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重点

时间:2019-05-13 10:4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概论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概论重点》。

第一篇:概论重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2.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4.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科学内涵)

5.<多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6.邓论主题:邓小平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8.<多选>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①第一要义是发展.②核心是以人为本.③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④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9.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科学内涵)10.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1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2.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1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1)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2)由于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必须由无产阶级充当领导者。3)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14.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①区别:革命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他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段的联合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②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相互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16.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基本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革命.1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1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19.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20.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1.建国后社会性质分析: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22.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唯一”这个提法反映了当时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2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

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5.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对贫困和富贵的理解)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当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一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比较长的动态过程.26.1981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28.两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庆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0.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31.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3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一是突破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二是(两手段的优缺点)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他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3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它们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而不是因为他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34.<辨析>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35.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我们过去在认识上的一个失误就是把公有制和公有制形式混为一谈,其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别.同样的所有制可是采取不用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3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7.按生产要素分配,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累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38”先富”的客观必然性: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用.先富起来的条件必须和只能是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39.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40.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实现”三个转变”:

①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4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必然性,原因(自己写)①我国的国情需要.②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怎么做: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②建

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

要求.③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发展利益。

42.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爱你社统一理解: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第三,依法治国是党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主要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43.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政体: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件。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基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群众治制度.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44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务概括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4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体现的内容和关系:

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加健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

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4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48.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和统一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49.”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50.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5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三是岗位流动加快.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这些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5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5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54.判断一个政党是什么性质的党,主要看他的理论和纲领究竟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5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56.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第二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没在要求第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5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阶级的“铁饭碗”被打破了,因此不再是领导阶级。

错,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是宪法所规定的。共产党是工人阶的政党,绝不是全民党,是在阶级斗争的风浪中诞生的,也应该继续为战胜资产阶级的进攻与反扑继续战斗,这是一个原则问题,根本问题。一定要坚持马列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方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实践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追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

第二篇:船舶概论重点归纳

2012~2013年船舶概论重点归纳

第一章 船舶分类与用途

1、不同分类方法,船舶种类的分类。

2、几种特殊船舶的分类归属:载驳船→运输船;浮船坞、海洋开发船、钻井船、钻井平台→工程船舶;调查船→渔业船;消防船、供应船→港务船;医院船→舰艇。

3、几种船舶的特点: ① 杂货船:

配备有完善的期货设备。② 集装箱船的特点: 装卸运输效率高。③ 散货船的特点: ④ 油船的特点: 要求防火防爆 ⑤ 客船的特点:

要求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适航性和居住、生活等设备

5、气垫船的分类:全垫世气垫船(全浮式,有两栖能力)和侧壁式气垫船。

第二章 船舶的几何形状

1、船舶的主要尺度及其含义:总长LOA;设计水线长LWL;垂线间长LPP;型宽B;型深D;吃水T;干舷F。

2、船型系数的含义:面积系数→水线面系数CW;中剖面系数CM; 体积系数→方形系数CB;纵向棱形系数CP。

4、主尺度比影响的内容:

① 长宽比L/B:与船的快速性有关。例如高速船这比值越大,船越细长,在水中航行时所受的阻力越小;

② 宽度吃水比B/T:与稳性、快速性、耐波性和操纵性都有关;

③ 型深吃水比D/T:与船的稳性、抗沉性、船体强度及船体的容积有密切的关

系;

④ 长深比L/D:与船体总强度有关,长深比小,船短而高,强度好; ⑤ 船长吃水比L/T:主要影响船舶的操纵性,比值越小,回转性越好,转动越是灵敏。

5、船体线形图:纵中剖面;中横剖面;设计水线面。

6、横剖线、纵剖线、水线在基准投影面上的投影是船体得真实形状。

7、船舶的外形的内容:船舶的外形包括首、尾部形状、上层建筑形式、机舱位置的安排及烟囱、桅杆等上层舾装件的形状和布置等。

8、船舶首尾形状的分类。

第三章 船舶的航行性能

1、航海性能:各种船舶从事运输生产或执行特定任务时,经常航行于凶涛骇浪的海洋或急流险滩的江河里,它们之所以能顺利完成预订的任务,在于船舶本身具有一些特定的性能,我们称之为船舶的航海性能或航行性能。内容: 浮性——在一定装载情况下,船舶在水中具有正常浮态漂浮的能力;

稳性——船舶在外力(或外力矩)的作用下偏离原平衡位置时,当外力(矩)消除后船舶恢复到原平衡位置的能力;

抗沉性——当船舶破舱淹水后保持浮性和稳性不致沉没的能力;

快速性——船舶的主机功率一定时所能达到最高航速或者在一定的航速要求下船舶消耗最小功率的性能;

耐波性——船舶在波浪中具有缓和的摇摆性能; 操纵性——船舶保持航向和改变航向的能力。

2、储备浮力的定义:为确保航行安全起见,船舶除在设计水线以下需要足够的排水体积以提供足够的浮力外,在水线以上还必须有足够的水密体积,这一部分水密体积可以保证船舶在继续下沉时提供更大的浮力,通常我们称这部分水密体积所提供的浮力为储备浮力。

3、载重线的名称:“X”——夏季载重线(国际上采用S); “R”——热带载重线(国际上采用T);

“D”——冬季载重线(国际上采用W);我国内航行船无。

“BDD”——北大西洋冬季载重线(国际上采用WNA);较冬季载重线低50mm,对

于船长>100m的船舶,不需勘绘该线。“Q”—— 夏季淡水载重线(国际上采用 F); “RQ”——热带淡水载重线(国际上采用TF)。

4、船舶稳性的分类:稳定平衡状态;不稳定平衡状态;随遇平衡状态。

5、改善船舶稳性的方法:①降低重心。降低重心是改善船舶稳性的最根本措施;②提高稳心。

6、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船舶的储备浮力。通常采用的方法有:(1)增加干舷;(2)减小吃水;(3)增加舷弧以及使横剖线外倾;(4)使水下体积瘦削也可以认为是相对的增加了储备浮力;(5)合理分舱,即合理的确定各水密舱室的位置。

7、船舶推进器的种类:导管螺旋桨;可调螺距螺旋桨;对转螺旋桨;串列螺旋桨;360°回转式螺旋推进器;直翼推进器;喷水推进器;现代风帆。

8、改善耐波性的设施(减摇装置):舭龙骨;减摇鳍;减摇水舱;陀螺减摇装置。

9、船舶操纵性的内容主要包括航向稳定性、回转性、转首性。

航向稳定性:表示船舶在水平面内的运动受扰动而偏离平衡状态,当外界扰动消除后能保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性能。

回转性:表示船舶在一定舵角下,能迅速改变航向并作回转运动的性能。转首性:表示船舶应舵转首的性能。

10、改善船舶操纵性的方法:提高舵效。

第四章 船体结构

1、船体组成。

主船体的结构包括哪些部分(1)船底结构,包括单底结构和双底结构;(2)舷侧结构,即连接船底与甲板的侧壁结构;(3)甲板结构,(4)舷边结构,(5)舱壁结构,包括横舱壁结构和纵舱壁结构;(6)首尾结构,包括首部结构和尾部结构。

2、船体强度的概念:船体强度是指船体结构抵抗各种外力作用的能力。也就是指船体结构抵抗各种外力作用而不被破坏和变形的能力。

3、船体强度分为总纵弯曲强度(亦称为纵向强度)、横向强度、局部强度和扭转强度。

4、引起船体发生总纵弯曲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沿着船长方向每一点上的重力和

浮力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5、船体骨架形式的分类:纵骨架式、横骨架式和混合骨架式。

6、纵横骨架式结构的特点。

7、典型船舶运用的骨架形式。

8、集装箱船的船体强度补偿措施。

9、船底结构的分类及部分特点:纵、横骨架、双底结构P54、P56

10、舷侧的抗冰加强:船舶在冰区航行时,船舶某些部位受到的作用力远较普通航区为大。

作用力:一是与船体的撞击力;二是挤压力。

11、舱壁结构的功用:舱壁的功用是加固船体,增加船体构造强度,分隔船体内部空间,使之隔成不同用途的舱室;在有的船上也可保证某一舱室或更多舱进水时船舶不致沉没;此外还可防止火灾的蔓延和毒气的扩散。

12、船舶首尾加强的原因。P69 第五章 船舶舱室设计

1、舱室设计的内容:舱室设计从学科上讲包含了美学、人机工程学、环境心理学和建筑学等。

2、舱室区划与布置的基本原则:(1)满足使用需要;(2)符合规范、公约约束;(3)紧密的与船体设计配合;(4)注意船体结构;(5)充分考虑船舶制造工艺;(6)给人以“美感”;(7)注意经济性。

3、内装材料结构材料发展的四个时期:木结构时期、塑面材料结构时期、硅酸钙板结构时期和复合岩棉板结构时期。

4、各层甲板和上层建筑内部房舱门的主要用途: ①沟通上层建筑内部的各个区域;

②对房舱与邻居住区域与其他区域进行隔音、隔热,并维持房间的温度和湿度; ③保证房舱具有一定的私密性; ④船舶一旦发生火警时能应急隔离。

5、舱室照明的功能:舱室照明的作用同时具有实用和艺术双重性。(1)实用功能:①日常活动的需要;②健康维护;③安全保障;(2)艺术功能:①组织空间;②装饰空间艺术;③渲染空间气氛。

6、舱室设计的总原则及其地位:舱室设计的总体原则为适用、合理、安全、舒适和经济。适用是设计的目的,也是设计的核心;合理是工程技术最起码的要求;安全是舱室设计中不可忽视而受约束的问题;舒适是一个向往的指标;经济目标是现代船舶设计所必须严格控制的。

7、船舶设计的三个阶段: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

第六章 船舶设备与系统

1、船舶设备的内容:就运输船舶来说,船舶设备主要包括舵设备、锚泊设备、系缆设备、起货设备和救生设备等。某些特殊用途的船舶还有其专用设备。

2、舵设备是保证船舶操纵性的一种装置。它主要由舵、转舵机构(或称舵传动装置)、舵机、操纵装置及传动机构等部分组成。

3、传动装置的分类机械式、液压式和电动式。

4、舵的分类:按形式分,分为普通舵、平衡舵和半平衡舵。

按舵叶剖面的形式分,分为平板舵和流线型舵。

5、特种舵的一般特点:①增加舵效;②提高推进效率;③减小旋回圈直径;④改善大型船舶在低速时操纵性能。

6、特种舵有:反应舵、主动舵、整流帽舵、襟翼舵、组合舵等。

7、利用抓力或自重使船舶于水面固定位置的设备,叫做锚泊设备;主要利用缆索,使船系结于码头、岸边或浮筒上得设备,叫做系缆设备。

8、锚泊设备的组成:锚、锚链、锚链筒、止链器、起锚机械、锚链管和锚链舱等组成。

9、锚:锚是一种形状特异的金属物,抛出后卧在水底,利用抓力和自身及锚链的摩擦力系住被风、流吹袭的船舶。按结构和用途,有杆锚、无杆锚、大抓力锚。

10、三种锚的特点。P89

11、系缆设备主要包括系船索、带缆桩、导缆装置、缆索卷车和绞缆机械。

12、货舱盖的形式很多,按制造材料分可分为木质和金属。

13、机械化舱口盖主要有滚翻式、铰链式、滚移式、滚卷式等几种类型。

14、救生设备的分类:常有的救生设备有救生艇、救生筏、救生圈和救生衣等。

15、救生艇的结构形式分类及特点:敞口式和封闭式。前者为传统型,结构较简单,登艇方便;后者能是乘员避免风浪、雨水和严寒的侵袭,较敞口式优越。

16、船舶系统定义:船舶系统是指船上输送液体和气体所需的管子及其附件、阀件、机械和仪表的总称。

目的:它是为船舶达到良好的航行性能和安全创造条件,并为满足船舶管理和船上人员的生活需要而设置的。

内容:船舶系统主要包括舱底水系统、灭火系统、日用水系统、通风系统、取暖或空气调节系统。

17、灭火系统的分类:水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蒸汽或CO2灭火系统、卤代烃灭火系统和干粉灭火系统。

18、各类灭火系统所针对的火灾种类。

19、通风系统的作用:供给给舱室新鲜空气,排除污浊气体,使室内空气维持在一定的纯度、温度、湿度和速度,从而保证人员的健康,避免货物的腐败,有利于各种器材、机械、仪表的正常工作。20、通风系统的分类:自然通风

机械通风:吸入式;排出式;混合式

21、空气调节系统的任务:对外界空气进行滤尘、加热或冷却、加湿或去湿,并把经加工处理后的空气送到各舱室。

分类:集中式空调装置、分组集中式空调装置和独立式空调装置。

22、部分航海仪器的用处。

第七章 船舶建造工艺

1、传统造船工艺分为船体建造、舾装、涂装作业三种不同类型的制造技术。

2、船体放样的重要性、目的。

3、号料的定义及分类。

4、钢材预处理的原因及定义。

5、边缘技工的含义和分类。

6、船体构件成形加工的内容有单项曲度板和复杂曲度板的弯制、构件折边、型材弯制等。

7、常见的船台装配方法有整体建造法和分段建造法。分段建造法又可分为塔式建造法、岛式建造法、总段建造法、串联建造法和两段建造等。

8、密闭性试验的目的:检查船舶外板、舱壁等焊缝有无渗漏现象,保证船舶安

全。

9、常见的密闭性实验的方法有水密试验、气密试验和没有试验三种。气密试验包括充气试验、冲气试验和梨香油试验三种。

10、船舶下水的方法有重力式下水、漂浮式下水和机械化下水三种。

第三篇:【艺术概论重点整理】

★★★★

(需记忆的标识)艺术是人类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与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与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既是意识形态,也是精神生产形态

