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职业发展,择业观看3
技能型人才缺乏症结在哪?
本报记者 潘光
在我国加入WTO后,世界制造业重心开始向中国转移,这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中 国要成为“世界工厂”,最大的挑战在人才,企业技术工人总量不足、技术等级偏低、技能单一,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年龄偏高,技师、高级技师严重缺乏。
“大学生易找,好技工难求”的现象,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前不久,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卫生部等六部委联合启动了“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这是一个很好的措施。然而,存在于现实中的种种现象仍然引人深思:“技工荒”,为什么会“荒”?
观念:“以学历求生存”还是“以能力求生存”
当今社会,生存是第一重要的。先生存、后发展,无论中外,其理皆然。大学毕业后谋生存可以,中学毕业谋生存也可以,接受普通教育谋发展行,接受职业教育谋发展也行。重要的是你究竟适合哪一种方式。
目前,在很多家长眼中,拿学历似乎成了唯一有用的事情,尤其是我国逐步打开国门之后,学历成了出国留学唯一的敲门砖。拿学历、当干部,几乎成为家家追求的目标。以至于有的家长即便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不适应读死书式地学习文化课,却仍然以打压方式逼迫孩子死读书。其结果,不仅学习成绩没有好,孩子的创造性也被扼杀。
“现在家家都是一个孩子,人家的孩子上大学,自家的孩子当工人,太没面子了。况且以后工作竞争那么激烈,不如现在逼着孩子拿个学历,以后当个干部,也算是为孩子谋个好前程。”问起为什么不让孩子学技工,不少家长都是这样说。
为孩子谋个好前程,这是所有家长的愿望。也是人们的正常心理。有专家指出,现代社会,发展的道路决不止读学历一条。
从教育体系讲,我国已建立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体系,为不同类型人才的成长奠定了充分基础。但由于从学生到家长,普遍存在着想当干部,搞管理,搞科研,不愿当工人的“白领情结”,因此许多需要就业的年轻人包括他们的家人,不能正确审视自己或自己孩子的发展潜力,导致了学生在选择受教育的途径时,瞄准的是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普通教育而不是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尤其是不愿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从成才的实际情况看,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兴趣。因此,按照孩子的爱好,善于抽象思维则以背记为主学习知识,善于具象思维则以动手为主学习知识,因势利导,人人都可以成才。这是科学社会的人才培养观。
从社会角度看,科学社会的人才结构是梯形结构,搞科研、搞开发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越向上需要的人越少,竞争就越激烈。但搞科技转化、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人则是多数,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更多的劳动岗位是在基层。否则社会无法正常运转,生产生活用品无从产生。
当干部固然好,但其岗位能力决不是有学历就可以形成的,技能强,懂实际,会管理,岗位能力更强,同样可以当干部;更何况,当工人并非不好,随着技术的发达,设备的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将日益好转,学技工也同样可以出国深造,关键是能不能在技术上拔尖,在岗位上出类拔萃。“一招鲜、吃遍天”,这在当今社会并不过时。
目前,大学生到技校“回炉”的报道屡见不鲜,2000年,某大学的一名本科毕业生,怀揣着学士学位证书到处求职时,发现自己即使能找到岗位,却远不能适应岗位提出的要求,因而,他毅然选择了到技校“回炉”,学习技能。“以能力求生存、求发展”,近年日益得到社会的认可,市场就像巨大的杠杆,正在撬动人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这既是社会的进步,也是现实的要求。
“是不是人才,要看你能不能适应市场。大学生如果找不到恰当的社会定位,难于体现自身的价值,文凭也只是一张废纸。现代技术发展很快,学过的都会过时,更别提没学过的了。我认为到技校‘回炉’并不掉价。”目前在天津机电工艺学院高级数控技术专业学习的王希光如是说。这位1994年毕业于某财院的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来“回炉”,就是为了学一门技能,使将来适应面更广一些。
2002年,天津机电工艺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附属高级技校等5所学校首次面向社会大规模联合招收高级技工班学员,在总共录取的350名新生中不乏高等院校毕业生。这既反映了社会对高素质背景下的核心技能的需求趋旺,也是大学生对当前人才资源市场进行分析后作出的明智选择。
最近,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级技师学院在上海揭牌,定位培养高级技工,打破“学历”与“白领”之间的思维定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高级蓝领工人。将高级技师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中,将使高级蓝领的培养更为系统、正规,同时也为技工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制度:“学历资格重要”还是“岗位资格重要”
