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边县文物考古工作概述二

时间:2019-05-13 10:0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盐边县文物考古工作概述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盐边县文物考古工作概述二》。

第一篇:盐边县文物考古工作概述二

盐边县文物考古工作概述

(二)周泽鉴三、二滩文物考古(一九九三年后)

一九九三年六月,盐边县健康镇清代铁索桥“同善桥”经县政府办公室批复由县交通局割毁处理,割断的索链在当地群众(主要为下村和中村)的干预制止和县府办、文化馆、派出所、健康乡的协调下,将已割断并散失的索链1 l根(每根约1000多斤)全部收集到民政局健康福利院,并清点了数最委托看管。在县城搬迂期间下落不明(据报被福利院交与安社长卖了。

一九九三年二月,县政府和移民委专项指挥部指示文化馆开始进入二滩库区文物清理工作。文化馆即邀请市文管处赴盐共同工作,清理二滩库区文物脉络。五月,周泽鉴、谢天寿专程赴成都购文物考古的基本工具和向省文化厅文物处和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寻求支持与业务指导,李处长和胡昌玉主任、文研所考古队王队长均满口答应。回盐后即组织起12个淹没乡的文化专干和文化馆干部共20人,首先由叶大槐为老师举办了针对二滩库区即将淹区可能有的文物点进行了培训讲授及文物踏查发掘基本常规知识,随即对1065线下1 2个乡的淹没地区进行了文物踏查,又掌握一些线索和核实了前几次田野勘察的情况。这一工作进行到八月,将准备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作时,县移民委通知情况有变,工作暂停。一九九四年九月,县政府分管领导指示,由周泽鉴执笔代县政府、文教局向县人大常委会作了《盐边县文物工作汇报>,县人大首次专题审议了盐边县的文物工作;同时,盐边县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盐边府发[1 994]94号)和<公布盐边到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盐边府发[1994]99号)。十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插足并负责二滩库区文物考古发掘工作,莫洪贵、胡玉在市文管处晏德宗、马荣喜、代万平的陪同下来到盐边,进行调查、评估,要求给予支持协助;周泽鉴、谢天寿和健康文化站卢德华随同参与了此项工作,此次调查了惠民、永兴、渔门、健康、敢鱼、力马、红民七个乡,采集了一些陶片,文化馆还提供了一些文字图片资料。

一九九五年,力马乡文化站赵仁政又征集到陶罐2件交到文化馆收藏。一九九八年六月,县文化馆周泽鉴和赵仁政又在柑桔园土中挖出明清陶罐1件带回,交放广电文体局六楼文化馆临时办公室;另外,力马古庙碑石2块,也被力马文化站收集暂存。

一九九六年七月,省移民办正式委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二滩库区文物考古,根据工作安排,由攀枝花市文化局牵头,市文物管理处、凉山州博物馆、西昌市文物管理所、盐边县文化馆联合组成了“攀西文物考古联合工作队”,参加人员有李淼、晏德宗、马荣喜、代万平、王镒、周泽鉴、谢天寿等人,再次对盐边县库区的文物情况进行了复查核实,重点对五座铁索桥查勘。在健康乡团结坛罐窑,文化站长卢德华和文化馆长周泽鉴将其亲属在责任地中挖出的一件青铜锇征集交与文化馆。同年九月,接江西乡易道明报,强胜农民挖出了“龙骨“,文化馆熊安林、谢天寿、陈秀华、王建玲深入强胜乡密地落村调查,采集到了距今60—70万年的三枚剑齿象牙骨化石和距今万年以上的猎狗、野牛大骨化石。

二滩水电站建设库区蓄水在即,自一九九七年三月至一九九八年一月,盐边县文化馆在二滩工程文物保护工作考古发掘领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赵殿增教授(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带领下,同攀枝花市文物管理处、凉山州博物馆等单位先后七次分别组队进入二滩库区进行现场检查,实地勘察复核和现场发掘,已有六个文物点基本完成野外作业工作。

第一阶段的重点是以一九九七年七月下旬至八月中旬在盐边县健康乡犀牛村的发掘是这次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之一。发掘地点在旧县城东犀牛山桠口南侧坡地上,由省文物所和县文化馆联合进行。参加人员有赵殿增、张小马、熊安林、周泽鉴、卢德华,我们按淹没红

线区先后分几个发掘区,自下而上依次发掘,首先弄清了古墓群的范围,确定了西北部的边界。同时在台地北部发掘了第一批墓葬,共计6座,其中早期墓葬4座,出土文物22件。这是二滩库区第一次大面积科学发掘,也是首次发现完整的古墓群。墓葬分布密集、保存完好,形制和出土文物极富地方特色,对研究二滩库区历史面貌和西南先秦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早期墓均为竖穴土坑墓,呈园角长方形,长2米多,深0.6—1米左右,墓均朝着西北面的“犀牛山”,方向在270—310°之间。墓坑排列整齐、间距仅有0.4~1.9米,没有叠压打破关系,显然是一处精心安排的民族公共墓地;每座墓均出有随葬品。少者二三件,多者十余件,主要有陶双耳罐、单耳罐、深腹罐、陶纺轮、玛脑珠、料珠以及白石头、黑石头等;以前在Ⅱ区边缘处曾出土过“山字纹”青铜剑、“祭祀图”铜戈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造型优美、内涵丰富,既与周边文化有联系,又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可能是定居于当地的一种少数民族墓葬,时代初步确定在战国时期,墓地的主人推测为司马迁<史记>中就有记载的古代西南夷之一的“笮”人。该墓地范围很大,初步调查大约分布在整个坡地的北半部,从排列的密集程度看,此墓群至少有数十上百座墓,而且未被盗掘和扰乱过,是西南考古不可多得的重要墓群,经一九九八年元月复踏查,估计大部分都在二滩库区红线内。在发掘期间,1997年8月8日,“世界银行”投资二滩工程公司代表、美国人类学教授理托马斯.里斯.威廉斯先生和挪威奥斯陆博物馆的巴斯教授与省移民办艾宪芳副主任、王春云处长,以及盐边县韦美辉县长等县领导一行20余人查看了文物标本,听取了考古发掘和研究情况汇报,他们对这次发现表现出极大兴趣,对工作的进展表示满意,对取得的成绩给了高度评价,威廉斯先生说:“中国方面配合二滩工程把这么多珍贵的文物完整的发掘出来,是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希望进一步把它们发掘好、保护好、研究好。

与此同时(97年7—8月),市文管处李淼、马荣喜、晏德宗、代万平和西昌市文管所王镒、盐边文化馆谢天寿、孙安祥对敢鱼封土堆进行了发掘,发掘结果无获。

第二阶段考古工作的收获之一是对红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正式试掘和确认。一九九八年一月五日至中旬,盐边县文化馆周泽鉴、谢天寿同省考古所赵殿增、黄家强,市文管处马荣喜、代万平一道在对惠民乡原森经所处“红星新石器遗址”进行勘察复核和试掘过程中,获得了磨制石斧、石奔、石刀,打制的石英刮削器,石网坠等一批典型的石器时代文物,发现了10多块夹砂褐陶片,有些陶片上还有绳纹、网状或带状的划纹。此次试掘调查发现了保存较好的早期地层,基本了解了“红星遗址“的文化堆积情况和分布范围,确认了这是一处范围较大、保存较好的新时器时代遗址,距今约在4000年前,这是盐边县乃至攀枝花市范围内首次经试掘确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把二滩库区的人类文化史推到了四千年前,为开展盐边历史与文化研究,对外宣传、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珍贵资料。

但由于当地特殊原因(农户干预不合作),使试掘工作未能深入的如期进行。该片遗址土质长年滑坡,由于农耕扰乱了文化堆积层,部分地方有一些人为的破坏。所以采取必要措旋保护红星遗址不致再遭破坏(据查,该遗址高出库区1200水位线)已成为当务之急。对此,县文化馆已向县政府呈送了专题报告,要求划定为文物保护区,并抄报了有关部门。

另外,盐边县境内的五座铁索桥为二滩库区内唯一的地面文物(古建筑),应予保护性拆迁,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而在二滩库区文物保护清理立项审查时被删除掉,以致造成了千秋榜铁索桥、麻柳坪铁索桥、桑园铁索桥在盐边县城搬迁后于九七年九、十月份间部分被盗割,文教局已及时的向县公安局报了案,要求立案侦破并抄报了县政府及有关部门;九八年元月经省、市、县文物考古队赴现场核实后,还发现原借存在福利院的健康索桥铁链也不知去向。据调查是被福利院和安社长卖了。文化馆又及时的向政府办和专项指挥部分别报送了采取措施对遗失的铁索桥进行追缴和对现存铁索桥进行保护性拆迁的建议。

由于多种原因,在二滩库区文物保护清理中铁索桥漏项,尽管省、市、县文物部门分别多次的向有关部门提出,均未得到妥善解决,致使已有三座铁索桥自县城搬迁至九八年三

月期间分别被盗割和遗失,文物主管部门对被盗、失的部份铁索桥都及时的报了案和汇报,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面对尚存的永兴镇境内两座铁索桥,库底清理时限已近,根据县政府的安排,县文化馆于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三日派谢天寿参加专项设旋拆迁处工作,四月一日,盐边县专项设施建设指挥部正式与县文化馆签定《库底清理(铁索桥拆迁)目标责任书》,由文化馆对两座铁索桥进行拆迁。县文化馆即邀请市文物管理处一同工作,并作业务技术指导,该项工作由李淼负责技术业务,周泽鉴负责其它事务。县文化馆谢天寿、孙安祥,渔门、永兴文化站候兴贵、李远会和市文管处马荣喜、代万平组织参加了该项工作。

