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冤狱防范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共5则)

时间:2019-05-12 03:1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冤狱防范面临的问题和出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冤狱防范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第一篇:当前冤狱防范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当前冤狱防范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这些年纠正的冤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被冤枉的人都被刑讯逼供。归根到底,冤案发生是因为制度建设、权利保护不到位。

冤案发生的频率和制度设计的水平体现了社会、尤其是政府、执政党对冤案的容忍度。我们应该树立一个观念――不能够办一个冤案,把疑罪从无观念贯彻到底。

有一些制度是可以预防冤假错案的,如沉默权原则、非法证据排除原则、犯罪嫌疑人在被询问时享有律师在场权、关键证人对质权。

一方面通过制度完善,尽可能从源头杜绝冤案发生;另一方面通过司法人员努力,严格遵守司法程序,遵守当事人、辩护人的诉讼权利。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议提出要建立冤狱防范、冤案及时纠正的机制。对这个问题,我想谈三个观点。

古今中外都有冤案,但是中国的冤案略有不同

古今中外都有冤案,中国的冤案略有不同。在于中国的权利保护不到位、制度设置不到位。这是主因。

香港首席大法官李国能说香港没有冤案,这个我相信,因为香港地方小。但是像中国内地这么大地方,不可能没有冤案。英国很小,也有冤案,法国也有冤案,美国更有冤案,中国古代也有冤案。哪一个稍微大的国家说没有冤案?我觉得是不可能的。但是就目前来看西方国家的冤案有个共同的特点,例如《错案》所论述的那样,冤案发生是由于DNA技术等科学技术不够发达造成的。以前没有DNA这项技术,现在有这项技术纠正了很多冤案错案,如果更早一些就有这个技术,冤案就会少了,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同样地,人们以前比较容易轻信目击证人证言,以为证人既然亲自在场,他说的怎么可能会错;现在我们通过科学研究尤其是反复实验,发现目击证人犯错的比率很高,因此不再那么轻信目击证人的证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冤案。所以现代西方社会冤案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科技不够发达。

中国冤案发生的原因和西方不一样。最近这些年纠正的冤案,像佘祥林被指控杀妻,最后他妻子活着回来了;赵作海被指控杀害其邻居,最后邻居也活着回来了;杜培武被指控杀害他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最后真凶被发现了。这些冤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被冤枉的人被刑讯逼供。这和西方国家披露的冤案发生的原因是完全不一样的。科技不发达不是通过侦查人员的努力可以避免的事情,刑讯逼供则通过主观努力完全可以避免。

刑讯逼供不是说法律不禁止,1979年刑诉法就明文禁止。但是我们在禁止刑讯逼供方面制度不到位。我认为刑讯逼供是可以禁止的,只要愿意下决心去禁止。那么多年的顽疾,从1979年恢复法治建设以来,我们几乎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讲刑讯逼供,难道是不可治愈的癌症吗?其实是可以治愈的,就看愿不愿意下决心治愈它。有一些制度我们明明知道是可以防止冤假错案、可以防止刑讯逼供的,如沉默权、讯问时候律师在场权等,但我们不去确立,在法律上不去规定。我想,这是中国大陆冤案发生的最根本原因。

任何犯罪嫌疑人一旦被逮捕拘禁必须要告知他有权保持沉默、有权聘请律师,如果没钱请律师可以帮他。这是1966年米兰达案件宣布的规则。当年米兰达案最高法院法官一判完,全国媒体一起声讨,甚至尼克松总统也反对他,说这个制度太严厉了,让很多犯罪分子逍遥法外。尼克松之所以能上台就是因为这个事情;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帮助他登上总统宝座;他极力反对当时联邦最高法院颁布这个规则,并承诺选举胜利后一定设法改变这个规则,所以赢得了选民信任。他上台以后又促使议会通过了新规则。但是联邦最高法院颁布的规定,他没有办法改变,一直实施到现在,对于保护嫌疑人权益发挥了巨大作用。香港也是这样,香港为什么没有冤案,跟权利保护到位有关。

冤案发生的频率和制度设计水平体现了社会、尤其是政府、执政党对冤案的容忍度

我从无罪推定谈起。无罪推定其实在中国古代就已经作为一种观念形式存在。《尚书》说“与其杀不故,宁失不经”,就是说与其将可能无辜的人判处死刑,不如离经叛道将其放了算了。这说明在中国历史的源头无罪推定是有依据的,有丰厚的文化资源。西方也实行无罪推定。但是最开始起源于一些谚语,比如说布莱克斯通说“宁可错放10个也不错杀1人”,后来有人说“宁可错放20人也不冤枉1人”。有没有说宁可错放1万个也不错杀1人的?有没有说宁可错放100万也不错杀1人?如果宁可错放100万也不冤枉1人,刑事案件就没有冤案,就可以宣传中国大陆没有冤案,因为中国大陆每年刑事案件大约是八九十万件;如果宁可错放100万,就用不着刑事审判了。但是这不可能,任何一个社会除了特别小的像梵蒂冈可以做到这点,任何一个大国都不可能做到。

