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对安徽省12所技师学院办学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对安徽省12所技师学院办学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
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 潘 新 董兰标
一、调研背景:
(一)技师学院概述
技师学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培养预备技师和高级技工为主要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同时,承担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师资培训和进修任务,主要通过整合、优化和利用现有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依托高级技工学校或其他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院校进行创建。在培养方式上主要进行预备技师的学制培养和脱产、半脱产或开办业余形式的在职职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提高班、技师班。
(二)本次调研的意义
技师学院是应对我国高技能人才紧缺的院校培养方式,然而技师学院作为新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办学模式、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尚在探索阶段,由于各地区经济、教育等发展的差异,全国不同地区技师学院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甚至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均衡性。就我省而言,2006年以来省政府在全省共批准设立了12所技师学院,从近两年的办学状况来看,虽然同样的办学资质,但各所技师学院的在机构设置、招生就业、甚至发展前景上都有所差异。如何探索出一条规范化的技师学院发展之路,充分发挥技师学院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意义重大。
本调研旨在通过对安徽省12所技师学院建设的背景、设立的意义以及技师学院的分布状况和办学状况进行摸底,总结我省技师学院在招生就业、教育教学、学生管理方面所探索出来的成功经验,重点分析所存在的问题,研究其成因,并试图提出一些解决问题和改进的建议,探索技师学院规范化发展的新思路。
(三)调研的策略与方式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网络信息搜集的方式,以总结法和分析法为主要调研方式。本次调研主要以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自身办学状况为参考,辅之以对各所技师学院的地区分布、招生状况、办学模式信息搜集,调查对象为全省12家技师学院。
二、调研结果描述
(一)我省举办技师学院的历史背景
1、国家政策背景
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实行人才强国战略,应对高技能人才奇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国务院联合七部委启动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以及“三年五十万”的新技师培养计划。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由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技师学院。
2、安徽崛起战略呼唤高技能人才
随着中部崛起,安徽省工业经济的发展与高技能人才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合肥、芜湖、马鞍山等经济强市,许多工业企业在迅速扩张的同时都面临的一个显著的问题,技能性人才严重不足。我省劳动者约为170万余人,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29.5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16.9%,技师、高级技师仅占3.2%,与企业需求相差很大。高技能人才短缺,难以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大批熟练掌握先进技术、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既是落实人才强省战略,实施“861”行动计划、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迫切需要,也是我省推进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促进奋力崛起的必然选择。
3、省政府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省委、省政府把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列为我省人才工作重点。在此背景下,省政府2004年下发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举办技师学院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技师学院的办学性质、申报条件、申报程序以及招生对象。2005年又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制订了“十一五”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全省将建设20所技师学院,20所高级技工学校,10个装备水平较高的公共实训基地,着力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二)我省技师学院建设概况
1、地区分布基本合理
目前,我省共举办12所技师学院,2006年共设立马鞍山技师学院、芜湖技师学院、淮北煤电技师学院、马钢技师学院、淮南矿业技师学院、安徽建工技师学院6家;2007年又新增6所,分别是合肥工业大学技师学院、安徽轻工业技师学院、安徽商贸工程技师学院、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江淮汽车技师学院,安徽徽厨技师学院。其中合肥五所,马鞍山两所、淮南、淮北、蚌埠、芜湖、绩溪各一所,阜阳、滁州、宿州、安庆、铜陵、黄山等市在筹建或准备筹建。
2、创建基础不平衡
根据国家劳动部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和《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关问题的意见》,我省技师学院的创建基础呈多元化特点,不仅有强大财力支持的行业企业办学,还有地方政府出于服务地方经济,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程而牵头建设的,还有高校出于教育事业发展而建设的。
(1)企业、行业部门办学
江汽集团举办的安徽江淮汽车技师学院,占地328亩,总建筑面积有75600平方米,其中实训建筑面积有1万平方米。淮北矿业集团举办淮北煤电技师学院占地220余亩,建筑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过亿元,主要教学仪器设备2000多万元。淮南矿业集团举办的淮南矿业技师学院,占地总面积680亩,总建筑面积15.4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和实训基地建设有较强优势。马钢集团举办的马钢技师学院是在马钢高级技工学校的基础上建设而成,占地面积147.93亩,建筑面积82427.02平方米(其中实验实习室建筑面积12449.29平方米),固定资产3200多万。安徽建工集团举办的安徽建工技师学院是在原安徽建工技校的基础上升格建设而成,占地面积12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在校人数达4000人。以上学校都具有企业办职教的特色,比较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与安徽电子工程学校是一套机构,学校占地146亩,建筑面积
6.5万平方米,其中实训场所1.1万平方米,隶属于安徽煤田地质局,是在原蚌埠煤田地质技工学校基础上升格设立而成。安徽商贸工程技师学院是在原安徽粮食技工学校基础上升格而成,与安徽经济技术学校是一套班子,隶属于安徽省粮食局,学院占地4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安徽轻工业技师学院在原合肥二轻技校的基础上升格而成,其新校区建设项目已经通过市发改委核准,占地面积约300亩,项目总投资估算为1.8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到2010年预计在校学生人数可达到15000人。以上三所学校属于行业部门办学。
(2)政府办学
安徽芜湖技师学院隶属于芜湖市劳动局,是在安徽芜湖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的基础上建设而成,2006年初学校新征地300亩,拟投资一亿多元建设高层次的实训基地;马鞍山技师学院是马鞍山市政府在整合全市中等职教资源后组建的新的马鞍山市技工学校的基础上创办的,占地365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总投资2.1亿多元。此外还有安徽徽厨技师学院是由绩溪县政府主导建设,对原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设立,隶属于县教育局。以上学校具有政府办学的性质。
(3)高校办学
合肥工业大学技师学院,是合肥工业大学下属的一个独立办学二级机构,以合肥工业大学工业培训中心为基础创建,是目前国内唯一本科院校创建和设立的技师学院,不仅具有稳
定的财政支持,还拥有一定的教育资源优势。
综上显示,不同的办学形式,其办学基础存在很大差异,政府主导举办的学校有稳定的事业编制和财政及政策支持,起步和规格都较高,如马鞍山技师学院、芜湖技师学院等;企业办职教,优点在于有强劲的财力支持和良好的实训基础,比较容易实现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如矿业集团、江淮汽车、马钢集团、建工集团等举办的技师学院主要服务于本行业企业,职教特色较为鲜明。再如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安徽商贸技师学院、安徽轻工业技师学院隶属于行业部门牵头主办,由于这类学校在长期的市场化办学过程中行业特色逐渐弱化,不仅事业编制不足,财政供给不足,主管部门的经费支持也很少,其办学基础主要是在职业教育大背景下靠市场化自主办学的教育积累发展壮大。高校办职教优势明显,不仅有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其自身的“教育”性质会为其办学带来很多优势。
