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建设高素质的农牧业综合执法队伍
规范执法、服务和综合管理行为
为建设高素质的农业执法队伍,提高农业综合执法水平,树立“为民执法、科学执法、文明执法、和谐执法”新形象,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机关实际,制定本规范。
一、职业道德规范
(一)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的领导和政府的声誉。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为农业事业做出贡献。
(三)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勤奋工作,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公道正派,行为规范,勇于承担责任,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甘于奉献,杜绝不作为行为。以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作风,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四)依法行政,增强法制观念,按照规定的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履行职责、执行公务,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滥用职权,不以权代法,自觉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执法部门的尊严和执法人员的良好形象。
(五)执法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在法定职责范围内实施行政行为,不得推诿或者拒绝履行法定职责。严禁越权执法,严禁滥用职权。
(一)执法人员在执法时应当着装整齐,并按规定佩带执法标志。
(二)执法人员应当爱护和妥善保管执法服装及执法标志,因工作调动、退休等原因离开农牧业执法工作岗位时,执法标志必须上交。
(三)执法人员在执法时,仪容行为应规范,树立良好形象
三、文明语言规范
(一)执法人员执法用语的基本要求:
1、执法过程中应当使用文明规范用语、表达准确、通俗简洁;严禁使用生、冷、横、硬的执法忌语;
2、调查取证时,执法人员不得使用恐吓、威胁、诱导性的语言;
3、执法人员应以理服人、语言文明,不得出言不逊、讽刺挖苦、讲脏话、骂人;
(二)执法人员应使用的执法用语
1、日常礼貌用语: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
2、接待用语:请进、请坐、请喝水、您贵姓?您找那位?您有什么事?请慢讲、请多包涵、您走好等;
3、接电话用语:您好!我是××单位、请讲、您有什么事?请慢慢讲、请再说一遍,我能转达吗?请稍等等;
4、亮明身份时:我们是执法人员,正在执行公务,这是我们的证件,证件号码是×××××,请您配合我们的工作;
5、做完笔录时:请您看一下记录,如无误请您签字予以确认;
6、回答投诉、举报或咨询时:您所反映的问题需要调查核实,我们在×日
内调查了解清楚后再答复您。您所反映的问题不属于我单位职责范围,此问题请向×××单位反映、移交或申诉,我们可以告诉您×××(单位)的地址和电话;
7、执法过程中遇到抵触时:根据法律规定,你有如实回答询问、并协助调查或者检查的义务,请配合我们的工作。欢迎您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我们将努力改进。感谢您的批评,我们愿意接受监督;
8、结束执法时:谢谢您的配合,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四、职业技能规范
(一)熟悉业务知识,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办案简捷高效。
1、精通涉农业法律法规,准确解答当事人提出的有关问题。
2、熟悉办案程序,严格规范操作,衔接配合密切,工作准确到位。
3、掌握操作技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摄像机、照相机、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化办公办案设备,提高工作效率。
(二)工作勤勉,办事认真,作风踏实。
1、忠于职守,尽心尽力,不敷衍塞责。
2、团结协作,雷厉风行,不拖拉扯皮。
3、工作认真,办事务实,不虚报浮夸。
(三)办案时应做到:
1、操作熟练、准确快捷。
2、制作法律文书完整,情况清晰。
3、出具法律文书,数据准确、内容完整、格式规范、字迹清楚。
4、回答当事人咨询做到准确、清楚。
5、重大问题及时请示上报,不得知情不报。
6、案件资料及时收集整理,按规定移交归档。
(四)对待当事人应做到:
1、接待热情,服务周到,生人熟人一样亲切。
2、积极主动,随到随办,大案小案一样受理。
3、耐心细致,一丝不苟,忙时闲时一样认真。
五、调查取证行为规范
(一)在调查、收集证据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主动向当事人或者相关人员出示执法证件。
(二)执法人员调查收集证据必须合法,不得违反法定程序收集证据;不得以偷拍、偷录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不得以引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调查收集证据。
(三)执法人员调查收集证据必须客观、全面。对一般违法行为的认定,除单一证据能确凿证明违法事实的,应当使用复式证据;对重大违法行为的认定,要有三种以上证据,并形成有效的“证据链”。
收集书证证据时,应当尽量收集、调取与案件有关的原始凭证。调取原始凭证有困难的,可以复制,但复制应当标明“经核对与原件无异”、注明原件出处,并由出具书证人签章(名)确认。
(四)执法人员询问证人和当事人,应当个别进行,并告知其作伪证的法律责任;制作《询问笔录》须经被询问人阅核后,由询问人和被询问人签名并盖章。被询问人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有第三人在场的,可请第三人签字证明;没有第三人或第三人拒签的,可在询问笔录上注明情况,并由两名调查人员签
字。
(五)执法人员对与案件有关的物品或者现场进行勘验取证的,应当通知当事人到场,制作《勘验检查笔录》,当事人拒不到场的,可以请在场的其他人员见证。
(六)执法人员对有关物品需要采取抽样调查措施的,应当制作《抽样取证凭证》,需要保管的应当妥善保管,需要退回的应当退回。
调查取证中涉及专业性问题需要鉴定的,执法机构应当指派或者聘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部门和人员进行鉴定,并制作《鉴定意见书》。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事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执法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对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实施证据登记保存应当制作《证据登记保存清单》,并应当在七日内作出处理决定。不得超过法定期限登记保存证据物品或者登记保存与案件无关的物品。
(八)执法人员不得弄虚作假,隐瞒、包庇、纵容违法行为,不得为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开脱、说情。
