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然辩证法论文-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再认识
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再认识
杨洁
摘要:随着进入21世纪的高新知识时代,科学与技术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科学是探索自然、寻求真理从而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而技术是根据理论和实际经验所造的方法和工具,两者具有本质的不同和相对独立性;在文明发展的历程中,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反过来,技术又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手段,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重新认识和正确把握科学与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科学 技术 联系 区别 一体化
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越来越趋向一体化。科学
是对事实真理的客观反映,与事实真相密不可分。而技术是从科学到生产的中间环节,是把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技术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科学原理的指导,许多新兴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就直接来自于现代科学的成就。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从历史上看,技术先于科学,科学源于技术,技术是科学之母;从近代后期以来看,科学上先有重大发现,技术上才有重大突破,科学是技术之父,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延伸和应用[1]。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因此错综复杂,二者既有原则性的区别和相对的独立性,也有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
一、科学与技术的概念
要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译自英文的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知识”,是理性地、系统地探索自然,目的是寻求真理、发现新知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认识活动,从而对事物产生正确判断。科学是人对自然界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个方面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一般由五部分有机构成:实验事实、基本概念、原理及定律、演绎体系及理论体系应具备的逻辑和谐性、可预见性和可检验性。技术译自英文的technology,由希腊文的“艺术或技巧”和“学问”两个字根构成,是生产的物质手段,是科学理论的应用,是人有目的地运用科学理论和技能,借助物质手段,实现自然界人工化的社会活动过程。但是,新技术不一定马上能成为产品。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再到产品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线性的,需要经过多次的循环、反馈和反复,也需要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技术开发三方面的科学和技术人员脚踏实地地工作,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对技术,不
[2]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古时手工劳动时代,技术被看成是个人的技能、技艺;18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认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马克思主义将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作用。
二、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提到科学的本质,人们往往会想到技术,毫无疑问,科学和技术确实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经常被连起来使用,简称“科技”。但是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名词,具有不同的概念,不同的性质,在许多问题上不能混为一谈。
首先,科学与技术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力范畴,但它们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一般生产力;技术则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
其次,科学与技术的目的和任务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其目的和任务在于认识和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它侧重回答自然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和“能不能”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而技术属于实践范畴目的和任务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利用和改造,发明世界上没有的东西,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它主要解决针对客观世界(作用对象)“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有什么用”的[3]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操作体系。一项科学活动的目的是逐步建立知识体系,对某种现象做出解释,为一些事件提供一个真实的描述,判断一些状态的性质;一项技术活动的目的则是为实现人类的愿望提供便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研究一种二进制计算方法替代十进制的计算方法,是一项科学活动;而用二进制的计算方法设计一种计算机,则属于技术活动。
其三,两者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以认识自然、探索未知为目的。虽然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但是却有它的不可预见性,具体的发展途径,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间在哪个实验室出现,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重大突破,以百年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获奖者从本人的兴趣出发而进行工作的,有的甚至是工作中偶然的发现,是原先完全没有预料的事情。比如,抗生素青霉素就是偶然被发现的。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造福了人类,对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按照预定的计划,组织安排而最终获得突破的反而只是极少数。好像还没有哪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通过有目的的预先组织,精心安排、刻意培养而产生的。而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得到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由于它有了科学的根据,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并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包括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规划,因此总体来说是可预见的。
