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富法则读书笔记
来而不往非礼也嘿嘿。谨以此读书笔记恭贺英利姐姐加盟读书视野版这可是我第一次如此用心读书并以文字记录笔记的呀!!
该书是作者基于美国国情写的一本关于投资理念方面的书虽然具体情形不一定适合国内投资情形但作为一种投资理念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作者拥有铲除一再重演的投资错误的使命感他的投资经验和精辟的见解适合所有愿意“聪明致富”的人。
在正式笔记前先简要介绍一下本书作者布莱特·麦克蒂格布莱特·麦克蒂格是华尔街成功的基金管理人也是美国广播、电视投资栏目的著名主持人。
作为一个设想布莱特·麦克蒂格一直想给一般客户写一本关于如何获得和积累财富的参考书并把它列为退休后的首要任务。但是在接触了大量投资人以后他发现有太多的人怀抱着错误的理念在与致富相反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他不禁自问:为什么投资人总是要用血淋淋的经验来换取教训?为什么那么多一生勤奋的人最终却无法颐养天年?
于是在客户的不断催促下他总结十几年来的工作经验与心得仔细检视那些在金钱游戏中打滚的经纪人与投资者所犯下的种种错误找出投资老手亦不能幸免的投资盲点:对500多位从一无所有到最终积累了成百上千万美元财富的投资人进行了调查分析他们的致胜之道终于归纳出本书的精髓——10大致富法则。
第一章 法则1 设定目标
行事若有计划一切自有依据;反之则不免流于冲动。
热诚是开创新计划的原动力;设定目标却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故作者很自然将设定目标列为10大致富法则的首要任务!
设定目标并不等于达成目标不是每个目标都能心想事成任何目标的设定必须预留失败的空间以供回旋。失败本身并非一无可取而是让你反求于己、重新思考并采取正确的行动。请切记设定目标时并没有所谓“失败与否”的问题有的只是结果的不同而已。
设定财务目标的过程正是构造整个“创造财富”观念的重要基石。设定财务目标其实很简单可以理解为以下各种以备未来所需的目标:
1、设立紧急周转用的基金;
2、保障家人的财务安全;
3、确保财产的顺利转移等等
财务目标应该有短、中、长期之别设定财务目标的最终目的在于财务独立。那么何种财务计划才成功可行?它应该是一种可以提供给你基本生活保障的计划这些基本生活保障包括:每月房贷或租金、水电费、食物费、保险费、交通费与各种财产税款。经年累月、持之以恒的储蓄将使你日后品尝到甜美的果实。此时你投资组合所产生的利息收入已足以支付基本开销而你只需要10年的时间就可达成此目标。但前提是你必须每年储蓄你收入的15%再将每年加薪部分储蓄下来。当你持续不断地实行该储蓄计划最终将实现财务独立的目标。
致富之道:
相信10年内必可达成财务独立的目标。
停止无谓浪费设定财务目标并进行财务计划。
财务计划内应包含你所有的目标与你的投资组合(或资产)的规模大小。
每年需将15%的收入与加薪部分一并储蓄下来。
马上开始。
请教良师益友以便尽速完成你的目标。
忠告:从零开始不论你是位老师、销售员或高级主管都可以在10年后存够足以应付基本开销的金额。它不是天方夜谭前提是你必须持之以恒地储蓄:每年储蓄收入的15%并且将加薪部分再存起来。不要犹豫!赶快开始未雨绸缪储备晚年基本生活所需。它或许很难但坚持下去最后的结果绝对是值得的。
第二章 法则2 俭朴生活
俭如穷人的富者愈富;奢如富者的穷人愈穷。
所谓的“俭朴”是力行中庸之道——知所节制、朴实无华、省吃俭用与量入为出但这并不意味着卑贱乞怜或是吝啬寒酸。这一法则看似浅显却是10大致富法则中最容易被人滥用与误解的法则之一。简而言之俭朴意味着必须“赚多花少”以便达成财务独立的目标。
“俭朴”之道的成功关键在于你的牺牲应该也有所得。也就是说若你有意放弃追求某些事物就必须保证自己有这种定力可把省下的钱转为投资。否则一味的俭朴只是留下可供挥霍的钱罢了。
你必须明了花费的金额与去处方能达成“赚多花少”的要求。明确知道自己如何花钱看起来再平常不过但它是左右你是否变得富有的重要关键。切记一个人富有的程度取决于你的支出而非你的收入。
请仔细想想你的消费习性你将发现有数以百计的方法可以省去你不少的“金钱”而非你的“生活品质”。请相信我对你每笔支出而言一定还有效用相同却更为便宜的代用品(或其他选择)惟一不同的只有品牌名称与不易察觉的小小差异而已。如果这样的改变会使你怅然若失请再一次想想你的目标——财务独立。
致富之道:
赚多花少。
记录至少三个月的消费情况。
削减不必要的开支。
善用每一分买车、旅游与购物的钱。
有计划地降低负债。
找出可以省钱之处并将省下的钱加以投资不要随意挥霍才有机会跻身富人之列。
忠告:省吃俭用与未雨绸缪相当重要如果我不能为自己未来的财务负责谁会愿意为我挺身而出?
