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南陪审制度暑期观察团新宁站调研活动圆满结束
湖南陪审制度暑期观察团新宁站调研活动圆满结束
湖南陪审暑期观察团新宁站调研圆满结束
作者:陈松柏发布时间:2011-08-16 11:08:1
28月8日至13日,由湖南高院和湘潭大学联合组成的湖南陪审制度暑期观察团在新宁县进行为期一周的调研,观察团一行在新宁县人民法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各项活动开展顺利、调研成果丰富。13日下午,观察团一行圆满结束新宁站的调研活动并前往下一站。在新宁期间,考察团一行为全面了解该院审判工作的运行情况,采取了问卷调查、访谈、查阅案卷以及走访群众等方式,对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进行了交流并随机抽取了数百名当事人进行了电话访谈;该院还召开了人民陪审员“法律面对面”座谈会,调研陪审制度以及陪审员履职情况。
8月12日,在该院院领导的带领下,与观察团一行在“崀山”开展了联合送法下乡活动,吸引了大量百姓以及游客前来咨询,该次活动共赠送普法宣传册200余份,发放并收回公众问卷100余份,在当地反响强烈。
观察团在新宁期间,还联系了湘潭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美国马赛诸塞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廖永安教授,通过越洋视频给新宁法院干警上了一堂‘中美陪审制度之比较’的学术讲座,为该院今后的干警培训探索出新的路子。
(新宁法院 陈松柏 0739-4811008)
第二篇:工商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观察团后期调研报告完善工作
工商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观察团组织后
期调研报告完善工作
截止2014年7月8日晚,重庆三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观察团的所有实践活动将告一段落,作为团中央重点项目——工商管理学院走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深化改革观察团的后期实践调研分析报告于9日晚正式完成所有完善工作。
在过去的六天实践活动中,观察团主要针对甘宁镇楠桥村美丽乡村建设、“三留”问题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以及“五大功能分区”问题三项课题在当地村民中进行了问卷调研,初步提出切实可行的美丽乡村建设和“三留”问题相关意见和建议。为了确保意见的真实可行和建立校地合作长效机制,更好地服务于楠桥村,经过观察团的实地考察调研与资料整理分析,初步形成了《楠桥村美丽乡村建设和缓解农村“三留”问题实施方案》。
《楠桥村美丽乡村建设和缓解农村“三留”问题规划方案》中针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政府应该加强政务公开,强化政务透明度,多向村民们宣传对本村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强调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同时把村民素质的提高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同步进行等九项建议。针对“三留”问题制约农村发展方案中分别就农村中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及留守儿童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工商管理学院走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深化改革观察团将力争在学校经费预算之内,对方案形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再度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完善规划方案,向重庆三峡学院师生和甘宁镇楠桥村人民递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工商管理学院走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深化改革观察团
2014年7月9日
通讯员:金星旭
第三篇:湖南乡村文化调研活动
“乡村文化”之我见
走读湖南乡村文化调研活动11级英语一班 曹玲 *** 乡村文化相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在传统农业社会里,两者只有分布上的差别而无性质上的不同。乡村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柢。一批又一批文人学士经由科举考试或其他途径,从乡村来到城市,同时也把文化输入城市。由于在重土观念的支配下,绝大多数从政或游学的士子,都将他们离家在外的寓居之地视作人生旅途的驿站,最后还要返归故里,只有故里才是他们心理情感上真正认同的归宿之地,所以告老还乡的士子又将文化带回了乡村。此外,还有不少由于种种原因一辈子不离故土的乡村知识分子,他们设馆授徒,教授乡里,其中亦不乏学问高人。这样看来,乡村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汪洋大海,而城市不过是这汪洋大海中零星散处的岛屿。换言之,乡村是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而城市则多少像作是传统文化的聚散地。这种文化布局与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是相吻合的。近代意义上的城市文化,即市民文化,如同纯粹的农民文化(乡村文化不等于农民文化)一样,远未发展壮大,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化。传统社会只有一种雅文化,即为统治者所认可和提倡的文化,这种文化覆盖着城市和乡村,尽管它在内容上有纷纭繁复的多样性,但从未有过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士子们从农村中来、到农村中去的不停流动,已将这种差异排除在可能发生的范围以外。
在这次暑假活动中,我走进了湖南乡村,通过对一些乡村农民的调查和亲身体验,总结了并收获了许多经验,我主要调研的主题是“农村文化建设”,为了使调查的内容更具代表性,我走访了周边的几个村子并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进行了分类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适当的分析和总结,下面我将一一展示。
