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嘉陵区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王主任并各位领导:
嘉陵区是1993年9月南充撤地建市时成立的县级行政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西岸,北靠顺庆区,南邻武胜县,东连高坪区,西接西充县、蓬溪县;幅员面积1278.9平方公里,辖6个工委、48个乡镇、559个村、14个居委会,总人口66万,其中农业人口占90。因属典型的农业大区、工业小区、城市白区、财政穷区,我区于1994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1999年越温达标验收后,又于2001年被列为新一轮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2004年,我区实现地方生产总值(GDP)22.0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614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14、-6.6、30.12和17.8;农民人均纯收入2115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5:29:36。
一、嘉陵区扶贫工作实施概况
嘉陵区通过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群众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一是实施了“七.二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嘉陵区通过7年的努力先后累计解决24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发生率由1994年的38.7%下降到2000年的7.74,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94年全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545元、人均粮食353公斤,2000年分别增长到1138元和432公斤。二是开展了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2001年我区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来,区委、区政府将扶贫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四年来捆绑各类扶贫资金、农业项目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扶贫新村建设和移民扶贫,完成63个重点村的新村建设、1389名贫困人口的移民工程和6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整修渠道185.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3平方公里,实现乡乡通公路,70的村通乡村道路。三是抓好了外资扶贫项目实施。秦巴山区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覆盖我区8个乡镇,93个行政村、25940户、99297人,项目总投资14486万元,其中世行贷款5667万元。通过实施该项目,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社区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社区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教育、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贫困状况得到根本缓解,贫困发生率由1996年的89%下降到2003年的5.19%。该项目实施8年来,先后迎来世界银行第一次检查团、世界银行亚洲局副局长帝上礼先生、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卜圭农先生及国家、省项目办的检查、考察,对我区该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嘉陵区目前面临的贫困现状
通过实施扶贫项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受自然和社会等因素的制约,我区农村目前面临的贫困问题仍然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贫困户收入低,贫困人口返贫率高。据统计,目前我区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下的特困人口有41120人,人均纯收入在625元至1000元的贫困人口有78532人,占全区农业人口总数的6.61和12.7。如果稍遇自然灾害,全区贫困户返贫率将高达30左右。
(二)自然条件恶劣,基础建设明显滞后。我区地处川北干旱走廊腹心地带,境内生态环境差,旱灾、洪灾、雹风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全区有高山村142个,缺水村107个,未通公路的山村118个,全区尚有10万人、20万头牲畜存在饮水困难,12万人存在住房困难。由于缺乏资金和项目,农村基础条件一时难以改变。
(三)教育卫生条件差,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我区中小学危房占20,农村师资力量严重短缺,40的教师学历不达标,学生辍学率在18以上,农村青壮年文盲较多;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差,设备陈旧落后,乡村两级医疗卫生队伍后继无人,农村医疗救助保障体系不完善。
(四)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增收十分困难。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绝大部分地方仍然是靠天吃饭;农村专业协会数量少,涉及领域不广,带动能力不强,信息渠道不畅,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驾驭市场能力弱;近年来由于乡、村财力十分困难,投入到农业实用技术上的培训费十分有限,加之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民缺乏实用技术。
(五)群众观念保守,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目前不少贫困群众商品意识很淡薄,坚信“种粮为糊口、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适应市场经济能力较弱,小农意识、封闭意识十分浓烈,精神状态差,等、靠、要思想严重;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差。
三、今后扶贫工作开展打算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抓住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机遇,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积极争取各类扶贫资金,精心组织实施扶贫项目,扎扎实实地搞好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
第二篇:嘉陵区扶贫开发工作汇报
嘉陵区扶贫开发工作汇报
嘉陵区扶贫开发工作汇报
尊敬的王主任并各位领导:
嘉陵区是1993年9月南充撤地建市时成立的县级行政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西岸,北靠顺庆区,南邻武胜县,东连高坪区,西接西充县、蓬溪县;幅员面积平方公里,辖6个工委、48个乡镇、559个村、14个居委会,总人口66万,其中农业人口占90%。因属典型的农业大区、工业小区、城市白区、财政穷区,我区于1994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1999年越温达标验收后,又于被列为新一轮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我区实现地方生产总值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614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分别同比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2115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5:29:36。
一、嘉陵区扶贫工作实施概况
