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投资哲学——读书笔记
哲学投资
本周,阅读了一篇有关哲学投资的文章。对于哲学投资终于有了一个更为深切的认识。这篇文章虽然简短,而且只有15个要点来组成,但是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哲学投资这一充满哲理的经济问题。
很多人对企业估值态度是: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假如能精确地估值,赚钱就不费吹灰之力了,可能资本市场也不存在了。事实上正是如此。就像现在的股票或者资金市场,在股票与基金选择方面,不能一味的依照投资家以及那些所谓的投资排行榜来考虑。那些投资家的估计,只是根据以往的走向与业绩来判断,并不代表着该基金以后的发展一定会好,所以在投资方面,没有谁能真正地估计出最赚钱的投资法门,那些投资家的经验只能让你作为参考,并不能完全听信的。要是真有这么准,这世界上就会多了很多百万富翁的。大师们是靠投资哲学与与策略取胜的彼得·林奇说过,福布斯榜上400个富豪没有一个是靠预测起家的,巴菲特也说,自己不是宏观分析师也不是市场分析专家。所以简而言之,未来市场会怎么样,短期而言,没有人会知道。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很多结论,在目标制定方面,我们应该多制定短期目标,而长期目标不要那么多,在不断的完成短期目标的时候,以试着去完成长期目标,循序渐进,由量变构成质变。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效果。
另外,我们还可以知道,没有任何人可以不经过艰辛的努力而获得成功。如果你相信你找到了一个适合你发展的领域,并一开始就注定你会成功,这很好,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免费的午餐。不经一翻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只有努力了才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这其实也是一种对未来个人资本的投资了。只有现在经过艰辛的努力,以后才能不用生活得很辛苦。
在投资方面,书中还提到,正确的投资方法是将大笔的钱投入到有所了解的企业以及完全信任的管理人员中,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将资金分散在大量他一无所知或毫无信心的企业中就可以限制风险,完全是错误的。一个人的经验和知识是有限的,在特定的时间里,很少有超过2到3个的企业,是绝对值得信任的。我们真正能够把握的,理解的企业是很少的。投资,其实不仅仅是一种经济领域的活动,它涵盖了商业领域的全部方向。既需要诸如财务数据等方面的定量分析,还要对社会各方面有宏观及微观的分析,了解市场走向的规律,以及政府的调控手段才行,这样才能将投资的风险将低。而且,在关键时刻,一定不能手软,一旦发现漏洞,马上去填补,一定要抓住少有的机会,扶摇直上。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投资也是一种哲学,而如何用哲学的头脑来投资,正是我们应该长久面对的问题。
第二篇:哲学读书笔记
文艺与群众
文艺从群众中来,必须到群众中去。通俗地说,文化艺术由普通人创造,亦必须回到普通人中去充当积极的角色。这是一个我过去二十年不曾思考过的观点,但它确实是一个真理。
文艺为什么是从群众中来的呢?马克思主义者回答:人类的一切文化,包括艺术与文学,都是群众的劳动所创造的。确实,人类劳动创造了艺术。手本是劳动的器官,恩格斯却证明了手同样是劳动后进化的产物。正是有了劳动,我们的手才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绘画、雕塑、诗歌、散文、戏剧、音乐……这一切的艺术形式无一例外来自群众的辛勤劳动。正是由于劳动,由于日益复杂的新的工作,人的手才达到了这种熟练的程度,以致它仿佛凭着魔力似的产生了毕加索的绘画,罗丹的思考者以及贝多芬的音乐。
鲁迅如是说:
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都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应当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就是“杭育杭育派”。①
先生用最简单朴素的语言向大家解释了文学为什么来源于群众,来源于群众的劳动。
猿猴为了生存学会了使用木器、石器,学会了劳动,然后学会了
直立行走,从而逐步进化为人类。有了劳动才造就了人类,因为有了各种各样的劳动才造就了人类的思维,才学会思考,学会了发明创造,才有了美的感受。难道这一切都不足以说明文艺产生于人类的劳动吗?
那艺术与人类的发展之史又是怎样的呢?
人类一开始的原始社会,尽管当时的人类并不知道什么是艺术,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创作了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甲骨文、希腊神话……
原始社会的后来出现了社会分工,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然而艺术就此与劳动人民脱节了。社会分工出现的利弊,孰大孰小,我难以定论。马克思说:
由于分工,艺术天才完全集中在个别人身上,因而广大群众的艺术天才受到压抑。②
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同时却把一部分劳动者抛回野蛮的劳动,而使另一部分劳动者变为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却注定了劳动者的愚钝痴呆。③
有了社会分工后出现了专门的画家、雕塑家、音乐家、作家,就此,文学音乐画画离开了普通的劳动人民。众多的文艺形式成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东西,即使他们企及了也无法感受到那种的感觉。
文艺需要得到解放,得到解救。文艺本是从群众中来的,必须到群众中去。
现在,艺术不再被专家学者束之高阁,民工作家、平民歌手频频
出现,苏珊大妈、旭日阳刚就是其中代表。如今的文艺已经初步走进群众,尽管也许是快餐艺术,或是民间艺术,但毕竟和群众的距离更近了。
文艺永远属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① 《鲁迅全集》,一九九三年版,第七十五页
② 《马恩列斯论文艺》,人民出版社,一九八零年版,第二十六页 ③ 《一八八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第四十六页
第三篇:《高等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高等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1.【耶鲁精神】
“第一次正式提出高等教育哲学的是《耶鲁学院1828年报告》,教授们认为‘训练’和‘装备’心灵这两条重要原则中,前者更为重要,即有什么学习能比一个受过良好训练并能将其力量移向任何方面的心灵更加实用呢?”