最后,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形式、肯定方式以及评价标准不同。科学活动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例如报告、论文、著作等;技术活动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物质形态,例如产品、装置、设施及控制软件等。在肯定方式上通常把科学上的突破叫做发现,对重大科学发现可以冠名,例如牛顿运动三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等等;而技术上的创新叫做发明,重要发明不仅可以冠名,还可以申请专利,如诺贝尔一生获得了299项专利,同样,爱迪生在一生共获得了1000多项专利。在评价标准上,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知识的储备;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正是科学与技术的多方面差异,人们才得以对它们分别研究,建立起相应的技术体系和科学体系。
[5]
[4]
三、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 科学和技术总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我们知道,科学与技术同样以自然界为对象,但严格地说,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自然,包括认识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剖析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物质,揭示主宰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而技术侧重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去利用自然,向自自然索取,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标准的生活的需要。
时至今日,技术上的进步,总体来说是基于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形成要有科学的根据,科学为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指明发展方向甚至具体道路。科学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不仅都将在一定时间内导致影响人类生活的新技术的出现,还必定极大地丰富我们进一步认识自然的技术手段;同时,科学也依赖技术。科学理论的成立要经过技术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科学理论是否正确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手段,科学的发展要靠技术提供物质手段和操作体系。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我们认识自然的实验手段不断增加、不断提高,科学实验和仪器设备越来越合理,越来越先进,可以推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因而,科学的发展需要技术的不断推动,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为科学发展提供经验材料和认识课题。由此可知,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科学提出发展的可能,技术变可能为现实。技术的革新促进
[7]
[6]科学发展,科学的成就推动技术的进步。因此,科学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然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历来是不平衡的,技术有时走在科学前面,推动科学的发展,近代科学诞生以前的情况就是这样,科学有时也走在技术前面,带动技术的发展。
当人类社会跨过二十世纪中叶的门槛之后,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不仅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第三次高新技术革命,更是使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科学与技术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且发展态势已经明显呈现:一方面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先进而又复杂的技术手段,如电子显微镜、射电望远镜、自动化检测仪器、电子计算机等,为现代科学研究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现在科学重大课题本身也普遍具有工程技术的内涵,需要各类技术人员的共同合作。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进步,许多新兴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就直接来自现代科学的成就,技术活动越来越科学化,因此现代技术也可称为物化了的现代科学。总之,可以认为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与技术的内在统一和协调发展已成了当今“大科学”的重要特征。首先,科学的技术化过程。科学的技术化是指在总体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作为其辅助部分。虽然科学也受到从生产实践里形成的技术的推动,但在古代,技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极其微小。进入16世纪,科学开始真正具有了实验的传统,科学实验从生产实践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形式。20世纪以来,科学实验规模的日益增大,所用仪器设日益复杂,实验方法也日益多样化。科学实验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正由于科学实验在科学领域的重要作用导致了科学更加依赖于技术,以技术为后盾,表现为科学的技术化趋向。科学技术化的主要表现在于,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以先进的工艺技术为条件、为后盾的。没有现代的高技术便不会有现代的科学。天文学的研究离不开高倍数的射电望远镜, 生物学的研究离不开高倍的显微镜和其他仪器设备,新型材料的研究也离不开可以观察材料微观组织的电子扫描镜和透射电镜。这些高性能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制造又依赖于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发展。
其次,技术的科学化过程。工业革命以后,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开始加强,科学逐渐成为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过去,主要是科学得益于技术。现在。技术主要是科学的受惠者,科学理论成了技术改进和突破的思想指南。例如,[8]原子物理学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了原子弹和原子能技术的产生,罗伯特-奥本海默正是基于原子物理的研究,与众多科学家共同努力,才使得“曼哈顿计划”研制成功,对结束太平洋战争起了重要作用。另外,技术 的科学化还包含另一层含义,即指已有的技术上升为技术科学,技术被理论化、规范化。如工程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发展使建筑工程师不必像古代工匠那样反复用试错法才能找出新建筑的最佳结构, 只需运用该学科形成的技术科学体系就能设计出新的最佳结构;还有基因武器的发明,是在遗传学的高速发展下实现的,与核武器、化学武器相比,基因武器威力更大,更难防难治。现代的尖端技术都是以坚实的科学理论为前提的, 离开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重大技术的发明几乎不可能。