(三)技师学院发展现状
技师学院技师培养主要分为院校全日制培养和职工在职培训,高级技工主要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或具有中级职业资格的人员,学制教育期限一般为2-3年;预备技师主要招收已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学习期限不少于2年;部分知识技能型职业,可以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学习期限不少于4年。技师或高级技师招收对象主要是企业在职职工中已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并在生产服务一线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员。
目前各技师院培养重点都放在全日制培养上,并都采用技能+学历办学模式,颁发技师学院毕业证书、预备技师资格证书以及国家成人的大专或本科函授学历证书。下面我们将从办学的总体概况、管理模式、办学模式等几个层面进行介绍:
1、办学总体现状
目前,我省技师学院正在积极探索,整体办学状况趋于良好,大多数学校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办学资质,进行办学性质的转型,由中等职业学校向高职院校平稳过渡,逐渐调整办学思路,生源结构由初中后向高中后转变,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见表:
表格数据显示,各技师学院招生形势较好,技师学院办学规模在稳步提高,有的学校已经把技师培养作为学院发展的主业。据初步统计,全省技师学院高级工、技师阶段的学生数已达1.5万人。在专业设置上全省12所技师学院各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有的以机电类为主,有的以建工类为主干,还有以汽车类见长。同时也暴露出这样一个现象,即各学校在技师培养学制问题上不统一,收费标准也存在很大差异。原因是技师学院的收费标准省物价局还未核定、颁行,各校都是在省劳动厅指导下比照高级技校或高职院校自行确定。
2、管理模式
在12所技师学院当中,除合肥工业大学技师学院,其他11所技师学院都是在原技工学校基础上升格设立,并且有的还是高级技校,并与原中专学校一套班子,两个甚至三个牌子,如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与安徽电子工程学校,安徽建工技师学院与安徽建设学校是一套班子,两个牌子的院校;安徽芜湖技师学院与芜湖机械高级技校、芜湖汽车工程学校是一套班子、三个牌子的院校,于是各技师学院都呈现出中专、高职、技工、技师多层次办学、中高职教育并举、初高中后生源同在的现象。技师学院设立后,生源结构的变化、办学层次的多元化,使得所有技师学院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即学校管理模式的改革。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安徽淮北煤电技师学院、安徽建工技师学院、马鞍山技师学院、马钢技师学院、安徽芜湖技师学院、江淮汽车技师学院在机构改革上已经走在了前列,他们普遍采用院系两级管理的管理模式,进行系部建设。如安徽商贸技师学院设立党政管理机构8个,教学机构5个,教学辅助机构2个。马钢技师学院设立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冶金工程系、护理系、基础部6个,另设管理机构:教务科、培训处、考试中心、学生处、总务处、保卫处6个,以及党政管理机构7个。
其他技师学院如安徽轻工技师学院、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还尚在积极探索当中。在学生管理上,部分技师学院如安徽汽车技师学院、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正在仿效高校实行专职辅导员制度,后者在学生管理上正在积极探索院系两级分层管理,中职实行半封闭式管理,高职纳入系(部),实行开放式管理。
3、办学模式
技师学院是政府批准建设的高职院校,以全日制教育和各类培训教育并重,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开放性的办学模式,实行《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学生学习期间可分段获得高级技工、预备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少数知识技能型专业(工种)可直接获得技师证书,招生对象为应届毕业生或中职毕业生,学制为4-5年,前2-3年通过高级工资格认证,后1-2两年学习技师班课程。学员修完规定学分,学院颁发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一验印的技师学院毕业证书,经鉴定评审机构考评,符合国家技师资格标准的,发给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但没有学历资格。
目前,许多技师学院为满足学生对学历的需求,大多数都采取与高校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办学的形式,通过为学生架构提高学历层次的绿色通道来弥补不具备学历授予权的不足,实现了学历+技能的培养模式。比如,安徽建工技师学院与安徽建工学院联合办学,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与安徽科技学院联合办学,安徽商贸工程技师学院与河南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江南大学、厦门大学联合办学,为在校学生提升学历提供多种渠道。
4、培养模式
技师学院教育作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在培养模式采用学院培养、校企合作或业余函授等多种办学模式和模块化、课题化教学模式;突显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以岗位群为本位,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同时强化专业理论课程的教育。实行学分制或选修制,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学员可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坚持校企结合二元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引导“企业文化”早期进入校园,实行“订单”培养;实施二元师资结构(一体化教师)即教授+师傅,既上理论课又上实习课的授课教师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老师傅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以下是几个成功案例:
安徽马钢技师学院在校企联合“订单”办学模式上取得了较好成效,该院先后与安徽钢铁有限公司、江苏永钢集团公司、江苏沙钢集团、安徽星马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常州中天钢铁集团公司、马鞍山方圆回转支承有限公司、圣戈班管道系统(马鞍山)有限公司、张家港浦项不锈钢有限公司、徐州金虹钢铁集团等公司开展订单式培养。校企联合“订单”办学模式不仅是该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张的法宝,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扩大了社会影响,是建立产学结合长效机制,促进技工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有效形式,符合管理创新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代表性,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安徽马鞍山技师学院近年来采取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目标的校企合作,针对企业的用人需求开设专业,实行校企共建。学院专门成立由企业、学院、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与课程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针对不同企业的需求,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及时新增专业和调整课程设置。分别与星马汽车、马钢和菱、万马机床、方圆回转支承等大型企业实行联合办学,充分发挥学院与企业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综合优势,实现学院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学生技能与岗位需求对接。学院先后为雨润食品公司定向培养的学生设置食品加工专业、为安徽奇瑞汽车公司增设机械设备加工专业等,取得了较好效果。今年学院还与安徽山鹰纸业集团进行合作,新开设了制浆造纸专业。
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教育培养模式上基本上实现了专业课教学一体化、实训课教学项目化、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块化、技能培养等级化的目标,同时积极探索试行校企结合二元培养模式,注重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建设有计算机网络实训中心、电子
电工实训中心、机械加工实训中心,建有工业离心机制造、传感器制造两个校办实体工厂,真正实现亦校亦厂的办学格局,使学生在校期间能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感受企业文化。初步形成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融教学实习、生产于一体的产教结合双元制。
4、师资队伍状况
技师学院鼓励专职教师钻研技术,积累实务经验;明确要求学员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首先要具备,避免教学与产业要求脱节;要深入研究产教结合的规律,参与产教结合的锻炼,定期到企业了解研究,以熟悉掌握企业的最新发展。目前,我省各所技师学院都在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起“双师型”的专职教师队伍,但多为自发形式,技师学院师资培训缺少政府主导。
