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叫河乡2011年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叫河乡2011年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2011年,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和县扶贫办的具体要求,叫河乡党委、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不等不靠,多渠道整合资源,及早动手,科学规划,抢抓机遇,认真解决扶贫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充分调动全乡干群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扎实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使全乡面貌焕然一新,扶贫开发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扶贫开发工作成效
今年伊始,乡及时召开了2011年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全乡扶贫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和部署,并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为整合资源,将新农村和扶贫开发办公室合并,充实人员,落实经费,做到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二项工作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保证工作效率和质量。
(一)搬迁扶贫工作
今年,由于种种原因,我乡搬迁扶贫楼建设5月初动工,我们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本着建群众满意工程的原则,尊重群众意愿设计不同户型,严格建设程序,通过征地、勘察、设计、公开招投标,质检监理专业技术人员同步进场,确保工程质量。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主管领导为副组长,扶贫办、财政所、国土所、村镇建设中心、派出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搬迁扶贫新村建设领导小组,并派出驻地代表,积极组织协调施工中出现的各种矛
盾和问题,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实行交叉作业,确保工程按时交工,超额完成县下达的80户350人的指标,实际建成后入住110户440人,完成了县定目标的138%。
(二)整村推进工作
桦树坪村既是县级示范村又是2011年整村推进村,共完成通组路2500米,安全饮水管道10000米。
(三)科技扶贫工作
全乡大力发展脱毒马铃薯种植,全乡种植面积达6000亩,亩产1500公斤,人均增收300元,同时根据本地特殊气候条件,在牛栾、叫河、栗树沟等村示范种植西兰花、包菜等高寒反季节蔬菜,并实行订单农业,解决群众后顾之忧。为了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把我乡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聘请有关专家对全乡重点中药材种植村进行培训,共开展技术讲座15期,培训人员3000人,发放技术资料4500份,有力的促进了科技扶贫工作开展。
(四)扶贫培训工作
我乡高度重视扶贫培训工作,成立了以主抓副职为组长,扶
贫、财政、土地等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宣传和引导,积极与村组干部结合,与贫困户加强沟通和联系,多渠道促进贫困户脱贫,全年脱贫人口250户982人,同时与培训学校结合,到校进行宣传引导,全力促进“雨露计划”的实施,共完成技能性培训52人,完成引导性培训125人。
(五)两项制度衔接工作
我们根据上级文件“十准、十不准”的原则,积极宣传两项
制度衔接工作,出动宣传车2辆,悬挂横幅4幅,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从而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严格按照农户申报、村审核、乡、村、组三级公示的程序,从而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使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尽量都能享受到该项政策。目前我乡共完成995户2670人的电子录入和乡村汇总工作,其中6个重点村808户2457人,属于扶贫低保户104户117人,9个非重点村扶贫低保户187户213人。目前全乡第一批符合条件58户贫困户近期可得到有关资金扶持。
二、工作措施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
一是继续坚持乡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的领导体制,成立
了以书记为组长,乡长为副组长的其他班子成员包村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明确细化责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具体到人;二是坚持乡领导包村、乡村干部和党员包户的联动工作机制;三是不定期召开开发工作专题会议,认真研究新阶段,新时期扶贫开发新动态。新特点,寻找新思路,实施新举措,随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加强投入
随着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把扶贫工作与新农村建设
工作有机结合,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积极与多部门沟通,广辟财源,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合力,全面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开展。强化科技扶贫,突出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三)提高群众素质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始终把增加贫困群众收入,降低贫困人
口比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工作中加强对贫困人口的科技培训工作,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增强贫困群众的脱贫意识,提高他们的脱贫技能,从输血功能向造血功能转变,全面提高群众收入。山茱萸是我乡的支柱产业,大部分贫困户家中都有种植,但管理水平一直不能提高,致使山茱萸产量不高,降低了收入,今年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了15期技能讲座,培训人员达3000余人,同时发放技术手册4500份,使山茱萸管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四)注重实效
