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学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3 10:0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文献学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文献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古代文献学复习资料

古代文献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甲骨文合集: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编了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甲骨文合集》,共13册,由中华书局与1978年至1982年全部出齐。该书采取比较科学的先后分期后分类的方法,经过去伪存真、校对重出、修复掇合等一系列认真细致的整理工作,选存了文句完整或比较完整,以及文句所有残缺但内容较为少见的甲骨文41856片,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

2.尺牍: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根据古代简册制度的一般情况,每一支竹片制成的简叫做简,把若干简编在一起成为策(或册),编简成册的绳子多用帛带和丝带。木牍是指用来书写的木版或木片,一尺见方的牍叫做“方”。单片的木牍比单片的竹简宽好几倍,多用于书写公文,律令、函柬等。从汉代起,木牍的标准长度为一尺,这就是后来书信被成为“尺牍”的原因。

3.汲冢竹书:在古典文献学史上,时常有简牍出土的记载。古代最著名的一次是晋太康二年(281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竹书”。

4.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 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5.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朝文:由清严可均编辑,共746卷,是通代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总集,共搜集先秦至隋作者3497人,分代编次为15卷,网罗了先秦至唐以前所有现有的文章,为人们阅读先秦至隋的单篇文章提供了最全面的文献基础,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

6.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7.类书: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览》。著名的类书有唐《北堂书钞》《艺文类聚》,明《永乐大典》,清《古今图书集成》。

8.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最早的政书是唐代刘秩的《政典》,后来杜佑把它扩充为《通典》。“三通”为杜佑的《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又编修了《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合称“九通”,后加上清末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成“十通”。

9.干支:中国古代用干支纪日、纪年,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戊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组合成六十对,六十对一个轮回,即俗称“六十花甲子”

10.方志:又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地自然和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的地方文献。

11.甲骨文:最早的古代文献就是刻在龟兽骨上的文字,人称甲骨文,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

12.金文:铸刻在上周青铜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13.目录:将目与录二者结合在一起,即把一部书的篇名或一批书的书名与叙录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知道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14.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出自章学诚《校雠通义》

1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它始创与《七略》。《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16.四分法:起源于魏晋之际,成熟与东晋时的李充。西晋秘书监荀?因郑默《中经》,更著《中经新簿》,分为甲乙丙丁四部,总括群书。从各部所收图书的主要内容来看,荀勖的甲乙丙丁四部,实际上就是后世所称的经、子、使、集。这便是四分法的创始和开端。《隋书·经籍志·序》将史籍从经部中离析出来,独立成类,又将兵书、兵家、术数并为子部,这就为后世四部分类法开辟了道路,是图书分类由六分法进入了四分法的重要发展阶段。李充因荀勖四部之法,换其乙、丙之书,使甲乙丙丁四部,成为五经、史记、诸子、诗赋的顺序。至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发展荀?、李充以甲乙丙丁为序的四部分类,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四部类目名称,概括各部类书籍非性质和内容。

17.补史志:我们成那些补撰或补注正史的目录为“补史志”或简称“补志”。

18.七略:是刘向、刘歆父子等一批学者共同完成的一部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的群书目录,开创了我国古代的目录学。《七略》包括六艺(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小学)、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纵横家、杂家)、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诗歌)、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技巧)、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shi龟、杂占、形法)、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19.别录:刘向整理古典文献时广罗异本,仔细比堪,去除重复,校出脱讹。然后编定篇章目次,确定书名。他,没校完一部书,就把有关作者生平、思想内容、学术源流等整理情况写出一篇叙录,这些叙录汇编成《别录》一书,开创了中国古典目录解题的范式。

20.群斋读书志:晁公武的《群斋读书志》,撰成于1151年前后,该书11157年前后四川刊行本四卷。《群》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全

书前有总序,四部各有大序,各类小序在每一类第一种书的提要中。

21.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共56卷,主要根据他丰富的藏书历时20年而撰成的。全书虽然没有标明经史子集之目,但实际上是按四部分类法编排。书中没有总序和大序,只有7类有小序,即语孟类(卷三)、小学类(卷三)、起居注类(卷四)、时令类(卷

六)、农家类(卷十)、阴阳家类(卷十二)和音乐类(卷十四)。这些小序着重说明分类增设的原因,或叙述著录内容的分何变化,也反映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意图。

2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乾隆年间编撰,该书达到了中国古典目录学的最高峰,此目按四部分类法编排,后来许多学者对它进行了批驳或补正,余嘉锡先生所著《四库提要辨证》

23.版本:版本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刻版(也称雕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因最初印版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板本”。其实,“版”和“本”很早就作为书籍文献的名称在使用。因此,广义的“版本”又可以指一些形式的书本。

24.手稿本:作者亲笔所写,多增删修改,一般有署名和序跋,最能体现作品原貌,可据以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

25.善本: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历史文物性、学术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26.卷轴装:收藏时用轴由尾端向前卷成一束,称为一卷。

27.旋风装:就是将裁成一定大笑的纸两面书写,或将两页裱成一页两面书写,然后将写好的书页的一端一次粘贴在一张卷纸上,装上卷轴,就称为一本旋风装的书籍。

28.蝴蝶装:清叶德辉有一个很简明的定义,他说:“蝴蝶装者,不用线订,但以糊粘书背,夹以坚硬护面。以板心向内,单口向外,揭之若蝴蝶翼然。”

29.包背装:蝴蝶装的一种改进,把印好的书叶在版心中线处背面对折,让版心向外,单口向内,然后粘连到裹背纸上外面再加上护叶是单页,当时的书叶是双页。

30.行款::行文的款式包括行格和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

31.版心:即刻板的中心部位为两半页分界处,一般不刻正文,而刻有折叠书页标志的“鱼尾”。

32.牌记:牌记又名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是刻书记录,相当于今天的版权页。

33.校勘:是指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文献的原来面目。

34.讹、脱、衍、倒:讹也称误,是文献镇南关最常见的错误现象。脱是文献在传抄出版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或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元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为衍文,亦称衍字、羡文。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现象。

35.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

36.本校:就是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

37.他校:用其他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称他校。

38.理校:即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

39.底本:

40.定本:书籍经过校勘,分别同异,判断是非,然后将自己认为正确的文字记录下来,即成定本。

41.校勘记:

一、凡文字有不同者,可注云“某,一本作某。”(或具体写明版本名称)

二、凡脱一字,可注云:“某本某下有某字。”

三、凡脱二字以上者,可注云:“某本某下有某某几字。”

四、凡文字明知已误者,可注云:“某当作某。”

五、凡文字不能即定其误者,可注云:“某疑当作某。”

六、凡衍一字者,可注云:“某本无某字。”

七、凡衍二字以上者,可注云:“某本无某字下无某某几字。”

八、字倒而可通者,可注云:“某本某某二字互已。”

九、字倒而不可通,可注云:“某本作某某。”是、文句前后倒置者,可注云:“某本某句在某句下。”

42.伪书:伪书就是指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及内容假造的古典文献。

43.辨伪:文献学所讲的辨伪是狭义的辨伪,主要是辨识古典文献的真伪,其任务是认定图书文献的真实作者、年代,体现其原本的文献归属,而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则是文献辨伪的核心内容。

44.辨伪方法:①从目录文献入手,考察古籍文献的流传以辨真伪。②从历史事件等入手,考察其发生的时间与作者在世的时间以辨其真伪。③ 从作者生平入手,考察其作者生平事迹和著述等以辨其真伪。④从文风语体入手,考察其出现的特定文风、语词、文体等以辨真伪。⑥ 从征引文献入手,考察其与传本的异同、时代的前后等以辨真伪。6 从思想内容入手,考察其体现的学术观点、语词文风等以辨真伪。

45.胡应麟 四部正讹:辨伪成熟的标志性著作是晚明胡应麟的《四部正讹》3卷。大多取材于《文献通考》,《四部》扩大到经史子集,有辨伪书104种,它不仅仅对诸书真伪有深入的具体考证,而且在卷首概括举例伪书现象、类型多达21种,第一次把伪书现象做了系统的归纳总结。还有在全书最后又专门讨论伪书的特征、四部伪书的程度等,特别是总结出考辨伪书的8条方法,第一次把古籍文献的辨伪工作做了

方法论的概括,使之具有形而上的形态。《四部》集前人辨伪思想、方法之大成,是辨伪学发展的里程碑性著作,其考核伪书的方法和理论影响后来的辨伪工作达400多年,时至今日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46.伪书通考:张心澂的《伪书通考》所考辨的伪书也多达1000多种。

47.辑佚:把佚文献从诸书中逐一辑出,重新搜索整理,就叫做辑佚。

48.辑存性的辑佚:辑抄行的辑佚,是指在佚文整序编排上勿需体例结构上作深究或需要作而勿去作得辑佚。

49.辑复性辑佚:指所得佚文不仅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能详考原书体例篇次,佚文的整序编排基本得以恢复原书旧貌的辑佚。

简答题

1.举例说明总集的种类:1通代的又选择的编集多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上述《文选》2是断代的又选择的编集多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宋姚铉的《唐文粹》100卷,收录了有唐一朝的诗文作品近2000篇,分古赋、诗、颂、文、论等。3是通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篇目录及作者索引》类似的总集还有现代学者逯钦立编集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4 断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如清董浩等奉敕编集的《全唐文》1000卷。还有清陆心源《唐文拾遗》72卷、《唐文续拾》16卷,类似《全唐文》的总集还有清彭定求等奉敕编集的《全唐诗》,唐圭璋先生编集的《全宋词》。5通代的又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的作品的总集。如南朝梁代的徐陵编的《玉台新咏》10卷。6断代的有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清吴之振、吕留良、吴自枚编集的《宋诗钞》106卷。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就的和i《宋诗抄》为底本。7按作者地域 群体或宗派关系编集的作品总集。如北宋杨亿编集的《西昆酬唱集》2卷。类似的还有五代后蜀赵崇祚编集的《花间集》,元方回编集的《瀛奎律髓》,明袁编集的《闽中式子书》等。

2.简述与古典文献相关的工具书的类别,并通过具体事例去熟悉它们的使用方法:所谓工具书,是指搜集一种或多种资料,按照一定的编排体例和检索方法编写的、主要供人查阅的知识性文献。①书目和索引是人们查阅文献的自然状况的最常用的工具书。我国最早的书目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七略》。我国最重要的书目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②字典和词典是人们查阅字词最常用的工具书。我国最早的字典和词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尔雅》。今人读古书用得最多的词典《辞源》和《辞海》收汉字最多的现代字典是《汉语大字典》,汉语语词最多的词典是《汉语大词典》。③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览》。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最早的政书是唐代刘秩的《政典》,后来杜佑把它扩充为《通典》。④历法是根据地球、月亮、太阳三者的互动关系来确定时间的方法。中国古代用干支纪日、纪年,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戊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组合成六十对,六十对一个轮回,即俗称“六十花甲子”。⑤地理和方志。就古典文献所涉及的地理范围而言,主要是历史地理。在古典文献的阅读和学习中,最经常碰到的问题就是地名问题,中国的历史地理学早在《尚书·禹贡》和《汉书·地理志》中已见端倪。方志,有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地自然和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的地方文献。如汉代的《三辅黄图》

3.中国古典目录学形成、发展的基本线索:我国古代目录学家都十分重视目录的分类,提出并采用了种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以“六分法”和“四分法”两大系统为主。“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它始创与《七略》。《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如《汉书》颜师古注云“辑与集同,谓诸书指总要,而不是图书分类法。《七略》分类以六艺略为首。《七》主要是根据当时的学术体系分类的。

4.古代目录在基本结构与分类体系方面有哪些特点:一部体制完备的古代目录,其基本结构主要包含书名、叙录、类序三项。书名项著录的名称、篇卷数,以及作者姓名、附录等内容,反映图书的外貌特征,例如:楚兰陵令《荀况集》一卷,梁第二卷。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中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如《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类序:包括大类(略、部)之序和小类(种、类)之序两种形式。各家目录书有称大类之序为“大序”或“总序”,称小类之序为“小序”的。类书是介绍古代目录书中介绍一部图书的学术变流、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具有很重要的学术学术价值,它与叙录一起,体现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

5.鉴别版本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它们各有哪些局限:(1)①验牌记。局限:牌记虽然是鉴别版本的重要依据但也不能过于迷信。因为牌记具有广告性质,特别是一些坊刻本,书贾为了牟利,往往故意作伪造假,挖改牌记,使得一些牌记的可信度降低,另外,还有翻印本照刻原牌记,版本易主后挖改牌记,或某些版本牌记前后矛盾,信息混乱,也使得依靠牌记来鉴别版本存在危险,必须辅之以其他手段。②考刻工。局限:第一,并非所有的古籍版本都记有刻本,而是有相当一批数量的版本的并不刻记刻工,这些没有刻记刻工的版本当然无法利用刻工来鉴别版本。第二,即使刻记刻工的版本,所记刻工也多只有刻工姓名的一部分。第三,明、清覆刻宋、元刻本,有时连刻本也一并翻刻,使刻工来辨别版本年代出现问题。③看版式。局限:④查讳字。局限:一是覆刻本常常按原来覆刻,原本的讳字也照样保留,容易形成误判。二是书贾往往利用人们以讳字来鉴别版本的习惯,假造讳字以作伪,个哦版本鉴定带来困难,三是同时代不同类型的版本的避讳情况不完全相同,如宋代的官刻本避讳颇严而家刻本、坊刻本避讳就不那么严,不能以官刻本避讳例来衡量家刻本和坊刻本,否则也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⑤看字体。局限:通过字体来鉴别版本,需要有比较专门的书法知识和书法审美鉴赏水平,并非一般人所能胜任,且覆刻本往往与原本字体一致,一般人难辨真假,因为仅靠察看字体来鉴别版本是颇为困难的。⑥看纸墨。局限:通过纸质、墨水来鉴别版本,要求有很高的专业水平,一般人较难达到。而纸张的使用本身也比较复杂,个时期用纸虽有某种主流倾向,但交叉使用的情况普遍存在,不同地方生产的同一种纸质量也不一样,如棉纸就分河南棉纸、贵州棉纸、山西棉纸等,区分起来也很困难。虽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物理方法进行检测,但毕竟不很方便。虽然,通过纸墨鉴别版本也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⑦看装帧。局限:各种装饰并不是绝对的,如宋本虽多用蝴蝶装,但也有一些版本用经折装,甚至还有个别线装,加上现存宋本经后人重新装潢,已经改变了原有格式,这些需要我们在进行版本鉴别是加以注意。⑧审书名,局限:

6.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作用:①有助于掌握历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了解学术的盛衰。②有助于粗知学术源流,了解学术的演变。③有助于文化学术的研究和古典文献的整理。

7.伪书产生的主要原因:①尚古观念而产生得到伪书。②文献亡佚而产生的伪书。③政治相争而产生的伪书。④学术相争而产生的伪书。⑤伪署作者而产生的伪书。⑥好事妄为而产生的伪书。

8.伪书的主要价值:①保存古代的佚书。②保存古代的神话。③保存古代的制度。④保存古代的思想。⑤保存古代的科技。⑥保存古代的语言。

9.文献亡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第一,书厄的出现,一般都与疾风暴雨似得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相关,也与强大的自然灾害有关,也与管理不善有关。第二,科技图书的亡佚,主要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历来不重视科学技术所致。第三,在雕版印书之前,书籍流传主要靠手抄,因此人们对抄录的书籍是有所选择的。第四,雕版印书之后,两种以上相近的图书,往往只有一种在社会上广为流行,另一种逐渐不行于世。第五,大部头的书流传不容易。第六,有些官书不向社会流传,只在朝廷中存放,视为秘籍,一遇灾祸,定亡无遗。