农村文化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尽管困难重重,但其存在的社会价值早已得到人们的公认。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文化的存在也将更有利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因为很多传统的生活习惯、习俗仍抑制着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结合调查结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管理的不善。没有固定的管理人员,有的仅仅出于对文化活动的爱好,责任感不强,文化室开放没有规律。二是农村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不能为人们提供个好的文化交流的环境。即便有文化室,它也开放的比较少,活动少,即便是搞点活动,活动的内容页比较老套。会造成吸引力较弱的现象。真正对农民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各类培训、知识讲座等却无人组织,很难满足农民求知、求美、求乐的需要。有的村文化室,本身就缺乏文化氛围,很难吸引农民群众。三是认识不足,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对农村文化室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考虑眼前利益多,缺乏总体思考。甚至有的村干部把文化建设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四是农村文化室没有正常的资金投入,管理人员应有的报酬得不到保证,活动器材不能及时更新,严重影响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农村文化室这块阵地不能健康地发展下去。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文化开展中的不足。一是资源共享。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日益得到重视,许多镇党委要求村党组织要建立“文化室”,为人们办一个综合性村级文化室,做到资源共响,这样既可作为农村干部群众学习的课堂,又可作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文化需求。二是激发活力。农村文化室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开展生动活泼、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根据不同季节合理组织农民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技讲座、培训等。利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三是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选择合格的管理人员,是保证农村文化室具有旺盛活力的关键。
在这次的活动中,我走进了几家乡村农民之家。目前,乡村的文化现状是:
一、看电视,是村民们最主要的休闲文化方式。兴趣来时,在家唱唱卡拉OK,有电脑的村民上上网,聊聊天。
二、看书读报的村民不多。因村民对读书看报有兴趣的人少,加上购书订报的村民少,其读书看报条件有限,没能养成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
三、打牌娱乐,是村民休闲的又一休闲文化方式。在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扑克、麻将多数农家都有,家中除见到一些中学生课本、赶场时别人送的几本医院宣传资料外,很难见到文学、医学、农业科技和养殖技术等报刊。如此的农家环境,大人们时常斗地主、打麻将,让家里的小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也学会了打牌,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四、寿辰、嫁娶、丧事是传统的乡村文化。在农村,这三种文化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影响家庭经济发展的问题十分突出。
五、建起的农家书屋、坝坝电影,还没显示出应有的作用。因村民看书读报的人少和书屋管理没跟上等原因,村民读书不方便,而下乡巡回放电影,看电影的人不太多,效果不明显。
六、因多种原因,造成乡村没办法组织开展健康有趣的文化活动,喜爱唱歌跳舞展示自己的村民,没舞台没机会参与其中。乡村文化难以开展起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些领导重视不够,忙于抓经济发展,忽略了文化建设。
二、缺乏组织和领导。目前的村干部,因受年龄偏大,文化不高,对唱歌跳舞感兴趣的人少等原因,乡村文化意识淡薄。
三、缺乏活动经费,无力组织开展文化活动。
四、缺乏文艺骨干,无法带动村民们参与。
五、区县文化馆对镇村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文艺人才培训的力度不够。
六、村民没有开展乡村文化活动的阵地、舞台。
怎样改善目前这种乡村文化的现状呢?一些当地村政府干部以及当地村民给了一些建议,一、乡村文化,应引起市区镇村领导的重视。应该像抓新农村建设的几大“硬件”设施一样,抓好乡村文化建设,把文化“软件”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项目。
二、市区镇应拨出乡村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有条件的村,把乡村文化活动开展起来。
三、市区县文化馆应加大力度,为乡村培训文艺组织、表演人才。
四、乡镇文化站应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五、镇村领导对本乡本土的传统文化要传承和发扬,对村民自发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要给予引导,支持村民把文化活动开展好,坚持下去。
六、城市机关、企业、学校定点帮扶乡村文化,请进来走出去,共同繁荣城乡文化。
七、农家书屋应专人管理,定时开放,方便村民借阅书刊。让村民在书屋里受益。
八、条件好的村,应配置读报栏,把订阅的党报、川农报张贴出来,让村民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新闻,了解增加收入的信息、项目和技术。