在搬迁扶贫工作中,乡党委政府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连
年来超额完成了县下达的目标任务,目前,搬迁扶贫新区软、硬件设施配备完备,娱乐设施、超市、标准化卫生室、学校等一应俱全,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入住人口已经达到550户2200人,搬迁扶贫新区已经初具规模,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户的行路难、上学难、吃水难、就医难等老大难问题,同时,我们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搬迁扶贫理念开展工作。“搬得出”是设身处地为搬迁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三年来共为200余户办理小额贴息贷款372万元,并极力争取为其贴息2年;“稳得住”是在瓦石村两委基础上成立了搬迁扶贫新村管理委员会,充实人员,完善制度,使新村安全、卫生、日常事务有人管,本着打造
平安新村和和谐新村的原则,建设平安农村。“能致富”是与扶贫办、人劳局结合多次组织富裕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调整产业结构,鼓励搬迁群众在原有土地上发展经济林、中药材促进增收,与乡域企业联系,通过培训到工矿企业务工。我们又努力完成了两项制度衔接工作,做到严格按照程序,尽量让每一个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享受到政府的阳光和雨露,使最底层、最弱势的群体能够得到外力的支持,从而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存在问题
1、扶贫开发工作任务重,绝大部分贫困户素质低,经济基础薄弱,脱贫致富能力不强;
2、资金缺乏,虽然多方努力,但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资金来源渠道越来越少,投入力度仍得加强;
3、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愿望仍需加强,部分群众存在着“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
四、2012年工作打算
1、完成2012年度贫困户脱贫任务。
2、计划完成搬迁扶贫户200户。
3、完成上级下达的扶贫培训任务。
4、扎实完成“两项制度衔接”工作。
叫河乡扶贫办
2011年12月26日
第二篇:卧牛河乡2008年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2008年卧牛河乡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2008年是我乡扶贫开发的第三年。一年来,我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扶贫办的精心指导下,坚持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方针,以贫困人口为对象,以贫困村为主战场,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有力地推动了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实施整村推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今年全乡共规划实施整村推进村2个,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交通道路资金126万元,硬化新立村通乡公路3.5公里,涵洞4个,解决了新发、新立两个村的行路难问题,硬化新发村4条街道650延长米,硬化新立村3条街道600延长米,目前已经全线通车投入使用。按照县委、县政府牧业强县的工作目标,我乡继续加大畜牧业养殖,新发、新立两个村把大鹅养殖作为增产增收的扶贫生产项目,共投入扶贫资金13万元,其中鹅雏4200只,饲料8万元。帮助新立、新发两个村解决人畜饮水难问题,目前两个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6%,全村的百姓吃上了放心水。借助2007年有线电视电视村村通建设项目,新发、新立两个村的有限电视入户率达到90%。
二、调整产业结构,产业扶贫实现新突破
一年来,围绕我乡确定的主导产业,加大实施“三推两转代一区”的发展框架。帮扶种养殖大户,推进林产经济,引导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以库区建设有利契机发展库边经济。组织专人到吉林考察食用菌栽培技术,引进地栽木耳的新品种,由农户自主种植,目前全乡共5户种植20万袋地栽木耳,而且目前市场需求量比较大,是可持续发展的致富项目。目前新发村有联合收割机1台套、链轨机车1台套,新立村现有联合收割机1台、802型胶轮拖拉机1台套、链轨机车1台套,提高了科技对农业的可持续快发展进程。新发、新立两个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065.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 822万元,畜牧业收入174万元,山产品经济收入15万元,劳动力转移168人,实现劳务经济54.5万元,新发村农民人均收入3054元,新立村农民人均收入3174元,基本实现了年初工作目标。
三、加强技能培训,实现劳动力有序转移
今年我乡借助中职校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基地,主要为新发、新立2个村的青壮年进行了培训,培训共开展2次,培训200人,让农民自主选择自主报名,培训结素后,由县中职校负责推荐,县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为有意向外出务工人员寻找合适工作,并为这些务工人员建挡立册,长期与他们保持联系,时刻关注外出务工情况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目前外出务工人员省内68人,省外32人,就地解决72人,服务的工种有电焊工、家政服务、餐饮业、捕捞、海产品养殖等多项。实现了劳动力的有序的转移。
四、深挖扶贫潜力,社会扶贫再上台阶
进一步加强了与对口帮扶单位及县级帮扶部门的联系力度。一是县民政局为新发村解决帮扶资金2万元,落实2个扶持项目。二是县水务局为新发、新立两个村提供2万元抗旱喷灌及自来水变频设备5台套,增强了抗旱能力,落实饮水工程项目建设。三是协调农业开发办为新发村落实200公顷优质豆麦轮作示范区,推动产业调整步伐。
五、文明村屯和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提高
