益的各国政府和各国人民能给中国以必要的援助,如果日本的革命起来得快,则这次战争将迅速结束,中国将直接获得胜利,否则战争则要延长。但是结果还是一样的——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只是牺牲会比较大,要经过一个很痛苦的过程。虽然文章一直强调中国是主要的战斗力,但影响中国何时胜利的因素确是由国际影响决定的。因此,我不禁想到中国的持久战其实就是人力和物资的消耗战。中国军队很少与日军正面交锋,而日军也很难迅速消灭中国军队。

对于中国必胜我是赞同的,正如前面所说持久战的本质就是消耗战。而中国地大物博,人数众多,从补给的角度来看日本远远不如中国,日本虽然是经济强国,但是物资却无法超越主场的中国。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100斤的猪在中国可能只卖400元,而在日本可能可以卖800元。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在经济上超过中国也不是绝对的。当时的毛泽东便能清楚地分析到这些问题,实在是难能可贵。

那么中国坚持抗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其一,共产党,这是领导人民抗日的可靠力量。其二,国民党,因为它是依靠英美的,英美不叫它投降,它是不会投降的。其三,别的党派,大多数是反对妥协、拥护抗战的。这三者相互团结,谁要妥协就是站在汉奸方面,人人得而诛之。一切不愿当汉奸的人,就不能不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到底,拖鞋就实际上难于成功。况且,除日本的盟友和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成分外,其余都不利于中国妥协而利于抗战。更重要的是,日本曾经来中国朝贡的国家,中国人的骄傲也不会允许向日本这样的国家妥协。若不是当时中国遭受内战、八国入侵,日本又岂能乘虚而入,落井下石?

纵观《论持久战》的内容,不难看出毛泽东对于如何抗战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心里一直有着独到见解,只是碍于国民党的纠缠以及当时共产党有实在太弱才一步步拖下去。读完《论持久战》方能领悟毛泽东的伟大之处。

第五篇:读论持久战有感

读论持久战有感

读完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著名的《论持久战》,我不禁为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领袖所折服。他的远见卓识,他的独到精辟,不是一般人能够匹敌的。所以论持久战一文发表后无论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域,都广为流传。即使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部也产生很大影响,蒋介石也对《论持久战》十分赞赏,并将其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同时,《论持久战》的提出还产生了深刻的国际意义和生机活力。受到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高度评价。

然而,论持久战的提出并非偶然。在此之前,毛泽东 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过《实践论》、《矛盾论》的演讲,提出过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问题,1937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最后在经历了长达10个月战争的考验后,毛泽东清晰地认识到了抗日战争的性质与前途。于是他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废寝忘食,直至沉思中右脚布鞋被火盆烧了一个洞,直至突然头痛一阵晕厥惊动了医生前来。终于,连续七天七夜,写就了长达5万多字的雄文——《论持久战》。全文共论述21个问题。前9个问题,主要论述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后12个问题,主要阐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分析完《论持久战》,我感触很多。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持久战呢?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经历一帆风顺的一生,也不太会有注定失败的一生,成功的取得往往需要经受过无数困难与挫折的洗礼,不可能不废吹灰之力就能享受幸福的生活。但是,只要你有毅力,不怕失败,不怕挑战,成功近在咫尺。所以“速胜论”与“亡国论”都是错误的,我们的人生同样需要持久战。在一生中,我们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正如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一样,人生或许有更多的时期,认清每个时期自己的任务,确立不同的目标,我们会过得更加充实。论持久战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那么在人生中,自己就是胜利之本,每一个人都掌握着自己的前途与命运,选择怎么样的人生道路,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归宿,你,都是根本。我想,作为大学生我们现在需要从全新的角度去学习思考论持久战,去体会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它不一样的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我们的使命,不断的成长与提高。

下载《论持久战》读后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持久战》读后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论持久战》有感

    读《论持久战》有感 这是一场非常精彩的演讲!毛主席从中国、日本以及国际三方面分析了战争的形式,指出了日本小国、退步、寡助和中国大国、进步、多助的基本形势,以乐观的态度......

    读《论持久战》有感

    读《论持久战》有感 摘要: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最近我慕名拜读了这部著作。书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

    读论持久战有感

    读《论持久战》有感 今日,读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很有感触,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在战争阴云最深厚的时候,信心、胸怀、见识、气概真非常人,我辈此生难忘其项背,他的演讲,对抗日战争有指......

    读后有感

    读《商鞅变法》有感 寒假里,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的《商鞅变法》一文,深有感触。 文章介绍了战国初年,秦国因国力衰微,常遭中原大国欺负。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决心改变秦......

    读后有感

    读《芦花荡》后有感 席君恒 这是一篇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的一个小故事,记述着当时人民群众为保护革命队伍、守护家园与敌人斗智斗勇的一件小事。 故事场景一反往......

    读《论持久战》很有感

    读《论持久战》有感 193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具体说是1938年的五月,自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日战争就进入了全面抗战的第十个月。在国民当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而且在共......

    读《论持久战》有感2

    读《论持久战》有感 如果说一开始读《论持久战》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的话,现在应该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了。读完这篇历史巨著后,对于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思想、辩证唯物主义的方......

    弟子规读后有感!

    弟子规读后有感! 说起三百千,也许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三部儿童的启蒙读物。明代思想家吕坤曾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