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时间:2019-05-13 10:5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第一篇: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失实这一阴影却伴随着新闻事业的每一个阶段,是一个极难根除的顽症。

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在1.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受市场利益驱使,把明明没有的,但却能吸引读者的“新闻”登上报纸。例如2002年1月,某刊物刊载了一篇名为《女记者与狼共穴61天》的新闻,报道的是山西某地的一名记者因为写批评报道而遭报复,被人贩子拐卖到一个山沟里呆了61天,最后获救的经历。全国许多媒体都转用了这条新闻,该新闻后来证明是条假新闻,这一事件对媒体的信誉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2.添枝加叶,层层拔高。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宣传任务,任意虚构情节,添枝加叶,夸大细节,添油加醋。最近最引人注意的事件是张柏芝,谢霆锋离婚案件,两人从未说过离婚,却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宣称两人已离婚。

3.要件残缺,隐瞒事实。有时由于地方利益的驱使或为了报答某人的恩惠,记者和新闻单位会故意隐瞒事实给读者制造假象。

4.偷梁换柱,移花接木。记者和新闻单位为了塑造典型人物的光辉形象,把别人做的事移植到典型身上。例如有些电视台在拍摄专题经济新闻时,让一些长的漂亮的文艺员代替工人装模作样操作机器,代替农民喜迎丰收。

5.因果不符

近几年来,对新闻真实性威胁最大、危害最烈的是炒新闻。何谓炒新闻?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假乱真,以耸人听闻的新闻混淆视听。那些广告公司、公共公司为包装明星、宣传企业形象、推销商品,伙同新闻从业人员炒作假新闻时有发生。例如,2003年元月,一些媒体炒的火热的“三亚有望成为公开品尝虎肉的城市”,就属无稽之谈,有关主管部门认为,这就只是一条经过策划的假新闻,目的是提高三亚的知名度。炒新闻,失实新闻不仅损害了新闻工作者和媒体的形象,降低了媒体的威信,而且间接导致了执政党和政府的威信的下降。

记者本身职业素质不高和职业道德缺失是新闻失实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新闻工作者在职业道德方面对自己要求不严,只是为了获得个人名利,将很可能导致新闻失实。如炒新闻的背后,必有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驱动。有些是社会上的职业骗子,专门造假新闻骗稿费。更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新闻从业人员不顾职业道德,拿人“红包”搞有偿新闻。所以,制止失实新闻,不仅仅是认识上的问题,不仅仅是职业道德问题,还必须从新闻媒介内部下功夫。对于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应该如实客观地报道事实,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充分地满足人民大众获取各种真实新闻信息的需要,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整个新闻界来说,要建立防范虚假、失实新闻的长效机制,健全新闻法规,依法惩治新闻领域的腐败现象,从根本上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

第二篇:新闻真实性

新闻真实性

※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理论的基础,随考的不多,但基本概念要熟练掌握哦!真题链接: 05年辨析题:

新闻报道不能只反映事物的现象,而必须体现事物的本质与主流,片面的偶然的现象不是真实的,只有事物的本质才是真实的。

06年论述题:

结合实际论述我国新闻报道中失实现象的种类并分析其原因。09年简答:

如果新闻记者总是担心新闻失实而犯了诽谤罪,那他就不会发挥应有的新闻自由和监督政府权,甚至在恐惧中丢失自己的权利。

一、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含义

(一)含义(06简述、李P172)

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准确度。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具有两重含义的。

第一重含义:每个单篇的新闻报道必须完全符合新闻事实。就是要求单篇新闻报道做到准确。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具体要求:首先,所报道的具体事实要准确无误,五个“W”要完全真实可靠,不可虚构、捏造。其次,所涉及的概括事实也必须真实,能准确地、客观地反映被概括的事实的全貌,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第二重含义:要求每个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连续不断地新闻报道,向人们呈现一幅现实社会的真实图画,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即要求整个新闻报道做到全面的反映,能真正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

这两种真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不能割裂,也不能混同。前者为狭义真实,即单篇报道的真实;后者为广义真实,即整个新闻报道达到的真实。每一个单篇报道都达到狭义真实是新闻报道在总体上达到广义真实的前提,没有狭义真实,就没有广义真实但是,所有的单篇报道都达到了狭义真实,并不等于就做到了广义真实。仅有事实准确还不够,因为它可能是片面的,而不能给人们展示整个社会的真实画面。广义真实要求在事实准确的基础上做到全面,否则人们仍然有理由批评报道不真实。

(二)关于新闻真实性的错误认识

1、“本质真实”论 ①有人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要求的新闻真实,不能只停留在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还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新闻报道中,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有人认为,“本质真实”是无产阶级新闻报道的特色,只有用正确的政治立场报道和分析事物才能做到真正的真实;

③有人认为,为了表现“本质真实”,应该在新闻报道中舍去假象、偶然性的事实,而用真像、必然性的事实。

分析:我们不赞成“本质真实”的观点,因为“本质真实”的主张不符合新闻工作的特点,在理论上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上也被证明是无益的。

第一,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传播价值的事实迅速作出符合事实真象的报道,而不能等到对事实的本质和规律认识清楚以后再去报道。对一个事物本质的揭示,是通过对一个事物多方面的现象加以研究、分析以后才能认识到的,绝大多数的新闻报道都不可能在一个事实发生以后立即通过对多方面现象的分析而揭示其本质;同样,对事物规律的揭示,也是在一个事物经历了较为完整的发展过程以后才能完成的,如果等到事物运动完成以后再去报道,那么,新闻就将成为历史了。因此,要求一篇新闻必须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否则就是不真实的看法是不符合新闻工作的实际的。

第二,判断新闻报道是否真实的标准只能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而不是报道者所持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

