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与物业管理关系的再认识

时间:2019-05-13 09:4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区文化与物业管理关系的再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区文化与物业管理关系的再认识》。

第一篇:社区文化与物业管理关系的再认识

社区文化与物业管理关系的再认识

一、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是满足居民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物业管理一般的清洁、绿化、安全服务,而是希望工作、生活在一个更富有文化色彩、更关注个性发展的环境之中,从而得到更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精神上的满足。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正是创造这种环境、满足这种精神需求的重要手段。

二、社区文化是实施物业管理的润滑剂

物业管理公司只有同业主充分沟通,启发业主自律和参与意识,相互配合,才能使物业管理从“一人管百人”向“千百人管自己”转变,形成双向共管的局面,使物业管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社区文化正是建立这种沟通的润滑剂。

三、社区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和物业管理相联系

社区文化是一种手段,通过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应该使物业管理水平更高、效果更好。因此,社区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和物业管理有所联系,管理中体现文化内涵,文化内涵又反向推动管理水平升级。比如,通过环境文化的塑造,促进物业管理整体形象提高。

第二篇:五、物业管理与社区文化的关系:(分析题)

五、物业管理与社区文化的关系:(分析题)

1、互为促进:物业管理对社区文化建设的介入,可以使社区文化建设少走弯路;社区文化建设对物业管理和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2、互为作用:

减少相对劳务量的一个最主要途径就是业主的自治自律。如果形成公众制度,遵守公德,邻里和睦,那么物业管理企业就会事半功倍。

小区文化建设搞好了,就会增加业主之间、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感情和相互尊重,在这种和谐的社区环境里,物业管理企业自然就会较容易地实现管理目标。

六、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文化中的作用:(问答题)

1、在构建社区文化的初期营造文化氛围的基础;

2、在社区文化作用;(物业管理企业只能引导,不能主导)

3、能及时把认同的文化要素形成规范和制度。

第三篇:浅析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关系

浅析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关系与

发展现状

一、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概念

1、社区管理的概念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基本概念,一般认为:社区就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基本构成要素有四个方面:

(一)、相对稳定的人文区位意义上的地域。特定的区域不仅是社区成员活动的基本空间场所,而且社区成员的活动方式乃至思想感情也都被打上区域的烙印和特征。

(二)、是一定规模和具有同质性的人口。社区人口主要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规模和分布,以及人口的素质构成。以职业因素等为主的同质性的人口素质构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区的类型。

(三)、是以横向分布和联系为主要特征的组织结构。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是由一些群体和组织构成的。社区结构既体现了社区内各种群体、组织的分布状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水平,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社区发展的水平。

(四)、是有一定程度共同性的文化心理和生活方式。基于社区的共同利益、面临的共同问题和共同需要,每一个社区都会形成共同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心理取向。

正因为社区的这些特征,决定了社区管理的特性及其重要的意义。所谓社区管理,主要是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在我国,社区管理的概念是在我国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以及行为方式等各方面的变化而提出来的。其具体的背景:一是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即由经济增长转向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观的形成;由国家工业化转向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的确立。二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重铸新型社区结构,加强社区管理有着迫切的需求。三是社会管理体制的转轨和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赋予了社区管理以充分的条件。

2、物业管理的概念

物业管理是指物业管理企业受物业所有人的委托,依据物业管理委托合同,对物业区域内的房屋、设施、场地等进行的统一的、专业化的管理活动,并向物业所有权人和使用人提供综合性的有偿服务。在我国,物业管理的发展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住宅建设的迅猛发展,大量住宅小区的投入使用,要求除了对房屋进行维修外,还必须对附属物、设备、场地、环卫、绿化、道路、治安等进行专业化管理,以保持新建小区的完好,发挥其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二是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原有的房管体制已完全不能适应,而物业管理从体制上克服了房改后形成的多个产权单位多头、多家管 理,各自为政、扯皮推诿等旧管理体制的弊端。三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政府对住宅环境、社区服务直接负责的办法,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一个由业主自治与物业公司专业化管理结合,由物业管理企业实施经营型管理和有偿服务,使管理得以以业养业、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新体制日益显示出其优越性。四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和社区服务的更多的关注,使得物业管理的好坏已经成为居民选购住房考虑的重要因素,物业管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因素,决定了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其备受关注的程度和可能产生的体制上的矛盾及利益上的冲突。

二、当前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矛盾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单位房的逐步减少和社会住宅区的迅速增加,居民逐渐地由原来的依靠单位转变为依赖物业管理,原来的“单位人”也开始向“社区人”转化。物业管理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城市经济中的一个新兴产业。

