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之科学发现的逻辑

时间:2019-05-14 01:4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然辩证法论文之科学发现的逻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然辩证法论文之科学发现的逻辑》。

第一篇:自然辩证法论文之科学发现的逻辑

84号

我对《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 的哲学思考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年11月2013日 摘要:近代以来在科学发现有无逻辑问题上的争论都各有自己的理论优势和难点,都是与对“科学发现”和“逻辑”两词的理解分不开的,科学发现的逻辑的研究必须走辩证综合的道路。“科学发现”是科学认识主体根据新的科学事实在思维中重建科学新理论的过程,是一个既有量的准备酝酿阶段又有质的飞跃的综合认识过程。科学发现的逻辑并不一定是形式逻辑,还可能是辩证逻辑,科学发现的逻辑并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程序或算法,非理性因素是科学发现逻辑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科学发现;思维方法;逻辑;非理性

科学发现的逻辑是指在经验科学得到领域里,科学家构建假说或理论系统,然后用观察和实验,对照经验来检验它们,对这个程序做出的逻辑分析就是科学发现的逻辑。

科学发现的逻辑问题是西方科学哲学的一个传统课题。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把科学理论的发现和证明分开,从而把科学发现看作是一个非逻辑的直觉灵感等的创造性活动,把发现的研究交给心理学,认为夺存在科学牲现的逻辑.科学发现是非理性的;另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发现并非是超理性的,神秘不可探究的,科学认识过程有其内在的相互联系着的不同发展阶段,发现和证明既有区别,也有一定联系。

产生这一分歧的原因方面是对科学发现和发现逻辑的内涵外延的理解的不同;另一方面在于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理论发展的形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哲学家和科学家对科学理论的认识,对科学发现的理解也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一、科学发现的理解

在这一问题卜,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发现是从新经验事实材料中去发现新的基本概念,科学发现和科学证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活动。这一观点的提出足有其历史渊源的。19世纪的赫歇尔首先将发现和证明分开;惠威尔则进一步否认发现的逻辑的存在来否认发现与证明的关系。20世纪逻辑实证主义者莱欣巴哈则把发现的条件和证明的条件割裂开来,他认为发现条件是非哲学问题,认识论关心的是证明的条件。逻辑实证主义者以卡尔纳普为代表完全沉迷于证明问题,忽视了科学发现问题。波普尔在其《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指出,不存在诸如获得新思想的逻辑方法或者作为这个过程的逻辑构造这类东西;每一个发现都包含着“非理性的因索”或者“卑尔根森头脑中的创造归纳法”。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把科学发现只看作是科学活动的前阶段,它不包含对任何思想进行评价、鉴定和批判。另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发现是在一定的科学知识背景下,对客观事物及现象的内在规律的揭示.并在这种规律性基础上形成新的概念、原理、规律和理论来指导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完整的科学认识过程,即包括从科学实验出发,经过理论形成,再到理论应用这样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近代的培根、牛顿、笛卡尔都认为从经验事实山发,运用逻辑推理,就可得出新定律,而认识前提既是产生规律的源泉又是判定新规律真理性的根据。这种观氨事实上承认科学发现过程内在地包含了发现和证明。

科学发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充分的背景知识,更需要“长期有准备的头脑”。完整意义上的科学发现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发生阶段,这一阶段意昧着新概念、新思想的涌现。第二阶段是反思阶段,即被发现的思想需要科学家付出一定精力与时阅去反思。第三阶段是证明、评价阶段。科学发现只是在这一阶段上才得到证实、认可,在此过程中科学发现本身来看应包含证明。

二、对传统科学发现方法的简单回顾

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对科学发现方法的理解存在两大对立派别:以培根为代表的经验论者推崇归纳,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论者则信奉演绎。然而,这两派的源头却都可以从亚里斯多德那里去寻找。

1.亚里斯多德的科学发规模式:直觉的归纳——演绎法

亚里斯多德认为,科学发现开始于观察,继而要运用直觉归纳法提出一般性程度较高的原理,然后以这些原理为前提,演绎出关于个别事实的命题,并与观察事实相对照。亚氏的科学发规模式是一种朴素直观的“归纳——演绎”,其基本形式是:经验观察一直觉归纳一一般原理一三段论演绎一(对照)经验观察。从形式上看,似乎亚氏对归纳与演绎都注意到了,但事实上,亚里斯多德主要注重的是演绎法,他对演绎的三段论研究比较深入,而对归纳环节研究得相当薄弱。比如.他简单笼统地认为作为科学发现的前提是通过“直觉”的归纳产生出来的,即人们直觉地认为它是清楚明白、无可怀疑的。亚氏的“归纳——演绎”方法,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古代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然而,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他过分强调演绎的方法,容易使推论建立在不可靠的前提上而导致先验主义。中世纪经院哲学的许多无聊争论(如一个针尖上能站多少个天使?),就是把亚氏的演绎方法推向极端的结果。

2.培根的科学发现方法:“科学归纳法”

被马克思称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弗兰西斯·培根,看到了亚氏直觉归纳法的缺陷,他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科学发现方法,即培根自称的“科学归纳法”。培根强调“逐步归纳的严格程序”,认为归纳法是一个逐步地、渐进地上升的过程,其基本程序为:科学实验与经验观察一事物的相互联系—'科学命题—’一般原理。他反复强调:“不能允许理智从特殊的事例一下跳到和飞到遥远的公理和几乎是最高的普遍原则上去。”这显然要比亚里斯多德的方法更为严密、准确、审慎一些。而且,培根强调列“三表”(具有表、差异表、程度表)的方法和“排除法”来排除偶然的相关因素,从而找到事物间的必然联系,这使归纳的程序得到了较为具体的说明,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之归结为“直觉”。

但是,培根的科学发现方法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他公然排斥科学发现中的演绎、想象和假设,试图把十分艰难复杂、丰富多彩的科学发现过程,简单归结为一种机械地填写表格式的归纳过程,不能不陷于片面。同时,归纳法面临的一个最大困难在于,从有限推导无限,从过去、现在推测未来,都不能得出必然性的结论,而培根却把归纳方法过于绝对化了。

3.笛卡尔的科学发现方法:演绎主义

与培根的科学发现方法相反,笛卡尔主张科学发现应当借助演绎而不是归纳,而作为演绎推导出发点的第一原理要具有确实性。为了达到这种确实性,他怀疑以前曾认为是“真”的所有判断,认为只有极少部分判断是确定无疑的,这就是“我思故我在”、“必定存在一个尽善尽美的上帝”等。他要求以这蝗命题作为一切推理的出发点来发现真理。其基本形式是:不证自明的公理一般原理一科学命题一科学知识体系。演绎主义的科学发现逻辑实际上是把发现的机制理解为公理的洞察和直觉,认为理智的直觉能力和演绎推理是科学发现的重要因素,其它知识都不具有从自明公理演绎推出的结论的那种必然力量。演绎主义的困难在于:公理是怎样产生的?公理是否确定无疑?显然,用直觉来说明公理的产生,就难以确定其逻辑必然性,如“必定存在一个尽善尽美的上帝”就明显是一个假命题。因此,笛卡尔的演绎主义的科学发现法,从“天赋观念”出发,同样带有先验主义的片面性。

尽管归纳法与演绎法因各自存在的不可克服的障碍而陷于片面,但这两大传统特别是培根的归纳主义传统为整个近代自然科学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归纳法与演绎法共同构成近代科学发现的方法论基础,其中归纳法是其主流。

然而,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创立为标志,科学发展已经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在现代科学阶段,理论开始变得越来越抽象,离经验越来越远,它们大多以演绎的系统出现,并且新的理论层出不穷,新旧理论之间更替非常之快,理论的“自由创造”倾向越来越明显。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产生了关于科学发现的逻辑是否可能的问题的争论。