嘉陵区通过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群众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一是实施了“七.二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嘉陵区通过7年的努力先后累计解决24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发生率由1994年的%下降到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94年全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545元、人均粮食353公斤,分别增长到1138元和432公斤。二是开展了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我区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来,区委、区政府将扶贫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四年来捆绑各类扶贫资金、农业项目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扶贫新村建设和移民扶贫,完成63个重点村的新村建设、1389名贫困人口的移民工程和6所乡镇
卫生院建设任务,整修渠道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3平方公里,实现乡乡通公路,70%的村通乡村道路。三是抓好了外资扶贫项目实施。秦巴山区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覆盖我区8个乡镇,93个行政村、25940户、99297人,项目总投资14486万元,其中世行贷款5667万元。通过实施该项目,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社区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社区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教育、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贫困状况得到根本缓解,贫困发生率由1996年的89%下降到的%。该项目实施8年来,先后迎来世界银行第一次检查团、世界银行亚洲局副局长帝上礼先生、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卜圭农先生及国家、省项目办的检查、考察,对我区该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嘉陵区目前面临的贫困现状
通过实施扶贫项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受自然和社会等因素的制约,我
区农村目前面临的贫困问题仍然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贫困户收入低,贫困人口返贫率高。据统计,目前我区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下的特困人口有41120人,人均纯收入在625元至1000元的贫困人口有78532人,占全区农业人口总数的%和%。如果稍遇自然灾害,全区贫困户返贫率将高达30%左右。
自然条件恶劣,基础建设明显滞后。我区地处川北干旱走廊腹心地带,境内生态环境差,旱灾、洪灾、雹风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全区有高山村142个,缺水村107个,未通公路的山村118个,全区尚有10万人、20万头牲畜存在饮水困难,12万人存在住房困难。由于缺乏资金和项目,农村基础条件一时难以改变。
教育卫生条件差,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我区中小学危房占20%,农村师资力量严重短缺,40%的教师学历不达标,学生辍学率在18%以上,农村青壮年文
盲较多;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差,设备陈旧落后,乡村两级医疗卫生队伍后继无人,农村医疗救助保障体系不完善。
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增收十分困难。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绝大部分地方仍然是靠天吃饭;农村专业协会数量少,涉及领域不广,带动能力不强,信息渠道不畅,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驾驭市场能力弱;近年来由于乡、村财力十分困难,投入到农业实用技术上的培训费十分有限,加之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民缺乏实用技术。
群众观念保守,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目前不少贫困群众商品意识很淡薄,坚信“种粮为糊口、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适应市场经济能力较弱,小农意识、封闭意识十分浓烈,精神状态差,等、靠、要思想严重;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自身
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差。
三、今后扶贫工作开展打算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抓住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机遇,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积极争取各类扶贫资金,精心组织实施扶贫项目,扎扎实实地搞好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以工作实绩来回报上级的关心和厚爱。
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开展扶贫工作。即:在扶贫目标上,由主要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调整为解决生存问题和提高发展能力相结合,努力构建“和谐农村”;在扶贫范围上,由着重抓国家贫困县调整为在抓好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同时更加强调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在扶贫内容上,由主要解决贫困人口吃穿问题调整为既解决吃穿问题又解决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问题;在扶贫投入上,由分散使用资金调整为捆绑资金集中力量解决一些突出问题。
突出治水兴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国家进一步增大扶贫资金投入 的机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农村村道公路的建设,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农户改善生产、生活、生存环境,不断促使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坚持因地制宜搞好产业扶贫工程。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发展有特色的种养业尤其是山羊、生猪、家禽的养殖;二是要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作为全区扶贫开发的重要工作,实行农科教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特色农业;三是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对我区现有的产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四是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注重示范引导,帮助农民切实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为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创造条件;五是有计划地建设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搞好农产品流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进一步加大劳务开发扶贫力度。实践证明,劳务开发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 的主要来源。为此,我区将把劳务开发与移民扶贫紧密结合起来,在区扶贫培训中心及各类技术学校开展不同类型的劳务扶贫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工素质,加大农村人口的转移力度,实现转移脱贫。
尊敬的王主任及各位领导,嘉陵区扶贫开发任务艰巨、任重道远,要从根本上消除贫困,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引进外资扶贫项目和国内项目的力度,恳请各位领导继续给予我区更多的关照和支持!