首先对“麻柳坪铁索桥”进行了保护性拆迁。先对现存外貌进行了测量,该桥基本上为正南北向(北礅偏东4。),南北桥礅间索桥暴露部份铁索长43.2米(1 20扣,每扣约8市斤),宽3.8米(原1 1根,已被盗2根),高出河面9.7米;以南岸为基础从左自右给铁链和石礅编了号,组织民工进场按照文物发掘的一般要求先清理索桥两岸的杂树野草,然后去除表土,层层观察逐层往下取;当北岸露出大石块时,考虑到拆卸现场地形的关系,突击南岸清理浮土和地层在两岸按预定计划取土至7米处时,即同时向地底下挖。至四月五日两岸均已顺着埋藏在地底的铁链走势将泥土和石头取完,南岸完全显露出该桥安装固定的建造方式,两岸与桥面均作向下倾斜势(1 65。— 40。之间,南岸稍平),整座桥的拉力在南北桥礅处通过一拆就得到了缓冲和减弱;在南礅的6米下去有7个大立柱石条,其间隙刚好为两根铁链伸进后各用1根长铁销穿进直插地底,然后用长扁铁横撇在大立柱石条间,再在有松动的铁链间打进小根的铁锲。从建筑力学和构造方式上充分反映了古代“笮人“悬索造桥的特点。北岸基本相同。我们按预定计划先将南礅铁链解下,再拆除掉北礅铁链。整个过程随着拆卸的进展进行了测绘资料、数据及摄影摄像收集,同时还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寻找和征集了建造该桥的两块碑石。四月六日晚10时,该桥的9根铁链(每根约长5 5米)和4根短铁链(原暴露部分已被盗割)、4个立柱石礅、两块碑石等索桥构件全部装上车,起运至新县城,四月七日交由文化馆工地看管。比较科学规范、圆满完整地完成了一座铁索桥的保护性拆迁工作。

四月八日至十日,省艾化厅、文物局派员并委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赵殿增等人专程赴盐检查该项目工作,一致认为:“麻柳坪铁索桥”的拆迁基本上是按照《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要求进行了较科掌和规范的拆卸,收集的影、视、文资料齐全,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查看了“老哇岩铁索桥”的保护情况,建议可考虑升级保护。

四月十一日,“千秋榜铁索桥”的拆迁工作正式开始,工程程序、步骤同麻柳坪铁索桥一样。该桥原有9根已被盗割3根,此桥基本同属“座南向北”(北礅偏西4。)南北较麻柳坪铁索桥埋藏更深,两岸均深埋10米左右,在南墩(偏东4。)9.8米方将铁链根处、石桩构件挖掘露出,其工作量远远大于麻柳坪铁索桥。在经费少、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专项指挥部已定在十八日晨爆破此桥旁水泥桥),我们于四月十七日晚将该桥拆卸装车,连同桥桩、铁销等构建物运回目的地(盐边文化馆工地),至此使永兴“麻柳坪铁索桥、千秋榜铁索桥”依照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较科学按规范地达到了“完整保存一座"的预计目的,按期出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铁索桥的拆迁任务,保证了二滩电站的如期下闸。

四、盐边文物工作收到的实效及意义:

经过以上省、市、县文物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文化馆多年认真扎实的宣传、卓有成效的调查研究,丰富众多的出土文物的实物论证,和县政府多次开会的安排,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综合文物考古所了解和出土文物证实的情况,基本上摸清了盐边县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脉络,基本证实了如下问题:

1、盐边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已经有人类繁衍生息了,并从事农耕、渔猎生产,生产力低下、经济不发达,仅在明清时期繁荣过一时,清末至民国逐渐下降,农牧业生产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贫困;但在西汉,中央王朝在这里置“大笮”县时,当时的金属(青铜)冶炼熔铸技术又相当发达。

2、历史上的盐边就是以少数民族为主、多民族聚居,以民族历史悠入、成份多、分布广为特色,民族经济、文化落后,虽然生产力低下,但各民族关系融洽,未发生过大的民族械斗,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仍保留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风情别具一格,山川河流独具秀色,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3、盐边历史上手工艺品、制陶业、丝绸业、制漆业曾发达一时,清末后衰落,也是经济文化落后的表现,因而盐边墓葬随葬品极少,这有利于宣传文物是研究一个时代、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和某个特定环境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状态,文物不等于管钱,以利于本来就不多的文物的保护。

4、盐边土质多为酸性红壤,酸性太重不利于骨架保存,对农作物、水果生长不利,宜考虑或改进农业产业结构,宜提偈火葬。

5、盐边的先民曾与中原有交往,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既有中原文化又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从出土文物中的石器、青铜器、陶瓷器上的纹饰中可以看出曾分别与商代青铜文化、滇文化、巴蜀文化有着联系,这是由于汉置大笮县派来中央官吏为守,将汉文化传播进来。

6、盐边石棺葬的发现在攀西地区尚无第二,根据史记和其它地方出土文物的比较,石棺葬为很早的古墓葬,应是盐边的原始人类,是早期的笮人墓葬。

7、两盐乃至攀西地区仅有的盐边铁索桥即为“笮人结绳索桥而渡也”的代表物;清乾隆年间的阿懿墓碑和石刻,则有了在清初汉族文化已在盐边广泛传播而且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了。

文物能提高一个地区文化品味和人文景观,盐边的文物本来就极少,而这仪有的一些文物竟遭到人为的破坏,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作为我县的文物事业,由于没有专门机构由文化馆兼管,但又没有文物事业经费,其工作极难开展。为此,我们多次呼吁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

(略)附一:盐边县文物(采集、收藏)一览表。

附二:盐边县文物普查工作总结

第二篇:甘谷县馆藏精品文物概述

甘谷县馆藏文物概述

尚 青

二0一七年九月

目 录

一、甘谷县博物馆基本情况……………………………………………2

二、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2

(一)免费开放基本情况………………………………………………2

(二)健全规章建制,加强宣传………………………………………4

(三)提升服务能力,增强社会效益…………………………………5

(四)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中的问题和意见…………………………6

三、文物安全保卫工作…………………………………………………7

(一)广泛学习和宣传文物法律法规…………………………………7

(二)多措并举,确保馆藏文物万无一失……………………………7

四、馆藏精品文物………………………………………………………8

(一)陶风彩韵…………………………………………………………9

(二)先秦风采…………………………………………………………13

(三)汉唐珍品…………………………………………………………14

(四)宋元明清…………………………………………………………19

(五)佛教文化…………………………………………………………23

(六)馆藏精品书画……………………………………………………27 1 博物馆是继承和宣传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主要载体,它是以文物为主体的陈列展览,是对公众进行道德情操培养、历史知识普及、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博物馆也因此成为公众终身的教育课堂。

一、甘谷县博物馆基本情况

甘谷县博物馆位于冀城广场县图书馆大楼五楼,其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县文化馆文物工作组,正式成立于2000年5月,隶属甘谷县文化广播影视局,是我县唯一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现有干部职工12人,正式职工8人,聘用人员4人,其中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人,助理馆员4人,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3人,大专学历4人,专业涵盖历史学、美术、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学、旅游管理等多个学科。

现有馆舍面积1320平方米,展厅面积500平方米。馆藏各类文物7200件(包含5000册古籍图书),门类齐全,内涵丰富,涵盖了旧石器时代至今各历史年代的文物,共有陶器、石器、玉器、铜器、瓷器、化石、书画、木器等15大类,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7件(套),二级文物32件(套),三级文物86件(套)。这些藏品中以新石器时期的彩陶、西周、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汉代的四合院、唐三彩凤首壶,宋元模印画像砖,佛教造像为本馆特色。这些藏品绝大多数来自考古发掘和各地征集,以出土文物为主,其地域文化浓厚,种类齐全,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古代先祖在这块土地上居住生活、繁衍生息的奋斗历程,是研究甘谷乃至渭河流域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二、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

(一)免费开放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政策,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50余万元对博物馆进行了装修、改造和布展。馆内现设有办公室、保管部、陈列接待部、保卫部、文物研究室五个职能部门,负责博物馆日常管理,藏品管理与修复保护、展览接待与服务、宣传教育等工作。为满足免费开放的要求,馆内还设有观众休息区、休息区内配备有饮水机、休息座椅、包裹寄存处,急救医疗箱等服务设施,使我馆的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甘谷县博物馆于2012年6月正式面向社会进行免费开放,设有《甘谷历史文物基本陈列展》和《馆藏精品书画》两个基本陈列展。《甘谷历史文物基本陈列展》设立了“文明曙光”、“古冀遗珍”、“丝路梵音”三个专题陈列馆,《馆藏精品书画》主要展出了甘谷近现代名人:王海涵、任丹山、宋廷桢、魏绍武、李象德等人的书画作品,两个基本陈列展长年展陈馆藏珍品文物310余件,开放以来,深受社会各界的赞誉和欢迎。在办好基本陈列展的同时,县博物馆每年还举办5个左右临时陈列,包括馆藏文物专题展、彩陶残片展、古碑帖展、当代名人书画作品展等。这些展览选取的展品特色鲜明、历史感强,具有典型的时代特点,既延伸了博物馆展线,又补充了主线的不足,在社会上取得了很大反响。自免费开放以来每年累计接待游客4.5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2.2万人次)。博物馆除春节闭馆3天,每周周一闭馆1天外,其它时间均坚持免费开放,每周开放时间达到了42小时。县博物馆自开馆以来,深受社会各界的赞誉和欢迎,先后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丰富了甘谷县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健全规章建制,加强宣传

为切实保障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规范有序,我馆及时制定完善了免费开放制度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1、建立健全制度

在免费开放工作以来,我们全面落实人员措施,设立值班制度,安排专人负责接待散客和团体预约工作。保证全馆能承受正常的接待能力,保证优良的参观环境,保证文物及游客的安全。

对于老年人、残疾人、体弱、行动不便的特殊参观人员提供特别的人性化服务,如给行动不便者设置轮椅,安排专人搀扶,引导参观和特别接待等。

对于未成年人除了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外,还注意培养他们文明参观。要求全馆人员提高服务意识,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做好接待服务工作。

2、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文明参观

针对先期免费开放一些不文明参观的实际问题,做电视宣传片,建立良好的参观坏境和参观氛围,改变一些游客的“取暖”或“乘凉”的观念,促进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向更大范围推广。为广大观众与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设置“文物鉴赏咨询点”,为文物爱好者欣赏文物增进学术交流。设置观众留言簿,及时掌握和了解观众信息反馈。组织调查群众对免费开放的意见和满意程度,及时改进服务水平和项目。