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创造性(基本特征)

(需记忆的标识)艺术创造的目的,主要是实现它的审美价值,它要满足的是人们心灵的渴求和精神上的需要,它要唤醒的是人们超越美学贫困的自创力。

艺术形态

(根据物化结构的不同——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

(根据形象符号体系的不同——造型艺术、非造型艺术、造型与非造型相协的综合艺术。)(深层的主、客观因素不同——双向组成、可能双向转化)外在、内在、外内在综合性 表现:主体精神和艺术家传达自我思想情致的方式,分为三个交叉性层次 特点:

强烈的主体性(在艺术创作中情感意向始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最活跃的元素。)、对象化的存在(独创性是艺术的生命,个性是艺术的灵魂。)、美的形式构成★★★★

1、时间艺术(音乐、文学)音乐、文学(诗词)的艺术内涵、情感情绪的表达,都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序列里动态性地实现的。由于这种物化结构特性使这类艺术和时间结缘,在时间里显示它的生命活力和魅力,所以在美学上把它们称为“时间艺术”。

2、空间艺术(绘画=形线、明暗、色彩、雕塑=三度空间性)空间艺术的物化结构形式,主要是在一定的空间并列式地展开。

3、时空艺术(舞蹈)在空间里有程序的展开动态形象,又在时间里延续变动着空间样式

★★

4、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等)一般诉诸视觉感官。符号体系是静态性的,带有按照自然原型准确塑形或变异塑形的特质,给人以视触感觉,仿佛是可以看见、可以触摸的实体存在。

绘画、雕塑属于造型艺术。摄影、工艺美术、民间美术、建筑的一部分,也可划归造型艺术,但又具有很大的独特性。

5、非造型艺术(音乐、舞蹈、建筑)一般诉诸听觉感官。符号体系是动态性的,带有超越物象原型、自由变化的特质,给人以听触感觉,仿佛是转瞬即逝、扑朔迷离、虚幻性的精神存在。

音乐、舞蹈是有代表性的非造型艺术。建筑基本上划归非造型艺术是因为它的某些音乐性特征。

6、造型与非造型相协的综合艺术(文学、音乐、建筑、戏剧·表演)是这种综合性艺术的代表性艺术形态 ——

三大戏剧表演体系★★★

正确处理演员的“自我”与戏剧中“自我”的矛盾是表演艺术独特的美学课题,基于上述命题产生了三大戏剧表演体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忘我-酷似真实-寓教于情之乐 布莱希特体系:间离效果和史剧诗-本质真实-寓教于思之乐 梅兰芳表演体系:寓教于美之乐 —— 建筑

实用、坚固、令人愉快(三要素)★

古希腊三种柱式:多利亚式:庄重、森严、雄伟具有男性雄健之美;爱奥尼亚式:谨细、精致、温柔具有女性之美;科林斯式:布满雕饰、花盆具有高贵、华美的感觉。★★

(应用)艺术形态的构成的三种方式:★★

艺术形态本体不仅与物化结构和符号体系相关,而且与它深层的主、客观因素不同的组成方式——双向组成和可能双向转化相关。艺术形态深层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组成方式,以艺术家自我主体性为出发点,获得不同的实现,大体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直接面向外在世界——通过外在世界展示内在世界。

绘画-雕塑-建筑 第二种方式:直接面向内在世界——通过内在世界折射外在世界。音乐 第三种方式: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整体性显现。综合艺术、书法

这三种方式,都是“心”和“物”在艺术中的双向组成关系。其中经常由一方面转化为另一方面,既呈现为双向转化的微妙过程,又呈现为艺术形态的复杂性、交叉性、多元性和多层次性。艺术形态深层的精神构成方式只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模式。—— ★★★★

中国书法为什么能够成为艺术品?

书法,可归属于第三类艺术形态构成——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综合性显现。

1、从象形因素出发,中国文字的发展成熟可以分为三期:纯图画期、图画做文字期、纯文字期

2、从用笔的因素讲中国书法艺术四要素:用笔、结体、意态、风神

★★★★

音乐:以流动的、有组织的声音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

文学:通过语言符号这一特殊的物质媒介,通过诉诸想象,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

美术: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和物质材料,利用平面或空间,创造出具有可视性的艺术形象,进而给人以美感的客观对象,又称造型艺术。

舞蹈:以人为物质材料以动作姿态为语言,在时间的流程中以占有空间的艺术样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舞蹈的三要素:姿态、结构、动作)芭蕾舞是西方古典舞蹈最典范的形式孕育于意大利,发展于法国,兴盛于俄罗斯。)

戏剧:是一门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们因素于一体,通过演员的表演,向观众展示艺术化生活的艺术。戏剧中最基本的情感符号是动作。戏剧动作是经过组织的连续性动作系列,它造就了一个完整的戏剧情境,还能预示未来的发展。道白是戏剧动作的精髓。

电影: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艺术的发生★

对于艺术的争论艺术界虽众说纷纭,但是公认的有以下两点:首先,承认艺术是人的创造物而非自然存在物;其次,艺术这种创造物的主要价值是供人们观赏,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而不是其他实际功利性的用途。

原始“艺术” ★★★(实用功利)

是人类最早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对于原始人来说它主要价值是实用功利属性而非审美属性,是后来艺术史概念上引发出的特定含义

★★★★

艺术起源于“劳动”(俄国普列汉诺夫、恩格斯)劳动说

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位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

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

艺术原是从非艺术活动中产生的。导致艺术发生的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动力,乃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和取得发展的生产劳动。艺术的发生不是偶然,它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精神需要并由人自己创造的,而导致这种需要产生的原因和准备了艺术创造所必需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则是人类的劳动实践。人类的美感最早来源于工具的加工制作活动中。

优点:艺术起源于劳动,虽找到了艺术发生的终极根源,并能解释部分原始艺术现象。

缺点:只注意到了劳动的具体艺术形态发生之间表面的、直接的联系,而没看到人类的劳动实践是通过对整个美术发生的动力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如意识与观念,本能冲动,社会组织形式,人类体质形态,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间接地、深层地、广泛地给美术发生以影响的。

★★★★

为什么说艺术最早起源于劳动说(原始艺术与劳动生产的关系)

1、人类早期的艺术活动是和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们或者本身就是劳动生产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直接、间接地为生产劳动的目的服务。

2、原始艺术与劳动生产的紧密联系还表现在它所描写的内容上。如:原始氏族的洞穴画等。

3、劳动对艺术发生要作用,同样表现在艺术的形式方面。如原始艺术中的音乐、舞蹈都是和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4、艺术与劳动的密切联系甚至可以从语源学上得到支持。

总之,艺术最初是从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生产劳动之中萌发的。

★★★★

促使艺术发生的学说

1、模仿说:有关艺术起源的理论之一。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再现模仿,系统论述这一理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2、游戏说:有关艺术起源的理论之一。康德、席勒、斯宾塞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

3、巫术说:有关艺术起源的理论之一。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氏族的巫术活动。首创一理论的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4、表现说:有关艺术起源的理论之一。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持这一理论的有法国美学家维隆、雪莱等

艺术发展的继承性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

历史的传承关系、艺术形式表象方面、内容方面、民族的艺术传统和创作方法 ——

北魏雕像秀骨清像:最早的北魏时期雕塑的佛像以麦积山的为典型,所谓的 “秀骨清相”是指长脸细颈、瘦削轻羸、衣褶飘举脸上露出一种洞查宇宙人生奥秘的哲人的微笑,一副超凡脱俗的出世之态。★ ★★★★

“三一律”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尤其是悲剧)必须遵守的创作法则,其主要内容是“要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的充实。”

艺术在文化中的位置★★★

从总体上讲,文化大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要素,在精神文化中,包含着艺术这个子系统。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来讲,艺术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

艺术与宗教、道德、哲学、政治和科学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艺术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在:一方面,艺术要受到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其他精神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艺术也反过来影响着它们。所以艺术与宗、道、哲、政治和科学之间有着不能相互代替,但又相互影响、互相渗透的关系。具体去原版里看,P10。

★★★★

艺术的功能有哪些?

审美(最重要最基本)、认识、教育、娱乐、社会组织 ——

艺术的社会功用

答:艺术的社会功用有审美功用、认识功用和社会组织功用,其中审美功用是艺术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社会功用

其余功能说明具体去原版里看,P11。

★★★★ 艺术作品

是艺术语言的具体形态,是独立自在的艺术实践产品,是“意象”的物态化,是“有意味的形式”,是审美对象。——

为什么说艺术作品是独立自在的艺术实践产品? ★★详见P12 艺术作品是独立自在的艺术实践产品,它是艺术实践这种独立自在的活动产物。—— ★★★★

“意象”是艺术家头脑中的“意念”和现实生活中“物象”的结合体。

“意”是指: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意图,“象”指具体生活中传达出来“意”的物象。

★★★★

六法论:(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所提出的六法论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根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六法论中所讲的“经营位置”即 构图

艺术作品的“意蕴“就是艺术作品内涵外显的一种精神意境或意味。指艺术作品呈现的客观存在于有限中体现出的无限,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

简析艺术是一种语言体系。★★

艺术语言就是用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和体验时运用的独特表现方式和手段,艺术家运用独特的材料工具等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称为艺术语言。

首先,艺术也是人们相互交流的一种途径与手段。

其次,艺术具有完备的语言体系,即艺术家不需要依赖其他语言、不求助于其他语言手段的协助就可以表达创作意图。——

各门艺术的艺术语言:★★★

1、美术的艺术语言主要有:点、线、面、体、空间、光线、色彩、材质、肌理等。其中点、线、面是描绘塑造形体的最基本元素。在美术语言中,色彩和光线是极富感情色彩的元素,而色彩则更具有情感性与象征性。

2、绘画以线条、形状、色彩、色调等艺术语言,构成绘画形象。

3、音乐语言的主要因素是旋律、节奏、调式、调性、节拍、和声、曲式等,旋律是音乐的灵魂。

4、建筑以空间组合、形体线条、色彩、光影、质感和装饰等艺术语言,构成建筑形象。

5、工艺美术以材质、造型、色彩、装饰等艺术语言构成工艺形象。

6、舞蹈主要以人体本身的动作作为自己的艺术语言来传达内在的思想感情,塑造舞蹈艺术形象。舞蹈是用动作“说话”的,其艺术语言就是“动作”,这种动作是经过高度美化和规范化,具有严格程式性、具有自身节奏和韵律的动作。

7、戏剧:演员表演是处于戏剧戏曲艺术中心地位,动作是戏剧艺术语言的最核心部分。

8、戏剧和电影都是综合艺术,二者的艺术语言带有综合性,既包含文学语言,也包含造型语言和音乐语言等因素,但又都有各自的特点,戏剧主要以演员的形体动作和台词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而电影则是以它自己的镜头、画面、蒙太奇等来创造出艺术作品,传达创作意图、塑造艺术形象的。

9、电影电视艺术统称影视艺术。影视艺术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接近于绘画的造型因素的表现力。表现手段包括镜头、画面、声音、蒙太奇等,能动地和逼真地再现生活的图景。(镜头是指电影摄影机从开机到停拍,只要中间不断开,所拍摄的这一段胶片所包含的画面。蒙太奇一词来自法文,是建筑学中一个名词的译音,是装配和构成的意思,借用到影视中就是实现画面、镜头、声音等电影元素的艺术组接,是影视艺术特有的重要表现手段。)

艺术语言的功能:塑造艺术形象、传达作品内容;艺术语言具有独立的审美功能。★★ 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也指艺术作品所创造出来的典型形象。★

★★★★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在他的《艺术》一书中提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的关系,激发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视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意味”是指那种不同与对自然物的美的感情,而是一种特殊的、神秘的、不可名状的审美情感,“形式”是艺术的核心,是艺术品内的各个部分和质素构成的一种纯粹的关系,意味与形式存则俱存,亡则俱亡。——

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

答:这是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尔-贝尔在本世纪初提出的一种艺术理论。即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特征是有意味的形式。他认为有意味的形式就是激起人们的审美感情的形式,如绘画作品中由线条和色彩等因素以特定的艺术方法构成的形式或形式关系,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艺术作品的双重属性是指:审美属性与商业属性,其中艺术的审美属性是艺术作品的本质属性。★ 为什么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是本质属性★★

1、在本质上艺术作品是审美活动的产物。因为它所具有的客观属性——比如音乐作品中的音响效果、美术作品中的色彩——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感受并因此而产生一系列的审美活动。

2、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还表现在艺术作品的创造了美的新形式——艺术美,这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孕育的智慧结晶。艺术美(或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现实美是第一性的,艺术美是第二性的,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深化和升华,是审美创造。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人类的现实生活,来自对大自然的深切感受,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认识的物化形态。—— ★★★★

艺术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关系(为什么要尊重艺术家的版权)

一般来说,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价格基本是正比的,但从艺术本身来讲,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格具有不同步性的特征。作品的商业价格和艺术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两种价值的评价标准。有差异就有矛盾。

尊重艺术家的知识产权和版权,不仅是对艺术家付出辛勤劳动的肯定,还是维持艺术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平衡的重要法则。只有尊重艺术家的知识产权和版权,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才能得以长期稳定的体现促进艺术创作顺利进行,艺术健康发展。

