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课时)活见鬼
活见鬼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学会本课5个生字。
2、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3、能根据现代文、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在反复诵读课文中,能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吸收我国古文的精华,感受古代语言的优美。
5、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要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教学难点:
1、学生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读懂全文。
2、理解两人为什么会“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教学准备:
1、教师根据情况准备相应的教学。
2、学生预习课文。带工具书。查找有关写“鬼”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目标导学)
1、你听说过鬼的故事吗,从哪儿听说的?对于这个故事你是怎样看的?
2、今天我们也来读一篇有关“鬼”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你是怎样理解课题的?
(点评:开课伊始,激发学生原有的经验,通过回忆、讲述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揭示课题,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对学好课文充满信心。)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请同学们对照现代文或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2、反复品读。思考:两人为什么“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3、你能想象出当时的场面吗?他们会说些什么?
(二)学生自主学习。
三、合作探究
一、凭借方法,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对照现代文或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小组合作。字词:(1)赴饮:(2)值:(3)蔽:
(4)立:(5)即:(6)撩:(7)偶:(8)相值:(9)愈益:(10)趋:(11)亟;(12)俄顷:(13)复:(14)踉跄:(15)号呼:
(16)亦:(17)相视:(18)愕然:(1)把课文读通。理解以上字词。(2)谈谈你读课文后的感受。
4、检查学习效果。
(1)学生读文言文。要求:读的正确;正确断句,读顺;表达真情实感。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2)学生根据现代文复述故事。教师根据学生复述的情况即席点拨。
(点评: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滋味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这个环节教师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通顺、读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二、反复诵读,其义自见。
1、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2、思考:两人为什么“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3、小组讨论,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回顾:雨夜两人同行;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下了水的语句)
5、你能想象出当时的场面吗?他们会说些什么?
6、学生回答。
7、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点评: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初步懂得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引发学生想象,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四、回顾课文,拓展提升。
1、学了本文,你有什么体会?可以从内容和文体两方面简单写一写。
2、师生共同动笔写体会。
3、师生交流。
(点评:引导学生写体会,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感悟语言,并用最简洁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较好的体现了读写结合。教师与学生共同动笔,师生漫谈,更好地体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五、堂清测试:
一、填空:《活见鬼》作者是()朝的(),本文的体裁是(),故事,本文主要写了两个人雨夜互相怀疑对方是鬼,结果闹出笑话的事,告诉人们()。
二、古文今译:
(一)字词:(1)赴饮:(2)值:(3)蔽:(5)立:(5)即:(6)撩:(7)偶:(9)相值:(9)愈益:(10)趋:(11)亟;(12)俄顷:(13)复:(14)踉跄:(15)号呼:
(16)亦:(17)相视:(18)愕然:
(二)句子:(1)疑为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区分形近字:A檐()瞻()B踉()酿()C炊()饮()吹()D沾()粘()E宴()晏()F顷()倾()
四、思考:两人为什么“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答:
教学反思:
纵观本次教学遗憾至少有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应该加强。虽然教师动用了多种评价方式,起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但是由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对缺乏,造成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不够的问题。二是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要进行检测。可以在课堂的结尾进行回顾,对照开始确定的目标,是否达成;也可以通过小测验,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篇:《活见鬼》说课稿
《活见鬼》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活见鬼》。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围绕“破除迷信”这一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我所执教的《活见鬼》是这一板块中的第二篇课文——一篇短小精悍、内容浅显、借小喻大、幽默诙谐的文言文。它从反面讲述了一个怕鬼、被“鬼”吓得魂不附体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并没有鬼,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否则会闹出笑话!文章共有三个层次:一是雨夜两人同行;二是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下了水;三是两个人相遇后相视而笑。课后附有对应的译文。
本册教材中虽安排了文言文的教学,可是《新课程标准》却没有明确细致的目标及要求,只是把它和古诗词合在一起称为“古诗文”,笼统地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使得小学文言文教学很难把握教学目标。把握得过低,无法达到编者选编的目的;过高,则会拔苗助长,使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那么,该如何正确制定它的教学目标呢?我想,要认真透彻地遵循课标要求,一要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语言文化;二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为中学学习文言文作好铺垫;三是借助译文及教师的点拨,能理解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由于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即文言文同译文一起出现,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6个生字;
