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探索规律中提高执政能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党的执政规律和党的执政能力之间的关系,更科学、更有效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规律,是事物发展进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具有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能力,是素质在实践中的综合体现,是指能够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表示具备某种本领以及能够达到的程度和效率。能力既具有主观能动性,又具有鲜明实践性,是在实践中造就和积累的,并运用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这说明,规律与能力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遵循规律,就能提升能力,就能进步,就能成功;违背规律,就会削弱能力,就会倒退,就会失败。因此,只有深刻认识、准确把握、自觉运用客观规律,特别是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有效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出色地完成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我们应当科学把握尊重党的执政规律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辩证关系,不断增强遵循规律、运用规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只有遵循规律、运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减少失误,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共产党的执政同当今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执政环境和目标任务出发,从新的视野和新的高度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真谛:共产党要实现长期执政,归根到底,就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必须不断建设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四有”公民,弘扬民族精神;就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既阐明了我们党执政的内容、执政的任务和执政的要求,集中概括了我们党治党治国的战略思路和战略方向,又概括了党的先进性的本质特征,揭示了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长期执政对执政主体的客观要求;既揭示了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明确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内在联系,又揭示了共产党执政的根本标准,明确了保持党的活力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遵循客观规律特别是遵循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最重要的是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关键是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应自觉地把遵循客观规律与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要真正当好“三个代表”,就必须正确认识、努力把握和善于运用生产力发展规律、文化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执政能力的提高真正建立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的基础上。
其次,一切工作都应讲求科学性,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明确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组织领导,主要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把主要精力放在谋全局、把方向、抓大事上,集中精力解决好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从体制和机制上实现党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再次,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我们党执政已经55年。在这55年里,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积累了不少经验,形成了许多规律性的认识。但是,实践没有止境,探索也没有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还在继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还将碰到许多新的课题,还有许多规律性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探索。我们只有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第二篇:在加强修养中提高执政能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深刻分析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任务,这对领导干部的从政施政行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掌握着社会公共权力,从事着公共事务管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主体,在提高全党执政能力上起着关键性作用。领导干部身份和地位的特殊性,决定其必须具备更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文化素养和做好各项工作的本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自觉加强修养,不断增强本领,才能把握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和基本要求,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强理论修养,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党性锻炼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必修课。加强理论学习和理论修养,则是不断增强党性、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理论上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前提。领导干部只有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加强理论修养,才能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做到在复杂的环境和各种考验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牢牢抓住根本,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道德修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做人须讲人品,为政应有“官”德。作为为政者道德品质的综合反映,“官”德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道德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决不能忽视道德修养。领导干部的言行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选择。