以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为例,学校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加强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制定了高技能人才中长期规划,实行全员聘任制,倡导“待遇留人、情感留人、事业留人”,近年来通过专兼职结合的方式,从高校引进应历届毕业生、企业骨干人才引进等社会化聘用形式,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及学历结构基本合理的师资队伍:有教职员工230人,其中专任教师176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的3人,本科学历的125人;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习指导教师58人,讲师、工程师、技师50人,双师型教师51人。
学校还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立体式的业务培训,如每年寒暑假开展校本培训,派员参加省级培训、国家级培训、企业实践等,加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启动了“青蓝工程、师徒接对”,“星级教师考评”,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省技师学院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各学校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都在探索中发展,在具体的办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通过调研梳理如下:
(一)学院建制问题
目前,我省所建的12所技师学院基本上都是在原有技工学校的基础上对原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建设而成,各学校按照技师学院的评估标准通过省政府批复后,学院如何运行和建制,缺少必要配套政策。学院是否按照省政府关于“技师学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性质界定,效仿高校进行机构改革和编制,尚未得到到省编办的正式确认。
(二)队伍建设与编制问题
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影响技师学院的办学水平,目前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两级已经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院校启动了师资提高工程,相应的省级培训和国家级培训已经启动。而由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归口管理的技师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却缺少政策支持。鉴于许多技师学院编制规模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定额,严重不足,已经成为技师学院师资来源与稳定的瓶颈。比如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在籍生规模已经突破6000人,高级工、技师2008年在校生预计超过1200人,在校教职工达230人,而事业编制只有不到80人,绝大部分教师都是社会化聘用,加重了学校自身的负担,造成了队伍的不稳定,严重制约了学院进一步发展。
(三)财政经费严重不足
技师学院和教育部门所辖的职业技术学院同属于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属于教育厅管辖,有稳定的财政支持,基础建设和教师待遇全额拨款。而对技师学院来说,是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负责业务管理目,在财政支持上显得后劲不足,除了政府举办的技师学院和矿业集团、江淮汽车集团主办的安徽淮北煤电技师学院、安徽汽车技师学院经费问题容易解决外,而像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安徽商贸技师学院(粮食局)这类行业部门办学的学校,财政拨款只是支付在编人员工资,绝大部分社会化聘用人员和学院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自己办学积累,甚至承受压力,贷款运行,致使这类技师学院教育用地无法扩展,校舍和教育用房教学
资源日趋不足,难以适应学院日益发展的需要。
(四)学制及课程标准不规范
目前,各技师学院的学制不统一,有的实行“2+2”分段培养,有的采用“3+1.5”,甚至还有“3+1”的学制,显得不够规范。同时全省尚缺少规范成型的技师学院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各技师学院在课程规划、课程开设、课程内容开发上不够规范,在教材选用上也显得随意性很大。有的采用校本教材,有的采用高教版教材,这种局面也必将影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
(五)其他方面
目前,全省技师学院没有纳入国家统招,各学校仍然采用自主招生,仅是一种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不具有学历授予权,这样的局面把技师学院在招生端口卡在了与民办大学同台竞争生源的风头浪尖。
由于技师学院创建基础的不同,也导致在招生问题上的不平衡性。比如高校办学,像合肥工业大学技师学院招生对象为高考分数在350分以上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其学费每年5600元(待物价部门省审定),尽管如此该院招生形势仍然火爆。像安徽淮北煤电技师学院、马钢技师学院等因为办学实力雄厚,企业需求旺盛,在招生上也占尽风头。而与此同时一些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学校却出现了招生爆冷的局面。
四、初步建议:
(一)解决技师学院建制和编制问题
技师学院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院校之一,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主管部门应会同教育主管部门、省编办帮助技师学院合理建制,纳入高等职业院校统一建设和管理,按照生源学生规模,给技师学院以合理定员定编,为技师学院队伍建设提供基础支持,这也应是建设职教大省的政策和措施之一。
(二)政策上保证技师学院的健康发展
面对技师教育目前所存在的现状,作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如果能积极借鉴技师学院发展较为成熟的省市的经验做法,从招生上加强引导,从政策上予以保障,甚至在高招计划上予以统筹规范,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本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能逐渐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比如可以搭建技师学院与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的平台,采取让利企业的方式为技师学院校企合作开辟绿色通道等。
(三)经费上保证技师学院健康运转
技师学院是在高技能人才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建立的,因此技师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应该是一项人才强国、人才强省战略,具有社会公益性的特点。这也是各个地方政府花巨资建设技师学院的重要原因,比如芜湖市投资1.5个亿建设芜湖技师学院,马鞍山市投资2.5个亿建设马鞍山技师学院,合肥投资1.8个亿建设安徽轻工业技师学院。而目前,许多技师学院在建设过程中还苦于经费得不到保障,而出现财政紧张和资源紧张,不能很好地发挥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作用,政府应该帮助这些学校解决经费问题,尤其是人员费用财政供给严重不足问题,使技师学院切实发挥其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社会作用。
(四)成立技师学院建设研究委员会
政府应该牵头成立技师学院研究委员会,制定高技能人才院校培养规划,明确培养目标,实施预备技师培养考核制度。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为技师学院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搭台服务,成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学术委员会负责研究技师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负责研究和指导技师学院的发展,帮助技师学院积极探索,多元培养方式如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弹性学制、学分制,以及导师制、模块式、课题式等多种方式实施培养,允许学员采取工学结合、分阶段完成学业。
(五)真正实现“能力+学历”教育
技师学院在教学管理上,不仅要关注学生技能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建议全省各校实行基本统一的课程比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应以2:3:5为宜。
根据当前学生对学历的需求,建立由政府出面协调,指定各技师学院的自考、函授主考院校,加强考核过程的管理,确保学生学历的含金量,以满足学生就业创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
参考资料: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关问题的意见(劳社部发[2006]31号)[Z].2006-08-14.[2]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皖办发[2005]2l号)[Z].2005-09-13.[3]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举办技师学院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04〕97号)[Z].2004-12-17.