论述题

1.书名检索:①丛书检索:首先要想到查丛书目录索引,目前最完备常用的丛书目录索引,是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施廷镛编的《中国丛书综录续编》和阳海清编《中国丛书广录》。《中国丛书综录》是目前收录丛书最多、分类科学而又检索极其便捷的书名索引。第二册是《子录》,将2797种丛书所收的38891种著作按经、史、子、集四部予以分类编排,每部又分类若干类,类下又分若干属。如集部分“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和“词曲”五大类;“总集”类又分“文选之属”、“历代之属”、“郡邑之属”等十属。第三册是《索引》,包括“子目书名索引”和“子目著者索引”,它是配合第二册使用的。②单书检索:一是可查各图书馆的馆藏书目,有些图书馆已将馆藏古籍书目汇编成书。二是查有关分类书目,如善本书目、断代书目和专科书目等。善本书目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善本书提要》《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中南西南地区省图书馆馆藏古籍稿本提要》。③题记检索:《古籍版本题记索引》,为检索历代公私藏书目录种著录的古籍版本目录情况。④篇目检索:a.专书索引主要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文朝名篇目录及作者索引》、《全唐文篇名目录及作者索引》《全唐文篇目分类索引》。B.群书索引主要有《宋代文集索引》《元人文集史料索引》《元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C 专题索引,如《唐宋名家词检索大全》、《唐宋名诗索引》、《历代名诗索引》。

2.人名检索:①传记著作检索:年谱,是个人的编年史,其体例是依年月先后次序来排列人物的生平事迹。《中国历代年谱总录》。此书著录中国历代人物年谱,介绍年谱书名、作者、捐输、版本、谱主姓名及其生卒年。还有《中国历史人物年谱考录》主要收录了1983年以前全国主要图书馆及文物保管单位所藏中国历代人物年谱,兼收海外及私人所藏年谱。②传记资料检索:a,史转中的人物资料检索,这里所谓史转是指正史和野史等历史著作中的传记资料。正史中人物资料索引有《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二十五史纪传人名索引》、《史记人名索引》。

B.方志中的人物资料检索。地方志所记载的本地人物,有许多是正史或其他史转著作中失载的人物,大可弥补正史中的不足。如《宋元方志传记索引》、《中国地方志宋代人物资料索引》《中国地方志宋代人物资料索引引续编》。C.石刻中的人物资料检索:石刻资料,就其原始的载体而言,主要有碑刻、摩崖和出土的墓志等。如《石刻题跋索引》、《四十年出土墓志目录》d.文集中的人物资料检索,有《全唐文篇目分类索引》《宋代文集索引》、《元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和《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E综合检索:《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③人物别名字号检索:《室名别号索引》、《古今人物别名索引》《历代名人室名别号辞典》

第二篇: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考试试题

1、“文献”的概念及其内涵变化。☆

概念:“文”在古意中指典籍文章,“献”指古代耆旧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也包括耆旧先贤的事迹经历。现代广义的文献的概念是: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不仅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从情报学角度的概念是:以一定方式将人类所获得的知识或信息记录于一定载体之上所形成的东西叫做文献。

内涵变化:文献一词,是一个动态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在我国关文献概念的描述,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至元代,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马端临,首次以“文献”一词命名的专著《文献通考》面世。自孔子至元·马端临均把“文献”概念的内涵表述为可作叙事、论事佐证的古今典籍及圣贤的言论,即文献兼指书和人。此说至今仍有影响。后来,文献概念的内涵偏指著述或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该定义强调了文献的历史继承性和资料性。198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对文献概念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该定义强调了文献是知识。凡是能耳闻、目睹到的并记录在一定的物质上的知识载体,均称之为文献。《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将文献定义为:“在存贮、检索、利用或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在载体内、载体上或依附载体内而存贮有信息或数据的载体。”该定义强调了文献是可以进行加工处理的“单元知识”;存贮(记录)“单元知识”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存贮声音、图像、文字、符号等知识的磁性载体(磁带、磁盘、光盘)文献等。在国外,文献一词首先由法国保罗·奥特勒于1905年提出,随后流传于世。其中英语的“文献”与“情报”的最初含义交叉,后来才分开。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文献概念则是《汉俄英情报学词典》中的解释:文献是“包括固定情报以及用于传递和使用情报的物质客体。”强调文献是情报的主体,其传递与使用必须有相应的物质载体。

2.历史文献学的定义☆及其与历史学的关系。

定义: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形成发展、整理利用进行研究,探索其规律,从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学问。

关系:历史科学通常指科学的历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他们创立了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社会科学的伟大革命,从而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

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形成发展、整理利用进行研究,探索其规律,从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学问。

历史学与历史文献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关系。一,历史研究必须以文献史料为根据,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研究历史问题,只能根据前人的文献记录以及历史上残留下来的遗物、遗迹、遗址等史料,离开了史料,历史研究无法进行。二,历史文献学是为历史研究服务的。历史科学要从整体上反映出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景象,又要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而文献学只是提供史料,复原一个个真实的历史实施,却不能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历史文献学为历史研究建立起一个可靠的史料基础,为历史研究服务,因而是历史研究的一个辅助学科。三,历史科学是历史文献学的依托。历史学的发展扩大了历史文献学的范围,丰富了历史文献学的内容,也加强了历史文献的科学性。

3、历史文献载体的演变过程。

4、“十三经”指哪些典籍?“十三经注疏”每种书的注者和疏者各是谁?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⑴:《周易正义》一〇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⑵:《尚书正义》二〇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⑶:《毛诗正义》七〇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⑷:《周礼注疏》四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⑸:《仪礼注疏》五〇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⑹:《礼记正义》六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⑺:《春秋左传正义》六〇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⑻:《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⑼:《春秋谷梁传注疏》二〇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⑽:《论语注疏》二〇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⑾:《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

⑿:《尔雅注疏》一〇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⒀: 《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

5、“二十四史”是哪二十四种典籍?各史的作者是谁?

? 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 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6、简述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诗》相传《诗经》是孔子编定的,在司马迁的笔下孔子删定了《诗》,孔子本人多次说过有关《诗》的名言,在《论语》中也出现引用《诗》的文句。

《书》孔子曾整理过,《礼》是孔子教学课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第一门课,孔子十分重视“礼”,并注重礼的作用和传授,《乐》孔子也整理过

《易》为周代的占筮之书,孔子十分喜好《易》并认真研究,同时认真向学生讲授,是孔子赋予《易》以新的内容,并为其作了较为特殊的传注。

《春秋》经孔子编定是世人所公认,成为我国第一本编年体史书。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整理六经都是“述”的结果,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创作,但他因整理“六经”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遗产,创立了儒家学派。“六经”均不同程度经过孔子的整理,并在孔子整理的基础上才得以较完成的保存下来,因此,认为《六经》的整理为我国历史文献学的萌芽,孔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始祖。

7、纪传体史书、编年体史书和纪事本末体史书各有什么优缺点?

纪传体 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

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优点: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从体裁的形式上看,分成本纪、世家、载记、书志、表、史论几个部分。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纪传体的优

点是以记述历史人物为中心,可以更多地反映各类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同时,因记述的范围比较广泛,便于

通观一个时期历史的发展形势。这是编年体史书所不及的。

缺点:①它记事分散,读者难得其全貌,“大纲要领,观者茫然”,难以清晰地表达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和各事件、各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②纪事重复互见。刘知几说:“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给读者造成不便。

编年体 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春秋》、《资治通鉴》就是编年体史书。

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并可避免叙事重复。

缺点: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

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优点:是每一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完整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不足

缺点:在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历史事件的联系

8、试述刘向、刘歆父子的历史文献学成就。

①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一直为后人所使用并不断完善,成为如今整理文献的基本模式

②创造性的编撰了《别录》,它作为各类文献的叙录,是提要式的内容简介,后世的著作前的序文当是源于《别录》的。《别录》是我国书目提要之始祖、③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尽管它在分类上采用的标准不一,也有失当之处,但后代编辑书目的原则、体例、方法,都是在《七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刘向刘歆之后,“校勘学”“目录学”才逐渐发展起来并具有规模,最后成为两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他们在历史文献的整理、校勘、分类目录等方面的成就是杰出的,奠定了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学的基础。

9、试述四部分类法发展完善的过程及其学术价值。

①发轫:西晋的荀勖在整理《中经新簿》时,对《七略》的著录和分类做了很大的改进,把六略改成四部,以适应和包容新出现的文化典籍,开创了我国群书目录中的四部分类法,这一新的分类体例在很大程度上能适应当时文献的实际发展情况。他将文献分为甲乙丙丁四大部类,但仅表示一种顺序,各部类内涵没有完全确定,只为一个粗略的轮廓而已。

②确定:东晋的李充编定国家藏书目录《晋元帝四部书目》时,重分四部,以五经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该四部分类法至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时正式定名为经史子集四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从《晋元帝四部书目》算起,一直沿用1700年,至今未发生根本动摇。

学术价值:

经部收录儒家经典。汉代开始称《诗》、《书》、《易》、《礼》、《春秋》为“五经”。唐代把《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诗》、《书》、《易》称为“九经”。唐代又把《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称“十三经”。

史部收录记载历史兴废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沿革等的历史书,如《史记》、《汉书》之类,以及地理书、目录书。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如《庄子》、《韩非子》等,以及释道宗教的著作。

集部收录汇集几个作者或一个作者的诗文集,如《唐五十家诗集》等,以及文学评论、戏曲方面的著作。

这种四部分类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为一种传统分法,它在类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0、郑樵在历史文献学理论方面有哪些贡献?

①郑樵提出了“类例”的概念,在《校雠略》中深刻阐明了区别类例对保存图书的重要意义,“类例”概念的提出,对于编修书目、整理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鉴于当时图书事业的空前发展,郑樵创立了三级类目的新分类体系,在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③他提出了“通录图书之有无”、详尽略古的见解,这是他“会通”的史学思想在目录学方面的表现。

④郑樵认真总结了历代文献散亡的原因,指出了搜访图书的必要性,并系统提出了“求书八法”,这被后代藏书家奉为圭臬。⑤它还具体分析了亡书的各种情况,提出了辑佚的理论原理,开辑佚工作的先河,他的辑佚原则、理论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⑥郑樵还扩大了历史文献资料的范围,极为重视图谱、金石的史料价值,把它们提到与图书同等的地位,由于他的倡导图谱、金石之学在宋代以后得到很大发展。

综述:郑樵这些文献学理论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谈谈你对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认识。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基本上沿袭《史记》的体例,内容上汉高祖至汉武帝一段,也多直接取资于《史记》。但是《汉书?艺文志》以记载一个朝代为主,开创了断代为史的先例,又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增加了《艺文》《地理》《五行》《刑法》四志,扩大了史书容纳史料的范围。

《汉书?艺文志》包含了《七略》《别录》,但在原有基础上从篇章结构上做了调整、对原文有所增补和删改、对《七略》的文辞上有所斟酌和改动,所以《艺文志》无论在篇章结构、序文和书目的结合、分类的合理性等方面,都较《七略》有明显的进步。《汉书艺文志》还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文志”的先例,它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图书分类目录,它在历史文献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地位。

12、评述郑玄校注群经的原则与方法。

一校勘方面:①根据文以来判断和确定错讹衍脱,凭借对文意得得理解订正原文是郑玄校书的主要方法

②运用了本校和他校等校勘方法

③尊重原文,在校勘中,若发现原文缺误之处,他一般在注释中指出

二注释方面:①广征博引,最大限度地吸收前人的成果,保持了古人传注的继承性,又发展了传注学

②运用了音训的方法。

③继承和发扬了司马迁“疑者阙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13、《隋书?经籍志》在图书分类和著录上有何创新?(要想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的存佚情况应该看什么书?为什么?)著录:《隋书?经籍志》是唐初官修的一部目录,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的一部重要史志目录,体例上模仿《汉书?艺文志》写序录,但汉书?艺文志记的是西汉一代的藏书之盛,《隋书?经籍志》不仅记录了隋朝一代藏书之盛,还要记录了六朝时期的典籍流散聚合情况,所以采取了新做法:以著录隋代现实藏书为主要内容,对六朝时代的文献散佚情况,则采用“梁有...今无”的著录方法,有些典籍到隋代已经散佚了,但在梁或陈以前是可以见得到的,必须把它们著录出来,才能看出六朝时期的文献全貌。

分类:魏徵等编纂《隋志》,在确定四部分类法的主导地位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经史子集的部类名称正式确定,其中,史部不仅有独立的部类,而且有了固定的部类名称,现存的四部分类目录,以《隋书?经籍志》为最早。

应该看《隋书?经籍志》因为:《隋书?经籍志》不仅记录了隋朝一代藏书之盛,还记录了六朝时期的典籍流散聚合情况,以著录隋代现实藏书为主要内容,对六朝时代的文献散佚情况,则采用“梁有...今无”的著录方法,有些典籍到隋代已经散佚了,但在梁或陈以前是可以见得到的,必须把它们著录出来,才能看出六朝时期的文献全貌。

14.唐代刘知几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刘知几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他的代表作是史学理论专注《史通》

贡献主要有:①对史书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对史部目录学有所创建,他将史书体裁归纳为“六家”“二体”,对史书编撰及如何选择文献材料做了指导性的论述。他还对史注类文献进行了分类,归纳为训诂解释和广异补缺两种体裁。

②他从史学的角度出发,把经书作为史料看待,即把孔子所整理撰述的儒家经典统统归为史籍,扩大了史料的范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崇尚真实,反对虚妄,重视考证辨伪,从强调史料真实的角度出发,要求撰史者善于考辨文献真伪,选择文献之长,舍弃文献之短,这对中唐以后辨伪学的兴起有重要意义。

15、北宋官修四大类书是什么?在内容上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①《太平御览》:是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引书比较完整,多整篇整段的文字,且注明出处,故此书历来为学者所重视。②《太平广记》:是小说类书,所收内容,除正史外,还有野史、地理、文集、笔记、佛道典籍、传说、小说等,引用书目存佚各占一半,此书对于研究古代文学和社会风俗是最重要的书籍,并对史料的辑佚、校勘工作颇多参考价值。

③《册府元龟》:是史学类书,官修类书中此书篇幅最长,同时也是《四库全书》中最大的类书之一,在中国历史文献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分类极为详细和完备,较好的体现了类书的特点,该书资料丰富集中,为后世研究历史提供极大方便。它还便于校勘和辑佚

④《文苑英华》:是文学类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近两万篇,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书中约十分之一是南北朝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十分之九是唐人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多数是根据当时流传不多的抄本诗文集收录的,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校记里还附注有别本的异文,可以用以辑补校勘唐人的诗文集。《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碑志,还可以用来考订史实。

16、清代校勘学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成就巨大,整理校勘了一大批古籍:卢文昭校勘的有《经典释文》《新书》《春秋繁露》等 黄丕烈《士礼居丛书》顾广圻《周礼》《仪礼》《国语》等,戴震《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水经注》等,古籍包罗万象、不计其数。成绩最突出的是校先秦子书,纠正了许多谬误,使子书可读,真义显明。

②出现一大批著名的校勘学家,且形成不同的流派:一是以卢文昭、黄丕烈、顾广圻为代表,二是以戴震为首领,继之有王念之、王引之等。卢派重版本,推崇对校;戴派重义理,崇尚理校。清末名家辈出,如魏源、王先谦等

③总结了许多优秀的校勘学经验,提出一系列的校勘学的理论观点:如卢派强调“崇古”要求尊重汉儒,注重版本依据,黄丕烈认为校书首先应广蓄书,且要择善而校。戴派反对对古本、善本的迷信,要求广泛收集以外的异文材料,分析、考证古籍,对古书的错误勇于改正。戴震主张校勘首先在识字,因此一个校勘学家必须精通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知识,还要准备多方面材料,这种方法为后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校勘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清朝的校勘整理工作,是许多典籍恢复了原有面貌,为

后人阅读古籍提供了极大方便。

17、清代考史方面的三大著作以及各有什么特点?

