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马

时间:2019-05-13 10:33: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马》。

第一篇:《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马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而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离不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农村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道德修养,有利于满足农民的思想精神需求,有利于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觉悟,推进农村民主政治。相应地,在舆论界,学者们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之中,在研究中将这一课题不断深入。研究这一课题的文章并不少见,但是全面系统论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文章为数不多。因此,对社研究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科学、深刻、系统地

本课题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对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和研究,挖掘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二、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

1、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概念

2、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3、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

4、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有利于推进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3)有利于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

(4)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5)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幸福感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1、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就

(1)重点文化工程建设逐步推进

(2)农村公共文化经费投入逐年加大

(3)农民的文化场所逐年增多

2、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区域、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

(2)农村文化组织机构不健全

(3)农村精神文化活动贫乏

(4)部分政府部门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5)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1、加大重点文化工程向农村的倾斜力度

(1)加大影视出版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

A、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B、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C、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2、改革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

(1)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

(2)深化面向农村的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3)加强对文化市场的政策调控

3、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1)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2)发展农村特色的乡土文化

(3)提供取材农村的文化产品

4、提高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

(1)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2)落实行政监督问责制度

(3)努力培育文化专职干部

5、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1)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

(2)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3)增强农民的文化主体意识

三、文献综述

随着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理论界和农村工作者都加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也日趋热烈,无论从广度、深度,还是探索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重大更新和转变。目前国内研究与实践的发展:

(一)研究概况

1、著作:主要有叶敬忠的《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和朱有志、方向新主编的《农民关注的十大问题:湖南农村调查报告》、李小云等主编的《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李红艳编著的《新农村:帮你经营乡村文化-实践派文化专家新主张》、韩永进编著《新的文化自觉》以及何频的《现代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生产力》。上述著作对农村移风易俗问题、农村精神文化生活问题以及农村政治文化等,进行了实证性分析总结。这些成果的概念界定、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对于新时期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作用是指导性的,其提供的数据和分析方法具有很强的启迪意义。

2、文章:近几年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文章作品比较多,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正处于旺盛时期的特征。综观这些作品,主要有如下几类:

(1)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发展总述的有:江泳辉“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程璇、董河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突出文化建设”,方亮的“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王俞波“新农村建设中的反文化现象调查及其心理分析”等。

(2)关于新农村政治文化的有:谢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政治文化问题研究”,杨志霞的“政治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农村政治稳定”,胡晓霞、陈彤的“儒家文化与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等。

(二)主要观点

综观各类文献,各种观点均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问题及对策相适应,为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主要观点如下:

1、探索了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紧密相关的几个基本范畴的含义

(1)关于“农村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内涵界定的探索

(2)关于“先进文化”和“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探讨

2、阐述了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关的几个基本关系

(1)关于农村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农村社会之间的关系

(2)关于农村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关系

3、给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多元化对策及思路

在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理论界和农村工作者都提出了进一步理顺各种关系、化解矛盾、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及思路。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针对和谐文化的具体情况,孟治刚等分析了和谐文化的内涵及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后,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2)以文化安全促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立足于农村文化安全意识薄弱现状,王建林等提出树立文化安全意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

(三)有待深入探讨的几个问题

目前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基层政治制度改革的支撑作用研究还有待深入。第二,农村反文化现象研究有待扩展。第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微观领域策略研究等等。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对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对策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总结研究,挖掘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 运用文献研究法,全方位收集文献资料,重点分析国内外学者有关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研究成果,发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在必然矛盾及其规律,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第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坚持唯物辩证法,坚持全面看问题。力求全面的看待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既要看到成就,更要看到不足。不仅要从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问题的成因,还要提出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的具体措施,与时俱进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实践上的进一步落实。

第三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时候,用事实说话,采用权威机构测出的统计数字来说明问题,进而分析得出结论;同时在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原因和对策的时候,运用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四综合分析结果,对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构思

六、本课题的进度安排

(一)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做好理论基础积累。(2012/3/5─2012/3/20)

(二)熟练问题分析方法,制定初步研究计划(2012/3/21─2012/3/25)

(三)研究记录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进程的史料及当前记录资料,分析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进程中的问题(2012/3/26─2012/4/10)

(四)针对前一步骤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对策框架构建(2012/4/11─2012/4/20)

(五)撰写论文(2012/4/21─2012/5/5)

(六)论文修改(2012/5/6─2012/5/11)

七、参考文献

[1] [8]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宋源美.刘少奇回乡调查对推动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贡献[DB/OL],http:///article-show.asp?AriclelD=1144,2006-3-9

[4]中共中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叶敬忠.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3-105.