第二篇:技师学院办学情况汇报
更新理念拓新路 创新机制求发展
——$$技师学院办学情况汇报
$$技师学院成立于1992年,是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和扬州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承担着高、中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各类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的任务。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和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关心、支持学院的发展。2006年市政府决定将价值两千多万的原阳光装饰城无偿划拨于我院作为学校新校区和$$市公共实训基地,为学院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2007年$$市出台《关于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2008年修订并颁布了《$$市人才引进及奖励办法》,明确高技能人才作为$$市紧缺人才加以引进和培养,这一系列举措为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政策环境,也给我院从以培养中级技能为主向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转型;从普通技工学校向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提升带来了极大的机遇。
办学十多年来,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根本”,坚持“以人为本,人人可以成才”的办学理念,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推动技工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学院先后获得“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连续十年被表彰为“扬州市文明单位”。学院已成为当地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现有一校两区,占地面积132亩,建筑面积52000㎡,其中实验实习场地面积19860㎡,运动场地面积8500㎡。学院建有标准教室及多媒体教学中心、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阶梯教室60多个。有加工中心、数控、车、钳、电、焊、汽车、计算机、电子电工、纺缝等实验实习设备1400多台(套),阅览室面积1020㎡,藏书量11.2万册(含电子图书),满足在院学生理论学习、实习和文体活动的需要。学院现有各类教职工150人,其中各类任课教师126人,兼职教师31人,占教师总数的24.6%。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105人,学历均达本科以上,高级讲师32人,占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的30.5%,技术理论课教师均具有相关工种初级以上职业资格,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教师41人,占78.8%。实习指导教师58人,学历基本达到大专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均为高级工以上。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技师及高级技师21名,占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36.2%。专业技术理论和实习指导教师73人,理论实习教学“一体化”教师37人,占50.7%,学院师资配备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符合上岗资格要求。学院在校生3013人,其中院本部2485人,师生比1:19.7,联办班508人,教学班级71个,高级工、技师班学生1462人,占在院学生总数的48.5%。在学制和专业设置方面,面向初中毕业生开设三年制中级工班,专业有机电一体化、汽车装配与维修、焊接技术及其自动化、电工电子、计算机网络维护与应用电子、酒店服务管理等;面向初中毕业生开设五年制和七年制高级工(大专)、技师(大专)班,专业有机械加工及数控技 术、工业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面向高中毕业生开设的三年制和四年制高级工(大专)、技师(大专)班,专业主要有机械加工及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电子商务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模具设计等。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层次多元的集技工教育、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培训实体。学院通过各种渠道增加收入,经费来源稳定。
一、科学定位 突出技能人才培养特色
1、加强市场调研,合理设置专业
2008年$$市完成工业总产值684.3亿元,增长32.5%,增幅连续三年保持在30%以上,顺利实现了“三年倍增”目标,2009年市工业总产值将达到900亿元。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将继续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打造沿江基础产业带。我市重点发展的汽车、化工、船舶、物流等产业都纳入了全省沿江开发规划的布局中,在产业布局、项目核准、资金争取等方面都具有政策优势,为我市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高技能人才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与蓬勃发展经济态势不相适应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为顺应经济发展需要,我院审时度势、准确定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大胆探索具有本院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道路。学院通过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召开专家咨询会,了解经济发展形势,了解企业用人需求,结合学院办学特点和条件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形成了以机械加工及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工业电气自动化、汽车装配与维修、电子电工等围绕重点产业为主的骨干专业;以计算机、酒店管理、动漫制作、电子商务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为补充的现代服务类专业结构,实现了专业设置科学化,专业结构合理化。
学院在合理设置专业的同时,坚持开放式办学,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先后与上海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分公司、江苏省$$双环有限公司、工装自控(无锡)有限公司、江苏天保能源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定联合办学协议,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2、坚持技能特色,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品牌
我院始终坚持技工教育“理论够用、实践为重”办学思路,自觉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本位,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学生所学知识适应性、适用性。学院在巩固中级工教育规模的基础上积极扩大高级工和技师培养规模,着力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品牌,填补了我市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的空白。现学院有各专业高级工、技师班学生1462人,占在院生数的48.5%,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已经形成了以技能人才培养为主,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重点的人才梯次培养的结构。近几年来,学院已培养各类高级工、技师超过1700人(学制教育和社会培训人数合计)。
3、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构筑人才培养新高地
学院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实训基础设施和实训设备的投入力度。学院通过扩大招生规模、加大社会培训力度,争取财政和上 级部门专项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并集中资金优先改善办学条件,稳步推进学院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学院先后投入了近千万元购置机电一体化实训考核平台,购置近二十台数控车床、数控加工中心等先进的数控实训设备和仿真模拟设备,购置现代汽车技术实训设备以及电子装接等设备,大大提高了实训设备的先进性,并形成了中级、高级、技师三个层次,具有综合培训、鉴定考核功能的实训模块。通过多年来的投入,全院教学设备总价值达2000万元,实训设备生均占有率已处于我市技职校前列。公共实训基地的建成,新设施和设备的添置,大大提高我院实训教学能力,为学生技能素质提高、动手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更新办学理念 创新管理模式
1、更新办学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我院始终坚持以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宽厚理论基础、熟练操作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人可以成才”、“没有不好的资源、只有不好的配置”的教育理念,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始终坚持 “学校的产品是教育服务,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是学校顾客”的教育服务观,把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评价作为评判学院和教师工作好坏的重要依据,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追求顾客满意。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均超过90%。
2、积极实施贯标,加强科学管理
2004年根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一部署,我院按照《国家 重点技工学校质量管理标准》要求,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于2005年2月全面实施,使学院成为江苏省县级市技工学校中第一所以“贯标”要求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管理的技工院校。学院设有办公室、教务处、学生科、培训科、财务科、鉴定所、生活后勤服务部等职能部门以及团委、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和学生社团。各项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健全,各部门及组织职能清楚、责任明确。学院每年进行两次内审和一次管理评审,并保持持续改进,做到了事事有程序,人人守程序,形成了既分工明确,又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促进学院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高效化的轨道。
3、加强队伍建设,合力推进学院发展
