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产业投资基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xiexiebang推荐)
我国产业投资基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投资基金在我国还是一项刚刚起步的崭新事业,市场对其的认识大都还停留在有关概念和作用的理论介绍上,而具体在实践中究竟如何运作、如何管理却少有探讨研究,尤其是对产业投资基金微观层面的方法论,如投资策略、经营风险等问题涉及不多。本文现结合我们在实际参与投资基金工作中的切身体会,重点探讨产业 投资基金设立后在具体投资管理实务中可能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及基金为规避投资风险所应采取的相应策略。
在我国目前的国情大背景下,基金投资所涉及的各个领域无一例外地都具有浓厚的中国本土色彩。如何既引进国际先进的基金管理技术和机制,又能因地制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产业(风险)投资实际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出现重大投资失误呢?因此,对过去一段时间基金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走过的歧路进行深刻反思、认真思考,总结业内人士的经验和教训,制定正确的投资策略,对发展我国目前正大力推进的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国内将专门投资于未上市企业的投资基金大致分为两类:投资于已经开始批量生产的企业、提供资金进行扩大规模生产的称为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于刚完成商品化样机阶段的企业称为创业投资基金,又称风险投资基金。在国外较少这样分类,而是统称为直接投资基金。虽然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些叫创业投资基金的机构,但实际上仍是我们认为的产业投资,所以国外在叫法上也没有完全统一。
投资基金在我国的实践回顾
随着改革开放,瞄准我国经济快速成长的国外投资基金开始进入我国,1990~1996年,先后进入我国的国外直接投资基金总额保守估计约40亿美元。从宏观上讲,直接投资基金属于财务性投资,即通过资本与财务方面的运作,从而达到增值的目的。外国直接投资基金的进入,为我国投资领域带来了新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形式。另外,90年代中期,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广东、上海、北京、西安等地,陆续也建立起一批主要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创业投资公司。这些以财务性投资形式运作的国内外资本,对完善我国投融资体系、推进新型投资理念的建立无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虽然有几百亿人民币的投入,但投资绩效却不容乐观,投资成功的例案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境外进入我国的近40多亿美元的投资基金几乎都遭遇“滑铁卢”。这些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的基金在我国的投资回报远远低于预期值。又如在港上市的11只境外中国投资基金的每单位市场平均价格较其平均净资产值折扣率均超过了50%,同时,超过80%的投资我国的基金净资产值都低于其投资成本,也就是说,基金的投资者实际上蒙受了双重损失。上述这种令基金投资者和管理者沮丧的投入产出结果,直接导致了自1996年以来进入我国的直接投资基金数额的急剧下降。事实上,自1996年后已经没有新的财务性投资基金进入我国了,以基金形式进入我国投资的外资几乎断流(但对国内新兴的IT行业的投资除外,自1997年中开始,我国IT 行业有引进国际风险资金的个案存在)。正如一篇专业研究报告中提到的问题:在过去几年中,为什么我国经济平均以两位数字的速度增长,而我们基金所投资的企业却跟不上同期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通过一段痛苦的磨难和反思,业内人士能够逐渐以较为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并思考所遇到问题的症结何在,从一个个单一的投资项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剖析探究发现:
很少有投资项目在投资后的现金流量能达到投资前的预测水平。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投资环境的不健全、在我国很难监控被投资企业、缺乏退出的渠道等等因素。但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投资策略和投资方法的失误所致。
投资策略和方法的失误
导致投资项目的失败
1992~1995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在我国的直接投资基金进行实践所依据的基本概念是:我国经济有超过两位数的增长,挑选超过平均增长水平的行业,同时挑选行业前三名的企业,在该企业扩张阶段进行投资,再加上专业投资机构的增值服务,那么应该可以在几乎零风险的情况下实现20%以上的投资回报。基于以上概念所制定的投资策略是:1.选择超过经济平均增长水平的行业内的前几名企业;2.选择处于投资扩张阶段的企业;3.企业须有三年赢利增长记录,并用过去业绩判断管理水平;4.全部现金投入占小股;5.参加董事会,但不参与日常管理;6.通过增加企业现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推动赢利增长,进而企业上市后套现。
上述概念很容易被大众了解,也很容易被推销出去打动投资者。但投资的实际收益情况如何呢?实际上几乎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达到投资前的利润预测,较好的情况是企业虽然没有预期的利润回报,但还能维持投资前的利润水平,较差的情况是企业甚至连投资前的利润都达不到。当时典型的沮丧说法是:我国的企业不投资还好,一投资利润就往下掉。初时,投资方的直觉反应是企业会不会在做手脚。但仔细一想这种可能性不太可能,因为基金每个月都会收到企业的财务报表,基金有一套成熟的财务预警机制,企业每年还要经国际认可的会计师审计,不太可能在发生重大财务问题时没被发现。另外,即使个别企业发生欺骗行为,但所有企业利润回报都很差,就不能简单地以欺骗来解释了。认真探询其原因,上述基金的投资策略及方法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市场环境。
首先,重复建设造成我国产品生命周期较短。
1992~1995年我国经济经历了两位数的高速发展阶段,但是我国经济的总体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社会总体购买能力还很有限,消费结构比较单一,投资热点不多。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运行还不成熟,透明度也还很低,企业行为成熟度不高,突出表现为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不注重产品技术创新和企业战略制定,同时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冲击正品市场,经典行业进入的壁垒原则,如投资大、见效慢、技术含量高等条件都挡不住企业介入为数不多的几个赢利行业。这样的结果是生产能力快速进入过剩,全行业赢利水平很快下降甚至亏损,一些高毛利率产品能在短短二、三年内变得没有钱可挣了,大举投资维生素C、浮法玻璃、VCD、鳗鱼养殖等等都是惨痛的教训。投资热点少、企业不成熟、盲目重复建设,再加上企业急功近利不注重技术创新,形成了我国企业发展不同于国外的一个特点,就是产品生命周期普遍较短,很多在国外有七、八年生命周期的产品,在我国的赢利状况从明朗化到产品跌入低谷,仅仅只有三、四年的时间。
现在再回头看看多数直接投资基金在我国的投资策略,通常是以在国外的经验推断我国的情况,即通过对企业以往三年财务状况的审计,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产品发展水平,但事实上这时候恰恰是很多被投资企业的黄金时期。假设产品生命期只有五、六年的话,完成投资、购买设备到可以投产时,该产品可能也已进入低赢利状态了,这就出现了令很多基金经理沮丧的投资结果。
其次,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的企业管理层普遍还不成熟。
我国经济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管理层较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企业的定位、产品技术创新、对市场的把握和对待股东的态度等方面。作为经营实体,企业存在的目的是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应以为股东创造最多利润为己任。但是,长期的国有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企业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追求资产尤其是有形资产的最大化。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领导人虽然不是企业资产的所有者,但是他对企业资产有完全的处置权,是企业资产的实际控制者,社会评价成功的标志也是看该领导人能控制多少资产,对企业评判的标准是产值、固定资产、人员等指标。这无形中就造成了企业行为追求资产最大化的倾向。这种追求资产最大化的倾向不光存在于国有企业,集体、民营企业也相当程度地存在。