感想:这段的观点表面上看起来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意,但细思可发现,“装备”与“鱼”的性质并不可等同,因鱼是独立的、被动的、没有渔便绝不可得的;但“装备”则是和“训练”相互依托,主动互动的,温故能知新,但温鱼却不可得新鱼,至多煮熟。故我认为,大学在对心灵进行训练的同时,不能坐视被训练的心灵本身空虚,则训练之方法无从依托更无从验证,会导致训练收效事倍功半甚至在短时间内即被遗忘。基于该段的观点,大学在“装备”的提供中,“排除所有可以在学院之外学习的科目„„强调文学与科学,因为这些是学生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永远也不会有时间和机会去探求的学问”——可以在学院之外学习的科目大体包括生活常识和实践经验,而大学所强调的文学与科学是从古至今来源于生活和实践中的发现与积累的,将文学与科学与生活和实践剥离,相当于剥离了文学与科学的根基,而基于虚空的发展是及其艰难和不稳定的。知识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承认其自由基于以其自身为目的,那么就不应人为地剥离某一类知识,或歧视某一类知识,我们应该相信知识本身有优胜劣汰自我反省的能力,而在其体系中自然而然地保留的项目,则应该被接受和尊敬,作为其有机体的一部分不能被生生拆除从而有破坏知识之天然自由的嫌疑;同时,类似商业、机械制造和农业的被认为应该排除的学科,其中亦包含着在该学科发展中新生的文学与科学知识,如果将这些学科排除,我们所学的文学和科学也将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更难以在进入学院之外的世界进行工作的过程中与实践相适应和衔接的。2.【不成文法的关系】
“从各国历史中提取的这个‘不成文法’具有四个主要内容:心智的培养;以事实和逻辑证据为基础的客观性;说理的法则而不是权力的法则;广阔的个人自由幅度。显然,高等教育应该以比‘不成文法’更为正式的形式来陈述它的基本原理。”
感想:本段说到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虽以不成文的形式,但仍可以发现各项的个性和联系,心智、客观、说理、自由,其中“心智”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表述,在我看来,该词可以划分成心与智两个部分,也可说是教育的两个阶段的有机结合,首先是“智”该智包含所掌握的知识、所体验的受其影响的情感,与基于知识和情感的实践——与字面的心代表情感而智代表知识智商不同——智是一种必要的积累,在该积累之下,才能与“心”相配,此处的心,便是在大学才可获取的学术修养、习惯或价值观,在高等教育中,获得以心控智的能力,亦使智对心进行反馈,无论在知识的理论方面还是运用方面都可周全。客观性基于“智”的客观,也基于“心”之修养中的逻辑性与诚实品质,说理是逻辑客观性的保障,而自由更是直接可以从心对智游刃有余的运用来体现。3.【理念】
没有共同的哲学,没有一种可以通过共同捍卫其纯洁性而永世可靠的、单一的、不变的、理想的大学教育“观念”。当今的大学和学院,为变革中的人民的多种多样的利益服务。在这里,关键的哲学问题并不是寻求各种答案的共同基点,而是寻找各种问题的共同基点。4.【高深学问】
“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20世纪,大学确立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两种高等教育哲学,一种主要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以政治论为基础。
随着像德国大学一样重视研究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建立,高等教育开始主要以认识论哲学作为合法存在的依据。
由于教授变为政府和企业大亨两者的仆人,因此他的地位发生了微妙变化,教授不再是为民主社会服务的社会改革家,而成为为民主国家服务的改革家。„„过去,在价值自由思想的指导下,他能够追求真理而不必考虑后果;可是,按照新的资格来看,真理现在有了后果,而且是价值方面的后果,那么,他还能宣称忠实于价值自由吗?”
感想:关于高等教育哲学,我认为不必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即真理虽然具有了价值方面的后果,即社会这一抽象的可以作为学术概念的服务对象,化为了聚集着政治和商业的具体对象即国家,学术仍然可以忠于真理,忠于价值自由,因真理本身的讨论对象也并非虚空,其中有关于具体国家的理论,但若想其自由,则对真理进行实践的后果不应归于真理的研究者,无论是报酬还是赔偿,因对真理的实践并非在其研究者的逼迫下进行,研究者只是将真理列示,而对其适用的选择和方法的控制都是研究者之外的人来进行的,根据因果关系学说,研究者与后果的因果关系被实践者阻断,故后果本不应该由研究者来承担,故价值自由并不会因此受到影响。至于额外的嘉奖,应说明并非因真理的成果而获得,仅应是对钻研精神的鼓励,才能保证激励的纯洁性,而不会引发对利益的追逐。