乡村文化尽管在近代受尽晦盲困顿之苦,但这并不意味着乡村文化从此一蹶不振,再无否极泰来的可能和希望,因为乡村文化本身拥有还不曾充分展现的光彩和价值。
在近代以前,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别的文化可与乡村文化匹敌为偶。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工业社会的逐步形成,一种崭新的城市文化蓬勃兴起,昂扬直上,这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社会——文化结构,形成了两种社会、两种文化对峙并存的二元格局。虽然总的来说城市及其文化目前在这个二元格局中占有优势,但乡村及其文化在最本质的方面或许更适宜人的生存与发展。因为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乡村处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并与大自然和谐协调,表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乡村永远属于充满了动、植物生命的有机物的绿色世界,到处洋溢着勃勃的生命活力和丰富多彩的生命情趣;乡村空气清新,生活淡泊、宁静;农民安闲舒缓,其劳动一遵大自然风雨晦明、春夏秋冬的节律。而城市在这些方面恰恰与乡村相反。尽管城市也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但它向来以“人工”巧夺“天工”,亦即以其美轮美奂的人工设计与雕饰,凌驾于大自然之上,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理念;城市属于触目皆是玻璃、钢铁、混凝土、砖石、机器等等无机物的灰色世界,给人一种冷寂、呆板、机械的感觉;
城市空气污浊,生活奢华、喧闹;市民忙碌紧张,其工作不受自然节律的限制而完全出于人为的安排和规定。显然,以上这些不同并非无关宏旨,而是意味深长,至少它们揭示了所谓城乡差别、对立,一言以蔽之,乃是两个世界——绿色世界与灰色世界的差别和对立。
由于人的生命来自于绿色世界,并且只与绿色世界相适应,所以早在城乡对立初露端倪的古代,一些对生命脉动极为敏感的思想家就不断发出返朴归真、回到大自然中去的号召。而到了近代工业化大城市兴起以后,从乡下人摇身一变而为城市中人的第一代农民子弟,总是不能完全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有一种被高楼、街道、汽车包围并驾空的感觉,内心深处仍在留恋乡村的碧水、蓝天、绿地,并梦想有朝一日在乡村终于发达起来的时候,再重新还原为乡下人。当今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人们在择居方面宁要小城镇,不要大城市;以及就大城市而言,宁要靠近乡野的市郊,不要高楼林立的市区,不正是开始迈出这种“还原”的第一步吗?不消说,这种由城市中人向乡下人的“还原”,是对大都市文明的反动,是对灰色世界的逃离;同时,从根本上说,也是迷茫的灵魂在重返它的真正的“家”,是漂泊的生命在回归到它几十万年来曾经生息于斯、繁衍于斯、进化于斯因而也只适宜于斯的绿色大地。不言而喻,乡村要成为人类生命的乐园,除开它天然拥有绿色世界以外,还必须以其经济、社会的高度发达为先决条件。只有乡村在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方面达到或接近城市的水平,人们才愿意走出城市,到介于城乡之间的市郊或小城镇去居住;只有将来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促使相当数量的行业变得如同农业一样,适宜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人们才有可能带着工作上山下乡,到绿色乡野上安家落户,扎根生活。那时,城市或许会出现某种人去楼空的现象,乡村反倒充实、繁荣起来。由于在生活上能够兼取城乡之长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又由于生产活动的多样化同时带来谋生手段的多样化,再加上到处莺歌燕舞的活泼景象和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无限风光,乡村将成为人们普遍向往的地方。如果说迄今为止的现代化(当然包括以前的近代化)实际走的是一条城市化道路,那么,未来的后现代化必将走上乡村化道路。换言之,乡村化道路一定会成为继城市化道路之后的又一人类必由之路。沿着这一道路向前迈进,人类将会迎来一个家给人足、其乐融融的,兴旺发达的村落时代——在这个时代,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乡村文化,该具有怎样重要的价值,该闪耀着怎样绚丽的光彩,不是尽可大胆地想象吗!
未来的乡村化道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在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农业大国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有益的启示,即:我们今天不应再重复过去那种片面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老路,而应当放长眼光,从实际国情出发,把农村、农业、农民摆到适当的位置,给予高度重视,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切实搞好乡村建设,在基本稳定乡村绝大多数人口的基础上,逐步消灭城乡差别;待到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之后,再上一个新台阶,直接进入乡村化时代。虽然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把握住总的发展趋势,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我们将来一定会走上乡村化道路,一定会迎来乡村化时代。
在这次的湖南乡村文化调研活动中,我认识到了乡村文化的含义,它的没落及原因,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乡村文化也逐渐成为我们文化大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乡村文化,重视乡村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文化,开创乡村文化新纪元。我们不仅要结合已有的优秀乡村文化,更要结合实际,立足事实发展乡村文化,把乡村文化打造成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撑点。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更充足更完善的准备!
