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我国基金业面临的问题和出路范文

时间:2019-05-13 10:1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讨我国基金业面临的问题和出路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讨我国基金业面临的问题和出路范文》。

第一篇:探讨我国基金业面临的问题和出路范文

探讨我国基金业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摘要:中国基金业曾经有过一段受诟病的历史,对倒、倒仓等市场操纵行为一度让基金的诚信形象跌入谷底。经过10年摸索和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金公司的规模和实力也今非昔比,对于改善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促进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加快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繁荣资本市场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基金业深层次的矛盾依然悬而未决,其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改革任重道远。完善基金管理要从拓宽资本来源渠道,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速监管的市场化进程以及推进产品创新,实现产品多元化。加强我国基金托管人的监督工作、丰富基金的品种、强化基金管理公司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基金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基金监管等方面来应对我国基金业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内部治理 外部治理 产品多元化

我国的基金业起步于1998 年,至今已有逾十年的发展历程。尽管历史不长,而且期间还遭遇到了多年熊市的煎熬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新兴的基金业仍然能在困难中快速发展壮大,短短十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国外百年的基金发展历史。2008 年的金融危机不仅教育了投资者,也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我国基金行业的竞争模式。随着《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及各种基金的规范设立,我国基金业迅速发展,并已逐步成长为我国证券市场上影响力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但是,我国基金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来自外部的客观问题和基于内部治理范畴的问题。本文仅对我国基金业面临的来自内外环境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证券市场环境对基金业发展存在很大制约

1.我国基金市场发展了这么多年,缺乏竞争性可能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性。这个特征既代表了中国基金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也可能是中国基金市场这些年出现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深层次市场原因,因为只有十几家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市场,显然是一个“寡占”性的市场,在这种状况下的市场必然导致市场定价及游戏规则相对更有利于卖方。竞争性的基金市场既是政策推动的方向,应该也是解决“寡头”型市场问题的历史的逻辑的选择。所以,一个竞争性的基金市场的即将到来是解决中国基金市场现有问题及其本身进步的重要手段。2.投资者无从分析哪些基金更适宜长期投资,往往只好等到年终报表出台时仅凭业绩一项来考核基金的水平。这种现象反过来又会促使基金只注重年终业绩水平。为了年终业绩不惜违规违法操作,甚至制造账面上的虚假盈利。其实,对于基金的评价应该是方方面面的综合评价,那些操作过程、操作理念属于长期稳健型且运营业绩优良的基金才有真正的投资价值,投资者才能同这样的基金一起共享收益。而我国恰恰缺少一套像这样对基金进行全面考核的评价体系。

(二)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隐患

开放式基金由于其开放的特点,申购和赎回都将对基金公司的运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基金管理公司的生命线。从目前的情况尤其是从封闭式基金的运作情况看,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两大问题:

1.基金管理人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基金的持有人与管理人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人期望资产增值最大化, 代理人期望代理效用最大化, 两者的目标函数不完全一致, 这就产生了激励不相容的委托代理问题。由于我国的基金是由基金管理公司成立的, 而基金管理公司的大股东一般都是证券公司、银行或者信托公司。这样, 在基金持有人利益与基金公司控股股东利益发生矛盾时, 基金管理公司往往不是服务于基金持有人, 而是服从于基金管理公司的控股股东的利益。这时基金管理公司的运作目的也就不再是为持有人增加收益, 而是动用基金资产通过关联交易将利益输送给控股股东, 从而损害基金投资者的利益。

2.监察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现有的基金管理公司中不设法律部和内部审计部,监察核稽部身兼三部的职责。整个监察体系不够完善的地方有:(1)监察行为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目前的法律对基金与基金、基金与发起人及关联企业、基金与基金管理公司、基金及基金从业人员等关系,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因此需要基金管理人制定相应的监察条例。(2)缺乏职业道德教育。(3)忽视对监察人员的监察。(4)外部监察不到位。基金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造成的,并非基金公司一家之过,但基金公司改进内部控制制度责无旁贷。

(三)我国基金业发展所面临的外部治理范畴问题

1.证券市场的政策市特征加大了基金业的系统风险。我国的证券市场是在政府主导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尽管市场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在增长,但是政策仍然是决定我国证券市场走向的首要因素。一般而言,基金投资组合只能分散非系统风险,却对系统风险无能为力。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政策市特征,只有能够准确预测和及时掌握政策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投资决策,才能够分散系统风险,而对于政策的变动,基金是难以准确预测的。因此,我国证券市场的政策市特征无疑加大了我国基金业的系统风险。

2.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严重影响基金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国内基金业监管的法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国内目前基金监管所依据的是《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行业自律和基金管理人的自我监控尚处于探索之中。从实际的运作效果来看,我国基金管理中的委托人和代理人只是法律形式上的关系,委托人无法通过法律手段和制度安排来防范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当代理人未能履行诚信义务的时候,利益损失就不可避免,而当利益损失发生后,也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委托人追偿由于代理人行为不当所形成的损失。