三、科学发现逻辑的可能性

在科学发现有无逻辑问题上的争论是与对“科学发现”和“逻辑”两词的理解分不开的。

1.科学发现的特点和含义

“发现”的英文和中文含义都使人误解科学中的“发现”。“发现”的英文(Discover)含义是:一种揭开掩盖真相的遮布的行为。在《辞海》中“发现”的解释是:“本有的事物或规律,经过探索、研究,才开始知道。”这两种解释是相通的,即发现是获得有关事物的新知识。但细究起来,这里的“发现”多指日常生活中的发现,科学发现却有其特点:第一,科学发现者必须找到以前从未被人知晓的新事物,不管它是一种实体、关系或理论。但日常生活的发现者只须找到一个仅仅对发现者未知的新事物。第二,科学发现必须在原则上是可检验的,然而日常生活的发现在原则上是可以不检验的。第三,科学发现的成果最终能被结合进科学知识体中而成为其中新的篇章或补充。

“科学发现”是科学认识主体根据新的科学事实在思维中重建科学新理论的过程,是一个既有量的准备酝酿阶段又有质的飞跃的综合认识过程。没有科学发现就没有科学的生命。氧气、细胞和产褥热病因的发现等科学史上科学发现的案例表明,科学发现很少是可以归之于某一个人、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地点的单一事件。其一,任何科学发现都有一个知识准备时期,离不开科学主体的背景知识。中子是查德威克而不是居里夫妇发现的,是因为卢瑟福实验室与居里夫妇镭学研究所的不同研究传统,查德威克已经有了中子可能存在的背景知识,而居里夫人不具备这种背景知识。其二,新的科学事实的发现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科学发现,这仅仅是科学发现的开始,新的科学事实并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透彻和解释清楚的。其三,任何科学发现都是一个思想酝酿和进化的过程,科学概念和理论的形成也是一个逐步积累和纯化的过程,并不是一下子就取得明确规定的,把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简单理解成直觉、灵感、顿悟、猜想等智慧火花的迸发是不恰当的。其四,科学发现和科学证明之间是相互联系、彼此渗透的,很难从时间上作机械的、绝对的区分。

2.科学发现逻辑的可能性

人们对“逻辑”也有各种各样的误解,逻辑实证主义者说的“逻辑”指形式逻辑,拉卡托斯、图尔明说的“逻辑”指理性或合理性,西蒙说的“逻辑”指算法或推理,劳丹把逻辑理解成满足“一套规则或原则的过程”,阿加西认为“理性、逻辑、算法三位一体”。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我们不必把逻辑限定在形式的可演算性的狭小范围,形式逻辑需要非形式逻辑来补充,逻辑并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程序或算法,逻辑可以扩充到包含所有符号的使用和信息处理。我们研究科学发现的逻辑,就是要减少人们对它的神秘感,更好地理解科学发现的本质和过程,就是要探究哪些深藏在整个科学创造过程中、并支配科学发现的原则和规则,总结出科学发现的逻辑规律和一般模式,从而将这些规律和模式应用到相似问题的研究上,加速科学发现的进程,更有效地推动科学的发展。

我们认为,科学发现的逻辑是可能的,因为:其一,科学发现的逻辑并不一定是形式逻辑,还可能是辩证逻辑。不能把科学发现过程仅仅理解为符合形式逻辑推理原则的过程,因为若这样理解,我们就无法对以原有知识作背景、推出新知识的过程作出合理的解释。其二,科学发现的逻辑并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程序或算法,并不存在一劳永逸的科学发现的逻辑。这就好像对棋谱的研究,下棋时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但人们根据经验,总结出了一些致胜的步骤,这就是棋谱,又可以称为下棋的逻辑。它只是一组规范理论,建议人们只要可能,便采取这样的策略,这对实现下棋的目标是有效的,但并不意味着采取这些步骤必然能将死对方。其三,科学发现主要是理性的、逻辑的,非理性因素是科学发现逻辑的一个环节。科学发现是理性的逻辑推理与非理性的思想跳跃交替的过程,二者是互补的、相互促进的。从经验事实到科学假说的提出以及概念、理论的形成,有时并没有必然的逻辑通路,即便有必然的逻辑通路,但仅靠逻辑还是不够的,还要凭直觉去体悟或预见事物的本质和总体特征。在科学发现过程中某些新概念的最初产生是依靠直觉,那么它的表述、修正和系统化却不能不依靠逻辑思维;在科学发现过程中科学研究者的兴趣、意志、感情、信念等非理性因素在起作用,但科学毕竟是理性的事业,任何科学发现都有其社会背景和必然性。科学发现是潜意识和显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潜意识是显意识成果的积淀。直觉、灵感、顿悟、猜想等非理性方法是发现科学基本定律的整个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科学发现的逻辑的一个环节。非理性因素在科学发现过程中起着类似催化剂的作用,但不应夸大科学发现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若因科学发现中含有非理性成分,就取消对其进行逻辑研究的可能性,势必会取消科学存在的合法性,科学家也就无异于赌徒了。非理性也是有规律可循,是合乎逻辑的,而且只能在逻辑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作用。科学的本质在于根据事实、规律,合乎逻辑地运用非理性因素。其四,科学发现的逻辑与科学发现的创造性并不矛盾,没有创造性,就做不出科学的发现,没有创造性的逻辑也就不是科学发现的逻辑。科学发现的过程是理性的、合乎逻辑的、有规律的,在极严格的条件下是可以重建的,但这和人人都可以做出发现是两码事,因为具体的发现过程是各种相关条件组成的复杂的统一体,究竟谁能做出发现,不仅取决于逻辑,还取决于科学工作者个人的个性品质(热爱和献身科学的精神、好奇心、兴趣和顽强的意志)、背景知识、心理因素、思维方式、社会因素等偶然因素。不同的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同的个性品质,就不可能机械地、千篇一律地应用那些合乎逻辑的内容,也就不可能都做出科学发现。

四、“探索性演绎法”:科学发现方法的一个现代性“范例”

关于科学理论的发现,爱因斯坦曾提出过一种叫做“探索性演绎法”的方法模式。这个模式可表述如下:直接经验£是已知的,A是假设或者公理,A以8为基础,但A同8只是直觉的(心理的)联系;由A通过逻辑道路推导出各个个别的结论S;S然后可同£联系起来(用实验验证),这一步也是超逻辑的(直觉的)。这一科学发现模式具备这样一些特点:

其一,将假说、演绎、归纳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具有系统性。每一种发现方法不是独立存在着,而是与其他发现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这种联系不同于机械的相加。这样,假说、演绎、归纳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保证科学发现的正确性。由于在这里逻辑因素与非逻辑因素都被看成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使经验上升为理论成为可能。恩格斯曾经说过:“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联系着的。人们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应当设法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而人们要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补充。”161爱因斯坦的发现模式非常注意归纳与演绎之间的联系,这可说是与恩格斯的思想无有二致的。

其二,将假说置于首位,突出了现代科学思维的创造性“自由”。爱因斯坦指出:“科学不能仅仪在经验的基础上成长起来,在建立科学时,我们免不了要自由地创造概念。”同这里,“自由地创造概念”的过程实际上是假说提出的过程。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理论与经验的距离己越来越远,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链条被拉得越来越长,试图从经验之中通过简单的归纳完成科学发现己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正是由于这样,现代科学的重大理论发现,大多通过“猜想”、“假说”、“尝试”等方式进行。所以,爱因斯坦说,从经验走向理论“不存在什么逻辑的道路,只能通过构造性的尝试去探索”嘲。爱因斯坦将科学假说放在科学发现的首位,切实地反映了当代科学理论思维的创造性特征。

其三,对经验归纳与演绎推理给予足够的重视,保证了科学发现的实在性与严密性。爱因斯坦强调科学理论发现的“自由创造”性,但他并不否认科学理论与经验实在的联系,相反,他认为科学发现是以经验实在为基础的。他认为,在思维中创造概念的“自由”。“是一种特殊的自由,它完全不同于作家写小说的自由~。科学思维的自由创造告诉我们,理论必须与经验事实相符合,我们的“一切关于实在的认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于经验”。从爱因斯坦的发现模式可以看出,他不仅重视假说提出的经验基础,而且重视经验归纳对理论的后验证据作用。爱因斯坦对演绎法也给以足够的重视,置于科学发现过程的中段,这样就保证了科学发现理论的严密性。

