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时间:2019-05-13 01:0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回顾与展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第一篇: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虞云耀: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2011年05月11日07:01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在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发生这种深刻变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立和不断丰富发展执政党建设理论,并用以指导党的建设实践,努力保持和不断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从而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回顾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发展历程,总结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党自身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进而把握不断发展完善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基本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如何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始终是一个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长期执政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根基,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建设学说的科学继承,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集中体现;既是党加强自身建设丰富经验的总结,又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奠定了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在局部地区执掌政权时就已经开始探索在执政条件下如何建设党的问题。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深刻阐述了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他提出,要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新中国成立后,他突出强调,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党的八大就执政党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等等。这些思想观点,指明了执政党建设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的创立,标志着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初步形成。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给党带来的影响,深刻总结党自身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等重大问题,并作出了科学回答。他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他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注重制度建设,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按照“四化”方针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等等。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构成了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用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要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等等。尤其可贵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执政党建设重大问题的论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强调以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反映了我们党对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高度自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新世纪新阶段党所面临的新形势

新任务以及机遇和挑战,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使执政党建设理论达到了一个新境界。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要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等。这些都反映了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对执政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新期待。

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科学回答了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行动指南。这一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时代变化,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发展,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与时俱进的品格。这一理论具有严密的科学性,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一系列思想观点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既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又体现出完整的系统性。这一理论具有生动的实践性,深深地植根于党执政和自身建设的实践之中,源于实践又指导和推动实践,并在实践中经受检验。这一理论具有全面的指导性,从执政党建设的理念和原则到执政党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再到检验执政党建设成效的尺度和标准都有论述,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供了全面指导。

不断发展完善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

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执政党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原则、总目标、指导思想、根本宗旨、价值取向、基本方针、主线、总体布局、推进动力、发展途径等,是一个科学、完备的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理论,须把握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

紧密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执政党建设。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为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服务。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宝贵经验,也是一条根本原则。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联系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加强党的建设,执政党建设就方向明确、成效显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现实课题和广阔舞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总目标推进党的建设。围绕什么样的目标建设党,是加强党的建设首要的根本的问题。执政党建设的目标是由党的性质、党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方位、党肩负的使命任务以及党的自身状况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和党长期执政的新要求,我们党对自身建设的目标认识越来越清晰。党的十七大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郑重地提出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个总目标集中地体现了党的性质、根本宗旨、思想路线、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群众性和时代特色。执政党建设的各方面工作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总目标、聚焦于这个总目标,为实现这个总目标而努力。

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执政党建设。以什么理论为指导,直接关系执政党建设的方向和根本。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和突出特征。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就跟进一步。改革开放以来,全党通过集中教育活动和经常性的理论学习教育,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为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从党的根本宗旨和核心价值出发加强执政党建设。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核心价值。这是我们党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之点,也是我们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战胜各种风险的力量源泉。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消极腐败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危险。在新形势下加强执政党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不渝地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以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执政党的制度建设。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坚持“四个服从”,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党内重大问题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集体讨论决定等,都是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和不断完善民主集中制,把发展党内民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制定和修订,党内选举制度、党务公开制度、巡视制度、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的改革和完善以及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在一些县(市、区)的试行,使党的制度建设在多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方针。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马克思主

义执政党保持自身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进入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等工作成效明显。《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等一批党内重要法规和制度的颁布实施,表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不断加强。2005年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标志着我们党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反腐倡廉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要严格贯彻执行党章和党内各项制度,坚持在制度和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从严教育、管理、监督各级领导干部,使他们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党要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主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能力集中体现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要体现到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上来。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在执政条件下尤为重要。一个政党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对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先进性建设是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关系党的建设的全局。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既用党的先进性建设成果推动执政能力的提高,又用执政能力建设的加强来检验党的先进性,从而使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

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加强执政党建设。执政党建设应当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布局,我们党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深化。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这五个方面的建设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党的十七大提出,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这就使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内容更加全面、重点更加突出、操作性更强。实施这个总体布局,要着眼全局、统筹兼顾、有机结合,既突出重点又整体推进,从总体上不断提高党的建设水平。

把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作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动力。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动力之源。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方面,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加强自身建设的经验应当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面对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党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制度规定乃至思想观念都要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适应,不断进行变革和改进。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使党的建设适应时代进步和党的事业发展的要求。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发扬优良传统,又创造新鲜经验;既善于用新的举措和办法破解党的建设中的难题,又善于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来建立长效机制;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又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把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这是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揭示了新形势下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途径。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是要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这就需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把这些经验加以升华,用以指导实践。要勇于破除那些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改变妨碍解放思想的思维定势,努力使正确理论得以坚持、优良传统得以弘扬、宝贵经验得以传承。

第二篇:创业教育理论回顾与展望

创业教育:理论回顾与展望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但发展时间短,仍处于萌芽期。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创业教育水平,本文将对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并对我国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等教育;课程设置

