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的批评是一门艺术
教师的批评是一门艺术
有说:“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一个不完整的教育。”但也有说:“我们要摈弃批评,批评会对学生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对于他可能永远都是一个阴影,更可能让他失去了在人生中的自信。”我认为我们应该宽容、呵护每一个孩子。
我们的爱,不似母爱的伟大,确有母爱的宽怀。不似友爱的温暖,确有友爱的温馨。我们的爱,她来得轻,来得柔。一遍遍的谆谆教导,一次次的细心照料,一声声殷切的关怀。学生的身影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的脑中,在我们的梦中。我们全力的付出,无私的奉献,只为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我们的爱是细腻的,我们的爱是无声的,我们的爱是无求的。
我们犹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了学生的灵魂。我们犹如燃烧的蜡烛,照亮了学生的前途。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果说表扬是抚慰灵魂的阳光,那么批评就是照耀灵魂的镜子,能让人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
恰当的表扬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倍增,而有分寸的批评则如和风细雨般涤荡心灵,叫人甘愿敞开心扉、诚心接受。有学者认为:“过度的严厉会造成恐惧,过分的温和则会有失威严。因此,聪明的教师不会严酷得使人憎恶,也不会温和得让人胆大妄为。”所以批评不但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现浅谈如何让学生在爱的沐浴下接受批评。
一、把批评融于关爱之中
在现实的教师批评学生中,许多教师往往会认为批评就是“挑毛病、找错儿”。带着这种观点,在批评学生时,常常采用尖刻的数落、粗暴的训斥和恶意的挖苦,结果导致学生对老师产生恐惧、反感、憎恨,以至酿成一些不良的后果。
我教的初中有一学生,一次考试时,我无意中发现她和同桌写的姓名仅是对调的,对她们这种举动,我可以说是很愤怒,我正想对她们狠狠地训斥一通时,可当我严厉的目光和她们的目光相遇时,发现她们脸红了,并悄悄地低下了头。这时,我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轻轻地走过去站在她们身边。下来后,我找到她们,她们向我敞开了心扉,道出其中的原因。原来差生的妈妈对她许诺过,若考试得八十分以上,就奖给一辆自行车。她怕得不到,就采用了这种不正当的手段,以期得高分。就此,我和她们共同分析,端正看法,她们表示诚恳接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宽容。宽容就是一种爱。许多老师总是在苦苦地追求着学生的那种“白璧无瑕”的完美境界:
学生一时不听话,他们就气愤不已,吹胡子瞪眼;
学生一时做得不合意,他们就经常随口而出:“怎么这么苯?”
学生一时成绩不好,他们往往会采用简单粗暴甚至体罚的方法对待学
生;……
久而久之,学生不论做什么事,都往往局限于一个框框内,如同惊弓之鸟,不敢越雷池半步。结果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多彩多姿的生活被剔除了,学生的天真无邪和好奇心也被扼杀了。
因此,作为老师要多给学生一些宽容,善待学生的“黑点”并加以正确的引导,那么,你将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
当然,在执行宽容这种批评方法时,我们一定要明白:什么时候可以宽容,什么时候绝不姑息,是悄悄地宽容,还是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事不过三,这些都是要有尺度的。
二、寓批评于激励之中
有效的、成功的、具有激励性质的批评,可以改变一个人,塑造一个人。相反,一个有伤自尊心、令人泄气的批评则会让人从此一蹶不振,失去前进和向上的动力。
对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一般宜通过鼓励达到批评的目的。使他们从鼓励中发现不足,看到希望,增强信心。我班一名班长,工作一直积极主动,工作做得很不错,深得老师赞许和学生认可。但有一次,他因为意外的原因,没有向学校汇报到校学生人数,学校对班级扣分,学校因此而把我班列入差班行列。部分同学对他表示不满,该同学就背上了思想包袱,工作再不像原来那样积极、主动、热情了。我找他谈话:“你以前的工作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不能因一时的失误就失去信心,只要今后在工作中更认真、细致,你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从此,这名学生又开始积极主动进行班级工作,成效一直不错。
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这是比较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尤其对于那些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丧失上进心,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批评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班主任用表扬代替批评,不失为一种良策。
三、把批评融于讲故事、打比方之中
这方法特别是针对低年级学生很管用,他们天真幼稚,年龄较小,对道理的理解往往不容易到位,他们有时还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存在。老师对他们可采用讲故事这种“温柔”的方式,一方面扩展学生的生活常识,让他们感触到生活的艰辛、坎坷,震撼他们的心灵,让其“悬崖勒马”;一方面强化他们心态,进而端正其生活的态度,促使其深思、自责。著名教育家孙敬修见几个孩子在折树枝,便把耳朵凑过去,装出听什么的样子。孩子们好奇地问爷爷在听什么,他说是在听小树苗哭泣。“小树苗也会哭吗?”“是呀!你们折了它,它当然要哭。它们说,它们长大好为大家作贡献呢,请你们不要损害它们。”孩子们听了,羞愧得脸也红了。后来,他们自动组织起护林小组。未发一句责备的话,却取得了一般批评所难以取得的效果。
四、寓批评于身教中
学生就是教师的影子,他们的言行处处折射着教师的形象。
例如我班的教室卫生经常看到废胶布、纸屑、食品袋、粉笔头等满地都是,扫帚、拖把乱摆乱放,一片狼藉。多次的教育几乎没什么效果,无奈之余,采用了班干部监督和扣分制,结果在一段时间内有了一些效果,但不久之后又“涛声依旧”。
直到有一次,我弯下腰捡起废纸放进垃圾桶里,同时有一位同学就和我一起捡了起来。我突然得到启发,以后经常主动去捡班里的垃圾。渐渐的班里越来越多的同学会主动去做这件事情了,那些有乱扔习惯的同学也感到不好意思,渐渐地改掉了这一坏习惯。
可见,教师的行为是最直接、最形象、最有效的批评方式
五、于暗示点拨中进行教育
有几位学生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平时劳动不积极,每次值日不能完成任务,劳动委员和同学们多次向我反映。一次,我在早读之前,走进教室,发现地
