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活见鬼课后反思(小编推荐)
《活见鬼》课后反思
我所执教的《活见鬼》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借助这篇文章,我旨在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对文言文语言的整体感知,把教学过程设计为“读准字音、读懂课文、读出韵味”三个层次。
1.在“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这一环节中,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通过反复的朗读,读准文言文字词的读音,再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对照自查,初步感受文言文朗读时语气缓慢、富有韵律的特点,为他们营造浓厚的文言文学习氛围。
2、在第二环节“古今对照、读懂文意”中,我本着只要学生能在译文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现代文的语言习惯,说出句子的大体意思,不曲解、不错解就可以了。既不强调字字相对地直译文言文,也不讲解古文中的语法现象。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互动学习,一人读古文,一人读译文,只要能逐句对应着读下来,便知学生已初步读懂了文意。
3、“情境再现、读出韵味”是第三个教学环节,也是重点教学环节。会读和读好、读出韵味是两个不同的层次,怎样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抑扬顿挫呢?显然,只停留在读懂的基础上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带着学生好好体验当时的情境和人物的心情,让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说出个性化的感受后才能把古汉语读得更美。
例如:对二人同行的场面,我着重让学生想像和交流他们在每一时刻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对二人疑神疑鬼感同身受。在这基础之上,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相关句子,学生很容易就读出了当事者害怕、恐惧的心情,读出了韵味。再如“亟奔入其门”的“亟”字、“踉跄”和“号呼”这三个地方是学生很难读出味道的地方,而这几个疑难之处却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轻而易举地让学生感受到这二人此时此刻的心情,看到这二人惊慌失措的样子,听到他们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在表演的基础上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当然,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也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
1、语言文字训练不够扎实。比如:在读准字音这一环节,我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朗读课文,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多音字错读问题也没有及时指出并纠正。特别是没有将识字、写字环节设计在教学过程中。
2、缺乏课堂预设,不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的问题。比如: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用肢体语言表现出了“亟奔入其门”、“踉跄而至”的含义。课堂气氛虽然很热烈,但并没有表现出惊慌与恐惧。如果在表演结束后,老师能指出:“刚才这两个同学脸上带着笑表演的,表情对吗?”学生一定会幡然醒悟,应该是“号呼有鬼”,而不是“笑呼有鬼”。
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是短暂的,但我希望学生能在这四十分钟的生命历程中 尽情徜徉在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共同品味古汉语之美,共同感受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在读、品、演、议的过程中发现古汉语的魅力,更加热爱和亲近我们的母语。同时,也希望能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和老师们共同探讨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尝试更有效的课堂教学。
第二篇:《活见鬼》优秀教学反思
《活见鬼》是一篇文言文。文章主要讲了明代人们信神信鬼,就在这个贵的年代,发生了一个故事:一个雨夜,一个人持伞独行,有个在檐下避雨的人钻到伞下一同走,也不说话,怀疑是鬼,走到桥上时,持伞人把另一个人推下了水,然后跑了,到早起做糕的人家里,说自己与到了鬼。过了一会儿,一个人浑身是淋淋的也跑了进来,说遇到鬼了。两个人都说遇到鬼了,但互相看看大笑起来。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感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否则会闹出笑话!教这篇文言文时,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意思。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把全文读通顺,接着,让学生借助有关的工具书,初步了解每一句话中难理解的词的意思,理解了重点词语后,我让学生试着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个别难以理解的句子,可请教同学或老师。
2、原文与译文对比,感受古代语言的优美。在学生初步了解每句文言文的意思后,我让学生试着翻译一下这篇短文的意思。翻译完后,再对照着下面的译文,看看自己的翻译有哪些好的方面,还有哪些不足。,感受古今语言的不同及古代语言的凝练和优美。
3、领悟中心。当学生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后,我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思考:两人为什么“相视愕然,不觉大笑”?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第三篇:《活见鬼》教学设计及反思
《活见鬼》教学设计及反思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有译文,学生可以通过自已预习撑握大意,再加上本学期,我们学校语文考研课题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因此,本节课重点想通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抓重点句读出感情”这三个环节,渗透朗读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其中,重点是第三个环节。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读“撩、趋、亟、踉跄、愕”
2、能力目标:能想象、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3、情感目标:树立破除迷信,相信科学的观念。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如果有一样东西,刚刚明明就放在桌子上,可是一转身却不见了,而屋子里没有别人,这时你会说?(见鬼了)是啊,这是多么奇怪的事呀,那一个活人遇到这样的事,就是:板书课题:活见鬼——这时,还会感到有些?(害怕)——齐读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正音(5分钟)
1、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去学习一篇活人遇见鬼的离奇故事。
2、现在哪个同学愿意把你预习时觉得比较难读来教大家读一读吗?――指名发言——大家跟着他读两遍。
4、现在你们有没有信心把整篇文言文正确地读一遍吗?——齐读
(二)读对停顿(10分钟)
1、读完文言文,相信同学们一定和我一样感觉到:它不像白话文,能一眼看出在哪应该停顿,对不对?