第三,判断新闻报道是否真实,并不取决于所报道的事实本身是真相还是假象。因为假象也是作为一种事实而存在的,新闻报道如实地报道了这种事实,就新闻报道来讲,它仍旧是真实的。如果我们硬是要要求每个报道者在每次新闻报道时都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随时去揭露假象,否则报道便是不真实的,那实际上是在取消新闻报道。至于以偶然性还是必然性的事实去作为衡量报道是否真实的标准,则更不可取,不仅偶然性的事实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往往是具有极高新闻价值因而被大量报道的事实,如果说对这样的事实进行的报道是不真实的,更是违背了新闻工作的常识的。

第四,要求新闻报道做到“本质真实”,在实践中常为主观主义的新闻报道大开方便之门。尽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客观的,但因为“本质”是不可能用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它是人们认识的结果,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本质”带有主观色彩,常常会被人作任意的解释,致使有人会把主观需要当作本质,把符合这种主观需要的看作是“本质真实”的。

第五,“本质真实”的提法本身也是不科学的。因为任何事物只有现象才是具体可感的,而本质则是抽象的,对于本质的把握是通过对具体可感的现象加以归纳、演绎所得出的认识的结果,这种认识只存在着正确与不正确、深刻与不深刻的区别,而不存在真实与不真实的问题。鉴于把“本质真实”作为衡量一篇新闻报道是否真实的标准的主张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因此,有人又主张“本质真实”是对整个新闻报道的要求,而且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应该说,一个传播媒介在一段时期的整个新闻报道不仅可能,而且应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只要它准确地报道每一个事件,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就会自然地被揭示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说:“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被完整地揭示出来。”被完整揭示出来的全部事实当然就包含着有关这种事实的本质认识。但是,不能把揭示事物的本质当作整个新闻报道的出发点,而应该看作是真实的新闻报道的自然结果,因为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而不是相反。应以十分明确的“准确”和“全面”的概念来作为衡量新闻报道真实与否的标准,以“准确”来衡量单篇新闻报道,以“全面”来衡量整个新闻报道。“宏观真实论”

2、“合理想象”论

合理想象是指记者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没有采访到的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将其作为事实来报道。

主张合理想象论的观点认为,记者不可能对事件和人物的细节都一一采访到,写稿时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细节进行“合理”想象,并认为这种做法对新闻报道来说是合理的。

实际上,合理想象的观点是主张在新闻报道中可以用文学的虚构手法,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新闻报道特定的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是必须以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事实为依据的,而不允许以推测和想象为依据,尽管这种推测和想象从逻辑上是“合理”的。因此,“合理想象”论是违背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的错误观点。

3、“有闻必录”

“有闻必录”是早期西方新闻学中一种关于真实性的观点。

第一种:认为只要听见某人讲过或见之于某种材料的事实或者情况,新闻传播媒介就可以加以报道,至于所报道事实的真实性,报道者可以不承担责任。

第二种:认为新闻传播媒介不应该以本身的利害关系和主观因素来取舍新闻,而应该尽可能将所得到的重要的新闻如实刊登出来。

分析:如果按照第一种表述的意思,所谓“有闻必录”表面上似乎是主张新闻的真实性,但是由于对真实性无严格要求,所以容易适得其反。如果按照第二种表述的意思,所谓“有闻必录”似乎主张抛开新闻传播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立场甚至主观感受,完全按照新闻价值来报道新闻,事实上完全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可能的。

无论按照哪一种解释,对于“有闻必录”应该做出“一分为二”的分析。一方面,这种观点主张“录”必须有所“闻”,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新闻传播者利用这个口号作为揭露反动统治的掩护,发挥过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这种观点主张“有”闻“必”录,否认了新闻传播者对于新闻事实的倾向性和选择性,采取对新闻的真实性不负责任的态度,成为虚假新闻的庇护所。因此,在新闻真实性的问题上不宜提倡。

补充事例:

2003年《青年参考》的一篇关于大学生卖淫问题的报道招致激烈批评。辩护者的主要理由是,该报道是真实的,因为报道以实地采访为依据,“8%-10%”的大学女生卖淫,“25%”的大学女生做三陪等情节更是一个口述实录。其报道是有来由的并非存在捏造,该报道就无可厚非。

辨析:记者是生活的记录者,记录是记者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但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只有权利没有义务或者权利重于义务,就会完全背离维持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最基本的自然法则。对记者来说,与记录的权利是相对应的义务就是判断。毕竟生活是复杂的,记者看到的、听到的往往也是复杂的,往往可能只是表象,甚至可能是假象。这就要求记者对他所要记录的各类现象进行判断,而不是有闻必录。如果把新闻真实、新闻自由等同于“有闻必录”,必然的归宿就是把严肃的新闻降低为流言蜚语,甚至降低为造谣诽谤。该报道的记者则是客观上用笔“谋杀”大学女生的集体名誉,使她们几乎每个人都背上了难以洗刷的嫌疑和耻辱---用一个未予证实、道听途说的“8%-10%”、“25%”。

另外,这名记者根本就没有隐匿权意识,为了证明自己的报道有依据,而将新闻线索提供者的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上和盘托出,使完全无辜的新闻线索提供者不得不承担完全没有必要承担的巨大风险。其轻诺寡信、惟我中心的实用心态,其对人的权利的模式、对人的命运的漠视,已经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

诚然,新闻工作者必须固守新闻真实、新闻自由的原则,但其尤其需要固守人道的原则。以人道关怀为最基本的判断尺度,对生活的记录才会是公正的,才能建筑新闻真实、新闻自由的大厦。没有人道关怀,新闻真实、新闻自由必然要蜕变为一种绝对权力。先做人,再做记者。