企业管理层的不成熟,还表现在对企业的生产前景普遍过于乐观,企业预算普遍不能完成,对企业缺乏控制,对市场可能的变化缺乏风险意识。国内企业对计划预算管理相当不重视,对年度计划的制定更多地是跟着感觉走,一个经常性的理由是市场变化太大、预算没有用。同时企业内部又缺乏一套有效的预算控制系统,不能有效地根据市场的变化重新配置内部资源,以保证年初预算目标的实现。预算缺乏控制导致了企业运行的低透明度,降低了投资者的信心,造成在实际工作中基金经理将企业的预算作40%折扣后再行考虑。从以往的经验我们看到: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在企业面临资金短缺压力时,管理层的决策和行为可能还比较经济和理性,而当这种压力得到无约束的缓解时,如基金注入数额巨大的资金后,他们的决策就可能出现非理性和非经济的倾向甚至行为了,比如盲目上马尚未经仔细研究论证的项目,将投资资金投向非生产领域的奢华消费上,如购买汽车、住房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国内企业管理层的现状有了大致的认识,现在我们回头反省一下现有基金的投资策略是怎样安排的:现金投入占小股,参加董事会,但不参与日常管理。在没有控制权和经营权又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情况下,基金投资的权益如何保障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如果企业有一个值得信赖的领导班子,很多风险是完全可以控制的。投资成功与否,人是第一位的,投资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人的投资,是对人预期成功的投资,人在企业中的作用提到任何高度都不为过。但也正是对“人”的判断最为困难,既没有定量的标准而且判断又非常地个性化。因此,我们基金认为上述的被动式管理并不完全适合我国,这样的投资策略在发达国家适用,在我国就会带来投资的额外风险。在今后的实践中,基金有必要对以往的投资策略进行调整,要把对企业管理层的评价始终作为第一要素考虑,关键是看企业管理层是不是一个具有可塑造性的班子。同时,基金管理人要更积极地影响、灌输、引导企业,要加强控制和约束。当然,这要有一个条件:在很多方面,基金管理者要比企业管理层看得更高、更远。
适应我国产业(风险)
投资基金的优化策略
下面就基金管理的一个重点——投资策略的制定谈谈我们的观点和认识。
一、选择合适的投资阶段,做真正的风险投资
我国经济从1995年前的过热很快进入到1998年开始的通货紧缩,GDP从1991~1995年的年平均增长12%降到1998年的7.8%,反映在日常投资工作中就是明显感到进入1996年以后,更加难找有价值的投资机会。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经济总体发展速度下降,造成企业销售增长速度随之下降,经济不景气也进一步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有投资价值企业的总体数量下降,这是主要的因素。第二个原因是企业融资渠道拓宽,如国内A股上市企业数量的剧增。虽然表面上对A股上市企业有很多的要求,但在实际投资及投资后的监管方面,投资基金比A股上市对企业的约束和监管力度要大得多。上市本身对企业是一笔很大的无形资产,在上市的大帽子下可做很多文章,所以选择上市成为企业首选。面对具备投资价值的项目数量的整体减少以及我国目前产品生命周期短的现实,新成立的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在选择投资阶段时可能应投资更早期的项目,即投资开始商品化生产且有一、二年赢利记录的创建期后期的企业。创建期企业在内部管理如开发、设计、生产、财务等方面不如扩张期企业成熟,相对而言管理风险较大,但对比扩张期企业所面对的社会生产量迅速增长的市场风险,前者更容易被接受,因为管理风险是内部风险,容易发现和控制。投资创建期后期的企业可能还可以享受一、二年企业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好处。而投资创建期初期的企业,不仅面临着企业的管理风险陡然上升,同时产品被市场接受的风险也加大,投资于该阶段的风险和投资扩张期企业的风险相比较,则是另一范畴的事了,更多地是在进行产业投资还是进行风险投资之间比较。
事实上目前社会各界大力推崇风险投资,除了风险投资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品竞争力方面的积极意义外,从投资机构的角度看风险投资是一个不得不为之的出路。因为在我国企业增长潜力转弱的背景下,有成长性的扩张期企业愈来愈难找到了,只能将投资阶段往前提。另一方面,创建期的小企业要能脱颖而出,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只能走技术创新的道路。结合投资机构的投资趋向,投资高技术含量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为社会各界所大力推崇确有其原因。
二、投资熟悉的行业且投资行业相对集中
我们强调投资行业应相对集中,原因基于三方面的考虑:投资前分析、投资后监管和投资附加值的提高。投资机构管理经费和人员有限,不可能对所有具备增长潜力的行业都进行分析、研究和考察,只能重点对其中几个行业进行深入了解。如果投资行业太分散,基金经理对所投资行业缺乏较深的理解,就不能有效地对企业的一些非理性决策提出建议和进行约束,很容易造成投资的损失。投资行业相对集中就能以做一个项目得到的经验教训做好一批项目,最大限度地利用投资机构的资源,反过来又可以将该行业的研究做得更深入、细致。对投资后企业的监管也一样,如果对行业情况不了解,同样会出现被动局面。企业管理层与基金经理对企业信息占有是不对等的,管理层日常经营企业,掌握企业方方面面的情况,而投资经理不可能对企业有如此深入的了解。如果基金经理对行业再不了解,就很难对管理层提出的经营分析作出正确判断,更谈不上以高水准专业化的服务引导企业了,更多地只是由着管理层去了。从提高投资附加值的角度看也是一样的。关于投资附加值下面将专题讨论。投资自己熟悉的行业非常重要,但我国经济波动较大,高增长行业也经常变化,所以要求基金经理努力学习,掌握最新行业变化情况,以适应投资形势的变化。事实上,国外较有影响的投资机构都有较强的行业特点,一般也不轻易变化。
三、强调提供投资附加值
投资附加值是指投资机构除了资金投入之外对企业在销售、管理、寻找策略伙伴等方面提供增值服务。基金投资相对行业策略投资而言属于财务性投资,特点就是没有自己的产品,不以推广品牌和市场占有为目的,而是通过资本运作达到资产增值的目的。企业选择投资者时,除了投资条件外还看重哪一家投资机构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附加值。在我国,经理层往往既是管理层又是中方股东代表,基金投资如果仅仅只是投入资金,在企业遭受市场、管理
等的多层压力下,管理层非常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出现不配合的情况,这时基金作为股东的利益很容易受到漠视和侵害。在投资较早期项目时尤其如此。如果基金能够提供投资附加值,就能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实际上如果基金投资自己所熟悉的行业且投资行业也比较集中,基金完全可以也应该提供优质的投资附加服务。基金可以将自己对行业的了解、相关公司的统计资料、其他公司的经验教训告诉企业,对企业在市场、管理方面遇到的难题提出建议,也可以在合适的时机为企业引进行业策略伙伴,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进而增加企业的价值,实现“双赢“的局面,即企业与基金两者都共同受惠。
目前投资机构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真正具有增长潜力的投资机会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多,提供投资附加值将是投资机构确立自己在投资行业中地位的重要标志。今后直接投资领域的趋势将如目前国外情况那样,一个投资机会将以最具该行业背景的投资机构为龙头,相关背景的几家投资机构共同投资,相互补充、共担风险。
四、设计合理的股东结构
从现有的直接投资基金实践中发现,被投资企业股东结构较多是由中方股东与基金两家,即“1+1”模式组成。现在看来这种模式不太理想,主要表现在当双方意见不同时容易造成双方对立的局面。当双方对立观点无法统一时,更多地只能是基金投资者迁就企业的决策。如果这时候有第三方股东,回旋余地就比较大,形成的决议更容易让各方心平气和。顺便说一下,我们的基金投资项目虽然都有一票否决权,但感到在我国一票否决权更多地只是一种威慑,靠董事会投票形成的决议对企业到底有多少约束力是值得考虑的。双方意见不同时要通过董事会投票来决定,在“1+1”模式下,局面可能已经不可收拾了。因此在国内投资时应尽量安排设计“1+2”模式,即有2家投资机构一起投资比较好。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的项目一般规模较大,如果再能找到行业策略伙伴一起投资,即采取“1+2+1”模式,哪怕他们只占较小股份,那就最理想了。因为行业策略伙伴对行业情况非常了解,且行业策略伙伴因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他们的建议往往比较容易被企业所接受。另一方面行业策略伙伴也是基金投资套现的重要对象。
五、接受合理的企业资产定价
