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闻主持人的内在素质
浅谈新闻主持人的内在素质
2007-09-12 08:51
【摘要】新闻主持人是新闻节目中较为固定的出场传播者。就其素质而言,新闻主持人是新闻传播者群体中最具“速度和冲刺力”、最引人注目的新闻明星。新闻主持人的素质分为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外在素质主要指他们的外貌、声音、个性等,内在素质作为本篇文章讨论的重点,包括记者的素质,领袖的素质和人的品质。敏锐的观察力,出色的报道能力,丰富的知识储备与实践经验都是一名出色的记者所具备的,也是一名优秀的新闻主持人所追求的。新闻主持人的领袖素质主要体现在把握全局、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上。做任何事情的前提都是要做好一个人,做新闻主持人也要首先做人。新闻主持人的人品主要体现在人格魅力与团队精神上。【关键词】出场传播者内在素质记者的素质领袖的素质 人的品质
电影诞生以后培养一个电影明星群体,广播诞生以后有培养了一个广播明星群体,电视诞生以后,电视明星群体又随之出现了。随着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新闻主持人群体迅速崛起。半个多世纪以来,新闻主持人在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什么是新闻主持人呢?新闻主持人是新闻节目中较为固定的出场传播者。就其素质而言,新闻主持人是新闻传播者群体中最具“速度和冲刺力”、最引人注目的新闻明星;就其所承担的工作而言,新闻主持人负责新闻传播的最后一环,即直接向观众或听众传播新闻与信息;就出场频率而言,新闻主持人是广播电视机构出场频率最高、相对固定的传播者。[1]
既然新闻节目主持人担当着如此重要的角色,那么新闻主持人应具有何种素质才能使他所承载的角色赢得受众的尊敬和喜爱呢?
英国独立电视新闻主编奈杰尔·戴克曾经指出明星记者是独立电视新闻品牌的主要标志之一。他说:“近几年,《10点新闻》已经形成一种制度,就是尽可能让我们最有能力、最有经验的记者上节目,并且保证他们在报道中出镜时都有很好的形象。事实证明,观众喜欢这种方式……”[2] 从戴克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他强调的主持人的素质,即有能力、有经验、好形象。
曾经为克朗凯特接班人的CBS新闻部经理威廉·伦纳德认为,新闻主持人应该具备四个重要的条件:
第一,主持人必须能在电视上传播消息,胜任播音和写作工作,而且要长相顺眼。第二,具备在幕后作为记者的能力。你有什么样的新闻判断力?你是怎样的记者?你怎样有效地领导你的编辑部—如果让你领导的话。你能嗅觉到条新闻吗?你能察觉到一些将会成为新闻的东西吗?
第三,在危机时刻,当你做现场报道时,当你遭到严厉抨击时—总统竞选、两党大会、航天飞机发射以及在你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突发事件,如总统遇刺—在这种情情形之下,你能有理智地做报道吗?
第四,我认为不如前三条重要,但也值得注意:主持人的人品。对观众来说,主持人毕竟是代表CBS新闻部和CBS本身报告新闻的。他作为一个人,不是在电视上,人品如何?[3]
我们将戴克与伦纳德的观点综合归纳,得出这样的结论:新闻主持人的内在素质可以描述为:作为记者的素质,作为领袖的素质和作为人的品质。而形象与个性作为出场者的形象属于主持人的外在素质。
一、新闻主持人作为记者的素质
新闻记者是新闻的发现者、采集者、加工者,记者的前期采访是新闻稿件的源泉。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应该懂得辨别新闻的价值,懂得如何搞清事实,懂得如何有效的传播。敏锐的观察力,出色的报道能力,丰富的知识储备与实践经验都是一名出色的记者所具备的,而这些素质也应该是一名优秀的新闻主持人所追求的。敏锐的观察力要求新闻主持人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新闻节目主持人必须走出去,投身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观察、了解、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从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再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去挖掘新闻事件的意义。CBS著名编导唐·休伊特在谈到新闻主持人应该具备的素质时说,一个优秀的报告员必须兼有两种能力,一个是能够发现新事物,一个是能够通俗易懂地把发现的新事物传达给别人。有价值的新闻往往是寓于看似平淡的事情甚至是藏在现象的背后,这就要看主持人的观察能力是否敏锐。
明星新闻主持人除了具有一般的新闻素质外,往往都有引人注目的报道特长,这使他们真正从记者群里脱颖而出,使他们在担任新闻主持人后又成为某一方面报道的权威。曾担任CBS《晚间新闻》主持人,《60分钟》节目主持人的丹·拉瑟以现场即席报道著称,在长达30多年的广播电视记者生涯中,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做过多次高水平的现场报道。迈克·华莱士开创了美国电视硬性采访派的采访风格。他习惯在采访前进行非常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准备大量问题。1986年,华莱士在北京中南海采访邓小平,成为第一个电视采访邓小平的西方记者。2000年他来到中国再度采访中国最高层领导—时任总书记江泽民。