3、增加资金投入,增设公共设施,设立便民服务

馆内面对日益增多的观众,添置文物保护设备,更换公共卫生设施,在入口处设立展牌,标识参观线路、注明“参观须知”及安全警示牌。注重青少年观众的兴趣需求,增加临时展览,研究观众的心理和审美需求以更好地丰富展览陈列,吸引群众走进博物馆。

(三)提升服务能力,增强社会效益

甘谷县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场馆的公共价值得到了最大化发挥,观众的人数每年增长,人员结构也明显发生变化。以往博物馆门庭冷落,参观者大多是专业人士,或是历史爱好者,而现在,老人、孩子和以家庭为单位的集体参观日益增多。

1、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意义重大。

博物馆免费了,群众喜欢上了文物,对博物馆展览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当他们走进博物馆获得了相关知识,了解博物馆的作用和职能后,有可能一次就终身受益。来自社会各界,知识层次深浅不一的观众对展览的需求和兴趣度也各不相同,在这方面我馆注重调查和信息反馈以便促进今后的陈列布展。

2、舆论媒体热烈关注,免费开放带来新的生机。

免费开放以来,社会媒体高度重视,关注博物馆服务项目和服务质量,一些媒体对免费开放也提出了好的建议和意见,我馆将逐一采纳。

3、宣传博物馆免费开放氛围,促进我馆免费开放工作。我县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观众日益增多,尤其是节假日,为此,我馆工作人员及时开放展厅、清理地面,悬挂宣传牌,同时,提高参观群众素质。

4、群众欢迎,文明参观,从各方面信息渠道反馈来看,广大群众对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表示欢迎。许多观众都对免费开放期盼已久,更有些文物 爱好者要求展品等级更高些,平常难得见到的珍品亦要求一饱眼福。对于讲解要求更加迫切,因此讲解员的工作量明显增加,无论是散客还是团体游客都要求讲解,游客们在认真听取讲解的同时,对讲解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认识,讲解员的工作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和赞许。

(四)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中的问题和意见

1、几点问题: 一是文物征集经费不足,新的流散文物不能及时征集,展品不能更新;二是展览质量得不到保证。由于经费问题制约,没有独立场馆建设难以扩展,提高展览质量的发展动力机制可能会失去,这是我县博物馆的根本问题;三是博物馆自身建设得不到保证。长期存在的编制偏少问题将越来越明显,服务与管理成本越来越大,风险与危机越来越多,直接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些问题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经费问题,原本以为无后顾之忧、不成问题的问题却成了当前最头痛的事。

2、几点意见:一是各级领导应将免费开放工作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予以更多的关注,将这项惠民工程真正办好。应保证中央、省、市财政资金落实到位,并要随着社会发展、物价变化、成本上升、展览更新逐年有所增加,推进场馆的硬件软件建设不断发展;二是已经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现实,加强管理,建章立制,形成规范,提升服务与管理水平,保持和增强博物馆、纪念馆的活力与吸引力。同时积极探索二次创业途径,注重市场,开展营销,适当创收,使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格局;三是宣传教育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当进一步关注观众文明素质问题,在鼓励公众积极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的同时,倡导公众增强文明素质,并将这一工作纳入创建文明城市的范围加以推进。今后我馆将继续解放思想,积极创新机制,开拓进取,鼓励观众文明参观,争做文明观众,争做志愿者扩大博物馆服务社会职能,将免费开放深入到社会各界人士当中,将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深入到群众中去。

三、文物安全保卫工作

(一)广泛学习和宣传文物法律法规,逐渐形成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共识。

文物保护工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依靠人民群众,我们始终把文物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作为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定期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政策法规,增强了干部职工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文物管理水平。

在今年的文化宣传活动中,积极参与搞好文化宣传活动。“3.15普法宣传”通过展板进行普法宣传;“5.18博物馆日”举办了馆藏精品文物展暨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甘谷县成果展、文化创意作品系列展、甘谷藏友个人收藏文物展;“6.1儿童节”前先后到模范中学、第一幼儿园开展了“文物知识到校园、进课堂活动”;“6.11文化遗产日”举办了艺术精品展;“7.1建党节”前举办了革命红色文物专题展。还通过“大像山文化旅游节”、“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部队”四进活动先后深入东关社区、消防队、化工厂等多个单位开展宣传活动。共发放《文物保护法》单行本4200余册,宣传资料30000余份,张贴标语70余张,悬挂横幅37务,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逐渐形成了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共识。

(二)多措并举,确保馆藏文物万无一失 第一是博物馆增加值班人员力量,加强人防。每晚安排两名人员值班,加强了夜间巡逻检查,实行24小时巡查,确保夜间值班不断档,发现任何紧急情况,以便及时报警。认真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制定了“三防应急预案”,对馆内全体干部职工定期进行防火、防盗、防抢演练和培训,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增强了对付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切实提高人防技能。

第二是加固防盗门窗,提升物防能力。为博物馆展厅、楼道、卫生间窗户安装防盗钢筋网,在博物馆楼梯入口处安装卷闸门,即使深夜遇有破坏或翻越,立刻会被值班人员发现并报警。检查了安全设施设备,确保做到随时可以正常使用,配置有十余台灭火消防器材,强化防火措施。确保了馆藏文物库房和展厅的安全。

第三是文物库房更换密集柜。博物馆对库房文物架进行升级改造,通过政府采购一套密集储存柜。密集柜共有十列(每列五柜),节省了库房占地面积,使文物得到了妥善的安置,解决了原有库房文物架不够用的问题。并全部完成了馆藏文物上架工作,使文物得到了更加安全妥善的管理。

四、馆藏精品文物

甘谷为中国县制肇始地,有“华夏第一县”之美誉。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人面鲵鱼彩陶、被列为“四大汉简”之一的甘谷汉简、精美绝伦的北朝石造像,到雍容华贵的唐三彩风首壶,无一不见证着甘谷人文历史的源远流长。

县博物馆收藏的各类文物上起原始社会,下至近现代,数千年无断代、无缺环。尤以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先秦文化、汉唐珍品和佛教文化等藏品最具特色。下面通过一些馆藏精品文物,让我们更加了解这片 土地几千年的卓越风姿。

(一)陶风彩韵

1、人面鲵鱼纹彩陶瓶

这是出土于甘谷西坪村遗址的国宝级文物,属于是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现借展于甘肃省博物馆。瓶高38.4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12厘米。小口、长颈、平底、颈部有附加堆纹,腹上部有双耳。红陶黑彩,瓶腹绘一条黑色鲵鱼,鲵鱼脸部为人面,圆圆的头额上有十字纹与几道横纹,张着大嘴,牙齿排列整齐,颈部有U型纹饰,腹部施网纹,两前肢向外突出,尾部挑起到头顶,纹饰变化十分丰富。这个图案被学界认为是中华龙的起源之一。鲵是水陆两栖动物,能上树,或许这是先民意念中龙能登天潜渊的缘由。《山海经·海内西经》里,娃娃鱼已被称为龙鱼,而且开始被神化。鲵鱼低啼是降雨的预兆,陇右民谚:“大雨来临娃娃叫。”龙在中华文化中又是司雨灵兽。可见,鲵在很大程度上是远古龙的祖形。2001年6月12日,中国和比利时联合发行《陶瓷》邮票,一套两枚,其中代表我国彩陶的一枚邮票,其图案就是甘谷出土的人面鲵鱼瓶。在《简明中国历史图册》、《中国 9 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艺术》、《中国彩陶图谱》等刊物上都列图载文介绍过,国家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国宝》一书也将其收入其中。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这也是其名称的来源。仰韶文化存在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即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当前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两大类。石岭下类型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至马家窑类型的过渡期。半坡型彩陶多用墨彩绘制,流行施内彩,动物图案发达,另外几何纹样也很丰富。动物纹的陶器有人面鱼纹彩陶盆、四鹿纹彩陶盆等;几何纹主要有宽带纹、三角纹、斜线纹、网纹、波折纹等。庙底沟型彩陶一般用墨彩绘,个别用红彩或红墨两色,彩绘多施于器物的外部和口沿上,没有发现施内彩的,动物纹样不多,有鸟纹、蛙纹、人面蛙身纹、水鸟、鱼纹等。

石岭下类型是仰韶文化向马家窑文化过渡的一种地方性文化,距今5800年至5000年左右,主要分布在渭河上游及其支流葫芦河流域,因最先发现于武山县城关镇石岭下而得名,中心区域在天水、武山一带,比较重要的遗址有武山石岭下、甘谷灰地儿、天水罗家沟等。其基本面貌接近于马家窑类型,如长颈瓶的器形,变体鸟纹和漩涡纹彩饰等;同时又有一些因素明显地与庙底沟类型相似,如陶器呈砖红色而不是橙黄色,有些花纹 10 的构图比较疏朗和很少内彩等。从而证明,马家窑类型的确是从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发展起来的。

2、漩涡纹彩陶瓮

这是件马家窑时期的典型器物。通高34厘米,口径14.3厘米,腹径35厘米。泥质红陶,敛口,口沿外有四鋬,平底。口沿至腹上部绘大小不等的涡旋纹,腹中部绘平行弦纹,黑彩线条明快流畅,通体表面打磨光亮。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于1923年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村而得名,存在约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100年,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的洮河、大夏河、湟水河流域一带。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文化类型,这三种不同时期类型中的彩陶纹样有一定的区别,纹饰除了一些象形纹样之外,大多数是几何纹饰,但它们有共同特征,那就是它们的图案具有结构紧密、回旋多变、装饰面大的特征,纹样以涡旋纹为主,另外还有同心圆纹、三角纹、锯齿纹、鸟纹、蛙纹等。马家窑彩陶文化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之一,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彩陶图案是极富变化和绚丽多彩的,如旋涡纹,原始先民通过细微的观察,把黄河水奔腾的气势引入到彩陶图案纹样中,逐步形成以自由曲线构成为主,二方连续的绘画表现形式,形成极富流线韵律及动感的旋涡纹。通过图案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中黄河水的认识,展现出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3、锥刺纹陶铃

