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黑河市辉区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纪实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黑河市辉区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纪实
作者: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1期
在新农村建设中,爱辉区大胆探索,重点突破、典型示范、分类推进,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投入新农村试点村建设资金8235万元,争取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847万元,先后启动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25个,区级试点村8个,完成新农村建设项目160项。
走活“三步棋”,即“整体规划”、“分类指导”、“试点示范”。通过整体规划,明确每个村发展的起点、目标和方向,找准各自的发展优势和特色,有的放矢地进行分类创建,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目前已培育出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乡村:蔬菜之乡幸福乡、芸豆之乡西峰山乡、西瓜村爱辉镇北三家子、菇村四嘉子乡大乌斯力村、黄烟村上马厂乡南窑地村、河蟹村张地营子乡张地营子、餐饮村幸福乡长发等,这些特色乡村产业的发展为全区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落实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指导员驻村挂点的方法进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还以各类职业学校为基地,开展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有效提高农民素质,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实行试点示范,每个乡镇都确定了一个乡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重点示范带动全面推进,在爱辉镇则实施整镇推进。坤站、外三道沟、二龙等省级试点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龙村泥草房改造工作实行整村推进,砖瓦化率达到100%,有力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强化“三项机制”,即强化政策扶持、帮建服务和投入机制。几年来,出台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16项,涵盖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绿化、卫生、环境整治、就学、就医等方面内容,有效地激发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全区33名处级领导包扶11个乡镇,69个区直部门包扶89个行政村和3个农村社区,领导和帮建单位深入村屯,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帮助协调解决了一大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活力。同时建立了“政府投一块、受益群众出一块、包扶单位助一块、社会各界捐一块、政策优惠一块”的投入机制,区财政资金也重点向新农村建设倾斜,仅2010年就投入专项建设资金1000万元,确保了34个项目顺利推进。
办好“三件实事”,一是打造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目前已逐步形成近郊村屯发展蔬菜和经济作物,山区村屯发展芸豆、马铃薯、优质小麦、燕麦、水飞蓟,平原村屯发展优质大豆、有机大豆的产业新格局。依托基地建设已培育和引进爱辉山珍等7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组建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麦豆、乳品、蔬菜、山产品等8条产业链。2010年,又新引进了30万吨燕麦深加工项目,还将加快推进菇精深加工、有机豆制品加工、奶牛养殖基地及乳制品加工等产业化项目,促进5万头生猪养殖加工综合体项目早日投产。二是深入实施道路畅通、康居家园、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5年来,投入资金2.6亿元,硬化通村公路668.3公里,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了100%。2009年又将维护和建设农田路工作提上日程,已自筹资金1100万元,维修农田路420公里。33个村屯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全区农民基本都吃上“放心水”。农村砖瓦化率达到81.26%。三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全区教育投入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超过了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建设了4所标准化学校,贫困生助学金、农村寄宿生交通补贴实现全覆盖,中小学危房全部消除。“六位一体”村级活动场所实现了89个行政村全覆盖,66个村建立了文化大院,32个村建成农家书屋,安装体育器材50套,乡镇文化站逐步恢复重建。农村医疗和救助体系更加完善。改扩建7所乡镇卫生院和4个乡镇计生服务站,新农合参合率实现97.1%。农村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2009年,成功列入全国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第二篇: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纪实
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纪实(绵阳梓潼县)
2012-10-26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梓潼新农村建设始终践行的总体方针。全县以“整合连片推进”的方案先发展新农村示范片,示范片建设幅员面积现已达100平方公里。
