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人大制度创新
论人大制度创新
摘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途径。建国以来的人大运作证明,我国理想的民主理念与落后的民主实践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当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人大制度,关键是要不断推进人大制度创新。因为创新就是最好的坚持。人大制度创新就是要实现执政党与人大关系法治化、人大选举直接化、人大任职专职化、人大职能健全化。
关键词人大制度民主政治体制创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途径。有的人主张照搬西方“三权分立”的民主制度,这在中国现行体制下是行不通的,不能达到发展我国民主政治的目的;有的人不对人大制度进行认真地研究和探讨,就一味地强调人大制度是最完美的制度而进行僵化地坚持,这同样不能达到发展我国民主政治的目的。长期以来,我们在所有重大会议和重要文献中,都毫不例外地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反复强调“坚持”的多,而实实在在进行“完善”的少,或者说,所谓“完善”还一直只停留在口号上,尚未落实到行动中去。这就使得几十年来我国的人大制度建设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造成了先进的民主理念与落后的民主实践的巨大矛盾。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无产阶级国家的议会比资产阶级国家的议会更高级更民主的地方在于:必须按照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原则选举产生;必须真正成为国家的权力机关而不是“清谈馆”;必须实现人民对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罢免权。对比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人大制度的实践,其中的巨大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发展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必须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人大制度的创新,因为创新就是最好的坚持。
现在对人大制度进行创新的条件已经成熟。这是因为:
(一)我们党和国家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民主、法治国家的目标,实现了从人治向法治的大跨越;
(二)我们党和国家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的改革目标,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皤大跨越;
(三)我们党和国家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战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实现了从自我封闭半封闭向世界全方位开放的大跨越;
(四)我们党和国家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全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为提高,民主法制意识显著增强,实现了由贫困落后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跨越,等等。这些都为我们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实现人大制度创新,是当前发展民主政治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推进人大制度创新,应该着眼于执政党与人大关系法治化、人大选举直接化、人大代表任职专职化、人大职能健全化。
执政党与人大关系法治化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唯一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不容任何怀疑和动摇。在执政党与人大的关系上,长期以来存在着似是而非的认识,学术理论界对此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也未研究出一个成熟的理论。从执政党与人大之间的实际运作来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一方面,在宪法和法律上,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宪法》明确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1这就是说,执政的共产党也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中国共产党《党章》对此也作了具体的规定。另一方面,在国家政治体制上,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一切的,人大要接受党的领导。
上面看似逻辑矛盾的两个方面,几十年来似乎难倒了我们的理论工作者,以致至今还没有公认的处理二者关系的理论成果,这是我们的理论落后于实践的地方所在。由于深受苏联以党治国的严重影响,我国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高度集中等现象十分严重,几近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在传统的执政党与人大关系认
识上,片面强调党领导一切,党直接领导人大,包揽国家事务,使人大事实上成为党组织的附属物和具体执行机关,这就使人大丧失了宪法规定的最高权力地位。
如何正确处理好执政党与人大的关系,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因此而“卡壳”,这是对当代中国人政治智慧和创新勇气的最大考验。其实,对于执政党与人大关系这一所谓的“敏感”问题,只要认真思考,勇于创新,就完全可以找到解决的新路。首先,弄清楚政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组织。政党是近代以来出现的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而结成的政治组织。现代国家几乎都是政党政治,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任何政党都是以取得政权、参与政权或维护政权为主要政治目标,但政党包括执政党本身并不是权力组织。党的十二大就明确指出:“党不是向群众发号施令的权力组织,也不是行政组织和生产组织。”这就充分说明,任何政党,包括执政的共产党,本身并不是权力组织,不具备行政权力,它不能对任何组织和个人发号施令,因而也就不能对人大进行直接的指挥和发号施令。其次,弄清楚以党治国的由来及其弊端。传统的党的领导体制是以党治国,以党治国就是将执政党凌驾于国家政权机关之上,以党的名义居高临下地直接向国家政权机关、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发号施令。我国以党治国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文化因素,概括地说,一是苏联模式的影响,二是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三是革命斗争特殊环境的影响,四是国民党的影响。孙中山就是主张以党治国的,苏联可以说是以党治国的“始作俑者”。以党治国的直接后果,就是树立了党权至上,强化了党权本位,使党的组织和职能全面权力化、行政化,相应地使国家政权机关的职能和权威大大弱化和边缘化。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都明确表示过反对以党治国。现行的执政党对人大的领导方式实质上带有很大的以党治国的痕迹。再次,弄清楚我们是要人治还是要法治。我国是一个人治传统十分悠久的国家,长期以来,我们忽视法制建设,突出个人的权威,强调政策治国,人治思想和作风泛滥。以党治国实质上就是一种人治方式,人治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的灾难是空前的。所以党的十五大明确宣布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我们党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变。要法治,摒弃人治,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
弄清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推断,执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执政党不能直接对人大发号施令,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必须进行相应地变革。在执政党与国家的关系上,我们可以认定,执政党从属于国家,而不是国家从属于执政党,因而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就完全可以约束执政党的行为,这就是“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理论依据。当执政党与人大关系在宪法法律层面和政治体制层面上出现一种特殊的矛盾时,我们不可能通过修改宪法来确认“执政党是最高权力机关”,我们只能在政治体制层面上改革党的领导体制。所以1980年8月邓小平就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著名讲话,正式提出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同志这一重要思想,正式界定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和国家政权机关的性质不同,职能不同,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不同。应当改革党的领导制度,划清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的职能,理顺党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司法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并且逐渐走向制度化。”2这就是说,政治体制层面界定的党领导人大要服从宪法规定的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因此,党对人大的领导方式就必须作出相应的转变。
执政党怎样转变领导方式呢,笔者认为,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实行“政权内领导范式”。3所谓政权内领导范式,就是执政党的领导方式由传统的党治制向现代法治制转变,由执政党凌驾于国家政权之上的领导向执政党置身于国家政权之内的领导转变。政权内领导方式与传统的党政合一有本质的区别,党政合一的主要弊端在于以党代政,党直接包揽一切行政事务和社会事务,并以党的身份行使国家权力。政权内领导就是执政党置身于国家政权之内,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的程序变为国家意志,上升为国家法律,并以国家政权的合法身份行使权力,实行法治化的领导。
