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技能的概述
技能的概述
1、定义: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特点:
(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不同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3)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3、种类:
(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指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它具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的特点。
(2)心智技能:也叫能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它具有以下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4、作用:
(1)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
(2)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3)影响着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教师招聘考试资料网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公教师招聘考试网 详细出处参考:http:///jiaoshi/zhaopin/
第二篇: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中学生的心里发展概述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11、12岁-
14、15岁,初中阶段)
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
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
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2、青年初期(14、15岁-
17、18岁,高中阶段)
特点: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
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
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1)学习准备
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2)关键期
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 “印刻”)。
2、定义: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教师招聘考试资料网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公教师招聘考试网 详细出处参考:http:///jiaoshi/zhaopin/
第三篇:湖南省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课堂群体管理
湖南省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课堂
群体管理
一、课堂管理
1、定义
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2、功能: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3、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
(2)班级规模(重要因素);
(3)班级的性质(情境因素);
(4)对教师的期望。
二、课堂群体管理
1、群体
概念: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特点:
第一,其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或目标。
第二,它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承担各自的任务,相互交往,协同完成活动。
第三,群体成员受共同的规范和心理倾向的影响或制约。
2、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指责权利明
确,组织地位确定。
3、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4、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第一,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第二,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问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5、群体动力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不仅仅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也出现在课堂教学中。
a.吸引与排斥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为特征。
b.合作与竟争
合作是指学生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量和适度的竞争。
第四篇: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获得
1、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条件是:
(1)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
(2)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
2、知识获得的两个环节: 知识直观和知识概括。
3、知识直观
(1)类型: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言语直观。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②加强词与形象配合;
③运用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4、知识概括
(1)类型: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2)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
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②正确运用变式;
③科学地进行比较;
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教师招聘考试资料网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公教师招聘考试网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xiexiebang.com/jiaoshi/zhaopin/
第五篇: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课堂纪律的管理
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课堂纪律的管理
课堂纪律的管理
一、课堂纪律的性质
1、概念: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2、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
学生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指导和监督,因为他们不知道在怎样一个大集体中进行学习。缺少教师的指导,他们就不能创立有组织的活动所必需依赖的集体结构——纪律。学生只有在有纪律的活动中,才能学到维护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某些规范和态度,才能享受到有纪律的集体活动所带给他们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创设和体贴。教师的指导、监督、惩罚、规定、限制、奖励、操纵、组织、安排日程和维护标准等,都属于结构的创设。而体贴则包括同情、理解、调解、协助、支持、征求和采纳学生的意见等。
(2)集体促成的纪律
自从入学以后,班集体对学生在发展控制自我和活动定向等社会成熟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开始对其他同学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思考、如何行事。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一系列的规范行为。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建立一个积极向上、学习风气良好的班集体对管理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任务的充分理解和浓厚兴趣为前提的。也就是说,任务促成的纪律是建立在积极动机基础上的。
(4)自我促成的纪律
马卡连柯说,我们的纪律永远应该是自觉的纪律。良好的课堂纪律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形成了自觉的纪律。
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1、定义: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这课堂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
2、结构(1)课堂情境结构 a.班级规模的控制
一般而言,班级规模越大,学生的平均成绩便越差;班级规模越大,教师态度、学生态度和课堂处理的得分就越低。
b.课堂常规的建立
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c.学生座位的分配
研究发现,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主要关心的是减少课堂混乱。(2)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能使教师满怀信心地按照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a.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
学生在课堂里的活动可以分为学业活动、非学业活动和非教学活动三种类型。在通常情况下,用于学业活动的时间越多,学业成绩便越好。
b.课程表的编制
课程表是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进行的重要条件。
3、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在对待问题行为的问题上,除采用说服教育、行为训练的方法外,还可以采用一些课堂管理技巧,解决短暂性的课堂纪律问题。
(1)使用信号制止不良行为
在不良行为被发现时,教师可用凝视、摇头、小声咳嗽等信号示意学生停止不良行为。(2)邻近控制
教师可走近违反纪律的学生,试站在他身旁,试用轻拍其背、轻敲桌面等方式给予提醒。(3)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可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并及时给予鼓励。(4)使用幽默
使用幽默纠正不良行为,没有恶意,又不会让学生反感。(5)安排余暇
对反应较快的学生要给他安排令他感兴趣的作业,不给他在课堂上因无事可干而产生违反纪律的机会。
(6)移除诱因
对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书籍、玩物等可暂时拿掉,以消除诱因。(7)提出要求
为了维持课堂秩序,在必要时可公开提出要求来统一行动,但不要表现出训斥、谴责、讽刺及侮辱性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