刑事审判有几种情况,一种是所有有罪的人都被定罪;一种是所有无罪的都不被冤枉;还有一种情况是大多数有罪的人都被定罪;最后一种情况是大多数无辜的人都不被冤枉。第一种情况是不可能的,所有有罪的人都定罪那就得把所有的人全部抓起来。有人建议说把15岁以上65岁以下男子全部抓起来大约可以做到所有有罪的人都不被放纵,我看即使这样也未必。第二种情况也不现实,你完全不起诉不定罪大约能实现这个目标。只有在第三种、第四种之间进行选择,是宁可冤枉更多的无辜者,还是宁可放纵更多的有罪者。制度是选择放纵更多的有罪者(无辜者被冤枉的可能性相应降低),还是选择冤枉更多的无辜者(有罪者逃脱惩罚的可能性相应降低)?我认为我们的制度选择了冤枉更多的无辜者。我们不能容忍一个有罪的人被放纵,所以只好在制度设计的时候选择冤枉更多的无辜者。

我们制度建设能不能到位,体现的是执政党、政府对冤案的容忍度。不是说明知道一个被告人是冤枉的还要冤枉他,事实上办冤假错案的那些人也都是好人。呼格案件的办案警察并不比别人更欠缺正义感,他可能比一般人有更强烈的正义感,他把这个人抓起来也是朴素的正义感,这个人强奸杀人不应该抓吗?而是说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容忍有罪者、可能的有罪者被放纵,能在多大程度上容忍可能的无辜者被冤枉。换句话说,我们会在冤枉可能的无辜者和放纵可能的有罪者之间到底选哪个?我想包括中国古代以及上世纪80年代之前,甚至包括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前,我们一直选择的是宁可冤枉更多无辜者也不放纵更多有罪者。这是一个观念问题,如果这个观念不解决,说再多也是无用的,接下来要讲的制度建设,也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只有当我们接受了宁可放纵更多的有罪者也不冤枉一个事实上的无辜者,只有我们确立了这样的观念,我觉得接下来的探讨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第二篇:当前我国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出路

当前我国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出路

黄 宇王 薇张 敏孙斌赵峰峰吕学哲

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的晴雨表,在近几年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收入又成了一个十分引人关注的问题。1998年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指导方针,这反映出党和政府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它不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反映和落脚点,而且是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因素。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民收入缓慢增长的局面一直没有根本改变。到1997年时人均纯收入增长

4.6%,较1996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62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97年实际增长4%,增幅比1997年回落0.6个百分点。1998年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是来自工资性劳动报酬的增加,而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却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负增长。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10.34元,较1998年增长2.23%,增幅回落了1.77个百分点。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53.42元,较1999年增长了1.82%,回落了0.41个百分点。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改革以来农民收入增长问题遇到了相当严峻的局面,农民的收入连续4年增长幅度下降,相当部分粮棉主产区和以农产品为主要收入的农户家庭收入绝对额减少。

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速大幅度回落,从短期看是三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农业,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及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农民通过出售农产品增加收入的空间日趋狭小。其次是农村非农产业,受亚洲金融危机等环境变化影响,加上自身结构调整的滞后,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亏损面从上年的7%扩大到15%,从业人员净减少458万人,因而也不能对农民收入增长做出更多贡献。第三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随着国企改革的大力推进,城市下岗职工增多,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就业的竞争加剧,就业机会减少,再加上城市对外来农村劳动力的排挤限制,农民在农村以外寻求就业增加收入的道路愈来愈窄。除上述短期因素外,当前农民收入增长趋势还有更为深刻的原因,改革以来支持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手段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价格途径,刺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二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产业和就业结构的调整,20世纪80年代初期,前者作用较突出;80年代中期以后,后者效果特别明显;90年代以来 1

两种手段并用,但农民收入经过一段时期增长后,增幅突然回落,这就使得当前农民收入问题变得非常复杂,若不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必将积重难返。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若干思路

一、关于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农业仍是大多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提高农民收入,首先要把农业搞好。在计划经济时代,在产品短缺的情况下,关于农业质量问题对农民并不重要。当时消费者“饥不择食”对产品质量并不讲究。因此,那时农民搞“产量农业”,增产就能增收。现在农产品普遍供过于求,在这种形式下抓农业,就不能像过去那种一般意义上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适应性调整或边际性调整,而是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调整,是在农产品供给有余的格局下,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有一个新的飞跃。

第一,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从过去只注重产量的增加向稳量提质的方向转变。现在来自市场的信号清楚的告诉我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买方的挑剔性选择增强,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一些地方出现卖难,难就难在产量虽高,但品种质量不对路,不是市场无情,是品种质量对市场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靠产出能力的扩张,已很难让农民的钱袋鼓起来,所以要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积极推进结构升级,发展富有竞争力的优质农业、特色农业,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大力研究推广以提高质量为目的增效技术。必须清醒的看到,现在农民增收主要是依赖整体性的产业提升。因此要下决心压缩低质品种,扩大优质品种,尽快扭转品种单