作为财务性投资,在投资企业过程中对企业价值评估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相对而言,有形资产评估不会有太大分歧,难点在无形资产的评估,特别是以后产业投资基金将面对较多的技术含量高的创建期企业。对投资者而言,任何资产价值评判一定是以创造利润多少为基础的,无形资产评估也是一样。在投资谈判过程中,企业往往很难接受这点。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看法大致有二类:一是以它开发这项技术或创立品牌的成本来计算,一是根据他们的“感觉”。以开发该技术和品牌的成本作为无形资产评估的依据是可以的,但不能是花多少钱就认为无形资产就值多少钱,那种在电视台花300万做广告,就把这300万作为计算无形资产的依据是错误的。另外,对于企业经营活动中必须花费而并不带来超额利润的部分,也不能认为是对企业无形资产的贡献。另一种情况是企业根据自己的“感觉”,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企业的无形资产,经常津津乐道地谈论可口可乐值多少多少百亿美金。企业经营者在经营企业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所以他们希望通过无形资产的评估来肯定他们的工作,这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投资者评估无形资产的标准就是只看是否能带来超额利润。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对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高科技风险项目的无形资产评估有时只能靠感觉。技术含量越高、企业越早期、营业记录越短,无形资产越不容易确定。因此,有人说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与其说是一门技术,还不如说是一门艺术。投资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相对较高,投资策略上建议多投一些项目,每个项目占股较小,期望一、二个项目的高回报,弥补其他
项目的损失。
六、在可能的情况下,采用分期投入的方式
由于国内市场波动大,以及高技术含量项目各种不确定因素多等原因,使得在进行产业投资时,事先确定的投资市盈率往往比较盲目;而在进行风险投资时,对产品的市场前景更难于把握。为减少基金的投资损失,可以考虑分期投入,即将计划投入的资金、无形资产的投入与企业实现的利润或市场表现挂钩,当企业达到预期目标时,再投入一部分资金。当企业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时,将重新讨论企业的资产经营状况,并决定下一步是否再投资。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风险较小,但与现行法律有些不符,在操作程序上需要订立更加严密的法律合同加以约束。
七、尽量避免参与可能存在关联交易的项目
前几年在国有企业改组过程中,“剥离”是经常被用到的概念,即将不良资产剥离由总公司负担,留下优质资产独立运行,以期可能发挥资产存量的作用。我们在以前的基金投资工作中,也接受这种概念,普遍使用“剥离”的方法。通过几年实际运行感到这种方法给投资后监管带来了太多的麻烦,突出表现为关联交易。剥离的目的是想将不具效益的资产、相应的人员、负债与优质资产在法律意义上分开,具体表现为将一个产品、一个车间或一个分公司独立出来,但实际上由于合营公司与原母体公司是同一决策系统,很多时候是同一套人马,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合营企业在资金、地位、收入等等都处于有利位置,非合营部门就会有不平衡心理,因此,合营企业管理层就很难做到避免关联交易、在处理与母公司关系时真正去维护合营企业的利益。事实上,合营企业管理层在内心中更多地是将合营企业看作一个子公司,而不是有基金股份的独立运行的法人公司,更多地强调“统一协调、统一运作”。
几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不管合营企业是否与母体公司存在产品上下游关系,关联交易都普遍存在,表现形式也五花八门。有的通过母公司销售产品回收货款长期不返还合营企业,有的以合营企业资产抵押为母公司向银行贷款,有的用合营企业存款偿还母公司贷款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外界对关联交易有时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剥离”进行的部分合资带来的另一问题是,总经理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合营企业的工作,相当部分时间要去处理合营企业以外的事物。“剥离”带来的种种弊端,不仅仅出现在国有企业中,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同样有这类问题。因此,今后遇到类似情况要慎之又慎,否则投资后的监管战线太长,不利于维护基金的权益。
第二篇:浅谈证券投资基金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www.xiexiebang.com
浅谈证券投资基金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 资金来源 产品多元化
论文摘要: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主要受制于外部客观问题和内部治理问题。来自外部环境的主要是政策市场特征、投资者参与意识淡薄、产品单一及相关法规不健全等。完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要从拓宽资本来源渠道,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速监管的市场化进程以及推进产品创新,实现产品多元化。
随着《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及“开元”、“金泰”证券投资基金的规范设立,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迅速发展,并已逐步成长为我国证券市场上影响力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但是,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来自外部的客观问题和基于内部治理范畴的问题,本文仅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面临的来自外环境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所面临的非内部治理范畴问题
(一)我国证券市场的政策市特征加大了证券投资基金系统风险
我国的证券市场是在政府主导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尽管市场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在增长,但是政策仍然是决定我国证券市场走向的首要因素。有关专家曾对我国证券市场的风险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高达60%,非系统风险为40%,而西方成熟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一般为25%,非系统风险为75%。从股票市场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每一次转折都伴随着重大政策的出台,市场在政策的干扰下发挥着微弱的作用.因此我国的证券市场很难发挥作为我国经济运行晴雨表的作用。一般而言,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组合只能分散非系统风险,却对系统风险无能为力。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政策市特征,只有能
www.xiexiebang.com 够准确预测和及时掌握政策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投资决策,才能够分散系统风险,而对于政策的变动,证券投资基金是难以准确预测的。因此,我国证券市场的政策市特征无疑加大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系统风险。
(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不明确严重影响证券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
目前,国内证券投资基金业监管的法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基金业发达的美国,对共同基金的规范和监管,不仅有证券法、投资公司法、投资顾问法,而且有基金行业的自律,国内目前基金监管所依据的是《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行业自律和基金管理人的自我监控尚处于探索之中。
同我国的上市公司一样,我国基金管理公司也普遍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基金持有人委托信托人代理行使基金持有人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基金管理人受托管理基金,基金托管人监督基金管理人的实际运作。目前在我国基金的实际运作中,尚无信托人这一法律主体,基金托管人在某种程度上兼任了信托人的角色。根据有关规定,基金托管人只能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担任。由于法律法规上的缺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托管人职责仅仅限于基金的会计核算和基金资产的托管,而面对基金运作中违规操作和损害基金持有人利益时,采取何种法律行动,履行何种法律程序,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基金的管理和惩罚完全通过证监会的行政处分来实现。且处分多来自行政手段,极有可能为基金管理公司损害基金持有人利益而不受法律制裁留下隐患。