一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两个村投入资金800元,治理整顿村屯环境运垃圾50车,清理拌子城、柴草垛12个,在两个村屯道口都设立了道德规范宣传牌,使“20字道德规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严格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工作,新发村十星级文明户占总户数的34%,新立村村十星级文明户占总户数的31%。二是狠抓了村两级领导班子队伍建设。从强化村两委班子队伍配套入手,认真查摆村级班子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了村屯党组织党员难集中、活动难开展,工作难落实、队伍难管理、经费难保障的“五难”问题,从而强化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管理水平,提升班子战斗堡垒作用。在党员队伍中继续推进以“三个代表”责任区为内容的先锋工程,开展“五星级”责任区评比活动,每个党员在责任区内设岗定责,共设置八个方面的岗位8个。同时,结合基层党组织管理,进一步健全并完善了理财小组管理,村规民约,财务、政务公开,干部管理等配套制度,从而有效推动村民自治和民主政权建设,狠抓了素质升级工作,通过达标培训,岗位轮训进一步提高村两委班子队伍整体战斗力。三是深入开展了“五个好”村支部创建活动,结合实际,认真制定了创建活动方案和规划,完成了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建立党委帮建、干部包点、分权管理、协调统一的新型工作模式,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落实。通过在广大党员中深入开展“为农民增收做贡献”“党员联系贫困户”等系列活动,促使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两个村的党员有18人参与活动中,帮扶生产项目12个,解决生产资金1万多元,串换籽种2000斤,上门提供服务45余人次。四是全面实施“先锋工程”,增强党员服务社会能力。坚持因人而异,因需设岗原则,为每个党员谋划确定工作岗位和工作方向,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坚持把学习培训,提高党员能力贯穿活动始终。
六、加强项目管理,发挥扶贫资金效益
2008年,我们主要通过严把“四关”来管好项目,用好扶贫资金。建立健全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发挥扶贫资金最大效益。一是严把规划关,完成预定项目的建设。二是严把管理关,严格推行扶贫项目资金公示制,实行重大项目招标制,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三是严把项目验收关,保证项目质量,实行工程验收决算制度和质量保证金制度。四是严把资金使用关,杜绝扶贫资金违规使用。不定期对扶贫项目实施进度、质量和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问效监督,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及时处理。
2009年扶贫工作思路
认真领会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按照十七大提出“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提高扶贫标准,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这一扶贫工作新要求。瞄准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以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技能培训为重点,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减少贫困人口数量。
一、实施整村推进,抓好扶贫村建设。
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抓好贫困村“三基”建设。重点抓好前进、三岔河两个村建设,着力改善贫困村的道路建设、饮水困难、产业发展项目缺少的现状,加大整村推进力度,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二、实施迁居扶贫,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
我乡三岔河村是水库移民村,目前的村委会新址宅基地已经选好,为了更好的实施集中安置工作,对这个村居住条件恶劣的群众进行迁居扶贫,力争完成60户新居安置任务。加大政策宣传,合理利用和开发库区移民闲置土地及迁居进城农民的空闲土地,做好异地移民工作。
三、实施产业扶贫,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围绕农业产业结构大调整,实施牧业兴乡的主导产业,用好用活扶贫资金,发挥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完成特色产业种植和特色牧业发展,以科技扶贫项目和牧业贷款的支持,帮扶种养殖大户100户,对建卡贫困户发展主导产业实行优先政策支持,带动贫困农民增加收入。
四、强化技能培训,做好群众智力扶贫
加强技能培训力度。完成短期适用技术培训,与县劳动力就业培训基地建立长效机制,培训500人,力争在全乡6个贫困村推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开展各类技能培训8000人次,科技示范培训1000人次。
五、积聚社会资源,推进社会扶贫进程
通过舆论宣传、政策引导、典型带动、提供平台、互利协作等多种措施,引进外援项目参与扶贫开发,让全社会都来关心贫困群体。继续加大与县帮建单位的联系力度,探索建立对口帮扶长效机制,争取他们更大的支持。
第三篇:09年深河乡扶贫开发工作汇报
深河乡2010年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尊敬的各位领导:
您们好,您们辛苦了。首先,我代表深河一万四千人民感谢你们跋山涉水来到深河乡检查指导我们的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下面,我代表深河乡党委、政府把深河乡的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情况和现状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深河乡位于竹山县东南部,东与文峰乡相连,南与房县门古寺镇、中坝乡交界,西和田家坝镇毗邻,北与潘口乡、城关镇接壤,总面积153.93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62个村民小组,3053户13424人。林地面积17.2万亩,森林覆盖率72%,耕地面积18803亩,其中水田3939亩,人均占有耕地1.23亩,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0公里。是全省重点老区乡镇。也是我县潘口水电站建设的重点移民乡镇,需搬迁的移民达755户3455人。
