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论文格式及文献格式

时间:2019-05-13 10:0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翻译》论文格式及文献格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翻译》论文格式及文献格式》。

第一篇:《中国翻译》论文格式及文献格式

《中国翻译》论文格式及文献格式

为规范本刊体例,与国际及国内学术期刊的出版惯例接轨,今后作者向本刊投稿请统一按照以下要求撰写。

1、本刊只受理电脑打印文稿。来稿希力求精炼,论文一般以5000-8000字为宜,长文应控制在12000字以内;书评及人物介绍等应在5000字以内为宜。4000以上的论述性文稿请附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和英文标题。

2、本刊实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度,编辑部对来稿初审后,以匿名方式转送专家审读,以决定取舍。如果需要,本刊编辑有权酌情修改来稿。

3、请在文稿前专页附上有关作者信息的内容,包括:

(1)中英文作者姓名、中英文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等。

(2)作者简介及电子信箱:主要包括姓名、性别(男性略)、单位、职称、学位以及研究方向,要求简洁,以不超过50字为宜。如有电子信箱,请在简介后附电子信箱地址。

4、文稿构成依次为:论文中文标题、中文摘要、关键词;论文英文标题、英文摘要、关键词;论文正文;注释;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以150-200字为宜,中英文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5、夹住:文内引文所据文献,应在引文后加括号注明作者姓名(英文只注姓)、出版年和引文页码。例如:(王佐良,1982:138)或(Newmark,1988:26-33)。文献详尽信息另在“参看文献”项下列出。

6、参考文献:引据或参考文献按汉语拼音或英文字母顺序列出,中文文献在前,英文文献在后,并依次排上序号[1]、[2]、[3]„„与论文内容无直接关联或未公开发表的文章或著述一律不列。

各类参考文献著录标识为:专著[M],论文集[C],期刊文章[J],从专著或编著中析出的论文[A]([C]//),学位论文[D],报纸文章[N]及其他标识不明文献[Z]。主要示例如下:

a.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外文文献用斜体)[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例:[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2]Elliott, Emory.Eds.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 [M].New York:Columbia Univ.Press, 1988.b.论文集、编著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外文文献用斜体)[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例:[1]方梦之.加强对比语言学的研究[A].杨自检,李瑞华.英汉对比研究论文[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1990.79-85.【曹按】析出文献又可如下例:

[1]方梦之.加强对比语言学的研究[C]// 杨自检,李瑞华.英汉对比研究论文.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79-85.[2]Carter, R...Is There A Literary Language? [A].Steel & Threadgold.Language Topics Vol.2.[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9.c.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外文文献用斜体)[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任选).例:[1]王东风.论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介入[J].中国翻译,1998,(5):6-9.[2] Vigil, F.& J.Oller.Rules of fossilization: a tentative model [J].Language Teaching,1976,(26):281-295.d.译著

[序号]原著者姓名.原著名(斜体)[Z].译者姓名.译著名.译著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起止页码.例:Faulkner, W.The Sound and the Fury [Z].李文俊.喧哗与骚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81-82.7、注释:确需对论文中某一特定内容进一步解释或说明的,本刊采用尾注形式,尾注序号采用圆圈数字,置于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并在正文相应位置加注上标①②③„„。对标题、作者或全文的说明,也采用尾注形式,但用“﹡”号表示。

8、请勿一稿两投并请自留底稿。本刊恕不退稿,如三个月后未收到刊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

9、本刊不受理寄至个人的稿件。

10、来稿刊登后版权归本刊所有,任何转载,须经本刊同意。

第二篇:英语专业论文关于中国翻译发展理论大纲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Theory in China

系别 年级 姓名 指导教师

i

Contents

Contents………………………………………………………………………………………i 摘要…………………………………………………………………………………………..ii Abstract………………………………………………………………………………………iii I.Introduction………………………………………………………………………...........1 II.The First Peak----Th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Classics………………………………..2 2.1 Follow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author without any embroidery………….…...3 2.2 A free translation approach to transfer the essence of the Sanskrit sutras………….4 2.3 Translation must be truthful and intelligible to the populace.............................…...5 III.The Second Peak: The Translation of Book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6 3.1 Translations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had two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7

3.2Xu Guangqi cooperated with the Italian Jesuit in translation……………………...…8 IV.The Third Peak: The Translation of Western Classics…………………………..………….9

4.1The pioneer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China………………………………………..10 4.2,“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and Elegance”………………………..………….11

V.The forth Peak Translation in China between 1919----1949……………………….…….13

5.1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is to introduce the culture of foreign counties to china...14 5.2a translation should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meaning……………………………15 VI.Conclusion……………………………………………………………………………16

References……………………………………………………………………………...17 Acknowledgements…………………………………………………………………….18

ii

Abstract

In Chinese history, four translation climaxes appeared The First Peak----Th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Classics.The Second Peak: The Translation of Book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Third Peak: The Translation of Western Classics.The forth Peak Translation in China between 1919----1949.Translation as a cultural phenomenon, it is alway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develops with practice.Key Words: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theory, translation standard

iii

iv

第三篇:中国翻译史1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Plan Teaching Contents:

1.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

2.An introduction to western countri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 中国翻译史的大致分期

1.由汉代到唐宋的上千年的佛经翻译【支谦、道安、鸠摩罗什、昙无谶、法显、谢灵运、真谛、彦琮、慧远、玄奘、不空】

2.明清交替之际的科技翻译【徐光启、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熊三拔、李之藻等】 3.清末民初的文学和科技翻译【李善兰、华蘅芳、傅兰雅、林纾、严复、梁启超等】 4.民国时期的翻译【赵元任、朱生豪、林语堂】

5.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翻译【傅雷、钱钟书、杨绛】

Lecture 1 佛经翻译 I.关于翻译的早期记载

《册府元龟·外臣部·鞮(di)译》记载,周时有越裳国“以三相胥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礼记·王制》 翻译的不同称呼:“象寄”、“象胥”、“鞮译”“舌人” 寄 send;entrust;rely on 象be like;resemble;image 译translate;interpret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

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

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知得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首译诗。

秦汉时期对“翻译官”的种种称谓: “行人”、“典客”、“大行令”、“大鸿胪”、“典乐”、“译官令”、“译官丞 ”等。

到汉朝,我国主要的外事活动是对北方的匈奴用兵,故翻译活动逐渐用“译”来统称了。

II.佛经翻译

佛教创立:公元前六至五世纪 创立地点:古印度

佛教流传:公元65年之前传入中国 我国的佛经翻译 开始: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 发展:魏晋南北朝 极盛:唐代 衰微:北宋 尾声:元代

1、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东汉桓帝末年-西晋,即公元148-316年)由东汉末年到西晋,名译家有安清、支谦、支谶、竺法护等。

2、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东晋-隋末,即公元317-617年)

名译家有南方的佛陀跋陀罗、宝云等,北方的昙无谶、鸠摩罗什等。

3、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

(唐代,即公元618-906)

为佛经翻译之大成。玄奘孤征天竺,研求佛法,历17年;回国后,19年里翻译了佛经73部,相当于25部圣经的分量

一、Buddhist Translation in the First Period

早期佛经翻译的一大特点:很多经书没有书面原本,多为合作翻译的结果。西域或天竺来的高僧口诵经文,然后由中方人员合译出经文。1.主要译者 1)安清

安清(约2世纪),又名安世高,西域安息人,禅数学者,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开始翻译佛经的西域僧人。

“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偏重直译)

安清的来华,为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来华时,佛教早已传人中国一百多年,但无经典,在那一百多年中,佛教只是被看作一种外来的神抵而崇拜。自安清译出一批佛经之后,佛教的形象为之一变,它不仅是一种被人们信奉、作为精神依托的宗教,而且还有深奥的哲理。2)支娄迦谶

支楼迦谶(约2世纪), 西域月支人,简称支谶,中国佛教史上翻译大乘经典的第一人。支谶的译经,首将“一切皆空”的思想传入中国,此为当时印度大乘佛教兴起的龙树学系的思想。

“辞质多胡音”

3)公元3世纪:支谦

支谦,又名支越,字恭明。原为月支人,故姓支。祖父东汉时率数百人来华定居。支谦生于中国,受业于支亮,亮受业于支谶,三人均闻名于世。汉献帝末年,谦避乱入吴,孙权赏识其才华,拜为博士。他通晓六种语言,博览群书,本人并非沙门,但佛理精通。《法句经序》:我国最早带有佛经译论性质的文章

法句经中与翻译有关的词句

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 粗得大趣。

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

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

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因修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则阙不传。

《法句经序》中的翻译思想:核心的问题在于提出了翻译中的文质之争 如何理解“文”和“质”? “文”与 “质” 孰重孰轻? 何谓“文”? “文”通俗地说即注重译文在译入语言中的地道, 贴切。何谓“质” ?“质”即注重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尊重被译语言原型,不随意修饰点缀译文。

文质之争在佛经词汇翻译的体现

重 “质”

重 “文”

舍利弗

秋露子

般若

涅槃

无为

浮屠

轮回

生死 文质之争:“质朴”和“文丽”两个派别之间的争论

支谦受中国文化(如老子等)的影响很大。支谦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第一个给译文加注的人。

支谦的翻译风格

“曲得圣意,辞旨文雅”,“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略。故其出经,颇从文丽”

他反对前人译经过于质朴而使义理隐晦难明,主张文质调和,畅达经意,使人易于理解,并努力把这种观点运用于实践,开创了一代新的译风,深得好评。

2.佛经翻译第一阶段的特点

1)译者:

多为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汉族佛教信徒只是起辅助作用。未得到政府支持,只有民间资助。受经费所限,所译佛经篇幅较短。2)翻译过程和结果:

(1)翻译过程:

外籍僧人背诵经书→ 口译(传言/度语)→ 笔录(笔受)→ 修饰

(2)翻译结果:

A.翻译选材无计划、无选择

B.译经不一定与原本相符,对佛教教义可能有较大的曲解。3)翻译方法:

多采用直译甚至音译法。

4)本土的哲学概念(如道家、玄学)对佛经翻译的影响:

遇到佛学的名词或概念,往往会从道家著作中寻找哲学名词或概念来比附。比如,安世高在《安般守意经》中解释说:

“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清静无为也。”

二、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东晋-隋末,即公元317-617年)

历史背景:东晋时期,偏安江左,北方为十六国。后南方渐次为宋齐梁陈,与北方的北魏、北齐、北周对峙。隋统一中国。

东晋时期,南方译经的主要人物有法显、宝云。北方十六国,在后赵、苻秦、姚秦、西秦、前凉时译经的主要人员有释道安(314-385)、鸠摩罗什(350-409)。南朝时期的译经家有谢灵运、真谛;北朝有菩提流支、彦琮(557-610)1.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主要原因: 1)统治者积极提倡。

道安:“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2)佛教能满足当时百姓求助神灵保佑的期待。

3)当时三大僧人(佛图澄、释道安、鸠摩罗什)的积极活动,使佛教有了大量的信徒。2.主要译者 1)法显

东晋时期,中国僧徒西行取经回国的有法领、知严、宝云、法显等。

法显(334-420)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到达中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的第一人,也是世界上横穿中亚、南亚次大陆并由南洋海路回到中国的第一人。著有《佛国记》(即《法显传》),是研究我国西域地区和南亚各国中古史以及东西交通史、佛教史的重要资料。公元400年,法显65岁始往天竺;403年进入中天竺,404年参观访问了净饭王故国、释迦牟尼的诞生地伽罗卫城(今尼泊尔南)。后在达摩竭提国住三年,在多摩梨国住四年,刻苦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文。413年回到建康。2)释道安(314-385)

释道安后期主要从事译经活动,并讲述般若各经。其对佛教的贡献主要有: A、总结了汉以来流行的禅法和般若学说; B、确立成规;

C、主张僧侣以“释”为姓; D、整理了新旧翻译的经典。

E、释道安最突出的贡献:五失本,三不易 3)鸠摩罗什(350-409)罗什译经被僧佑称为“新译”,此前一切翻译均为“旧译”。

罗什译经74部,384卷,今存39部,313卷。他第一次把印度佛学按本来面目介绍过来,对六朝时中国佛学的繁荣以及隋唐佛教诸宗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概述

罗什的意译原则,最早实践了三项翻译标准: “信”、“达”、“雅” 僧肇评他译的《维摩诘经》

“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信”

“其文约而诣,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达”

“译文雅正,以便阅读”--“雅”

鸠摩罗什反对直译,倾向意译。“天见人,人见天。”(竺法护译)

→“人天交接,两得相见。”(鸠摩罗什译)4)彦琮(557-610)彦琮(557-610),俗姓李,十岁出家,精通梵文,也是我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著作家。杨坚于581年建立隋朝。583年,西域来经,彦琮奉诏翻译;592年,到大兴善寺管理译经事务。前后译经23部,100多卷。

总结翻译经验,著有《辩证论》。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正式的翻译专论。

佛经翻译要例“十条”和佛 经译者“八备”说 《辩证论》

批评历代译经之得失;

提出“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的原则;

佛经翻译要例“十条”和佛 经译者“八备”说。翻译要例“十条”:“安之所述,大启玄门;其间曲细,犹或未尽。更凭正文,助光遗迹,粗开要例,则有十条:字声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异本十。各疏其相,广文如论”。

“八备”说

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殚久时,其备一也; 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 诠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 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 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 耽於道术,淡於名利,不欲官衔,其备六也; 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也。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3.佛经翻译第二阶段的特点

1)苻坚和姚兴开始组织译场,翻译活动由此前的个人翻译转入集体翻译。第一阶段的佛经翻译分口授、传言和笔受三人,有时口授兼传言。现阶段则增加了记录梵文、正义以及校对等三道工序。

2.)此阶段翻译的原本往往不止一种,便于相互校勘。译经不必由胡本(于阗、月支、龟兹)传入,而是直接译自梵文。

3.)翻译理论和技巧有进步。彦琮提出了“八备”说,鸠摩罗什提倡意译。此外还有别的译者也提出了对翻译的看法。

三、唐朝佛经翻译

唐代是我国佛教全盛时期。统治者对佛、道、儒均加以利用。佛教形成了很多的宗派,师徒相传,以竞相争取统治集团的支持。佛经翻译也得到重视。

1、唐朝佛教空前发展的原因

1)统治阶级利用儒、佛、道,加强对劳动人民思想意识的统治。2)佛教首领巴结统治者。

3)佛教内部形成了各个宗派,彼此竞争,推动了佛教的进一步发展。2.唐朝佛经翻译的特点

1)主译为本国僧人为多,且都精通梵汉,深晓佛理; 2)译经计划性强,节译少,全译多; 3)译场制度完备;所译佛经,忠实原著。唐代的翻译职司多达11种:

1)译主

2)证义

3)证文(或称证梵本)

4)度语

5)笔受

6)缀文

7)参译

8)刊定

9)润文

10)梵呗

11)监护大使 3.玄奘对我国的翻译事业的贡献

唐朝的佛经翻译主要集中在贞观-贞元(即627-805)期间。这个时期的佛经翻译以玄奘取经返回长安开始译经(即645年)为界分为三个阶段。玄奘(600-664),原名陈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长安大慈恩寺和尚。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二年出发去___ 求经,_____年后回国。他不但把佛经由____译成汉语,还把_____著作的一部分译成______,是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印度 17 梵文

老子 梵文 玄奘的翻译技巧

1)A.补充法;B.省略法;C.变位法;

D.分合法;E.译名假借法; F.代词还原法。

2)玄奘的“五不翻”

《翻译名义集》卷一中法云原文抄录如下: 唐奘法师明五种不翻: 1)秘密故不翻,陀罗尼是。

2)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义故。3)此无故不翻,如阎浮树。4)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实可翻之。但摩腾已来存梵音故。5)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令人生敬,是故不翻。4.佛经词汇翻译 一)音译词

梵语词汇被借用时,往往是读音的借用,或译出其中一个音节。

佛 梵文为Buddha “菩萨”“塔”“袈裟”“和尚”“菩提”“弥勒 二)意译词

意译词是根据外来概念的意义,利用汉语的构词材料,并按照汉语的构词方式创造的新词。这类词在吸收印度佛教语言形成的词中占了绝大多数。

灌顶,梵文Abhiseka的意译 这类词还有“心”“空”“色”“过去”“现在”“未来”“如来”“法宝”等 三)半音半意译词

这种词我们也称为梵汉合成词,它由两部分组成:一半音译,一半意译。这种词反映了汉语在吸收外来语中“半音半意”的造词方法。

魔鬼,梵语为Mara,初时被译为“磨罗”,简称为“磨”,后来改从石为从鬼,即为“魔”,并与中国原有的词“鬼”连用,于是就有了“魔鬼”一词。这类词还有 “禅师”“昙花”“佛典”“寺院”等。5 Summary

1)主译者以中国僧人为多,他们精通梵语和汉语,对佛教的义理也有很深的研究; 2)译经比以前更有计划性,往往翻译全集,而不是洁译或选译; 3)译场制度更为完备;

4)译经高手如云,名家辈出; 5)所译佛经,更加忠实于原著。

四.佛教翻译的影响 1.在思想界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促进了道教的创立,佛道为争取统治者的支持而相互竞争。

儒家对佛教,排斥多于调和;佛教对儒家,调和多于排斥;佛道则相互排斥;儒家对道家不排斥也不调和,道家对儒家,则有调和无排斥。直至禅宗奠定后,佛儒才获得调和,佛道亦沆瀣一气。

2.对汉语语言的影响 输入大量佛教词汇

至少有一千多词汇进入了汉语体系。

菩萨、阎罗王、世界、刹那、五体投地、因缘、果报、供养、意识、解脱、一尘不染、有缘、意识、劫波、魔鬼等。

无事不登三宝殿

不看僧面看佛面 大开方便之门 解铃还需系铃人 3.对我国文言文的文体产生了影响 1)语法结构:倒装句、提问句

如是我闻。击于大法鼓。供养于诸佛。打骂于他、取笑于我

2)汉魏六朝的佛籍中首次出现了“把、将、着、了、便、就”等语法成分 3)不用之乎者也矣焉哉; 4)不用骈文的绮词丽句;

5)散文诗文交错;诗歌多无韵。4.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1)比喻

人间地狱、借花献佛 2)寓言、民间故事 曹冲称象 《杂宝藏经》 3)文学题材

志怪小说:神灵鬼怪、天堂地狱、因果报应 《西游记》小说的主线:佛教的传播 《红楼梦》:万法皆空,世事无常 5.艺术

佛经翻译对中国的诗歌、建筑、雕塑、绘画、音乐、书法等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促进作用。

第四篇:论文 文献综述

广告英语语言特色探析

摘要:广告英语作文一种应用语言,已经逐渐从普通英语语言中独立出来,发展为一种具有创新、精炼、生动、活泼等风格的非规范化的专用语言,它不仅在词语的运用‘句型的谋划上巧妙精细,在修辞的运用上也颇为讲究,从而产生独特的宣传效果,有效地影响受众对产品的态度,以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关键词:广告英语;词汇特色;句法特征;修辞手法