院领导班子共有5位成员组成,均具备高级职称资格,都是从教学一线涌现出来的业务骨干,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院领导班子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团结协作,带领全院教职员工在完成了“三年跨两步”目标后,又积极实施新的五年发展规划,实现了学院的快速发展。学院有一批懂管理、懂业务、能吃苦、勤于思考,具有较强执行力的中层干部,正是这支队伍保证了学校政令畅通、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学院还有一支素质高、勤勉、敬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特别是近年来学院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择优录取了一批优秀年轻的教师,使教师队伍更加优化,结构更加合理。学院十分重视教师的培训进修工作,积极为教师学习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便利条件。近年来,通过选派优秀教师赴奥地利研修,选派近百名教师赴部、省培训基地培训进修,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尤其是技能素质的提高,为适应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要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建立各项教学制度,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文件精神严格执行部颁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根据学院教学实际,编制、实施符合校情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技师学院教学管理规范化要求,确保实施性教学计划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发挥基础性、指导性作用;建立并实行教学督查制度。成立教学督导检查小组,负责对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试卷批阅、课后辅导等环节进行全方位检查和指导。通过随堂听课,随时掌握教师教学动态。不定期召开学生和教师座谈会,对任课老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听取意见,将有关情况进行整理并即时反馈给相关人员,予以整改;建立教学质量考核制度。学院建立了科学且具有操作性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通过考试成绩分析会、教师互评会、公开课评议会、教研组测评会等平台,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工作量和教学质量,并将测评结果与教师晋升、职称、奖金等挂钩,确保我院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多年来在扬州技工院校组织的各类文化、专业科目统考中,我院学生考试成绩均名列前茅。2006年,在扬州汽修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获得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多名教师和学生在扬州制图、电工、计算机等各类技能大赛中取得了前三名的佳绩。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 意度均在90%以上,毕业学生双证合格率达95%以上。
2、加强教研教改,推动教学创新
学院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开展课题指导、教学感言、论文写作等各类研讨会,积极鼓励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注重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学术水平的提升。近几年,我院教师的《浅谈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技校学生动机和行为的改造》等百余篇论文在《中国教育创新》、《职业技术教育》等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我院教师主编、参编的《钳工制作》、《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传感器与PLC应用》等教材、校本教材近十本,被各类技工院校广泛使用,反映较好。学院还通过委培、自培、下厂实践、学历进修等多种形式,培养了一批既懂专业理论又会实践操作的“一体化”教师。2006年在扬州市数控大赛中,我院教师分别获得数控技术和加工中心操作技能两个工种第一,并代表扬州市参加江苏省数控大赛; 2008年在扬州技工院校教师技能大赛中,我院两名教师分别摘取了车工和钳工操作技能桂冠,成为扬州市技工院校学科带头人。
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院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努力将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组织师生开展小发明、小创造、诗词创作等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实境化,引进多媒体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直观性和效率。
四、以人为本 不断推进素质教育
1、以人为本,推动校园良好风气的形成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院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动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全的人格品质、完善的智力结构、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自主的创新能力,不断推动校园良好风气的形成。坚持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教育教育思维和教育方法,努力构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学生管理新格局,形成了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体,教师管理为主导,强化学生自律为特色,老师、学生良性互动的管理模式。学校重视学生会、团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建有学生督查队,各班级成立学生自查自管小组,保证学生在学生管理中的参与性和主体性。学院坚持正面教育、赏识教育,通过树立典型,表扬好人好事等手段,大力倡导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推进积极、健康、文明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
2、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实效
在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中,学院形成了以“三自教育”和“6S”管理为特色的管理模式,强化学生自我管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在“三自教育”中学生是参与者,学生干部是主角,老师积极配合,通过全员参与“三自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从而带动校园文明风尚的形成。学院创新地引入了日本企业的“5S”管理,结合学院实际形成我院特有的“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管理模式,在学院各个班级、宿舍、实习工厂全面实行“6S” 管理。通过“6S”管理的实践,学生改变了陋习,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工作习惯,学生综合素质大大提高,校园和班级环境整洁有序,精神面貌焕然一新。“6S”管理的推行,将先进企业管理文化有目的地融入校园文化,实现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促进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加快学生作为未来企业的主人融入企业文化的速度。
3、以活动为载体,不断推进素质教育
学院积极开展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丰富多采的活动,通过晨会、班会、校会等加强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遵纪守法意识;开辟业余党校、业余团校等阵地,宣传党的方针路线,帮助学生了解国情、社情;坚持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每年一度的纪念“一二〃九运动”歌咏大会,多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知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经常性举办各种知识竞赛、主题班会、辩论会、演讲比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学生操行考核优秀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学院除正常开设“两操一课”外,每年都举办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及蓝球、足球、乒乓球、拔河等单项体育比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9%,健康合格率为96%以上,多次在市级以上各类体育竞技比赛中获奖。丰富多彩的活动既丰富了学生业余生活和校园文化,也大大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及和谐校园的建设。
五、服务学生、服务社会、不断扩大办学影响力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学院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在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学院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建立了优胜劣汰具有激励作用的就业推荐机制,促进了学生就业工作和就业质量的提高。目前我院学生除了实现在本地企业就业外,在上海、苏州、无锡、南京、扬州、昆山、常熟等地也有多家企业与我院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我院毕业生每年就业率均在98%以上,企业和学生满意度在85%以上。学院不定期组织对用人单位进行回访,实地了解企业对我院学生的素质能力要求和评价,了解学生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并对了解的信息即时反馈,以促进教学工作的改进。
2、加强社会培训鉴定,不断扩大办学影响力
学院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各类培训,积极服务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大局。常年开展失业职工再就业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在岗职工培训、退役士兵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为了方便培训学员的学习,经常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和其他业余时间,灵活安排培训工作,并以培训学员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精心设计培训课程,精选培训内容,开展菜单式、订单式的培训,保证培训人员在有限时间内知识获得最大化。学院年培训均在3000人次以上,并完成1500人次社会各类人员初、中、高级、技师职业技能鉴定。近年来,学院作为扬州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大 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各工种高技能人才培训,每年培训各类技师、高级工500人次以上。学院还多次承担扬州市青年职工大练兵、大比武竞赛组织活动,并承担我市电工、钳工、车工等工种参赛选手的培训任务。经我院培训的参赛选手每次参赛均获前三名。多名选手获得“扬州市劳动模范”、“新长征突击手”和“青年技术能手”称号,数十名学员破格晋升为高级工和技师,学院也因此获得“扬州市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人才培养先进单位”称号、扬州市职工“大练兵、大比武”技能竞赛特别奉献奖。2008年学院还被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单位”。
通过多年的努力,学院各方面工作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但学院在一些方面仍存在不足:一是学校活动场所和生活服务设施,与我校迅速发展的势头仍不相适应;二是学校的师资和实训设施,与学生数量的激增不相适应。我们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大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二〇一〇年六月九日
第三篇:高中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
高中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
如今,生活中离不开消费,经济中离不开消费,而我们的生活更与消费密切相关。高中生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形成了属于高中生这一个群体的独特的消费关。如何合理消费成为我们的重要生活组成部分。
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层出不穷的各种品牌,千变万化的流行信息,我们怎样用手中有限的零花钱来消费呢,现在高中生又是否有一个成型的消费计划呢?对此,我们进行了调查。
一 高中生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资金来源。
通过调查可知,消费资金主要来源与家里。可见现在的高中生生活还是比较依赖于家中。
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数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如此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零用钱也就成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是如何处理这些消费资源的呢?