新闻主持人对新闻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对新闻部里全局发展的宏观把握能力来自长时间的多方面的新闻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新闻主持人要成为“杂家”,方汉奇说:“新闻是门边缘学科,它和任何学科都能搭上关系。”一个优秀的新闻主持人知识要广博,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广泛涉猎,博采众长。有广博的知识做后盾,才能形成敏锐的观察和思辨能力,有独到见地,有精辟的议论分析,才能触类旁通、旁征博引,增加节目内容的信息量和厚重感。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是一个优秀的新闻主持人所必备的。方宏进进入电视界先后在北京电视台《18分钟经济·社会》任编导、主持人,在中央电视台《观察思考》任记者、编导。白岩松在1993年进入《东方时空》之前,在《中国广播报》做编辑、记者。敬一丹在主持《东方时空》之前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部主持《经济半小时》,1993年创办并主持《一丹话题》栏目。水均益认为自己在国际题材中的自信来源于在新华社做记者的经历。
二、新闻主持人作为领袖的素质
主持人的领袖素质主要体现在把握全局的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
应变能力是指人们应付偶发事件的能力。它是一个人智慧、机智、性格、心理因素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好的应变能力指主持人面对突如其来情况变化,能够保持冷静。只有保持冷静的头脑,才能找到应对的办法,使节目利进行。新闻主持人应变能力主要表现在对突发事件及时采访报道的能力。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及时根据其新闻价值的大小迅速做出反应;对采访对象说出的意想不到的话或提出的难题的应对;对采访对象的背景状况,反应敏锐,信手拈来,随机应变的糅合到采访中。
新闻主持人是否应该具有组织管理能力与主持人所担负的职责直接相关。在主持人只做“出场传播者”的情形下,主持人是否是一个组织管理者并不重要。但是,在其既是出场传播者又是制片人或是主编的情形下,这种组织管理者的素质就是其要必备的了。这种素质美国的新闻主持人具备的比较多,他们通常是新问部的决策人、定调人,被视为精神支柱。如华莱士、丹·拉瑟、克朗凯特都是这种精神领袖。在我国,大多数新闻主持人还属于前一种情形,有些节目已经开始尝试主持人兼主编或制片人的制度,并取得了成功,如《东方时空》前主持人方宏进,现已成为了上海东方卫视的总策划,《东方夜新闻》评论员,《看东方》节目总策划人。
三、新闻主持人作为人的品质
做任何事情的前提都是要做好一个人,新闻主持人也不例外。新闻主持人的影响力往往等同于他的人格魅力。敬一丹对小人物的关注让观众体会到她的善良、爱心与同情心。白岩松走近“东方之子”的心灵世界让观众感悟到他发掘美好人性的执著与对人心的理解。
新闻主持人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荧屏内外形象的一致性。如果主持人呼吁仁义道德,自己在生活中却不仁不义,那他的权威感、信任感只会荡然无存。方宏进认为个人不应该有社会新闻、花边新闻可作观众的谈资,认为这些也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而影响到信息的传递。实际上,后果可能比分散注意力更严重的多,比如损害了观众对主持人的尊敬度和信任度。沸沸扬扬的“饶赵案”就是一例。德高望重的著名主持人赵忠祥被牵扯进打人、性丑闻事件,无论是真是假,都让观众对他的人品产生了质疑。主持人的人格魅力还来源于高尚的思想境界和真诚坦荡的流露。一个人的真诚坦荡往往在举手投足、言谈说笑之间流露出来。真实性原则是新闻主持人得以存在的基础。除了新闻事件的真实以外,新闻主持人表达手段的自然也是真实,是主持人本身的形象在受众中树立可信性、权威性的基本点。对此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组的李修平深有体会,她说:“真实的内容必须以主持人的情感真实作依托。……主持人要以自己的情感真实,引发受众真实的情感,沟通受众与节目、受众与主持人心灵的交流,获得受众的信赖。”
团队精神是一种合作精神。新闻主持人的合作精神可以看出他的心胸和气魄,可以看出他为人的宽容与大度。丹·拉瑟与马德争夺《晚间新闻》主持人位置以拉瑟胜利而告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在为人方面的差异。马德性情暴躁,爱和同事争吵。CBS前总经理阿瑟·泰勒认为应该选择拉瑟而不是马德,就因为马德为人高傲,难以接近。而拉瑟是个平易近人的人,他不知疲倦地拼命工作,并给自己立下一条规定:只要有事情发生,随时可以打电话到他家中,不论白天和黑夜。
综上所述,作为“出场传播者”的新闻主持人应当是具有极强记者素质与人格魅力的顶尖报道者和杰出领导人。
【注释】
[1]饶立华、杨钢元、钟新,《电子媒介新闻教程—广播与电视》[M],343-34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金·高登,《英国电视新闻:个性化,主播及新包装》[J],载《电视评论大趋势,面向新世纪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234页,北京,工人出版社,1999。
[3]赵淑萍编译,《新闻权威与个人魅力:美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成功之路》
[M],126页,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参考书目】
