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论持久战》有感
读《论持久战》有感
这是一场非常精彩的演讲!毛主席从中国、日本以及国际三方面分析了战争的形式,指出了日本小国、退步、寡助和中国大国、进步、多助的基本形势,以乐观的态度告诉亡国论者: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中国。后又继续从以上三方面说明了发挥我国的优势,削弱敌人的劣势需要我们的不断努力,用客观的态度告诉速胜论者: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又分析了持久战的三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策略。而事实证明,毛主席的这些分析是很正确的,而在那时候,中国才处于抗战的第一阶段,毛主席就能正确的分析出三个阶段的趋势,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这让我明白:在遇到问题时,一定要保持冷静的态度,客观地去分析问题,避免极端,在此之上扬长避短,加以努力,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付燕翔
3100231
2010年10月6日
第二篇:读《论持久战》有感
读《论持久战》有感
在我的记忆中,从我记事开始,关于抗日战争和日本人,耳边能够听到的,大都是父母以及身边的人们对日本人的憎恨,而这也似乎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于是,我也就跟着特别恨日本人,刚上大学的时候,都还没有想好该怎样去面对日本人,准确的说是日本留学生。后来,和日本留学生选了一样的课,并且在老师的安排下一起讨论社会上的各种时事,原来日本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可恶,相反,我认识的那个女日本留学生的很多好的习惯,比如她在上课时的坐姿以及与人说话时的语气等,都是我在绝大多数中国学生和韩国留学生身上发现不了的。
在这学期学习了中国近现代纲要这门课以后,我很欣喜地发现,我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大大地加深了。我觉得收获最大的就是,通过老师在课上的讲解以及同学们的展示,我了解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一些历史大事的一些具体的细节,比如,在揭发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1927年7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呈给昭和天皇题为《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的秘密奏章,为日本帝国主义准备侵华的计划书)的过程中,很多日本人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而在日本国内也是有很多反对侵华战争并且给予中国帮助的日本人的。不再是以前只限于课本上的总结性的语言,这让我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一些历史事件。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抗日战争那段历史,更好地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我有幸阅读了毛泽东的著作―《论持久战》。读完这本书,我的感受或许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震撼!为作者能够如此准确地把握中国当时与日本的经济、军事实力等方面的差距而震撼,为作者能够如此科学地预测抗战的进程而震撼,为作者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将民族大义放在第一位的胸怀而震撼,为……
《论持久战》是作者于1938年5月完成的,正如书中所说:“伟大的抗日战争的一周年纪念日,七月七日,快要到了。全民族的额力量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敌人做英勇的战争,快一年了。”的确,作者把握了一个很好的时机,在已经抗战快一年的时候提出“持久战”这一观点,是比较合乎时宜的。因为这个时候,日本要在短时间内灭亡中国的阴谋已经不攻自破,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而中国方面也在一些会战中消耗了大量的日军,并取得平型关大捷等胜利,这为作者后面的论断提供了很多证据,也使得大多数中国人民相信中国会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换句话说,作者在中国需要这样一本论证抗日战争的著作的时候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集中驳斥了当时的两种错误观点:一种是产生妥协倾向的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产生轻敌倾向的中国速胜论。正如作者说的那样,仅仅说敌人虽强,但是小国,中国虽弱,但是大国,是不能折服亡国论者的。为此,作者将当时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做了对比,说明了中国虽弱但正处于进步时代并且已经有了资本主义,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的事实,而日本是在帝国主义快要死亡的时候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是带着最后挣扎性的冒险战争。除此之外,作者还分析了中国在国际方面的优势以及中日在各个方面的对比,从国内外各个方面着手分析,以及其充分的证据证明了中国不会灭亡,正如作者说的那样:“这些有利条件,历史上没有一个时候可以和今天比拟,这就是抗日战争不会和历史上的解放运动同归失败的理由。”除此之外,作者还驳斥了具有幻想性质的速胜论,批评了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的缺点。另一方面,作者也承认了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也是爱国志士的事实。总体来说,作者主要从实际出发,指出了这两种观点在对抗战的认识上的片面性。
在战争的性质方面,作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民族伟大的反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争取中国和世界的永久和平的战争,更是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这也是一场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作者认为这场浩大的战争将大大推动中日两国的进步,而且将影响到世界,推动各国首先是印度等被压迫的民族的进步。这是我在以前没有了解过的关于抗日战争的意义的论断,为何这样一场长期而残酷的战争还会大大推动中国的进步呢?据我所知,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伤亡380余万人,中国人民牺牲2000余万人,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超过3500万人,中国直接经济损失大1000多亿美元。但是在最近查阅了一些中国的军事、经济等方面在战前与战后的对比,我逐渐理解了这一论断。的确,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的,中国的很多方面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抗日战争实践证明,中国由抗战初的弱国转化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强国,大大地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仅如此,抗日战争还锻炼了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每个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原本在我心目中万恶的战争,尤其是抗日战争这样为中国人民造成了无数苦难的战争还具有这么多的积极意义。我更加体会到了客观地看待事物,理性地分析事物的消极与积极影响的重要性。
