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技术创新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关系及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本站推荐)
技术创新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关系及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技术创新是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重大的技术创新会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转变。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的组合包括①引进新产品;②引用新技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③开辟新的市场(以前不曾进入); ④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⑤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的组织,例如生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对技术创新的全新理解是: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它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这两大环节。这样理解的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技术的商业应用和创新产品的市场成功。
技术创新既可以由企业单独完成,也可以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完成,但是,技术创新过程的完成,是以产品的市场成功为全部标志,因此,技术创新的过程,无论如何是少不了企业参与的。具体从某个企业看,企业取何种方式进行技术创新,要视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的实力等有关因素而定。从大企业来看,技术创新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提高技术开发的能力和层次,营造技术开发成果有效利用的机制;从中小企业看,主要是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承接技术开发成果并有效利用的机制。对政府而言,就是要努力营造技术开发成果有效转移和企业充分运用的社会氛围,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至于提供技术开发成果的科研院所和高校,需要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加大技术开发成果面向市场的力度,使企业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有用的技术开发成果。
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原有产品和工艺的显著技术变化。如果在市场上实现了创新,或者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那么创新就完成了。科学发现是指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找到前人尚未知晓的,对于促进科学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客观存在,是对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未知物质、现象、变化过程及其特性、规律的发现和认识。基本特点有两点:第一是“前人尚未知晓的;第二是对于促进科学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二者是科学发现的充要条件,缺一不可。科学发现还必须具有“优先性”,所谓优先性,是指在时间上是“优先”的,如果某个人发现了某种存在,其他人在同一个事件上,就不可以再称为是发现,如果其他人根据上述事件又有新的更深入的研究,并且找到了某种规律,在这个规律上他是优先的,他可以称为是一个发现者,所以,科学发现是人类智慧的闪光,同时也具有“智慧接力”的特征。
科学活动中对未知事物或规律的揭示,主要包括事实的发现和理论的提出。作出科学发现是一切科学活动的直接目标,重要事实或理论的发现也是科学进步的主要标志。这两类发现又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例如,19世纪末以来,电子、X射线、放射性等发现促成了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理论的建立,而后者又推动了各种基本粒子的发现,为粒子物理学的诞生作好了准备。重大的科学发现,特别是重大理论的提出,往往构成某一学科甚至整个科学的革命。
科学理论的发现是创造思维的结果,它往往求助于直觉、想象力的作用,这就必然要涉及科学家的文化素养、心理结构甚至性格特征等复杂的个人因素,有时还往往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这并不意味科学发现毫无规律性可循。科学史上有大量所谓“同时发现”的记载,说明任何发现归根结柢都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的社会实践和科学自身需要的产物,特别是事实的发现往往直接受到社会生产水平和仪器装置制造技术的制约。因此,科学发现在科学发展的总进程中是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它具有自己的“逻辑”,有人还明确地称之为科学发现的逻辑。这种“逻辑”有别于单纯从事实归纳出理论或者从理论演绎出事实的形式逻辑。技术发明是应用自然规律解决技术领域中特有问题而提出创新性方案、措施的过程和成果。发明的成果或是提供前所未有的人工自然物模型,或是提供加工制作的新工艺、新方法。机器设备、仪表装备和各种消费用品以及有关制造工艺、生产流程和检测控制方法的创新和改造,均属于发明。
技术发明是新颖的技术成果,不是单纯仿制已有的器物或重复前人已提出的方案和措施。一项技术成果,如果在已有技术体系中能找到在原理、结构和功能上同一的东西,则不能叫做发明。技术发明不仅要提供前所未有的东西,而且要提供比以往技术更为先进的东西,即在原理、结构特别是功能效益上优于现有技术。发明总是既有继承又有创造,在一般情况下大都有先进性。技术发明必须是
有应用价值的创新,它有明确的目的性,有新颖的和先进的实用性。发明方案既要反映外部事物的属性、结构和规律,又体现自身的需要。发明者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前,已在观念中按功能要求预构所设计的对象,并在发明过程中不断地按优化的功能目标来完善其方案。
不断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人类利用天然条件创造了劳动手段和工艺,并在发明器物的过程中意识到外部世界的性质和自身的力量。
技术发明要利用自然知识和科学原理,并要依靠生产和工程上的技术革新才能发挥作用。与发明相比,科学研究对物质生产更有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但科学必须经过发明才能成为技术,技术必须有发明才能成为新的生产力,技术思想、技术方案是由知识过渡到实践的中介,是科学转化为生产力和工程应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技术发明是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成果,专利把发明的商品属性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不得无偿占有的财产,从而保护发明者的利益。专利还要求发明者公开其创造成果以利于他人有偿使用,并把实施发明创造作为专利权人的法律义务,以促进技术信息交流和发明的推广应用。