①饶立华、杨钢元、钟新,《电子新闻媒介教程—广播与电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②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修订版)[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一月版。
③施天权,《广播电视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版。
④杂志《新闻传播》,黑龙江日报印务中心,2002年第1期,第5期,第10期。
⑤杨军、黄炎春,《说说主持人的文化积淀》[J],载于2002年第5期《新闻传播》。
第二篇:加强内在素质提升领导能力
增强内在素质提升领导能力
——谈纪检监察干部的“五要五不要”
在市委党校和市纪委监察局的精心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本次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佛山市纪检监察领导干部业务知识研修班的学习。这次培训安排周密、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先后学习了当前腐败案件特点、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海外廉政建设新趋向、腐败心理分析等十多个专题,聆听了全国知名专家、学者高层次、高水平、高角度的讲解,并面对面地与其进行交流、探讨,让我受益匪浅。学习中,我对领导干部如何强化学习、拓展视野、加强内在素质、提升领导能力感触良深。此次心得体会,我结合长期从事干部人事工作的实践,就领导干部加强内在素质,提升领导能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加强领导干部内在素质,提升领导干部行政能力,是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重点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注重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做好民族工作等方面的能力。这是新时期党对领导干部的标准和要求,也是新时期培养干部的目 1
标和方向。对于最基层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我认为,要增强内在素质,提升领导能力,主要在于做到“五要五不要”:
一、要大局意识,不要各行其是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纪检监察干部在工作、生活等方面要承受更多、更重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更要在纪检监察系统内部营造团结一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宽松环境,让大家开心工作、快乐生活。我们要时刻注意以大局为重,正确处理好全面和局部、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以宽阔的胸怀待人处事,做到容人、容事。第一,要立足于大局考虑问题。在贯彻上级和领导的决策时,不阴奉阳违,更不各行其是。第二,要提高配合能力,处理好部门和部门之间、上级和下级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做到到位而不越位、补位而不缺位、服从而不盲从,相互配合、和谐默契。三是要淡泊名利,不为个人利益斤斤计较。要正确地评估自己,当没有得到组织或领导的了解、认识、认可时,要有耐心、恒心和信心,做总会发光的金子。
二、要善于创新,不要因循守旧
创新是民族壮大、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如果我们墨守成规,按照过去的老办法、老经验解决这些新问题,无疑是逆水行舟。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提高科学谋划的能力,善于创新、敢于创新。
特别是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佛山,更要有一种开拓创新的意识和理念,进一步提高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我们要坚持思想观念、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以及工作作风上的与时俱进,不断研究纪检监察工作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规律,不断探索新路子、总结新经验、形成新认识。纪检监察干部在平时工作中,要有新的工作思路,善于发现新问题、捕捉新信息、掌握新动态、提出新方法,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性,摒弃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的思想,在工作中正确分析纪检监察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不断拓展工作新途径。
三、要拓展视野,不要坐井观天
一个地区、一项工作的落后,关键是人思想观念的落后;人思想观念的落后,关键在于缺乏学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纪委机关和派驻机构的领导干部中,40%来自部队、25%来自各机关事业单位、20%来自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这些同志,真正在基层工作过的很少,对群众工作的认识更缺乏。多年来,市纪委机关之间、纪委和其他行业之间的干部极少交流轮岗,绝大部分纪检监察干部长期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导致出现了作风疲沓、不思进取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从整体上改变干部不思作为的萎靡状态,创造干部干