2、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课文。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3、能根据现代文、工具书理解内容,在反复诵读中,能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二)过程与方法
1、采取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
2、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适当讲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吸收我国古文的精华,感受古代语言的优美。
2、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并没有鬼,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同时,又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习文言文要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教学难点:
学生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读懂全文。理解两人为什么会“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策略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主,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同时,《新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该方法的模式为:导语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这种方法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模拟表演法、创设情境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促进了“读式教学法”的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还将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因为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富有节奏韵味的古文更需要反复诵读。所以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法和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在“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中,“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和启迪”。而文言文更是如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适当地点拨,讲解,但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大体上说出意思即可。因此,在教学这篇文言文时,我注重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的层层递进,把教学设计为“读准字音、读懂课文、读出韵味”三个层次。上课之初,我先通过谈话:“同学们,你们有谁听过鬼的故事吗?那你觉得鬼会长什么样子呢?”然后观察甲骨文“鬼”字的图片,激发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揭示课题《活见鬼》。
1.在“读准字音”这一环节中,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通过反复的朗读,读准文言文字词的读音,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前提。我指名学生朗读进行正音,再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对照自查,同时初步感受文言文朗读时语气缓慢并富有韵律的特点,为他们营造浓厚的文言文学习氛围。
2.在读准的基础上,我引导孩子们“读懂课文”。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及主要人物(持伞人和投伞人)。强调并鼓励学生借助课后的译文自主理解课文意思,然后采用“文白对读”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理解的情况。首先是师生对读,由我读一句白话文,找学生读出相应的文言文,经过一段帮扶之后,就改为生生对读。这种相互对照既解决了对故事内容的重复讲解问题,也使学生对古、今语言的差异有了进一步的感受。
3.读准、读懂后,还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熟读成诵来帮助他们积累语言。为此,我又将读好文言文,安排成了三个步骤:一是根据意思,读出停顿;二是根据想像,读出思考;三是根据体会,读出韵味。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对文言文的停顿已经有了初步印象。而读懂文言文时,通过对关键字词的检查,学生会发现文言文中一两个字也可以表示一个词甚至一句话。这时顺势引导他们体会在朗读文言文时,我们不但要断句,也要断词。只有学生正确地读通、读顺文章了,他们的初步感知才会更加准确、有效。
4、但是,仅仅会断句,还不能算读出了文言文的真正韵味。而为了更好地指导他们朗读好文言文,可以采用边朗读边想像的方式,以读促思,以想促读。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自然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教学中,我打算引导孩子们通过想像进行品读。例如对二人同行的场面,我着重让学生想像和交流他们在每一时刻的心理活动,让他们对二人疑神疑鬼感同身受;(板书“疑神疑鬼”)对二人相见的场面,我让学生想像和交流当时二人的神态、语言,体会他们当时的恐惧和狼狈。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以激发他们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及应用表达能力。通过想像、表达和表演,实现对语言文字训练的“有形无痕”。这样,读出韵味,体会作者写作意图的目的便水到渠成。(板书“自惊自吓”)这时再让他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去吟诵课文,便更能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感受祖国文字的深厚内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诚然,课堂中的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但我们的学习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停留在学好这篇文言文,而是借助文本,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读懂更多的文言文,感受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璀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在本文教学结束后,我又出示《古今谭概》中的两篇文言文,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我希望孩子们在本课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熏陶,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化的博大,在心中悄然播下古代汉语的种子。倘能如此,这一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五、说板书
最后,我再来说说本课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不仅能够提纲挈领,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这既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中心,简洁明了。