共产党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就是最大限度地支持和组织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根据政权内领导范式,执政党对人大的领导方式就必须由执政党凌驾于人大之上对人大直接发号施令,转变为执政
党置身于人大之内,通过法定程序,使执政党在人大内取得优势名额和地位,经过人大这一合法机关,达到体现执政党意志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目的,实现执政党与人大关系的法治化。各民主党派也应当纳入到人大的序列之中,在人大这个合法的最高权力舞台上与执政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第二篇:人大制度
兴仁镇人大主席团会议制度
一、镇人大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主席团会议实例,每个季度至少召开一次。
二、主席团会议要全面履行各项工作职责,每次会议都要做好会前准备,突出重点,选准议题,确定列席人员名单及召开会议的日期。
三、议题的主要内容是听取和研究法律法规及上级人代会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在本镇的执行情况;镇人代会作出的各项决议、决定实施情况;推进依法治镇、治村的步伐;听取代表议案以及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讨论研究一个时期代表和选民关注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热点问题;研究部署代表工作,听取代表视察、调查、检查、评议工作情况;听取镇政府有关部门关于在代表大会上提出重大事项落实情况的汇报;讨论镇人代会的有关事宜等。
四、主席团会议由人大主席或副主席主持,审议、决定问题时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由主席团成员过半数通过。
五、在主席团举行会议时,可邀请政府领导同志列席会议;根据议题还可要求有关人员参加,可请各级人大代表参加,并且都有发言权。
六、每次主席团作出的决议、决定或重要建议,均由主席、副主席负责催办落实。
兴 仁 镇 人 大 主 席 团 关于加强自身建设的若干规定
(二O一一年一月十五日兴仁镇人大主席团会议通过)
为了切实加强镇人大主席团的自身建设,提高主席团成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使其充分发挥基层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更好地行使法律赋予的职权,特作如下规定:
第一条 主席团成员要把宪法、地方组织法、代表法作 为必修课,同时学习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其它法律、法令。
第二条 主席团成员的学习采取集中和分散结合的方 式进行,每二个月集中学习一次,遇有新的政令和法律的颁布时,主席团成员要随时进行学习。
第三条 人大副主席应为准备好必要资料。
第四条 主席团成员分为法制、科教、经济和代表联络 四个组,每组都分别联系1-2个代表组,同人大代表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第五条 主席团成员要经常深入选区联系选民,积极开 展调查、检查和视察活动,掌握第一手材料,按时参加主席团会议并能提出正确的可行的审议意见。
第六条 主席团成员要按分工坚持参加代表组的各项 活动,通过召开代表和选民座谈会等形式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第七条 为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主席团要强 制度建设,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使主席团工作既有法可依,又有章可循,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渠道。
第八条 主席团会议要坚持集体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 的原则,建立起集体领导制度,团结合作,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第九条 主席团工作要紧紧依靠同级党委的领导。在作 出重要决议、决定前要取得党委的原则批准,主席团工作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党委反映,得到党委的支持,以便更好地发挥作用。
兴仁镇人大主席团工作程序
(二O一一年一月十五日兴仁镇人大主席团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使镇人大主席团的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根据
《黑龙江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暂行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程序。
第二条 镇人大主席团在工作中要坚持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四项
基本原则;二是民主集中制原则;三是依法办事原则。
第三条 镇人民代表大会举行预备会的时候,经选举产生主席团。主席团可由九人组成。主席团按照《条例》规定的职责做好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
第二章 镇人民代表大会的筹备与召开期间的主席团工 作
第四条 镇人民代表大会,一般在每年的一季度召开,遇有特殊情况,可依照法律的规定临时决定。
第五条 会议的主要筹备工作:
① 召开主席团会议,确定会议的指导思想,决定会议日期,研究有关事宜。
② 召开主席团会议,研究确定会议的议程草案和大会日程草案,提出主席团、秘书长建议名单,议案审查委员会,财政预决算审查委员会等几个委员会的名单;第届人代会首次会议要提出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建议名单,任期一届,在以后几次人代会上此委员会发生缺席时,主席团可提出调整、补充此建议名单;确定列席人员;通过镇人大主席团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对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
③ 召开各代表组长会议,通知召开会议时间和议程草案,说明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和其它报告的要点和拟定会议将要决定重大事项的基本内容;以代表组为单位,会前组织代表进行初步审议,征求代表和选民的修改意见,各代表组长要组织代表就地视察、搜集议案以及建议、批评和意见,做好参加会议准备。
④ 在代表、选民广泛讨论吸收合理意见的基础上,做好各种报告、决议草案的修改、补充和其它材料的准备工作。
第六条 预备会:
①预备会的举行由人大主席团主持;换届时,由上届人大主席团主持。
②通过大会议程。
③通过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及大会几个委员会名单。第七条 主席团第一次会议: ①推选主席团常务主席。
②确定主席团执行主席分工、决定副秘书长。③通过大会日程。
④决定表决议案办法及代表提出议案截止日期。⑤其它需由主席团第一次会议决定的事项。
第八条 开幕式、即举行镇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①开幕前,要说明代表出席人数是否达到法定人数,然后宣布大会开幕。
②分别听取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工作情况的报告等。报告后,以代表团为单位进行审议。
第九条 主席团第二次会议:
①听取各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其它报告的情况和意见。
②如有人事任免事项,须经在各代表团依法充分酝酿的基础上,主席团提出镇长、副镇长人选建议名单。
③通过大会各项报告的决议草案。
④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确定大会议案和决议草案。第十条 闭幕式,即举行镇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①通过闭幕式议程。
②如有人事选举事项,须依照法律规定通过选举程序和办法,并进行选举。
③换届时,首次人民代表大会要通过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
④通过大会各项决议。
⑤通过议案审查委员会报告,或通过代表议案决议。⑥其它事项。
第三章 闭会期间的主席团会议
第十一条 时间和议题:
①镇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主席团会议,每季至少举行一次,实行例会制。对表决事项可采取口头、举手或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主持人当场公
布表决结果。
②主席团要全面履行各项职责,每次例会都要突出重点,选准议题,选定议题大体应遵循以下六项主要原则:一是依据人代会决议精神,努力完成主席团全年工作规划;二是检查对本级人代会决议、决定的执行情况和上级人大及常委会精神的贯彻;三是紧紧围绕每一个时期党委的中心工作进行;四是督促有关方面对人代会的议案和代表的建议、批评、意见认真办理;五是保证和督促农村各项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农村贯彻执行情况,推进依法治镇、治村的步伐;六是政府提请审议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③ 主席团要依法做好镇长、副镇长选举、个别补选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十二条 镇人代会闭会期间,主席团会议处理如下事项:
(1)、筹备下一次人代会的有关事宜。
(2)、审议镇政府所提请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民族等重大事项,审查由本级人代会通过的建设计划和财政预算的部分变更,并作出相应的决定或决议。
53(3)、定期或不定期地听取镇政府贯彻执行人代会决议、决定情况的报告。
(4)、审查镇政府发布的决定,撤销镇政府作出的违背宪法、法律法规的不适当的决定或命令。
(5)、联系本镇内的各级人大代表、组织本级人大代表开展视察、检查和调查活动。
(6)、镇长因故缺席时,主席团会议审议确定一副镇长代理镇长,听取和催办检查有关部门办理人代会代表议案以及建议、批评和意见情况。
(7)、办理本级人代会和上级人大常委会交办和委托的其它工作。
(8)、审查批准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报告,并向人代会备案。
(9)、决定下次人代会的列席人员。(10)、办理主席团会议决定的事项。
(11)、遇有镇代表被捕、受刑事审判或被采取其它限制人身自由措施时,主席团可接受执行机关的报告并向人代会备案。
第十三条 做好例会前准备:
①通知主席团成员做好参加会议的准备。②通知政府有关人员参加会议,并做好会议准备。③围绕例会议题,主席团成员深入代表组进行调查研究,做好会议发言准备。
④围绕例会议题,主席团成员或吸收代表搞好“三查(察)”活动,做好会议发言准备。
第十四条 依法开好主席团会议:
①主席团会议由主席召集或受主席的委托由副主席召集。
②主席团成员过半数到会方可开会。③通过会议日程。
④会议要充分发扬民主。凡需要作出决定,决议的议题,审议后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表决的结果必须是主席团全体成员半数以上通过方为有效。
⑤表决可采取举手、投票或其它方式进行。采取哪种方式由主席团集体讨论决定,表决后要当场宣布结果。