而与此同时,原有的社区管理模式则属于政府导向型的管理模式,它主要是以各街道、社区居委会为主体,其他社区组织共同参与配合下对社区的公共事务、社会事务等进行管理。由于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都是对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诸多方面的日常管理,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或相似之处,如地域重合、硬件共享、宗旨和目标相近、管理的人员相近等,而且在相关的规定中,社区管理组织的某些职责与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内容有所交叉;又由于传统体制的惯 性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两者经常出现很多磨擦和碰撞。以我市为例,目前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社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如有的社区居委会想将空臵的物业管理用房作为社区活动场所,但物业管理公司不予支持,双方矛盾尖锐;创建文明社区,社区居委要物业公司服从其安排,但相互之间不相隶属,物业公司可以配合也可以不配合。同样,原有的社区管理模式属于自上而下的管理,政府行为偏多,不利于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培养,而物业管理的发展恰恰需要具有这种意识的业主,因此,原有的社区管理模式也往往会给物业管理的实施带来种种的障碍。

三、如何解决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之间的矛盾

1、必须正确认识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关系。

社区管理是一个大的系统,涉及到文化教育、市容秩序管理、市政设施管理、社会治安管理、环境保护管理、计划生育管理、流动人口管理、邻里关系以及房屋管理等内容。而物业管理则是对小区内的房屋、设备、设施、场地等进行日常的维护保养,为社区内的居民创造安全、整洁、舒适、优美、方便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物业管理应当包含在社区管理的内容之中。但两者之间又有着许多的区别:

首先是实施管理的主体不同。参与社区管理的主体包括社区范围内的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和居民委员会等。从我市来看,社区管理主要是在街道的组织领导下由社区居委会来具体实施管理。而参与物业管理的主体则是物业的业主,以及接受业主委托的专业化 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由业主构成的业主大会行使决策权,而具体事务由物业管理公司来管理。

其次是管理的性质不同。社区管理是国家管理社会生活、群众管理社会生活和社会管理社会生活相互交融的基础性社会管理。具体而言,社区管理就是在街道办事处组织领导下由社区居委会实际承担的行政性管理以及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组织下由社区内有关单位和居民共同参与的围绕人的社会生活而实施的管理。政府行为在社区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因而社区管理具有明显的行政性。而物业管理是社会化、企业化、专业化管理,它是在业主的委托下围绕“人的居住环境”而实施的管理,是一种由现代化的物业管理企业实施的完全市场化、商业化的活动。

第三是管理的内容不同。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在管理内容上均具有综合性,但综合性的内涵却不同。社区管理包括了更为广泛的内容,不仅包括“人的居住环境”,而且包括“人的社会生活”的内容,如计划生育、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卫生保健等等。而物业管理以“人的居住环境”的管理为主要内容,即以物业为核心的各类专业化管理与服务内容为主,如各类房屋及附属设备、设施的维修养护,物业环境的治安保卫、消防管理;清扫保洁、绿化管理;停车场管理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开展一些专项服务和特约服务。

第四是管理资金的来源不同。社区管理需要配备相应的机构与人员,需要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工作,因而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保障。社区管理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同时也可以开辟多元化的资金筹 集渠道,如社区创收、社会和企事业单位捐款等。而物业管理是一种商业化的服务活动,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业主所支付的物业管理服务费。

也正是由于以上这些不同,决定了在社区管理过程中物业管理的独立性,任何试图在现有的社区行政性管理的框架下消解这种独立性的行为都是错误的。

2、要合理定位街道、社区居委与物业管理企业的职能。

对一个社区来讲,管理和服务的事务大致可以分为四块,即行政、法律、市场和自治。在这四大块中,街道、社区居委主要承担行政和法律职能,对于自治性的事务,街道、居委要给予引导,发动居民自行组织和运作。至于其他事务则应交给物业管理公司去完成。在职能的划分上,街道、居委一定要把握好自身的职能范围,不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多管、少管或不管。

在这种职能划分的情况下,物业管理公司其实是一个“局外人”,它仅仅是一个为业主提供服务的企业;而对于这类企业的管理权和监督权并不属于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而应属于工商部门和物业管理的主管部门。这类企业与业主之间属纯粹的商业合同关系,这种合同关系并不涉及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

3、要在自觉、自助、自治的原则下积极促进社区群众自治组织的发育与成熟。

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我国城市居民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从目前我市的情况看,一方面是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社区 建设,致力于社区整合,以及行政、治安等管理的完善。而另一方面,随着《物业管理条例》的出台,物业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与法制化也已是必然的趋势。然而,无论是社区管理还是物业管理,其基础则是社区群众的自治,包括社区自治组织的建设和群众自治能力的培育。因为,社区群众自治水平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工作:

首先,可以较容易地对社区事务进行决策。例如在物业管理活动中,因为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质量而产生的各种纠纷,就可以通过业主大会这样的自治组织来解决和决策。

其次,可以更好地协调社区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关系。由于目前社区成员之间在经济能力、教育程度、宗教信仰以及职业、年龄、婚姻状况等方面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异质化程度比较高,造成了相互之间在沟通交流上的困难。而良好的群众自治组织则可以使不同阶层的人群加强沟通和交往,互相帮助,从而有利于社区的治安和稳定。