第四,这一科学发现模式系统作为一种过程而存在,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爱因斯坦的发现方法高明的一点还在于,他把自己的科学发现方法叫做“探索性演绎法”,又以假说的提出为之首要。这里无论“探索”还是“假说”,实际上都是把科学发现当作一个动态的过程来看待的,而不是企图一劳永逸地发现永恒的真理,这是符合认识本质的。在这一模式中,公理假说可以根据经验的变化及事实的验证结果灵活地加以调整,系统呈现一种开放性与灵活性。

爱因斯坦的“探索性演绎法”模式基本上反映了现代科研思维和科学发现的特点,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发现的创新思维模式。作为一种“范例”性质的科学发现方法。其中不乏我们可资借鉴的合理因素。

五、研究科学发现逻辑的意义

研究科学发现逻辑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人都能从自己的研究内容出发,从科学发现逻辑这块阵地上吸取对自己富有成效的思想。为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索提供方法论有助于认识论和科学史研究的深化,为年轻科学工作者培养创新能力,有助于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巨青主编.科学逻辑[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2]强志军 辩证逻辑方法与编辑矛盾的辨证分析[期刊论文]-编辑学刊2007(2)[3]宁莉娜 逻辑方法转换的必然性述评[期刊论文]-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25(4)[4]方玉田 哲学家论科学方法[期刊论文]-考试周刊2011(35)[5]黄斌.刘发茂.夏佩尔的“信息域”理论及科学发现的推理模式评价[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9)[6]张东娇.科学发现的逻辑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期刊论文]-韶关学院学报2008,29(1)[7]陈波.逻辑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62.

[8]黄顺基、苏越.逻辑与知识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26. [9]罗姆.哈瑞.科学哲学导论[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50.

第二篇:《科学发现的逻辑》读后感

《科学发现的逻辑》读后感

2008-10-07 12:39:47| 分类: 默认分类|举报|字号 订阅

在科学发展史上,“归纳方法”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观点认为科学发现的逻辑等同于归纳逻辑。归纳主义不能用理论来解释规律性,因为他们的看法是,理论只不过是有规律地同时发生的事件的陈述而已;而对于科学问题的证明通常是证明其结果的真实性或者是正确性。但是本文的作者认为科学问题是很难被证实的,从而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发现的逻辑方法——证伪,即认为科学问题的证实和证伪不是对称的,科学问题很难被证实,但是却能够被证伪。如果一个科学理论在当前的科学发展水平下不能够被证伪那就可以认为该理论(或者说至少在现阶段)是正确的或者是可接受的。波普的科学发现逻辑可用下图粗略表示:

一.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当自然界中出现了某种现象或问题时会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和兴趣,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或现象人们需要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对于问题之间的关系,波普阐述了几个与别人不同的概念:全称陈述,单称陈述。给予某一事件以因果解释就是演绎出一个描述这一事件的陈述。在这里,现象、或者说单个的观察陈述,就是单称陈述;而规律、或者说一般性的普遍陈述,则是全称陈述,波普认为科学理论应划为全称陈述的范畴。从逻辑上说,单称陈述的简单堆砌永远无法证明全称陈述的合理性,但是反过来单称陈述却可以对全称陈述进行证伪,从而推翻或反驳原有的科学理论。这就是波普的科学逻辑的核心思想。

二.科学理论是对问题的尝试性解释

作者认为,理论是我们撤出去抓住“世界”的网;使得世界合理化,说明它,并且支配它。我们尽力使得这个网的网眼越来越小。作为解释问题的理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约定”,一种是“经验的或科学的假说”。约定论可以说是归纳逻辑的基础,它以证实性作为自己验证性的结果;经验或科学的假说则是证伪逻辑的工具或条件。对于理论的选择,波普引入了可证伪性(或可检验度)这一概念来作为选择理论的条件。我们优先选择在和其他理论的竞争中最能坚持住的理论;在自然选择中证明自己最适于生存的理论。这种理论不仅迄今为止已经受住最严格的检验,而且仍然可以用最严格的方法进行检验的理论。理论是工具,我们通过应用它来检验它,我们通过它的应用结果来判断它的适应性。三.经验——检验理论可证伪性的工具

这里所说的经验应当排除心理学主义的影响。经验在归纳逻辑中,经验观察是科学研究的起点,认为科学发现的逻辑等同于归纳逻辑,经验的基本目的是对理论进行证实。而证伪逻辑认为,经验是用以对理论进行证伪进而反驳原理论的工具。在表述经验观察时波普引入一个“基础陈述”的概念。作者认为,基础陈述是关于事实的所有可设想的单称陈述,它能够判定一个理论是否是可证伪的,即经验的,是检验理论可证伪性的基础。在对理论进行检验时,一部分基础陈述表现出与理论应用结果不一致,这一部分基础陈述组成该理论的“潜在证伪类”;另一部分基础陈述与理论一致则组成一类。如果一个理论的潜在证伪类不为空集,那我们就认为该理论是可被证伪的。

四.可证伪性——科学理论的划界标准

证伪逻辑的核心是制定了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划界标准”,即将传统的对理论的证实演变成对理论的证伪。可证伪首先要求理论是无矛盾的。对于比较可证伪性的讨论,波普引入了子类关系,经验内容,曲线维,逻辑域,逻辑概率等概念。其中重点介绍了逻辑概率的应用。逻辑概率与可证伪度是一个互补的关系,逻辑概率+可证伪度=1。即一个理论的逻辑概率越大,其可证伪度越低,其可接受或者可运用的程度越强;如果一个理论的概率逻辑很低,说明其很容易被证伪,这种理论应该将其淘汰。

五.对于原理论的反驳和新理论的提出

上文提出,可证伪性是科学理论的划界标准。划界标准的结果是对两种不同检验结果的理论加以区分,一种是可被证伪的,一种是至少暂时不能被证伪的。暂时或者在当前技术水平下不能够被证伪的理论说明其具是可接受或者是可运用的,也可以说是正确的;可被证伪的理论说明至少存在一种基础陈述与该理论所解释的问题不一致,这种理论就会遭到反驳,改进,或者替换其中的某些变量来适应新的基础陈述,解释新的科学问题,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新理论的产生过程。

摘 要: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对于从小应培养科学素养问题开始,引出为什么相比西方近代我们缺乏世界级的大家问题。对阅读《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进行了介绍,尤其对作者对科学的可证伪性观点和理解进行了稍微详细的说明,同时结合目前我国现状也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关键词:科学发现;逻辑;归纳;可证伪性

1,引言 从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对于科学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认识科学和西方国家相比,在我个人看来尤其是近代以来应该说整体上还是有不小差距的。其中的缘由很多,有制度的,有文化的,有历史的等各种因素,撇开既定的各种因素不谈,看到了差距未必只是件坏事,我们更多的是要认清事实认清自己,并在已有的环境和体制下“师夷长技”,弥补自身的不足。对于读研究生的我们更是如此,在走上专业研究的科研道路上,很有必要对科学研究有个从哲学层面上的正确认识。在阎老师推荐的三本书中,我选读了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在此说一下我个人的浅显理解和一些感想。

2,全书结构框架和内容

《科学发现的逻辑》[1]全书共482页,正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科学逻辑导论,第二部分是经验理论的若干结构要素,此外还有一部分详细的附录,是作者对正文里面一些概念和内容的补充和数学说明。

2.1 科学逻辑导论

对于第一部分,作者分两方面来介绍科学逻辑,一方面是对几个基本问题进行考察,包括:归纳问题,心理学主义的排除,理论的演绎检验,划界问题,作为方法的经验,可证伪性,“经验基础”问题以及科学客观性和主观确信。另一方面作者从科学方法理论本身问题讨论,分别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必要性、方法论的自然主义观点和方法论规则三方面进行说明。

