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理论研讨会观点摘编5篇

时间:2019-05-13 01:0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理论研讨会观点摘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理论研讨会观点摘编》。

第一篇:“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理论研讨会观点摘编

“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理论研讨会观点摘编

人民网记者 谢磊 整理

2009年07月24日15:39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编者按:光阴荏苒,中国共产党即将走过60年的执政历程。在这60年里,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党的执政理论也不断完善。7月21至22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全国党建研究会党建理论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承办的全国党校系统“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理论研讨会在沈阳召开。此次研讨会共有来自全国党校系统100余名代表参加,专家学者们就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执政经验和执政规律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我们整理了此次研讨会的专家观点,供党建研究者和广大网友参考借鉴。

●李书磊:增强学术责任感 搞好执政规律研究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任务十分迫切,研究执政经验、探求执政规律变得更加重要。党建理论研究要针对新形势、新挑战,回答实践当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要培养强烈的学术责任感,把党建研究尤其是执政规律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具体来说,党建理论研究工作可以从在三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要更多地深入社会基层进行调研,从基层生动的实践中抽象概括出研究课题。第二,要有坚实的学术基础,用各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支撑党建研究,不断丰富、完善党建研究的分析框架,不能画地为牢、固步自封。第三,树立良好的文风,避免学术论文空洞无物甚至互相抄袭。在使用文献方面,中央历年来的各种重要文件是党建研究的起点,但党建研究不是简单的重复文件内容,而是要用理论的思维提出问题和研讨问题。

●王长江:探索执政规律 深化执政党建设研究(研讨会主题报告)

(一)要围绕执政规律深化党建研究

基于执政60年和十七届中全会两大背景,研究执政规律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研究执政规律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现阶段改革已经进入深层次,政治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方面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口已经不存在,各种因素相互交融,所以改革要全面推进才会取得效果。第二,研究执政规律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在个案中提升共性。第三,深入对“三大规律”(即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要逐步深入,避免浮躁的总结。

(二)当前党建研究和教学中必须面对的三个重大问题

一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政治体制改革的空间需要不断地拓宽,对于国外先进的经验要坚持开放的心态。党的建设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要面对当今社会的两个新变化:第一,民间组织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正当的部分职能。第二,媒体的功能更加强大,独立性日趋增强。

二是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究竟是什么关系?十七大提出用党内民主促进社会民主。认识民主问题有大误区需要突破:一是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并不意味着发展社会民主尤其是基层村民自治的方向有所转变。社会民主取得的成绩是客观的,同样需要继续推进。二是决定搞

不搞民主的决定性因素不是人的素质而是利益问题。实行市场经济意味着社会利益产生分化,利益问题产生导致社会成员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所以,人的素质决定民主的水平,不决定搞不搞民主。

三是党建研究究竟沿着什么的方向前进?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坚持基本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路径。虽然党建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公认的研究框架和一些基本概念界定还没有形成共识,基本理论的研究还要不断地加强。党校系统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来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发挥出来,这一点值得注意。

(三)下一个阶段党建研究教学需要特别研究的三大课题

一是党的沟通渠道问题。执政党应该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现阶段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注意:一方面,如何处理好执政党和民间组织的关系,对民间组织进行扶持和引导;另一方面,如何把握媒体规律,为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服务。要用好媒体,消极地“应对”媒体不是目标。

二是发展党内民主的着眼点问题。发展党内民主要关注整个党内民主的过程,从各个方面全面推进。在党内民主方面,有两个难题:一个是如何正确地坚持用好党管干部原则,科学地管好干部;另一个是正确地区分党内发表不同意见和搞党内派别。

三是制度体系建设的问题。制度体系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各种制度要素有机地连接起来才是好的制度。现在我们对于单个制度的建设十分重视,但缺乏各种制度要素的有机连接。因此,下一个阶段的制度建设应该加强制度体系的建设。(王长江系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

●刘综洪:研究执政规律要重点研究三大问题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革命党想执政党的转变。今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60年的执政历程,研究执政规律十分必要。新时期,研究执政规律问题,有三个方面必须关注:(1)公民社会环境下共产党如何执政?(2)如何预防和惩治党员领导干部腐败?(3)在非政党竞争环境下,如何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刘综洪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黄远固:对三个问题的肤浅认识

