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指导意见
2013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指导意见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推动“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转变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率先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共武威市委、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镇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文件精神,按照新型农村建设“布局集中、要素集聚、功能集合、资源集约”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产业支撑、以人为本、群众受益、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合理运作、求实求效”的运行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我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让农民过上城市人一样的生活、享受城市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二、目标任务
全部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集中时间、精力、财力,修订完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2013年完成全镇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规划和每个社区的建设详规。
2013年全镇要新完成5个社区建设任务,其中:马
莲村、马儿村、沙子沟村、安置村、双树村各一个。2014年完成4个社区建设任务,2015年完成5个社区建设任务,2016年完成6个社区建设任务,完成全镇新型农村建设任务的60%以上;2020年完成全镇社区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三、基本原则
1、布局集中。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要好、规模要大、人口密集,按照产业集聚区、城乡结合部、乡镇政府所在地、特色乡村、传统农业区的不同类型,综合考虑基础配套、产业发展、文化特色等因素,科学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布点,合理确定人口规模,节约建设成本,方便服务管理,体现规模效益。
2、要素集聚。按照市场主体、效益最大的要求,运用政府杠杆把人、财、物等要素向新型农村社区倾斜。集聚弄口资金发展特色经济;集聚交通、国土、城建政策资金加强基础建设;集聚社保资金帮助农民解决后顾之忧;集聚党群工作优势,形成发展保障。
功能集合。按照城乡公共一体化的要求,切实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文化大院、卫生、商业网点、警务社区、养老医疗保险等服务功能,打造农民高质量生活区,让农民真正能够住进来、住得下、有事干、能致富。
3、资源集约。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实行城乡建设用
地增减挂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引导群众由分散居住到集中入住新型农村社区。集约行政管理资源,利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机遇,加强农村党建工作,选好配强社区总党支书记。集约社会服务资源,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合文化、教育、卫生资源,解决学校、卫生所多、散、弱的问题,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满足居民求学求医求乐的需求。
四、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村要成立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要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服务协调,加速项目推进。镇、区、村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强化落实责任。镇对确定的小城镇建设项目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纳入目标管理,加大督查力度,制定考核细则,一月一考评,一季一奖补,半年一总结,通过现场会、奖评会、观摩会进行督促、检查、奖惩,强力推进工作开展。
(三)完善政策体系。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齐抓共管、配合联动,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切实保证各项工作健康快速开展。
(四)充分发动群众。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关键是要做好发动群众工作,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变政府推动建设转化为群众自觉建设美好家园的实
际行动。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进一步做好启发、引导群众的工作,通过政策倾斜的引导,典型示范的引路,身边人的引领,使他们认识到建设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是改善农村生存环境、维护农民长远利益的一项民心工程,是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必由之路。
五、保障措施
(一)靠实责任。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危房改造工作,特别是整村集中连片危房改造,要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做到安排计划到点、过程指导到位、检查验收到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建立对集中连片地区农村危房改造技术服务和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采取“领导包村、干部包户’’的方式,加强对改造农房和村庄整治全过程的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督,及时研究解决危房改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将整村集中连片危房改造作为年终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严明纪律。坚持公开、公正、透明和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对优亲厚友、瞒报虚报、贪污、挤占、挪用、截留危房改造资金或建房材料以次充好、施工中偷工减料、建房质量达不到规定标准以及组织不力、完不成当年改造建设任务的,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对工作突出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
(三)规范管理。各施工单位要认真对照《武威市住
房和建设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危房改造规范化管理的通知》武市建发[2012]80号)要求,对农村危房改造实施规范化管理,认真做好基础资料,控制好工程质量和进度,加强程序化管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范化管理工作将作为今年重点检查的项目,凡因信息录入不及时、不准确,基础资料不全,建设程序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而出现问题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四)典型引路。要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与宣传、新闻媒体联系,加大对整村集中连片危房改造做法、效果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认知和参与程度。各乡镇要及时总结实施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推动整村集中连片向面上拓展、向深度推进。