2、没关系,只要你们能闯过以下三关,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停顿。第一关:文白对读。12组一句文言文,34读一句白话文;
过渡:有的同学可能在偷笑:太容易了吧。是的,老师要恭喜你们过了第一关,但别高兴得太早呀。接下来由老师出马啦!
第二关:字义对读。师读“持盖、蔽、撩、偶、愈、因、趋、亟、俄顷、不觉”,生说意思。
过渡:有点难度了吧?不过,真是“团结力量大”呀,你们离成功又近了一步!看来,难度得再加大了。
第三关:讨论:“值大雨的值、不相值、值炊糕者”中三个“值”分别是什么意思?
3、现在,你们对文言文的理解有没有更多一点呢?那么,请你们根据理解,试着画一画停顿,好吗?——巡视——出示正确的画法,如果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来讨论一下。——现请同学们按节奏自由读一读——齐读——听录音轻声跟读。
(三)、品味读,表演读(20分钟)
过度:现在音读准了,停顿也对了,可我总觉得这样的朗读好像少了点什么?(感情)要想读出感情,得抓住让你体会到人物害怕的重点句体会。我们一起找找。
1、画出:久之不语,疑为鬼也。
如果是你,此时你心里会想?谁能用文言文回答?(此乃鬼也?)——想完,你心里一定更加地?(害怕)——谁来读一读?——齐读。
过度:怀疑是怀疑,撑伞者还是不敢相信,于是怎么做呢?
2、画“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
怎么做是撩呢?谁愿意来演一演吗?——你为什么要撩?那撩的时候你害怕吗?撩不到时心里可能更加地?(恐惧)——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句话——齐读——此时吓得说不出话的撑伞者心里一定会不停想?(一定是鬼)——指名回答——齐读
过渡:吓坏了的撑伞者把他挤到桥下后一阵狂奔,来到糕点店门口怎么做呢?
3、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
“告”是什么意思?惊恐万状的撑伞者会怎么说?——齐读 过度:那同行的人呢?
4、踉跄而至,号呼有鬼。
“号呼”又什么意思?谁来喊喊看?——齐读
过渡:谁来演一演这两人狼狈的样子呢?那这两人叫完后看到对方,会怎么样呢?会说什么呢?