人民群众总是期望领导干部不仅能成为正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而且能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榜样。领导干部坚持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自己,严格要求,作出表率,不但有利于推动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而且有助于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提高领导工作的效率。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反对和抵制形形色色的腐朽、错误思想的影响,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凡是得民心、顺民意的事情都竭尽全力去做,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加强知识修养,不断增强工作本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离不开理论武装,也离不开知识武装。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更应当加强学习,努力成为学习型领导人才。当前,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境界、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意识,还必须努力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本领,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新知识、新技术、新本领从哪里来?从学习中来,从实践中来。因此,既应在认真学习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广泛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学习历史知识和文学艺术等各种知识;还应勇于大胆实践探索,乐于调查研究,勤于潜心钻研,善于总结经验,真正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只有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千方百计地学,持之以恒地学,领导干部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掌握应付各种复杂环境、完成各种繁重任务的本领。
第三篇:在应对挑战中提高执政能力
乡镇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乡镇政权组织的执政能力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加强,乡镇政权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群众对乡镇政权组织的依赖性在降低,对乡镇干部素质的要求在提高,这一低一高的新变化,对乡镇政权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农民向土地寻求发展的热情在减退,从非农产业谋取财富的愿望在增加,这一减一加的新变化,对乡镇政权组织引导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提出了挑战;乡镇政权组织肩负的责任不断增大,落实责任的行政权力日益缩小,这一大一小的新变化,对乡镇政权组织改革创新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农村整体发展步伐推进较快,区域发展差距缩小缓慢,这一快一慢的新变化,对乡镇政权组织统筹各方、协调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农村改革不断推进,各种利益调整引发的矛盾逐渐凸显,这一进一凸的新变化,对乡镇政权组织科学判断形势、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提出了挑战;等等。面对种种新挑战,乡镇政权组织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就必须在强化意识、健全功能、提高素质、改进方式、完善机制上下功夫。强化执政意识。乡镇政权组织执政能力的强弱,不仅关系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更关系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巩固。为此,广大乡镇干部必须切实强化执政意识,增强工作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始终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健全执政功能。一是理顺体制,增强协调功能。重点是理顺三个关系:首先,理顺党政关系。寓党委集体领导于为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之中,统筹本地经济、政治、文化各项工作,努力减少领导层次,提高决策和工作效率。其次,理顺乡镇与村的关系。乡镇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的基础上,应充分尊重建制村的村民自治权。第三,理顺乡镇与站所的关系。按照权责统一原则,赋予乡镇统筹管理辖区内所设机构的权力。通过分类管理的办法,使乡镇过度分散的资源得以重新优化组合,使被肢解的功能得以逐步恢复健全。二是壮大财力,夯实物质基础。一方面,精兵简政,整合行政资源,如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扩乡并村”等,以降低行政成本;另一方面,在做好消赤减债工作的基础上,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开展招商引资,发展乡镇经济,特别是抓好产业发展和村集体经济,增加财政收入,通过经济实力的增强,提升乡镇政权组织的办事能力,最终强化乡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提高执政素质。提高执政能力,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一是完善选人机制,拓宽选人渠道。突破乡镇干部选拔录用的体制障碍,面向全社会选拔人才。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实行公平招聘,尤其要注重从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村干部以及有较强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企业管理者中选拔人才。二是采取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和轮岗交流等措施,帮助现有乡镇干部提高素质。三是着力改变责任和利益严重不对等的状况,稳定乡镇干部队伍。当前,在同级别的干部中,乡镇干部任务最具体、工作最艰苦,但待遇却不高。应努力提高乡镇干部的收入水平,对长期在乡镇工作且政绩突出的干部给予实实在在的奖励。改进执政方式。乡镇政权组织执政的主要方式是服务,因而改进执政方式主要在于优化服务。一是拓宽服务领域。把服务的范围从区域内延伸到区域外,从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二、三产业,特别是通过成立流动组织等方式,加强对区域间、产业间流动人员的服务力度。二是创新服务手段。在充分运用政策引导、典型示范、说服教育、市场服务、综合协调等手段开展工作的同时,特别注重法律和民主两种手段。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政,防止和纠正行政过程中不作为和乱作为的现象,防止和纠正行政过程中错位和越位、失责和失当的现象,规范和监督行政行为,教育乡镇干部养成办事依法、言必合法、行必守法的良好习惯。坚持民主决策、民主办事,按照“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办”的原则,让群众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使乡镇政权组织的行为和意愿变成群众自己的行为和意愿,从而营造“千斤重担众人挑”的良好局面。完善执政机制。一是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绩效目标责任制,实行奖优罚劣,对绩效突出、表现优秀、群众拥护的干部,要及时予以激励;对没有绩效的要追究责任,对素质不高、能力不强、身体不适的要及时调整。二是创新工作机制。