作者创造性地将持久战分为具体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正如作者所说:“客观现实的行程将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谁也不能早出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然而给战争趋势描画一个轮廓,却为战略指导所必需。”而历史也证明了作者这一论断的正确性,战争的进程正如作者所预测的那样。在我看来,作者能够做出这样科学准确的论断,一方面,是和作者自身丰富的理论和论辩的水平分不开,另一方面,也是和当时中国与日本的国力等方面的水平以及前阶段战争的进度分不开的。那么,为何战争一定会经过这这三个阶段呢?首先,由于当时日本在经济、军事等方面远远强于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第一阶段的战略防御阶段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在这个阶段,中国会有很大的损失,但是,在此阶段中,中国也会有很大的进步,会实现空前的团结,这些都为第二阶段的抗战打下了基础。第二阶段也就是战略相持阶段,作者认为游击战会成为此阶段中的主要作战形式,这也是很符合逻辑的。由于第一阶段的大量消耗,敌我双方都遭受了很大的损失,都已经很难再组织起抗战开始时的比如淞沪、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那样的大战役。即使还能够保留大量的正规军,也主要用于大城市以及重要铁路干道等的战略防御,因此,转入敌后,配合民众,与敌人大打游击战,把敌人消灭在运动战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最令我动容的是,作者不仅准确预测到了战略相持阶段将会产生极大消极影响的经济困难和汉奸问题,还预测了国内,因大城市的丧失和战争的残酷,而将会出现的动摇派的“妥协伦”。对此,作者强调了巩固和扩大全国统一战线,动员全国人民,发动人民战争的重要性(而这也成了毛泽东思想在军事领域的主要主张)。作者还主张此阶段内,必须号召全国坚决地维护一个统一政府,反对分裂,团结起来度过这段会比较长而且艰苦的阶段(这也是符合历史的),有计划地准备反攻,这恐怕是对国内一些试图发动内战的一些人的警告吧!第三阶段作者认为仍将运动战作为主要的作战形式而不是历史上很多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阵地战。因为在作者看来,虽然在战争的后期中国的军事实力会有非常巨大的进步,但是很有可能仍然落后与日本,毕竟当时中国与日本如此大的差距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弥补的。所以,作者认为以消耗而闻名的阵地战不会成为大反攻阶段的主要作战形式。这也正如作者前文反对“中国毕生论”时所说的那样,一切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自大,一些容易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果的作战形式并不适合当时的中国。如果我们为了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的胜利而执意采取一些过激的做法,无疑是自掘坟墓。读到这里,我第一次见识到了毛泽东卓越的军事头脑与分析能力。中国版图广大,兵员众多,但军队的技术与素养不足的缺点,因此,作者主张在抗战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作战形式。在战略防御阶段,作者主张以进攻的运动战为主要的作战形式,其次为游击战,再以其他形式辅助,组成整个的作战形式。到了战略相持阶段,作者认为应该把游击战作为主要的作战形式,充分利用中国的民众武装等力量。作者还预测到了一些军队因为少打大仗,一时显得不像民族英雄的错误想法,指出游击战虽然不像正规战那样有迅速的成效和显赫的名声,但是在长期而残酷的战略阶段,游击战将表现出很大的威力。而这也是我以前的错误想法,认为游击战只是小打小闹,如今我才明白了游击战对于当时中国的重要性,的确,当时的中国是很落后的,与美国、苏联那样的强国不同,靠一系列大的会战决定战争的胜负,在当时的中国是行不通过的。这样不仅照顾了当时中国军队的某些严重的缺点,还充分利用了中国广大的国土与复杂的形式,从而能尽最大可能为中国争取抗战的优势。而历史也证明了作者这种论断的正确性,游击战的确为为最后的大反攻以及同盟国的支援赢得了不少时间。
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国能战胜并且消灭日本帝国主义实力的三个条件,即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以及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得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结论。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到了作者那种一切从实际出发,绝不脱离实际的观点。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取得自己想要的成果,否则,就算能够暂时过关,也迟早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而在科研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一切的理论成果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一切不符合实际的空想都终将被淘汰,比如物理学中的永动机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对于大学生,这样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更加必要和紧迫了。
后记:读完这本《论持久战》之后,心中的感受真的只有震撼可以形容。我也第一次见识到了毛主席卓越的军事能力与论断能力,另一方面,我也发现了自己在历史阅读方面的匮乏。以前了解到的都是一些很泛的历史总结,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细节和一些历史著作了解的太少,导致分析一些历史问题的时候很不客观,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情感在里面。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知道了很多历史事件的具体细节,最重要的是激发了我对于历史著作的兴趣,我相信,在我阅读了大量的历史著作,了解了不同人的想法之后,我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另外,由于总结水平有限,而文章中的内容都是我自己总结的,有些观点总结的不够全面,如果老师有任何意见,欢迎批评指正!