在作为真理追求者的大学教授沉浸在真理中而无需考虑后果的适用情况时,作为真正将其服务作用于国家的政府和企业等机构,亦不应只专注于实业,导致与教授学者之间产生适用衔接和鸿沟,故我认为应将学界所担心的真理与社会服务混淆的部分加于无需纯洁和自由来进行学术研究的政府和企业等机构,在这些机构中培养一些能够理解学术而后落实为实践方案的人才,类似于智库,但较智库更开放,如此能够填平鸿沟使国家实践真理更加顺畅,又使教授们所担心的后果有了明确的归属而可以专心于价值自由的学术。5.【学术自治】
“高深学问需要超出一般的、复杂的甚至是神秘的知识„„应该让专家单独解决这一领域中的问题,他们应该是一个自治团体。
尽管赞成学术自治的论据看来很合乎逻辑,然而,我们必须记住,有时是经验而不是逻辑制约着学术传统„„美国和英国都不得不通过国家立法来打开自治的高等学府的铁门。
自治必然要求完全的经济独立„„大学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知识之翼„„保护高等教育自治,防止政府过分束缚的一个堡垒是私立大学。
为了保证管理效率,有些协调是必要的,如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的设施等。高等教育的管理机构必须由专家和院外人士两方面组成,学术自治才会实际有效,没有前者,大学就会信息不准,没有后者,大学就会变得狭隘、僵化,最后就会与公众的目标完全脱节。
由于教师是为难以确定价值的长远目标工作的,因此不可能像计算企业或商业人员的价值那样计算学者的价值,外行董事会的地位也不能拟作企业中的董事会。一人一票,但更可取的办法是通过说服做出决定。所有团体参与决策越广泛,就越能实现民主。”
感想:我认为,上述学术自治的模式虽然是普遍实行的,外行董事会掌握财经大权的情况下,其对学术资源在项目间的分配分歧是有资格进行仲裁的,但分歧的决定权掌握并不应过于简单,应该采取争取学术资源的项目间如当事人对陪审团的说服一样的模式,对决策者进行说服,也即对之进行科普——这个必要的环节可能会增加学术管理的成本,降低效率,此也是外行董事会的一个弊端;另外即使接受了科普,决策者仍是外行,则学术自治团体要承担决策失误的风险,如若将风险归于决策者承担,虽然会更加谨慎,但也会使决策效率更加降低甚至放弃决策,形成决策的烂尾,这是外行董事会裁决的第二个弊端。在双重弊端下,是否应该考虑仲裁资格具备是否意味着必须由外行董事会仲裁?
大学的存在归因于社会,但其开始以学术为目的存在时,便是一个有社会公众大部分都难以企及的学术个性的独立团体,如其所有决策仍必须由社会公众之代表通过最终裁决权进行许可才能行为,或进行分配,则其形象莫过于一个受到畸形管教和溺爱的孩子,发展必将受到阻碍,也正像孩子回报父母,学术团体回报给予其存在机会的社会的方式,并不必须是报之以裁决权,更实质和有益的,应该是自由决策发展后获得的能够运用于社会的学术成果。而在决策权的部分,作为社会代表的外行董事会之作用,应是作为一个跳出者进行客观的建议,最终的决策应是内行之间的说服来完成,在说服中,也许会收获合作。6.【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的相互冲突:迫切需要某种社会机构能在不受控制、不受威胁的情况下对社会的所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论。
学术自由的合理性至少基于三个支点:认识的、政治的、道德的,认识方面最主要,学者行会必须在处理知识技术方面具有专长,进行艰苦训练。
自由是追求真理的先决条件,还是真理是形式自由的先决条件?
圣奥古斯丁的假设:如果能够认识的都已经认识了,那么就没有犯错误的权利了。
胡克的反驳:人们可以在真理方面犯错误的社会,在道德方面优越于必须把他们不能理解的东西接受为真理的社会。”
感想:真理是个无限大的群体,自由则是一种状态,状态可以判断是否实现,而无限大的群体却没有获得的尽头且要“像有机体和社会形式一样要不断发展,故将真理作为自由的前提,即只要发现认识的错误便终止自由,则自由便永远无法实现,而将自由这种状态作为真理的前提,在自由状态初初进入的时候,便可以开始真理的获取,并且伴随着自由程度的加强,真理的获取也在逐渐增加。
“贾斯珀斯:言论自由式所有公民的权利,无论是否是专家,而学术自由只限于学者行会。”
“琼斯:自由的基本理由完全是为了公共利益,„„了解世界和利用它的资源改进人类生活条件。” 7.【高等教育服务对象】
“影响高等教育为谁服务这一问题的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是:学生的才能和学术课程的性质。
高等学校这一过去一直是选择少数学术精英的机构,现在还在起分配职业阶梯上的等级和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的作用,青年人越来越希望获得高等教育。
让每个人都有条件尽可能充分发展他的潜能,这是一种良好的公共政策、良好的政治哲学,因为可以培养出更好的公民、更有生产力的工人、更有欣赏力的闲暇利用者,等等。但是面临着怎样合理地分配有限的剩余资源的问题。
大学入学方面的平等主义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人生来平等,要用教育维护平等;第二阶段为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但为这些差别的发展提供均等的机会。
英才主义被打破,怎样引起高等教育本身的转变?——高深的专门知识应用于复杂社会时,会出现中间水平的学问,即新型非深奥的知识成分,高等教育能否通过承认低级水平的高等教育来扩大入学对象,同时还称之为“教育”?