(九)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主动申请回避。
(一)不准接受执法相对人的宴请,不擅自参加执法相对人邀请的各种庆典以及参观等活动。
(二)不准接受执法相对人的礼品、礼金和有价证券。
(三)不准到执法相对人单位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各种费用。
(四)不准利用职权向执法相对人借钱、借物、无偿占用其财物。
(五)不准利用职权向执法相对人压价购买和赊欠各种农资商品。
(六)不准利用本人及家庭成员婚丧嫁娶及工作调动、过生日、迁新居等机会大操大办,借机敛财。
(七)不准为家属、亲友及他人的涉案事项说情。
(八)不占用、不拖欠公款,不参加执法相对人或用公款支付的娱乐活动,不准赌博。
(九)不准擅自在各类农资企业中兼职,不得在各类农资企业中入股分红。
七.认真贯彻执行《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植物检疫法.》。
为促进农业有序发展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力打下良好的法律基
础。为了将农业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我们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规范农业行政执法行为,强化为农
服务,为我县农业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做好商品粮调运检疫、种子产地和调运检疫工作。严把质量关。防止危险性病虫草害流
入我县。打击各类农业违法行为和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维护了
我县良好的农业生产秩序,保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第二篇:王为华: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王为华: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日期:2014-12-12 15:46:00
作者: 来源:山东宣讲
网
着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王为华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法律,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制度规范。在制度与人的关系上,好的制度需要人来执行,制度本身也要靠人来制定。明代海瑞言:“得其人而不得其法,则事必不能行;得其法而不得其人,则法必不能济。人法兼资,而天下之治成。”这充分说明,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的确是一个关键因素。
一、充分认识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至关重要。四中全会《决定》专门对法治工作队伍建设进行部署,表明了它在法治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如何落实好“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三项任务,建设一支“四个忠于”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1.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今年年初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治理要实现现代化,一个显著标志是国家治理的法治化;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突出的特征,应当是国家治理队伍普遍具有依法治国的能力。法治工作队伍是国家治理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处于法治实践的最前沿。徒法不足以自行,人是执行实施依法治国的决定性因素。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程。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就不可能提高立法、执法、司法的质量和效率,再完备的法律体系也难以变为法治实践,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2.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是贯彻落实好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和各项任务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法治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经济社会越发展、文明程度越高,对法治建设的要求也越高。现代社会,无论是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还是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都需要通过法律来保障。全面落实四中全会提出的目标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
具体来说,就是建设好“四个队伍”:一是做好立法工作,为国家立规矩、为社会定方圆,需要建设一支具备遵循规律、发扬民主、加强协调、凝聚共识能力的立法工作者队伍。二是做好执法工作,履行好政府职能、管理好经济社会事务,需要建设一支忠于法律、捍卫法律,严格执法、敢于担当的执法工作者队伍。三是保证公正司法,为人们定纷止争、化解矛盾,需要建设一支信仰法律、坚守法律,端稳天平、握准法槌,铁面无私、秉公执法的司法工作者队伍。四是搞好普法和法律服务,引导和帮助公民学法知法、用法守法,需要建设一支弘扬法治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热心服务群众的社会法律服务者队伍。
3.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是解决队伍自身素质不足的需要。看到法治工作队伍总体上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认识到,法治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还存在与依法治国要求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比如,有的理想信念不坚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西方法学思想的影响,信奉西方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有的把握国情不准、了解民意不深、大局观念不强,制定的法律不能反映客观规律、体现人民愿望,甚至在立法立规中掺杂一己利益;有的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透明、不文明,搞选择性执法、趋利性执法,吃拿卡要、寻租牟利、贪赃枉法,甚至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有的司法不公,办案不廉,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有的违背职业操守,缺乏社会责任感,借帮助群众维权之名鼓动当事人闹事,等等。这些问题严重破坏法治的权威和尊严,严重影响人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司法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这四个“决不允许”,体现了党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突出问题的高度关注。只有架起四个“决不允许”的“带电高压线”,用社会公平正义检验法治工作,考核每位法治工作人员立法执法司法能力和水平,立法和政府机关的公信力才能落到实处,人民群众才能从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大力推进法治专门队伍建设