(五)强化配合。整村集中连片实施危房改造的核心是通过危房改造整体提升村容村貌整洁,显现改造整体效果,关键是整合相关资源。作为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建设部门要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配合,发挥规划在村庄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中的龙头作用,将涉及村庄建设的项目整合,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篇:夏邑县关于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中共夏邑县委 夏邑县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是省九次党代会、市四次党代会确定的重点工作之一,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推动“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转变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共商丘市委、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省九次党代会、市四次党代会和卢展工书记在视察商丘时的讲话精神,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布局集中、要素集聚、功能集合、资源集约”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产业支撑,以人为本、群众受益,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合力运作、求实求效”的运行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让农民过上城市人一样的生活、享受到城市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二、目标任务
1、全部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集中时间、精力、财力,修订完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产业集聚区内的新型农
村社区集聚人口原则上不低于1万人,城乡结合部、乡镇政府所在地集聚人口原则上不低于8000人,传统农区、特色乡村的新型农村社区集聚人口在5000人左右。2012年完成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规划和每个社区的建设详规。2、2012年每个乡镇至少启动1个新型农村社区,3月底前完成社区详细规划,并报市、县新型农村社区办公室备案,年内新建住房200户以上,社区内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要达到一定规模;完成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李集镇孟楼社区和歧河乡蔡河社区建设任务;重点抓好太平镇整镇推进社区建设。
3、2013年全县要新完成11个社区建设任务,其中太平镇、郭店乡、会亭镇、济阳镇、桑堌乡、罗庄镇、城关镇、车站镇、骆集乡、王集乡、火店乡各1个;2014年每个乡镇至少要完成1个社区建设任务,太平镇要完成4个;2016年要完成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的50%以上;2020年全县社区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三、基本原则
1、布局集中。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要好、规模要大、人口要多,按照产业集聚区、城乡结合部、乡镇政府所在地、特色乡村、传统农区的不同类型,综合考虑基础配套、产业发展、文化特色等因素,科学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布点,合理确定人口规模,节约建设成本,方便服务管理,体现规模效益。
2、要素集聚。按照捆绑使用、效益最大的要求,运用
政策杠杆把人、财、物等要素向新型农村社区倾斜。集聚农口资金发展特色经济;集聚交通、国土、城建政策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集聚社保资金帮助农民解除后顾之忧;集聚党群工作优势,形成发展保障。
3、功能集合。按照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要求,切实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文化大院、卫生、商业网点、警务社区、养老医疗保险等服务功能,打造农民高质量生活区,让农民真正能够进得来、住得下、有事干、能致富。
4、资源集约。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引导群众由分散居住到集中入住新型农村社区。集约行政管理资源,利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机遇,加强农村党建工作,选好配强社区党总支书记。集约社会服务资源,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合文化、教育、卫生资源,解决学校、卫生所多、散、弱的问题,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满足居民求学求医求乐的需求。
四、保障措施
(一)坚持规划先行。发挥规划统领作用,高起点、高标准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做到“没有规划不开工,没有设计不建房”。一是完善城镇体系规划。按照新型农村社区是新型城镇化战略基点的工作定位,加快城镇体系规划和村镇体系规划修编,2012年全面完成全县城镇体系规划和村镇体系规划修编工作。二是做好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高标准做好每一个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根据不同类别和要求进行规划,各乡镇的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规划和每个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详规报市、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三是加强规划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做到“三规合一”,修编工作由县政府牵头,有住建局具体负责,国土局和各乡镇等单位积极配合。四是严格规划审批。新型农村社区等相关规划完成后,根据新型农村社区范围编制项目区内土地整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旧村复垦和增减挂钩等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逐级申报,经市、县政府审批后,有乡镇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二)强化产业支撑。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将产业支撑放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首要位置。一是做好产业规划。坚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产业发展区规划相衔接,在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同时积极做好产业规划,培育产业发展,力争做到 “两区同规、两区同建”。二是促进农民就业。加强产业集聚区农民的技能培训,强化就业能力。城乡结合部要结合城市的发展、城市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培育新型农村社区农民新的就业增长点,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多元就业。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节余出的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用于产业集聚区发展。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复耕的耕地,要重点培植高效农业、现代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支柱产业。三是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做强特色经济。鼓励进入新型农村社区定居的农民,将承包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