5、画: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你猜他们在笑什么?——指名回答——引导:你在笑什么?(笑自已把人当鬼)你又在笑什么?(笑自已太多疑)为什么两人都会误认为对方是鬼呢?(太迷信)
6、小结:这个故事对大家有什么启发?(不要疑心太重、世上是没有鬼的)——是啊,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但有些疑心太重的人,往往会无中生有,自已吓自已,真是可笑呀!最后,老师想用文言文总结一下这个启发:世上本没鬼,疑心生暗鬼,庸人自扰之!------齐读这句――――师:后来,当人们遇无中生有的事,会说“活见鬼”,遇到特别离奇的事,我们也会说“活见鬼”。
(四)诵读(3分钟)
1、配乐诵读
2、现在,请同们用文言文和白话文,分别跟同桌复述一下。
三、作业:
1、生字一行
2、把故事讲给亲人听。教学反思:
1、亮点:紧紧围绕课题“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撑握朗读方法。
2、不足:备课时,我对学生的双基高估了。学生“字词”的基础太差了,预习时可能没有好好读读课文,更没有去看译文,以至于第一二环节花太多的时间,学生还没有全部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也就造成了重点第三环节有点赶了。今后,我想要提高课堂效率,一定要抓好学生的预习作业,提高学生的“字词”能力。
3、疑问:课题研究公开课,能不能只针对“朗读训练”进行设计,而不用呈现完整的教学内容?
第四篇:活见鬼 教案
24、活见鬼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鉴赏,感悟这首诗的内涵。
2、抓住能唤起学生相似感受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理解。
3、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教学重点:
学习文言文要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教学难点:
学生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读懂全文。理解两人为什么会“相视愕然,不觉大笑”。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相信世界上有鬼吗?可是在明代人们却信神信鬼,就在这个信鬼的年代,一个雨夜,发生了一件好笑的事,你们想听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初读正音
古文看起来美,读起来更美。文中的字都认得吗?交流一下,谁先来读,我们注意听。
生指名读(随后正音)
3、解词断句
文言文的学习和我们现代文的学习也有相通之处,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有助于读得更好。对照译文,你理解了那些字词意思?
例:古文的第一句话,谁先来尝试——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出示译文:有个人赴宴后深夜回家,正赶上天下大雨,就撑起伞来遮雨。)
你觉得该怎样读,试一试,我们一起画画节奏线。
生: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
看加上节奏线,读起来就显得抑扬顿挫。谁也来读
指名读
(随后解释部分词语,师生共同把古文的停顿划好)
三、再读古文,领悟中心
1、对照译文,看一看自己翻译有哪些好的方面,还有哪些不足。
2、请学生说说故事讲了什么?
3、比较一下古今语言的不同。
4、两人为什么“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笑自己的胆子太小,其实没有鬼是自己心中有鬼,是自己把鬼引到心中的„„)
课文中的哪个地方你觉得最可笑?(学生回答)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回顾:雨夜两人同行;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下了水的语句)
能把这可笑的场面绘声绘色的描述一下?
相机引导朗读:
笑过之后,我们来回味这个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迪?你能想象出当时的场面吗?他们会说些什么?
学生回答。
5、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6、这篇古文告诉我们什么?
(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初步懂得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引发学生想象,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四、回顾课文,师生漫谈。
1、学了本文,你有什么体会?可以从内容和文体两方面简单写一写。
2、师生共同动笔写体会。
3、师生交流。
(引导学生写体会,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感悟语言,并用最简洁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较好的体现了读写结合。教师与学生共同动笔,师生漫谈,更好地体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五、拓展阅读:
引导有余力的学生课外阅读一些简短的文言文,如《鹬蚌相争》《自相矛盾》等。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板书设计
活见鬼
遇雨投伞 疑鬼挤下河 再遇解惑
不要疑神疑鬼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很有趣的文言文,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高。通过一个误把对方当做鬼,自己很害怕的小故事,告诉我们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否则会闹出笑话的。
第五篇:《活见鬼》说课稿
《活见鬼》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活见鬼》。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围绕“破除迷信”这一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我所执教的《活见鬼》是这一板块中的第二篇课文——一篇短小精悍、内容浅显、借小喻大、幽默诙谐的文言文。它从反面讲述了一个怕鬼、被“鬼”吓得魂不附体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并没有鬼,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否则会闹出笑话!文章共有三个层次:一是雨夜两人同行;二是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下了水;三是两个人相遇后相视而笑。课后附有对应的译文。
本册教材中虽安排了文言文的教学,可是《新课程标准》却没有明确细致的目标及要求,只是把它和古诗词合在一起称为“古诗文”,笼统地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使得小学文言文教学很难把握教学目标。把握得过低,无法达到编者选编的目的;过高,则会拔苗助长,使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那么,该如何正确制定它的教学目标呢?我想,要认真透彻地遵循课标要求,一要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语言文化;二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为中学学习文言文作好铺垫;三是借助译文及教师的点拨,能理解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由于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即文言文同译文一起出现,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6个生字;
2、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课文。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3、能根据现代文、工具书理解内容,在反复诵读中,能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二)过程与方法