一级文物,扁圆形,突鼓台面,上下台面中心及两侧壁共有四孔,通体刻划纹和锥刺纹组成装饰图案,内置陶质小球,摇动时发出清脆响声,似为当时的祭祀工具。

齐家文化是以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为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文化。于1924年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存在约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距今约4000年左右。是黄河上游地区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其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向西至张掖、青海湖一带东西近千公里范围内,地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4省区。

齐家文化特征主要有三,一是有一群独具特征的陶器;二是出现了红铜器和青铜器,说明当时已经具有先进的生产力;三是还有一批独具特色的玉器,主要用作礼器和工具,玉料基本为甘肃、青海本地玉料。

齐家文化的陶器以黄色陶器为主,且有刻创纹路,并常有绳纹。主要是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大量陶器是素面的,有些罐类和三足器拍印篮纹和绳纹,也有少量彩陶,绘以菱形、网格、三角、水波和蝶形花纹,线条简化而流畅。器物造型以平底器为主,三足器和圈足器较少,其中以双大耳罐和高领双耳罐最富有特色。齐家文化的陶工还善于用粘土捏制各种人头造型和动物塑像,人头长颈圆颊,双眼仰望;动物有马、羊或狗等,形体小巧生动。还有一些陶制瓶和鼓形响铃,铃内装一个小石球,摇时丁当作响,是巧妙的工艺品。

(二)先秦风采

1、青铜提梁卣

战国。敛口带盖,束颈圆腹,圜底,近腹底处等距附三蹄形矮足。盖顶有三个葫芦形鋬手,盖呈敞口浅杯状,扣置于口,倒置为杯,腹上部近肩处饰对称环耳,拱形同身双龙首提梁与环耳之间以两组活环铜链衔接,环大部分已脱失。它是古代重要的盛酒器,古文献与铜器铭文中常有“秬鬯一卣”之说,可见卣是专门盛“秬鬯”这一祭祀用的香酒的。

2、青铜戈

二级文物,商代,兵器,呈箭镞状,平脊,对称双刃,戈头底部有四穿孔,用以系绳索,将戈头捆扎固定在戈柲顶端,保证在实战中不至于脱落。该器物是商周时期活动于天水一带的羌戎遗物。

青铜器出现并流行于4000年前,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陶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三)汉唐珍品

1、瑞兽纽子母印

这是件魏晋时期的瑞兽纽字母印,长宽2.4厘米,高3.8厘米。铜质,方形,由三方印套装组成,母印腹空纳子印,合成母抱子状。母印为辟邪瑞兽钮,印面篆刻阳文“古成信印”;子印钮饰辟邪瑞兽,印面篆刻阳文“古成信”;另一子印饰桥形钮,印面篆刻阳文“季道”,字体隽秀。这种子母印兴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六朝,一般都是由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印文多作深细朱文,一般为私印,母印作某某印信,子印则刻姓名或表字。

2、骨尺

1983年出土于甘谷县新兴镇七甲村。骨质削刻而成,淡黄色,扁平长条形,长23厘米,为汉制一尺。骨尺前面浅刻九阴线,将一尺分为十等分,每段均饰二方连续十字状花纹样,另在最右端一寸内浅刻九阴线,将其分为十等分。后面浅刻四阴线,将一尺分为五等分,每段均饰二方连续十字状花纹样。上、下两面纹饰略同,以黑漆绘边栏,两端为对称三角形几何纹,内饰璧形纹和星点纹;内区点缀云气纹,中间两只长尾凤鸟相向飞翔,左侧一只长耳梅花鹿奔驰,右侧相向者似浮于水面,尾饰卷云纹。左、右两端面有简单纹饰,其彩绘纹饰十分精美。这件骨尺在考古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它表明起码从汉末到两晋,一尺约合今天的23.5厘米,而不是现在的33厘米。比如《三国》上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张飞身高“身高八尺”,关羽身高“九尺”,换算过来就是刘备身高一米七六,张飞身高一米八八,关羽身高则是两米一一,为我们能了解这一时期的度量衡制度提供了一件难得的实物标本。

3、绿釉博山炉

汉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代表时代风尚的特殊形制——博山炉,以其鲜明的风格特征、广泛的用途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受到世人青睐。博山炉是祈福思想、熏香文化和汉代思想艺术结合的产物,在凝聚了时代的精湛技艺和精神信仰,它不仅充当了实用品和装饰品的角色,同时也成为了汉人留恋现实生活,渴望长生不死、羽化升仙的一种精神寄托。“博山炉” 又称熏炉,是专门用于象征汉代仙家思想中仙山的器物,其显著特征就在于它山型的器盖。汉武帝崇尚神仙思想,为拜访神仙,得到长生不老药,便嗜好熏香,于是有人模拟传说中仙山的景象制作了博山炉,献给汉武帝。熏炉的炉盖被雕塑成群山的样子,炉盖多山故其被称为“博山炉”,这件陶博山炉就是这个时期的典范。二级文物,高18.9厘米,底径21.8厘米,通体施绿釉。其基本形制是在一圆盘中央竖立承接炉身的直柄,炉身呈半圆形,上有盖,炉盖作圆锥状,雕刻出山峦之状。泥质,施绿釉,博山周围均匀分布4个小孔,为烟孔,底盘中心有喇叭形穿孔直通炉柱间。底外一托盘,从托盘中心凸起一圆柱,上拖一小杯,子母口,炉盖为火焰状博山。

4、四合院

二级文物,长64厘米,宽70厘米,高23厘米。它是古人用来随葬的明器中的一种建筑模型,是生者模仿阳间住宅为亡者烧制的阴间住宅房屋。该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合围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一般北房为正房,两边建有东西厢房,院门朝南。正房对间开双门,无扇窗之饰;两厢房左开右门,右开左门;院门正对正房;四周围墙呈直角状,外观规矩,中线对称。全院房屋屋顶和屋体分开烧制,两相组合而成。屋顶 17 均为两坡水悬山顶,一正脊附四垂脊,房脊砥吻均为三角状,屋顶瓦沟纵向排列,唯院门和正房屋顶的垂脊外面,瓦沟横向排列。

汉代建筑模型明器出土范围很广,造型风格也较一致。只是由于生活区域、环境和习俗上的不同,造型有所差异罢了。例如,岭南地区出土的陶屋多为干栏式建筑,而北方多是楼阁建筑。一般为三合院、四合院式布局,尤以中原地区的河南一带最为突出。由于当时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平民成为社会主导阶层,在丧葬制度上尊崇儒规,认为“令先人坟墓俭约,非孝也”。于是厚葬盛行,尤其是西汉中期以后,从诸侯王陵到中小型平民墓葬,皆有建筑明器出土,中小型墓随葬建筑明器的现象更为普遍。这说明在汉代房屋建筑业十分发达。

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建筑方面的第一个高潮时期,但是,在研究汉代建筑方面,史料与实物资料都一直十分贫乏,故无法真正认识或证实汉代建筑的特点。这组房屋建筑模型虽然是明器,但它无疑是墓主人一家起居活动场所的象征,也是当时建筑群基本特点的缩影,比较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房屋建筑风格和特点。这对研究汉代建筑艺术提供了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5、唐三彩凤首壶

1972年出土于甘谷县新兴镇杨家庄唐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壶高31厘米,口径4厘米。直口,细颈,椭圆腹,高圈足,胎呈白色,器形庄重。口颈相交处作一凤首,双眼圆睁,炯炯有神,喙张噙珠,神姿英发,凤冠延伸至腹为柄,腹部两面中央雕刻四瓣形团花,高圈足上雕塑垂莲瓣纹。通体在赭红、黄、青等釉色的交互辉映中,尽显富丽堂皇的艺术魅力。这件唐三彩凤首壶是唐三彩釉工艺和凤鸟形象与波斯金银器型融合的典型器物,把唐文化的特征融合于西方文化,是唐代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见证。这对研究唐代经济文化交流发展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天水卷烟厂曾把这件唐三彩凤首壶作为“凤壶”烟标,向世人推出。

陶瓷艺术是我国古代一朵绚丽的奇葩,它以绚烂的色彩、精湛的工艺和夸张的艺术表现力著称于世。唐三彩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精华,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唐代是中国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形成了绚丽繁华、雄厚灿烂的大唐盛世。在这个时期产生了极具魅力和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丝绸、壁画和唐三彩。唐三彩是最能呈现大唐气象与盛唐文化形态的,唐三彩多半出现在盛唐经济繁荣、民富国强时期,充分反映出唐代陶瓷艺术的高度水准和华丽侈奢的大唐社会生活。有人说,唐三彩的釉色以红色、绿色和黄色为主,所以称唐三彩。也有人说,“三”在古代汉语中多数情况下当做概数使用,所以唐三彩是表示多的意思。

(四)宋元明清

1、菊花纹方镜

宋代方形铜镜、拱形钮,以四朵菊花组成花头向钮,外饰枝叶,相向而施,外缘高宽素面。

上古时期先民是用容器盛水当镜子用,到秦朝时期,才开始大量铸造铜镜。铜镜的正面,光亮可以照面;镜背多铸有各种纹饰和铭文;镜钮,即在镜背中央,有孔可以系绳,可用手持或系在镜台上。其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菱形、葵花形、盾形、桃子形等。其纹饰殷商时期多用叶脉纹、平行线纹、多圈凸弦纹等;西周时期多用重环纹、鸟兽纹等;春秋战国时期多用山字纹、凤鸟纹、蟠螭纹等;汉代除继续沿用战国铜镜纹饰外,最流行的纹饰有规矩纹(博局纹)、草叶纹、星云纹、连弧铭文纹、蝙蝠形柿蒂连弧纹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则多用兽纹、变形四叶纹、瑞兽纹等;隋唐时期多用瑞兽纹、四神纹、花鸟纹、宝相花纹、海兽葡萄纹、十二生肖像纹等;五代以来由于政局变化,铜镜铸造也有明显的时代差异和独特的民族风格。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铜镜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2、模印人物画像砖

这是一件元代的画像砖,长方体陶砖,凸边框,内饰浮雕人物。天空飘着云朵,地上小草丛生,右侧人物头戴巾形帽,身穿大斜襟长袍,腰系宽带,足登长筒靴,双手托举箜篌作弹奏状;中间人物手持拍板相击;左侧人物头戴笠帽,服饰与前二人基本相同,双手捧盘,盘中置碗,热气上蒸。整个画面具有草原民族之风,是墓主人享乐生活的场景。