一、产量型为主的格局。这同时就要求大力推广科技兴农,在思路上创新,大力提高科技对农业增收、农民增收贡献水平,把研究推广既能增产又能增质、增效的先进技术作为“重头戏”。农业科研部门要更新思路,把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效益型技术问题和培育优质品种作为首要任务,解决农产品品位低、质量不高的问题。同时,要对传统老品种进行技术改造,用新技艺、新工艺进行嫁接,加速农产品的更新换代。

第二,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发展特色农业,把各地的优势发挥出来。要向特色农业挖潜力、要效益。作为一个地区来说,不可能作到所有农产品都达到自给自足,通常选择最具本地优势的农产品加以重点发展,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并通过市场竞争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一个地区在某些农产品的生产方面有所不为,才能在另外一些具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方面大有作为,有所不为是为了大有作为,两者互为条件。国家提倡的多种经营并不是各个地区样样经营。我们不能看到市场上某种或某些农产品价高好销,就不顾当地具体条件地一哄而上。这种跟着市场后面转的做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比较稳妥的选择是,将当地条件与市场需求连接起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维护和提高产品的信誉,形成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和销售区域,并不断增强产品竞争能力,努力开拓新的市场,使区域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充分发挥和逐步扩大。根据产品品质特征与地域的专一性和生产的季节互补性,因地、因品种、因时选择市场空档,并根据市场多样化需求,发展不同档次农产品,形成高、中、低档并举的格局,有效保持特色、特质和特价。

第三,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增值也好,拓宽市场也好,还是靠加工。加工度越深,附加值就越大,市场也就越广阔。所以要下工夫改进农产品的采收、包装和贮藏保鲜技术,如分级精选、果实套袋、上蜡、印字等,改善农产品外观形象,提高档次,提高其附加值。

以上所谈提高农产品质量、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扩大农产品加工是搞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途径。

我们认为,除了上述大的主要调整以外,还有许多实际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有些地方出现产品销售困难,不完全是品质问题,也不完全是市场不需要,而是市场开拓不力,产品在市场上没有站住脚。所以,要求农村的经济组织者,增强市场意识,向市场低头,把市场的研究和开拓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摒弃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思维。还值得注意的是,各地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滞后,功能单一,设施简陋,根本不能满足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这是农产品市场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要把星罗棋布的“田头市场”升级为规范的批发市场,使农民便于销售,并直接感受市场供求价格信息。还有我认为农民普遍感到缺乏市场信息,各地应加快农村经济信息网建设,在各县市涉农部门和大型产品批发市场普遍建立农业信息终端和服务网,实施网上运营。

二、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农民增收困难,难就难在农民太多,不转移农业人口,农民增收就没有希望。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核心是向哪里转:

首先,乡镇企业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做出巨大贡献。乡镇企业由于资本密集度较低,其就业生成能力比城市国有企业要高得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现在,乡镇企业发展出现困难,面临的制度环境和市场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新的环境下,乡镇企业不可能在所有的行业都与城市企业展

开竞争。在经济发展制度结构调整,大部分行业生产能力出现相对过剩的情况下,乡镇企业要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保证乡镇企业持续增长和就业容量不断提高的关键。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目前仍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农产品的深加工大都在城市。乡镇企业应抓住机遇,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中西部地区既是农产品的主要产区,也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最具潜力的地方。今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主要在中西部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而且可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压力。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要求而言,农村第三产业总量不足,发展相对滞后。1997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全国为26.4%,农村仅为14.8%,第三产业占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全国为32.1%,农村仅为12.4%。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难以适应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须加快其发展:一是,重点建设好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开拓农村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二是,把交通、通讯、保险、金融、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作为重点,积极推动这些行业在农村的发展;三是,要开发农村房地产和旅游等新兴产业。

其次,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的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现象,从一个侧面表明,主要靠“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就地吸纳模式,已无法解决数3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我们必须面对重新选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道路这样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我们认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应成为今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所以必须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农民就近转入小城镇就业,与土地的关系维持一段时间,既可以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本和就业风险,又可有效的避免农民大量涌入城市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应在统一的规划下,以现有的县城为骨干,同时选择部分条件好的建制镇重点加以发展。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应主要通过自筹资金来解决,广开资金筹集渠道。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应本着共同享用,共同负担的原则来筹集,应鼓励农民自带资金进城办企业,发挥农民自己建城的积极性。此外,应搞活小城镇房地产市场,以地聚财,把出让土地使用权获得的收入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实现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结合,必须通过深化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育要素市场,来逐步打破乡镇企业的社区封闭性,为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创造条件。

三、关于加大对农业的支持问题

农业投资不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缓慢,从投资主体上看,包括国家,集体,个人投资不足;从投资形式上看,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收入水平低,农业生产成本高而比较利益低,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是农民近年来对农业投资积极性下降的重要原因。国家对农业政策的倾斜不够,加之政策落实不到位,使得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总额虽然逐年增加,但农业支出与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却不断下降。

