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执政规律的科学揭示党建党委

时间:2019-05-13 01:0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执政规律的科学揭示党建党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执政规律的科学揭示党建党委》。

第一篇: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执政规律的科学揭示党建党委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半个多世纪党的执政实践中,总结出执政的六条主要经验。这是我们党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大问题,长期实践、艰辛探索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站在时代高度把握历史的光辉结晶。它深刻揭示了我们党执政的本质和规律,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发展趋势,再一次表明我们党是一个善于总结和汲取经验,努力认识和把握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党。

这六条主要经验,深刻阐述了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完善执政方略、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使命等重大问题,是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基本经验的坚持和发展,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依据和重要遵循,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党55年执政的历史反复证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顺利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逐步实现,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坚持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正确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我们党首要的执政经验。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科学的彻底性,反对任何封闭的终极的理论体系,是一种开放的、发展的理论。同时,马克思主义不是单纯的学理,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具有革命的实践性。它强调,正确的理论总是在实践中产生,又用来指导新的实践,同时又为实践所检验、所证明;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也不能凝固静止;彻底的科学的理论,应当是随实践而发展创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本质特征,决定了与时俱进是它最根本的理论品质。

当然,这并不是说有了这种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就可以“自发地”得到发展。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的历史证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推进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进程。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只是在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后,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从根本上扭转了过去多次失败的局面,使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进入到一个不断发展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此后,党又以苏联为鉴,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长期艰辛的探索,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上,提出了正确的或有价值的观点,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思想。在探索中,党在指导方针上也有过严重失误,一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一个新境界。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纵观党8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55年的执政历史,我们党正是坚持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党的指导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才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

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永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站在时代前列,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要求,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要坚持把新理论、新思想变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人民群众的新实践,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作出的基本结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要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是党长期执政的又一条主要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不失时机地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要形式和特点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继续发展完善,人民司法制度逐步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全国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义意识明显增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逐步树立,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建设繁荣发展,涵盖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多方面事业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基本建立。这些上层建筑方面新的政治、文化制度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综合,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此后,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社会总是充满着矛盾。即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当然,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与一切旧的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总体上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也存在着这种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相矛盾”的状况,是非对抗性的,因而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不断得到解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做到自我完善的客观依据。这就要求党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国情,根据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状况,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环节,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制度既有不断完善的需要,又有能够不断完善的必要条件。正是这种“相矛盾”状况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成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毛泽东同志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正确思想,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重要探索。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进程受到了严重影响。

改革开放后,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领导全国人民对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进行了全面、广泛而深入的改革,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在经济制度上,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特别是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制度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体现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巩固和完善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人民司法制度,政治体制改革迈出了新步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改革的同时,我们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所有这些,都进一步发展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增强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为不断开辟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注入了强劲动力。

党的执政实践表明,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具有内在的自我完善的功能,这使我们在实践中能够使之不断完善并充满生机和活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最好的坚持,也是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改革是增强社会主义生机和活力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改革,不断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在积极弘扬中华文明的同时,努力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和优越性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只有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党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思想的确立十分不易。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党的八大,我们党提出了许多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并指导我们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就,展现出新中国的蓬勃生机和旺盛生命力。但是,由于我们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还在初步探索之中,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还远没有得到解决,加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党的八大之后,我们党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偏离了发展这个主题,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定“发展是硬道理”。即使在发生国内政治**和苏东剧变的严峻形势下,我们仍然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避免了重蹈历史覆辙,成功实现了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实践证明,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是当代中国的迫切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集中体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前进中的一切问题、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措施和关键所在。这是我们党执政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在政治上保持高度清醒的表现。

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不断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特别是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保持对发展的坚定性和自觉性,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坚决排除一切干扰,任何时候都不偏离这个主题。必须牢固树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放松,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当然,我们所讲的发展,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指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决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断总结发展的新经验,开拓发展的新思路,丰富发展的新内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刻地揭示了党的本质属性和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的根本目的,是党的全部历史所表明的基本结论,也是党对执政规律的最本质的把握。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带领人民群众进行艰苦奋斗的历史。我们党成立之初,只有50多名党员,长期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党只有深深地扎根于人民,与群众同甘共苦,才能生存发展。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以能够带领人民战胜国内外各种敌人,建立新中国,开创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全国执政后,党掌握着国家政权,拥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资源的支配权,产生了脱离群众的可能性。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能否仍然像战争年代那样,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要求全党经受住执政考验,防止因脱离群众导致人亡政息的危险。后来,毛泽东同志多次重申这一思想,并开展了“三反”、“五反”和多次整党整风。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江泽民同志都对这一问题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胡锦涛同志就率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再一次向全党提出坚持“两个务必”的要求。