高技能人才在社会生产、经济发展中很重要、很需要,但技能人才的职业自豪感并没有树立起来。过去,高级技工受到社会普遍尊敬,“赵八级”、“李八级”,人们从称呼上就带出了崇敬。但是现在的高级技工,即便是高级技师,也很少被人崇敬。人们羡慕的是博士,以为当上博士就能“通吃”天下,以为博士多了就能国泰民安。因而,片面追求学历的倾向愈演愈烈,对岗位能力的探究日益淡薄。
技术工人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但我们这个以学历、文凭决定一个人身份、地位的社会,在用人方面的唯学历论一直没有本质上的改观。高级工再高,也只是工人而不是干部。许多企业只根据文凭招录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结果管理岗位人满为患,把他们放到生产岗位则既干不来,又不愿干,生产岗位仍然是求人若渴。我们的用人制度不健全,片面强调高学历而忽视岗位能力的考察,不仅埋没了许多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也加剧了片面追求高学历的倾向。
国家推行的劳动准入制度,对技术工人的职业自豪感无疑是一种鼓舞。但是,目前的劳动力市场还很不规范,准入制度在很多地方、很多领域并没有真正施行。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往往只图劳动力的廉价,不去追求劳动力的质量,因而准入制形同虚设,不仅给人造成技术工人可有可无的混乱印象,而且生产中技术事故、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正因如此,技术学与不学一个样,技术精与不精一个样,准入与不准入一个样。在国家没有规定准入资格的工种是这样,即使国家有明确准入资格要求的工种中,也有不少人不具备任何技术资格。技术工人缺乏职业自豪感的支撑,使人们并不觉得技术光荣,当了工人的,在学技术、钻技术方面缺乏积极性;想当技术工人的,自然难免爱而远之。
专家指出,要改变技术工人匮乏的现状,必须在加大推行劳动准入制度力度的同时,大力提倡对技术的崇尚,大力发展以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为技术工人的成才打通上升通道。
作为企业,要给技术工人经常的培训机会,要通过“技术比武”等形式,给技术工人以“拔尖”的机会,要把培训当成“福利待遇”,不断“分配”给每一位员工,完善“技能—使用—待遇统一”的政策,为技术工人不断提高技术和理论水平提供保障。同时,要在管理人才的选拔上,制定岗位能力考察标准,不能仅以文凭论人才,要“量才器使”,让有知识、会实践的有能力的人发挥能力,形成“人尽其才”的科学用人制度。
待遇:“靠奉献留人”还是“靠收入留人”
白金峰是郑州电业公司变电运行技师。在这个公司的2430多名职工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只有63人,在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电力行业,白技师很受器重。他一个人要负责17个变电站的新设备验收、现场指导、安全监督和配合检修,经常是早上5点出家门,半夜才能回家,然而,他每月除了工资外,只有30元的津贴。他所起的作用并未在他的收入上得到充分体现。
记者问白技师,“现在南方很多省份对高技能人才求贤若渴,你没考虑走吗?”白技师回答,第一,头脑中的奉献思想影响很大;第二,到南方不知能否找到对口岗位;第三,倒退10岁我肯定走。“你愿意让你的孩子也学技工吗?”白技师稍作沉思,断然否定。“为什么?”回答:累不怕,收入太低。
过去,工厂里的高级技术工人,工资挣得比大学生还要多,一家人的生活没有问题。但现在单纯讲学历,你即便是高级技工,也比不了刚出校门的助理工程师。上大学当干部,可以通过评职称步步高升;学技术当工人,干到老也还是工人。就算是成了高级技工、技师,工资、福利、住房等还是不如管理干部。待遇的偏低,直接影响了人们甘当技术工人的热情。
技术工人的缺乏,直接影响我国企业产品的平均合格率,我国每年因不良产品损失近2000亿元。同时,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许多专家多年前就呼吁,我们可以引进外资,可以引进先进技术,甚至可以移植先进的管理模式,但不可能引进大批的技术工人。因此,培养大批掌握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的中、高级人才十分必要。但是,在技术工人极缺的同时,全国多所技术学校大部分却门庭冷落。专家解析,技术工人待遇普遍不高,没有人愿意当技工,是出现生源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要培养更多的技术工人,尤其是高技能型技工,需要在物质待遇上造成大的吸引力,否则,他们即使学了技术,也不会踏实工作。对此,河南省送变电建设公司教育培训处王全成处长深有感触:现在河南电力行业技术人才已经大量流失,比如架线工,由于正式工不够用,不得不大量使用农民工。这增加了施工中的不安全因素,而且,如果人才都走了,培训工人提高技术,都找不到人教。
去年,在深圳市向社会公布的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中,高级钳工的身价比硕士研究生还高出了大约800元。这是市场对高级技工的需求,更是对高技能人才的肯定和期许。
来自某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一则消息称,该市工人的工资待遇将与技能水平挂钩,高级技工可享受大专生待遇,技师可享受工程师的待遇,高级技师可享受高级工程师的待遇。把“能力与学历”分开,把“能力与待遇”结合,一个可以展望到的前景是,不仅学技术当技师的动力将被极大地激发起来,而且作为培养生产第一线应用型和操作型技术人才主要力量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也将拥有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那时,全国的学子们是不是能像普通高中、普通大学那样对职业学校、职业学院趋之若鹜?