梓潼始终围绕“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民居、塑造新风貌、创建新机制、培育新农民、建好村班子”的目标,“发展为先、富民为要、生态为重、民生为本”发展理念,结合灾后重建,整合项目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全面推进产业发展,分类推进村落民居建设,配套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建立高品质农产品、生态化居住环境、和谐人文环境的新农村示范片,以片带面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好示范带、示范区、示范点,以样板工程引领新农村建设
走进梓潼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街道宽敞平整,房前屋后绿树环绕,乡风朴实文明。这样的新村,得益于梓潼县详细分析丘区县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梓潼县幅员面积1442.3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1个七曲山风景区,329个村、20个社区,总人口3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2万人,耕地面积42.48万亩(第二次土地资源普查数据为76.8万亩),林地面积92.1万亩,森林覆盖率40.1%。
做好规划,是改善农村的基石。农业人口占全县的百分之八十,该县针对各家各户制定详细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到村有蓝图、户有详规、年有方案。围绕“八个一”为基本标准(即有一个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一项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一个文明和谐的居住环境、一个通畅便捷的入户道路网络、一套安全方便的饮水设施、一套基本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一个富有活力的新型经济组织、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做好项目规划。
优先发展示范片建设,找寻适合本县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再好的规划也要用在实处,梓潼县按照“基础突破、产业支撑,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原则和“县上有亮点、乡(镇)有重点”的要求,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环境整治、农民素质提升等重点工作,坚持规划优先与保持原貌相结合,坚持服务城市与以城带乡相结合,坚持政府引导与村为主体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坚持政策配套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典型引路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整合部门力量,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综合考虑梓潼县基础设施、区位优势、产业现状等因素,将文昌、长卿、东石、石牛、宏仁、豢龙等6个乡(镇)的26个行政村,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即梓潼县文昌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突出区域特色,以产业发展为引擎,全力打造新农村
只有产业优化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产业带民富。梓潼县打破乡(镇)、村、组行政区划,重点以山脉、流域及骨干交通道路为界线,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集中连片发展的思路,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广先进技术,积极开展土地流转,狠抓招商引资,在畜禽养殖、水稻制种、花生海椒、蔬菜水果、工业原料林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生态、循环、观光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引进和培育了一批骨干龙头 1
企业,发展壮大了一批农村专合组织,引导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与基地农户构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利益兜底、收益分成等更加紧密的一体化生产经营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强化品牌意识,努力推出一批名、特、优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使农民充分享受到了发展成果,热情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
该县示范村已实现了“八个有”目标,即有稳定的增收项目、有美观适用的住房、有增收致富的技能、有安全便利的自来水、有厨厕圈沼标准化设施、有就学就医的基本条件、有可靠的养老保障、有文明和谐的生活习俗。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做优做亮特色产业。梓潼县许州镇天宝村新农村示范片以许州天宝村、桥河村、栏杆村、迎江村为重点,辐射带动牛蹄山村、中坝村等9个村,成片发展文昌蜜柚12000亩;在宏仁乡,以成熟的果蔬基地为中心,打造新农村综合体,重点发展果蔬及高品质蛋鸡。宏仁乡金宝村新农村综合体已建成“1+6”公共服务中心4处1320平方米,集中聚居点5个308户960人,发展特色果蔬及花卉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梓潼县已累计引进绵阳科兴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9家,靓绿瓜菜等农民专合组织13个,在石牛镇雁门村、宏仁乡五星村和金宝村、东石乡油坪村建蔬菜大棚1000亩,棚架葡萄520亩,发展水(干)果2860亩,新(改、扩)建规模养殖小区(场)6个。将于2012-2016年在石牛、长卿、宏仁3个乡镇分阶段发展绵梓产业带葡萄种植5000亩。示范片内设施农业达到2470亩、蔬菜6015亩、水(干)果6390亩,出栏生猪54550头,存栏高品蛋鸡140万只,实现产值3.4亿元。
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的成功,让梓潼坚定信心,坚持“两个带动”实施“产业强县”,早日实现“中国有机农业(食品)基地”和农业“双百”(出栏优质生猪达到100万头、农业基地规模达到100万亩)目标,让新农村的生活人人称羡。