[5]朱有志,方向新.农民关注的十大问题:湖南农村调查报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239.

[6]张祝平.失衡与重塑:农村文化发展问题[J].今日中国论坛,2008(7):118.

[7] Friedman J, Wolff G.World City Form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82,6(3):67268.[8]张庆满.新农村文化建设刍议[J].江东论坛,2006,(4):27-29.王建林等.文化安全视野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7、7、6-7、9-11.

[9] Friedman J.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Development and change[J].Urban Studies,1986,117(2):69283.[10]谢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政治文化问题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9、19-20、21.

[11]孟治刚,王红晓.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制度框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1):29-28-29.

[12]程璇,董河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突出文化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11):58、57.

[13]王俞波.新农村建设中的反文化现象调查及其心理分析[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8(4):97、96.

[14]马登杰.农村文化建设:和谐农村社会的精神基石[J].昌吉学院学报,2005(2):8.

[15]桂玉.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J].前沿,2008(3):120-121.

第二篇: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近年来也成为了全体国民关注的热点,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了比较重大的成就,值得国民庆幸。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制度,造成城乡差别巨大,它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致富的关键因素。我们也必须重视和努力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当中所面临和出现的一些问题,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顺利进行。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建设新农村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新农村建设的提法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源于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发表。实际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提法,不是今天才有的。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上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但这个“新农村”是相对于解放前的“旧农村”而言的。改革开放之初,党和政府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但这个“新农村”相对的是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是针对在新世纪里农村建设的新的历史任务提出来的,面对的是新形势和新要求。这个新要求或者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就是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从根本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就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各地应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拓创新,强化政府引导,加大帮扶力度,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取得突破。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这些目标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的意义。1.1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有着很大的要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还比较差,经营管理也比较粗放,严重制约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加快建设新农村,既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应有之内容,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1.2繁荣农村经济,使农民增收

现今的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当中,但我们还是不能忽视8亿农民的发展要求。只有农业机械化水平上去了,农村道路交通、水利建设、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了,农民的收入才能增加,农村经济才能繁荣。经济发展的成果才能惠及到全国的每个角落。

1.3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全面小康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各种社会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1.4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打破惟经济发展论的常规思想认识,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投入,全面改善农村科教、文化、卫生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镇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当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实问题。

2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富困难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2公共设施严重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的历史惯性,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免除农业税后,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最明显就是农村里垃圾问题,由于环保意识脆弱,村民对生活垃圾历来都是随处乱倒,而且为了能给河水冲走,大多倒往村庄里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河流中,一到枯水期,就能见到河边到处垃圾成堆,不说这些生活垃圾极大污染了水源,就是村容也与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格格不入的。如果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状况得不到解决,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只能是一句空话。

2.3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农民群众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2.4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相当艰巨。

2.5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村级组织是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的组织者和推进者,是保证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个别村甚至正常的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

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3.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客观分析地区的现状,努力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3.1.1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就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开展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快就业,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要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使外出务工农民的付出能够得到合理回报。

3.1.2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一是以瓜果、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优质草食动物、水产品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突出抓好粮、猪、禽、林、果等产业链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增加农民在农业产业链上的收入;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五是推动全民创业。鼓励农民发挥自身优势搞规模种植养殖,创办经营实体,创造有利于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

3.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尽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3.2.1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要加大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实施力度,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的改造,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河塘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积极引导民资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长效的管理养护机制。

3.2.2推进农村的道路交通建设

要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要想改变农村的基础生活条件,必须要有通畅的道路,那样就可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的农作物、经济作物才能顺利走向市场。

3.2.3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中国传统的农村劳动人民,一直都是饮用未经过滤消毒的河水、山塘水或井水,一旦周边水质受到污染,就会影响到农民健康。通过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

3.2.4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

要将电力、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纳入到村庄布点规划当中。让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橱,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大力推广太阳能利用,在适宜农户中普及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清洁能源。

3.3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3.3.1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好建设新农村的基础

要大力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建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注意调动和保护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3.3.2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

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3.3.3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

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谷,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3.4创新农村发展体制,做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大力推进农村发展的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围绕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农村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所提出的目标任务之一,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的重要性,不断创新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4.1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

财政部门应利用国家各类项目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组织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在农村认真落实。对水利、道路交通、供电、供水、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等项目应组织专人配合实施;对农村发展科教、文化、卫生事业的项目应保证全面落实;对农业各种直接经济、物质补贴和奖励应及时发给农民或相关受益人;对各种保障性福利应及时搞好申报审批,使农民享有公共财政福利。对扶持农村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业合作经济、农业服务业等)的土地、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应坚持执行。