科学发现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影响社会进步。虽然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逻辑起点相同,即都是从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开始的,但二者关注的问题性质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使技术创新的发现过程不同于科学发现。在科学发现中,问题可以划分为经验问题和理论问题,前者是指理论在解释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后者是指理论在其内部或与其他理论之间出现矛盾而引起的问题。引发技术创新的问题则不仅仅是认识方面的,还有国家安全、国际竞争、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因此,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被区分为认识驱动型和利益驱动型。而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研发人员也不仅仅从纯技术的角度开展工作,他们必须进行符合市场需要和企业战略的创新活动。
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创新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的概念,必须有收益。如果根据新的思想,生产出新的产品,虽然很新颖,若不能应用,没有收益,这可以说是发明创造,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新。
第二篇: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
内部资料,严禁翻印
长春名师教育学校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
1.(08上海)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现,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
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
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 2.下列科技成就,属于宋元时期出现并深刻影响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是()
A.造纸术
B.火药
C.雕版印刷术
D.活字印刷术 3.春秋时期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诞生时,不可能书写在()
A.龟甲兽骨上
B.竹木简上
C.绢帛上
D.纸张上
4.2007年10月24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飞天。回眸历史,中国古代曾制造出许多领先于世界的天文仪器,其中郭守敬发明了()
A.水运浑象仪
B.地动仪
C.黄道游仪
D.简仪 5.《齐民要术》与《氾胜之书》()
A.都不可能介绍北方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生产经验
B.都介绍了三国时期的农业生产经验
C.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总结
D.都系统介绍了道教的思想
6.2009年,甲型H1N1流感威胁着整个人类。在预防甲型N1H1流感问题上,中医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著作中,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7.某班同学在观察下图时,从图中汲取了以下四点历史信息,正确的应该是()
甘肃天水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纸质地图
A.汉代时期纸已成为最流行的书写材料
B.至迟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发明了造纸术
C.汉代时期纸很珍贵,只能用来绘制地图
D.中国最早发明造纸术的人出生在天水 8.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当时,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
B.雕版印刷术得以推广
C.胶泥活字印刷的诞生
D.金属活字印刷的出现 9.下列人物,对古代的四大发明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①李时珍
②毕升
③蔡伦
④郭守敬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
10.2008年9月25-28日,中国成功实施了“神州7号”载人航天飞行。动力强大、性能稳定的“长征火箭”
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火箭”在中国古代就曾出现过,只不过是以火药做动力。如果你要查找使
用火药的最早记录,应该查阅()
A.《史记》
B.《春秋》
C.《唐书》
D.《清史稿》
校址:吉林大路与临河街交汇(武夷嘉园22栋)
0431-84919348、84919348
内部资料,严禁翻印
长春名师教育学校
11.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速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步伐。其中促进了远洋航线和美洲的发现的文明是()
A.印刷术
B.火药
C.造纸术
D.指南针 12.中国古代遥遥领先于世界的精密历法的编订者是()
A.张衡
B.僧一行
C.梁令瓒
D.郭守敬 13.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
A.算筹的发明
B.珠算运算口诀的编制
C.《授时历》的编制
D.《九章算术》的编制 14.为我国中医学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A.《黄帝内经》
B.四诊法
C.针灸疗法
D.《伤寒杂病论》
15.下图为“中国科普博览——古代科技馆网站”的首页,页面设置了是一项链接。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A.浑天仪
B.翻车
C.赵州桥
D.数学
16.(09浙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一些图书馆的纸质历史文献已经以电子文本的形式提供利用。我们应如何历史的看待这一现象()
A.现代发明比古代发明更为重要
B.造纸术的发明已经失去历史意义
C.历史文献不应该采用时髦的电子文本
D.不论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文本,《论语》终究还是《论语》 17.阅读下列材料: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总计约达50%-71%,公元1000年后的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发明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及其重要的贡献。但自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现代科学,中国的文明确没能够在亚洲产生与欧洲相似的现代科学。请完成:
(1)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长期领先于世界?
(2)宋元时期,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发明是什么?
(3)16世纪后中国未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现代科学的原因是什么?