①《十七史商榷》:详于校勘。以文字校勘、典制考释为主要内容,尤以文字的校勘为重点,内容庞杂、丰富,包括校勘文字、补正讹误、论及版本异例,考证舆地、职官、典制,考订史实,评论事事人物。

②《廿二史考异》:注重典章故实。是从二十四史中除去《旧五代史》、《明史》而言的,内容涉及文字校勘、典制考释、名物训诂等诸多方面,校订了诸史传写和刊刻上的讹谬,审定了注释者的错误,也勘出各史原有的疏漏。

③《廿二史札记》:特别注重治乱兴衰之故。很重视史实的真实性,它通过考异、辨识、纠谬等形式,对史书记事进行了辨析和订正。还对历代正史史料价值的高下,编写方法的优劣,所运用的书法和历史编修的经验,都有一些有益的评论。

18、评述王国维对历史文献学的成就。☆

王国维治学严谨,规模宏大,把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方法,同乾嘉诸儒的传统考据方法,成功的结合起来,创立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他强调要把新出土的文献资料与古代典籍相互印证,因而在古史研究上,取得了同时代学者无法企及的成就。一在甲骨文的搜集和研究方面:王国维在罗振玉成就的基础上突破了甲骨文字考释的范围,以甲骨卜辞为原始的文献史料,来探讨殷商的历史、地理和礼制,所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殷周制度论》都运用了二重证据法,他是从称谓判断卜辞年代和进行甲骨文缀和的先导者。

二在汉晋木简的考释方面,他与罗振玉合作,将沙氏书中材料重新分别考释,成《流沙坠简》一书,这是我国学者研究汉晋木简的开山之作。

三在敦煌文书的整理和研究方面,他十分重视敦煌文书在学术上的价值,依据唐写本考订唐初职官、瀚海军设立的时间及唐前期实行的均田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又根据唐写本,使韦庄的《秦妇吟》复传于世。

20、清代乾隆年间进行了哪一项大规模的文化建设?对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有何贡献?

编纂了《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

贡献:①《四库全书总目》在目录学的编纂方法上总结并发展了历代目录学家的经验,真正建立了目录学的体系和规模,说明了编纂提要和分门别类的方针和原则,构成了目录学的完整体系。

②《四库全书总目》继承了中国传统图书的四部分类法,四部之下又列类,类之中又有子目,因此成为典范。

③在编写提要的方式、方法上,形成一种新的既能反映图书的版本、内容、文字、著者事迹,又特别结合当时的政治需要,宣传封建思想的提要形式,在编纂方法上建立了目录学的规模。

④《四库全书总目》在史料鉴别上也具有科学态度,其收书的数量是空前的,然而多而不杂。

⑤总之,《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目录学史上继刘歆《七略》、唐《隋书。经籍志》、郑樵《通志。艺文略》之后的集大成巨著,《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成为中国18世纪以前古书的一大汇集和总结,并以其科学的分类,严谨的体例,以及简明扼要、一览了然的具体的实用性,成为后人做学问的门径,在中国的目录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文学作品欣赏、中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58历史文献学试题等内容。

------------------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

一、“文献”的概念

①早期含义: “文”,包括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材料; “献”,指的是博学多识、熟悉掌

故的贤才,包括其所见闻的东西即文化记忆、口传议论以及自身的践行礼仪等。

②《文献通考》中及其以后“文献”的含义: “文”指的是叙事之文,包括经史、会要、传记等;

“献”指的是议事之文,包括臣僚奏疏、诸儒议论、名流燕谈等。实际上是将文献 本原的范围扩大,几乎等同于典籍。明代以后,文献基本上指的是典籍资料。

③现代: 广义上讲,文献指的是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狭义上指的则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即以图文形式记录知识的金石、绢帛、竹木、纸张等载体。

二、目录学

1.分类法的演进

(1)最初的分类法:根据《周礼·春官·宗伯下》,不同的王官执掌不同类型的典籍档案。大致可分为官守内的(如经传、诸子、诗赋等)和官守外的(兵书、数术、方技等)

(2)六分法: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之一。起源于刘向校书时的不同分工。西汉成帝时,广求天下图书,并集中于宫廷。又命刘向负责对书籍进行整理,其中刘向亲自负责校六艺、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刘向逝世后,其子刘歆继续组织校书工作,并撰成《七略》一书,正式确立了图书的六分之法,将图书分 为6大类38小类。东汉班固将《七略》改写成《汉书·艺文志》,而分类法没有变化。六分 法是我国古代图书第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系统的分类方法,大致确立了古代图书分类的基本框 架。在此基础上,又演进出了四分法、七分法、五分法等不同的分类法。

(3)四分法:又称四部分类法,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之一。始于西晋时期。西晋荀勖根 据魏郑默《中经》修撰《中经新簿》,将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收六艺、小学,乙部收诸子、兵书、数术,丙部收史书等,丁部收诗赋、图赞、汲冢书等。东晋李充修《晋 元帝四部书目》,大致沿袭了四部的划分,并将原丙部调成乙部。至唐初修《五代史志·经 籍志》即《隋书·经籍志》时,正式以经、史、子、集命名四部,从官方层面完善确立了四 部分类法。此后官私书目大致均按照四分法对图书进行分类,只是对个别细目略有调整,其 基本框架未能有所变动。至清代乾隆时期,《四库全书总目》的修成标志着四分法发展到巅 峰。四分法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终极分类,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不能恰当地收录丛 书等,也有人做出过改进,只是未能成为主流。(4)新分类方法:

①十进分类法:西方近代图书分类方法之一,由美国人杜威创制。这种方法把图书分为十部,每部又分十类,每类之下又有子目,目之下还可以十分。登录时,以百位代表部,十位代类,个位代目,以下隔以小数点,代表分项小科目。该法简单明了,便于检索查找,适合于公共图书馆的图书编目工作与读者的使用。我国于20世纪初引进十进分类法,并得到广泛推广使用。②中图法:即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我国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图书分类方法。这种方法以A-Z代表不同的大类,以下再用数字分成不同的小类。这种方法简单明了,便于检索查找,适合于公共图书馆的图书编目工作与读者的使用。(5)《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小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 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

2.重要的目录书

(1)《汉书·艺文志》:我国古代重要的目录学著作,《汉书》十志之一,汉代班固作。依据刘歆《七略》编辑而成且略作调整,将原书《辑略》分别编入各类之中。采用六分法,将图书分作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大类,此下又细分为38小类。各部之前有大序,每类之前有小序,各书无提要,其总序历叙上古以来典籍、学术的变化情况,是重要的目录学作品。(2)《隋书·经籍志》:我国古代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原为《五代史志》之一,附于隋书之 后,故名。唐代魏征编。采用四分法,将古今图书分作经、史、子、集四大部,第一次在史 志目录中确立了四部分类法。各部之前有大序,每类之前有小序,仅有简要记录。其总序历 叙汉代以来典籍、学术的变化情况,是重要的目录学作品。

2(3)《文渊阁书目》(御制书、官修书列于经部之前;表明书的存佚情况:完全、阙、残缺)(4)《明史·艺文志》

①稿本来源:尤侗、黄虞稷、倪灿均编辑过《艺文志稿》②特点:只记载有明一代的著述(之前的目录记载的是一朝藏书)。性质上属于知见目录,参考了许多公私藏书目录。采用四部分类法,但在细目上有特点。如正史类收编年、纪事本末等体;名、墨、法、纵横等诸家如杂家类;总集类中收制举书。收书不足以体现有明一代全部藏书(5)《千顷堂书目》:记述有明一代著述的目录书,清代黄虞稷著。或为《明史·艺文志》 蓝本,或为其副产品。

(6)《四库全书总目》:清代大型目录书,清代纪昀等编主要收录的是《四库全书》所收书 及部分未收书,采用四部分类法,每部之前有大序,各类之前有小序,各书均有提要。(7)《天禄琳琅书目》及《后编》

特点:把盖在书中的藏书印原样编入(朱文——阳文,白文——阴文)及其被加盖的页数

三、版本学

1.书籍的装帧与版式

(1)装帧形制

①卷轴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也称卷子装。最早出现于汉代,盛行于魏晋至唐五代时期。基本上由卷、轴、褾、带、签等部分组成,其形制为将写页或印刷页一张张粘连起来,成为一长卷,用硬木、琉璃等材料作轴粘于纸的左端,然后从左向右卷成一卷,然后用带子捆扎,以牙签标识。贮存时外面裹上书帙以保护,插架存放。唐以前的书籍大多采用该形制装帧。由于阅读时需要镇尺,且不便于阅读书中的任意位置,因而五代以后逐渐推出书籍装帧的主流。

②旋风装:又称龙鳞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最早出现于唐代,使用面较为狭窄。关于其形制说法不一,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在卷轴装的底纸上将写好的书页按顺序,自右向 左先后错落叠粘,然后从左向右卷起,成为一轴。也有人认为是将经折装首尾用一张纸粘连 后的形态。由于静止时书页状似龙鳞,翻阅时纸页翻飞似旋风,故名。该装帧实际上是对卷 轴装的改进,也是转向册页形式装帧的过渡形态,由于两面有字(除第一页外),因而便于 阅读。今实物仅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写本王仁昫《补缺刊谬切韵》。

③经折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盛行于隋唐时期,大多应用于佛经的装帧。其基本形制为:将长幅纸卷按一定宽度连续左右折叠成为一厚叠,然后首尾各加粘一张硬纸板或 木板做保护书的封面与封底。该形制是对卷轴装的改进,由于阅读时两面有字,因而较为方 便。不过折页的接连出容易断裂,南宋以后仅有佛经依然延续该形制。

④蝴蝶装:简称蝶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出现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代,元、明时亦有使用。其基本形制为:将印好的页子向内对折,版心向内,然后将每一页背面的中 缝黏在一张裹背的纸上,另外三边切齐,再在封面、封底黏上硬纸板。书页展开时以版心为 中轴,两边各半页,状似蝴蝶展翅,故名。这种形制使得书口不外露,避免了损伤,贮存时 书背朝上,书根朝外。但阅读时须连翻两页方可继续阅读,较为不便。蝴蝶装是印本最初装 订成册时的形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

⑤包背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出现于南宋后期,盛行于元明。该形制是对蝴蝶 装的改进,即把书页正折,版心向外,折好的书页以书口版心为准对齐,早期将书页黏在书 背上,再裹书皮;后期则在右侧打眼,用纸捻订住,再用书衣绕裹书背,故名。这种装帧形 制克服了蝴蝶装读一页须翻两页的弊端,便于阅读。存放时为平放,树根朝外。但经久翻阅,书页易散落。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均采用此种装帧。

⑥线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起源于五代,盛行于明中叶以后至民国时期,是我 国晚期古籍最常采用的装帧形制。其基本形制为:将印好的书页正折,版心向外,在书页的右侧打眼后加纸捻草订。装订时则将封面裁成与书页大小一致的两张,分别加于前后,最后 打孔穿双根丝线订成一册。根据打孔的多少可分为四孔装、六孔装、八孔装等,保存时须与 函套配合。线装书便于翻阅且不易脱落,而且还便于重装。线装是对包背装的改进,使得古 籍装帧基本定型。(2)单页书版式

纸面上,印版所占的区域称作版面..,版面以外,空白的余纸,上边的叫做天头..,下边的 叫做地角..,左右都叫边.。版面的四周叫做版框..,拼成版框的线叫做边栏..,亦称栏线 ..,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左右的叫左右栏。又分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博古栏等。版面用直线划分为若干行,直线之间的部分称作界行..。半页×行×字称作行格,亦称行.款.。版面中心的界行称作版心..,采用包背装或线装后,版心向外,亦称书口 ..。往往用花纹或直线分为三部分,花纹称作鱼尾..,分叉的部分正当版面的中心,作为对折书页的中心线。版心上下鱼尾到版框之间的部分称作象鼻..,有黑、白、大(粗)、小(细)等区别。蝴蝶装中,版框左栏外上端刻有小长方格,称作书耳..,标记页数或篇名。

(3)外形结构

最外面的上下两层纸称作书衣..,亦称书皮..。贴在书衣左上方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签作 书签..。线装书中,书衣右侧有装订线的部分称作书脑..,订线一侧用细绢包裹的上下角称作包.角.。书册上部的横截面称作书首..,下部称作书根..,右侧横截面称作书背..书脊..,左侧的称作书口..。书衣内的题有书名的一页称作封面..,封面之前常有白纸或浸有药水的纸,称作护页..或扉.页.

2.雕版印刷的工序:

①选材:一般选择坚硬耐久的枣木、梨木或梓木。

②制版∕加工为书版。

③写样:请专人将内容以及板框、栏线等一起写在薄薄的纸上。

④刻板:将版样反贴在涂有浆糊的书版上,反复轻刷纸背,使字迹留在版片上,待干燥后刻板。

⑤印刷:在版片上刷墨,将纸铺上去,在纸背用软毛刷轻刷,使着墨均匀。

⑥装订:将印好的散叶装订成册。

※活字印刷不受重视的原因: ①学者的个人情趣左右; ②藏书家重雕版轻活字;

③活字不易保存,且多次印刷后会变模糊; ④印书的成本较大。

四、校勘学

1.文献错误产生的原因和类型

(1)原因:原稿的错误、写样的错误、刻工的错误、抄书者的错误。

(2)类型

①错讹:包括形讹、音讹、意讹等。

②衍文:指的是掺入不该有的文字。

③脱文:原书该有的文字缺失(夺:文字有脱漏),包括阙文(个别字缺失)和佚文(整段文字缺失)。

④倒置:文字顺序颠倒,包括倒乙(相邻两字颠倒)和错简(大段文字的错乱)。

⑤其他:正文与注文相混杂、上下文字合为一字、一字分为上下两字等。

2.校勘的原则

校勘以恢复古籍本来面目、提供最接近原稿的善本为目的,因而其最根本的原则是存真 复原。所谓“真”和“原”是指原作者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之真、原稿原貌之原。校勘意义 上的正误不等同于所载史实是否真实可靠、文学表现是否完美等额外的情形,而是原作者所 使用的文字与表述的内容。在校勘工作中,凡不符合作者本意、歪曲原书面貌的处理都是违 反原则的。总之,校勘要解决的是流传中形成的错误讹谬,而不是替作者文本、规范语言。归根结底,校勘还是版本的校勘,因而应当广搜异本,相互比较,使得校本更接近于原本。

应当注意的是以下情形需要谨慎:避讳字回改,古人不规范的引文不要依据原文改动,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不应改动等。

※校勘的方法

(1)叶德辉——活校法(如理校)和死校法(如对校)

(2)陈垣“校勘四法”

①对校法:以同书的祖本或别本对校,列出异文,主要的目的在于校异同,不校是非。注意:

对同书的各版本全面了解、搜集,选择适当的底本和参校本;只是校勘的第一步,需要与其 他方法配合方能完成校勘任务。

②本校法:比较一书上下文,用本书的语言、文字、知识等校勘本书,通过发现同类内容的前后矛盾、上下文意不同、章节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进行分析,订正讹误。局限性:时间越古的古籍往往不出于一人之手、一定时间,因而内容、语言上多有不同。

③他校法:从本书之外的其他书籍找到本书的异文和相关材料作为校勘的依据,包括与本书 存在承袭关系、引用关系或记载相同内容。需要分清楚古人引用中的直接引用与化用的区别。