第三篇:嘉陵区扶贫开发工作汇报
嘉陵区扶贫开发工作汇报
尊敬的王主任并各位领导:
嘉陵区是1993年9月南充撤地建市时成立的县级行政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西岸,北靠顺庆区,南邻武胜县,东连高坪区,西接西充县、蓬溪县;幅员面积1278.9平方公里,辖6个工委、48个乡镇、559个村、14个居委会,总人口66万,其中农业人口占90。
因属典型的农业大区、工业小区、城市白区、财政穷区,我区于1994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1999年越温达标验收后,又于2001年被列为新一轮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2004年,我区实现地方生产总值(GDP)22.0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614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14、-6.6、30.12和17.8;农民人均纯收入2115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5:29:36。
一、嘉陵区扶贫工作实施概况
嘉陵区通过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群众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一是实施了“七.二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嘉陵区通过7年的努力先后累计解决24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发生率由1994年的38.7%下降到2000年的7.74,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94年全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545元、人均粮食353公斤,2000年分别增长到1138元和432公斤。二是开展了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2001年我区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来,区委、区政府将扶贫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四年来捆绑各类扶贫资金、农业项目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扶贫新村建设和移民扶贫,完成63个重点村的新村建设、1389名贫困人口的移民工程和6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整修渠道185.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3平方公里,实现乡乡通公路,70的村通乡村道路。三是抓好了外资扶贫项目实施。秦巴山区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覆盖我区8个乡镇,93个行政村、25940户、99297人,项目总投资14486万元,其中世行贷款5667万元。通过实施该项目,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社区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社区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教育、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贫困状况得到根本缓解,贫困发生率由1996年的89%下降到2003年的5.19%。该项目实施8年来,先后迎来世界银行第一次检查团、世界银行亚洲局副局长帝上礼先生、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卜圭农先生及国家、省项目办的检查、考察,对我区该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嘉陵区目前面临的贫困现状
通过实施扶贫项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受自然和社会等因素的制约,我区农村目前面临的贫困问题仍然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贫困户收入低,贫困人口返贫率高。据统计,目前我区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下的特困人口有41120人,人均纯收入在625元至1000元的贫困人口有78532人,占全区农业人口总数的6.61和12.7。如果稍遇自然灾害,全区贫困户返贫率将高达30左右。
(二)自然条件恶劣,基础建设明显滞后。我区地处川北干旱走廊腹心地带,境内生态环境差,旱灾、洪灾、雹风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全区有高山村142个,缺水村107个,未通公路的山村118个,全区尚有10万人、20万头牲畜存在饮水困难,12万人存在住房困难。由于缺乏资金和项目,农村基础条件一时难以改变。
(三)教育卫生条件差,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我区中小学危房占20,农村师资力量严重短缺,40的教师学历不达标,学生辍学率在18以上,农村青壮年文盲较多;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差,设备陈旧落后,乡村两级医疗卫生队伍后继无人,农村医疗救助保障体系不完善。
(四)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增收十分困难。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绝大部分地方仍然是靠天吃饭;农村专业协会数量少,涉及领域不广,带动能力不强,信息渠道不畅,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驾驭市场能力弱;近年来由于乡、村财力十分困难,投入到农业实用技术上的培训费十分有限,加之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民缺乏实用技术。
(五)群众观念保守,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目前不少贫困群众商品意识很淡薄,坚信“种粮为糊口、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适应市场经济能力较弱,小农意识、封闭意识十分浓烈,精神状态差,等、靠、要思想严重;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差。
三、今后扶贫工作开展打算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抓住被列为国家扶贫开
发工作重点县的机遇,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积极争取各类扶贫资金,精心组织实施扶贫项目,扎扎实实地搞好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以工作实绩来回报上级的关心和厚爱。
(一)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开展扶贫工作。即:在扶贫目标上,由主要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调整为解决生存问题和提高发展能力相结合,努力构建“和谐农村”;在扶贫范围上,由着重抓国
家贫困县调整为在抓好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同时更加强调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在扶贫内容上,由主要解决贫困人口吃穿问题调整为既解决吃穿问题又解决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问题;在扶贫投入上,由分散使用资金调整为捆绑资金集中力量解决一些突出问题。
(二)突出治水兴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国家进一步增大扶贫资金投入的机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农村村道公路的建设,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农户改善生产、生活、生存环境,不断促使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三)坚持因地制宜搞好产业扶贫工程。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发展有特色的种养业尤其是山羊、生猪、家禽的养殖;二是要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作为全区扶贫开发的重要工作,实行农科教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特色农业;三是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对我区现有的产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四是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注重示范引导,帮助农民切实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为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创造条件;五是有计划地建设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搞好农产品流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四)进一步加大劳务开发扶贫力度。实践证明,劳务开发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为此,我区将把劳务开发与移民扶贫紧密结合起来,在区扶贫培训中心及各类技术学校开展不同类型的劳务扶贫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工素质,加大农村人口的转移力度,实现转移脱贫。
尊敬的王主任及各位领导,嘉陵区扶贫开发任务艰巨、任重道远,要从根本上消除贫困,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引进外资扶贫项目和国内项目的力度,恳请各位领导继续给予我区更多的关照和支持!