深河乡属二高山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深河、霍河流经全乡8个村。境内最高点晴川寺海拔1166.6米,最低点洞子沟口海拔279.5米,平均海拔430米。深河、霍河两条河流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小,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目前已建成了一座小垭子电站,效益十分可观;投资3000万元,装机4000KW的深河电站即将竣工投产发电,装机3200KW的打磨石电站已与业主签定开发协议。境内林木资源丰富,主要以松树、杉树、花栎树、山竹为主。林特资源以茶叶、肚倍、木瓜等为主。通过近几年的努 力,全乡茶叶总面积达4600亩,近2000亩已开园见效;肚倍面积达4000亩,木瓜总面积达4500亩,已挂果的达3000亩,笋竹林达5万余亩,这些产业逐步成为深河的富民产业。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乡内山场大、牧草丰富、水源充足的优势和群众传统的养殖习惯,在全乡建立了畜牧养殖小区六个,培植了养殖规模在100头以上的郧巴黄牛繁育场1个,畜牧养殖大户达136户,为全乡的畜牧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矿山资源有方解石、褐铁矿、石煤等。境内青龙观人鹤共栖的和谐自然景观,山上古树参天,白鹤成群,还有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的“深河皮戏”,为我乡在今后的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取得的成效
近两年来,我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抓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坚持不懈,基本形成了“以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水平”的工作格局,走出了贫困地区推进扶贫开发与构建和谐文明新村有机结合的新路,取得了明显成效。
1、老区建设取得新成效。我乡是全省重点老区乡镇之一。我们在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老区建设条例》及国家、省、市扶持老区建设的方针、政策的基础上,组织和动员全乡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抢抓机遇 谋发展、齐心协力搞建设,使全乡的贫困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到2008年,全乡累计新、扩修村组公路178公里,硬化水泥路102公里;新修饮水工程38处,铺饮水管道18.8万米,新修堰渠3万多米,新增旱涝保收基本农田850余亩,解决饮水困难人口4230人;新建和科学管理茶叶、肚倍、木瓜等特色产业基地5万余亩,实现产值1500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四分之一,特色产业成为全乡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新建、配套村级卫生室8个,新增程控电话500多门,新建通讯基站5处,老区群众的看病难、通信难问题得到逐步缓解。
2、扶贫环境进一步优化。持之以恒地狠抓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不仅让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使贫困落后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也使扶贫开发工作环境得到明显优化。“人民群众企盼扶贫,全社会关注扶贫,各级领导重视扶贫,上级部门支持扶贫”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3.注重工作方法,强化工作流程、规范制度、认真对待贫困户。结合实情,通过多次召开动员会,圆满完成近63户贫困户的搬迁任务。各村贫困户由村民申请、村委会同意、乡扶贫办走访调查后报主管领导盖章并分类建立赤贫、贫困户档案,注重后期帮扶。4.坚决依照程序、认真对待扶贫资金,让百姓放心,群众满意。在扶贫工作中我们坚决规范账目确保项目资金规范拨付到重点贫困村,到位率100%;严格按程序公示扶贫项目资金,公示无异后的资金一切由本人签字领走;乡财政所建立规范性扶贫资金专账,有详实的进出明细账。所有账目,均留有档案。
三、具体做法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也是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同时,也得益于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下几个关键措施的结果。
1、强化基础抓扶贫。近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贫困群体脱贫致富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做到择贫而扶、极贫重扶。在扶贫和老区建设的工作推进上,坚持把群众最迫切、最现实、最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规划重点,有效提高扶贫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科技扶贫等作为整村推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每个村至少有1项致富产业;在工作落实上,乡党委、政府建立健全了扶贫开发、老区建设工作例会制度,坚持定期研究扶贫开发、老区建设工作,并召开全乡扶贫开发、老区建设专题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工作,签订扶贫开发暨老区建设目标责任书,使扶贫开发、老区建设工作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突现。在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做到从项目的规划、筛选,到项目的组织实施、检查验收,乡党委、政府实行全程督办。