第四篇:山东师大传媒学院古城寻梦实践队暑期调研活动圆满结束
日前,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组建的 “古城寻梦”实践队在台儿庄古城开展的为期三天的调研活动现已正式落下帷幕。在当地领导的协助下,团队紧密围绕“城市转型、创新发展”这一实践课题,积极投入其中。队员体验深刻,活动收效良好。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转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地区不断努力朝着健康、绿色、生态、人文的方向发展,浴火重生后的枣庄市台儿庄古城正是典型城区之一。为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建团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共青团中央关于“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工作部署,队员们展开热烈讨论,确定了为期三天的“三步走”调研计划。在活动中,团队人员一同观看台儿庄古城宣传片、详细阅读相关新闻媒体对台儿庄的各方面报道,首先从宏观上对枣庄市尤其是台儿庄地区城市经济转型有了初步认识。其次,经过周密筹划,“古城寻梦”调研队进入古城实地观摩,详细考察 了古城的当下发展实况。他们积极向工作人员咨询古城重建有关信息、随机采访城内游客,及时了解群众意愿并生成反馈信息。据悉,台儿庄古城的重建科学地处理了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创造了一种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新模式,既是对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贡献,也是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进一步探求城市规划发展的相关因素,团队一行人员还深入周边居民小区,调研住房、工作等关乎民生的实质性问题。在真诚融洽的交谈之中,不少居民流露出“政府拆迁政策好,迁出旧房入楼房”的喜悦之情。而后一位二战幸存的百岁老人还向调研团队讲述了枣庄市委书记陈伟同志曾深入群众内部倾听民声、体察民意并亲自走街串巷搜寻对古城重建有价值资料的事情。党和政府这一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原则、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着实给实践人员上了生动的一课。
后期团队成员综合整理了调研资料,针对实践问题提出了疑问并总结了城市建设发展的经验。最终,本次调研活动周边居民的热烈反响中圆满结束。它不仅考验了实践同学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展现了山东师大学子甚至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精神风貌。
传媒学院记者站
李东伟
第五篇:团委2011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圆满结束
团委2011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圆满结束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向青年学生发出的“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号召,充分发挥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优势,动员我院青年大学生以建党90周年为契机,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按照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教育厅、团省委、省学联有关要求,结合我院“师生素质提升十项主题活动”的总体部署,学院团委今年暑期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永远跟党走、服务新淮安”,重点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学院“十二五”发展、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关爱农民工子女等内容展开,具体形式有党史宣讲、政策宣讲、科技支农、社会调查、文化惠民、环境保护、医疗服务、法律援助等。为了服务学院招生工作,今年暑期“三下乡”还组织100余人的志愿者服务队参与招生宣传工作。
活动于4月中旬启动,分为前期调研、中期组织实施、后期申报表彰三个阶段进行。为努力扩大活动覆盖面、提升活动实效性,团委组织对拟实践地点进行了需求调研,为活动“按需设项、据项组团”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基层的实际需求,今年分院级(团委)、系级(团总支)、班级(团支部)三个层面组队,有针对性地组建了院级重点团队1支、系级特色团队9支、班级小分队50余支,按照“就近就便、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原则,奔赴全省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加强学院对挂职团干部的支持力度,学院团委书记、学生处副处长朱绍勇带领各系团总支书记在金湖县闵桥镇开展了我院2011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集中行动,开展的电器维修、计算机维护、法律援助、义诊服务、希望书库援建、慰问劳模、关爱留守儿童、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假币识别知识宣传、绿色环保知识宣传等活动,受到了当地领导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金湖团县委副书记何
振华(我院挂职团干部、工商管理系团总支书记)为集中行动顺利开展做了大量的前期安排工作。
会计系走进浦东社区,经济贸易系走进清浦区黄码乡,工商管理系走进花街社区,人文法律系走进开发区许庄村,应用外语系走进博古社区,机械与电子工程系走进宝塔桥社区、城东社区,粮食工程与管理系走进涟水县旗杆村后潘组、徐州市丰县师寨、徐州市淮海纪念塔,计算机技术与艺术设计走进石桥社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各服务队出色地完成了这次暑期“三下乡”实践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在实践中充分地展现了我院大学生志愿者不怕苦、不怕累、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提高了我院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平,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树立了我院专业广、技术精的良好形象,提升了学院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