这里的法治工作队伍是一个大概念,比通常所说的政法队伍的范围要宽泛得多,所包括的人员是与法治工作相关的所有人员,不仅包括立法、执法和司法人员,也包括社会上从事法律服务的人员。法治专门队伍是法治队伍的主体部分,主要是指国家机关专门从事法治工作的人员,包括人大和政府的立法人员、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和司法机关的司法人员。加强这支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和正规化建设,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很重要。
一是突出强调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决定》突出强调政治素质,要求把思想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第一位。专门队伍是法治工作的正规军、主力军,政治上合格,是法治专门工作者第一位的条件。无论是立法、执法还是司法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对立法、执法、司法工作者的政治立场、政治追求、政治品格、政治要求都应当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只有在思想上正本清源,才能在实践中敢于担当。因此,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教育,增强政治定力,常补精神之“钙”,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作为终身追求,带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自己,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始终坚持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至上。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二是明确了专门队伍建设的“三化标准”,即正规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决定》要求:“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什么是“三化”?所谓正规化就是标准化、规范化。如果某项职能或工作正规化程度高,就意味着在内容、时间、空间和方式方法上客观性较强,主动权较小,不同的人用同样的方式工作,会产生相对一致的结果。专业化,就是分工化、合作化。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环节之间,可以发挥各自优势,进行科学分工、协调合作,从而达到科学管理、改善质量、提高效率的目标。职业化,是从职场角度对人的角色来描述的规范化尺度,通俗说就是明确岗位职责,演好工作角色,一般包含职业素养、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技能三部分的内容。近些年来,在执法司法中出现不少不公不良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这些事件的产生,究其原因,都可以从法治人员“三化”的缺失中找到问题的症结。因此,强调“三化”建设,对提升法治工作队伍素质从而实现依法治国,是标本兼治的举措。
《决定》从完善机制的角度,强调了实现“三化”的三个制度。第一,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把好人员素质关。比如,健全国家统一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建立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等等。第二,探索建立法律职业从业者之间良性流动和开放的人才吸纳机制。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畅通具备条件的军队转业干部进入法治专门队伍特别是执法队伍的通道等。特别值得提到的是,从律师、专家学者中遴选法官、检察官等专门人才的制度,是这次《决定》的一个亮点。基于法官、检察官的特殊重要性,在西方法治相对成熟的国家中,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都非常强调法官、检察官的司法实务工作经验。他们遴选法官和检察官,会在全社会范围特别是在优秀律师、资深法律专家学者当中产生。长期以来,我们饱受诟病的司法现状之一,就是相当一部分司法官员不是专业出身。他们戴着法官、检察官头衔,其实不具备履职能力,承担不了相关职责。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在司法专业队伍生成机制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如有些省建立“法律职业共同体”,为法官、检察官与律师、学者搭建交流平台,建立流动机制,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第三,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法治工作人员管理制度。今后将进一步完善法治人员职业保障体系,探索实行差别化管理模式,特别是重视解决基层法治人员流失的问题。近期以来,中央决定就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等4项改革,在上海、广东等6省市进行先行试点。里面有诸多重大改革举措,比如,在省一级设立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对法官检察官实行有别于普通公务员的管理制度,法官检察官须对所办案件终身负责等,相信会积累不少经验,对今后的改革发展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三是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前面提到建立法律职业从业者之间良性流动和开放的人才吸纳机制,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这是产生法官检察官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决定》在这里又用专门的一个段落,对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这样一个具体问题进行了规范,足见中央对法官、检察官生成特别是逐级遴选制度的重视。它是提升司法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对于建立合理的法官、检察官培养阶梯和机制,推动法官、检察官眼睛朝下、精力下沉、主动接地气,满足司法为民要求,提高司法公信力,意义重大。