2、突出重点抓扶贫。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构建和谐文明新村这一主题,以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突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培训等重点工作。围绕“大农业、大扶贫、大发展”的思路,做到了“四个注重”,即:注重整村推进,始终坚持把整村推进作为扶贫开发的 “牛鼻子”,牢牢抓在手上,落实在具体环节上。截止2008底,全乡8个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已通过省市考核验收5个,还有3个正在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各村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狠抓群众最关注、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取得了实实在在成效。刚刚通过省政府考核验收的2007省定重点贫困村青龙村,通过一年建设、一年完善,累计新修村组公路7公里,扩修村组公路15公里,完成 “一建三改”152户,新修堰渠3公里,实施扶贫搬迁11户44人,新建和改造肚倍、木瓜等特色产业基地1300余亩,组织开展技术培训6期332人次。注重产业化扶贫,始终坚持把培植致富产业作为治本之策,采取综合性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乡已形成了以茶叶、肚倍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郧巴黄牛、竹山打鸡等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和以茅坝村郧巴黄牛繁育基地、深河村山野菜合作社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注重基础设施改善。按照“打基础、管长远”的总体思路,突出乡村公路、水利设施、生态家园、人畜饮水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下重手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注重扶贫项目资金监管。严格执行“公示公告制、报账制和审计检查制”。五年来,全乡坚持整合政策、捆绑资金、集中投入的做法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200余万元,其中整合交通、农业、水务、林业等部门专项资金800余万元,村平投入达150万元。为确保扶贫资金“阳光”运行,各村定期将扶贫政策要求、扶贫项目内容、扶持标准和资金安排使用情况通过建立公开栏等形式向社会公示、公告,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使扶贫政策更加公 开透明,扶贫项目资金运行更加规范安全。基本上达到了“规划跟着对象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监管走”的监管方式全面建立,扶贫开发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3、做好结合抓扶贫。一是坚持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为提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水平,乡党委、政府注重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效对接,确立了以和谐文明新村建设为目标,以实施扶贫、信用、生态、文化、平安、健康六大工程和“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为重点,努力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绿色产业发展、居住条件改善、人际关系和谐、群众生活富裕”的和谐文明新村工作思路。通过整村推进打基础,新农村建设抓提升。二是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通过狠抓村组公路建设,极大地提高了村组公路的通达能力;通过整合资源,捆绑投入,全乡70%以上的农户解决了饮水困难问题。通过新修堰渠、水窖等水利设施,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全乡近4000亩农田基本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通过实施生态家园致富工程,以“三改一建”、“一清一化”(清除垃圾、绿化村庄)为主的生态家园建设不仅保护了生态,美化了家园,节约了能源,还带动了养殖业的大发展。三是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培植致富产业相结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在规模上一年一个大扩张,在品质上一年一个大提升。在已验收的5个重点贫困村中,已建成茶叶专业村2个(井泉、麻线),养殖专业村1个(青龙),肚倍专业村2个(两道、秦家),“村有致富产业、户有致富项目”已经成为全乡 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与此同时,坚持抓点带面,把培植农村致富带头人作为农村战略性、方向性的工作来抓,充分发挥能人、示范大户的带动、辐射作用,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全乡常年外出务工人数达到3000人,劳务收入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四是坚持把扶贫开发与推进潘口水电站等工程建设相结合。潘口水电站建设是我们竹山四十多万儿女近半个世纪的梦想,也是十堰市乃至湖北省最大的产业化扶贫项目,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潘口水电站开工以来,乡党委、政府坚持把扶贫搬迁与移民安臵有机结合,把扶贫项目优先向库区和移民安臵区倾斜,把扶贫资金增量集中向库区和移民安臵区投放,支持移民搬迁,促进移民安居乐业。五是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一方面,加大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务工本领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聘请知名专家来我乡开展针对性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实用技术水平。2008年,全乡共开展以茶园管理、肚倍及木瓜基地科学管理为重点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2万余人次,农民学科技、用科学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相结合,把涉及三大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分解量化到“十星”创建活动之中。对获得“十星”的农户,在安排入户道路硬化、沼气建设、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小额贴息贷款等到户项目时,给予优先扶持,以此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扶贫开发和“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的积极性,让农民在评星、创星活动中得实惠、受教育、强素质,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群众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的能力。