3.投资者参与证券投资的意识淡薄,对基金缺乏认识。目前国内投资者对基金缺乏认识,一方面认为投资基金不如投资股票;另一方面认为投资基金不如存款,因为后者安全系数更高。其实,基金既有股票的收益性,又有存款的安全性,不过程度都略低些它是一种介于股票和存款之间的投资品种。投资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国内居民金融投资意识淡薄,参与证券投资的程度较低。

(四)基金品种单一

目前我国基金品种比较单一,从基金类型上而言,有开放式和封闭式;就投资对象而言,仅有股票基金或者说股票债券混合基金。一般而言,一个国家金融产品的丰富程度与该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育程度及开放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二、完善基金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我国基金绩效评价体系及机构

建立完善基金绩效评价体系及机构对投资者而言是大有裨益的。首先,投资者可以借此评价基金经理完成汇报率目标情况如何以及在投资过程中对风险的控制如何。其次,投资者还可以对基金之间、基金与实行被动投资战略的基准指数之间进行比较,评价其绩效情况。我国基金绩效评价及机构的建立与完善,不仅可以切实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加强对基金管理公司的风险防范,而且有助于基金管理公司之间的竞争,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使基金真正发挥“专家理财”的作用,充当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稳定器”。

(二)加速基金监管市场化进程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监管层应逐步调整对于基金的监管目标,加速基金监管市场化进程。市场化的监管包括:维护和促进市场的公正、公平、公开、高效和透明,保护基金持有人利益,防止基金业内的犯罪和欺诈行为。

(三)完善基金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及激励机制

人才素质是决定基金业发展的根本,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加人到基金行业是监管层和基金管理公司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要完善基金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组织基金从业人员的资格考试和认证,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完善从业人员的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建立包括社会监督在内的监督机制,督促从业人员格守职业道德。

(四)完善基金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基金的不断发展,许多问题由于法律法规的缺乏而无法得以及时公正的处理,往往是由行政政策取而代之,而行政政策的透明度和持续性通常很难得以保证,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其后果就是市场参与者自行其是,从而导致普遍违规甚至普遍违法。

因此,建立健全以《投资基金法》为核心的基金法律制度体系,使基金持有人、基金托管人、基金信托人、基金管理人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通过法律的形式得以确立,明确市场运行规则,从而逐步摆脱过去过分依赖行政指令的发展轨道,逐步实现我国基金业发展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五)推进产品创新,实现产品多元化

我国的基金管理公司应借鉴国际基金业的先进经验,结合国内证券市场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基金产品的创新,适时推出价值型、成长型、平衡型、指数型、行业型等基金品种,丰富基金的投资策略和投资风格,并根据市场变化积极探索推出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国际市场基金、保本基金、B股基金等,扩大基金的投资范围,引导储蓄资金和养老基金逐步进人资本市场,优化居民和企业的资产结构,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要求,从而推动基金业的良性发展。中国基金业未来得发展,还是充满希望的,10多年积累了很好的基础,现在也拥有很好历史性发展机遇。特别是新一轮证券行业创新发展,给基金业发展带来希望。规范契约主体行为,缩小契约“缺口” 建立“声誉”机制,促进基金契约自我履行构建第三方强制履约体系对促进中国基金业健康、稳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我相信中国基金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鸿儒.中国基金业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及其面临的挑战.经济研究参考2010(3):28-30 [2]巴曙松,陈华良,王超.2008年中国基金与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3]孙绍柏.浅议我国基金业风险管理.货币与资本.2010(4):96-97 [4]邢雷.我国基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1(2):42-44 [5]张启富.我国基金契灼不完全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怔券业研究,2005,(4).

[6]拉斯·沃田.契约经济学(第2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7]张小锋.我国基金投资策略研究.西安:西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8]艾伦.投资学精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9]贺显南,吉娴.我国契约型基金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 [10]肖欣荣,杨锐.中国基金投资行为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

第二篇:当前我国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出路

当前我国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出路

黄 宇王 薇张 敏孙斌赵峰峰吕学哲

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的晴雨表,在近几年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收入又成了一个十分引人关注的问题。1998年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指导方针,这反映出党和政府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它不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反映和落脚点,而且是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因素。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民收入缓慢增长的局面一直没有根本改变。到1997年时人均纯收入增长

4.6%,较1996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62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97年实际增长4%,增幅比1997年回落0.6个百分点。1998年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是来自工资性劳动报酬的增加,而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却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负增长。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10.34元,较1998年增长2.23%,增幅回落了1.77个百分点。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53.42元,较1999年增长了1.82%,回落了0.41个百分点。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改革以来农民收入增长问题遇到了相当严峻的局面,农民的收入连续4年增长幅度下降,相当部分粮棉主产区和以农产品为主要收入的农户家庭收入绝对额减少。