广告即“广而告之”,它是广告主有计划的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体向公众传播信息,以推销商品、劳务、宣传各种启事或观念的信息传播手段。广告除了有帮助消费者认识商品的作用外,还有诱发消费者感情,引起购买欲望、促进消费行动的心理功能,并能给消费者以美感享受的美学功能。

中国加入WTO后,中西方贸易的日益频繁,大量的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同时大量的中国商品也出口到国外市场,市场的竞争使广告的使用更加频繁,广告大战几乎趋于白热化,忧郁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因而成了许多国家推销商品的广告语言,形成了广告英语这一比较特殊的英语文体,它也成为一种具有很高商业价值的实用文体。广告英语作为这种应用语言,受多门学科的诸多影响,使其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从英语语言学角度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它在选词撒会难过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法三个方面,这些语言特点使广告词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说服力强。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别具一格,如语意双关、文字游戏等,使人感到幽默中见智慧,平淡中显新奇。广告语言在形式上极具鲜明特点,或行文平整,对仗押韵,或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或一鸣惊人、耳目一新,有耐人寻味、久久不忘之效。广告是一门浓缩的、综合的、商业性的艺术。做为一种应用语言,广告英语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语体,广告英语作为一个独立体系已成为一个语言表达的重要方面,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研究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人通过收集大量的有关广告英语方面的文献资料,在探析英语语言在广告词中的有关资料中,通过本人的总结得出:多数资料主要从广告英语的词汇特色,句法特征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广告英语作为一种应用语言与普通英语的区别,并慎重对待英汉广告语在遣词造句方面存在的差别。对此问题的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首先,一则绝妙的广告是设计者匠心独运,精心雕琢的心血之作,它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一字传神。它在有限的空间、时间、篇幅内

传播信息,建立形象,刺激消费。因此,阅读和欣赏精彩的广告,了解其语言特色,对我们提高语言的能力,拓宽知识面,培养对英语语言的审美意识。其次一则成功的广告可以吸引人们对商品的兴趣,便于消费者根据广告提供的信息及时找到自己需要购买的商品,丰富、活跃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引导人们的消费潮流。最后,广告作为争夺市场的策略,能够帮助企业拓宽国内、国际市场,有效地宣传企业的产品,增加厂商的利润。

正是在这种背景和研究意义之下,本人在数据搜索中,主要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在搜索过程中,本人主要采取输入“题名”为主要的搜索方式,如需要广告英语方面相关的文献、论文及观点,本人就会在“检索词”里输入“boby language”,通过网络搜索和图书馆查阅者两种途径,本人就可以获得756篇有关文献资料,但实际上课提供本人实际需要的可能最多只有50篇。

在所借鉴参考的文献几书目中,本人根据需要方面对它们进行了细分,对此主要将它们分为以下几方面分别进行简述:

<一> 论证广告英语语言的词汇特色方面的文献、论文及相关观点简介 这一部分涉及的文献主要是为了研究广告用语的词汇方面具有的特征,为了寻求强有力的实例支持,相关主要文献有:

1.Leech.Geoffrey N.:《Advertising in English》

在本书中英国语言学家G.H.Leech(1966)对广告英语中的形容词和动词分别做了研究,其中动词按其频率高低依次排列,前二十个分别是:make, get, give, have, see, buy, come, go, know,keep, look, need, love, use, feel, like, choose, take, start, taste。这些高频动词均为单音节词(monosyllable)。这些单音节动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可以说是英语中的核心词汇,易读易懂、意义明确。易于为人接受。同时让受众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很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合兴趣,又有助于强调广告的主题

2.陈贇贇: 《广告英语的高频动词及其词组的研究》

作者指出,动词是增加广告语言表现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该文试图探究广告英语中高频动词的特点以及动词词组的相关特征。该项研究结果试图为两个问题提供实证依据:(1)广告英语中最常见的动词有何特点?(2)为什么广告英语中的动词词组多以一般现在时和主动语态出现?这一分析结果不仅可以给英语广告的创作者以及英语学习者增进知识水平,而且也有助于增强对语言的认知和运

用能力。

3.郭贵龙 :广告英语中造新词的时效、方法及汉译

笔者对如何体现现代广告英语中生造新词的时效性;如何生造新词,翻译生造新词要注意哪些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者概况了广告英语模拟新造词的几种方法:简化拼写创造广告英语新词、巧用错拼创造英语新词、使用前缀和后缀生造广告英语新词、合理组合创新广告英语新词组、虚构复合前置修饰语创新词、借用外来语创造生词。拼凑广告生造词增强了广告的“记性价值”、“审美价值”及“情感价值”。

<二> 论证广告英语语言的句法特色方面的文献、论文及相关观点简介

1.韩礼德,哈桑 ::《英语的衔接》

广告英语语篇的构成机制不同于其他语篇的构成机制广告的形式和内容必须引人注目,通俗易懂,并且要使人读后印象深刻。正是这些需要使广告语篇的衔接机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语篇的衔接机制,而是形成了自己的衔接风格。礼德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grammatical cohes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两种。语法衔接又分为四种: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和连接(conjunction)。词汇衔接也分四种:重复(repetition)、同义P反义(synonymyPantonymy)、上下义P局部—整体关系(hyponymy meronymy)和搭配(collocation)。,王小芳 :《广告英语标题的句法探析》