目前,比较成功的经验就是改干部包村、领导包片为按产业发展组建产业服务队,形成突出一项产业、建立一支队伍、成立一个支部、确定一名领导、制定一套管理办法的新格局,力促各服务队逐渐形成履行政府服务职能的经济实体,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乡镇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定期召开乡镇党代会、人代会、党员大会制度,认真实行党员议事和人民代表议事制度;坚持乡镇政务公开制度,包括财务管理、计生指标以及干部目标管理责任等都要定期向群众公布;推行定期由群众民主评议党员、评议干部制度。同时,完善乡镇干部的监督制约机制,特别是加强对乡镇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的监督,切实增强乡镇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第四篇:在发展中提高执政能力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近几年来河北省迁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提高执政能力,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实践中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确立先进的执政理念。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对自身所面临的环境及其对党执政提出的内在要求的全面认识。作为县(市)级基层党组织,必须把确立先进的执政理念作为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把握执政方向的根本措施来抓。执政之本在于为民。必须坚持为民、安民、爱民,把执政为民贯穿到制定和实施各项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真正体现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中去。为民之要在于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实现执政为民,才能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执政的措施必须围绕发展来制定,执政的成效必须用发展的实绩来检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通过科学的发展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地位。坚持执政就是服务、就是责任的工作标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就是服务,各级党委应注重引导政府积极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全面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培育战略思维的能力。战略思维能力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培育战略思维能力,首要的是掌握科学的方法。应善于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事物,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变中把握不变,从全局把握局部。培育战略思维能力,还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领悟力,既善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又勇于以世界的眼光,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中捕捉新机遇,作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实际变化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工作的新突破。增强凝心聚力、务实创业的本领。团结、务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品格,也是提高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团结出人才、出政绩。在工作中,县(市)级党组织应注重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维护团结的能力,做到党政“一把手”带头,班子成员作表率,珍惜团结、维护团结,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密切配合、协调联动,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领导干部应多到基层去,到艰苦和困难多的地方去,到干事创业的实践中去,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保持良好精神状态,想事、谋事,干成事、干大事,对看准的工作,以雷厉风行、快捷高效的作风迅速落实到位;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让想干事、肯干事的人干成事,让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有地位,让不想干事、干不成事的人没市场;坚持重实际、说实话、求实效,养成埋头苦干、扎实工作的良好习惯。提高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结合、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县(市)级基层党组织作为落实上级方针政策和联系基层群众的“结合点”,应找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平衡点”。对上负责,就是要把上级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实好、落实到位;对下负责,就是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在真正依靠群众中夯实执政基础。执政之基在于民心。在事关发展大局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上,应坚持决策过程公开,以各种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力求决策既符合上级精神又切合本地实际;部署工作公开,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将决策意图公布于众,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总结工作公开,在认真总结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敞开大门让干部群众评议,做到有错必纠、知过即改。同时,及时发现、总结工作中的好做法、好典型,大力加以推广,以促进工作的开展。
第五篇:依法提高执政能力
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同志们好!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和探讨有关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这一课题。
今天,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什么是法律?
二、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特点是什么?
三、怎样才能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第一个方面问题
一、什么是法律?
什么是法律?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对“法”的解释是:“‘法’刑也,平之如水。”这就是说,法就是刑,平之如水、公平正直(平之如水—公平正直)。
与“法”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个字是“律”。《说文解字》称:“律,均布也。”所谓均布是古代用作调音律的工具,将律比作均布,说明律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
由上可得出,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行为规则。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机关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
二、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特点是什么?