3.4.2积极创新投资机制,改变农业投资方式

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建设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农民应当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成为现代建设的优秀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要积极探索建立“各级政府拨一点,涉农资金捆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让一点”的融资模式。政府应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落实一定的启动资金和补助资金,建好水、电、路等公共基础建设,解决单家独户不好办也办不了的事情。政府在投资方式上,积极探索“政府出资,市场运作”的运行模式,更多地依法、依规采用补助、贴息、奖励、物资援助、风险补偿、减免税费等政策工具和激励措施,支持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把资金物资用到农民直接受益的项目上。在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上,采取“统一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模式,引导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建设家园。

3.4.3抓好试点工作,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和方法

基层主要领导要建立自己的试点,并深入基层和农户进行调查研究,与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研究新农村建设蓝图。重点抓好省、市、县、镇各级示范村的建设,捆绑有关项目资金,使示范村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路、电、供水等基础设施都有一个明显的改观。通过示范村的现身说法,使广大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进一步坚定信心。特别是连片试点区的领导,应当坚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三分建、七分管”的原则,高度重视已经建成的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问题,通过调研,根据当地实际,按照通村道路、通村道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人畜饮水安全工程等公共基础设施不同的维护管理要求,建立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规范性的维护管理措施。

3.5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

健全村委会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要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领导能力。要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村干部应发挥经济合作组织经纪人和龙头企业的作用,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开展工作,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和组织群众,用村民自治的方式推动工作。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重大变化,既是在党的强有力领导下发生的,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对“先富能人”村干部的监督和制约,必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4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新时期对农村工作的方向,也是广大农民心中的理想,话再多也是枉然,口号再响也不如做得实在。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渠道,保证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农民经济收入有来源,有保证了,那个农民不高兴呢!俗话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农民手中有了钱,公共设施建设,读书看病,村容改变都不是问题,民主管理也会步入良性轨道。只要实实在在的变化发生在自己身边,农民从中得到实惠,新农村建设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继续教育学部

毕业论文

题 目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姓 名

姜 向 考 籍 号 010408101796 专业、年级 公共事业管理2009级 联 系 电话 *** 指 导 教师

彭道林

2011年4月8日

目 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正文„„„„„„„„„„„„„„„„„„„„„„„„„„„„„„„1

一、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

1、为谋求发展导致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2

2、以工补农的现象严重,导致城乡之间统筹互动不够密切„„„„„„2

3、缺少对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有效措„„„„„„„„„„„„„„„„3

4、过分重视典型的带动模式„„„„„„„„„„„„„„„„„„„4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存在误区„„„„„„„„„„„„„5

2、统筹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的规划滞后„„„„„„„„„„„„„5

3、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不明显„„„„„„„„„„„„„„6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6

1、新农村建设要科学规划,人与自然和谐发展„„„„„„„„„„„6

2、建立依靠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7

3、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扶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8

4、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民受益的长效激励机制„„„„„„„„8 结束语„„„„„„„„„„„„„„„„„„„„„„„„„„„„„„9 参考文献„„„„„„„„„„„„„„„„„„„„„„„„„„„„11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与对策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各地都在开展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仍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于或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忽视对环境的保护,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与自然不和谐不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入调研,结合自身生活及工作经验,收集民情民意,调研论证,研究分析,调查了解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存在的若干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便当地政府部门能够及时了解实情,拿出有效解决和应对方案。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建设,应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切不可谋求一时的成效而牺牲环境,应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农”问题 统筹兼顾

一、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起步,但走过了一段弯路。当前党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推动,使“三农”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了道路。然而,在实施惠农政策的同时,也存在和产生了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问题,必须予以重视和解决。主要有六个方面的问题:

1、为谋求发展导致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

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虽然落后于城市,但从资源分布情况看,我国的森林资源、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都集中在农村地区。以森林、河流、山脉为特征的自然资源,构成了农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气候状况产生积极影响,保障了农业生产,并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优势所在。一些农村地区尽管贫困,但当地农民依靠独特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产生了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强调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资源型企业,导致森林、矿藏、水等自然资源遭到掠夺式开采。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对资源消耗提出了新的要求。大规模修建农村公路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既侵蚀占用大量耕地,减少耕地面积,又因大量用水、伐木、排污,而消耗、损毁自然资源,使农村地区山林、河流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或污染,地表地貌和植被状况补改变,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从而影响整个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虽然总体上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增长,农村面貌得到改观,但由于农村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将对未来的环境治理埋下隐患。一些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党委和政府,为了当前的经济指标和经济效益,不惜破坏环境,违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强行引进污染型企业和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加剧了环境破坏的进程,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与生活。