活见鬼 打伞人 躲雨人 疑神疑鬼 自惊自吓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三篇:《活见鬼》教学设计
《活见鬼》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 号。我讲课的题目是《 》,下面开始上课。(师喊)上课!同学们好!(鞠躬)请坐!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并初步感知了这篇课文,同学们都表现得很优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板书时说:相信大家一定会表现得更出色。然后转身面向大家说:大家有信心吗? 好,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篇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想一想 作者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师,我们来齐读这篇古文。同学们的声音真洪亮。
2、师:同学们这是一个故事。我们都知道既然是故事,都得有时间、地点和人物,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出这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生1:时间是夜里。
生
2、地点是在回家的路上。
生3:人物有两个,一个是撑伞的人,一个是躲雨的人。(板书:撑伞人 躲雨人)
3、(出示第一句)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敝 师: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生:撑伞者夜里喝酒回来。
4、(出示第二句)
师:他们在一起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下了大雨。
5、(出示第三句)
师:撑伞人为何怀疑有鬼的?他用何办法试探,结果怎样?他又采取什么措施? 生1:因为他很长时间都没有说话,所以撑伞人怀疑他是鬼。师:请用原文里的句子说一遍好吗? 生1:久之,不语,疑心为鬼也。
生2:他用脚踢躲雨的人,没踢到,就更怀疑他是鬼了。
生3:当他更相信他是鬼以后,就用力把他挤掉了河里,自己吓得拔腿就跑,用原文里的话说就是: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师:你真棒,不但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还把原文和译文对照着说了出来
6、(出示第四、五句,齐读)
师:这个遍体沾湿的人是谁? 生:躲雨人。
师:在这句话中他是怎样出场的? 生:踉跄而至,号呼有鬼。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跑路跌跌撞撞,嘴里还大声的喊着有鬼。师:他们见到炊糕者时,都说了一句什么话? 生:有鬼!(板书:有鬼)
师:现在,老师就是炊糕者,找两个同学分别扮演当撑伞人和躲雨人,看他们是如何告之遇鬼的?(学生表演,其他同学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评价)
6、学习最后一句: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师: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他们看到对方的时候呆住了。师: 他们为什么大笑?
生1:他们都误把对方当成了鬼,感觉到很滑稽,所以笑了。生2:他们都会觉得自己太多疑心、太胆小了,所以觉得可笑。„„
7、师:你能想象出当时的场面吗?他们会说些什么?
8、分小组根据各自的理解表演故事。(评价表演情况,指出优点与不足)
三、背诵课文,梳理总结
1、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2、再看课题“活见鬼”什么意思,真的见到鬼了吗?
3、引发讨论:联系实际具体说说从这则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围绕信神信鬼就会闹出笑话,要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4、教师小结:相信迷信,疑神疑鬼,就会闹出笑话,迷信是生产力低下,科技欠发达的产物,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些人依然相信迷信,有的竟然利用迷信来骗人,作为新世纪的学生,我们应该相信科学,勇敢的和一切封建迷信作斗争。(板书:疑神疑鬼 闹出笑话 相信科学 破除迷信)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大家今天的表现令老师非常满意,和大家在一起学习老师很开心,老师都有点舍不得离开大家啦!可是下课时间快到了,下节课我们讲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最后,谢谢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课讲完了。
把黑板上的板书擦干净,然后离场。
板书设计: 活见鬼
撑伞人<------------------>躲雨人 鬼
疑神疑鬼、闹出笑话 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第四篇:《活见鬼》教学实录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九单元《破除迷信》
《活 见 鬼》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进一步提升独立识字能力。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古文的韵味,并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表达上的不同。能借助译文来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和辨别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在反复诵读课文中,能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2.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与默读、浏览和精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抓细节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来领悟写人叙事的方法。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懂得世界上是没有鬼的,不要无中生有,庸人自扰。教材简析:
《活见鬼》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下雨的夜晚,一个赴宴回家的人持伞独行,有个在屋檐下避雨的人钻到他的伞下一同走,一路上那个人也不说话,持伞的人怀疑那个人是鬼,因此走到桥上时,就把另一人推下了水,然后跑到了做糕的人家里,说自己遇到鬼了。过了一会儿,另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也跑进来,说遇到鬼了。两人都说遇到鬼了,但互相看着却大笑起来。这个短小精悍,幽默风趣的故事,告诉人们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否则会闹出笑话。教学重点
学习文言文要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教学难点
理解两人为什么会“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教学准备
教师根据情况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教学课时
1课时 设计总述
本课教学设计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将课文读准、读通、读懂、读出韵味。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导入环节设置疑问,从学生熟悉的“鬼”字入手展开谈话,激发学生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回顾学法引出古文学习中“读”这个方法的重要性,然后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呈现不同形式的“读”与“学”:初读学字词、听范读学要领、同桌对读学文意、小组演读学内涵。总之,在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还要重视学生的积累和感悟以及个性化体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鬼”字。设问:黑板上有什么字?