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也有一砖为上下两个画面的。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有描绘社会风俗的,有神话故事的,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的。因此,它们不仅是美术作品,也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

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是画像砖艺术的滥觞期。最早的画像砖几乎都是战国晚期各国都城宫殿上的建筑用砖,战国末,秦国最先开始了从木椁墓向砖室墓的演变,使用画像空心砖来修建墓室。西汉晚期到东汉末是画像砖艺术的繁荣期。从西汉晚期起,画像砖也摆脱了空心砖的旧模式,向多形化发展。东汉时期的画像砖已经有完整画面的方形、长方形、条形的实心砖作为主要载体。至东汉和六朝时期,随着厚葬之风和砖式墓的流行,发展为大型砖印壁画。魏晋至宋元时期是画像砖艺术的衰落期,元代以后,21 画像砖作为一种民间美术艺术形式,淡出了历史舞台。画像砖是古代绘画和雕刻艺术高度结合的珍品,是研究中国雕刻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

3、堆塑纹双耳瓷瓶

明代,喇叭口,微卷边,长颈,圆肩腹,腹下渐收,平底,浅圈足。全身遍布冰裂纹,外壁由豆绿、天兰、黑彩、豆绿泛白等七个区间构成。口沿饰如意纹,颈部有一对耳状鋬手,唇、肩和近底处置黑彩浮雕,肩上万字纹铺底,上缀牡丹和浮雕龙蝰蜥,底圈棱露素瓷质,底仿黑印面,落款为“成化年制”,篆文不甚规范。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窑场数目空前增多,其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当时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除开设了官窑——“御窑厂”烧制御用器外,民窑也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官民竟市”的欣欣向荣局面。

明代瓷器的主要特征:

造型:一般都显丰满,浑厚,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胎体:一般都比清代的厚重,民窑器物尤甚。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

纹饰:主要有龙,凤,麒麟,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画面豪放而潇洒,笔意酐畅而纯熟,构图疏简而高古。

器足:大件器物多为砂底,常有塌底,粘砂,跳刀痕。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平削圈足,壁型圈足,高足等众多形状。

款识: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署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干支款,图记款等。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等。

(五)佛教文化

1、石雕造像碑

这是一件唐代的造像碑,二级文物。青石质,佛身后有舟形背光,高顶髻,两耳垂肩,粗眉大眼,直鼻厚唇,面带笑容,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于方形底座上。

唐代佛造像特征为:

(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2)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具有很强的动态感。(3)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4)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

(5)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代特点。

2、一佛二菩萨造像碑

西魏,一级文物。正面浮雕一佛二菩萨像。佛身后有舟形背光和双层圆形头光,高髻大耳,双眉修长,垂目俯视,嘴角略带微笑,身着通肩袈裟,胸部袒露,腰系博带,右臂上举,手已残缺,左手施与愿印,结跏趺坐于长方形须弥座上,慈祥端庄。二菩萨身后亦有舟形背光,束高髻,戴宝冠,目下视,衣带得体,裙饰拖地,双手拢于袖中,置于腹前,侍立于佛的两侧,神态谦恭。须弥座有残损,两侧各浮雕一护法狮子,狮尾高翘,生动活泼。

常见的佛造像,经常成组出现,在石刻佛造像中叫一铺或一龛。在所有的供奉中,一佛二菩萨的供奉形式最为常见。既一个世界主持教化的佛和两位辅助教化的菩萨。

造像中最常见的一佛二菩萨组合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由释迦牟尼佛及其左右两位胁侍菩萨,即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一起配成一组,这种构成称为“华严三圣”或“释迦三尊”,另一种是由阿弥陀佛及其左右两位胁侍菩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在一起配成一组,这种构成称为“西方三圣”。还有一种是由药师佛与左右两位胁侍菩萨,即日光菩萨、月光菩萨配成一组,这种构成称为“东方三圣”,这种组合不常见。

3、石雕立佛像

甘谷县西坪镇红凡沟村出土。北周,一级文物,长35厘米,宽45厘米,高100.5厘米。花岗岩材质,佛扁平肉髻,面相丰润,双眉修长,眼睑微启,目光下敛,高鼻大耳,稍稍内收的唇角,带着淡淡的笑意。身躯修长,双肩浑圆,衣饰轻薄贴体,衣褶线条流畅,极具装饰之美。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跣足立于莲花座上,仪态端庄。背光局部后补。

北周时期雕像特征:

(1)头长腿短,身体矮壮,略显笨重。(2)衣纹线条简洁流畅。

(3)帔帛变宽,呈三角型搭于两肩膀上。(4)佛像整体比例失调,体躯肥硕敦实,姿势多为简单的僵直而立。此时的璎珞花饰,匹帛等都粗硕饱满,深垂直膝,细部多加雕饰。

4、三级造像塔

1991年甘谷县西坪镇红凡沟村出土,北周,二级文物。花岗岩石质,塔分三层,下大上小,逐级收分,方形底座,上刻覆莲纹。每层四面开龛,龛内造像共12面,为释迦牟尼修身成佛,弘扬佛法,教化众生的题材。

石造像塔是佛教艺术的形式之一,它源于古代印度的“窣堵波”,窣堵波原是为藏置佛的舍利而高积土石的一种建筑物,传入中国后,我国古代的艺匠们,结合我们民族传统的固有形式,创造了具有中国风格的多种功能与形式的各种各样的塔,石造像塔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塔主要的目的是供奉佛像而用。石造像塔上雕刻的基本内容有两类:一类是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多宝佛、思惟菩萨、弥勒菩萨、普贤菩萨、文殊及维摩诘、弟子、供养人,另一类是一些佛传故事:“树下诞生”、“九龙灌顶”、“阿私陀占相”、“释迦认子”、“释迦涅槃”等,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体现出某一部经典的主题内容,使观者瞻仰与敬奉,起到使“观者听、听 26 者悟”和“进可以击心,退可以招劝”的作用。这样比起浩瀚复杂的佛经来,更容易被群众所接受和能达到宣传佛教教义的目的。

在雕刻技艺上,古代的艺匠们一般采用了半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以简练圆润,朴实自然的刀法,在一个个不大的面积上,雕刻出不少生动活泼的形象。不论形象大小或主次,都精雕细琢,一丝不苟,每层四个面上的画面,没有一个相同,古代的艺匠们,根据不同佛经的内容和情节以自己对它们的理解和丰富的创作经验,充分发挥出创作才能与智慧,把冗长的佛经中的主要情节,用极其简单的场面,表现的十分清楚和一目了然。

5、木雕刷金人物坐像

明代,三级文物。这座佛像头戴珠玑冠,面阔,大耳,双目平视,直鼻,敛口,微露笑容,面部刻划细腻。身穿宽袖长袍至足面,内斜襟襦,颈系饰物,腰束博带,足登靴,衣褶线条流畅。两臂自然下垂,双手拢于袖中,置于小腹前,垂足坐于木椅之上,神态庄重大方。通体髹紫漆,刷金有剥落,保存状态较好。

明代佛像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2.其身材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细部表现较充分,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晚期造像常用手法;衣纹流畅,生动曲折,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是明代造像的手法。

(六)馆藏精品书画

1、魏紫熙山水画

魏紫熙,(1915—2002),江苏国画院著名山水画家。河南艺术师范学院毕业。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河南艺术师范学校教师、河南大学讲师。建国后,历任江苏省国画院画师、徐州市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协第三届理事。50年代至70年代以画人物画为主,70年代后,他把艺术探索的目标转向山水画创作。代表作品有中国美术馆的《天堑变通途》、尤其是为毛泽东主席纪念堂所绘制的巨幅山水画《黄洋界》(藏中国美术馆)28 及为中南海绘制的巨幛《云起千峰动,泉飞万壑鸣》等,均堪称现代山水画坛的珍品。

2、任丹山行书四条屏

任丹山:清末民国著名书法家,民国期间任安徽省文昌县县内官员,在文昌宫八角亭留壁文一幅。后民国期间任甘肃省天水县县长,参加过辛亥革命起义,解放兰州时把国民党大将马洪奎,马步芳骗出兰州城,兰州城人民没受到损失。陕、甘、川三省剿匪时,任剿匪司令。

3、李象德山水画、行书对联

李象德,字润轩,(?--1959),甘谷县城北关人。童年中秀才,考入甘肃文高等学堂,毕业后,保举入京,宣统元年,御赐翰林出身。后被保送北京警官学校上学,毕业后任兰州警察署署长。辛亥革命爆发后,与伏羌国民党人任丹山,李叔坚等人同赴天水,敦促黄越起义,响应革命。后在兰州女子学校任教务主任,校长等职。解放后,任过甘谷县政协委员。性耿直、寡言笑,能文、工书法、善画。所画山水见者无不称赞。受邀去兰州,任甘肃文史馆馆员。《击析集》《甘谷古今书画集》皆有收录。

4、王海涵行书大中堂

王海涵:(1858---1922)字镜潭,号南坡。清甘肃伏羌县人(甘谷县),光绪十六年二甲109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官后,任刑部主事。后外调陕西高陵县知县,在任爱民惠士,政简刑轻。不用严刑峻法,即民多乐于从命。犯罪案件,几年绝迹。官民之间,亲如家人。办理户籍,全陕第一,为高陵人民所爱戴。被保升为直隶州牧,在任候补。离职时万民相送,并立碑以志政绩。宣统二年五月,调署泾阳,不满三月,母亲病逝,返家守孝。因他家贫,临行时,高陵、泾阳两县人民各赠薄仪一千两纹银,海涵泣泪谢绝不受。武昌起义后,清帝退位,便隐居家中,专攻书法、诗文,聊度晚年,民国十一年,病殁家中。

5、魏绍武行书对联

魏绍武:(1887.8--1982.7),字鸿发,甘肃省甘谷县人。是甘肃省近、当代著名爱国人士、书法家。历任甘肃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甘肃督军署参谋长兼省垣卫戎司令。解放后任甘肃省政府顾问等职,知名书法家。魏绍武先生一生历经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阅尽沧桑,饱经风雨。新中国成立后,他拥护共产党,热爱新中国。他的一生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书风高古,神韵独显,自成一体,并能赋诗。在近代中国书坛占有一席之地。去世后,甘肃首书法协会专门举办“遗墨展”,省书法协会副会长安继越为展会写了上万字的序言。建国后流传的作品较多。