麦奇路普:教育只有建立在中学知识基础之上,并且除了少数天才之外它无法在早期教育阶段获得时,才是‘高等’的。广博和长期可以在高等上打折扣?职业技术教育、普及教育、补偿性中学后教育并存下,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不应被要求从事其他机构可以教的同样好甚至更好的教学——建立初级学院。8.【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自由教育】
教育本身和受教育的状态就是普通教育的主要目的,有用性只是副产品——让教育使他们成为有能力、有理智的人,他们以后在社会中担当的角色会满足他们自己。
自由教育是非奴隶、工匠的全力过市民生活和从事国家管理的自由人的教育,课堂可以提供认识态度,而非培养德行,自由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应该留给家庭、街道、市场、政治活动场所和教会完成。(史密斯1958)
感想:理论教育是自由教育的核心,是获得心智的途径,在其中掺杂过多主观性浓厚且概念模糊的道德则不利于理智的培养,更不利于理论本身的精炼和延伸——当理论在其自身的逻辑中推论出新的内容,再从外部向非理论的道德或实践经验中适用,便会受到十分客观的成效,郎中不医自己的病,道德不参与对自己的作用,都是类似的道理,而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划定的领域,能够将理论与道德隔离开,以便二者更有力的相互作用,这也是我们明确高等教育目的与途径等一系列内容之内涵与外延的目的。9.【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有三项主要职能:传播高深学问、扩大学问领域、运用其成果为公众服务,其中第一项是最古老的。
教学不只是讲授,还包括启发和友爱,信息媒介方面的新发展能够为两种教学提供便利。
课程选择的适切性检验过于简单,应该多重考虑长远的利益和普遍的价值,进一步安排选择检验,即根据重要性程度进行等级秩序安排。
是否应该强求学生与学校预先确定的形象一致?或者学生的个性是否应该多少保持原样?这是一种两者都是的情况。杜威关于课程结构的观点看重学习者的交互作用,布鲁纳则回归理论学科并通过分析实现广泛的迁移,批判不关注时代重大问题又担忧对知识本身热情的牺牲。”
感想:以上说明了学校个性与学生个性在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的结合,因学校毕竟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其有特定的历史和现状,故其对每个学生个体的掌握并无法完全感同身受,其对于每个学生的想象力也不可能大过学生本身,故保留学生个性的做法也是保留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使这种可能不被学校完全统一的规定所束缚,也为学校发展提供素材,同时学校又有一定的限制,让学生不至于误入歧途,同时将学校的资源与保障正当分配,为学生提供发展的资本和保护。10.【治学的道德】
“学者是高深学问的看护人,也是他们自己的道德的唯一评判者。学者道德的准则包括:坚持学者社团中所有成员都在高等教育的某一领域受过长期的系统训练;为教授们保留尽可能大的自治天地;学者对本学科的道德责任,献身于自己的学科领域;把发现公布于众的责任。
接受捐赠的学者必须小心谨慎,确保自己不被剥削和利用,公开感谢他在研究中可能得到的财政资助。
‘负责’、‘开诚布公’的定义模糊——保密的界限和方式。推荐信:把道德信条纳入一个更为专业化的观点,教授们似乎就要承担起严肃的道德责任:保持高度的学术标准而不接纳不称职的人,推让给同事会给他人带来不好的影响,任何情况下,也不能因为存在着其他教授会写更耿直、坦率的推荐信的可能性,而削弱学者在这方面的责任。
想指出有利于学术进步和忽视学术责任尤其是教学责任的分界线是相当困难的——校外工作时间限制的指标。
哈佛大学通过建立自己的商业公司就可以不经过中间人直接分享利润,增加大学的收入„„一位教师认为当教授们把他们的研究当做商业机密时,研究计划的互相交换也就停止了。更为混乱的是产生一种危险,即与公司有联系的教师得到学术地位晋升或得到假期就会被视为重商主义。”
感想:商业化的方式对学术成果的交换的阻碍可以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来缓解,因享有专利权的前提是专利内容需要公开,而专利的许可使用费可以通过许可与被许可双方通过合同约定,作为同一所学校的同事,许可使用成本自不会过高;更进一步的情况是,如果教授的研究完全是利用了学校的设备资源,并且其研究成果的发布和责任由学校承担,则该成果可以视为特殊职务作品,研究者教授仅享有作品的署名权,而作品的其他权利包括财产性权利全由学校享有,则教授之间不存在研究计划的交换,因研究计划及其成果都由学校来管理,更利于整合交流沟通,且因研究所获得的收益也由学校统一分配,教授之间也不存在分配冲突以及商业利益的竞争。总体来说,商业化如果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大学更加有血有肉的存在方式,则可以通过其他配套制度来缓解其中的弊端,做到利大于弊,且控制弊端的发展,则应当被接受。另外,商业化的模式也可给研究者带来纯学术氛围中缺少的激励,即使会有为研究而研究的充数成果出现,也会在爆发式的基数明显增大的成果中,获得一定比例的,数额高于从前的有价值成果。11.【作为教会的大学】
“几乎无需任何补充,宗教当局就巩固了当时已建立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这种权威扎根于当时最优秀的知识之上,如关于人的本性、关于宇宙及关于祸福的知识。
高等教育中修道院式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也可归因于它与教会的世代联系——十九世纪末发生的变化:以前知识的目标是增添上帝的光荣,现在知识却日益增加着其本身的目的,即激增与世俗化,开始侵犯它从前的保护人、创办人的领地„„当我们失去了熟悉的路标,即使是有疑问的路标,我们还是会感到不安,必须转向大学,它们是一种世俗化的教会。
因为我们个人和社会的成功都建筑在我们的知识之上,所以必须求助于大学而不是教会甚至政府——大学代替宗教当局成为伟大的仲裁者,把高深的学问转化为智慧,智慧的新年成为的本质上是宗教的东西,让人们产生了精神依附。
用追求知识的生活方式,形成多元化的联合,大学的世界主义能够形成则在于——作为真善美的保护人,提出了一种毫不动摇的忠诚于探索精神的宗教。
教授要区分作为教师和宗教首领之间的区别。” 感想: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与对宗教的虔诚崇拜有很多相似之处,印刷术的发明打破了教会的腐败垄断,也使高级的知识在普通百姓中普及,如果说信仰是在特定群体里的不容置疑的绝对知识,那么反过来说大学是世俗的教会,即其知识是可以进一步探索质疑的,也未尝不可。
文中说大学缺少完整的理性来为成员提供知识和控制,但我认为对于“完整”的定义本身即为模糊,如果说知识加控制即可成为完整理性的框架,那么知识是无穷尽的,控制也是根据被控制者的发展而需要随时增加或变换方式的,那么“完整理性”的定义中能够被确定的也就始终只有一个框架而已。但此框架对于大学发展来说是可称优良的,其双向互补,一方面是知识的扩张结构,另一方面是控制的收敛结构,正好实现平衡,且框架结构正适合大学应该具备的兼容并包,若彻底封闭,则难以在时代中立足。
作为世俗的宗教,大学以其把高深学问转化为智慧的能力塑造出智慧信念,并且在世界的多元化倾向中以探索精神与之相适应,智慧信念使宗教知识神圣的信念转变为对真知的信念,从而形成了对探索真知的忠诚和行动。
上述信仰模式在西方宗教传统中是被普遍接受所以可以直接落实的,但在中国,一个自古信奉祖先为主流的传统国家,很难在自身谱系之外找到一个高处的绝对的共同信仰,封建王朝往复推崇的儒道释三教强调的教义亦都是教人调整自己的内心,改变心境从而改变对身外的看法,这是很难达成共识的,更不会形成类似修道会的适合大学结构借鉴的组织结构,故中国大学模式即使学习西方,也很难形成西方式的“世俗宗教”或其中的学术氛围。我个人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西方世俗宗教的双向互补框架,基于其宗教性,一方面包容各样的信徒和思想使信仰者感到被接纳和有底气的自由,另一方面这种自由又以戒律进行了一定的限制,防止信徒做出破坏真善美之事以破坏自由的环境,信徒的底气也来自对因这种限制而生的对环境的信任。