注重基础配套的要素保障,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示范片建设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梓潼县始终坚持以“水”为中心、“路”为重点,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按照项目资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有关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投入,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运用农业担保、财政贴息、民办公助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合力支持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全县共整合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沼气、交通等项目资金1.2亿元,新建道路82.9公里、沼气池1240口、渠系51.3公里,综合整治农村土地10280亩,农村饮水安全率达95%以上,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不断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
百姓安居乐业,才能实现农村人文环境的大幅度提升。“5·12”地震后,梓潼县灾后重建农村绝大部分房屋已建成楼房,全县329个村(其中:289个重建和40个扩建)均列入特殊党费援助项目。以“生态为重”为发展理念,“三打破、三提高”为原则和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的要求,结合自然环境、主导产业,引导农民改旧房建新房。并且综合考虑行政村规模、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经济实力和区域特色等因素,围绕示范片农民生产
生活需要,合理确定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的主要内容和功能,努力健全公共服务组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示范片新民居建设达9273户,占总户数92.9%。
目前,功能配套完善、设施设备齐全的梓潼县村级阵地已成为广大党员和村民活动的主阵地。宏仁乡金宝村、东石乡油坪村、石牛镇雁门村、许州镇天宝、栏杆村等村的“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稳步推进,26个新村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顺利完成,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
农村基础设施上档升级的同时,梓潼县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以治理环境卫生、容貌秩序为切入点,以公路沿线、集中居住点为重点,突出川西民居、文昌文化特色,以前庭后院布局格式,塑造农房风格风貌311户。深入开展“两建三清四改五通”活动和“美在农家、绿在农家”活动,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治理,群众积极栽种花果苗木,植树造林,美化家园,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步入农家,生态农村已然形成。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纪实
平凉市新农村建设纪实
2011年08-1
5初秋,走进平凉市灵台县西屯乡,只见一排排整齐鲜亮的红砖瓦房掩映在绿树之中,文化墙上绘制的新人新事夺人眼目,新硬化的村庄道路平整干净,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丰收的田野上绿油油的玉米与硕果累累的果树交相辉映,犹如一幅壮美的山水画,西屯乡是平凉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平凉市各县(区)新农村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众手托起新农村共建和谐家园
平凉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项目整合、财政扶持、社会帮扶、群众自筹相结合方式改变农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把农民建设住房与农村路、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同步建设,一次性地改变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农村脏乱差的环境。
灵台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实施环境整治、家园美化、文明提升“三大工程”,深入开展“清洁家园、美化乡村”活动,县乡联动,点面结合,软硬齐抓,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庄浪县坚持绿化美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栽植绿化树2.4万株。静宁县提前谋划、及早动手,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快,一些试点村已完成80%以上的工作任务。崆峒区全面启动了国道312线和平华路沿线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清理公路沿线两侧“三堆”
500多处、边沟45公里,新建文化墙1600米,设立垃圾处理点7个。崇信、华亭两县大力实施“告别窑洞”工程,年内群众将一次性率先告别土窑洞。今年,全市将新建、改造农宅4456户,铺油、硬化通村道路、村内巷道78.4公里;新增自来水入户2421户、沼气池1697座、卫生厕所1094座,新增太阳灶960户、宽带用户367户,新建、改建村部25个、学校7所、卫生所20个、文化室22个、防疫点12个、文化广场23处。
优势产业同步开发农民增产增收
平凉市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是建好农民的房子,而且把优势产业的发展紧紧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加快开发牛、果、菜等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崆峒区大寨回族乡是平凉市的贫困乡镇,2008年汶川地震波及到了这个乡,全乡有63%的农户受灾。在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工作中,乡领导班子抓住灾后重建和被崆峒区确定为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示范乡的机遇,握紧拳头、集中突破,拉开了建设新农村的序幕。全乡以整合移民搬迁、整村推进、危旧房改造等10大项目为突破口,整合资金2.48亿元,用双手托起了新大寨。与此同时,乡上引导群众发展以肉牛养殖为重点的养殖产业,近年来,全乡新建养牛暖棚700座,牛饲养量达2.5万头,年存栏达1.23万头。同时,该乡还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好、饲草和粮食作物面积大的优势,大力发展笼养鸡产业。全乡笼养鸡大户发展到了80户,饲养量达3万只,畜草种植面积累计达2.1万亩。今年以来,平凉市在精心打造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品