2、以工补农的现象严重,导致城乡之间统筹互动不够密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乡村”阶段的必然要求。就其本质而言,主要是相对于通过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通过农村促进城市发展的政策导向而言的。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坚持“多

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设新农村,只是给农村发展提供一种外在推动力,“三农”问题的解决,不能也不可能完全通过这种支持政策得到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强调“以工补农”这种输血的作用,更要致力于发挥农村的造血功能,同时,还要把城市与农村紧密联系起来,发挥二者的互动作用。当前,党和政府从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出发,对“三农”问题予以特殊关注,强调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政策,不断增加解决“三农”问题的投入。然而,从理论认识和已经实施的政策来看,十六大以来基于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更多地倾向于“补农”,单向地以城带乡,对于如何发挥城市与乡村的互动作用、如何发挥农村对城市发展的保障作用、如何通过发展农村为城市开拓市场、如何通过城乡统筹发展解决城市问题等,缺少探索和措施。特别是在理论宣传和政策导向上,过分地夸大了“三农”问题的严重性,而对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缺少重视,对一些极为严重的倾向性问题甚至十分忽视。例如,对于居民收入距问题和贫困问题,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党委、政府只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农村贫困问题予以较多关注,对城市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和贫困问题则重视不够,实际上,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有时甚至超过了城乡差距的程度,部分城镇居民的生活处于极度贫困状态,看不起病、上不起学、死不起人的现象,在城镇居民中同样存在。如果过于倾向“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而忽视农村的自我发展和对城市、工业的促进作用,忽视城市突出问题的解决,必然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形成新的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3、缺少对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太过强调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注意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激发出农民建设家园的热情,才能使新农村建设获得强大的内在动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保护农民利益和向农民让利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取消农民的义务工、取消农业税以减轻农民负担,对种粮农民给予补贴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农民从事生产经营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如农机具、良种等予以补贴或限制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规定了征地补偿的最低标准和失地农民保障措施,等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农民权益得到保障,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支持。然而,由于在宣

传和政策导向上,过于强调保护农民权益不受侵害,而使农民对应尽的义务缺少责任意识,进一步削弱了农民的集体责任感,对集体事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对应由乡村集体组织承担的责任,拒绝履行相应义务。实行取消义务工、取消农业税政策以来,农民的自我意识增强了,乡村组织的号召力减弱,农民与乡村组织的联系更加松散。一些地区的农民,为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置法律法规和政策于不顾,在修路、修桥、征地、拆迁等涉及农村发展的重大事项上,或者向乡村组织提出无理要求,或者设置障碍进行阻挠。一旦出现农民上访情况,无论农民正确与否,县乡党政组织和相关领导干部都要因此而受到责罚,增加了县乡干部的工作难度。特别是对农民与乡村组织之间因土地承包、征占地补偿、税费收缴等事项而产生的债务问题,各级组织因害怕触动“侵犯农民权益”这个“高压线”,或者拖延处理,或者只顾及农民而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利益,由此产生农村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既难以体现法律的公平性、公正性,也难以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作用。

4、过分重视典型的带动模式,导致产生形式主义和形成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

中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部署之后,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一些地区特别是“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省市县,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时机,对本地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具体安排。然而,由于各地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不同,对新农村建设的安排也形式多样,确定的新农村建设标准,距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如何推动新农村建设上,各地坚持了“试点先行、典型带动”的原则,在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乡镇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并规定了试点的具体标准,力图通过试点总结经验。从已经开始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地区来看,这些试点工作都不同程度地或者出现了形式主义的问题,或者是即使成功,也不具有推广价值。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过于注重形式,偏离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是根本标志,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并采取综合性措施,不能也不可能通过试点而在短期内迅速取得成效。一些试点乡村脱离这些本质要求于不顾,而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这些容易看得到成果的地方下功夫,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化为刷新一些标语,提出一些口号,新盖一些院落,新上一些设施,新修一些道路,等等,为了强调感观效果,脱离农村实际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强制要求农民翻新墙院、栽花种草、整修村屯道路,重视改善外观形象,而忽视改善农民生活的需要,形成一批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二是试点成效以集中投入为前提,试点经验难以推广。凡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地区,都不仅是经济基础比较好的乡村,而且,省、市、县、乡四级党政组织都集中财力予以投入和保障,对一些重大问题予以政策的特殊支持,依靠这些投入和政策支持建立起诸如“小康村”等新农村典型,不能也不可能全面推广,因而,失去了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典型带动意义。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既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以上种种问题的出现决非偶然,既有农村长期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也有随着新农村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它实际也表明了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在新农村试点的建设出现一些问题也在所难免,但需要我们去发现、分析和总结,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对策,以利于后一步全面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

