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杆镇细纱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10:3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木杆镇细纱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木杆镇细纱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第一篇:木杆镇细纱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木杆镇细纱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这项任务关系农村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正成为我们每名党员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抓好细纱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全面推进和带动全乡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型农村

一、基本情况

木杆镇细纱村位于木杆北面,年平均气温15度,年降雨量1355毫米,其中耕地面积3475亩,自留山和责任山39680亩,林地56650亩,人均占有土地16亩,人均耕地1.2亩。全村共27个村民小组,647户2896人。农民人均有粮306公斤,人均纯收入1032元。整改推进项目一个。

二、取得的成绩

一是基础设施有了改善,产业发展正在起步。

二是目前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22户的新建和15户的加固工程正在进行中。

三是群众的观念有了明显变化。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状况及乱堆乱放垃圾的现状有所改善,村民的守法意识、科技意识、致富意识和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三、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是农民群众对新农村认识还有模糊现象。在调研中,深深感到,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理解是不够全面,许多群众仅仅简单的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修条好路、盖个好房而已,没有对这五句话进行全面而联系的认识。还有认为新农村建设是阶段性的任务,没有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相当多的群众甚至是村两委班子成员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地位、作用、达到的目标、任务不清。更有甚者,新农村这一概念在相当多的农民群众头脑中还是一个笼统的印象,没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可以概括为:理性认识不全,感性认识模糊。

二是个别农民对养殖的积极性不高。此次调研了解到,群众对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的态度有没有新的转变,认为养殖太累人,收入又不理想,个别农民对养殖的积极性不高。

三是对新的科学技术接受不快。调研中发现,虽然大部分农民群众盼望科学种田,对科学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有热情,但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为数不少的农民群众不配合工作。如地膜种植农民就等政府扶持,要政府干部到村组摧种农民才行动.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还是不容乐观的。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距新农村建设对人的文化素质的要求还有

不少差距。同时,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新事物、新技术的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事物、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五是基层干部的执政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村组干部对新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如何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就是摆在村组干部面前的一项难题。

四、几点建议

此次调研认为,新农村建设要立足一个‘新’字,突破一个‘难’字,解决一个‘实’字,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搞好新农村建设。针对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建设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通过调研认为,必须将宣传教育工作做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没有广泛、持久而深入的宣传,就无法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水平。要像抓计划生育宣传那样,把县委县政府关于新型民居工程有关文件精神作为主要宣传内容,让村两委班子和群众了解地县两级人民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标准、方法、措施,真正做到思想先行、舆论先行。

(二)加强领导,夯实基层组织建设。要把建设新农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不断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加强,在新农村建设中,选好用好两委班子是关键,确保领导坚强有力,基层组织巩固。

(三)要坚持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要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自己切身利益的关系,克服依赖思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建设美好家园,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牧民的自觉行动。如果群众不主动参与,光靠政府引导,那么这项工作就无法正常开展。

(四)要组织农民外出学习,提高感性认识。鉴于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建议尽可能的组织农民到地区新农村建设好的地方进行学习考察,提高感性认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五)要尽快落实对口帮扶措施,帮助村解决水、电、路的问题。县上要协调、督促各对口扶贫单位,落实好扶贫措施,落实对口帮扶责任制,把扶贫资金、扶贫物品以及扶贫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让村建设尽快见到实效。

(六)要做好村民小组规划,发展庭院经济。新农村建设要做到规划在前,建设在后,不能本末倒臵。要引导农民、督促农民

按照要求落实好村民小组规划,实现人、畜、生产三分离。要引导农民群众发挥好妇女的主体作用,发展好庭院经济.(七)要以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的种植、养殖观念,能帮助农民收到最大效益。

(八)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新农村建设要注重量力而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防止盲目跟进、过度负债建设,给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加负担。这是农民反映最多,也是最担心的问题。要注重特色,防止千村一面、千篇一律,不宜大拆大建,要突出农村特色和民族风格。要征求群众的意见,遵循群众的意愿选择‚乡管村建、村管村建‛。