⑥在主席团举行会议时,可邀请政府领导人列席会议;根据议题还可要求有关人员参加,也可邀请本行政区域内的各级人大代表参加,并且都有发言权。
⑦每次主席团作出的决议、决定或重要建议,由主席和带回副主席催办落实。
第四章 监督政府工作
第十五条 审查文件:
①镇人民政府将自己制定的行政措施、决定、命令、规章等规范文件,在颁布或发出的同时报送镇人大主席团审查。
②镇人大主席团对于上述文件,如发现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代会及常委会和镇人代会的决议、决定有相抵触的地方,要建议政府自行撤销,也可以由主席作出决定撤销。
第十六条 审议工作报告:
①镇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主席团要定期或不定期吸取和审议政府的工作报告和专题报告。
②审议报告时,政府有关人员要出席会议,听取主席团成员审议的意见和询问。
第十七条 组织评议政府工作:
①评议前要做好准备,做出评议的具体方案。②评议的时间,每年评议一次,可以结合年终总结工作
一并进行。
③评议的内容,坚持“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评议政府的全面工作,同时评议驻镇上管单位的工作,评议工作的重点是评议对镇人代会决议的执行情况。
④评议的方法和步骤。在代表走访选民的基础上,按代表组评议反映给主席团,主席团再集中进行评议,主席团评议时,可吸收部分代表参加。民主评议的情况,要如实反映给政府。
第十八条 组织评议政府工作人员: ①年末或年初评议一次。
②评议对象:主要是政府的组成人员,即镇长、副镇长和站所长,助理员。
③评议的内容:是否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是否勤政廉洁;工作是否优质高效;即定目标责任是否如期达标等。
④评议的时间、步骤:每次评议的时间可根据工作量大小进行安排,大体在10天至20天为宜。一采取五步进行:一是召开动员大会,制定实施方案;二是被评议单位自查和代表深入调查;三是召开评议大会;四是落实整改;五是评议总结。主席团成员在评议时应深入代表、选民中分组分片
评议。主席团要如实向党委汇报,有些意见应及时转交政府。
第十九条 议案处理和催办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和批评意见以及人大群众来信来访:
①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凡是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会后交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处理后,及时答复代表;凡条件成熟的,会议期间即可答复。
②在闭会期间,主席团要负责处理代表的议案并向下次代表大会作处理议案的报告。
③主席团会议上,主席团成员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由副主席或主席团秘书整理后交政府或有关部门认真办理结果向下次主席团会议汇报。
④代表平时提出的建议、批评、意见和来信来访,要随时接待、及时转办,并将办理的结果答复本人。
第二十条 “三查(察)”活动
①镇人大主席团要有计划地组织主席团全体成员和镇人大代表及代表小组地行政区域内进行“三查(察)”活动。
②要为各级人大代表开展“三查(察)”活动做好服务工作。
③视察:镇人大主席团要按计划组织全面视察或专项视
察。视察时,政府应有人员参加,介绍有关情况和解答提出的问题,被被窝的单位要如实反映情况。
④调查:镇人大主席团要通过调查,了解社情民意,了解全镇情况。内容包括:一是本行政区内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严重违宪、违法行为;二是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严重违宪、违法行为;三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问题;四是需要权力机关处理的其它事项。
⑤检查:镇人大主席团围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及镇人民政府执行人代会议、决定情况,可不定期的进行检查。监督和推动镇政府全面实施各项法律,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及时纠正违宪、、违法行为,帮助政府改进工作。
第五章 联系各级人大代表
第二十一条 镇人大主席团必须经常联系本镇的各级人大代表:
①本着就地就近的原则,三人以上划为一个代表小组;有几级代表的,应混编为一个代表小组。
②镇内的县人大代表,除县代表组自行活动外,可就地就近指定他们参加一个镇代表组活动,镇人大主席团为他们搞好服务。
③主席团成员,每人联系一个代表组。镇代表小组第两个月至少活动一次。
④每次活动内容,镇人大主席团可根据全镇实际情况,确定重点内容,各代表组也可自行安排一些内容。
⑤第次活动,代表组长要向主席团报告活动和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然后经主席团整理后转交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办理。主席团要搞好催办工作。
第二十二条 制定计划,坚持在代表中开展“六争六为六个一”竞赛活动,做到半年初评,年末总评,评选出全年的先进代表小组、优秀人大代表、模范代表组长。并衽精神鼓励为主,物资奖励为辅的原则,予以表彰,促进代表依法行使权利,积极履行义务。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工作程序凡和上级规定有抵触的地方,均以上级规定为准。
第二十四条 本工作程序从通过之日起施行。
兴仁镇人大主席团 关于办理议案暂行规定
(二O一一年一月十五日兴仁镇人大主席团会议通过)为保障人大代表代表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参照县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结合我镇的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议案的提出
第一条
在镇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主席团、代表五人以上联名,可以提出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
第二条
对人大主席、副主席、镇长、副镇长的罢免案,须由主席团或者五分之一以上代表联名提出,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审议。
第三条
向会议提出的各项议案,提案人应向会议提供有关资料和说明。议案均应一事一案。
第四条
各项议案,可以在镇人民代表大会举行前提出,也可以在会议期间提出,但不应超过会议主席团确定的截止时间。
第二章
议案的立案范围
第五条
向镇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议案,必须属于地方
组织法第九条规定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
第六条
罢免职务的提出要符合地方组织法第二十一条的有关规定。
第三章
议案的审查、审议和表决
第七条
在镇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在大会预备会上选举产生议案审查委员会。议案审查委员会有如下职责:
1、收集综合提案人提出的议案;
2、向主席团建议议案截止时间;
3、对议案进行审查并向主席团写出议案审查报告;
4、起草大会议案表决办法(草案)。
第八条
议案审查委员会审查方案时,涉及到专门问题,可以邀请有关方面的代表或专业人员列席会议,征求意见。
第九条
主席团同意立案的,议案交由各代表团讨论审议,由主席团根据多数代表的意见正式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
第十条
列入会议日程的议案,在交付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经主席团同意,会议对该议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十一条
议案的表决可采取投票、举手或者其它方式
进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议案须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赞成方为通过。
第十二条
列入会议议程的议案,如遇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确定的,由大会全体会议决定,授权主席团查清问题,下次代表大会审议。
第四章
议案的督促、检查和办理
第十三条
经人民代表大会审查立案的议案,由人大主席团负责催办。
第十四条
镇人大主席团要认真研究议案办理情况,一经办理完毕,应及时催促有关部门将办理结果用书面材料答复提案单位或提案人。
第十五条
对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议案,在办理过程中,人大主席团可采取听汇报、开展“三查(察)”等方法进行催办。
第十六条
对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议案,各有关部门要在议案规定的时间内办结,并向人大主席团或在下次人民代表大会上报告办理情况。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经审查构不成议案的,要作为建议、批评和
意见处理。
第十八条
本办法如与国家法律、法令和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相抵触,以上级规定为准,本办法自通过之日起施行。
兴仁镇人大主席团关于 开展“三查(察)”活动暂行办法
(二O一一年一月十五日兴仁镇人大主席团会议通过)为提高视察、调查、检查[以下简称“三查(察)”]活动质量,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根据地方组织法和《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三查(察)”准备工作:
镇人大主席团在“三查(察)”活动开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表大会和镇人大主席团会议议题,确定“三查(察)”题目。
2、开主席团会议或主席、副主席协商,确定“三查(察)”的具体
时间、形式和内容。
3、与镇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沟通,使他们充分做好接待、服务和汇报的准备。
二、“三查(察)”的具体时间、形式、方法和内容:
1、至少一次,每次活动的时间不少于一天。
2、“三查(察)”的具体形式由镇人大主席团根据需要定: ①全体主席团成员参加的“三查(察)”活动。②部分主席团成员、全体代表组长集中进行“三查(察)”活动。
③部分主席团成员、部分代表组长、部分人大代表共同进行的“三查(察)”活动
④以代表组为单位分散进行的“三查(察)活动。⑤代表一人就地就近持代表证进行单独视察。
3、“三查(察)”活动的基本方法: ①听取被查(察)单位的工作汇报。②召开选民座谈会。③深入选民了解情况。④查阅有关资料。
4、“三查(察)”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有关法律法规、各级人代会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的贯彻执行情况。
②党委各时期中心工作的落实情况。
③全镇人民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④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人员及镇、站所国家工作人员
的廉政建设情况。