最后,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他们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相互作用而产生整体效应,并显示出更多的社会功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新技术不仅揭示了物质世界不同层次的运动规律和相互联系,而且产生了一系列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向学科和综合学科。科学、技术二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有些领域既是科学的同时又是技术的,有些学科很难严格地说清楚是属于科学的还是技术的。科学与技术连成一体后,科学对技术、技术对科学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一方面使得各自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引起新的革命;另一方面,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相互交融,统一发展,不仅前次革命与后次革命的界限不清,而且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分界也难以辨识,因而人们统称为现代科学革命或当代科学革命。科学技术的一体化对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式及发展速度、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不断推动社会的向前进步。
1978年3月,伟大的改革开放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在1988年的一次讲话中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指出“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对于迅速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高科技人才的培养、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在前沿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就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有利的战略地位[10]
[9]。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有助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生产发展中,科学和技术日益结合为一个体系,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科学与技术之间的高度渗透,已使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的直接生产力,使科技发展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强,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由此可知,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的统一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两者之间既有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又各有自身的特点,有原则性的独立和区别。科学阐述知识体系,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随着现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总之,我们可以认为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
四、结论
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越来越趋向一体化。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就越紧密。科学与技术总是共同存在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手段与方法。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会带来社会的整体性变化。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在现代,在“科学一技术一生产”一体化的社会实践中,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交织,融为一体。科学日益技术化,技术日趋科学化,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清楚了。正因为如此,“科学技术”作为一个词汇已经习以为常地应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了。
参考文献
[1] 巨乃岐,刘冠军.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看科学向技术转化的实质与要求 [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2] 傅扬.科学、技术、生产的辩证关系.《生产力研究》,2006.03.[3] 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4.[4] 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4.[5] 张宗明.自然辩证法概论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 石萍之.科学与技术 [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7] 黄志澄.关于科学、技术、工程的相互关系 [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8] 王东明.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看科学的功利主义.《学术论坛(理论月刊)》,2004.09.[9] 杨生,肖学杰.论科学和技术的关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科学哲学研究),2001.01.[10] 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第二篇:自然辩证法论文-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再认识1
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再认识
摘要:随着进入21世纪的高新知识时代,科学与技术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科学是探索自然、寻求真理从而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而技术是根据理论和实际经验所造的方法和工具,两者具有本质的不同和相对独立性;在文明发展的历程中,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反过来,技术又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手段,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重新认识和正确把握科学与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科学 技术 联系 区别 一体化
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越来越趋向一体化。科学 是对事实真理的客观反映,与事实真相密不可分。而技术是从科学到生产的中间环节,是把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技术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科学原理的指导,许多新兴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就直接来自于现代科学的成就。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从历史上看,技术先于科学,科学源于技术,技术是科学之母;从近代后期以来看,科学上先有重大发现,技术上才有重大突破,科学是技术之父,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延伸和应用[1]。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因此错综复杂,二者既有原则性的区别和相对的独立性,也有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
一、科学与技术的概念