第三篇:读《论持久战》有感
读《论持久战》有感
自从进入大学后,不少老师告诉我们毛泽东如何让伟大,但不管他们怎么讲,作为听者我并没有直观的感觉,直到现在看了他的《论持久战》我才有深刻的体会。
在文章中,毛泽东深入剖析敌我双方的优缺点:日本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在东方是一流的,在这方面中国难以望其项背;但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基数大、支持援助多也是日本无法企及的。结合以上的优势,毛泽东得出结论:中国在如此关头确有亡国的危险,但日本这么些人想要迅速占领中国这么多土地亦是不可能的;相反的,日本在经济、军事、政治上的力量也不是中国能够抵抗的,中国只有暂避锋芒,不断努力壮大自身并不断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才能缩小彼此的差距并取得最终胜利,持久战一说由此得出。
在那个亡国论、速胜论、妥协轮肆虐的年代,持久轮是平地一声雷,将当时急躁的人们震得渐渐清醒过来。当谈到为什么有这么多亡国论和速胜论时,文章给出了两个理由:一方面,因为宣传工作还不够;另一方面,客观事物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暴露其固有的性质,还没有将其面貌鲜明地摆在人们面前,使人们尚无法看出其整个的趋势和前途。也正是毛泽东的这份自信与见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为他效命。可以说毛泽东最厉害的不是他的笔杆子,而是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境地,他的那种自信,那种什么都成竹在胸的模样。
当被问到在什么条件下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时,文章给出了三个答案: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过一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中国人名的大联合以及各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其中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可以说将人民摆在决定战争因素的第一位是前无古人的,而这也是将战争最终导向胜利的关键因素。毛泽东在军事上的造诣由此可窥一斑。文章认为战争延长的时间要看中国统一战线的实力和中日两国其他决定因素如何而定。除了主要看中国自己的力量外,国际间所给中国的援助和日本国内革命的援助也很有关系。如果中国抗日统一战线有力地发展起来,如果认清日本帝国主义威胁他们自身利益的各国政府和各国人民能给中国以必要的援助,如果日本的革命起来得快,则这次战争将迅速结束,中国将直接获得胜利,否则战争则要延长。但是结果还是一样的——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只是牺牲会比较大,要经过一个很痛苦的过程。虽然文章一直强调中国是主要的战斗力,但影响中国何时胜利的因素确是由国际影响决定的。因此,我不禁想到中国的持久战其实就是人力和物资的消耗战。中国军队很少与日军正面交锋,而日军也很难迅速消灭中国军队。
对于中国必胜我是赞同的,正如前面所说持久战的本质就是消耗战。而中国地大物博,人数众多,从补给的角度来看日本远远不如中国,日本虽然是经济强国,但是物资却无法超越主场的中国。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100斤的猪在中国可能只卖400元,而在日本可能可以卖800元。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在经济上超过中国也不是绝对的。当时的毛泽东便能清楚地分析到这些问题,实在是难能可贵。
那么中国坚持抗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其一,共产党,这是领导人民抗日的可靠力量。其二,国民党,因为它是依靠英美的,英美不叫它投降,它是不会投降的。其三,别的党派,大多数是反对妥协、拥护抗战的。这三者相互团结,谁要妥协就是站在汉奸方面,人人得而诛之。一切不愿当汉奸的人,就不能不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到底,拖鞋就实际上难于成功。况且,除日本的盟友和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成分外,其余都不利于中国妥协而利于抗战。更重要的是,日本曾经来中国朝贡的国家,中国人的骄傲也不会允许向日本这样的国家妥协。若不是当时中国遭受内战、八国入侵,日本又岂能乘虚而入,落井下石?