第三章 法则3 应急基金
储备“应急基金”的重要考虑就是握有变现性高的投资以避免陷入周转不灵的财务泥潭。
准备一份“应急基金”的目的在于避免因紧急状况而动用到长期投资的资金。
至于应该准备多少应急基金才够用?这也正是“不时之需”法则的第一重点。原则上不论你是否已退休都必须准备相当于个人6个月平均支出的金额。
理论上应急基金不适合做长期投资所以应以赚取高额利息为优先考虑同时请千万记住进行任何以赚取利息为主的投资时务必货比三家、斤斤计较。另外绝对不要将应急基金存入支票帐户内免得被挪作他用。
“不时之需”法则的第二重点在于必须备有流动性高(或变现性高)的投资。一旦个人、市场或税制的状况改变可以迅速变现该投资作为对策。因此成功的投资人非常了解流动性投资与非流动性投资的差异。
“不时之需”法则的第三重点在于防止周转不灵;保险在这方面的功能尤显突出。建议你在投保前务必多多比较找位经验丰富的经纪人;详细研究你所需的各种险种包括住宅火险、车险、寿险、健康险、意外险与长期医疗险等;以找出最适合你的保额、保费与节税等各种需求。同时建议每人都应再加保一份意外附加险。
审慎评估个人的寿险需求正是防止陷入财务困境的关键所在。问题是何种寿险与多少保额才符合所需?有一种简单的算法可供参考:这份保额应相当于年收入的7~10倍再加上其他应付贷款(包括房贷)的合计如此你的家人只要善加运用这笔理赔金一定可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一般人都注意到寿险保单的必需性但往往忽略意外险的投保。那么如何规划意外险的保额?它应该相当于你每年税前收入的70%左右。绝对有必要买份和你目前工作相称的意外险保单。
致富之道:
建立一份应急基金。
投资流动性证券。
投保住宅火险、车险、意外附加险、定期寿险与长期医疗险以保障财务安全。
忠告:决定你财富多寡的因素在于你的支出而非收入!建议每个人都应准备一份金额相当于6个月平均支出的应急基金。这份基金不应包含在你的投资组合内而是投资在相对保守的货币市场基金中。
第四章 法则4 时间与复利
耐心再加上复利的观念是通往致富之门的两把钥匙。
长期投资的吸引力究竟何在?仅仅两个字——复利即可说明一切!大资本家罗斯柴尔德曾经说过:“我不清楚什么是所谓的世界七大奇迹但我却真正知道第八大奇迹那就是——复利!”因此成功的投资者可以说无人不识这一奇迹并将它的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善用复利效果最好的方法就是——尽早开始储蓄!一旦下定储蓄的决心后你可用“72法则”来计算不同利率下你的财富加倍增长所需的时间。该公式很简单就是:72除以年报酬率。
持有时间与风险降低的关系:持有时间愈长相对获得正报酬率的机会愈大。纵使持有的是小型股其年报酬率亦颇为惊人:因为长期的时间效应已降低了这些小型股原本就高的风险并使其年报酬率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
时间认知上的四大敌人
第一种就是所谓的“预期”有时其实就是“固执”的代名词。一般散户都有这种毛病:“赔钱时紧紧抱牢赚钱时急急卖出。”必须指出“固执”在股市中是绝对行不通的。一个卖出的决定必须建立在翔实的信息与深思熟虑之上才是可行的。也就是说一旦该股的基本面转坏时就是卖出的时机。
“厌烦”正是第二位敌人。面对厌烦的正确之道就是坚持你那经过全盘考虑且风险确定的投资策略。
第三位敌人则是“贪婪”。贪婪有时起源于厌烦的延伸。为了克服这种贪得无厌的心态建议这些投资人采用这种策略:股票上涨至某一程度时卖掉部分持股以收回当初投入的所有成本。
第四位也是最后一位敌人则非“恐惧”莫属。“恐惧”较其他情绪更能让投资人为此而付出惨重代价。所谓的“预测”带给投资人的只是错失各种购买股票的良机而已。市场中“时间”的价值远远胜过“时机”的掌握。
有关时间认知的正确认识在于你必须将你各种不同目的的财务目标和与之相对应的投资期限配合得恰到好处。
至于投资标的与持有时间的关联究竟应如何安排一般来说股票或与其相关投资(如基金)的持有时间最少应在3~5年之间。另外债券、定期存款与其他到期还本的投资若非不得已请务必持有至期满为止。
致富之道:
从事长期投资。
适当配置短、中、长期的各种投资。
任何期望必须合乎实际。
随时检视时间认知上的四大敌人——预期、厌烦、贪婪、恐惧是否破坏了你的投资纪律。
忠告:一旦你开始为之绝对不要半途而废。持续增加你的投资金额并不简单;坚定不移地长期投资则更加困难。这段时间若逢市场崩盘千万不要惊慌市场度过危机必将逐步恢复生机并再创新高。若你买股票为的是它们长期的发展潜力你根本大可放心它们最终还是会回复到应有的价值的。
第五章 法则5 谨慎投资
生命中充满了晦暗难明的事物但你的投资必须除外。
小心谨慎的投资人总是尽量避免从事高风险的投资尽量避免采取扩张信用以及所谓的一夕致富的无聊策略。
风险与报酬:某些投资工具的风险经常高过其提供的报酬请尽量避开它们;若真想投资也请把它们限制在占你投资组合的5%以下。当风险升高、但报酬却降低之时请勿投资。
请牢牢记住千万不要让市场的涨跌左右你买卖股票的决策。
小心驶得万年船谨慎的投资人向来充满耐心他要的不过是细水长流的投资。富兰克林曾经说过:“金钱本身具有大量繁殖的天性它能一代接一代地繁衍出更多的金钱。”如果你天性喜欢追逐高风险可能因此而获利匪浅;但更可能的是一文不名只是再三地回到起点、从零开始。
致富之道:
尽量避免那些只会增加风险却不会增加更多或相等报酬的投资。
股票型投资组合中最多只能持有比例在5%以下的高风险投资。
任何听起来好得不象是真的投资机会可能就不是真的请勿轻易尝试。
第二篇:财富的真相——读书笔记
财富的真相