1、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存在误区。当前的试点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干部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国家拨点钱修水库、建公路、修房屋,搞点基础设施建设就完事。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一是急于求成。某些村脱离本村实际,对制定规划、解决问题、完善措施等研究不够,重建设、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仿佛新农村建设已经建成。二是“一刀切”。在建设过程中,村干部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更没有尊重群众意愿,选择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在资金拮据的情况下,如本来村里基础设施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水源的保证问题,但还是坚持“四通四改”没有结合本村实际。三是忽视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改善。四是想办法要钱。为争项目、争资金,“哪里简单抓哪里”,“哪里领导重视就搞哪里。”

2、统筹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的规划滞后。从试点村的建设情况看,村庄的

规划落后,有的村庄没有规划。即便有些村庄已经编制了规划,但缺乏科学性、前瞻性。如新修的路只能行人,不能走车。从目前的基础设施规划方面看,是一个村一个规划,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不仅使得本来不足的资金分散,缺乏整体效应,而且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最终造成浪费。实事求是的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农业规模效益战略的逐步实施,“今天的建设成绩可能成为明天发展的障碍。”

3、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不明显。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一方面由于农民的整体素质,加上多年来农民分散经营,合作组织发展滞后,村民成为无组织的群体之一,目前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下来的老人、妇女较多,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守住自己承包的土地,这些人很难担负起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重任;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没有尊重农民意愿情况。导致村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是政府的事情、村干部的事情,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更有甚者,对建设成果不对自己“胃口”或多少影响自己方便的,竟然恶意破坏。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是党中央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的形势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重要举措的集成,也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农村建设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建设过程,不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关键是要充分组织这些问题,重要的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新农村建设要科学规划,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新农村建设要科学规划,没有科学规划坚决不建设,不求短效,注重千载,要充分保护环境,合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有限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新农村建设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在广大农村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发展经济的载体,尽可能保持农村原生态,不要过多发展污染大的工业企业,要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使广大农民在享受经济发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感受到精神生活的快乐。我们的领导不要过于强调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性,欲速则不达。新农村要将道路交通网、供排水网、电力输

送网、信息传输网、新型能源等科学实施;要将民主管理深入人心,要资金和技术的大量投入,道路漫长而遥远。所谓好事多谋,切忌将农村变成新的城市,要保护农村原生态环境。

2、建立依靠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机制

新农村目标要求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艰苦奋斗的努力来完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从现实情况看,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20字”目标要求,不是几句空洞口号,而是饱含着具体实在的内容,是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于一体的渗透各方面的综合建设。无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都需要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不可能是农民群众的自发行为,而直接组织领导的责任,必然是由“一线堡垒”和一线党员来承担。然而近年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是要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各地党组织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体制、新任务的要求,在基层党建工作的思想观念、组织设置、队伍建设、工作制度、领导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从而有效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要打破过去以自然村建立党组织的传统做法,围绕产业发展和新型经济组织发展建立党组织;通过组建党群共富产业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经纪人与中介组织作用;实施党员“创业富民”工程和对无职无位党员设岗定责,为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新作用创设有效载体,彻底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信息不灵不敢富、新技能不懂不会富、实力单薄不能富”的“三不”问题。被誉为“天大第一村”的华西村、“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南街村、“京郊首富”韩村河等明星村的实践充分证明,“农村发展快,全靠党员带”。这些村普遍有“三个好”:有一个好“班长”,有一个好“战斗堡垒”,有一支好党员队伍。他们的经

验昭示:党员强化责任意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新农村建设才有可靠的组织保证。

3、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扶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

新农村建设的最大的瓶颈制约就是资金不足,村级组织集体经济薄弱,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全部取消以后,原有的农村收费项目被取消,而新的收入来源———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维持村级正常运转和村干部误工补贴都不够,根本就拿不出钱来兴办村级公益事业了。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要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和人居环境,还要升级软环境,如科学化的管理、良好的民风习俗等方面的培养。而这一切,都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作支撑。令人可喜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国力空前提升,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实施提供了财力上的可行性,为我们国家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准备了最充分的物质基础。为此,就必须要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的结业式上指出,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今年,要做到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高于上年。特别是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这是一个重大的政策思路。目前,土地出让收入在地方政府可用财力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有些县、市土地出让金收入已经占到财政收入的35%左右,有的高达一半以上。有些县、市财政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60—70%来自出让土地的收入。“以地生财”已成为地方政府增加财力、筹集城镇建设资金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借鉴吸收世界上多数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政策融资来解决资金不足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来自各方面的投资主体创造良好的和完善的投资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