学生:鬼
2.教师继续问:见到这个字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恐怖、阴森、害怕„„ 3.师:世界上有鬼吗?
生:没有。
4.师:可就有这么两个人,硬说自己遇鬼了,咋回事呢?想去瞧瞧吗?
生:想!
5.师:行,那我们就打开书95页,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吧!6.教师板书课题:请读——活见鬼
学生齐读课题
【在导入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原有的经验,通过想象、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回顾学法,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回顾学法
1.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回想一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文言文?
生:《刻舟求剑》、《郑人买履》、《欲速则不达》„„
2.师:还真不少!相信咱们班同学们一定已经总结出了学习古文的方法,谁来说说?
生1:可以反复读,通过读来理解课文。
生2:还可以对照课文中的译文来学习。
生3:还可以查一查工具书。
3.师:这些方法都很实用,咱们班的同学真的很善于善于学习和总结!我们学习古文应特别重视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许多问题就会游刃而解了,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得就是这个理儿。现在就让我们去读读这篇文章吧!板书: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拿不准的请参照生字表,也可以问同学和老师。2.学生自由读文
3.师:谁来为大家读读这篇文章,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每个字都读准了吗?(一生读)
4.师:读得真不错!你能给大伙儿说说在读的过程中哪些字音尤其需要注意?
生:我觉得文中的“踉跄”、“俄顷”、“愕然”这几个词语不好读。5.师:谢谢你!老师也觉得在这篇古文当中这几个字尤其要注意:(PPT:生字词)我们一起来看看
以足撩之(liáo)踉跄(liàng qiàng)号呼有鬼(háo)相视愕然(â)
(1)师:我们先来看这个字:撩,这里读?这是一个什么字?
生:多音字。还可以读“撩起”。
师:它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在课文中是撩试、挑、拨的意思。“以足撩之”就是用脚去试探的意思。(2)师:再来看看这个字:号。这也是一个?在文中什么意思?
生:多音字,大声叫的意思。
师:还可组什么词?
生:号叫、哀号、号啕
教师引读:只见一人遍体沾湿,一边跑,一边——
生:号呼有鬼
(3)师指着“踉跄”问:这个词怎么读?都是“足”字旁,跟什么有关? 生:跟脚上动作有关。
师:谁来做做这个动作?
一学生做“踉跄”的动作。
师:请同学们观察字形,然后在本子上写一写这两个字。注意啊,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我们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学生书写)(4)师:还有这个字(指着“愕”)提问:这个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生1:我觉得它和“鳄鱼”的“鳄”有点像。
生2:我觉得它的偏旁“竖心旁”应该表示这个字和心理活动有关吧,右边的这个字,上面两个口看起来就像人吃惊时瞪大的眼睛,而下面的字形则像人长大的嘴巴。
师:说得太好了!不就是这样的吗?(教师做出“愕然”的表情)同学们,请你们都带着表情读一读这句话。
生面带“愕然”的表情读:“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6.师:我们一起再把这几个生字词两遍。(学生齐读生字词)
7.师:现在让我们再来把这篇文章读一读,争取做到:准确、流利!(学生齐读课文)
【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滋味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这个环节教师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通顺、读懂。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师:同学们真棒,一个都没读错!但我们要把古文读好还要讲究停顿和节奏,现在老师来为大家读一次,请注意老师的停顿、重音、语气和节奏,请拿起你的笔边听边在文中需要停顿的地方画小斜线。(教师范读,学生倾听并作记号)2.(出示范文)师:请同学们参考一下老师画的,然后轻声练习读一读。(学生练习读课文)
3.师:同学们,我们再来读一次,注意读出停顿、重音、语气和节奏。4.学生有感情朗读。
5.师:嗯,读出了一点古文的韵律。但是,我总觉得缺少了一点什么,对,生动!如果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来读,我相信你们会把这篇文章读得更有韵味。现在我们做一个小游戏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吧!
