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境外理财产品的现状7--17
境外金融机构
违法向境内投资者销售结构性金融理财产品的现状
杨 兆 全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投资者投资金融衍生品导致巨亏的案例也陆续浮出水面。2009年初,中国内地企业家身陷金融衍生品的消息不断被公之于众,中信泰富巨亏150亿元,荣智健辞任公司董事及主席,碧桂园巨亏12.42亿元,曾荣膺内地女首富的碧桂园大股东杨惠妍则亏损7.4亿元。其实,不仅仅是企业,不少内地富豪也因为境外金融机构销售的复杂金融衍生品---结构性金融理财产品,不仅导致千万身家灰飞烟灭,还倒欠银行巨额债务,“富翁变负翁”。从公开报道的内地富商郝女士案例,很典型。她一年之内从身家8000多万港元到倒欠银行9000多万港元,损失1.75亿港元。
郝女士是San-Hot公司的主要股东及总经理。2007年7-8月,郝女士在星展银行(香港)的客户经理的多次游说下,先后在星展银行私人银行开设了个人账户以及San-Hot公司账户,星展银行还专门为郝女士在英属维尔京群岛(BVI)注册了一家公司San-Hot HK,并将郝女士个人账户及San-Hot公司账户中的资金、基金、股票等资产转移到San-Hot HK的公司账户中。郝女士根据交易的明细统计,进入San-Hot HK账户的资金总额达到8088万港币.此后,客户经理向郝女士打电话说能拿到打折股票(事实上即Accumulator),没有说风险,郝女士觉得说得这么好,就说行吧。没有书面合同、没有任何签字、只是电话推销,从2007年10月到11月初不到两个月时间,星展银行通过电话推销为她购买了18只Accumulator股票合约,最大合约值达4.53亿港币;4只Accumulator外汇合约,最大合约值为400万美元。到2008年10月底,星展银行提供的综合月结单显示郝女士的总资产净值为-9446万港币。(来源:中国证券网 08-12-22 09:17)短短一年时间内不但赔光了8000多万港元的原始资金,还倒欠星展银行9000多万港元。
这是媒体的报道。经过与郝女士本人核实后,其中部分内容不太准确。很多问题比曝光的还要严重。
一、境外金融机构规避法律,将理财产品销售给内地投资者
按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六十三条规定,外资银行禁止在内地销售未经许可的金融产品。那么,本来应该仅在境外发行的这些理财产品,是如何销售给中国内地的投资者的呢?通过多起案例我们发现,境外金融机构多是通过三个步骤:
第一步,以打折股票为名,引发投资意愿。境外私人银行客户经理以专业人员的身份,向投资者打电话推荐“打折股票”,客户经理推销时只是强化收益,淡化甚至不提风险。根本不提是期权投资。
第二步,是境外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到内地游说投资者到该私人银行开设账户。或者是境外银行先让内地投资者在境外注册离岸公司,再让客户的离岸公司在其银行开设账户,然后让客户把资金转入银行账户。通过类似的方式使内地投资者的资金变成境外资金。
第三步,签订投资合同。出于对境外银行的信任,投资者在并没有搞清楚合同条款,甚至没有阅读长达几十页的英文合同的情况下,就签署了投资合同并进行了投资。
此时,内地投资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购买的是一种十分复杂而又风险极高的金融衍生品,二、“绞杀内地富豪”的境外理财产品——Accumulator
目前媒体报道的境外外资银行血洗内地富豪所涉及的结构性金融理财产品为Accumulator, 是一项风险极高的复杂金融衍生品,可以与股票、外汇、期油等资产挂钩。或者叫FA(Forward Accumulator),也叫KODA(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业界基于其特性及英文谐音,称之为“I kill you later”(我晚一点杀你),去年初被香港媒体曝光,在香港被称为“累股证”,外号“富豪杀手”。由于Accumulator极端复杂且风险极高,国际投行内部有明确的规定不许在美国销售,因为美国监管太严了。(cctv 5月24日经济半小时黄明 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 长江商学院教授)即使在监管相对宽松的中国香港,也严格规定该类产品只能销售给专业投资者。(2009年06月22日 12:06 来源: 南方日报)
Accumulator有以下主要特性:
1、是风险级别为最高级别5的高风险复杂金融衍生品
2、收益有限、风险无限,可能会血本无归,“上有封顶,下不封底”。
3、交易需要保证金
4、适合对未来一年市场看涨时买进,看跌时千万不能做,否则将导致巨亏
5、二手市场流通性有限,一旦买进,无法卖出(来源:打折股票网)具体来说,该产品的复杂性体现在:
1、买入股票的行使价往往比现价低10-20%;
2、当股价升过现价3-5%时,合约自行取消;
3、当股价跌破行使价时,投资者必须双倍吸纳股票;
4、合约期一般为一年,每单合约最低投资金额为780万元(仅面向高端客户)。(来源:cctv.com)
Accumulator合约可怕的地方在于,假设一个客户存入100万美元。这100万美元(约780万港元)并非当作定金,而是一种“孖展保证金”(孖展即英文margin,意为杆杠交易下的“保证金”)。这些钱被分别投资于数张合同,一般每张合同的孖展约为100万港元;在杠杆作用之下,合同的投资股票价值可以达到近5000万港元;考虑到股价下跌时客户需要双倍接货,这5000万港元的投资组合将有可能直接演变成近1亿港元的价值。投资者相当于用780万港元做了一个亿港元的投资。这也是许多投资者亏损额不是只限于自己最初投入的资金的原因。
Accumulator合约的杀伤力还在于捆绑在一起的银行贷款合约。客户通过一系列合同对银行进行授权后,银行不必事前征得客户的同意,就可以在客户账户余额不足的情况下,向客户提供限额内的贷款购买股票,从而保证客户继续履行Accumulator的约定。