财富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获得财富?我们为什么要赚钱,赚了的钱在我们死后又不能带走?是为了支付大学费用,买房子,买大量消费品,养家糊口,看病,退休?还是为了把它留给自己的孩子还是孙子呢?本周,我阅读了美国顶尖金融计划师里克·埃德尔的经典著作《财富的真相》,让我了解到,财富的真正意义是它能让你过一种真正精彩,美妙,刺激的生活。除了养家糊口,我们还应该去旅游,写小说,开飞机,学潜泳,登高山,玩跳伞,还有很多很多更加好玩的东西可以并且应该果断去做。
现在社会上,只要你多留心,就可以发现,各种财富周刊,日报的商务栏目,都没有披露获得财富的秘密;财经谈话节目里也没有;百万富翁的临终遗言里也没有。实际上,财富的秘密就在你没有正眼见过的地方。你会发现,你能够梦想的所有财富早已在你的掌握之中。就是简简单单的一件小事,其实都可以让你快了,有很多东西其实比钱更重要,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已。
从本书来看,有一部分介绍了人们的项目投资问题。人们预计自己的投资回报与与此类投资在历史上产生的回报相比,差距甚大。人们通常预计自己的每年投资收益为10%,尽管他们拒绝往股市投入一分钱。有更多的人预计自己的投资能够每年赚取20%的收益,而作出这种预测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投资在90年代末期的一两年期间赚取的是这个比例。事实上,桑德福-伯恩斯坦公司在2000年7月发现,被调查的消费者表示,他们预计自己的投资组合在今后的10年里每年增值15%~26%。
而在基金挑选方面,很多人并不掌握自己现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因此他们只是会根据一个条件来挑选共同基金的,就是过去的表现。显然,表现良好的基金能够吸引新的投资人以及老投资人的新资金投入因为大多数人相信,过去表现得好的基金将来的表现也会很好。还有很多人会根据某些经济系统弄出来的基金排行榜去选择自己的基金投资所向。其实不然,那些排行榜,只是反映了过去那段时间的业绩而已,并不能说明以后的业绩会好到哪里去。就算是非常高明的金融专家,也只能对过去的资金走势进行分析而已,并不能对将来的发展做出判断。就算是经过专家介绍对某种资金投资了而使得收益丰富,那也只是意外,只能说运气好,并不能跟那个专家有多强而联系在一起。所以,在资金投资方面,在选择何种资金类型的情况下,必须经过多方面的考虑,才能下定主意。
所以说,财富,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对于财富的追求,其实也是一种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如何让自己幸福,比如何赚更多的财富更加重要。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很多目标,有时候,到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时,还有很多夙愿未完成。所以,为了让人生更有价值,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幸福的事。
第三篇:《法哲学原理》读书笔记
关于市民社会的基本原则与内在矛盾
在市民社会中,每个人都以自己为目的,将他人是为手段,通过个体之间的普遍交往来构建自己的现实生活世界。总的来说,市民社会有两个基本原则,即“特殊性”原则和“普遍中介”原则。
所谓“特殊性”原则,指市民社会中的个体作为特殊的以自己为目的主体,拥有对自己需要的自觉意识,为了个人的私利而与其它个体交往。黑格尔在书中说:“市民社会是个人私利的战场,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这句话表明了,在市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有着激烈的竞争关系,一个人会不择手段、不顾一切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哪怕别人会因为他的行为会导致利益受损,因为别人在他眼中都是他实现自身利益的手段,同时他也清楚地认识到其他的人一定也抱着跟他相同的想法。
所谓的“普遍中介”原则,则是指市民社会中的个体通过互相之间普遍的交往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表现为一种形式的普遍性。
这两个原则对于市民社会来说,是不可或缺、互为补充的。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的私利的主观愿望,但这种愿望仅靠自己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通过某种手段或者说中介,而这种中介就是市民社会中的其他人。每个人都希望以他人为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但事实上他人也明白这一点,你与他人交往的唯一原因就是通过这种交往能增加自身的利益,而他人与你的交往也一定是出于同一原因,换句话说,每个人都互为对方实现私利的手段,个体想要获取私利必须互相交往。而这种交往必然也必须是平等的,这是黑格尔法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在自由的最初阶段抽象法权中就已经得到承认。因此,普遍性、至少是形式上的普遍性,在市民社会中是必须的,这种普遍性即每个人都承认别人有和自己同等的追逐私利的权利。
市民社会的两个原则使特殊性与普遍性获得了统一,但这种统一仅仅是形式上的,两者在实质上还是分离的,这就表明了市民社会依旧有其内在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我看来,可具体表述为个人与社会、利己与利他之间的矛盾。