人们常说,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就是说,司法人员的社会阅历、司法经历、价值取向和情感情绪等,对司法公正和权威产生直接影响。在西方发达国家,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只有在法官中最德高望重的资深人士,才有资格担任,从而确立了司法公正的可靠性和权威性。这些年来,越来越显现出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司法需求与司法人员司法能力匹配的问题。一方面,在新时代速成法官检察官身上,普遍缺少基层历练,在基本功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独立办案,导致司法审判技术含量、公正水平和社会信任度下降;另一方面,即使是专家学者,如果从未独立审判过具体案件,也需要从地方法院不断积累司法经验,才能把每个案件办得合法、合理、合情。由此可见,法官检察官岗位不仅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而且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社会阅历和司法历练,才能堪当大任。所以《决定》明确指出,初任法官、检察官由高级人民法院、省级人民检察院统一招录,一律在基层法院、检察院任职。上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法官、检察官一般从下一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优秀法官、检察官中遴选。这些改革举措,既符合法官检察官的职业特点,也符合法官检察官人才的培养规律,将进一步提高法治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三、发展壮大社会法律服务队伍
以律师为主体的社会法律服务队伍,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生力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四中全会《决定》,又用较大篇幅对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进行界定,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推进依法治国的延伸。大力发展社会法律服务队伍,壮大力量、提高素质、扩大工作覆盖面,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提供高质量法律服务,是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1.形成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三个律师队伍。法律服务队伍以律师为主体。律师作为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职业群体,是人类从人治社会走向法治社会的产物。律师职业的性质,决定了他在维护、保障个体私权利益的同时,充当着联系政府与公民,规范、制衡政府公权和保障社会公益,并协调权利主体利益冲突的重要角色。因此,律师在维护社会公益和支撑社会良知、传播权利意识和正义理念、缓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律师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具有不同的分类。依据服务对象的不同,通常把律师分为三类: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和公司律师。社会律师,是指不享受国家财政拨款的,目前社会中最多的律师群体。公职律师就是供职于政府职能部门或行使政府职能的部门,既是国家公务员又是律师。公司律师,就是受聘于各类型公司并为其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在社会律师为大家提供普遍法律服务的同时,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普遍设立公职律师,企业可设立公司律师。这是《决定》着眼于构建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自2002年司法部开展公职律师、公司律师试点工作以来,各试点单位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据统计,全国现有公职律师4600多人,公司律师1700多人,公职律师和公司律师仅占律师队伍的2.5%,比例依然很低,远不能适应实践需要。要加快试点步伐,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动县级以上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普遍设立公职律师,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设立公司律师。
2.对律师从业的基本要求和教育管理进行规范。律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他们同立法、执法、司法工作者一样,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力量。因此,同样要强调律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这里明确了律师从业的两大基本要求:一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拥护社会主义法治,就是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大局,符合党对法治工作者提出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等方面的要求。要加强律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教育引导广大律师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法治、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和法治体系作为律师从业的基本要求,坚决抵制违反我国宪法原则、不符合我国国情的西方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法治理念,坚决抵制、拒绝参与由境内外敌对势力插手挑起的所谓“维权”活动,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决定》对加强律师队伍的教育管理提出了要求。要加强律师事务所管理,发挥律师协会自律作用,规范律师执业行为,监督律师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加强律师行业党的建设,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切实发挥律师事务所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根据党章规定,建立健全各级律师协会党组织,根据党章规定,建立健全各级律师协会党组织,凡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律师事务所,应当单独建立党支部,不足3名党员的律师事务所,也要通过联所等方式联合建立党支部。