第一,研究执政党执政本身,绕不开三个问题,即共产党执政要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由此,研究执政规律要回答好三个问题:执政任务是什么、怎样建设好党员干部队伍、怎样加强制度体系建设。第二,对于利益问题的认识上,要建立利益的动力机制。作为执政党,一是要把利益作为建立动力机制的基础,二是要注意判断好利益导向,体现好大多数人的利益,三是要做好利益的引导。第三,对于党建研究学科的学术化、学科化,党校系统要解决好党建学科规划和党建研究人才规划两个问题。(黄远固系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林盛根:党建理论体系建设的一些问题

我们党的党建理论有两个来源,一方面是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另一方面是学习前苏联的党建理论。站在执政六十年的关节点上,党建理论的构建要避免两个倾向:一个是

在研究中用工作代替理论;一个是在实践中用原则代替具体的工作和措施。要通过扎实的理论研究区分一些概念,比如“长期执政”和“执好政”,“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等等来夯实研究基础。此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衔接的问题,党建研究必须要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否则就失去价值。(林盛根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舒艾香:研究党内民主和执政风险问题

要避免党内民主可能产生的误区,民主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以票取人也并非科学的选人机制。在用人方面,要坚持选举、考核、任命三个路径相结合。迷信一选就灵,有时候反而会并不利于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另一个值得研究的是执政风险问题,执政风险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来防范和应对执政风险。具体来说,执政风险有四个:党的性质退化的风险、党的执政能力弱化的风险、党的社会资源流失的风险、党的执政地位削弱的风险。(舒艾香系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刘益飞:制度机制建设要进一步推进

党执政60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概括为12个字,即立党为公、从严治党、依法治党。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党在60年的执政过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执政理念是十分先进的,旗帜是鲜明的,但是我们在制度机制完善上做的还不够,在不少方面制度机制运行的情况还不理想。我们应该加强制度建设,把先进的执政理念落到实处。(刘益飞系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教授)

●杨振武:执政经验的“五个统一”

在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在探索实践中,正确处理了党和人民、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民生建设、党执政预期的社会结果和历史过程、党执政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党执政的理念与方法五对关系,形成了“五个统一”,即党的主导和人民主体的统一、经济中心和民生根本的统一、历史过程与社会结果的统一、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统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的统一。“五个统一”是新时期党的执政经验的总结和体现。(杨正武系中共厦门市委党校讲师)

●姚桓:党建理论研究要注重四大关系

从宏观角度,深化党建理论研究要重视四个问题。(1)科学与价值的关系。理论科学性不容置疑,但是理论是思想武器,研究者有自己的利益、立场和价值目标。党建理论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应该注重科学与价值的统一。(2)理论和现实的关系。理论要保持必要的的张力,也就是一定的弹性。理论无法和现实完全重合,理论变为现实需要很多的中间环节和条件。(3)问题和体系。应该有鲜明的问题意识,要在研究问题上建构理论体系。(4)内容和形式。应该慎重的使用理论概念,不能用生搬硬套甚至是杜撰一些概念来进行研究。(姚桓系北京市委党校原校务委员、教授)

●卢先福:看到成绩也要正视问题

我们党执政到今天,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有很多东西值得总结。总结这些经验首先要有一个历史的观点,那就是正确看待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关于执政规律,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比如,我们不但要研究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而且要研究新时期的执政环境。要研究执政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新的条件下怎样有效地开展党的各项工作。再比如,对于我们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一方面应该说清这些成果和马克思主义的老祖宗的关系是怎样的,是理论体系化的程度加强,另一方面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同这些理论,保

持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要研究执政理念和制度机制怎样落到实处。从党内法规和规章的完备程度上看,许多方面制度框架上已经基本确定,下一步的重点在于不断地细化和完善。(卢先福系全国党建研究会副会长、党建理论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教授)