第四篇:《艺术哲学》读书笔记
《艺术哲学》读书笔记
王 龙 一般而论,我们在实物中感到兴趣而要求艺术家摘录和表现的,无非是实物内部外部的逻辑,换句话说,是事物的结构,组织与配合。艺术家改变各个部分的关系,一定是像同一方向改变,而且是有意改变的,目的在于使对象的某一个“主要特征”,也就是艺术家对那个对象所抱的主要观念,显得特别清楚。……这特征便是哲学家所说的事物的“本质”,所以他们说艺术的目的是表现事物的本质。
艺术家必须是生性孤独、好沉思、爱正义的人,是个慷慨豪放、容易激动的人,流落在萎靡与腐化的群众之间,周围尽是欺诈与压迫,专制与不义,自由与乡土都受到摧残,连自己的生命也受到威胁,觉得活着不过是苟延残喘,既不甘屈服,只有整个儿逃避在艺术中间。
文明过度的特点是观念越来越强,形象越来越弱。……日常的精神活动从此变为纯粹的推理。所谓精神状态是指一个人的观念的种类、数量、性质。……但人身上还有比观念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结构,也就是他的性格,换句话说是他天生的本能,基本的嗜好,感觉的幅度,精力的强弱,总之是他内部动力的大小和方向。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章,丹纳谈到了很
多当时意大利仇杀、下毒、暗杀的资料,这对了解《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的背景很有帮助。(十五世纪的意大利)理论家中最深刻的一个是马基雅维里,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还是正派的爱国的人,有很高的天才,写了一部书叫做《论霸主》,说明奸诈和凶恶是正当的,至少是许可的。说得更正确些,他既没有许可,也没有辩护,他无所谓义愤,把良心问题搁在一边:他只用学者和洞达人情世故的专家身份来分析,解释;他提供材料,加上按语;古代生活的所有这些特点,都出于一个原因:就是非常平衡而简单的心灵。没有一组才能与倾向是损害了另一些才能与倾向而发展的,心灵没有居于主要地位,不曾因为发挥了任何特殊的作用而变质。……少受过度文明的奴役,因此他更接近于本色的人。
所有这些对立地情形,归结起来只是一种全新地不假思索地文化和一种煞费经营而混乱的文化的对立。希腊人方法少,工具少,制造工业的器械少,社会的机构少,学来的字眼少,输入的观念少。遗产和行李比较单薄,更易掌握;发育是一条直线的,一个系统的,精神上没有骚乱,没有不调和的成份,因此机能的活动更自由,人生观更健全,心灵与理智受到的折磨、疲劳,改头换面的变化,都比较少:这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特点,也就反映在他们的艺术中间。
第五篇:哲学读书笔记(xiexiebang推荐)
读后感
通过对马哲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太熟悉的理论,尤其是哲学部分,并且对其对事物本质的解释感到十分钦佩,闲暇之余,找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致看了一下,有一些较为浅显的感触。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懂得和更深一层的体会.其实如果我们每一个了解这些思想的人都能把这些哲学原理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并且用来解释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定义成一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理论,我们将会从中受益很多,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发挥他自己应有的作用。
首先,我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想。就拿我们人类自身来说,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进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法死则是偶然的。今天早晨起来发明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便能够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高低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天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古希腊人面对纷纷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式论基本。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
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本,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安排位置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安排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如何才有意义呀?(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基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然后,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国民群众的新鲜经验,汲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盛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保持,在保持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国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国民和国民的利益就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国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
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国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应当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实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包括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新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责无旁贷.为此,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全面的发展自己.一旦选择,便风雨无阻风雨兼程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现代实践理论相结合,要认真学习的重要思想,把群众和单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团结和凝聚全体员工,引进人才和科学技巧,走科学办厂的道路.制定一系列可行的符合实际的具有人性化的科学的规章制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发展自己,让自己与时俱进.第二,要保持要认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走科学办厂的道路.第三,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第四,加强体育锻炼,让自己有个健壮的体魄.因为健壮的身体和敏捷的思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篇二: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我曾在上学期读过,当时觉得书中蕴含着无穷的道理却又总结不出个一二三来,本学期经过了马哲课上老师对于哲学的系统讲述,再读起这本书来似乎又有了不少新的收获。