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速大幅度回落,从短期看是三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农业,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及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农民通过出售农产品增加收入的空间日趋狭小。其次是农村非农产业,受亚洲金融危机等环境变化影响,加上自身结构调整的滞后,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亏损面从上年的7%扩大到15%,从业人员净减少458万人,因而也不能对农民收入增长做出更多贡献。第三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随着国企改革的大力推进,城市下岗职工增多,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就业的竞争加剧,就业机会减少,再加上城市对外来农村劳动力的排挤限制,农民在农村以外寻求就业增加收入的道路愈来愈窄。除上述短期因素外,当前农民收入增长趋势还有更为深刻的原因,改革以来支持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手段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价格途径,刺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二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产业和就业结构的调整,20世纪80年代初期,前者作用较突出;80年代中期以后,后者效果特别明显;90年代以来 1

两种手段并用,但农民收入经过一段时期增长后,增幅突然回落,这就使得当前农民收入问题变得非常复杂,若不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必将积重难返。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若干思路

一、关于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农业仍是大多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提高农民收入,首先要把农业搞好。在计划经济时代,在产品短缺的情况下,关于农业质量问题对农民并不重要。当时消费者“饥不择食”对产品质量并不讲究。因此,那时农民搞“产量农业”,增产就能增收。现在农产品普遍供过于求,在这种形式下抓农业,就不能像过去那种一般意义上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适应性调整或边际性调整,而是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调整,是在农产品供给有余的格局下,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有一个新的飞跃。

第一,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从过去只注重产量的增加向稳量提质的方向转变。现在来自市场的信号清楚的告诉我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买方的挑剔性选择增强,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一些地方出现卖难,难就难在产量虽高,但品种质量不对路,不是市场无情,是品种质量对市场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靠产出能力的扩张,已很难让农民的钱袋鼓起来,所以要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积极推进结构升级,发展富有竞争力的优质农业、特色农业,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大力研究推广以提高质量为目的增效技术。必须清醒的看到,现在农民增收主要是依赖整体性的产业提升。因此要下决心压缩低质品种,扩大优质品种,尽快扭转品种单

一、产量型为主的格局。这同时就要求大力推广科技兴农,在思路上创新,大力提高科技对农业增收、农民增收贡献水平,把研究推广既能增产又能增质、增效的先进技术作为“重头戏”。农业科研部门要更新思路,把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效益型技术问题和培育优质品种作为首要任务,解决农产品品位低、质量不高的问题。同时,要对传统老品种进行技术改造,用新技艺、新工艺进行嫁接,加速农产品的更新换代。

第二,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发展特色农业,把各地的优势发挥出来。要向特色农业挖潜力、要效益。作为一个地区来说,不可能作到所有农产品都达到自给自足,通常选择最具本地优势的农产品加以重点发展,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并通过市场竞争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一个地区在某些农产品的生产方面有所不为,才能在另外一些具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方面大有作为,有所不为是为了大有作为,两者互为条件。国家提倡的多种经营并不是各个地区样样经营。我们不能看到市场上某种或某些农产品价高好销,就不顾当地具体条件地一哄而上。这种跟着市场后面转的做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比较稳妥的选择是,将当地条件与市场需求连接起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维护和提高产品的信誉,形成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和销售区域,并不断增强产品竞争能力,努力开拓新的市场,使区域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充分发挥和逐步扩大。根据产品品质特征与地域的专一性和生产的季节互补性,因地、因品种、因时选择市场空档,并根据市场多样化需求,发展不同档次农产品,形成高、中、低档并举的格局,有效保持特色、特质和特价。

第三,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增值也好,拓宽市场也好,还是靠加工。加工度越深,附加值就越大,市场也就越广阔。所以要下工夫改进农产品的采收、包装和贮藏保鲜技术,如分级精选、果实套袋、上蜡、印字等,改善农产品外观形象,提高档次,提高其附加值。

以上所谈提高农产品质量、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扩大农产品加工是搞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途径。

我们认为,除了上述大的主要调整以外,还有许多实际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有些地方出现产品销售困难,不完全是品质问题,也不完全是市场不需要,而是市场开拓不力,产品在市场上没有站住脚。所以,要求农村的经济组织者,增强市场意识,向市场低头,把市场的研究和开拓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摒弃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思维。还值得注意的是,各地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滞后,功能单一,设施简陋,根本不能满足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这是农产品市场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要把星罗棋布的“田头市场”升级为规范的批发市场,使农民便于销售,并直接感受市场供求价格信息。还有我认为农民普遍感到缺乏市场信息,各地应加快农村经济信息网建设,在各县市涉农部门和大型产品批发市场普遍建立农业信息终端和服务网,实施网上运营。

二、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农民增收困难,难就难在农民太多,不转移农业人口,农民增收就没有希望。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核心是向哪里转:

首先,乡镇企业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做出巨大贡献。乡镇企业由于资本密集度较低,其就业生成能力比城市国有企业要高得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现在,乡镇企业发展出现困难,面临的制度环境和市场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新的环境下,乡镇企业不可能在所有的行业都与城市企业展