要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译自英文的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知识”,是理性地、系统地探索自然,目的是寻求真理、发现新知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认识活动,从而对事物产生正确判断。科学是人对自然界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个方面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一般由五部分有机构成:实验事实、基本概念、原理及定律、演绎体系及理论体系应具备的逻辑和谐性、可预见性和可检验性[2]。技术译自英文的technology,由希腊文的“艺术或技巧”和“学问”两个字根构成,是生产的物质手段,是科学理论的应用,是人有目的地运用科学理论和技能,借助物质手段,实现自然界人工化的社会活动过程。但是,新技术不一定马上能成为产品。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再到产品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线性的,需要经过多次的循环、反馈和反复,也需要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技术开发三方面的科学和技术人员脚踏实地地工作,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对技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古时手工劳动时代,技术被看成是个人的技能、技艺;18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认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马克思主义将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作用。
二、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提到科学的本质,人们往往会想到技术,毫无疑问,科学和技术确实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经常被连起来使用,简称“科技”。但是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名词,具有不同的概念,不同的性质,在许多问题上不能混为一谈。
首先,科学与技术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力范畴,但它们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一般生产力;技术则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3]。
其次,科学与技术的目的和任务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其目的和任务在于认识和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它侧重回答自然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和“能不能”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而技术属于实践范畴目的和任务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利用和改造,发明世界上没有的东西,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它主要解决针对客观世界(作用对象)“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有什么用”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操作体系。一项科学活动的目的是逐步建立知识体系,对某种现象做出解释,为一些事件提供一个真实的描述,判断一些状态的性质;一项技术活动的目的则是为实现人类的愿望提供便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研究一种二进制计算方法替代十进制的计算方法,是一项科学活动;而用二进制的计算方法设计一种计算机,则属于技术活动。其三,两者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以认识自然、探索未知为目的。虽然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但是却有它的不可预见性,具体的发展途径,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间在哪个实验室出现,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重大突破,以百年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获奖者从本人的兴趣出发而进行工作的,有的甚至是工作中偶然的发现,是原先完全没有预料的事情。比如,抗生素青霉素就是偶然被发现的。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造福了人类,对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按照预定的计划,组织安排而最终获得突破的反而只是极少数。好像还没有哪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通过有目的的预先组织,精心安排、刻意培养而产生的。而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得到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由于它有了科学的根据,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并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包括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规划,因此总体来说是可预见的[4]。
最后,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形式、肯定方式以及评价标准不同。科学活动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例如报告、论文、著作等;技术活动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物质形态,例如产品、装置、设施及控制软件等[5]。在肯定方式上通常把科学上的突破叫做发现,对重大科学发现可以冠名,例如牛顿运动三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等等;而技术上的创新叫做发明,重要发明不仅可以冠名,还可以申请专利,如诺贝尔一生获得了299项专利,同样,爱迪生在一生共获得了1000多项专利。在评价标准上,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知识的储备;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正是科学与技术的多方面差异,人们才得以对它们分别研究,建立起相应的技术体系和科学体系。
三、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
科学和技术总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我们知道,科学与技术同样以自然界为对象,但严格地说,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自然,包括认识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剖析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物质,揭示主宰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而技术侧重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去利用自然,向自自然索取,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标准的生活的需要[6]。