所谓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指的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与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之间的矛盾,由于市民社会中的个体对其私利的追求是不遗余力、不择手段的,任何对自己有利的事他都回去做,哪怕代价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失。
所谓的利己与利他的矛盾,则需要进一步的阐释,根据市民社会的两个基本原则,我们知道,个体拥有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获得自身利益的平等权利,按理说不应有矛盾的存在,但事实上,这种平等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由于个体先天后天因素的差别,具体来说,由于拥有的资本(后天因素)的不同,以及才智能力(先天因素)的高低,不同个体实际获得的利益有巨大的差异。
个人与社会、利己与利他之间的矛盾,在黑格尔看来,都可以概括为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矛盾,黑格尔在书中从否定特殊性的普遍性与脱离普遍性的特殊性两方面对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进行批判,指出市民社会会由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实际分离而有解体的危险,而想要维持市民社会的健康存在,必须依靠更高层次的伦理实体——现代国家。
黑格尔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认为具有内在矛盾的市民社会只是自由精神现实化最终展开为现代国家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现代国家的前提,其本身是抽象的,而现代国家则是现实的自由。但事实上,从黑格尔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以普遍性为原则的现代国家是以市民社会中的特殊性为目的的,从这种意义上上说,现代国家其实是属于市民社会的,也就是说,市民社会是现实的,而现代国家则是虚幻的。这其实也表明了一种悖谬性,市民社会一方面是现代国家的前提,却又在现代国家实现后成为了它的目的。这其实是黑格尔法哲学在逻辑上的漏洞,后世的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均就其关于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的观点进行
了深刻而精辟的分析和批判,主要针对的也就是这一问题。
撇开其逻辑上的悖谬不谈,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本身在当代也是被批判的。但即使这样,其关于市民社会的理论依然有其积极意义,这一理论为市场经济中个体的自由进行了辩护,即论证了社会中人的自由何以可能,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的理论确实有其深刻的现实性。
第四篇:《侵权行为法》读书笔记
《侵权行为法》读书笔记
《侵权行为法》一书是由王泽鉴所写,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书由七章组成。
第一章是基本理论、第二章是侵权行为在比较法上的观察、第三章是侵权行为的意义、类型及侵权责任的限制与抛弃、第四章是第184条结构分析、第五章是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权利、第六章是故意以背于善良风俗之方法加损害于他人、第七章是违反保护他人法律。全书以提问的方式开始编写,书的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台湾地区每年因工业灾害、交通事故和公害等而造成死亡、伤害的人数究竟有多少,同时造成了多少损失,消耗多少了社会资源?被害人获得赔偿或者补偿的来源是什么?以及为了获得这些救济必须支付多少成本?如何高效的减少危害事故,建立合理的政府补偿制度?我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解释后作者提出两个问题:第一,如何防止或者减少危害事故的发生?第二,如何合理填补损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这本书以侵权责任法为研究对象,其最直接的目的在于深入、比较系统的说明在何种情况下以及加害人应对被害人所受的损害负赔偿责任,同时探究其填补损害以及预防危害事故的功能。一般情况而言在一些英美普通法国家,侵权行为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教科书以及专门著作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很多。德、法和日本等一些大陆法系国家,侵权行为是民法债之发生的一种主要的原因。台湾地区虽然也有关于侵权行为的一定量的论文,但缺少体系的论著,所以还尚有补充的余地。就其内容而言,一般认为有三册。即:
1、基本理论、一般侵权行为
2、特殊侵权行为