纵观《论持久战》的内容,不难看出毛泽东对于如何抗战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心里一直有着独到见解,只是碍于国民党的纠缠以及当时共产党有实在太弱才一步步拖下去。读完《论持久战》方能领悟毛泽东的伟大之处。
第四篇:读论持久战有感
读论持久战有感
读完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著名的《论持久战》,我不禁为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领袖所折服。他的远见卓识,他的独到精辟,不是一般人能够匹敌的。所以论持久战一文发表后无论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域,都广为流传。即使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部也产生很大影响,蒋介石也对《论持久战》十分赞赏,并将其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同时,《论持久战》的提出还产生了深刻的国际意义和生机活力。受到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高度评价。
然而,论持久战的提出并非偶然。在此之前,毛泽东 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过《实践论》、《矛盾论》的演讲,提出过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问题,1937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最后在经历了长达10个月战争的考验后,毛泽东清晰地认识到了抗日战争的性质与前途。于是他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废寝忘食,直至沉思中右脚布鞋被火盆烧了一个洞,直至突然头痛一阵晕厥惊动了医生前来。终于,连续七天七夜,写就了长达5万多字的雄文——《论持久战》。全文共论述21个问题。前9个问题,主要论述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后12个问题,主要阐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分析完《论持久战》,我感触很多。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持久战呢?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经历一帆风顺的一生,也不太会有注定失败的一生,成功的取得往往需要经受过无数困难与挫折的洗礼,不可能不废吹灰之力就能享受幸福的生活。但是,只要你有毅力,不怕失败,不怕挑战,成功近在咫尺。所以“速胜论”与“亡国论”都是错误的,我们的人生同样需要持久战。在一生中,我们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正如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一样,人生或许有更多的时期,认清每个时期自己的任务,确立不同的目标,我们会过得更加充实。论持久战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那么在人生中,自己就是胜利之本,每一个人都掌握着自己的前途与命运,选择怎么样的人生道路,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归宿,你,都是根本。我想,作为大学生我们现在需要从全新的角度去学习思考论持久战,去体会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它不一样的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我们的使命,不断的成长与提高。
第五篇:读《论持久战》有感
读《论持久战》有感
摘要: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最近我慕名拜读了这部著作。书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我对其中的辩证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阐述我个人对于《论持久战》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关键词:毛泽东,国情,抗日,国共关系,持久战
引 言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正 文
一、《论持久战》概述
1938年5月,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伟大的。因为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为什么回事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果如何?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给了我们解答和分析。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全面的为我们剖析战争的每一个关键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战争是一种集体和有组织地互相使用暴力的行为,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战争的主体是参战双方,战争的胜败也就存在于双方在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实力对比。所以,我们第一步就是要认清当前战争的形势。下面简要从战争目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形势三方面进行比较。
战争目的: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转移矛盾。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国内帝国主义迅速发展,这种带有退步和野蛮性质的帝国主义必然会激起较大的社会矛盾,这迫使日本举行空前的大规模冒险战争,这表示日本国内已经快到一个崩溃的边缘。相比中国,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各阶级无数次的革命运动后仍然没有十分显著的改善,但人民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在面对民族危亡的时刻,全国人民统一战线,共同对抗侵略者,这是保卫战争,是正义性的战争。
军事实力: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是远超于处于半殖民半封建时期的中国。日本也得到了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而当时经过超快速发展的法西斯国家在整