时至今日,技术上的进步,总体来说是基于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形成要有科学的根据,科学为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指明发展方向甚至具体道路。科学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不仅都将在一定时间内导致影响人类生活的新技术的出现,还必定极大地丰富我们进一步认识自然的技术手段;同时,科学也依赖技术。科学理论的成立要经过技术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科学理论是否正确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手段,科学的发展要靠技术提供物质手段和操作体系。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我们认识自然的实验手段不断增加、不断提高,科学实验和仪器设备越来越合理,越来越先进,可以推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因而,科学的发展需要技术的不断推动,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为科学发展提供经验材料和认识课题[7]。由此可知,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科学提出发展的可能,技术变可能为现实。技术的革新促进科学发展,科学的成就推动技术的进步。因此,科学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然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历来是不平衡的,技术有时走在科学前面,推动科学的发展,近代科学诞生以前的情况就是这样,科学有时也走在技术前面,带动技术的发展。
当人类社会跨过二十世纪中叶的门槛之后,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不仅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第三次高新技术革命,更是使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科学与技术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且发展态势已经明显呈现:一方面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先进而又复杂的技术手段,如电子显微镜、射电望远镜、自动化检测仪器、电子计算机等,为现代科学研究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现在科学重大课题本身也普遍具有工程技术的内涵,需要各类技术人员的共同合作。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进步,许多新兴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就直接来自现代科学的成就,技术活动越来越科学化,因此现代技术也可称为物化了的现代科学。总之,可以认为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与技术的内在统一和协调发展已成了当今“大科学”的重要特征。
首先,科学的技术化过程。科学的技术化是指在总体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作为其辅助部分[8]。虽然科学也受到从生产实践里形成的技术的推动,但在古代,技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极其微小。进入16世纪,科学开始真正具有了实验的传统,科学实验从生产实践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形式。20世纪以来,科学实验规模的日益增大,所用仪器设日益复杂,实验方法也日益多样化。科学实验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正由于科学实验在科学领域的重要作用导致了科学更加依赖于技术,以技术为后盾,表现为科学的技术化趋向。科学技术化的主要表现在于,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以先进的工艺技术为条件、为后盾的。没有现代的高技术便不会有现代的科学。天文学的研究离不开高倍数的射电望远镜, 生物学的研究离不开高倍的显微镜和其他仪器设备,新型材料的研究也离不开可以观察材料微观组织的电子扫描镜和透射电镜。这些高性能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制造又依赖于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发展。
其次,技术的科学化过程。工业革命以后,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开始加强,科学逐渐成为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过去,主要是科学得益于技术。现在。技术主要是科学的受惠者,科学理论成了技术改进和突破的思想指南。例如,原子物理学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了原子弹和原子能技术的产生,罗伯特-奥本海默正是基于原子物理的研究,与众多科学家共同努力,才使得“曼哈顿计划”研制成功,对结束太平洋战争起了重要作用。另外,技术 的科学化还包含另一层含义,即指已有的技术上升为技术科学,技术被理论化、规范化。如工程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发展使建筑工程师不必像古代工匠那样反复用试错法才能找出新建筑的最佳结构, 只需运用该学科形成的技术科学体系就能设计出新的最佳结构;还有基因武器的发明,是在遗传学的高速发展下实现的,与核武器、化学武器相比,基因武器威力更大,更难防难治。现代的尖端技术都是以坚实的科学理论为前提的, 离开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重大技术的发明几乎不可能。
最后,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他们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相互作用而产生整体效应,并显示出更多的社会功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新技术不仅揭示了物质世界不同层次的运动规律和相互联系,而且产生了一系列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向学科和综合学科。科学、技术二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有些领域既是科学的同时又是技术的,有些学科很难严格地说清楚是属于科学的还是技术的。科学与技术连成一体后,科学对技术、技术对科学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一方面使得各自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引起新的革命;另一方面,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相互交融,统一发展,不仅前次革命与后次革命的界限不清,而且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分界也难以辨识,因而人们统称为现代科学革命或当代科学革命[9]。科学技术的一体化对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式及发展速度、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不断推动社会的向前进步。
1978年3月,伟大的改革开放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在1988年的一次讲话中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指出“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对于迅速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高科技人才的培养、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在前沿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就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有利的战略地位[10]。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有助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生产发展中,科学和技术日益结合为一个体系,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科学与技术之间的高度渗透,已使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的直接生产力,使科技发展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强,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由此可知,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的统一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两者之间既有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又各有自身的特点,有原则性的独立和区别。科学阐述知识体系,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随着现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总之,我们可以认为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
