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扶贫工作体会
扶贫工作体会
第一、思路扶贫要先行。困难企业要实现脱贫致富,必须要有正确的战略发展规划,选准发展项目,理清工作思路。也就是说,要从战略层面去考虑扶贫,引导困难企业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建立和优化适应市场需求、适合自身实际的支柱产业。大方向选对了,才不会走弯路白忙活。近年来,区局从全局的战略高度统筹谋划,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为各困难企业指明了发展道路,确定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并扶持上马重点项目。我们欣喜地看到,困难企业以区局的战略部署为指南,将工作思路具体化、明细化,积极整合现有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真抓实干,努力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转机和生机。
第二、观念扶贫要注重。困难企业中,悲观、消极、畏难情绪严重,等靠要思想大有市场。为此,思想观念扶贫犹为关键。必须注重引导干部职工彻底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正视眼前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树立信心,鼓舞士气,振作精神,努力奋斗。思路决定出路,行动源于信念,只有更新观念端正思想,迎难而上,干部职工团结合作,全力以赴搞建设谋发展,才有可能打赢脱贫致富这场攻坚战。
第三、人才扶贫是保障。由于种种原因,困难企业职工队伍年龄普遍老化,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极为缺乏,人才断层现象非常严重,这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最主要的阻碍。区局安排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困难企业挂职,正是实施人才扶贫的重要一环。实践证明,挂职干部能够将原单位好的工作经验带去,以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出点子,想办法,抓生产,积极推动扶贫项目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挂职单位工作的开展,挂职干部本人也从中得到了锻炼和学习,提高素质增长才干。人才扶贫的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继续发扬,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中青年干部挂职扶贫的长效机制,为扶贫工作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第四、扶贫工作应从职工的切身利益抓起。扶贫帮困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形象工程,而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发展工程。扶贫要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要从职工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抓起,设身处地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和帮助职工优化产业发展生产,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帮扶工作所带来的实惠和变化,争取得到职工的理解、配合和支持,从而打开帮扶工作的新局面。
第五、资金扶贫效果显著,但也应正确对待。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有了再好的发展思路和项目,缺少资金也难以实施。而对于困难企业来说,由于经济状况窘迫,融资能力差,资金最为紧缺。垦区优势企业认真按照区局部署,充分发挥了农垦人大公无私的精神,及时足额安排帮扶资金和物资,为帮扶对象解决了燃眉之急。这种帮扶犹如雪中送炭,效果显著,为困难企业注入发展动力,使其获得了新生。但是,作为困难企业,切不可因之有等、靠、要思想,而应该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在谋求发展中想方设法,多渠道筹资融资,实现由“外部输血”向“自身造血”的转变,这才是长远之计,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
第二篇:扶贫助学志愿者工作体会
对我来说,其实刚开始我并不了解这个社团是干什么的,只是当时想进入一个社团而已,听到朋友说晨曦计划这个社团不错,但我还是有点不相信,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时间让我学会了许多,让我学会了在活动中也是有欢声笑语的,也悲伤的。
经过刚开始的两次面试,看着同学们自我介绍着,说着加入社团之后要做什么以及对这个社团了解有多少。经过面试我幸运地进入了这个集体,让我能够参加这个社团的每一个活动,分享其中的快乐。让我在培训的时候知道了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听着老志愿者给我们将他们生活经历的时候,我知道了想要有好的回忆就要自己亲自去体验去理解生活中的每一的细节。在参加元旦晚会的时候,同学们有唱的,有跳的,有讲笑话的,让我看到了这个社团中的每一个志愿者都在用心的做他们 的事,所以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笑脸都是真诚和热情的。渐渐的让我越来越喜欢这个社团了。
