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大学生课堂状态的调查研究报告
对大学生课堂状态的调查研究报告
本文运用调查所得的数据资料,以重庆师范大学四个年级160位在校本科生为样本,从性别、年级、是否逃课,对待选修课态度,课堂积极性,对老师的反映度等方面,描述和分析了大学生课课堂学习状况特点。
一、引言
自1999 年5 月,教育部宣布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扩张发展的时期以来,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一直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对于初等应试教育,高等学校大学生学历学位教育倾向于学生知识层面与技能的培训,与课堂教学效果紧密相关,因而如何提高高校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培养起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成为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成为当前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例如大学生逃课现象就可以反映学生对课堂的不重视程度。在中国期刊网上,有不少关于大学生逃课的研究调查,在这里先做一下简要回顾:胡启先、易发建等人对当前大学生对学习的厌学行为的详细调查,从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作了对比,发现了他们之间的差异。逃课反映了一种课堂状态,而大学生的课堂状态与他们的学业有密切关系,大学生在课前准备状态,课中听课状态和课后巩固状态都存在严重不足,根本没有充分利用老师这个宝贵资源,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发挥的大学生的自身主题作用,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法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方法
第一,从基本四个方面研究
(1)从学生自身的学习努力程度、对学习的投入进行考察,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状况;
(2)考察学生群体行为对个体学习的影响;(3)考察教师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4)了解学校的办学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第二,基本概念
社会角色: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权利义务,是人们对特定身份的人的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社会化因素:指那些使人社会化的制度或其他结构环境。这些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等,本次研究主要研究群体与学校这个社会环境的关系。
第三,假设
假设一:多数大学生课堂上基本上处于低迷状态。
基本依据:有一则新闻,2007年05月24日来源于人民网-《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这样描述:“随着清脆又略显刺耳的“嘀”声,蔡煜同学的“指纹通过了确认”,她匆匆走进教室、翻开书本,等待老师的到来。这不是某个科幻小说的开场,而是真实的故事。要用如此方式逼迫大学生学习,可见课堂学风,学习积极性的严重缺失。
假设二:大学生易受学习群体的影响。
基本依据:大学基本以寝室为单位,而寝室内部具有统一协调性,一人选择逃课会带动整个寝室,而寝室同学基本在临近位置上课学习,因此学习态度,效率会相互影响。
假设三:课堂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带改进。
基本依据:学生普遍反映有些很重要的课程,忧郁某些老师在课堂上只顾唱独角戏,并非态度不认真,而是方法不正确,导致学生积极性下降。
假设四: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努力深化教学改革,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个体的学习需要。对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是不断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动机和动力的有效机制。因此,高校应在不断改善整体教学环境和硬件设施的前提下,着重抓好专业、课程、师资等方面的建设。
第四,资料收集方法
(1)现有文献资料。可以到文献收索网站获取。
(2)大学生课堂状态调查问卷资料。通过资料会反映一定信息。为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应注意收发问卷的时间间距(3)从个案访问资料。可以同学与同学们的沟通,提出自己的新论点,提取有利于研究的信息。
三、结果
通过问卷及访谈得到以下结果 第一类,个人课堂学习态度
(1)大一到大四课堂积极性依次递减,85﹪的同学认为课堂积极性下降。
(2)各年级个专业课堂积极性都不是很高,部分认为与老师教学方法相关
(3)80﹪的同学认为自己上课效率不高
(4)77.4%的学生缺过课。究其原因,对己比较强调“有更重要的事要做”(25.4%),对同学更强调“对课程提不起兴趣”(33.3%)。但“老师讲课没有吸引力”均排在第一位。
(5)第三,20%左右的学生学习不认真,不按时完成作业,抄同学作业;48.5%的学生有不及格的科目。究其前三位的原因,对己认为是努力程度不够,对课程没有兴趣,学习方法不当;对同学认为是努力程度不够、对课程不感兴趣和沉迷于网络。
(6)对目前的学习状态,34%的学生认为很好或较好,11.3%的人认为较差或很差,44%的学生对目前的学习状态持不满意或不太满意的态度,50.1%的学生对考试成绩不够满意或不满意。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很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只有30.9%,34.7%的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