波普尔从大众普遍认为的经验科学的特性即是它运用所谓的“归纳方法”这个问题入手,说明了什么是归纳的,什么是归纳推理,什么是归纳问题以及归纳原理等。文中作者举例赖兴巴赫对归纳原理认识:归纳原理的作用是判定概然性,因为科学并不能达到真理或谬误,科学陈述只能达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概然性,这种概然性不可达到的上限和下限就是真理和谬误。然后作者对经验科学一方和以数学和逻辑以及“形而上学”系统为另一方的的标准提出了“划界问题”。划界问题是最基本的问题,而且划界标准必须被看成对一个协议或约定的建议,作者认为应该是分析科学的逻辑推断,指出它们的丰富性,也就是它们阐明知识理论问题的能力。作者认为归纳逻辑的划界标准就是且必须是:证实它们和证伪它们。所以作者的观点是不存在什么归纳,从经验所证实的单称称述推出的理论在逻辑上市不允许的,而且理论在经验上是决不可证实的。

在前面提到的一些建议基础上,作者在科学方法理论问题上进行了说明,他认为认识论或科学发现的逻辑,应该是科学方法的理论。方法的理论与方法的选择有关,而方法的选择又与我们选择的目的而定。所以接下来作者就对方法论的必要性进行了回答,然后对已有的有关方法论的自然主义观点和经验科学的方法论规则进行了说明。

2.2 经验理论的若干结构要素

从第二部分开始,作者对经验理论的一些结构要素做了非常深刻的详细说明,这里面包括:演绎和理论系统、可证伪性、经验基础问题、可检验度、简单性、概率、对量子论的若干意见、理论如何经受住检验等。经验科学是理论的系统,所以科学认识的逻辑可以说是理论的理论。作者从因果性方面开始讨论与归纳方法相对应的演绎。对于完全因果解释的必要成分,分为两类不同的陈述,一类是全称陈述,是带有自然定律性质的假说;另一类是单称陈述,它应用于所讨论的特殊事件上。对于两者之间的区别与普通概念或名词和个别概念或名词之间的区别是很密切的,然后用推理方式作者证伪了整个系统,区别了属于各种普遍性水平的陈述。接着作者用方法论决定来批判性讨论“约定性主义”的立场,再用可证伪性表征一些可证伪的理论系统的逻辑,而证伪假说必须是经验的因而是可证伪的,所以理论的可证伪性问题是称作基础陈述的那些单称陈述的可证伪性问题。

作者接着对何种单称陈述是基础陈述,以及怎么能被证伪从经验基础的知觉经验即心里学主义以及记录语句方面进行了讨论。接着波普尔通过比较理论的潜在证伪者类来比较它们不同的可检验度和可证伪度。然后提出了简单性问题,这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论是非常重要的,在此作者排除美学和实用性概念,把可证伪度与简单性联系在一起,再说明了用几何图形和函数形式表达简单性。然后,作者用数学概率的问题把证伪性结合在一起,说明客观与主观理论之间的不一致性表面上看起来比较难解决,其实可以用某些数学方面的方法也即形式上单称的概率论来消除。借助于概率论这个工具,然后分析了检验了现代量子论里面一些模糊不清的论点,主要讨论了海森堡纲领和测不准关系。最后,波普尔说明了理论是不能被证实的,但是它们可以被“验证”,从归纳逻辑与概率逻辑以及验证理论等方面较为详细的阐明。

3,对科学的思考

我们从物理学的实验和发现中可以知道,很多普遍的层次不高的理论可以深化到高水平的理论,而且更多的是理论本身质量的提升,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称之为归纳方法。事实上不完全只是沿着这种形式,《科学逻辑的发现》一文里就已经说到了还可以用理论的可检验性和可验证性程度来解释。因为一个已经得到充分验证的理论只能被一个具有普遍性且水平更高的理论来替代,也即是被一个更好检验的而且还能包含旧的、得到更充分检验的理论的理论来代替。这种过程应该是:首先要提出某种具有普遍性水平的理论,然后用演绎的方法来检验,在可检验性基础上提出水平更高的普遍性理论,同时有能用以前水平的普遍性理论来检验。而检验的方法是根据从较高水平到较低水平的演绎推理,而理论的普遍性水平根据从提出的时间顺序从较低水平到较高水平来达到。

科学本身不是一个确定的或既成的陈述的系统,它也不是一个朝着一个终极状态稳定前进的系统,它也不是绝对的真理,因此追求知识和探索真理是科学发现的最有力的动机。科学进展也并不是由我们越来越多的知觉经验累积而成,它也不是由于我们正在越来越好地利用我们的感觉。大胆假设、带着思辨的思想小心求证是我们解释自然的唯一手段。

4,结语

这本书看下来主要讨论的是科学研究的两个主要问题:归纳和划界。作者在文中对于什么是科学以及如何辨别是科学的标准不是以往我们认为的某种理论是否可以得到证实,相反,作者认为是该种理论是否存在可证伪性,科学的方法不是从零散事件中归纳而成,而是用演绎的检验法。波普尔关于科学和非科学问题划界的思想受到了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的影响[2]。可证伪性是科学必不可少的特征,只要是不可能被我们经验事实证伪的问题就都属于非科学,比如:形而上学、本体论、数学和逻辑上的重言式命题等。作者提出的科学是否有证伪性是具有非常深远的重要意义,使我们不再迷信科学,更加注重演绎和推理,对科学的认识更加深刻。

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是科学哲学的经典巨作,两遍读下来对里面很多词句和思想的理解还是有点吃力,有些文字也是晦涩难懂,或许这就是伟大哲学家异于自然科学家的地方。除正文外,非常钦佩作者作为一名哲学家对数学理论阐释的如此熟练和到位,而且还能把它当作武器来对理论进行解析。波普尔用占全书一半篇幅的与数学有关的附录部分来阐明和补充他所表达的问题,非常到位和准确,如果没有极其广泛的深入阅读和学习和提炼出自己深刻认识和理解的能力,是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也不可能提出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观点。

回到文章开始的疑问,近代以来我国为什么缺乏世界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我个人对此形象点的解释为:纵使播撒的种子都一样,但没有那么含养丰富的土壤和优良的生长环境,也难以长成荫郁四方的参天大树。土壤和环境不好,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科学创造力简直就是扼杀。苏格拉底将“我一无所知”的箴言作为自己思想的墓志铭,波普尔也以最有力的方式告诫人们知识的局限性,以警惕理性自负的危险。相比西方先进的思想理念和我们目前的整个现状,真正结合我们自身情况,“师夷长技”努力发展更是必须,差距才会逐渐缩小,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卡尔.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对我们的启发吧。

第三篇:科学发现的逻辑读书笔记

《科学发现的逻辑》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

科学逻辑导论

第一章

对于若干基本问题的考察 1.归纳问题

(1)归纳的定义:

科学发现的逻辑等同于归纳逻辑,即这些归纳方法的逻辑分析,一般把这样一种推理称作“归纳的”。(2)归纳问题的定义:

如何确立根据经验得出的全称陈述真理性的问题,经验科学的假说和理论系统就是这样的全称陈述。(3)归纳原理的定义:

归纳原理是我们借以能把归纳推理纳入逻辑上可接受的形式中去的陈述。

(4)归纳原理易于产生的矛盾:

因为这个归纳原理本身也必须是一个全称陈述。假如我们试图认为它的真理性来自经验而得知,那么,导致引入归纳原理的同一个问题就再一次产生了。为了证明这个原理,我们就必须运用归纳推理;而为了证明这些归纳推理,我们就必须假定一个更高层次的归纳原理;如此等等。这样,想把归纳原理建基于经验之上的试图就破产了。因为这样做必定导致无穷后退。

(5)Kant对于归纳原理矛盾的解决:

Kant试图摆脱这个困难,办法是他把归纳原理(他称作“普遍因果性原理”)看作是“先验地正确的”。(6)概然性推理易于产生的矛盾:

和归纳逻辑的其他任何一种形式一样,概然推理的逻辑,或“概率逻辑”,不是导致无穷后退就是导致先验论的学说。

2.心理学主义的排除

(1)科学知识的逻辑分析与事实相关还是与正确性相关:

科学知识的逻辑分析与事实的问题(无关,而只与正当或正确的问题有关。

(2)科学发现的过程都是理性所为:

有人会反对说,把已导致科学家作出一个发现——找到某一新的真理——的步骤加以“理性重建”看作认识论的事更为合适。但是,问题在于,确切地说,我们要重建什么?假如要重建的是灵感的激起和释放的过程,那么我将不认为它是知识逻辑的工作。这种过程是经验心理学要研究的,而不是逻辑要研究的。

3.理论的演绎检验

(1)批判地检验理论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理论的方法: 批判地检验理论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理论的方法,总是按下列路线进行的。借助演绎逻辑,从尝试提出来且尚未经过以任何方式证明的一个新思想——预知、假说、理论系统,或任何其他类似的东西——中得出一些结论;然后将这些结论,在它们相互之间,并和其他有关的陈述加以比较,来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如等价性、可推导性、相容性、不相容性)。

(2)波普尔认为的四条不同的检验理论的路线:

第一,在这些结论之间加以逻辑的比较,以此来检验理论系统的内部一致性。第二,考察理的逻辑形式,目的是确定这理论是否具有经验的或科学的理论的性质,或者它是否是,比如重言的命题。第三,同其他的理论作比较,主要目的是确定,假如这理论经受住我们的各种检验,它是否构成科学上的进展。最后,通过能从理论推导出的结论的经验应用来检验理论。

这最后一种检验的目的,是要找出理论的新推断(不论它自认为如何新法)耐受实践要求考验的程度。(3)“预见”:

我们借助其他过去已被接受的陈述,从理论中演绎出某些单称陈述,我们称作“预见”,特别是那种易检验或易应用的预见。(4)理论能够借助已证实的结论被判定为概然性的真理: 肯定的判决只能暂时支持这理论,因为随后的否定判决常会推翻它。只要一个理论经受住详细而严格的检验,在科学进步的过程中未被另一个理论取代,我们就可以说它已“证明它的品质’,或说“它已得到验证”。在这里概述的程序中,没有出现任何类似归纳逻辑的东西。我从不认为我们能从单称陈述的真理性论证理论的真理性。我从不认为理论能借“已证实”的结论的力量被确定为“真的”,即使仅仅是“概然的”。

4.划界问题:

(1)波普尔摈弃归纳逻辑的主要理由:

我摈弃归纳逻辑的主要理由,正在于它并不提供理论系统的经验的、非形而上学性质的一个合适的区别标志,或者说,它并不提供一个合适的“划界标准”。(2)划界问题:

找到一个标准,使我们能区别经验科学为一方与科学和逻辑以及“形而上学”系统为另一方,这个问题我称之为划界问题。(3)在波普尔看来Hume问题和Kant问题哪个更重要:

假如我们按照Kant那样把归纳问题称作“Hume问题”,我们也可以把划界问题称作“Kant问题。”在这两个问题(几乎所有其他知识理论问题的根源)中,划界问题是更基本的。

(4)为什么带有经验论倾向的认识论学者更信赖“归纳法”:

带有经验论倾向的认识论学者所以信赖“归纳法”,其主要理由似乎是由于他们相信只有归纳法才能提供一个合适的划界标准。(5)在现代实证主义者眼中,科学是什么: 老式的实证主义者只愿意承认那些他们所谓“导源于经验”的概念(或观念、思想),才是科学的或合理的;就是说,他们认为,这些概念可以在逻辑上还原为感性经验要素,如感觉(或感觉资料)、印象、知觉、视觉或听觉、记忆等等,现代实证主义者更明确地认为,科学不是概念的系统,而是陈述的系统。

(6)实证主义者通常如何解释划界问题的:

他们只愿意承认这样一些陈述是科学的或合理的,它们可以还原为基本的(或“原子的”)经验陈述——还原为“知觉判断”,或“原子命题”,或“记录语句”,如此等等”。很清楚,隐含着的划界标准就是要求归纳逻辑。

(7)在波普尔看来为什么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的否定是不合理的:

实证主义者通常以一种自由主义方式来解释划界问题,他们把它解释为仿佛它是一个自然科学的问题。他们不认为他们的工作是提出一个合适的约定,他们相信,必须在经验科学和形而上学之间发现一种似乎在事物的本性中存在的区别。他不断地试图证明:形而上学按其本性不过是无意义的蠢话,正如Hume所说:“诡辩和幻想”,我们应该将它们“付之一炬”。

假如想要通过定义用“胡说”或“无意义”等词表达的只是“不属于经验科学”,那么将形而上学表征为无意义的胡说就没有价值;因为形而上学通常被定义为非经验的。

(8)在波普尔看来,知识逻辑的第一项任务是什么:

划界标准必须被看作对一个协议或约定的建议。

5.作为方法的经验

(1)经验理论系统必须满足的三个要求:

第一,它必须是综合的,这样它能表示一个不矛盾的可能的世界。第二,它必须满足划界标准(参看第6、21节),就是说,它必须不是形而上学的,而必须表示一个可能的经验世界。第三,作为表示我们的经验世界的系统,它必须以某种方式和其他这类系统区别开来。

6.作为划界标准的可证伪性

(1)经验方法的特征:

它能在否定的意义上借助经验检验的方法被挑选出来;经验的科

学的系统必须有可能被经验反驳。

7.“经验基础”问题

(1)可证伪性作为划界标准应用的前提:

假如可证伪性作为划界标准是可应用的,那么就必须得到在证伪推理中可作为前提的单称陈述。因此,我们的标准似乎只是变换一下问题——使我们从理论的经验性质问题退回到单称陈述的经验性质问题。(2)经验基础的心理学方面同它的逻辑、方法论方面的两类主要区分: 一方面是我们的主观经验或我们的确信感,它们决不能证明任何陈述(尽管它们可以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另一方面是客观的逻辑关系,存 在于各种科学陈述系统之间和每个系统内部。

8.科学客观性和主观确信

(1)Kant对“客观的”和“主观的”术语用法同波普尔存在哪些差异:

我对“客观的”和“主观的”术语的用法不同于Kant。他用“客观的”这个词来表示科学知识应该是可证明的,不依赖于任何人的一时想法:一个证明是“客观的”,假如原则上它能被任何人所检验和理解的话。他写道;“假如某个事物对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都是合理的,那么它的基础就是客观的和充分的。”

而我认为,科学理论不可能完全得到证明或证实,然而它们是可检验的。因此我要说:科学陈述的客观性就在于它们能被主体间相互检验。(2)科学陈述必须是客观的基础是什么:

只有当某些事件能按照定律或规律性重复发生时,像在可重复的实验里的情况那样,我们的观察在原则上才能被任何人所检验。在我们重复和检验它们之前,我们甚至对自己的观察也不大认真对待,也不承认它们是科学的观察。只有根据这些重复,我们才确信我们处理的并不仅是一个孤立的“巧合”,而是原则上可以主体间相互检验的事件,因为它们有规律性和可重复性。

(3)主体间相互检验性的意义是什么:

主观经验或确信感决不能证明科学陈述,除了作为经验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外,它在科学中不可能起什么作用,不管确信感是如何强烈,它决不能证明一个陈述。

要求主体之间的相互检验:心理学家可以从我有这种确信感的猜测中,借心理学的和其他的理论之助,演绎出某些关于我的行为的预见,然后在实验检验的过程中,这些预见可得到确证或者被反驳。(4)为什么检验的演绎法不会出现无穷后退问题:

检验的演绎法不能确立或证明受检验的陈述;也没有打算要它

这样做,因此并不存在无穷后退的危险。

第二章 论科学方法理论问题 9.为什么方法论决定是不可缺少的

(1)为什么不可能产生对理论的最终否证:

不可能产生对理论的最终否证;因为人们总是可能

说:实验结果是不可靠的,或者说,人们断言在实验结果和理论之间存在的不一致仅仅是外观的,它们将随着我们的理解的深入而消失(在反对Einstein理论的斗争中,这两种论证都曾被用来支持Newton力学,在社会科学领域里,类似的论证很多)。如果你在经验科学领域里坚持严格的证实(或者严格的否证”),你就决不会从经验中得到益处,决不会从经验中知道你是怎么错的。