从实际的运作效果来看,我国基金管理中的委托人和代理人只是法律形式上的关系,委托人无法通过法律手段和制度安排来防范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当代理人未能履行诚信义务的时候,利益损失就不可避免,而当利益损失发生后,也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委托人追偿由于代理人行为不当所形成的损失。
www.xiexiebang.com
对于现阶段的基金管理公司而言,虽然在形式上构筑了公司治理结构和各项规章制度,但是由于国有化的倾向,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约束和制衡精神却远未在实际公司运作中得以真正体现,自律程度的高低决定着基金管理公司的规范程度。因此,委托代理问题就不可避免。
(三)投资者参与证券投资的意识淡薄,对基金缺乏认识
投资基金最初产生于英国,但目前最发达的是美国。投资基金在美国成为共同基金(MutualFund),把许多投资者不同的投资份额汇集起来,交由专业的投资经理进行操作,所得收益按投资者出资比例分享。投资基金本质是一种金融信托。目前国内投资者对基金缺乏认识,一方面认为投资基金不如投资股票;另一方面认为投资基金不如存款,因为后者安全系数更高。其实,基金既有股票的收益性,又有存款的安全性,不过程度都略低些它是一种介于股票和存款之间的投资品种。投资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国内居民金融投资意识淡薄,参与证券投资的程度较低,我国居民证券资产占金融资产的比例尚不足5%。
(四)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单一
西方成熟证券市场,经过一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门类众多的基金产品。就投资对象而言,由股票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衍生金融产品基金、混合基金等,股票基金内部又有成长型基金、价值型基金、平衡型基金、小企业型基金、科技型基金、行业型基金、地区或国家型基金、指数基金等。
目前我国基金品种比较单一,从基金类型上而言,有开放式和封闭式;就投资对象而言,仅有股票基金或者说股票债券混合基金。一般而言,一个国家金融产品的丰富程度与该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育程度及开放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基金产品创新所面临的问题需要证券市场的不断开放和不断成熟来解决,而不仅仅通过模仿西方市场的产品来解决。
www.xiexiebang.com
(五)基金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国内证券投资基金从业人员的从业时间还比较短,投资技巧及防范风险能力等方面缺乏经验,整个管理人员队伍还有待建设;我国基金管理公司成立的时间也较短,企业形象尚未完全建立,管理体系、运作机制等方面还有待完善。
二、完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的对策
(一)拓宽基金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
积极引导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将资金用于购买基金凭证,机构投资者的资金不仅量大而且稳定,可以为基金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输血”通道。为此,可进一步放宽保险资金投资于基金的比例,逐步允许社会保障资金进入基金市场。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真正推动基金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养老基金的发展。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企业养老基金和居民养老基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势在必行。
(二)完善证券投资基金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证券投资基金的不断发展,许多问题由于法律法规的缺乏而无法得以及时公正的处理,往往是由行政政策取而代之,而行政政策的透明度和持续性通常很难得以保证,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其后果就是市场参与者自行其是,从而导致普遍违规甚至普遍违法。
因此,建立健全以《投资基金法》为核心的基金法律制度体系,使基金持有人、基金托管人、基金信托人、基金管理人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通过法律的形式得以确立,明确市场运行规则,从而逐步摆脱过去过分依赖行政指令的发展轨道,逐步实现我国基金业发展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三)建立完善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价体系及机构
www.xiexiebang.com
建立完善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价体系及机构对投资者而言是大有裨益的,首先,投资者可以借此评价基金经理完成汇报率目标情况如何以及在投资过程中对风险的控制如何。其次,投资者还可以对基金之间、基金与实行被动投资战略的基准指数之间进行比较,评价其绩效情况。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价及机构的建立与完善,不仅可以切实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加强对基金管理公司的风险防范,而且有助于基金管理公司之间的竞争,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使证券投资基金真正发挥“专家理财”的作用,充当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稳定器”。
(四)加速基金监管市场化进程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监管层应逐步调整对于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管目标,加速基金监管市场化进程。市场化的监管包括:维护和促进市场的公正、公平、公开、高效和透明,保护基金持有人利益,防止基金业内的犯罪和欺诈行为。
为达到上述监管目标,监管部门可以利用下列监管途径:对于基金公司、托管银行及基金从业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行为的监督;促进基金从业人员的自律,遵守道德标准和职业规范;加强向社会公众进行基金业的信息披露,维护公众对于基金的信心;利用社会媒体的力量加强对基金业的监督;加强对于基金公司、托管银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检查力度等。
(五)完善基金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及激励机制
人才素质是决定基金业发展的根本,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加人到基金行业是监管层和基金管理公司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要完善基金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组织基金从业人员的资格考试和认证,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完善从业人员的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建立包括社会监督在内的监督机制,督促从业人员格守职业道德。
www.xiexiebang.com
(六)推进产品创新,实现产品多元化
我国的基金管理公司应借鉴国际基金业的先进经验,结合国内证券市场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基金产品的创新,适时推出价值型、成长型、平衡型、指数型、行业型等基金品种,丰富基金的投资策略和投资风格,并根据市场变化积极探索推出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国际市场基金、保本基金、B股基金等,扩大基金的投资范围,引导储蓄资金和养老基金逐步进人资本市场,优化居民和企业的资产结构,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要求,从而推动基金业的良性发展。
第三篇: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发展在给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享受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1)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低。环境保护是关系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是重要的公共事务之一,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的社会基本力量,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可是,事实上社会大众普遍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大部分的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概念认识十分模糊,较多关注对负面环境问题的敏感程度,对正面环境问题如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等关注不足。