首先,我想谈谈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中国人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去探究。而这些,都被冯友兰老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中阐述的十分透彻。对于这本书的具体内容,相信读过的大家都会了解。下面我来谈谈自己对于《中国哲学简史》的一些认识和理解。
(一)历来中国人都是被认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这的确是让人很难否定的事实。可能不少人认为大部分人中国人都很虔诚地去求神拜佛,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些仅是迷信而已,譬如说国人很讲风水,很忌讳某些事物(如数字4)等,他们的虔诚里往往是满含功利,每一次的跪拜都带着某一目的达成的祈盼,这与大部分宗教清心寡欲的精神实质无疑产生严重背离,更别枉谈宗教了。对这个问题,冯先生分析认为:“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冯先生把国人实现超越现实世界到达彼岸的途径归结为哲学的体悟,有些牵强,原因有两大点:
1、冯先生高估了国人的哲学水平。在西方,90%以上的人都有宗教信仰;如果说把这比例用到国人身上,也即是说“90%以上的中国人通过哲学体悟超越了现实世界到达了彼岸”,这与国人一贯的哲学水平、或者说是对哲学的关注程度情况并不相符,因为除了春秋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外,我国哲学从未成为过任何一个时期的主流文化,甚至很多时候都是倾向于边缘化及消亡化,所以90%的基数无从得来。
2、冯先生也高估了国人的素质。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便痛心地体悟出了“性本恶”这一悲哀的事实,两千年后的鲁迅与柏杨对中国人的劣根性更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时至今天又有多少的丑恶令我们心寒?冯先生流连于自己所构筑的象牙塔里,从自己独
特的情感体验中得出了哲学帮助自己实现到达彼岸的结论,却意图把这一外延无限扩大,无疑犯了严重的逻辑性错误。所以我冒昧地以为与其思考“国人如何超越现实世界到达彼岸?”,倒不如调查“有多少国人超越了现实世界到达彼岸?”更具现实意义,因为后者只要去调查一下大部分国人平时的时间是如何度过——又或者说是“如何打发”的,很容易便得出答案,探讨他人以何种方式进行精神活动便不可行了。有一个挺有趣的现象,西方大部分国家的政府是公开支持宗教的,一些国家领导人还带头参加一些宗教活动,甚至还有些国家定某种宗教为国教,而这在我们国家则显得忌讳莫深,政治上更为敏感。依我看来大可不必,而且我认为,一个共同的宗教信仰将对团结凝聚一个民族、尤其是对常常被批评为“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要远比用那些很“雄伟”、很“壮丽”的话更能产生效果。事实上,绝大部分宗教都不会引人向恶,反倒是教人向善,佛教如此,基督教也如此,仁爱都是它们教义的精神实质。西方人的整体素质比国人好,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到底与它们普遍的宗教信仰有没有联系,倒是值得国人好好研究。(转载于:哲学读书笔记)
(二)被遗弃的墨子和墨家精神。墨子曾习儒术,后因觉“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淮南子》),决然反叛,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创立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非乐”等,其中“兼爱”即“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是墨子最核心的主张,这与儒家倡导的“亲亲”、“尊
(三)老庄不被理解的“无为而无不为”。不少人认为老子、庄子的“无为”是无所作为,这是认识上的极大错误。冯先生的解读是:“老子认为,世事纷繁,种种烦恼,不是因为事情做得太少,而是因为事情做得过多。圣人治国,不是要忙于做事,而是要裁撤废除过去本不应做的事情,以至‘无为’。”汉初的“无为之治”,现时我国实行的废除农业税以及减免各种行政审批手续,实质就是在“裁撤废除过去本不应做的事情”,正是老庄“无为”思想的体现。近来高校的管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 抨击,因为本应是学术科研为中心的高等学府现时却变得越来越行政化,学术气氛越来越弱,“官”味越来越浓,越来越多的人怀念以往百家争鸣的北大而痛斥现在如此之多的行政干扰,套用老子的话,那就是“种种烦恼,皆因做事太多”,当是“无为”思想积极意义的有力佐证。当然,像那些打击危害社会治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行为的事情非但不可“无为”,而且还应 “大为”,正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才是老庄完整的思想,决不可断章取义。老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主张,那就是“寡欲”,这与他们的“无为”思想是必然联系的。按照“无为”的理论,人的活动应限于“必要和顺乎自然”的范围;简单点说就是,人行事为人要力求平易朴实,不可欲望太多,否则将欲壑难填,陷于沉沦。这一思想对日渐浮躁的我们以及我们的社会,无疑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
今年,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我处也积极号召全体干部阅读这本书。起初我只是怀着怀疑的态度翻了翻,几页下来却发现它以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幽默诙谐却又逻辑严谨、涵义深刻,轻松而不失庄重,诙谐而富有哲理,俏皮而发人深思的语言风格,深入浅出、精辟敏捷的创新思维深深的吸引了我,真正引起了我们对哲学的兴趣。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从初中就开始接触哲学理论的学习,虽然也知道哲学的重要意义,但是总感觉枯燥乏味,离现实生活遥远,因此造成学而不用,学了没用的现象。然而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仅从他阐述学习哲学的巨大作用就能体会到这本书的独特魅力„„
一、学好哲学的神奇作用 李瑞环同志说:“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哲学这门学问说来也神,你的工作越变化、越新,它显得越有用;你的地位越高、场面越大,它的作用越大;你碰到的问题越困难、越复杂,它的效力越大”。“我这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问是哲学,下工夫最多的是哲学,对我帮助最大的也是哲学”。
二、《学哲学用哲学》一书生动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在李瑞环同志看来,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也是工作的过程,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工作和学习融为一体。在实践中学、在使用中学,是李瑞环同志学哲学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