三、“三查(察)”的总结及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理:
1、三查(察)”活动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总结,肯定工作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镇人大主席团集中组织的“三查(察)”活动,其情况综合和代表的意见、建议,由镇人大主席团直接汇总和整理;以代表组为单位进行的“三查(察)”活动,由代表组长负责整理后报镇人大主席团。
3、对在视察中代表和选民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调查后形成的有关材料,由镇人大主席团书面转给政府和有关单位办理和解决。
4、对于代表视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的办理情况,镇人大主席团将定期和不定期地听取镇政府或承办单位的汇报,督促办理进度,由承办单位或镇人大主席团将办理结果负责答复代表和选民。
兴仁镇人大主席团关于组织人大代表评议县驻镇和镇直属“站所”工作暂行办法
(二O一一年一月十五日兴仁镇人大主席团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根据宪法、地方组织法和《黑龙江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组织人大代表评议“站所”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强化人民监督机制,推动镇政府和各“站所”的廉政和勤政建设,更好的为广大群众和基层服务,发展农村经济,全面推进我镇的两个文明建设。
第三条评议“站所”工作要达到以下标准:
①代表和选民确实发动起来了,95%以上的代表和85%以上的选民参加了评议。
②各“站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示出来并调查清楚。③整改措施得力,主要问题得到了解决和处理。④被评议单位整章建制,工作有明显改进。
⑤密切干群关系,做到代表、农民、干部、被评议单位、68 镇村党组织五满意。
第四条评议“站所”工作要以党的十五大精神和邓小平理论为指针,紧紧依靠镇党委的领导,在县人大的监督和指导下进行。
第五条评议“站所”工作,由镇人大主席团具体组织代表实施,除镇代表外,邀请本行政区内的县人大代表参加。为加强对评议工作的领导,可以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和镇人大副主席参加的评议领导小组。
第二章评议的范围、内容和时间
第六条评议的范围是驻镇上管单位和镇直属“站所”。第七条评议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情况。
②完成党的中心工作任务情况。③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设情况。④在本职工作中为基层服务情况。
⑤在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为农民致富做贡献情况。
第八条评议的时间是每年年末或初评议一次,与政府的
年终工作总结同步进行,每次评议纯工作时间为10天至20天。
第三章评议前的准备工作 第九条制定方案层层动员:
①召开人大主席团会议,研究制定评议方案,征得党委同意后实施。
②建立评议组织,配齐配强工作人员,确定联络员并进行培训。
③召开各级人大代表、联络员、被评议单位负责人、镇村干部参加的动员大会,分别由党委书记、人大主席或副主席,镇长作动员报告,部署实施方案。
④以代表组为主,组织代表学习有关法律政策规定,确定代表走访选民办法,培训好评议骨干。同时,镇政府要组织被评议单位搞好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工作,做好接受评议的准备。
⑤各单位和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的搞好宣传,充分调动广大选民参加评议的积极性。
第十条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①以代表为主,由联络员、村屯干部等组成若干调查组,70 深入选民,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工作。摸清并查证核实各“站所”存在的问题。
②对调查摸底中发现的问题,各代表组要进行认真的归纳和梳理,形成综合材料,做好上会准备。同时镇政府要组织被评议单位搞好自查、自纠、自我总结工作,准备好在评议大会上的汇报材料。
第十一条做好其它准备工作:
①镇人大主席团或评议领导小组要帮助各代表组拟好发言稿。
②各代表组确定好议政能力较强的代表做中心发言人。③对问题较多、群众意见较大的“站所”镇人大主席团或评议领导小组会前要找其负责人谈话,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代表的批评意见。
④召开人大主席团或评议领导小组会议,研究确定评议大会的具体时间、方法和参加人员,准备好测评标和其它有关事宜。
第四章评议的主要程序和基本规则
第十二条镇人大主席团召开评议大会,一有各级人大代表、联络员、被评议单位负责人和镇村干部参加、同时邀请
县属“站所”主管部门领导参加。
第十三条评议大会按以下程序进行:
①镇人大主席或副主席主持会议,对开好评议大会提出具体要求。
②被评议单位负责人汇报工作,汇报要一分为二,多找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初步改正措施。
③各代表组推选的中心发言人面对面的评议在肯定成绩、提示问题的基础上,对各“站所”今后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
④各代表组分头召开会议,根据各“站所”的汇报和代表发言人的评议,对被评议单位的工作进行全面地、综合地评议、酝酿打分。
⑤举行大会。人大代表采取无记名投票打分、评出人大代表信任单位、基本信任单位和不信任单位,并当场向人大代表信任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向人大代表不信任单位亮“黄牌”
⑥被评议单位代表作表态发言。
⑦镇党委主要负责人作评议工作总结讲话,提出整改要求。
第十四条评议应遵循的基本规则:
①参加评议的各级人大代表不少于代表总数的三分之一。
②被评议单位负责人是代表者,不参加评议打分。③分开计票,从代表中推选监票人监督计票。④投票打分的具体方法由镇人大主席团决定,采取百分制打分;获得80(含80)分以上的为人大代表信任单位,60至80(不含80)分的为人大代表基本信任单位,60(不含60)分以下代表不信任单位,即亮“黄牌”单位。
第五章后工作
第十五条镇人大主席团地评议大会后三天内把评议结果通报全镇和县主管部门。
第十六条召开整改会议。根据代表的评议意见,帮助被评议单位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限期整改。
第十七条主席团要组织部分代表对被亮“黄牌”单位和问题较多的单位开展“三查(察)”督促整改,并把整改结果及时通报给代表和选民。
第十八条对“黄牌”单位,在一年后的评议“站所”时,由代表投票决定是否摘掉“黄牌”。
第十九条对在评议中发现的严重违法违纪或需要进一步查证核实的问题,镇人大主席团将按照职责权限继续调查处理或移交镇政府、县主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司法机关查处。主席团要了解调查处理结果,并通报给代表或选民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条被评为人大代表信任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年终评优和奖励时可优先考虑;被亮“黄牌”单位,在未抽掉“黄牌”期间,不能被评为各级先进单位,主要负责人不能被主为先进个人。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如与法律法规和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相抵触时,以上级规定为准。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年历通过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人大制度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
一、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
二、在职权范围内通过和发布决议;
三、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的建设计划;
四、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五、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政工作的实施计划;
六、选举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乡镇人民政府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
七、听取和审查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和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撤销乡镇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八、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九、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十、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
十一、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职责
1、负责召集、主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会议,处理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工作;
2、宣传、贯彻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主席团的决议、决定;
3、组织主席团成员联系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织代表开展活动,总结交流代表工作经验;
4、向乡镇人民政府反映代表和群众对政府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接待、办理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群众的来信来访;
5、办理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交办的其他有关事项。
副主席协助主席工作,主席因故不能履行职责时,由副主席代理主席职责。
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专干的日常工作
1、召集和主持法定的每季不少于一次主席团会议;
2、组织视察;
3、组织代表小组活动;
4、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
5、组织代表评议;
6、补选代表;
7、组织代表向选民述职;
8、负责召开人大例会;
9、组织主席团成员联系代表和开展代表联系选民的活动;
10、完成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上级人大常委会交办的事项;
11、接待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工作制度
一、人大主席、副主席与被监督部门联系制度