(一)所谓依法行政,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管理的活动。1
依法行政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内涵:
一是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必须合法。依法行政首先就要求行使行政权力的机关和组织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主体地位、资格和组织条件,如果进行行政活动的主体不是依法成立的或者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那么,其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
二是行政权力的取得和行使必须合法。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权力的取得必须有法律依据,因为“行政机关的职权并不是行政机关所固有的,而是经人民授予,也即由法律法规授予的”。同时,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活动必须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活动,既不能不作为也不能越权。
三是行使行政权力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到权责统一。依法行政要求行政主体在享有行政权力的同时,必须承当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如果放弃那就是失职,必须追究法律责任。
(二)依法行政的特征:
一是依法行政是对行政主体即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要求,而不是对行政相对人的要求。是治“官”,而不是治“民”的。在我国,既不可将依法行政等同于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监督,也不能将依法行政等同于依法治国。
二是依法行政中的“行政”是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即国家行政或公共行政,是指一定的国家组织行政机关为实现国家职能、维护公共利益,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规范,对国家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其行政的领域,是只能由国家实施管理的社会公益事务。
三是依法行政中的“法”,首先必须是体现国家和人民整体意志,反映社会进步发展规律的法,而不是长官意志、个人意志、少数利益集团意志的反映;其次,“法”应主要限定在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法规。其他政策办法不能作为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再次,从法律要素上看,依法行政之“法”不仅应包括法律法规,还应包括法律原则以及法律目的和法律条文背后所隐含的法律精神、法律价值。仅停留在法律具体条文的机械理解和运用上,是不利于依法行政的。
四是依法行政中“行政”和“法”的关系是:法优先于行政,法高于行政;行政必须有法,无法律即无行政;行政必须服从于法。执行国家意志的功能为行政,行政作为国家意志的执行工具,主要功能就是执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法律之所以能成为对行政权力进行控制的手段,不仅在于行政权力是由法律赋予和派生出来的,也不仅在于法律是衡量政府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尺度,更为重要的是在于立法权与行政权性质不同。法律独具的至高无上的强制力和权威性,是约束行政权力任意专断的最有效的手段。当行政主体和行政行为被纳入法律管辖的范围,按照经过合意达成的法律规则进行运作,并运用法律的强制力进行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的任意与专横就有可能得到有效的遏止;反之,失去法律约束的行政权力就会像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行政活动中的人治必然抬头、寻租必然出现、腐败必然滋生。
五是依法行政在我国是一种积极保障有效行政与消极防范防止滥用行政权力的有机结合。依法行政的目的不仅在于对政府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依法进行规范,防止权力的滥用,并使受到不法行政行为
侵害的公民权利及时得到补偿,而且也在于保证国家行政管理的有效和效率,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三、怎样才能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依法行政从重依政策行政、依领导人指意办事,到重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这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跨越,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意识。人的观念、意识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自然也不例外,而且从现实情况看,这个问题尤为迫切。一要革除“人治”思想,树立“法治”意识。要摒弃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违法行政等陋习,努力做到依法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维护法律权威;二要纠正法律治民不治官的错误思想,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行政重在依法“治官”的观念;三要克服单纯的法律工具主义观念,树立法律工具主义与法律目标主义同时并重的意识。就是说,既要明确依法行政、依法治县的理想目标,又要考虑依法行政、依法治县的现实性,在明确法律既管老百姓又管政府、管官吏的同时,把重心转向人民权益的保障和政府工作目标的实现上来,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第二,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只有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才能有效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行政效益和行政质量。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利益要求不断提高,政府只有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制订出切合实际、真正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政策措施,避免决策上的失误;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的增强,他们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因此,只靠少数人主观判断、凭经验决策的传统方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真正改变
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广纳民言,通过各种途径在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使公众明确决策意图,对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三,要理顺行政体制,切实规范行政行为。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要按照条块结合、适当分权、便于执法、讲求实效的思路,理顺行政执法体制。
第四,要强化监督,努力形成有效的行政监督机制。权力必须受到监督机制制约,否则必然导致滥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公共事务不断增多,行政机关的管辖范围越来越大,行政权力也相应增加;权力还没有摆脱自我扩张的特性,靠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自律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真正强大有效的监督体系去制约行政主体的权力扩张和滥用。
第五,不断提高行政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依法行政能否顺利推进,执行者的素质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这方面,一要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建设,自觉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二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坚持自学、爱学、勤学业务。使自己的思想觉悟、业务素质和法律水平整体得到提高。
同志们,要知道无规矩则不成方圆,要用规和矩画出美好的蓝图!要坚守法律防线并通过依法行政来构建威县更加美好和谐的明天!讲的不好,恳请同志们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