④理校法:运用理论知识或常识进行分析判断,比如本书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知识、历史 文化知识三方面。但容易造成臆断妄改或误改。

五、辨伪学

伪书的概念

伪书:作者不真、年代不实、或内容存在造假的古籍文献。

作者不真:文献上标明的作者、编者、序跋作者并不真实

年代不实:文献中标记的年代并不真实(主要是晚于其所标识的时间)内容假造:具有特定作者、年代的文献有本不属于其书的内容。

(1)伪书的种类:全部伪、部分伪、作者伪、时代伪、误题撰人、疑似

※非有意的作伪

①全书误题或妄题作者

因篇中有某人名而误题、书中多某人行迹和言论、臆断妄题、不察妄题。

②部分误编入或附入

误将混合之书作专书、献书时增加篇幅、编辑者无识贪多、注解与正文混合、后人续作

(2)原则:注重书的真伪而非伪说、伪事,主观的有意识的造假行为才能算作“伪”(3)伪书产生的原因

主观:①尊古;②争胜;③借重∕借名;④自耻;⑤嫁祸;⑥好事(显示技能);⑦射利。

客观:①古书创作时,古人不题撰人名;②古书传播时不断散佚,〇辨伪方法:胡应麟“八法”、梁启超“十二公例”

六、辑佚学

清代:辑佚的全盛时期

辑佚的特点——还原性,即需要有原来的文献单位。(1)兴盛的原因

①清代学风转变影响:

外部:文字狱的兴盛、文化高压政策、改朝换代的冲击

内部:空谈心性、义理造成明代士风衰颓,需要从原典中寻找微言大义再阐释。

②顾炎武等大学者的倡导(顾炎武:著书不如抄书)

③辑佚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新辑佚材料的出现,如《永乐大典》

④四库馆辑佚的影响

⑤辑佚相对容易

(2)阶段

①学者的辑佚:康熙中叶至乾隆中叶,为治学方便

②馆臣的辑佚:四库馆臣对《永乐大典》的辑佚

③辑佚家的辑佚:馆辑之后至19世纪中叶,以几位大辑佚家为代表

④补遗的辑佚:19世纪中叶至清末,对前人的辑佚进行拾遗补漏的补辑、重辑工作

(3)五大辑佚家

①王谟:《汉魏遗书钞》108种,《汉唐地理书钞》500余种

②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及其他48种书

③章宗源:主要辑唐以前的佚书

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768卷、593多种

⑤黄奭:《黄氏逸书考》∕《汉学堂丛书》215种(后增至285种)(4)认识:

①清代人对辑佚学问性的普遍性怀疑倾向从事辑佚的大多是一些不太有名、且学术上并不很为世所重的、无甚建树的学者或藏书家,大学者的零星辑佚不能代表清代辑佚的主流。清代学者很少对辑佚作系统的总结性分析研究, 因而造成辑佚理论上的相对贫乏。当时的辑佚家并不能以辑佚名家,其目的在于获得考据学上的建树,辑佚之道也无师徒授受之门径,即辑佚并不是清代辑佚家们治学的最终归宿,而是治学的一种基础性手段。

②清人辑佚的普遍原则是求用、求古、求全和求善。

求全:

对于每部辑佚书而言,其一是自己所辑的书千方百计求全,尽可能地提高对原书全貌的 恢复程度。其二是对前人所辑书进行补漏。

对于辑佚者,则尽可能地多辑书,辑书范围由原来只重经史扩展到四部。

求善:

就原佚书而言,在体例上尽量依原书来编排,每条佚文都要考证清楚,以确定其为真内 容,避免误辑。

就辑书本身而言,应体现出各自的辑佚特点。如各书前应有“序录”,道明书籍源流、辑佚的资料来源等。同时,各条佚文都应附有出处,必要的时候还要加以注释、考订。

七、藏书史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特点

①兴衰变化快,聚散较为无常。

②地域性强,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比如历史上的京城,近现代的北京、上海、天津等,藏书家最多的地区是江苏、浙江两地,其次山东、广东、湖南、福建、河南、江西等地也有不少藏书家。

③普遍性:受经济社会的发展、印刷术的推广、纸张墨的价格较低等因素的影响,藏书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主要的还是士大夫阶层。

④藏书目录多,而且目录形式多样,包括普通书目、善本书藏书志、题跋记等。

⑤藏而不借,以致利用范围较小、书籍发挥的作用有限,体现了一定的保守性。

⑥个人性,体现着藏主的个性特点。其一,藏书目的各异。洪亮吉《北江诗话》将藏书 家划分为考订家、校雠家、收藏家、赏鉴家、贩掠家五等,这是实际上代表了藏书的不同目 的,即学术研究、版本校勘、保存稀见典籍、爱好古书、换取钱财等。其二,藏书的种类各 异,不尽相同。

⑦多对藏书有进一步的整理,如校勘、编目、撰写提要序跋等。

八、类书

类书的作用

(1)古代:资政、作文、日用

(2)现代:

①查找历史事实和典章制度;②考论事物发生、发展和变革的源流;③查找诗文佳句、成语典故的出处;④利用类书进行辑佚工作;⑤利用类书中保存的大量原始词句和篇章,校订古书讹误。

※类书与百科全书的比较

相同:都是汇集人类知识,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组织,以供人们寻检和浏览的工具书,具有包罗百科、分门别类的特征。

不同:

①编纂目的:类书的作用主要在于资政、写作诗文以及日常生活等,百科全书主要是为了传播思想文化,介绍科学知识,成为教育启蒙、探索真理的工具。②编纂体例:类书一般都直录古籍,把有关的原始材料辑录在一起。百科全书的词条则为人为编写,包含有编纂者自己的看法和见解。③分类原则:类书是以伦理及对人的实用意义为分类原则,以事 组织内容。

第三篇: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单选、填空。

1、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2、关于神话的产生,一向比较通行的两种解释是劳动起源说和宗教起源说。

3、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4、《小雅》中另有6篇“笙诗”,仅存诗题,不在305之数。5《诗经》按音乐分为风、雅、颂三类。

6、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国语》。

7、今文《尚书》29篇,是经师伏生所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

8、荀子是最早以“赋”的命名进行创作的。

9、《战国策》主要记录的是纵横家的言论。

10、诸子散文中最富有雄辩色彩的是《孟子》。

11、《论语》在汉代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本子,今天见到的是《鲁论语》。

12、《庄子》所谓三言实际上都是寓言。

13、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14、屈原之后的另一位楚辞作家宋玉的代表作为《九辩》。

15、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一首诗是《天问》。16下列作品中属于《九歌》的是《东君》。

17、下列特点不属于楚辞体是四言为主。

18、《吕氏春秋》向来被视为杂家之作。

19、刘向散文的代表作《新序》十卷和《说苑》二十卷。

20、东汉时期桓谭著有〈新论〉,仲长统著有〈昌言〉,都巨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21、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

22、李斯的代表作《上书谏逐客》。

23、《过秦论》是贾谊最负盛名的史论散文。

24、《论贵粟疏》是晁错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25、《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

26、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达他“发愤著书“的决心。

27、司马迁创造了纪传体通史,开创了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

28、《吴越春秋》的作者是赵晔。

29、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是《喊书》,其作者是班固,记事起于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全书共一百书。30、杜笃《论都赋》是京都赋的开端。

31、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的赋体类型属于骚体赋。

32、祢衡创作的抒情小赋是《鹦鹉赋》,董仲书创作的赋篇是《士不遇赋》。

33、开创大赋的是(枚乘),把大赋创作推向高峰的是(司马相如)。

34、汉代纪行副赋的开山之作是(遂初赋),淮南小山创作的骚体赋是(招隐士)

35、扬雄著名的四篇大赋作品是《甘泉》、《河东》、《校猎》、《长扬》。

36、东汉中叶的张衡在赋史上是承前起后的作家。

37、咏物赋的代表作:孔臧的〈杨柳赋〉、〈蓼虫敷〉王褒的〈甘泉赋〉残篇。

38、张衡的〈二京赋〉是汉代大赋的绝响,其〈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开山之作。

39、乐府有采集民间歌诗、组织文人制作以及负责演唱等职责。40、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有〈十五从军征〉。

41、汉代乐府民歌的特点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42、〈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人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题目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3、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作论〈古诗十九首〉说“五言之冠冕也”。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

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主要的贡献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

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44、曹丕的〈燕歌行〉是最早的成熟的文人七言诗。

45、被誉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诗人是曹植。

46、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的建安作家是王粲。

47、建安时期以才华著称的女诗人是蔡琰,她的代表作是〈悲愤诗〉。

48、〈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

49、〈咏怀诗〉的作者是阮籍。

50、“刚肠疾恶,遇事便发”的正始之人是嵇康。

51、西晋诗风的总体特点是“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52、西晋咏史诗的代表作家是左思,〈咏史〉八首为其代表作。

53、“功业未及见,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朱实陨劲冈,繁英落素秋。狭路倾华盖,骇驷催双辑。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出自〈重赠卢谌〉。

54、东晋之冈的总特点是:淡乎寡味,皆平典似〈道德论〉。

5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田园居)。

56、“辰兴理荒岁,带月荷锄归。”

57、“少天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58、“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9、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风格是平淡自然。60、〈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散文。

61、陶渊明今传散文四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书〉、〈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62、陶渊明今存辞赋三篇:〈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63、“休壑敛冥色,云霞收夕霏。”出自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64、谢灵运的主要成就在山水诗。65、鲍照的诗歌成就主要在于乐府诗。66、谢眺诗歌的主要成就在于新体诗

67、代表南朝乐符民歌最高艺术水平的诗是《西洲曲》。68、代表北朝乐府民歌最高艺术水平的诗是《木兰诗》。69、被《诗品》称为“才秀入微“的元嘉诗人是鲍照。

70、“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出入谢眺诗代表作《之宣城出新浦板桥》。71“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出自庾信前期代表作《奉和山池》 72、“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出自谢灵运笔下。73、“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74、北朝民歌多辑入《乐府诗歌。梁鼓角横吹曲》。75、南北诗风集大成者是庾信。

76、建安赋作家中,以王粲、曹植成就最高。77、《落神赋》的作者是曹植

78、南朝骈赋的代表作是鲍照的《芜城赋》。79、左思赋的代表作是《三都赋》 80、潘岳赋的《悼亡赋》 81、《芜称赋》的作者是鲍照。82、庾信的代表作是《哀江南赋》 83、《恨赋》、《别赋》的作者是江淹。84、阮籍散文的代表作是《大人先生传》。85、嵇康散文的代表作是《与山巨源绝交书》 86、徐陵的骈文名篇是《玉台新咏序》 87、庾信的骈文名篇《哀江南赋序》 88、《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 89、《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杨 之 90、《搜神记》的作者是干宝

91、曹丕的著名文学批评著作是《典论*论文》 92、陆机的著名文学批评著作是《文赋》 93、刘勰的著名文学批评著作是《文心雕龙》 94、钟嵘的著名文学批评著作是《诗品》。95、王绩的代表作《野望》

96、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借对古都长安的描写,慨世道之变迁而伤一己之湮滞。

二、名词解释

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六艺: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2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3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於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1毛诗:出现稍晚,又是古文经,未得立。但是到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随着郑学大昌,毛诗遂独行于世,今天所看到的《诗经》便是毛诗。

2、赋、比、兴:为《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直接叙事,也可以直接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比,一般说就是比喻,如著名的〈卫风Ÿ硕人〉接连以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兴的问题较为复杂,大体来说,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的开头位置。就兴与诗歌的关系来看,基本有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情形。意义相关的例子,如〈关雎〉,不相关的例子,如〈唐风。山有枢〉。赋、比、兴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出现,经常重叠。

3、古文〈尚书〉:在汉武帝时出现,用古文字写定,比今天〈尚书〉多出十六篇,这十六篇后来亡逸了。

4、〈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也是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

5、〈春秋〉三传:〈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粮传〉都是阐述〈春秋〉经的“传”,合称〈春秋〉三传。

6、卮言:指立意抒思,不受真凭实据的拘限,心想笔随,变幻写意。卮言,其实也都是寓言。

7、“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当时他并没有特定的名称,“楚辞”这个名称西汉时开始出现。从体式上看,“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以抒情、议论、描写为主,刘向把楚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纳进来,命名《楚辞》。

8、互见法:《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

9、《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事年代起自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翔实记录了西汉一代229年的历史。其体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又取消“世家”,并入“传”。全书100篇,分为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体现了班固正统严谨的史学思想和《汉书》的“官史”特色。

10、抒情小赋:到东汉中后期,汉赋出现了一种句法类于大赋但篇幅比较短小,铺叙摹绘的成份减小而抒情成份极大增加的赋作,如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等,这类作品一般称为抒情小赋,是汉赋发展的新趋向。

11、乐府:本是上古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西汉乐官为太乐令、乐府令两个官职,分别掌管雅乐、俗乐。乐汉掌管音乐的机构,也分为两个衙署,一是太予乐署,一是黄门鼓吹署。魏晋以后,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也即称之为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

12.建安风骨:建安时期,“三曹”“七子”等人的诗歌创作,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比较广泛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情怀,形成慷慨悲凉、清新刚健的诗风,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13.游仙诗:它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而以“游仙”为诗名,则始于曹植《游仙诗》。游仙诗内容向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

14.玄言诗:它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15.永明体:又称新体诗,因为最初形成于南朝永明年间而得名,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它是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16.宫体诗:是指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彩丽靡轻艳的文风。它发端于齐梁之际,到萧纲及其周围文人时达到全盛。

17.北地三才:指南北朝时期北朝北方本土诗人的代表温子升、邢劭、魏收。

18.吴歌:产生于六朝时期长江下游地区,以当时的首都建业为中心,主要是民歌,内容多歌咏男女爱情,多用谐音双关。

19.西曲:产生于六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汉水两岸的城市,包括荆、郢、樊、邓一带。内容多写水边船上的旅客、商贾的生活、商人和少妇的离别之情。

20.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词藻。

21.《文心雕龙》是南朝齐梁之际刘勰所作,是一部系统完整而且结构严密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着重探讨的主要问题有: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较为全面的总结了此前的文学现象,并开创性的将我国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我国古文史上占有极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三、简答题

1.关于《诗经》汇编的三种说法?

答: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关于《诗经》的汇编有三种说法:

1、班固汉书中有“采诗说”

2、《国语》中有“献诗说”

3、《史记》中有“孔子删诗说”。2.《左传》的文学风格和特点是什么?

答:第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第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典型的例子如《晋公子重耳之亡》,第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左传》以擅长叙写战争著称,《左传》作者注意记叙这样错综复杂的战前外交策略,在战争叙述中添加了曲折的故事意味。第四,《左传》还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3.《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答:它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和事迹,言论为多,第一,铺张辨丽,整饰恣肆的风格。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第三,摹绘人物,形貌毕肖,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4.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

1、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

2、战国时期,有《孟子》和《庄子》。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的波澜起伏,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3、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它们议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5.简述《大歌》的文学风格?

答:

1、屈原在《九歌》诸多作品中既写出了神的灵异,更写出了神的“人性”,神性和人性统一在一起,他写神的灵异如《东皇太一》中“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描写神的灵光四射,飘渺高远,法力超凡,但神灵的感情与凡人完全不同

2、《九歌》独特的题材,造成了它独特的风格。叙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的环境和气氛,本就是一种幽渺的境界。再加上他侧重于描摹神灵之相思,人鬼之空恋,这就使奇异深浓的情感,凄清幽渺的境界以及曼妙清新的描写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奇特瑰丽,色彩斑斓的艺 术境界。

6、简述西汉初期、东汉散文的发展大势?