事业谋发展的整体氛围。一是营造学习的氛围。班子领导带头学习,通过学习,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对复杂局面和环境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科学的判断;通过学习,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激活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拓展学习的形式。在注重学习效果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干部学习,如办班培训、跟班培训、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和鼓励自学等。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三是要搭建学习与实践交融的平台。要把纪检监察干部放到基层去锻炼,特别是到条件艰苦、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的地方工作,让群众来培养干部,用实践来淬炼干部,增长纪检监察干部的才干,促使他们积累经验,提高真本领。
四、要谨言慎行,不要狂妄自大
我发现,由于在封闭的环境时间较长,一些纪检监察干部固步自封、坐井观天,甚至出现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的不良苗头。因为纪检监察干部身处特殊的部门和岗位,平时的言行举止都在公众视野中,所以更要做到慎其言谨其行,时刻以纪检监察干部的要求约束自己。要加强党性锻炼,保持良好的作风和德行,求真务实,终守善道,做到“常修为官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弃非份之想,常省自身之过”,正正派派做人,扎扎实实做事,清清白白从政。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注意该讲的话大胆讲,不该讲的话一
句不漏,做到“不乱表态、不乱许诺、不乱讲话”。要切实管好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腿,管好自己的亲属,管好自己身边的人。
五、要抓大放小,不要事必躬亲
我始终认为,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领导水平,是我们目前需要重点加强的能力之一。到纪委工作以来,我发现,虽然这里的领导职数比例很大(处级干部占干部总数的40%以上),但实际意义上,这个单位是典型的“兵多将少帅缺”。平时的工作中,上到各级领导、下到科员,大家天天在繁杂的公务中忙忙碌碌。一些领导对工作抓得很细,真正筹谋大局,研究整体工作思路的时间极少,难以发挥属下的才干,更打击了属下的工作积极性。在部门中,“领导在干,下属在看,还有些人在捣乱”的现象时有出现。这些现象,一方面反映了纪检监察工作的繁重和纪检监察工作人员的不足,另一方面也确实反映了纪检监察领导干部领导能力较弱的问题,反映了不少纪检监察领导干部缺乏统筹指挥意识和能力、不懂得用人之道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注重培养领导干部的统筹指挥意识,认识、区分管理与领导的内涵,促使纪检监察干部不但要提高实际管理能力,而且要提高领导的能力;要促使纪检监察干部在工作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不要固执己见;要促使纪检监察干部懂得统筹指挥、团结协作、提高共事能力的重要性,掌握善于用人的意识和
技巧。同时,作为管理层,更要善于发现、发掘、培养和使用具有领导者气质和能力的干部。
第三篇:主持人素质
政治素质
主持人必须首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准,党的喉舌,国家的政治导向。精神素质
(1)高尚的道德情感;(2)完美的人格;(3)较强的应变能力;(4)良好的气质;
(5)良好的心理素质。
业务素质
(1)深厚的知识底蕴“腹有诗书语自华”,要做到广,博,精,深.。
(2)良好的语言素养:
A.语言要纯,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B.优美的音色,宽广的音域.。
C.较强的口语能力:语言流利、有较强的表现力/穿透力/感染力、简洁、明了、生动、耐听.。(3)主持人应具备一定的临场应变和即兴发挥能力.(4)策划和组织能力;有主意,能出点子;整个节目制作和操控能力。
(5)主持人应具备个性鲜明的主持风格。
节目主持人风格的塑造
1.节目主持人应全方位参与节目构思节目主持人要参与到节目构思中来,和编导一起完成节目的创造。节目主持人对录播中的各种细节要进行深入地了解,因为细节往往最能打动人,最能让人产生共鸣。主持人只要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才能在后期的串场中运用自如。那么,广播主持人应如何参与节目构思呢?第一,要为节目创意出点子;第二,要给节目建立结构;第三,要接触到听众嘉宾;第四,在节目表现形式上加以创新。广播节目主持人只有了解节目内容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明确自己在节目中的位置和任务,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2.应培养节目主持人个性化的写作在国外,广播节目主持人的串场、提问稿,几乎都是由主持人自己完成的,他们认为主持人要朝着个性化写作的方向发展。以英国为例子,他们曾对英国广播公司BBC主持人的写作进行了一次评估,几乎各个栏目的主持人写作水平都非常优秀。而在中国,这一点就显得不足。因此,广播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要深入生活,提高写作水平,个人特点和技巧才会较好地发挥出来,使广播节目主持人与节目融为一体。