第三,可以通过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增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社区群众的自治组织因为来自于社区居民,对居民情况和社区资源非常了解,有条件将居民组织起来,参加各种类型的活动。例如组建各种类型的俱乐部、社区的联欢活动、捐助活动等,在活动过程中增进社区成员的相互了解,培养对于社区的感情,从而形成家园归属感。

那么,在社区自治组织的建设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又如何呢?笔者认为:第一,在社区自治组织没有发育成熟的情况下,政府的各级基层组织可以通过职能转换和服务延伸,在某种程度上起到辅助甚或 暂时性替代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与社区建设有关的政府行为应体现为由管理向服务、由突出权力主体向突出义务主体的方向转变。第二,在社区自治组织已经建立,但还没有形成社区深层自治结构的条件下,这时,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和引导,但决不是替代。这种帮助将促使社区建设从环境设施的外部推动,逐步进入内在的心理建设。而政府能够给予社区的最大的支持,则是由于政府处于规划和调控地区资源的主导地位,有能力促使一定地域的资源配臵与当地的社区建设更有力地结合起来,使社区原住居民和新住居民都能在社区建设中获得实惠,由此形成深层自治结构的基础,进而从内在要求而不是从外在强化上提升社区意识,改变社区自治受表层化社区结构局限的状态。

总之,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是依据着不同的机制来管理和服务于社区,在明确了其不同的特点、方式和侧重之后,作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能区别对待,充分利用这两条途径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从整体上提高社区建设的档次和水平。

第四篇:列宁与俄国民粹主义关系再认识

列宁与俄国民粹主义关系再认识

夏银平

2012-11-19 16:14:50 来源:《社会科学家》(桂林)2007年1期

作者简介:夏银平,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夏银平(1963-),女,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苏俄哲学。

内容提要:俄国民粹主义在苏联一直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死敌。本文揭示了列宁对待俄国民粹主义思想态度的演变,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然后再殊途同归的历程。分析了列宁理论和民粹主义理论的关系,从而说明了列宁无法拒绝民粹主义独特的遗产。

关 键 词:俄国民粹主义 跨越论 一国胜利论

纵观这几年我国学术界对民粹派和马克思恩格斯关系讨论中,我们也可看到学者的评价基本囿于列宁早年的评价框架之内。而列宁和俄国民粹主义真实的关系及列宁思想的发展历程,学者较少提到,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必须搞清列宁和民粹主义的真实联系,从而正确认识俄国民粹主义。

列宁和俄国民粹派的关系也比较复杂。我们一般认可这样一种观点:列宁的思想来源其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其二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传统。这样的说法在苏联未解体前,在苏联和我国的教科书中一直是正统的说法。但是西方的学者一直对此说法持怀疑态度。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列宁的哲学思想接受了斯拉夫主义思想文化传统,[1] 他们认为列宁的哥哥作为俄国著名的民粹主义者,不能不对年轻的列宁发生影响。列宁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在《他哥哥的命运》一文中,这样写道“毋庸置疑,他深深地影响了弗拉基米尔•伊里奇”[2] 在普列汉诺夫看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理论的核心是主张依靠暴力革命在俄国越过资本主义阶段,直接建设社会主义。这就是典型的继承了民粹派的衣钵。列宁自己把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革命民主主义者——民粹主义的思想家看成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先驱,承认民粹主义同社会民主主义、布尔什维主义之间存在着历史联系,并且相信:“从19世纪80年代老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可以看到为取得这种宝贵的民主主义内核一贯所作的努力。总有一天,历史学家会系统地研究这种努力,并且考察出这种努力同20世纪头10年内被称为‘布尔什维主义’的那种思潮的联系。”[3]

一、“人民之友”是社会民主党最凶恶的敌人——列宁早年对民粹主义的评价

19世纪80年代民粹主义的“农民社会主义革命”理想的幻灭,震动了俄国先进知识分子,也使得俄国思想文化界一度陷入迷途的境地。俄罗斯向何处去?是继续发动革命,还是与政权和解?俄国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农民政治上极端保守的情况下,哪个阶级能够承担革命的使命?这一系列问题是摆在俄国先进知识分子面前的重要问题,也是导致19世纪末俄国知识分子阶层再次进行政治分野的关键问题。