开竞争。在经济发展制度结构调整,大部分行业生产能力出现相对过剩的情况下,乡镇企业要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保证乡镇企业持续增长和就业容量不断提高的关键。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目前仍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农产品的深加工大都在城市。乡镇企业应抓住机遇,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中西部地区既是农产品的主要产区,也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最具潜力的地方。今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主要在中西部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而且可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压力。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要求而言,农村第三产业总量不足,发展相对滞后。1997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全国为26.4%,农村仅为14.8%,第三产业占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全国为32.1%,农村仅为12.4%。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难以适应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须加快其发展:一是,重点建设好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开拓农村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二是,把交通、通讯、保险、金融、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作为重点,积极推动这些行业在农村的发展;三是,要开发农村房地产和旅游等新兴产业。

其次,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的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现象,从一个侧面表明,主要靠“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就地吸纳模式,已无法解决数3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我们必须面对重新选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道路这样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我们认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应成为今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所以必须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农民就近转入小城镇就业,与土地的关系维持一段时间,既可以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本和就业风险,又可有效的避免农民大量涌入城市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应在统一的规划下,以现有的县城为骨干,同时选择部分条件好的建制镇重点加以发展。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应主要通过自筹资金来解决,广开资金筹集渠道。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应本着共同享用,共同负担的原则来筹集,应鼓励农民自带资金进城办企业,发挥农民自己建城的积极性。此外,应搞活小城镇房地产市场,以地聚财,把出让土地使用权获得的收入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实现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结合,必须通过深化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育要素市场,来逐步打破乡镇企业的社区封闭性,为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创造条件。

三、关于加大对农业的支持问题

农业投资不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缓慢,从投资主体上看,包括国家,集体,个人投资不足;从投资形式上看,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收入水平低,农业生产成本高而比较利益低,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是农民近年来对农业投资积极性下降的重要原因。国家对农业政策的倾斜不够,加之政策落实不到位,使得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总额虽然逐年增加,但农业支出与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却不断下降。

为了加大对农业的支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要好好解决:

(一)现在农村有很多建设需要政府投入而政府未能投入,比如乡村道路,过去是地方财政拿钱,民办公助,现在地方财政困难无力投入。农村基础设施不改善,经济发展就受到制约。类似这样的问题今后怎么办,必须拿出一些实际的具体措施出来,国家基本建设只搞大项目,不管农村,这个做法应有所改变。

(二)有些该由政府支持的事,运做过程中又与财政原则相抵触。比如,产业化经营必须对龙头企业给予支持,一方面,它处于平均利润较低的行业;另一方面,它与大量的农户相连接,扶持它,等于间接地扶持了农户,但这些龙头企业是多种所有制形式,不应由财政拿钱去形成他们的资产。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好好进行研究。

(三)金融信贷怎么提供对农业的服务支持。目前,各类国家银行从农村吸收存款多,放款少,还有邮政储蓄,在农村也是只储不贷,农村资金正在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城市。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上还没有建立起来。支持农业,对农民来说,当前最亟待解决的就是金融信贷服务问题。必须尽快建立起对农业提供支持保障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没有最初的资本投入,农民即便看准的致富项目也上不了,收入就很难得到较快的提高。

四、关于减轻农民负担

目前农民负担仍在高位运行,加大了农民征收的难度,1978--1988年农民收入增速最快,实际达到年平均增长11.8%,农民负担运行平稳,但1989--1991年农民收入增长停滞,但负担性支出却连年增长,1992--1997年,农民收入增长波动加剧,农民负担增幅高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的12.6个百分点。

切实减轻负担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农民负担沉重是在农业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农村地方政府巨大的支出压力和向农民收费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双重作用的结果。从当前来看,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把农民负担减下来,的确对农民增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从长远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就必须着手进行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即首先应大力精简基层行政机构,压缩县乡和村级干部编制,切实从源头上减轻农民负担;其次,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将农民必须承担的合理的负担用制度形式规定下来,实行农村的税费改革,使农民负担收费有章可寻,增强透明度。农民负担问题解决的好就为农业增

效和农民增收营造了宽松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中央对这个问题很重视,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以上各种方法都有其可取之处,但作用大小是有区别的,我们要把工作重心放在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认为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因为农民增收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得靠农民自己,国家的投入和减负虽然都很重要,但毕竟属于外在因素,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集中于纯农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这两项,只有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过剩的农业人口从源头上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

主要参考资料

1.段应碧,“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经济问题》 2001年第8期

2.张开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途径探索”,《农业经济问题》 2000年第7期

3.马成文,“关于农民收入问题的系统分析”,《农业经济问题》 1998年第6期

4.段应碧等,“收入增长·就业转移·城镇化推进 ”,《农业经济》 1999年第3期

5.农业部课题组,“21世纪初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农业经济》 2000年第9期