第三篇:体验考古,感受文明(二)[范文]

体验考古,感受文明

(二)体验考古

感受文明 粉粉们 又来一发~明天最后一天喔

不要错过了再强调一遍面向公众,免票免预约,陕历博正门右侧贵宾厅入口。~欢迎您来~

内容提要在下面在下面在下面不要再问我啦~主办:陕西省文物局 陕西省社科联承办:陕西省考古学会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陕西历史博物馆协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室所西安研究室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院

时间:2017年1月19日9:00~12:00

主持人(点评专家): 徐卫民

1.从东天山到西天山—古代月氏文化的考古学探索

报告人:王建新

时间:9:00~9:30 2.从此出发—秦蜀古道考古调查

报告人:赵静

时间:9:30~10:00

3、秦基汉础—栎阳考古新发现

报告人:刘瑞

时间:10:00~10:30

茶 歇(10 分钟)

4.古道名驿—从佛坪厅治到老县城村 报告人:张小丽

时间:10:40~11:10 专家点评:时间:11:10~11:30 5.公众代表提问、交流时间:11:30~12:00

会议结束噔噔噔 福利来了

以下是今天(1月18日)的精彩回顾

1.葬身有处—杨官寨墓地考古发现解读

报告人:杨利平简介 杨利平,1983年6月出生于陕西雀褕林市,2003年进人吉林大学攻读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2009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进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至今已在陕北、关中地区从事多项田野考古调査、发掘与研究工作,参与编写考古发掘报告2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考古简讯、简报,论文十余属。

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有:201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陕西髙陵杨官寨遗址考古发掘报告,2013 年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区域聚落与居民研究》课题的子项目:“以杨官寨遗址为中心的关中地区聚落形态研究”,组织调査的神木高家堡镇石峁遗址获得2013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石峁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项目获得2015田野考古一等奖。内容提要

2015 ~ 201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杨官寨遗址环壕外进行针对性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史前墓葬,初步推断为杨官寨遗址东北部的大型墓地,系国内首次发现并确认的庙底沟文化成人墓地。经发掘,墓地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目前总发掘面积约1967万平方米。共发现该类墓葬182座,分布密度非常大,墓葬总数可能逾2000多座,规模空前。

墓葬形制绝大部分为偏洞式,土坑竖穴墓较少。个别墓葬的西端或东端发现有柱洞,疑似“番”类墓上建筑遗存,是研究当时墓葬排列顺序与葬俗的重要材料。

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成人墓地的发现,为我们从宏观上认识杨官寨遗址的聚落布局,以及庙底沟文化聚落形态、埋葬习俗、人种学、人群血缘关系、社会组织状况等重大课题研究提供了依据。而且,本次发现的偏洞式墓葬当属目前所知最早的同类遗存,将该类墓葬的出现年代提前了 400多年,为该类墓葬的起源与传播,以及关中地区与中国西部地区,乃至西方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提供了珍贵的考古材料。

鉴于本次重大发现,我们联合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对墓地开展了体质人类学、DNA(全基因组水平)、病理学、同位素、牙结石、腹部寄生虫、碳十四测年等方面的多学科、全方位,深层次合作研究, 深入了解墓地内人群组成及血缘关系.食物结构及其排列形成过程等相关情况。

杨官寨遗址发掘区航拍图

M176平面俯视图(由南向北)2.石头上的王国—石峁遗址考古新发现

报告人:孙周勇 简介

孙周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中共陕西省十二 大代表。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及商周考古,现为石峁遗址考古队领队及队长,曾获“陕西 省优秀回国留学人员”、”四个一批”人才等称号,入选”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并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内容提要

石峁遗址地处黄土高原北部黄河西岸,毛乌素沙漠南缘,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构成,城外有哨所等城防设施,结构清晰、形制完备、保存良好,被誉为本世纪最为重要的史前考古发现之一。

“皇城台“为石峁遗址大型宮殿及高等级建筑基址的核心分布区,台顶有成组分布的宫殿建筑基址,以多达九级的堑山砌筑的护坡石墙包裹,底大顶小呈金字塔状,错落有致、坚固雄厚、巍峨壮丽。2016年石峁遗址皇城台发掘工作主要集中在门址处,发现了广场.瓮城、南北墩台、门道等组成部分。

新发规不断颠覆着人们的认知:皇城台出土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时期的靑铜刀、铜镞等,是中国早期钢器的又一次重要发现,反映了河套地区在中国铜器起源和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皇城台门址瓮域外玉器的发现则再一次证实了石峁玉器的特有埋藏背景。完整的骨针“制作链”相关遗物的发现,表明皇城台顶部偏向西北某处可能存在制骨手工业作坊,为探索皇城台顶部聚落结构和石峁城址内部功能区划提供了重要线索。在皇城台的台顶还发现了数量可观的陶瓦,这对探讨中国早期建筑材料及建筑史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皇城台门道的发掘为揭示中国迄今所见规模最大的史前遗址——石峁遗址的社会分化和王权的出现提供了关键资料。

石峁遗址考古发掘荣获“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世界重要田野考古发现”及“田野考古奖一等奖”等称号。2017年1月再次人选“中国考古新发现'。皇城台门址鸟瞰

皇城台护墙

3、朔方营国—中国北方地区石城群落之兴衰

报告人:马明志简介

马明志,1998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2013年获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学硕士学位。1998年7月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至今,长期在田野一线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学术领域为史前考古学。

先后参加秦始皇陵区石甲胄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内城南城垣等发掘工作,五陵源西汉帝陵调查,商洛东龙山遗址发掘、三峡库区考古发掘、富平吕村唐嗣虢王李邕墓以及陕北地区的靖边老坟梁、吴堡后寨子峁、关胡圪塔、高家梁、冉和峁遗址考古调査及发掘工作,主持汉中龙岗寺国家大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参加国家文物局“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生业与环境究”课题项目。

参与编写《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唐嗣虢王李邕墓发掘报告》、《华县泉护村-1997年考古发振报告》,发表论文十余篇,涉及陕北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的石城聚落、陕西史前考古回顾、文化序列、谱系与格局、先秦铸币.慕葬城址等问题。内容提要

伴随着仰韶文化衰落解体,史前时期的中国纷纷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以这些城址和非同寻常的遗存为标志,中国进人“古国时代”,有人称之为“酋邦时期”。这种群雄并起的洋洋大观,文献上笼统夸张地唤作“万国”。这一时期也是懦家典籍塑造的英雄辈出的伟大时代,可以将其称为中国的“英雄时代”。这个全新的时代,在考古学上称为“龙山时代”。

龙山时代的古城与文化现象,业已成为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最热点的对象,与之相伴,则是对“唯玉为礼“的社会现象的探索,甚至对于玉器的研究成为考古学研究领城的“显学”。

陕晋豫地区的仰韶文化,一度整合或影响了大半个中国。然而,以渭水流域为核心的仰韶文化腹地,却在龙山时代及其之后的夏时期呈现出强烈的文化衰退迹象,长期以来,这也成为一个挥之不去而津津有味的议题。由于陕西长期缺乏史前城址的发现,导致三秦大地长期被排除在文明起思研究的视野之外。

本世纪之初,陕晋蒙高原上一系列史前考古的开展为破解这一迷题带来曙光。以陕北高原为中心的河套地区及其边,相继发现大量龙山时代至夏时期的石城遗址。这些史前石城的发现和发掘,吸引了全国乃至国际学者的高度关注。

目前所知,中国龙山时代的城址群落,可以分为几个中心,主要有山东地区以城子崖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城址群,浙江地区以良渚城址为核心的良渚文化域址群。长江中游以湖北天门石家河为代表的石家河文化城址群、四川盆地的宝墩文化城址、中原地区以王城冈,平粮台城址为代表的后岗二期文化城群,汾河盆地以陶寺城址为代表的陶寺文化城址群,以石峁为代表的北方地区石城群落,不可否认的是,虽然1980年代内蒙古就在岱海地区发现一系列龙山时代石城群落,但这种文化现象似乎并未被学界过多关注,甚至有学者认为,内蒙古的石城之间缺乏明确的规模差异,社会阶层分化不明显,因而将这种现象成为文明起源的“北方模式”。现在看来,从整个北方地区宏观而言,城址规模和文化内涵所显示的层级化差异不亚于其他任何群落,而神木石峁城址与普通聚落的内涵差异是最好的注脚。

2003年,随着佳县石摞摞山城址的发掘,首次确认了陕北地区龙山时代的石城遗址,之后一发不可收拾,目前陕北发现的石城不少于100座,这还只是冰山一角,随着专题调査的深人,这一数字将会成倍增长。而支撑这些石城的普通聚落遗址,保守推算,其数量将会突破1万座,甚至接近2万座,。如此等级鲜明的社会群体,如此浩大的石城营建工程,如此普遍出现的礼玉、殉葬祭祀遗存等等,均表明北方地区的社会进程不仅复杂有序,而且辖区内社会力量雄厚,俨然进人了古国时代。据推箅,当时包括陕北.晋北、内蒙古中南部在内的河套地区,其人口总量当接近200万,这样的人口密度和人口总量,在同时期古国文化群中是首屈一指的,几乎没有一只文明的力量能够超越它。石城群落代表的河套地区诸文化先民,创造了中国北方地区开发和文化崛起的独角戏,此后数千年再也没有那样的盛况。

石城所在的地方,在汉代叫做朔方。我们借用朔方之名,以石城群落为载体.探索英雄时代朔方高原营建家国的踪迹,以及他们为“早期中国”留下的遗产,探索他们对中国社会和历史进程的推动之功。朔方营国的故事刚刚开始,敬请期待!4.相知相惜—出土文物现场保护漫谈