列宁登上历史舞台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资本主义的必然性问题。就这一问题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展开了大讨论。此时的民粹主义已经从革命民粹主义向着自由民粹主义转变。如果说80年代以前民粹主义理论还有一定的合理之处,那么到了列宁登上历史舞台的90年代,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平衡,最新的垄断和落后的农奴制并存,俄国近代工业体系已经初具规模。这个时候再来谈论利用公社直接到达社会主义已经没有了现实意义。所以列宁认为在俄国“首先应该实现的要求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替资本主义扫清封建残余。”[4] 和民粹派理论相反列宁认为资本主义比封建主义进步,它消灭了旧的生产方式,发展了生产力,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有利条件。资本主义尽管“引起种种惨状,但比前一种(封建主义)支配却是进步的,它启迪工人的思想„„这一斗争从资本主义条件本身吸取力量,因而绝对有希望获得成功。”[5] 要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同西欧一样,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经过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换句话说,“只有资本主义高级阶段,即机器大工业”才是社会主义的实现具备了“物资条件和社会力量,在其余一切地方,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低级形式下,这种物质条件是不存在的。”[4]“俄国是个落后国家,不可能直接发动社会主义革命。”[6] 必须首先让资本主义在俄国得到充分发展,然后再发动社会主义革命。当然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还需要其它一些条件。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等到西欧社会主义革命进入高潮才有可能,“那时候欧洲的革命设法就反过来影响俄国”[7] 同样,俄国的民主革命要成为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它的胜利将成为欧洲社会主义革命开始的信号,它才会促进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开辟西欧社会主义的新纪元,而欧洲社会主义又反过来援助俄国。

在列宁看来19世纪90年代的俄国,资本主义已经是俄国生活的基本背景,根本不存在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可能。这一段时间由于列宁希望沿着马克思的《资本论》序言里的“铁的必然性”思想,首先发展资本主义然后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夺取社会主义的胜利。这一思想和民粹派思想不一致,而民粹派在当时俄国思想界占绝对主流地位,尤其民粹主义中出现了米海洛夫斯基这样的在青年中有相当影响的导师,列宁这样的初出茅庐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想夺取思想阵地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所以年青的列宁首先与“合法马克思主义”携手批判的民粹主义。

列宁激烈批判民粹主义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即:在1900年开始的政治斗争中,由民粹派组建的社会革命党和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社会民主党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由于社会革命党坚持他们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这种解释在当时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列宁认为这种竞争严重影响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从列宁登上历史舞台的1893年发表《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开始,到1905年列宁文章主要是批判民粹主义的。1895年在《我们究竟拒绝什么遗产》一文里,列宁把19世纪60年代的具有启蒙遗产的特点归纳为:

1、对农奴制充满强烈的仇恨。

2、拥护教育、自治、自由、西欧生活方式。

3、启蒙者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主要是农民的利益。列宁认为第3个特征是60年代遗产的本质。“重要的是要指出,这个遗产里没有任何民粹派的东西”[8] 接着列宁对民粹派特征作了这样归纳:“

1、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是一种衰落、退步。”“

2、认为整个俄国经济制度有独特性,特别是农民及其村社、劳动组合等等有独特性。”“

3、忽视“知识分子”和全国法律、政治制度与一定阶级的物质利益有联系。否认这种联系对这些社会因素不作唯物主义的解释,这就使人把这些因素看作是一种‘能把历史拖到另一条路线上去’‘越出轨道’”。列宁认为高度评价60年代的遗产,把他们称为俄国文化的精髓,而对于民粹派评价过低,认为“遗产的代表和继承者,他们与民粹主义毫无共同之处。”[8]

早年的列宁为了革命的需要批判民粹派,人为地把车尔尼雪夫斯基等民粹主义的先驱从民粹派中剥离出来,认为他们属于启蒙主义者,不属于民粹主义。而民粹主义是那些“在他们的杂志上总是以真正的‘人民之友’的思想和策略表达者自居,其实他们是社会民主党最凶恶的敌人”[4] 列宁否认自己继承了民粹派的任何东西。但是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传承的过程,任何人都不可能与自己的文化完全割裂。刘易斯•科塞在《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一书中,这样评价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十九世纪末,俄国的马克思主义奠基者试图建立一种与民粹主义相反的革命运动。一旦工业化终于迈出了实验性的第一步,有望打破俄国停滞不前的外壳时,他们便转向产业工人。但是,尽管他们否定了19世纪的革命运动,并嘲弄它的代表人物是反科学的、浪漫主义的和理想主义的,其实他们无法拒绝自己这份如此独特的遗产。(黑体字为作者加)普列汉诺夫、列宁、托洛斯基以及布尔什维克大多数领导人是赫尔岑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涅恰耶夫主义者的合法继承人。即使他们的纲领和倾向与前辈有别,他们仍属于知识阶层。他们也表现出知识阶层的长期性问题,也共享着其批判和拒绝传统的荣誉。”[9] 的确,列宁早年虽然批判俄国民粹主义,但他自己不能割断和俄国历史文化的联系。在民粹主义者中,列宁自己承认的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他影响最大,但为了和民粹主义划清界限,列宁把车尔尼雪夫斯基从民粹主义中分离,仅仅把他当成启蒙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启迪着列宁,实际上,列宁受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影响,不仅自己也写了《怎么办?》,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一生都以《怎么办?》小说中主人公拉赫美托夫为榜样的。