保障:教育和培训必须重新适应
目前,我国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已进入新的阶段,在学习高科技、应用高科技的大趋势下,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制造业已是必然;设备的改造,劳动效率的提高,势必使企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势必使岗位的要求发生变化;同时,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大量兴起,外资企业纷纷涌入,多种经济所有制已成现实。因此,无论从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培养方向上,面向各类企业,培养知识复合程度更高的技能型人才,已是当务之急,也是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面临的艰巨任务。人才培养的重新适应势在必行。因为,即使特意引进最新技术装备起来的机器和工厂设备,如果没有多数能够进行维持和操作的技术人员,引进的先进技术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技术。
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始终没有被强调起来,高分数的学生很难就学于职业院校,“我们不得不拾捡别人不要的生源”,高职和中职招生的质量和数量为此大打折扣。无论是招生录取顺序还是学生报考的选择顺序,都是大学本科、大专、高等职校;普通高中、中专、职业高中、技校。也正是因此,“高校扩招热”很容易就导致了“普通高中热”,文凭热给培养技术工人的职校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过去,不少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上,盲目追求“高学历”。现在,不少企业抛除了旧体制的用人弊端,逐步引入现代管理制度,针对企业的实际,能者为尊、能力至上的良性机制得以形成。
一位企业负责人认为: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理论水平不俗,动手能力突出,既能搞设计、排工艺,又能亲手解决技术问题,既上得了“厅堂”,又下得了“厨房”。按照他们老总的观点:“什么文凭不打紧,关键是要能胜任岗位要求。一句话,适用即人才。”
现代企业的用人管理,看的是你的能力、你的贡献,在什么岗位,取什么报酬,享受什么待遇!那些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熟练掌握技能,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的新型技能人才,将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如今,技工教育被市场的极大需求所唤起,开始了新模式的探求。企业与学院联姻,探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供专业师资和实习场地,快速而准确地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有了这样的人才培养规划,这是人才培养的革命性变化。
从全国来看,以培养中、高级“蓝领”为定位的职业技术学校,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高。职业院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85%左右,上海、天津、广州的比率更高。
社会在变化,用人机制在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在变。这既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机遇,也向职教办学提出了反思。现在,还有一些学校把理论和技能搞成“两层皮”,有的甚至还没有把岗位技能放在突出位置,学生在校学习的几乎都是书本知识,而且有些还是过时的内容。脱离经济实际的教育,使毕业生“文不成、武不就”,这与职教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极不相符,而且造成了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不看重,造成了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的无信心。
面对科技时代对新型应用人才的要求,职业学校必须密切校企之间人才供求的联系,加强与企业的全面融合,面向经济市场调整专业结构,切实加强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才能让更多的人“因材得教”、“人尽其才”,职业教育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李津军)
观点:出类拔萃即英雄
时下,全国各界正在学习许振超的光辉事迹,他是工人中产生的拔尖人才,他是“蓝领”中出现的现代劳动英雄。
许振超说过,一个人可以没文凭,但不可以没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发奋学习才能成就未来。他没有文凭,但是他重视知识和技能;他钻研技术,苦练本领,因而超群。这充分说明,一个人的成就和发展,靠的是出众的才能和突出的贡献。这贡献,来自于“劳动光荣”的思想;这才能,来自于对岗位的热爱和对技术不屈不挠的钻研。正如他所说的,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练就一手“绝活儿”,做个能工巧匠,无愧于时代。国家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和拔尖的技能型人才。
历史上,流芳千古的高技能人才灿若繁星:大匠鲁班,堪为建筑业的祖师;革新造纸技术,蔡伦功垂后世;创立活字印刷,毕升享誉世界。自古英雄出少年,并不是说少年英雄,而是说英雄多是少年立志、苦练苦钻,最终成就大事。今天的青年人,若能立大志于技术,苦学苦练,他年出类拔萃,或许不远。
英雄不论出身低。爱迪生是位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但他获得第一项发明专利权的时候,只是报务员。本杰明·富兰克林是18世纪美国的实业家、科学家,他边学徒、边帮工,在掌握印刷技术之余,刻苦好学,为他在一生中取得多方面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个人,不论在什么岗位,不论做什么,关键是怎样做。
“学习技能,掌握高技能,改革创新,出类拔萃。”只要立大志、下苦功,就能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就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就能改变命运,就能成为社会主义时代的劳动英雄。这是当今社会培养拔尖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潘光)
链接1:技工劳务市场需求情况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有企业改制,实行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国有大中型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减弱。据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中到现在,国有企业7500万职工已减到3300万,净减少4000万人。城镇集体企业职工排放总劳动量在2000万以上。
然而目前,我国技术工人劳动力市场已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据一项统计显示:2003年第四季度,从对92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来看,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需求结构相对稳定;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呈现上升态势。从行业需求看,40%的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企业用人占主体地位,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占多数。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求人倍率较大的是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其求人倍率分别为2.01和1.72。
来自北京、上海、重庆、江苏、山东等省市的信息表明:高级技工奇缺。北京市对中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缺口有5万人左右,外企、国企都有极大需求;上海市有关部门对60家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在企业的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师的比率仅占0.1%,技师和高级技工也仅仅各占1.1%和6.1%。江苏某市100家规模企业的人才需求中,高级技师与硕士以上研究生齐列榜首,高级技工的需求与本科层次人才不相上下。在青岛市,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高达36.62,也就是说,如果有36家用人单位需要高级技工,只有一名应聘者可供选择。(杨继唐)
链接2:国家启动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
我国要成为世界加工厂、制造业中心,必须加快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供的数字表明,我国的劳动技能指数仅居世界第59位。在技术工人方面,发达国家高级技师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而我国技师和高级技师只占1.5%,高级工只占3.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到了60%。高技能型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制造业为重点,加速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这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为缓解当前劳动力市场上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状况,教育部等六部委决定实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力争用不到5年的时间,为相关职业领域输送100万毕业生,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300万人次以上。将在数控技术、汽车应用与维修、计算机与软件技术、电工电子、建筑技术等专业,在全国选择一批高职院校建立高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实行校企合作和产学合作的新模式,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王民儒)