●戴焰军:对执政规律研究的三点认识

第一,党建研究的目的要十分清楚,否则就没有动力。社会科学对问题的把握,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精准。但是对于社会科学特别对党建研究这样一个学科来说,加强对规律的研究,提高研究对象的预见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决策、行为质量,避免各种可能发生的巨大损失。第二,我们党已经执政60年,经历了各种困哪和风险,已经有资格讨论执政经验问题。现在各种研究的条件已经比较成熟,应该从理论上,客观分析、认真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今后的实践。第三,研究执政规律要处理好几个关系:(1)要理好党建研究的规律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的关系,要根据学科的自身特色,逐步形成党建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论。(2)处理好操作层面的规律和宏观上的规律之间的关系。应在重视具体对策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更重视宏观规律的研究。(3)把握好经验、启示和规律的关系。党建研究者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尝试,逐步从经验和启示概括出普遍性的结论进而上升到规律层面。(4)处理好执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和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的关系。既要观察世界各国家政党发展的趋势,研究各国执政党执政的普遍规律,又要兼顾到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特殊性。(戴焰军系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与规律研究

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与规律研究

继培学院党总支:段远

光阴荏苒,中国共产党即将走过90年的成长历程。在这90年里,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与执政理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深刻总结了我们党,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主要的治国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原则。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是在1949年夺取全国政权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执政,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党的执政史就是从1949年至今的。事实上,党的执政实践经历了一个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历史过程。我们党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以来的执政实践,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但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我们付出巨大代价获得的,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坚持这些经验与理论,从而进一步把握党的执政规律。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应当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动摇;二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三是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在长期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党的三代领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实现了三次历史性的理论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这一系列理论上的飞跃,是我们党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的典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动摇与坚持与时俱进、立足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结合起来,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而真正的实现共产主义。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先进、更优越的社会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但是,社会主义制度也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强盛、人民要富裕,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行,不改革、不完善社会主义也不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党在巩固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方面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不断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改革放开以来,全国上下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灿烂夺目的青春活力。在新的发展阶段,正确处理巩固社会主义与完善社会主义的关系,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中发展社会主义,在发展社会主义中坚持社会主义,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其中,关键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三、加强党的内部建设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等。其中,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始终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点。

一定要坚持用改革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但在实施过程中应当根据国内外环境和党的队伍状况发生的重大变化,抓住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整个党建工作的开展。必须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这是带动其他方面建设的根本性建设。用改革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进行理论、制度、体制创新,我们就能切实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我们党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党执政的时间越长,越要从严要求党员和干部。落实从严治党方针,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管理和监督是关键。三管齐下,必能取得成效。首先要从严治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使党的各级组织对党员、干部实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矛盾,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一定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是执政的共产党必须具备的本领,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体现为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体现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我们党要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并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还要坚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其先进性也在发展。我们党只有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才能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同时,我们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必须根据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发生的新变化,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党的组织路线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党的十六大确定,我们要重点做好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壮大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注意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高知识群体、青年中发展党员。同时,要把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这样必将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四、处理好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古语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任何政权和政党,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民心向背。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根本保证。共产党执政以后,如何进一步保持和发展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兴亡。特别是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党必须十分注重防范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始终十分警惕党长期执政可能带来的影响,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始终不脱离群众。近年来,党中央和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并告诫全党:我们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根本的目的就在于保证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三个代表”的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从多方面强调了执政为民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

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群众路线。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同群众的亲密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成功。”这要求我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认真研究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把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贯彻到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共产党员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学习和掌握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团结和带领群众不断前进。鉴于历史上由于法规、制度不健全而影响党群关系的教训,必须强调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平等关系。

共产党执政为民,“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利益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在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扎扎实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对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暂时困难的群众,要格外关注,重点帮助,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的温暖。同时,要坚决制止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和现象。

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关键是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群众观、权力观、政绩观。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克服轻视群众、脱离群众、少数人关起门来冷冷清清办事情的错误倾向。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决策、办事情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和群众利益,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好大喜功、急于求成。要关心群众疾苦,围绕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得。

以上所述归结起来,就是共产党执政必须坚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共产党执政必须始终遵循的治党治国之道。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关键在于掌握好党的执政规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积累的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务必牢记。