纵观列宁早期思想脉络,我们可以看出,列宁所做的基本上是把马克思主义移植到俄国,而没有结合俄国自身的特点,不仅如此,列宁反而把坚持俄国特殊性的民粹派当作不可拒绝的遗产加以抛弃。列宁理论核心只有一个,即是:俄国和所有国家一样,没有任何特殊性,只能沿着资本主义发展,遵循“铁的必然性”。列宁坚持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版的观点,也即是1876年以前的马克思。至于马克思晚年写给查苏里奇的信及其草稿,发表于1924年,列宁毕生都不知道马克思对俄国公社和俄国土地所有制的评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列宁和马克思晚年思想相左,实际上,作为理论家和革命家的列宁从来也没有把马克思的思想当作教条加以接受,在《论我国革命》一文中,他表达了自己对马克思理论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10] 列宁对民粹主义的批判更多考虑的是俄国革命,而并不是纯粹学理性的批判。

二、民粹主义的英雄们,虽然是乌托邦,但在世界历史上,却可能是正确的——列宁重新评价俄国民粹主义

1905年开始列宁对民粹派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他对俄国国情的认识有了改变。1895年他写作《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书,论证在农业中占优势的是资本主义地主农业,俄国已经走向资本主义。列宁得出这个结论,我认为更多是从革命角度出发:必须首先让资本主义在俄国得到充分发展,然后再发动社会主义革命。而到1907年前后,列宁修改了自己对俄国国情的分析,“在俄国,不仅地主土地占有制是中世纪的,而且农民土地占有制也是中世纪的。”[11]“欧俄1050万农户共拥有750万俄亩土地。3万个大地主(主要是出身贵族的,也有一些是暴发户)每户有500俄亩以上,总共有7000万俄亩土地。这就是基本背景。这就是农奴主-地主在俄国农业制度中以至整个俄国国家和俄国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基本条件。”[11] 他对俄国国情的分析实际上和民粹主义的分析一致。

其次,他对民粹主义态度发生了改变。他认为民粹主义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民主和反资本主义。1907年,列宁批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对待民粹主义的错误态度。“某些马克思主义者们的错误在于,他们批评民粹主义的理论时,忽略了这种理论在反对农奴制的斗争中所包含的从历史角度看时现实的和合理的内容。„„他们却忘记了这种理论反映着先进的、革命的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忘记了这种理论是同农奴制旧俄国作最坚决斗争的旗帜。”[11] 文章还批评了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于民粹主义理论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意义作了目光短浅的非历史性的评价。他认为民粹主义理论包含着那个时代所能允许的最大限度的反农奴制斗争的真谛。在《从民粹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一文中,列宁赞扬民粹主义称社会革命党的纲领是“从民粹主义进到了马克思主义,从民主主义进到了社会主义。”[17] 1912年,列宁首先发表了《纪念赫尔岑》后发表了《两种乌托邦》对民粹主义进行高度评价“他们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但是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响应、扩大、巩固和加强了这种革命鼓动的,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从车尔尼雪夫斯基到‘民意党’的英雄们。”[3]“民粹主义的乌托邦也起着一种特殊的作用„„虽然是一种空想,但它却是农民群众,即在资产阶级农奴制的现代俄国占人口多数的群众的波澜壮阔的民主主义高涨的产物和特征。”[3] 民粹主义的土地平分,是“在经济学的形式上是错误的东西,在世界历史上,却可以是正确的”“民粹主义的民主主义作为社会主义乌托邦是错误的,但是作为农民群众的特殊的,有历史局限性的民主主义斗争的表现,却是正确的,因为这种斗争是资产阶级改革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时是这一改革获得全胜的条件。”[3]“很明显,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剔除民粹主义乌托邦的糟粕,细心剥取它所包含的农民群众的真诚的、坚决的、战斗的民主主义的健康而宝贵的内核。”[3]

到1915年,列宁开始考虑落后的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问题。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3] 实际上他也认识到社会主义可能从比较落后的国家里有所突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分析了帝国主义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首次提出“一国胜利论”。1916年9月,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条件下也只能这样。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确定不移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而其余国家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是资产阶级或者资产阶级以前时期的国家。”[3]

20世纪初,俄国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资本主义在俄国一直没有充分发展。但它成为了各种矛盾的集合点,这就为俄国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率先进入社会主义。

列宁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终于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里绕过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走向了社会主义。后来普列汉诺夫和苏汉诺夫等人反对在俄国发动十月革命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他们认为在经济上落后、无产阶级在居民中只占少数的国家里,革命只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考茨基甚至把十月革命比喻成早产儿。普列汉诺夫则认为十月革命违背了历史规律。列宁在最后之作《论我国革命》中,指出“他们都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却迂腐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一点也不理解”[10]“他们到目前为止只看到过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在西欧的发展这条固定的道路。因此,他们不能想象到,这条道路只有作相应的改变,也就是说作某些修正(从世界历史的总的进程看,这种修正是微不足道的),才能当作榜样的。”[11]“他们根本不相信这样的看法:即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和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的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10]