6.《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7.李炳坤,“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经济问题》 2001年第3期

第三篇:浅谈我国当前财税体制面临的问题与改革出路

浅谈我国当前财税体制面临的问题与改革出路

刘华光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LiuHuaGuang

(GuangDongpolytechniccollege, Guangdongguangzhou, 510520)

作者简介:

刘华光(1976—),男,汉族,广东广州人,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税务

摘要:

自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税体制框架,增强了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了财政税收的稳定增长。然而,由于现行财税体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致使其在执行过程中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难以满足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不利于我国财税体制的科学发展。为此,进一步深化我国当前财税体制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我国当前财税体制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对财税体制深化改革的出路进行探析。关键词:财税体制;分税制;税制改革

一、我国当前财税体制面临的问题

(一)分税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分税制改革的目标是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然而其在执行的过程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其一,上下级政府之间呈现出事权模糊不清的现状,导致财政与事权不相匹配。虽然分税制财政体制在原则上明确了中央与地方地府的事权和财权,但是在执行中两者矛盾依然突出;其二,尚未规范划分财政收入预算级次,国地税的收征管不协调,同时在地方税收方面,其税收权利被严重弱化,财政收入空间一再被积压;其三,税收立法滞后,中央政府没有赋予地方政府足够的税权,并且其自身的税收管理制度也尚未健全;其四,转移支付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宏观税负不合理

这里的宏观代表的是一个国家,而宏观税负则可通过国家一定时期政府获得收入总量占同期GDP的比重来反映。政府获得收入总量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

税收收入、财政收入、政府总收入等等。收入表示方法的不同,会使判断宏观税负高低的结论存在较大差异,以2010年为例,通过计算得出的宏观税负比重如下:18.03%、20.4%、30.51%。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在2010年宏观税负的总体水平已经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并与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非常接近,但是,这与我国的现状却极为不符。现阶段我国的经济还并未达到先进国家的水平,社会发展程度也并不是很高,而宏观税负偏高,会造成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加重,这极其不利于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若是宏观税负始终保持这种偏高不下的情况,势必会对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实施带来影响。

(三)税制结构缺乏合理性

目前,我国税制结构存在十分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税收的整体覆盖范围较窄且税收的种类也不够完善。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尚未建立与不动产保有环节相关的财产性税种,并且与提供公共服务相关的税种也比较缺乏,如社保税、教育税等等,除此之外,一些可以对社会分配功能起到调节作用的税种也尚未纳入到税种体制当中。由此可见,对我国当前的税种进行健全和完善已经势在必行;其二,主体税种的结构十分不合理。我国虽然已经实行了双主体税制,即流转税与所得税并重,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双主体税制结构却并未形成,税制基本上仍是以流转税为主。若是不能尽快改变这一现状,会对主体税种间的配合以及收入的再分配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三,资源税的计税依据弹性不足。一直以来,我国的资源税采取的都是从量定额征收的方式,这种征收方式很难对资源过度开采起到抑制作用,极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四)预算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存在以下问题:其一,预算的覆盖面积较小。现行的财政预算没有全面覆盖到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存在庞大的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尚未将其纳入到政府预算体制和财政监管的范围内;其二,预算体系不健全。我国没有对社会保障预算,以及覆盖政府资产经营活动的独立资本预算进行单独编列;其三,预算管理体制存在缺陷。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的职责没有切实划分开来,使两者集于一身,在缺乏有效制约和监督机制的前提下,没有充分披露财政收支

信息,导致预算资金的分配不完善、不透明。预算在执行时,随意调整预算的情况频频发生,严重影响到财政预算的严肃性、规范性和执行效果。此外,财政预算与国家计划、中长期发展规划缺乏必要衔接,使得财政预算与国家发展规划呈现出脱节的状态;其四,我国现行预算编制方法有待于改进,存在准确性和科学性不足的问题。

(五)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性和透明性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现行转移支付项目设置过多,且实际操作不规范,难以与国际接轨;其二,“税收返还”仍然在中央对地方财政补助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其三,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较小,不足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比例的十分之一,而相比之下,专项转移支出规模过大,同时存在使用不规范、种类设置不科学的问题;其四,我国转移支付标准一直沿用“基数法”的方法进行确定和分配,导致中央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情况不合理

二、我国当前财税体制的改革出路

(一)建立健全分级分权财政体制

现阶段,我国税制新一轮的改革内容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项:出口退税制度改革;对各类企业的税收制度进行统一;对消费税进行完善,并合理扩大税基;增值税由传统的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并将设备的投资归入到增值税抵扣的范围当中;对个人所得税进行改进,实施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实行城镇建设税费改革,并在具备一定条件时对不动产征收统一的物业税,同时取消一部分相应的收费;在对税政进行统一的基础上,赋予地方一定的税政管理权;为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了适应新一轮税制改革的要求,应当建立健全分级分权财政体制。该体制应当符合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和税制改革的需要。可在合理设定政府层级的条件下,对各级政府的事权及支出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并对收入权利和能力进行合理划分。一方面应当持续不断地提高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并对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收入比例进行合理划分;另一方面应当强化中央与省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合理适当地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和支出责任,并对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支出比例进行合理划分。