3.节目主持人应具有独特的气质一个有个性的节目主持人必须拥有独特的气质,因为广播节目主持人在直播间里的每一句话,都有千万只耳朵在听。一个主持人要想成为有个性的明星级主持人,除了具备合格标准的基本条件外。还需要达到以下要求:第一,要有开拓、探索的创造力。第二,广播节目主持人要得到听众的信赖。必须具有综合经验、临阵不乱、发挥自如。总之,广播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灵敏的应变能力和个性魅力,才能使节目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第四篇:浅谈民生新闻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文库
浅谈民生新闻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摘要]我国的民生新闻从其诞生到成为各类媒体的宠儿,前后不到十几年时间,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其他的新闻类型,俨然成为时下最流行的新闻种类。而民生新闻的主持人也是凭借良好的节目载体和亲民的电视形象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电视明星。主持好一档民生新闻栏目需要有着多方面的素质积累,本文试从目前国内的三位主持人来做分析,浅谈民生新闻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关键词]民生新闻;主持人;素质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当下的民生新闻并不是一种成熟且具有独立新闻品质的新新闻央视,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体制话语向商业化与和大众话语妥协与共谋的产物。2002年元旦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开播可以看作是电视民生新闻的诞生,两年后在全国各地已经形成燎原之势。从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到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从吉林电视台《守望都市》的扩版到海南电视台《直播海南》的筹办,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因此有些学者把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称为“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①那么,作为这类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应该具备一些什么样的素质呢?
一、孟非:民生新闻,本色主持
一个省台非上星城市频道的新闻直播节目,创造了不可思议的收视率和年广告收入1.008亿的神话;一个光头戴眼镜的非专业主持人,吸引了众多观众和业界的目光,这就是《南京零距离》和它的主持人孟非。孟非和我们不一样,他所学的并不是播音主持专业,他上的是南京师范大学成人高考中文系专科的函授班,而且在他称为《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之前,他的际遇的颇为坎坷。但是,正因为这些坎坷的际遇,也让他明白了老百姓真正想从新闻中看到什么内容。在《零距离》开播之前,孟非去了江苏台面试,他面对领导平静地讲述了自己多次
打工的艰难经历,尤其是关于打工者的生命、尊严与价值的问题。并且胸有成竹地提出了自己做“平民化主持人”的崭新设想。正是由于他放下了主持人所谓的架子,给民众的也是一种平头老百姓的感觉。这才造就了“城市平民的代言人”,造就了《零距离》。
《南京零距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独特的运作方式,特别是在足够空间中主持人展现出来的个性化主持与评论。孟非说自己在主持节目中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在遵守新闻规律和宣传纪律的前提下,可以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表述新闻,在主持中是否评论、怎样评论也可以自己选择。《南京零距离》中有一个“读报”的板块,“读报”本来是最不符合电视特征的节目形式,却成为节目中最受欢迎的内容,选择什么报纸,读哪条新闻,都是由主持人来确定,这其中个性化的评论起到了最大的作用,孟非说“‘民生新闻’的内容决定了我评论的姿态和方式”。孟非喜欢一句话式的评论,“哪怕一个眼神、一个表情,甚至是沉默也是一种态度”,“一半观众可以说出来的话可以不说,要选择更有价值的声音、更有价值的评论,关键是了解观众想听到的是什么”。平民节目,当然要求主持人有平民特色;不一定长得帅,关键是要有底层生活的阅历,说百姓关心的话题„„通过孟非对自己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怎样体现作为党的喉舌的价值?那就是更好的为人民鼓与呼!