(九)要建立目标管理考核责任机制,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年度综合考核重要内容。县上应把把各部门和驻点包村单位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服务工作列入年度考核范围,把新农村建设成效作为考核评价各级各部门班子执政能力、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工作进展和履行工作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奖优罚劣、行之有效的考评验收机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核,层层建立严格的责任制,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这次新农村村调研,由于调研内容多而杂,而时间较短,一些实质性的,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探讨解决。所提的建议仅供县委县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决策参考,共同推进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农民群众建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第二篇:武功镇聂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本文作者:陈科宁 好范文原创投稿

武功镇聂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近年来武功镇聂村是个农业重村,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等各界人士的关注,我们积极发动群众,精心组织,自我加压,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和扎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这两年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情况如

何?还存在什么问题?未来如何发展?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

一、基本情况

武功镇聂村位于武功镇西塬,距西宝北线1公里处,辖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36人,总户数334户耕地面积1680亩,有党员28名其中女党员1名,60岁以上党员8名,40岁以下党员9名,该村,一面临沟,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物产丰富 有着丰富传统的种植养殖经验。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县委、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工作成效

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2006年底,县财政支助该村资30万元发建起了生猪养殖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07年9月镇上扶持又建起大棚蔬菜基地拉长了产业链条实现了蓄、沼、菜、产业链,拓宽了群众收入的路子。07年按市场每头猪净利润600元,每舍年出栏生猪200头算每户年纯收入12万元,并且年底黄瓜就已上市每棚年纯收入可达到1.2—1.5万元08年虽说市场波动,但群众收入还是稳中有升08年人均纯收入3800元。与此同时该村又采取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群众自筹资金,水泥硬化了通村路及村间街道,建起了花坛,完成了绿化,改善了人居环境;新打机井2眼,解决了人畜饮水;建成面貌一新的村委会、广场、超市、图书室牢固阵地改善了基础设施;办起了农家书屋,配备了广场休闲、娱乐设施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2强化了农村基层组织,党员干部素质明显提高、自富带富能力明显增强。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细胞,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过去两委会面积小,环境差,破烂落后,而且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少、组织生活缺乏。自07年新建了阵地140余平方米,安排了干部驻村、并配备了电脑、投影等电教施、材料以来,通过这个平台党员干部学习经常化了,并对无职党员进行了设岗定责,还能公开承诺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同时还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增强了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也提高了党员、干部素质和自富、带富能力,为该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队伍保障。

3.信息的灵通,增强了准确把握市场的能力,促进了我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信息匮乏,农民分析市场信息能力差,对市场供求信息掌握不灵,农业生产只凭经营者直觉和经验决策,农产品市场价格大起大落,生产经营呈周期性波动,市场竞争力不强,社会资源浪费巨大。信息交流不畅,农业生产迫切需要的一些实用技术欲求无门,种植、养殖技术缺乏,直接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业多元服务新体系,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加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指导服务工作,组织引导农民拓展商机,加强农业科研和生产活动的沟通,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07年县上为我们免费装上了电话、电脑网线,我们经常利用电脑网络向群众查询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价格、销路及市场等方面信息,同时还办起了田园信息专栏不定期向群众宣传小麦病虫害防治、生猪养殖、防疫,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等信息,实现了现代农业时代信息的经济价值,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

4、农村医疗制度得到了改革

2006年以前,据了解调查我村农民应住院而没有住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占全部贫困农民的比例上升到33.4%;58%的患者因为经济困难应治疗而没有治疗,73.1%的患者还没有治愈就要求提前出院。这些数字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就医困难。从2006年起,中央和县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06年07年我村参合率达到98%以上,08年09我村参合率连续两年均达到了100%,08年全村农民住院共计报销56户,金额达10万余元,群众确实在这方面得到了实惠。

5、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我村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06年至今我村累计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局畜牧兽医专家和县农林局畜牧兽医专家大棚蔬菜、小麦、玉米种植专家来我村举办培训会28次,同时还高

薪聘请大棚蔬菜种植技师常驻我村指导作务,使农民种植、养殖技术得到了大力的提高,为不断推出新型农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我村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不