1、采取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
2、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适当讲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吸收我国古文的精华,感受古代语言的优美。
2、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并没有鬼,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同时,又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习文言文要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教学难点:
学生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读懂全文。理解两人为什么会“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策略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主,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同时,《新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该方法的模式为:导语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这种方法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模拟表演法、创设情境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促进了“读式教学法”的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还将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因为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富有节奏韵味的古文更需要反复诵读。所以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法和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在“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中,“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和启迪”。而文言文更是如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适当地点拨,讲解,但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大体上说出意思即可。因此,在教学这篇文言文时,我注重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的层层递进,把教学设计为“读准字音、读懂课文、读出韵味”三个层次。上课之初,我先通过谈话:“同学们,你们有谁听过鬼的故事吗?那你觉得鬼会长什么样子呢?”然后观察甲骨文“鬼”字的图片,激发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揭示课题《活见鬼》。
1.在“读准字音”这一环节中,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通过反复的朗读,读准文言文字词的读音,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前提。我指名学生朗读进行正音,再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对照自查,同时初步感受文言文朗读时语气缓慢并富有韵律的特点,为他们营造浓厚的文言文学习氛围。
2.在读准的基础上,我引导孩子们“读懂课文”。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及主要人物(持伞人和投伞人)。强调并鼓励学生借助课后的译文自主理解课文意思,然后采用“文白对读”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理解的情况。首先是师生对读,由我读一句白话文,找学生读出相应的文言文,经过一段帮扶之后,就改为生生对读。这种相互对照既解决了对故事内容的重复讲解问题,也使学生对古、今语言的差异有了进一步的感受。
3.读准、读懂后,还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熟读成诵来帮助他们积累语言。为此,我又将读好文言文,安排成了三个步骤:一是根据意思,读出停顿;二是根据想像,读出思考;三是根据体会,读出韵味。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对文言文的停顿已经有了初步印象。而读懂文言文时,通过对关键字词的检查,学生会发现文言文中一两个字也可以表示一个词甚至一句话。这时顺势引导他们体会在朗读文言文时,我们不但要断句,也要断词。只有学生正确地读通、读顺文章了,他们的初步感知才会更加准确、有效。
4、但是,仅仅会断句,还不能算读出了文言文的真正韵味。而为了更好地指导他们朗读好文言文,可以采用边朗读边想像的方式,以读促思,以想促读。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自然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教学中,我打算引导孩子们通过想像进行品读。例如对二人同行的场面,我着重让学生想像和交流他们在每一时刻的心理活动,让他们对二人疑神疑鬼感同身受;(板书“疑神疑鬼”)对二人相见的场面,我让学生想像和交流当时二人的神态、语言,体会他们当时的恐惧和狼狈。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以激发他们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及应用表达能力。通过想像、表达和表演,实现对语言文字训练的“有形无痕”。这样,读出韵味,体会作者写作意图的目的便水到渠成。(板书“自惊自吓”)这时再让他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去吟诵课文,便更能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感受祖国文字的深厚内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诚然,课堂中的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但我们的学习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停留在学好这篇文言文,而是借助文本,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读懂更多的文言文,感受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璀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在本文教学结束后,我又出示《古今谭概》中的两篇文言文,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我希望孩子们在本课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熏陶,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化的博大,在心中悄然播下古代汉语的种子。倘能如此,这一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五、说板书
最后,我再来说说本课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不仅能够提纲挈领,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这既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中心,简洁明了。
活见鬼 打伞人 躲雨人 疑神疑鬼 自惊自吓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