1、人大主席、副主席与被监督各部门保持密切联系;
2、要经常深入人民群众了解情况,开展调研,对其实施有效监督;
3、每季度召开一次座谈会,听取被监督部门对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理情况汇报;
4、每半年组织召开一次被监督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研究对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的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督查。
二、人大主席、副主席走访代表制度
1、联系代表,组织代表走访选民,了解代表和群众对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情况;
2、以代表活动小组为单位,由乡镇人大主席或副主席组织乡镇人大主席团成员,每半年对各代表活动小组的代表进行走访,了解代表在执行职务、闭会期间的活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以更好地发挥其代表作用;
3、召开座谈会,指导工作,解决问题,发挥作用。
三、人大主席、副主席信访接待制度
1、人大主席每月逢一(农历)、副主席每月逢五(农历)接待群众来信来访;
2、接待地点为乡镇信访办;
3、乡镇人大专干对群众来信来访情况做好记录;
4、对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提出拟办意见;
5、及时向承办单位交办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
乡镇人大主席团工作职责
1、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决定的遵守和执行;
2、主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负责筹备和召集下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并审议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对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
3、检查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的遵守和执行情况,督促乡镇人民政府及时办理代表的议案、建议和意见,听取乡镇人民政府有关工作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
4、审查乡镇人民政府对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建设计划和财政预算的部分变更,并向下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报告;
5、组织代表联系选民,开展视察、调查和代表小组活动,组织代表向选民述职,接受选民监督;
6、组织代表检查、评议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的工作,并向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7、办理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交付的其他事项。
乡镇人大代表活动制度
1、按照“便于组织,便于开展活动”的原则,设立若干个代表活动小组,广泛开展各种代表活动;
2、代表活动小组的活动由各代表活动小组组长组织实施;
3、活动小组每季必须至少开展一次活动,组织代表视察,列席同级行政会议,对本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实施监督,提出意见和建议,建言献策,参政议政;
4、代表活动小组要有会议记录本、学习笔记等相关文字记载,个人要有学习笔记,意见和建议要有文字资料,以便检查考核;
5、要把搞好学习作为代表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及时组织代表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努力提高参政议政水平;
6、代表活动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每次活动有计划有目标,充分发挥代表的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7、人大代表每年必须坚持向政府提出二条以上合理建议和意见;
8、人大代表必须切实履行职责,认真参加各种代表活动,不得无故缺席,或以各种借口或理由拒绝参加代表活动。
乡镇人大信访工作制度
一、信访工作原则
1、严格按照新《信访工作条例》的受理程序接待来信来访。
2、按照“统一登记、统一交办、定期反馈、严格督查”的要求,设立“人大信访工作登记簿”,坚持及时就地依法解决问题与思想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3.依法进行的信访活动受到保护,任何组织、单位、个人不得压制,打击报复、迫害信访人。
二、信访工作的受理范围
1.对本乡镇人大通过的决议、决定和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意见和建议。2.对本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检举、控告。3.对本乡镇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事关民生的问题。
三、信访工作的办理程序
1、受理、登记收到群众来信来访,由乡镇人大办接待和登记,交乡镇信访办办理。
2、督办对于第二次及以上来访者,由人大办登记,交主席团处理和督办。
3、答复承办单位对群众来信来访,按照程序办结后,给来信来访人以答复,说明处理情况。
4、报结结案的整个案卷,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一事一卷,填写案卷目录,装订成册,由人大办公室存档。
四、信访工作责任
1、人大办办理信访事项要积极热情、恪尽职守、秉公办事、正确疏导、认真处理,不得推诿、敷衍、拖延。
2、承办机关要对信访工作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以法律为准绳,秉公执法、公正执法、及时处理,并按程序申报处理结果。
乡镇人大代表小组活动制度
1、按照便于组织开展活动的原则,建立代表小组,设立正副组长。
2、代表小组活动的形式应当因地制宜,讲究实效。可以采用学习、召开座谈会、走访选民、接待选民来访、视察等形式。
3、代表小组活动一般每年不少于四次,每年不少于七天,具体时间由代表小组根据活动安排和实际情况确定。
4、每次代表小组活动前,代表小组长应将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通知本组全体代表。一般情况不得请假,如果代表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活动时,应事先向代表小组长请假。
5、代表小组活动时,可以根据需要,邀请有关的上级人大代表和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参加。
6、代表小组在活动中可以对有关单位依法进行视察、调查,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由小组长归纳整理后报乡镇人大或县人大常委会,但不直接处理问题。
7、代表小组活动结束后,应当及时向乡镇人大反馈活动情况。
8、代表小组活动要有专门的记载,记载内容包括活动时间、主要内容、参加代表姓名、活动方式等,作为检查代表履行职务的情况和评选优秀人大代表的依据。
9、代表参加活动时,所在单位应按正常出勤对待,享有原有待遇。活动经费由乡镇人大根据实际需要,提出计划,列入乡镇财政预算。
乡镇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制度
1、代表必须经常联系原选区的选民。每名人大代表确定3-5户选民作为联系户,每月不少于一次开展联系选民活动,每年5月中旬和10月中旬作为选民的统一见面日,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倾听意见,认真受理和接待选民来信来访,及时向代表小组召集人或向人大反映选民来信来访所反映的问题。
2、代表在每次人代会和代表小组活动前,应深入选区,根据人代会和代表活动的内容以及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调研,听取选民的意见和建议。
3、积极向选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并根据要求认真传达人代会和主席团会议的精神。
4、在走访、座谈中,代表收集到群众反映的批评、意见、建议,应定期向乡镇人大报送,对比较重要和紧迫的问题及时以代表建议、批评、意见的形式书面提交乡镇人大,由人大移交政府答复办理。
5、每次活动后,代表应该如实填写“代表履行职务登记表”。定期向选民汇报履职情况,接受选民监督。
6、代表联系选民的情况,年终以代表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交流。
乡镇人大主席团会议制度
一、主席团每三个月至少举行一次会议。每次会议的时间一般为1天。邀请党委政府领导人列席,必要时邀请有关方面的人员列席。
二、主席团会议必须有主席团全体成员的过半数出席始得召开。主席团授权主席决定会议时间、地点,并根据每次会议议题,决定列席人员。
三、每次主席团会议做到有计划、议程、主题和记录。主席团会议要充分发扬民主,决定问题时,以主席团全体成员的过半数通过有效。主席团决定的有关事项,由主席转交政府贯彻执行,主席团对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四、主席团会议的主要内容:
1、检查宪法、法律、法规,各级人大的决定、决议在本辖区内的遵守和执行。
2、听取或审议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工作报告,检查督促政府对人大决议决定的贯彻实施情况。
3、检查督促代表提出的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的办理,听取其情况汇报。
4、讨论决定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席团自身建设等重大事项。
5、指导、支持和帮助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委会依法开展工作,保障村民依法行使自治权利和村民代表履行职责。
6、加强对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议案审查委员会、预算审查委员会和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领导,保障其依法开展工作。
五、每次主席团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准备审议的议题,应提前向政府发出通知。政府应在主席团会议召开5天前书面将要汇报的内容交人大。
六、召开代表小组组长座谈会,布置代表活动,收集选民意见,听取代表意见,研究人大工作。
乡镇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办理制度
1、人大专干收集、归纳、整理代表在大会和闭会期间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由乡镇人大提出拟办意见。
2、召开人大、政府联席会,将代表所提建议、批评、意见交政府确定承办单位。
3、召开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交办会,对承办单位提出办理要求,明确办理责任。
4、对重点建议由人大主席团组织部分代表对承办单位进行现场督办。