3、损害赔偿、补偿体系的再构成本书的作者认为学习侵权行为法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建立和扩大发展无过失补偿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目前许多学者对侵权行为法的未来都表示关切,比如说有因新西兰“事故补偿法”的施行而为侵权行为法唱起的挽歌。但是也有一些专家预测侵权行为法的衰微。比如有人说,侵权行为目前正处于交叉以及正陷入危机的境地,所以这些专家主张因该果断的废弃侵权行为法。对于提议废除侵权行为法这些观察或者语言含有若干理由,大家心里明白,不必再用言语解释。以过失责任原则为基础的侵权行为法具有许多需要修改的方面确实不可否认,但是无过失补偿以及社会安全保障在若干方面存在的高效率也应该值得我们大家的肯定。我认为侵权行为法不应该作为填补损害的唯一或者主要的制度,而是应该与其他制度共同结合和发展,在处理社会事务的过程中担任不同的职责和任务。最后侵权行为法为我们大家一个平台。比如说当我们的个人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可以依据侵权行为法来保障我们的自身合法权益。即可以使得被害人能够依司法规定寻求法律救济,并最终使加害人就其侵权行为负责。因此侵权行为法就其所维护者来说,都是个人的主张和个人的尊严,从这方面来说它确实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价值。
在全球的侵权行为法中以台湾侵权行为法为例,台湾侵权行为法是受外国法以及法学著述谈论的判例学说,具有浓厚的比较法性格。比较法研究可以认识不同的规范模式,同时不受限有的固有体系,从中这方面来说判例学说对于法律规定之解释、成长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同时比较法在横的方面是把各国现行的法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纵的方面则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侵权行为法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三个阶段。例如18世纪以前的农业社会,当时的危害事故比较少,损害也较轻,所以在当时侵权行为的功能尚属有限。而大陆法系,很多情况下仍受lex Aguilia法的影响,一般采取列举主义,当然英美法也采取个别侵权行为(Torts)的规范模式。19世纪以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器时代的到来、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自然法理念的洗礼,欧洲各国的民法法典很多都创设概括性的侵权行为原则,并采取过失责任主义,在英美法国家neligence侵权行为的登场,使得侵权行为法的发展达到顶峰时期。但是20世纪以来,尤其是50年代以后,以过失责任为基础的侵权行为法机能
深受探讨,从而发生了重大变迁。引进或者增设危险责任促成了侵权行为法制体系内的改革。然而更值得我们注意和深思的问题是,伴随着福利国家理念的发展,许多具有替代性或者辅助性制度的掀起,使得侵权行为本身的存在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侵权行为法的前途备受大家的认真关切,进而并引起了学者对其所具有的公平性与效率性的争论,这一项变迁涉及到了侵权行为法的机能、归责原则、赔偿制度以及方法论的思考。确实有值得我们深刻研究、检讨反省的必要。
同时这本书书以对话式的方式来进行编写。内容简洁易懂、详实、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王泽鉴先生的《侵权行为法》是关于民事领域方面的重要著作,台湾地区民法典关于侵权理论的条款仅有了了的数条,与我国《侵权行为法》那样形式上的完整的规范体系相比相差很远。但是通过数次对民法典条文的修正,同时再加上“司法院”大法官的解释以及“最高法院”的判例,台湾地区有关侵权行为法的条款这一块已经慢慢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王先生把《侵权行为法》的编写分为一般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者两大类。这种分类方法在立法体例上基本上也是按照大陆法系的“先一般,后特殊”的抽象思维模式来分类的。王先生从德国民法学家卡尔.拉伦茨的角度出发,认为从清末以来,德国刑民一直是在政府以及学者研究的重点和目标。因此从总体来说,对于各国侵权行为法的研究,对于完善我国侵权行为法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在这本书的第一篇里,他首先对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比如说损害赔偿、侵权行为法的规则原则以及发展历史,并对欧陆和英美侵权行为的各自的特点进行了比较,以及详细的论述了侵权行为的类型、机能、过错、免责事由。而重点分析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84条的规定,这条规定的内容是“因故意或者过失,不法侵害他人权利者,负损害赔偿责任。”同时故意违背善良风俗的方法加害于他人的也不相同。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导致他人受到损害的,必须负赔偿责任,但是能证明其行为无过失的人不在此行列。这些规定与我国《侵权行为法》前几章的一般规定非常相似。