(二)建立高效的财政管理体制

加快建立并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首先,应当逐步实行一体化的税收征管机构;其次,应建立以省、市为基础对县级财政进行管理的新型体制;再次,应对现有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最后,应建立地方公共债务管理制度,借此来对县乡政府的历史遗留债务问题加以解决。为此,应当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的债务融资权利,并为其创造一些正常的融资渠道,同时还应加大对地方债务的管理力度,可在对现有债务进行分类和分类处理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地方债务管理的新方法,有目标、有步骤、有计划地允许地方政府以收入债券的方式为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进行融资,随后按照实际情况,逐步扩展为一般责任的债券融资,进而形成规范、完整的地方公共机构债券融资制度。

(三)建立健全税收制度,构建公平合理的税负结构

我国应当建立健全税负结构公平合理、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首先,为了确定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应当进一步减轻纳税人税外负担,强化政府性收入的规范性,逐步取消体制外收入,在完善预算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稳步提升宏观税负水平;其二,提高国家税收收入中直接税的比例,使其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接近,推动以直接税为重逐步向以间接税和直接税并重的税收体系和税收结构转换,并对间接税和直接税进行优化配置;其三,促进增值税转型,完善各级政府的主体税种。我国可适当借鉴国际经验,将增值税和所得税全部纳入到中央财政主体税种的征收范围内,而将营业税作为省级政府的主体税种进行征收。同时,将新增加的物业税纳入到市、县乡政府的主体税种结构中,并建立健全环境税收,完善资源、环境税收的相关制度规范。

(四)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制

我国要根据国情需要,建立预算编制和执行相分离、国家中长期预算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协调的新型预算体系,并制定与此相应的预算管理制度。国家要不断扩大预算覆盖范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新型预算体系,使预算体系涵盖资本性预算、经常性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尽最大能力将政府所涉及的财政性收支活动均纳入到预算管理体系中。

(五)建立合理搭配的转移支付体系

该体系应当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与专项支付合理搭配为前提。首先,应当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整体比例,并对其结构比例进行合理安排;其次,应对增值税

分享以及税收返还制度进行改革,借此来稳定转移支付资金的来源;再次,应对现有的转移支付分配方法进行改革,建立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公式化资金分配制度。应对现有的以基数法为基础来确定转移支付数额和支付水平的作法进行改变,并积极探索采用包含以土地面积、区域人口、人均财政收支状况、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以及公共服务成本等因素在内的因素法对转移支付数额和支付水平进行测算,这样可以使计算的结果更加科学合理、详实具体。

结论: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为了解决我国财税体制面临的诸多问题,对其进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通过财税体制的改革不但能够对社会资源配置进行合理优化,而且还能够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这既有利于维持我国当前经济秩序的稳定,确保科学发现观的贯彻落实,同时,还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此可见,财税体制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恩胡.铁卫.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9(02).[2]刘晓萍.目前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进展及主要问题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04).[3]余海波.论现行财税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0(08).[4]王恩胡.铁卫.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9(02).[5]刘晓萍.目前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进展及主要问题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04).[6]张海霞.李力科.对我国地方税制改革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2).[7]陈华.我国财税体制改革思路分析[J].国际商务财会.2009(12).

第四篇: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当前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当前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面临的问题:

一是国有、集体企业参保人数大幅度下降。前段时间,各地养老保险通过扩大覆盖面,参保人数有较大幅度增加,这主要表现在非公有制企业。随着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各地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其参保人数占参保总数的比例上升较快。据调查,浙江湖州市由1999年的10%上升到去年的40%。但国有、集体企业的参保人数却大幅度减少。去年湖州市国有、集体企业参保人数占全市参保总数的比例,由1999年的85%下降到去年的58%。据统计,去年该市278家企业24055名职工实现了劳动关系的转换,其中离开企业的有16600多人,留在企业的只有4916人。同时,该市三资企业的参保人数这两年一直只占全市参保总数的2%,没有增加。

二是养老保险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调查表明,各地国有、集体企业使用的本地籍农村劳动力、外来劳动力,特别是建制镇以上办理工商注册登记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城镇自由职业者,并未全部纳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如对湖州市区8家民政福利企业、60家股份制企业的参保情况调查显示,共有职工16753人,参保的仅有3366人,占职工总数的20.1%。三是中断缴费人数增加。随着企业改制力度的加大,近年来,各地中断缴费的职工急剧上升。据调查,湖州市去年中断缴费24117人,比1999年的16383人增加了7734人,增幅47?2%。其中市区中断