积极开展党员教育和管理,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形式、拓展活动内容,增强党在律师队伍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3.重视搞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除律师群体以外,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人民调解员、法律服务志愿者等,也是基层法律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各个层次各种类别特别是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是加强社会法律服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法治工作部门,在健全和严格执行相关行为规范的同时,要投入更多精力真正重视、真心帮助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经常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安心工作,充分发挥其反映群众法治诉求、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有效提供优质法治服务方面的作用。
四、积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法治工作队伍,既包括法治专门队伍,也包括法律服务队伍;从广义上讲,还应该包括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队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一个立体、动态、有机完整的体系,它包括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法治人才队伍是法治保障体系中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其他体系的形成和实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就要遵循习总书记关于“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的重要论述,积极创新法治人才的培养机制,在关键环节上重点突破,取得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实质性进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进入本世纪的10多年来的探索实践,在一次次恢复、重建、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学位教育为主体、其他教育为补充,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衔接的法治人才培训体系。目前,在招生人数、向国家和社会输送法治人才方面形成了相当规模,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据初步统计,1977年,全国只有三所法律院系,1978年,全国法学专业共有在校学生223人。到1990年,全国已有70多所高校设置法律院系或法学专业。现在,全国有600多所高校有法学本科专业,全国每年招收法学本科生超过10万,在校的法学本科生超过了40万。招收法学硕士或者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大学或研究机构有300多所,招生约2万人,在校生规模超过6万人。具有招收法学博士资格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有40多所,法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超过1000人,在校生规模大约3000人。近年来法治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为推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还要看到,我们的法学教育还有不少不能完全适应依法治国需要,法治人才的培养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境。比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不够深入,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等等。其中,最突出最普遍的问题有两点:一个是法律类专业迅速扩张,但低水平重复建设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近年来,法科毕业生总体上供过于求,就业率非常低,已经就职的多数人也从事着与法律无关的工作。另一问题是,人才培养规格单一,难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法治人才十分短缺,尤其是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和涉外高端法律人才严重不足。据了解,我们在涉及世界贸易和其他国际争端的官司上,往往要请国外的律师,不仅要承担巨额成本,而且面临很大的泄密风险。这种两难的尴尬局面,为我国法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法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机遇。《决定》在这一部分的核心要义,是要建立和加强我国法治人才培养创新机制。法学教育与法治人才培养,是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基础性工作。创新法学人才的培养机制,培养造就出一大批熟谙和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的人才和后备力量,是法学教育应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法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严密的逻辑体系,这一点决定了法治队伍的基本特点也在于其具有法律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前面已经提到,在业界有个很好的思路,很多地方也在推进这件事情,就是在这样一种高端而又专业的人群当中形成一个以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家为核心的法律职业人员所组成的特殊的社会群体——法律职业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既是经过专门法律教育和职业训练,具有统一的法律知识背景、模式化思维方式、共同法律语言的知识共同体,也是通过长期对法治事业的参与和投入达成职业伦理共识,精神上高度统一的信仰共同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这已经成为我国法治社会生活的内在要求。但是,法律职业共同体不会自发形成,而是需要培养。虽然培养的渠道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无疑还是专门法学教育机构的专业培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法学教育。
