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跟苏霍林斯基学当班主任
《跟苏霍林斯基学当班主任》有感
在阅读《跟苏霍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这段时间,经常会想象在夜晚,沉醉于美好的场景中。苏霍林斯基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和班主任,十分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他最担心的是自己不能觉察、理解和真正感觉到从幼儿变成少年的那一时刻——那一短暂的时期。所以,当他人瓦里娅的眼睛里看到那个时刻终于到来的时候,他心潮澎湃,为见证了一个孩子的成长而备感喜悦……
一棵小橡树生长在小路旁边,有人用脚踩过了它细嫩的幼枝。在苏霍林斯基的提示下,孩子们意识到,如果任由不管的话,这棵小树不可能成长一棵参天大树。于是,他们一起拿来铲子,连根带土、小心翼翼地挖出了小橡树,把它移栽到一个安静宽敞的角落里。对孩子来说,这是世界上唯一的小橡树。苏霍林斯基认为,这是一种极其珍贵的思想。随着孩子们视野的扩大,这样的行动可以帮助孩子逐渐确立公民意识,用公民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但是,假如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没有什么对他来说是最珍贵的东西,那么这个人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公民。
这一点正是我在教育中不够关注的,现在回想起来,书中提到的案例在我的学生身上确有体现。班里几个成绩优异的孩子往往会特别关注对方的成绩,要是哪次自己没有“胜出”,便会像泄了气的皮球,情绪低落。尽管目前还没有别的情况出现,但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这种学习上不可避免的竞争是否会发生变化呢?书中提到的方法值得一学,那就是注重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善于让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为班集体做点什么,并在各个领域展现自己的才能。
在苏霍林斯基宏大而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核心理念。因为,苏霍林斯基新闻记著作,我们看到的不公是具体的教育方面与实施策略,更多的是对人的真切怀和这些故事留给我们的深远启示。在他三十多年辉煌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和孩子们站在一起,把整个心灵都献给了孩子。
这本书重点梳理、提炼了苏霍林斯基在班主任工作方面的种种做法,分析、研究了他在班级管理、道德建设、师生交往、习惯养成、家校沟通、组织活动等方面的经验与价值。苏霍林斯基不公公是他的理论和信念,更有他作为一个可以完全信赖的师长、父亲、朋友与一个真正的人无比高贵的全部质素。
教师公正的态度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说,教师公正与否,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时时感受到公正的孩子,他就会敞开自己的心灵感受、接纳周围的世界,他的心灵会变得高尚;相反,一个感受到不公正的孩子,他会逐步丧失对他人的信任,他会变得对一切都无所谓,他的心灵会变得迟钝和凶狠。
我是那样热切地阅读这些温暖的故事,它们让我知道这世界上曾有过这个的教师,这样的班主任。作为一名党员积极分子,在阅读这些故事中,不公要学习迷人的知识教学,更要学习活生生的“人”的存在。这是我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的最深感受,也是我的追求。
董建云
第二篇:《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读书笔记
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体会
让你感受我的爱
2012年,我的人生角色又一次发生改变,从一个师范生转化成二塘小学一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对于班主任管理工作,曾经想过很多,但真正实践起来才发现自己手忙脚乱。闫学老师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班主任》带着我走近了这位伟大的教师、优秀的班主任——苏霍姆林斯基,他深深地打动了我,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理论和信念,更是他作为一个可以完全依赖的师长、父亲、朋友与一个真正的人无比高贵的全部素质。读完这本书,我也更感谢闫学老师,感谢她把苏霍姆林斯基在班级管理、道德建设、师生交往、习惯养成、家校沟通、组织活动等方面的经验与价值,结合当下的中国教师实际以及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进行系统的阐述,让我们这些年轻的班主任心中有了明灯,工作中获得了更多的启示。“孩子需要的不是打骂,而是帮助。”在这两个月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我也发现自己表达爱的方式不是那么恰当。当孩子们的表现和我的期望出现差距时,我会控制不住的对他们发火。而正是这一次次的发火,让他们脆弱的心受到了伤害。颜继文是一个头脑聪明的孩子,他活泼、思维敏捷。开学前期总是笑呵呵地,喜欢和我交流。经过长时间的接触,我也发现他管不住自己,玩心很大,他在课堂上的表现让我失望了。在后来的学习中,更多的是责骂他上课不认真,不守规矩,随便接下嘴。慢慢地他脸上的笑容减少了,对我也不那么热情了。一天,他因为作业又没完成,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他低着头进了办公室,当着面他的面我给他的妈妈打了电话,说明了情况。那天我想他回家肯定又被批评了一顿。但是,这次教育效果却不尽人意。我相信孩子都能学好,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孩子都能学会。后来,我改变了策略。“颜学习,老师相信你能管好自己,能做好,对吗?咱们从一节语文课开始。”一天的课堂上,他举手发言,我抓住了这个时机,让全班小朋友表扬了他,同时采访了他被表扬的心情,这节课上,他的表现 1
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体会
和以前不同了。我想,他感受到了我发自内心的信任。每一个孩子都是抱着学习的愿望来到学校,我无限的相信他们。
“不要让孩子感到你在试图教育他,要千方百计与孩子建立共同的兴趣,要善于发现他们心中能响应我们召唤的那一隅”——用朋友的身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表达我对他们的爱。在此书中,我学会了怎样批评学生,怎样表扬学生,怎样教育学生,怎样做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这些都将成为我以后班主任工作中的理论指导,我在学着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班主任。
第三篇:《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的读后感
作为一个老师,评价学生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可是在中国,就如闫学老师所说,怎样对学生进行评价几乎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我们历来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除了分数还是分数,要不然,怎么会有“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说法呢?即使如此,作为一个班主任,在每天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仍然免不了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不管是即时评价、口头评价、书面评语,还是自己内心对学生的评定。
