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明节代理扫墓是对传统的漠视 一辩陈词
清明节“代理扫墓”是对传统的漠视
谢谢主席,大家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清明节“代理扫墓”是对传统的漠视。开宗明义,先看辩题。“清明节”是指后人缅怀已逝的亲人,感谢先人赐予我们生命并激发现有生命的一个中国传统最重要祭祀和扫墓的节日之一。“代理扫墓”是指部分人选择租人代替自己完成祭祖心愿的业务现象,其流程包括代理扫墓,哭坟,念悼词,磕头喊爸妈等。“传统”则是指前人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社会经验。今天辩题中的传统特指清明节后人亲自扫墓,向已故亲人寄托哀思的固定习俗。“漠视”即是冷淡的对待,忽视。今天我方的标准是在清明节这个特定节日中,代理扫墓这一现象是否从内在和外部表现上对传统的清明节习俗冷淡的对待甚至忽视。下面,我将用以下三个方面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今天辩题的主体是传统而非已故亲人。我方承认,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人由于客观环境束缚无法回乡亲自扫墓,因此才雇佣代理人
代替自己扫墓,为已故亲人墓前献上一束花,拔下长满的野草„
这样既节约了委托人的时间,安慰了自己的内心,又不至于使故
人墓前过于冷清,体现自己对故人的重视。本来,这也确实无可
厚非,但需注意的是,亲人并不等同于传统,清明节代理扫墓可
能体现了部分人对故人的重视,但这却是对传统的漠视!清明节,后人亲自缅怀先人不单单是对先人的思念,更是一种民族的风
俗,是敬祖报本观念的延续。被赋予如此深层含义,代代相传的清明节传统,却因“代理扫墓”现象的出现将原有的意义蒙盖上
了一层重重的黑纱甚至完全视而不见,将传统置之何处?
第二,节日就要有特定的表现的形式。代理扫墓却将原有的生者亲自扫
墓转而变成了花钱雇人替自己扫墓,将传统的生者与故人双向关
系之间硬是插入了代理人这个不尴不尬的角色。先不管其中的情
感打了多少折扣,“代理扫墓”的外在表现就是破坏了清明节由
古至今代代相传的特定和固有的表现形式,是对传统的漠视。其
次,就委托人本身而言,将清明节原应当亲力亲为的扫墓活动转
手嫁接给了一个陌生人,显然违背了“孝”这一重要的传统伦理
思想,同样是对传统的漠视,将生者原本应真实流露的情感用金
钱代理给了他人,这究竟是对生者的讽刺还是侮辱?
第三,当下清明节代理扫墓的现象也许只是对清明节传统习俗与特定
表现形式的漠视,但如果放任其发展,未来可能构成对中华民族
整个传统的威胁与漠视。传统是民族智慧文化的传承,是神圣并
值得我们尊敬与仰视的。国家法定给予清明节三天假期已经表明
了国家对传统的尊重与重视,当我们领了国家三天假期却仍想着
所谓的创新去修改传统时,我们实际上已经开始漠视传统了,清
明节不仅仅表达是生者对故人的哀思,还有对下一代尊重传统的无形教诲。试想一下,当中秋代团圆,春节代拜年的现象真正出
现的时候,我们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又该何去何从呢?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清明节“代理扫墓”是对传统的漠视!
第二篇:清明节代理扫墓是对传统文化的漠视
清明节代理扫墓是对传统文化的漠视
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之推,到唐玄宗下令“寒食扫墓”;从“清明时节雨纷纷”再到国粹《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清明扫墓的风俗已经与中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而近来出现的“代理扫墓”服务也引起了人们关于“扫墓”活动是否一定要亲力亲为的争论。如果说,“是否代理”只是一种形式问题,那我方就不该加以苛责。
但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汇集成的有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其中包含的传统习俗等等,本身就要求用特定的活动予以传承。如同重阳节要登高追远,元宵节要放花灯吃汤圆,离开了这些活动传统习俗也就不复存在。因而扫墓活动绝非一种形式,而是清明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特定活动。这种“不可替代”就体现在特定习俗不可替代与感情不可替代两个方面。那么抛弃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部分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漠视。
扫墓活动将血缘亲情寓于其中。使人们身临其境,感受先辈一代的付出,慎终追远。是对祖先感情的特定表达。试想,如果今天端午节你让别人代替你吃粽子,除夕夜让别人代替你吃团圆饭,七夕节让别人代替你陪伴情人,那么这些习俗还能称之为习俗吗?再者,孝经中“养老送终,亲力亲为,不可假手于人”的思想本身就意在劝导世人对祖先要有发自内心的感情与尊重。要知道,世界上很多东西都可以替代,你可以代考,代办,但惟独感情不可以,不管你有心还是无心追念你的家人,不管你有再大的无奈和苦衷,可以“折中处理”,容后再拜。但绝不可要人代替。打开淘宝网第一页,“扫墓,哭坟,念悼词”等代理服务,明码标价。凤凰网调查,“代理扫墓”业务“有市场、没掌声”,践行者觉得“能做不能说”,可见,它说穿了就是“花钱买服务,赚钱装孙子”漠视文化行为。
我们客观承认,现代人为生计忙,为儿女忙,有时候有所取舍也情有可原,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都可以舍弃,起码亲情绝不可舍弃,如果今天父母健在舍弃相处,找人代替看老人。明天父母离开舍弃扫墓,找人代理扫墓。道德底线越退越低,试问舍弃到最后我们的“亲情”还剩什么?因为某些人无法扫墓尽孝要弥补遗憾就代理亲情,和因为没钱就去偷盗有何区别?何者又能更加无奈?“代理扫墓”长此以往发展,必然会导致孝道亲论的不断流失。的确,世上有亲自扫墓也无真情实感的,有不管父母死活的,有过节就是不回家的,但这充其量只能证明世上有禽兽存在,无法证明继承传统的责任可以假手他人。