虽然仅仅有一个条款,了了数语,但是却涵盖了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责任承担方式等主要内容。在第七章中简单论述了纯粹经济损失与侵权行为法的发展,同时又在附录的位置附加了欧洲法中的纯粹经济损失的典型案件,这些案件大概有20几件。虽然这些案例比较简短,但对于我们理解侵权行为理论的分析至关重要。在这本书的第二篇的特殊侵权行为中,他分析了共同侵权行为、无行为能力人以及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侵权行为与法定代理人责任,同时还对雇佣人侵权责任,承揽人责任、定作人责任、动物占有人责任、工作物所有人责任、动力车辆驾驶人责任与强制汽车责任保险制度、危险工作或活动责任、体系以及发展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这些内容又台湾民法第184条到198条之规定以及民法最新的修订内容、大法官解释、最高法院的判例相吻合。
简而言之,王泽鉴先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充分发挥了其师卡尔.拉伦茨的请求权分析方法的特色,通过分析图表和结构,对每一个法律问题都分析的彻头彻尾。这部《侵权行为法》是关于侵权法理论的重要的专著。我从寒假读这本书到现在对侵权行为有了一个模模糊糊的整体框架,但是截止到目前到了一个真正的案例分析的号时候我还是无从下手。或者依照教材中侵权行为结构所作的模仿一下,总是感觉感觉自己缺乏独立的体系构建能力。对于这本书的具体理论问题,我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仍然不知道意思所指。但是合上这本书有一种满足感,如此一本名家之作被我看完了。但更多的感觉还是在博大精深的侵权行为法领域里,不明白部分理论的规范意旨到底是什么。因此我看完了这本书让我对法律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第五篇:课堂读书笔记法
课 堂 读 书 笔 记 法
----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一点尝试
当前有不少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往往考试成绩相当高,但在其能力方面却比较薄弱,这就造成不少初中生在升入高中后无法及时地适应高中以能力为主的学习方式,或在预习和温书中无法保证一定的自学速度,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是关系到学生素质和保证今后顺利完成更高一级学习的一个比较关键问题。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多学科、多方位的系统工程,各个学科虽然有一定的学科特性,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共性,如在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方面,一个学生的能力在各学科都会有相同的反映。
对于历史学科来说,传统教学法一般以教师的讲述为主,这种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合理性和普及性。但是如果长期单一地使用讲述法,则往往会在不同程度上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仅仅满足于“记”下教师“讲”的,而没有动脑筋去想为什么,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上课“听”、考前“背”的学习习惯。
事实上,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除了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以外,还有一大任务是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独立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包括观察、想象、记忆、思维和自觉等能力。思维能力是核心,自觉能力是基本。二是灵活运用历史知识的高层能力。从这两大能力培养的任务来看单靠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和“背”是无法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把握历史知识和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在分析问题和阅读理解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笔者在传统历史教学的基础上采用“课堂读书笔记法”,进行一些尝试,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使学生在阅读归纳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课堂读书笔记法”并非可以随时随班地开始使用的。在采用之前,必须先使学生先具备一定的素质,掌握一定的技巧。因此,在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在平时教学中经常选出一些有一定阅读量、层次丰富且能从中提出更深一层问题的段落指导学生阅读。如初中《世界历史》(全一册)《美国独立战