(2)环境管理偏重于末端治理。在环境管理实践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末端治理模式,不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结果不能从源头上减少原料的消耗,中间环节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减少资源废物的排放,实现总量控制目标。根据循环经济理论,我们知道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实际上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结果治理的技术难度大,治理的成本高,很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
(3)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滞后。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农民居住条件也得到不断改善。但是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染物每年都在增多,农膜、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在农业生产中使用量不断增加,使得土壤和水体污染加重,农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等问题频出。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对于废水、废气、生活垃圾等废物都并没有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环境问题十分严峻。
(4)环境规划落实不到位。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中心,通过规划可以把各部门、各行业、各区域的环境管理有机的联系起来,全面落实环境目标和决定。实践证明: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防治与减轻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的也是最经济的根本性措施。但现实中环境规划未得到与经济、城建规划同等地位。城镇经济发展中暴露出工业布局分散、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也不利于实施环境污染的集中防治,增加了集中治理和环境监管的难度和成本。
(5)基层环保部门监管不力。目前,在环境保护中仍然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政策未落到实处,环保经费未得到充分利用,个别干部缺乏环保意识,因此造成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不力的问题。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对一些具有较大污染的企业始终不能进行果断处理与处罚。
(6)环保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在环境保护中,需要技术上的支持,尤其是对于各大中型企业而言,环保生产非常重要,这就需要环保技术的支持。但是在中国对于环境保护技术上的创新、开发能力还十分薄弱。
二、环境保护的对策
(1)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社会公众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生力军,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国家要建立起各种相关的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可以通过立法逐步来予以支持,创造和扩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会,确保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使公众广泛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首先要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要让公众了解自身的环境保护知情权、参与权、检举权和监督权,以便充分行使这些权利。其次要提高环境信息的透明度。加强环境信息的发布及时公开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这是公众了解和监督环保工作的必要条件。通过环境信息公开化,让企业、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同时,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对环境保护进行宣传,使得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参与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公众的重要责任和义务。注重发挥环保社团和民间组织的作用,积极发挥他们宣传环保、实施环保的职能。
(2)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从源头治理环境污染。不同产业的污染强度不同,带来环境后果也不同。在相同的经济规模下,第二产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最大,第三产业最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产业结构能成功地实现由资源消耗型、污染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和清洁产业转换,污染物的总排放量有可能保持稳定下降。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为更好地降低污染物总量,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内部优化;大力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和发展生态工业,形成产业互补生态链。如果能最大限度地把资源、能源转化为产品,减少排污,将会从根本上控制和解决环境污染。
(3)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国家政府要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首先,要加大农村环保经费的投入,每年安排一定的农村环保财政预算;加大对重要流域和水源地的区域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其次,国家应采取政策倾斜,对于注重环保的企业优先考虑资金补助。再者,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资渠道。最后,对于农村居民,应加强宣传教育,防止生活污染,要把提高群众环境意识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美化农村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从本质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的农村新面貌。
(4)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能顾此失彼。在运用环境管理手段时,不能只偏重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更应该将其与法律手段、信息化手段、科技手段等综合使用,充分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以达到最佳环境管理效果。要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重点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环保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环保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以促进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优化。
(5)加强环保部门的执法监管力度。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很多基层环保部门,还存在着监管不力的现象。这就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执法监督力度,形成企业内部、政府主管部门、群众三位一体的多渠道的监管机制,使得法律真正的对环境保护起到作用。而部分基层环保部门也应该提高环保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着眼于长远利益,而不是短期效益。从大局出发,将环保工作落到实处,将环保经费用在刀刃上。