★★★★ 艺术世界的构成

是由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者三者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艺术家及他的创作活动是艺术世界的主导因素。

艺术家的特点: 主体性、情感性、创造性。★★★

主体性:

1、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宰。其表现在艺术家首先是个思想者,即成熟的世界观。还表现在艺术家必须是具有独立人格,淡于功名、志行高洁的人品以及为艺术献身的精神。

2、艺术家的主体性还在于艺术家主体的情感特点。所谓的情感主要是指艺术家对所表达事物的强烈情感倾向,有时称为艺术激情,这是作品产生强烈感染力的原因。

创造性:

1、卓越的艺术素质:审美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艺术素质与天才。

2、丰富的知识修养。艺术创作性要求艺术家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艺术修养。知识和修养是艺术家后天专业训练和文化教育的结果。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对艺术创作非常重要。

3、高超的艺术技能。艺术创造性要求艺术家应具有熟练的艺术构思能力和运用一定物质手段将其创造意图传达出来的能力。

—— 艺术家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丰富情感、个人天赋的敏感与纯真、丰富的艺术鉴赏与创造经验、广博的文化修养、高超的艺术技能。集体无意识:★

每一个民族都因为其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生活条件、社会制度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心理,体现着各民族的审美特点,形成各民族的艺术精神。这些民族心理因素的影响毫不夸张的说,融入到了艺术家个体的血液、灵魂中,是一种“集体无意识”。

艺术创新★

是基于艺术传统发展而来的艺术表达内容、艺术表达方式的变革,是一种新面目、新风格的创造.艺术创新主要是观念的创新,作品形式、艺术语言、艺术技巧方面的创新只是内在创新变化的一个反映。艺术创新就是超越,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其他人以及超越自己。“重复”就意味着艺术生命的完结,对别人的重复就是没有创造性地模仿别人。——

为什么说创新是艺术家的使命?(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新)★★

1、创新是社会生活演进的客观要求。人类情感的丰富性、更新性要求艺术家不断创造。

2、创新是艺术欣赏者审美需求变化决定的。求新、求奇是艺术欣赏心理的特点之一。

3、创新是一个艺术家的价值体现所在。“重复”意味着艺术生命的完结。艺术家只有不断进行创造,才能保持其艺术的生命力。

艺术创新与艺术个性

艺术个性的内涵:所谓艺术个性就是在一定的先天条件、世界观、生活体验、艺术修养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审美理想、感情气质及艺术才能等体现出来的独特性。艺术家的个性在艺术创作中起着主导作用。艺术家的艺术个性使其得以进行创新的内在原因。个性是一个艺术家区别于其它艺术家的标志,没有形成独特个性的艺术家的作品是缺乏独特感染力的。

个性创新与艺术风格与艺术流派★★★

艺术创新根源于艺术家独特艺术个性的形成,而艺术家艺术个性的成熟外化于艺术作品就形成了艺术家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是艺术家个性成熟的标志。而艺术风格相近的艺术家集群就形成了艺术流派。艺术家怎样才能有所创新?★★

强化创造意识、高扬开拓精神、积极碰撞与独处感悟互补、信赖直觉、捕捉灵感、合理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中寓于创新。注重艺术个性与艺术创新的关系。在尊重艺术家先天性格和气质类型的同时扬长避短。

艺术家的作用与价值★★★★

艺术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审美需要的体现。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他对人类自身完善和寻找人类自身价值上所起的作用,是从事其他社会职业的人所不能代替的。人类社会之所以需要艺术家,是因为人类需要表达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感受,作为专门从事审美创造的艺术家来说,其存在的根本价值在于通过记录、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并表达其评价和感受,以此来体现其所处时代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追求。

首先,艺术家的作用体现在艺术家的劳动成果中。

一、艺术家通过作品来记录生活

二、艺术家通过作品来表达人类感情体现审美理想

三、艺术家通过作品来体现人类理想

四、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还有调剂人类精神的作用。

其次,除了通过艺术作品体现自己的作用和价值,艺术家本身以个人的人格魅力也启迪着人们的思想,以自身个人魅力对人产生启示也是艺术家作用与价值体现的重要方面。——

艺术家的价值★

艺术家的价值是指艺术家存在的意义。艺术家的价值可分为社会价值与本体价值两种。艺术家社会简直的高低在于他对社会所起到的实际作用的大小。艺术家的本体价值是指艺术家对社会可能起到的作用,或者说他具有对社会发生作用的潜在能力。艺术家的本体价值一般大于社会价值。艺术家的地位★★

艺术家是其艺术世界的主宰。艺术家的地位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变化,其地位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艺术家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艺术家的地位。

1、不论艺术家从事哪种艺术创造,其社会角色等同于其他社会劳动者。

2、艺术与文化中的其他门类有着同等的地位。

3、政治经济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基础,同样是艺术存在及发展的基础,艺术家的地位也必定受到来自政治、经济基础及其他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艺术创作★

是指艺术家、创作者精神实践活动,是艺术构思和意向物化的过程。

艺术创作活动是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感情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化为艺术作品。

艺术自律性与他律性

艺术他律性:艺术作为整个文化系统的一部分与其他精神、文化现象--政治、宗教、哲学、法律等相互理论观点相互影响。

艺术自律性:艺术自身的规律。艺术自律性是自在自为的,在人类艺术地认识世界、审美地体验世界的无限推移深化着、丰富着、发展着、拓展着。

艺术自律性与他律性处于往还张弛的交织中。曲线形、迂回式的发展。

★★★★

创作理论及创作类型

(1)再现论及再现性艺术(2)表现论及表现性艺术(3)构成论实验性艺术(4)自然论及中国艺术的精神

一、再现论及再现性艺术

定义:再现论,是表述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内部主观世界和外部客观世界互相关系的理论。侧重于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再现和模仿,通过外部客观世界表达内部主观世界的艺术理论、艺术创作统称为再现论、模仿论和再现性艺术、模仿性艺术。

代表人物:西方阐述艺术再现自然的理论最早的人物是苏格拉底

达芬奇是再现论的阐发者和实践者,艺术家的心灵应该像镜子一样映照自然。

再现论和再现性艺术与现实主义艺术的关系:再现论和再现性艺术,多以现实主义的某些基本原则或元素为原点,加以拓展的。

二、表现论及表现性艺术:

定义表现论是表述艺术创作中内部主观世界和外部客观世界相互关系的理论。侧重于对内部主观世界的表现,通过内部主观世界间接或曲折地表达外部客观世界的艺术理论、艺术创作统称为表现论及表现性艺术。代表人物:列夫.托尔斯泰(俄)、苏珊格朗(艺术是情感的符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潜意识学说)

表现论及表现性艺术的特点作用:表现性艺术,重视主体意识、重视创造个性,重视有意味的形式,在20世纪人类审美领域的开拓方面有它的积极作用和贡献。东西方的艺术的交叉发展

三、构成论及实验性艺术:

构成论及实验性艺术是“非模仿、非再现”,而是“纯精神、纯形式”的表现形式。成为西方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一种势态。

四、自然论及中国艺术的精神的定义: 西方古典与中国古典美学的不同:

西方古典美学,把自然看作是艺术的对象,“人”则是自然最高的造物,人,是自然宇宙的中心。中国古典美学崇尚自然山川,把自然山川之美看作造化之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统一观”、“心物统一观”、“神形统一观”、“文质统一观”四方面是中国艺术精神及自然论的充分体现。(以下例子要求能学会应用)

1、天人统一观: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现代意义的诠释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它不同于西方的再现论,再现论把人和自然的关系摆在对立的位置上;也不同于西方的移情论,移情论把人和自然摆在并列对等的位置上。例子:

老庄美学---“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易经》的太极图 北京天坛:“天圆地方”说

中国园林建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心物统一观:心与物、审美主体意识与审美客体本质之间存在着对立和矛盾,求取对立统一,和谐处理相互矛盾的元素,是中国艺术美学的一条规律。(今天称之为艺术的辩证法)例子: 唐代张璪:“外事造化中得心源”:即要求主客观的契合统一,同时要求经一部把艺术的审美对象有外部世界潜入内部世界,把客观对象特征的认识转性为对主观感受、情意的抒发。明代王履:“吾识心,心识目,目师华山” 宋代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 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一画论

3、神形统一观是针对形与神的关系所提出是中国表现性艺术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是指审美主体内心世界洞察性的感悟活动与对象客体内心世界息息相通,神交默会神形统一。

例子:顾恺之画论中作提出的是“以形写神”,“悟对之通神”是形神统一命题的里程碑。南齐画家谢赫提出六法论,以“气韵生动”为第一条,是对“传神写照”理论的天才发挥,成为神形统一观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4、文质统一观:和质的关系,是指艺术外在美和内在美、形式美和意蕴美的关系,他指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是指外表或彩饰,“质”是指品质或本质。从陆魏晋南北朝机《文赋》与刘勰的《文心雕龙》来看,“质”偏重于风(情)、骨(理)神、形诸因素。“文”偏重于文辞、笔墨语言、技巧等。

★★★★

艺术创作过程有哪些?

(1)生活体验—形成审美经验(2)艺术构思--自然心灵化(3)艺术表现--心灵物化 ★★★★ 灵感

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活动,它长期潜伏于艺术家潜意识之中。在某种机缘之下“灵感”成为创造性高潮来临的信号,成为精神高度集中自由观照的闪光。他是一种直觉式的顿悟一种突发心灵的奇观。★★★★ 艺术的气势

在艺术中的“气”是指艺术家内心世界思想情感的运动形态,是客观世界激起的主观世界情感波澜和起伏变化。“势”是创造者主体的精神活力与客体生命活力交融而形成艺术生命的开合与节奏。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气势总体效果和表情的联系大约是在三个不同的层次实现的:外层的“自然表情”中层的“语言表情”内层的“气质表情”、艺术世界的诞生过程层次:

外景层:倾向再现,倾向表现,自然的,构成的。中景层:具象化、抽象化、意象化,纯几何平面化。

内景层:分别以情与理的平衡,唯情的,浑然天成,唯理的四条通道实现有意味的形式。★★★★

举例说明艺术世界的四种创作类型。

(1)再现的、具象化、情理平衡的艺术世界:《蒙娜丽莎》陈丹青的《西藏组图》(2)自然的、意象化、情景交融的艺术世界:齐白石提出“太似则媚俗”

(3)表现的、抽象化、唯情的艺术世界:马蒂斯《红色大画室》(4)构成的、几何化、唯理的艺术世界:毕加索《亚威农少女》

“移情论”“应和论” ★★

“移情论”“应和论”都是试图审美经验中主客观相互关系的命题。只有当主观心境和客观自然地特质、秩序和构成极度吻合,达到相生相应的程度时,才能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但是移情论提出者里普斯的观点是强调审美活动中主体对课题情感的灌注、移置。应和论的提出者波特莱尔把象征主义概括为“融洽或无间”、“含蓄或无限”两个特征。★★★★ 异质同构论:

“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格式塔心理学派把自然、社会、人、宇宙作为物理的、生理的、生命的、心理的整体,完整形来认识,并提出 “异质同构论”来解释审美经验的形成。特别是其代表人物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世间万物都可归结为某种“力的图式”。任何事物只要其“力的图式”在结构上同人类情感中力的作用相似相近,达到同样丰富复杂的水平,那么这些事物就具有了与人的感情相应和的形态,具有了再现性的或表现性的或象征性的审美价值,从而获得认同。(异质同构的命题对于社会倾向性极强的某些艺术创作明显存在局限和不足。它偏重于形式,不能取代现实主义典型化的创作理论和原则要求,却有可能充实补充强化它的表现力。)

艺术创作的主体条件:

1、艺术天赋和敏感。

2、才能和技巧,勤奋和修养。

3、艺术的独创性。

天才与才能的区别:★★★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个性化,创造出产品,使心灵深处的意蕴得到传达——“外射为现实现象”,就需要一种特殊的本领才能实现。“这种特殊的本领叫做“才能”。单纯的才能只能在艺术活动的某一方面达到熟练,而天才却能达到艺术本体世界的完备,给一般性的艺术本领灌注生气。在培养和运用这种本领中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活力,这是能真正能创造艺术世界的活力。

★★★★

艺术的程式、经验与艺术独创性的关系。

艺术的程式、经验与艺术独创性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艺术创造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也就是任何艺术家如何对待传统模式--前人的经验和成果的问题。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忽视传统,信手涂鸦会使艺术家陷入迷乱无效的随意性之中,(英)贡布里希也曾用“模拟图式是掌握模拟现实的造型前提”来说明重视传统的重要性。但是,如果过分依赖传统模式,就会重复着别人流于为别人重复,从而淹没在普遍性之中,完全失掉特殊性从而失掉艺术本身。另外我们也从艺术大师的艺术经历中得出“图式模拟—变异—独创”的规律性性踪迹。从习得程式开始,吸收变异,到独创是层层发展递进的关系。

★★★★★ 考核知识点

希腊三大悲剧: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三部曲、索福克勒斯《俄狄普斯王》、欧里庇德斯《美狄亚》 荷马史诗=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歌德《浮士德》(六十年创作)。★★★★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施特劳斯圆舞曲《维也纳森林》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比才歌剧《卡门》

柴可夫斯基的舞剧《天鹅湖》《睡美人》 ★★★★ 考核知识点

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德彪西《雨中花园》;