《中国教育报》2004年4月25日第3版
第二篇:《大学生求职择业与职业发展》学习心得体会
《大学生求职择业与职业发展》学习
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完善,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要求日益提高,大学生求职择业和职业发展已引起了高校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构建大学生职业教育与发展服务体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是解决大学生就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自身成才的需求。
职业发展教育这门课程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促进全面发展按照国
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学制系统中完成学习任务,完毕学业。并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上告知学生全面发展,并逐步确立职业生涯设计目标,并从思想上、能力上和心理上预备求职。
我们身为一名大学生,对职业认识不强是客观存在的大问题,对职业认知不够,从而导致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不能从自我认识出发,不能从兴趣、价值观、能力等方面深入分析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学习的目的性,方向性不足。或许,在考大学的时候,很多人能明确的认识到自己喜欢什么,知道将来选取哪个专业。但这并不意味着随着高考压力压力解除,接触到不同于高中被动式学习的环境,每个人都能够明确的知道将来自己要走上什么样的道路。很多学生要么对学习感到很茫然,要么就跟风的去考各种各样的证书。最终直到毕业 的那天,才认识到大学四年的时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也将导致择业的时候,不清楚职业的具体要求。对选择的职业不喜欢从而跳槽,或者没有获得所择职业要求的能力,在升迁的路途中并不顺利。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的把握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形势和国家,各省市有关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和政策,按照社会需求确立就业期望和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念和就业取向,了解大学生就业程序,把握一定的就业技巧,以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同时,进行相关的职业知识、道德、素质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目前的就业趋势和职业必备素质和技能,尤其是了解独立创业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进行独立创业,为国家排忧解难。
高校学生接受的是专业化的教育,将来面临的就业方向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大学生就业指
导课的学习进一步的了解所学专业及职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帮助学生树立公道的择业观念,使学生实在的,自为状态的择业行为;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到祖国建设最需要人才的边远地区发挥自己的特长,干出一番事业,达到人才资源的公道配置。同时,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完成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有关就业的行为准则,他将根据国家政治经济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是择业求职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求职是高等学校毕业生走出校园的第一步,面对着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招聘会和用人单位,他们必须做出选择,来完成就业。由于高校毕业生刚刚结束学生生涯,开始职业生活,社会经验的不足,在面临求职抉择时,他们经常无所适从,而一个人的发展和成才在相当
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就是给毕业生提供了一些解决求职对象和应聘规则的途径和办法,从而为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毕业生应把握求职技巧,解决求职过程中出现的题目,正确的选择职业,为将来的发展与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就是说,对高等学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贯彻学以致用,人尽其才原则,帮助学生顺利择业求职的重要措施。也可以说,这既是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指导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具体要求,也是对课程内容的基本规定。
大学生求职,实际就是求职信息的传播,就是大学生通过书信,上网,登门或引荐等渠道,向可能的聘用单位,表达欲求职的意愿,大学生怎样才能成功求职呢?从信息传播成功关键因素分析,主要有四个方面:1.自己首先是合格的大学毕业生。2.能够较准确地找到自己
与聘用单位的共同点。3.要具备一定的求职技能。4.要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大学生求职择业和职业发展教育在国外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而在我国却仅有几十年的发展。可见,发展职业发展教育不仅在当代有用,还在今后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求职择业和职业发展教育能帮助其了解职业转变和,择业观念明确奋斗目标,培养职业能力,掌握求职技巧。同时,还能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掌握制定人生发展职业生涯和大学学习规划的方法,明确奋斗目标,提高职业素质能力顺利完成学业并成功就业。充分说明对大学生进行求着择业培养和职业发展教育是必要的,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择业心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择业心理
12111635226 12软本2 吴俊
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包括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有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从狭义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看,此阶段主要是职业的准备期,主要目的是在于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作好准备。客观而言,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至关重要,而能够担此教育重任的人应该具备丰富的职场经验和并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辅导训练。
关键字: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
心理 参考文献:《大学生职业规划》
每个人要想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都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特别是对我们这样的大学生而言,正处在对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对职业的选择,对我们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涯概念随着定义者看法和时代的不同在发生转变。目前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生涯定义,是介于“生命”和“职业”之间的概念,其内容是比较宽泛的,具有丰富的内涵与特性。
生涯的发展是一生中连续不断的过程,所以具有终身性;每个人的生涯发展是独一无二的,生涯是个人依据他的人生理想,为了自我实现而逐渐展开的一种独特的生命历程,所以具有独特性;生涯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历程,个人在不通透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需求,这些需求会不断地变化发展,个体也就不断地成长,所以具有发展性;生涯还具有综合性,生涯一个热事业发展为主轴,也包括了其他与工作有关的角色。
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一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最终退休。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和个体所处的家庭以及社会存在密切的关系。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而现在处于大学生的我们,我们应该明确的给自己来一个职业生涯规划,我也有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我的规划有近期的也有远期的,近期的规划就是好好的学习好自己的技能,给自己弥补一下在自己所喜欢的安卓方面的知识。