(三)新闻报道真实与文学真实的区别

新闻报道和文学都以社会生活为反映对象,都要求作出真实的反映,但二者真实的含义是不一样的。首先,从反映方式上看,新闻报道是再现社会生活,因此,要求它准确、全面地把社会生活中的实情报道出来,它的报道必须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决不允许虚构和“合理想象”。而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表现。文学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是建立在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的基础上的。作家可以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通过对大量生活现象进行概括和归纳,创造出可以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具体的艺术形象。

其次,从人们对二者真实的要求看,人们要求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可靠。这种要求是和人们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目的直接相关联的。人们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目的,就在于要了解环境变化,消除或者减少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并根据对环境变化的认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如果新闻报道不可靠,则会增加人们的不确定性,而导致人们行为的失误。因此,人们是从实用的、直接的功利目的的角度来要求新闻报道的。而人们对文学的要求则是真实可信。

第三,从二者力求达到的真实的高度看,新闻报道要求达到的是生活的真实,只要它对生活的反映是准确、全面的,它所报道的是与生活的情景完全相符合的,它就达到了真实的要求。而文学则要求达到艺术的真实,它不必和生活中的情景完全相符。

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一)真实是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品质(李卓均P181)

人类社会新闻现象的产生,是基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论是人类初期的新闻活动,还是我们今天的新闻活动,都是为了了解环境的变化,以使人们能够在环境中有效的生活。不管人们对新闻如何定义,都无一例外地强调新闻或者新闻报道的基本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新闻报道报道客观存在的事实,以满足人们了解环境变化的需要,这是新闻活动的最主要任务和最根本的特点,也是新闻活动,乃至新闻事业所以产生、发展的基础。新闻报道如果不能真实地报道客观存在的事实,便无法使人真实地了解环境,而不了解环境,人们就无法在环境中有效地生存,这样,新闻报道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了。真实地进行报道是新闻报道赖以存在的基础,新闻报道的其它诸种功能和作用,如引导舆论的作用,宣传教育的作用,知识和娱乐的作用,等等,全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二)新闻传播事业必须真实的原因(蔡156)

首先,从新闻与事实的关系来看,新闻是新闻传播媒介传播的有关新近发生的事实信息。在事实和新闻之间,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本源的东西,是起决定作用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是对事实的反映。因此,新闻必须真实地报道客观事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其次,从人的认识过程来看,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是主动的、不断深入的。因此,新闻传播事业不仅要真实地反映实际,而且要能动地指导实际;不仅要反映事物的个别方面,而且要反映事物的总体;不仅要反映此事物,还有反映其与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就使得事实与新闻之间出现了复杂的联系,也使得新闻真实性问题呈现出多种层面。

再次,从新闻传播媒介与受众的关系来看,受众了解和接受新闻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外界的新情况,以求得生存和发展。新闻传播事业的优势在于能够大量地、迅速地、及时地满足受众对于信息的各个方面的需求。如果新闻传播的是虚假信息,必然会失去对媒介的信任,媒介的公信力下降。

(三)坚持新闻真实性的极端重要性(李良荣P230)

我国新闻事业之所以要特别强调新闻的真实性,是出于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崇高责任感。

1、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2、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宣传报道才会有力量,人民才会跟着党走。

3、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切实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党和人民心连心。

4、只有坚持真实,才能是我们的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们的尊敬和信任。

5、只有坚持真实,才能“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国际氛围。

三、新闻真实是相对的

(一)新闻真实受到各种自然制约(陈力丹P64)

1、新闻只能选取很少的事实加以报道,因而媒体呈现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

传媒并非人们所说的,是一面反映世界的镜子,按照世界本来的多样性反映社会现实。(新闻报道不是太阳,不可能普照大地,把一切都照亮,让人们把一切都看清;它只可能成为探照灯,照亮世界的最新变化和人们最关心的事情。)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传媒报道的新闻只能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一些事实因为被媒体关注而得到放大,另一些事实则因为没有被媒体关注而销声匿迹。“媒介世界”和“现实世界”并不等同。我们在很大程度上生活在媒介世界里。例如,各类盛大的体育赛事的报道。

2、新闻工作面临的基本矛盾:具体事件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因而,具体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

显然,在所有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新闻真实具有共同的特点:事实本身在发展,人们对这个事实的认识也在发展,人们对事实认识到什么程度,新闻才可能真实到什么程度。例如,某空难的报道,细节上一开始的死亡人数和事故原因都只是估计,与后来的真正的结果有所处入,然而,几乎没有人会指责这样的报道“失实”。

3、新闻是否真实还取决于接受者的认同

前面是从传媒和具体报道者的角度来说的,此条从接受者角度来看新闻真实。

我们生活中有一句话“信不信由你”,真实的效果是通过传受之间的关系来完成的,传受双方彼此信任,受方就会认为是真实的,否则相反。在新闻报道中也有这样的情况,你的观点跟我的对立,你报道的事实我总会认为不够真实。或媒介本身的公信力不高,受众对其报道的新闻也持怀疑态度,认为其不太可信。例如,2003年4月1日,网络媒体首先报道了张国荣自杀一事,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怀疑它的真实性。

4、选择事实时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真实性难以被完全确认

作为对新闻的价值判断,新闻真实受一定文化、价值观、制度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作为主导信息系统运行的传媒,其本身处于特定的社会大系统内,必然会受其他系统的影响。1958年的“浮夸风”。在新闻实践中,这是一种由特定的制度性指导思想带来的体制性失实,反映了新闻真实在价值判断上的相对性。同时,新闻传播是一种选择的艺术,在无限事实和有限梁道的矛盾中,选择是一种必然。要选择,就要有一定的标准,而标准的形成是历史的、文化的、利益等的诸因素交杂的产物。