第四篇:嘉陵区扶贫开发工作汇报
尊敬的王主任并各位领导:
嘉陵区是1993年9月南充撤地建市时成立的县级行政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西岸,北靠顺庆区,南邻武胜县,东连高坪区,西接西充县、蓬溪县;幅员面积1278.9平方公里,辖6个工委、48个乡镇、559个村、14个居委会,总人口66万,其中农业人口占90%。因属典型的农业大区、工业小区、城市白区、财政穷区,我区于1994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1999年越温达标验收后,又于2001年被列为新一轮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2004年,我区实现地方生产总值(GDp)22.0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614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14%、-6.6%、30.12%和17.8%;农民人均纯收入2115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5:29:36。
一、嘉陵区扶贫工作实施概况
嘉陵区通过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群众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一是实施了“七.二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嘉陵区通过7年的努力先后累计解决24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发生率由1994年的38.7%下降到2000年的7.74%,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94年全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545元、人均粮食353公斤,2000年分别增长到1138元和432公斤。二是开展了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2001年我区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来,区委、区政府将扶贫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四年来捆绑各类扶贫资金、农业项目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扶贫新村建设和移民扶贫,完成63个重点村的新村建设、1389名贫困人口的移民工程和6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整修渠道185.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3平方公里,实现乡乡通公路,70%的村通乡村道路。三是抓好了外资扶贫项目实施。秦巴山区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覆盖我区8个乡镇,93个行政村、25940户、99297人,项目总投资14486万元,其中世行贷款5667万元。通过实施该项目,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社区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社区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教育、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贫困状况得到根本缓解,贫困发生率由1996年的89%下降到2003年的5.19%。该项目实施8年来,先后迎来世界银行第一次检查团、世界银行亚洲局副局长帝上礼先生、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卜圭农先生及国家、省项目办的检查、考察,对我区该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嘉陵区目前面临的贫困现状
通过实施扶贫项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受自然和社会等因素的制约,我区农村目前面临的贫困问题仍然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贫困户收入低,贫困人口返贫率高。据统计,目前我区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下的特困人口有41120人,人均纯收入在625元至1000元的贫困人口有78532人,占全区农业人口总数的6.61%和12.7%。如果稍遇自然灾害,全区贫困户返贫率将高达30%左右。
(二)自然条件恶劣,基础建设明显滞后。我区地处川北干旱走廊腹心地带,境内生态环境差,旱灾、洪灾、雹风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全区有高山村142个,缺水村107个,未通公路的山村118个,全区尚有10万人、20万头牲畜存在饮水困难,12万人存在住房困难。由于缺乏资金和项目,农村基础条件一时难以改变。
(三)教育卫生条件差,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我区中小学危房占20%,农村师资力量严重短缺,40%的教师学历不达标,学生辍学率在18%以上,农村青壮年文盲较多;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差,设备陈旧落后,乡村两级医疗卫生队伍后继无人,农村医疗救助保障体系不完善。
(四)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增收十分困难。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绝大部分地方仍然是靠天吃饭;农村专业协会数量少,涉及领域不广,带动能力不强,信息渠道不畅,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驾驭市场能力弱;近年来由于乡、村财力十分困难,投入到农业实用技术上的培训费十分有限,加之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民缺乏实用技术。