二 高中生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消费。
消费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学生消费的日益提高,使得我们消费方式的多种多样。通过调查可知,主要存在买衣服、伙食费、手机费、娱乐等各方面消费。
三 高中生存在如何的消费意识。
如图可知,高中生存在以下几种消费意识:
1>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2>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调查显示,多数中学生能做到理性的消费。适度消费并不是要求我们过分节省,而是要我们有节制的花钱,不该花钱的地方就不要浪费,毕竟父母挣钱是不易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零用钱的数目和实际需求制定一个消费计划,同时在消费时注意理性的选择,即使是一分钱也不能随意挥霍,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消费。
四 高中生存在如何的消费心理。
我认为网上高中的消费心理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一,适可而止型.此类中学生占大多数,他们崇尚将享受生活与勤俭节约结合起来.他们认为,做任何事都需要有一个适当的限度,享受生活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只要尺度把握得当,并与适度的节俭相结合,花些钱来享受生活是一件很不错的事。
二,过度节俭型.此类中学生为数不多,他们认为,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除衣食住行等必要花费外,不应该将钱乱花在其他与消遣娱乐有关的方面.另外,对于那些必要花费也必须能省则省,买名牌,到高消费餐厅就餐是极为奢侈浪费的行为。
三,奢侈炫耀型.此类中学生占少数,他们普遍存在着相互攀比的心理.他们认为,买名牌,住名店,到高消费场所消费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要买就买名牌,要去就去名店,要不就显示不出自己是个有钱人。
五 高中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总结。
在此次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现今高中生的日常消费活动中,多数同学都可以进行合理的消费。但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还应该在消费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使消费资金得到合理的利用;并且要注意花钱不要大手大脚,花钱如流水,而是应该做到适度消费,能省就省;最后要将绿色消费的理念贯彻在我们的消费中,为环保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我们课题小组向所有高中生提出倡议:让我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
高一8
任悦许莎
第四篇:北京市女职工劳动保护状况调查研究报告
北京市女职工劳动保护状况调查研
究报告
北京市女职工劳动保护状况调查研究报告
《北京市“十五”时期妇女发展规划》颁布实施后,面对深化改革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如何进一步做好女职工的劳动保护工作,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为了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北京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市总工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统计局、市工商局等六家单位于7月-7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女职工劳动保护状况联合调查。这次调查旨在进一步促进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北京市实施的若干规定》的落实,进一步宣传
普及法律知识,增强企业经营者及领导管理层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完善北京市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有关规定提供依据。
一、基本概况
调查采取以问卷调查为主的方式进行,问卷分个人问卷和企业问卷两种。在全市各种经济类型单位中以1%的比例抽取1100家和5000名职工。另外还选取了100家个体工商户和200名女雇工。调查共发放企业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73份,有效率为%;发放职工问卷52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4977份,有效率为%。
本次调查内容分为六个方面:女职工就业保障、一般女职工劳动保护、孕期劳动保护产期劳动保护、哺乳期劳动保护和女职工卫生设施。这次调查的内容是1988年以来最全面的一次。
经济类型构成此次调查范围涉及女职工人数较为集中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公司制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机关团体单位等。
调查的1073家企业中,扣除没有法人代码的非个体经营户后,为895家单位。
被调查的1073家单位共有职工223991人,其中有女职1115245人,占%。
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执行的基本情况
76%以上的女职工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也是女职工劳动保护的基本保证。
从调查的企业卷来看,职工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为180177人,占全部职工的%,其中女职工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为94902人,占全部女职工的%,略高于全部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从个人问卷来看,4977名女工,已签劳动合同的占%。
企业建立工会组织的情况
在被调查的单位中,822家单位已经建立了工会组织,占全部单位的%,其中692家单位还在工会组织中建立了女工组织,占%;在建立工会组织的822家单位中,有468家单位的工会组织代表女职工与企业签订了集体合同,占%;
而且有449家单位还在集体合同中写进了女职工劳动保护的内容,占签订集体合同单位的%。从本次调查的个人卷来看,女职工所在单位一般均有工会组织和女职工组织。
对《女职工禁忌劳动规定》的执行情况
从调查的个人问卷的总体情况来看,各单位对《女职工禁忌劳动规定》的执行情况很好,90%以上的单位均遵守不安排女职工从事四级劳动、井下作业、有毒有害工作,以及一切不适合妇女经期承担的高空、低温、冷水和三级强劳工作。未安排不适合的劳动和四级体力劳动,占被调查人数的%;未安排有毒有害工作的禁忌岗位工作的女职工占被调查人数的%。
对女职工的孕、产期保护情况
孕期保护是女职工特殊保护最重要的环节。为了母婴健康,大部分单位对怀孕7个月以上女职工及时调整适宜的工作,不安排其加班或从事夜班劳动。从总体上看,约有%的怀孕女职工能够定期进行产前检查。被调查女职工产前检查计人
劳动时间者占%,在集体企业、机关事业工作的被调查女职工有80%的人产前检查列入劳动时间。
从对企业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单位能执行90天产假的规定。从不同的经济类型来看,在被调查的8种不同经济类型单位中,集体经济企业、公司制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机关事业单位享受90天产假的产后女职工比例均在95%以上。
女职工健康检查和妇科检查的情况
在被调查单位中,%的企业能够定期对女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其中%的单位能在1—2年检查一次,%的单位能在2-3年检查一次,其余单位则要在3年以上才能检查一次。另外,能对女职工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的单位有711家,占%,其中1-2年能检查一次的占%,2-3年能检查一次的占%,其余单位则只能在3年以上的时间检查一次。
三、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建立和未建立工会组织的单位女职工劳动权益的保护存在明显差异
调查显示,建立和未
建立工会组织的单位,在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是否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定期妇科检查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说明建立工会组织,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必要条件。
而是否建立工会组织又与单位的经济类型密切相关。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建立工会组织的比例是最低的,不足10%和20%,其次是私营企业。而职工特别是女职工的合法劳动权益受到伤害的也主要发生在这些单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讲,外商投资企业如果是跨国公司,在一些问题上还是尊重所在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懂得合法经营。但是,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中的一些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缺乏遵纪守法的意识,这是
造成工会组织不健全的主要原因。另外,这些单位的人员流动比较频繁,不易管理,又缺乏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意识和观念,也是原因之一。再有就是一些单位规模
较小,变化较大,经常处于频繁的转产、重组或关闭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原因。
不同经济类型企业中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存在较大差异
调查显示,不同经济类型的单位在维护女职工劳动保护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
在将女职工劳动权益写进集体合同方面,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比重极低,私营企业也不高,最高的是国有经济单位;在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妇科检查方面,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执行得最差,特别是定期妇科检查,这些单位的比重只有国有经济单位和机关事业单位的一半以下。个体工商户对女职工的妇科检查和两年以内妇科常见病检查率不到50%;在妇科检查费用的报销方面,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报销比例最低,只有20%左右,外商投资企业不予报销。
女职工劳动保护设施缺乏
调查显示,在女职工卫生设施的保障上,各经济类型单位均不高。这主要与单位人员 的规模有关。在被调查的全部单位中,有345家单位有女职工卫生设施,占%,而在221家女职工大于100人的单位中,有72个单位有女职工卫生设施,占%,在852家女职工小于100人的单位中,有273个单位有女职工卫生设施,占%。虽然比重很接近,但是应该说,大于100人单位的问题更严重。因为根据1993年《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第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女职工在100人以上的单位,应逐步建立女职工卫生室……”,法规已经公布8年多了,被调查的女职工在100人以上的这些单位,仍然有三分之二没有执行相关法律的规定。