Accumulator有着如此巨大的风险,而境外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根本不会把这些风险明白无误地告诉客户。
此外,Accumulator产品的不当之处还在于,许多投资者根本看不懂此类合同。理论上说,投资者在签字之前当然有必要看清一下合同的内容。但是这类衍生品合同往往内容非常复杂,用词晦涩,对于那些英文水平不高的投资者来说,简直犹如天书。而且这些合同往往是在交易后签收,许多投资者也往往忽于审查。
三、销售Accumulator产品给境内投资者的境外金融机构
据有关报道,目前曝光的与内地投资者陷入纠纷的境外金融机构有荷兰银行(香港)、星展银行(香港)、汇丰银行(香港)、花旗银行(香港)、恒生银行(香港)、瑞信银行(香港)等。
四、投资Accumulator产品的境内投资者现状
媒体公开的内地投资者有上海的金先生、北京的赖先生、北京的郝女士、郑先生、张先生、王先生、刘先生、河南某油脂公司的董事张先生和栗先生等;以金先生为主要组织者,受害者组织的香港银行KODA(Accumulator)产品受害者联盟目前有十来名成员。
但是并不是所有内地的Accumulator受害者都愿意站出来,而是选择了沉默。为什么要选择沉默?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黄明说:“这些富人有三怕,怕政府追究财富的原罪问题;怕追究钱是怎么挪到香港去的;如果没有前面两个问
题,那么就怕丢脸。”还有投资者称,有官太太以及知名上市公司老总也在其中,前者牵涉腐败问题,后者怕暴露引起公司股价下跌。
到底有多少内地投资者因Accumulator而亏损?6月11日,香港金管局在给予中国证券报记者的书面答复中未正面回答。黄明说:“场外交易没人统计,但有业内人士称,2007年香港卖了1000亿美元。”,香港投行人士分析,这些合约一半以上都卖给了内地投资者。
那么,按内地投资者购买了500亿美元计算,则折合人民币为3000-4000亿元。如果平均每个投资者投入2000万元人民币计算,则内地有受害投资人1500人到2000人。
五、境内投资者投资Accumulator产品遭受的损失
Accumulator投资者遭受了怎样的损失,我们来看下面的数字: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经济学家陶冬在其博客里揭示了Accumulator投资者的惨状:据估算股灾前,香港有近4000亿港元的KODA合约,绝大多数股价跌破行使价,三成以上被迫平仓。
具体到我们前面提到的面对媒体的内地投资者,郝女士亏损1.75亿元,赖先生亏损2100多万元,金先生几乎是联盟中亏损最少的,其帐户中现金港币24838元,美金987元,其他票据、股票投资约163万美元全部灰飞烟灭,还欠银行23万元。我们所了解的十来名投资人损失粗略统计共约5亿元。
六、投资Accumulator产品面临的监管困境
香港证监会曾表示,Accumulator是一种结构性产品。香港证监会的官员在08年的4月12日,解释说:Accumulator(累计期权)是种结构性的产品,结构性产品只能卖给专业投资者,不可以卖给非专业投资者。
(http://.cn2009年06月11日 南方周末)根据证券及期货条例,向零售客户提供的结构性产品发售文件及推广材料,必须获证监会的核准。至于那些透过私人银行及持牌法团向专业投资者售卖的Accumulator产品,有关的发售文件及推广材料无须获证监会核准。无须得到证监会核准,因此也不受当局监管。
香港证监会发言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指出,由于大部分产品是由私人银行向“专业投资者”销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超越了香港证监会的监管范围。另外,KODA是一种复杂的投资产品,投资人也有责任去了解相关产品的风险。对于该产品,香港证监会将与金管局积极合作,去处理职责范围内的相关问题。如果香港证监会持牌人有不当的销售行为,证监会一定会即时跟进调查。
但事实上,很多内地投资者都已经向香港证监会、金管局投诉,且香港金管局已受理了投诉,表示会进行调查,但是历时一年多,没有任何进展。根据香港政府机关的办事方式来看,目前的状态基本意味着香港有关部门不会深入查处此类案件。
七、境内Accumulator产品投资者的维权现状
深受Accumulator产品之害的内地个人投资者面对强大的境外金融机构,无论是从财力、人力还是从专业等方面无一不处于弱势,经过单枪匹马的屡次跟银行交涉、向监管部门投诉无果,部分内地Accumulator受害者选择了抱团维权,有的开始尝试成立自己的维权团体。
目前也有部分内地投资者与银行的纠纷进入诉讼程序,或者主动在香港起诉银行,或者被银行在香港起诉追债,或者被银行在内地和香港两地起诉追债。具体情况如下:
2008年12月,星展银行(香港)向香港高等法院同时递交了两份起诉书,状告其因投资Accumulator而拖欠债款的两名广东佛山客户。这两名广东佛山人,分别因通过其在星展银行的账户投资Accumulator而产生巨大亏损,不仅雄厚资产蒸发无影,还因无力交足保证金而被银行强行斩仓,最终被以欠银行保证金贷款起诉到法院。
2008年11月份,星展银行向香港法庭对离岸公司Sanhot HK(BVI公司)及郝女士提起诉讼。并在2009年3月12日进行了缺席判决。但由于星展银行没有按照香港法律送达告票,这一判决已经在4月6日撤销。2009年2月26日,星展银行依担保合同向北京市二中院起诉郝女士,请求偿还股权累计期权透支款项9257万港币、偿还外汇累计期权定期贷款2355万日元等三项。该担保合同纠纷案已于4月23日在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了第一次开庭审理,庭审的焦点在于法律适用问题。
香港银行Accumulator产品受害者联盟中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投资者表示,他已经在香港主动起诉恒生银行,目前处于诉讼中,详情不方便透露。
据我们了解到得情况,内地投资者某女士是在花旗银行开户后受损失1400万元。目前的进展是,花旗银行已同意向其补偿损失金额的三分之一,不过某女士并未接受银行的这一补偿方案。银行向客户“低头”属本系列案件爆发以来的首例。