(五)群众观念保守,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目前不少贫困群众商品意识很淡薄,坚信“种粮为糊口、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适应市场经济能力较弱,小农意识、封闭意识十分浓烈,精神状态差,等、靠、要思想严重;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差。
三、今后扶贫工作开展打算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抓住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机遇,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积极争取各类扶贫资金,精心组织实施扶贫项目,扎扎实实地搞好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以工作实绩来回报上级的关心和厚爱。
(一)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开展扶贫工作。即:在扶贫目标上,由主要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调整为解决生存问题和提高发展能力相结合,努力构建“和谐农村”;在扶贫范围上,由着重抓国家贫困县调整为在抓好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同时更加强调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在扶贫内容上,由主要解决贫困人口吃穿问题调整为既解决吃穿问题又解决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问题;在扶贫投入上,由分散使用资金调整为捆绑资金集中力量解决一些突出问题。
&nb
第五篇:嘉陵区扶贫开发办公室
嘉陵区扶贫开发办公室 2009年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二OO九年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实施的关键年,我办以此为指针,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中、省、市扶贫开发会议精神,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一水二路三产业四人居环境五社会事业六民主法制”的工作重点,大力实施新村建设、产业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等工程,努力实现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二OO九年全年,我办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区委开创“四个新局面”的工作重点和建设川东北新兴经济强区的宏伟目标,结合工作实际,创新思路,改进方法,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有力地推动了我区扶贫开发工作。
到目前,已解决我区贫困人口2870人,占全年目标任务(2780人)的103.3%;劳动力转移培训585人,占全年目标任务(575人)的100.2%;建沼气池2013口,占全年目标任务(2000口)的100.7%。现将我办全年扶贫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效
(一)围绕扶贫政策,认真规划上报项目,积极争取各类扶贫资金
2009年,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做到了扶贫项目选得准,实施快;扶贫典型抓得实,1 带动强;贫困群众见效快,受益早。
目前共争取各类扶贫资金1609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1200万元的134.08%。包括:劳务扶贫资金46万元;村道扶贫资金35万元;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15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50万元,残疾人扶贫资金6万元。外资扶贫资金(中泰华威社区综合扶贫示范试点资金)1080万元;对口帮扶资金190万元;工业和信息化部定点帮扶资金52万元。
(二)围绕民生工程,整合资源,各项扶贫工作成效斐然 1.村道公路建设:利用财政资金,2009年主要在石楼乡李家观村、罗家寺村,金凤镇何良村,集凤镇青杠岭村,华兴乡五桐庙村新建村道公路3.5公里,现在基本完成,可解决1000多人的行路难问题。利用对口帮扶资金,帮助积善乡柿子沟村、沙鼻嘴村修建泥结碎石路面(路基5米,有效路面3.5米)3.1公里;在大通龙池院村和梓潼庙村两个村内,修建产业便民路8公里。
2.水利建设:①对大通镇梓潼庙村人畜饮用水工程实施补助,成功完成该村6、9社共两个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130多户380人、360头牲畜的饮用水困难;②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整合农机、水利、财政资金,在积善乡唐底垭新建提灌站工程。该工程年内已启动,预计明年6月前竣工。建成后,可解决该乡3个村33个社2300亩耕地的生产灌溉及1090户3300多人的饮用水困难;③协调省水利厅项目资金75万元,在天星乡 玄祖庙村新建山湾塘1口,蓄水池4口,石河堰1处。该项目目前已开工,建成后可解决4个村1032户,4138人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3.卫生院建设:①为切实解决边远山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我们周密安排,精心选择,在距区城远(90公里)、覆盖范围广(服务面积28平方公里)、服务群众多(服务群众1.6万人)的桥龙乡改建了乡卫生院业务用房。从对口帮扶资金中抽出30万元补助乡卫生院,乡政府自筹60万元,新建了一座面积达800平方米的3层现浇框架结构业务用房。目前,病床200平方米、门诊100平方米、辅检及手术室等500平方米的乡卫生院业务用房已全面竣工。对口帮扶资金在为桥龙乡广大群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②协调资金4万元,扩建天星乡卫生院住院部50㎡,增设病床8张,增强了乡卫生院一般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就近就医困难。