在一些企业女职工“四期”保护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在经期保护上,本次调查只设立了“经期是否从事高空、低温、冷水及三级以上体力劳动强度劳动的人数”,就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来看,总体上存在的问题并不严重,但差别最为明显的是在不同经济类型单位之间,在国有经济、公司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其比例分别
是%、%、%,而在外商投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这一比例高达%和%,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在孕期保护上,总体上约有%的怀孕女职工能够定期进行产期检查,但在孕期检查费用的报销上问题比较突出。不同经济类型的单位,差别很大。国有经济单位孕期检查费100%报销,比重最高,私营企业的比重最低,而外商投资企业中是根本不存在全部报销的。在不予报销的单位中,以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最高,达到%;从被调查女职工产前检查计人劳动时间的情况来看,尚有%未计人劳动时间。公司制企业,港澳台商企业以及个体商业户工作的被调查女职工,产前检查计入劳动时间的比例更低,未算作劳动时间者占50%以上。
3、在产期保护上,突出问题是不同经济类型单位怀孕女职工在产假期间享受工资标准的情况上差别比较明显。主要在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只有%的怀孕女职工能享受100%的原工资,而在外商投资
企业,根本无此待遇;在这两类单位中,还有15—17%的怀孕女职工只能享受最低工资以下的待遇。
4、在哺乳期保护上,在全部调查单位中,三年内怀孕的女职工只有%的人哺乳时间有保证,比例是相当低的。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要求和运用范围已落后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
主要表现在:经期、产期、哺乳期的工资标准及相关报销标准和当前工资制度不相适应,各单位难以准确执行。例如,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中第四条“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解除劳动合同”,这里的基本工资伸缩性很大,在企业自主确定工资的情况下,要给予新的、具体的说明。
国有企业在女职工劳动保护的一些项目上不如其它类型的企业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国有企业在女职工劳动保护的各方面一定比其他经济类型的企业做得好,但本次调查显示,国有企业在一些项目上不如其他类型的企业。国有企业在避免女职工
接触有毒有害工作岗位方面、在女职工卫生设施的建设和卫生用品发放方面、在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方面、以及在产假工资100%发放方面等都出现一些问题。由此说明,有关部门也应当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和监督。
四、建议
针对上述调查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加强对现有法律法规的监督和执行
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涉及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条款较多,主要集中在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犯京市实施的若干1 2 下一页
第五篇:北京市女职工劳动保护状况调查研究报告
《北京市“十五”时期妇女发展规划》颁布实施后,面对深化改革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如何进一步做好女职工的劳动保护工作,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为了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北京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市总工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统计局、市工商局等六家单位于2001年7月-2002年7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女职工劳动保护状况联合调查。这次调查旨在进一步促进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国务院第9号令)和《北京市实施(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若干规定》(市政府第40号令)的落实,进一步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增强企业经营者及领导管理层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完善北京市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有关规定提供依据。
一、基本概况
(一)调查采取以问卷调查为主的方式进行,问卷分个人问卷和企业问卷两种。在全市各种经济类型单位中以1%的比例抽取1100家和5000名职工。另外还选取了100家个体工商户和200名女雇工。调查共发放企业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73份,有效率为89.4%;发放职工问卷52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4977份,有效率为95.7%。
(二)本次调查内容分为六个方面:女职工就业保障(包括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工会组织的建立)、一般女职工劳动保护(包括经期保护、避免从事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劳动、避免从事有毒有害劳动、健康检查)、孕期劳动保护产期劳动保护、哺乳期劳动保护和女职工卫生设施。这次调查的内容是1988年以来最全面的一次。
(三)经济类型构成此次调查范围涉及女职工人数较为集中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公司制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机关团体单位等。调查的1073家企业中,扣除没有法人代码的非个体经营户后,为895家单位。被调查的1073家单位共有职工223991人,其中有女职1115245人,占51.5%。
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执行的基本情况
(一)76%以上的女职工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也是女职工劳动保护的基本保证。从调查的企业卷来看,职工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为180177人,占全部职工的80.4%,其中女职工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为94902人,占全部女职工的82.4%,略高于全部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从个人问卷来看,4977名女工,已签劳动合同的占76.7%。
(二)企业建立工会组织的情况在被调查的单位中,822家单位已经建立了工会组织,占全部单位的76.6%,其中692家单位还在工会组织中建立了女工组织,占64.5%;在建立工会组织的822家单位中,有468家单位的工会组织代表女职工与企业签订了集体合同,占56.9%;而且有449家单位还在集体合同中写进了女职工劳动保护的内容,占签订集体合同单位的95.9%。从本次调查的个人卷来看,女职工所在单位一般均有工会组织和女职工组织。
(三)对《女职工禁忌劳动规定》的执行情况从调查的个人问卷的总体情况来看,各单位对《女职工禁忌劳动规定》的执行情况很好,90%以上的单位均遵守不安排女职工从事四级劳动、井下作业、有毒有害工作,以及一切不适合妇女经期承担的高空、低温、冷水和三级强劳工作。未安排不适合的劳动和四级体力劳动,占被调查人数的99.0%;未安排有毒有害工作的禁忌岗位工作的女职工占被调查人数的97.0%。
(四)对女职工的孕、产期保护情况孕期保护是女职工特殊保护最重要的环节。为了母婴健康,大部分单位对怀孕7个月以上女职工及时调整适宜的工作,不安排其加班或从事夜班劳动。从总体上看,约有94.8%的怀孕女职工能够定期进行产前检查。被调查女职工产前检查计人劳动时间者占73.4%,在集体企业、机关事业工作的被调查女职工有80%的人产前检查列入劳动时间。从对企业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单位能执行90天产假的规定。从不同的经济类型来看,在被调查的8种不同经济类型单位中,集体经济企业、公司制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机关事业单位享受90天产假的产后女职工比例均在95%以上。
(五)女职工健康检查和妇科检查的情况在被调查单位中,68.4%的企业能够定期对女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其中77.4%的单位能在1—2年检查一次,17.4%的单位能在2-3年检查一次,其余单位则要在3年以上才能检查一次。另外,能对女职工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的单位有711家,占66.3%,其中1-2年能检查一次的占72.0%,2-3年能检查一次的占17.9%,其余单位则只能在3年以上的时间检查一次。
三、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建立和未建立工会组织的单位女职工劳动权益的保护存在明显差异调查显示,建立和未建立工会组织的单位,在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工会的80.2%,未建立的74.0%)、是否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建立工会的74.32%,未建立的56.7%)、定期妇科检查(建立工会的73.7%,未建立的46.1%)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说明建立工会组织,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必要条件。而是否建立工会组织又与单位的经济类型密切相关。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建立工会组织的比例是最低的,不足10%和20%,其次是私营企业。而职工特别是女职工的合法劳动权益受到伤害的也主要发生在这些单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讲,外商投资企业如果是跨国公司,在一些问题上还是尊重所在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懂得合法经营。但是,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中的一些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缺乏遵纪守法的意识,这是造成工会组织不健全的主要原因。另外,这些单位的人员流
动比较频繁,不易管理,又缺乏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意识和观念,也是原因之一。再有就是一些单位规模较小,变化较大,经常处于频繁的转产、重组或关闭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原因。
(二)不同经济类型企业中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存在较大差异调查显示,不同经济类型的单位在维护女职工劳动保护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将女职工劳动权益写进集体合同方面,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1.9%)、外商投资企业(4.8%)比重极低,私营企业也不高,最高的是国有经济单位;在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妇科检查方面,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执行得最差,特别是定期妇科检查,这些单位的比重只有国有经济单位和机关事业单位的一半以下。个体工商户对女职工的妇科检查和两年以内妇科常见病检查率不到50%;在妇科检查费用的报销方面,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报销比例最低,只有20%左右,外商投资企业不予报销。