创业被视为解决社会失业与贫穷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石,但创业本身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和需要创业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英、美或其他国家为推动创业非常重视进行相关的教育,通过提供有效的学习课程,建立辅导机构来提高创业者的创业动机与创业技能。我国也在1991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不少成绩,但我国在创业教育的状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和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创业教育水平,本文将对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并对我国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一、创业教育的概念:

在上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全新的教育概念,它认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说是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也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佣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它是为学生灵活、持续、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这一概念过于宽泛,并不强调为创业而服务,而更多的针对提高学生的开创能力。此后,更多的学者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对创业教育进行定义,如Bechard(1998)认为创业教育是结合正式化的教学,教育与训练每一个对商业创造或是中小企业发展有兴趣的人;Colin&Jack(2004)则认为创业教育是提供个人具备认知商业机

[1]会能力的过程,并使其具备创业行动所需的洞察力、自负、知识与技能;曹麒麟(2007)指出创业教育就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2]。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发掘市场机会并实现经济利益。因此,本文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利用各种教学方式,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动机、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为目标,使他们成为具备开创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学和实践活动。

二、创业教育的功能

创业教育是针对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为目标,其范围不能太宽,否则就等同于素质教育。但创业是一个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现象,在新组织产生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环境不确定性,这给创业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需要其具备有利于创业的人格特质。而创业教育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能力的人才,但在具体培养目标上,目前学界仍是众说纷纭。

从素质要求来看,创业者与一般守成型的管理者在素质上要求是不同的。创业者要求反应迅速、积极应对风险,其应具备在不确定性高和复杂性强的商业经营环境中识别与把握机会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家精神,侯锡林(2006)认为创业教育的主

[3]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使他们具备机会意识、创新精神与理性冒险精神。高晓杰(2007)则认为在现阶段人才供过于求,从缓解就业矛盾的角度,创业教育主要是增强学[4]生的创业意识。除了探讨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创业者的素质而外,还有从具体的能力要求来研究创业教育的功能。喻林(2006)认为成功创业需要创业者具备如下能力:发现和识别市场需求的能力、整合各种组织资源的能力、迅速反应决策的能力及业务扩展的能力,创业教育就是以提高创业者四种能力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可见,目前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分析研究了创业教育的功能。综合以上各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现阶段我国创业教育应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强调学生在既有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完成三大基本功能,一是通过创业教育诱发学生产生创业动机;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冒险精神;三是提高学生发现商业机会、规划和执行商业计划的能力。通过创业教育诱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对于解决目前的就业压力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创业者若仅仅具有强烈的创业动机,缺乏产品规划、战略规划、财务规划、团队组合的能力就冒然创业,失败机率就很高。因此,创业教育还应该提高学生创业所需的各项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增加创业的成功机率。

三、创业教育的方法

创业教育与传统的教育不同,传统教育主要目标是传授知识,而创业教育除了传授创业知识而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创业精神和能力,因此创业教育的方法不同于传统教育,其方法包括了学习鹰架、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

1.学习鹰架(scaffolding)理论。

维考斯基(Vygotsky)所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学生在开始学习时教师应提供学习鹰架,在鹰架内学生能自己做部分工作,教师则给予协助,等到学习成熟时,再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逐渐脱离鹰架的支援与其他人的帮助,以建立自我独立性和自我学习能力。教师要提供恰当学习鹰架,需要了解学生过去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潜在能力,以决定目前的发展方向。依鹰架理论进行教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当学习者能力发展的鹰架给予支持与帮助,支持的程度按照学习者目前的程度而调整,当学习者的能力增进时,其支持的力度随之递减,当学习难度高时支持力度就多一些。鹰架支持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目标,逐渐使学生能够独立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2.合作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将能力、专业背景、性别不同的学生组成学习的小团体,鼓励各团体的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协助,互相勉励,共同学习。教师给学生团队安排的作业可以是一个待解决问题,也可以是熟练某种技巧或对商业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为完成团体作业,团体各成员应其相互分工协助,分享彼此的观点和资源。因此,合作学习是以增进学生互助的学习环境为手段,以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目标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强调成员间的合作和完成团体目标,它与创业过程中强调的团队创业要求相一致,可以提高学生未来创业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技巧。

3.情境学习理论

该理论要求在教学中应结合真实问题情境来使学生学习创业中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其强调学生具有主动探索及学习知识的能力,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与其他成员进行合作分析真实情境所需解决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情境学习法应用在创业教育中,首先要设计真实问题及发展合作的学习环境;其次应用合作学习及鹰架学习等理念,在实际情境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个人学习成果的评估及反馈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及创业精神。

四、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

基于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目前许多高校纷纷开展创业教育,但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又使得创业课程设计成为一大难题。由于课程体系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外许多学者都对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进行大量的研究。