5、传播符合表达意思的有限,使得新闻接受者对真实的理解也会发生差异

(二)新闻真实性原则与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是由传播者来构建的,同时传播活动是双向的,它是以受众为存在的基本前提,所以拟态环境也需要受众的解读。传者一方面要考虑选择什么事件作为新闻报道,另一方面要考虑用什么方法、什么时间报道,这直接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更关系到受众对信息的解读:若受众对拟态环境的解读和自然环境最大程度的相似,则认为此新闻具有“真实性”;若与自然环境有较大偏差,则对真实性产生怀疑。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因素:

新闻真实是相对的,非纯客观的。真实性常常受记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会因记者的阅历、文化素质、思维方式等而使信息得到不同取舍和解读,使其与客观真实有所出入,这赋予了新闻一定的内涵和精神,因此实际中,新闻真实不仅取决于事件真实存在与否,也取决于传播方法,即对拟态环境的构建。

四、新闻失实的表现、原因和对策(蔡162)(06论述;联系看“新闻道德”)

(一)新闻失实的表现

新闻失实,又叫假新闻,从广义上说是指新闻传播者和新闻传播媒介由于不能正确的反映客观现实世界的真实面目,而造成的对客观现实世界的虚假反映。从狭义上说,是指某一篇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情况。

新闻失实可分为故意失实和非故意失实两种类型。所谓故意失实,是指由于新闻工作者的思想品质低劣,或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凭空捏造事实或歪曲事实,制造假新闻。这是新闻失实中影响最为恶劣、后果最为严重的一种。所谓非故意事实,是指由于新闻工作者作风马虎、知识水平不高或工作经验不足(新闻和文学的区别)而造成的虚假新闻。

新闻失实的表现大致有以下六种情况:

1、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2、添枝加叶,层层拔高。其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事其人,但出于需要而往往拔高或贬低。例如,对先进人物的报道,批评报道中写的坏人坏事。

3、移花接木,偷梁换柱。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往往把过去的事实和现在的事实相混淆,或者把众人的事实和某个人的事实相混淆,把彼人和此人的事实相混淆。

4、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5、不懂装懂,因果不符。

6、装神弄鬼,自欺欺人。

(二)新闻失实的原因

造成报道失实的原因是复杂的,并不仅仅在于新闻工作者的观念、素质、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更有着深刻的社会的、政治的原因。

1、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和路线上的错误,会导致大面积、长时间的失实。体制失实。

由于我们的新闻事业是作为党的喉舌的,它必须无条件地不仅在思想路线上服从党的领导,而且在组织上也要绝对保证服从党的领导。党的是关键。若党的正确可引导、监督新闻事业进行真实的报道,但错误就相应的有失实报道。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是1958年的浮夸和“文革”中的造谣。

2、党风不正,个别领导人利益新闻报道为自己谋利。

3、有些新闻单位违背职业道德,不讲社会责任经济效益高于社会效益。

4、新闻工作者思想上存在着某些错误的认识。其一,认为凡是新闻都是宣传。

其二,思想方法上有片面性。一方面使我们看问题往往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能证明自己观点的那个方面,而有意无意的忽视了事物的全部,造成报道失实;另一方面,片面性也导致看问题的绝对化而造成失实。

其三,搞合理想象。

5、新闻工作制度和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中存在的问题影响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在许多新闻单位里,都以稿件的采用数作为评定奖金、提升工资和职称的主要衡量标准,这就很容易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滋生“上稿第一”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使得一些人只求上稿,而不惜弄虚作假。加之新闻单位审查制度又不严格。

(三)新闻失实的对策

对这种顽症,我们要从法律规范、工作制度、思想教育、舆论监督诸方面实施坚持不懈的综合治理,方有可能得以彻底根治。

首先,建立和健全保证新闻报道真实的法律规范,以保护坚持真理、坚持真实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对造成新闻报道严重失实的有关人员要处以重罚,必要时要予以法律制裁。对提供假材料、假报道的人,要追究法律责任。

其次,新闻单位应加强工作责任制,对可能造成失实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凡有失实报道,均应毫不掩饰地在原版、原位臵及时更正,并真实说明失实的原因,诚恳地作出自我批评。

再次,新闻工作者应严格遵守新闻工作职业道德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第四,加强社会舆论对新闻机构的监督,毫不留情地揭露从事不真实报道的新闻机构,使之处于广泛的社会舆论的压力之下。

第五,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保证新闻事业能够按照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大胆负责地、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改变对新闻报道“一次完成”的老观念,提倡多采用连续报道、多方位的报道、不加评论的客观报道,通过新闻机构的有机运动,把全部事实完整地揭示出来。

各个新闻机构应自觉接受上级党组织的领导,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同时,还要加强新闻机构自身的横向监督,开展报道真实新闻、善尽社会责任的良性竞争。

更多武大新传考研资料请关注 “武大新闻传播爱好者”

第三篇:新闻真实性原则

新闻真实性原则

所有体制之下的新闻工作,都要求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这个原则很简单,基本底线,但却是在实践中最容易出问题的。

1、新闻要真实基本要求是什么。

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前面讨论过新闻选择、把关是由人、传者来做的,他的特点:社会的人组织的人,都有不同的认识理解价值取向,但都会强调自己的新闻是唯一真实的。

复杂性体现在:一是新闻真实要看所报道的事件与其它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要从事实的全部去选择报道内容,而不是主题先行,带着固定的观点到现实中找符合自己需要的例子。这是我们现在一些记者、媒体最习惯做的事情。找符合自己观点的事例,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可以同时找到完全相左的事实。房地产发展,住房条件改善与否。单独地孤立地看人看事的话,带着主题去选 择事实,找***一心为民的例子,肯定能找到,同样,找严重违纪的例子也不会少。必须把一件事放在其发生的具体环境中,了解这件事与相关的人与事之间的关系,即使一时无法完全掌握,也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否则极可能失真、失实。