4、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民受益的长效激励机制

三农问题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增收缓慢。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关键是要确保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长期受益,从而激励他们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建设自己的幸福家园。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处理好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系,防止和及时纠正忽视发展农业生产的倾向,它的中心任务就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它的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全面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此,一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收入得到更快的提高。二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的社会福利。三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民主决策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江西省赣州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初始阶段,一些农民一听说要投入资金,又认为政府在搞政绩工程,积极性不是很高。但当地政府本着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原则,不急躁冒进,不搞强迫命令,先从解决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困难入手,派出大批新农村建设指导组下到乡村免费为村庄和农户搞规划,然后选定示范点以典型引路,农民从中得到了切实的利益,他们由最初的不理解到等待观望再到积极参与,最后水到渠成。由此说明了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这一基本着力点,尊重农民意愿,积极引导农民,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各种要素资源重新整合的过程。新农村的建设总要面临各种障碍和难题,尤其是在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方面均相对落后的农村更是一项艰巨任务,资金障碍、技术障碍、人才障碍等的发生理应在预料之中。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在资金、政策、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也需要主题农民的积极参与。

推社会主义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注意尊重弄明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反对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这就是要求我们在规划工作中要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走出新农村建设的种种误区,大力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卫兴华,国民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

[3]光明网:http//-23k.[4]广西农业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special/list-17-[5]张绪昌、丁俊发主编.流通经济学.人民出版社,1995 [6]金盛先著,农村经济探索,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李昌平,《当今“三农”存在大忧》

[8]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等党中央国务院“三农”文件

[9]王习明,《近年来中国农民组织建设问题述评》, 《中国政治》2006年第1期.[10]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1]刘伯龙,《当代中国农村政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致 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彭道林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彭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彭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彭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另外本论文的顺利完成,也离不开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特别感谢姚宇华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离校日期已日趋临近,祝福所有的同学,年轻的伙伴们幸福,快乐!

第四篇: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但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了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务必找出这些问题,认真分析并找出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

目录

摘要·····························································I

第一章

新农村建设概述···········································1 1.1 新农村建设的概念········································1 1.2 新农村建设要求··········································1 1.3 新农村建设的实质········································1 1.4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2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2.1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3 2.2 新农村建设的对策········································4

结论·····························································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这五句话蕴涵着深刻的含义。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致富困难。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但当前农民增收中却遇到一些问题:一是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2.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农民群众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一些地方政府与基层官员过于搞政绩工程。近几年,形形色色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让人目不暇接。厕所贴瓷砖、门前建喷泉、贷款建洋房、扛着锄头进电梯……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却成为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样板,成为当地政府大力宣传的“小康村”,但地方百姓却因此背上沉重的负担和挥之不去的心病。为何一些地方官员热衷于“政绩工程”?这体现了他们的思维定式和习惯作风,因为他们凡事眼睛向上看,只对上不对下,只要你能搞出政绩,让领导看到,上级对于下级就有好感,最后就会把搞“政绩工程”的干部提拔到更高的职位上去。地方某些政府官员为了“政绩工程”,不问农民愿意不愿意,答应不答应,就逼着农民建楼房、盖别墅,让农民“旧债没还又添新债,旧愁没消又增新愁”,与其说是让农民享受“新农村”的“新生活”,倒不如说是在逼着农民苦着肠胃活遭罪。

4.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措施。一些干部没能正确地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关系,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有效措施,进而把农民群众排斥在外,完全忽视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很多县乡的新农村规划,是规划部门做出来的,农民没有说话的机会,这一切都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农民的积极性,在由政府主导的强势作用下,一些农民也忽略了自身的存在,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部分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要不要农民支持和拥护,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

5.新农村建设缺少体制保障。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开放后虽然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是向城市倾斜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对城乡的投入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1.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当前,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农收入已成为重要增长源。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建立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一要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推动全民创业快速发展。广泛宣传鼓励扶持创业的政策,大力推广农民创业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努力营造政府支持创业、社会鼓励创业、农民勇于创业的良好氛围。二要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推动劳务经济持续发展。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各地要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三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要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农业和特色农业,以比较优势增效;要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以科技创新增效;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经营机制增效;四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继续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贯彻落实,以辅导培训和政策扶持为抓手,加快培育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积极改造一批,着力提升一批,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四要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增加农民的就业岗位,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就一定能够逐步建立起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让农民的“腰包”不断鼓起来。