提出创业教育理念的蒂蒙斯认为应将创业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进行系统化组合,他所设计的课程可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块,其中理论课程又划分为五大部分: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和快速成长;而实践课程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活动,开展发明创造活动,试办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型公司。美国是创业教育发展最早也是最好的国家,到2005 年为止美国共有1600 多个学院开设了2200门关于创业的课程,Vesper&Gartner(1997)调查了美国128所大学的创业课程,认为其课程目标可分为个人和企业发展两大类。个人发展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者特质,主要包括了培养创业精神、让他们思考创业者的角色等;企业发展课程注重介绍机会的发现,商品化的概念、需求资金、创立企业及企业成长等。美国的创业课程教学非常注重个案分析和企划书的撰写能力,在授课方式上多利用课题讨论与客座教授讲授,学生必须主动争取实习与竞赛的机会,并学习如何发挥团队的力量。除了注重课题教学外,美国各高校在创业教育中非常注重实践性,通过创业中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促进学生创业实践。

尽管我们国家的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国内学者对创业教育的课程设计研究比较重视,多进行国外相关理论的介绍或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李春琴(2007)认为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大致可分为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创业能力素质类和创业实务操作类四种类型,必修课开设创业管理入门、创业实务等课程,选修课开设科技创业、市场调查、[5]公司法与合同法等课程;徐萍平(2005)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包括“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与技能”、“创业实践”三大组成部分,具体包括了创业文化、创业管理、创业财务、[6]创业实践等12门课程;郁震(2008)提出采用PBL(Practice Based Learning)创新创业[7]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强调创业教育应基于实践的学习,实现专门性人才向综合性人才、简单课程式教学向理论实践复合式教育、教师单向传授向学生自主学习的“三个转变”。

从现有的研究可以看出,科学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应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出发,注重课程体系的完善,在教学中强调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展望

我国从90年代初开始在高校实施创业教育,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其发展还比较滞后,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注重创业理论讲授,忽视创业实践教学;重视创业能力提高,忽视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学科建设中创业课程几乎是空白,创业教育科研和师资力严重不足;政策法规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我国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变革教育方法。创业教育强调学生创业精神的提高,而这些个体心理特质难以在短期内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起来。这就需要变革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育方式,采用学习鹰架、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方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启迪学生思维,设立现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发现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充当学生学习的“导航员”和“助推器”。

2.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要让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这就需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计应该多元化和实践化。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应覆盖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学生创业知识水平、学生创业能力三大模块,突破学科壁垒,克服课程互相割裂的状况,创建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培养课程体系,从创新、商务、法律、财务等方面提高创业素质,各院校还应结合自身的专业特性进行教学,使学生的专业优势能够转化为创业优势。此外,创业教育还要注意其实践性,通过实践性课程让学生体验创业经历,提高其创业能力,在课程中多采用案例分析、创业情景模拟、撰写创业方案等实践教学方式。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是创业教育的质量保证,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各高校最为缺乏的。因此,各高校应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教师的创业能力和经验,如可以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去兼职,甚至可以有计划地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业实践;或者有计划招募有创业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到高校来任职、兼职。

参考文献:

[1]Conlin Jones, Jack English.A contemporary approach to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4,vol(46),pp416-423 [2]曹麒麟,蒲玉文我国创业教育现状及课程的实施和开展.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12月

[3]侯锡林,西凤茹.企业家精神教育: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 [4]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中国高教研究,2007.7 [5]李春琴.高等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7.8 [6]徐萍平,杨海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构想与实践.科研管理,2005.10 [7]郁震,高伟.高校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中国青年科技,2008.1

第三篇:《政党理论与执政党建设》复习题

《政党理论与执政党建设》复习题

(2010级党政管理鼓楼班、党政管理国培徐州新沂班)

一、辨析题:

1、“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来的。

答:错。是在2003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

2、十七大要求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今后党的建设的主线。答:错。十七大要求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

3、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腐败问题。

答:错。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已成为我们党的共识。

4、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的现实任务是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答:对。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5、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科学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答:错。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6、党的作风主要是指党员个人的行为习惯。

答:错。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和世界观在行动中的体现。

7、“两个务必”是毛泽东同志于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上提出来的。

答:错。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来的。

8、2001年,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根据一些干部在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把干部的生活作风建设也纳入到党的作风建设的体系中。

答:对。把干部的生活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内容,在我们党的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

9、在共产党的建设史上,最早使用“作风”一词的是列宁。1

答:错。最早使用“作风”一词的是恩格斯。(329页)

10、政党与群众关系的本质是利益。

答:对。利益问题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政党与群众关系的本质。

11、党的十七大已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十七大《党章》。

答:对。党的十七大《党章》规定: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2、“民主集中制”的概念首先是恩格斯提出来的。

答:错。“民主集中制”的概念首先是列宁提出来的。

二、简答题:

1、何谓“科学执政”?

答:

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来领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2、十七大规定的下一阶段党的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答:

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3、简述决策在领导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答:

决策是:

(1)领导者行为的核心内容。

(2)决定领导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

(3)衡量领导者领导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4、简述“四个服从”。

答:

党员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

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中央。

5、什么是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

答:

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是指民众对于现存政治秩序的认同、支持和拥护。

6、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答:

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7、简述“两个务必”。

答: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8、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9、简述党的“三大作风”。

答: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331页)

10、什么是《党章》。

答:

《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是党全部活动的总章程。

11、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

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12、何谓“民主执政”?