(6)促进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任何一个企业要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以企业为主体,注重对企业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的开发,从内而外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国家要从政策上进行鼓励和引导,加大力度致力于环保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比如企业的清洁生产技术等等。
总之,对于环境保护面临的各种问题,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有效解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而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四篇:我国基金产业国际化对策分析
我国基金产业国际化对策分析
摘要:在当代资本市场发达、国际化程度高的国家,基金产业国际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并日益显示其国际竞争优势。我国基金产业国际竞争力极其弱小,但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的蓬勃兴起,正在把我国初步发展的基金产业推上了国际竞争的大舞台。本文分析了海外基金产业国际化的经验,提出了已经走上国际化之路的我国基金产业国际化的对策。
关键词:基金产业;国际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3)07-0057-05
2002年10月16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由国泰君安股份有限公司和德国安联集团作为发起人的国安基金管理公司正式获准筹建。这是我国第一家获准筹建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是中国基金产业迈向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2003年1月12日,招商基金成为首家开业的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从基金制度设计逐步向国际化转轨,到基金产品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形成,到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开业,中国基金业在全球化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基金产业的国际化是金融市场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必然选择、一国基金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基金产业国际化是指,基金产业的各个主体,包括基金的投资者、发行者、管理者、托管者和基金投资市场中的任何一方或多方突破了本国市场的范围,基金业务跨国交易。在当前资本市场发达、国际化程度高的国家,基金产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并日益显示出其国际竞争优势。研究这些国家基金产业国际化的经验,分析已经走上国际化之路的我国基金产业的相应对策,具有前瞻性和重要现实意义。
一、海外基金产业国际化的经验
(一)基金产业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证券市场渐进式对外开放的首选领域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大多采取渐进式、有限制、直接开放的模式。作为一种引进国外资金投资于本国资本市场的一种很好的间接、可控的方式,投资基金成了许多国家金融业开放外国投资的首选领域,一段时期之后才对外开放股票市场。如:1981-1984年,韩国根据“资本市场国际化计划”,有限度地允许外国投资者,通过由韩国证券公司管理的开放型国际信托基金和由外国证券公司管理的封闭型基金,对韩国证券进行间接投资。到1990年底,韩国已有10种国际投资信托基金、3种搭配基金和两种封闭型基金。
(二)基金产业的高度市场化是基金产业国际化的基础
发达国家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高度国际化的基金产业,无不以基金产业高度市场化的发展为基础。这是由于它们具有以下特点:
1、庞大的资产规模和较高的基金资产集中度。至2002年第2季度末,全世界基金资产规模达11.56万亿美元,美国最大的基金管理集团Fidelity资产规模达6570亿美元(其中国际基金32只,资产170亿美元)①。这意味着国外基金业高度的专业化、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和在金融市场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2、成熟的市场竞争结构。成熟的基金市场是一个内部竞争和外部竞争并存的市场。内部竞争主要体现在不同品种、规模和风格的基金之间的竞争和提供基金管理服务的机构之间的竞争所形成的基金买方市场;基金经理人优胜劣汰的基金经理市场。基金品种的多样化和不断创新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外部竞争主要体现在公开、定期的信息披露、净资产排名和基金评级机制。
3、合理的投资者结构。美国基金市场投资者由以家庭为主的个人投资者和以银行、退休计划、保险公司、企业、非赢利性组织为主的机构投资者组成。发达的证券市场,丰富的基金品种,使其家庭投资者占到基金投资者的80%,银行、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占到20%,并且呈不断上升趋势。
4、基金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基金管理机构的数量却在减少。跨国界、跨地区的并购导致基金投资管理的集中趋势十分突出。据统计,在1996年,有96起这样的收购活动,涉及资产5300亿美元。其中,49起发生在美国,19起是美国与跨国界收购,30起发生在美国之外。在1997年,有100起这样的收购,涉及资产7400亿美元。其中,71起发生在美国,12起是美国与跨国界收购,17起发生在美国之外。②美国目前8200多只基金,由430多家基金管理机构管理,基金管理机构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5、基金品种的多样化和不断创新是基金产业高度市场化的集中体现。至2002年第2季度末,全世界共有基金约52428只,其中美国约8300只③。不同类型、不同投资对象、不同收益与风险组合的众多基金品种,充分满足了各种不同投资者的需求。为满足基金的跨境销售,投资公司通常通过“克隆”现有基金,使它们适合于外国投资者的需求。
6、投资基金是发达国家投资新兴市场的主要投资工具。如富达新兴市场基金的地理分布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韩国22.8%,台湾12.0%,南非8.7%,智利8.3%,墨西哥7.8%,印度7.4%,马来西亚6.2%,中国5.6%,其他19.6%,现金1.6%(2002年12月31日)④。不过,尽管广泛、多样化的国际投资,这些机构投资者仍然表现出强烈的本土倾向,国际投资只占总资产较小的比例。据统计,美国基金资产国际化率只有14%,而香港几乎达100%(主要是由于香港金融市场的国际性特征和基金市场的“离岸市场”特征决定的)。但相对于新兴市场较小的资本规模来讲,这些国际投资又是举足轻重的。
7、发达国家的基金管理集团几乎都在世界各国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形成了以分支机构为国际业务拓展中心、以办事处为连线的绵密的国际网络,为投资人提供最完整的全球金融市场投资信息,以及跨地区、跨国家的专业投资理财服务。如富兰克林坦普顿投资公司在28个国家设有50个办事处,管理资产达2480亿美元(至2002年9月30日),为128个国家的个人、机构、养老计划、信托等提供服务⑤。
(三)基金监管在保护国内基金产业的同时也为基金产业国际化提供保障、制定规则、创造环境
1、投资人的权益保障。这不仅是一国国内基金监管的首要原则,也是考虑本国基金业对外开放力度和进程的首要原则。所以,为避免本国基金业受不公平竞争,一国一般对外国基金在本国销售及登记给予较大的限制。如美国基金产业发展过程中,外国基金在美国的销售和发行一直很困难,仅有加拿大、澳洲、百慕大、南非和英国的基金曾于美国依照《投资公司法》第七条登记。根据1940年的投资公司法和1933年的证券法,外国公司进入市场的程序很复杂,注册费用很高。这使大多数外国公司不得不转向“私募形式”,即外国公司不能在美国做广告,并且严格执行对顾客数量的限制规定,以及对收入的要求。美国SEC不允许法国和日本的基金向美国投资者公开销售,外国基金只能向有限的一些成熟的美国投资者私人销售。同样,美国基金在法国和日本也被拒绝公开销售,最多也只能进行一些有限的私人销售。1990年底,台湾“中央银行”为了加强对银行买卖基金的管理,提出了三项标准,规定海外基金必须符合其中的一项,才能被引进台湾推销。
2、为本国基金业务国际化提供发展空间,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发达国家基金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相对较为成熟的多层次的基金监管结构,并在促进基金业国际化的进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精髓在于,监管不是发展的制约因素,而是积极发展市场的措施和手段。90年代以来投资基金业及其国际化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国政府根据市场的变化为基金业的发展和国际化创造了条件和环境,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国家放松金融业的分业管制,放宽基金设立权限,放松基金市场的资金来源,而韩国、台湾则通过开放证券市场,促进基金业发展。