在这个假期要回访学生和推荐学生,起初我还以为做这个工作会很难呢,怕被人家拒之门外。可是真正的去做的话,只要你用心,其实一点也不难,用笑脸和爱心去回访每一个学生,他们就会用相同的方法回报你的,即使有时候是有点麻烦,比如说给回访的学生买东西,有时候他们说不清楚,得跑几次去买,买东西时有的地方不开发票,得去找有开发票的地方去买东西,虽然有点麻烦,但在你跑的过程中,你也学会了以后买东西怎样砍价,所谓买东西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定价的。到学生家里回访他们的时候,大多数的人都会热情的招待你,把他们家认为最好吃端到桌子上来来让你吃。记得有一家我去拜访的时候我不吃人家的东西人家就不让我回家,真的是太有意思了。还有假期做回访的时候,所乘的交通工具也不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摩托车了,虽然做上面有点冷,但不缺乏乐趣,你坐在上面如果开得快的话,你的头发就被吹得很高,而且耳朵感觉度快掉了,以前害怕坐摩托车的我,现在突然倒喜欢它了,呵呵,这也是一件好事啊,省的我在被别人以后骂我恐车症了。
当然也有让你不高兴的时候,就是,在你推荐学生的时候,在村长哪儿让他给我们填一下村庄调查问卷,他只是给你盖了一个章,其他信息让你去填,大人村长说人家确实很忙,最后没办法,内容找了村里的老会计填写了一下,这才算完成了任务,但这只是我们所做工作的其中一项,到学生家里推荐学生的时候,刚开始人家还不信有这么好的事可以资助他们的孩子上学,所以我们还得给他们举例子说服他们,让他们接受我们的意见,还有说服成功后,写推荐信息表是要用相片,他们说家里有慢慢给我们找,单去要了几次,都还说没找呢,等你上学快要走了,你又去一次,人家却说没照片,这确实让你很无语。
我所说的也就这些了,我的感觉呢有好也有还,让我在人生经历中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我很高兴加入了这个社团,它让我的生活中有添加了精彩的一面。我想这将也是我的一份美好回忆。
第三篇:扶贫小体会
我的扶贫小体会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教育战线上的每一名教师都很用心,把扶贫工作看得和给学生上课一样重要,选择周末、课余时间,在不影响给学生上课的情况下,下乡入村,走访贫困户。有时晚上回来已经华灯初上,万家灯火,有时失约了和朋友们周末的聚会,但是,心里却暖暖的,因为,我们在用实际行动践行“两学一做”,实践共党员的宗旨,助推精准扶贫,也许我们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很多种微不足道的力量加起来就是一股强大的正能量。
我帮扶的贫困户户主名叫王东利,父亲患癌症,为给老父亲治病,王东利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今年夏天,老父亲过世了,留给王东利巨额的外债。老母亲年迈多病,吃药看病需要钱;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妻子必须在家照顾他们。因此,家庭的重担只能落在王东利一人身上。王东利不得不远走他乡,常年在外打工。王东利妻子的哥哥在城北小区租了房子,平时由于工作原因,很少常住,就将王东利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接过来住下。王东利女儿王欣在岐山县第三初级中学九4班读书,儿子王京辉在岐山县城关小学四年级读书。这样看来,因为妻子要在城里照顾两个孩子,所以地里只能种一些农村人所说的“懒庄稼”,就是玉米、麦之类,好管理,也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样的结果就是他们的收入相应少了很多。
但是,面对现在教育的格局,农村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未来能够“靠知识”吃饭,不用像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流浃背却收入甚少,有句古话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而在农村人的心里,富和穷大体上还是由知识来决定的,其实这样想的时候,我们倒也庆幸农村人观念的转变,不会再有为了给家里增添劳力而让孩子辍学的情形,就算以后没有迈入大学的校门,但是接受了高等教育,就算种地,也应该是科学种地,而那时的收入我想不会比工薪阶层差多少,毕竟现在这个时代,没有知识是寸步难行的,很多农耕器具都是需要研究一番才能顺利的投入使用中的。
平时,我常会抽时间和王东利的妻子多沟通,以便了解更多,才能精准扶贫。这样做的时候,刚好了解到她的女儿是在我所执教的学校读九年级,我便利用课余时间帮她辅导作业。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还不太习惯,每次都要我去班里找她,几次之后,她可以主动拿着习题、作业来找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孩子的性格、成绩逐步得到了提高。瞬间,我体会到了助人为乐的快乐,感到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王东利的妻子连连道谢,王东利也通过电话表示了谢意。当然,我,不是来要称赞的,是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努力,切切实实的做一些事情。