答:西汉初期的散文,主要是与治国有关的政论,往往对现实问题而发,行文平实明白。受战国策士影响,大多又具有纵横家的遗风。东汉前期的散文具有怀疑和批判精神,追求真实,力排虚妄,尤以王充为代表。东汉后期,宦官、外戚交替专权,政治混乱,士人议时政,发愤指弊,他们的文章往往有着求实的鲜明倾向。

7、以《子虚赋》为例说明汉代散文体大赋的特点?

答:开创大赋的是枚乘,把大赋创作推向高峰的则是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合称《天子游赋》。作品的绝大部分是以繁辞丽句对诸侯、天子的苑囿铺排夸饰,只在篇末点缀的些少讽谏之语,这些赋作体现了汉赋的主要特点。第一,它丧失了真情实感。这是它与楚辞本质的不同。第二,空间的极度排比。第三,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第四,遣词用语更加繁难僻涩。

8、简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答:东汉中叶的张衡,在赋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作家,《二京赋》的谋篇立意,大抵模仿班固《两都赋》与以前的词赋作品相比,更加切近现实,它还把商贾、游侠、辩士以及街市、百戏等市井万家写入赋中,展示了一幅都市生活全图,成为汉代京都赋的极致。张衡的《二京赋》,可以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其《归田赋》又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写入世的感慨和厌倦以及出世的愿望。《归田赋》形制短小,语句清丽流畅,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情志,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改变。

9、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答:主要现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叙事成分相对增多,许多民歌都有情节,有的还描写了人物的形象。第二,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抒胸臆的作品,也有善于以比兴、描写的手法抒情的作品。第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汉乐府民歌在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局,变为以杂言和五言为主,句式灵活多变,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浅白,往往使用口语,作为诗的语言,看起来浅平直白,但富于表现力。

10、《古诗十九首》的主题及其艺术特色?

答:它的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表现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评论《古诗十九首》说:“五言之冠冕也”。第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最鲜明的特点;第二,质朴自然,没有雕饰的痕迹。第三,《古》所描写的景物,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能够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第四,《古》诗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练准确。传神达意,意境隽永。

11、简述建安七子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的分期?

答:建安七子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可以分为两个不同埋藏。前期处在汉末**之中,目睹生民忧患,个人生活也颠沛不安。所以前期的作品往往反映**的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后期,七子先后归时曹操,除孔融后来被杀外,其他都仕途顺利,生活平稳,是曹氏父子的近臣。所以后期作品往往表达对曹氏政权的拥护,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

12、“玄学”思潮对“正始文人”文学创作的影响?

答:• 在玄思妙想中领悟人生,在文学中表现人与自然的亲和感,把人对自然的态度引向审美的层次,成为后世山水诗的思想滥觞。‚ 在玄风的影响之下,正始文人用哲学的眼光,从更为广阔的时间、空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使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

13、“太康诗风”的特点?

答:太康诗风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是“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是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ƒ是追求新的技巧,注意俳偶。„ 是描写更加细腻。太康诗风的代表诗人为陆机与潘岳。

14、•玄言诗对文学的影响?

答: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作家为孙绰、许询,值得注意的是孙绰还有玄言诗的另一类作品,由面对山水而领悟玄理,他们的诗作多由写景而抒发自己对人生宇宙的感受,虽不脱道家主旨,却也用清新的语言描绘了自然风物之美,表现了恬淡清虚的审美情趣。‚直接启发影响了陶渊明平淡自然之风格,而且对后代文人诗歌中冲淡自然、旷达闲适风格的影响至为深远。ƒ玄言诗人对山水的体悟与描写,也为晋宋之际山水诗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审美心理和创作方面的基础。

15、简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

答:•他体现了作者辞官归隐的意志和纯洁高旷的品行,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所写的归途情景、与家人团聚的情景以及来年春耕的情景,都是想象之词,从中可见诗人对自由德望向往。ƒ文中不乏华采的段落,跌宕的节奏,轻快的行文,将作者摆脱官场回归田园的欣喜之情表现的极为生动。16„元嘉诗歌的新特点?

答:•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花改变为重抒情;ƒ元嘉诗歌出现了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以“元嘉三大家”为例,解灵运追求的是清水芙蓉之美颜廷之则追求的是典丽华赡之美,鲍照却追求一种强烈明畅的浓艳之美;„元嘉诗歌的新还表现为对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

17、简述庾信前后期诗风的差异?

答:庾信诗歌创作可以依42岁留魏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气仕梁是重要宫体诗人之一,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前期代表作是《奉和山池》;后期入北,身仕异国,一种故国乡关之思时时涌现在诗中,就显得情绪深沉,诗风也显苍凉,《拟咏怀》27首,可以为其代表作。

18、《洛阳伽蓝记》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特点?

答、(1)《洛阳---》五卷,描述洛阳城内外五个区域四十个大的佛寺建筑。其内容有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政治大事、交通、市井、民俗、传说、异闻,以及人物传记,具有历史意义和史料价值。(2)《洛阳---》属历史笔记,也是写景状物的散文,语言多整齐的句法,时有四六骈句、散句兼用,风格典丽清拔。

19、简述魏晋志怪小说繁荣的原因?

答:(1)志人小说兴盛的原因是受士大夫阶层讲究名士风度,崇尚谈玄理而不谈政事,清议品评人物的影响。(2)魏晋南北朝士族子弟为了取得声名仕进而学习名士的言谈举止,志人小说就是士族人物玄虚清淡和奇特的记录,而且文人学士以熟悉故事为学问,显示知识渊博,编纂小说便蔚然成风。著名的有刘义庆《世说新语》、葛洪《西京杂记》。

20、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繁荣的原因?

答:(1)此时期志怪小说多的原因,是受佛教中佛经故事的影响,和巫和方士的影响。(2)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道:巫多说鬼,方士多谈练金和谈仙,秦汉以来,其风日盛,到六朝并没有止息,所以志怪之书特多。(3)六朝人志怪思想发达的原因是印度思想的输入,佛教大行,翻译的佛经很多,鬼神奇异之谈杂出。(4)中印两国的鬼怪都合于小说里,使志怪小说发达起来。主要有张华《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王嘉《拾遗记》、刘义庆《幽明录》、东阳无疑《齐谐记》等。

21.如何理解魏晋时期的文化自觉?

文学自觉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的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四、论述:

1、结合作品分析《诗经》中的艺术成就。

(1)抒情与现实的统一,表现出淳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方式是坦率的,如“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再次,叙事性的诗作中也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但是其中不时穿插,如“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这样的诗句,哀叹农夫穷困微贱的生活状况。(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极大的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这可以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的直抒胸臆。比,一般说就是比喻,如著名的《卫风.硕人》接连以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兴的问题较为复杂,大体来说,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的开头位置。就兴与诗歌的关系来看,基本有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情形。意义相关的例子,如〈关雎〉,不相关的例子,如〈唐风。山有枢〉。赋、比、兴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出现,经常重叠。(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首先是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其次《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诗经》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再次,《诗经》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此外,《诗经》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一是词汇丰富,二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

2、论述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答:(1)《庄子。寓言》自道其书“寓言十大,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重言是引用名人的话以证己意,是“借重之言”,但《庄子》引用的名人名言,基本都是虚构的;卮言指立意抒思不受真凭实据的拘限,心想笔随,变幻写意。卮言,其实也都是寓言。(2)《庄子》的寓言描述了众多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寄寓他足以惊人发聩的深刻思想和深沉的感情。他的思想的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奇幻橘诡的想象。《庄子》的想象奇幻,夸张,出人意表,变化莫测,如《逍遥游》中的“鲲鹏之变”、“混沌之死”等。《庄子》的思想就是这样,神思迭出,离奇多姿,令人想所不及,移步换形应接不暇。‚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他往往以很少的笔墨,就能写出人物鲜明的形神特征。例如„姑射山之神女‟》《庄子》中有不少像支离疏这样形体残疾丑陋而有“德”得“道”的虚构人物。ƒ细腻逼真的描写。〈庄子〉在阐释或描写义理时,虚构了许多光怪陆离的艺术形象,但是一些 具体的形象描写又有非常细腻逼真的工笔。„谐趣和讽刺横生,〈庄子〉的谐趣、讽刺往往连珠并玉,难分彼此,例如“舐痔结驷”“触蛮之争”“ 得腐鼠”使〈庄子〉的愚言都带有谐谑和讽刺的意味。3.论述《离骚》的主题及其艺术成就。

答、一、《离骚》的主题。《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离骚》中,屈原的峻洁人格,与他的“美政”理想、爱国情感、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纠结一处,水乳交融。(1)“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他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的境界,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方略。遭际的不平并没有销蚀屈原的爱国情感:“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际”。以死殉国,集中,鲜明地屈原深厚的爱国情感,这是《离骚》最令人感佩的主题之一。(2)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对于“美政”的理想,屈原追求不已,九死不悔;奸佞群小,他痛加指斥,无情抨击。表现屈原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奸佞小人的批判蔑视,是《离骚》的一个主要内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际,基本是实写,但以比兴写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已具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把他火一样的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火一般的激情,深厚的爱国情怀,经过这样壮丽奇幻的描写,更显得真挚执着,美丽感人。(2)俊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是屈原自述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3)比兴手法的招展。这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熔铸成浑融的艺术境界,使之具有象征的意义。《离骚》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寓情喻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4)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离骚》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它从历史到现实,从人间到仙界,从自然到社会,前一部分主要是实写,后一部分大体是虚写。前后两个部分一实一虚,回环往复,抒情写志,通彻淋漓。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句相见,开始构创了长篇句判。主客问答,铺排描写。《离骚》的语言丰富多姿,双声叠韵比比皆是,诗人还吸收方言入诗,增强了楚辞的地域特色。

4、论述《史记》的写人成就艺术?

答:《史记》众多成功人物的塑造,得力于司马迁极富表现力的描写手法。主要有下述几点:第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例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战斗,开国的经历,写他的知人善任,雄才大略,以及得天下后仁爱保民、稳固政权的等等。而刘邦性格中狡诈、阴刻、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表现。《史记》“互见法的使用,既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司马迁也善于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例如《李将军列传》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刻画蔺相如的性格,只选取了三个富于表现力的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则显现他先公后私的精神境界,有力地表现了蔺相如智勇双全、大公无私的多侧面的品格。第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在《项羽本纪》的“鸿门宴”,在这场有力与智的冲突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闲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张良的善于谋划,樊哙的勇猛机智,以及项伯的温和憨愚,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第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李将军列传》写雁门战后,李广被废为庶人。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又如〈酷吏列传〉写张汤讯鼠的细节,表现出张汤从小就熟悉治狱,具备残忍的特性。第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项羽和刘邦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则说:“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的率直鲁莽,刘邦的持重深刻,宛然可见。《史记》不只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巨著,更以其人物传记的卓越文学成就,成为文学史上史传散文的典范,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叙事文学的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的价值,恰如鲁迅所说,是“史家之绝唱,天韵之《离骚》。5。论述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答:以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之作。如《白马篇》,就是通过写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气势豪放而情绪昂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前期作品,在抒写志向和抱负的同时,也常常弥漫着战乱环境所赋予的悲凉慷慨情思和人生无常叹息,如《送应民》,即使他前期的宴游诗,出时带一种苍凉意味。曹植后期的作品则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爱压抑之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诸候到京城“会节气”时,曹彰不明不白的暴死,回藩路上又不许曹植、曹彪兄弟同行。面对一边串的打击,曹植写下了这首诗。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辞,愤慨之音。曹植后期诗作如《野田黄雀行》《吁嗟篇》都是这种沉重压抑的慷慨慧歌。

6。论述陶渊明诗歌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

答:•形成陶诗中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于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由于他委运任化,顺乎自然,不汲汲于富贵,不戚破旧于贫贱,所以在诗歌创作中情绪平和,没有激烈的情绪变化,没有巨大的感情起伏,远离了在政治上建立事功的强烈追求或怀才不遇的无限悲慨,而于田园生活日用之中自得其乐。ƒ就诗歌语言说,陶诗的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钏嵘说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指出陶诗语言简洁纯净。他不有夸张的铺排和绮艳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圳特区僻的典故,他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的情感力量。他要表达的纯真情怀,决定了他选择的只能是这各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但是,陶诗的语言又是不是未经加工锤炼的,陶诗语言是不露斧凿却高度艺术化的传神之笔。

7。论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色?

答:•谢灵运山水诗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在一首诗中,往往是先叙述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景物,最后是议论或感慨。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林壑敛冥色,云霞收夕霏。”‚谢山水诗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在其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以及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这一点对后世山水诗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开后世山水诗意境创造之端倪。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又如他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鸣禽。”被誉为“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ƒ谢山册诗的第三个特点,是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灵运精心追求山水诗的艺术技巧,但有许多诗却能不落雕琢痕迹,而能写出景物的韵味情思,这也是汤惠休说“谢诗如出水芙蓉。”的原因。„谢灵运的山水诗终究还是山水诗发展初级阶段的产物,尚未达到构造完整意境的阶段,还处于有佳句而无完篇的层次,经常有“玄言尾巴。”一些诗运用典故成句过多,而造成节奏冗缓,堆垛芜累之病。

第四篇: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文学院0701

刘欢

2013/8/5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一、茶陵派

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茶陵诗人还有彭民望、张泰及“李门六君子”邵宝、何孟春等。当时社会弊病已日见严重,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以图洗涤台阁体单缓冗沓的风气,振兴文坛。

二、前七子

明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一方面反对台阁体空洞冗沓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但一味拟古,缺乏自己的风格。

三、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后七子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在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和遵循古典诗歌法度问题上,他们更加严格地强调法度要求,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四、唐宋派

唐宋派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五、公安派

晚明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流派。主要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公安派不满前后七子的拟古之风,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六、竟陵派

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在文学观念上,提出重“真诗”,重“性灵”;主张“引古人之精神,接后人之心目”,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提倡学古人精神,积储文学底蕴,达到“灵”而“厚”的创作境界。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然而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又束缚其创作的发展。

七、神韵说

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王士禛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出来,观点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清新淡远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

八、肌理说

中国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肌理本来是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肌理是指儒家的经术和学问,有时也兼指文理。他把儒家经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他用肌理给

文学院0701

刘欢

2013/8/5 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

九、格调说

格调说由清康乾年间的沈德潜所倡导。“格调”渊于严羽,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因此其诗论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清代沈德潜所倡导的诗歌创作主张。创作诗的主旨是追求“温柔敦厚”、“怨而不怒”,排斥诗歌的讽刺功能。)

十、性灵说

清代袁枚倡导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性灵说提倡自由抒写,不拘格套,其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诗者,人之性情也”。反对形式主义。这种创作主张,在近代和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十一、临川四梦

明代汤显祖的传奇创作,有著名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因皆与梦有关,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十二、吴江派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领袖人物是吴江人沈璟。属于此派的曲家有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等人。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他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成为曲家的填谱法则。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十三、苏州派

明末清初,在苏州出现一群平民专业剧作家,较为著名的有李玉、朱佐朝、朱素臣等。他们相互往来密切,合作创作剧本,共同切磋曲律,在市民生活的土壤和文化氛围中,形成了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大致相近的戏曲流派,后人称苏州派。苏州派戏曲在题材上跳出了写儿女私情的狭隘圈子,贴近世俗人生,关注时事政治;在思想上揭露黑暗现实较为有力,具有鲜明的伦理教化指向;在人物塑造上,富于平民色彩,许多下层人物以正面形象活跃在舞台上。