为了加大对农业的支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要好好解决:

(一)现在农村有很多建设需要政府投入而政府未能投入,比如乡村道路,过去是地方财政拿钱,民办公助,现在地方财政困难无力投入。农村基础设施不改善,经济发展就受到制约。类似这样的问题今后怎么办,必须拿出一些实际的具体措施出来,国家基本建设只搞大项目,不管农村,这个做法应有所改变。

(二)有些该由政府支持的事,运做过程中又与财政原则相抵触。比如,产业化经营必须对龙头企业给予支持,一方面,它处于平均利润较低的行业;另一方面,它与大量的农户相连接,扶持它,等于间接地扶持了农户,但这些龙头企业是多种所有制形式,不应由财政拿钱去形成他们的资产。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好好进行研究。

(三)金融信贷怎么提供对农业的服务支持。目前,各类国家银行从农村吸收存款多,放款少,还有邮政储蓄,在农村也是只储不贷,农村资金正在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城市。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上还没有建立起来。支持农业,对农民来说,当前最亟待解决的就是金融信贷服务问题。必须尽快建立起对农业提供支持保障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没有最初的资本投入,农民即便看准的致富项目也上不了,收入就很难得到较快的提高。

四、关于减轻农民负担

目前农民负担仍在高位运行,加大了农民征收的难度,1978--1988年农民收入增速最快,实际达到年平均增长11.8%,农民负担运行平稳,但1989--1991年农民收入增长停滞,但负担性支出却连年增长,1992--1997年,农民收入增长波动加剧,农民负担增幅高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的12.6个百分点。

切实减轻负担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农民负担沉重是在农业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农村地方政府巨大的支出压力和向农民收费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双重作用的结果。从当前来看,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把农民负担减下来,的确对农民增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从长远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就必须着手进行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即首先应大力精简基层行政机构,压缩县乡和村级干部编制,切实从源头上减轻农民负担;其次,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将农民必须承担的合理的负担用制度形式规定下来,实行农村的税费改革,使农民负担收费有章可寻,增强透明度。农民负担问题解决的好就为农业增

效和农民增收营造了宽松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中央对这个问题很重视,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以上各种方法都有其可取之处,但作用大小是有区别的,我们要把工作重心放在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认为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因为农民增收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得靠农民自己,国家的投入和减负虽然都很重要,但毕竟属于外在因素,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集中于纯农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这两项,只有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过剩的农业人口从源头上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

主要参考资料

1.段应碧,“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经济问题》 2001年第8期

2.张开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途径探索”,《农业经济问题》 2000年第7期

3.马成文,“关于农民收入问题的系统分析”,《农业经济问题》 1998年第6期

4.段应碧等,“收入增长·就业转移·城镇化推进 ”,《农业经济》 1999年第3期

5.农业部课题组,“21世纪初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农业经济》 2000年第9期

6.《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7.李炳坤,“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经济问题》 2001年第3期

第三篇:浅谈我国当前财税体制面临的问题与改革出路

浅谈我国当前财税体制面临的问题与改革出路

刘华光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LiuHuaGuang

(GuangDongpolytechniccollege, Guangdongguangzhou, 510520)

作者简介:

刘华光(1976—),男,汉族,广东广州人,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税务

摘要:

自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税体制框架,增强了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了财政税收的稳定增长。然而,由于现行财税体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致使其在执行过程中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难以满足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不利于我国财税体制的科学发展。为此,进一步深化我国当前财税体制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我国当前财税体制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对财税体制深化改革的出路进行探析。关键词:财税体制;分税制;税制改革

一、我国当前财税体制面临的问题

(一)分税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分税制改革的目标是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然而其在执行的过程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其一,上下级政府之间呈现出事权模糊不清的现状,导致财政与事权不相匹配。虽然分税制财政体制在原则上明确了中央与地方地府的事权和财权,但是在执行中两者矛盾依然突出;其二,尚未规范划分财政收入预算级次,国地税的收征管不协调,同时在地方税收方面,其税收权利被严重弱化,财政收入空间一再被积压;其三,税收立法滞后,中央政府没有赋予地方政府足够的税权,并且其自身的税收管理制度也尚未健全;其四,转移支付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宏观税负不合理

这里的宏观代表的是一个国家,而宏观税负则可通过国家一定时期政府获得收入总量占同期GDP的比重来反映。政府获得收入总量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

税收收入、财政收入、政府总收入等等。收入表示方法的不同,会使判断宏观税负高低的结论存在较大差异,以2010年为例,通过计算得出的宏观税负比重如下:18.03%、20.4%、30.51%。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在2010年宏观税负的总体水平已经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并与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非常接近,但是,这与我国的现状却极为不符。现阶段我国的经济还并未达到先进国家的水平,社会发展程度也并不是很高,而宏观税负偏高,会造成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加重,这极其不利于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若是宏观税负始终保持这种偏高不下的情况,势必会对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实施带来影响。