校址:吉林大路与临河街交汇(武夷嘉园22栋)
0431-84919348、84919348
内部资料,严禁翻印
长春名师教育学校
第九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1.“书楚”
校址:吉林大路与临河街交汇(武夷嘉园22栋)
0431-84919348、84919348 3
第三篇:“科学家与科学发现(发明)”征文
科学与我
周泓熙
发明电灯的人是爱迪生,这是人人皆知的。但是,又有谁知道他付出过多大的努力?正因为他与他的助手们锲而不舍的奋斗,才能创造出电灯。
19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煤气灯,但是煤气靠管道供给,一但漏气或堵塞,非常容易出事——爆炸。人们对于照明的改革,十分殷切。事实上,爱迪生为自己订定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了改良照明之外,还要创造一套供电的系统。爱迪生自言自语道:“我希望它能亮1000个小时,最好是16000个小时!”于是他和他的助手们,不眠不休地做了1600多种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的实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炭丝灯泡,可以一次燃烧45个钟头。后来他更在这基础上不断改良制造的方法,终于推出可以点燃1200小时的竹丝灯泡,这前前后后花了整整30年。
当我们尽情地享受着每一位发明家的发明时,却没有想过,这件发明是怎么来的?这正是每一位发明家善于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再对发明进行改造,完善这一件发明,才能做出自己满意的发明,得到满意的结果。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他们拥有着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能够见微知著。
学习也是一样,当遇到难题时,应该从题目中发现问题,一步步解决问题,去发现答案。我们做每一件事都不应该半途而废,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失败不重要,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努力过。尽管努力过后还是失败,这种失败也是甜蜜的,它已经结成了一个丰硕的果实。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以,天底下也没有免费的答案。不经过思考,是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的。如果说,天底下有“偶然的机遇”可以发现答案,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经过思考的人,那些锲而不舍地寻找答案的人。
第四篇:技术创新与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飞跃式发展,并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依旧是建立在劳动和资源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而这种竞争优势,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等形势的发展变化正日益受到挑战。中国对外贸易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和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调整贸易发展模式,把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对外贸易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带动整个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显著跃升。
[关键词] 技术创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技术创新与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各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但是,支撑中国出口发展的拳头产品、优势产品依旧集中在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从目前来看,这种以劳动和资源优势为基础的出口商品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其发展后劲明显不足。为了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调整贸易和技术发展战略,把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建立在科技竞争优势的基础上。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并加入到亚太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链中,迅速地完成了一部分产业的升级,实现了从初级产品出口主导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在出口产品结构上,也迅速从初级产品向制成品转变。在工业制成品中虽然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迅速,但由于这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来自低劳动成本和免税进口的中间投入,而非来自技术和资本方面的优势,因此,仍明显具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征。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依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导产业(产品)。直到现在,主要优势出口商品仍集中在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对此,可以通过近10年来中国贸易商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变化来分析。
通过近10年对中国9大类商品TC指数的发展变化分析来看,中国外贸竞争力较强的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侧重于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产业和简单加工业,如第1类和第8类商品。而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中,中国的外贸竞争力则显得比较薄弱。第7类机电类商品的外贸竞争力呈稳步上升态势,但该类商品的附加值低、技术水平不高,且主要由加
工贸易的方式构成,其外贸竞争力发挥的基础仍然是低劳动力成本。
面对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形势,为了提高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竞争力,必须转变中国对外贸易依靠劳动力低廉优势获取市场的发展道路,把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建立在科技竞争优势基础上。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技术发展路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这种增长是建立在技术能力低下和技术创新不足的基础上。为了分析技术创新与我国贸易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建立了一个时间序列模型予以检验。在模型中,我们用中国年均研发经费投入代表技术创新能力,对它和贸易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
本文选取了中国1978-2004年的出口贸易额和研发经费投入为样本数据,对上述数据予以协整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说明。
为了消除异方差,本文检验对外贸易和研发投入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并用Y表示对外贸易额增长率,用X表示研发投入增长率。
首先对数据做单位根检验,以检验其平稳性。对时间数列Y和的平稳性检验采用ADF方法检验,结果见表3。