(PPT7出示游戏规则:同桌一人读一句古文,一人对一句译文,读完交换,看那一桌是最佳拍档。)6.同桌对读。
7.师: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就请1——2对同学来进行游戏验收。游戏前我想先提醒一下:不用全文读,打乱顺序,随机抽读一两句就可以了。8.学生对读。
【通过教师范读和有趣的游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且在合作学习中更好地读通和理解文章。】 四.编剧表演,体味情感
1.师:看来大家真是不分上下啊,真厉害!通过刚才的对读小游戏,对比古文和译文,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我发现古文行文更精炼简洁。
生2:我觉得古文的字更难理解,更深奥。
师:是的。我数了数,除掉标点符号,全文只有一百个字,但内涵却很丰富,也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我在想,如果把它变成一个课本剧应该是很有意思的吧?要不要来试试?
生:要!
师:那课本剧的创作应该有些什么呢?
生:人物、时间、地点、还有故事情节。
师:真聪明!是的,一个剧本首先要有:故事场景和故事人物。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的场景有几个?
生:两个,一个是回家的路上,一个是炊糕者的家中
(教师在学生回答中出示PPT)
师:那故事人物呢?
生:撑伞的人和同路的人。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示PPT并板书:撑伞者、同行者)
师:要演绎好这个故事,人物角色是关键,而对角色的诠释又像我们写作文一样要注意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比如什么?
生: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写、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古文,在文中找出主要人物细节描写的关键字词。(学生默读勾画,教师在学生汇报后出示PPT)
故事人物:夜归者(持、疑、撩、恐、挤、趋、奔、告、愕然、大笑)同行者(立、投、不语、踉跄、号呼、愕然、大笑)炊糕者
故事场景:回家路上、炊糕者家中
2.引导体会“疑为鬼也、告以遇鬼、号呼有鬼”:
师:你看,夜归者一开始见同行者久久不语,怎么样?——疑为鬼也(板书:疑);把别人挤到河里,跑到炊糕者的家中——告以遇鬼(板书:告);另一个人更厉害,从河里爬起来,浑身湿淋淋,跌跌撞撞,一边跑还一边——号呼有鬼(板书:号)。真的是层层递进,很富戏剧性啊!(板书:箭头)
3.师:接下来就交给你们了。请你们四人小组分工合作,进行表演。注意,请大家一定要根据PPT上和黑板上给出的关键词来进行表演。现在给你们几分钟准备。
(学生排练准备,教师巡视指导)4.选一组进行表演。
师:现在我们请表演的同学先做个角色介绍。学生做介绍。
师:表演前老师有几个小小的要求:旁白者,一定要读得绘声绘色;表演者最好不要拿书;(3)其他同学认真看,注意表演者们是否抓住了文中的细节关键词进行表演,稍后请你们当评委。好,开始表演吧!5.学生表演
6.生1:我觉得这组同学在表演的过程中还是抓住了文中的关键词,尤其是XX同学把“踉跄”、“愕然”这两个词语表演得很到位、很生动。
生2:我也觉得他们表演得不错,但是如果XXX同学旁白的声音再洪亮一点,抑扬顿挫一点就更好了。
师:其实,这组同学的表演真得很不错,几乎都抓住了关键字词来进行表演,但我觉得你们还有提升的空间,如果给多一点时间给你们排练我相信你们应该表演得更生动形象。)
7.师:现在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加上动作、表情绘声绘色地再把课文诵读一次吧!(学生诵读课文)
【通过课本剧的排演,将生涩难懂的古文形象化,戏剧化,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感悟课文内容。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诵读课文,深化主题
1.师:读完了,这个故事有意思吧!生:非常有意思,很好笑。
2.师:是啊,真是太好笑了。不仅你们觉得好笑,连故事的主人公他们自己也觉得好笑,请看(PPT)“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读——(学生齐读)
3.师:他们笑什么呢?(板书:笑)生1:笑彼此的狼狈;
生2:应该是发现对方不是鬼,所以放下心来的笑;
生3:我觉得还有就是笑自己,笑自己好傻呀,把人当做鬼,无中生有,庸人自扰。
4.师:现在,我再来问问同学们:故事中到底有没有鬼?
生:没有。
师:我说有,什么鬼?胆小鬼嘛!5.师:那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什么“鬼”?
生:贪心鬼、吝啬鬼、冒失鬼、机灵鬼、酒鬼、穷鬼......6.师:这么有趣的故事谁带给我们的呢?
(出示作者资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给你们30秒,看哪位同学从中搜集到的信息最多?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你觉得冯梦龙的这篇《活见鬼》仅仅是博大家一笑吗?