(三)税制结构缺乏合理性

目前,我国税制结构存在十分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税收的整体覆盖范围较窄且税收的种类也不够完善。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尚未建立与不动产保有环节相关的财产性税种,并且与提供公共服务相关的税种也比较缺乏,如社保税、教育税等等,除此之外,一些可以对社会分配功能起到调节作用的税种也尚未纳入到税种体制当中。由此可见,对我国当前的税种进行健全和完善已经势在必行;其二,主体税种的结构十分不合理。我国虽然已经实行了双主体税制,即流转税与所得税并重,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双主体税制结构却并未形成,税制基本上仍是以流转税为主。若是不能尽快改变这一现状,会对主体税种间的配合以及收入的再分配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三,资源税的计税依据弹性不足。一直以来,我国的资源税采取的都是从量定额征收的方式,这种征收方式很难对资源过度开采起到抑制作用,极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四)预算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存在以下问题:其一,预算的覆盖面积较小。现行的财政预算没有全面覆盖到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存在庞大的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尚未将其纳入到政府预算体制和财政监管的范围内;其二,预算体系不健全。我国没有对社会保障预算,以及覆盖政府资产经营活动的独立资本预算进行单独编列;其三,预算管理体制存在缺陷。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的职责没有切实划分开来,使两者集于一身,在缺乏有效制约和监督机制的前提下,没有充分披露财政收支

信息,导致预算资金的分配不完善、不透明。预算在执行时,随意调整预算的情况频频发生,严重影响到财政预算的严肃性、规范性和执行效果。此外,财政预算与国家计划、中长期发展规划缺乏必要衔接,使得财政预算与国家发展规划呈现出脱节的状态;其四,我国现行预算编制方法有待于改进,存在准确性和科学性不足的问题。

(五)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性和透明性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现行转移支付项目设置过多,且实际操作不规范,难以与国际接轨;其二,“税收返还”仍然在中央对地方财政补助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其三,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较小,不足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比例的十分之一,而相比之下,专项转移支出规模过大,同时存在使用不规范、种类设置不科学的问题;其四,我国转移支付标准一直沿用“基数法”的方法进行确定和分配,导致中央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情况不合理

二、我国当前财税体制的改革出路

(一)建立健全分级分权财政体制

现阶段,我国税制新一轮的改革内容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项:出口退税制度改革;对各类企业的税收制度进行统一;对消费税进行完善,并合理扩大税基;增值税由传统的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并将设备的投资归入到增值税抵扣的范围当中;对个人所得税进行改进,实施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实行城镇建设税费改革,并在具备一定条件时对不动产征收统一的物业税,同时取消一部分相应的收费;在对税政进行统一的基础上,赋予地方一定的税政管理权;为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了适应新一轮税制改革的要求,应当建立健全分级分权财政体制。该体制应当符合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和税制改革的需要。可在合理设定政府层级的条件下,对各级政府的事权及支出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并对收入权利和能力进行合理划分。一方面应当持续不断地提高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并对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收入比例进行合理划分;另一方面应当强化中央与省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合理适当地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和支出责任,并对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支出比例进行合理划分。

(二)建立高效的财政管理体制

加快建立并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首先,应当逐步实行一体化的税收征管机构;其次,应建立以省、市为基础对县级财政进行管理的新型体制;再次,应对现有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最后,应建立地方公共债务管理制度,借此来对县乡政府的历史遗留债务问题加以解决。为此,应当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的债务融资权利,并为其创造一些正常的融资渠道,同时还应加大对地方债务的管理力度,可在对现有债务进行分类和分类处理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地方债务管理的新方法,有目标、有步骤、有计划地允许地方政府以收入债券的方式为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进行融资,随后按照实际情况,逐步扩展为一般责任的债券融资,进而形成规范、完整的地方公共机构债券融资制度。

(三)建立健全税收制度,构建公平合理的税负结构

我国应当建立健全税负结构公平合理、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首先,为了确定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应当进一步减轻纳税人税外负担,强化政府性收入的规范性,逐步取消体制外收入,在完善预算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稳步提升宏观税负水平;其二,提高国家税收收入中直接税的比例,使其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接近,推动以直接税为重逐步向以间接税和直接税并重的税收体系和税收结构转换,并对间接税和直接税进行优化配置;其三,促进增值税转型,完善各级政府的主体税种。我国可适当借鉴国际经验,将增值税和所得税全部纳入到中央财政主体税种的征收范围内,而将营业税作为省级政府的主体税种进行征收。同时,将新增加的物业税纳入到市、县乡政府的主体税种结构中,并建立健全环境税收,完善资源、环境税收的相关制度规范。

(四)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制

我国要根据国情需要,建立预算编制和执行相分离、国家中长期预算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协调的新型预算体系,并制定与此相应的预算管理制度。国家要不断扩大预算覆盖范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新型预算体系,使预算体系涵盖资本性预算、经常性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尽最大能力将政府所涉及的财政性收支活动均纳入到预算管理体系中。

(五)建立合理搭配的转移支付体系

该体系应当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与专项支付合理搭配为前提。首先,应当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整体比例,并对其结构比例进行合理安排;其次,应对增值税