第三篇:执政规律的追求

执政规律的追求

——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为视角

黄海 《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10日16 版)

执政规律是反映执政要求内在的、本质的普遍现象。把握执政规律是执政党实现良性执政的前提和条件。不同的政党,有不同的执政规律。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执政规律的历史进程中,始终突出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开展了整党活动、“三讲”教育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科学发展观教育实践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系列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党从执政理论、执政基础、执政能力、执政安全和执政效果等方面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探索和把握。

巩固执政理论。执政理论是执政价值取向的本质性规定,理论思维的成熟是政党成熟的前提,正如列宁在《怎么办》中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作为一个政党,必须要有明确和坚定的理念和思想体系指导全党,这是一个成熟执政党的必备素质,也是一个执政党对执政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这面光辉旗帜,以此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都是基于马克思主

1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在全党进行的学习、宣传与践行过程。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以及概括提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党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时武装和教育全党,使指导思想真正成为全党共同的思想基础,有效防止了社会意识多样化的冲击,不断坚持、发展和完善了执政理论。

打牢执政根基。执政时间的长短,与政党内部的组织程度及政党在民众中获得的认同程度成正比。因此,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除了有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一致,还必须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同时,“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经常同群众保持真正的联系的党,善于领导这些群众的党。”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有坚实的执政根基,就必须具有坚强的组织战斗力和广泛的民众代表性。我们党对这一执政规律的认识是深刻而全面的。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尽管根据不同时期和任务要求,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但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密切党群关系的主旨却是一以贯之、持之以恒。一方面,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全党的思想,执政的组织基础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我们党聚焦密切党群关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践行群众路线,执政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强化,有力促进了我们党巩固执政根基。

提升执政能力。执政生命在于执政能力,执政能力是一个政党的力量所在,生命所系。任何政党为了求生图存,都必须使自己保持活力、处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而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相比,应该具备更为强大的执政能力。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这对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

始终注重执政能力的提升,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党内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我们党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全党正确分析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从而制定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得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能力不断提升。实践证明,集中教育活动是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我们党不断提升执政能力的重大部署。

关注执政安全。执政安全是任何执政党都面临的问题。总书记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执政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执政安全问题尤为重要。

当今世界正处于极其复杂而深刻的变动之中,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思想意识形态遭遇多元化冲击,经济良性运行压力加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这给我们党的执政安全带来了极大的考验。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党通过马克思主义的集中教育活动,立足主动,从容应对,聚焦执政安全。通过集中教育活动,我们党在各种复杂局面和复杂环境中通过系统分析坚持科学地研判形势,通过理论教育坚守意识形态,通过党的建设坚定先进性和纯洁性,通过群众路线坚实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从而承受住了各种思想、经济和政治上的冲击、风险和考验,有力地维护了执政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安全、组织体系安全、执政根基安全和发展环境安全。

追求执政效果。政党的功能要通过实际的执政效果来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应该是具有担当精神、敢于面对实际问题、追求实际执政效果的政党。毛泽东曾经说过,“艰苦的工作就像担子,摆在我们的面前,看我们敢不敢承担”。对所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社会问题做出及时回应和解决,是执政党把握执政规律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和价值追求。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的开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回应,目的就是针对当时的中心任务和时代诉求,促进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突出的实际问题,达到实

际的执政效果。比如整党运动针对党在思想、作风、组织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了当时拨乱反正后党内思想意识的问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针对提高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解决了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反对“四风”,解决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等等。实践证明,集中教育活动有效回应了时代诉求,推进了问题的逐步解决,取得了良好的执政效果。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第四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历了革命根据地执政和全国执政两个阶段。根据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长期实践,党执政的基本经验是:重视民心、民主、民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

2011年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在这个时候,研究一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和,很有意义。中国共产党从根据地执政到全国执政的艰辛历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执政实践,可以说是波澜壮阔,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和曲折的认识过程。我们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可以说,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我们付出巨大代价获得的,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在许多场合从多方面总结过我们的执政经验。其中,分量最重、影响最大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六中全会和十二大以后历次党代会的总结。近期对党的执政经验作过全面总结的,主要是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其中第二部分讲的就是“五十五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一共讲了六条:一是,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二是,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三是,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四是,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五是,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六是,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的这六条执政经验,很系统、很深刻、很到位,应该根据中央的要求“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丰富和完善。”[1]