我们党执政55年来,正是由于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坚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的标准和依据,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衡量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党才始终保持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并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峻形势面前巍然屹立。历史证明,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长期执政才有根本的保证。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最重要的就是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两个务必”,坚决惩治腐败,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党对国家政权、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进行领导的体制、机制、途径和方式。它具体表现为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如何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如何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如何通过科学民主的方法,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何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等等。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否科学,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就曾提出“凡属政府职权范围的事,应由政府讨论决定并颁布实行”等重要思想,并通过在国家政权机关中建立党组、推荐干部、提出政策主张和实行监督等富有创新精神的措施,实现了对国家政权和社会各项事业的领导。但由于执政初期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也由于受苏联模式及战争年代领导方式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党政不分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并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得到强化。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领导体制对于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全面建设的展开,其固有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从而影响了社会主义民主和党内民主的发扬,影响了国家政权机关效率的发挥,也影响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这种体制的主要弊端是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现象及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必须“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同时,依据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新情况,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强调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方式,主要是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明确提出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大力加强法制建设,等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重申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强调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坚持党的领导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大力加强制度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水平不断提高。这对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提高领导水平和决策水平,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改革开放的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结55年来的执政实践,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结论是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科学执政,就是要用科学的思想、理论和科学的制度、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更加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坚持民主执政,就是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依法执政,就是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党的团结统一,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这是被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全部历史所证明了的真理。重视和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法宝。

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始终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大力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增强了党的团结。党的八大第一次提出加强执政党建设问题,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在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向前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形势、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正面临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为适应新情况、新变化,保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就必须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方针,以改革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保证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时代发展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各方面建设的成效最终都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使我们党始终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我们党执政的六条主要经验,科学地回答了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怎样执政等重大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它科学地揭示了共产党长期执政的规律,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六条主要经验强调,共产党长期执政必须坚持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深刻地揭示了能否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决定执政成败的规律;强调共产党长期执政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揭示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生机和活力的规律;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揭示了只有加快发展、全面发展才能完成执政使命的规律;强调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揭示了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执政基础和必须始终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规律;强调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揭示了共产党长期执政必须实施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规律;强调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保证,揭示了共产党作为执政的主体,在长期执政中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全面推进,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规律。

我们党执政55年来,成功领导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六条主要经验以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出发点,既全面、深刻、科学地总结了我们党55年执政的成功经验,又站在时代高度,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现实和未来进行了理论思考和回答。这些经验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得出的新成果,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长期坚持、运用并继续丰富和发展。

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

执政规律的科学揭示

第二篇:坚持党的执政经验 深刻把握执政规律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深刻总结了我们党半个多世纪以来治国理政的六条主要经验。这些经验,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原则。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完善党执政的主要经验,需要正确处理六个关系,进一步深刻把握党的执政规律。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是它与生俱来的理论品质,也是它永葆青春活力的源泉。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应当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动摇;二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三是坚持与时俱进,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我们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现了三次历史性的理论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这三大理论成果科学回答了三个重大问题:毛泽东思想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问题;邓小平理论集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锐意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积极进行新的理论探索,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实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在发展理念、执政理念上的新飞跃。这一系列理论上的飞跃,是我们党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的典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动摇与坚持与时俱进、立足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结合起来,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正确处理巩固社会主义与完善社会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先进、更优越的社会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但是,社会主义制度也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强盛、人民要富裕,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行,不改革、不完善社会主义也不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巩固社会主义与完善社会主义的关系。我们党在巩固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方面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不断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改革放开26年来,全国上下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灿烂夺目的青春活力。在新的发展阶段,正确处理巩固社会主义与完善社会主义的关系,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中发展社会主义,在发展社会主义中坚持社会主义,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其中,关键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正确处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保障,精神文明是动力,三者必须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使三者相辅相成、全面推进。处理好“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一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基础。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此,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除体制上的障碍。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搞好“五个统筹”,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二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保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特点。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在内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这些制度,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以扩大民主和健全法制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切实得到尊重和保护。三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革命文化,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现代文化等各个方面。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继承与发展并重,繁荣与管理齐抓,努力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心向背,历来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成败的根本因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本质要求。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的最大危险。历史证明,什么时候实现了人民的意愿,维护和发展了人民的利益,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什么时候违背了人民的意愿,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关键是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群众观、权力观、政绩观。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克服轻视群众、脱离群众、少数人关起门来冷冷清清办事情的错误倾向。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决策、办事情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和群众利益,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好大喜功、急于求成。要关心群众疾苦,围绕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与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来,意义重大而深远。科学执政,讲的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民主执政,讲的是依靠人民群众办事;依法执政,讲的是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三者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我们党在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上的与时俱进,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与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与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重点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党的领导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问题。我们党是执政党,必须坚持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权,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通过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项工作中去。二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问题。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特别是对那些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充分尊重民意、集中民智,发挥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三是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问题。要认真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党对立法和政法工作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防止和反对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正确处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等。其中,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始终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点。当前,我们党的队伍状况总体上是好的。党的十六大以来,通过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求真务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指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质、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党在各个领域的政治核心地位进一步增强。但是,也存在一些与形势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切实抓好“一个指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一个核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一个关键”———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一个重点”———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个基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把党的执政基础夯实打牢。只要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项根本建设,坚持从严治党,我们就一定能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三篇: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与规律研究