一个合适的主持人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在一个个性化的节目里一定是“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孟非曾经说过自己作为民生新闻主持人的体会:“他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简单的发言人和播音机器,他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能与观众一起共鸣。他不是权威和专家,在节目中也有出错的时候,观众也会批评他,对于节目中的错误及时向公众道个歉,对提出错误的人表示一个感谢,丝毫不会影响他的形象,反而让他更真实,更有亲和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生活中,由于常常针砭时弊,揭发丑恶,孟非也遭到恐吓,可是他不在乎。他保持着多年来的作息习惯:上班乘公共汽车;平时自己亲自上街买菜;不时还找人拉拉家常„„这些,后来都成了他的台词和思想的来源。不得不说,这样的民生新闻主持人,才是真正的和“民”打成了一片。
也许,孟非带给我们的不是什么独创的全新新闻理念和在主持中高超的驾驭技巧,而是使新闻还原生活的一种真实,是让新闻回归民间的一种亲切。因为这样的新闻随时让我们被打动,这样的孟非随时让我们喜欢。
二、马斌:激情洋溢,快言快语
《马斌读报》是央视二套《第一时间》中的一个版块,相比于《零距离》孟非的冷静与睿智,《第一时间》的马斌则是多了一份激情和火辣。第一次看到这
个节目的时候也是眼前一亮。央视居然有这么激情四射的主持人在做民生新闻?而且胆子这么大,好多其他主持人不敢说的他都说?于是,“胆子大”成为了我对马斌的第一印象。
可是后来,当我仔细看了几期以后,我又发现,其实马斌不是张开嘴来什么都说,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一带而过。后来又看了几期以后,我才知道,其实马斌也算得上是那种能针砭时弊的主持人,而且方法恰到好处。有一次,他在节目中说一位北大的毕业生“不学无术”,其实只是当时说道那个地方,话带话带出来了。但是马上引起个别观众的反感。对此,马斌也是及时的在之后的节目中为广大观众道了歉,对于这一点,我还是比较佩服的。民生新闻主持人,能在节目中拉下所谓的主持人架子向观众道歉,我觉得光凭这一点,马斌就能够独当一面。
曾经有人问过马斌:“每天,报纸上的信息都有很多,你是怎样把报纸内容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观点的?”对此,马斌答:我本身是学播音的,播音是语言学的一种,文字语言和有神语言有相对同异性,我们首先要研究各家的报纸,我们要做准备工作,用我们的标准选择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我们的标准要是有意思有意义,意思就是强调趣味性,意义就是强调我们需要有公众的判断,有媒体的态度,比如今天早上关于成都铁路局的价格的新闻,马上临近春运了老百姓都关心的问题,有的媒体说好,有的媒体说不好,在选择当中,我们用主观和客观表达我们本身的态度,这就显得有意义。还有一点,在个别片段里面,尤其在周末的时候,我们会传达一种心知惊艳,我们所强调的就是给大家一种心的知识,心的,我们强调情节化、故事化、人物化,这些都玩了第三层面工作才是我的有声语言。
还有人这样问过马斌:“你就以自己现在的风格这样继续播下去吗?会不会有所突破和改变?”对此,马斌也是淡然答之:“一个新栏目至少十年生存的时间,因为电视有家庭性,一个主持人已经‘坐’到人家客厅里,你才能是成功的,当然我很不幸往往‘坐’在人家的我是活着卫生间里。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特别希望能做的时间很长很长新的想法新的突破应该是一种微调,随着时间的递进,大家的口味,些许渐变微调,具体怎么样,我不能做所谓的预测。的确是累,但我从小很期望有一天我能做这样的一份工作,我觉得我很幸福的,而且我现在做的工作是我喜欢干的,这点累也值得。而我现在需要面对的是,客服自己的浮躁,因为做这个职业是很容易浮躁和浅薄的。我一直在和自己的浮躁、惯性、逐渐的激情作斗争。实际上还是自我突破的问题。”
马斌其实就是这样一个人,自己的节目,热情洋溢,敢想敢说,专业领域,又非常谦和,永不止步。民生新闻这一块,他也具备良好的素质。
三.钟山:“荧屏怒汉”、“咆哮炮塔”
两年前的夏天,正是中国酒驾猖獗的时候,在那个时候,无意间,我认识了钱江台《钱江九点半》的主持人钟山。当我看到那一期节目的时候,我真是的感到无比的震惊!为什么会有主持人这样播报民生新闻?没错,钟山的确就这样做了。他用自己怒不可遏的声音甚至是歇斯底里的情绪来报道了当时那起酒驾肇事事件。言语中充斥这“混蛋”、“畜生”这类词语。我被深深的震惊了。我没想到,一档民生新闻节目还可以如此炮制。主持人在播音台前对社会的一些阴暗面破口大骂。这个场面,对于我们这些科班出身的大学生是想都不敢想的。