另外,不少香港人也购买了Accumulator产品,他们也在四处维权,最终银行多是通过和解方式解决,各个击破,一些投资者只是获得了少量补偿。
第二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现状研究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现状研究
摘要: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作为一种金融产品,是非常重要的投资理财渠道,也是商业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利润增长点。随着居民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个人理财服务需求也日益旺盛。因此,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在我国的发展虽然不足十年时间,但是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正以一种不可小觑的速度迅速膨胀。本文主要以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揭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8-0060-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8.17
一、引言
人民币理财产品,即由商业银行自行设计并发行,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类理财产品[1]。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居民人均收入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居民储蓄存款连续几年高幅度上升。由于目前高通货膨胀率和经济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不少家庭逐渐将单一的存款转换为多元化的金融资产,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以其低风险、多种类、渠道便捷等优势逐渐成为金融市场上不可或缺的投资品种。与此同时,积极开发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能够稳定客户群体、提高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实现信贷资产的有效流动,为我国银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与国外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起步较晚。由于理财产品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其迅猛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初,中国银行率先推出国内首个个人外币理财产品,成功开启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先河。同年9月,光大银行推出的“阳光理财B计划”成为我国首只人民币理财产品。
2006年以来债券市场走低,股票市场回暖,商业银行通过信托进入 和产业投资,极大地丰富了理财产品的种类。随后受次贷危机冲击,银行普通类理财产品在2008年末陷入低迷之后,2009年全年处于低位运行,一直徘徊在月度发行300款至600款之间。然而,随着金融市场复苏,2010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逐渐恢复元气。据普益财富的估算,截至2010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募集资金规模已达到7万亿人民币,相比2009年4.8万亿的规模增长了46%[2]。
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见证了我国资本市场和理财市场的全面繁荣。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仍然呈现不断发展的态势,其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QDII市场份额锐减,人民币理财产品成为市场主导
自从2006年第一款QDII理财产品问世以来,曾一度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但是好景不长,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QDII理财产品出现大面积亏损。近期虽然世界经济逐渐摆脱次贷危机的影响,但是国家债务危机接踵而至,直接导致QDII的发行量进一步减少,2010共发行70款,较2009年减少29款,平均业绩的增幅较2009年减少为约20个百分点。相反,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发行量一路走高。2008年人民币理财产品在数量上首次超过了外币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达到3343款,占总产品的比例高达75%,成为我国个人理财产品的主导。2009年得益于人民币的升值趋势和潜力,人民币理财产品再度占据了理财市场的首位。2009年全年发行的7566款银行理财产品中,人民币理财产品占比为85.9%,位居各币种理财产品之首。
(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逐渐丰富,结构日益复杂