分享以及税收返还制度进行改革,借此来稳定转移支付资金的来源;再次,应对现有的转移支付分配方法进行改革,建立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公式化资金分配制度。应对现有的以基数法为基础来确定转移支付数额和支付水平的作法进行改变,并积极探索采用包含以土地面积、区域人口、人均财政收支状况、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以及公共服务成本等因素在内的因素法对转移支付数额和支付水平进行测算,这样可以使计算的结果更加科学合理、详实具体。

结论: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为了解决我国财税体制面临的诸多问题,对其进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通过财税体制的改革不但能够对社会资源配置进行合理优化,而且还能够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这既有利于维持我国当前经济秩序的稳定,确保科学发现观的贯彻落实,同时,还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此可见,财税体制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恩胡.铁卫.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9(02).[2]刘晓萍.目前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进展及主要问题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04).[3]余海波.论现行财税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0(08).[4]王恩胡.铁卫.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9(02).[5]刘晓萍.目前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进展及主要问题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04).[6]张海霞.李力科.对我国地方税制改革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2).[7]陈华.我国财税体制改革思路分析[J].国际商务财会.2009(12).

第四篇:当前面临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丰县行政服务中心

到县行政服务中心工作快一个月了,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目前中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一、行政服务中心内部分工和职责不明晰,人员配置不到位。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于2001年,批复编制10人。目前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只有8人,其中领导4人,办事人员4人。行政中心没有内部科室设立的批复,4名办事人员业务分工不明晰,很多工作大家都干又都不干,缺乏积极主动性。

二、大厅各窗口人员工作时间不能严格保证。由于行政服务中心在县开发区办公,距离城区较远,目前没有公交车通行,职工上下班在路上花费时间较多。且食堂没有开启,中午职工无法就餐,要回家做饭,造成中午十一点半各窗口就下班,下午两点上班。既无法保证正常的八小时工作制,也造成部分来中心办理业务的群众等待较长时间,从而影响了服务效率,造成了群众的不满。

三、服务态度有待进一步改善。在将近一个月的工作中,发现绝大多数窗口的工作人员都能礼貌接待,文明用语,规 1

范办理。但也发现个别同志不能准时到岗到位,早到的群众等待时间较长;部分窗口由于业务量大,群众咨询较多,特别是中午即将下班时,对来办理业务的群众态度存在不耐烦思想,有时语言简单冷淡,从而造成群众的投诉。

四、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目前各窗口基本能做到在受理业务的时限内办结,但还存在窗口受理,回局审核和审批的现象。除个别窗口外,绝大多数窗口在即时办结,提前办结方面还有很大工作要做。

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在认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广泛征求班子成员、中心工作人员、各窗口负责人及窗口工作人员意见,初步确立了“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改善服务,提高效率”整体工作思路,具体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明确职责分工,强化责任意识。行政中心三名副主任分别负责业务、督察和政工。经编办同意成立业务股、督察股和办公室三个内部科室,四名工作人员分别明确到各自科室和分管领导,各科室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和工作要求。明确要求各班子成员抓好各自分工,实行谁分管谁负责,哪方面出现问题追究哪方面负责人责任。

二、改善办公条件,营造良好服务环境。在广泛听取和征求各类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初步明确了立即要办和下步要

办的事项。在县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对网速升级、大厅业务指示牌设立、部分办公设施及电路维修、因业务量增加添加办理窗口等进行了立即办理,并收到了较好效果。对中午就餐问题,经多方联系,协调开发区,初步确定了下周开始试运行。就此可以中午12点下班,下午1点半上班,每天增加1个小时办公时间。另外对于工作人员反应较强烈的通行、服装和大厅通风问题,目前已初步联系了有关单位和相关公司,争取将此问题尽快解决。

三、强化考勤督察,切实改变窗口形象。在改善办公条件的基础上,严格强化督察。目前每天实行早上上班、中午上班和下午下班三次考勤。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早上要求比大厅人员早到半小时,下午下班晚走半小时。食堂开启后,将再增加中午下班一次考勤,做到一天四次考勤,从而确保正常的办公时间。在工作时间内,服务中心两名督察人员将随时在现场,实时监督各窗口整个服务过程。对出现的问题做到第一时间到场,第一时间进行协调,第一时间进行答复。做到能办理当场办理,不能办理当场给予明确答复,从而改善服务中心各窗口在群众中的服务形象。

四、熟悉窗口业务,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通过近一个月的了解,我认为整个服务大厅各项工作的开展,环境是前提,时间是保障,服务是基础,效率是根本。群众来办事,一想有个好的服务态度,二想有个快的办事效率。目前要求

服务中心全体人员都要认真学习各窗口业务流程和办结时限要求,业务股室要认真钻研各窗口之间的业务联系,尽最大可能压缩各窗口业务办理之间的传递时间。特别是下一步围绕县里的“三重一大”项目和“总部经济”发展需要,服务中心准备成立“三重一大”项目和“总部经济”服务窗口,协调各窗口开展会办和联办业务,目前已经初步和工商、银行、国税、地税和质监窗口进行沟通。下一步将明确一个窗口受理,各种手续全过程办结。将正常的审批时间压缩一半以上,真正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2012年3月5日