体国家实力上也是非常强大的。反观当时的中国,军事实力可谓不强,战前还在进行党派之间的争斗,两者比较下,中国处在相对的劣势。
国际形势:由于战争是法西斯国家发起,法西斯国家和反法西斯国家站在对立的两面,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是站在反法西斯阵营的。与此同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处于胶着的局面,东亚战局的变动必将影响整个世界大战的格局,由于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中国必将得到国际广大援助。而日本发动野蛮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目的和动机都是不为全世界人民所认同,必会失道寡助。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日本虽然暂时在战争形势上占据优势,但优势是在渐渐缩减,中国处于相对劣势,但却在不断的壮大自己的力量。因而可以预见,在一个痛苦的漫长过程后,中国必将处于优势地位。所以这场抗日战争必定会是持久战,必会经过“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三个阶段。
从战争的角度来看,日本并非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而企图占领个中国,控制东南亚,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这需要巨大的物力财力,更需要的是人力,在侵略取得一定成果后,他们的战略方针必然要从进攻转为攻防结合,进而侧重防守,这一阶段正好适合进行游击战,骚扰敌人的防线,让敌人疲于奔命,最后拖垮整个战争链条。白崇禧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我认为这一总结十分到位,前一句说明我们的发展空间大,并且在不断发展,后一句指出我们之后的战略思想,凭借广阔的大陆战场,拖住敌人进攻步伐,坚持到战略反攻,最终击垮敌军。
二、对《论持久战》的评析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论持久战》有着它出现的必要条件,就是对长期以来的亡国论与速胜论进行纠正,这种通过辩证得出的持久战的方针是更符合实际,符合抗战战况的。我十分欣赏《论持久战》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它站在一个更全局更客观的角度,对热点话题“如何进行抗日战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并提出“有且仅有持久战才是战争进行的方式”的观点。
《论持久战》中的这种分析方法十分值得学习。处理一个问题时,首先要了解问题的背景和目前的现状,找到矛盾双方各自的特点,分析问题时,要结合各自的特点,从全局考虑现有预案的可行性、实用性和性价比,并合理预测方案实 3
施过程中矛盾双方的特性会否变化,如何变化,再反过来影响最终结果,进行一个有反馈的全面分析。比如跑步,跑步速度决定于步长和步频,而步长的增大势必带来步频的减小,同样步频增大也会使得步长缩短。那么如何解决步长和步频双方之间的矛盾呢?首先分析步长和步频的特点。当步长较大时,步频会较小,这时肌肉的张劲松驰变换频率也较低,人不会很快感到肌肉疲劳,可以跑出较远的距离。当步频较大时,步长适当的缩短,但此时短时间内爆发出的力量会更大,能在短时间内跑出较远距离。因而结合步长和步频这两者的特性,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进行短距离跑步时,尽可能的先增大步频,让身体进入高爆发的运动;当进行长距离跑步时,一开始尽可能选择增大步长的跑法,这样可以节省一些体力,当路程完成大半之后,由于体力下降,步长会渐渐缩短,此时适当加快步频,坚持跑动,完成长距离跑步。
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就需要我们有良好的大局观和全局意识,有战略眼光,有战略准备,要对矛盾有较为深刻的了解。而不是头脑发热的盲目乐观,也不是垂头丧气的消极怠慢。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分析过后才能下结论,即便是困难重重也不代表无法实现。
现在国家在统一问题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而其中之一便是日本方面的挑战和阻挠。对于“钓鱼岛”问题,国内有主战派,也有主和派。那么我们运用和《论持久战》中相似的方法来分析一下。首先,进行战役是不可取的,在国际和平的大形势下,贸然采取军事行动是十分出格的行为。再者,中国是一个主权的国家,领土主权更是神圣不可侵犯,放弃钓鱼岛是绝不可能的。如此来看,我们唯一的方法就是诉诸于和平谈判来解决这一争端,而谈判的前提是双方都要有一定的诚意,如果某一方以任何形式进行登岛,做出与和平谈判方式相悖的行为,那势必令它在谈判中处于劣势地位,甚至导致谈判的破裂,这都是十分不好的。因此,对于民众,面对这一领土争端,应当保持一个平常心,相信国家高层的决断和选择,毕竟民众很难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来看待国际上的问题,很多国际形势不是普通百姓能够看透的。当然爱国的行为是好的,是值得提倡的,但也要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畴内进行,超出范围势必带来社会治安等各方面的问题。
读完《论持久战》,我感触很多。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持久战呢?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经历一帆风顺的一生,也不太会有注定失败的一生,成功的 4
取得往往需要经受过无数困难与挫折的洗礼,不可能不废吹灰之力就能享受幸福的生活。但是,只要你有毅力,不怕失败,不怕挑战,成功近在咫尺。所以“速胜论”与“亡国论”都是错误的,我们的人生同样需要持久战。在一生中,我们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正如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一样,人生或许有更多的时期,认清每个时期自己的任务,确立不同的目标,我们会过得更加充实。论持久战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那么在人生中,自己就是胜利之本,每一个人都掌握着自己的前途与命运,选择怎么样的人生道路,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归宿,自己就是根本。我想,我们现在需要从全新的角度去学习思考论持久战,去体会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它不一样的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我们的使命,不断的成长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