参考文献
[1] 巨乃岐,刘冠军.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看科学向技术转化的实质与要求 [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2] 傅扬.科学、技术、生产的辩证关系.《生产力研究》,2006.03.[3] 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4.[4] 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4.[5] 张宗明.自然辩证法概论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 石萍之.科学与技术 [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7] 黄志澄.关于科学、技术、工程的相互关系 [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8] 王东明.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看科学的功利主义.《学术论坛(理论月刊)》,2004.09.[9] 杨生,肖学杰.论科学和技术的关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科学哲学研究),2001.01.[10] 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第三篇:自然辩证法论文科学与宗教
科学与宗教
班级:09级041班 学号:091115411824
姓名:王美妹
摘要:本文主要分别论述了科学与宗教的性质、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尤其对于在当今知识经济条件下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最终得出了二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的结论。
关键词:科学,宗教,知识经济,相互关系
一.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宗教
对于我们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宗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是我们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必然要遇到的问题。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宗教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例如:约翰.米尔顿的代表作《失乐园》就是以基督教故事为背景;另外,各大宗教的典籍如:基督教的《圣经》,佛教的佛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以及道教的《道德经》等等也都是造诣很深的文学作品。而科学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须臾也难以离开的,诸如当今的诸多科学成就。
科学的目的是认识世界,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以认识自然界为目的;广义的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即包括以认识社会为目的的人类活动。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部分,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止于认识,而是还要用在科学活动中获得的认识为自己谋取福利,因此科学也必须变成技术、工程,人类才算实现了自己的目的。科学的根本性质是批判性和创造性,前者是科学发展的方式,后者是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的批判性体现在科学实践对理论的不断修正,也包括不同理论之间的相互批判。科学是理智的,它认为这个世界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任何科学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可以重复显现的理论才是科学的。没有科学,我们无法正确认识这个世界。同样,也是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科学得到发展。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具有悠久绵长的历史,它几乎相伴着人类已有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全过程,是人类自我发展进步的重要参考。一 谈到宗教,人们往往会想起庙宇、宫观的香火、金碧辉煌的大教堂、顶着一轮弯月的清真寺,以及善男信女虔诚的容颜等这些最直观的宗教现象。其实这些现象仅展示了宗教的外表,要完整地理解宗教还必须做进一步的探求。宗教的目的也是要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为人类谋取幸福。人类创造了宗教,决不是要危害自己。宗教首先和主要的要求,是实行,是做。就实行和做这一内容来说,它相当于认识之后的人类实践活动诸阶段。但是为了做,特别为了让信徒自觉地、心悦诚服地去做,宗教就必须对这样做而不那样做的理由作出说明,说明,就必须有所认识。因此,宗教也必须解决自己的认识问题。宗教不是迷信,“迷信是偏执狂或将自己的需求与愿望凌驾于众人之上的野心家鼓噪的运动”。宗教与迷信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宗教相信无限、无形、彼岸的神和境界,而迷信则相信有限、有形、现世的神和境界。迷信的倡导者并不像宗教的创立者那样坚信自己所倡导的信念,坚持自己提出的行为准则。迷信宣扬个人的无能,宣传不加思考的遵从,渲染幻象的力量。因此可以把宗教特点归纳为非现实性和功利性。这两者看似矛盾,实为相辅相成。非现实性是由于宗教的先验性和超自然性排斥理智,以基督教为例,表现为上帝的不可证伪和无上的权威。而贫穷的人渴望有一个富有的上帝,富有的人渴望有一个永恒的上帝,这表现宗教的功利性,拥有道德教化、心灵慰藉的力量。非现实性一方面因为超越现实能产生巨大的信仰能量,是防止人类社会走向单纯追求物质利益的冷酷无情的社会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因为距离现世生活太遥远必须用功利性来补充。
二.科学与宗教的多种看法
科学与宗教作为人类意识形态体系中的两种,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已是不言而喻。但是,由于科学与宗教对于世界的理解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因而,历来许多的科学家、哲学家、神学家对科学与宗教之间关系的理解则是见仁见智。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种典型的看法:一是“冲突说”,即科学与宗教是对立的。这类学说坚持认为科学与宗教之间是绝对对立的冲突关系,科学代表着真理,宗教代表着谬误;二是“相互关联说”,这类学说认为科学与宗教处理的是不同领域的事情,各自满足人类的不同需求,这也是许多科学家所持有的观点;三是“认识的不同状态说”,这类学说认为人类理智的内在发展在历史上出现了宗教、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三个连续阶段:宗教充当了人类知识的必然出发点,而科学则提供了最终的认识状态;四是“完整知识学说”,这类学说认为实证科学、哲学、宗教的综合,即所谓的“完整知识”,是人类理智发展的“最高目的和最终结果”。三.知识经济时代下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科技、知识、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的背景下,宗教和科学关系的探究更有现实意义。