我们常常听到毕业班的学哥学姐说找工作太难了。大学生就业到底难在哪里?许多研究表明,很多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方向十分模糊,不考虑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和社会也缺少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大学毕业生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择业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觉得在目前就业难的情况下,工作应“随行入市”,即以薪水多少为考虑的第一标准,来考虑职业生涯规划这个问题显得很不现实。有学生自嘲地说,上小学时职业规划想当个世界闻名的科学家,中学时想当个风光的企业家,进大学时想进入一流的外企当个小职员,毕业找工作时只想在大城市里有口饭吃就行了。大学生对待职业规划的这种态度早在前几年就出现了,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不少大学生认为谈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件奢侈的事。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学生对待工作的态度越来越现实,谁出的价高、工作轻松就去哪儿,找工作很少与自己的理想、兴趣结合在一起。很多人在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后,就觉得自己一辈子就这样了,只要按部就班工作就行,自己不去努力实现原先的理想。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师每一样咯大学还是呢过就业前的必要工作,也是每一个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我们没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
歌德说过:人生大事,在于确立一个伟大的目标,并下决心去达到它。大学生只有在学期期间建立了自己的职业意识,毕业时才能顺利地去选择自己的职业,走上职业岗位,为实现人生理想和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心态和心理特征表现,我们称之为大学生择业心里。自从1994年在的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交费上学以来,大学生的就业分配制度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由过去“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模式发展。这种政策的变化,一方面为大学生发挥个人专业特长,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提供了机会。同时由于大学生自身的一些局限,在机遇和选择面前,大学生们择业心理较为复杂多变,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行为。
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一些是外部客观因素,如社会经济、职业地位、文化环境、家庭及朋友等;也有一些是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如,兴趣爱好、价值观、性别、个性特征等。一些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将国家的利益和社会利益放在首位,具有很强的奉献心理;一些大学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主动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择业心理从理想趋于理智,从幻想趋于现实,这是一种务实心里的表现;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使竞争机制被引入大学生分配体制中来,竞争心理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还有一些大学生求职者在选择职业时只顾眼前利益、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讲求实惠,忽视个人发展;还有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放弃自主择业,只有靠学校推荐、靠父母帮忙找工作;长辈的态度常常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孩子的择业心理,父母从事的职业声望越高,这种影响就越大,尤其在医学、法律等领域,出现高相关作用,家庭也可以通过从小丁香培养来影响子女的职业选择。
在目前大学还是呢过就业难的情况下,要想毕业顺利就业,当你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就应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准备越充分越早,就业成功率就越高。我们应该在进校时就树立职业目标,在树立目标时,要注意避免只注重个人目标,要树立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向符合的目标;在学习期间,我们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职业素质;正是社会现实,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我,弄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会出现焦虑、怯懦、自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大学生应当学会自我调节,通过自我激励、转移注意力、呼吸放松等方式适度宣泄。学会写好个人简历对求职也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我们做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做未来的主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画好蓝图,成为自己理想中的自己。
第四篇:《职业与择业》自测题剖析
《职业与择业》自测题(二年级学生必须完成)
0、注:以下题目每份试题的答案编排顺序不同,但答案相同,做题时务必对照答案在做。
1、“发报员”、“臭老九”、“导游”、“大学生村官”等这些词折射出了职业的哪个特征。选择一项:
A.社会性
B.多样性 C.时代性
D.经济性
2、一般来讲,一个人在做职业选择之前,要做好 选择来作为职业选择的前奏。
选择一项:
A.时代
B.社会
C.升学
D.实习
3、下列对职业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选择一项:
A.职业意味着一定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B.职业是社会分工产物
C.职业是任何有经济收入的工作
D.职业是合法、相对稳定、有报酬的工作
4、关于职业的社会功能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选择一项:
A.职业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职业是社会控制的手段
C.职业是促进个性发展的途径
D.职业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5、在当今双向选择的市场化就业氛围下,打破了“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代之以
观念的确立。选择一项:
A.“适时跳槽”的观念 B.专业对口
C.终身教育的观念
D.自主创业
6、择业观是人们对 的根本认识和基本态度,它决定着人们择业行为自身内部心理动力的强弱,对人们的择业行为起着决定的作用。选择一项:
A.生活问题
B.学习问题
C.道德问题
D.职业问题
7、掌握了解职业、择业的基础知识,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选择一项: A.纯理论,没必要了解掌握
B.对我们选择职业、寻求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C.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D.为毕业后顺利就业
8、日本的一家企业招聘员工,一个应聘者因未被录取而企图自杀,被及时发现,经抢救脱离危险,不久传来新的消息,原来他是所有应聘者中成绩最好的,只因为工作人员电脑操作失误,把他的成绩搞错了,公司向他道歉,此时的他春风得意,自认为被这家企业录用已是“板上钉钉”—“没跑的事”了。可没想到的是,又传来更新的消息,企业还是不准备录用他。这个案列说明 选择一项:
A.企业并不重视应聘者的面试或笔试的成绩
B.企业更重视应聘者的工作经验
C.企业重视应聘者的心理素质
D.企业更看重应聘者的专业技能素质
9、根据国家统计局 年的划分标准,我国产业分为三大产业。
选择一项:
A.1986 B.1989 C.1980 D.1985
10、职业是个人谋取利益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个性发展的途径,也是承担社会义务的重要方式。以上这句话描述的是职业的哪种功能。
选择一项:
A.社会功能 B.需求功能 C.个人功能 D.义务功能
11、从实际出发选择具体的职业时,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实现目标的灵活性 B.实现目标只能凭主观想象
C.实现目标的现实性 D.实现目标的曲折性
12、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中存在的矛盾有哪些。
选择一项或多项:
A.择业目标居高不下,盲目攀比,与社会需求形成很大反差
B.鱼与熊掌两者想兼得
C.“走出去”与“走回来”的矛盾
D.择业目标不稳定,这山望着那山高,并多向性地进行求职应聘
13、就业渠道的多元化体现在选择一项或多项:
A.自主创业
B.借助家长、亲朋好友、校友及老师的推荐获取就业信息
C.利用社会媒体、中介组织获得就业信息
D.继续复习考研,或出国深造
14、求职者在职业选择中应注意?