(7)课堂学习与阅读策略的运用。课前预习的学生只占7.9%,47.3%的学生不学习;课上能够做到“边听课边思考”的占45.7%,23.7%基本做不到;27.6%的学生基本抓不住老师讲课的重点;只有22.9%的学生能够用自己理解的话记,43.9%照抄黑板,拷贝老师的课件、复印同学笔记的占39.8%:15%~25%的学生在阅读时不能够抓住内容的重点和结构,不关注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
第二类,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积极行下降原因的分析
(1)77.4%的学生缺过课。究其原因,对己比较强调“有更重要的事要做”(25.4%),对同学更强调“对课程提不起兴趣”(33.3%)。但“老师讲课没有吸引力”均排在第一位。
(2)75%的同学认为选修课只为得到学分,并且认为很多选修课开设的无价值
四、结果分析
对于大学生的课堂表现分析,首先是大一到大四的积极性下降。***00无无无第一学年第三学年如大一到大四课堂积极性柱状图
表明课堂积极性和年级有关,随着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将面临除了学习以外的包括就业,感情,等困扰,并且对学校和周边环境逐渐熟悉,逐渐产生惰性。大一新生时的积极性明显下降 其次,针对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一是对课堂的不重视,学生认为很多课程是无关紧要,学与不学是等同的。第二,考试的易过行,很多科目只要在考前紧急被一天就可以轻松过,这导致了学生对课堂的轻视第三,就是学科的枯燥性
再次,教学体制的安排,杂乱学科的开设,使学生浪费时间,不免对课堂有厌恶感
最后,反映了大学老师的教学腐朽,缺乏互动,使学生纷纷逃课离去。
五、讨论
经研究分析,得出假设
第一,从学生自身的学习努力程度、对学习的投入进行考察,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状况;
第二,考察教师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第三,了解学校的办学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六、参考文献
[1]邱熙.大学生的自我归因.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2]周琦.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逃课的“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
第二篇:对大学生课堂状态的研究设计
对大学生课堂状态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项目背景
据央视国际2003年11月15日消息,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逃课现象频繁:65%的大学生有过逃课的经历,5%的学生经常逃课。不逃课的大学生几乎成了大熊猫级的动物。
确实,近年来,在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高逃课率、高不及格率等现象,尤其是很多大学生不注重课堂的学习,对于考试基本采取考前急供的方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国际化、教学手段信息化、学生就业市场化等复杂背景下,如何抓好大学生的学风,提高大学生课堂风貌,已成为众多高校关注的共同问题。
近日,中国社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07年毕业的大学生尚有100万人没有就业。100万这个数字的,但对于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现状,恐怕大家都没有什么疑义。这反映了中国大学生供过于求,也反映了大学生的质量问题,很多大学生不符合企业标准,其中大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也成为一个导致大学生不适应社会一个因素。
因为,大学生的课堂状态与他们的学业有密切关系,大学生在课前准备状态,课中听课状态和课后巩固状态都存在严重不足,根本没有充分利用老师这个宝贵资源,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发挥的大学生的自身主题作用,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法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全面了解在校大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和他们对教学的要求,以找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并有效进行教学管理体制的深入改革,我开展了一次抽样调查。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其反映出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同类高校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对大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改变上课风貌,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措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上便是我进行此次调查的背景。
文献回顾 研究内容
通过平时与同学们的交流,同学主要反映了以下几个影响听课状态的因素:
一是多媒体的制作效果,学生普遍喜欢内容新颖,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度延展知识范围,特别是身边可以感觉到的案例最为学生喜欢,而教学课件存在照摘教材、案例过于宏观等问题;
二是对自身专业的认可度,很多同学丢自身专业不感兴趣,认为前途渺茫,更加失去信息。
三是教师讲课方式陈旧,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能与同学进行较多的交流,学习效率定会有所提高。
四是处于对未来认知程度逐步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学生群体对个人的影响较大,自身行为易受到影响。
因此此次调查从四个维度展开:
第一,从学生自身的学习努力程度、对学习的投入进行考察,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状况; 第二,考察学生群体行为对个体学习的影响; 第三,考察教师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第四,了解学校的办学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项目意义