宗教与科学都是由人创造出来的,都是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都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部分,它们都统一于人这个共同的基础之上。科学生活则促使人去客观地认识和理解人自身和周围世界,以为人的活动提供理性的科学依据;至于宗教生活,则是为人在精神上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去追求自身的完满提供一种条件和途径,同时它还为整个社会提供一种终极的思想价值观和追求目标。可见上述各个方面都是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人类生活都将难以持续下去。虽然以上各个方面表现形式不同,对人和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有异,但它们都是人创造的,都能满足人的特定需要,因而在根本上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一致的。即使从宗教与科学的表现形式上来看,它们之间也存在根本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就是表现在它们的思想的终极基础上的信仰性。在一般人看来,宗教是非理性的东西,是一种对超自然的神灵的崇拜和信仰;而科学则是理性的,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完全客观的解释,其中不存在任何非理性的东西。然而不难发现,宗教确实是以对超自然的神的绝对信仰和崇拜为基础的,在宗教生活中,对神是不可能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的,也不允许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如果一个人进行这种分析和思考,并对神的存在和作用提出质疑,那宗教在他生活中存在的基础就会受到动摇,宗教生活也不可能再存在下去。对科学来说,虽然,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是理性的,但其思想的终极基础却离不开信仰,而且必然是信仰。比如当代科学面对自然界时,它是以认定自然界的物质性为基础的,然而整个自然界的物质性则是不可能用理性分析的方法去证明的。犹如认为通过科学研究可以解释自然界固有的规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信仰,即对事物规律性的信仰。在社会科学,情况就更是如此。比如人人自由、平等的状态是人类社会最公平、最理想的状态,这一公认的社会准则得到了什么样的理性证明呢?不过是一种信仰。在科学中,这些信仰虽然是非理性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像一个个不证自明的公理构成了科学理性思维的基础,没有它们,科学就不可能产生和存在。由此可见,宗教与科学在思想上的终极基础上其表现也是一致的总之,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既有相互矛盾和冲突,又有相互独立和相互促进,而且总的说来,矛盾和冲突固然存在,但主流还是统一。那种把宗教与科学看成是一种水火不容的观点如果不是无知至少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根据当前我国的现状,我认为应该鼓励宗教信仰自由,因为科学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全真的,更不是完美的,不可能占据人类全部的信仰高地。很多 或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都有宗教信仰。其中以基督教最多,另外佛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也有不少。科学的触角尚未、而且也不可能触及到人类活动、情感和思维的所有领域。况且科学的信仰的门槛太高,讲究“动之以理”,必须建立在严密和高度发达的理性基础上,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的,也不是任何人稍加努力就可以建立的,更不可能是官方宣传能够强行灌输实现信仰的统一的,而宗教信仰讲究“晓之以情”,宣称上帝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慈爱的,不需要冷冰冰的理性和乏味的逻辑。如果消灭了宗教信仰,留下的真空如果不被科学占领,那将被迷信所占领,而后者显然具有更大的号召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宗教和科学的关系不是水火不容、互相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的。没有宗教,科学不能发展至斯;没有科学,宗教则会走向迷信。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探究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更是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资料:1.李申,《科学与宗教简论》
2.李淼,《科学与宗教的分野》 3.白虹贯日,《科学与宗教》
4.杨玉辉,《宗教与科学真的是水火不容的吗?》 5.田乃越,《宗教与科学》
第四篇:论自然辩证法与其他科学之间的关系
电气赵玉芝3111214007
论自然辩证法与其他科学之间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
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自然辩证法不但把
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自然辩证法关于技术论的研究,就是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性质和特点、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以及技术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等等。自然辩证法作为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首先,在哲学研究概括的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知识中,自然辩证法是其中的一大领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的世界观时,从一开始就认为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对这两方面的历史的哲学概括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门学科即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虽然与自然科学一样所面对和讨论的都是“自然”,但有两点原则上的区别:其一,在各门自然科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指自然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殊的领域,而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作为对象,是指整体的自然或自然的整个领域,它将自然当作一个整体而从其总的方面来考察;其二,在自然科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被给定的、现成的,它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自明的,无需对它提出追究,而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作为对象,是“自然”本身,对于被给定的自然物,需要对它进行追问。自然辩证法必须“透过”现象而达到实在,必须凭借人的理性以理论思维的方式“超越”呈现于感官的现象界去寻找答案。而这两方面正是自然辩证法之所以为哲学的本质所在。
其次,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这个一般规律也正是哲学研究区别于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之处。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
第五篇:东西方科学比较 自然辩证法论文
东西方科学比较
摘要:西方科学以古希腊科学昌盛为代表,东方科学以古代中国科学的繁荣为特征,然而近代科学起源于欧洲,为何曾经繁荣的东方科学发展趋势减弱,而西方科学在经历黑暗时期的中世纪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的突飞猛进。借由这个问题,本文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促进西方现代科学革命的文艺复兴运动,二是阻碍中国科学发展的科举制度和各大学派,对东西方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出西方科学的理性研究方法以及东方科学的感性研究方法。关键字:东西方科学,理性与感性,研究方法