5、代表在会议期间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承办单位应当在交办会后2个月内办理完毕,情况复杂的可延长至3个月内办理完毕,并将办理结果书面答复代表。
6、代表在闭会期间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承办单位应当在交办后1个月内办理完毕,情况复杂的可延长至2个月内办理完毕,并将办理结果书面答复代表。
7、代表对所提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理答复不满意的可以提出意见,由乡人大交承办单位再作研究处理,并在一个月内再次书面答复代表。
人大代表的义务
1.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2.参加代表活动;
3.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在工作实践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4.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 5.保守国家秘密;
6.协助本级人民政府工作;
7.接受原选举单位和选区选民的监督。
当好人民代表的基本要求
①必须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法律和政策;
②必须带头搞好本职工作;
③必须热心政治活动,积极做好代表工作,尤其是担任各种领导职务的代表,更应当以普通代表的身份参加代表活动,同其他代表一起共商国家大计,共同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把本职工作和代表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④必须敢于同违宪、违法的行为作斗争,有以身护法的精神;
⑤必须想人民之所思,急人民之所急,关心人民疾苦,正义直言,真正是人民的代言人。
人大代表的任务
通过参加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活动,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维护国家、人民、社会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第四篇:论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创新
论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创新
发布日期:2011-02-19 文章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出处】《法学论坛》2009年第三期
【摘要】我国《食品安全法》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有若干制度创新,目前监管合作比监管分工更具挑战性与艰巨性,因而应废除各类商品免检制度。政府官员的问责机制不能取代国家对受害消费者的赔偿责任。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树立发展与规范并重、公平与效率兼顾、监管与服务相统一、监管与维权的理念。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标准;免检;问责;理念 【写作年份】2009年
【正文】 一、三鹿事件催生了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根本创新
2008年9月被公开披露的三鹿事件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冲击波不亚于汶川地震,堪称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次“大地震”。首先,三鹿事件严重损害了民族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消费者是弱势群体,儿童消费者又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其次,导致了企业产品安全度的诚信株连,包括企业内部的产品之间的诚信株连、纵向的行业株连和横向的地域株连,并导致了行业的重新洗牌。值得注意的是,消费生活中的“有罪推定”思维不同于刑法中的“无罪推定”思维,但的确深深植根于广大消费者的内心世界。其三,贬损了企业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品牌。广大消费者不禁要问,连婴幼儿的痛哭声都无法打动其良知的企业家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其四,严重打击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致使不少消费者持币待购,制约了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其五,充分暴露了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巨大漏洞以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严重缺失。
三鹿事件的爆发为当时立法机关审议和修改《食品安全法》提供了经典的反面立法参考资料。为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食品安全度,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推动我国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食品安全法》在要求食品企业诚信经营、要求行业协会严格自律、鼓励公众理性消费、鼓励社会监督的同时,将创新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加大政府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作为该法的重中之重。
二、建立信息共享、快捷高效、无缝对接的全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由于食品安全涉及食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流通和消费等诸多环节,任何一家监管部门都难以单独承担安全监管的重责大任。在“一个部门管不了”的情况下,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被迫选择了多家部门分段监管的思路。其中,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查处重大事故。
分段监管体制虽然有助于督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避免“一个部门管不了”的现象,但也出现了“多个部门管不好”的弊端:监管部门之间既存在着监管重复,也存在着监管盲区。在“田头”到“餐桌”的各个食品生产经营环节,似乎都有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重兵把守”,但有毒有害食品仍在市场上泛滥成灾。三鹿事件堪称这一监管体制弊端的经典脚注:作为三聚氰胺源头的奶源收购站就不属于上述任何部门的监管范围;而在消费者投诉产品质量问题后,相关部门之间要么缺乏信息互通,要么相互推诿。再如,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等不属于任何一个环节的事项,由哪个部门负责并不明确,客观上又产生了部门职能交叉、问责不清的严重问题。由于职责分工不清,有些部门在小集团利益的驱使下,采取了“有利就抢着管,无利就让着管”的实用主义思维,必然削弱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甚至贻误最佳监管时机。
为彻底打破“一个部门管不了、多个部门管不好”的恶性循环,《食品安全法》在坚持和完善多龙治水、分段监管体制的同时,要求建立信息共享、快捷高效、无缝对接的全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为充分挖掘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资源,实现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分工负责和职责明晰,立法者坚持和完善“多龙治水、分段监管”的多元监管体制,厘清了监管部门的法定职责。就中央层面的监管职责分工而言,《食品安全法》第4条第2款和第3款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就地方层面的监管职责分工而言,该法第5条第2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法和国务院的规定确定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为消弭监管空隙、铸造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率,《食品安全法》第4条第1款要求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全国层面的监管议事协调机构。该委员会应着力于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为消除横向监管部门之间的监管盲区,该法第6条还要求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为保持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动态性与开发性,《食品安全法》第103条还授权国务院根据实际需要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作出调整。
为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当地食品企业的监管资源优势,立法者要求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负总责。《食品安全法》第5条第1款和第3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上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在下级行政区域设置的机构应当在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下,依法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负总责有利有弊。利在于,地方政府对被监管对象最熟悉、最了解,最容易实现食品安全的源头治理;弊在于,地方政府与被监管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出于本地财政收入、政绩和人情等多种因素的考量,地方政府有可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推行地方保护主义。对这一潜在的监管道德风险,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当保持高度警惕。
笔者认为,贯彻《食品安全法》的关键是,一手抓监管分工,一手抓监管合作。换言之,既强调每家监管部门依法勤勉、权威高效地履行各自法定职责;又强调监管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监管联动、无缝对接,最终全面建立360度全方位、24小时全天候地覆盖各种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合作监管体制。与监管分工相比,监管合作更具挑战性与艰巨性。