第一,从大学生中较大的课程重修比例和逃课率来看,大学生目前学的状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学生们主要把它归结为自身的学习兴趣或对专业的兴趣等方面。但据目前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习的精力投入不足才是主要原因,包括不上课、不做作业、课余不学习、没有学习计划以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提高大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可行之策。
第二,大学生群体行为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影响往往呈“从众效应”,好的班风和宿舍风气可以带动和约束其他学生学习,而不良的风气也拖动越来越多的学生远离学习。因此要树立好的班风,这又对大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一项要求。
第三,学生渴望教师整体素质与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希望加强和改进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等。对于少数教师教学精力的投入严重不足,及单向授课现象要杜绝。
第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风建设,强化校史教育、爱校教育和专业兴趣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二、研究方案
基本概念 社会角色: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权利义务,是人们对特定身份的人的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社会化因素:指那些使人社会化的制度或其他结构环境。这些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等,本次研究主要研究群体与学校这个社会环境的关系。
理论框架 研究假设
假设一:多数大学生课堂上基本上处于低迷状态。
基本依据:有一则新闻,2007年05月24日来源于人民网-《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这样描述:“随着清脆又略显刺耳的“嘀”声,蔡煜同学的“指纹通过了确认”,她匆匆走进教室、翻开书本,等待老师的到来。这不是某个科幻小说的开场,而是真实的故事。要用如此方式逼迫大学生学习,可见课堂学风,学习积极性的严重缺失。
假设二:大学生易受学习群体的影响。
基本依据:大学基本以寝室为单位,而寝室内部具有统一协调性,一人选择逃课会带动整个寝室,而寝室同学基本在临近位置上课学习,因此学习态度,效率会相互影响。
假设三:课堂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带改进。
基本依据:学生普遍反映有些很重要的课程,忧郁某些老师在课堂上只顾唱独角戏,并非态度不认真,而是方法不正确,导致学生积极性下降。
假设四: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努力深化教学改革,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个体的学习需要。对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是不断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动机和动力的有效机制。因此,高校应在不断改善整体教学环境和硬件设施的前提下,着重抓好专业、课程、师资等方面的建设。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重庆师范大学大一至大四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大规模问卷及小规模个案访问的方法收集资料。
调查地点:重庆师范大学校园寝室。
和风苑
惠风苑 雅风苑
以寝室为单位会避免调查的重复性和扩大调查的普遍性,更具有代表性。
调查对象选择:
大一:在大一的寝室里等距抽出20个寝室,每个寝室发2张问卷 大二:在大一的寝室里等距抽出20个寝室,每个寝室发2张问卷 大三:在大一的寝室里等距抽出20个寝室,每个寝室发2张问卷 大四:在大一的寝室里等距抽出20个寝室,每个寝室发2张问卷 共40*4=160张问卷
资料收集方法
(1)现有文献资料。可以到文献收索网站获取。
(2)大学生课堂状态调查问卷资料。通过资料会反映一定信息。为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应注意收发问卷的时间间距(3)从个案访问资料。可以同学与同学们的沟通,提出自己的新论点,提取有利于研究的信息。
四、工作计划: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1.查阅有关文献 2.拟定详细计划 3.修改问卷 4.进行小范围试调 5.根据试调结果进行修改 第二阶段 调查阶段 1.根据课题选取对象
2.依次去各个寝室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信息 第三阶段 分析阶段
第四阶段 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第三篇:大学生生存状态调查
“无所谓”心态视角下的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当代大学生本应有的积极思想受到冲击,出现了诸如对处分漠然视之,班级活动消极待之,甚至对荣誉嗤之以鼻的“无所谓”心态。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生存状态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学生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得出个人主体意识缺失是“无所谓”心态产生的主要原因,而宿舍环境起到关键作用的结论。
关键词:大学生生存状态影响因素
一、引言