断得到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直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并做到“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1.产业发展局限,结构有待扩展调整2006年底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该村建成了可存栏2000头的肉猪育肥基地。两年来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产业规模局限,有育肥基地没有繁育基地,猪苗来源基本都是从农贸市场及周边农户家中零散购回,而且购回的猪苗品种不纯、大小不

一、出栏周期长,加之走街串巷可能购回带病仔猪,难免有个别猪染病,造成猪群交叉传染,风险较大,效益不能稳步快速提升。

2、村民环境意识淡薄该村村民普遍存在环境意识淡薄的现象,村间卫生治理措施还不够得当,许多地方还存在死角。虽然通村路、村间街道和广场已全部绿化景色宜人,令人耳目一新,但是许多地方还可见群众乱扔、乱倒的生活垃圾。同时猪场排污还存在排污缺陷,每到夏季蚊虫滋生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也破坏了自然环境

3产业协会发展缓慢,尚未形成健全的制度。如养猪协会和大棚蔬菜种销协会,由于没经费、经验欠缺、运作盲从等种种原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4、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县、镇下拨每年经费,无法维持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截至现在该村修路、建广场、等还负债29万余元,有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村干部正常的生产生活。

5、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政策观念淡薄。大多数村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村民思想还比较保守,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文化素质方面,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化较高的纷纷外出务工。在我的调查中发现很多村民由于文化水平低,对国家的各项法规、政策了解的很少,很少有人能真正的理解何谓“三农”,何谓“新农村建设”,这些都不利于农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5、基层组织建设虽有明显提高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为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强学习、改造思想,同时镇上还下派了工作能力强、文化层次高发展眼光远的干部驻村挂职帮助学习和工作。但个别党员、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还乐于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工作被动、疲于应付。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单一。

四、发展的几点思索思

1、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狠抓产业升级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农民经济底子薄,赚起赔不起,抗市场风险能力很差。所以要加快产业升级、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快速增加。

2、提高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程度

继续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3、加强明化建设

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不断编修新农村发展规划,不断改变农村面貌。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结论

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建设,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新农村发展的中心,不仅仅是使农民增加收入,而是全面提升农民素质,让农村更好的发展。,要搞好一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光靠政府的扶持、拨款是不够的,重在引导,要让群众在得到利益的基础上,自发自觉的进行自己的新农村建设才是关键。

第三篇:镇新农村建设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镇新农村建设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镇新农村建设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县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内容的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镇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辖7个村,其中6个农业村,一个蔬菜村,76个自然屯,农业人口8853户万人,农村劳动力万人。全镇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万亩,林地万亩,水田万亩。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全镇gdp总量亿元,增长7%,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亿元,增长11%。全镇粮豆薯总产万吨,粮食单产430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日光温室发展到51栋,面积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个,面积万平方米,年产蔬菜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亿元,比上年增长18%。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9120人,创收32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收入达3646元,比上年增长13%。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化解债务180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383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

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1所中学、18所小学,有3处晋升为省级标准学校,4处小学达到市级标准学校,12处小学实现了县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在全镇7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47名干部平均年龄为岁,大专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专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做到“三为主”,突出“一个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

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

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

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

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

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

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

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1 2 下一页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材料-镇村

新农村建设材料

西来桥镇西来村

西来村位于西来桥镇西南,地处集镇,南接常州,西傍长江,238省道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区域面积约4.6平方公里,下辖4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37户,常住人口4275人,耕地2420亩。在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村两委班子以“20字方针”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体村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事业同步推进,使全村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紧抓强村富民这一主线。近年来,村累计投资260万元,分期建立富民工业区,新建标准化厂房2100平方米,改造老厂房2000余平方米,工业区内实现水、电、路三通,各项基础设施完善,承载经济发展的平台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村域经济长足发展,一方面带来了村级集体的增加,由“十一五”初的不足万元,到2010已达38万元;另一方面,带来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全村约400余人就近上班,村民收入得到进一步提高,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达9400余元。