列宁在这一时期,承认俄国社会发展具有和欧洲国家不一样的特殊性,从这一特殊性出发,列宁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

三、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和民粹派的“跨越论”的异同

列宁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迄今已经过去一个世纪了。对这一事件的评价从它胜利的那天起,到今天一直是俄罗斯和西方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别尔嘉耶夫和一些“路标派”代表人物一致认为,列宁是民粹派的合法继承者。而正统的前苏联学者则认为民粹主义和列宁主义是死敌。我们认为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和民粹主义思想既有相一致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首先,从两者的理论基础看,民粹派的理论基础是俄国具有独特的土地所有制和公社制度。而俄国公社不同于古代按照血缘关系建立的,而是按照地域关系建立的。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具有集体主义的传统,适合社会主义。俄国经济文化落后,我们有独特的公社,可以在利用公社的基础上,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列宁也强调俄国落后,认为落后的俄国成为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集合点,有其特殊性,有可能在帝国主义链条的最薄弱处断裂。由最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赫克认为“列宁和他的革命党人继承了这些传统(民粹主义),虽然他们在社会哲学方面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们相信,俄国不需要通过资本主义阶段,能够跳过它,把社会主义的秩序和古代农民公社直接衔接起来。他们认为,俄国统治阶级是微弱的。作为资本主义脊梁的中产阶级几乎没有,因此,甚至微小的,然而完全革命的、有阶级意识、引导得法和组织精良的无产阶级,就能轻易战胜贵族和资产阶级,而且,凭借建立临时的专政,就能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改组政府和社会秩序,并建立共产主义类型的文明。受到这些信念的激励,趁沙皇制度垮台后的混乱,列宁夺取了政权。”[13]

其次,从理论的出发点看,俄国民粹主义的理论视角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看俄国。民粹主义的创立者像赫尔岑、巴枯宁等人都是1848年欧洲革命的亲历者,他们既理解俄国的国情,也了解资本主义的苦难。在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条件下,在西欧资本主义已经展示了其惨无人道的一面以后,在社会主义思潮已经成为西方的主流条件下,民粹主义的理论家既结合本国国情,又参考世界历史领域最先进的成果,提出利用农村公社直接绕过资本主义到达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列宁十月革命理论的出发点也是考察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强调东方和西方生产力发展的差异,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平衡,不平衡必然导致在其最薄弱处断裂。

再次,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列宁和民粹派都没有把“铁的必然性”当作“一般历史哲学”到处套用。民粹主义思想家虽然很尊重马克思,多次征求马克思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意见,马克思在晚年受到民粹派的影响,提出社会发展具体道路多样性的思想。但是,他们还是坚持从自己国情出发,把西欧的社会主义思想和俄国实际结合起来。列宁在1915年后也不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当作每一个国家必经历的固定模式。列宁在批判苏哈诺夫时说“他们到目前为止只看到过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在西欧的发展这条固定的道路。因此,他们不能想象到,这条道路只有作相应的改变,也就是说作某些修正(从世界历史的总的进程看,这种修正是微不足道的),才能当作榜样的。”[10]“他们根本不相信这样的看法:即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和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的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10]

在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我们看到列宁和民粹主义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列宁与民粹派是有根本区别的。

民粹派强调村社的落后是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先在条件。列宁则认为仅仅是落后并不能导致俄国革命的胜利,必须让俄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又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就是说俄国既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够发展;民粹派强调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天生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农民。列宁则依靠的是俄国刚刚兴起的产业工人(尽管这些所谓的产业工人也是刚刚脱下农民服装);民粹派提出的是在农村村社基础上的直接跨越,而列宁的跨越则在俄国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民粹派提出的是跨越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而列宁十月革命跨越的则是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

列宁和民粹派的根本分歧在于:民粹主义从本质上属于伦理社会主义,他们继承了康德的道德伦理学,即从所谓“善的意志”出发,认为人类社会“应当”怎样。资本主义邪恶,应当绕过这个阶段直接走向美好的社会主义。从这样的先验的假设,设想未来的社会制度,最终不免流于唯心主义的乌托邦。而列宁针对民粹派“没有本领解释资本主义,耽于空想而不愿研究和弄清现实。”[4] 列宁详细研究了俄国经济如何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搞清了俄国19世纪末期的俄国国情。列宁在谈到自己研究、探索的起点时说过,应当把研究起点“从‘可能’和‘应当’这种毫无裨益的臆测中移到现实的基础上来”。正是及时从俄国不断发展的现状入手,列宁高于民粹派,为研究俄国未来的革命打下了基础。

俄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证明了列宁的伟大,同样也证明了民粹主义的理论的乌托邦性质。

参考文献:

[1]古•威特尔,张翼星.列宁哲学思想的历史命运[M].重庆人民出版社,1992.71.[2]A WALICKI.the controversy over capitalism, study in social philosophy of the Russian populists[M].153.[3]列宁选集(第2卷)[M].1995.301;299;300;301;554;722.[4]列宁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673;80;1;86.[5]列宁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84(2):202.[6]列宁全集(第21卷)[M].人民出版社,299.[7]列宁全集(第10卷)[M].人民出版社,(2):12.[8]列宁全集(第2卷)[M].395;405.[9](美)刘易斯•科塞.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M].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75.[10]列宁选集(第4卷)[M].1992(3):775;775;776;775;776;775.[11]列宁全集(第16卷)[M].(2):390;388;203.[12]列宁全集(第9卷)[M].(2):1984.176.[13](俄)赫克.俄国革命前后的宗教[M].学林出版社,1999.162.