四、几个请求
虽然我乡的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苦,存在的困难也很多。为此,我代表深河一万四千多父老乡亲向各位领导提出以下请求:
1、在近年来的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中,我乡有很多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乡受地域限制,仍有3218人的贫困人口需要解决他们的脱贫致富问题,任务相当艰巨,请求上级领导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
2、我乡地处偏僻,基础差,底子薄,环境十分恶劣。近几年来,虽然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使在全乡主公路沿线和基础略好的地方群众解决了脱贫问题,但受落后环境的影响,还需进一步巩固,尤其是在全乡还有地处偏僻的58个5户以上的自然村不通公路,生活生产条件极差,要彻底解决这些地方群众的环境,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现状,需要大量资金,请求各级领导在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上高度关心和大力支持他们的发展。
3、我乡林特资源丰富,林特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因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在规模发展和转化增值上的深度和力度不够,使产业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希望在新一轮的扶贫开了过程中得到大力支持,使其成为贫困山区群众名副其实的脱贫致富产业。
4、希望各级领导关注我乡三秦战备路的立项和建设工作。三 秦战备路是我乡在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扶持和部队对交通战备建设的支持下,积极向上争取的一项军民共建重点工程,它东起房县门古镇,经秦口、两道至深河连接竹向公路,全长47.5公里。是改善我乡交通落后面貌的一个重大项目。自2007年以来,在各及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乡党委政府多方争取,目前完成了项目建设的规划设计和可行性研究,并通过省工程建设可研评审。为确保项目的顺利获批和建设,请省扶贫办各位领导给予大力支持。
尊敬的各位领导,深河乡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任重道远,要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我们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并恳请各位领导继续给予我们更多的关照和支持。
深河乡人民政府
2011年1月14日
第四篇:中营乡2009年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中营乡2009年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200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乡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部署,结合为民加快脱贫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乡党委、乡政府“建三大基地、兴五大产业、抓一项建设”的农村社会经济事业发展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强化扶贫项目的实施,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基本完成了扶贫开发和整村推进示范村即定任务,取得了新的成效,现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扶贫开发的基本情况和总体效益
一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和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扶持下,全乡产业化结构更加优化,经济效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观,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到2009年底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近40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98.5万元,新增扶贫资金161.6万元,百镇千村扶贫90万元,革命老区资金20万元,交通资金45万元,安全饮水资金24万元,扶贫项目覆盖村组公路修建、公路桥(人行桥)修建,扶贫搬迁、易地移民、生态移民、沼气池建设和种植、养殖业发展。扶持项目共计42个,其中村组公路修建(新修和改建)12个,总里程42公里,新建人行桥9座,建公路桥1座,搬迁扶贫60䚮。
2009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3196.2元,比具平增收670.1元,贫困户人口人平增收485元,人平粮食占有量520公斤,人平现金收入1650元。全乡省定重点贫困村5个,州定重点贫困村1个,县脱贫奔小康示范村2个。按照整村推进的规划目标,已全面启动实施,完成了75%的工作规划。
二、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绩
1、切实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
今年来,乡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根据扶贫开发工作精神和要求,对全乡全年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总体安排和部署,调整充实了常务副乡长胡明义为组长,乡党委委员王浩隽、杨正茂、向诗兵,乡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力度,三次召开有项目的村、整村推进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专题会议,研究布置扶贫项目实施和扶贫工作,为增强扶贫工作力度,乡政府除设置扶贫办公室,人员落实到位外,还抽调8名财经所工作人员为扶贫项目专管员,从而保证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正常开展。
2、强化扶贫开发措施的落实