这就是大家经常所说的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或单个真实与整体真实之别。每篇新闻真实,连续不断的报道共同反映出的某一事件某一时期社会的真实状态。大家能看得出,宏观真实或整体真实不容易:不能瞒报漏报,正面负面要平衡等,有难度。

真实性原则体现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复杂性再一个还有真实与真相。与上面刚讲的相关,真相是隐藏在事实背后的,新闻背后的新闻。事物的本来面貌是什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事件的发生,经过,结果,可是真相隐蔽在事件背后,错综复杂,扑朔迷离。报道真实的新闻要素经得起核实的新闻不容易,揭示事情的真相更难,有许多事件需要经过艰苦漫长的调查才能揭示真相,水门事件两位记者历时三年揭示出来。有许多事 件最终真相成谜。“离我们最近的是真实,离我们最远的是真相。”正因为如此,记者更要努力再努力。真相是更高级别的真实,就如客观性一样,是一个目标,我们所能做到的是向其无限靠近。

柴静问易中天:于丹所讲的孔子是真实的孔子吗?

易中天反问柴静:新闻要讲真实,你说什么是真实?

柴静回答:真实是无底洞那个底。王辉:《瞬间与无限:新闻的两种理解方式》(《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3期。)他认为,“在新闻采写中,记者经由主观努力,能够获取许多瞬间局部状态的确凿事实,但对那种包括全部无阻可能性的总体确凿情形,尽管它的确存在着却永远无法得到。因此,既可以从新闻生产角度,理解瞬间的确凿真实,也可以从文化反思角度,看到符号呈现方式外的多种信息,追寻无限的真实。建议保持开明的真实观,认识到在通往真实的路上,必然有诸多不同的历史文化因素、现实政治因素的渗入,不必一律从理想境界 来横加指责。因为同一确凿事实可能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广开言路才能达到真实。”

2、新闻失实的表现是什么。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添枝加叶,层层拔高(先进典型报道中,总觉得不像,天使化,艺术照。)。要件残缺,隐瞒事实(对某工厂报道,利润如何,安置下岗工人多少,但重要的事实,这家工厂对当造成严重污染,对农田,对当地居民健康。没有任何反映。)因果不符(成就报道经常因此失实:是走转改的功劳,是三个代表的功劳,是三项学习的功劳,是转方式调结构的结果。)

原因:新闻失实有故意性失实和非故意性失实之别:纸陷包子。有偿新闻。业务能力不过关,采访不细,获得的原始材料是不真实的。选择时注意新闻源(三种途径)。编辑把关不严,没认真核对等等。

“毛阿敏八成不来”请同学讨论。如何避免。

三八博客门事件 讨论事实选择的框架、偏向、有色眼镜。

2008年?三月八日那天,两个很受欢迎的中国媒体人博客——《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王晓峰的“按摩乳”和中国博客圈中的著名娱乐记者袁蕾的“奶猪”,突然变成空白页,上面只能看到一行字:“因为众所周知不可抗拒的原因,本博客暂时关闭。” 上述所指的“众所周知的原因”其实只是“三八国际妇女节”,两位男性博客作者用这种另类方式“庆祝”一下这一节日。不曾想,一位路透社记者却把这本来极富幽默色彩的事情和中国正在紧张进行中的两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位记者获悉此事后,随即便向全世界发布了新闻报道:中国两个言辞大胆的博客“按摩乳”和“奶猪”被政府下令关闭,这是中国在控制整肃互联网的新一轮行动,尤其目前两会期间。于是,西方各大新闻媒体如BBC、“美国之音”等,也都一窝蜂地跟进报道。这次西方媒体摆了一个大乌龙。

技术手段上来讲,摄像图片越来越容易 造假。同样在伊拉克战争中,服务于《洛杉矶时报》,一位有着二十几年从业经验的摄像记者布莱恩·沃尔斯基因图片造假被开除。他为了“使照片更为生动”,将一张英国士兵的照片和一张伊拉克巴士拉市外平民人群的照片合并后作了处理,伪造出一张英国士兵用步枪指向平民的照片,这样不仅使他自己被报社解职,名誉扫地,也使报社名声受损。

有同学认为无关紧要,适当的修饰是必要的。

2011年1月21日至22日,“维护新闻真实性 增强媒体公信力”高峰论坛暨“十大假新闻”评选十周年研讨会在上海举行。2011年5月,见证《新闻记者》编辑部开展新闻打假十年心路历程的《拷问传媒公信力——新闻打假十年实录》一书问世。此书汇集了《新闻记者》从2001年至2010年“十大假新闻”原文,以及每年评选之后的各种反应;并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特聘资深教授童兵领衔的学者对《新闻记者》“十大假新闻”的十年评选做出分析报告,从理论 上学术上做出梳理概括;还从历史与现实的纵横交错中对虚假新闻的“前世今生”做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在理论上对新闻真实性原则做了全面阐述。海量的假新闻。“示众”“标杆” 效应。

还有一种更隐蔽,更容易被忽视、被原谅的造假。

需要警惕合理想象。是指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真实来报道。用想象来写作是文学创作方法,不能用在新闻上,否则新闻就完全可以凭主观想象来写了,哪还有真实性可言?