他结合自己的体会,认为在实践中学好处很多:一是容易懂;二是容易记;三是容易活;四是老师多;五是时间多;六是容易坚持。李瑞环同志对许多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思考,对所从事的各项工作都有不少理论上的概括。比如,关于领导者的责任就是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合理发挥出去,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稳定的程度,横向重视协调、纵向注意渐进。提倡惜时如金,与时俱进;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平等待人,诚恳待人,宽厚待人,依理待人;各种文明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保持特色;在国际社会高举“和合”旗帜,树立和平、合作、合理、和气的形象,这就是十六届六中全会大力倡导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的最早构想和栓释。在书中,作者还借用故事和比喻阐明了一些深奥的哲理。比如,用“茶壶的故事”揭示了香港回归后必须保持特色的道理,用“紫荆花的故事”阐述了香港人要团结的大道理,用“野猪的故事”讽刺了说空话、唱高调的歪风,用夏天有蚊子但长庄稼的事例提醒人们看待改革开放要看主流,用“先生孩子后起名”告诫人们不要急于给非公有制经济下定论,如此等等。
三、我们学哲学用哲学,应该是学习它的原理,应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学哲学用哲学》特别强调学哲学要学原理,用哲学也要用原理。李瑞环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通常把它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等,主要是为了教学表达的方便,实际上它们互相是连为一体的,不能说某件事情的合理解决,只是应用了唯物论而不符合辩证法,或者只是用了辩证法而没了唯物论,应该是应用并符合全部的哲学原理。因此,学哲学、用哲学,应该是学习应用它的原理,学习应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简单地查找结论,机械地对号入座,这是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不但无济于事,反而常常坏事。
四、结合实际,浅谈如何在工作中抓住重点,解决好主要矛盾。
李两面环同志说,工作中要注意抓住重点,解决好主要矛盾。抓不住主要矛盾,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计划和布暑,就不能把握好全局,没有秩序,眉毛胡子一把抓,工作虽辛苦忙碌,但收效甚微。
对于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来说,抓好主要矛盾,关键要有好的作风,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抓紧抓好、抓落实,并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比如:我处今年职代会制定的工作有:市场开拓、严控成本、加强生产管理、加强队伍管理、做好安全环保、加强科研提升信息技术水平等。其中尤其以加强科研提升信息技术水平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是因为,录井工程处经过五年的发展和积累,生产经营已获得丰硕成果,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小康家园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但“十
一五”宏伟目标及百亿气田建设形势需要我们“干大事业,开创大场面”,需要做精做强做大录井产业,才能推进跨越式发展。因此,只有“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积极推进人才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不断增强队伍综合实力”才能实现“十一五”目标。实际工作中,总公司以陶总为首领导狠抓了录井新技术和信息化建设,在百忙中多次亲自主持《井场综合数据化平台建设》和核磁共振、岩芯扫描等录井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的技术准备工作,最终使推介工作大获成功,现这些新技术已在多井开展应用,初步实现了利用高新技术、完成高工作量、创造高效益的企业跨越式发展新模式,并逐步屏弃以规模求发展求效益的落后旧模式。当然,这项工作也是我们研究院今年的重点工作。那么,现阶段及明年的我们研究院的工作重点相应的就是要抓好《井场综合数据化平台》建设和远程传输,以及核磁共振录井、岩芯扫描录井等新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这是总公司下大力气、不惜血本、力求经济新增长点并寄予跨越式发展期望的工作,我们应在总公司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上下同心,绐终抓住这项工作不放松,并抓紧抓好。篇四:幸福哲学读书笔记
《幸福哲学》读书笔记
最近学习《幸福哲学》一课,有些好的思考点和笔记想把它整理下来:生命很短暂。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在其中想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好把那些你真正想做的事付诸行动。什么是幸福?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生命的目的和意义是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幸福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得到了什么或身处何种境地,而是取决于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生活,幸福是内在的体验。人类活着就是为了更幸福。怎么能更幸福?什么样的生活习惯能让你更幸福?比如,早睡早起,每周三次运动,每次30分钟;有规律的冥想,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开始时每天早餐,午餐或晚上用10分钟冥想,之后可能只需要2-3分钟,办公室,出租车里等都可以;每月看两场电影;没周二出去和伴侣逛逛;一周阅读些有趣的读物;每天写下三件你感激的事;三件你感到快乐的事;每天做三件帮助别人的事;每周周末计划下周的重要的事;每月底计划下个月重要的事;每个年底看下一年有没有希望完成或付诸实施的两件事.....,每次创造新的习惯不要太多,一两个足矣,等习惯固定下来再试图增加。通常30填内可以固化一个习惯,亚里斯多德说:“我们的习惯造就了我们,卓越不是一次行动,而是一种习惯”。
泰勒总结了四种类型的人,忙碌奔波型是未来的奴隶,享乐主义型是现在的奴隶,虚无主义型是过去的奴隶,幸福型是平衡了现在的快乐和未来的意义,再加入一些投入。他建议花四天时间分别记录一个类型的你的典型事例和经理,来总结你在每个类型的得失,感受。关于目标和意义的关系,要过真正有意义的生活,目标应该是自发的,为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迎合他人的期望。这是真我的呼唤即使命感。哪些事你认为是有意义的?它们给你带来什么使命感?当生命赋予了意义,它就不是支离破碎的片段,是乐章。在追寻的过程中,潜力的充分发挥会带来满足感。目标是的追求而不是目标的达到才是带来幸福和积极情感的要素。什么样的目标曾经给你带来幸福?你认为什么样的目标可以给你未来带来幸福?