生产,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一、二、三产协调发展,不断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农民就业方式的转变推动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
(三)始终以人为本。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群众自愿、利益引导,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是因地制宜确定建设模式。针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进行分类指导,积极探索园区带动、城镇带动、特色乡村、传统农区等不同类型的建设模式和农民自建、集体统建、招商建设等方法。二是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功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一增三通五化六有”为基本内容,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一增”即每户有一项增收渠道;“三通”即:户户通自来水、户户通无线数字或有线电视、户户通电力通讯;“五化”即:净化、绿化、硬化、美化、亮化;“六有”即:有文体活动场所、有商业服务设施、有卫生服务中心、有必要的学校、有幼儿园、有敬老院等设施,满足群众生活需求,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三是优化社区服务,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为群众入住新型农村社区提供全方位服务,让农民群众在社区里面住下去、住得舒服、住得满意。
(四)保障群众受益。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让农民群众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受益者。一是建立土地综合整治节余建设用地指标有偿流转收益反哺机制。用节余建设用地指标流转收益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农民利益不
受侵犯。二是节约集约出的土地来之于民、用之于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节约的土地作为集体所有土地,成为农民集体财产,可通过集体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县政府有关部门要为新型农村社区内的房屋办理《宅基地使用证》、《集体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等,允许其抵押、担保,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四是完善保障体系。对迁入城镇周边新型农村社区的并将宅基地交回村集体的农民,免费办理城镇居民户口,优先办理城镇低保,在就业、教育、社保、低保、医保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权利和义务,原来承包的责任田继续保留。
(五)破解用地难题。一是盘活土地存量。在城乡结合部,可以通过平房、棚户区改造,盘活土地存量资源,提高单位面积容积率。二是采取滚动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梯次推进、滚动发展,充分利用村庄原有建设用地、空闲地和废弃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村庄土地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共同组成建新拆旧区,统一规划、一并实施。三是用好挂钩政策。国土部门要积极争取建设用地周转指标来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四是做好土地整治。要高度重视土地的综合整治,实施土地的增减挂钩,来为我县产业集聚区工业项目的落地、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增加土地指标。
(六)加大资金投入。一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今年县财政预算安排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奖代补资金2000万元,各乡镇也要拿出专项资金加大社区建设投入。二是加大资金
整合力度。每年要整合资金3000万元以上,包括农村道路建设、教育投资、危房改造、文化体育、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农村改水等项目资金都要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倾斜。各有关单位要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和推进的力度、梯次,确定项目和资金。整合资金工作由县政府牵头,县委农办承办,县发改委和财政局等有关部门配合。三是加强争取金融支持。各金融单位要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金融产品开发,制定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意见。四是加快市场运作力度。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以市场配置资源,走商业开发模式,以土地换资金。五是加大社会力量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投入力度。减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关费用,使农民群众能住得起、住得进。
(七)注重合力运作。一是加强部门合作。各级部门,特别是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关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开展帮扶工作,尽快提出本部门具体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措施。二是强化社会帮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形成强大推进合力。三是明确部门责任。各级政府安排的支农和城镇建设专项资金,都要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行重点倾斜。县委农办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抓好新型农村社区整体推进、三规合一、项目申报、监督检查、综合协调等工作;发改部门要将涉农资金项目向新型农村社区倾斜;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各项建设资金,根据政府确定的资金整合方案,落实整合资金,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补助,同时要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工作经费;住建(规划)部门要抓紧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无偿提供新型楼房设计图样和技术咨询服务,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技术指导,减免建设项目收费,办理新型农村社区产权手续;国土资源部门负责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指标问题,组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抓好农村土地整理复耕;交通部门负责开展“社区通”及新型农村社区内道路建设工作;教体部门负责抓好新型农村社区学校、幼儿园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体育器材配置;人