《决定》在第五部分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从孩子抓起,把法治教学纳入小学生课堂,从小树立孩子的法律意识,培养法治精神,形成时时处处依法做事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中共省委讲师团刊物室副主任、副教授)
第三篇:建设高素质水政队伍
建设高素质水政队伍
[主要内容]在依法治河的新形势下,在水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和水政装备物质基础薄弱的现实情况下,打造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高素质的水政队伍是实现依法治河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保障。本文将主要从黄河水政的概念、地位以及水政队伍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黄河水政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一、黄河水政的概念和地位
(一)黄河水政的概念
关于黄河水政的概念,从事水政的同事认为,应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黄河水政就是水行政管理的简称,它是指以防治黄河水害、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地保护黄河水资源,充分发挥黄河水资源的综合效益,以适应流域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为宗旨,由国务院授权的黄河流域机构对黄河的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事业实施组织领导;对全流域的水事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对流域各类水事关系进行统筹协调;以及为此而进行的配合与支持活动。简言之,黄河水政就是流域机构代表国家对黄河水事活动实施的行政管理。狭义的黄河水政,它寓于黄河水行政管理之中,主要包括水行政立法调研、拟定,黄河水行政执法,黄河水行政司法和水行政保障,施加于黄河流域社会水事活动的水行政管理行为。本文指的黄河水政是指狭义的黄河水政。
正确认识水政工作,必须克服两个认识误区:一是认为水政机构只是办案机构,管别的事是争别的部门的权;二是认为水政机构既然是综合职能部门,可以随意代表其他部门发号施令。应当看到:水政机构不仅仅是办案机构,除此之外,还有着建立和运转水管理、水立法、水执法等任务。办案执法仅是其中的一项具体工作,不可能代表全部的水政工作。另外,水政机构虽然是水行政执法的综合职能部门,但不能越俎代庖的代表其他部门发号施令。
(二)水政工作的地位
水政工作按其内容说是水行政工作的主体,在整个水利产业中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秩序,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法规保障,水政工作的成败关系着整个水利产业。水利工作是一项相对高层次的工作,是一项牵头性、统帅性的工作,是一项举足轻重的工作。要做好“水利第一”的文章,水利要发展,除了做好规划、设计、施工等硬件外,还要做好水政工作。如果不把水政工作放在第一位,水利第一就没有保障。所以说,水政是水利的灵魂。
二、水政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水政人员素质偏低。素质主要指的是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黄河水政队伍多是以工程管理人员为基础组建的,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匮乏,依法办事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违法执法的行为时有发生。在职业道德素质上,部分水政工作人员执法过程中态度粗暴,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存在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严重影响黄河河务部门在群众中的形象。
(二)人才断代严重。黄河水政部门人才断代严重,老职工多,年轻职工少。部分老职工为保证自己功成身退,思想保守僵化,缺乏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水政工作的发展。
(三)水政队伍的物质基础薄弱。流域机构水政队伍缺乏充足稳定的经费来源,队伍执法装备性能差且长期得不到更新,这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水政活动开展的需要。水利案件主要发生在基层,主要由基层单位处理,但大多数黄河基层执法队伍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和先进的通讯、侦查装备。物质基础的薄弱极大的制约了水政队伍的发展。
(四)重执法,轻宣传的思想在水政队伍中广泛存在。宣传工作流于形式,走过程。随着水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老百姓不了解不知道的情况越来越多,如果只重执法而忽视宣传就有给老百姓设置圈套的嫌疑,会增加老百姓误解程度,容易在执法工作中陷于困境,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
(五)水政队伍缺乏良好的外部执法环境。流域水政队伍缺乏与地方政府、公检法、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联系机制,信息资源缺乏共享。在流域利益与地方利益发生冲突时,难以及时有效的执法,难以保证流域的合法利益。
三、解决方案
(一)建立培养学习机制。通过建立学习培养机制提高在职水政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通过定期培训、不定期培训、学校学习和业务素质考核等多种形式,在水政队伍中养成勤于学习的良好风气,促进水政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培养学习,是水政工作人员树立五种意识,学会五种本领。即树立改革开放、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秉公执法、廉洁自律的意识;学会综合分析、妥善协调、调查办案、宣传教育、联系群众的本领。
(二)建立人才引进机制。“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项事业要发展,必须要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必须引进有拼博力,有创新力的新时代人才。黄委和各省局的水政系统应该与各高校建立联系,在每届的毕业生中挑选优秀人才充实水政队伍。
(三)建立监督预防机制。“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司法的黑暗是最大的黑暗,司法的腐败是最不可救药的腐败”。当权力失去制约时,人民的合法权益就得不到保障。水政队伍是执法队伍,执法活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必须有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来限制水政队伍的执法活动,防止出现知法犯法、执法犯法的现象,杜绝司法腐败在水政队伍中出现。