案例黄继光的通讯1953年,其中的心理活动描写(后面坑道里营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行为在鼓舞着他),新闻界大讨论,无法采访到,最后共识。

为救家里一头猪,夫妻命丧沼气池 时报贵阳消息:据《贵州都市报》报道,一对夫妇为了救掉落在沼气池中的猪,结果双双被淹死在沼气池中。这是6月7日上午发生在贵州天柱县凤城镇八甲村的惨剧。

据介绍,7日9时许,天柱县八甲村杨某家的一头猪掉入了沼气池中,杨某见状搬来梯子欲下池救援,不料,梯子被折断,杨某掉入深达2米左右的沼气池中。情急中,杨某紧急呼救,妻子闻讯赶来,伸手奋力拉住杨某,但此举不但救不了杨某,反而把她也搭了进去了。夫妻俩一边奋力自救,一边朝池外呼救,但是无济于事。

9日10时许,有村民到杨某家办事,发现他们家的门开着,关在圈里的猪饿得嗷嗷直叫,该村民觉得奇怪,四处寻找,最后发现杨某夫妇被淹死在了沼气池中。

陈力丹在课堂上举过一个例子:

郑板桥十岁时,有一天和私塾先生出去玩,在一河边看到一少女尸体仰面朝天,头发散乱,在漩涡中打转。老师随口吟诗一首: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然后叹道可怜可怜。郑说不对,您怎么知道正好十六呢?又怎么知道是风 吹落下去的呢?您又是在哪里看到她的三魂七魄的呢?应该这样: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关于西方媒体新闻传播实践中新闻自由、真实性原则、新闻侵权等关涉新闻职业道德的问题,我国民众习惯性赞美,国内媒体习惯性批判。

需要注意的是:

西方新闻传播业界遭受的信任危机,早有19世纪末的黄色新闻潮,后有不同阶段层出不穷的假新闻,如美伊战争期间《纽约时报》记者布莱尔“拯救女兵林奇系列报道”造假,近有2011年《世界新闻报》窃听门、2012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因性丑闻、失实报道再陷危机。

我们习惯把揭露出来的这些传媒界的坏事当作西方新闻自由虚伪的证据,(人民网2011年8月3日《从“窃听门”看西方新闻自由的虚伪性》)。确实,自由公平正义会让位于政治诉求、市场规律,但同样 大家能够看到的是一次次陷入危机,却总是能够通过稳妥地处理危机事件,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新闻道德自律体系。美国新闻界在批评黄色新闻潮中,确立“客观报道原则”“社会责任论”,实践中设有新闻公平人制度(媒体聘请道德监察员)、也有类似欧洲的新闻评议会。这些坏事往往是同行或行业自律组织、媒体自身揭发出来的,(窃听门由《卫报》首先揭发)勇于正视错误,自我修复能力较强:2003年5月11日,《纽约时报》在当日头版发表长达7000多字的内部调查报告,承认刚离职的“名记”布莱尔在过去7个月里,数十次领先并抄袭新闻。随后报纸执行主编雷恩斯和编辑主任博伊德辞职,半年后,该报聘请了首位新闻公平人。

而且有坚定的信念:制度不存在根本问题,具体行为、方式需要规范。还有一个与真实性原则有关的现象需要注意:

媒体策划的活动、事件、议程。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媒的客观功能。理论最早提出的传媒工作环境是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发现,在特定区域内,不同传媒、不同记者、编辑会根据自己对事实的选择标准采写和编排新闻,其中总会有一些是大家不约而同认为重要的,报道的时候被安排在报纸的首要位置或广电新闻节目的前几条,那么结果就是在一段具体的时间内,通过统计可以列出若干传媒共同认可的排名前几位的新闻即议程。这一结果是新闻自由条件下多数传媒和传媒人不约而同选择和相对共同关注的综合结果。对于个体传媒人、媒体,在选择、报道新闻时不可避免会有主观因素,但就某特定区域、某特定时间段内众多传媒报道带来的传媒议程的排序而言,则是每家媒体或每个传媒人都很难直接控制的客观传播效果。

媒体主动设置议程?

一家媒体、某个记者,就某件事主动设置议程,会如何?所有大众传媒均按照某要求、某基调主动设置议程,而不考虑所设 的议程是否是真实的事实,是否有新闻价值,把受众的各项权利置于何地?

第四篇:浅谈新闻的真实性

浅谈新闻的真实性

摘要: 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新闻传播的功能是通过新闻事实去把握世界及人类生活的本质,所以,新闻写作必须客观真实,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信守的基本原则。真实性是新闻最本质的规定性,它是新闻独特力量和高贵品质的主要源泉,体现着新闻的基本特征、性质和要求。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虚假;竞争;维护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新闻事业得以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对新闻传播事业也造成巨大冲击。在此种情形下,新闻从业者面临着严峻考验,有些采编人员经不起社会的种种诱惑,背弃了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原则,使假新闻屡屡见诸报端,不仅误导读者,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更使每一个新闻从业者蒙羞。为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都必须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以高度的责任心,着力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一、新闻真实性内容

新闻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新闻事实真实准确;另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者对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事实真实是新闻真实的首要要求,其含义有三:第一,该事实必须是真实发生或存在的,有据可查、有证可验;第二,新闻要素必须是完全真实的,即何人、何事、时间、地点、过程、直接原因、直接背景、直接后果、直接反馈、直接影响等必须确凿无误;第三,新闻整体事实的真实与新闻细节的真实是统一无悖的。新闻报道与记者采写的最高境界是反映事实本质。在尚无法达到这一境界时,至少要做到“一般真实”,即新闻必须是真正发生的、真实存在的事实或现象。不虚构、不夸大、不“移花接木”、不“张冠李戴”、不“合理想象”是维护新闻“一般真实”的最低要求。

二、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

(一)新闻真实的重要性。第一,新闻报道的写作对象是事实,而事实的基本特性是客观性。真实性的重要内容就是准确地反映这种客观性。正因为新闻是对真实情况的传播,才使其有价值,如果是虚假的,就会一文不值。第二,新闻具有多种社会作用,而社会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新闻的真实性。如果没有真实的报道,一切作用将无从谈起。第三,新闻的有效传播必须有读者的信赖,而信赖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报道的真实性。在公众心目中,对媒体至少有这样的信念:一般来说,媒体报道的是事实,因此用不着核实就可以直接相信。假如读者怀疑或者必须怀疑每一篇报道的真实性,以致每一篇报道都需要核实才能相信,那么,整个新闻传播业势必土崩