一般而言,在观众眼里,大多数主持人都是正襟危坐地侃侃而谈,因为话筒在手和聚光灯在前都代表的是一种公众话语权的表达,都需要他们(她们)时刻慎重行使这种权力,保持在自己做节目中不卑不亢的得体形象。而钟山这样个人感情非常张扬的,初初一看无疑是专业大忌。不过在大部分受众看来,无论电视工作者专业素质多么重要,其对弱势群体窘境的义愤比前者更加重要。争议再多,只要心里谨记“导向金不换”,导向没问题主持风格另类也大胆用之。而短短一年时间,《九点半》和钟山就有了如此热度,跟,《九点半》身处新媒体时代、钱江频道贯彻“潮”的精神是连接在一起的。当前,互联网正日益成为社会信息的“集散地”、热点议题的“放大器”,电视新闻栏目如何抢占新媒体阵地,在舆论引导新格局中赢得主动权是非常迫切的课题。
在网上,曾经有网友这样评论钟山:“钟山大哥主持的九点半栏目看了后,就会给人一种痛快的感觉,如今这个社会会为百姓说真话的越来越少,而言辞如此犀利的言论,尤其是在大众媒体上敢如此直言的则是凤毛麟角。”“看了几次钟山非常道的开炮、开骂!开始也挺激动,好象是为人们说出了一点什么,但看了几期觉得也是大同小异,其立足点无非就是痛骂富人、官员!”
其实我觉得,每个民生新闻主持人,只要他站得住脚。那么,就必然有他抓住观众心理需求的一方面。不管是孟非的冷静睿智、马斌的激情火辣,还是钟山的破口大骂,都有其必然性,虽然我不支持后者的破口大骂,但是,我觉得他们都是成功且优秀的民生新闻主持人,都具备民生新闻主持人应有的素质。最后引用一句孟非的话:“作为一个“民生新闻”主持人应该是真诚的、公正的,具有人文情怀的,懂得辨证法的,还有点幽默感的人。以民为本也不能一味迎合大众对新闻的心理需求,孟非认为评论切忌矫枉过正,不要把自己扮成为民请命的新闻侠客、屏幕英雄,新闻要保护弱者,更要维护公正;在批评行报道中要避免新闻的“话语霸权”,多批评普遍的现象和体制,少批评具体的单位和个人,多提问题,少下结论。”
参考文献
[1]景志刚《存在与确认:如何概括我们的新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十一期,第35页
[2]吴郁等,《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48页
[3]毕一鸣,《“让民做主”还是“为民做主”?》,原载《当代传播》2007年第3期,第14页
[4]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本,第165页
[5][美]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第134页
[6]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第227页
第五篇: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内在关系(范文)
摘 要: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和通讯员,为从事新闻传播而进行的采集和分析新闻事实材料的特殊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传播的首要环节,直接决定新闻传播的成败。而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结果和归宿,是信息传播产生效应的最终体现,二者是唯物辩证的关系。
关键词:信息传播;新闻采访;新闻写作
在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新闻采访者(主体)从信息(客体)的产生到传播,将经过多个环节的加工和整理才能完成。其中,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是重点环节,探索二者的关系是笔者研究的重点。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定义 1.1 新闻采访的定义及其特点
新闻采访是采访者对客体事物的认识过程,是采访者运用自己的新闻观点、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通过亲自观察、倾听,经过思索而做出分析判断的过程。新闻采访要求采访者具有新闻敏感、应变能力和采访技巧,即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敏锐地发现新闻,在稍纵即逝的机遇中迅速地捕捉新闻,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巧妙地挖掘新闻。由于新闻广泛的传播性,干预了人们的生活,因而新闻采访必须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也只有新闻采访的实践性,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1.2 新闻写作的定义及其特点