第五篇:酒店文化的再认识

酒店文化的再认识

核心提示:

综观中国酒店业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价格竞争——档次竞争——服务竞争——管理竞争”这样一个脉络。目前一部分境内高档酒店已进入文化竞争的阶段。其中,尤以国际饭店联号和国内饭店集团最为突出。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大小酒店出于不同的目的都在寻求文化竞争的途径,那么究竟什么是酒店文化?酒店应该如何开展文化竞争?这些问题都必须从企业战略管理和整个产业发展的高度来分析。

一、重新认识酒店文化

长期以来,许多酒店经营管理者由于对酒店文化缺乏系统的认识,导致酒店在制定和实施文化竞争战略时把握不住关键,或找不到适宜的途径。因而有必要对酒店文化的内涵进行重新认识。

所谓酒店文化,是指酒店以组织精神和经营理念为核心,以特色经营为基础,以标记性的文化载体和超越性的服务产品为形式,在对员工、客人及社区公众的人文关怀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1、酒店文化的核心是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

优秀的酒店价值观应具有概括性、协调性、评判性和驱动性等特征。即能够以非凡的感召力和强大的驱动力将不同员工的思维模式、实践服务凝聚在一起,并可作为酒店衡量员工行为或社会现象好坏的基本标准。

2、酒店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本

对于酒店而言,建立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制定体现人本主义的价值体系、经营目标、管理制度和服务流程;通俗地讲就是要做好人的工作。21世纪酒店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确切而言是酒店人才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信息以及他们所持有的价值观、理念、道德观念的竞争,后者便表现为狭义上的酒店文化。事实上,除了要争取优秀人才外,酒店还必须关注其他相关利益主体(stake—holder)的思想和行为,以建立既能增强企业凝聚力又能为其他公众认知的酒店文化。

3、酒店文化的目标是增强组织凝聚力和竞争力

大凡企业塑造组织文化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增强内部凝聚力,二是提高外部竞争力,酒店也不例外。通过向全体员工宣传组织价值观、团队精神等理念,并切实制定一系列体现以人为本的措施,酒店可以增强经营管理人员和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感情紧密度,从而使各项管理工作得以顺利执行;通过多途径传播本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及行为准则,酒店可以强化消费者、竞争者、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及政府部门对自身的认知,从而帮助酒店树立鲜明的市场形象和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二、开展酒店文化竞争的创新途径

酒店开展文化竞争应该紧紧围绕两个系统来进行:一是酒店自身的生长力系统,二是酒店外部的形象力系统。前者要包括酒店的内部凝聚力、全体员工的创造力及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能力,后者主要指酒店的知名度、美誉度与市场亲和力。为此,酒店可以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去努力:

1、构建酒店文化竞争的模式

建立系统而合理的文化竞争模式有助于酒店增强自身的整体竞争力。文化竞争模式的构建与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是相对应的,换句话说,酒店应该从企业文化的各个层面来强化和提升竞争力。对应于企业文化的物质层面、技术层面和观念层面,酒店经营管理人员可以分别从设计建设(包括装修、改造)、制度规范和服务品质三个方面来构建企业文化。例如:当进行设计、装修或改造时,酒店应该在宏观上注重优化功能布局,在中观上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在微观上构建客人视线的“文化走廊”。

2、选择合适的组织价值观

选择既符合本企业特点又为全体员工和大多数社会公众所接受的组织价值观是塑造酒店文化的首要战略问题。要确定合适的核心价值观,酒店应遵循四个原则:

一是立足于本酒店的特色和优势,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文化模式;二是认真分析组织的经营理念、发展目标、外部环境等各种相关因素,实现酒店价值观与企业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理想匹配;三是考虑酒店员工的结构,因为不同类型的人以及他们的组合方式会影响酒店文化的形成,尤其是会直接关系到酒店的价值观能否为每一个成员所接受;四是酒店的组织价值观应正确、鲜明并具有深厚的内涵和高度的浓缩性。例如,中国大酒店的“九字”组织精神(求三名、为三利、务三实)便是一次成功的价值观定位。

3、寻求员工的普遍认同

古语云:人心齐,泰山移。优秀的酒店文化最终要靠全体员工去体现、去执行,因而惟有获得员工的广泛认同,酒店文化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酒店由于自身文化建设滞后,使得一些优秀的管理人员或员工尽管工资待遇并不低,但最终还是跳槽离去,这样的例子并不少。为此,酒店首先应积极寻求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