表
3、表4的两个表格的检验结果显示,所有数据的初始值均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即原变量为非平稳时间序列。而所有数据的一阶差分均在1%、5%和10%水平上,ADF临界值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即数据的一阶差分序列为平稳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本文采用Johansen提出的方法,对Y和X的协整关系予以检验,相应检验结果见表5。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Y和X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并且至少存在两个协整方程。本文采取“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建立一个ECM模型。
首先估计二阶ECM模型:
DYT=0.229DXT-0.498DYT-1-0.082DXT-1 0.114XT-2-0.406YT-
2(1.24)(-3.20)(-0.75)(1.11)(-2.53)
括号内的T值表明式子当中有些变量统计性不显著。继续估计一阶ECM模型:DYT=0.129DXT-0.445YT-1 0.079XT-
1(1.82)(-3.35)(1.00)
R2=0.25,DW=2.07,括号内的数值为T值。写成误差修正模型形式如下:DYT=0.129DXT-0.445(YT-1-0.17XT-1)
其中,长期关系是:YT-1=0.17XT-1
协整分析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增长与研发经费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也就是说,研发投入增加1%,会带动对外贸易0.17%的增长。1990-2004年间,中国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为18.9%,至此,我们可以计算出技术创新对对外贸易的年均拉动作用为18.9*0.17%=3.2%。即,在中国每年对外贸易总增长中,有3.2%是由技术创新引起的。1990-2004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为18.1%,最终我们得出技术创新在中国对外贸易增长中发挥的作用为17.7%。换言之,技术创新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贡献率为17.7%。分析还表明,技术创新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还很有限。尽快实现出口商品结构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是时代发展给中国提出的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急迫的课题。而国家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正是适应当今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提出来的。
三、建立国家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
国家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以促进和推动对外贸易发展为目标,将参与对外贸易的企业、相关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部门等行为主体通过一定的机制联系起来,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部门特色的技术创新协作群体,不断优化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就中国而言,由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中国的企业和产业正面临着新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严峻挑战。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研究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国家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中国国家贸易竞争的核心和长期优势。
1.建立以外贸企业为主体的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发挥技术创新对贸易的促进效应,就必须建立起以企业为中心的贸易促进自主技术创新体系。为了加强外贸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大型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要提高自己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快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加大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二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扶持体系。许多国家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在推动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政府有关机构应当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贴息贷款及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并鼓励这些企业积极向国际市场挺进,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和活力。
2.建设和完善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的中介机构。对于一个创新体系而言,技术创新的选择能力,即对市场、产品以及技术和创新资源做出创新性选择的能力是影响其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而技术创新选择能力又取决于搜索和监控相关技术经济信息、确认技术和市场机会以及利用这种技术所必须的知识、信息和技能的能力。建立和完善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中介机构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务中介机构,这些机构要站在全球的角度收集和整理科技、经济、市场等信息,能够及时地把握世界前沿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同时,不断强化对世界市场需求的前瞻性研究。在此基础上,中介机构根据已有信息资料和预测结果,协助企业对技术创新做出取舍。并且,技术中介机构还可以利用它所建立的技术源、技术吸收企业以及与技术流转应用有关部门的信息网络,为外贸企业、研究机构牵线搭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