这里,我们换一个角度,依据党执政的历史过程及其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来研究和总结我们党的执政经验。

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道理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再一次得到了证明。中国共产党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漫长实践,有一个历史转折点,这就是1947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2]和中共中央在1948年4月30日发表的“五一”口号[3]。在著名的“五一”口号中,最重要的是第五句口号:“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的条件成熟了。这个条件,不仅是人民解放军已经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掌握了主动权,而且是全国范围内的人心所向已经发生了有利于我们党的根本变化。在1947年12月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即“十二月会议”

上,毛泽东专门分析过“政治方面,人心变动向了。蒋介石孤立起来,群众站在我们方面。”他说,这个问题在长时期内没有解决,内战时期我们比较孤立,抗战时期蒋介石逐渐失掉人心,我们逐渐得到人心,但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直到抗战胜利以后这一两年来才解决了这个问题。”[4]这个人心向背问题,是经过重庆谈判、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和取缔民主党派活动、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出现的社会动向。因此,“五一”口号一提出,就得到各个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广泛响应,最后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第一条就是要得民心。

民主。怎么建立新中国,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这个问题,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已经提出。在党的七大,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讲的就是要通过民主的道路,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当时,毛泽东所讲的“联合政府”也好,“民主”也好,是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但由于国民党不仅没有接受这一反映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主张,反而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因此在解放战争的战场形势发生有利于人民的转变后,中国共产党在决定夺取全国政权时,毛泽东考虑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未来新中国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性质的政权。他对这个问题的考虑,非常深入。在“十二月会议”上,他认为人心向背问题有利于我们,并不等于我们就能够夺取政权。他说,人民不喜欢蒋介石,也不喜欢共产党。这个可能性完全有,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他明确提出,这里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采取正确的政策,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按照毛泽东的思路,就是要通过统一战线建立新中国,建立一个统一战线的新政权。这个“统一战线”是不包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及其追随者,但包括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阶级力量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换句话说,就是要通过人民民主建立新中国,建立一个人民民主的新中国。“五一”口号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这个建国思路。1948年9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即“九月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未来新中国政权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用“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概念来取代过去的“工农民主专政”,是因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仅仅是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4]在“五一”口号发表后,中共中央在同民主党派的协商过程中,形成和提出了一整套民主建政的构想,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长期存在;政权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实行西方的议会制;国家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实行联邦制;等等。西方有些人歪曲我们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污蔑我们是依靠枪杆子支撑的极权制度。他们完全不懂得,中国共产党拿起枪杆子,是因为我们的敌人手中不

仅拿着枪杆子,还用这个枪杆子屠杀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民主力量的代表,作为一个长期为民主而奋斗的党,在战场上取得决定性优势的时候并没有凭借枪杆子的力量独霸政权,而是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一起,采取民主的方式,共同来建立新中国。因此,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民主,实行民主。

民生。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人民群众最热切的愿望,就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变广大人民群众贫苦的生活状况。在中国实行民主,决不能离开民生空谈民主。这就是中国的国情。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得人心,就在于围绕民生推进民主,依靠民主解决民生。最典型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领导的土地改革,在民主与民生的互动中获得了民心。在中国共产党决定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毛泽东根据党历来坚持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提出了三大经济纲领,这就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与此同时,制定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这样的经济纲领,这样的经济工作指导方针,核心就是要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是为了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更是明确地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其次,保护民族工商业,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是为了团结广大工商业者,但归根到底也是为了解决民生问题。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论述“不要四面出击”的思想时说得很明白,我们实行调整工商业政策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减少工人失业。正由于实行了这样一整套符合国情特别是当时实际状况的政策,新中国成立不到三年时间,我们就恢复了国民经济,创造了一个奇迹。与此同时,人民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还在社会建设方面包括废除陋习、取缔妓女、扫除文盲等方面取得了伟大的进步和成就。因此,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不可缺少的一条就是要重视民生,改善民生。