牌的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养牛、果品等产业,全市共建设养牛设施3.5万平方米,新植果树经济林5.3万亩,种植蔬菜10.6万亩,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6.8万亩。同时,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农资购销、产品运输、信息服务、个体工商等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并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9个。泾川县实施“果园标准化管理年”活动,完成配方施肥8万亩、果菜间作覆膜1万亩、新幼园地膜覆盖7万亩、丰产园肥水耦合覆盖沟灌1万亩、树形改优5万亩、果树复剪5万亩。崇信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建办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10处,引进韩国、定西等地客商,流转土地5100亩,全县种植蔬菜2.9万亩。灵台县、崆峒区加大蔬菜集中区建设力度,分别在中台镇西川、安国乡油坊村建成全市范围内质量标准较高的蔬菜集中区。
新农村劲吹和谐文明新风
今年以来,平凉市在农村广泛开展了“和谐五星”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文明新风,为新农村建设赋予了新内容。
农家书屋、文化墙、文化科技下乡等活动给新农村建设吹来清新的文明之风。与此同时,全市以加快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与产业开发、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达到98%以上。“五保户”供养率、特困户救助率均达到了100%。
全市还坚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力点,以增强基层组织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共建和谐”的能力为目标,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在全面完成村两委班子换届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着力打造“阳光村务”,进一步提升了村级组织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村党员干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全市还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深入推进农村社会改革,在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支农资金整合机制、农村发展融资机制、土地经营权流转、惠农政策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等方面大胆探索,较好地解决了事关农村发展、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新农村建设和谐文明之风吹遍了泾河两岸。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纪实
xx村地处姜堰市的东北部,地域面积2.82平方公里。行政区划调整时,由原x、益众、丁堡三村合并而成的现在的娄庄镇x村,全村共有25个村民小组,864户人家,总人口2907人,耕地面积2263亩。全村现有私营企业18家,个体工商户62户,XX年总产值近亿元,农民人均收入7674元,村集体年收入50万元左右。多次被表彰为“泰州市文明村”、“社会治安安全村”、“小康示范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泰州市巾帼示范基地”、“姜堰市科普文明村”、“双引工作先进村”、“姜堰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村”。x村成为近年来娄庄镇一颗升起的新星。
党的xx大以来,x村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生活实际,以创建生态、和谐的文明村为目标,坚持从“细胞”抓起,以新农村建设小康示范村、全市33个村庄整治试点村为切入点,开展了一场改变农村面貌和落后生产生活方式、创建文明新村活动。经过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人居环境、精神面貌和党群干群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实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明确目标 齐抓共管
面对当前的形势,该村两委会一班人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这一举措是为民造福的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下的拓展和延伸。为了形成全村上下一盘棋,通力合作抓建设的工作格局,该村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健全了以宣传、村庄整治、农村工作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加强领导,进一步明确了任务、落实了责任。