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与规律研究

继培学院党总支:段远

光阴荏苒,中国共产党即将走过90年的成长历程。在这90年里,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与执政理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深刻总结了我们党,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主要的治国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原则。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是在1949年夺取全国政权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执政,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党的执政史就是从1949年至今的。事实上,党的执政实践经历了一个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历史过程。我们党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以来的执政实践,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但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我们付出巨大代价获得的,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坚持这些经验与理论,从而进一步把握党的执政规律。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应当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动摇;二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三是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在长期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党的三代领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实现了三次历史性的理论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这一系列理论上的飞跃,是我们党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的典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动摇与坚持与时俱进、立足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结合起来,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而真正的实现共产主义。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先进、更优越的社会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但是,社会主义制度也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强盛、人民要富裕,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行,不改革、不完善社会主义也不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党在巩固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方面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不断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改革放开以来,全国上下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灿烂夺目的青春活力。在新的发展阶段,正确处理巩固社会主义与完善社会主义的关系,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中发展社会主义,在发展社会主义中坚持社会主义,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其中,关键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三、加强党的内部建设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等。其中,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始终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点。

一定要坚持用改革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但在实施过程中应当根据国内外环境和党的队伍状况发生的重大变化,抓住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整个党建工作的开展。必须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这是带动其他方面建设的根本性建设。用改革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进行理论、制度、体制创新,我们就能切实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我们党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党执政的时间越长,越要从严要求党员和干部。落实从严治党方针,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管理和监督是关键。三管齐下,必能取得成效。首先要从严治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使党的各级组织对党员、干部实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矛盾,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一定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是执政的共产党必须具备的本领,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体现为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体现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我们党要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并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还要坚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其先进性也在发展。我们党只有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才能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同时,我们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必须根据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发生的新变化,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党的组织路线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党的十六大确定,我们要重点做好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壮大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注意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高知识群体、青年中发展党员。同时,要把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这样必将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四、处理好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古语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任何政权和政党,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民心向背。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根本保证。共产党执政以后,如何进一步保持和发展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兴亡。特别是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党必须十分注重防范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始终十分警惕党长期执政可能带来的影响,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始终不脱离群众。近年来,党中央和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并告诫全党:我们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根本的目的就在于保证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三个代表”的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从多方面强调了执政为民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

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群众路线。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同群众的亲密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成功。”这要求我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认真研究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把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贯彻到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共产党员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学习和掌握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团结和带领群众不断前进。鉴于历史上由于法规、制度不健全而影响党群关系的教训,必须强调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平等关系。

共产党执政为民,“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利益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在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扎扎实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对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暂时困难的群众,要格外关注,重点帮助,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的温暖。同时,要坚决制止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和现象。

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关键是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群众观、权力观、政绩观。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克服轻视群众、脱离群众、少数人关起门来冷冷清清办事情的错误倾向。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决策、办事情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和群众利益,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好大喜功、急于求成。要关心群众疾苦,围绕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得。

以上所述归结起来,就是共产党执政必须坚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共产党执政必须始终遵循的治党治国之道。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关键在于掌握好党的执政规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积累的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务必牢记。

第四篇:各国执政党存在共同的执政规律党建党委

执政能力的增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规律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就其所揭示的事物本质的不同深度来看,规律是有层次之分的。具体到执政规律这个主题上,就有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等不同的层次。只强调事物的共性,忽视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照搬别人的执政经验和执政模式是行不通的;同样,只强调事物的特殊性,忽视了事物的共性,忽视了政党执政的普遍规律,也会给我们认识问题的视野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带来很大局限,会使我们无法正确借鉴许多人类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可贵经验,甚至偏离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主流。所以,我们说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这两个方面都是不能偏废的。

过去,我们多强调执政的特殊性,对执政规律研究得不多。实际上,各国政党有着共同的执政规律。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我们撇开政党代表的不同利益这一具体问题,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其他政党的产生和活动中,看到政党在功能、作用、活动方式等许多方面带有共性的东西,这是我们认识政党活动规律的客观基础,也是我们为什么说各国政党有共同执政规律的根本原因。