我们知道,在经过高考的洗礼后,初入大学殿堂的学子们往往都踌躇满志、雄心勃勃,期待在大学中激扬青春挥斥方遒。但事与愿违,在开学后的短短几个月里,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出现了藐视荣誉、漠视处罚、脱离集体等消极的“无所谓”心态,并且这种心态可能一直持续整个大学期间,对其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负面影响。那么,产生这种消极心态的原因是什么?其影响因素有哪些?本文通过对南京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大学生学习、宿舍环境、家庭环境等方面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产生无所谓心态的原因,为增强学生进取意识、推进学院学生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样本及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为样本,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以往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7份,有效率为98%。调查问卷覆盖了经济管理学院金融、会计、电子商务等全部八个专业的大一年级到大三年级的学生。
三、大学生生存现状及“无所谓”心态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生存现状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95.7%的学生在入学前曾经憧憬过自己的大学生活,其中更是有93.2%的人曾经认真规划过自己的大学生活,但是进入大学后只有4.7%的人将其付诸实践。现在,只有12.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学习全身心的投入,而62.4%的学生则是偶尔学习或者平时应付,考前突击。在课余时间,学生花费时间比较多的是参加各种活动和上网、遛街等娱乐活动。现在学生拥有电脑的比例很高,但是将电脑用于学习的学生已经所剩不多,问卷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大二年级仅8%的学生使用电脑查找学习资料或辅助学习,超过90%的学生将电脑用于游戏、聊天、电影等活动。问卷调查的结果同时显示,在挂科这个问题上,9.7%的大一学生认为可以接受,34.4%的大二男生表示可以接受,43.6%的大三男生则认为无所谓。认为“不会去争取奖学金”的学生,从大一到大三分别是10.1%、28.7%、36.8%。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目前多数大学生的生存状态是“梦中的大学,混沌的生活”。面对轻松舒适的大学环境,多数学生都没有坚持自己的梦想,轻易的迷失了。与此同时,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无所谓”心态越来越明显,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在下降。
(二)“无所谓”心态产生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原因(内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具体到大学生“无所谓”心态的产生,内因是大学生主体意识缺失。大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入大学,部分大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期望值不高,错误地认为大学生活是清闲和自由的,不需要像高中那样刻苦学习了,可以舒服地度过四年大学时光了。在这种认识误区的作用下,他们将自己的天职学习抛到了九霄云外,将父母的期望和老师的教诲忘得一干二净。以至于只有很少学生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大多数学生则将时间用于玩乐。这种主体意识缺失,自我放松的心理就成为学生进取心丧失的温床,从而导致了“无所谓”心态的产生和蔓延。
2、外部环境原因(外因)
社会学家米尔斯指出,“不管是精神上还是行动上,群体中的成员都存在于周围的环境之中而且无法脱离”。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的机会不断增加,层次也不断加深,环境因素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也日渐加深。
大学生身处校园之中,引起“无所谓”心态产生的外因主要是校园氛围和宿舍环境,其中宿舍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我们知道,宿舍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停留时间最长,而舍友更是大学生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群体。宿舍环境的优劣,舍友行为的得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调查数据也显示,大学生自身也认为宿舍环境对其大学期间价值观转变起到重大作用。
另外,家庭环境对“无所谓”心态产生也起到一定影响。根据调查,有16.7%的学生依靠家庭背景雄厚,学生在校期间父母已为其安排好毕业后的工作等,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学生进取意识,促使“无所谓”心态的产生。
四、结论与建议
对于“无所谓心态”的迅速蔓延,我们认为,大学学生工作者应尽快全面采取应对措施,以应对这一严重威胁,净化校园文化氛围。
首先,从内因方面考虑,我们可以利用大一新生未受“无所谓”心态太大影响这一特点,从其刚入学时抓起,以“防”为主。
新生入学时,学校要尽快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在大学里会面临考证、就业考研或保研等种种压力,大学生活并非传闻中的轻松自由,使他们从进入大学起就树立起紧张意识。另外要让新生学习、熟知大学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其明白哪些事是不可为的。当然,在规章制度的学习中,必须要避免形式主义的考核,以规避学生短时记忆。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其更深切的了解规则,明白到触犯规章的严重后果。除此之外,更要加强学风管理:平时加强教学效率,期末严抓作弊之风。
同时要注重对新生周围环境的营造。迎新招新等场合往往是新生初步了解大学的开始,大学里蔓延的“无所谓”心态就很有可能在此时传播到新生中。所以,在新生入学前应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防止“无所谓”态度向新生群体蔓延。