缴费12232人,比1999年的9420人增加了2812人,增幅30%。市区中断缴费的人员中,男性为6933人?50岁以下6525人,50岁以上408人?,女性为5299人?40岁以下4782人、40岁以上517人?。四是退休人员增加。近年来,一大批破产企业职工提前退休,使退休人员队伍迅速增加。如湖州市去年离退休62193人,比1999年60743人增加了1450人,增幅2?4%,其中提前退休2777人,比1999年511人增加了2266人,增幅443%。去年市区离退休37702人,比1999年34592人增加了3110人,增幅9%,其中提前退休1873人,比1999年472人增加了1401人,增幅297%。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各地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如湖州市去年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由1999年的3.26个月下降到1.74个月,市区由1999年的可支付0.69个月下降到养老基金赤字1162万元。

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目前主要是:第一,思想认识上有差距。有的人片面认为,职工参保是增加了企业的负担,特别是新企业的职工年龄结构轻,没有或仅有少数退休人员,认为缴费多、回报少、怕参保吃亏;有少数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对参保抱着“随大流”、等待观望的思想,导致相当数量的职工不能参保,或只是给部分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第二,因企业停产、破产、改制后,失业人员生活较困难,想续保而无钱缴费;停产的企业和规模小的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使中断缴费人数增加,提前退休人员增加。第三,劳动者自我保障意识差,不知道也未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仅只对上班拿不到工资追问到底,但对未办养老保险却漠不关心。第四,社会保障法制不健全,对缴费的强制力不够,少数单位瞒报少报,有意欠费。

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

依法扩大覆盖面。各地养老保险虽然面临基金难以平衡的严峻局面,但扩面的潜力还很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扩大覆盖面。一是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参保政策。重点要研究新参保人员特殊情况的特殊处理政策,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参保政策和养老金计发衔接办法。要研究完善中断缴费人员的续保政策,完善各类企业及职工和自谋职业人员之间相互流动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与衔接的办法,规范缴费年限合并计算的政策,允许中断前后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解除企业转制分流职工及出中心的下岗职工缴纳社会保险的后顾之忧;要研究改进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把基本养老金水平与参保年限、缴费额相挂钩,使缴费额较高、参保年限较长的人员享受的养老金待遇相对较高;反之,享受的养老金待遇相对较低。要从运作机制上、政策制度上激励职工关心、监督企业参保和缴费。只有解决各类企事业单位和各类人员参保的具体政策措施,才能确保扩面目标的实现。二是进一步把握扩面工作的重点。将建制镇以上办理工商注册登记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及其职工、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城镇自由职业者等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同时,将企业使用的本地籍职工100%、外来劳动力30%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要形成只要开办企业、招用职工,就要参加社会保险的机制。三是进

一步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实施一把手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对当地社会保险工作负全责。进一步健全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领导三级责任制,把扩面任务层层分解、细化。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扩大基金筹措渠道。筹资渠道单一是各地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扩大基金筹措渠道。一是要重新核定企业职工工资基数。从今年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工资基数低于上年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统一按上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超过上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至300%以内部分,按实际工资核定缴费工资基数。超过上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上部分,不列入缴费工资基数。按上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有困难的特困企业,须书面申请,由当地财政、地税、劳动部门审核确定其缴费基数。二是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险费税务代征办法,提高征缴率。劳动部门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认真做好企业的申报登记工作,为地税部门提供准确的资料。财政、地税、金融、工商、劳动等部门要加强配合协调,建立通报制度。对企业缴费进行清查、核对,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减少瞒报少报、做到应收尽收,确保基金收缴率稳定在95%以上。三是要继续采取改制企业资产提留一块、国有土地使用权收益集中一块等办法,进一步充实养老保险基金。四是要按国务院和当地政府的要求,调整财政预算结构,压缩部门、事业单位支出,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同时,要积极探索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养老保险基金投入运营并收益的途径办法。

切实加强基金支出管理。一方面要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增加参保人数,加强基金的支出管理,强化基金监管,规范基金支出范围。一是完善退休制度,严格按国家规定办理企业职工提前退休审批。依法破产企业职工距离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由本人申请,经劳动部门批准,可以提前退休。这5年职工的基本养老金和应缴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费用由企业一次性缴纳给社会保险机构。同时,要适当核减提前退休人员的待遇,按每提前一年减发2%?不含个人帐户养老金?的基本养老金。除此之外,决不能随意开提前退休的政策口子。二是防止冒领养老金。当地劳动部门要与公安、民政部门联手,共同做好验证工作。要建立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罚机制。事前防范就是建立养老金发放的管理制度,严格申领人资格的确认、审核制度,死亡申报制度,计算机联网查询等。事后处罚就是要发现一起,从严查处一起,不但要追回冒领养老金,冒领人还要承担一定的经济和法律责任。三是试行“推后领取”养老金的办法。为切实做好中断缴费人员养老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可采取较灵活的政策,如对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缴费年限仍不足15年的人员,经本人申请,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同意,可继续按规定按月缴纳养老保险费,但最长不超过5年,以延期领取养老金。