第五篇:探讨我国基金业面临的问题和出路范文

探讨我国基金业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摘要:中国基金业曾经有过一段受诟病的历史,对倒、倒仓等市场操纵行为一度让基金的诚信形象跌入谷底。经过10年摸索和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金公司的规模和实力也今非昔比,对于改善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促进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加快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繁荣资本市场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基金业深层次的矛盾依然悬而未决,其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改革任重道远。完善基金管理要从拓宽资本来源渠道,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速监管的市场化进程以及推进产品创新,实现产品多元化。加强我国基金托管人的监督工作、丰富基金的品种、强化基金管理公司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基金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基金监管等方面来应对我国基金业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内部治理 外部治理 产品多元化

我国的基金业起步于1998 年,至今已有逾十年的发展历程。尽管历史不长,而且期间还遭遇到了多年熊市的煎熬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新兴的基金业仍然能在困难中快速发展壮大,短短十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国外百年的基金发展历史。2008 年的金融危机不仅教育了投资者,也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我国基金行业的竞争模式。随着《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及各种基金的规范设立,我国基金业迅速发展,并已逐步成长为我国证券市场上影响力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但是,我国基金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来自外部的客观问题和基于内部治理范畴的问题。本文仅对我国基金业面临的来自内外环境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证券市场环境对基金业发展存在很大制约

1.我国基金市场发展了这么多年,缺乏竞争性可能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性。这个特征既代表了中国基金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也可能是中国基金市场这些年出现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深层次市场原因,因为只有十几家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市场,显然是一个“寡占”性的市场,在这种状况下的市场必然导致市场定价及游戏规则相对更有利于卖方。竞争性的基金市场既是政策推动的方向,应该也是解决“寡头”型市场问题的历史的逻辑的选择。所以,一个竞争性的基金市场的即将到来是解决中国基金市场现有问题及其本身进步的重要手段。2.投资者无从分析哪些基金更适宜长期投资,往往只好等到年终报表出台时仅凭业绩一项来考核基金的水平。这种现象反过来又会促使基金只注重年终业绩水平。为了年终业绩不惜违规违法操作,甚至制造账面上的虚假盈利。其实,对于基金的评价应该是方方面面的综合评价,那些操作过程、操作理念属于长期稳健型且运营业绩优良的基金才有真正的投资价值,投资者才能同这样的基金一起共享收益。而我国恰恰缺少一套像这样对基金进行全面考核的评价体系。

(二)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隐患

开放式基金由于其开放的特点,申购和赎回都将对基金公司的运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基金管理公司的生命线。从目前的情况尤其是从封闭式基金的运作情况看,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两大问题:

1.基金管理人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基金的持有人与管理人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人期望资产增值最大化, 代理人期望代理效用最大化, 两者的目标函数不完全一致, 这就产生了激励不相容的委托代理问题。由于我国的基金是由基金管理公司成立的, 而基金管理公司的大股东一般都是证券公司、银行或者信托公司。这样, 在基金持有人利益与基金公司控股股东利益发生矛盾时, 基金管理公司往往不是服务于基金持有人, 而是服从于基金管理公司的控股股东的利益。这时基金管理公司的运作目的也就不再是为持有人增加收益, 而是动用基金资产通过关联交易将利益输送给控股股东, 从而损害基金投资者的利益。

2.监察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现有的基金管理公司中不设法律部和内部审计部,监察核稽部身兼三部的职责。整个监察体系不够完善的地方有:(1)监察行为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目前的法律对基金与基金、基金与发起人及关联企业、基金与基金管理公司、基金及基金从业人员等关系,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因此需要基金管理人制定相应的监察条例。(2)缺乏职业道德教育。(3)忽视对监察人员的监察。(4)外部监察不到位。基金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造成的,并非基金公司一家之过,但基金公司改进内部控制制度责无旁贷。

(三)我国基金业发展所面临的外部治理范畴问题

1.证券市场的政策市特征加大了基金业的系统风险。我国的证券市场是在政府主导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尽管市场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在增长,但是政策仍然是决定我国证券市场走向的首要因素。一般而言,基金投资组合只能分散非系统风险,却对系统风险无能为力。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政策市特征,只有能够准确预测和及时掌握政策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投资决策,才能够分散系统风险,而对于政策的变动,基金是难以准确预测的。因此,我国证券市场的政策市特征无疑加大了我国基金业的系统风险。

2.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严重影响基金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国内基金业监管的法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国内目前基金监管所依据的是《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行业自律和基金管理人的自我监控尚处于探索之中。从实际的运作效果来看,我国基金管理中的委托人和代理人只是法律形式上的关系,委托人无法通过法律手段和制度安排来防范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当代理人未能履行诚信义务的时候,利益损失就不可避免,而当利益损失发生后,也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委托人追偿由于代理人行为不当所形成的损失。