第三篇:清明节代理扫墓是对传统文化的漠视 立论
清明节代理扫墓是对传统文化的漠视 立论
谢谢主席,大家好。开宗明义,清明节扫墓起源于唐玄宗,是指在清明节以及节后三天节前三天总共七天的时间里亲自祭奠先祖的仪式。在当今商业化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人发现了有人忙工作有人忙旅游这样的一个商机,因此代理扫墓悄然兴起。而漠视是指轻视。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清明节代理扫墓是对传统文化的漠视。
第一,扫墓在清明节这一特殊时期有其特殊意义。清明节之所以为节日,并不是指扫墓这件事情我们平时不能做或是寄托哀思表达孝心平时不能有,而是因为这是我们自古以来约定俗成该去看望先祖坟冢的时候。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说明清明节这天就是这个家族该去看望先祖的日子,别人不得代劳。我们对祖先的这种缅怀追思之情是一种特定的情感,需要我们以祭祖扫墓的特定方式来表达。诚然,我们也会遇一些无可奈何的状况,就像清明扫墓从来不苛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到齐。但一个家族三天假期总不至于一个人都来不了非请代理不可吧。传统对我们的要求本身很低,如果这样还做不到,难道不是对传统的漠视吗?况且,古人定下传统并非想要以条条框框苛责我们在每一天每个时辰磕几个头,而是想要我们在亲身参与的仪式中有所获益。而带着后辈去扫墓也是前辈身体力行教育后辈传承文化的契机,若请代理去扫墓我们没有感怀没有收获,我们的后辈也不会明白清明扫墓这个传统。文化不得传承传统不得延续,还不是对传统更大的漠视吗?
第二,代理扫墓满足的仅仅是对物质形式的追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扫墓,不但是生者对逝者寄托哀思,表达敬重的一种方式,更是中国数千年来将就“死者为大”的观念体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清明节扫墓本是一件庄严而神圣的祭祀活动,但在利益的驱使下,竟有人看到如此“商机”,通过雇人来代替亲属“哭爹喊妈”,甚至以“流泪多寡”的方式来计量交易价格,不但有违传统观念,更是对逝者的亵渎,可谓“笑天下之大稽”。由于某些原因,有的的确无法回乡扫墓,为表自己的追思之情,请人清扫一下墓地,摆放几束鲜花,倒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贪图方便,或是为了显气派有排场,像完成“工作任务”一样去完成祭祀,那便失去了清明扫墓的象征意义,过分注重物质与形式反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更是是对传统的漠视。
第三,从价值上来看。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论语集注》中也说到,“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祭祀先人,在于心诚,心诚则灵,这才是表达对逝者最好的精神慰藉。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出现一些偏离正规的行为时有发生。国家将清明节设为法定假期,体现的是对民俗、民风的敬重,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敬仰。对于“代理扫墓”这种行为,我们需树立正确的传统道德理念和伦理观念,要知道不是什么行为都可以被代理。唯有此,九泉之下的逝者才能得到安息。
第四篇:一辩陈词
一辩陈词
尊敬的主席,评委,各位同学,大家好!
首先我必须指出对方所犯的两个错误。
第一,国家秩序与社会秩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这是现代社会主要标志之一。
第二,法律并不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马克思告诉我们,道德是人的自律,而法律是人的他律,请不要混淆。
第三,对方辩友说法律观念深入人心,法律标本兼治。那么为什么有人知法犯法,为什么钻法律空子的人往往是知法懂法之人?对方辩友,真正能深入人心的是道德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倡修身。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祖宗的话,你们都忘了吗?
第五,对方辩友将必然与或然混为一谈。大谈法律的重要性,但是我想问:他对社会的安定必然的?还是或然的?难道希特勒的法律也是能维持社会的安定吗?
第六,对方犯了扬汤止沸的错误,对方认为社会的安定靠法律,此等观点必如沙铸之塔,雾笼之城,一触即碎,法的创始人孟德斯鸠曾经说过:“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要的是一种枢纽,那就是道德.” 失去道德支撑的法律必定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徒有虚名的法律。
第七,今天对方辩友完全没有领悟到内因和外因的关系,道德是内因,法律是外因,内因是基础,内因才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因素。
第八、要指出对方辩友的错误,对方辩友指鹿为马,把内因和外因混为一谈。马克思告诉我们,道德是人的自律,法律是人的他律。道德自律是出自于人的内心的自觉,而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监督。因此,我方认为维护社会秩序,主要靠道德自律!