社部门负责将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社保范围;水利部门负责新型农村社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业部门负责新型农村社区沼气建设和农民技能培训;扶贫部门要将扶贫项目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卫生部门负责新型农村社区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文明办牵头,农业部门、爱卫办、工会、共青团和妇联分头负责组织好清洁家园活动;共青团负责社区团建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环保部门负责生态社区创建;畜牧部门负责在新型农村社区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生态畜牧业发展项目;林业部门负责新型农村社区的林业生态建设和绿化项目的投放;电力、通信部门负责搞好集中新型农村社区的电力、通信设施建设;商务和供销部门负责新型农村社区便民超市建设;公安部门负责新型农村社区户口变更登记;人民银行和金融部门要简化手续,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信贷支持。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新型农村社区住房建设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开辟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简化程序,提高效率。
(八)确保求实求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真抓实干、常抓不懈。一是狠抓工作落实。县、乡有关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缜密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乡镇整体推进情况,以及每个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内容、资金筹措、施工进度,明确任务,责任到人,确保完成。二是加大对规划执行的力度。从今年起全县范围内在新型农村社区外,严格控制重建、扩建住宅。对规划确定撤并的村庄,任何部门不能再安排除农业基础设施以外的其它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土、住建、公安部门要加强执法检查,严肃查处违反规划乱批、乱建的行为,坚决制止无证建房、违规建房行为,严禁“以罚代管”。对违规建房制止不力的,追究主管部门人员责任,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创造优良的政策环境。三是严格遵守城乡规划、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规,确保农村面貌大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大提升、全县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九)完善奖惩措施。一是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列入乡镇目标管理,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掌握工作动态,每月一上报、季度一巡查、半年一考核、一年一总评。年底评出一等奖乡镇1个,奖励现金3万元;二等奖乡镇3个,各奖励现金2万元;三等奖乡镇5个,各奖励现金1万元。对先进职能部门进行表彰奖励,对考评倒数第一名的乡镇和落后职能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并电视曝光。二是纳入全县重点工作,与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和城市建设放到同样位置。每
季度组织县四大家领导、县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实地观摩,排出名次,先进的表扬,落后的通报批评。三是奖优罚劣。对各乡镇完成当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的,予以奖励;未按要求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的,取消乡镇主要领导考核评优资格,并限期完成任务。
(十)夯实工作责任。一是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县四大家领导按照分包乡镇和部门具体抓;职能部门要全力支持,明确一名副职专抓此项工作;乡镇党委政府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要克难攻坚、认真负责、真抓实干;产业集聚区内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原则上有产业集聚区领导组负责。二是县委政府成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办,负责协调组织和监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建立政府分管领导召集的资金整合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并及时通报资金整合数量和落实情况。三是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政策措施宣传到户,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宣传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0一二年一月一日
第三篇:关于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范文
关于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
来源:泊里镇时间:2009/3/2点击:1719
泊发[2009]4号
中共泊里镇委员会
泊里镇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
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好地服务保障董家口深水港和临港产业区开发建设,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泊里,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指导思想。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在农村的延伸,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通过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更好地服务保障董家口深水港和临港产业区开发建设,加快富裕文明和谐新泊里建设步伐。
2、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主要目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要以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为主要内容。加快转变镇村干部作风,不断完善提升各项服务水平,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各类组织、社会保障体系、文化教育和平安村庄建设,健全完善农村社区服务功能,努力建设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村庄和谐、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
根据目前泊里的发展形势,结合各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特点,本着以点带面的原则,今年重点培育八大中心社区,同时辐射带动八个中心小社区发展,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使全镇70%的村基本达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
二、科学规划设置新型农村社区