10.对方法论的自然主义观点(1)波普尔为什么摈弃自然主义的观点:

它是非批判性的。它的赞成者没有注意到:凡是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发现一个事实的时候,他们只不过提出了一种约定。因此这种约定易于变成一种教条。对自然主义观点的这个批判,不仅适用于它的意义标准,而且也适用于它的科学观念并且因而适用于它的经验方法观念。

11.作为约定的方法论规则:

(1)把方法的研究和纯逻辑的研究放在同一层次上合适吗:

方法论规则被当作约定。它们被描述为经验科学的游戏规则。它们不

同于纯逻辑的规则,与奕棋规则相当相象,很少人会把奕棋规则当作纯逻辑的一部分;因为纯逻辑的规则支配着语言学公式的变形。把方法的研究和纯逻辑研究放在同一层次上是不适当的。

(2)用可证伪性的标准来定义经验科学需要遵循的规则包括哪些:

首先要规定一个最高规则,作为判定其他规则的一种规范,因而它是一种更高类型的规则。这一规则就是:科学程序的其他规则必须这样来设计,它们并不保护科学中的任何陈述不被证伪。

方法论规则既与其他的方法论规则密切联系,又与我们的划界标准密切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不是一种严格的演绎的或逻辑的联系。更确切地说,这是由于构建这些规则的目的是,在于保证我们的划界标准的可应用性;因此,它们的形成和为人们接受都是根据一个更高类型的实用规则来进行的。

知识理论的各种问题相互之间是否有系统的关系,以及它们能否得到系统的处理。

科学客观性的要求也可以解释成一条方法论规则:只有那些可以主体间相互检验的陈述才可被引进科学中。

第四篇:科学发现的逻辑 读后感

科学发现的逻辑 读后感

在科学发展史上,“归纳方法”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观点认为科学发现的逻辑等同于归纳逻辑。波普尔认为归纳原理是多余的,它必定导致逻辑的矛盾。归纳推理只能到达某种程度的“可靠性”或“概然性”。于是我们将归纳原理描述为科学借以判定真理性的手段,它的作用是判定概然性。因为科学并不能到达真理或谬误,科学只能达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概然性,这种概然性不可达到的上限和下限就是真理和谬误。书中认为科学问题是很难被证实的,但是却能够被证伪。如果一个科学理论在当前的科学发展水平下不能够被证伪那就可以认为该理论(或者说至少在现阶段)是正确的或者是可接受的。波普尔的科学发现逻辑可用下图粗略表示:

波普尔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分界问题的主张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的影响。他认为可证伪性是科学不可缺少的特征,凡是不可能被经验证伪的问题,如本体论问题、形而上学问题、数学和逻辑上的重言式命题、宗教、神学和占星术都属于非科学。在历史上,证实与证伪都是科学发展的两种方式,都应该是科学的、积极而富有意义的。证实主义者认为一切科学陈述都是可证实的,不可证实的陈述是没有意义的胡言乱语。证实的前提是肯定观,肯定原有的所有科学的真实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科学;而证伪的前提是否定观,认为现有科学存在其理论的残缺或者谬误,从而通过不断的探索来补充或者纠正这些科学,推动社会的进步。而证实主义者的观点,在著名的“缸中之脑”难题的提出后似乎不攻自破,人类通过意识感知世界,世界外物都是间接被感知的。因此外部世界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虚假的。正如周庄梦蝶的典故所描述的那样,人是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的。因而至今可证伪性一直被认为是科学的本质特征。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瑟夫·阿伽西曾经给科学画了四副画像:第一幅,理智主义是最古老的科学观。科学纯粹建立在合理性的基础之上,无须求助经验。从柏拉图到伽利略、笛卡尔再到康德,最重要的思想家们都主张这个观点。但理智主义没有成功。因为对正确性的每一个证明都被要求对自身的正确性提供证明,而这是无穷倒退论证。第二幅,弗朗西斯·培根的主导科学观是经验主义(科学的基础是经验)和归纳主义。这种观点认为科学就是避免错误:科学蔑视一切传统,只依赖事实来确保理论的真。缘于与理智主义相同的原因,归纳主义也失败。第三幅,皮埃尔·迪昂的工具主义主张。科学只是一套数学工具。工具主义者剥离了科学理论的信息内容,因而就没有什么世界观可言了。他们赞同某些传统的或专断的世界观,但是由于仅仅将科学视为实用的工具(如应用科学),他们不可能解释科学为什么在实践中能获成功。第四幅,卡尔·波普尔的批判主义观点。他将科学理论的表面价值看做真或假的问题,将科学研究看做解释性的猜想及其试验的过程——尝试性反驳。这是一个消除错误的无穷过程。约瑟夫·阿伽西认为卡尔·波普尔的批判主义观点克服了前述三个观点的缺点,是最接近科学本质的。卡尔-波普尔在本书中指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设,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即使它能够暂时逃脱实验的检验,但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从而遭到实验的反驳或证伪。科学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针对问题,提出试探性理论,并把理论交付经验检验,理论在检验中遭到证伪进而被淘汰,然后用一个新的更好的理论来代替旧的理论。

本书还涉及到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归纳问题。作者强调,科学的方法不是归纳法而是演绎检验法。所谓归纳问题,实际上是由这样两个命题引起的:一方面,我们肯定已知的某些科学理论、原理、规律是真理,甚至说它们是千真万确的、不可移易的真理,或者至少说它们在一定的程度上(一定的概率意义上)已经表明是真理;另一方面又说,一般规律只能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到,或者其真理性要通过归纳来证明。承认这两个命题,必然引起逻辑上和认识论上的困难。这是人类知识论所面临的最重大的难题之一。由于这个难题是和所谓的“归纳推理”相联系的,所以称为“归纳问题”。

归纳原理能被证明吗? 假如我们通过观察已经得到了一系列可靠的观察陈述,为什么通过归纳推理就可以导出某种可靠的一般规律的知识呢?对于这个问题,归纳主义者当然可以用两种方式回答:一是,我们可以从逻辑上加以证明;二是,我们的经验(科学实践的经验)证明了这个原理。我们不妨来考察一下。首先,是否有可能从逻辑上证明归纳原理呢?大家知道,正确的逻辑论证应当具有下述特征:其结论必须是通过一定的逻辑程序从它的前提中必然地引申出来的;如果论证的前提是真的,那么结论必定是真的。我们知道演绎推理具有这种特征,假如归纳推理也能具有这种特征,那么归纳原理当然也就得到了证明。但是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假如归纳论证的前提(那些单称陈述)都是真的,但我们按照归纳原理所得出的结论却可能正好是假的;而且当我们否定这个由归纳得出的结论时,逻辑上与前提也并不发生矛盾。例如,直到今天为止,我曾经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观察了大量的渡鸦,并且观察到它们都是黑的,无一例外。我在这个基础上得出结论:“所有渡鸦都是黑的。”这是一个完全合乎“归纳原理”的推论。推理的前提是大量的这样一类观察陈述:“在时间t、空间s观察到渡鸦x是黑的。”并且我们认为所有的这些观察陈述都是真的。但是这并没有从逻辑上保证,我观察到的下一只渡鸦不会是别的颜色的,例如是白的或粉红的。而一旦我们观察到了一只非黑的渡鸦,那么“所有渡鸦都是黑的”这个全称陈述就被证明是假的。这就是说,我们从一些完全正确的前提出发,但根据归纳原理却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反之,我逆归纳原理而动,即使我已知直到今天所观察到的渡鸦都是黑的,我仍然可以预言说,并非所有的渡鸦都是黑的,这在逻辑上也与前提并不矛盾。所以归纳原理是不可能从逻辑上得到证明的,它不可能使我们从正确的前提必然地得出正确的结论。其次,归纳原理是否能通过经验得到证明呢?归纳主义者通常就是这样认为的。其主要的论据就是这样:我们的实践经验表明,归纳在许多场合下都有效。例如,我们从实验的结果中归纳出来了光学定律,这些光学定律已经在许多场合下运用于光学仪器的设计,并使这些仪器获得了很好的性能。又如,从天体运动的观察中归纳得出的行星运动规律,已经每每成功地用来预测日蚀、月蚀、星蚀等的发生。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万有引力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等,经验都表明它们是有效的。于是归纳主义者就得出结论:所有这些事实表明,归纳原理是普遍有效的。但是,正如休谟早在18世纪中期就已经指出的,上述那种对归纳原理的证明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因为它是一个循环论证。在这里,用来证明归纳原理之正确性的依据,正是归纳原理自身。具体说来,它的论证方式如下:

归纳原理在x1场合下成功地起了作用。归纳原理在X2场合下成功地起了作用。归纳原理在X3场合下成功地起了作用。„„„„„„„„„„„„„„„„„ ————————————————— 所以,归纳原理总是起作用。

在这个论证中,企图断言归纳原理正确性的这个结论是一个全称陈述,而其前提则是列举了归纳原理在许多场合下获得了成功的单称陈述。所以,这个论证也是一个归纳论证,其所依据的也是归纳原理。用归纳原理当然不能证明归纳原理自身。这就是归纳主义者所面临的第一个根本性的困难。这是一个直接与归纳原理相联系的困难。所谓“归纳问题”主要也是指的这个问题。但是,归纳主义者所面对的决不仅是这种“归纳问题”的困难,它还陷入了其他难以克服的困难,例如:归纳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含混不清和不可遵循等。首先,归纳应当以大量的观察事实作前提。问题在于要有多少观察才算是“大量”? 其次,在作出一般性的归纳以前,要求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进行观察。这里所谓“要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进行观察”,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实验和观察中改变场合和条件。但问题在于:什么样的场合和条件的变化才是有意义的,从而值得我们去考察一番呢?因而,可以说归纳原理是不可以被证明的。

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科学的知识总是假设的,是猜想的知识。科学的方法是批评的方法,是寻求和消灭错误并服务于真理的方法。波普尔科学哲学的主要论点是,最初被牛顿和伽利略这些科学家所采用的那种研究问题的传统途径事实上是不充分的。波普尔提出了关于科学发展(知识增长)的动态模式。波普尔认为,科学的进步在于不断批判旧的理论,大胆猜测新的理论,不断去除错误理论中的错误,其过程为:(1)科学始于问题,问题促进科学家思考;(2)思考的结果是,科学家作出各种各样大胆的尝试性猜想,即假说或理论:(3)这些理论之间展开激烈竞争和互相批判,并经受观察和实验的严格检验,从而筛选出最优越的理论;(4)这个新理论在科学的进步发展中遭到证伪,从而导致新问题的出现。以后又重复以上四个步骤。科学知识的增长或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就是这四个步骤的循环往复。由于理论总是有可能被证伪的,这样的循环往复是无限的,因而科学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

科学不是神学,它没有神秘的光环;科学也包含错误,要经受经验的检验,这不是科学的缺点,而恰恰是它的优点,它的力量所在;科学不是绝对真理,它不可避免地有着时代的局限性;科学不可能有顶峰,它只是一个永无止境地前进的过程。科学的本质特征是可以而且应该被怀疑的,是可以证伪的。“可证伪性”正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志,是科学的本质特征。历史证明,科学总是在怀疑和证伪中不断得到发展的。这是科学工作者应有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当前提倡科技创新的根据所在和意义所在。

第五篇:科学发现的逻辑(演讲稿)

1归纳主义 ○A归纳主义定义(归纳主义是一种认为科学知识通过某种归纳推论从可观察事实推导出的立场。就是从若干零散的现象中推出一个一般规律,也就是从若干特殊现象中总结出一般规律,是从特殊到一般。

例如,我观察我周围的人,发现每个人都长着十根手指头,经过我的归纳总结,于是我就得出了这样一个一般规律:人都长十根手指头。这就是归纳推理。还要知道,归纳推理时所考察的对象必须是同类的,必须是你的研究范围里的。例如,上例里,我考察的对象必须全部是人,不能把人和马混在一起考察。归纳推理涉及某种来自可观察事实的概括而言,显然这种推理不能够产生有关不可观察之物的知识。

古典归纳主义:崇尚经验和归纳,认为经验是科学理论的唯一可靠的来源,认为归纳法即是科学发现和证明的唯一正确的方法。)

B解释归纳主义起源发展(归纳主义起源于英国,归纳主义起源于英国,从培根到罗素,后来又被逻辑实证主义所继承,长期以来统治着西方科学哲学界。弗兰西斯培根,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批判经院哲学的过程中,依据自然科学,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本原则: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因为他认为经验具有确实性和丰富性。他反对经院哲学的演绎法:它既不能给人们提供真理,也不能帮助人们发现新的科学知识,因此他主张抛弃演绎法,建立唯一能提供真理的归纳法。自从培根以后,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受到很多科学家的青睐。

后来,逻辑实证主义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把它发扬光大,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逻辑实证主义运动。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们提出了意义的标准:经验

证实的原则,并把它作为区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限。他们认为科学是由有意义的命题组成,而命题是否有意义其标准就是能否被经验证实。在他们看来形而上学的命题是无意义的,因此有意义成了区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不可逾越的界线。这样他们就顺理成章地把经验证实变成了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后来,休谟提出著名的“归纳问题”之后,经验主义开始走向怀疑主义。现代经验论者则借助概率工具从“归纳问题”的挫败中复兴。)

C归纳原理易于产生矛盾(归纳原理是我们借以能把归纳推理纳入逻辑上可接受的形式中去的陈述。在归纳逻辑拥护者的眼里,归纳原理对科学方法来说是极重要的。归纳原理:“如果大量的A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被观察到而且如果所有这些被观察到的A都无例外的具有B性质,那么所有A都有B性质。”

归纳原理易于产生矛盾,休谟提出 “归纳法的有效性问题”:不管观察重复多少次从经验中归纳出的任何普遍性结论都不具有逻辑必然性即从 过去无法合乎逻辑地推出未来。休谟关于归纳的观点:休谟:过去的经验事实只能说明过去,如果我们试图把从过去经验得出的结论用以说明未来,就会出现疑问。

举例:关于太阳升起的规律。如果依据过去的经验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而从西方落下,那么归纳推理就会告诉我们太阳在未来可能还是会从东边升起而从西方落下。但我们又要怎么解释我们有能力做出这样的推论呢?太阳在早上升起是过去的事实,如果从中推断出太阳总是在早上升起这一结论,其正确与否无法从逻辑上加以说明。

这在休谟的著作里,已经说清楚了;那里还说到:即使有可能避免这种矛盾,也是很困难的。因为这个归纳原理本身也必须是一个全称陈述。假如我们试图认为它的真理性来自经验而得知,那么,导致引入归纳原理的同一个问题就再一次产

生了。为了证明这个原理,我们就必须运用归纳推理;而为了证明这些归纳推理,我们就必须假定一个更高层次的归纳原理;如此等等。这样,想把归纳原理建基于经验之上的试图就破产了。因为这样做必定导致无穷后退)。D归纳主义存在的问题

1.确切地说出在何种条件下一个概括构成一个好的归纳论证的问题,也就是说,不清楚归纳究竟是什么。

2.许多科学定律采取了精确的、用数学表述的定律形式。如果科学定律是来自可观察事实的归纳概括,就很难明白人们如何能够避免构成归纳论证前提的测量的不精确性。也很难明白精确的定律如何能够在不精确的论证基础上得到归纳辩护。

3.归纳问题。任何人持科学知识在各个方面必须或者诉诸(演绎)逻辑来辩护,或者从经验推导出来给予辩护的观点,就会发生这个问题。

分析存在的问题:归纳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科学论证方法。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用到归纳的方式来认识我们所接触到的事物,通过对我们所观察到的一些事物,来了解或理解所有同类的这些事物。在归纳推论所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第一点和第二点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这两点就是为了尽量保证所观察到的食物囊括了所有的,或是尽可能多的同类事物,也就是为了尽可能的全面。但既然是归纳,必然存在着其自身的缺陷,它不肯能包含所有的事物,总有一些意外发生。如果这些意外跟所观察到的事物是同一性质的,那就没什么问题了。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这些意外碰巧有可能与所观察的事物性质有所区别。

对于第三点“任何已接受的观察不应该与导出的定律相冲突。”这一点表述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我不理解为什么需要这一点。既然结论是通过归纳得出来的,观察

到的事物有可能与结论冲突?