本文旨在从句法层次方面对英语广告标题的特征作出分析探讨,在句型方面作者具体表现在简单句、主动态、祈使句、陈述句、省略句及感叹句等运用,使广告英语具有文字简洁别致、措辞独特新颖,句式精彩纷呈。

3.古玉芳、雷云 :《广告英语主题句的简约原则》

作者认为广告主需要承担广告费用,因而简约就成为经济原则在广告业中具体体现,经济原则是人类行为的一条根本性原则,对于语言而言,主要是尽量使用较少的、省力的语言单位来尽可能多的传递信息在此原则的指导下,广告语言的常用手段之一就是省略。本文从词汇、句法及文化语境方面进行了省略句式的分析,在简约原则指导下的省略,是英语广告主题句中非常常见且值得重视的现象。

<三> 论证广告英语语言的修辞手法方面的文献、论文及相关观点简介

1.布占廷 :《广告英语口号中头韵修辞探微》

作者指出,为达到最佳宣传效果,广告口号中大量运用头韵的修辞手法。文中把头韵修辞细分为词首辅音的重复、词首辅音连缀的重复、词首元音的重复、词首音节的重复、词首字母的重复、词首字母重复但是发音不同、相近发音的重复、非重读音节中或音节的中间或末尾。同时还阐述了构成头韵多用力量强的爆破音、摩擦音等,具有一定的语音象征性。本文结合大量的语料,就广告英语口号中头韵的种类几押韵辅音的分布特点展开讨论。

2.刘晓霞 :《论广告英语双关语语用功能与技巧》

作者认为在众多修辞手法中, 最受欢迎并且引起广大学者与研究者注意的的是双关语,作者把双关分为一词多义双关、同音异义双关、仿拟双关、语法双关等。双关语的运用, 能打动人心, 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但从语用学的角度去分析双关语,它违背了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中的第四种, 即说话人公然不执行某一准则。运用恰当的双关语能产生幽默、风趣、经济和警告的作用, 使人享受语言的美。

3.周结:《广告英语中的修辞特色》

广告英语中修辞手法运用频繁,本文着重探讨了广告英语中比喻、仿拟、双关押韵夸张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的特色。广告英语的词法和句法以多种不同形式表现,构成了广告英语语言浓缩精炼简洁扼要创意新颖生动别致富于幽默韵律优美等他的,使广告语言成为人类社会展现语言艺术的重要方面。

以上是本论文作者研究撰写论文时一些参阅借鉴的书籍专著、相关文章及学术期刊,这些资料主要是与广告英语相关的一些知识,与本论文研究广告英语语言特色的内容密切相关,而且这些资料大部分涉及到具体的广告英语并提供了许多的实例。本人对广告英语语言特色不得不参阅和综合这些专业大家的文献资料,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资料多是专业人士或行业权威的成功论著,也是众多相关课题研究的主要参阅借鉴对象,其权威性不容置疑。在这些资料中,相关到广告英语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包括词汇特色、句法特征和修辞手法都对本论文以后极大的参阅价值。广告英语作为传播信息的手段,其研究范围和角度都很宽。就目前来说,无论是专业人士或行业权威对广告英语的研究都全面且深刻,但是广告英语复杂且多变,对其研究空间还是相当大。

参考文献

[ 1] 陈贇贇.广告英语的高频动词及其词组的研究[J].安徽。安徽文学。2009

[ 2] Leech G N.Advertising in English [ M].Lond on: Longman ,1966.[ 3]郭贵龙.告英语中造新词的时效、方法及汉译[J]培正商学院报.2004

[ 4] 赵静.广告英语[ M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3.[ 5]韩礼德,哈桑英语的衔接[M]外遇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 6] 布占廷 广告英语口号中头韵修辞探微[J]东方论坛 2010

[ 7]古玉芳、雷云 广告英语标题句的简约原则[J]网络财富 2010

[8]周结 广告英语中的修辞特色[J]咸宁学院学报 2010

[9]刘晓霞 论广告英语双关语用功能与技巧[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2010

[10]王小芳 广告英语标题的句法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1]孙晓丽 广告英语与实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

第五篇:论文文献综述

一、马克昌的观点。马克昌在《刑法学》中认为两罪的区别主要有:“

1、对象不同。报复陷害罪的对象必须是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4种人;而诬告陷害罪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人,包括犯人。

2、客观行为不同。报复陷害罪表现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进行报复陷害,即是以利用职权或国家权力为前提条件,而诬告陷害罪是捏造他人犯罪事实,进行告发,且行为的实施不要求必须利用职权进行。而且,国家工作人员如果利用职权诬陷他人的,则要从重处罚。