第一,政党在民众中获得认同的比例,与政党取得政权的概率及执政地位的巩固成正比。权力来源于民众,没有民众的认可,政党就无法走上执政地位。当然,不同的政党,获得民众支持的方式可能不同,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真诚行动赢得民众支持拥护的,也有以各种欺骗、作假、甚至收买等方式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获得民众支持的。这里就有了真正的认可和虚假的认可的区别,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具有共性。如果得不到多数民众的认可,政党的执政地位是不会持久和巩固的。

第二,政党依法执政水平的高低,与政党表达民意的程度及政党自身权威性在民众中获得认同的程度成正比。政党执政,必须体现民意,而民众的意愿又必须通过有序的状态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这就要求政党反映民意必须有规则可循,也就是依法执政。政党需要遵从法律,并通过合法的程序将自己的主张在代表公共权力的国家意志中体现出来。而且,要使这种意志体现得更充分,执政党的干部和党员就要带头依法办事,以维护国家意志的权威。

第三,政党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的大小,与政党获得民众的支持率、进而与政党执政基础的稳固程度成正比。政党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它把执政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凡是政党,都会竭力谋求执政并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也就仅为这一点,政党也必须致力于社会的发展。因为只有社会的发展,才能带给民众以现实的利益,民众才会认同这个党的执政地位。所以,尽管不同性质的政党推进社会发展的深层动机可能有很大的区别,但其直接的表现是有共性的。

第四,政党执政后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机制的完善程度,与政党的执政效率及政党特有功能的表达程度成正比。这是因为:其一,政党的权力来源于民众,民众授予政党权力的程序和机制本身就对权力构成了一种监督;其二,政党的权力必须通过必要的程序从国家意志中体现出来,而这种权力体现的过程和机制又对权力构成了一种监督。所以,在政党政治环境中,一般不会出现像封建统治者那样完全无视民意和法律、肆意妄为的情形。但是,由于在权力运行的体制、机制或某些环节上发生问题而出现执政党官员腐败,使政党功能难以有效发挥,甚至导致执政党下台的情形在世界上却是有的。所以,对执政党权力的监督成为执政党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

以上这些共性原则,在所有政党执政过程中都会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在不同性质的政党执政过程中,在不同的国情条件下,这些规律和准则的内涵和具体的体现方式又会有很大的不同。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正确地借鉴别人的经验,认真对待我们自己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提炼出来的基本规则,是我们从整体上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我们执政能力的一种体现。戴焰军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副主任、教授

各国执政党存在共同的执政规律

第五篇:“执政能力”概念的由来党建党委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于我们党迎接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努力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分重要。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虽是十六大明确提出的,但这个思想却经历了长时期的孕育。毛泽东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执政党建设问题时就已指出: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提高做好经济工作的本领。否则,“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这实际上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雏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多次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强调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把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问题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任务密切联系起来。这实际上是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进一步阐发。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逐渐形成一个明确的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五大以前,提出了强化执政意识,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思想。在1990年前后,江泽民就指出:我们的党是执政的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我们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在十四大报告中,他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问题。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几个问题的决定》,又强调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问题,指出党的高级干部要努力成为善于治党治国的政治家。

第二阶段,从十五大开始,提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思想,随后不久使用了“执政能力”概念。十五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它要求“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在1997年底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将这两个“不断”概括为执政党建设的两大课题。第三阶段,从党的十六大开始,明确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问题的六项要求时,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且对“执政能力”的内涵初步概括为五个方面———“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必须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和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必须立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这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就成为十六大以来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点。

“执政能力”概念的由来

下载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执政规律的科学揭示党建党委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执政规律的科学揭示党建党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求是》发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经验》党建党委

    即将出版的今年第9期《求是》杂志发表署名“秋石”的理论文章,题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经验》。文章指出,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

    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建党委

    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自治区党委六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和自治州党委七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全面加强......

    [推荐]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建党委

    [推荐]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同志们: 一、2004年工作简要回顾 (一)坚持创新思想观念,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今年以来,我们把解放思想谋发展、求真务实干事业摆在更加突......

    “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理论研讨会观点摘编5篇

    “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理论研讨会观点摘编 人民网记者 谢磊 整理 2009年07月24日15:39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编者按:光阴荏苒,中国共产党即将走过60年的执政历程。在这60年里,......

    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中提高政治鉴别力党建党委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迫切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就是......

    对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几点思考 党建党委

    对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几点思考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是我们党执政以来常抓不懈的一项根本性任务。党的十六大对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再一次提出总体要求,为新时期加......

    党的执政能力从哪里来党建党委

    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建设,深入探索党的执政规律。党的执政能力生成、壮大的根源与途径,是党的执......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党建党委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