面很脏,而坐在教室里看书的来得早的几个学生多数是昨晚值日的学生。就在我走进教室,他们抬眼的一瞬间,我看了看地下,皱起眉头,又扫视了他们一下,然后转身走出了教室。我刚离开教室,那几个同学就纷纷拿起工具扫起地来。他们的行动表明,他们领悟了我表情暗示的批评,并且引起了他们的自责和积极行动。但如果把学生以往的过错一一列出,翻老帐,搞清算,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吃不了——兜着走。则容易使学生误认为老师揪住不放,看死了他,易产生对抗情绪。所以我们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就事论事地批评当前的过错。
我们的批评应该是善意的,而非恶意的;我们的批评应该是激励的,而不是打击;我们的批评应该是维护人的尊严,而不是辱没人格;是爱而不是恨,是藏在严峻的外表下深沉的炽热的爱!
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园丁,把学生比喻为一棵棵正在成长的小树。小树苗想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园丁不停地为其浇灌、施肥、剪枝和除虫。
假如我们把表扬当作施肥、浇水,那么批评就是剪枝、除虫。
第二篇:领导是一门艺术
领导是一门艺术
领导是一门艺术。
通过七天的厦门培训,我对这句话的内涵有了更深的体会。
艺术是博采众长的,领导更是集百家之所长。2500年前,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有一位天赋异禀的智者,通晓世事人情,深谙领导之道。他就是老子。这次培训,我们在最先进技术与市场环境前提下探索领导之道的同时,也从古人的管理智慧中去寻求领导之道,从老子的智慧研究领导艺术。“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之道的核心,也是一种需要用心体验的管理境界。所谓无为并不是空待功成的无所作为。作为一名农信社管理者,上要面对亿万群众,下要对几百职工负责。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领导,这就需要借鉴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而治”最重要的是用制度的真为来代替个体的无为,而个体的无为其实是在制度的管理下的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的自由运行和自由发挥。一个好的农信社领导,不仅仅是要实现农信社健康快速发展,还要善于让所有员工返璞归真,回归本性,自由发挥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艺术在不断的推陈出新,领导更在与时俱进。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际金融形势更是日新月异,为了顺应时代
发展潮流,与世界接轨,作为一名金融管理者,应该勤学多看,掌握先进信息,适时调整领导策略。此次培训中各位教授所讲的《金融战略与大国崛起》、《提升领导力》等课程,也从不同角度给我灵感,让我对如何领导一个组织有了更多想法。一个领导者,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阔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训结束后我将学以致用,把这次培训所学揉合到实际工作中,让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第三篇: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
下午第一节课,我正经过一(6)班的走廊,只听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仔细一看,原来是王老师在上写字课。教学生写捺呢!王老师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捺”好像是河里的泥沙,在注入大海之前,由高处往下滑,坡度由急变缓,线条由斜变平。注入大海后,还向前滑进了一点点。他边讲边做出滑行的动作来。孩子们跟着动作移动着身体。在这过程中自然领悟到书写捺笔的运笔变化。由于捺笔呈流沙状,所以总的趋势是向下滑,最高是落笔处,最缓是收笔处。王老师形象生动的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引得学生们阵阵笑声。讲“ 斜钩 ”时,王老师很潇洒地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并对学生说,圆是大自然图形中最美的图形,并能承载很大的力量,用你的手掌捏一个鸡蛋是永远也捏不破的。我们的“ 斜钩 ”其实就是大圆的一段孤,从落笔到钩之前,都是在弯曲,积富弹性,有力量之美。经他这么一说,孩子们写出了一个个颇有力度的斜钩。
王老师的写字教学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写字的方法和技巧,而且还为孩子们打开了想像的大门。
王老师写出“横钩 ”,让孩子们自己去揣摩和想像。有的说:“横钩犹如一把挖地的锄头。”
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一只漂亮的小鸟,它站在枝头上,正低着头用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
“这真是一只爱美的鸟儿呀!”王老师来了一句很有抒情味的补充。
听着这堂生动的写字课,我想:教学的确是一门艺术,小小的“撇、捺”也能上得如此精彩。
第四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营造快乐气氛 打造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真正的中学语文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是探究的课堂。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我认为,高效的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且全面协调的发展。具体地讲,从教师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教学;从学生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学生获得显著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是指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持久性的发展;从投入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学投入(或教学所耗)少但教学产出(教学所得)高的教学。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中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该如何打造中学语文高效课堂呢? 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情设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想探究其奥秘,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精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是很重要的,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1)、触及重点,短小精悍