所谓新闻写作,就是以新闻采访为前提,对新闻信息进行后期整理加工,向社会大众客观真实的反映正在发生且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过程,具有客观事实、广泛传播、新闻价值的特征。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内在关系
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采访是新闻写作必经的“第一道工序”。离开了采访,新闻写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新闻写作的深度和广度。俗话说,“七分采,三分写”,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知道,“采”多于“写”。只有新闻记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才能收集到丰富生动、题材新颖的新闻题材,才能为后期的写作提供素材。有了前期采访的准备,后期的精心加工和认真思索组稿,才会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供受众共享。二者的关系是唯物辩证,相互作用的关系。2.1 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
唯物主义认为,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因此,只是在材料丰富的基础上,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记者如果下乡采访时马马虎虎,回到单位写稿时才发现有的材料没有采访,就想当然乱写一通,闭门造车。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新闻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最基本的原则。不仅没有客观正确的反映新闻事实,更没有很好的达到传播效果。
比如,就在2014年央视报道了广东东莞黄毒猖獗的新闻,记者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乔妆成嫖客进入各大酒店暗访,拍摄到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充分论证了该地黄毒严重的事实。新闻报道后,引起地方和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扫黄浪潮,净化了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试想,如果没有央视记者的乔装暗访,就没有这篇好题材新闻报道,就不会让政府引起重视。
2.2 新闻采访制约新闻写作方式
由于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在某种程度上,写作受制约前期采访的深入与否,题材收集是否全面。记得有个同事在采访当地公安消防大队在一个山洞解救被困老人时,由于救援时间长、道路崎岖、路途遥远,随行采访的记者缺乏吃苦精神和新闻敏感,采访中只是随意拍摄了消防战士救援的一些前期准备工作就回单位。当编辑修改稿件时,发现该新闻题材新颖,可以充分展现驻地官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一根本宗旨时,需要记者提供一些消防战士不畏艰难,全力以赴救援被困老人的一些细节。由于记者不在现场,没有捕捉到这些感人情节,最终这篇只能以资讯(短消息)的方式进行报道,导致新闻报道方式单
一、内容粗浅,没有到达很好的传播效益。
有的资深记者,在采访类似时间新闻时,会以观察为主的视觉新闻或现场特写,或以访谈为主的专访,多角度、多层面、多形式的进行报道,把新闻事件中涌现的感人事迹展现得淋漓尽致,对受众的冲击力较强。不仅满足了受众对事件信息量的需求,提高了报道效果和品位,也在社会弘扬了中华民族团结向上,敢于奉献的良好风气。
2.3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相互产生影响
从新闻实践看,采访实际上是写作的第一道工序,不做任何采访就关起门来写稿,那就是不懂得记者的起码常识。在采访中,记者必须用脑子读生活这本书,用脑子“写”新闻稿。例如,有的记者不仅在采访中想到在写作中要用哪些事例,怎样结构,用什么样的标题,而且把主要的用词都想到了,到写作时,胸有成竹水到渠成。有的急稿,记者没等起完草稿就挂电话发稿,就是因为在采访中已经有了腹稿,否则他就无法“出口成章”了。
2.4 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归宿和升华
新闻采访的成果只有通过新闻写作传播开去,才能真正实现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