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高效农业是强村富民的必由之路。为了充分利用岛镇特有的江滩资源,我村在不破坏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对江滩进行围垦,建成农业生态园一座,现已成为集江虾、特色鱼养殖,花卉苗木种植培育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基地。在发展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的探索中,我村大胆尝试,09年在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流转土地100亩建成大棚秧草种植基地,随后在此基

础上,又成立了秧草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引导农民组织化生产、专业化种植、规模化经营的探索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集镇的优势为发展三产服务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整个西来桥镇“产业岛”建设的深入,三产服务业的需求也会更加迅猛,为此,村里的三产服务基地正在加紧建设中,以提供物业房的形式引导和带动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正如村支书施为民所说:“

一、二产的发展能强村,但真正要富民,还要靠三产,要人人有事干,人人有生意做,那么西来村就真正富裕了。”

发展重在利民,截止到2010年底,村累计投入400万元,铺设改造高标准水泥路面40000余平米,村内水泥路覆盖率达98%。下大力气进行村容村貌的改造,强化环境治理力度,对河道沟塘进行疏浚清淤,对道路、河道两旁种植香樟、紫薇、广玉兰、黄香球等花卉和美化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道路整洁,环境优美。一条条水泥路直通村民的家门口,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家家户户院里整洁卫生,鲜花盛开。“村强,民安居”的设想已经初步实现。

以村民服务中心为阵地,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其中,每年定期举办文化培训不少于8期,累计培训村民不少于400人次。各项文体活动蓬勃开展,西来村老年秧歌队和太极柔力球队先后在市镇表演比赛中获奖。

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几年来,该村把政治文明建设作为重点,不断健全规范村务运行体系。建立三级议事机制。对于事关村级发展,群众利益的大事,都要经过党

员、村民代表会和村民大会讨论通过。

我村通过“产业强村、生态建村、文化兴村、民主治村”,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驻村调研报告

选准突破口 加快强村富民步伐

根据组织安排,本人在xx乡xx村住村蹲点。在蹲点期间,走访了住在xx集市的部分农户和个体经营者、xx小学,召开了村组干部和党员代表座谈会,了解了村情、民情,帮助xx村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下一阶段目标任务,同时协调资金x万元铺设xx村出庄道路,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群众出行难的状况。

xx村有11个村民小组,3790人,党员86名。村有一农贸市场,在周边乡镇已有一定的影响力。村集体经济空白,没有收入项目。社会事业发展也比较滞后,尤其是道路状况较差,除环乡路为水泥路外,其余均为土路,群众生产、生活极不方便。通过调研,认为xx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发展社会事业缺乏投入,农民增收渠道不宽,但具备加快发展的一些基础条件。当前,xx村应放大本村的传统产业优势,选准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全面动员,全力以赴,以一至两年的时间打基础,拉开框架,用两至三年的时间迅速改变落后面貌,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夯实基础。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作为农业村组,强村富民的有效突破口是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要立足本地区实际,发挥区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向导,抓好以优质小麦为重点的优质粮基地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压低品质差、市场滞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促进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要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xx村有水面近1000亩,水产资源比较丰富,但现有经营模式为粗养,经济效益不高。为此,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要开展市场调查研究,采取外出学习取经、邀请养殖专家来村面授等措施,推动鱼塘精养和混合养殖,提高养殖效益,让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同时要在延长产业链方面做文章,一方面要以招商引资或村集体投资领办等形式,搞好鱼产品深加工,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搞好配套服务,另一方面要依托平台,主动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挂靠,签订农业订单,稳固销售渠道,力争养殖业在两年内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三要依靠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以大棚蔬菜推广为重点,以大户领头、科技示范为措施,着力推进种植业从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向粮、林、果、蔬多元结构转变。

二、提高劳务输出工作水平,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

目前,欠发展农业乡镇农民收入渠道还不宽,增收基础不稳固,靠天吃饭、靠农业增收的现状并没得到根本改观,偶遇自然灾害,稍遇市场波动,增幅就会大起大落,陷于徘徊。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各级组织的头等大事来抓,以农民增收为工作中心,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