一是扶贫开发工作做到有安排、有布置、有落实、有督办、有效益。乡党委、乡政府下发了中营发[2009]22号《关于认真开展2009年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指导思想,确定了目标任务,落实了措施,同时,确定了9名乡党委、乡政府领导带领20个乡直单位扶持8个重点贫困村和示范村。一是增强扶贫开发的责任意识,为扎实而有效地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使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做到“有领导,有班子,有规划,有落实”,乡帮扶领导和帮扶单位深入实际,走村访户,指导村委会制定扶贫开发方案,组织落实项目实施,为这些村的扶贫项目实施出主意、想办法,指导村级两委进行项目实施。三是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结合新农村建设和脱贫奔小康工作,通过骨干培训和群众会议,走访农户等形势,宣传动员,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主体作用,把到村、到组、到户的扶贫项目公示公告,让群众参与讨论制定方案、监督管理。通过这些主要措施,确保了今年扶贫开发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3、扎实搞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在整村推进工作启动后,乡、村两级十分重视,把它作为今年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来抓。一年来,在县帮扶领导的指导下,县帮扶单位、乡、村通力协作,开展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项目实施、扶贫帮困、产业化建设都取得了好的成效。年初,乡政府与8个村共同制定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4月中下旬,县帮扶领导和帮扶单位制定了帮扶䢍。在实施过程中,从解决涉及群众行路买卖难、有病就医难入手,8个村的公路、桥梁、饮水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村庄亮化建设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切实抓好搬迁扶贫工作
2009年,县下达给我乡搬迁扶贫任务60户,现已全部完成,其中,异地搬迁13户,就近搬迁45户,就地改造2户,新建房50户,买房8户,整修2户。在搬迁扶贫、易地移民实施工作中,乡政府先后下发了四个文件,即:中营政办发[2009]42号《关于印发中营乡2009年搬迁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中营政发[2009]25号《关于调整搬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和中营政办发[2009]56号《关于明确搬迁扶贫干部包户的通知》及中营政函[2009]4号《中营乡易地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加强了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干部包户“八包”责任制,即包户干部对搬迁扶贫户实行“包建房规划设计、包材料组织、包支出核算、包组织建房、包建房质量、包手续完备、包按时完成、包验收合格”。保证了我乡搬迁扶贫按时按要求完成。
根据乡政府分配给相关村的搬迁扶贫任务,在住房困难户和生活条件恶劣农户自愿申请的基础上,各村召开村民代表会,由群众逐户比较,评定搬迁对象,增强透明度,以村为单位进行了公示公告,保证了移民搬迁扶贫对象准确。
5、努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科学技术培训
2009年,在“雨露计划”实施中,按照上级扶贫部门的要求,积极做好全乡贫困劳动力的调查、审核和推荐工作。围绕全乡生产化大力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养教育中,共培训12500人次。同时与省、州、县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院校联姻,举办了农机、烟叶、蔬菜、茶叶等专项培训12期,特别是在高山反季节蔬菜加工冷藏上,由政府、业主共同牵头,对当地贫困劳力进行专业培训后,不仅安排了本地2000余人就业,还吸纳了外乡、外县近300人就业,人平收入在6000-15000元之间,做到了贫困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在当地打工也能得到较高的收入,减少了外出务工的许多困难和矛盾,同时,推动了产业化的发展。
6、不断推进产业化扶贫
我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业乡,产业化扶贫以烟叶、茶叶、高山反季节蔬菜为重点,科学规划、基地种植、规模经营,使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来,三大产业占农民收入的70%以上。烟叶产业种植面积达到21000亩,总收入3843万元,不断发展壮大无性系名优茶繁育和高山反季节蔬菜特色产业,县分配给我乡茶叶种植面积850亩,实际造园920亩,当年农民茶叶收入达到2779万元,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17000亩,农民收入2230万元,这三大特色支柱产业在农民增收中比重增大,地位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积极探索产业化资源整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路子,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7、切实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
为切实做好我乡扶贫项目资金的管理和扶贫项目的实施,对照上级的有关规定,乡政府召开各村书记、主任、项目单位负责人会议,认真组织学习,对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监督管理作出了比较详细、明确、严格的措施和要求。县扶贫项目计划下达后,及时在有项目的村进行公示公告。扶贫项目实施方案、施工方案、承包方案、投资预决算等环节全程由项目村受益群众和村民代表会议签字参与,同时,乡政府、财经所积极参与各项目村的群众会和代表会,倾听群众意见,提出可行的建议,指导项目实施和监督资金的使用。通过这些措施,有力的保证了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扶贫资金的有效使用,以及效益的发挥。
8、加强扶贫开发与其它工作的有机结合
一是做好扶贫开发与脱贫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视为一个整体,在制定规划、方案、实施中搞好衔接;二是与正在实施中的烟水配套工程、村级道路通达。通畅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结合起来,尽力做到项目不重、资金不流失;三是扶贫开发与村、组、户实际结合起来,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劳命伤财、不搞强迫命令,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9、认真抓好其它各项扶贫开发工作