(三)女职工劳动保护设施缺乏调查显示,在女职工卫生设施的保障上,各经济类型单位均不高。这主要与单位人员的规模有关。在被调查的全部单位中,有345家单位有女职工卫生设施,占32.2%,而在221家女职工大于100人的单位中,有72个单位有女职工卫生设施,占32.6%,在852家女职工小于100人的单位中,有273个单位有女职工卫生设施,占32.0%。虽然比重很接近,但是应该说,大于100人单位的问题更严重。因为根据1993年《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第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女职工在100人以上的单位,应逐步建立女职工卫生室……”,法规已经公布8年多了,被调查的女职工在100人以上的这些单位,仍然有三分之二没有执行相关法律的规定。
(四)在一些企业女职工“四期”保护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在经期保护上,本次调查只设立了“经期是否从事高空、低温、冷水及三级以上体力劳动强度劳动的人数”,就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来看,总体上存在的问题并不严重,但差别最为明显的是在不同经济类型单位之间,在国有经济、公司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其比例分别是0.05%、0.04%、0.05%,而在外商投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这一比例高达6.9%和0.66%,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在孕期保护上,总体上约有94.8%的怀孕女职工能够定期进行产期检查,但在孕期检查费用的报销上问题比较突出。不同经济类型的单位,差别很大。国有经济单位孕期检查费100%报销,比重最高,私营企业的比重最低,而外商投资企业中是根本不存在全部报销的。在不予报销的单位中,以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最高,达到82.4%;从被调查女职工产前检查计人劳动时间的情况来看,尚有26.6%未计人劳动时间。公司制企业,港澳台商企业以及个体商业户工作的被调查女职工,产前检查计入劳动时间的比例更低,未算作劳动时间者占50%以上。
3、在产期保护上,突出问题是不同经济类型单位怀孕女职工在产假期间享受工资标准的情况上差别比较明显。主要在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只有24.2%的怀孕女职工能享受100%的原工资,而在外商投资企业,根本无此待遇;在这两类单位中,还有15—17%的怀孕女职工只能享受最低工资以下的待遇。
4、在哺乳期保护上,在全部调查单位中,三年内怀孕的女职工只有58.2%的人哺乳时间有保证,比例是相当低的。
(五)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要求和运用范围已落后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主要表现在:经期、产期、哺乳期的工资标准及相关报销标准和当前工资制度不相适应,各单位难以准确执行。例如,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中第四条“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解除劳动合同”,这里的基本工资伸缩性很大,在企业自主确定工资的情况下,要给予新的、具体的说明。
(六)国有企业在女职工劳动保护的一些项目上不如其它类型的企业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国有企业在女职工劳动保护的各方面一定比其他经济类型的企业做得好,但本次调查显示,国有企业在一些项目上不如其他类型的企业。国有企业在避免女职工接触有毒有害工作岗位方面、在女职工卫生设施的建设和卫生用品发放方面、在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方面、以及在产假工资100%发放方面等都出现一些问题。由此说明,有关部门也应当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和监督。
四、建议针对上述调查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对现有法律法规的监督和执行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涉及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条款较多,主要集中在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犯京市实施(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若干规定》中。从这次调查情况看,违反女职工劳动保护法规的情况比较普遍。在《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中,直接涉及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条款主要集中在第3—11条中,而调查显示,其中违反第4—10条的情况都存在,有的还比较严重。这说明我们的检查、监督力度不够。为此,建议各相关部门应建立一项定期联合检查、监督的制度。定期检查贯彻女职工劳动保护法规的落实情况,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使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实现规范化管理。同时,要采取措施,让广大女职工参与到法律的监督执行中去,充分利用现有法律维护职工个人的合法权益。
(二)尽快出台职工生育保险制度目前,我市五大社会保险体系中的四项保险制度相继出台。为保障女职工的特殊权益不受侵犯,解决女职工孕、产、哺乳期内遇到的种种不公正待遇,建议北京市尽快出台生育保险制度。对女职工的生育价值实行社会补偿,将原来的生育“企业保险”变为“社会保险”。这样既体现新形势下政府对女职工合法权益的保障,又有利于女职工生育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同时对促进和保护企业参与市场公平竞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完善立法,修改和补充女职。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已经颁布实施14年了,“北京市的实施办法”也已经颁布实施了13年。在此期间,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有许多是原有的法律、法规中没有涉及的。原有的女职工保护条款局限于对女职工的生理保护,而对社会保护未涉及到,这就要求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改产充和完善。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北京市实施〈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若干规定》有待从以下方面加以修改和补充:一是某些内容有待补充和细化;二是检查、监督要具有可操作性;三是对于违反者如何进行处理或处罚,及其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缺乏罚则,难以有效地制止违法行为,应补充具体的条款;四是对于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执行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卓有成效的单位和主要领导者给予奖励。建议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研究、讨论,拿出补充、修改的详细方案,供有关部门参考。
(四)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如前所述,在被调查的1073家单位中,有180家(16.8%)没有建立工会组织,它们主要集中在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工会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言人,没有建立工会组织将很难保证职工的合法权益。调查数据显示,建立和未建立工会组织的单位,在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对于建立工会组织的问题,一些经验可以借鉴。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针对高新技术企业人员流动率较高的特点,组织跨行业、单位的工会,由管委会直接管理。这个办法可以在工会组织比较薄弱的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中加以推广。有了跨行业、单位的工会组织,就可以在保护职工利益、特别是女职工合法劳动权益等方面发挥监督、检查、督促的作用。
(五)加强有关女职工劳动保护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本次调查显示,职工对有关女职工劳动保护法规的了解程度不高,在女职工中知道《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占46.8%,知道《劳动法》的占20.7%,知道《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占14.6%,知道《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占14.4%,知道《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的仅占8%。从中可以看出,即使对最为普及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了解也不到被调查者的半数。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北京市实施〈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若干规定》、《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北京市劳动保护监察条例》、《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等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对企业法人和经营者的教育,不断提高其法律意识,增强保护女职工合法权益的自觉性、主动性,使企业的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更加规范化。同时,加强对女职工的宣传教育,使其学法、懂法,增强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建议采取举办讲座、咨询服务、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谱及法律知识。参考文献:
1、《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88年7月21日[82]国务院今第9号);
2、《北京市实施〈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若干规定》(北京市人民政府40号令);3《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1993年11月26日)(卫妇发[1993]第11号);
4、《北京市劳动保护监察条例》(1987年9月25日);
5、《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劳动部劳安字(1990)2号文件);
6、1995年全国总工会女工部《关于女职工劳动保护分析报告》;
7、1998年10月北京市总工会女职工部《关于全市实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情况的调查》;
8、2001-2002年,北京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女职工劳动保护状况的调查分析》。
北京市女职工劳动保护状况调查研究报告(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