我心里也明白,扶贫不是一日之功,就像学习一样,循序渐近,慢慢改变,需要我们的努力。
第四篇:精准扶贫体会
精准扶贫体会
循着曲折的山路,我再次走进**和***这两位精准扶贫户家。一路上,坎坎坷坷,正如我们这些平凡人的人生。有人说,人生来就是受苦的,可是不管怎样人总是再往好的方向努力。就像**家,深居大山深处,一家三个女儿,个个读书要钱。夫妻俩整日辛劳还是生活拮据。后来国家政策好,家里建了新房。三个孩子读书个个都享受了政府生活资助。今年还得到了四千元产业资金补助用来养殖山羊。如今他家是越过越好,孩子读书不愁,家中新房不愁,山羊的销路也越来越好。他们已经一步步接近小康的标准。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家庭则是多灾多难。一个爷爷卧病在家无人照看,奶奶租着房子照顾读幼儿园的小孙女。***在外打工,而他的妻子又不幸遭遇车祸腿部残疾。老奶奶领着我们到他家去时,说起家里的事情一脸辛酸,透露着无可奈何。我将新的扶贫政策细细的讲给她听,她连连说着感谢的话。可是她也感到忧愁,大字不识不会写申请;生了病住院也不知道在哪报销。我告诉她以后这些事可以找我,我来帮她,她直说着感谢。不过今年她的生活已渐渐好转,房子翻新了还得到了翻新的资助,孙女在幼儿园已经享受了两年的生活资助。希望她的生活能越来越厉好,让这个劳苦了一辈子的老人享受到舒心安心的好日子。
第五篇:学习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体会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秉承“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引领全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在扶贫领域,总书记更是在重要会议、重要时点、重大场合反复强调脱贫攻坚,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深刻把握和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推向了新境界。仔细体会总书记的成长和他对人民倾心、对扶贫关注,我们不难发现,这背后蕴含着强烈而赤诚的人民情怀。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既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情怀萌发的路径。在梁家河插队工作期间,他与群众朝夕相处、同甘共苦,同人民群众建立起血肉联系,既实现了自身从彷徨到自信的转变,又实现了从不懂基层到了解实际的转变,更是在此期间润物无声地萌发了他的人民情怀。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他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
如果说,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是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萌发的,那么就可以说,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是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成长的。从为梁家河人民打坝、挑粪、发展沼气,到为正定县谋人才、抓项目;从在福建推行的“四下基层”作风和强调“笨鸟先飞”意识,提出“真扶贫、扶真贫”,推动解决“茅草房”和“连家船”问题,到浙江提出“努力使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战略”、强调“现代化建设不能留死角,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也不能掉队”。无论是村、县,还是市、省,乃至中央,总书记的话语、行动,决策、部署,无不真切的体现了他人民情怀在工作实践中的茁壮成长。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既是人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来自于他长期以来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同群众甘苦与共的实践历练,也来源于其革命家庭优良家教家风的耳濡目染。作为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对于家风的言传身教堪称典范。他始终高度重视党群关系,并认为“没有群众的支持,就没有我们的一切。”更是教育子女们,“雪中送炭惟吾愿”,“为人民服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习仲勋同志以人民为中心的家风家育,犹如阳光雨露一般,深深地滋养着习近平同志的人民情怀。这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代际传承的一个缩影。
作为党校的青年干部,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相关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打赢扶贫攻坚战的信心。更要在工作和学习中注重培养人民情怀,传习党的优良传统,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并以此来推动其他工作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