争和南北战争》中关于南北战争原因的那一段文字,单从其“这样„„”、“另外„„”和“但是„„”等用辞中就能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层次感,除了可以说明战争原因外,还能引导学生运用材料分析问题,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再如高中《世界近现代史》(上册)中《英国工业革命》一课关于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一目十分适合学生阅读和归纳,培养其归纳能力。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强,可逐渐增加自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本的同时能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从课文中寻求答案,使学生逐渐掌握其要领。
然后,教师可在认真研究教材之后,选出一些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或头绪较多的课文,从易到难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当前中学历史课本的章节结构一般是与课时相统一的,这就保证了各课堂内容的完整性,比较便于指导学生的课堂阅读。在学生进行阅读归纳以前,教师应先就课文的大致内容、框架结构以及前后章节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些讲述,也就是先导入新课,不可一上课就让学生去看书,这样会造成学生盲目阅读。在没有形成一定条理之前就匆匆动笔或只满足于“看”完书就行了,这样的自学非但没能提高能力,反而连最起码的课堂内容都不能掌握。
导入新课以后,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堂阅读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首先,应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对课文内容至少要有一总体概念,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列出其知识结构,以知识结构的框架来串联课文的知识点。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系统概念,把原先比较繁杂或头绪较多的知识章节梳理清楚。例如可以对学生形象地把课文比作一棵“大树”,从课文的主线索(常在章节大标题直接出现)为“树干”,分析说明的要点(常体现在段头黑体字标题上)为“树枝”,细节的知识点为“树叶”的方法,把整节的内容理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才是有意义的“读书笔记”,一方面可培养学生阅读和归纳能力,同时也使他们更容易掌握历史知识。
其次,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一定得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即作为读书笔记,不可拘于一格一体,更无标准答案,切忌以自己的模式强加给学生,只要能做到内容完整,条理清晰和重点突出这三个要求就应算是优秀的读书笔记了。对于一些思想较活跃、达到上述三项要求,在笔记中有所创新的学生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笔者在几年的历史教学中,对初
二、高一和高三这三个不同年龄段都做了尝试,结论是无论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年级,知识面和知识深度有何不同,只要正确指导,均能在阅读能力、归纳能力和建立知识结构的能力上有所进展。
如初二《世界历史》(全一册)、《沙皇俄国的改革和扩张》一课中课文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其黑体字标题为: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改革
沙俄的侵略扩张
一般来说,绝大部分的学生按这三个标题为序,并突出重点的就算是个合格的读书笔记。但有一些学生在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把其内容打乱,重分为两大部分,其笔记略为:
一、俄国的改革
1.沙俄的形成和农奴制的实行
2.彼得一世改革
背景
内容
① 军事
② 经济
③ 教育
④ 生活习俗
意义
3.1861年改革
背景
内容
① 政治
② 经济
意义
二、沙俄的侵略扩张
作为一名初二的学生,能够在通读课文之后跳出课本的框架,以俄国的历史进展为线索,把课文的知识点组织成一个较为完整且条理清晰的知识结构,可以看出其阅读、理解和归纳能力的提高,已初步掌握了“课堂读书笔记法”。再如高一学生在做《世界历史》(下册)《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一课读书笔记时,有一学生根据老师在导入新课时提示他们注意的这两个国家在统一过程中有诸多相似之处和部分不同,把读书笔记列为一张比较表,从统一的背景、代表人物、过程、手段、主力军和结果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既达到了内容完整、条理清晰和重点突出的要求,而且一目了然,便于记忆。也不失为一份十分优秀的读书笔记。