十四、江左三大家

中国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三人的合称。因三人皆由明臣仕清,籍贯都属旧江左地区,诗名并著,故时人称江左三大家。(钱,吴文学成就较高。钱谦益为当时文坛领袖,力排七子的“诗尊盛唐而文学秦汉”,是从明诗到清诗转折的关键人物,诗风近晚唐和宋诗。吴伟业,作诗取法盛唐及元、白诸家,早期风格绮丽,后期激荡苍凉,多写明清之际民生疾苦和时事。龚鼎孳,其词声调婉丽,有苍凉之音。)

十五、江右三大家

清乾隆帝年间诗人,因创作活动主要在江右(长江下游以西)地区而得名。袁枚,蒋士铨,赵翼,又称乾隆帝三大家。(袁枚标举性灵说,并形成性灵派,为清诗开创新的局面作出重大贡献;赵翼论诗崇尚性灵,重视创新,敢于破除唐宋的门户风气,诗作洋溢着才情和乐观风采。蒋士铨也主张性灵,但也包含性情,与袁枚等人不同,描写盛世下的苦难和人间亲情,别开生面,感人至深。)

简答论述

一、鲁迅对明代小说的划分

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答:《三国演义》成书过程:

1、原始依据:陈寿写于西晋的《三国志》,是记载三国历史的正史。南北朝时的裴松之,引

文学院0701

刘欢

2013/8/5 用有关三国的史料,为《三国志》作注,极大的丰富了这部正史的内容。《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就是创作《三国演义》的最主要的历史依据。

2、酝酿发育:取材于民间故事传说,是“戏剧”和“说话”的来源

3、初步定型:元代《全相三国志平话》是迄今所能见到的关于三国故事的第一部小说定本。

4、定型阶段: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5、通行本阶段:清初,“毛本”,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的《三国演义》。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1、原始依据:真实事件,北宋宣和年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

2、酝酿发育:传说故事,民间故事,以及南宋末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并作序,序中征引《东都事略》,略涉宋江起义本事。

3、初步定型:南宋末年《大宋宣和遗事》

4、元杂剧“水浒戏”

5、定型: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

6、通行本阶段:明末金圣叹腰斩《水浒传》,进行评改,将120回本腰斩成70回本,把第一回改为“楔子”,形成新的繁本《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西游记》成书过程:

1、首先是历史故事向俗讲、民间故事的演变 贞观年间,玄奘西天取经

玄奘口述,弟子辨机记录并编成《大唐西域记》 玄奘门徒慧立,彦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末笔记《独异志》、《大唐新语》等勾画基本框架

2、唐僧师徒取经故事至元代而定型 杨景贤所作杂剧《西游记》,以及后世一部比较完整的《西游记》问世,打下基础

3、最后明代吴承恩创作出神魔小说《西游记》。

三、《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特色

答:《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志士的颂歌,塑造了一系列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其中不乏众多英雄形象,诸如张飞的勇猛豪爽和天真粗莽,赵云的忠肝义胆和武艺超群等等,都有鲜明的个性。《三国演义》除了成功的运用了叙事文学的一般手法外,也有独到之处:

1、对比手法:人物的相反与互补的对比,刘备与曹操,一个仁明君主,一个狡诈奸雄,反差极为强烈的对比。周瑜与鲁肃,前者年少气盛,心胸狭隘,才华横溢,后者忠厚老成,与人为善,互补性的对比,使他们能够协调长短,合作共事。

2、注重写出矛盾双方都是有才识的强者,从而把人物置于势均力敌的斗争中加以刻画。如诸的前期活动中,他的对手是曹操和周瑜,后期活动的对手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棋逢对手,方见英雄本色。

3、《三国演义》中人物大致可分为若干类型,每一类型中,又十分注重人物的个性特征。同属刘备的兄弟,关羽重义而高傲,张飞勇猛而天真。同属乱世之奸雄,曹操性格偏于阳刚,司马懿性格则近于阴柔。

四、《西游记》人物塑造的特色

答:

1、《西游记》中主要人物有定型的性格,然后通过虚构的情节,幻想的环境多侧面、多层次地渲染,强化和丰富这种性格。如孙悟空的“三打白骨精”,突出他善辨真伪,嫉恶如

文学院0701

刘欢

2013/8/5 仇;宽恕罗刹女显示他重情重义。

2、“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书中的形象有人性、神性、自然属性。孙悟空毛脸雷公嘴、罗圈腿、拐子步、一副沭猴而冠的样子,脱不了猴性,他好名喜戴高帽,有大男子主义的封建意识。猪八戒有猪的外形,贪吃好睡笨拙,强化形象人情味,使其真实可信,生动有趣,各具特征。

五、分析杜丽娘的人物形象(汤显祖《牡丹亭》)

答:杜丽娘是《牡丹亭》中第一主角,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人物画廊中难得的典型形象。

1、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但她有着对美和爱的强烈追求,强烈渴望冲出牢笼。在游园中她第一次萌发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

2、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在梦中寻找理想,然而寻梦的失败使她由梦境的喜悦突然转为无限的悲怆,但她又不甘心就此死去,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等待梦中情人。

3、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她不满足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在杜丽娘对于爱情坚持追求中,可以看到作者讴歌爱情强大力量的用心。爱情的力量可以让死者复生,能够征服封建礼教,生动的表现出作者关于本剧“理之所必无”,然而“情之所必有”的主题思想。

六、《聊斋志异》对科举批判的特色

答:

1、《聊斋志异》是“以传奇手法志怪”。作者通过许多被科举制折磨而死的鬼魂形象,曲折地反映现实,对科举的不合理和摧残人才发出悲愤的控诉,并大量借用民间故事,使整个作品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于写鬼写神之间对社会弊端进行了批判,很有寓言的特点。

2、《聊斋志异》主要揭露科举的弊端,特别是对科场的黑幕,主持考试的试官的无能和不公尤为愤激,攻击的火力很猛,对受科举之害的知识分子心理状态的刻划也很见功力。在《三生》中,作者/借兴于唐执试卷去阴间呜冤的故事,痛快淋漓地抨击“黜佳士而进凡庸”的试官和主试官的见识鄙陋、有眼无珠。

3、《聊斋志异》揭露科举考试的积弊和对知识分子的伤害很深,但作者并没有把它归咎于科举制度本身;相反,如果革除了这些流弊,主持考试的试官能够识拔真才,就应该举双手加以拥护,《聊斋志异》中描写了一些知识分子得以从此途进身,扬眉吐气,飞黄腾达,正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它反映了作者认识上的矛盾和思想上庸俗的一面。

4、《聊斋》是作者怀着一腔悲/愤通过花妖狐魅等神秘荒诞化的表现手法,矛头直指考官的不公不明,以当局者的身份热腔骂世,在感性层面上进行了直接的显现。

七、王士祯《秋柳》诗的社会意义

答:王士祯《秋柳》诗中博取秋柳凋伤的自然意象和历史兴废的人事意象,把对秋柳的感伤推向了历史、空间的无限,使人感到秋柳无时不关情,秋柳无处不销魂,秋柳无人不伤神,表达了易代之后人们普遍的物是人非、盛景难住的幻灭感。

八、《儒林外史》讽刺的特点

答:《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它对讽刺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儒林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

文学院0701

刘欢

2013/8/5 意蕴。

1、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足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不露声色地对丑恶现象进行嘲讽。例如对严贡生言行的不一的描写,揭示严贡生欺诈无赖的行径。

2、《儒林外史》通过人物言行的前后对比以及表里不一造成讽刺的效果。胡屠户对范进态度的前后变化,最典型的反映了市井小人的市侩习气,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3、《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给读者双重的审美感受。例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等,这些瞬间的可笑蕴含了深沉的悲哀。

4、语言在口语基础上提炼而成的白话,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讽刺意味。

九、分析贾宝玉,林黛玉的形象 答:贾宝玉形象分析:

贾宝玉是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贵族公子

1、在最根本的人生道路的问题上,他表现了极强烈的叛逆性。不仅自己无意仕途,对那些追逐名利的也深恶痛绝,不愿与之交往。

2、反对世俗礼仪,如对拜寿极不耐烦的抱怨

3、面对优裕的物质生活,却深感痛苦,特别是无自由的痛苦。父亲的严教和祖母的宠爱共同构成对他的束缚,他既是贾府的宠儿,也是贾府的囚徒。他总是背着人们在尝试着自由,表现出对自由的追求。

4、富有平等的思想,从不以“主子”自居,在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同时,对男尊女卑的传统偏见,更予以彻底的否定。

5、以自己的行为表示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把自己的全部爱情献给了“木石前盟”。

林黛玉的形象分析:

“小性儿”是林黛玉性格的特点。贾府是一个势利场,黛玉以寄食者的身份身处其间,她的小性儿所蕴涵的自尊和自强,正是对这种封建礼教的挑战。

1、林黛玉是一个纯洁,脱俗的富有诗人气质的青年女子,她没有趋炎附势,讨好卖乖等恶习,对这一切深恶痛绝,予以嘲讽。她宽厚坦荡,对人真诚相待。

2、从不看重功名富贵,也从不劝说宝玉求取功名。她不仅无保留的支持贾宝玉反对仕途经济的思想,言行,而且把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贾宝玉引为知己,并为爱情献出了生命,也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3、林黛玉才华横溢,从不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在诗社中,以她特有的方式,展现自己的诗才,绝不示弱。

第五篇:《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

一、填空

1、明代的几个戏曲理论著作:

(1)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此书记录元代及明代初年的杂剧剧目,品评部 分作家的作品,列出北曲曲谱,是现最早的北曲曲谱,历来为研究元明杂剧的学者所推重。

(2)明中叶徐渭的《南词叙录》,此书是研究宋元南戏和明代传奇的重要著作。(3)明末吕天成的《曲品》,此书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戏曲批评专著。(4)明末王骥德的《曲律》,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的戏曲理论著作(5)明末沈璟的《南词全谱》。

2、《水浒传》的版本 《金瓶梅》的版本:词话本 《红楼梦》的版本:成本 《水浒传》的版本:比较复杂,依照文字繁略分为繁简系统

繁本系统:分为100回本和100回繁本的基础上增加征田虎、王庆的情节120回本;70回本;今存最早较完整的百回本是王道昆序的《忠义水浒传》,现存最完整的是容与堂本百回繁本。

简本系统:保存较完整的有双峰堂刊《水浒志传评林》以及《忠义水浒传》。文字简陋。缺乏文学性。简本比繁本多两大情节,但学者多认为简本是繁本的节本,不是由简本发展成繁本。

《红楼梦》的版本有两大系统:

①为“脂本”系统:

《红楼梦》初名《石头记》,最早以八十回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这些抄本最初有署名为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点。一般我们习惯上把脂砚斋评点的《石头记》称为脂砚斋抄本,简称脂本。属于这个系统的本子,历年来不断有所发现,至今已有十余种。

②为“程本”系统:

乾隆五十六年,程伟元和高鹗将在社会上流行了二十余年但“无定本”的《红楼梦》前80回与后增补的四十回合成一部故事完整的小说,并用活字排印出来,书名为《红楼梦》,通称“程甲本”。又于次年重经修订再次以活字排印,通称“程乙本”。自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出来以后,脂本系统就被程本所代替,而《红楼梦》也得到了广泛地传播。《金瓶梅》的版本: ⑴万历本:《金瓶梅词话》,又称“词话本”,是今见最早刊本。回目不对仗,方言土语较多 ⑵ 崇祯本:《原本金瓶梅》,把“万历本”首回的《景阳岗武松打虎》改为《西门庆热结十兄弟》,回目对仗、方言土语多有删改。⑶ 张评本:《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又称“第一奇书本”,评语多有价值。

⑷ 洁本:《真本金瓶梅》,又称《古本金瓶梅》,民国15年(1926)存宝斋刊刻,将“张评本”的秽笔删除,首次以“洁本”面世。⑸ 通行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排印。

3、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

4、清代词派: 云间词派:以“云间三子”陈子龙、李雯、宋征舆为首,形成于明末崇祯年间,追求纯情自然。

西泠词派:即陆圻等“西泠十子”,皆出陈子龙之门,是云间词派在浙江的分支。柳州词派:以曹尔堪为代表,风近“花间”,云间词派羽翼之一,明亡前后始有豪迈悲凉之气。

阳羡词派:以陈维崧为宗,崇“意”主“情”,以悲慨激扬和凄清萧瑟等多侧面的情思,浓重表现出那个特定时代的心态。

浙西词派:以朱彝尊、厉鄂为代表的“浙西六家”、前后“吴中七子”等,主张醇雅清空。

常州词派:张惠言、周济为代表,追求复古,更多地表现为词学理论,于词本身无多大成就。

另有吴伟业、蒋春霖、京词三家、清末四家等未归入。

5、纪昀“一书而兼二体”指是:《聊斋志异》“一书兼二体”:在文体上,其中有简约记述奇闻异事如同六朝志怪小说的短章,也有故事委婉、记叙曲微如同唐人传奇的篇章,清代学者纪昀讥其“一书而兼二体”。鲁迅称之为“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6、清代初期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7、前后七子的代表人物:举例两个并指出文学主张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面对萎靡卑冗的文学,借助复古手法欲达到变革目的。提出主情论调,认为文学应当重视真情表现的抒发;提高民间创作的地位,认为“真诗乃在民间”,庶民气息浓烈。但过分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束缚他们的创作,影响了真情的自由流露。

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复古主张继承前七子,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强化具体化。王强调诗文创作都要重视“法”要“因意见法”,提出“本于情实”。

8、三言二拍指的是:

“三言”指: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二拍”指: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9.公安派影响最大的是:袁宏道

10、明代章学诚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11、唐宋派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

12、钱谦益《后秋兴》:虞山派

13、陈子龙代表诗派:云间派

14、吴伟业代表诗派:娄东派

15、鲁迅对《儒林外史》评价:鲁迅“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又说“讽刺小说从儒林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将讽刺艺术发展到新的境界,将讽刺小说提升到与世界讽刺名著并列无愧的地位,是吴敬梓对中国小说史的巨大贡献。

16、四大声腔:是指戈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17、四大谴责小说:即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二、名词解释

1、《四声猿》

明中叶最负盛名的杂剧作家是徐渭。徐渭,字文长,号青藤道人、天池山人。《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它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其中最杰出的剧本是《渔阳弄》,作者以祢衡自况,把曹操塑造成造成自己一生坎坷不幸遭遇的社会力量的集中代表。在剧本形式方面也有不少创新:作者将传奇体制运用于杂剧中;成为第一个大量写短剧的作家;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南杂剧从此大兴。《南词叙录》是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

2、唐宋派

1.“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2.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3.王慎中和唐顺之是地道的宗宋派,茅坤选编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重“情”,他提倡的“道”并非宋代理学,而是传统的儒教,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

3、竟陵派

是明代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因其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为湖北竟陵人,故得名。其文学主张与公安派基本相同,要求抒写灵性,反对模拟,认为诗歌创作要抒发内心的真实感情,读古人作品,也要体察古人的真情实感。针对公安派的俚俗与浮浅之弊,希求通过幽深孤峭来加以矫正,以致出现艰涩之弊。

4、神韵说

王士禛的诗论主张。其论诗吸收司空图“韵外之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与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理论,主张“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以清淡玄远的风神韵致为诗歌的最高的境界,要求诗歌要有含蓄深蕴言尽而意不尽的特点,以王维、孟浩然为诗歌创作的典范。

5、拟话本

一.从明代开始随着小说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印刷手段的进步,使话本小说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就是“拟话本”。

二.拟话本的体制,它和话本的区别不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题目。一般上主人公的名字,早期话本题目只有三四个字。2.篇首。话本小说常用一首诗或词作为开头。