3、设置八大中心社区。(1)以服务保障董家口深水港开发建设为重点的尧头中心社区(以尧头四个村为中心,同时辐射小庄村);(2)以服务董家口临港产业区开发建设为重点的沙岭子中心社区(以沙岭子为中心);(3)以文明家园建设为重点的西封中心社区(以西封村为中心);(4)以方便原信阳区域群众为重点的信阳驻地中心社区(以信阳三村为中心);(5)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的菜园里中心社区(以菜园村为中心);(6)以新型党组织设置为重点的常河店中心社区(以常河店村为中心);(7)以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经济为重点的马家庄中心社区(以马家庄村为中心);(8)以丰富提升新型城镇内涵为重点的镇驻地中心社区(以泊里河北村为中心)。
4、设置八个小社区。通过培植八大中心社区,进一步辐射带动八个小社区建设,初步形成大-中-小社区齐头并进的格局。规划的八个小社区为:西红石社区、尹家村社区、海岱庄社区、柳树底社区、耿家岚社区、石崖社区、麦墩社区、管家庄社区。
对今年规划的八大中心社区和八个小社区均实行动态管理,随着各村产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可随时调整社区发展重点,以此推动全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
三、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服务职能
设立新型农村社区的各项服务站点,要把方便群众放在首位,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体现村庄特色,基本达到功能齐全、实用便民的要求。
5、设立便民服务站。依托镇“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在每个农村中心社区设立“驻村干
部工作室”和便民服务工作站,规划建设集连锁超市、卫生室、中介服务、农民教育、劳动技能培训、党员活动、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群众办理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公共服务项目,力争在中心社区实现“一站式”集中受理,变“群众上跑”为“服务进村”,使村民能够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
6、设立卫生服务站。负责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搞好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服务和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负责传染病的防治、疫情报告和消毒、隔离等工作;开展爱国卫生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积极协调市人民医院泊里分院定期到各中心社区健康查体,开展“送医下乡”活动。
7、设立环卫服务站。结合开展“文明村庄创建”活动,加快推进以“五化”建设为重点的村庄环境整治,帮助社区各村整治好环境卫生,建立保持村庄环境整洁的长效机制。完成村内生活垃圾的定期收集和清运,逐步建立起社区村居民生活垃圾的“村收镇运”机制,全面提升村庄环境建设水平。
8、设立文体服务站。组织居民积极开展“文明家园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村文化大院的综合服务功能,免费为村民提供读书阅览、文体活动、教育培训、科普、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公益性服务;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倡树科学文明新风,全面提升村庄文明水平。
9、人口计生服务站。协助镇计生服务站每季度一次到社区村为育龄妇女健康查体,提供孕育方面的医学、生殖、保健等服务。根据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的要求,积极做好动员群众实行计划生育、落实节育措施等工作,及时采集上报群众在生育方面的需求和建议等信息,为育龄群众搞好各项个性化服务;做好计划生育档案资料的登记、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和保管工作;协助落实上级对实行晚婚晚育、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政策。
10、社会保障服务站。免费为村民提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咨询服务;积极为居民提供各类劳动就业信息,帮助返乡农民搞好劳动再就业等工作。协助民政部门做好社会救济救助工作,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优抚对象的调查核实和初审工作;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11、设立社区警务室。加强村内信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确保不发生民转刑案件。积极做好辖区治安和调解矫正等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单位加强社区治安管理;组织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做好来访群众的思想工作,及时化解基层矛盾;为居民办理户籍等相关服务。
12、设立社区志愿者服务站。从有一定威望的村民、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致富能手、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中招募热心奉献的志愿者,参与社区的相关便民服务活动,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及时化解邻里矛盾纠纷,义务管理村容环境等。
13、加强社区协会组织建设。加快发展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积极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指导成立志愿者、老年人、妇女、关心下一代、计划生育协会等民间组织,引导支持各类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各项服务。加强社区群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三、建立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保障机制
14、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机制。新型农村建设是一项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要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建设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同部署、一体推进”,全面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水平。为加强对新型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镇党委决定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和社区主任为成员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织、指导监督落实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各村、各部门和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按照镇党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切实抓好新型社区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15、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镇财政要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关村要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需求。鼓励企业和个人以资金、设备等方式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极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捐赠、投资方式兴办社区服务项目。逐步建立起以村集体投入为主体,以单位自愿帮扶为辅助,以社会捐助为补充,以上级涉农资金奖励为补助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入机制,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16、建立考核评估机制。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各村、单位的工作目标考核,健全完善考核机制,根据考核结果严格奖惩兑现。同时,定期召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汇报会,及时通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进展情况,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第四篇: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123