3、手段方法不同。报复陷害的手段,既可以用捏造事实(不能是犯罪事实)的方式进行报复,也可以利用客观存在的某种对被害人不利的事实进行报复,而诬告陷害罪必须是以捏造犯罪事实的方式进行。

4、犯罪主体不同。报复陷害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5、犯罪目的不同。报复陷害罪是以楔私愤报复他人为目的,而诬告陷害罪则以使他人受刑事处分为目的。”[1]

二、袁广林的观点。袁广林在《诬告陷害罪若干问题探析》中认为两罪的差异在于:“

1、犯罪主体不同。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是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成为该罪主体,可以使国家工作人员,也可以是一般公民,比报复陷害罪广。报复陷害罪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靠职务实施的犯罪,具有职务性,其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2、犯罪客体不同。诬告陷害罪的客体包括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而报复陷害罪的客体仅仅是公民的民主权利。

3、犯罪行为内容不同。诬告陷害罪和报复陷害罪虽然都是凭借国家权力进行的犯罪,但诬告陷害罪是通过捏造犯罪事实,虚假告发的方式借助司法机关的权利达到侵害被害人的目的,行为人本人没有司法权,不能直接追究被害人的刑事责任。报复陷害罪则是行为人本人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能够利用自身职权、假公济私直接对被害人进行政治、经济、行政等方面的整治。

4、犯罪行为侵害对象不同。诬告陷害罪侵害的对象是任何人,对身份、地位等没有任何要求,而报复陷害罪的对象则是特定的,必须是对行为人提出张国斌、宋志伟的人。

5、犯罪的构成对行为结果的要求不同。诬告陷害罪只要行为人捏造的犯罪事实为司法机关知晓就构成即遂,而不论被害人是否受到刑事处罚。报复陷害罪则要求行为人的报复陷害行为必须造成了一定后果,才能成立,如果没造成危害后果或后果不严重不构成犯罪。”[1]

三、兰惠君、周伟萍的观点。兰惠君、周伟萍在《浅论诬告陷害罪》一文中对两罪的区别阐述为:“

1、不同:报复陷害罪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诬告陷害罪侵犯的是公民的民主权利。

2、对象不同:报复陷害罪的对象是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和举报人;诬告陷害罪的对象是一切公民。

3、主体不同。报复陷害罪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诬告陷害罪是一般主体。

4、行为表现不同。报复陷害罪表现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进行报复陷害;诬告陷害罪表现为捏造犯罪事实,作虚假告发。

5、目的不同。报复陷害罪是一般报复目的;诬告陷害是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2]

四、张国斌、宋志伟的观点。张国斌、宋志伟在《诬告陷害罪 报复陷害罪》中认为两罪的区别在于:“

1、主体不同。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也可是一般公民。而报复陷害罪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犯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成为报复陷害的主体。

2、犯罪行为侵害的对象不同。诬告陷害罪侵害的对象是任何人。可以是国家干部,也可以是一般公民。而报复陷害罪侵害的对象是特定的,依刑法规定,必须是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检举人以及举报人、执法人、证人。

3、告陷害的最终目的能否实现,不取决于诬告陷害行为人的主观意愿和行为,而报复陷害罪的目的可以直接通过行为人自己的行为来实现。

4、犯罪行为的具体内容不同。诬告陷害罪和报复陷害最虽然都是凭借国家权力的犯罪行为,但是其犯罪手段是不同的,主要体现在运用国家权力的方式不同。诬告陷害罪的行为人本人没有司法权,不能直接对诬告人进行刑事追究,只能假借司法机关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犯罪目的。因此,诬告陷害罪的行为人是以捏造犯罪事实,作虚假告发的办法企图借助于司法机关的权力,达到使被害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目的。报复陷害罪则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假公济私,在自己职权范围内或者利用职权之便指使要挟他人利用职权直接对被害人进行政治上、经济上的、行政上的整治。

5、两种犯罪的构成对于行为结果的要求不同。按照法律规定,诬告陷害罪,主要行为人实施了捏造犯罪的事实,并向司法机关和有关机关告发的行为就是犯罪既遂。至于被诬告人是否受到刑事处罚,是否造成了某种危害后果,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但是是否造成了危害后果及后果的轻重、大小,在量刑时应作为情节予以考虑。而报复陷害罪则要求行为人的报复陷害行为必须造成一定的后果,才能成立,如果没有造成危害后果或者后果不严重则不构成犯罪。”[1]

五、王敏的观点。王敏在《报复陷害罪若干问题探析》中认为两罪的区别在于:“

1、犯罪手段不同。报复陷害罪必须是基于职务,滥用职权或者假公济私;诬告陷害罪则不需要利用职权。

2、目的不同。报复陷害罪的目的是打击报复陷害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和举报人;诬告陷害罪的目的是使他人枉受刑事追究。

3、报复陷害罪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靠职务实施的犯罪,具有职务性,其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成为该罪主体,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也可以是一般公民,比报复陷害罪广。