答:

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三、论述题:

1、共产党为什么必须以民主集中制作为自己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

答:(要点,具体见176-179页)

①增强党的战斗力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

②处理好党内各种矛盾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

③党进行正确的领导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

2、如何处理好党与人大及政府之间的关系?

答:(要点,具体见96-98页)

首先,支持与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权力。其次,改善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保证政权充分发挥职能。

3、结合实际,试述当前党群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答:

(1)党群干群之间的思想隔阂和分歧。

(2)党群干群矛盾日益复杂化。

(3)党群干群利益矛盾逐步突显。

(4)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向心力有所下降。

(5)不同社会群体对党的感情差异较大。

4、党委书记在会议决策过程中必须具备集中正确意见的基本功,试结合实际谈谈这种基本功的主要表现。

答:(参考答案)

(1)当大家的意见基本一致时,能善于从中汲取精华,博采众长,加以精当的综合。

(2)当大家的意见出现分歧时,能善于及时疏导,求得一致。

(3)当大家的意见不够系统时,能善于启发引导,加以完善。

5、结合实际,试述执政党的自身变化对当前党群关系带来的挑战。

答:

(1)长期执政的挑战。

(2)党的队伍的急剧扩大和结构变化的挑战。

(3)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受到的挑战。

6、结合实际,谈谈当前应如何改善党群关系。

答:

(1)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把蛋糕做大。

(2)构建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把蛋糕分好。

(3)调整党的功能的重点,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4)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机制。

7、根据党章的有关规定,并结合个人的工作实际,谈谈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之间的关系。

答:党章规定:“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这条原则规定了党的最基本的领导工作制度。

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基本环节。党委内部,书记和委员是平等的关系,任何党委成员都不能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党委讨论决定问题,必须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只有坚持集体领导的原则,才能防止个人专断和官僚主义,保证党的决策的正确;同时,也必须实行好个人分工负责制,没有个人分工负责制,集体的决策就难以落到实处,集体领导就会落空;也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每个领导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负责的精神。(以上为要点,175页)

8、结合实际,试述如何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

答:

(1)树立正确的决策观,实现决策组织的合理化、民主化、法制化。

(2)广开政府与群众双向联系的畅通渠道,建立完善的决策信息互动机制。

(3)规范重大决策基本程序,实现决策过程程序化、法制化。

(4)坚持从严治政,建立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机制。

第四篇: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

----2004-2005第二期学年总结

随着2004-2005第二学期的结束,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年头也顺利的划上句号。在这一学年里,我们系经过不断的摸索,从一棵树苗长为参天大树。回顾本学年,我就自身的问题和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一一汇报。

【2004-2005第二学期工作中的成绩】

1、毕业生教学档案的管理和修正:

在2004-2005第一学期的教学管理中,我们系一切从零开始,不断的揣摩和探索,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因此,在本学年中我系虽然毕业生达到808人之多,位居全校第三,且对于我系而言,毕业生的教学档案修正和处理又是第一次。但是,在本学年的毕业生教学档案的管理和修正中,我们秉承“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沿用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将毕业生教学档案一一落实到实处。

2、期末考试的安排和监考:

期末考试是大学生整个学期学习的大检阅。期末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下一学年的学习和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做好期末考试安排,是促进我系稳定发展的关键。我系教务办公室根据教师教学计划和学生课程安排,合理利用教师、教室的不同时间段,将我系教师所任班级的考试细致认真的安排下去。

监考是期末考试的另一大事,为了确保学生能在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场合下顺利的完成本学年学习的检阅。我们采取严格、严厉和严禁的态度,对每个学生都严厉要求遵守考场制度。因为本学期的期末考试安排中,我系教务工作繁忙,加之学校事务较多,因此在监考中,监考人员严重不足,我系老师皆以大局为重,不顾身体疲乏,一周之内监考了十多堂考试,确保了期末考试的顺利完成。

3、毕业生资格审查和毕业证学位证的办理:

在XX老师的带领下,我系根据学校的规定,对每个毕业生的资格都进行了严谨和慎重的审查,确保没有学生因为资格审查的问题而导致其证件的发放。

7月1日,我跟随教务处到校本部办理毕业生毕业证和学位证。在其中,为了准确的办理其证件,我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对待工作,使我系毕业生的证件办理正确率达到100%,顺利的完成了学生毕业证件的办理。

【2004-2005第二学期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本学年工作中,我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也透过工作表现出来。

1、同事间沟通不够,工作进展不顺利:

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但是在工作中常常和XX老师发生争执,不懂得利用委婉的语气和委婉的方式进行沟通,从而导致在工作中进展不够顺利。

2、缺乏稳重、性格毛躁:

本学年,因为毕业生的事情较为繁多,工作进展较为缓慢。因而在工作中,当事情紧迫时,不能抑止自己的脾气,表现出性格毛躁的一面,不能保持应该有的持重。

3、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本学期,我出任XX级计维班主任,因而在工作中,有些时候不能正确处理好工作中的各种关系,从而导致某些工作延滞,效率不高。因此在下一学年中,应该积极主动寻求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方法,达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目的。