悲剧,“酒神”;喜剧,“日神” “画眼”整个构图的神情集中点 艺术批评被称为“运动着的美学”。“比较宗教学”的创始人麦克斯’缪勒

★★★★ 考核知识点

1、“竹林七贤”指三国魏七位名士的合称,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集于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

2、“元四家” 指元代中国画史的四位画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其共同特色是“雅洁淡逸”的山水画风,对中国水墨画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3、“匠气”是指艺术作品中只有呆板、空洞的技法而缺乏情感灵魂的那种庸人习气,能工巧匠能否成为艺术家,其思想和内涵起着决定性作用

4、李可染: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要用最大勇气打出来。解释了艺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考核知识点

1)塞尚是站在西方艺术由古典转向现代,由“再现”转向“表现”那条横平线上的第一个人,“现代艺术之父”;

2)康定斯基,“热抽象”的代表;蒙德里安,“冷抽象”的代表。3)米罗被,“符号创作”的先驱;克利,‘符号魔术师”。4)孔子被推祟为中国音乐艺术精神的最早最伟大的发现者。

5)南朝宋画家宗炳《画山水序》中越发相信审美主体精神映照自然的创造力。

6)中国现代艺术,从木刻运动、话剧、电影、摄影艺术发源,赋与创作以现实的再现性内涵,由“五四”运动开始到三十年代初,拉开了中国艺术由古典转向现代的序幕。

7)第一幅逼真地再现真实景物的图画是瑞士画家康·威茨(1400—1446)为日内瓦创作的祭坛画。8)尼德兰的凡·爱克发明了“蛋彩画法”,制成有光泽的油彩,成就了早期极辉煌的肖像画。9)鲁迅,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新文学作家,《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10)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变形记》,表现性文学作品。

11)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黑、白、灰”三色来驾驭那动态性极强的构图,将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写实主义原素,由相互冲突化解为一体。

第四篇:新闻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 新闻本源

第一节 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信息需求而产生的。

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变动越剧烈,越需要新闻;关系越密切,越需要新闻。第二节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1)新闻内容已事实为依据 事实特点:客观的、可认知的、可反映的 2)新闻事实是经过选择的事实

1、事实的无限性和报道的有限性决定了新闻的选择性。

2、媒体有自己的定位、选择新闻的标准和感兴趣的领域。

3、新闻事实的选择性绝不意味着可以和背离歪曲事实,而是要按照事实本来面目全面准确地反映事实。

4、实践是检验新闻真实的标准。第三节 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的新闻定义)

1、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是第二性的。

2、事实需要经过报道才能成为新闻。

3、新闻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第四节 新闻的基本特征

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传播公开 新闻真实的三层含义:

1、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的。

2、新闻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

3、新闻不仅要求对具体事实的报道真实准确,而且在事实的整体和相互联系上也要客观全面,符合实际,力求在整体上真实客观地展现社会生活的面貌。新闻真实的本质

1、新闻真实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实

2、新闻真实是符合论意义上的真实

3、新闻真实是“质”“量”统一的真实性

第二章 新闻真实

新闻真实观在中国的演变: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为规避法律风险和舆论指责,报界流行“有闻必录”说的新闻真实观;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为树立新闻专业精神和提升记者社会地位,学界提出了“客观主义”说新闻真实观;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战时舆论动员,新闻界提出了“存大信,失小信”说的新闻真实观;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为划清与资产阶级新闻真实观的区别,建构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本质真实”说的新闻真实观 新新闻主义的真实观:

新新闻主义指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用文学手法报道新闻,写作“读起来像小说的新闻”;新新闻主义反对价值中立,主张把报道内容建立在对自我感受的描写上,试图改变新闻界过分依赖新闻源的传统;新新闻主义主张展示场景变化,充分记录人物对话,以细节刻画人物,常常出现第三者的观点。

互联网时代新闻真实的新变化:“有机真实” 进入新的有机方式;“前瞻真实”成为新的真实类型; “整体真实”获得新的实现可能; “真实确证” 面临新的方法困境 第一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根本条件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在新闻工作中坚持真实性原则 1)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

1、构成新闻的要素“五个W”要准确无误。

2、事实的细节要有根有据,符合实际。

3、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要真实可靠。

4、新闻中所概括的事实要符合客观实际。2)从总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反映事实 3)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全面、客观、公正 4)坚持新闻报道客观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第三节 新闻真实是新闻媒体公信力的前提

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指的是新闻媒体提供以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包括广告)能够获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和程度。

第三章 新闻价值 第一节 新闻价值的内涵 1)新闻价值产生的前提

1、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第一个前提。除此以外,还应包括传受双方的信息势能的位差、接受者的“不知”、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等。

2、新闻价值的理念,揭示的是一种实用意义的社会关系,要有传者和受众共同来完成。

3、以受众对信息的使用价值的判断为出发点。

2)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具有的、能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

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它对媒体来说是可以实现交换价值的对事实的选择标准,对读者来说是使用价值。3)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

新鲜性:事实在时间上的新近;事实在内容上的新鲜。

重要性:事实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大多数人关注的重要程度,即事实具有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性质。

显著性:事实能引起大多数人关注的程度。4)新闻价值的客观性

1、新闻事实及价值要素是客观的。

2、社会与受众的新闻需求是客观的。

3、社会与公众对新闻价值的检验是客观的。接近性:事实在地理上和心理上与受众接近的程度。第二节 新闻价值的实现过程 1)新闻价值的发现

1、取决于客观存在的事实。

2、依赖记者的新闻敏感。2)新闻价值的呈现

1、准确判断各种价值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制成新闻文本

3、寻求恰当的传播方式,展示新闻文本 第三节 新闻价值取向 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

阶级立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新闻政策、新闻宣传价值和新闻媒体定位。

第四章 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是一切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现代新闻事业包括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新闻图片社、新闻杂志社、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互联网新闻网站等新闻机构及其业务活动。广义的新闻事业还包括新闻教育和研究机构及其教学、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出近代新闻事业;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新闻事业发展的水平;社会和阶级的需要决定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

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新闻事业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新闻信息需要的社会文化事业;新闻事业是一定阶级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舆论功能;新闻事业是提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新闻事业并不一定带有阶级性的:总体上看,新闻媒介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该国政治制度带来的意识形态的印记。但这种总体认识不能直接用于说明具体的微观问题。在微观层面,并不是所有具体的新闻都反映国家或阶级的意识形态;观点对立的新闻也并不一定就有阶级性,也可能是同一个阶级、集团内部的不同观点,但可以说具有政治性。

报纸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以一致而坚定的复杂方法来施教,即使是最大的谎言,经过不断的重复叙述,亦可成为真理。因为群众对大谎话比对小谎话更容易相信。社会属性:新闻事业作为一种信息媒介和社会文化事业的特征。政治属性:新闻事业作为一种阶级舆论工具的特征。经济属性:新闻事业中剥离出来的经营部分作为信息与文化经营机构的特征。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动员和组织群众的重要舆论工具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任务:推动经济发展;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

第五章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

新闻工作的党性指的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阶级属性和政党立场。

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指的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活动时必须遵守所属阶级或政党所规定的各项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在组织上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坚持为人民服务(根本立场):新闻事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概括起来讲,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新闻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同呼吸,共命运,树立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思想。

为社会主义服务(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引导人民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自觉意识)

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贴近”的内涵:贴近实际的内涵;贴近生活的内涵;贴近群众的内涵 新闻工作坚持“三贴近”的意义:“三贴近”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新闻工作的必然要求;“三贴近”是用新闻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三贴近”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新闻工作贯彻“三贴近”的基本要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立足于基本国情‘体现社会生活主流和本质;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

正面宣传:正面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指新闻报道要及时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实事求是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主流,让人民群众用创造新生活的业绩教育自己,形成鼓舞人们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要求: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动员和鼓舞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求新闻工作者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正面宣传为主的本义与实质,是要求新闻工作者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实事求是地报道社会主义中国的真实面貌;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还应当讲求宣传的艺术性。

第六章 新闻宣传

宣传的含义:宣传是行为主体借助媒体传播特定内容,旨在影响他人意识和行为的一种社会传播活动。

宣传的要素:主体、内容、媒体、形式、对象

宣传的特点:宣传的本质是劝服;以单向传播为主,宣传者处于主动地位;宣传的对象有两大类,同道者和未被卷入宣传的人群,而以后者为主要对象;宣传者的素养直接影响宣传的效果;宣传不是万能的,纯粹的技巧必须与环境背景相契合。

宣传的重要作用:个人宣传有利于塑造自身形象,有利于沟通和被人理解,有利于改善自己的工作环境和生存条件;国家、政党通过宣传可以表达和阐明自己的政策、主张、观点和要求,进而使人们接受这些政策和主张,并为之行动。

新闻宣传:形式多样的宣传的一种,力图以报道新闻而收宣传之效,常采用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两种基本形式。两者的紧密联系体现在:新闻宣传包含在广义宣传之中,具备广义宣传的一部分特质,属于社会传播活动,旨在影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

新闻与宣传的区别: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新闻重新意,宣传重反复;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控;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新闻宣传的特点:新闻宣传必须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新闻宣传要求所报道的事实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新闻宣传是一定阶级、政党和社会组织实现自身利益的手段;新闻宣传是通过报道和评述事实进行的宣传;宣传是一种有目的地影响他人意识和行为的社会传播活动

我国新闻宣传的基本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 新闻宣传的主要使命是动员和组织群众;新闻宣传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

新闻宣传效果要以人民群众是否接受和满意作为检测标准;新闻宣传要讲求艺术,端正文风; 新闻宣传要力戒虚夸,防止片面性

对外新闻宣传的定义:对外新闻宣传是指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向国际社会传播有关中国的信息和中国对国际事务的认识、观点和态度。

我国对外新闻宣传的基本任务: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主张;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地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舆论斗争;增进了解,消除误解

第七章 新闻舆论导向

舆论:社会生活中公众对某一事态所持的意见和看法。舆论三要素:公众;事实;意见 新闻舆论的概念:新闻舆论是通过新闻手段来反映和表达公众意见,是一种特定的舆论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公众:新闻舆论的主体;事实:新闻舆论的客体;媒体表达:新闻舆论的表达形式

新闻舆论形成的条件:诱发新闻舆论的新闻事件;利于表达舆情的社会环境;有助舆论传播的新闻媒体

新闻舆论的基本特征:新闻舆论的现实性:新闻舆论的现实性是指新闻舆论反映对象的时新性和传播效果的现实指导作用;新闻舆论的导向性:新闻舆论的导向性是指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新闻舆论的影响力:新闻舆论的影响力是指新闻舆论对公众精神和道义上的感染力与感召力。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原因: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大意义;政治导向是新闻舆论导向的核心;做好重大主题宣传;做好典型宣传;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引导网上舆论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大意义: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关系党和人民的福与祸;坚持正确导向是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政治导向是新闻舆论导向的核心:舆论导向最根本、最重要的导向是政治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要把理论导向放在首位。新闻媒体理论导向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大力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坚持正确政治导向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正确政治导向,不应忽视其他方面的导向。

新形势下舆论引导的新特点:传媒体制改革给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影响;利益格局的调整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增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多样化改变了舆论引导的格局;统筹国内国际宣传两个大局的要求,使舆论引导工作更为复杂艰巨。

第八章 新闻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的含义 新闻舆论监督,即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机关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

新闻舆论监督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公开性

2、群众性

3、广泛性

4、及时性

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 监测功能 约束功能 警示功能 反馈功能

新闻舆论监督的地位和作用 1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 2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 3新闻舆论监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4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闻舆论监督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新闻舆论监督的客体 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对象是公共权力、公共事务和公众人物。新闻舆论监督的任务

1、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

2、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

3、对党纪、政纪执行情况的监督。

4、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行为的监督。

5、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

(一)准确监督

(二)科学监督

(三)依法监督

(四)建设性监督 八,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1.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 2.遵守纪律和法律,恪守新闻道德。3.接受党、政府和人民的监督

媒介审判: “媒介审判”(trial by media)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它会带来两个方面的负面影响:

1、影响案件的独立审判;

2、给案件当事人带来,侵犯公民的隐私权。

第九章 新闻出版自由 新闻出版自由的基本含义:新闻出版自由:新闻出版自由是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和运用。

2、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语言形式自由发表意见和交流信息的权利。

3、出版自由:出版自由是公民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享有创办印刷媒体或电子媒体并通过它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发表意见。

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和相对性

(一)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

(二)新闻出版自由的相对性

1、新闻出版自由受到宪法和法律的制约。

2.新闻出版自由受到国家利益的制约

3、新闻出版自由受到社会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制约。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

1、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最广大人民共同享有的自由。

2、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以剥夺敌对阶级和敌对势力的新闻出版自由为前提。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特点

1、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摆脱了资本的奴役。

2、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强调充分自由和正确导向的统一。

3、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坚持民主和法制、自由和纪律的统一。

第十章 新闻法治

新闻法治的法律依据

(一)宪法;

(二)法律;

(三)行政法规;

(四)地方性法规;

(五)行政规章;

(六)其他法律依

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包括公民和法人。公民: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义务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四类法人:机关法人、事业法人、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

“法治”:Ruled of law。法治是与“人治”相对应的概念,意指依法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状态和手段,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具有普遍遵守的法和保证法得以正确运用与遵守的国家权力机关与司法体系。