4、陷害的对象不同,报复陷害罪的受害人仅限于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这四种人;而诬告陷害的受害人可以是任何人。”[2]

关于报复陷害罪与诬告陷害罪的区别的讨论.,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专家对两罪的区别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两罪都同时具有陷害的渊源,容易产生混淆,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加以区分:

一、两罪客体的界限

依据刑法的规定,两罪侵犯的都是复杂客体,其中都侵犯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但是报复陷害罪侵害的客体是我国公民的民主权利,即公民依法享有的控告权、申诉权、批评权和举报权;诬告陷害罪侵犯的是包括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从侵犯的对象看:报复陷害罪侵害的对象则是特定的,必须是对行为人提出控告、申诉、批评、举报的人;诬告陷害罪侵害的对象是任何人,对身份、地位等没有任何要求。

二、两罪客观方面的界限

两罪在客观方面都表现为行为人对被害人实施了陷害行为,但报复陷害罪的客观方面要求行为人是利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批评人、举报人和申诉人等侵害对象进行打击报复,其中行为人滥用自己的职权是必不少的要件;诬告陷害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故意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单位告发。

三、两罪主体的界限

报复陷害罪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靠职务实施的犯罪,具有职务性,其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是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成为该罪的主体,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也可以是一般公民,比报复陷害罪广。

四、主观方面的界限

两罪都是故意犯罪,且是直接故意,行为人在主观上都有陷害他人的目的,但是行为人产生陷害目的的内心起因不同。报复陷害罪的行为人是因为被害人依法行使控告、申诉、批评、举报等民主权利,直接或者间接的涉及行为人的利益而产生报复意图;诬告陷害罪的起因则多种多样,有的是为了实现某种经济的、生活的目的,有的是出于政治斗争之目的等。

五、两罪构成要件的界限

犯罪的构成对行为结果的要求不同。诬告陷害罪只要行为人捏造的犯罪事实为司法机关知晓就构成即遂,而不论被害人是否受到刑事处罚。也就是说,报复陷害罪并不是情节犯;报复陷害罪则要求行为人的报复陷害行为必须造成了一定后果,才能成立,如果没造成危害后果或后果不严重不构成犯罪。

六、行为表现不同:报复陷害罪表现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进行报复陷害;诬告陷害罪表现为捏造犯罪事实,作虚假告发。

七、犯罪行为内容不同。诬告陷害罪和报复陷害罪虽然都是凭借国家权力进行的犯罪,但报复陷害罪是行为人本人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能够利用自身职权、假公济私直接对被害人进行政治、经济、行政等方面的整治;诬告陷害罪则是通过捏造犯罪事实,虚假告发的方式借助司法机关的权利达到侵害被害人的目的,行为人本人没有司法权,不能直接追究被害人的刑事责任。

八、目的不同。报复陷害罪的目的是打击报复陷害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和举报人;诬告陷害罪的目的是使他人枉受刑事追究。

九、犯罪手段不同。报复陷害罪必须是基于职务,滥用职权或者假公济私;诬告陷害罪则不需要利用职权。

综上,国内学者对报复陷害罪与诬告陷害罪的区别尚未达成共识。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今天,正确区分罪与非罪、明确此罪与彼罪对于法学理论研究和具体的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下载《中国翻译》论文格式及文献格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翻译》论文格式及文献格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规划论文文献

    关于加强中小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探索与思考摘要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城镇化......

    论文文献综述

    武汉纺织大学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院系名称外语系 专业班级 英语21002班 学生姓名XX 指导老师_ XXX 文 献 综 述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与世界......

    中国翻译简史第三讲

    中国翻译简史 在中国翻译史上,翻译人员最早在周代称作“象胥”或“舌人”。《周礼·秋官》:“象胥,每翟上士一人,中士二人,下士八人,徒二十人。”“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

    中国翻译协会会员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翻译协会会员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译协五届三次常务理事会议第一次修订) 2006年1月26日 第一条 为了加强中国翻译协会(以下简称“本会”)会员的管理,更好地开展活动,向广大会员......

    论文文献综述2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空一行)文献综述前□□本人毕业设计的论题为《电子商务在秦皇岛港务集团的规划分析》,由于目前国内外学者并没有对秦港集团的电......

    物流配送文献综述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 院:东方科技学院班 级:11食科一班 姓 名: 袁舟舟学 号:201141905123 课程论文题目:物流配送文献综述课程名称:食品物流学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

    体育文献论文[精选五篇]

    中文摘要 足球职业化 10 年以来,我国足球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但相对于国外职业化上百年的历史,还显得的非常稚嫩,俱乐部的经济、文化等的建设都很不成熟。......

    刑法论文文献综述

    一、有许多学者认为我国现行仲裁法中的“其它财产权益纠纷”的规定应当更加明确化。谭兵在《中国仲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一书中认为:调整中国现行仲裁范围的主要思路是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