推行家园式的管理,切实关心人、信任人、培养人,让员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因为只有愉快的员工才能给客人创造真正的家外之家(home away from home);其次,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将酒店的组织精神与经营理念有效传递给员工,使他们在内心深处认同企业的价值观;此外,要制定科学而严格的奖惩制度,尤其是应对优秀员工进行奖励,以充分发挥其榜样作用,因为优秀员工是组织精神和酒店文化的真实化身,他们对身边的员工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最后,积极利用各种文化载体,如文娱活动、技能竞赛、店报标语、闭路电视等,大力宣传酒店的价值观,使员工时刻都处在充满企业精神的氛围之中,并让他们觉得酒店文化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一种福利。

[FS:PAGE]

4、培养顾客的品牌忠诚

根据著名的80/20法则,酒店80%的收入来源于20%的忠诚顾客,而80%的销售成本用于开发占酒店客人总数20%的新顾客。另外,据波士顿(Boston)论坛公司的一项调查结果,企业保留一位老顾客的花费仅为争取一位新顾客的1/5,由此可见建立品牌忠诚对酒店经营的重要性。

事实上,培养顾客对酒店的品牌忠诚是开展酒店文化竞争的重要内容。品牌忠诚,意味着顾客对酒店的产品和服务情有独钟,并长期地在这一品牌酒店里消费,甚至自觉地为酒店做免费宣传或“参与”酒店的经营决策。要建立顾客的品牌忠诚,酒店可以考虑从进行企业形象

设计、开展有效的宣传促销、提高服务品质、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注重售后服务和奖励忠诚消费者六个方面入手。

5、强化社会公众对酒店的认知

企业文化认知分为三个层次:企业内部认知、产业关联认知和社会公众认知。其中,社会公众认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对酒店而言,社会公众主要包括现时顾客、潜在消费者、相关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无论是哪一类公众对酒店的正面认知,都有助于酒店树立和强化优秀的品牌。

要强化社会公众对酒店的认知,可以通过三个工程来实现,即高品质服务工程、CIS工程和社区福利工程。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每一项工程的传播对象、工作侧重点和具体运作方式都不一样,酒店必须区别对待。例如,针对社区大众,酒店可以依据自身资金实力向本社区的公益事业捐款,或者为当地的孤儿院或敬老院组织募捐,并发动员工开展一些公开的表演活动等,这无疑会明显提高酒店在社区公众包括政府心目中的地位。

6、提高酒店文化传播的质量

有效传播是企业文化竞争的关键。酒店文化传播包括内部员工中的传播和外部环境中的传播,前者着眼于让酒店所有员工共享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目标、行为准则,并最终将企业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实际行动,从而增强酒店的凝聚力与竞争力。后者主要是为了加强酒店与消费者、供应商、经销商、政府部门及一般公众的沟通,以塑造鲜明的企业形象,提高酒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开展对外部公众的文化传播时,酒店必须针对传播受众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播时机和传播手段,并精心设计传播内容、常用的传播手段有七种:即广告宣传、新闻报道、专题研究、参加展览、提供咨询、有奖征答、资助社区,其中广告宣传、新闻报道和赞助社区活动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传播内容上,除了企业价值观体系、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外,则主要指酒店的形象识别系统(CIS)。

下载社区文化与物业管理关系的再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区文化与物业管理关系的再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考试专业知识: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的关系

    社区工作者考试专业知识: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的关系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设和谐社区。物业管理作为社区服务的一支首要量,在社区建设中正施展着首要的作用。但......

    结业论文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的关系

    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关系 张伟 〔摘要〕关于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关系的讨论始于物业管理发展之后。从静态关系上来看,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区别;从动态发展关系上......

    自然辩证法论文-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再认识

    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再认识 杨洁 摘要:随着进入21世纪的高新知识时代,科学与技术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科学是探索自然、寻求真理从而形成知......

    探讨物业管理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的适度融合(大全)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

    浅析社区环境与物业管理

    浅析社区建设与物业管理 摘要:随着当前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区管理内涵不断扩大,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出现了许多矛盾与碰撞,为了更好地推动社区建设与物业管......

    物业管理与社区文化建设

    物业管理与社区文化建设一、物业管理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社区成员典型的心理征候就是孤独与焦虑。生活在现代都市的现代人类,很容易患上人际关系淡薄这一“......

    浅谈物业管理与社区服务的关系

    浅谈物业管理与社区服务的关系 物业管理与社区服务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物业管理企业正确处理好物业管理与社区服务的关系,兼顾物业管理主业与社区......

    浅析如何处理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的关系(社区物业管理论文)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 《社区物业管理》课程论文题目:浅析如何处理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的关系系别管理信息系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B080507 姓名 学号B08050729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