2.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二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3.基层领导干部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政绩观。要杜绝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绩工程”,除了要让基层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抛弃急功近利思想之外,要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望、闻、问”,了解到一些原汁原味的真实情况,千万不要被“政绩工程”迷惑了眼睛,麻醉了大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尤其当前的乡村建设规划,一要树立以农为本的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新农村建设,则应坚持以农村为本,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村庄建设要注意和城市建设相区别,体现农村的特色,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要求。要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能把典型的地域特征搞没了,把鲜明的民族特色改掉了,把优秀的文化传统弄丢了。二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由于乡镇财力状况差别,村与村之间基础各异,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做到“三个符合”,即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群众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形象工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三要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决不能搞一刀切。要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房,未规划不批建”,使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能进入积累的轨道,不再浪费。建设新农村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好事需要办实,切不要重“唱功”轻“做功”,更不能搞大干快上式的“政绩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增产增收,多予少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是砸一笔钱、速成一批典型。

4.科学引导民力。建设新农村,对于农民的积极性问题,要通过政策鼓励、示范引导等方式,激发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真正把人财物力投向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出台政策激励。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级关于加快三农发展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投资引导,鼓励农民加大农业投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农村营利性设施与社会事业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结构。二是要加强示范引导。重点抓好省、市、县、镇各级示范村的建设,捆绑有关项目资金,使示范村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路、电、供水等基础设施都有一个明显的改观。示范面要确保30%,争取达到50%以上。通过示范村的现身说法,使广大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进一步坚定信心。三是要优化村级班子。注重把致富能力强和带富能力强的农村能人选进村级班子,注重培养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干部队伍和务实型、开拓型、发展型的村级领导班子,使村级组织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领头雁”,形成在基层组织和村组党员干部带领下万千农民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的局面。

5.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保障。一是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解决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胡种胡收”的现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投入新机制,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民间投入,金融投入,工商投入为主体的农业投入新格局。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连保贷款范围。各镇争取项目资金的同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各类资本投向农业和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第五篇: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本文针对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了推进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相应对策。要完善相关立法,使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主体参与意识;高校应与农民互动耦合,助力农村法治化建设。

【关键词】 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一、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立法存在空白

(1)新农村法治建设需要法制先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开展法治事业的前提。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法治建设,是关乎完成十三五规划中再次重申全面依法治国和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重要一环。当下农村环境特别复杂,地域差别和时期的不同造成衍生出的问题各不相同,立法空白在所难免,随着法治事业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农业法》修改后,以法律、法规、规章为三位一体的涉农法律体系初见端倪,但是跟日益复杂的农村新情况、新问题相比仍然存在很多空白的地方。

(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历史背景下,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持续的变化在各地都在呈现。中国涉农法律的立法存在缺陷,例如纷繁复杂的新情况和现有的不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法律条文可操作性不强,都导致了农村的法治化困难重重。

2、农村中执法水平低下等问题突出

比如某些执法者素质低下、基层干部违规执法、基层群众监督缺失等。调查报告显示,仅25% 的基层干部熟悉常用的法律规定,比如刑事、民事、婚姻法等法律,45% 的基层干部只是一般了解,甚至还有 30% 的基层干部完全不了解。“执法缺位、执法艰难”是新农村法治中的突出问题,违规执法、随意执法、机械执法、腐败执法现象存在,导致法律权威性的丧失,面对这种现象,只有15% 基层群众会选择提出抗议或向上反映,而这15%的基层群众中只有5%的知晓如何依法维权。

3、法律知识获知渠道很少且成效不明显

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导致农村的法治教育环境很有限,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法律知识一般情况下也不会跟家里或者村里的人交流,调查问卷显示,仅 35% 的人会通过电视、印刷资料等来获取相关法律知识。在调查中,知晓具体的法律部门的仅占25%,占10%的人大致知道有涉农具体法律,在被问及是否知道法律规定的具体内容时,80% 的村民表示不知道。普法宣传活动目前已开展到了农村,诸如各类墙体标语,村委会张贴着涉农涉生育政策的标语,但调查显示,此类活动效果一般。尽管有90% 的人知道普法宣传活动,但是只有35% 的人认为,通过普法宣传了解了法律,人们的认真参与度不高。