重视民心、民主、民生,尽管是我党在建国前后积累的成功经验,但这些经验具有普遍性。我党要为人民长期执好政、掌好权,始终要重视这“三民”。

参考文献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893—1949年):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2]

第五篇:坚持党的执政经验 深刻把握执政规律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深刻总结了我们党半个多世纪以来治国理政的六条主要经验。这些经验,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原则。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完善党执政的主要经验,需要正确处理六个关系,进一步深刻把握党的执政规律。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是它与生俱来的理论品质,也是它永葆青春活力的源泉。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应当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动摇;二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三是坚持与时俱进,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我们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现了三次历史性的理论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这三大理论成果科学回答了三个重大问题:毛泽东思想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问题;邓小平理论集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锐意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积极进行新的理论探索,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实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在发展理念、执政理念上的新飞跃。这一系列理论上的飞跃,是我们党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的典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动摇与坚持与时俱进、立足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结合起来,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正确处理巩固社会主义与完善社会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先进、更优越的社会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但是,社会主义制度也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强盛、人民要富裕,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行,不改革、不完善社会主义也不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巩固社会主义与完善社会主义的关系。我们党在巩固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方面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不断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改革放开26年来,全国上下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灿烂夺目的青春活力。在新的发展阶段,正确处理巩固社会主义与完善社会主义的关系,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中发展社会主义,在发展社会主义中坚持社会主义,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其中,关键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正确处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保障,精神文明是动力,三者必须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使三者相辅相成、全面推进。处理好“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一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基础。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此,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除体制上的障碍。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搞好“五个统筹”,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二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保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特点。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在内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这些制度,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以扩大民主和健全法制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切实得到尊重和保护。三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革命文化,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现代文化等各个方面。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继承与发展并重,繁荣与管理齐抓,努力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心向背,历来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成败的根本因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本质要求。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的最大危险。历史证明,什么时候实现了人民的意愿,维护和发展了人民的利益,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什么时候违背了人民的意愿,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关键是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群众观、权力观、政绩观。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克服轻视群众、脱离群众、少数人关起门来冷冷清清办事情的错误倾向。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决策、办事情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和群众利益,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好大喜功、急于求成。要关心群众疾苦,围绕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与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来,意义重大而深远。科学执政,讲的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民主执政,讲的是依靠人民群众办事;依法执政,讲的是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三者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我们党在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上的与时俱进,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与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与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重点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党的领导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问题。我们党是执政党,必须坚持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权,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通过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项工作中去。二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问题。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特别是对那些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充分尊重民意、集中民智,发挥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三是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问题。要认真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党对立法和政法工作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防止和反对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正确处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等。其中,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始终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点。当前,我们党的队伍状况总体上是好的。党的十六大以来,通过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求真务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指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质、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党在各个领域的政治核心地位进一步增强。但是,也存在一些与形势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切实抓好“一个指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一个核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一个关键”———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一个重点”———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个基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把党的执政基础夯实打牢。只要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项根本建设,坚持从严治党,我们就一定能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下载“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理论研讨会观点摘编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理论研讨会观点摘编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贫困地区乡镇党委执政规律探析

    执政规律,是指执政党在掌握和行使政治权力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乡镇党委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在我国,还有为数不少的乡镇处于......

    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执政规律的科学揭示党建党委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半个多世纪党的执政实践中,总结出执政的六条主要经验。这是我们党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加强执......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认识和运用执政规律

    胡锦涛同志指出,努力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的基础之上。这实际上提出了要正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认识和运用执政规律的关系问题。规律......

    在探索规律中提高执政能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

    建国后我党对执政规律的探索

    建国后我党对执政规律的探索 建国以后,我们党在全国范围内成为执政党,党的地位、自身状况和所面临的任务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怎样建设执政党,......

    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与执政能力提升经验材料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为政之道,要在得人。”近年来,区委围绕实现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宏伟目标,坚持“人才强区”战略和“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的思想,着力构建科学的“选人、......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程和经验学习心得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程和经验学习心得近日我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谢春涛教授讲授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程和经验》。课程主要涉及了从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