当然,我还有许多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敬请XX老师和各位同事指出批评。

【对2005-2006第一学期工作的几点建议】

1、泾渭分明、各司其职:

在本学年中我们教务这一块,虽然分工比较上学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做得不好。从而导致在教学工作中出现重复、吃回锅肉的问题,也容易导致因分工不明而出现失误时推卸责任。新的学年中,我们应该分工更加明确,避免吃回锅肉现象和相互推卸情况的发生。

2、次重分清、缓急分明:

2005-2006第一学期的工作中,我觉得应该把持住缓急分明、次重分清这条思路。这样,在开展工作中就能够避免避重就轻、主谓不明的问题,我们也能够及时、准确的干好我们的工作。

3、奖惩明确、责任连带:

在本学年中,我们工作中的失误就没有规定有明确的责任关系。我以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将各项工作所带来的责任与工作挂钩,严格要求。这样我们应该严厉指出和批评工作中的错误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能在开展某项工作同时就不用担心另一项工作的进展或者失误。

4、合理搭配、协调发展:

合理的搭配能够使工作中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而协调发展则是正确处理各项工作的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合理的方式、充分发挥协调的精神,大家互补,做到协调发展、合理搭配,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当然,以上建议谨为自己一时之想法,还不够成熟,还望XX主任指正。

这就是我2004-2005第二学期的工作总结,虽然不如人意,但我想终是我肺腑之言。我真诚的希望,在2005-2006第一学年中,我们的各项工作能蓬勃的开展下去,我们系在XX主任的领导下茁长成长。

第五篇:营销组合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营销组合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谢春昌 时间:2010-06-28

摘要:营销组合理论的具有连续性。新旧组合理论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和完善。营销组合理论以简练的方式反映了营销理论的发展并具有一条清晰的发展主线,即: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者在营销组合中的地位在逐渐弱化和降低;消费者的地位在逐渐强化和提高,并最终达到了两者的平衡。营销组合理论的发展趋势表明,融合生产者、消费者、社会环境和环境,强调营销所涉及的各方之间的平衡、和谐关系是营销理论研究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营销组合;生产者;消费者;平衡;互动;和谐

Abstract:Marketing mix theories have undergone a continuous history,in which they got mutually complemented and perfected.These theories briefly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ing theory that follows a clear trend,i.e,with the social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increasingly intensified market economy,producer′ position becomes gradually weakened and lowered in marketing mix while consumer has its position more strengthened and raised and eventually gets on a par with each other.This trend shows that the latest researches on marketing mix focuses on the balanced and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all parties concerning marketing,involving producer,consumer,social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etc.Key words:marketing mix;producer;consumer;balance;interaction;harmony

营销组合理论是传统营销理论的基础,是传统营销理论精华的高度概括。自从营销组合理论被提出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营销理论界一直都在努力充实、完善它,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气息,反映时代要求的新的营销组合理论。营销组合理论以简洁的方式概括了各种营销理论的精华。营销组合理论的演进历程集中反映了营销理论的发展变化过程。

一、营销组合理论回顾

营销组合是指在寻求某种市场反应时的一种有效因素的综合体。它是所采取的试图影响顾客行为的政策和程序。[1]营销组合理论众多。笔者根据各营销组合理论的中心的差异,把现存的若干重要营销组合理论归纳如下。

(一)以生产者为中心的营销组合理论

早在1953年,鲍顿(Neil Borden)就提出了营销组合的概念,并曾在美国营销协会(AMA)的会议上多次提及它。另外,有些学者(如Frey,1961;howard 1957;Lazer & Kelly 1962;McCarthy 1960)则把营销活动加以归纳、分类,归结为更为简便易记的系统化的形式。而只有麦肯锡(McCarthy)的4P营销组合流传至今,为人们广泛接受。他提出的4P即指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由于麦肯锡的4P组合的归纳,抓住了营销的精髓,又简练易记而且实用,因而成为营销中最常用的组合分类,并得到了营销实务界的广泛接受。麦肯锡的4P被称为传统的营销组合分类。[2]

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国际营销的迅速发展,营销理论界认识到,原有的4P组合忽视了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重大影响的政府和各个社会集团的作用。为弥补4P的不足,科特勒(Kotler)于1986提出了另外两个P,即权力(political power)和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组成了被他称为“大营销”(Megamarketing)的6P营销组合,[3]以强调对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关注。由于Kotler认为麦肯锡原有的4个P只是战术层次上的组合,它们的运作需要具有战略性营销理论的指导。因此,科特勒又从营销战略的高度,对营销组合作了新的补充,提出了营销战略层次的新4P,即探查(Probing)、细分(Partitioning)、优先(Prioritizing)、定位(Positioning)。[4]所谓探查,即市场调研;细分,就是指针对不同的消费者需求,对消费者加以区分;优先,即首先选择能发挥企业优势的目标细分市场;定位,即确定企业的产品应在顾客心目中形成的形象。企业可以在这4个战略层次的营销组合因素指导下,对战术层面的4个P作出战术上的安排。后来,科特勒又认识到营销活动中,人这个因素的极端重要性,就又加入了另一个P,即人(People)。但他这时所言的人主要是指企业的员工,而不是顾客,以说明认识、理解员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的重要性。至此,Kotler把原来的4P发展成了11P的营销组合。显然,科特勒所提出的11P的营销组合并没有确定其适用领域,而是试图以这11个P的庞大体系来迎合、满足在所有领域、行业开展的营销活动的需要。