三、弘扬源头治理理念,建立统一的食品
安全标准制度
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安全性与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制定并且实施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是真正实现食品安全源头治理、防患于未然的前提条件。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标准”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管的软肋。从苏丹红到孔雀石绿,从夺命果冻到可能致癌的PVC保鲜膜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均与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标准的“散、乱、差”有关。
所谓“散”,是指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缺乏统一性。既有国家标准,也有地方标准;既有行业标准,也有企业标准;国家标准中既有食品卫生标准,也有食品质量标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也有强制执行的标准。
所谓“乱”,是指我国一些食品安全标准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例如,有关馒头形状的标准就与食品安全没有任何关联。
所谓“差”,是指我国一些食品安全标准过于老化,缺乏前瞻性与针对性。许多标准(包括苏丹红与三聚氰胺的标准)都是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之后才诞生出来,而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之前则无此标准。
针对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标准的“散、乱、差”问题,《食品安全法》第三章从五个方面对食品安全标准制度进行了制度创新:
首先,确立了食品安全标准的统一性。一是第19条将食品安全标准界定为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二是第21条第 1款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公布,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提供国家标准编号;三是第22条要求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四是第23条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五是在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情况下,才例外允许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其次,确立了食品安全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食品安全法》第16条明确规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是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需要制定、修订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制定、修订。第23条第2款也要求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时,要依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充分考虑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机制。食品安全中的安全隐患(包括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有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显现出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变化了,食品安全标准也必须与时俱进。
其三,确立了以人为本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理念。《食品安全法》第99条将“食品安全”界定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第18条要求制定食品安全标准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第23条第2款要求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时要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意见,以充分尊重广大消费者对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在实践中,有人认为我国现在生产力水平低,食品安全标准不能和发达国家看齐。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要正确看待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不是保护落后的代名词。相反,中国特色要求中国的食品更加安全,食品的生产经营更加人性化,食品安全标准也要与发达国家看齐。
其四,鼓励企业慎独自律,出台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该法第25条既允许企业在其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情况下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也鼓励食品生产企业追求卓越,见贤思齐,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
四、弘扬勤勉行政理念,废除食品免检制度
为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建设服务型政府,《食品安全法》弘扬了勤勉行政的立法理念。可圈可点的一个例证便是废除了食品免检制度,强化了食品检验力度。国家质量监督部门建立的食品免检制度就是诸多商品免检制度中的一项而已。虽然食品免检制度的设计本意是好的,但实际操作效果一直遭人诟病。三鹿事件误导和坑害广大消费者的危险杀手锏就是食品免检制度。因为,含有三聚氰胺的三鹿婴幼儿奶粉恰好就是免检食品。
有鉴于此,《食品安全法》第60条第1款明文禁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实施免检,并在第2款和第3款要求加大食品检验力度:一是要求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二是规定上述部门在执法工作中需要对食品进行检验时,要委托符合该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并支付相关费用。
《食品安全法》第60条第1款明文禁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对食品实施免检固然正确,但食品之外的其他商品免检制度何去何从,立法者语焉不详。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之际,笔者认为立法机关应当一鼓作气彻底废除各类商品免检制度。
食品免检制度本身的危害极其严重。首先,监管者放弃了对免检商品的监管职责。质量存有瑕疵甚至危险的商品,只要有免检招牌,即可一路绿灯,畅通无阻。二是企业放弃了自律。既然监管者都不再检查,企业何必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公司的大股东、经营管理层乃至一线员工都会放松自律监管。三是助长了同行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在免检招牌的庇护下,价高质次的免检商品招摇过市,而使没有免检招牌的同价质优商品举步维艰。四是误导了广大消费者的理性选择。许多消费者存在从众心理,对监管者免检的劣质商品自然也是深信无疑。
其实,免检制度设计本身的逻辑漏洞百出。因为,一个企业昨天诚信,并不代表今天诚信、明天继续诚信;一个企业昨天生产的商品合格,也不代表该企业今天和明天生产的商品依然合格。因此,监管者没有能力、也没有义务保证一个企业明天和后天生产的商品质优价廉。
鉴于免检制度本身蕴含的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笔者建议在食品之外的其他商品出现重大群体性安全事故之前,应尽快废除各类商品免检制度。这也是从三鹿奶粉免检丑闻中萃取出来的重要法律营养素。
五、强化政府官员违反法定职责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和行政机关固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传统发展观,玩忽职守、怠于履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净化食品市场秩序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导致惟利是图的食品生产经营者有恃无恐地制造食品安全问题,一些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屡发生。一些行政机关还为不具备法定食品生产经营资质的经营者大开绿灯,为其发放行政许可牌照,社会影响极坏。
法治的第一要义是治官,遏制官员为谋私而滥权、弄权与弃权的行为。《食品安全法》授予行政机关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对被监管者而言是行政权、国家公权力,对广大消费者与社会公众而言则是沉甸甸的责任。为督促行政权执掌者各司其职,立法者从反面规定了行政权执掌者拒绝或怠于行使监管职责、以及滥用职权监管职责的法律责任。此种法律责任既包括国家对政府官员给予的行政处分,也包括国家对受害消费者承担的国家赔偿责任。
在2008年的三鹿事件中,某些监管部门的负责人主动引咎辞职,地方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也被撤职。这种问责机制对于牢固树立法治政府、责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新理念,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产生了积极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为将此种问责机制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食品安全法》第95条分别规定了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和监管部门主要领导的行政处分措施。虽然只有一个法条,但微言大义,对地方和部门领导的心理震慑能力不可小视。因为,无论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人民政府的“一把手”,还是国务院所属监管部门的“一把手”,都有可能由于本地、本部门违反法定食品监管职责而被摘掉“乌纱帽”。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95条第1款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违反该法规定、未履行职责,本行政区域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此处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既包括地方政府主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副职领导(如副县长、副区长、副市长、副省长),也包括地方政府的正职领导(如县长、区长、市长、省长)。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95条第2款之规定,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违反该法规定、不履行本法规定的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与地方政府官员的前述解释类似,该条款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既包括部门主管副职领导,也包括部门正职领导。倘若监管部门主要领导本人拒绝或怠于引咎辞职,依据《公务员法》第82条第4款,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