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已实现与股票、汇率、利率、艺术品、消费价格指数、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杯足球赛等多类标的挂钩。例如北京银行“心喜”理财产品与消费价格指数挂钩,民生银行“鼓浪屿”产品与生物能源商品指数(包括糖、玉米、大豆)挂钩。据统计,2007年发行的3000余只理财产品可以分为8类基本结构和上百种衍生结构。另外,在一些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中,还创新出了优先受益人和一般受益人的分层结构安排,例如工商银行的结构化“打新”产品,通过优先、次级的信托结构安
排,使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分享不同的投资收益。
(三)宏观经济走势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状况的影响逐渐增大
近期,由于经济大环境不断变化,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状况也在随之变化,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与宏观经济的相关性在不断增大。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在国家金融政策的引导下,投资渠道不断拓宽,结构型理财产品大量增加,尤其是与信用、股票挂钩的结构型理财产品迅速发展。次贷危机爆发之后,随着境外场外交易市场崩盘和资本市场深幅调整致使结构类产品风险对冲工具缺失,结构类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迅速下降,市场份额占比不足10%,取而代之的是低风险类理财[3]。2009年由于低利率水平的影响,银行理财产品仍未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仍以低风险稳健收益类为主。2010年,由于我国CPI节节攀升,中央银行又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等宏观调控措施,导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趋于短期化。同时,受银信合作业务政策调整的影响,债券类理财产品取代信贷类理财产品成为银行理财市场上重要的产品类型,发行量接近70%。
三、目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受银信合作模式的制约
由于受分业经营的管制,国内商业银行无法直接进入银行市场以外的市场进行投资,使得理财产品的开发受到很大的限制。理财产品不像基金产品一样在资本市场具有虚拟法人资格,它只能借助信托平台进入资本市场。但是这种银信合作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首先,法律定位不清,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服务尚且属于委托代理性质,但是委托代理关系法律上对代理人的义务要求不是很严格,并且很难在资本市场中发挥专家理财的效率优势;其次,银信合作增加了操作环节,从而降低了投资效率,提高了交易成本;最后,由于银信合作模式中存在着双重委托关系,资金需要经过两个节点才能投入运作,因此增加了风险控制的难度[4]。
(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市场上的结构性产品都是与外资机构合作推出的,我国商业银行尚不具备完善的结构性衍生产品交易平台和对冲技术,因此也不具备独立的产品研发能力。在产品的投资过程中,商业银行只发挥中间商的作用,向外资机构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向投资者收取手续费。另外,商业银行严重缺乏理财产品研发设计所需要的高端人才和技术,加之内部创新机构和流程不够完善,难以培养高效的金融创新研究团队。因此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虽然数量众多、种类繁杂,但是理财产品的新品种同质化比较严重,以致客户不能根据现实需要清晰地选择产品和服务。
(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营销盲点
部分商业银行没有对本行理财产品销售人员进行有效管理,个人理财产品销售人员资格考核与认定、继续培训、跟踪评价等管理制度不完善。因此在理财产品的销售环节中存在诸多不规范行为,存在对客户的利益造成潜在威胁。就目前而言,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产品营销过程中用带有诱惑性、误导性的言语渲染预期收益率,刻意淡化产品设计上的固有缺陷和投资存在的市场、利率、汇率、操作、流动性等风险。使公众对风险与收益缺乏正确认识,很难对个人理财产品的选择保持理性。
第三篇:企业境外机构档案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企业境外机构档案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郭润华
2012-11-21 15:23:53 来源:《北京档案》2011年7期
【英文标题】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rchives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Overseas Institutions
【作者简介】郭润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北京 100728