生:我觉得不仅仅是要博大家一笑,他想要告诉大家一定要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7.师小结: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还有一些人装神弄鬼、故弄玄虚、对于这些封建迷信我们一定要制止,要相信科学。否则,就会像故事中的两个人一样:世上本无鬼,庸人自扰之!成为千古的大笑话!8.师:最后让我们再来重温这个故事吧!9.学生齐诵课文
【在反复诵读之后,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通过对小资料的快速阅读,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浏览的方法搜集信息的能力。】 六.课后作业:(选作一题)
1.读一读,笑一笑:阅读冯梦龙《古今谭概》中其他笑话故事。
写一写,演一演:将《活见鬼》改编成白话剧本并小组合作演一演。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深入地研究了教材和学生,精心地做了准备,较为成功地组织了本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这是一篇文言文,对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深奥难懂,就犹如一门外语,所以许多孩子对它是敬而远之。但恰恰是这些看似在学生心目中不讨好的文字却是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粹。所以,如何让我们现在的孩子读懂文言文,爱上文言文从而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感受民族语言的魅力就成了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之一。
在这堂课上我注重对孩子们古文朗读的训练,希望通过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古文的语言魅力和韵律美。所以我设计这么几个环节:初读识字(读准确)——范读练读(读出节奏)——游戏对读(读懂意思)——课本剧表演(读出韵味)。而游戏对读和课本剧这个环节应该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让看似枯燥无味的古文教学一下子变得特别有趣,课堂也生动起来。
此外,教学中我还努力挖掘文言中的思想精髓,“古为今用”,本篇课文短小精悍,文字比较浅显,却借小喻大,寓较深之哲理于简单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和讽刺性和哲理性,是一篇非常难得的“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好教材。所以我在结尾时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二人相视愕然”,他们在笑什么?冯梦龙写这则小故事真的只是博大家一笑吗?通过这两个问题,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教学的情感价值观目标也就达成了。
但是,纵观整节课,也有许多值得探讨和努力的方向,比如说课堂上的写字教学环节怎样做才不至于显得过于形式化。还有课本剧表演环节给予学生的准备时间不充分,教师的指导不到位,学生的互相评价相对缺乏。最后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没有及时检测,如果能有一个小练习或是拓展一篇类似的古文进行阅读就更好了。
第五篇:活见鬼教学设计
活见鬼教学设计 新庄小学 赵燕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学会本课5个生字。
2、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3、能根据现代文、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在反复诵读课文中,能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吸收我国古文的精华,感受古代语言的优美。
5、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要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学生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读懂全文。
2、理解两人为什么会“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教学准备:
1、教师根据情况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带工具书。查找有关写“鬼”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1、你听说过鬼的故事吗,从哪儿听说的?对于这个故事你是怎样看的?
2、今天我们也来读一篇有关“鬼”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你是怎样理解课题的?
(点评:开课伊始,激发学生原有的经验,通过回忆、讲述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揭示课题,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对学好课文充满信心。)
二、凭借方法,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对照现代文或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小组合作。
(1)把课文读通。(2)谈谈你读课文后的感受。
4、检查学习效果。
(1)学生读文言文。要求:读的正确;正确断句,读顺;表达真情实感。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2)学生根据现代文复述故事。教师根据学生复述的情况即席点拨。
(点评: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滋味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这个环节教师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通顺、读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三、反复诵读,其义自见。
1、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2、思考:两人为什么“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3、小组讨论,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回顾:雨夜两人同行;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下了水的语句)
5、你能想象出当时的场面吗?他们会说些什么?
6、学生回答。
7、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点评: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初步懂得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引发学生想象,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四、回顾课文,师生漫谈。
1、学了本文,你有什么体会?可以从内容和文体两方面简单写一写。
2、师生共同动笔写体会。
3、师生交流。
谈谈你读课文后的感受。
(点评:引导学生写体会,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感悟语言,并用最简洁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较好的体现了读写结合。教师与学生共同动笔,师生漫谈,更好地体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4、检查学习效果。
(1)学生读文言文。要求:读的正确;正确断句,读顺;表达真情实感。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2)学生根据现代文复述故事。教师根据学生复述的情况即席点拨。
(点评: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滋味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这个环节教师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通顺、读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向自己的亲人讲述这个故事,并采访他们听了故事后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