瓦解。假新闻之所以危害大,原因就是在公众的信念里,媒体报道的是事实,从而使假新闻获得了事实的力量,并以事实的力量祸害社会,其危害自然不可小视。所以说,没有真实性,事实将不成为事实,新闻也就不成为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

(二)把握新闻的真实度。新闻真实不仅包括基本事实的真实,即细节的真实,同时也包括整体的真实,即报道的事件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不是一种极个别的现象。但是,对于其中什么是细节,真实到什么程度,整体情况如何等,由于对新闻真实度的把握和认识上的偏差,就造成了失实报道。对于新闻真实度认识的偏差及对它的讨论,是现在新闻界普遍存在而又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严重问题,归结起来,这种偏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偏差一: 将真实度等同于有选择的事实。在进行报道的时候有意识地针对某些现象,有所侧重,以对事实的陈述来表达报道者的立场和观点。比如说,国际上某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报道的事实明显根据自己的立场选择。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国家利益使我们在报道的角度上可以有所斟酌,但并不等于可以用自己选择的事实去叠加出错误的结果,造成读者对形势的混乱认识。

偏差二:以偏代全,真实的现象不能反映真实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化。两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我们所要求的新闻真实,就是为了达到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新闻报道缺少一个适当的评判标准,在报道一件事件的时候,常常是一叶障目,忽视本质和主流,忽视整体。如社会上曾一度流行“下海”现象:政府官员弃官经商、大学教授投笔从商、工厂职工辞职经商„„对这些现象进行报道,首先要分清其是否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大趋势?是否多数人都准备这样做?在分清之后,再选择合理的报道量与报道方式。

偏差三:过分渲染细节的真实,造成整体报道效果的偏差。事实是新闻的本源,而新闻是对事实的反映。但这并不等于过分渲染细节的真实——尤其在揭露社会丑陋现象的报道中,这点更值得注意。揭露社会丑陋现象,将其暴露于公众,这是新闻媒介的社会作用之一,是媒介自觉履行自己的“环境守望”职责。这类报道应以揭露丑陋现象的发生原因、后果危害为主要目的,而对其过程应以概述为宜,否则,就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三、虚假新闻频出的原因

虚假新闻危害甚多,首先它是对学科的颠覆;其次是对客观事实的践踏;第三是对新闻伦理的背叛;第四是对公众信念的嘲弄。以下是对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阐述:

(一)媒体竞争激烈。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的媒体数量急剧增加,同质竞争、同城竞争更加激烈。为了争夺受众,扩大发行量,提高收视率,吸引更多的广告,几乎没有一家媒体不想抢首发新闻、抢独家新闻、抢可读性强的新闻,这给虚假新闻的出笼提供了可乘之机。出于利益驱动,一些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是为了满足某些受众的心理需要,以迎合“宁求其怪不求其真”的社会心态。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抢夺第一手独家新闻,制假者乐此不疲地去猎奇、追逐耸人听闻的消息,目的就是为了竭尽所能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攫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经济利益和沽名钓誉驱使。首先是商业化倾向侵蚀媒体。为片面追求娱乐性、轰动性,一些媒体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将一桩小事炒作成热点,或是无中生有,将并未发生过的事描述得活灵活现。另一方面,一些记者编辑为了能够获奖,提高个人地位和声誉,为晋级提升铺垫道路,想方设法修改自己的作品。例如当年“非典”时期,一对新婚伴侣走上街头的照片以及近年来社会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和《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获奖照片造假事件等,均属此类。

(三)媒体素质和行业管理缺陷。这些年,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各路媒体为了更加及时、快捷、大信息量地获取新闻,招收了大量新人扩充到新闻采编队伍中来,其中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新闻传播的各种基本操作规范,有的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常识性知识储备,当然就谈不上具有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记者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了,使得庞杂而混乱的新闻采编队伍职业道德水准整体下滑。此外,现在越来越多的编辑记者是没有编制的聘用人员,他们大多数人在现行的管理机制下承担着大量的工作任务,其收入与发稿数量直接挂钩,因而每天思考最多的是如何使出浑身解数多出稿、出重大新闻、独家报道,为了追求最大化的“轰动效应”,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从而违背了最基本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成为虚假新闻的制造者,严重危害社会和受众,损害媒体公信力。《纸馅包子》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的力量既源于事实,也源于公众的信念,虚假新闻既践踏了事实又嘲弄了公众的信念,即使能一时蒙蔽公众,最终却逃不脱公众的惩罚。每一位新闻从业者面对新形势,应保持怎样的工作作风,怎样增强政治和导向意识?如何辨别、判断来自方方面面信息的真实程度,敲定事实的细节,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呢?

第一,要保证新闻来源是真实的。每一位记者写报道都不能凭空捏造,应特别注重新闻的来源,而且需要明确新闻来源是真实可信的。所以,记者在选取新闻来源时要坚守新闻核实原则,不能为了追求时效性而不顾新闻的真实性,新闻时效性与新闻真实性之间没有可比性,要从源头上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杜绝虚假新闻。

第二,搞好调查研究,报道中的各个要素必须真实,避免言过其实。调查研究是记者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也是获取事实真相的法宝。搞好调查研究需要“四到”:脚到、眼到、耳到、心到。要客观公正,不夸大、不掩盖事实。新闻报道的5W和1个H必须真实,写作要认真,语言要准确,表述要确切,用词要恰当。

第三,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和新闻专业素养教育。新闻从业者要恪守职业道德、树立