第九、刚才对方辩友的慷慨陈词,看似有理,实则荒谬,它犯了以偏概全,以表象代本质的错误!康德说“道德才是法之根本”。对方辩友说维护社会秩序主要靠法律。请问,法律又是来自何方呢?还不是根植于道德?没有道德,何来立法的公平?没有道德,又哪来执法的公正?执法的公正靠什么?是靠执法者的良心呀!
第十,对方辩友似乎对违法犯罪现象情有独钟罗列现象,言之凿凿,却看不到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啊!因此我不得不提醒对方辩友重温哲学当中这样一条规律:矛盾有主次之分。就象当今社会,多数是好人,对于这多数我们是道德教化;而少数的坏人才不得不绳之以法。看问题应该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请问对方辩友,你看清辩题中的“主要”了吗? 第十、对方辩友大谈特谈法律好啊,好法律啊。可却无法正面告诉我们,对上课捣乱的人怎么办?对乱扔垃圾的人怎么办,对见利忘义,见死不救的人怎么办?法不是万能的,法律只能强制人们遵守法律,却不能强求他们遵守道德,更不能要求人们对自己的良心负责。
法的创始人孟德斯鸠曾经说过:“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要的是一种枢纽,那就是道德.” 失去道德支撑的法律必定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徒有虚名的法律;人世间,有着一种比法更高的东西,虽然不可能完全表现在条文上,但它存在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心中,它时刻在提醒着我们遵从良知,约束着我们的行动——那就是无比高尚的道德!
我方认为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
第一,道德是立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威尔逊大法官说道“法治主要不是来自它的外在的强制力,而是来自它被信仰,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价值信念。社会成员的道德自觉、自律是法治的基础与归宿。”因此,立法者不应该沉浸在不断制定法律的喜悦当中,而应该检讨所立之法是否基于最基本的规范和价值。
第二,道德是社会安定的标准和依据。道德作为行为规范和价值评判的总和,支配着人们最基本的观念和立场——是与非、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荣誉与耻辱,从而也支配了人类日常最基本的行为。任何社会要想处于稳定和谐的状态,无论哪一方面都离不开道德的宣化与规范,否则法制再严、法典再全也只是社会的灾难。同时,道德又常常直面每个人的内心,诉求人的良知,更直接地内化为人们的思想,从而为社会秩序的维系提供最本质的动力和理性,使人们自觉服从。
第三,道德是社会安定和人类和平的永久主题。道德是法律的内涵。从《汉穆拉比法典》到《大清律例》,从《唐律疏议》到方今各国的宪法,古今中外的法律体系无不与其,各自的道德体系密切相关,而法律最重要的精神——正义与公平,正是道德所确立的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尽管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道德不能挤进每一个人的灵魂,但是。人们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地向往道德完善的力量,才使我们今天享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秩序,而且也对社会秩序的最高目标——人类的永久和平充满了希望。我们懂得,只有内心的道德才能达到人们间的友善,只有人民间的友善才能达到社会安定。我们也敬仰法律的尊严,因为我们内心有
崇高的道德法则,我们因此也握有正义,所以我们敢于面对一切!
总之,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必由之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昂首阔步,高扬道德的大旗!谢谢各位!
第五篇:一辩陈词
开场陈述
各位到场的评委老师,主持人,对方辩手,以及观众,你们好,接下来,由我陈述我方本次辩论的观点
马克思说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这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物质是社会的基础,物质和金钱,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资金就是变相的物质,是物质的代名词,但是它又高于物质。整个社会是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之上,换句话说,就是靠资金来运转的,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以资金这根轴为中心的。中国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获取更大的物质财富,我们今天所说的努力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能让经济建设为中心运转的更好,也就是为了赚取更多的钱,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资本主义更是如此。
并且我方认为,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作底,如何将你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如何使你的创业成为现实?如何使你高贵知识产生的策划不再仅仅是一纸空谈?
资金比知识更重要。举个例子,就拿我们现在来说,我们再怎么辛苦,再怎么努力读书,就是为谋求一份工作,即为了资金,而创业不过是谋求职业的另一种方式。有了资金,又可以创造更多有价值 的事。所以资金比知识更重要。谢谢
我方问题
1、请问对方辩友,如果说我们大学生创业知识比资金更重要,那么在你的创业计划还没开始时有人向你提供一份不错的策划书或是创业所需的足够的资金,你是愿意拿着策划书低声下气得到处去拉赞助呢?还是愿意拿着足够的资金去换取一份策划书开开心心地开始的创业之路呢?
2、请问对方辩友,现在在大学里学习是为了获得什么?(对方多半回答知识)那么请问,获得知识后又想将它转化为什么呢?(根据其回答,自由发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