一是完成贫困户的 档立卡工作;二是完成了2010年的整村推进和老区建设重点村的扶贫开发规划工作;三是上级扶贫部门安排的其它临时性工作及时完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少数单位、村、干部认识不足,认为讲扶贫开发,就必须有项目扶持,否则群众就会不支持,不拥护;二是缺乏正确的引导,不注重调动群众自力更生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三是投入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四是个别扶贫项目实施进度慢;五是整村推进个别项目按规划没有启动或不能实施;六是对产业化扶持严重不足,特别是我乡特色支柱产业高山反季节蔬菜的发展还没有任何扶持途径;七是实用技术培训和扶贫项目培训没有经费;八是疾病、智力低下、无劳动力仍是贫困户的“颈瓶”,因学致贫、因病致贫、自然灾害是千万贫困的因素之一,时有返贫现象。
中营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2009年12月25日
第五篇:太石河乡2011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太石河乡2011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我乡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扶贫办的大力指导帮助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扶贫开发工作的会议指示精神,坚持以解决和巩固贫困群众温饱为目标,以改善贫困村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抢抓国家新一轮扶贫政策,真抓实干,与全乡各村其他部门通力协作,使扶贫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扶贫攻坚仍然很艰巨,扶贫工作的力度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大。现将2011年的扶贫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扶贫开发工作的软件资料不断完善。整理了编制了历年来各种扶贫项目软件资料,协助县扶贫办开展项目督促检查工作,使所有涉及的扶贫项目顺利通过县扶贫办的上级部门的验收。组织完成了2012年全年的脱贫计划软件资料,并且完善各种有关表册卡,顺利报交县扶贫办。完成了2011-2015年扶贫调查摸底情况统计,并国家县扶贫软件。进村入户、深入项目区、等基地与一线采集了大批的扶贫开发工作的图片资料,并不断完善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有关软件资料。
二、大力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等有关扶贫开发与攻坚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大力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通过苦干实干巧干,危改和新村建设工作取得较大的成效。2011年我乡计划实施农农危房改造20户,竣工20户,竣工率达到100%;完成了银杏、山青、崖湾三村小巷道硬化工程;编制完成了“西和县太石河乡十二五规划”的表册卡纸质软件资料和微机录入信息资料,对农村危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农户进行房屋改、扩、建的技术指导及督促检查,保证了施工的质量。大大改善了广大贫困农户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也改善了民生。
三、扶贫开发工作初现成效。通过整村推进、科技下乡扶贫、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干部帮扶、社会扶贫等扶贫开发工作措施的努力,我乡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民居改造农户住房、乡村公路修建等基础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全乡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不断改善。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促进了农民的不断增收。三是整脏治理、村庄整治等工程使村容村貌改观,村风民风明显提升。四是农危改和新农村建设促进了贫困农村的和谐稳定。一年来,通过乡党委、政府的不断努力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帮助,提前完成了今年全年工作目标任务。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一是乡贫困人口多,全镇人均纯收入底,贫困面大,涉及到全乡13个个村。贫困程度深,很多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极差,经济条件更差,文化素质落后,自然条件贫瘠等,帮扶渠道极少,扶贫开发攻坚形势依然严峻。二是部分村干部对扶贫工作认识不到位,责任心不强,发展思路不明确,脱贫致富盲目行动。三是群众广泛参与的力度还需要不断强大。四是帮扶脱贫成果的巩固及扩大有待加强。
五、今后的工作方向
(一)是认真落实好上级各部门的扶贫工作政策与精神,吃透政策领会精神,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工作,善于总结经验,推广技术与经验,扩大各类脱贫成果的影响与效应。
(二)认真做好协助规划、选址、立项、实施等扶贫项目各个环节中的业务工作,完善好有关的数据收集上报、信息采集整理、信息反馈处理等软件工作,规范扶贫开发工作的档案资料。
(三)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措施得当、树立典型,结合乡情、村情进行深入摸底调查,认真分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扶贫项目,整合各种扶贫资金,实施措施要得当,尽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的作用,综合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树立一批典型的项目带动示范作用,将不断的壮大各种扶贫产业项目。同时不断探索新型的扶贫开发之路,勇于去实践,在实践中开展工作,在工作中迈大步子,在工作中探索路子,真正将扶贫开发这一民生工程做好!
太石河乡政府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