“法制”:Ruled by law。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

第十一章 新闻事业管理

新闻事业管理:新闻事业管理是指对新闻传播活动所实施的领导、调控、规范等职能行为,包括对新闻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及其职业行为所制作传播的精神产品等进行管理

新闻事业管理的对象

1、新闻产品;

2、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传播活动;

3、从新闻媒体剥离出来的单独经营的部分

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一)坚持党管媒体

(二)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

(三)坚持依法管理

(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五)坚持群众参与管理

我国新闻事业管理体制 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中央宣传部负责宏观指导,外宣办负责对外宣传管理和协调。十九大后,不再保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组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负责广播电视的行政管理职能。

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特点

(一)党委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

(二)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三)法律法规管理与政策管理相结合;

(四)社会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

(五)新闻行业行为规范管理与道德准则学习教育管理相结合

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改革创新

(一)要大力推动管理观念的创新;

(二)深化新闻事业宏观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三)深化新闻事业微观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第五篇:法学概论重点

P12: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

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

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P15:奴隶制法律的本质及特点

1、严格保卫奴隶主阶级生产资料私有制

2、公开确认自由民之间不平等

3、以十分残酷的惩罚措施维护奴隶主的政治统治

4、保留了许多原始社会规范的痕迹

最早一批奴隶制成文法: 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王国《汉穆拉比法典》;公元前5世纪罗马国《十二表法》;公元前3世纪印度《摩奴法典》。中国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作禹刑”“夏刑三千”殷商“汤刑”,周朝“周礼”

P17:封建制法律的本质及特点:

1、严格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2、公开规定封建等级特权

3、用野蛮残酷的手段镇压人民的反抗

P19:资产阶级法律的本质及特点:

1、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确认契约自由

3、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确认法制原则

P21:法律的阶级性

1、法律的本质属性是它所体现的阶级意志性。

2、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即共同意志。

3、通过法律形式获得集中表达的统治阶级意志就是国家意志。

4、任何意志包括国家意志都表现着人的愿望和追求,因而都具有能动的、自由的属性。

P26:法律的特征:

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P29: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由特定物质生活

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利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法律价值的特点:

1、法律的属性和功能是法律价值形成的基础

2、人对法律的需要的法律价值形成的主体要素

3、法律的属性和功能与人的需要的满足之间的桥梁是实践,惟有经过实践,法律价值才可能体现和实现。

P32:法律的各要素及内容

三要素构成: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

1、法律规范:法律规则,是每个单一的法定行

为模式。

法律规范的结构:适用条件、行为准则、法律后果

法律规范分类:规范本身的性质分类(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授权性规范)

规范所包含的行为规则的确定程序(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准用性规范)

2、法律原则:在一定层次的法律体系中,对法

律规范具有指导意义且比较稳定的法律原理和准则。分类:

以法律体系层次的级别为标准:基本原则、具体原则

以法律原则的渊源为标准:公理性原则、政策性原则

以涉及的内容为标准:社会原则、专门法律原则

3、法律概念:同法律相关的各种事实加以概括

而抽象出其共同特征所形成的具有权威性的法律用语

法律概念的功能:认知功能、构成功能、规范功能。

P37:法律渊源的种类:

1、制定法:国家的有权机关,通过法定程序,用成文的形式(条文)表达的规范性文件。

2、判例法:以特定的法院所作的典型或具有新

意的判决中包含的原则作为判案依据的法律。

3、习惯法:国家认可并赋予法律效力的习俗和

惯例。

4、引证法:(法理法或法理)国家机关(主要的司法机关)引用某些经典或法学家的著作和言论作为处理事件或案件的法律根据。

5、宗教法:国家宣布或承认某些宗教典籍和教会规章具有法律效力。

6、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

P38:法律的分类:

1、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根据法律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所作的分类。

2、根本法和普通法: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所作的分类。

3、实体法和程序法:根据法的内容所作的分类。

4、一般法和特别法:根据法律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所作的分类。

5、国际法和国内法:根据法律的主体、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国家间的相互关系。

6、公法和私法: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律为公法,以保护私人利益为目的的法律为私法。(始于罗马法学家)

7、法系:西文法学著作中一个常见的概念。

P44: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法律和统治阶级道德之间在根本的社会阶级属性方面的一致性,决定了二者必然是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和互相参透的。

一方面,法律积极保护统治阶级道德,在必要时把某些道德规范提升法律规范加以推行。

另一方面,统治阶级道德又各级地替法律辩护,影响社会舆论,要求人们遵守法律。

其实,法律的每一项规定都渗透着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不同点:

1、存在的时间不同:法律只是阶级社会中的现象;道德则与人类社会相伴始终。

2、调整的范围不同:道德的调整范围比法律宽。

3、实施方法不同:法律借助国家强制力;道德依靠人们内心信念。

4、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规范性文件的形式;道德则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风俗之中。

5、在一国之中,法律体系只有一个(一元)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

P45: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2、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需要

3、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

P49: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产生的特点:它是在彻底

废除国民党旧法律的基础上,由新民主主义法律转变来的,是新民主主义法律的继承和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主要特点: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的表现。特点:

1、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2、国家强制性和人民自觉遵守法律相统一

P51共产党的政策:党组织为了完成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而制定的活动准则。

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问题:

1、党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2、社会主义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

1)则于法律是党的政策定型化、条文化,明确、具体地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2)由于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具有普遍约

速力

3)由于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的属性

3、党的政策不能代替社会主义法律(区别)

1)党的政策工人阶级先锋队意志体现,法

律是国家意志(全体人民的体现)

2)党的政策由党组织制定;法律由国家制

3)党的政策一般是号召性的原则的指导;

法律的规定比较准确和详尽。4)党的政策不具有国家强制性

5)党的政策内容广泛,不是所有内容都要

制定成法律。

P5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法律源源不断地从社会主义道德那里吸取内容,使之上升为法律规范;反过来,又借助法律规范来维护和传播社会义道德。

由于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调整的连范围和实施的手段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二者又不能互相代替。

P54:规律:(法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

必趋势。

P55: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概念

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或称社会主义立法,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活动。

1、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活动之一

2、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要遵照一定的程序

3、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不仅包括创制新法律,也包括修改和废止过时的法律。

4、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其实质是把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

P56: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

1、遵守宪法的原则

2、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的原则

3、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的原则

4、科学和合理地规范社会关系的原则

5、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立法的原则

P58:法律制定的权限:即立法权限,指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有关国家机关分别能够制定什么级别和种类的规范性文件的权力范围。

P6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程序

1、法律案的提出

2、对法律案的审议

3、法律案的表决

4、法律案的公布

授权立法:主要是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把本属自己的立法权,部分地授予行政机关(总统或内阁等);便有时也指对地方国家机关授权。

P6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及其系统化

1、宪法

2、法律

3、行政学规

4、国务院的部门规章

5、军事法规和规章

6、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

7、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8、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9、经济特区的单行经济法规

10、国家认可的习惯

11、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P68:我国的法律体系

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环境保护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军事法、诉讼法等。

社会主义法律的适用,总的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要做到正确:

1、要求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2、要求对案件的定性准确

3、要求对案件的处理适当

4、要求有错必纠

P70: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适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3、正确掌握各种规范性文件相互关系的原则

P71:正确掌握各种规范性文件相互关系的原则有:

1、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

2、同位法中特别法的效力优于一般法

3、同位法中新法优于旧法

4、不溯及既往

5、“变通规定”的法律效力

6、法律冲突的解决

P72:法律冲突的解决:

1、新的一般法与旧的特别法的冲突

2、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的法律冲突

3、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

间的法律冲突

4、授权立法与立法与法律的冲突

守法:法律的遵守,是指一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恪守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

P75:社会主义法律解释:指对法律条文的含义和适用

条件所作的理解和说明。分类:

1、从解释主体上分类

1)正式解释:立法、司法和行政解释 2)非正式解释:学理和任意解释。

2、从解释的外延上分类

扩充解释、限制解释、字面解释

3、从解释的方法上分类

方法解释、逻辑解释、历史解释和系统解释

P76:违法:违反法律的规定,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违法构成的要件和种类:

1、违法的客体

2、违法的客观要件

3、违法的主体

4、违法的主观要件

法律责任:由违法行为引起的依法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责任。

法律制裁:特定的国家机关对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违法所彩取的带有强制性的惩戒措施。

P78: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构成:

1、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

2、法律关系的客体:(权利客体)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或标的。物、智力成果、行为、人体等„„

3、法律关系的内容: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P82: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1、有法可依: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

2、有法必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

3、执法必严: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条件

4、违法必究: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保证,这项要求,核心在于反对特权。

P94: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

1)从社会主义法制的产生来看,它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主权的产生而产生的

2)从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来看,有什么性质的民主,就有什么性质的法制。3)从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民展方向来看,同样不能离开民主。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1)社会主义法制把民主作为人民斗争的胜利成果,系统地、明确地、具体地记载和固定下来,以确认民主。

2)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本身的指导作用,向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民指明,怎样做是符合民主要求的,怎样做是违反民主要求的,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民主的正确实现。

3)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惩罚各种违法和犯罪行为,维护人民民主权利,以捍卫民主。

P87: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

作用

1、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适用的作用

2、对社会主义法律遵守的作用

3、对清除旧法律意识的作用

P89:“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

1、法制是法治的必要前提条件

2、法治本身反过来又要求有详备的、反映社

会正义的、良好的国家法律和制度。

区别:

1、固有的属性不周

2、在治国中的地位不同。

3、民主政治的关系不同。

4、经济条件的不同。

总的来说,有法制不等于有法治,但有没治

则不可以没有法制。

P9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

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1、依法治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需要。

2、依法治国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国家

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

3、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的需要

P94:实现法治必备的条件

1、维护法律的极大权威

2、完善法律体系

3、强化民主法治

4、坚持依法行政

5、保障公正司法

6、搞好法律监督

P96: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这个论断包含两层意思

1、宪法也是一种法律

2、宪法和其他法律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1)内容方面的特点(基本原则)2)效力方面的特点(最高法律效力)3)制定和修改程序方面的特点 宪法的修改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全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合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P101:宪法:集中反映一国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确认和保障该国民主制度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发展:

1、资本主义:

 美国:1776《独立宣言》1787年费城制宪《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方宪法

 法国:1789《权利法案》  法国:1789-8《人和公司的权利宣言》(人权宣言)

2、社会主义

 俄苏维埃:1918《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根本法)》第一总社会主法宪法。

3、旧中国宪法:  中国大地主《钦定宪法大纲》《十九信条》《中华民主约法》《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中华民国宪法》

 资产阶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工人阶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共同纲领》

4、新中国

 194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体会议) 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宪政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 1980《宪法》(现行宪法)

P107: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1982年宪法)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期开放是我国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现行宪法的主要内容:

由序言及总纲,公怕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微、首都四间组成,共138条。

P111: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又称政权性质,或称国体,指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在家中的位。

P11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工人阶级的领导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标

2、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3、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结合

4、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

P115: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

1、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的要本标志

2、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和最高原则

3、从政权利的职能来看,人民民主专政具有维

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民主地位

4、人民民主专政担负着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

度的历史任务,这也正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

既然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那么,宪法关于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为什么没地直截了当地提无产阶级专政,而要采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

1、我国的政权虽然由工人阶级领导,但工作阶

级在总人口中占少数,多数是农民。

2、任何国家政权都包含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

P116: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

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都和拥护社国统一的爱国者有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P117: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P118:政权组织形式:统治阶级所采取的用以实现其

国家权力的形式,即统治阶级为了反对敌人、保护自己而组织起来的国家政权机关。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或根本政治制度。

P12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

1)从人民代表大会的构成来看,通过民主

选举产生的各阶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具有广泛性,直接反映了各各爱国者在我国政权中的地位。

2)从人民代表大会拥有的权力来看,各级

人民代表大会都代表人民全权利行使权力的机关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不以任何制度为依据,它确立之后,就成为基他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

P12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人民群众管理国家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保证国家权利力的统一行使。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P123:我国选举制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性质

1、选举权的普遍性

凡年满18周岁的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子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选举权的平等性。

3、直接先举和间接选举并用

4、无记名投票

5、代表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

6、从物质上和法律上保障选取民的选举权利

P126:国家结构形式:是调整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形式,即调整国家整体与其所属区域之间的关系形式。(单一制和联邦制)

P127:我国是单一制的多民族国家:

1、从我国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性况来看。汉族占总人口的93.3%,少数民族人口少却占地面积为50%~60%。我国各民族形成一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状况,使各族人民在生活,文化等各各方面建立了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

2、从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情况来看

自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后,我国就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国家,在长久的时间里,虽然出现过民族分裂的局面,但总的来说,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3、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来看

我国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很不平衡,要实现各族的共同繁荣,单靠一个民族的力量是办不到的,只有在社国大家庭里,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力量才有可能实现。

4、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

国际上有一些不友的帝国总是试图挑拨我国各族关系,破坏团结,所以只有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全民各民族的大团结,才能有效的保卫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5、总之,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形式,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总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我国民族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P132:我国行政区域划分:

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

3、县、自治县分为乡、镇

4、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5、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P133:我国的经济制度

1、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在制是我国经济制度 的基础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经济)

3、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种的分配制度

4、国家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的私有财

产权

5、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

P140: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

1、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

2、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企业依法享有自主权和实行民主管理

P148:公民:通常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P150:“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的意义:

首次将“人权”由一个政治概念提升到法律概念,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利的主体由党政府上升到国家,从而使之由党和政府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由党和政府的文件的政策性规定上升为国家根本法的一项原则。

人权入宪不俟体现了国家“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促进人的个性解放和全而发展,而且对发展和完善我国民主宪政也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因为,尊重和保障人权利是宪政的根本和最高原则,是宪法和宪政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基础和归宿,也是衡量是否真正实行宪政的根本标准。P151: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

1、公民权利的广泛性

2、公民权利的真实性

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4、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P153:我民公民的基本权利:

1、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利,以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

2、宗教信仰自由

3、人身自由

1)人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2)人民的人格尊严不爱侵犯 3)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4)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秘密受法律保护

4、批语、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的权利

5、社会经济权利

1)公民的劳动权利和义务 2)劳动者的休息权

3)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 4)物质帮助权

6、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

7、妇女的权益和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受国家保护

8、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P163: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社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P168:国家机构:统治阶级为实现国家权力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机关体系的总称,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工具。

P169:我国国家机构的体系:

1、国家权力机关

2、国家主席

3、国家行政机关

4、国家军事领导机关

5、国家审判机关

6、国家检察机关

P170:我国国家机关组织和法动的基本原则

1、民主集中制原则

2、为人民服务原则

3、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4、精简的原则

P17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个性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

2、制定和个性基本法律

3、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领导人

4、决定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1)审查和批准国家经济和发展计划及计划

招待情况的报告

2)审查和批准国家预算和预算招待情况的报告

3)改变或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

4)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置 5)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用其制度 6)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

5、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利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1、解释宪法和监督法的实施

2、立法权

3、监督权

4、任免权

5、对外事工作和国家重大问题决定权

6、荣典权

7、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P176: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

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对全国人大

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国务院的组成: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国务委员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

P183:人民法院的组成:

1、高级人民法院

2、专门人民法院

3、最高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利应遵循的原则

1、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2、公开审判

3、回避制度

4、两审终审

5、使用本民族语言、方字进行诉讼

6、合议制度

7、审判委员会制度

P187:宪法的实施和保障碍

1、宪法的自身保障

1)规定了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宪法的权威性

2)规定了监督宪法实施和解释宪法的机构 3)规定了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审查。

2、普通法的保障

3、党的领导是保证宪法实施的关键

P193:行政法律关系同其他性质的法律关系相比,特点有:

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一方,必定是行政机关或都根据法律授权代行某种行政职能的社会组织

2、行政法律关系的成立,往往以行政机关单方面的行为为根据

3、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主体一方的行政机关往往可以直接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对方当事人履行义务或者接受制裁

4、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争议,通常通过一定的行政程序予以解决。

P194:行政机关:执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机关,又称国家管理机关或政府。我国行政机关具有的特点:

1、它是代表国家行使国家权利力的国家机关,在其职权利范围内的一切行为及其结果,都归属于国家。

2、它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国家权利力机关负责和报告工作,并受其监督。

3、它所行使的职权利是国家的行政管理权,所担负的职能是行政管理职能。

4、它实行首长负责制

P200:行政立法: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各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

行政管理法规:国家行政机关在其职能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的各种关于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P201:行政立法的分类:

1、根据权利的来源:职权立法和授权立法

2、根据内容:执行性立法和创制性立法

3、根据主体不同: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

法。

P203:行政执法的生效要件:

1、行政执法的主体合法

2、行政执法的内容合法

3、行政执法的意思表示真实

4、行政执法的相对人具有法定的权利能力和行

为能力

5、行政执法的程序合法

6、行政执法的形式合法

P204: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

1、合法与合理原则

2、效能与便民原则

3、监督与责任原则

P206:行政处罚:特定的行政机关,对于有违反行政

管理秩序的行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职,依法给予处罚的行政执行行为。

行政处罚的种类和设定

1、警告

2、罚款

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4、责令停业停产

5、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6、行政拘留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它行政处罚

P208:行政强制执行:指当事人不履行行政法规定的义务,行政机关依法采用一定的方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行政执法行为。

行政司法:国家行政机关作为裁决人,对行政争

议作出裁决的活动。(包括:行政复议、行政仲裁、行政调解)

P212:行政期间行政行为停止的情况:

1、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2、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3、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行政复议机构认为其

要求合进,决定停止执行的

4、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 P213:行政行为的监督:

1、中国共产的监督

2、权力机关的监督

3、人民政协的监督

4、司法机关的监督

5、行政机关系统内部的监督

6、社会监督

1)人民团体的监督 2)新闻舆论的监督 3)人民群众的监督

P220:民法的基本原则:

1、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原则

3、保护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

4、遵守法律和政策的原则

5、国家和社人利益原则

P223: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法律赋予他能够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P224:有继承权的几个死亡不能确定时间:

1、推定没有继承人的先死亡

2、残废人各自均有继承人的,如辈分不同的,辈分长的先死亡

3、死亡人辈分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间不民生继承关系,他们的遗产分别同各自的继承人继承。

宣告失踪:依民法通同和民事诉讼的规定,公民下落不明满2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

宣告残废依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支的规定,公民下落不明满4年的,或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2年的,或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经有关机关证明其已不可能生存的,均可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他死亡。

P227:监护:为了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和财产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而设置的一种对他们的行为和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

P228: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得的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P229:法人设立的四个条件:

1、法人必须依法成立

2、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4、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P233:民事法律行为:指民事主体(即公民或法人)

实施的、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合法行为。

P235: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

1、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和共同的法律

行为

2、要式法律行为和非要式法律行为

3、有偿法律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

4、诺成法律行为和要物法律行为

P236:无效民事行为:指不具备有效成立的要件,因

而法律上不允许发生行为人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1、无行为能力的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2、限制行为能力的人所为的依法不能由他独立

实施的行为

3、恶意畅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行

4、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5、合同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行为

6、以合法开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为,一方以欺

诈、胁迫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行为。

P237: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依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凡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以及显失公平的行为,均属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P237:民事法律行为附的条件:

1、必须是可能发生而又不一定发生的客观事实

2、这种条件是由当事人自由约定的,而不是由

法律规定的

3、所附条件不得有悖于法律、道德或公共利益

4、所附条件不行有害于相对人的利益

P238:代理: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的范围内以被代理

人的名义对第三人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使法律行为的后果(包括民事责任)直接由被代理人随的一种制度。代理的法律特征:

1、代理必须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并2、3、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进行的法律行为。代理人虽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法律行为,但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的却是代理人而非被代理人。

代理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直接归被代理人承受。

共有的种类:

1、按份共有

2、共同共有

共有财产的分割主要通过共有人之间的协义进行,其原则是:

1、实物分割

2、变卖分割

3、作价补偿

P248:相邻关系:指土地,土地上的自然特或建筑物的相邻所有人丰使用或经营这些相邻的不动产时,相互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相邻权主要有:

1、相邻用水排水权

2、相邻通行权

3、相邻通风采光权

4、相邻管线安装权

5、共同使用受益权

P249:知识产权:自然人或法人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

依法享有的权利。

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1、知识产权主要是一种财产权

2、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独占性、排它性)

3、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

4、知道产权利具有时间性

P250:知识产权的主要内容:著作、专利、商标权

1、著作权:

主体(著作权人)是作品的作者,著作权的保护期限为作者终身后50年的12月31日。

2、专利权

主体即专利权人;依我国专利法的规定,作为专得权客体的发明创造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权授予最先申请人,即采用“申请在先”原则而不采用“发明在先”原则。发明专利权的保护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各为10年。

3、商标权:商标注册人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对

其注册商标所享有的专有权。

主体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客体仅限于注册商标;所有权利包括:商标专用权、商标转让权和使用许可权。适用“申请在先”原则,同一天申请适用“使用在先”的人。商标权利的保护期限为10年。

P239:代理的种类: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1、委托代理:根据本人授予代理人代理权的行为(即授权行为)而发生的。

2、法定代理:代理权不是根据本人的委托授权而发生,而是由法律在与本人存在一定亲属关系的人中直接规定的代理(对无行为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

3、指定代理:根据人民法院或有权利指定的单位的指定而设定的借,其他理权利限的范围应在指定时加以明确。

P240:代理的终止:

1、委托代理情况:

1)代理期限届满或都代理事务完成 2)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代理人辞去代理 3)代理人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

4)作为被代理人或都代理人的法人终止

2、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的情况

1)被代理人取得或恢复行为能力 2)被代理人或代理人死亡 3)代理人丧失行为能力

4)人民法院或其他指定单位取消指定 5)由其他原因(如夫妻离婚、收养解除等)而引起的被代理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监护关系消灭。

P241:财产所有权: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财产所有权的法律特征:

1、它是一种绝对权

2、它是一种对世权

3、它是一种排它公

4、它是一种完全的无期限的物权 P242:财产所有权的取得(发生)

1、原始取得:凡对原无所有权的物的取得,或某物另原有所有权利,但与原所有人的意志无关的取得,均为原始取得。

2、传来取得:凡对原有所有权的物,根据原有所有人的意志而取得所有权。

P246:共有:同一项财产有丙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共同享有所有权的制度。

P257: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一方享有请求他方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义务关系。

债的法律特征:

1、主体是两方特定的当事人,债权人和债务人

2、内容表现为请求为一定的给付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和实现权利人的请求的义务的结合。

3、客体即债权人的权利和债务人的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P258:债的消灭原因:

1、因履行而消灭

2、因互相抵销而消灭

3、因混同而消灭,即债权人而一

4、因双方当事人协议免除而消灭

5、其内容与人身直接联系的债因当事人的死亡而消灭等

债的种类:

1、发生的原因:合同之债、法定之债

2、主体人数多少:单一之债、多数之债

3、多数人之债:按份之债、连带之债

4、客体标的特:物定之债、种类之债

P259:合同的订立:

1、要约:在商务尤其是国际商务中称“发盘”

2、承诺:在商务尤其是国际商务中称“接受”

P260:合同的内容包括:

1、当事人的名称教育或性名和住所

2、标的

3、数量

4、质量

5、价格或都有报酬

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7、违约责任

8、解决争议的方法

P261:“不安抗辩权”终止履行的情况:

1、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2、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

3、丧失商业信誉

4、有丧失或能可丧失履约能力的其他情形

P262:合同担保的主要形式:

1、保证: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以其信用,担保债务履行的一种法律行为

2、定金:凡以担保债权的实现和证明合同已有

效成立为目的,根据当事人的约定,由一方先行给付一定数额的货币以保证合同的履行。(数额由当事人定,不得超过标的的20%)

3、抵押权:担保法规定,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

移供作担保的财产的占有,而仅将该财产借作债务履行的担保。

4、质权:质押,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或财

产权利证书交付债权人占有,在债务人不履行其债务时,质押人可将质押物变卖,并优先受偿的担保方式。

5、留置:债权人按照合同的约定,占有对方的财产,在债务人不履行其义务时,债权人得留置其财产,并依照法律规定以留置的财产折价或拍卖等,从中得价款中优先受偿。

合同权利的终止:

1、债务已按约定履行

2、合同已解除

3、债务相互抵消

4、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特提存

5、债权人免除债务

6、债权债务归于一人

7、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况

P265:侵权行为之债:行为人不法侵害他人的财产权

利或人身权利而使他人遭受损害时,行为人依法应对受害人承担的责任,构成侵权行为之债。

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构成要件:

1、行为的违法性

2、有损害事实的存在

3、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4、行为人有过错

P266:不当得利:凡无法律上的根据致他人损害而自

己获利益的,此种得利为不当得利。

无因管理:(无委托的事务管理)既无约定,又无

法律上的义务而为他人管理财产或事务,其支出的费用用劳务,得请求受益人支付所构成的债务关系。

P267: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

1、婚姻自由

2、一夫一妻

3、男女平等

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5、实行计划生育

P268:结婚:男女双方依法自愿结为夫妻的法律行为。

结婚的条件:

1、符合一夫一妻制度

2、男女双方必须完全自愿

3、结婚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禁止结婚的情况:

1、许婚双方不得属于直系和三代以内旁系血新的亲属范围

2、不得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纸的疾病

P270:夫妻共同所有:

1、工资、奖金

2、生产、经营的收益

3、知识产权利的收益

4、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

5、共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夫妻一方财产:

1、婚前财产

2、一方因身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

3、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人的财产

4、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5、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P271:无效婚姻情况:

1、重婚的

2、有禁止结纸的亲属关系的

3、未到法定纸龄的

4、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养病,婚后尚未治愈的

P272:调解无效,应准离婚的情形:

1、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2、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3、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都不改的

4、因感情不和分居满2年的

5、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保护现役军人和妇女的特殊利益:

1、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征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

2、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1年内或中止妊娠后6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

P273:父母子女关系:

1、父母与婚生子女的关系

2、父母与非婚生子女的关系

3、养父母与子女关系,继父母与子女关系

P277:抚养:根据身份关系,在一定亲属间有经济能

力的人对无生活能力者给予扶助以维持其生活的一种法律制度。抚养的法律特征:

1、抚养只在法律规定的一定亲属之间成立

2、抚养关系只发生于一方有扶助能力而他方有

受抚养必要的一定亲属之间

P279:继承权:(财产继承权)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承受

被继承人死亡后留下的遗产的权利。

继承权的法律特征:

1、继承权是一种财产权

2、继承权是一种物权取得权

3、继承权在继承开始前,只是一种期待权(属

于权利能力的范畴)在继承开始后,才成为一种既得权。

我国处理遗产继承的基本原则

1、男女平等原则

2、养老育幼,保护老人和儿童合法权益的原则

3、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4、互谅互让、和睦团结、协商处理遗产处理遗

产的原则。

5、遗嘱继承优于法定继承的原则

P281:依我国继承法,可剥夺其继承权的情况:

1、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

2、为争夺遗产而危害其他继承人的

3、遗弃被继承人或有虐待被继承人的行为且情

节严重的

4、伪造、篡改或销毁遗嘱且情节严重的

P281:我国法定继承人的范围:

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其中前三者为第一顺位继承人,后三者为第二顺序继承人。

根据权利义务一致的原则,我国继承法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P282:遗嘱:被继承人生前所实施的处理其死后遗产的单方法律行为。

代位继承:在法定继承中是常见的现象。这是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被继承人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有权继承其父母应继承的财产份额的一种制度。

有效的遗嘱必须具备的条件:

1、遗嘱和应具有行为能力

2、遗嘱应自愿和真实,而不能强迫或伪造

3、遗嘱的内容不得违反现行法律、政策,不得取消或者减少法定继承人中无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应继承财产的份额。

遗赠:公民还可通过遗嘱将个人的财产赠送给国家,集体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

P285:人身权:是指与人身不可分离或相联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各种权利(可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

人格权:民事主体所固有的,亦即法律直接赋予

民事主体必须享有的各种人身权利。

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性名权和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公民的婚姻自主权。

P286:诉讼时效:指民事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行使自己的请求权,法律规定消灭其胜诉权(即人民法院无其民事权益不再予以保护)

诉讼时效的种类:

1、一般时效:2年

2、特殊时效:

1)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2)出售质量不合格商品未声明的而致人损害的

3)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损毁的 以上为1年

便有单位法规规定的特殊诉讼时效期限则长于一般时效期限(国限货物买卖为4年)

3、最长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期限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犯时起算,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再予以保护。

P290:商法(商事法):是与民法并列的同属私法性质的部门法,是调整经济关系中商自然人、商业组织和商业活动(即商人和商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商法具有的特征:

1、商法具有营利性特征

2、商法具有较强的技术性

3、商法具有国际相通性特征

公司:依照公司法投资设立的,采用股份有限公

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企业法人。

P292:公司法的分类:

1、基本分类:无限公司、两合公司、股份有限

公司、有限责任公司

2、总公司与分公司

3、母公司和子公司

P293:有限责任公司:(有限公司)是由一定人数的股

东依照公司法投资设立的,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责,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有限公司的法律特征:

1、由定额股东所组成

2、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公司负责

3、兼有资合性和人合性

P294:有限公司应当具备的条件:

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5、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

有限公司的出资限额:

1、以生产经营为主的公司人民币50万

2、以商品批发为主的公司人民币50万

3、以商业零售为主的30万

4、科技开发、咨询、服务为主的10万

公司法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利作价出资。以工业产权利、非专权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20%。

P299: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投资

组成的,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期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负责,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营利性企业法人。P302:破产: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时,为满足债权人正当合理的清偿要求,在法院的指挥和监督下,就债务人的总财产实行的以分配为目的的清算程序以及与此相关的破产预防制度的统称。

破产的特征:

1、破产是债权实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2、破产是在特定情况下所运用的偿债程序

3、破产程序进行的主要目的,在于公平的清偿破产人所欠债权人的债务,同时对债务人提供一定的救济

4、破产是在法院的监督以及特定机构或人员的参与之一实施的债务清理程序

5、破产程序具有包括强制执行程序的特征。

破产原因:

1、公司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被依法宣告破产

2、因公司解散而清算,清算组在清理公司财产后,发现公司财产不足清偿债的,应当立即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

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1、债务的清偿期限已经届满

2、债权人已要求清偿

3、债务人明显乏清偿能力

P305:债权人会议:破产程序进行中,为便于全体债权人参与破产程序以实现其破产程序参与权,维护全体债权人的共同利益而由全体登记在册的全权人组成的表达债权人意志和统一债权人行动的议事机构。(在债权申报期限届满后15日内)

P306:破产和解:指人民法院受理债权人破产申请后,为预防和避免债务人宣告破产起见,由债务人和债权人达成的中止破产程序进行的协议以及围绕该协议的履行而设置的一项制度。

破产整顿:债务人的上级主管理部门为使债务人免受破产宣告起见,申请对债务人进行的一系列改组、调整及共他挽救性活动。

P308:破产宣告:受理破产案件的人民法院审查并宣告债务人破产的裁判行为。破产宣告效力:

1、对债权人的效力

1)破产宣告后,债权人未到期限的债权,一律视为到期,减去未到期的利息

2)所有的无财产担保的债权只能依照破产

清算程序行使权利

2、对债务人的效力

1)财产转为破产财产,其权利由清算组承

受,清算组全面接管破产企业

2)破产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在向清算组办理

移办手续前,负责保管本企业的财产、帐册、文书等 3)破产宣告后,职工与原企业订立的劳动合同即告解除

4)对破产企业和相对人均款履行的合同,清

算组可以决定解除或继续履行。

P311:人民法院破产案件前6个月到破产宣告之间,无效行为:

1、隐匿、私分或者无偿转让财产

2、非正常压价出售财产

3、对原来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

4、对未到期债务提前清偿

5、放弃自己的债权

破产分配:本着债权公平原同,将破产财产按积

压债权人的应受偿顺序和应受偿比例在债权人之间进行的清偿程序。

破产费用的范围:

1、破产财产的管理、变卖、分配所需要的费用

2、破产案件的受理费

3、全权人会议费用

4、催收债务所顼的费用

5、为债权人的共同利益而在破产程序中支付的其他费用

破产优先支付的费用:

1、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

2、破产企业所欠税款

3、破产债权

P312:保险: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

险费,保险人给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保险的含义:

1、保险法上的保险为商业保险

2、商业保险包括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

3、保险是通过合同的方式实施的 P313:保险利益:(可保利益)指投保人以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保险利益原则:

1、消除赌博的可能性

2、防止道德危险的发生

3、限制赔偿的程度

P314:保险合同:指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订立的,由投保人缴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投保标的的物质损失及其有关利益因保险事帮的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协议。

财产保险合同的特点:

1、财产保险合同是补偿性合同

2、财产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额以保险标的的价值为限

3、财产保险合同一般是短期保险合同

4、代位求偿和委付制度是财产保险的特有制度

P315:人身保险合同:指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投保人向保险人交付一定数额的保险费,保险人在被保险人的生命、身体利益发生特定的事故(死亡、伤残、意外伤害等)或者达到合同约定期限时,向受益人给付保险金的协议。

人身保险合同具有的特征:

1、保险主体的自然性和广泛性

2、保险金定值性

3、保险的储蓄性

4、保险费的非讼性

P316:人身保险的常见条款:

1、不可争辩条款

2、交费宽限期条款

3、复效条款

4、自杀条款

P317:票据:出标人自己承诺或者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的一种凭证。票据具有汇兑、支付、信用、结算、融资的功能。

票据具有如下特征:

1、文义性

2、要式性

3、无因性

4、流通性

P319:票据的消灭:

1、持票人对票据的出票人、承兑人的权利,自

票据到期日起2年

2、见票即付的汇票、本票,自出票日起2年

3、持票人对支票出票人的权利,自出票日起6

个月

4、持票人对前手的追索权,自被拒绝承兑6个

5、持票人对前手的再追索权,自清偿日起3个

P319票据行为:是引起票据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

灭的法律事实,是票据法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基础。

票据行为内容:

1、出票:出票人签发票据并将其交付给收款人的票据行为

2、背书:在票据背面或都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

并签间的票据行为

3、付款:票据的付款人支付票据金额的行为

P320有效背书的要求:

1、背书应当连续

2、背书中不得记载有关事项

3、有些票据不得背书转让

汇票: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会在见票时或都在指

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都持票人的票据。

种类:银行汇票与商业汇票、即期汇票与远期

汇票,光单汇票与跟单汇票。

汇票的法定记载事项(少一个,汇票无效):

1、表明“汇票”字样

2、无条件支付的委托

3、确定的金额

4、付款人名称

5、收款人名称

6、出票日期

7、出票人签章

P323:经济法:调整国家在直辖市本国经济运行过程

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调整对象内容:

1、企业组织管理关系

2、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3、市场规制关系

4、社会分配调控关系 P326: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1、平衡协调原则

2、维护公平竞争原则

3、责权利相统一原则

P327:税收:国家为了实现其管理职能,凭借政治权利力,依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元偿性三个特征。

税法的构要要素:

1、纳税主体

2、征税对象

3、税率

4、税种税目

5、纳税环节

6、减税免税

7、纳税期限

8、违间处理等

我国现行的税法适用税率包括比命名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三种。

P328:税务管理法的主要内容

1、税务登记

(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纳税申报)

2、税款征收

3、税务检查

4、法律责任

P332:偷税:指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帐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都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抗税:指纳况人以暴力、威胁方法抿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P334:不正当竞争: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宫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不正当竞争行为有:

1、采用假冒或仿冒等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的行为。

2、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掩护他人公平竞争的行为

3、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市场交易的行为4、5、6、7、8、9、10、11、商业贿赂行为

作虚假宣传、广告的行为 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以掩护竞争对手为目的,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商品

违背购买都意愿搭售商品或都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推销商品的行为 违法进行有奖销售的行为

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行为 通谋设标的行为

P335:商业秘密: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

来经济利益,具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低于成本价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1、销售鲜活商品

2、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

3、季节性降价

4、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而降价销售商品

P339:产品质量法:调整产品质量监督关系和产品质

量责任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P240:产品质量制度的内容:

1、产品质量检验制度

2、产品标准化制度

3、推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

4、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5、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

(抽查主要类型: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在质量问题的产品)

P344:生产者违反产品质量法不承提赔偿责任:

1、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

2、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缺陷尚不存在的

3、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

现缺陷存在的

P346:消费都权益保护法:调整在保护消费都权益过

程中发生的权益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消费者的权利:

1、安全保障权

2、知情权

3、自主选择权

4、公平交易权

5、依法求偿权

6、依法结社权

7、获知权

8、受尊重权

9、监督批评权

P348:经营者的义务:

1、履行法定和约定的义务

2、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的义务

3、保证消费者安全的义务

4、提供真实信息,不做虚假宣传的义务

5、经营者还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

6、出具相应凭证和单据的义务

7、提供符全要求的商品或服务的义务

8、按照规定或约定实行“三包”的义务

9、不得从事不公平、不合理交易或者减免自身责任的义务

10、不得侵犯消费者人身权的义务

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主体:

1、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受时,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

2、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爱到损害,因原企业分立、合并的,可以向变更后随其权利义务的企业要求赔偿。

3、使用他人营业执照的违法经营者提供商品和服务,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消费者可以向其要求赔偿,也可以向营业执照的持人要求赔偿。

4、消费者在展销会、租赁柜台上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

5、消费者因经宫者利用虚假广告提供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

P349:消费者和经营都发生争议的解决途径: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5、向人民法提起诉讼

P353:刑法:国家制定的关于什么待业是犯罪和对犯

罪者适用何种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的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3、罪刑相当原则

P359:犯罪:由于侵犯国家的统治秩序,按照刑事法

律的规定,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

犯罪的基本特征: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

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3、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

罚惩罚性

P362:犯罪构成:指依照刑法的规定,确定某种行为

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

1、犯罪客体:指为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

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2、犯罪的客观面:犯罪活动的观外在表现

3、犯罪主全:实施犯罪行为,对自己的罪行

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

4、犯罪的主观面:犯罪主体对其行为可能引

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心理状态,通常指犯罪的故意或者过失。

P363: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不同点:

1、犯罪客体体现犯罪的本质,决定犯罪的性质

2、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

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损害,而犯罪

对象不一定有损害

4、同一犯罪客体可以由不同的犯罪对象体现出

来,同一犯罪对象也可以体现不同的犯罪客体。

P369:正当防卫: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

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采取的因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正当防卫的条件:

1、必须是不法侵害行下才能实行防卫

2、必须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

3、必须是对实施不法侵害的人才能实行防卫

4、防卫不能过当 P370:紧急避险:指为了国家、代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彩取的损害另一合法利益的行为。

紧争避险的条件:

1、必须是为了避免国家、公司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危险而采取的

2、必须是正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的

3、必须是不得已而采取的

4、紧急避险不能过当

P371:犯罪预备: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预备犯的条件:

1、行为人已经进行犯罪预备

2、行为人在犯罪预备阶段停顿下来,尚未着手实施犯罪

3、在犯罪预备阶段停顿下来而未着手实施犯罪,是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4、对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P372: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处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犯罪未遂的条件:

1、已经着手实施犯罪

2、犯罪未能得逞

3、犯罪没有得逞,是出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4、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P373: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

犯罪中止的情况:

1、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行为,从而避免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2、虽然已经实施完了某种犯罪行为,但是在犯罪结果发生之前,主动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犯罪中止的构成:

1、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停止犯罪行为

2、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行为

P374:共同犯罪:指两个人以上的共同故意犯罪

共同犯罪的要件:

1、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达

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

3、务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

不属于共同犯罪的情况:

1、同进犯罪

2、共同过失犯罪

3、单方故意犯罪

P376:犯罪集团: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组织。

犯罪集团的特征:

1、人数较多,至少三人以上

2、经常纠集一起进行犯罪

3、重要的成员固定或都基本固定

4、者是预谋的实施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

1、主犯:凡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

2、从犯:凡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

3、胁从犯:被肋迫参加犯罪的

4、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的

P378:刑法:审判机关以国家的名义对犯罪分了实行

惩罚的一种强制的方法。

刑法的强制性特征:

1、刑罚是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方法

2、刑罚只能对犯罪分子适用

3、刑罚只能由人民法院代表国家依法判处。

P380:刑罚的种类:

1、主型: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

管制、拘役、有期徒行、无期徒行、死刑

2、附加刑:既能附加于主刑也能独立适用的刑

罚方法。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管制: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担是限制其一定的自由,交由公安机关管束和监督的刑罚。(3个月以上2年以下)

拘役:剥夺犯罪分子短期的人身自由的刑罚。(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不可以超过1年)

有期徒行: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6个月以上15年以下,不可以超过20年)

无期徒刑:剥夺犯罪分子终身人身自由,寮行劳动改造的刑罚。

罚金:强制犯罪分子或者犯罪的单位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的金钱的刑罚。

剥夺政治权利: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

没有财产: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的财产的一部分或者全总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

P382: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的生命的刑罚

死刑的主要表现:

1、死刑的法定情节是罪行极期严重的犯罪分子

2、犯罪主体不能是未满18岁和怀孕妇女

3、规定了死刑复核制度

4、规定“死缓”制度

P385:量刑: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分子裁量应当判处的刑罚。量刑的原则:

1、以犯罪事实为根据

2、以刑法为准绳

P387:累犯:因犯罪受过一定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后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罪的犯罪分子。

自首: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并且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数罪并罚:一人犯有数罪,人民法院对其所犯的各项罪分别定罪量刑后,依照法定的原则,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

P388:数罚并罚的情况:

1、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有数罪的并罚

2、判决宣告以后发现判决前的漏罪的并罚

3、刑罚执行过程中又发现新罪的并罚

P389:缓刑:对于罪行较小,处刑较轻并且不是累犯的犯罪分子,在一定条件下暂缓其刑罚的执行,给予一定的考验期限,如不违法行为,就不再执行原判刑的制度。

符合缓刑事的条件:

1、犯罪分子被判处的刑罚是拘役或者2年以

下有期徒行

2、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3、犯罪分子犯罪情节较轻并有悔罪表现,适

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

P390:减刑:对于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经过法定程序将其原判刑罚予以减轻的制度。

减刑的条件:

1、减刑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行、无期徒行而在执行期间确在悔改者或者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

2、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3、减刑必须经过法定程序

假释: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行的犯罪

分子,在执行了一定的刑期之后,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附有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假释的条件:

1、只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行或者无期徒工

行,并且已经招待了一定刑期的犯罪分子(2/1)

2、只适用于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的,不

再危害社会的

3、必须经过法定程序

4、对累犯以及因杀人、暴炸、抢劫、绑架等

暴力性的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的、无期限的不得假释。

P392:刑法第87条,犯罪不再追诉的期限:

1、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工刑的,经过5年

2、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的,过10年

3、最高为10年以上,经过15年的

4、最高为无期、死刑的,经过20年 P393:刑法分则中的十类犯罪:

1、危害国家安全罪

2、危害公共安全罪

3、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显而易见

4、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5、侵犯财产罪

6、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7、危害国防利益罪

8、贪污贿赂罪

9、渎职罪

10、军人违反职责罪

P395:几种常见的犯罪

1、故意杀人罪

2、故意伤害罪

3、抢劫罪

4、盗窃罪

5、贪污罪

6、贿赂罪

P399:对贪污罪的处罚的标准:

1、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

2、数额在5万元以上不满10万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

3、数额在5000元以上不满5万的,处1-7年有期徒刑

4、数额在5000元以下,情节较重的,处2年有期徒刑或拘役

P402:诉讼: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为解决案件而依法进行的活动。

刑事诉讼: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进行的诉讼活动。

刑事诉讼法:国家制定的关于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P403: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原则:

1、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

2、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4、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

5、保证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6、对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不予追诉

7、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

P410:证据:指用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证据的种类:

1、物证、书证

2、证人证言

3、被害人陈述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5、鉴定结论

6、勘验、检查笔录

7、视听资料

P412:举证责任:证明责任。是谁负有提出证据以证

明案件有关的事实的义务。

P414: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

院和公安机关为了保证侦查和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人身自由加以强制性的限制的措施。

强制措施的种类:

1、拘传:公、检、法机关对未被羁押的嫌疑

人依法强制其到案接受讯问的强制措施(不超过12小时)

2、取保候审:对犯罪嫌疑人提出保证人或交

纳保证金,保证犯罪嫌疑人不逃避侦查和审判,随传随到的强制措施

3、监视居住:嫌疑人在诉讼过程中,未经批

准不得离开住处或指定的居所,关以其行动加以监视的一种强制措施。(不起过6个月)

4、逮捕:以羁押方式剥夺犯罪嫌疑人的人身

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5、拘留:公安机关在归纳争情况下对现在犯

或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一舯短期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P417:刑事诉讼阶段程序:

1、立案

条件:有犯罪事实,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

2、侦查

内容: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物证、书证;鉴定;通缉

3、起诉

内容:审查起诉、提起公诉、不起诉

4、审判

内容:一审程序、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

5、执行 P424:简易程序:基层人民法院对某些案件进行审判时所适用的比第一审普通程序相对简化的程序。

简易程序的特点:

1、只有基层人民法院审判刑事案件时才可适用

2、适用简易程序可由审判员一人审判

3、人民法院落应当在受理后20日内审结

P431:民事诉讼: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

P432:民事诉讼的原则

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和保障与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原则

2、辩论原则

3、调解原则

4、处分原则

5、检察监督原则

6、社会支持起诉原则

P437:诉: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通过审判以保护其民事权益的请求。

诉的三要素:诉讼当事人、诉讼标的、诉讼理由

P440:民事诉讼代理人:在民事诉讼中,依法律的规定,或人民院的指定,或经当事人委托授权,以当事人的名义代为进行诉讼法协,行使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人。

民事诉讼代理人的种类:

1、法定代理人

2、指定代理人

3、委托管理人

诉讼管理人: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诉讼的,自己并不承担人民法院的实体民事权益争议作出的判决的法律后果,因而民事诉讼代理人只是民事诉讼参加人,而不是民事诉讼当事人。P445:民事诉讼程序:

1、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

2、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

P443:先予执行:人民法院在作出判决之前,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为了了解决申请人生活或生产经营的急需或其他紧急情况,而裁定由被告先给付一定款项,特定特或暂停实施一定行为的措施。

先予执行情况:

1、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等

2、追索劳动报酬的案件

3、因情况紧争需要先予执行的案件

先予执行的条件:

1、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2、不先予执行将严重影响申请人的生活或者生

产经营

3、被申请人有履行能力

财产保全: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依职权,为保证将来作出的判决得到执行,对与案件有关的财产所采取的强制性措施。

P455:行政诉讼:人民法院为了解决行政纠纷,在当

事人参加下,审理行政案的法动。

行政诉讼的特征:

1、行政诉讼的被告是行政机关

2、行政诉讼是为了解决行政争议

3、行政诉讼的原告是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

工作人员有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

4、行政诉讼必须向人民法院提出,由人民法院

受理和审判

5、行政诉讼必须向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当事人

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行政争议案件

行政诉讼法:是家制定的关于行政诉讼活动所应遵守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P456: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1、人民法院特定主管理原则

2、合法性审查原则

3、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行政执行的原则

4、不适用调解原则

5、行政损害赔偿责任原则

6、P457:行政诉讼期间停止行政执行的特殊情况:

1、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2、原告申请,法院落认为合理的

3、法律、法规规定的

P460: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的特殊起诉:

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2、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斩的决定、命令

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具体行政行为

P462:行政诉讼参加人包括:

1、行政诉讼当事人

1)原告 2)被告

3)共同诉讼人:行政诉讼的原告或者被告为两人以上,或者原被告双方均两人以上,因同一具体行政行为或者同样的具体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的

4)第三人:因行政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申请参加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参加到正在进行的行政诉讼程序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行政诉讼代理人

P467:行政诉讼程序:

1、起诉和受理

2、审理和判决

3、执行

P474:国际法:(公法、万国公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即以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国家与国际组织间关系)为主要调整对像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国际法的特征:

1、国际法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

2、是各国公认的法律,而不是由一个超国家的权力强加于国家的法律

3、强制实施不是依靠集中的、有组织的暴力机关,而是依靠国家本身

4、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P476:国际法的主体:国际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承担者。

国际法主体的要件:

1、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资格

2、直接承受国际法上权利和义务的能力

3、必须是国际社会成员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1、各国公认

2、具有普遍意义

3、构成国际法的基础

P47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2、互不侵犯

3、作不进干涉内政

4、平等互利

5、和平共处

P480: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管辖权、自保权

国家管辖权的行使范围的例外

1、国家不能对在其领土内的外国国家元首、外

交代表行使管理权,这称外交豁免

2、国家不能对他国的国家行为和国家财产行使

管理权,这尔为主权豁免和或家豁免

3、为了保护国军用及其公司的重大利益,在一

家条件下,国家有权对外国人在该国领域外所犯的某些罪行实行管辖,这称为保护性管辖

4、某些特殊的国际罪行,各国易有权对其实行

管辖,这称为普遍性管辖

P485国籍的取得和丧失

1、国籍的取得

1)出生而取得 2)因入籍而取得的

2、国籍的丧失:自愿和非自愿

国籍的抵触: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或者具有不止

一个国籍,或者根本不具有任何国籍的法律状态。

P487:引渡:一国把在该国境内而被他国追捕、通缉的判刑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

P488:庇护:指国家对于因外国当局通缉或受迫害而

来避难的处国人,准许其入境和居留,并给予保护。

P489:国家领土:处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点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空。

P496:空中动持:在航空器内用暴力或暴威胁非法干

扰、劫持或以其他不正当方式控制尽行中的航空器或准备采取此类行为,以致危害航空器或其所载人员、财的产安全,或危害航空器上的良好秩序和纪律的行为。

P497:条约:国际法主体间依据国际法所缔结的据在确定其相互权利与义务的书面协议。

P502:外交特权与豁免:指根据国际法或有关协议,在国家间互惠的基础上,为使一个国外交代表在驻交代表在驻国能够有效地执行职务,而由驻在国给予的特别权利和优遇。

P505:联合国的主要机关:

1、大会

2、安全理事会

3、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4、托管理事会

5、国际法院

6、秘书处

P509:国际私法:涉外民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部门。

构成涉外民事关系:

1、民事关系主体的一方或双方是外国自然人或法人,或无国籍人

2、民事关系的客体是位于外国的物或其他财产或需要在外国完成的行为

3、民事关系据以确立、变更或消灭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外国。

P511:国际私法的渊源:

1、国内立法

2、国际条约

3、国际惯例

P512冲突规范:(法律适用规范或法律选择规范)是国际私法最基本、最主要的规范,它是在调整和处理涉及两个以上国家(或法域)的法律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规则。

冲突规范的分类:

1、单边冲突规范

2、双边冲突规范

3、重叠性冲突规范

4、选择性冲突规范

P516:具体的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

1、关于人的行为能力

2、不动产所有权问题

3、合同问题

4、侵权行为责任问题

5、结婚和离婚问题

6、抚养问题

7、监护问题

8、继承问题

9、诉讼时效问题

P517:反致:指甲国法院依本国的冲突规范,确定有

关民事关系应适用乙国法,但乙国的冲突规范应用甲国的实体法,结果法院适用本国的实体法判决了案件的情况。

转致:甲国法院依本国的冲突规范,有关民事关

系应适用乙国的冲突规范,则应适用丙国的实体法,结果法院适用了丙国的实体法判决了案件的情况。

P519:法律规避:当事人故意制造别一个连结点,以

避开依有关冲突规范指定本应适用的国家的强制性法规,并获得自己所希望的冷气法的适用,从而获得有利于自己的法律关系的成立或确认的脱法行为。

下载概论重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概论重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概论重点

    教育学概论重点 一、教育重点: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二......

    动画概论重点[模版]

    第一单元1. 动画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动画是利用人的视觉残留的生理现象和动感视错觉的心理现象,有秩序地在同一视窗中快速更换画面而使该视窗中的对象产生运动的视觉效果的艺术......

    文学概论重点整理(定稿)

    1.文学流派:由思想倾向、文学见解、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作家群,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并以有影响的文学成果作为标志的创作派别。 2.“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尧斯提出来......

    对外贸易概论 重点

    对外贸易概论【重点】 21世纪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的原因(16)★1、外贸体制改革深化,经营主体多元化、企业竞争力提高,为对外贸易发展增加了活力;2、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会展业概论重点

    会展:狭义的会展是指会议和展览的统称,广义的会展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由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体性的物质、文化、信息的交流活动。 会展业构成要素:会展业一般......

    节目主持人概论重点

    1、 节目主持人这个词最早是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编导唐•休伊特于1952年提出的,他用英文Anchor来表述的。引申义为:接力赛跑中跑最后一棒的运动员。 2、 节目主持人的概念:在电......

    传播学概论 重点

    传播学概论 1、信息 (1)广义的信息概念: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心的东西......

    体育概论重点

    1.体育概念的定义: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2.体育概念分类:按照体育属性,可分为健身体育、竞技体育、 体育概论重点 30.体育概念的定义:体育是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