第五篇:我国环境面临的问题

我国环境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此外,2000年我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我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

2、水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了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垃圾处理问题

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我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

5、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1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我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我国的农业来说是极大损失。

6、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我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我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3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我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我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8、加入世贸组织和环境问题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我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我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我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我国的环境问题。

9、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三峡工程是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定于2003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涉及库区两岸和整个上游地区)的影响,以及

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10、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我国是公约的签字国。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我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

二、我国环境问题国际履约压力沉重 需要深刻反省

1992年7月,中国第一个“21世纪议程行动方案”出台,这被研究者认为是我国首个由政府颁发的环保人物大奖“绿色中国人物奖”之第一届。主办方立志将“绿色中国人物奖”塑造成一个真正具有公众精神的奖。它的候选人名单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组委会将做到最大限度的透明和最广泛的参与,塑造出最具有公信力的社会品牌。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认真解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是个事关国计民生、事关民族未来的重大课题,“绿色中国人物”背后的故事也一定充满忧患。因此,我特别希望,这不仅是一个真正具有公众精神的奖,而且是一个促进政府和社会公众全面反省的奖,反省经济增长方式给环境带来巨大影响,反省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只有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才能达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

比如半个多世纪来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政策,以及延至今日的大城市对外来人口特别是外来农村人口的歧视政策,使大量人口滞留农村,带来了极大的环境、经济和人口压力。中科院曾通过卫星遥感,对我国西部12省区的土地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西部有1/5的土地承载力处于超负荷状态,造成许多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中国目前适宜生存的好地方只有国土总面积的1/3。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的人口从6亿增长到了13亿,多了一倍。而荒漠化及严重水土流失地区的面积各增加了约一倍半,中国可居住土地从600多万平方公里减少到300多万,少了一半。中国人每年搬动的土石方量是世界人均值的1.4倍。而据著名经济学家仲大军先生的分析,由于二元户籍制使大量人口滞留农村,中国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多生了一亿人口。

再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不公平不合理的产权安排(特别是在土地、矿产资源方面)以及缺乏科学的决策体制等方面的问题,用资源高消耗刺激经济高增长,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中国成为世界上自然资产损耗最严重的国家,45 种主要矿产15年后将剩下6种,5年以后60%以上的石油依赖进口;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单位GDP污染排放量则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劳动生产率却是人家的几十分之一。三分之一的国土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成为劣五类,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干净的水,一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清洁的空气,1500 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疾病和呼吸道癌症。

再比如,我国环境方面的国际履约压力也十分沉重。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如果火电厂燃煤排放的温室气体一旦超出人均4吨,我们国际履约的费用每年就要达到500亿;世界银行计算,2020年之后,我们仅为燃煤造成的疾病就将支付3900亿美元的费用,占GDP的13%。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造力,很大程度上缘于其对于自身的反省能力。加尔布雷思在其《好社会:人道的记事本》的开头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好社会是通过不断反省不断改进得来的。

自信的中国人应当勇于反省勤于反省。环保作为与人类自身的陈腐观念和腐朽做法做斗争的千秋伟大事业,更要高举反省的火把。希望每年一度的“绿色中国人物奖”成为全民反省的盛会,让我们与自然变得亲和友善。

下载探讨我国基金业面临的问题和出路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讨我国基金业面临的问题和出路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融资担保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一、当前我国融资担保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 中小企业普遍融资欲望与担保机构承保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 各家商业银行为了维护信贷资产的效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相继建立健......

    电子商务下我国物流业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电子商务下我国物流业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2008年 一、面临的困境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物流的发展已经经历了数十年,如在美国,其物流发展自19......

    我国产业投资基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xiexiebang推荐)

    我国产业投资基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投资基金在我国还是一项刚刚起步的崭新事业,市场对其的认识大都还停留在有关概念和作用的理论介绍上,而具体在实践中究竟如何运作、如何管理......

    我国行政伦理现状以及问题出路(★)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行政伦理现状以及问题出路 公共行政伦理不仅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中国公共行政伦理建设的......

    快递业发展面临六个问题

    快递业发展面临六个问题 快递业是物流行业分支中的高附加值业态。20多年来我国快递业从无到有稳步发展,市场潜力巨大。然而,随着国门的开放、外资企业的进入、民营企业的崛起,......

    2016年OTC医疗器械代理商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2016年OTC医疗器械代理商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首先毋庸置疑中国医药政策的走向是影响现阶段医药生态主要因素。2016年自山东疫苗事件后,国家食药监局在全国抛起了医药、医疗器械......

    浅谈我国物流业面临问题及解决方法论文

    浅谈我国物流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摘要:自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引入物流概念以来,由于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社会总成本,提升国......

    我国农业技术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一. 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一)工农关系不协调 我国自建国初始,由于受国外环境因素和本国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采取了工业发展优先发展的政策,即使是改革开放以后,也是长期采取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