暑假里看了学校送给每位老师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一书,作为一个老师,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可谓是如雷贯耳,可让人汗颜的是,我真的是只知道名字和他的几个小故事而已。刚开始拿到书的时候还以为此书是摘录他的著作中有关班主任的篇章写成的,翻看后才知道这其实是闫学的“读书笔记”。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帕夫雷什学校评定操行的根据让人耳目一新。
“能进行自我教育”——这是苏霍姆林斯基非常看重的一点;“尊重劳动人民,尊敬父母,尊敬老人,尊重妇女”——用了“尊重”而不是“热爱”,明显地,“尊重”更贴近现实,更符合学生实际,更能够做到;“不容忍坏事”“能为别人做好事”——这是要学生从小树立是非观;“能认真劳动(包括学习劳动和公益劳动)”——把学习看做是一种劳动,并且把它和公益劳动并重,而且对这两者的要求仅仅是“认真”,仔细琢磨,大有深意。
我们经常在讲“教书育人”,可育人应该放在教书前面,只有一个人懂得感恩,懂得做人的道理,他所学的知识才能用在正途上。这也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情感素养,形象地说,好比是调正了弦的小提琴。而只有调正了弦的小提琴才可能演奏。只有当一个人懂得基本的情感素养,才能对他进行教育。”闫学老师提到的周老师的案例也让我感慨万分。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我带出的第一届毕业班,第二年来看我的学生里,大部分都是原来的调皮捣蛋生和学困生,优等生只有几个,而那些成绩不上不下,纪律不好不坏的,特别少。仔细想想,那是因为我们在做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捣蛋生和学困生的教育上,而那些中间的“灰色空间”往往是被遗忘的群体。
看完此书,细想收获,虽然书中提到的一些理论并不适用于我国现在的教育制度,如把学习劳动和公益劳动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可是仍然不掩它的人本价值,至少苏霍姆林斯基的观念、实践让读者看到了另一种教育,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第四篇: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有感
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有感
当班主任十几年的时间,但经验还不够足。今年任教二年级班主任,并担当数学老师。今年代的这批学生调皮的多,后进生多,很是让我头疼。恰在此时,有幸读到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从中学到了很多,感触也很多。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一书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需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一种能唤醒心灵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精神。在对待学生的时候,需要我们有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以前当班主任的时候,看到那些调皮的学生,我总是一味的批评,批评的时候,拉着脸,自然肚子里也一股子气。劳力伤神,却收效甚微。人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大人都愿意听好话,更不用说是孩子了。当我们试着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表扬的时候,没想到,自己高兴,孩子高兴,效果也好了。我不断地从书中汲取着营养,并内化为自己的管理方法和思想。我想,这就是一个最大的收获吧!
在书中,我知道了要“让美融入学生的生命”,“让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美好领域。”说起“美”,谁不向往?有些孩子因为总受批评或因为家庭因素,心中有阴影。此时,教师就是“美”的使者,带领孩子走出阴影,感受生活灿烂的阳光,把心中的阴暗永远剔除。生命中,正是因为“美”,才有了生活的动力,否则,生活则索然无味。
在此书中,我学会了怎样批评学生,怎样表扬学生,怎样教育学生,怎样做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剩下的就是教育”。最初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觉非常费解,后来走上了教育岗位之后才渐渐明白这里说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第五篇:《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读书笔记-班主任工作心得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读书笔记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这句话说的是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将某些快乐分享给别人,也就得到了分享别人快乐的机会。因为幸福是会传递的!有时候,仅仅是举手之劳就可以使很多人受益,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在一个班集体中如果有这样的一种信念存在其中,那这个班级将会多么的和谐呀。
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地提醒教师,要挖掘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的财富。在任何情况下,不管一个孩子被耽误到什么程度,不管他经受过怎样的心灵创伤,也不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都决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指望了,自己永远比别人差,自己身上一无是处,干什么都不能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在集体中看到未来的有才干的机械师、育种专家、设计师、数学理论家……,激发他们的天资,点燃每一个人的创造火花。对那些难教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从他最容易取得成绩的方面入手,让他品尝到成功的欢乐、树立信心和人的尊严,从而鼓舞、激励自己。当每一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看到别人的长处时,这个班集体就营造了一种互相接纳、彼此鼓舞的氛围,没有一个人“突出”于这个集体,也没有一个人游离于这个集体,为集体所不容。
文中的好班主任李老师,在每次考试之后,不论是什么学科,都会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她选出成绩优秀和进步比较快的几个学生,让他们在班上分别介绍自己学习这一门学科的经验。讲完之后,他再请班上其他同学提出一些在学习这门学科中遇到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办法。让孩子们,能够身切得感受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作为老师,都有一个这样的深刻体会:自己教过的学生在毕业很多年后,还能与老师保持联系的,或者在某个偶然的场合遇见之后依然非常亲热的,往往是那些当年上学时成绩比较差、非常淘气、令老师十分操心的孩子。而那些当年成绩优秀、让老师感到十分自豪的孩子,却往往比较冷淡,或者多年不曾与老师联系。
善待孩子,善待自己。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只有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们就应该把握今天,做好今天该做的事情;在回味昨天的时候,就不会留下悔恨;展望明天,怀揣梦想,有了梦想,就有了希望,就有了灿烂的阳光,时光就不会虚度,心也不会彷徨,内心也会充满了无限的力量,那一幅幅美景也会驻留在人生的道路上,回眸时,心中无比欢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