4.“三农百事通”工程:由中电科技30所投资10万元援建的首批 “三农百事通”农村信息化工程,在桥龙、临江等7个乡(镇)实施完毕。“桥龙黑山羊”等农业品牌实现了网上交易。
5.援建希望小学工程:①今年3月17日,投资80万元,2008年开工的临江乡观音寺村电子希望小学竣工剪彩,并正式启用。工信部及中电科技29所相关负责人、区委有关领导 出席剪彩仪式。②利用工信部帮扶资金并整合资源,拉动投资90万元,在库区土门乡冯家坝村新建联合小学1所,建筑面积570平方米,主体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
6.关注弱势群体:①今年对9个乡镇(花园乡、三会镇、桃园乡、太和乡、大通镇、双店乡、安平镇、大观乡、李渡镇)的30户家庭特穷的残疾人进行现金补助(3000元/户),使30户残疾人对自己受灾受损房屋进行了改造,解决了30户残疾人、110人的住房难问题。②争取工信部捐赠资金资金2万元,对2009年20个贫困家庭的大学新生实施了救助,圆了这些困难学子的大学梦。③9月25日,中国扶贫基金会救助嘉陵区孤儿的助学款发放仪式在区政府116会议室隆重举行。此次救助义举,由我办去年拟定救助计划并向上级部门申报,通过积极争取,经中国扶贫基金会审定后实施,共救助我区孤儿34名,每人1200元,共计40800元。
(三)立足农民增收,培育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本,我办依靠产业发展,利用各种扶贫资源来促进农民增收,切实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
1.产业扶贫成效显著:我办坚持把产业化扶贫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效益的重要举措。①一年来,我办进一步发展了木老乡、大通镇、曲水镇、礼乐乡等优质肉兔生产基地,建立养兔协会5个,发展肉兔养殖户366户,发放种兔3500多只。②在曲水、李渡发展种母猪养殖户216户,发放种母猪260头。同时,我办通过技术指导、提供服务等方式,带动了贫困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③在石楼乡李家观村、罗家寺村、伯阳观村、小观子村发展贫困农户养肉鸡,直接受益户250户,辐射带动整个石楼乡和双桂镇的部分村。通过村级互助社、专业经合组织平台,可辐射带动1000户农户养殖肉鸡,可使项目农户年户均增收11900元。
2.扶贫互助提供保障:2009年,我们利用省、市、区三级财政投入的扶贫互助资金150万元,农民自筹的50万元资金,仍然采取竞争择优的方式,在全区389个贫困村中选择村级班子强、村上有产业基础的10个贫困村(大通镇梓潼庙村、三木桥村,安平镇依阳桥村,世阳镇碑垭村、杨家寺村,木老乡何家村,龙蟠镇新学堂村,天星乡圈角湾村,李渡镇张家桥村,双店乡杜家嘴村)建立村级互助社。通过互助社的平台,为发展生猪、小家禽养殖等见效快、效益好的项目提供了资金渠道和保障,并给入社村民提供养殖技术、买卖信息等相关信息,极大地推动了贫困村的产业发展。
3.社会帮扶关注产业:今年,我办利用对口帮扶资金,整合农业、以工代赈、农机、交通、水利、林业以及灾后重建等资金近千万,集中在大通镇龙池院村和梓潼庙村两个村,建设“幸福新村”示范片。在示范片内,以“业主+合作社+农户”模式调整产业结构,突出绿色循环主题,积极培育高中端蔬菜种植和肉兔养殖项目。利用帮扶资金为业主及养殖农户提供圈 舍补助和种兔补助,大力发展肉兔养殖项目。目前,已发放种兔218组,补助农户兔圈1422个。
(四)依托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1.劳务扶贫:坚持把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素质作为扶贫工作的一项治本措施。继续按照“大培训、大转移、大增收、大发展”的工作思路,2009年我们继续发挥基地学校的职能与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定单式”培训、“定向式”输出方式,加快2009年劳务培训工作。一是加强了培训宣传与生源组织力度,一方面把生源放在提前返乡的农民工上,另一方面把重点放在较年轻且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和农村退伍军人上;二是培训模式多形式、多层次,采取了学校培训、企校联合培训、下乡培训等方式适应不同的培训对象,不但提高了培训质量,减少了农民工的顾虑,提高了农民培训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为返乡农民工二次就业提供了机会。到目前为止,共培训农村劳动力585人,推荐就业人数达585人,就业率达到100%。就业人员主要分布在广东、深圳、重庆等地,也有部分在成都、南充打工的,工资800元—1500元,真正达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个家庭”。
2.再就业培训:7月13日至16日,我区成功承办了由杭州市经合办主办、南充市帮扶办组织的两期浙江省对口帮扶农村基层干部和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班。通过生动的案例教学 和实地考察2008年杭州市帮扶的河西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来自仪陇、南部、营山、西充、阆中、嘉陵六个县(市、区)的126名村级基层骨干和返乡农民工学员,转变了择业观念,学到了实用技能技术,增强了致富信心。
二、经验与作法
(一)严格资金管理,规范操作程序
1.严格执行财政扶贫资金公示制。市扶贫领导小组下达计划后,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实施地将项目名称、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和农户自筹资金等情况,以及项目建设内容、补助标准、补助对象、补助环节等内容进行了公示,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2.坚持县级报帐制。区扶贫办、区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和乡镇领导一起到项目点根据群众意见共同进行规划,项目实施完工后,由项目实施单位向区扶贫办递交验收报告,区扶贫办、区财政局组织相关部门共同对规划项目实施情况、项目工程质量、软件资料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经区扶贫办和区财政局同意,由区财政局直接将项目资金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这改变了以前将项目资金拨付到乡镇,再由乡镇拨付到业主单位的方式,有效避免了部分乡镇挤占、截留、挪用项目资金的现象。