(四)基金管理的国际化是基金产业国际化的重要内在条件
1、基金管理公司的兼并、收购趋势席卷全球。20世纪90年代以来,共同基金业之间的并购浪潮风起云涌,跨国界购并、跨行业购并十分突出。基金业的并购也发生在基金管理公司与银行业、证券业之间,从而加强了金融业的混业经营,促进了超级金融集团的出现。合并与集中大大增强了大型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实力,使其在抵御风险、降低成本、提供全方位服务和多样化产品上,确立了竞争优势,其结果是使集中化的程度进一步加剧。
2、基金管理机构的多元化趋势。在发达国家,由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来管理基金,只是基金运作的一种模式。全球范围内基金管理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类:
(1)全能金融集团或投资银行,在资产管理业务方面颇具实力和影响,基金管理是其中的一部分;(2)基金管理集团,即基金家族或基金集团,提供非常广泛的基金品种选择和全方位服务,在基金管理领域极具实力和影响力;(3)专业基金管理公司,规模相对比较小,提供某一类或几类基金品种;(4)证券投资管理公司或投资顾问公司,从事非公募基金管理。正是由于存在着众多可接受证券基金信托的机构,各机构在降低管理费、维护基金持有人利益、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展开竞争,基金业也因此具有了不竭的创新和发展的动力。
3、基金业务的国际化。一方面由于国际资本市场的开放、资本流动限制的放松、通讯及互联网的发展,另一方面为适应满足机构投资者对全球资产分散化投资的需求,基金业务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就基金业务国际化的形态来看,可分为本国登记基金、本国销售、投资国外资产;本国登记基金、国外销售、投资本国及外国资产;外国登记基金、本国销售、投资本国资产;外国登记基金、本国销售、投资国外资产。由于各国均对外国基金在本国销售持保守策略,所以基金业务的国际化,主要是本国登记的基金在国外销售或在本国销售而投资国外资产⑥。据此判断,在我国,由签署技术合作协议的基金的“中外合作”,发展到外方在基金经理人、基金托管人方面的介入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可能首先管理完全中资的基金)还有一个过程,真正国际化的基金业务在我国还未开展。当条件趋于成熟,发展到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中外双方共同出资组成中外合资基金,或纯粹从境外募集外资基金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基金业务的国际化。由外资基金管理公司募集国内基金投资于国外、甚至离岸基金,则是基金业务国际化的高级形式。
二、我国基金产业国际化的对策
我国基金业的发展刚刚起步,基金规模小,基金资产的集中度低;至今还没有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投资环境不成熟;加入WTO使外资基金同国内基金竞争更激烈;基金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真正的从事基金国际化业务的专业人才更待培养等等,这些都是制约我国基金产业国际化的主要因素。但是,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的蓬勃兴起作为我国基金产业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已经把我国弱小的基金管理公司和初步发展的基金产业推上了国际竞争的大舞台。制定相应的对策以适应基金产业国际化的要求势在必行。
国外经验表明,基金产业的国际化是一个多方面的系统过程。推进我国基金产业国际化,培育我国基金产业国际竞争力,需要实行制度、市场、业务、人才、管理乃至基金产业结构的一系列有机联系的对策。
(一)基金产业制度设计国际化
以2003年前后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成立为起点,至2006年中国加入WTO的保护期结束,是基金制度国际化的重要时期。我国基金业应该而且必须在这短暂却又关键的几年,使证券、基金立法体系与国际惯例逐步接轨,奠定我国基金业2006年后完全融入国际市场的制度基础。首先,要加快制定涉外证券业和基金业的立法,按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解决我国证券、基金立法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问题,使我国基金市场的对外开放和监管能依法进行。其次,管理层要切实转变监管理念,把保护投资者利益作为首要任务和目标。要从制度保障、加强投资者教育、加大监管力度和社会监督等方面入手,将保护投资者利益落到实处。再次,加强监管的力度,丰富市场化监管的手段,加大市场机制的监督作用,弱化政府对基金市场的行政调控力度。另外,还必须发展和强化自律监管。
(二)逐步推进基金市场对内对外开放
1、扩大基金市场资金来源主体。除继续大力发展保险资金、养老基金、个人投资者等主体外,在允许外资进入基金业的同时,应以“好人举手”制度为契机,大力对内开放,向一大批规范运作的国内机构、上市公司、优秀民营企业打开基金公司大门,推进民族基金业的大发展。
2、逐步开放外资基金投资于我国证券市场的范围。当前,中外合资基金仅限于承销业务,而不得从事A股的交易。应逐步开放中外合资基金投资于B股,作为B股市场引入个人投资者之外的机构投资者的过渡形式。在条件成熟时,开放中外合资基金投资于A股市场,最后完全放开对外资的限制。
3、不断拓宽国内基金投资渠道,培育和开发潜在投资市场,如货币市场、期货市场,尤其要着眼于长期发展,推进基金投资于海外证券市场,形成国际投资组合,在全球范围内分散风险和分享收益。
(三)递度渐次推进我国基金业务的国际化
国内基金业应该充分利用好WTO有关发展中国家成员的逐步自由化原则,坚持梯度渐次推进基金业务的对外开放,使开放的节奏与国内经济、金融特别是我国证券市场渐进开放的步骤,投资基金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进展,入世的承诺,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相适应。
1、在WTO过渡期内,注册于我国境内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从管理完全中资的基金、国内投资逐步发展到管理境内外募集、国内投资的基金。
2、在WTO过渡期满、但人民币仍未能自由兑换阶段,注册于我国境内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业务,拓宽到境外募集、境内投资、即中外合资基金。
3、在我国资本市场完全开放之后,允许基金公司投资于国外金融市场,不管是独资的中资基金公司或是合资的基金公司(中方或外方控股),不论是境内募集还是境外募集,境外投资都成为可能。纯粹外资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以我国居民的资金为来源的基金,并投资于国外资本市场,是基金业务国际化和对外开放的最高开放形式。
在上述每个发展阶段,都允许外方对基金托管人的介入。有外方投资者介入层次上的“合作”,最好也有海外基金承销公司与投资顾问的介入,以便更好地筹集到海外资金。有中方投资者的,交给外方托管人进行基金托管,应该特别强调由其在中国境内的分支机构来具体执行,这样,易为中国投资者接受。当然,也可以另起炉灶,由中外有影响、声誉高的金融机构合资组建新的基金托管公司,专司基金托管之职。如果是纯粹外资的基金,就可以交给外方托管人进行基金托管。
要强调的一点是,像国外基金业的国际化一样,外国基金在我国的销售也应受到较大的限制。
(四)基金人才的国际化
要培养适应国际化要求的基金专业人才,形成一个业内举办、中外合办和高校兴办等多种途径培育基金业人才的体系至关重要。基金公司应该改变目前大锅饭式的分配体制,以留住骨干力量和优秀人才;注重引进一些不代表基金管理公司股权的专业管理人才,进入基金公司的管理层或担任基金经理,逐步形成一个职业基金经理市场;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可以作为中国基金经理和基金研究、营销人才培养的试验田;高校应该尽快建立基金专业,系统地培养专业基金人才;逐步建立一套与国际运作接近的、与业绩挂钩的业绩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包括员工持股、期权在内的一整套激励机制,为基金业的发展提供长久的内在动力。
(五)基金管理的国际化
基金管理公司是基金业最重要的微观主体,一国基金管理公司的规模、实力、地位实际上代表着一国基金业的竞争力。根据我国基金业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参照成熟国际基金业的经验,中国的基金管理公司必须以发展为跨国金融集团为目标:一类是形成大型的国际化的专业类基金管理集团;另一类是形成包含基金管理业务在内的跨国金融控股集团或投资银行,即综合类基金管理集团。
1、提高基金管理公司治理水平。一是发展公司型基金,实行股份制,建立更加清晰的组织结构,并在条件成熟时争取上市;二是通过基金业的兼并、收购等行业重组和策略联盟,推进基金与证券公司、银行、保险互相渗透和整合,形成具有综合竞争力的金融控股集团或专业基金管理公司。国际经验表明,购并是一种实现规模扩张、业务转型、跨国经营、股权转换的一种有效、快捷的方式,国际大金融集团无不精通此道。我国基金产业也必须适时采用这种方式,以实现迅速扩张和集团化、跨国化,形成与外资基金管理集团相抗衡的“航空母舰”。