当前,xx要牢固树立抓劳务输出就是抓经济,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增收,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就业,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开放的观念,积极做到“五个加强”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即: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劳务输出网络。要健全乡村劳务输出机构,明确责任到人,明确考核奖惩措施,使劳动力转移工作成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点。乡劳动就业部门以及村负责同志要广泛收集劳务输出信息并定期发布,正常开展组织培训、输出和职业介绍等工作。目前开发区企业用工需求量大,招录门槛低,尤其是缝纫、针织、电子装配、食品加工等岗位缺员较多,乡村组织要主动与园区企业对接,让剩余劳力在本区就业,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二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和劳务技能。我们要用好用足全省对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有关优惠政策,采取技校培训、企业岗前培训、成人校培训等措施,加大技能培训力度,让青壮年劳力至少掌握一门以上的劳动技能,提高其就业增收能力;三是加强教育引导,保证有序流动。避免盲目外出、无功而返,变无序输出为有序流动。同时要加强外出人员回乡创业的引导,就近消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三、进一步创新方法,加快有特色的农贸市场建设步伐。但市场规模较小,还缺乏规范引导。如何充分利用发挥这一基础优势,放大市场效应,是一大课题。首先,要合理规划市场,在现有的沿街两侧,要尽快启动拍卖、出售、租赁等程序,对闲置地块进行建设,扩大市场交易的可供地块,以逐年的发展形成规模市场。对沿街两侧低洼、水塘地块,村集体要想方设法填埋,用足建设用地,可以采取吸引大户投资、村党员干部集资、村集体融资等形式,先行建设房屋,公开出售,一方面扩大市场规模,另一方面为村集体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要着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培植流通、农资服务的主体,引导农村大户、运销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干部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创办领办农村专业服务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第三,要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对市场要制定长远发展的规划,至少要形成三点以上的发展规划,逐年投入、逐年建设,对沿街建筑进行美化、亮化,配套路灯、饮食、服务业等措施,做大做强市场,使其成为面向全区的特色市场。

四、依托项目建设,加快经济增长点培植力度。

发展的实践证明,要实现苏北地区的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工业化和第三产业,而载体则是推进项目建设。因此,经济欠发达的乡村,要充分发挥、利用好各种后发优势,用足政策,坚持锲而不舍引项目,持之以恒干项目,齐心协力上项目,壮大经济总量,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总量。重点一要鼓励全民创业,用活民间资本。目前,xx村仅有纸盒厂、热水器厂两个私营企业,虽然经济体量不大,但经济效益可观,这就说明发展私营企业是强村富民的首选。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引导、扶持力度,一方面盘大盘强现有纸盒产业,另一方面让在外地创业有成的人返乡投资,让在本地有经济实力的人二次创业,形成全民创业的热潮。二要推行村集体股份合作制、集体个体联营制、租赁制等形式,采取大户投资、村干部集资、资产抵押等形式,多渠道融资,一二三产业齐上,大中小项目齐抓,形成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让农民在创业中得到经济利益,让村集体经济在发展中得到收益,加快转变经济落后、农民不富裕的状况。

下载木杆镇细纱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木杆镇细纱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最终定稿]

    xx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为了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意见,提高《毛泽东思想......

    古交镇辛堡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古交镇辛堡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辛堡村位于古交镇西北部,东有环乡公路,西临稷山,北靠泉掌,南有108国道、侯西铁路、蔬菜通道,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1166人,耕地面积1332亩。在县委......

    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今年是落实“十一五”规划、建设新农村的起步之年。新年伊始,**镇机关干部集体下村作调研,为新年新农村建设摸好底,架好势。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今年是落实“十一五”规划、建设新农村的起步之年。新年伊始,**镇机关干部集体下村作调研,为新年新农村建设摸好底,架好势。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

    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2007-12-12 19:16:1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2......

    关于战旗村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战旗村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简介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

    **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村是**市重要的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早在1929年该村就有200多人参加历史闻名的上梅第二次民众暴动,为建立**特别支部做出重大贡献。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686户、2594......

    **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村是**市重要的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早在1929年该村就有200多人参加历史闻名的上梅第二次民众暴动,为建立**特别支部做出重大贡献。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686户、2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