无论是麦肯锡的4P,还是后来科特勒所发展的11P,都是针对有形产品而提出的营销组合,因而也主要适用于有形产品。它们并没有或基本上没有考虑服务的特殊性。因此,原有的4P及后来的11P的营销组合都并不完全适用于服务业。

针对服务业的特殊性,布姆斯(Booms)和比特纳(Bitner)于1981年提出了一个适用于服务业的扩展的营销组合(expended marketing mix)。该营销组合除了传统的4P 外,根据服务业的特点,增加了三个新的营销组合因素,即: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人员(participants)和过程(procedures)。[5]人们通常把布姆斯和比特纳的这七个因素称为“服务营销组合”的七个P。洛夫洛克(Lovelock 2001)也认为,由于服务更像是一种表演,服务的表演与实体产品有本质的区别。在服务中,顾客参与服务生产,服务的时间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服务的管理应在原有的4P的基础上加上其他的要素。为此,他提出了一个8P的整合服务管理模型。这8个要素为:产品要素(product elements)、地点、虚拟空间和时间(place,cyberspace and time)、过程(process)、生产率和质量(productivity and quality)、人员(people)、促销和(promotion and education)、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价格与其他使用者成本(price and other user costs)。[6]显然,洛夫洛克的8P模型与布姆斯和比特纳的7P要素并无大的差异。

1994年学者罗文坤提出4V营销组合理论,即产品的多样性(Versatility)、价格的价值性(Value)、通路的复杂性(Variation)、推广的互动性(Vibration)。2001年,大陆学者关金明也提出了后来在国内较为流行的4V组合理论,即差异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价值(Value)、共鸣(Vibration)。[7]差异化是指利用自身优势,向市场提供有别于并优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服务和企业形象等。功能化指以产品的核心功能为基础,提供具有弹性的附加功能选择。附加价值指强调产品的高附加价值,包括技术、企业文化与品牌以及营销附加价值等。共鸣指通过企业的价值创新活动,在给顾客创造价值最大化的同时,给企业带来利润的最大化,从而在彼此之间产生共鸣。仔细分析这些组合理论,可以发现,它们也没有突破原有的4P的框架,而只是对前者的补充和完善。

(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组合理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社会的快速,商品极其丰富,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获得顾客、保持顾客已成为企业的重中之重的目标。以4P为代表的P系列的营销组合理论因其过分关注生产者自身利益,忽视消费者的权利而受到营销理论界的批评。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学者劳特邦(Lauterbom)于1990提出了与传统的4P相对应的4C的营销组合,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性(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4C理论认为,企业应该把研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作为企业首先考虑的问题,而不应该是产品(product);企业应该了解消费者愿意为满足其需求与欲望所需付出的成本,而不是确定价格(price);企业应该考虑顾客获得商品的方便程度,而不仅仅是考虑企业自身的渠道(place);企业应该把与消费者的交流、互动,建立、强化彼此间的联系,发展、巩固与消费者之间的良好的关系作为工作的重心,而不是促销(promotion)。4C理论是完全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和认识问题,强调对消费者的高度关注的。因此,从营销思想上来说,它顺应了时代发展对消费者加以关注的要求,具有4P组合理论无法比拟的先进性。但是,4C理论从过分强调企业权利的4P跳到过分强调消费者利益,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由于4C过分强调顾客的利益,忽视对顾客要求的合理性、正当性的分析,容易导致对企业能力与成本的忽视,因而缺乏可操作性;4C组合理论提出后,人们更多的只是从理论上来讨论它,而无法将之作为营销实践中具有较高操作性价值的理论指导。而且由于它是与4P相对应的,因而往往成了人们从消费者的立场认识、了解4P理论的一个新角度。

1997年,本纳特(Anthony R.Bennett)从顾客的角度,提出了5V的营销组合,即:价值(Value)、资源获取能力(Viability)、数量(Volume)、多样性(Variety)和品行(Virtue)。[8]价值指消费者根据产品的价格,企业的表现与声誉以及企业所提供的实际结果或产品来作出购买决策,而非依据产品或服务的所谓的质量和功能。这里的价值不仅是指货币,而且包括顾客为获得需求的满足而付出的各种努力。资源获取能力指顾客获得所需资源的可能性,包括离资源供应企业的距离的远近、便利程度、可自由选择的程度和及时支付的能力等。数量指从顾客的角度考虑的产品或服务的购买数量、服务的空间大小等服务支持性因素以及预购可能性、持续供应的程度等。企业产品所涉及的范围会因为规模效应的影响而受到限制,制约了顾客的选择权。多样性指以顾客的选择权为核心的顾客自由选择资源的权利。品行指顾客信任企业时,会愿意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显然,这个5V组合实际上只是从顾客角度对麦肯锡的4P组合的具体化。