【内容提要】 随着国际化战略的逐步实施,围绕海外资产和主营业务形成了大量境外档案资料,如何针对境外档案管理特殊性,解决境外机构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本文将档案管理的普遍性原则与境外机构档案管理的特殊性相结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 键 词】境外机构/档案管理/建议
为了解中国石化驻外机构档案管理基本情况,有针对性提出加强驻外机构档案管理的对策,笔者调研分析了中国石化中东代表处、国际石油勘探公司西亚-北非大区公司、国际事业(中东)有限公司、中原石油勘探局中东石油工程公司、中国石化英国代表处、联合石化(英国)有限公司、国际石油勘探公司萨摩亚KREUZTALLTD伦敦分公司等7个驻外机构档案管理情况,并针对问题提出加强中国石化驻外机构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中国石化驻外机构档案管理现状
1.中国石化中东代表处。建立于2004年,主要职责是代表集团公司联络我驻阿联酋及周边地区10个国家的使领馆、经商处;协调、管理中石化在中东地区各机构;建立信息平台,为中石化总部相关部门提供信息和相关投资、服务方面的建议;接待总部和总部机关及所属企业代表团。代表处有专人兼管文件的收发和其他资料的管理工作,配备有专门的档案柜,每年年底对当年形成的收发文、报告、请示、批复等文件材料进行整理归档,建立有档案目录。但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制度。受办公条件限制,加之所形成的档案材料较少,没有设立专门的档案库房。
2.国际石油勘探公司西亚-北非大区公司。2007年7月1日正式运营,为国际石油勘探公司地区性派出机构,主要职责是代表国际石油勘探公司对所辖项目实施靠前管理,组织完成本部下达的计划和预算,全权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生产、技术管理、决策、热线技术支撑,HSE项目运行管理等,对辖区各项目人力等资源进行统筹调配。一名副总经理具体分管档案工作,大区公司总部建有专门的档案资料室,档案资料室只负责保管大区总部在新项目开发、生产运营、技术研究及综合管理等方面形成的档案资料。大区公司下属各项目公司形成的地质档案资料由各项目公司直接移交国内的中国石化地质资料中心存档保管。各项目公司安装了中国石化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目前,大区公司总部仅是依据国际石油勘探公司的要求对档案材料的管理做了一些原则性要求,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部分业务部门形成的应归档文件材料尚未向档案室归档;形成的大量电子文件现暂时用移动硬盘进行存储。
3.国际事业(中东)有限公司。2008年1月在阿联酋迪拜JebelAli自由区注册成立,主要从事设备材料、石油化工产品的进出口业务。公司的档案管理由业务经理兼职管理,各类档案分别保管在办公室档案柜中。合同档案计划按国际事业公司要求于第二年派专人送回国内档案部门保管。
4.中原石油勘探局中东石油工程公司。2001年10月在阿联酋迪拜JebelAli自由区注册成立,主要从事石油设备、机械、材料、建材等的贸易,为中原油田设在周边国家的地区公司提供部分后勤支持服务,并执行中原油田海外项目资金管理的职责。中原油田档案工作实行统一归口管理,油田档案管理处负责所属驻外机构的档案实体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由公司经理直接分管档案工作,公司档案按照职责范围分为行政档案、清关贸易档案、会计档案三大类,各类档案均建有目录,由相关业务人员按照岗位职责分别保管,业务人员回国进行工作交接时需要同时进行档案资料交接。公司的营业执照、租房租地合同、租车合同等重要档案材料,扫描后通过传真发回国内档案室统一存档管理。
5.中国石化英国代表处。2005年注册登记,主要职责是代表集团公司联络我驻英国使领馆、经商处;协调、管理中石化在英各机构;建立信息平台,为中石化总部相关部门提供信息和相关投资、服务方面的建议;接待总部和总部机关及所属企业代表团。目前,代表处尚未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制度,除收集的各类信息材料按要求及时传回国内有关部门外,其他文件材料有承办人员保存在各自的办公室文件柜内。
6.联合石化(英国)有限公司。1995年12月12日在伦敦注册成立,公司主营业务是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代理进口原油,套期保值及开展第三方原油贸易。公司的会计及业务档案,集中保存在公司办公区的一个储藏室内,该储藏室配备有档案密集架。总经理、副总经理和行政部负责人负责掌管该储藏室钥匙。为保护公司合法权益,防止失泄密事件发生,公司规定所有业务文件在公司统一管理,个人离开时,不得带走任何公司文档。联合石化公司也通过内控管理细则要求该公司认真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要求将各种业务单据及时传递、及时存档并定期进行内控方面的检查。
7.国际石油勘探公司萨摩亚KREUZTAL LTD伦敦分公司。2007年7月在伦敦注册成立,主要从事国际石油勘探公司海外权益油的销售工作。主要有文书档案和合同档案。文书档案主要内容为收发文件、审计及汇报材料。档案载体形式分为纸质和电子两种形式。合同档案主要有业务档案、办公室和宿舍租赁合同等。公司的档案管理由总经理主抓,业务主管整理,各类档案分类保管在办公室档案柜中。
二、中国石化驻外机构档案管理特性分析
综合上述7家驻外机构档案管理的基本情况,可以得出驻外机构档案管理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六方面:
第一,驻外机构类型的多样性。在经营(工作)范围、业务性质、人员规模、机构设置、投资形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导致其形成档案材料的内容有较大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在制订文件材料归档制度时,必须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
第二,机构和人员的特殊性。驻外机构设置大多从简,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大多不可能设专职档案员;规模较大的驻外机构往往聘有外籍员工,特殊档案的保密问题较为突出;驻外机构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大,如果档案资料交接不及时,容易造成档案资料的丢失。
第三,办公条件对档案的安全保管影响较大。特别是规模较小的驻外机构,一般不可能专门建设或租用标准的档案库房,档案装具往往配备不足,给档案的安全保管带来一定的隐患。
第四,受驻外机构所在国(或资源国)的法律限制。不同的国家对档案资料管理有不同的要求。如英国政府规定,与企业税务有关的档案材料最少要保存6年以上,以备政府税务部门检查。也门、沙特等国也不允许将地质档案材料带出国境。因此,驻外机构档案管理必须遵守所在国(或资源国)的法律规定,不能统一要求运回国内集中保管,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第五,档案内容的特殊性。驻外机构档案内容以行政管理、经营管理、会计档案和业务档案为主,党群类档案很少;驻外机构与国内主管部门联系密切,相当数量的档案材料形成于境内,甚至一份文件材料的形成既涉及境内,也涉及境外,需要在加强境外档案材料收集的同时,抓好境内相关档案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保证驻外机构档案材料的齐全、完整和有机联系。
第六,档案语种、载体形式的多样性。驻外机构档案材料的语种复杂多样,不仅仅有中文,还有相当一部分涉及驻在国的语种,如英语、德语、法语、日语等。档案载体也呈多样性,如光盘档案、磁介质档案、移动硬盘等。这就要求驻外机构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懂外语、懂档案、懂计算机知识。
鉴于驻外机构档案工作的上述特点,驻外机构档案管理应充分尊重驻外机构档案工作的特点,不能照搬国内企业的档案管理模式,在档案管理机构设置、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档案保管方式等内容上只宜提出原则性要求,不宜规定过细。
三、中国石化驻外机构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驻外机构领导和工作人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多数驻外机构开始进行项目运作时,并没有考虑到档案工作,没有将档案工作列入到相关的工作计划和领导的议事日程。普遍缺乏一套真正符合驻外机构自身档案管理实际、统一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档案管理随意性较大。大多数驻外机构没有建立专门的档案机构或明确专(兼)职档案员负责本单位的档案工作,档案材料分散存放在业务人员手中,极易造成档案材料的散失。利用因特网进行电子文件的传输,电子文件的保密管理存在安全隐患。受办公用房的限制,不具备档案保管专业库房。
针对上述问题,主要应采取以下五方面措施:
第一,应加大宣传力度,强化驻外机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
目前,中国石化海外事业发展迅速,境外资产已具相当规模。集团公司工作会议提出了“力争用10-15年的时间,把中国石化发展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的奋斗目标。档案是企业生产要素和有形、无形资产的组成部分,是集团公司持续有效和谐发展的特殊资源。境外机构档案更是维护国家和中石化合法权益的重要凭据,对中石化境外资产的保值增值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驻外机构的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必须提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做好驻外机构档案材料的形成、积累、归档工作,确保驻外机构档案材料的完整与安全。
第二,应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档案管理体制,形成档案管理部门、外事管理部门、驻外机构主管单位齐抓共管、分工负责的运行机制。
集团公司办公厅和外事局负责集团公司境外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各驻外代表处对所在国家(地区)的所有中石化驻外机构的档案工作具有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责任。根据工作需要,经集团公司办公厅和外事局批准,集团公司驻外代表处可指定本域内的一家中石化驻外机构档案部门代行其档案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职责。驻外机构主管单位档案部门和外事部门负责本单位境外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各级驻外机构根据工作需要设立档案工作机构,或配备专(兼)职档案人员,负责本机构档案管理工作。
第三,应将档案工作纳入驻外机构管理的相关制度,健全驻外机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强化对驻外机构档案工作的监督管理。