2、推进基金品种创新的国际化。国外基金品种发展的经验表明,基金品种创新的目标是实现单个基金投资专项化和基金品种结构全面化,以提高基金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这要求我国基金公司在时机成熟时循序渐进地推进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指数基金、行业基金、衍生基金等基金品种,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基金品种结构,增强抵抗市场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国内基金管理公司首先要逐步建立起适合国内市场需求的基金产品线。同时还要从长远利益出发,研究国际基金品种,为满足国际基金市场的需要做充分准备。要跟踪研究国际基金业发展最新趋势和发展方向,注意国际基金投资的经济、金融、环境功能和社会、伦理等综合影响,逐步以基金品种引导社会投资理念和市场投资方式的变革。
3、注重培育基金品牌,不断提高基金公司走向国际市场的认知度。从一个相对长期的发展来看,基金经理人信誉、理财水平及推出新产品的能力最终凝聚为基金的品牌。品牌基金能给投资者长期稳定的回报,历来是基金市场的主心骨。基金管理公司应注重培育明星基金,逐步形成基金公司的品牌。我国基金市场的品种类别和数量应达到一定的规模,并且不是平均分布在各个基金经理人手上,从而拉开基金管理规模的距离,凸现出能发挥品种创新“领导”作用和具有知名品牌的基金管理公司。
4、从长远来看,基金管理公司应主动把业务拓展到国际市场,在符合当地法律法规和加强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到境外设立分支机构,进入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相应地,要在投资管理和风险控制上向国际惯例靠拢,形成基于现代投资理论和中国证券市场实际情况的科学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投资风格;要推进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的国际化,如引入《基金全球投资行为准则及行为报告准则》等国际标准。这一标准近年在美国发展起来,目的是为了使所有的基金公司能以同一方式来计算及报告基金表现,有利于投资者对基金进行比较。
(六)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我国投资基金产业结构体系
1、培育我国专业基金管理集团,使之成为我国基金业发挥其特定功能的主要载体。通过开拓各种融资渠道、创新产品结构扩大基金管理公司资产规模;通过中外合资形式迅速提高基金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在一定条件下积极推进基金资产来源和投资的国际化,推进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建立国际品牌,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基金管理集团。如采用QDII方式,推出港股投资基金,开放大陆资金投资港股。
2、逐步允许银行、保险、投资银行介入基金管理业,在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之外,建立专业性的基金管理公司。由于我国保险资金、社会保障基金可运用资金量非常大,可以逐步设立保险基金管理公司、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公司,提供适合保险资金、社会保障基金特点的基金品种。允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参股或独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为形成金融控股集团或全能银行,开展与国外接轨的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在内的资产管理或全能银行业务准备条件。
(七)培育国际基金管理中心
一个发达的国际性的基金市场通常都会形成一个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国际基金管理中心。中国基金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对国内外的基金管理者都意味着很多的市场机会。当前我国基金市场的地域差别已初步显现,具有体制优势、成本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的地域是国内外基金管理者的首选之地,从而最有条件发展为国际性的基金管理中心。借由海外基金的准予销售,吸引外国基金经理公司在我国建立据点,发挥基金业的集群效应,以辐射、带动我国基金业的质量齐升,区域金融中心与基金管理中心的形成和国际化发展。
收稿日期:2003--
作者简介:李清芬(1971-),女,北京人,广发证券博士后工作站博士。研究方向:基金创新和国际化,证券公司国际化。
注释:
①③ICI:MutualfundFactBook,2002.②姚彬.中国共同基金业正处并购前夜[N].中国经济时报,20002-09-28.④www.xiexiebang.com
⑤www.xiexiebang.com
⑥陈春山.国际金融法论――政策及法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269.参考文献:
[1]Pozed,RobertC.1999,TheMutualFundBusiness,TheMITPress.[2]陈春山.国际金融法论――政策及法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责任编辑:郭晶颖
第五篇:产业投资基金(本站推荐)
产业投资基金是一大类概念,国外通常称为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般是指向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或准股权投资,并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以期所投资企业发育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实现资本增值。根据目标企业所处阶段不同,可以将产业基金分为种子期或早期基金、成长期基金、重组基金等。
产业投资基金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投资对象主要为非上市企业。
第二,投资期限通常为3-7年。
第三,积极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
第四,投资的目的是基于企业的潜在价值,通过投资推动企业发展,并在合适的时机通过各类退出方式实现资本增值收益。
产业基金涉及到多个当事人,具体包括:基金股东、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以及会计师、律师等中介服务机构,其中基金管理人是负责基金的具体投资操作和日常管理的机构。
产业基金进行投资的主要过程为:首先,选择拟投资对象;然后,进行尽职调查;当目标企业符合投资要求后,进行交易构造;在对目标企业进行投资后参与企业的管理;最后,在达到预期目的后,选择通过适当的方式从所投资企业退出,完成资本的增值。
产业投资基金对企业项目进行筛选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管理团队的素质被放在第一位,一个团队的好坏将决定企业最终的成败;
其次,产品的市场潜力,如果产品的市场潜力巨大,那么即使目前尚未带来切实的盈利,也会被基金所看好;
第三,产品的独特性。只有具有独特性的产品才具有竞争力与未来的发展潜力;
以下依次是预期收益率、目标市场极高的成长率、合同保护性条款、是否易于退出等。
产业基金在所投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最终都要退出所投资企业。其选择的退出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所投资企业的上市,将所持股份获利抛出;二是通过其它途径转让所投资企业股权;三是所投资企业发展壮大后从产业基金手中回购股份等。
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与贷款等传统的债权投资方式相比,一个重要差异为基金投资是权益性的,着眼点不在于投资对象当前的盈亏,而在于他们的发展前景和资产增值,以便能通过上市或出售获得高额的资本利得回报。具体表现为:
首先,投资对象不同。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新兴的、有巨大增长潜力的企业,其中中小企业是其投资重点。而债权投资则以成熟、现金流稳定的企业为主。
其次,对目标企业的资格审查侧重点不同,产业投资基金以发展潜力为审查重点,管理、技术创新与市场前景是关键性因素。而债权投资则以财务分析与物质保证为审查重点,其中企业有无偿还能力是决定是否投资的关键。
第三,投资管理方式不同。产业基金在对目标企业进行投资后,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与重大决策事项。而债权投资人则仅对企业经营管理有参考咨询作用,一般不介入决策。
第四,投资回报率不同。产业投资是一种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投资模式。如果所投资企业成功,则可以获得高额回报,否则亦可能面临亏损,是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型投资。而债权投资则在到期日按照贷款合同收回本息,所承担风险与投资回报率均要远低于产业基金。
第五,市场重点不同。产业投资基金侧重于未来潜在的市场,而其未来的发展难以预测。而债权投资则针对现有的易于预测的成熟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