“课堂读书笔记法”尤其适合于高三历史科的复习。高三历史复习课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多,且有相当的深度。笔者在高三教学中做了尝试,并以此法开设公开教学课,收到十分理想的效果。
例如在高三关于中国古代史的《三国两晋》的复习课采用此法,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阅读,之后讲评,从学生完成的笔记中发现两种不同类型的读书笔记做为范例,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讲评。
例一:
三国两晋一、三国鼎立
1.220年 曹魏建立
2.221年 蜀汉建立
3.222年 吴国建立
二、西晋短期统一(265年—316年)
1.西晋建立和统一
2.八王之乱
3.五族内迁和流民起义
4.西晋灭亡
三、东晋和十六国
1.317年,东晋的建立
2.十六国
3.祖逖北伐
四、淝水之战
苻坚
从一般意义上说,这种方式基本上是模仿老师平时授课的正板书,也算是一份比较好的读书笔记,但学有一名学生采用线索发展的方法,也做了一份形式上完全不同的读书笔记。
例二:
220年 曹魏建立
221年 蜀汉建立
222年 吴国建立 → 西晋短期统一(265年)
八王之乱
五族内迁 →
流民起义
→西晋灭亡→
十六国
↑(祖逖北伐)
东晋(316年)淝水之战
(317年-------------------→420年)
这样的例子很多,对于这些勇于在完成上述三个要求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学生,教师应予充分的肯定,以鼓励学生开拓思维,不拘一格,活跃思想。学生做完课堂笔记之后,教师应在每节课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内容的串讲。因为学生能力毕竟有限,一般只注意课文的表面文章,而教师可在他们大多已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详略得当地就本课的重点予以强调,加强学生的记忆,对于难点和一些学生不易发现的问题、事件的前后联系以及一些理论问题等还需要
进行讲述,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也把握了历史基础知识和受到了思想教育,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再者,对于学生的读书笔记,教师应及时地认真批阅,并及时进行讲评。肯定其长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之处,指导学生在下一次的课堂读书笔记中不断进步。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对于“课堂读书笔记法”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即把原先以老师讲述为主的授课方式改为以学生阅读理解、归纳为读书笔记的活动为主,教师从中起一个引导和总结的作用,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更系统、更完整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第二,并非每一章节的课文均能采用此法。对于结构简单、列举式的章节则因没有难度而收效甚微,对于结构较大,头绪较繁杂、且线索明朗的课文则较合适。这个问题在前文已有举例和阐述,不再赘言。
第三,通过在各年段的实施,发现学生的能力明显增强,阅读速度加快,理解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的进步尤为明显,学生反应良好,基本上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尝试。
第四,对于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从原来的“听”老师讲课的一次性学习发展成为先阅读、做读书笔记,在熟悉内容之后再听老师总结和讲评的多次重复学习,对于历史知识的巩固率必然大大提高,也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
第五,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又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量,亦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亦有一定的作用。
当前,改革浪潮席卷全国,也同样波及教育体制及传统教育模式,笔者只是想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上做些尝试,逐渐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形式,增加学生的活动量,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他们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同时 得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适应当前教育水平的发展,为将来的社会培养出高分高能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