3.投资者参与证券投资的意识淡薄,对基金缺乏认识。目前国内投资者对基金缺乏认识,一方面认为投资基金不如投资股票;另一方面认为投资基金不如存款,因为后者安全系数更高。其实,基金既有股票的收益性,又有存款的安全性,不过程度都略低些它是一种介于股票和存款之间的投资品种。投资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国内居民金融投资意识淡薄,参与证券投资的程度较低。

(四)基金品种单一

目前我国基金品种比较单一,从基金类型上而言,有开放式和封闭式;就投资对象而言,仅有股票基金或者说股票债券混合基金。一般而言,一个国家金融产品的丰富程度与该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育程度及开放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二、完善基金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我国基金绩效评价体系及机构

建立完善基金绩效评价体系及机构对投资者而言是大有裨益的。首先,投资者可以借此评价基金经理完成汇报率目标情况如何以及在投资过程中对风险的控制如何。其次,投资者还可以对基金之间、基金与实行被动投资战略的基准指数之间进行比较,评价其绩效情况。我国基金绩效评价及机构的建立与完善,不仅可以切实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加强对基金管理公司的风险防范,而且有助于基金管理公司之间的竞争,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使基金真正发挥“专家理财”的作用,充当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稳定器”。

(二)加速基金监管市场化进程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监管层应逐步调整对于基金的监管目标,加速基金监管市场化进程。市场化的监管包括:维护和促进市场的公正、公平、公开、高效和透明,保护基金持有人利益,防止基金业内的犯罪和欺诈行为。

(三)完善基金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及激励机制

人才素质是决定基金业发展的根本,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加人到基金行业是监管层和基金管理公司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要完善基金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组织基金从业人员的资格考试和认证,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完善从业人员的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建立包括社会监督在内的监督机制,督促从业人员格守职业道德。

(四)完善基金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基金的不断发展,许多问题由于法律法规的缺乏而无法得以及时公正的处理,往往是由行政政策取而代之,而行政政策的透明度和持续性通常很难得以保证,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其后果就是市场参与者自行其是,从而导致普遍违规甚至普遍违法。

因此,建立健全以《投资基金法》为核心的基金法律制度体系,使基金持有人、基金托管人、基金信托人、基金管理人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通过法律的形式得以确立,明确市场运行规则,从而逐步摆脱过去过分依赖行政指令的发展轨道,逐步实现我国基金业发展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五)推进产品创新,实现产品多元化

我国的基金管理公司应借鉴国际基金业的先进经验,结合国内证券市场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基金产品的创新,适时推出价值型、成长型、平衡型、指数型、行业型等基金品种,丰富基金的投资策略和投资风格,并根据市场变化积极探索推出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国际市场基金、保本基金、B股基金等,扩大基金的投资范围,引导储蓄资金和养老基金逐步进人资本市场,优化居民和企业的资产结构,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要求,从而推动基金业的良性发展。中国基金业未来得发展,还是充满希望的,10多年积累了很好的基础,现在也拥有很好历史性发展机遇。特别是新一轮证券行业创新发展,给基金业发展带来希望。规范契约主体行为,缩小契约“缺口” 建立“声誉”机制,促进基金契约自我履行构建第三方强制履约体系对促进中国基金业健康、稳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我相信中国基金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鸿儒.中国基金业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及其面临的挑战.经济研究参考2010(3):28-30 [2]巴曙松,陈华良,王超.2008年中国基金与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3]孙绍柏.浅议我国基金业风险管理.货币与资本.2010(4):96-97 [4]邢雷.我国基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1(2):42-44 [5]张启富.我国基金契灼不完全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怔券业研究,2005,(4).

[6]拉斯·沃田.契约经济学(第2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7]张小锋.我国基金投资策略研究.西安:西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8]艾伦.投资学精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9]贺显南,吉娴.我国契约型基金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 [10]肖欣荣,杨锐.中国基金投资行为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

下载当前冤狱防范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冤狱防范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产经动态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4月我国经济运行存在积极的变化因素,给经济企稳回升增添了动力和信心。但是,部分经济指标上下反复的波动走势,增加了经济走势的不确......

    当前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于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正义与公平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前,我国......

    浅析当前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

    浅析当前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 涟水县团县委 朱虎成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19世纪中期,......

    当前成本会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成本会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想发展除了自身增强市场竞争力之外,还要加强自身的企业管理,减少成本支出,最大程度地增加企业的资金,因此......

    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一年,成就是惊人的.在世界舞台上,没有那个国家通过非掠夺的方式取得过如此成就.在这点上华夏儿女有自信和骄傲的资本!但是发展三十年也使中国面临的问题越......

    当前城市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当前城市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城市管理是一项社会性系统科学,属城市软环境建设范畴,是城市的形象、政府的形象,也是城市市民的形象。近年来,我国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各地城市框......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摘要:本文由作者查阅多手资料,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状况,仔细概括总结出几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认真解释和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和可能......

    浅析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作者介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