科学知识通过某种归纳推论从事实推导出来的观念存在两类问题。第一类问题关注的是详细说明一个适宜的归纳论证是什么。第二类问题涉及试图为归纳辩护时的循环论证。其实在这本书里,很多地方都涉及到了循环论证。科学知识是从事实推导出来的,而这些事实的推导又需要一定的理论(所谓的科学知识)。有时候感觉一些理论,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会觉得很有道理,但有时候又觉得就是在咬文嚼字,把一句话颠来倒去的反复的说。或许有其自身的道理,可能是我的阅历太浅,还不能很好的体会。

E归纳主义的基本主张导致的问题?

把知识的获得、科学理论的形成等都唯一地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只有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得到的知识才是可靠的。把实验、观察等手段作为唯一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

要求在观察的时候,抛弃头脑中一切先入为主的见解,反对在进行观察、实验之前对观察对象的性质做出任何预先的判断。

把归纳法作为发现规律、建立公理的最基本的方法。观察、实验的目的在于了解事物的属性,发现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建立经得起客观事实检验的一般性科学理论。

并不否认演绎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但认为演绎方法只是证明已有知识的方法,而不是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F作者的观点是(1通过归纳作出的结论总是可错的,全称命题不能从单称命题的堆积中推出从逻辑的观点来看,我们从单称陈述中推论出全称陈述,显然是不能得到证明的,因为用这种方法得出的任何结论,结果可能总是假的。2作为归

纳推理基础的归纳原理无法得到证明,要想使之得到证明,必定导致循环论或先验论全称陈述的真理性结论是“根据经验得知”的,然而经验的观察或实验结果的记述只能是单称陈述,不能是全称陈述)

2演绎推理:A就是把归纳推理得到的一般规律,○再应用到现实中去,去推测其它没被考察过的同类对象的性质特点。它是从一般到特殊。

举例,前面例子归纳得到了一个规律,每个人都长十根手指头,这时有人问我张三长几根手指头。张三不是我周围的人,他不在我原来考察的对象范围之内,我就得靠我的这个一般规律去推测。我推测的结果,当然是他也长十根手指头。这就是演绎推理。

B理论的演绎检验(大概表述可以用这幅图画来表达;借助演绎逻辑,从尝试提出来且尚未经过以任何方式证明的一个新思想——预知、假说、理论系统,或任何其他类似的东西——中得出一些结论;然后将这些结论,在它们相互之间,并和其他有关的陈述加以比较,来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如等价性、可推导性、相容性、不相容性)。

应该注意:肯定的判决只能暂时支持这理论,因为随后的否定判决常会推翻它。只要一个理论经受住详细而严格的检验,在科学进步的过程中未被另一个理论取代,我们就可以说它已“证明它的品质’,或说“它已得到验证”。

C演绎推理注意:演绎推理所推测的事物,必须不是原来在归纳推理时考察过的,否则就是循环论证,没有任何意义。由上面对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解释也可以看出来,它们虽然是科学研究的两种方法,但是它们不是独立的,而是关系密切,是科学研究中先后次序确定的、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

首先,是先有归纳推理,然后才能有演绎推理,没有归纳推理推出来的一般规律,演绎推理就无法进行,所以它们的先后次序是确定下来的。而且,如果只有归纳推理,没有演绎推理,那么归纳推理得到的一般规律就得不到应用,它将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没有归纳推理,那么就不可能有演绎推理,所以它们不可分割,不能缺少任何一个,谁也离不开谁。

例如,你是医生,经过多年总结,得到了一套很好的治病理论,这就是归纳推理。你得到了这个理论后,就要用这个理论继续给病人治病,这就是演绎推理。如果你不用这个理论给病人治病,那么你得到的那个理论就没有意义。

其次,归纳推理得到的一般规律并不一定正确,还需要由演绎推理来验证。例如,上面说我得到了一个结论,就是“每个人都长十根手指头”,我为我能得到这个规律而沾沾自喜。可是,有一天,一个人问我李四长几根手指头,我说“当然是十根啦!”然而,当李四把两手摊到我面前时,我傻眼了,我发现他左五右六,共长了十一根手指头。这时我就知道我归纳的规律错了,需要修改。于是我就进行第二次归纳推理,得到这样一个规律:“多数人长十根手指头,少数人长十一根手指头。”而这个规律正确不正确呢?还要在演绎推理中进行验证。所以,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这样:归纳,演绎,再归纳,再演绎,螺旋上升,使理论越来越发展。所以说,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联系密切,缺一不可。

3总结:归纳是指从个别的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一种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归纳和演绎的运用,在实践中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归纳推理离不开演绎推理,同样演绎推理也离不开归纳推理。正如恩格斯所说:“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纳和演绎两种方法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

之中应当把每一个都应用到应当的地方,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它们的互为前提以及它们的相互补充。” 针对对波普尔理论的反思

过于极端(片面强调其中哪一个方面都是错误的他在批判归纳主义时,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演绎而摈弃了归纳。波普尔的错误在于把归纳与演绎对立起来。)

过分否定(人类认知是逐步完善的过程,错误在于片面夸大了“否定”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相对与绝对、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在一定历史阶段,我们的科学理论只能达到一定的层次,因而是相对、有限的,其中不乏谬误。但就整个人类来说,其认识能力又是无限、绝对的,没有我们认识不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精神可嘉(不拘泥于传统,应该说证伪主义的提出表明波普尔不拘于传统,表现出他的思想解放性和超常性。这种理性批判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更应该效仿。)

优缺点并存,批判地接受,以上看到我们应该对其观点去加以评价,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下载自然辩证法论文之科学发现的逻辑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然辩证法论文之科学发现的逻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逻辑研究论文

     第一部分逻辑导论 第一章 对于若干基本的考察 一个科学家,不论是家还是实验家,都提出陈述或陈述系统,然后一步一步检验它们。说得具体一些,在经验科学的领域里,他们构建假说......

    自然辩证法论文科学与宗教

    科学与宗教 班级:09级041班 学号:091115411824 姓名:王美妹 摘要:本文主要分别论述了科学与宗教的性质、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尤其对于在当今知识经济条件下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

    东西方科学比较 自然辩证法论文

    东西方科学比较 摘要:西方科学以古希腊科学昌盛为代表,东方科学以古代中国科学的繁荣为特征,然而近代科学起源于欧洲,为何曾经繁荣的东方科学发展趋势减弱,而西方科学在经历黑暗......

    科学发现的逻辑读书笔记(共5篇)

    《科学发现的逻辑》读书笔记第一部分科学逻辑导论第一章对于若干基本问题的考察1.归纳问题(1)归纳的定义:科学发现的逻辑等同于归纳逻辑,即这些归纳方法的逻辑分析,一般把这样一种......

    自然辩证法-科学发现中的机遇(共5篇)

    课程学生学生学生学 提交名称学号姓名专业 院日期 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32316 刘茜道路与铁道工程土木与安全工程学院 2014年 4月 :::: ::浅谈科学发现中的机遇 (刘茜,土......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观的演变及其当代发展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与人的关系的根本观点。要了解自然观首先要了解自然观的演变及发展。本文依次讲述了古代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辩证......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论生态文明建设》 学 院:动力与机械学院 专 业: 机械工程 学 号:2010282080109 姓 名: 彭 迪 2011-1-5 论生态文明建设  彭 迪 (武汉大学机械工程系,湖北,武......

    自然辩证法论文

    发展生态农业,开发安全食品 摘 要:生态农业注重农产品的安全性和高附加值, 是传统生态农业的提高和升华。安全食品是高效生态农业的产物, 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