选择一项或多项:
A.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B.要正确的认识自己 C.了解职业
D.正确把握自己的择业期望值
15、确定职业目标的依据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了解“现实的我”
B.预测“明天得我” C.社会发展的需要
D.个人所处的就业环境
16、职业的主要特征。
选择一项或多项:
A.专技性
B.时代性与规范性
C.经济性与多样性
D.社会性
17、自我评价是自我认知的过程,大学生择业的自我评价的内容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职业身体素质 B.职业身体素质
C.自身的能力水平
D.职业个性
18、许多毕业生在择业时,选择标准更加务实,主要表现在:
选择一项或多项:
A.力求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B.挑选单位地域位置 C.重视经济利益 D.注重个人的发展前景
19、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应增强哪几方面的意识。
选择一项或多项:
A.就业准备意识
B.金钱意识
C.竞争意识
D.自主意识
向后
20、面对就业,大学生不仅要做好生理上的准备,还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只有做到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做好充分的身心准备,这里的“身心准备”是指什么。选择一项或多项:
A.知识与能力素质
B.思想与道德素质
C.强健的身体素质
D.心理素质 21、1999 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把我国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
选择一项:
对
错
22、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自主创业”、“基层就业”等观念。
选择一项:
对 错
23、作为新时代的求职者,应从是否有利于自己才智的发挥,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出发,分清主次,做出正确抉择。选择一项:
对
错
24、只要有报酬有收入的劳动就是职业。
选择一项:
对
错
25、在人生道路上,人们通过职业活动改善物质条件,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对自己的认同。选择一项:
对
错
26、在择业素质中个人的思想与道德素质不是最重要的素质。
选择一项: 对 错
27、大学生在求职时,要认识自己,了解职业,切勿盲目择业。
选择一项:
对
错
28、待遇是职业选择唯一标准。
选择一项:
对
错
29、我国的职业是动态的、发展的。
选择一项:
对
错
30、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尽量遵循有利于发展成才的原则。
选择一项:
对
错
31【材料分析题】
材料1:一位研究人员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择业趋势、特点进行研究,调查显示:31%的毕业生想在政府部门工作,28%的毕业生选择在国企工作,20%的毕业生认为在外企工作是最佳选择,另外的21%毕业生则选择自主创业。毕业生在就业地域选择上更趋向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及江浙等沿海城市,占调查总数的63.6%,选择在就读大学 所在城市及河北省沿海城市就业的占13.6%,选择回生源地就业的占16.0%,选择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占6.8%。从择业单位性质取向上看,希望到事业单位就业的占53.2%;到国营企业就业的占43.5%;到政府机关就业的占31.1%;到外资企业就业的占21.5%;到合资企业就业的占14.5%;到民营企业就业的占16.8%。可见大学生择业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毕业生的择业薪酬取向主要分布在1000—3000元之间。毕业生对签约单位很满意、比较满意的占63.7%,认为一般的占32.2%,认为不满意只是权宜之计的只占4.1%。可见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更趋于现实。
大学毕业后打算自主创业的占调查总人数的10.0%。有30.4%的毕业生认为“应当积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有26.6%的毕业生认为“市场风险大,大学生创业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有31.7%的毕业生认为“应先就业,待条件成熟时再创业”,有11.1%的毕业生认为“大学生刚毕业尚不具备创业条件”。认为“缺乏创业基金”的占26.1%,认为“缺少管理经验”的占48.4%,认为“缺少创业环境”的占23.1%。可见大学生自创业意识明显增强,但不是盲目去创业,而是理性的分析,多数毕业生赞同“先就业,在工作中积累足够的经验和实力后再创业”。
“先就业后择业”,对这种观点持非常赞成、赞成态度的占72.4%,基本同意的占23.8%,不同意的只占3.7%。有94.5%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合同期限在3年以内,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一种职业、一个单位干终身的思想,但职业流动方向基本上是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由福利待遇差向福利待遇好的单位流动,向基层、向西部流动的很少。尽管8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政府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就业很有意义,但有31.4%的毕业生选择了“如内地有岗位不会参加”,有21.5%的毕业生选择了“有关的优惠政策出台会考虑参加”,有38.4%的毕业生选择了“自己肯定不会参加”,选择“支持并积极参加”的只占调查总人数的8.4%。
材料2:大学生就业为什么难?原因有如下几点: ——高校扩招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
——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加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业空间的狭窄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坎提供了条件。有的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大专生已经足够胜任,但其往往一味地给自己树“金字招牌”,体现领导在形式上对知识的尊重,纷纷打出“招研究生”、“招名校生”等招牌。有的人为地设置性别、身高、年龄等限制条件,门坎越来越高,致使不少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和就业难。
——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一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和“三资”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的 9 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1、结合材料1,谈谈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现状及特点。
2、结合材料,作为一名当前的大学生,应该怎样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从大学生个人的角度谈谈你的建议。
参考答案:
1、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现状及特点:
(一)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但在择业过程中更趋于现实性
毕业生在就业地域选择上更趋向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及江浙等沿海城市,占调查总数的63.6%,选择在就读大学所在城市及河北省沿海城市就业的占13.6%,选择回生源地就业的占16.0%,选择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占6.8%。从择业单位性质取向上看(本项限选三项),希望到事业单位就业的占53.2%;到国营企业就业的占43.5%;到政府机关就业的占31.1%;到外资企业就业的占21.5%;到合资企业就业的占14.5%;到民营企业就业的占16.8%。可见大学生择业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毕业生的择业薪酬取向主要分布在1000—3000元之间。毕业生对签约单位很满意、比较满意的占63.7%,认为一般的占32.2%,认为不满意只是权宜之计的只占4.1%。可见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更趋于现实。
(二)择业标准多元化,但更看重自身的发展及个性的发挥