报告人:赵西晨

简介

赵西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专业研究领城为文物保护与研究。参与了包括法门寺、汉阳陵、石鼓山,梁带村等多项不同历史时期重要考古发掘项目,主持完成了汉阳陵,凤栖原汉墓、山西横水西周墓地、甘肃张家川战国基地等国内重大考古项目中的出土文物现场保护与研究工作和文物遗产保护领域多项重点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田野考古奖等多项殊荣。参与出版多部专业技术书籍的编撰,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多篇。现任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委员、金属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另荣获2013 陕西省劳动竞赛标兵和2014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光荣称号。内容提要

文物作为古代历史、艺术与科学的载体,接架古今。对出土文物来讲,考古发掘者作为第一见证人,有着认识解析文物并深人挖掘其蕴含信息的责任,而为文物诊疗着病的保护工作者,肩负着使其延年益寿、实现长久的交流与对话的使命。

埋藏于地下的文物长时间处于较为恒定的封闭状态,在缺氧条件 下,加之土壤酸碱度、压力、温湿度等因素相对恒定,一段时间内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埋藏环境,到出土时受温湿度,光辐射,空气污染.虫害及微生物等多因素作用,极不适应并发生新的病害,危及文物安全。因此在文物出土第一时间,采取抢救性的现场保护播施,维持其最好状态是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任务,它关乎各种材质文物特别是脆弱质文物的存亡,并影响到文物原真信息的提取及后续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因此作为文坊保护的序曲,现场保护的的作用类似于急救病人的 120,就是在文物出土时通过技术手段与方法的干预,确保文物安全并转移到专业的文物保护实验室,经过一定流程的文物本体保护和相应的预防性保护处理,最终达到文物长久保存的目的。体验考古,感受文明

(一)当我们看青铜器时在看什么?

(三)青铜|这些字你认识吗?当我们看青铜器时在看什么?荐书 | 唐墓壁画中的《唐韵胡风》 我知道你好奇壁画保护与揭取的秘密……环游世界180天——文物的“神秘之旅”金银| 白富美专用唐代高级香包——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漫画 | 其实古人也很潮青铜 |“吃货利器”—饕餮纹四足鬲玉杂 | 来自大唐的无线“兔标”(版权所有

转载注明)投稿合作邮箱:7490433@qq.com长按扫描关注,把历史随身携带

第四篇:演讲稿概述(二)

演讲稿概述

(二)了解对象,有的放矢演讲稿是讲给人听的,因此,写演讲稿首先要了解听众对象: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如何;了解他们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等等。否则,不看对象,演讲稿写得再花功夫,说得再天花乱坠,听众也会感到索然无味,无动于衷,也就达不到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的目的。

二、观点鲜明,感情真挚演讲稿观点鲜明,显示着演讲者对一种理性认识的肯定,显示着演讲者对客观事物见解的透辟程度,能给人以可信性和可靠感。演讲稿观点不鲜明,就缺乏说服力,就失去了演讲的作用。演讲稿还要有真挚的感情,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有鼓动性。因此,它要求在表达上注意感情色彩,把说理和抒情结合起来。既有冷静的分析,又有热情的鼓动;既有所怒,又有所喜;既有所憎,又有所爱。当然这种深厚动人的感情不应是“挤”出来的,而要发自肺腑,就像泉水喷涌而出。

三、行文变化,富有波澜构成演讲稿波澜的要素很多,有内容,有安排,也有听众的心理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如果能掌握听众的心理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恰当地选择材料,安排材料,也能使演讲在听众心里激起波澜。换句话说,演讲稿要写得有波澜,主要不是靠声调的高低,而是靠内容的有起有伏,有张有弛,有强调,有反复,有比较,有照应。

四、语言流畅,深刻风趣要把演讲者在头脑里构思的一切都写出来或说出来,让人们看得见,听得到,就必须借助语言这个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语言运用得好还是差,对写作演讲稿影响极大。要提高演讲稿的质量,不能不在语言的运用上下一番功夫。写作演讲稿在语言运用上应注意以下五个问题:

(一)要口语化。“上口”、“入耳”这是对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演讲,说出来的是一连串声音,听众听到的也是一连串声音。听众能否听懂,要看演讲者能否说得好,更要看演讲稿是否写得好。如果演讲稿不“上口”,那么演讲的内容再好,也不能使听众“入耳”,完全听懂。如在一次公安部门的演讲会上,一个公安战士讲到他在执行公务中被歹徒打瞎了一只眼睛,歹徒弹冠相庆说这下子他成了“独眼龙”,可是这位战士伤愈之后又重返第一线工作了。讲到这里,他拍了一下讲台,大声说:“我‘独眼龙’又回来了!”会场里的听众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演讲稿的“口语”,不是日常的口头语言的复制,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口头语言,要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由于演讲稿的语言是作者写出来的,受书面语言的束缚较大,因此,就要冲破这种束缚,使演讲稿的语言口语化。为了做到这一点,写作演讲稿时,应把长句改成短句,把倒装句必成正装句,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把听不明白的文言词语、成语改换或删去。演讲稿写完后,要念一念,听一听,看看是不是“上口”、“入耳”,如果不那么“上口”、“入耳”,就需要进一步修改。

(二)要通俗易懂。演讲要让听众听懂。如果使用的语言讲出来谁也听不懂,那么这篇演讲稿就失去了听众,因而也就失去了演讲的作用、意义和价值。为此,演讲稿的语言要力求做到通俗易懂。列宁说过:“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应当坚决抛弃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外来的字眼,抛弃记得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还不懂的、还不熟悉的口号、决定和结论”。(《社会民主党和选举协议》)鲁迅也说过:“为了大众力求易懂”。(《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三)要生动感人。好的演讲稿,语言一定要生动。如果只是思想内容好,而语言干巴巴,那就算不上是一篇好的演讲稿。广为流传的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演讲,毛泽东的演讲,鲁迅的演讲,闻一多的演讲,都是既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生动感人的语言。语言大师老舍说得好:“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怎样好呢?”(《人物、语言及其他》)由此可见,要写好演讲稿,只有语言的明白、通俗还不够,还要力求语言生动感人。怎样使语言生动感人呢?一是用形象化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等手法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把抽象化为具体,深奥讲得浅显,枯燥变成有趣。二是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强演讲稿的表现力。这样,既能深化主题,又能使演讲的气氛轻松和谐;既可调整演讲的节奏,又可使听众消除疲劳。三是发挥语言音乐性的特点,注意声调的和谐和节奏的变化。

(四)要准确朴素。准确,是指演讲稿使用的语言能够确切地表现讲述的对象——事物和道理,揭示它们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作者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表达的对象熟悉了解,认识必须对头;其次,要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用词贴切,句子组织结构合理。朴素,是指用普普通通的语言,明晰、通畅地表达演讲的思想内容,而不刻意在形式上追求词藻的华丽。如果过分地追求文辞的华美,就会弄巧成拙,失去朴素美的感染力。

(五)要控制篇幅。演讲稿

了解对象,有的放矢演讲稿是讲给人听的,因此,写演讲稿首先要了解听众对象: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如何;了解他们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等等。否则,不看对象,演讲稿写得再花功夫,说得再天花乱坠,听众也会感到索然无味,无动于衷,也就达不到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的目的。

二、观点鲜明,感情真挚演讲稿观点鲜明,显示着演讲者对一种理性认识的肯定,显示着演讲者对客观事物见解的透辟程度,能给人以可信性和可靠感。演讲稿观点不鲜明,就缺乏说服力,就失去了演讲的作用。演讲稿还要有真挚的感情,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有鼓动性。因此,它要求在表达上注意感情色彩,把说理和抒情结合起来。既有冷静的分析,又有热情的鼓动;既有所怒,又有所喜;既有所憎,又有所爱。当然这种深厚动人的感情不应是“挤”出来的,而要发自肺腑,就像泉水喷涌而出。

三、行文变化,富有波澜构成演讲稿波澜的要素很多,有内容,有安排,也有听众的心理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如果能掌握听众的心理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恰当地选择材料,安排材料,也能使演讲在听众心里激起波澜。换句话说,演讲稿要写得有波澜,主要不是靠声调的高低,而是靠内容的有起有伏,有张有弛,有强调,有反复,有比较,有照应。

四、语言流畅,深刻风趣要把演讲者在头脑里构思的一切都写出来或说出来,让人们看得见,听得到,就必须借助语言这个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语言运用得好还是差,对写作演讲稿影响极大。要提高演讲稿的质量,不能不在语言的运用上下一番功夫。写作演讲稿在语言运用上应注意以下五个问题:

(一)要口语化。“上口”、“入耳”这是对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演讲,说出来的是一连串声音,听众听到的也是一连串声音。听众能否听懂,要看演讲者能否说得好,更要看演讲稿是否写得好。如果演讲稿不“上口”,那么演讲的内容再好,也不能使听众“入耳”,完全听懂。如在一次公安部门的演讲会上,一个公安战士讲到他在执行公务中被歹徒打瞎了一只眼睛,歹徒弹冠相庆说这下子他成了“独眼龙”,可是这位战士伤愈之后又重返第一线工作了。讲到这里,他拍了一下讲台,大声说:“我‘独眼龙’又回来了!”会场里的听众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演讲稿的“口语”,不是日常的口头语言的复制,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口头语言,要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由于演讲稿的语言是作者写出来的,受书面语言的束缚较大,因此,就要冲破这种束缚,使演讲稿的语言口语化。为了做到这一点,写作演讲稿时,应把长句改成短句,把倒装句必成正装句,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把听不明白的文言词语、成语改换或删去。演讲稿写完后,要念一念,听一听,看看是不是“上口”、“入耳”,如果不那么“上口”、“入耳”,就需要进一步修改。