学术界一致认同的观点是,西方科学以古希腊的科学为基础,东方科学以古代中国的科学为代表。并且东西方科学各自在这两大科学体系代表下发展壮大,形成了各自的研究方法。本文针对东西方科学的研究方法问题进行比较,西方科学从理性出发,经过文艺复兴运动,引导欧洲进入繁荣的现代科学时代;东方科学以感性的角度认识自然,历经各种制约和阻碍,总体科学发展进程趋于平缓。下面本文分别对西方科学和东方科学做详细分析。一.西方科学
古希腊科学思想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坚实基础,并深刻地影响了近现代科学的发展。泰勒斯是古希腊第一个自然哲学家,他提出万物源于水,水是万物的始基,表述了统一性的思想。虽然这一思想对他本人及周围人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也就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但是它代表了人类理性认识自然方法开端,这是一种独立于自然之外,透过整
东西方科学比较
体探究自然本身规律的方法。追究万物的共同本原是一个普遍性的哲学命题,也是科学命题。它是哲学思维的起点,也是科学思想萌发的源泉。科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从具体、复杂、多变的自然现象中,找出内在的客观规律,再通过这种客观规律来解释、说明、预见更多的自然现象,而不是用主观意志或主体好恶来解释自然。从泰勒斯开始,古希腊的哲人们对自然采取了理性的、逻辑的态度[1]。这也为西方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打下了基础。
经历过一段黑暗时期的中世纪后,在15世纪西方迎来了一场空前盛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其核心是“人乃万物之本”,主张以个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反对神学。提倡人们将自由视为人的本性,这种自由蕴涵着巨大的生机和活力,使文艺复兴时期成为“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文艺复兴运动不仅影响了它存在的那三百年,它对现代科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首先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在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层面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布鲁诺的“宇宙无限论”丰富了日心说并极大的撼动了教会的统治地位,直到今年他坚持真理的精神也广为传颂。后来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科学家在天体运动及力学方面的研究使得现代科学得以迅猛发展,延绵至今。二.东方科学
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科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呈现繁荣态势,而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也被誉为是世界首创。三大技术陶瓷、丝织、建筑也广富盛名,中国是最早养蚕和
东西方科学比较
织造丝绸的国家,丝织种类、样式、制作方法都极为丰富。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丝织业成就之高的历史见证。我国的建筑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万里长城、明清故宫举世无双。四大学科指的是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主要在天文观测和历法方面,天文观测的连续性、资料保存的完整性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中国古代的十进制计数法、位值法以及勾股定理等数学知识也遥遥领先。中医的神奇疗效举世皆知,农业的发达程度也是家扈喻晓。
时至今日现代科学是源于欧洲的现代科学,而为什么古代中国如此多的灿烂文化总体趋势下降,没有得到继承和发展,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中国科技的持续繁荣昌盛,这也是困扰学者们多年的著名的“李约瑟难题”。针对这一问题学术界提出了两种推论,一是假如一样东西欧洲有而中国没有,我们便说它是“近代科学革命”的必要前提;二是假如一样东西欧洲没有中国有,我们便说它是“近代科学革命”的一个“阻碍因素”[2]。
有的学者从必要前提出发,针对西方的伟大运动文艺复兴以及古代中国的独尊儒术思想进行对比研究,论证各自对近代科学革命影响的程度[3]。而从阻碍因素出发,如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立的,用以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这一制度始创于隋,形成于唐,历经宋、辽、金、元、明,一直延续到清末,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科举制度对当时的科技发展带来很大程度的影响。文人读书,为的是做官,官职甚至成为评价文人学术水平高
东西方科学比较
低的标准。但从事科学是不能做官的。因此,科学研究未能受到社会重视,科学家社会地位低下。并且古代中国的众多学派都偏重人文学,对科学很不重视,唯一一个重视科学发展的学派就是墨家,其中几何学、力学、光学领域的系统研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尤其在光学中借助实验研究基本上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但墨家对政治的干预导致墨家学派衰亡,因此中国始终未能产生独立的科学学派。三.东西方科学之方法比较
如果说西方科学研究方法是理性的,那么相对来说东方科学则以感性为主,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地位的上升不仅使哲学有进一步的发展,儒学对于科学发展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哲学是科学的指导。科技的发展,必然受到其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科学家成长于儒家文化的氛围中,他们的人格品质,价值观念、学识素养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甚至与儒家没有明显的分界。儒家文化这种深刻影响的结果,便使得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明显的儒学化特征。具体表现为“经世至用”,即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因此东方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以实用性为目的,通过人感知事物内在的联系来研究科学,可以认为古代中国的科学研究是相对感性的。
多数学者认同西方科学的研究方法强调自然与人的独立,专注于自然;而东方科学的研究方法强调天人合一,注重相互关系[1]。有的学者通过比较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和中国独尊儒术来探讨东西方科学发展中思维方式的不同及其影响[2]。从文艺复兴到现代科学都可以看
东西方科学比较
出,无论是哲学家还是数学家,都是站在理性的前提下,是以人工实验代替主观臆想、以逻辑的方法来揭示自然的客观规律,使西方科学在继承古希腊科学理性精神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发展。而东方科学注重实用性,侧重于感性和具体事物的研究。四.结论
东西方科学的研究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尽管现代科学产生于欧洲,究其原因包括对西方科学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文艺复兴运动以及对东方科学发展起“阻碍作用”的科举制度等因素。虽然研究方法不同,但是目的却是一致的,东西方科学都是对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探索和把握。就像语言有数百种表达方法,但其最终要表达的意思却是一致的。现代科学虽然源起于欧洲,但并不能因此就否定中国传统科学的价值,在继承和发展上东西方科学都有贡献。参考文献:
[1] 鲍健强.东西方科学传统和思维方式比较,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2.6,Vol.30,No.3 [2]张晓洲.从东西方科学传统的差异看未来中国科技的发展,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Vol.18,No.2 [3]施坚.独尊儒术与文艺复兴--对东西方科学发展思想的解读,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Vol.20,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