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2)、创设气氛,营造氛围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二、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当然有效的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同时这里的“参与度”不仅仅是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和有效程度,也是学生参与的广度,真正自主高效的参与应该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真实参与。
三、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创新意识。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质疑问难能力。那么,如何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这需要教师的一个引导过程。这就可以从身边小事启质疑:除了课堂教学训练学生质疑能力之外,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身边日常事务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
四、注重学习自我展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能力
注重分小组进行探讨交流,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使问题得到深化和纠正,如有必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展示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尽量做到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且能够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勤思考、敢发言,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培养成就感,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会自觉地把语文的学习当成一件自己要完成好的事,逐渐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五、培养课代表,小组长协调,配合能力,使课堂更高效
要做到课堂学习的和谐、轻松、高效,只有教师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课代表及小组长的作用,明确职责,分工,让课代表及小组长真正成为老师的“左右手”,具体做法是让课代表负责小组长,小组长负责本组同学或安排学习好的同学去帮助学习上有欠缺的同学,这样互帮互助,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风尚,促使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还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当然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只要我们勇于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勤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不断提高。
营造快乐气氛 打造高效课堂
河南省灵宝市苏村乡第一初级中学
任雪霞
第五篇:广告是一门艺术
第一,广告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商品广告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广告的载体无论多么丰富多彩,都离不开语言文字。因此,广告也可以说是一门语言艺术。请看日本一则“救心丹”广告,标题套用“心病还须心药医”的俗语,突出了该药的功能是治疗心脏病,可谓紧扣广告所宣传的商品特性,“言出达意”。广告词只有6个字:“要救心用„救心‟”,用“救心”唤起病人对生命的渴望。广告词与标题既前呼后应,又“言简意赅”。堪称“惜字如金”。心脏病患者看了这别具一格的“救心丹”广告,谁不乐于“先购为快”呢?
第二,广告的艺术生命在于创意。《现代广告学》指出,创意即构思,成功的构思,就是要求我们根据广告的主题和广告主的要求、意愿,在进行一系列市场调查,消费者心理研究等工作的基础上,经过一番精心地思考和策划,最后塑造成一个形象或意念。要恰如其分地给广告消费者一个有鲜明内涵的意念。“创意”的问题解决得好,广告就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日本VAT酒的摄影广告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这幅广告,画面是日本影星中野良子的全身像,短发、西装套裙的服饰,笑容可掬的形象,显示了一种豪爽英俊之美。如果这种美到此为止,那只不过是表现一个影星的形象之美而已,不能算是广告美。这幅广告创意巧妙之处在于人物右边放了一瓶有VAT字样的酒,左手拿了酒杯。这样的画面结构使人一看就明白,这种美已不是单纯的人物形象美了,而是一种VAT酒之美,是一种广告之美。广告设计师,把宣传的内容寓于人物性格形象美中,他很懂得并善于运用这样的美学原理:倾向不必特别说出,而应当让它从形象画面中流露出来。
第三,广告宣传方式是达到广告宣传目的的必要手段,也是广告艺术的一个具体体现。广告宣传方式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只要能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就有可能收到良好的广告宣传效果。
第四,广告设计创意,就是通过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最佳合璧,以富于美感和新意的信息、丰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能力,在激烈的商品和广告竞争中,创造出别具一格、出奇制胜的作品。因此,艺术价值在广告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广告的影响是通过艺术化的方式进行表达的,艺术的位置在广告创意中的位置是突显的。广告创意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用有关的、可信的、品调高的方式,在以前无关的事物之间建立一种清新的联系并表现出来,这里就需要用艺术表现的手段。广告的形象层是广告艺术表现的表层结构。广告的形象是从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的概念性形象。广告具有传达产品信息的目的。产品特点、功能、使用方式等作为广告表现的具体内容,要求广告形象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具体性,由此完成广告推介产品的认知功能。
第五,广告作为一种信息传递手段,其功能在于运用艺术表现手法,把商品信息传达给消费大众。通过卓越的创意,动人的形象,诱人的情趣,多变的艺术手法,唤起消费者的注意和兴趣,起到引导消费的作用。无论是广告的真实性或是思想性,都必须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如果说,不真实的广告是没有生命力的广告,那么,缺乏艺术性的广告,则是促销能力最差的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