但是,政府官员的问责机制不能取代国家对受害消费者的赔偿责任。为了在食品安全领域更好地建设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勤勉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笔者曾在《食品安全法》审议过程中建议增加规定行政机关不作为的国家赔偿责任。但最终出台的《食品安全法》第95条并未规定国家赔偿责任。笔者认为,这一立法态度不能解读为国家赔偿缺乏法律依据。相反,倘若消费者由于地方政府或监管部门拒绝或怠于履行法定食品安全职责的具体行政行为而遭受损害、而且不可归责于食品生产经营者,受害消费者有权依据《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对于该行政机关提起行政诉讼,行使国家赔偿请求权。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14条,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对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责任人员,有关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就实现了行政机关对社会公众承担法律责任制度安排与公务员对其所在机关承担法律责任制度安排的有机衔接。要注意区分国家赔偿与国家垫付的性质。在三鹿事件中,国家和地方政府曾替企业垫付了受害婴幼儿的医疗费。国家有权就其向受害消费者代垫的医疗费用依据无因管理之债的法理依据向责任企业行使追偿权。该笔费用应由责任企业承担,而不应转嫁到国家身上。因为,让国家买单等于让全体纳税人和公众消费者为责任企业买单。
从长远看,为彰显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服务型政府理念,建议《食品安全法》未来修改时明确增加规定:“地方人民政府以及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拒绝或者怠于履行本法规定的职责或者滥用职权、造成消费者财产和人身损失的,受害消费者在无法从食品生产经营者获得民事损害赔偿时,可以对有过错的行政机关提起行政诉讼,请求获得国家赔偿”。该款规定强调了行政机关的先诉抗辩权,缩小了国家赔偿的范围。因为,只有无法从食品生产经营者获得民事损害赔偿的消费者才可以对有过错的行政机关提起行政诉讼,请求获得国家赔偿;至于可以从食品生产经营者获得民事损害赔偿的消费者无权直接对有过错的行政机关提起行政诉讼,请求获得国家赔偿。这就大大降低了国家赔偿的比例,不至于给各级人民政府财政支出造成较大压力。当然,治本之策是监管部门勤勉监管,加大保护食品消费者的工作力度,从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六、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核心要义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要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必须牢固树立发展与规范并重的理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笔者认为,发展是目标,规范是前提,法治是基础,和谐是关键。因此,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运用国家公权力介入市场时,要完整科学准确地把握规范与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把规范贯穿于食品行业发展的全过程。食品行业只能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必须强调边发展、边规范。要彻底扭转“重发展、轻规范”,“先发展、后规范”,“只发展、不规范”的错误理念和做法。一些地方和部门片面放松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活动,结果不是保护了市场,而是害了市场。一些地方在 “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的驱使下,甘当假冒伪劣产品的保护伞,到头来不仅没有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反而拖累了地方经济发展,甚至导致了地方企业的整体诚信株连,教训极为深刻。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中大案要案的查处对于保护广大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推进食品行业的诚信经营,提高食品行业的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打击食品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既是法治工程、规范工程、稳定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增长工程。
要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必须牢固树立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理念。传统发展观认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或者,在初次分配阶段强调效率,在二次分配阶段强调公平。长期以来,重效率、轻公平的思维定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重效率、轻公平的传统思维不仅导致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的主流价值观受到污染,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遭到破坏,效率目标也很难实现。公平与效率既有差异、冲突的一面,也有相容、共生的一面。在和谐的食品市场中,公平价值与效率价值同等宝贵。公平培育效率,效率成就公平。食品安全监管越严密,食品生产经营者越能慎独自律,食品市场越具有活力。
要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必须牢固树立监管与服务相统一的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之所以强调服务型政府建设,一是由于相对于人民群众和广大市场主体(包括经营者与消费者)而言,政府处于代理人和公仆的角色;二是由于相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而言,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只能处于监管者和辅助者的角色。服务型政府中的“服务”是个广义概念,主要囊括了尊重型服务、保护型服务、指导型服务与促成型服务。对于尊重型服务而言,监管部门要尽量尊重市场主体自治与市场自律,鼓励食品生产经营的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市场手段和民事责任手段在恢复市场秩序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于保护型服务而言,监管部门要充分运用行政核准权限、行政监督权限、行政调查权限、行政处罚权限、行政调解权限,维护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秩序,制止和打击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对指导型服务而言,监管部门应当继续积极发挥行政指导职责,推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加大消费教育和消费指导力度。对于促成型服务而言,监管部门要努力促成和帮助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进出市场,提供食品消费和经营决策所需的信息和咨询,完善食品企业失信制裁数据库等。
要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必须牢固树立监管与维权相统一的理念。监管与维权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监管是手段,维权是目标。食品安全监管的实质是遏制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不法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在消费者诸多维权手段中,行政保护力度最大、成本最低。因此,食品安全监管必须与维权有机统一起来。维权的需要延伸到哪里,监管的阳光就应照射到哪里。笔者认为,监管部门在对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平等保护的同时,应向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予以适度倾斜。这是贯彻和捍卫平等原则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量大面广的消费者权益既具有私权和个体利益的特点,还具有社会权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特点。消费者仅靠一己之力往往很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得不求助于国家公权力和社会力量。因此,监管部门向弱者适度倾斜就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
【作者简介】
第五篇:论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
作者:张德辰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4期
[摘 要]制度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普遍存在制度不完善的问题。随着企业第一次创业的完成,制度创新是民营中小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制度特征;制度缺陷;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K76.3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