二、新农村法治化困难重重的影响因素

1、农村的经济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诸多原因造成了东中西部的农村发展天差地别。总而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较为薄弱的经济基础就形成了不利于法治化推进的客观环境。在消息相对闭塞的落后农村,农民忙于农作物以及挣钱养家,无暇顾及这些在他们看来不能带来利益的法律知识。由于经济拮据,再加上教育资源的匮乏,农村的孩子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便不再继续求学,进一步形成了更严重的恶性循环。农村经济的落后同时造成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使得村里只有老人和小孩在留守,而受了一定教育的年轻人向往机会多的大城市,这就更加加剧了新农村法治化工作难以开展。

2、传统观念的捆绑

在农村,农民大多只认这些如“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等最朴素的“法律”。中国几千年的农耕史,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农民更加奉承前者。充满乡土性的农村,是人情世故的社会,在靠天吃饭的农民眼里法律是难以用上的。农村中长者的权威就可以对很多纠纷进行调解,人们熟知的解决办法往往是最不容易改变的,相反觉得利用正当的方式行使诉讼权力则被认为是丢脸的事情,“民永远不要斗官”以及屈服于“村霸”的观念是根深蒂固,此外,对于基层政府的行为无暇顾及,被违规侵权也是忍受着。调查数据显示,倾向于传统文化中的人群大多是 45 岁以上的农民,在青年的观念中,法治思维已经初步体现,信赖法律,他们有执法、说法、用法的迫切愿望。

三、推进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

1、完善相关立法,使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完善新农村法制体系是重中之重。面对新农村新形势新问题,要结合实际,秉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农民权益、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理念,科学高效的完成立法。全国人大、国务院、地方人大、各政府机关组织齐心协力建立健全富有科学性、适用性、层次性的涉农法制体系,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夯实基础。

2、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主体参与意识

新农村法治建设的未来牢牢的把握在农民自己手里,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法律意识,充分发挥好农民在法治建设道路上的主体推动作用。农民限于表达能力劣势,在“三农”普惠政策面前常常处于不利的境地,从维护农民的利益为主要诉求来激发农民对自由和权力的主动追求;把权力还给农民,让农民从“无奈抵抗”合法的演变为“以法抗争”;进一步完善地方民主,由行政模式转变为司法模式;随着国家屡次扩招大学生,并出台一些奖助学金优惠政策,农村里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整体素质和文化知识显著提高的高学历人才是法制建设中的高校、农村和政府的有效“粘合剂”。真正做到“经济上还利”和“政治上还权”才能有效提高农民在法制建设中的主动性参与,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农村事业全面推进。

3、高校应助力农村法治化,大学生参与农村法治化

高校在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广阔天地里理应大有作为,可以在农村进行行之有效的普法活动、利用司法思维解决农民的实际纠纷、帮助大学生村官和基层政府解决涉法??题。高校服务农村已有先例,但是绝大多数是农业种植技术指导,鲜有从法律角度思考高校服务农村的例子。应该进一步由高校主导在新农村开设“法律诊所”来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法律帮助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实践教学提供土壤。

4、高校与农民互动耦合,推动农村法制建设

新农村法治建设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也需要高等院校提供专业的法律信息支持和人才保障;高等院校可以借用新农村的广阔基地培养出更多适应于新农村建设的优秀人才。两者密切相连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农村法治化的发展和实现高校培养社会人才的目标。

四、结语

我们通过调查得出结论,法治建设要以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经济发展、政治生态良好以及文化繁荣为有序实现的目标。因此,要想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必须增强全民的法治理念和全民的主体主动性,构建完善的农民法律保障服务体系,加大立法执法的合理性。这个过程必将是困难重重,但是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实现这一目标不仅仅需要农民、高校和基层政府的互动耦合,更需要更多的组织和团体加入进来,从而为尽早完成全面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邓琦.论高校法学院系与新农村在法治建设中的耦合互动[J].理论与实践,2016(11)11-12.[2] 曹益平.论农村法制建设中的政府行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13(10)83-84.【作者简介】

刘文琦(1992-)女,山西柳林人,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农村建设与乡风文明.张元洁(1975-)女,山西太谷人,经济学硕士,山西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本文通讯作者.

下载《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马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郴州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一直以来,农业问题始终受到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增多,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十分突出的摆在了社会发展......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杨林峰 刘 峰 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后,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我们......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短缺。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新村建设的老问题。尽管中央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支农投入也大幅度增加,但是同需求相比,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仍然很小,支......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建......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包办代替一切,农民参与不进来。虽然地方政府和部门对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的积......

    当前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的精神内涵所在,加强其建设对提高居民素质,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各级政府......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