(三)强调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互动的营销组合理论

20世纪90年代,关系营销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营销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热门话题。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瑞查德(Richheld)和萨瑟(Sasser)经过对服务业的研究后发现,在服务业中,顾客忠诚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比对制造业企业的影响更大,于是,他们提出了强调顾客忠诚的服务企业的3R营销组合,即保留顾客(Retention)、相关销售(Related sales)和推荐(Referrals)。[9]保留顾客就是指服务企业的主要目标不在于吸引新顾客,而在于与老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培育他们对企业的忠诚。相关销售是指忠诚的顾客更愿意向企业购买企业的其他服务与产品,企业应向顾客提供相关的服务与产品。推荐是指忠诚的顾客更愿意向其亲朋好友推荐企业的服务与产品,因此,让顾客了解企业的服务与产品,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培育他们对企业的忠诚不但能增加这些忠诚顾客对企业的服务与产品的购买,还能因为他们的推荐而获得新的顾客,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3R组合是对服务领域关系营销理论的有益补充。

1993年,美国学者舒尔兹(Don E.Schultz)在他的《整合营销传播》一书中,提出了4R营销组合理论。4R即关联(relativity);反应(reaction);关系(relation);回报(retribution)。[10]关联是指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培育和保持顾客忠诚,企业不但要了解、满足顾客的需要,还应努力在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某种利益关系,实现相互间的互助、互求、互需,结成利益共同体;反应是指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各种市场机会和挑战并存,情况瞬息万变,企业必须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否则,就不能对顾客的需求作出快速而正确的回应,也就可能会因此而错失市场机会,流失企业的顾客群。关系是指企业应与顾客建立、维护良好的关系。关系营销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识,是企业营销之重心。强调关系因素,无疑是时代特点的一个反映。回报是指企业还应重视营销活动的收获,考虑企业所付出的成本的投资收益。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营销活动得以持续地进行。4R组合虽然没有直接从关系营销中引出其各因素,但实际上,它是关系营销理论的另一种表述方式,是关系营销的组合化。通过4R,生产者与消费者被联系起来了,克服了以往营销组合理论中存在的走向过分强调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两个极端的缺陷。

2003年,美国学者尹腾伯格(Elliott Ettenberg)在其《4R营销-颠覆4P的营销新论》一书中又提出了新的4R组合论,即关系(Relationship)、节省(Retrenchment)、关联(Relevancy)和报酬(Reward)。他的4R理论与舒尔兹的组合理论颇为相似,但又比后者更为具体化。这里的关系,在强调与顾客构建良好的关系的同时,还指出了其实现的途径在于企业的核心能力,在于企业的服务和企业提供利益的过程。关联强调的是在企业的品牌资产与顾客的购买动机之间的直接联结,其实现的途径在于企业的专业技能和商品。报酬强调的是对顾客的回报,而非企业营销活动的收益。它通过顾客获得企业产品的时间和品位两个核心作支撑。节省是指企业应从顾客的角度考虑,给他们以便利,其实现的核心能力是企业的技术及所提供的便利条件。

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营销成为网络时代营销的全新领域。网络营销成为了最有活力的营销理论并在营销组合理论中得到反映。2002年康斯汀奈德斯(E.Constantinides)提出了网络营销组合理论的4S组合理论,即范围(Scope)、网站(Site)、协同(Synergy)、和系统(System)。[11]范围主要指确定网络营销的战略目标,进行市场和内部网络营销准备情况的分析,确定网络营销在企业总的战略中所承担的角色。网站是企业与顾客交流的交互界面,是交流的工具和场所,其基本的使命是吸引顾客,树立企业网络形象等。协同是指对各网络流程的整合。系统是指对网络营销中的技术和网站服务问题的解决。4S是针对网络营销而言的,反映了网络营销中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营销组合理论发展展望

营销组合理论从4P发展到4C、4R乃至网络营销组合的4S,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各种新组合的提出,都是对前人的组合理论的补充和完善,而不是对它们的替代。营销组合理论的发展存在一条清晰的主线,即: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者在营销组合中的地位在逐渐弱化和降低;消费者的地位在逐渐强化和提高,并最终达到了两者的平衡。20世纪80年代是传统营销组合理论与现代营销组合理论的分水岭。在此以前的营销组合理论,虽然也曾有多种提法,但只有麦肯锡的4P理论为人们所广泛认同,占据着绝对权威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原有的4P组合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迫切需要提出新的营销组合理论来满足营销实践的需要。各种新的营销组合理论开始纷纷涌现,形成了营销组合理论发展的高峰期。