良好的公众形象,忠诚于党,取信于民。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牢记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服务的宗旨,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多出好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第四,建立惩处和制约机制。当假新闻被揭露,除了遭到舆论的谴责外,对于造假始作俑者,一般处理办法是扣发稿酬、在媒体曝光、暂时封杀其“作品”,这样的轻微处理既不治标,也不治本。这种对虚假新闻监督和惩戒机制的缺失,其结果必将导致对教育后的效果检验和行为监督缺少相应的手段而流于形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就助长了新闻造假之风气。因此,杜绝虚假新闻,既要依赖记者和媒体的职业道德自律、新闻行业从业规范的约束,同时也需要一种他律,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法规来惩处假新闻的制造者,以此来进行强制性制约,使新闻事业走上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新闻传播者对客观事实的认识与评价正确与否,会直接反映到新闻报道中。不正确的认识与评价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或偏离事实本质的结论,新闻报道也必然不能完全体现真实性原则。因此,新闻真实要忠实地反映外部事物,做到不走样。要二是不单纯满足于反映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善于在事物的总体联系中把握事物的基本趋势和主流,做到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的真实、准确。

参考文献

[1]方延明.新闻写作教程.北京:高等学院出版社,2005.[2]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3.[3]李希光.网络记者.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

第五篇:申论宝典: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申论范文宝典: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

众所周知,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然而最近有关于记者陈永洲被捕事件引起了人们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质疑。报刊“请放人”、“再请放人”连续的头版,让不少人以为陈永洲是无辜的。随着陈永洲对自己的犯罪事实进行了供认并深刻悔罪,整个事件峰会路转,舆论哗然。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中联重科的商业信誉,给中联重科造成重大损失,是长沙警方刑拘陈永洲的理由。如何规范媒体秩序,防止出现虚假报道等行为,是陈永洲事件留给我们的思考。今后政府应该用法律手段加强对虚假报道源头的预防,培育采编人员在工作中尊重事实,遵守法律,遵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对于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一经发现,坚决取缔,铲除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的买卖市场。并依法打击虚假报道违法犯罪行为,对相关责任人实行严格问责,进一步明确新闻纪律。中公教育提供

【申论范文】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

我们生活随着信息的发展与传播速度的提升,不断面临假新闻的侵扰。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不同媒体上。对于社会和受众,这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这是致命的毒瘤。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可以说,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有很多优秀的新闻记者为新闻的真实,不惜付出一切甚至牺牲生命。中公教育提供

但是,在新闻事业蓬勃、健康发展的同时,一些虚假新闻也出现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不但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性在今天之所以越来越突出,是因为与过去相比,今天的信息传播速度、范围、影响力等都有了相当大的不同。比如,在互联网出现以前,一个小报的假新闻一般只能影响到它有限的读者。但这条假新闻如果被转载在网上,再连续转载,其影响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必须坚决杜绝虚假新闻,确保新闻宣传导向正确。

一是树立正确的新闻真实观,加强新闻从业者的道德修养。新闻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报实情、讲实话,不弄虚作假,不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力求全面看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真实性。采写和发表新闻要客观公正,不得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利用自己掌握的舆论工具发泄私愤,或作不公正的报道。广大新闻从业人员要从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立场出发,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修养,提高坚持真实性原则的自觉性。中公教育提供

二是增强法制观念,防止新闻侵权。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导致虚假新闻出现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的情况很多,危害性也很大。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应当增强法制观念,掌握好“法”与“非法”的界限,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尊重法人和公民的各种合法权益,防止在新闻报道中出现违反法律、法规和侵权、毁誉现象,对那些确实由于新闻报道失实造成侵权、毁誉及其他恶劣影响的,有关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应当主动承担责任,同时承认错误、做出更正。

三是进一步加强制度管理。除了新闻媒介内部自身要加强制度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构筑牢固坚实的“防假堤坝”外,有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力度,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新闻监管工作的新路子,对虚假新闻、对虚假新闻记者严肃查处。同时社会各界也要加强对新闻界、新闻从业人员的监督,及时揭露虚假新闻的骗局,及时揭穿虚假新闻记者的嘴脸,形成虚假新闻人人喊打的合力,营造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

下载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word格式文档
下载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第一节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真实性: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 一、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一)确有其事(二)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

    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目录  摘要和引言 ………………………………………………………………………… 2 第一章 新闻写作真实性的含义 ………………………………………………………… 3 (一)事实......

    电影《欲盖弥彰》读后感(有关新闻真实性)

    莫让新闻入“染缸” “The more one tries to cover up, the better-known it will become.”这是“欲盖弥彰”的英文解释,透过这个句子,仿佛可以想象,一个做贼心虚的人用尽全......

    浅谈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范文)

    浅谈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 在新闻学原理的小组展示课上,我们选取了近期的热点事件——“八毛门”进行了分析研究。一个出生仅2天的婴儿无法正常排便,疑为先天性巨结肠。深圳市儿......

    新闻策划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新闻策划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当今社会,媒体竞争激烈,信息空前丰富。面对日益膨胀的媒体和信息,在人们的时间、精力都很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消除不确定性,也就是发掘传播为人......

    1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第一讲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也是整个新闻报道的原则。 ●在新闻写作中坚持真实性原则,对记者来说,是第一位的要求。学习新闻写作要从这个起点开始......

    新闻工作者要重视真实性原则

    新闻工作者要重视真实性原则 才子城相关毕业论文这样描述:邵飘萍十分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凡事必力求事实真相”。无论是在做记者期间还是在主持报纸期间,始终以“探究事实不欺......

    2009年第一期版报 期刊导读 新闻真实性

    大众传媒相当发达的今天,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十分巨大。以至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很大程度依赖于媒体(特别是媒体的新闻资讯)带来的间接的整体经验,这种间接经验是媒体将客观世界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