大学生的择业标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单一型择业标准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考虑较多的是行业的发展前景(占45.7%)、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及发挥自己的特长(占42.4%)、单位的薪酬福利待遇(占38.2%)以及是否有利于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占33.9%)。对已经签约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签约最主要的原因是“单位的发展前景好,个人发展的空间比较大”(占46.4%);其次是“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好”(占24.2%),可见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更重视个人的发展及特长的发挥。
(三)大学生创业意识显著增强,但却表现出极大的地理性
大学毕业后打算自主创业的占调查总人数的10.0%。有30.4%的毕业生认为“应当积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有26.6%的毕业生认为“市场风险大,大学生创业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有31.7%的毕业生认为“应先就业,待条件成熟时再创业”,有11.1%的毕业生认为“大学生刚毕业尚不具备创业条件”。认为“缺乏创业基金”的占26.1%,认为“缺少管理经验”的占48.4%,认为“缺少创业环境”的占23.1%。可见大学生自创业意识明显增强,但不是盲目去创业,而是理性的分析,多数毕业生赞同“先就业,在工作中积累足够的经验和实力后再创业”。
(四)大学生择业流动意识增强,但对到基层到西部就业积极性不高
“先就业后择业”观点得到了大多数毕业生的认可,对这种观点持非常赞成、赞 成态度的占72.4%,基本同意的占23.8%,不同意的只占3.7%。有94.5%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合同期限在3年以内,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一种职业、一个单位干终身的思想,但职业流动方向基本上是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由福利待遇差向福利待遇好的单位流动,向基层、向西部流动的很少。尽管8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政府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就业很有意义,但有31.4%的毕业生选择了“如内地有岗位不会参加”,有21.5%的毕业生选择了“有关的优惠政策出台会考虑参加”,有38.4%的毕业生选择了“自己肯定不会参加”,选择“支持并积极参加”的只占调查总人数的8.4%。
2、作为一名当前的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的对策有:
(一)毕业生方面
1.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灵活的思维方式。
其次,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再次,加强社会实践。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扩大交往的范围,注重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完善并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充分的准备。
2.树立科学就业观
第一,正确定位就业。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二,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倡导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3.要主动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就业,大学生不能由于就业或其它压力而“逼”自己去创业,应该把被动的就业观念转为主动地创业观念,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选择之一。学生自主创业是促进毕业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新视野。
(二)学校方面
1.要转变培养模式,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本质上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较量,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高校中培养模式以及教学质量的影响。根据当前高校在人才培 养上普遍存在的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和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高校要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增强学科专业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他们今后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2.要合理设置专业,以满足社会及市场需求为根据
目前,我国的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它的毕业生就业率已超过很多高校的就业率,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学校培养人才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同步的。由于高校的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高校更要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现状及其需求发展趋势,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不应当脱离社会需求想当然的开设专业和课程。
3.要做好职业指导工作,以提升学生求职能力为目的
第一,对在校的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应该在大二的下半学期。这时大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渐渐的从躁动和兴奋中冷静下来,有些学生已经开始考虑将来的发展方向了。
第二,可组织大学生在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和人才市场参观考察,现场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实际供需状况和求职策略及技巧,真正提高求职就业的能力。大三的学生,目标已经确定,通过组织他们在有关部门进行参观考察,可以更生动、直观的让同学们了解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亲身感受求职择业的全过程,为日后的求职积累宝贵的经验,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价值标准。
第三,建立大学生求职择业服务平台,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就业信息是广大的求职大学生最需要的,作为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该提供更多的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市场供求信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应届大学毕业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三)用人单位方面
1.要重视招聘大学生,以优化单位人力资源结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掌握了科学技术的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最活跃的因素。大学毕业生是受过系统专业知识教育的人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用人单位应把接受大学生作为本单位良性运作和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从而不断的优化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结构。
2.要合理录用大学生,以提高单位人力资源的利用率
用人单位在人员招聘时应摒弃一味地青睐那些高学历持有者,忽视了本单位招聘岗位的特征的现象,在招聘过程中要注意人才的合理录用,本着对应聘者负责的态度,根据本单位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招聘岗位的特性,接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性别的求职者,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
3.要加强与高校联系,以保证物色人才的满意度
用人单位可以与部分高校联合并积极提供就业实习岗位推行“体验式就业”,共同培养和造就本单位适用的人才,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他们从求学到工作的转换时间。对于学生而言,体验式就业可以学到在课堂中学不到的实践知识和专业技能;对高等教育而言,有利于了解社会的需求,促进培养培养目标培养层次以及专业结构的调整;对用人单位来说,可以较全面地了解毕业生,物色优秀人才并为本企业所用。