3.完善鼓励发展贸易促进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障和促进技术创新,是建设我国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中国目前知识产权保护来看,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意识都比较淡薄。中国每年有3万多项科技成果,只有10%左右申请了专利保护。自1985年专利法实施以来,中国专利局累计受理发明申请专利38万多件,其中向国外申请的不足4000件。这意味着中国每年90%的科技成果可以被世界共享,99%的发明专利可以被在中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无偿使用。现在,发达国家不断强化对中国的“专利壁垒”,而中国的科技成果却不设防,这显然不利于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为此,要培养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引导外贸企业提高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运用法律制度维护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4.营造有助于贸易促进技术创新发展的社会氛围。一个国家创新活动所面临的社会氛围对其创新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或经济活动过程,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中国的要素资源禀赋特征决定了目前在中低档产品生产以及在加工制造业的中低端(特别是组装)上的低成本、低价格态势,这是中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优势。在这方面,中国的许多产业进入国际市场时几乎是“所向无敌”,这直接表现为中国加工生产的工业制成品占国际市场的份额一度迅速上升,这种现状使许多企业在技术发展路径上青睐于技术引进,认为自己组织力量搞开发,花钱多且费事。其结果是企业开始“变懒”,自主创新意识淡薄。为此,应充分认识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持久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下生存发展的关键。
5.站在全球化高度认识技术创新。在现今新的贸易自由化主导的世界贸易格局中,传统的贸易保护方式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从目前的贸易格局看,发达国家利用自己拥有的先进技术,更多地依靠知识产权、贸易技术壁垒等新的手段控制市场。中国对外贸易中受技术标准影响的额度约有1/4,每年直接影响100多亿元的贸易出口。必须密切注视国际标准化发展动态,建立既符合世贸规则、又能保护中国利益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从而改善国内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条件,并且在出口方面增强中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缺乏技术创新将会成为影响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不确定因素。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要高度强调和重视技术创新,将技术创新与国家的国际贸易竞争力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基于技术创新的国家贸易促进体系,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王春法.主要发达国家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3]尹翔硕.技术进步与新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第五篇:读《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有感
“为什么我们还不知道这些重大和明显的事情的真相呢?主要原因确实是因为中国人自己没注意到这些。如果做出这些发明和发现的主人自己都不再要求得到发明和发现权,如果连他们自己对这些发明和发现的记忆都淡漠了,那么这些发明和发现的遗产继承人何苦还要替他们去争回丢失了的权利呢?时至今日,是否许多西方人还要知道这些真相,恐怕都很有疑问。因为我们总满足于认为,我们现有的地位是靠自己经过孤立无援的努力而达到的,我们是一切才能和技能的值得夸耀的主人。”
这是美国学者罗伯特·k·g·坦普尔在他的作品《thegeniusofthechina》---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的序言。这本1995年出版的书刊在学术界公认为是李约瑟博士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浓缩精华本;李约瑟本人也在序言中赞许此书是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精彩提炼。它用通俗的语言列举了中国古代的一百项天才的发明,书中的文字和图片仿佛把读者们带到了数千年前,带到了那些上观天象,俯察地理,通达人世变迁的祖先身边。在感慨古代中国人卓越智慧的同时,我也体会到了作者本身对于中国文化那股强烈的热情。反观自己,尤其是当我发现书中有近一半的发明项目是我闻所未闻的内容之后,我更是不犹得深感惭愧,而正是这些发明,曾改变过世界发展的进程。目前在各国的学术界已经有个这样的共识:“中国在古代和中世纪的大量发明创造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度,正像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所指出的:“中国文献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与发现,考古证据或绘画实物证实中国的发明与发现比欧洲类似的或照搬的发明与发现往往领先很长一段时间……不管你探究哪一项,中国总是一个接一个地位居‘世界第一’。””当然,“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四大发明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如雷灌耳,这些人类史上里程碑似的内容曾伴随着每一个国人的成长历程。在奉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今天,还来不及让国人了解中国绝不仅仅是四大发明,就因近代科技的缺乏,让很多虽然有着灿烂历史的中国人的内心蒙上了一层不可名状的阴影。“为什么具有系统实验和自然知识假说数学化特征的近代自然科学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首先在西方兴起?为什么在公元后一千五百年间中国发展科学比西方更为有效与领先?中国都有哪些成就,其贡献如何?为什么中国传统科学基本上处于经验阶段或达芬奇式的水平,而未能自发地出现近代科学或伽利略式的突破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更是让这璀璨的历史仿佛陡然成为负担,更是引发了学术界旷日持久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中国人乐于从自然中寻找答案,在浑浊中思考真理,这是中国无法建立具备实验和理论体系的科学的根本原因。还有学者甚至认为中国从来就没有科学。而最终争论上升到什么才是科学这一有关定义的层面上。李约瑟难题同样激起了文化领域的强烈反应,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科学技术在很长时间里世界领先的图景,相当大程度上是中国人自己虚构出来的──事实上西方人走着另一条路,而在后面并没有人跟着走的情况下,“领先”无从谈起。”这从本质上颠覆了中国古代发明的历史意义。几个世纪以来的中国,遭遇了太多的苦难,在发展的道路上又饱受着新文化的冲击,本土文化的匮乏与挫折感使叛逆情绪在文化界弥漫开来,先进而普适的哲学与人文成为方向,人们心目中“价值”的重要性已经远远地大于“意义”。这使得我们丧失了去冷静而客观地衡量或者评判我们历史文化的能力,更是难以真正的体会到我们祖先那些创造的激情。就象文章开始的那段序言所描述的那样,真的有很多人已经对这些记忆淡漠了。李约瑟在撰写《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的母本《中国科学技术史》时有着坚定的信念,那就是科学具有人类其他活动领域如政治、经济等所不具备的特性,科学就是实现大同理想的最佳手段。而科学的基本态度,就是客观。就我看来,科学并没有经验性科学和实验性科学的区别,只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总结,这些总结从来不带有任何好恶的感情色彩。科技和先进没有同等含义,科技不能因为它的质朴而否定它的存在。无论《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这本书的作者出于什么动机,或者含有什么样的热情。或者书本身是否是“民科”,将会被赋予什么样的“使命”,这些并非值得我们去关心的内容,作者只是以一位旁观者的身份,将中国古代文明与现代人类生活相关联的内容发掘了出来,并一一罗列,让人们有机会通过它们系统性地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成就。在这些林林种种的发现和发明间,我们其实也并不需要在乎它们是否是世界第一,但它们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了解的有关我们自己的过去,我相信,每个人都能从内心深处感悟到这些发明和发现所存在的意义,我同样相信,我们的祖国不仅拥有历史,最重要的是,我们还拥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