其次,从外因方面考虑,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其重点就是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宿舍建设。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知道宿舍对大学生心态的变化会起到重大作用,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心态发展至关重要。为改善宿舍氛围,我们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入手:1.严禁学生在宿舍传播观看不文明书籍音像制品;2.加强学生计算机使用管理,防止学生沉迷电脑游戏影响学习积极性;3.举办宿舍文化节等活动并进行物质奖励,调动宿舍集体向上的积极性;4.根据宿舍各方面表现评选优秀舍长,促使其带动宿舍成员向积极方向发展;5.要求各班级关注内部宿舍建设,并将班级各宿舍的文化考察作为优秀班集体考量的重要指标;6.更多的开展强化集体意识的主题活动,强化学生集体荣誉感,提高其向上动力。
我们认为,“无所谓”心态的产生发展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因而,对于“无所谓”心态的治理引导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针对其的各项措施都要有连续性,只有如此,方能真正处理好“无所谓”心态的蔓延,再还大学校园一个积极向学的良好氛围。
五、参考文献
1.王瑛、李军海.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理念.中国成人教育[J].2009
2.阚宝奎.论高校校园文化与学风建.思想教育研究[J].2009.(6)
3.袁曦.社会转型条件下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文化建设[J].2007.(1)
4.袁曦.围绕激励目标构建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中国青年研究[J].2008.(3)
5.凌霞黄韫慧.心理幸福感对大学生自尊与学习倦怠关系的中介作用研究.教育与职业
[J].2010.(11)
6.刘彦、董俊杰.学生干部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思想教育研究[J].2009(12)
第四篇: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研究报告
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研究报告
社会性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面临新的环境、新的群体,这就要求要重新整合各种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也是今后事业发展的基石。那么当今大学生人际交往情况到底怎样呢?我们对此做了一份问卷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提出改善人际关系的意见和建议。
调查对象:河海大学部分12级新生。
调查时间和方式:2012
50份。
年十二月初,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总问卷
(一)问卷调查
我们在理院12级新生中随机抽取了50名同学,请他们参与了我们的问卷调查。有效问卷50份,其中男生28人,女生22人。数学31人,物理19人。农村19人,城市16人,其余未明。
(二)资料分析
1.对于陌生的不熟悉的人同学们采取的态度就较礼貌,但方法上还欠考虑。
2.在人脉与朋友的关系认识上,多数同学处于不太清楚的状态。
3.来自大城市,城镇的同学在交往能力与交往范围上比来自农村的同学要来得更强更广。
4.同学们对朋友的依赖性与对家人的依赖性相当,男女生差别不大。
5.产生矛盾的情况多数集中于生活中小摩擦的积累。
6.只有少部分同学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感到不满意。
(三)问题分析
1可能是第一次离开家离开家长,会感到无助,需要克服依赖,学着自己去处理很多全新的事务,没做好也不要紧,慢慢就会好的,你的坚强独立,会让别人更容易认同你;
2集体生活中,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别忘了尊重别人的意志与公共的意志,好的个人修养会帮你在人际交往中加分;
3离开了原来的环境,被原来周围的人了解跟认可的特点优点,不可能马上就被现在的同学老师朋友所了解跟认可,要给自己和别人一定的时间来相互了解,不要很快对任可事情下结论;4可能自己曾是某个小圈子中非常优秀排名第一的人,但随着我们年龄跟学业的增长,我们进入的圈子越来越大,现在是从中学到了大学,将来还要从大学到社会,我明白身边会有很多一样或更加优秀的人。
(四)结论思考
根据此次调查得出的结果看,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还是比较好的,影响大学生际关系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什么巨大的利益冲突,无外乎一些生活琐事,如对成员的生活习惯以及日常行为的观点不一致引发的一些小争执,这些现象表现在女生身上更为明显。其次,大一新生还没有形成较固定较具体的人际交往观念,在交往对象上具有随意性,也更乐于结交新的朋友。在与周围人群的交往中也表现的比较和善与礼貌,对朋友有较强的依赖,已经对朋友的重要性有了较强的意识。
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了,一个大学生要全面发展,就得让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利于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培养自己对他人的欣赏能力,增强爱心和责任感,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更好的展示自己。在和他人的交往中也会学得很多做人的道理。人与人之间不是孤立的,社会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良好的交际为自己广结人缘,为自己的将来打下人脉基础。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踏入大学,就会遇到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乡 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系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的人际关系,有的同学因为处理不当,整日郁郁寡欢,心情沮丧;有的同学因为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压 力很大,导致程度不同的心理病症;而更多的同学则由于不知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经常为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可见,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于几年 大学生活和未来事业的成就,是至关重要的。