同时,通过专栏、墙报、广播等宣传渠道,结合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即出去参观学习和请专家教授技术人员讲课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发动、着力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意义、内容和途径讲清楚,在群众中叫响“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的口号,为深入持久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与此同时,村两委会在村庄整治中注重地方特色,紧跟农民需求,分别轻重缓急,因村制宜,科学编制规划,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大拆大建,使示范点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一是按照新修编的建设规划,依托保留现有的村庄,启动新农村康居工程,配合适宜的基础设施,吸引农民将新建、翻建的农房建到规划区上,构建合理的村庄形态,前期已经在中稻栽插之前将12亩土地调整到位,并按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科学分步实施的原则,专门请无锡建筑设计院为本村描绘了康居示范村建设规划,并通过了泰州市建设部门规划论证。新区首批工程规划16幢连体别墅,一期工程已有8幢开工建设,年底交付使用。二是高起点规划,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该村规划高标准整治村中心的翟家庄河,实行河道护坡硬质化,沿河绿树林荫化,亭台楼阁休闲化,小桥流水园林化,力争建成一处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高标准农民公园,该工程计划总投资约80万元,一期工程重点是河道护坡,将河道两侧用混凝土空心砖护坡,对河坡进行整治绿化,预计11月底前完成工程任务。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规划先行,因村制宜,集中民智,调动民力,少走弯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该村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先后研究制定康居示范村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和实施计划,按照区分情况、分类指导、先易后难的原则,不搞“一刀切”,做到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不增加农民负担。规划经专家认定和村民民主讨论确定后,分步组织实施,防止“一窝蜂”现象的发生。
在建设中,该村坚持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农民群众最迫切希望解决又最能凝聚民心的“四化”建设入手,突出重点,急事先办,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一是净化出行环境。重点对原益众朱家庄村部十字路口环境进行整治,拆迁了部分农户的厨房和猪舍,打通了朱家庄的道路,对道路进行了水泥路面的铺设,改变多年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面貌,基本达到家家户户出门就是水泥路,解决群众长期出行难的问题,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称赞。二是美化道路环境。整治道路两侧的杂草和种植物,搞好村庄绿化、优化生态环境。专门请市园林绿化专家,对村庄绿化方案进行综合评审,按照“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总体要求,拿出村庄绿化方案,并按方案要求付诸实施。对村办公室至丁溪桥口水泥路面约1.5公里道路两边进行了填土,并全部栽上了小叶黄杨2万株;对沙娄路两侧近2公里路段栽植杨柳、红月李、塔柏、紫微等花木0.3万株,沿路形成错落有致、相互点缀的格局。通村道路全部设置高杆路灯60多盏,保持了四季常绿、有树有花,夜里路灯明亮,白天景色宜人。三是搞好街院净化,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把治“五乱”作为重点,把推广使用新型能源、改水、改厨、改厕和建设养殖小区作为净化农村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广泛宣传培训,积极布点示范。四是优化健身环境。为了进一步丰富村民文化、休闲娱乐健身的需要,经村两委会研究投资5万元,在村部南侧新建面积约500平方米的篮球场、健身器材集一体的综合健身场地,使村民们真真切切地享受了“现代城市生活”。在开展创建活动中,树立和增强统筹发展的观念,努力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注重建立建管并重机制,通过实施有效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确保村建一个,成一个,巩固一个。
尊重规律、求真务实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活动中该村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引导而不强求,帮助而不包办,不搞大轰大嗡,不搞强迫命令,活动的所有重要事项都由农民自主决定,所有资金使用,施工招投标以及工程质量等都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坚持尊重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根据本村特点,制定不同创建规划,突出特色,10月初已拆除临街临路破旧建筑500平方米,启动商住街建设1200平方米,目前商住街的规划、建筑图纸全部到位,预计年底前竣工交付使用;三是坚持依靠科学,为活动提供技术支持。请规划专家根据本村地形和气候特点,制定村庄总体规划方案,然后按方案组织实施,并为其提供技术咨询。四是开展以优化社会细胞,启动农民教育工程,通过建设农民科教文体活动室、图书室,组织农民体育、农村文化活动,来提高农民素质,开展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为目标的“十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评选活动,倡导学科技、建家乡、护庄园、治“五乱”、树新风活动,千方百计调动农民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全村“十星级文明户”占全村总户数的 95 %,其中典型户27户,标兵户8户。
由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是符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解决了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备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因为这一举措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创建活动中,广大农民群众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积极投身其中,使这一活动在全村得以迅速展开、深入推进。