注意:
答案性质:原创、严禁二次上传、仅供参考 此测验将关闭于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00:00 时间限制:1 小时 40 分钟允许试答次数:1 出处:楚师院
作者:未知的山里人(子学)
2013年11月29日
第五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择业心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择业心理
每个人要想是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都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特别是对大学生而言,正处在对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对职业的选择,对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到“生涯”一次,如“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在他的军旅生涯中……”;“在他的职业生涯中……”。生涯一词由来已久,“生”原以为“活着”,“涯”为边际,生涯结合起来就是“一生”的意思。虽然我们经常在生活中使用生涯一词,但要给生涯下一个定义的确不易,因为每个学者因其所处的年代不同、看法不同,对生涯所下的定义也不同。如:
沙特尔:生涯是指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职位或职位的总称。
霍尔:生涯是指人终其一生,伴随工作或职业的有关经验与活动。
韦伯斯特:生涯指个人一生职业、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总称,即个人终生发展的历程。可见,生涯概念随着定义者看法和时代的不同在发生转变。目前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生涯定义,是介于“生命”和“职业”之间的概念,其内容是比较宽泛的,具有丰富的内涵与特性。
生涯的发展是一生中连续不断的过程,所以具有终身性;每个人的生涯发展是独一无二的,生涯是个人依据他的人生理想,为了自我实现而逐渐展开的一种独特的生命历程,所以具有独特性;生涯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历程,个人在不通透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需求,这些需求会不断地变化发展,个体也就不断地成长,所以具有发展性;生涯还具有综合性,生涯一个热事业发展为主轴,也包括了其他与工作有关的角色。
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一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最终退休。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和个体所处的家庭以及社会存在密切的关系。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我们常常听到毕业班的学生说找工作太难了。大学生就业到底难在哪里?许多研究表明,很多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方向十分模糊,不考虑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和社会也缺少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大学毕业生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择业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觉得在目前就业难的情况下,工作应“随行入市”,即以薪水多少为考虑的第一标准,来考虑职业生涯规划这个问题显得很不现实。有学生自嘲地说,上小学时职业规划想当个世界闻名的科学家,中学时想当个风光的企业家,进大学时想进入一流的外企当个小职员,毕业找工作时只想在大城市里有口饭吃就行了。大学生对待职业规划的这种态度早在前几年就出现了,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不少大学生认为谈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件奢侈的事。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学生对待工作的态度越来越现实,谁出的价高、工作轻松就去哪儿,找工作很少与自己的理想、兴趣结合在一起。很多人在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后,就觉得自己一辈子就这样了,只要按部就班工作就行,自己不去努力实现原先的理想。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师每一样咯大学还是呢过就业前的必要工作,也是每一个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我们没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歌德说过:人生大事,在于确立一个伟大的目标,并下决心去达到它。大学生只有在学期期间建立了自己的职业意识,毕业时才能顺利地去选择自己的职业,走上职业岗位,为实现人生理想和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心态和心理特征表现,我们称之为大学生择业心里。自从1994年在的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交费上学{以来,大学生的就业分配制度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由过去“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模式
发展。这种政策的变化,一方面为大学生发挥个人专业特长,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提供了机会。同时由于大学生自身的一些局限,在机遇和选择面前,大学生们择业心理较为复杂多变,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行为。
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一些是外部客观因素,如社会经济、职业地位、文化环境、家庭及朋友等;也有一些是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如,兴趣爱好、价值观、性别、个性特征等。一些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将国家的利益和社会利益放在首位,具有很强的奉献心理;一些大学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主动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择业心理从理想趋于理智,从幻想趋于现实,这是一种务实心里的表现;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使竞争机制被引入大学生分配体制中来,竞争心理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还有一些大学生求职者在选择职业时只顾眼前利益、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讲求实惠,忽视个人发展;还有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放弃自主择业,只有靠学校推荐、靠父母帮忙找工作;长辈的态度常常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孩子的择业心理,父母从事的职业声望越高,这种影响就越大,尤其在医学、法律等领域,出现高相关作用,家庭也可以通过从小丁香培养来影响子女的职业选择。
在目前大学还是呢过就业难的情况下,要想毕业顺利就业,当你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就应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准备越充分越早,就业成功率就越高。我们应该在进校时就树立职业目标,在树立目标时,要注意避免只注重个人目标,要树立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向符合的目标;在学习期间,我们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职业素质;正是社会现实,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我,弄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会出现焦虑、怯懦、自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大学生应当学会自我调节,通过自我激励、转移注意力、呼吸放松等方式适度宣泄。学会写好个人简历对求职也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做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做未来的主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画好蓝图,成为自己理想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