泰勒建议把每日的事物记录下来,包括它们用的时间,用1-5来标定对意义和快乐的强度和感受,用“++”,“+”,“=”,“-”,“--”来记录你希望在此类事物上增加,保持还是减少时间。这样可以帮助你找到并集中在快乐和有意义的事物上,生活规律化,习惯化。有很多人都不明白,幸福是目标,金钱,名利是手段。它们并不排斥。在决断的时候,人们常常把物质放在精神前面考虑,可能是物质比较容易衡量。那你会不会因为过分在意名利而影响幸福感?如果是,是怎么影响的?
福乐就是个体完全沉浸于体验本身,行为和察觉融为一体,在难度和技能成恰当匹配时,福乐体验才有可能出现,对孩子的教育可以把握或寻找事物本身的难度和技能的匹配,这样孩子会在过程中有福乐的体验,员工也一样。
最成功的人都是活到老学到老,不停的探索者奇妙的世界。发问才会有答案,当我们质疑自己时,才能去探索和征服自己。好的学习计划可以帮助成功,包括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两方面。心理日记有利于个人成长,领域导师和关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利于专业成长。同时,永远不要放弃在困境中学习的机会。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洛斯曾写道:“人类最美丽的命运,最美妙的运气,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获得报酬。” 把工作作为事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外,也关注权利和声望,如果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他期盼的除了薪水之外,就是节假日。把工作看出使命感的人,工作本身就是目标,他们的力量来源于内在,在工作上也感到充实。你把工作当什么?合适的工作能够发挥我们的优势和热情,通常问三个问题,什么带给我快乐,什么有意义,我的使命是什么,我的优势在哪里?这三个问题的交集可以帮助找到让你有幸福感的工作。m(meaning)p(passion)s(strength),mps还可以用于找到员工感兴趣的任务。另外,工作职位越高,使命感越强,工作中塑造使命感会增加幸福感,同样,对工作的认同有时比工作更重要。
与关心我们的和我们关心的人在一起分享我们生命力的经历,想法以及感受可以增加生活的意义并安抚我们的痛苦,让我们感到这个世界的快乐。篇五: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
《哲学与人生》—— 读书笔记
人都有迷惘、不知所措的时候,而且常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活着,我的人生有什么价值?最近读了《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感觉它就能解读我们心中的这些疑问,作者傅佩荣先生在自序中写道:
学生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老师答:“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不断地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段真实的对话。人生无异于询问的过程,因为人有理性,所以要求解释,于是每一个人的生命的某一阶段,总会浮现一种深刻的愿望,想要了解“与自己有关的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书中,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融入自己的思想,教授给我们,我们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哲学的精华,更重要的是知道了生命的本质和价值,我看过了这本书,更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知道了自己生命价值的真正所在。以下是我看过很有感触的一些句子,写出来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希望能找到共鸣。
“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只有活着,而是要了解自己为什么活着——人如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就算生活得很好,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他连活下去的理由都没有。” 我也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活着?”这是我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思考了很久。最终找到了答案,我认为活着是为了爱,为了亲人、爱人、朋友等这些我们深爱并深深爱着我的人,他们都是我活着的意义和动力,我可以让他们感到幸福快乐。他们每个人都是我的牵挂,所以我要好好活着。“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带走,故要与人分享。这种分享不单指财务,还应包括关怀,信念,尊重等。”
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为什么一定要独守自己的东西不与别人分享,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别人沟通呢?这样会错失了许多得到快乐的机会。分享不会使你失去什么,而会让你得到更多。与人分享之后,快乐就会加倍,而悲伤就会减半,何乐而不为呢? “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在现今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竞争愈加激剧,人们都在为了生活忙碌奔波,为了利益而勾心斗角。已经没有时间停下来来反思检查自己:“我这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谁?
我的人生的价值何在?”而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相当于到世上白走了一遭。哲学让我们去思考这些人生问题,其意义是促使我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真正能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通过读这本书,让我突然明白:学习哲学很重要,哲学会教我们如何思考人生,如何得到心灵的自由。“一个人的生命内涵由他所选择的价值所构成,如果无法回答:‘人生中什么最重要’?代表你根本不了解自己。”
愚人尽量想让别人多了解自己,而智者是希望能了解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怎么能奢望别人来了解自己呢?
认识自我是一件难事,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开始尝试自我认识,用各种价值观来测试自己,看看自己最珍惜哪些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生命重要的不是存活时间的长短,而是活得有没有意义。意义是指‘理解的可能性’”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人的寿命可以延长。但有一个问题却不能忽视,这样长寿的活着有没有意义?如果仅是生命的延长,又有什么意义呢?然而意义不在于意义本身,也就是意义的结果,而在于创造意义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意义就没有意义。所以我们要有意义的活着,创造最大的生命价值。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我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