(四)建立物质保障机制。通过水利执法,维护了水利行业的合法权益,必须探求水政队伍稳定的经费来源。建议在水行政事业收费中提取水政队伍活动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水政队伍办案、知法、改进技术装备,真正实现水政队伍的正规化。
(五)建立激励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激励机制已经成为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行政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对水政队伍来说,由于工作人员作出的义务性行为和承担的义务性工作较多,激励就更具有作用。激励是广罗人才、稳定队伍的需要,是激发水政工作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需要,是推进水政工作创新发展进步的需要。
(六)改革创新水法的宣传形式。水法宣传是最有效的预防违法行为的方式。只有使水法观念深入人心才能有效的预防和减少水事违法行为的发生,才能增强黄河沿岸群众同水事违法行为作斗争的勇气,才能更好的保障黄河河务部门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水法宣传形式不仅要采取原来的撒传单、广播等形式,更要创造性的利用网络等形式进行宣传。另一方面,抽象的法律概念不容易引起沿岸百姓的共鸣,宣传应注重以案讲法将抽象的法律概念具体化,使沿岸百姓认识到法的重要性和严肃性,使其认识到违法的严重后果,使法对其产生威慑性,使其因畏惧违法的不利后果而不敢轻触法律。
(七)建立外部联系机制。黄河水政部门应该与地方政府、公检法、相关兄弟部门建立必要的联系机制,做好信息通报和信息沟通制度,建立有效的联谊机制,为黄河水政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执法环境。
综上所述,水利要发展,黄河要振兴,人才是关键,队伍是保障。这就要求我们用全新的观念和战略的眼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手抓,下大力气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明的高素质黄河水政队伍,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保驾护航。
第四篇:建设高素质水政队伍
建设高素质水政队伍
[主要内容]在依法治河的新形势下,在水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和水政装备物质基础薄弱的现实情况下,打造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高素质的水政队伍是实现依法治河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保障。本文将主要从黄河水政的概念、地位以及水政队伍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黄河水政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一、黄河水政的概念和地位
(一)黄河水政的概念
关于黄河水政的概念,从事水政的同事认为,应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黄河水政就是水行政管理的简称,它是指以防治黄河水害、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地保护黄河水资源,充分发挥黄河水资源的综合效益,以适应流域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为宗旨,由国务院授权的黄河流域机构对黄河的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事业实施组织领导;对全流域的水事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对流域各类水事关系进行统筹协调;以及为此而进行的配合与支持活动。简言之,黄河水政就是流域机构代表国家对黄河水事活动实施的行政管理。狭义的黄河水政,它寓于黄河水行政管理之中,主要包括水行政立法调研、拟定,黄河水行政执法,黄河水行政司法和水行政保障,施加于黄河流域社会水事活动的水行政管理行为。本文指的黄河水政是指狭义的黄河水政。
正确认识水政工作,必须克服两个认识误区:一是认为水政机构只是办案机构,管别的事是争别的部门的权;二是认为水政机构既然是综合职能部门,可以随意代表其他部门发号施令。应当看到:水政机构不仅仅是办案机构,除此之外,还有着建立和运转水管理、水立法、水执法等任务。办案执法仅是其中的一项具体工作,不可能代表全部的水政工作。另外,水政机构虽然是水行政执法的综合职能部门,但不能越俎代庖的代表其他部门发号施令。
(二)水政工作的地位
水政工作按其内容说是水行政工作的主体,在整个水利产业中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秩序,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法规保障,水政工作的成败关系着整个水利产业。水利工作是一项相对高层次的工作,是一项牵头性、统帅性的工作,是一项举足轻重的工作。要做好“水利第一”的/article/dangtuan/“ target=”_blank">思想保守僵化,缺乏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水政工作的发展。
(三)水政队伍的物质基础薄弱。流域机构水政队伍缺乏充足稳定的经费来源,队伍执法装备性能差且长期得不到更新,这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水政活动开展的需要。水利案件主要发生在基层,主要由基层单位处理,但大多数黄河基层执法队伍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和先进的通讯、侦查装备。物质基础的薄弱极大的制约了水政队伍的发展。
(四)重执法,轻宣传的思想在水政队伍中广泛存在。宣传工作流于形式,走过程。随着水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老百姓不了解不知道的情况越来越多,如果只重执法而忽视宣传就有给老百姓设置圈套的嫌疑,会增加老百姓误解程度,容易在执法工作中陷于困境,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
(五)水政队伍缺乏良好的外部执法环境。流域水政队伍缺乏与地方政府、公检法、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联系机制,信息资源缺乏共享。在流域利益与地方利益发生冲突时,难以及时有效的执法,难以保证流域的合法利益。
三、解决方案
(一)建立培养学习机制。通过建立学习培养机制提高在职水政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通过定期培训、不定期培训、学校学习和业务素质考核等多种形式,在水政队伍中养成勤于学习的良好风气,促进水政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培养学习,是水政工作人员树立五种意识,学会五种本领。即树立改革开放、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秉公执法、廉洁自律的意识;学会综合分析、妥善协调、调查办案、宣传教育、联系群众的本领。