对于营销组合理论的发展、完善,主要是沿着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是按原有的4P组合理论的思路,对4P加以扩展,把4P发展成11P,7P,或4V等营销组合理论。这一路线的组合理论虽然在发展中强调了对消费者地位的关注,已经具有向生产者与消费者互动的方向发展的明显倾向,比如,格鲁努斯(Gronroos)就认为,服务营销组合的7P虽然没有明确表达关系营销的观点,但是,却蕴含着关系的观念[12],但是总地来说,这些营销组合理论还是以生产者为中心的,是对已有4P组合的有限改良,具有较明显的保守性。二是脱离4P的约束,向全新的4C、4R等方向发展。众多非P字头的营销组合理论基本上都是从关系营销的角度来审视、发展和完善的。这些营销组合理论对原有的以4P为核心的传统营销组合理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革命,推翻了生产者在营销组合中的统治地位,而赋予消费者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权利,尤其是4C组合理论,几乎完全颠覆了传统的4P理论。但4C这种过分强调消费者权利,忽视生产者权利与能力的“过激”观念很快被强调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平等关系的4R等新的营销组合理论所纠正。而网络营销的4S组合理论改变了消费者的静止、被动状态,构建了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动态、互动的关系。

无论哪一种营销组合理论,都可以在营销理论中找到其理论渊源,都是已有营销理论的简洁、概括的反映。这种反映既有内容上的一致性,也有时间上的切合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系营销得到蓬勃发展,几乎所有的营销理论都受到关系营销思想的深刻影响。反映在营销组合理论上,从那时起,所有的营销组合理论都带有鲜明的关系营销的烙印。营销组合理论为研究者认识营销理论的发展历程,探索其发展提供了较为清晰、简捷的途径。营销理论已经从以生产者为中心的传统营销发展到了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实现两者的和平、和谐关系的关系营销阶段。关系营销与绿色营销、社会营销等营销理论,共同构成了营销理论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社会、环境之间的整体关系。根据营销组合理论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未来营销理论的发展,应是融合生产者、消费者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实现它们之间的和谐、平衡关系的新型的和谐性的营销,而和谐营销的重要内容必然会在营销组合理论中得到较充分地反映。

[1] Walter van Waterschollt & Christophe Van den Bulte,The 4P Classification of the Marketing Mix Revisited,Journal of Marketing,1992(56):83-93.[2] Walter van Waterschollt & Christophe Van den Bulte,The 4P Classification of the Marketing Mix Revisited,Journal of Marketing,1992(56):83-92.[3] Kotler,Philip.“Megamarketing”,Harvard Business Review,64(March-April),1986:117-124.[4]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2001:225.[5] Booms,Bernard H.and Mary J.Bitner,“Marketing Strategics 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s for Service Firms,” in Marketing of Services,James H.Donnelly and William R.George,eds.Chicago: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1981:47-52.[6] Lovelock,C.H.“Classifying services to gain strategic marketing insights,”Journal of Marketing,Vol.55,Summer,1983:9-20.[7] 吴金明.新经济时代的“4V”营销组合[J].中国经济,2001(6).[8] Anthony R.Bennett,The five Vs-a buyer’s perspective of the marketing mix,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 15/3,1997:151-156.[9] 吴健安.市场营销学若干问题探索[J].市场营销导刊,2000(5).[10]尹略特·尹腾伯格.4R营销-颠覆4P的营销新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214.[11]E.Constantinides,The 4S Web-Marketing Mix model.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2(1).[12]Gronroos,C.The relationship marketing process:comm.unication,interaction,dialogue,value,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2004,19(2):99-113.

下载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回顾与展望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回顾与展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回顾与展望(合集五篇)

    回顾2012年,我市老龄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回顾判断与展望

    回顾、判断与展望 作者:张宁 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份令人倍受鼓舞、倍增信心、倍感振奋的工作报告;与其说是工作报告,倒不如说是一份关于安康发展的研究报告、......

    宏观经济回顾与展望

    2009-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回顾与展望在强大的刺激政策与存货调整周期的作用下,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成功走出了自2008年3季度以来深度下滑的低谷,实体经济出现超预期反弹,通胀......

    回顾与展望(5篇模版)

    回顾与展望 苏州竞力制氢设备有限公司 2008年是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一年,中国成功举办“无与伦比”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神七”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

    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四川省三台中学校 刘丹 日本是中国的东邻,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中日之间 的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成为友好邻邦应是中日两国......

    回顾与展望作文

    回首过去,我思绪纷飞,但是我我问心无愧,尽管有太多的精力挥洒在昨日的流程上。立足今日,我自信满满,胸有成竹。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回顾与展望作文,欢迎大家阅读!篇一:回顾与展望作文20......

    回顾2013展望2014

    回顾2013: 2013年收获的是年初顺利考得驾驶证,这个目标本来是定在2012年的。 2013年上半年没有做多少充实的事情。毕业,找工作不顺利,也没有去玩。 也没有认识多少人。 2013年下......

    回顾2013展望2014

    回顾2013展望2014 转眼之间,2013已经过去,等待我们的是2014.在2013的一年之中,我们八一班在一起度过了几百个日日夜夜,我们一起哭过、笑过、闹过,在一起开玩笑,在一起互损,算然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