3.入话。入话是篇首诗词之后加上一番解释,引出正文。4.头回。入话之后再插入一段故事。5.正话。故事主体。

6.篇尾。往往有诗词或题目。

三.拟话本体制的特点。拟话本主要从历史旧籍中挖掘材料加以改制,因而市民生活气息淡化,情节上也开始趋于复杂。拟话本小说也具有雅俗共赏的性质。

四.代表拟话本小说最高成就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

6、明代三大传奇

指即明中叶梁辰鱼《浣纱记》、李开先《宝剑记》、传为王世贞或其门人所做的《鸣凤记》。它们分别是忠奸剧的定型、历史剧的新篇、时事剧的发轫,三大传奇的出现,不但标志着传奇的成熟,也标志着传奇的兴盛。

(1)李开先的《宝剑记》(明代戏曲史上第一部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作品)、(2)梁辰鱼的《浣纱记》:第一部用改革的昆腔谱写和演唱的戏曲,成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昆腔大戏。明代文人传奇走向典雅化的一个显著标识。

(3)相传为王士贞或其门人所作的《鸣凤记》:是古代第一部描写当代重大政治事件的时事剧;同时在形式上突破了传奇以一生一旦为主角贯穿全剧的传统格局,而把重点放在对忠义群像的刻画。

7、南洪北孔 指清代杰出的戏剧家洪昇和孔尚任,因洪昇是南方人,孔尚任是北方人而得名。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清代传奇中的两大著名作品。两部作品巧妙地把历史真实和艺术创作有机结合,并且语言典雅,结构巧妙。

8、梅村体

梅村乃清朝诗人吴伟业的号,“梅村体”是他在继承元、白歌行体诗的基础上,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自成的一种叙事诗体。梅村体的题材、格式、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以故国抒情和身世荣辱为主,“可备一代诗史”,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性。“梅村体”叙事诗有百余首,以《圆圆曲》为代表。

9、阳羡词派

1、中国清代前期词坛流派。开山作家是陈维崧。因其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2、清初陈维崧词题材广泛,无所不入,继承了苏、辛以诗为词的传统,风格尤其近于辛弃疾,高语豪歌,雄浑苍凉。

3、陈维崧周围会聚了一些风格相近的词人,如任绳隗、曹亮武、蒋景祁、陈维岳等。他们相互唱和,并编有《今词苑》(陈维崧主编)、《瑶华集》(蒋景祁编)等词选,一时颇有声势,以宜兴古名称“阳羡派”。

4、(他们对于建立宗派并不积极,其风格在正宗词人看来也只是一种“别调”,故影响不大,并很快趋于式微。)

10、肌理说

1.清代作家翁方纲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沈德潜的“格调说”毛病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

2.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11、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康熙年间,由方苞开创,刘大櫆、姚鼐继承发展的散文流派,因三人为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

其论文主张向先秦、西汉及唐宋古文学家学习,讲究“义法”,强调义理、考据、词章合而为一,要求语言雅洁,并以阳刚、阴柔来分析文章风格,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12、四大谴责小说。

指近代在“小说界革命”浪潮中涌现出的最具影响的四部小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官场现形记》从改良主义的立场出发,抨击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官僚制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小说通过“九死一生”在二十年中耳闻目睹的无数怪现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行将崩溃的清代末年的社会图卷。《老残游记》写了一个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清官”之恶。《孽海花》以金雯青和名妓傅彩云的爱情为线索,展开了一幅中国封建社会的图景。这四部小说都采取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态度,选择了宜于反映激烈动荡的社会现实的新小说的体裁,抨击腐败,直抉时蔽,行成近代一股强劲的批判现实的文**流,被鲁迅先生称为“谴责小说”。

三、简答

1、《三国志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⑴《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1、西晋陈寿《三国志》、南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

2、李商隐《骄儿诗》:“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三国故事晚唐已众口喧腾。

3、宋元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戏曲舞台的三国戏。

4、在长期的、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演义的典范之作。

5、近人常将它简称为《三国演义》,并渐渐地与《三国志演义》混为一谈,甚至将在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意义的书名《三国志演义》取而代之了。

⑵《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从西游故事的产生,流传和演变,到吴承恩加工写定《西游记》,大约经过了七百多年的岁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取经本事;

(二)向俗讲、民间故事的演变;

(三)《西游记》成书。

(1)从历史故事向俗讲、民间传说过渡的阶段。

僧人玄奘的取经故事在当时影响,其取经故事广泛流传开来。最早将西游故事神化化,并见诸文字的是产生在唐宋五代时期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它的出现标志着玄奘的取经故事由历史故事向神话故事过渡的完成;标志着西游故事一师三徒的取经集团开始形成;标志着西游故事的主角由唐僧转为孙悟空;还标志着《西游记》某些离奇的情节有了初步的轮廓。

(2)西游故事进入平话领域和在戏剧中的搬演——西游故事定型阶段

西游故事进入元代以后以平话的方式出现。元代的《西游记平话》今天只有两个片段的材料,“梦斩泾河龙”与《西游记》第十回的故事梗概基本相同;“车迟国斗胜”片段的内容,相当于《西游记》第四十六回的部分。凡百回本《西游记》中的重要情节,在《西游记平话》中大体都有了。元明两代还曾以西游故事为题材,搬上戏剧舞台。从《西游记平话》和有关西游故事的杂剧来看,元代是西游故事发展的重要时代。

(3)吴承恩写成《西游记》阶段

吴承恩写作《西游记》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工写定的。与之前的作品相比,吴承恩的《西游记》有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A、从文字技巧上看,《西游记》不仅远远超过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而且也远远超过了《西游记平话》。B、吴承恩的《西游记》除了继承以往唐僧西天取经的传说外,还吸取了其他的神话传说,并把一些零碎的故事融化成一个整体。C、吴承恩的《西游记》有着明显的时代色彩和吴对那个社会的批判目标。

吴承恩是西游故事的最后一个集大成者,此后,西游故事即成定本。⑶《水浒传》成书过程:

1、世代累积型的英雄传奇: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和作家创作相结合的典范。

2、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 《宋史》上《徽宗本纪》、《张叔夜传》借此在民间流传、发展。

3、三部书:宋末元初 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罗烨《醉翁谈录》、《大宋宣和遗事》,展现《水浒传》原始面貌。

4、说书:宋末元初,话本和戏剧相继问世。水浒成艺人们讲述、演唱的重要内容,艺术实践,多方面地充实和丰富故事内容。元代出现大批“水浒戏”。

5、文人创作:小说戏曲创作搬演。

2、梅村从前代文学中继承了哪些内容?

(一)对初唐“四杰体”的继承与发展

主要是在体式方面:包括句式、韵式、声律、修辞方面都深受“四杰体”的影响的启发。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在句式上,对偶更精严;在声律上,杂以更多的律句,律化程度更高;在韵式上,娴熟的转韵技巧;在修辞上,用典更多、更精切。

(二)对杜甫“少陵体”的继承与发展

对杜甫“少陵体”诗歌的学习主要是继承发展了其史诗性的内容和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吴梅村是杜甫“诗史”观念的自觉继承者,他的那些咏叹明清之际史事得诗篇,向被论者誉为“诗史”。

(三)对元白“长庆体”的继承与发展

学习继承了元白“长庆体”诗歌的叙事结构、叙事手法和表现手法。在叙事结构上,打破了“长庆体”严格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叙事的线性结构,采用顺叙、倒叙、插叙、分写、合写、映衬、呼应等各种手法,创造出种种全新的叙事结构;在叙事手法上,“长庆体”诗歌有人物、有故事情节,属于典型的叙事诗,而“梅村体”诗歌还兼有对时间的咏叹和评述,将叙事与抒情、议论相结合。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梅村体”诗歌继承发展了“长庆体”诗歌细腻的刻画人物心理的手法,表现出对人性心理纤敏而富有深度的揭示。

3、什么是历史演义小说?(形式、内容、代表作)

历史演义小说是明清长篇小说中极为兴盛的一个重要类别,它用通俗的语言和章回体形式,将历史演变、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础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美学思想。从题材上来看,以前代的平话或坊间小说作为创作的蓝本,从思想内容上看,主张以正史为依据,以尊重史实为文体内容核心;从艺术形式上看,结构体制、叙述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比“讲史”、“平话”规整、完善,而且雅化。

这类小说以明初期产生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为开山之作和最重要的代表作,其他的还有像《隋唐演义》、《杨家将演义》等。

4、《西游记》三物一体的人物塑造方式

西游记》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的意志精神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即集动物性、神性和人性于一身,产生了形貌各异、个性独特而又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①:所谓的“物性”就是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保持其原有的形貌和习性。所谓的“神性”就是这些动物、植物,一旦成为妖怪,就具有神奇的本领,具有“神性”,从“真”转换为“幻”。所谓的“人性”:作者又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他们,将妖魔鬼怪人化,使其具有人性。②《西游记》在艺术描写上,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了时空,突破了生死,突破了人、神、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作者将奇人奇事奇物熔于一炉,构筑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展现了一种奇幻美,看来“极幻”,又令人感到“极真”。③与小说在整体上“幻”与“真”相结合的精神一致,《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也自有其特色,既能做到物性、人性、神行的统一。如孙悟空,长得一副毛脸公嘴的猴相,具有机敏、乖巧、好动等习性。他神通广大,有七十二变的本领,但千变万化,往往还是要露出他的“红屁股”“有尾巴”的真相。它是一只猴子,又是人们理想中的英雄,他有勇有谋,坚忍不拔,但有凡人的一些弱点,争强好胜,容易冲动。孙悟空就是一只石猴在神化与人化的交叉点上创造出来的“幻中有真”的艺术典型。④《西游记》中的神魔形象之所以能给人以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很重要的一点是注意把人物置于日常的平民社会中,多色调地刻画其复杂性格,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5、明代初期南戏的四大声腔:昆山腔

是指戈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从明初到嘉靖约两个世纪内,在南方的众多地方的声腔中,四大声腔脱颖而出,流播广远。其中昆山腔“听之最足荡人”。

6、《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共同点:两位作者都是考场失意之人,所以他们的作品中都有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写书生科举失意、嘲讽客场考官。

不同点:蒲松龄在《聊》中对科举制度的批判,矛头仅仅指向考场考官,描绘了局部的情态,并没有深刻认识到真正导致科举腐朽的根本原因,只是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是肤浅的、片面的批判。

吴敬梓写《儒》,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况为题材,全面描绘了科举制度对人的残害,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作者不仅写了几代文人在科举考试下的命运,对科举制度本身也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还表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是深刻全面的。

7、《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鬼的内涵

1、狐、鬼、怪、花妖幻化为人的体形,进入人世间,依然是物怪而少人情,其中的异类,尤其是女性,以人的形神、性情为主体,偶然出现至少意味着不祥,美是诱人的手段。

2、也用作观照社会人生。

它们多数是美而善的,给人(多是书生)带来温馨,给人安慰,可以说是寄托意愿,补偿现实的缺憾。

3、还有一种狐鬼花妖,它们的性格、行动、表现是一种情志、意向,可以称为象征性的文学意向。

8、明代诗文中复古流派的表现

明代诗文领域内文学复古流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显出文学逐渐走出单

一、僵化格局而谋求新路的动态,也体现了明中期社会文化思潮渐趋活跃的一个侧面。

一、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

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发动于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的文学活动。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前七子创作,除大量的拟古之作外,也有重视时政题材作品。他们或描写个人生活遭遇,或直言政治弊端与民生忧苦,有较为浓厚的危机感与批判意识。除时政题材外,李梦阳等前七子也将文学表现的视线转向丰富的民间生活,从中汲取创作素材,也偶有佳作。

二、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

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王世贞最为突出。王世贞强调格调要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李攀龙的古乐府及古体诗大多有明显的临摹痕迹,他的一些七律七绝写得较好。王世贞的一些拟古之作更显得锻炼精纯、气味雄厚,或时寓变化,神情四溢,乐府及古体诗更是如此。谢榛擅长五言近体,注意字句锻炼及气韵高古。

三、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

1、重视文学的独立性和对文学本质的新理解。前后七子在复古的旗帜下,为文学寻求了一席独立存在的地位。在重视文学独立地位的基础上,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他们对旧的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的冲击。

2、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的距离。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存在着距离,求真写实的观念并未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为数不少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模拟之作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水准。

3、对后世文坛的影响。前后七子发起的文学复古思潮给后世文坛带来了直接与间接、正面与负面的种种影响。

四、归有光与唐宋派

嘉靖年间,文坛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在创作主张上,唐宋派注重文以明道的做法,即使文章贯穿根本六经、直趋“圣贤之道”的内核,明道色彩比较浓厚。他们创作中一些较为成功的作品是一些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是归有光。他的散文长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琐事及普通的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

9、类型化塑造人物的得与失

类型化艺术典型的主要特征在于单

一、扁平,概括多而描写少;强调人物概貌而不求其逼真,追求的是神似的类同而达到不到形神融合的个性差异;注重人物外在表现而未能挖掘其内心奥秘。从行为上看,常常在“做什么”上表现出外在偶然事件的突变或奇遇以发迹变态,而没有注意人物在“怎样做”过程中内在的必然逻辑。就拿《三国演义》来说,小说中那些风云际会的英雄人物,常使人感到有一种“神化”的色彩,他们的“智、能”似乎达到了超人的境地,使人可敬可佩,但不怎样感到可亲可爱它给人以超群绝伦的楷模范式,但又难以效法,不管是美与丑、善与恶,似乎都难以企及,他们都有一种出尘脱俗的所谓“超验之美”。从其美感效应上看,可以令人惊叹、赞赏、震慑,给人以快感,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似乎较远。《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存在定型化特征,没有在动态的发展中去逐步体现人物形另外对个别人物形象的塑造太过于主观化,而显得牵强,甚至有些苍白。

10、明代传奇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①明初近百年中的杂剧创作几乎是一片空白,从成化、弘治年间丘濬的《五伦全备记》和邵灿的《香囊记》开始,才改变了这种沉寂局面,陆续出现了一些借历史故事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和发迹变泰思想的传奇作品。

②从嘉靖年间开始,明传奇无论是内容题材,还是在声腔的演变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标志就是李开先《宝剑记》、相传为王世贞所作的《鸣凤记》和梁辰鱼《浣纱记》这三大传奇的出现。

③明末是传奇创作更为繁荣的时期。许多著名的传奇作家都出现在这个时期,如万历年间的汤显祖等。很多作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相似的艺术风格,因而形成了以沈璟为代表的注重戏曲格律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注重内容辞采的临川派,以及讲求辞藻用事的骈俪派等。

11、谈谈前后七子人物复古运动的特色

【前七子】

明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针对当时虚饰、萎弱的文风,提倡复古。骨干人物还有徐祯卿、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共7人。为把他们与后来嘉靖、隆庆年间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相区别,世称前七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其文学主张:

1、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总的思想指导(1)贬斥文学“主理”现象:反宋诗(2)重视真情表现(3)重视民歌 “真诗在民间”(4)重视时政(5)刻意古范

前七子的影响:力倡复古,影响甚巨

1、是后七子的前导,使文学复古运动在明代长达百年之久。

2、弘治以来明人汇刻的诗选,大多只收中唐以前诗歌

评价:在当时有进步意义:反对充斥文坛的台阁体、八股文、理气诗,主张廓清萎靡不振、陈陈相因的诗风。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都很深远:模拟成风,万口一喙。

【后七子】

“后七子”重振复古运动的背景和攻击目标是“唐宋派”造成的文学倒退现象,是比较严密的文学宗派。李攀龙为盟主,王世贞为辅弼,此外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后来谢榛与李、王发生冲突被排除,自称为“六子”。文学思想:

1、李、王在文学上完全继承了李、何的复古理论

2、某些方面比“前七子”更进一步(1)李攀龙从比《史》、《汉》更古的《战国策》、《吕氏春秋》等书中汲取“古法”(2)王世贞把李、何关于“古法”的理论进一步发展,更趋精密、系统。

影响:声势浩大,当时另有“后五子”、“广五子”、“末五子”等,与“后七子”声气相连

评价:对于“后七子”在明代文学中的地位,应从两方面来看:

1、他们对于反击“唐宋派”的文学倒退的动向、维护文学的独立地位、强调文学的艺术特征起了极大的作用

2、文学复古运动固有的弊病,“后七子”更加突出:过于强调效法古人,对于创作的法则又规定得过于具体、细密,必然严重束缚了个性、情感的自由表现和艺术创新。

12、谈谈《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桃花扇》以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南明弘光王朝由建立到覆灭的动荡而短暂的历史,从而写出了明王朝最后的崩溃。剧本的宗旨,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先声》),同时要通过说明“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为后人提供历史借鉴,“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桃花扇小引》)。可见“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反思历史是为该剧的主题。

侯、李的爱情,在剧中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这一爱情的结局,已经和南明的存续联系在一起,所以“国破”自然“家亡”,两人只能以各自出家为结局。因而,在《桃花扇》中,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始终卷入在南明政治的漩涡和南明政权从初建到覆亡的过程中,作者甚至有意避免对“情”作单独的描写。这正是为了突出“兴亡之感”的主题。

13、谈谈《金瓶梅》人物塑造的特点

《金瓶梅》之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写的都是帝王、英雄和神魔,所以基本上都采用了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而《金瓶梅》则改变了人物的单一色调,基本上实现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的转变。《金瓶梅》一书不再按类型化的人物套数来配方、勾勒和演绎人物形象,好的完美无缺,坏的一无是处,而是打破单一性格色彩“扁平人物”旧套,出现了许多多色调的、立体的“圆形人物”。如潘金莲既狠毒、淫荡;又聪明、美貌;既刁钻、凶恶;又伶俐、勇为,让人对她此处痛恨不绝,彼处又爱怜同情。当然,《金瓶梅》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物是类型化的。它在性格化人物塑造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全书八百多个出场人物中,达到性格化标准的不过十人。但它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它的开路先导功劳,是应予以充分肯定的。

(一)出现了创作重心从叙述故事向写人物的重大转变:《金瓶梅》小说中的故事从传奇趋向平凡;节奏放慢,在相对稳定的时空环境和叙事角度中精雕细刻一些人物的心理和细节,并且其中的有些细节和故事情节没有多大关系,只是为了表现人物,如对李瓶儿死时的描写,对潘金莲打迎儿的描写。

(二)出现了“美丑并举”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内部充满了矛盾冲突,很难用“善”或“恶”来简单地概括和判断。如对宋惠莲,作者把她写成一个淫荡、下贱女人的同时,又写出她对丈夫的仁爱之心、怜惜之情,以及她发觉被欺骗之后的觉醒与抗争。

(三)多种类型人物塑造手法的并用,丰富了中国古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积累了艺术经验,为《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巨著的出现,奠定了深厚的艺术基础。《金瓶梅》用生活场景和生活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神态;通过别人的议论介绍人物特征;通过室内的陈设来衬托人物性格;用谶语隐括人物行经,暗示人物结局;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14、比较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

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是两个璀璨夺目、具有奇情异彩的女性形象。她们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又各放光彩。

1、两人都是贵族千金,教养和经历相似。崔的叛逆爱情表达“反对包办婚姻”的主题。她虽被包办许配给郑恒,但渴望“一见倾心”男才女貌的结合,最终非礼出行,与张生私自结合为夫妻;杜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束缚、渴望理想爱情,为爱而死,又因爱复生,最后保护和捍卫自我爱情的至情女郎。

王实甫写“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汤显祖写现实女性困境,表现至情观。

2、重爱情、轻礼教的反抗性格

《西厢记》矛盾有形,崔和母亲之间,是封建卫道者和追求自由爱情的反礼教青年之间的矛盾冲突;《牡丹亭》中似乎不存在与杜直接对立的反面人物,但又有一种无处不在的封建势力的罗网在笼罩、束缚,使她不能像崔一样邂逅男子,所以杜丽娘的爱情只能靠自己本能的觉醒,靠自己灵与肉的不懈追求,她的反抗更加主动、坚决、彻底,性格也更为坚强。

3、从崔到杜,在礼教因袭的重负下,她们走出一条从自发到自觉,由单一反抗到多元反抗的坎坷历程。在明代理学思想强化下,杜以活跃的情对抗具有制约性的理,表现了她极大的勇气,她“天然之情”和汤“以情抗理”的胜利表明个性解放的潮流对程朱理学的胜利。肯定欲望存在和存在的合理性,是《牡丹亭》空前的时代特点。

15、谈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具有民族特色的讽刺手法将讽刺艺术发展到新的境界,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具体来说:

①作者能秉持公心,把握分寸,针对不同的人物采取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对于贪官污吏是无情揭露和严厉的鞭笞,对迂腐的儒生,既同同情又讽刺,对正面人物在肯定中略显微词,如马二先生,在科举制度下被异化,但讽刺之中不无同情;

②作者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和真实性结合起来,讽刺的对象是真实,他的讽刺能够面向现实,挖掘出社会根源、使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社会现实高度统一起来,能够抓住生活上司空见惯的现象,概括提炼出绝妙的文字,如马二先生游西湖,将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起来,如汤知县请正在服丧期间的范进吃饭,他一方面推辞不吃,却另一方面将大虾元送入嘴里,将人事的不和谐,进行婉曲而锋利的讽刺。

③作者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使得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儒》真实的展现出喜剧性情节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如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周进考试失败,后有机会看贡院,撞号板,既有喜剧性的一面,又投射出深层的人生悲剧。

④作者在讽刺时进行了合理的夸张和艺术的变形,一方面冷静超然,淡然叙事,另一方面又合理夸张、艺术变形,如二进。

⑤借助于人物言行的矛盾,通过对比来进行讽刺,如范进岳父对范进中后的态度,梅玖对周进中举前后的态度。

16、王士禛的神韵说的社会意义

清初王士禛所鼓吹的诗歌理论。源于司空图和严羽的理论,主张“妙悟”、“兴趣”,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实际追求的是意境上的淡远和语言上的含蓄。神韵说的诗歌理论对于当时纠正专学盛唐的肤廓,晚唐的缛丽和宋人以议论、学问为诗的偏向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强调神韵,容易流于空洞,过分追求典雅,反致淹没性灵。当时由于这种理论脱离现实,追求形式,适应了清朝统治者粉饰现实的需要。神韵说指清远平淡的境界和情调的追求,适合封建士大夫们得口味,适合当时清统治阶级粉饰现实的需要。

17、《红楼梦》写人艺术

人物个性化程度高,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480多人,给人有深刻印象的十几个,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则成了千古不朽的形象。

㈠ 注重形象的真实与自然。美女并非无陋处,反面人物也非一副坏人脸谱。“其要点在于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人,坏人完全是坏人不同,所以其中所叙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㈡ 人各一面,主要个性的独特与鲜明,人物个性的独特性在对比中突出。①条件相同,性格相异 ②基本性格相近,又有细微差异

㈢ 充分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多面性。王熙凤的香辣、麻辣、泼辣、酸辣还有毒辣。

㈣通过日常生活细节精雕细刻人物。如周瑞家的送宫花,把黛玉敏感、尖酸的小性儿表现得漓淋尽致。

㈤ 在场面描写中刻画人物性格。小说通过大场面大事件,把人物放在生活冲突的漩涡中,来集中刻画人物。

㈥ 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 ㈦ 以环境描写衬托个性

18、沈汤之争

(一)起因:沈璟、吕玉绳将《牡丹亭》改成《同梦记》,引起了汤显祖的极大不满:“《牡丹亭记》要依我原本,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做的意趣大不同了。”沈汤之争由此而生。

(二)内容:沈汤之争表面上看是由改剧本引起的,实际上牵涉的问题很多。具体的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情理对峙。汤主情,沈主理。汤的文学思想源于心学,师承泰州学派,受李贽和达观佛学影响极深,形成了以情为核心的哲学体系,认为情与理是势不两立的,“情在而理亡”,因而是主情派。沈的美学思想源于理学,自幼从师于理学大师湛若水的十大弟子之一唐枢,继承甘泉学派“随处体认天理”的学术宗旨,重理轻情,属言情派。其二,表现手法不同。汤多以浪漫主义手法,随情而风飞河奔;沈多以写实主义,守理而计较格律声调。

其三,语言风格不同。汤重文采,沈重本色。

其四,审美效果不同。汤重剧本,为案头之曲;沈重舞台,为场上之曲。

19、《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三国演义》丰厚的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对国家统一的强烈向往:《三国演义》的思想精华,居于首位的就是对国家统一的向往,这是《三国演义》思想价值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2)对封建政治和政治家的评判选择:《三国演义》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首先,作品多方表现了刘备的宽仁爱民,深得人心。其次,作品竭力渲染了刘备的敬贤爱士,知人善任。另外,罗贯中又不断地揭露曹操奸诈的作风、残忍的性格和恶劣的情欲,批判曹操丑恶的一面。由此可见,“尊刘贬曹”主要反映了广大民众按照“抚我则后,虐我则仇”(《尚书·泰誓下》)的标准,对封建政治和封建政治家的评判和选择,具有历史的合理性。(3)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三国演义》以很大篇幅描写了汉末三国变幻莫测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总结了各个集团成败兴衰的历史经验,突出强调了争取人心、延揽人才、重视谋略这三大要素的极端重要性。

(4)对中华智慧的多彩展现: 《三国演义》展现的中华智慧,大致可以分解为这样几个方面:政治智慧、军事智慧、科技智慧、人生智慧。

(5)对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在艺术地再现汉末三国的历史,描绘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时候,罗贯中不仅表现了对国家统一、清平政治的强烈向往,而且表现了对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在这里,他打起了“忠义”的旗号,把它作为臧否人物、评判是非的主要道德标准。

20、试述《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

《水浒传》塑造人物的艺术特点

(一)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他们的性格。如林冲、鲁达、杨志虽同是武艺高强的军官,但出身、经历、遭遇不同,性格具有不同的特征,上梁山的道路也不同。此外,梁山英雄对待招安的不同态度,也可以从他们各自的出身、经历中找到充分的根据。

(二)把人物放在阶级斗争的激流中,甚至置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以自己的行动、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特征。石秀的劫法场显示了他的精明果断、临危不惧;李逵劫法场显示了他的勇敢鲁莽、头脑简单。林冲抓住高衙内举拳欲落未落,而鲁智深则公然说“洒家怕他什么鸟!”都通过行动、语言,鲜明地展示了人物内心世界,深化了人物性格。

(三)通过同一事件中不同人物表现的对比,突出他们各自的性格。如在武松斗杀西门庆事件中,何九叔有机变,老于世故;乔军哥幼稚,好打不平;王婆狡猾老练,善于应付;潘金莲做贼心虚,缺乏经验,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有时作者还在相似事件、相似性格中,比较出他们的差异,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同是杀虎,李逵是悲愤、粗犷,而武松即使是酒醉,也显出精细和刚勇。鲁达和李逵都有粗中有细的表现,在鲁达是眼光的锐利和富于经验,在李逵则反映出他的天真和老实来。

(四)在现实主义描写中,同时体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如吴用的机智过人,李逵的赤胆忠心,以及对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的夸张描写。此外,《水浒传》有时还通过富于特征性的细节来塑造人物个性,如武松打虎,哨棒打断的细节,一方面渲染了恶斗的气氛,另一方面也为后来赤手搏虎做了铺垫,突出了武松的神威。

四、名句:

1、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作者:高启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表达了作者感伤之情,然其归结处在欣慰,在希望;表现出大乱之后人心思安的时代心理。

2、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作者:吴伟业《圆圆曲》

反映明清易代的历史大事,讽刺了吴三桂为一己私恨不顾民族大义的卑劣行径。

3、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青;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作者:朱彝尊《桂殿秋》 词人追忆甜美,含蓄婉约,耐人寻味,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怅然失望之情。

4、行人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作者:王士禛《再过露筋祠》

通过描写景色的清美皎洁,又隐隐衬托出露筋女的贞洁。

5、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作者:王世贞《等太白楼》表

现了作者对李白豪放阔达胸襟的无限追慕,同时表达了后来者怅然若失,抑郁失望之情。

6、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作者:陈维崧《醉落魄·咏鹰》

这是一首咏物词,抒发了作者老而未衰的壮志豪情和嫉恶如仇的英雄气概。(比喻手法)

7、(1)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牡丹亭》

表达了一种慨叹美好光阴流逝,而自己却无可奈何的惆怅心情。上句写女主人公杜丽娘对大好春光的无限流连,下句写对韶光飞逝的无奈与怅惘。

(2)【绕地游】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已吩咐催花莺燕借春看。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杜丽娘:梦境还朦胧在眼前,莺声已啼啭于耳畔,纷繁的春光撒遍,迷茫的我却独自站在小庭深院。

春 香: 沉香燃尽,抛却绣线。是否今春的情怀相似去年? 杜丽娘:清晨醒来,遥望梅关;秋水欲穿,宿妆已残。春 香: 小姐啊,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好凭栏。

杜丽娘:我的愁绪哦,剪也不断,理又更乱,绵长的苦闷无始无端。春 香:我已吩咐莺燕催促花开,借得我们春景一看。杜丽娘:春香呀,你是否已吩咐花郎扫除花径? 春 香:早就嘱咐好啦。

杜丽娘:那你就把镜台和衣服都取过来吧。

春 香:知道了,新梳的发型更需对镜端倪,欲换新衣更要熏添香料。小姐呀,我已经把镜台和衣服都取来了。杜丽娘:那么就放那吧。春 香:好的,杜丽娘:今日真是春光明媚呀!

【醉扶归】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钿。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翻译:〔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3)【步步娇】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8、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作者:夏完淳《别云间》

诗中饱含的爱家乡、爱祖国,并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的精神,表现了一个热血男儿的英雄气概。和慷慨悲凉的思乡报国之情。

9、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作者: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那么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10、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下载古代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文献学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献学讲稿

    课程说明 一、课程适用专业 本课程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专业以及其它相关专业,也适用于理科专业。 二、课程性质 《文献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专业学生的必修......

    文献学教案(模版)

    绪论文献与文献学 引子:从“孔乙己”说起 孔乙己什么意思? 孔乙己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该作品中的主人公。文章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

    中国文献学作业

    《中国文献学》作业:1、解释牛弘五厄2、说明《汉书·艺文志》文献分类的特点3、唐宋时期有哪些重要类书4、校勘的常规方法要求:尽量手写,论文答辩前交隋代牛弘提出“五厄”之说......

    历史文献学价值初探(★)

    《书目答问》历史文献学价值初探 程立中 内容提要 清代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是一部指导后生治学门径的著作,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后人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古籍,探求......

    中医文献学总结

    概论 1.1984年4月1日国家标准局公布实施的文献标准定义是——“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2.文献含有三大要素:记录有知识、依附于一定的载体、有一定的记录手段或方式。......

    中国古典文献学剖析

    古典文献学 1、 文献: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1)甲骨: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是古典文献载体的一种......

    学习文献学的感想

    学习文献学的感想、体会 首先是要有一些古籍阅读能力,通文字音韵训诂。谁也不能说自己掌握得多好,不过基本的一些,还是要懂,否则无法进行下去。学习的方法,无非多读,多看。 具体......

    历史文献学常用文体介绍

    编年体 编年体史书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它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 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 件的联系。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