据统计,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全村共硬化道路8公里,植树2.1万株,卫生厕所10 个,建文化活动室6个,每个村民小组都设有图书室,85%的农户住上楼房,100%的农户装上电话、有线电视、自来水,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正在形成。在试点村初步实现了道路畅通、庭院净化、村庄绿化美化,取得了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新发展。
万里长征刚才跃马起步,姜堰市x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村两委一班人清楚地认识到,和高标准、严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很大距离,他们决心继续努力,群策群力,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目标向前、向前、再向前。
第五篇:全县新农村建设纪实
全县新农村建设纪实
新农村建设
浍水河畔春潮涌
浍水河畔,翔山脚下,唐尧故地,晋国古都。
这是一个蕴含着古老与神秘的地方,这是一个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的地方,这是一个充满着激情与梦想的地方,传统与现代交融,古老与时尚并举,这个地方有一个响亮的名字——xx。
xx,这个展翅翱翔之城,舒翼腾飞之地,在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大潮中,更是一马当先地驰骋在这一爱民惠民的康庄大道上,在方圆11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奋发有为的豪迈情怀谱写了一曲美丽而又富有诗意的华彩乐章。
序言:知不足而急追
古老的先秦时代,那位在史上因“剪桐封地”而留下赫赫大名的唐叔虞,曾站在翔山之颠,看着在山之翼下一望无垠的土地,远眺滦池那一汪不老泉水,一声令下,xx的故城村就成了一个古老的都城,成了一个农业时代生产的发源地,成了一个黄土高原的渔米之乡,这是xx农业在远古时代的辉煌,这种辉煌一直传承到现代,翔山之下的马嘶牛哞声也永远地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建国57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xx农村经济是发展了,但发展的步伐还比较慢;农业生产条件是改善了,但改善的质量还不高;农民的收入是增加了,但增加的幅度还不大。多年来,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xx的决策者们绝不甘心接受这一事实,决心趁着中央新农村建设的东风,集万民之智,汇万民之力,解农村之困,解农民之苦,解农业之难。在全县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原学义代表县委掷地有声地提出:全县上下要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城市化的思路发展农村,以市民的待遇对待农民。
短短半年的时间,xx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已经初步建立,农民劳动致富的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全县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11月28日,省委副书记金银焕在视察完南寿城村的房地产开发工地后,称赞到:xx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成效显著,走出了路子,做出了示范,值得学习。
布局:运筹帷幄唐尧地
“弈棋之道,布局为先,审局者胜。”
流传着“介子推背母”传说的绵山脚下,有一个叫封比的村子,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封比村创造了无数个全县第一:建起了第一座经营小高炉、第一座上百立方的大高炉、第一座大型铸造厂、产品最早打入欧美市场……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产值的逐年增高,一二产业之间的差距也越拉越大。农民虽然富了,农村虽然好了,但农业的发展依然没有大的起色,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有没有一个好的办法,能够协调这一难题,缩短这一差距,成为村两委班子急需解决的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给困挠中的封比村带来了希望,县委书记原学义在多次调研之后,结合国家政策和封比村的实际,对这个村的发展给予了科学定位,即:农业开发,建设特色园区;工业提升,挺起制造龙头;绵山集锦,扬名华夏神州;科技创新,培育新型农民。
这只是xx新农村建设布局的一个小小缩影,这只是xx县委、县政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点滴,这也只是唐尧儿女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一个小小片段。但就是这点滴和片段,却闪现着xx县委、县政府坚持在分类指导中找寻突破口、在多方投入中夯实资金根基、在结对帮扶中实现整体带动的发展思路。
xx农村发展的现状,存在着几大硬伤。xx人将之概括为四个字:“老、低、小、散”。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够、没有一个支撑跨跃式发展的平台,是为“老”;产业技术含量低,基础设施不能够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求,是为“低”;有农产品加工企业,但企业规模小,有群岭而无高峰,是为“小”;农村与农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农业生产的各个生产单元之间联系不够,形不成集群效应,是为“散”。
怎么解决这些实际困难?怎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多地保障资金的投入?每一个难题都是一座大山,都是一个必须解决的瓶颈。xx县委、县政府没有退缩,形势的发展也不容退缩,他们在新农村建设大潮来临之前,就开始了一轮规模大、范围广、深入细致的大调研。
封比的风景区、南北绛的养殖场、里砦的农业开发区、武池的蔬菜大棚,县委书记原学义无数次地走进……
老官庄的冶炼厂、北常的农广校、南寿城的房地产开发工地、符册的沼气建设,县委副书记、代县长王天郎无数次地走进……
上韩的文化广场、浍史的奶牛养殖园区、北撖的果园、里砦中学的建设工地,原县委副书记、县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副组长刁纪普无数次地走进……
全县通村公路的现场、农贸市场建设的工地、山区的引水工程工地,政府常务副县长乔葆声无数次地走进……
…………
大调研的结果让xx的决策者们清楚了面临的困难,也使他们看到了xx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看到了xx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