(二)建立人才引进机制。“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项事业要发展,必须要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必须引进有拼博力,有创新力的新时代人才。黄委和各省局的水政系统应该与各高校建立联系,在每届的毕业生中挑选优秀人才充实水政队伍。
(三)建立监督预防机制。“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司法的黑暗是最大的黑暗,司法的腐败是最不可救药的腐败”。当权力失去制约时,人民的合法权益就得不到保障。水政队伍是执法队伍,执法活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必须有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来限制水政队伍的执法活动,防止出现知法犯法、执法犯法的现象,杜绝司法腐败在水政队伍中出现。
(四)建立物质保障机制。通过水利执法,维护了水利行业的合法权益,必须探求水政队伍稳定的经费来源。建议在水行政事业收费中提取水政队伍活动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水政队伍办案、知法、改进技术装备,真正实现水政队伍的正规化。
(五)建立激励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激励机制已经成为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行政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对水政队伍来说,由于工作人员作出的义务性行为和承担的义务性工作较多,激励就更具有作用。激励是广罗人才、稳定队伍的需要,是激发水政工作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需要,是推进水政工作创新发展进步的需要。
(六)改革创新水法的宣传形式。水法宣传是最有效的预防违法行为的方式。只有使水法观念深入人心才能有效的预防和减少水事违法行为的发生,才能增强黄河沿岸群众同水事违法行为作斗争的勇气,才能更好的保障黄河河务部门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水法宣传形式不仅要采取原来的撒传单、广播等形式,更要创造性的利用网络等形式进行宣传。另一方面,抽象的法律概念不容易引起沿岸百姓的共鸣,宣传应注重以案讲法将抽象的法律概念具体化,使沿岸百姓认识到法的重要性和严肃性,使其认识到违法的严重后果,使法对其产生威慑性,使其因畏惧违法的不利后果而不敢轻触法律。
(七)建立外部联系机制。黄河水政部门应该与地方政府、公检法、相关兄弟部门建立必要的联系机制,做好信息通报和信息沟通制度,建立有效的联谊机制,为黄河水政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执法环境。
综上所述
,水利要发展,黄河要振兴,人才是关键,队伍是保障。这就要求我们用全新的观念和战略的眼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手抓,下大力气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明的高素质黄河水政队伍,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保驾护航。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五篇: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公务员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其整体素质更是关系到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公务员整体素质,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公务员应具备哪些素质呢?1.具备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作为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的公务员,如果不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不注意更新知识结构,原有的知识储备就会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要求,就无法胜任本职工作。2.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公务员作为连接党委政府和群众的一个重要桥梁,加强沟通、协调各方是必备的素质。3.具备较强的公共服务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已从单纯的行政管理,重点转向公共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务员必须转变管理方式,除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还要努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社会公共服务,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建设。4.自觉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法制经济。公务员依法行政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行政效率的高低,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5.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如果工作中仍然仅凭老经验,老办法,哪来活力,何谈突破? 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呢?笔者认为,要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在公务员能力建设上,加强公务员培训,并规定“不经培训不上岗,不经培训不任职”,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建立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完善交流选调制度,磨练公务员的实践经验。实践锻炼是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的根本途径。通过多层次、横纵多元的交流和选调,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提高公务员整体实践能力。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公务员队伍活力,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率。为解决公务员队伍能进不能出和干好干坏都一样等问题,进一步推行和不断完善公务员辞职辞退和考核奖惩等制度。探索公务员管理新机制,增强公务员队伍的活力。坚持自主培养与积极引进相结合,形成充满活力的公务员选用机制。
公务员是推进我国各项建设的主体,其整体素质水平直接关系着政府的管理水平及各项建设的成效。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不断加强高素质公务员队伍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