将驻外机构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归档工作纳入驻外机构内控管理制度;将驻外机构档案工作情况作为驻外机构负责人离任审计和项目结束审计内容之一;将档案资料交接作为驻外机构工作人员工作交接内容之一,档案交接不清,不得离开原工作岗位;员工(特别是外籍员工)上岗前必须与驻外机构签订保密协议。
第四,应在“确保档案完整安全、方便利用”的前提下,结合驻外机构实际,对档案实体管理采取相对集中与分散保管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规模较大的驻外机构应建立档案室,设置专门库房,集中统一保管各类档案。为方便生产现场利用档案,可在现场设档案分室,档案人员应当定期对分室档案保管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档案的安全。规模较小的驻外机构的涉密档案、永久长期档案应由专(兼)职档案人员集中保管,非涉密短期档案和业务资料由承办部门保管,承办人定期向专(兼)职档案人员移交需要集中保管的档案或及时移交办理完毕的需要归档的文件材料。
涉及境外项目产权、债权债务、营销策略和核心技术方面的档案应集中管理,重要档案应及时向国内主管单位报送备份的电子文件。驻外机构保管期限满6年以上的非涉密档案在保证档案安全的情况下,可委托当地档案管理专业机构(或专业化公司)保管。所在国法律允许的,也可运回国内集中保管。
第五,应加强驻外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服务的时效性。
驻外机构远离企业总部,分布在世界各地,直接导致了企业管理对象的分散化。在日常工作中,驻外机构需要来自企业总部的快捷、及时有效的档案信息支持,实现总部与驻外机构各类信息的及时交流。但是传统手工管理的档案服务方式,纯纸质档案无法进行档案信息服务的远程快速存取,无法实现不同地域企业人员之间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此外,驻外机构大量产生的电子文件也需要实施有效管理,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加工还可解决驻外机构档案库房、装具紧张的问题。因此,应在保证企业档案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加强驻外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各类信息的管理一体化,功能多元化,工作规范化,手段现代化,提高档案服务的时效性。
第四篇:银行理财产品
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出现下滑
受到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影响,近期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也有所下滑。虽然目前最受市民欢迎的还是期限在60天以内的理财产品,但银行人士表示,考虑到当前理财产品收益率下滑的趋势,市民可以考虑配置一些中长期理财产品。
市民张女士今年一月底从一家国有银行网点购买了一款起点金额5万元、期限40天、预期年化收益率5%的理财产品,最近这款产品就要到期了,她觉得这个收益水平很划算,准备到期后用这5万元再买一款理财产品。但当她到这家银行网点咨询时,却发现现在发售的相同起点金额和期限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只有4.65%了。该网点理财经理告诉张女士,因为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出现了小幅下滑。
张女士遇到的情况并不是偶然,对比今年以来发行的理财产品不难发现,各家银行近期发行的中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比如一家国有银行1月29日到2月1日发售的一款理财产品起点金额5万元,期限68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95%;而2月29日到3月1日发售的一款同类型产品起点金额也为5万元,期限74天,预期年化收益率却只有4.70%。一家股份制银行2月1日至5日发售的一款理财产品起点金额5万元,期限182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5%;而2月28日到3月4日发售的一款同类型理财产品起点金额也为5万元,期限284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仅为5.4%。
据业内人士分析,今年2月24日,央行正式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约释放出4000亿到5000亿元资金,使得市场中一度出现的流动性紧张局面得到缓解。受此影响,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也开始下降。
有统计数据显示,近期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中,期限在1到3个月的理财产品占比将近一半,期限在3个月到6个月的理财产品约占三成,而期限在1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占比不到6%。采访中,不少银行理财经理表示目前还是期限在60天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销售较好,到银行咨询理财产品的市民也表示更关注期限较短的理财产品。同时,在推销理财产品时,不少理财经理会强调预期收益而将投资风险忽略不提,或是对投资风险的解释较少。购买理财产品的市民也纷纷表示:“产品说明书也就是简单翻翻,这么多条目也不是全都看得懂。”
业内人士建议,在目前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下滑的趋势下,市民应多配备一些中长期理财产品,以便提前锁定收益。在选购理财产品时,也不要只关注期限和预期收益水平,还应关注理财产品说明书中对于资金投向和投资风险的解释说明,如果看不懂,要主动向理财经理咨询