(二)创新扶贫新理念,探索扶贫新路子
1.我区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CDD)经过三年的实施,已完成总投资992.5万元,占计划1045万元的95%。在CDD项 目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我区CDD项目村10月中旬为全国“社区主导与新农村建设”国际研讨会提供了现场,接受来自全世界20多个非政府组织与金融专家的考察,其先进的扶贫理念,独特的扶贫模式,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与会专家、官员的认可、称赞。CDD扶贫理念的确立,是我区扶贫史上的一重大理论突破。这一理念,被嘉陵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写入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并广泛运用到我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去。
2.今年,我办成功争取到CDD项目的拓展项目——贫困社区综合扶贫试点示范项目资金1080万元。该项目由中泰华威捐赠资金,国务院扶贫办外资管理中心具体监管,并运用社区主导理念在我区13个项目村进一步开展相关试点工作。到目前,我区该项目已经启动,通过前期的启动培训、基线调查,并于11月4日、5日分别在石楼乡、大通镇进行了先导村的竞争选择。先导村的各项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个项目的开展,为我区今后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创新的平台,也提示了新的方向,为我区扶贫开发工作探索新路子创造了条件。
(三)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1)狠抓了干部素质建设。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严格执行党组理论学习和全办干部职工学习制度,结合扶贫开发工作实际,每周有组织地开展集中学习讨论。通过理论学习和思想解放大讨论,干部职工政策理论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工作激情增加,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增强,为有 序推进各项扶贫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狠抓了机关效能建设。全面推行党务、政务公开,优化服务环境,简化办事程序。严格考勤制度,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和失职追究制,对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限时办理。加强了机关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投入5万元对办公楼及会议室进行了维修,更换了部分办公设备,改造了小区停车位,增添了绿化带,改善了办公环境,使办公区域及小区实现了美化、亮化、净化。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扶贫项目和资金下达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实施的进度。二是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返乡农民工人数大大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难度加大。三是扶贫工作进展不平衡,少数扶贫重点村发展思路不够清晰,干部群众依然存在“等、靠、要”等被动思想。四是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
四、2010年的工作打算:
一是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国家、省、州有关扶贫开发的政策、法规及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政治理论、业务学习,提高认识,加强指导,落实责任,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二是做好扶贫项目的申报工作。加强项目库的建设,不断提高扶贫项目管理水平。三是积极推广社区主导理念,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四是进一步加大贫困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的工作力度。坚持把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基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工作来抓,以网点学校为依托,采取上下联动,分层推进的方式,突出抓好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要与整村推进、小额信贷扶贫、产业扶贫相结合,严把劳务输出对象关,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切实提高贫困劳务输出人员的稳定性和实效性。力争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500人。
五是继续加强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浙江省、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相关帮扶单位的密切联系,争取更多的社会帮扶资金。
六是争取新一轮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国家扶贫政策每10年会有一个较大的调整,现在正实施的国家“2001—2010年”十年扶贫规划即将结束,我们将在区委、区府的领导下,在南充扶贫办支持下衔接国家、省扶贫部门,努力争取新一轮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八是完成区委、区府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OO九年十一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