对当代大学生的建议
1。平等交往
2.尊重他人。
3.真诚待人
4.互助互利和讲究信用
5.宽容大度
6.语言技巧
7.学会聆听
8.努力增强自己的人际魅力
9.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10.提高个人的外在素质
参考文献:黄慧瑾;浅议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长沙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贾淑芳;人际信任在大学生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中的比较;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李燕冰、骆风《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生活素质的影响》
通过对我校大一新生人际关系调查,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建立好的大学人际关系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每个大学生也都希望能建立好的人际关系。努力向建立好的人际关系方面发展,你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言的知音越来越多;亲友间深挚互爱。你便会过得充实愉快,会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祝愿同学们能保持积极的心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五篇: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研究报告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研究报告
建成法治国家,应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要有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律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是要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包含的伦理价值的信仰,即社会公众对法律忠诚的信仰。如果说前者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后者就是法治得以实现和法治精神得以形成的关键。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是我国依法治国战略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来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更深层次的了解其法律意识结构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中国的法治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包括对法律的认知、服从、评价和期待等的内
心体验,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同时还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有自己的特征。本课题以兰州市七所同时具有本科学历和研究生学历授予权且不是法律类院校的高校为调查对象,它们分别是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商学院。调查共发放问卷965份,收回问卷958份,回收率为99.3%,有效问卷946份,有效率98.7%。通过近50个基本问题的设问,在对学生的法律意识结构状况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基础上,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运用频数分析、交叉性分析、关联性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发现在兰州市所调查的七所高校的大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把握程度都比较高,在法律服从、法律应用方面也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结合自己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又比较理性考虑问题,从而能选择比较合适的处理方式。但是在法律评价和法律
期待方面,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社会目前的一些突出矛盾,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足以让高校和社会足以引起重视的法律现象。在基本了解兰州市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结构状况后,从法制教育、市场环境、传统文化、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分析了具体原因,试图在高校教育方式、课程内容编排、教学时间安排、教育途径、高校管理等多方面探索出一条适应于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实路径。
相关法律咨询:来吧法律助手网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