第五篇:中国工商银行理财产品
中国工商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广告解说词
中国工商银行——您身边的银行,可信赖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是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世界500强企业,拥有中国最大的客户群。产品范围广,业务量大,品种丰富。中国工商银行针对个人理财业务,推出了四大理财产品,分别为结构性存款、保本理财产品、工行“灵通快线”系列和期次型个人理财产品。
1、结构性存款
结构性存款为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客户投资本金为人民币,到期收益率与存续期内黄金价格表现挂钩,每盎司黄金兑换美元价格,即银行间电子交易系统(EBS)公布的黄金兑美元成交价。如果银行间电子交易系统(EBS)没有报价,工商银行将以公正态度和理性商业方式确定价格。产品观察期为产品成交日北京时间下午2点至到期日前两个工作日北京时间下午2点。若理财产品成立且投资者持有该产品直至到期,理财本金将100%返还。
结构性存款具有“固定+衍生”的特性,即通过将大部分资金投资于固定收益产品,小部分资金进行衍生品投资,从而实现了在保本的目标下博取可能的高收益。产品主要通过投资无风险的零息债券,保证到期保本,另一方面,把剩余的小部分资金投资到衍生对象,而收益主要取决于这一部分的运作状况。客户可获得的最高收益为4.9%(40天产品)或5.1%(90天产品)。
产品适合经工行风险评估,评定为稳健型、平衡型、成长型、进取型的个人高资产净值客户,需具备一定的投资经验。客户可通过财富管理中心、贵宾理财中心、理财网点及网上银行等方式认购。
2、保本理财产品
保本理财产品是中国工商银行为满足投资者对低风险理财产品的需求开发设计的新型理财产品,具有本金安全,预期收益高的特点。
保本型个人人民币理财产品,产品募集资金主要投资于符合监管机构要求的信托计划及其他资产或资产组合、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各类债券、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市场投资工具以及工商银行发行的其他理财产品,产品到期由我行对扣除相关费用后的本金提供100%保证。目前我行不定期推出40天、60天、90天等不同期限的保本理财产品,到期后,若所投资的资产按时收回全额资金,则客户可获得的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目前可达到4.7%、4.9%、5.2%的收益,投资收益率远远高于同期的定期存款利息。理财期满,工商银行在到期日后第2个工作日将客户理财资金划转至客户指定账户。
产品适合经工行风险评估,评定为保守型、稳健型、平衡型、成长型、进取型的有投资经验和无投资经验的个人客户。
客户可通过财富管理中心、贵宾理财中心、理财网点及网上银行等方式认购。
3、(1)“灵通快线”系列个人人民币理财产品
“灵通快线”系列个人人民币理财产品是工商银行为满足客户现金管理需求,自行开发设计的创新型理财产品,具有“本金安全、流动性强、预期收益高”的特点,是客户提高闲置资金利用效率和
收益水平的首选理财产品。
该产品是活期资金的增息产品,拥有资金流动性及安全性的同时,享受高于活期3.6-4.4倍的收益。投资时间短,买入即时成交,即刻享受收益;赎回瞬时入账,资金即时可用;滚动型“按周期自动滚动,高收益流动性并存”。
“灵通快线”系列产品种类及特点
一、“T+0”交易的“灵通快线”超短期理财产品该产品流动性可与活期储蓄媲美,具有“买入即时成交,即刻享受收益,赎回瞬时入账,资金即时可用”的特点。投资者只需在每个工作日的9时至15时30分主动发起申购和赎回,即实现实时成交、资金实时到账,无需支付手续费。
适用对象:对流动性要求较高的投资者。
二“灵通快线”滚动型产品
目前,我行有28天、14天和7天三种期限滚动型理财产品,投资者可根据自身理财需求选择购买不同期限的滚动型理财产品,设置自动再投资功能(系统默认为自动再投资),本金自动滚入下一个投资周期,分红在每投资周期结束后兑付,投资方便的同时享受较高的收益。如投资者需在投资周期结束后获取本金和收益,只需在下一个投资周期开始日前取消自动再投资功能,在该投资周期结束日后本金和收益自动入账。
适用对象:有短期闲置资金的投资者。
购买渠道:我行各营业网点和网上银行
(2)“灵通快线”超短期自动理财计划
投资者只需通过网上银行或亲临营业网点签订《“灵通快线”超短期个人理财业务协议》,自行设置“起购金额”和“起赎金额”,协议生效后,系统将每日扫描账户资金,当账户余额高于高定金额时自动申购“灵通快线”超短期理财产品,当账户余额高于设定金额时自动申购“灵通快线”超短期理财产品,当账户余额低于设定金额时自动赎回补足原设定金额,一劳永逸,使投资者的闲置资金获取更高受益。
费率标准:本产品免收申购赎回费用,投资者资金进出自由。
4、期次型个人理财产品
期次型个人理财产品是指我行以信托融资项目(不含工商银行信贷资产和票据资产)、股权(收益权)投资类信托项目、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各类债券(含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其它债券等)、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以及其它货币资金市场等投资工具的投资收益为保障,面向个人客户发行,到期向客户支付本金和收益的低风险理财产品。
产品种类有“稳得利”、高净值客户专属、理财金帐户专属、工银财富专属四种理财产品。
产品预期收益稳定,远高于同期定期存款。按期发行,总额控制,先到先得。工行全国各营业网点均有销售,办理手续简便。
以上理财产品均可到我行各营业厅网点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