(二)要通俗易懂。演讲要让听众听懂。如果使用的语言讲出来谁也听不懂,那么这篇演讲稿就失去了听众,因而也就失去了演讲的作用、意义和价值。为此,演讲稿的语言要力求做到通俗易懂。列宁说过:“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应当坚决抛弃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外来的字眼,抛弃记得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还不懂的、还不熟悉的口号、决定和结论”。(《社会民主党和选举协议》)鲁迅也说过:“为了大众力求易懂”。(《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三)要生动感人。好的演讲稿,语言一定要生动。如果只是思想内容好,而语言干巴巴,那就算不上是一篇好的演讲稿。广为流传的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演讲,毛泽东的演讲,鲁迅的演讲,闻一多的演讲,都是既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生动感人的语言。语言大师老舍说得好:“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怎样好呢?”(《人物、语言及其他》)由此可见,要写好演讲稿,只有语言的明白、通俗还不够,还要力求语言生动感人。怎样使语言生动感人呢?一是用形象化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等手法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把抽象化为具体,深奥讲得浅显,枯燥变成有趣。二是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强演讲稿的表现力。这样,既能深化主题,又能使演讲的气氛轻松和谐;既可调整演讲的节奏,又可使听众消除疲劳。三是发挥语言音乐性的特点,注意声调的和谐和节奏的变化。

(四)要准确朴素。准确,是指演讲稿使用的语言能够确切地表现讲述的对象——事物和道理,揭示它们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作者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表达的对象熟悉了解,认识必须对头;其次,要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用词贴切,句子组织结构合理。朴素,是指用普普通通的语言,明晰、通畅地表达演讲的思想内容,而不刻意在形式上追求词藻的华丽。如果过分地追求文辞的华美,就会弄巧成拙,失去朴素美的感染力。

(五)要控制篇幅。演讲稿

不宜过长,要适当控制时间。德国著名的演讲学家海茵兹·雷德曼在《演讲内容的要素》一文中指出:“在一次演讲中不要期望得到太多。宁可只有一个给人印象深刻的思想,也不要五十个证人前听后忘的思想。宁可牢牢地敲进一根钉子,也不要松松地按上几十个一拨即出的图钉。”所以,演讲稿不在乎长,而在乎精。五,认真修改,精益求精从事任何文体的写作都要重视修改,认真修改,精心修改,写作演讲稿自然不能例外。例如,林肯在接到要他作上述演讲之后,在指挥战争、通权国是的情况下,亲自起草演讲稿,并把演讲稿念给白宫的佣人听。直到演讲的前一天晚上,他还在旅馆的小房间里再次推敲、修改这篇演讲稿。再如,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与世长辞。恩格斯作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著名演讲。演讲草稿是这样开头的:“就在十五个月以前,我们中间大部分人曾聚集在这座坟墓周围,当时,这里将是一位高贵的崇高的妇女最后安息的地方。今天,我们又要掘开这座坟墓,把她的丈夫的遗体放在里边。”作者考虑后进行了修改,写成:“三月十四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两者比较,后者入题较快,演讲一开始就抒发了对逝者的无限敬爱和万分惋惜的心情,使现场的人们也沉浸在对马克思的缅怀与崇敬之中。正是这种认真的态度和精心的修改,才为他的每次演讲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第五篇:2010年中考古诗文默写(二)

2010年山东烟台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积累与运用(33分)1.默写。(8分)(1),关山度若飞。(《木兰诗》)(2)天街小雨润如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3),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醉花阴》)(5)岁寒。(《(论语)十则》)(6)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7)乃下令:“,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8)全石以为底,近岸,为坻„„(《小石潭记》)2.根据提示,填写句子。(4分)(1)《曹刿论战》中能够体现“取信于民”的句子是:。

(2)请写出表达送别之情的两句古诗。。

1.(1)万里赴戎机(2)草色遥看近却无(3)自古逢秋悲寂寥(4)人比黄花瘦

(5)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8)卷石底以出(评分:8分。每空1分,有错则该空不得分)2.(1)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2)答案示例: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评分:4分。每小题2分,错1处扣 2010年山东东营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6.填空。(5分)

①孔子以“,”告诫我们,无论为人做事还是求知治学都应该矜持坦诚,实事求是。

②《与朱元思书》中的语句“,”形象凝炼地表现出富春江水疾速奔腾之势。

③王湾《次北固山下》的语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④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语句“,”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的变化,突出了特定位置江岸的特征和江水的态势。

⑤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以“,”抒发了其作为革命领袖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6.答案:①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②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③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④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⑤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评分:每小题1分,出现错别字或添字、漏字该题不得分,共5分。2010年山东济宁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按要求填空。(6分)

①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论语》中的“三人行,”,启发我们虚心取人之长;《孟子》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教会我们坦然面对人生。

②古诗给我们以启迪。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让我们坚信光明就在前方;陆游“,柳暗花明又一村”向我们揭示人生虽然波澜曲折,但要乐观自信;龚自珍“,”让我们明白人应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③《天净沙 秋思》中表明游子漂泊在外思乡悲情、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2.答案:①必有我师焉 必先苦其心志 ②病树前头万木春 山重水复疑无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③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评分:共6分。第①小题2分,第②小题3分,第③小题1分。有错别字、增字、漏字该题不得分。

2010年山东聊城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4,按要求填空(14分)

①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密密的斜织着。(朱自清《春》)

②撤屏视之,,。(林嗣环《口技》

③夫站,勇气也。。(《左传• 曹判论战》)

④ 零落成泥碾作尘,_。(陆游《 卜算子 咏梅》)关关堆鸣,在河之洲。。(《 诗经• 周南》)

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⑦,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⑧ 世有泊乐,然后有千里马。_ , _。(韩愈《马说》)⑨ 陶渊明《饮酒》中,最能体现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心胸的诗句是:。

⑩ 锗葛亮在《 出师表》 中告诫后主刘禅要“深追先帝遗诏”, “遗诏”中有两句话表明了先主刘备对“善”‘恶”的态度,之后逐渐成为警世格言,这两句话是: _ , _ _。2010年四川成都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8.用课文原句填空。(任选六句填写)(6分)

(1)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则》)

(2)故曰:,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两章》)

(3)斯是陋室。(刘禹锡《陋室铭》)

(4),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5),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6)人有悲欢离合。(苏轼《水调歌头》)(7),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8),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8.(6分)(1)思而不学则怠(2)域名不以封疆之界(3)惟无德馨(4)仍怜故乡水(5)何当共剪西窗烛(6)月有阴晴圆缺(7)不畏浮云遮望眼(8)无限山河泪(说明:每填对一空计1分,如有错字、别字、漏字、添字之一者,该空不计分)

2010年四川泸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1.古诗文默写。请按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诗句(6分)

(1)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3)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两章)(5)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1.(6分)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6分,见错包)(1)小桥流水人家(2)何当共剪西窗烛(3)无案牍之劳形(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010年四川乐山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①永结无情游。(李白《月下独酌》)②山映斜阳天接水,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③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④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鱼我所欲也》)⑤《木兰诗》中描写战事频繁而惨烈,经历了长期战斗岁月而木兰最终英雄般凯旋的句子是(共10字):。

①相期邈云汉 ②芳草无情 ③而形貌昳丽 ④弗得则死 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010年四川南充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名句积累(6分)(1),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分)(2)我深深爱着我的国家,没有一片土地让我这样深情和激动,没有一条河流让我这样沉思和起伏„„让我们想起:“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艾青《我爱这土地》)(1分)(3)“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则》)(1分)(4)我们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学会在忧伤失意时,去倾听“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豪言壮语;在遇到艰难险阻时,去倾听“,一览众山小”的雄心气魄;在前途迷茫时,去倾听“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执著坚毅;在消磨时光时,去倾听“少壮不努力,”的慨叹警醒。(2分)(5)“,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1分)2.名句积累(6分)(1)乱花渐欲迷人眼(1分)(2)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分)(3)思而不学则殆(1分)(4)赢得生前身后名 会当凌绝顶 直挂云帆济沧海老大徒伤悲(2分)(5)醉翁 之意不在酒(1分)(错字、别字、漏字、添字均不得分)2010年四川眉山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12.根据提示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诗文的句子。(5分,每空1分)

① 蝉则千转不穷。(吴均《与朱元思书》)②,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③ 星汉灿烂。(曹操《观沧海》)

④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来抒写思念之烈或离别之苦,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11.(1)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1分)。

(2)苍、霜、方、长、央。(1分,漏一字不得分)2010年四川自贡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18.按要求默写填空。(5分)

①崔颢《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 说仙人一去不复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陪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②李商隐《无题》中“,蜡炬成灰泪始干。”为诗中警句,去着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比喻新奇而巧妙。

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④采菊东篱下。(陶渊明《饮酒》)⑤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⒙①白云千载空悠悠②春蚕到死丝方尽③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④悠然见南山⑤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下载盐边县文物考古工作概述二word格式文档
下载盐边县文物考古工作概述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作概述

    工 作 总 结 (孟山乡综治专干 史宏光) 本职工作篇 一年来 在县综治办、矛排办和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我诚诚恳恳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兢兢业业工作。尽管孟山乡是1......

    工作概述

    个 人 工 作 总 结 幼儿园保育后勤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千家万户,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好保育工作,才能让幼儿健康活泼地成长,让家长们放心。本学期,在园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全体保育后勤人......

    在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021年度总结会上的讲话

    在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021年度总结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上午好!很高兴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与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同志们分享过去一年的收获。刚才,听取了全院2021年业务和党建工作总结......

    2008年中考古诗文默写题荟萃(二)

    2008年中考古诗文默写题荟萃(二) 十六、(福建省漳州市)按要求填空。(以回答正确的5道题计分)(1)一代天骄, , 。(毛泽东《沁园春·雪》)(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王安石《登飞......

    2008年中考古诗文默写题荟萃(二)

    2008年中考古诗文默写题荟萃(二) 十六、(福建省漳州市)按要求填空。(以回答正确的5道题计分)(1)一代天骄,, 。(毛泽东《沁园春·雪》)(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王安石《登飞......

    文物安全工作自查报告

    XXX区文物管理所安全工作自查报告XX市文化体育和新闻出版局:根据文体新局会议传达区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及安排布置,结合我所第一季度文物安全自查、巡查情况,现将安全检查情况报......

    文物安全工作责任书 (定稿)

    文物安全工作责任书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文物办发12号)精神,把文物安全工作放在各项工作首位,明......

    黑龙江大学轩源文物考古爱好者协会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黑龙江大学轩源文物考古爱好者协会工作总结 黑龙江大学轩源文物考古爱好者协会(简称文考会)是由一批热爱探索、对文物考古有浓厚兴趣的学子组成的学术性、公益性群众团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