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我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是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农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有效措施,也是整合开发资源、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全区农民群众充分享受新区开发成果,加快推进我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特制定本意见。
一、主要目标
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力争完成新区核心区23个行政村村庄改造,使焦作新区成为全市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协调发展的先导区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区,努力实现由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市民、以农为主向以从事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转变,最大限度保障农民利益,最大程度改善民生,使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农民得实惠、城市出形象、政府零收益”的原则。
(二)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村为主、群众自愿”的原则。
(三)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集约用地”的原则。
(四)坚持“社区建设和旧村拆迁挂钩、签订旧村房屋拆迁补偿协议在先”的原则,可先建后拆或先拆后建,也可拆迁和建设同步进行。
(五)坚持人均“两个一分地”的原则。人均两个一分地划定后,旧村拆除后的土地由政府统一征用。
三、具体安排
(一)新型社区建设模式。
1、政府主导型。由新区建设开发公司进行融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在满足村民生产生活安置需要的前提下,用其余房屋出售收益或旧村土地出让收益还贷。
2、村民自建型。可由村集体利用自有资金建设,也可组织村民出资或由新区土地收储中心预征村集体土地,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新区开发建设公司帮助完善国有建设用地手续。
3、村企联建型。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自愿的原则,鼓励开发商介入农村改造,实现村民和开发商利益共赢。村委会选择开发商,开发商通过招拍挂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并投资建设。应按照优先建设村民生活用房的原则进行。开发商在保证村民安置用房和商业用房的前提下,可向市场出售剩余房屋。开发商应按照生活安置用房和商业用房所需资金的10%向区相关部门缴纳押金,在规定期限内完工的,押金全额退还,如不能按期完成的,押金不再退还。具体合作条件由村集体和开发商共同商定。
(二)土地利用。
新型农村社区生产生活安置用地纳入全区用地计划,市政及公用设施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地,其它以招、拍、挂公开出让方式或划拨方式供地。
(三)安置意见。
1、生活用房原则上按照人均40平方米进行分配。40平方米可以旧房置换,也可货币结算,超过40平方米的以货币结算。
2、商业用房分配面积在保证村民入住新型社区后基本收入和生活保障基础上确定,原则上人均10平方米,可集体管理,量化成股,年底分红,也可直接分配到户。
3、公共用房建设面积应满足社区需要。
(四)拆迁补偿。
1、拆迁资金来源。
一是村集体先行自筹。二是村集体申请,由新区投融资公司先行支付拆迁费用,待土地出让后有偿退出。三是村委会同开发商商定,由开发商承担旧村拆迁费用。四是对拆迁建筑密度大或地处偏远等原因,享受支持政策之后仍难以实施拆迁的行政村,两个一分地可以捆绑使用,生产安置人均一分地允许转为国有土地。在征得大多数村民同意,充分保证生产安置需要的前提下,由开发商进行开发建设,并承担旧村拆迁的一切费用。
2、房屋拆迁补偿。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开展拆迁工作。在《焦作新区管委会关于旧村房屋搬(拆)迁补偿及奖励办法的通知》(豫焦高[2011]32号文件)的基础上,由管委会委托第三方评估公司对旧村房屋进行评估,按评估价以货币形式补偿。旧村村民原建房屋为两层的,按一、二层评估价全额给予补偿。旧村村民原建房屋为一层的,按一层评估价全额给予补偿,同时给予原建房屋补偿款50%的奖励。旧村村民原建房屋为三层或三层以上的,一、二层按评估价全额补偿,三层及三层以上的只补偿建筑材料成本。旧村合法宅基地未建房屋的,按照全村一层房屋评估价的平均值给予80%的奖励。
3、其它附着物按照《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建设征地土地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的通知》(焦政[2009]46号文件)给予货币补偿。
四、支持政策
(一)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区管委会建立土地收益专用账户,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和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根据规模档次,建设标准及完成时限,给予资金奖励扶持。
(二)搞好规划设计前期工作。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要坚持“配套建设、集约服务”的原则,同步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和文化健身广场以及其它便民服务设施,满足群众公益性服务需求。新型农村社区要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防止重复建设,避免造成新的浪费。对3年内建设新型社区的村庄,项目可研、立项、环评、地形测量、勘测定界、工程放线、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由管委会组织实施并承担相关费用。
(三)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成立专门机构,无偿代理项目单位的各项审批手续。各行政审批部门服务前移,实行一窗受理、内部运转、并行审批、限时办结的一站式审批方式。原则上项目所需办理的所有行政审批手续,办结时间不超过15天。
(四)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区级财政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优先解决安置区的道路、管网及水电气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五)鼓励合村并点。对多个村庄进行合并建设的,管委会将对新型农村社区范围内道路、水、电、垃圾处理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予以补贴。除此以外,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给予政策倾斜。
(六)加大拆迁奖励力度。实行先建后拆的,在新型农村社区居民楼交付后,安置分配与旧村拆迁同步进行。以旧村出让政府净收益为基数,加大奖励力度。其奖励标准是从交房之日起,6个月奖60%;7个月奖50%;8个月奖40%;9个月奖30%;10个月奖20%;11个月奖10%。实行先拆后建的,一次性奖励旧村土地出让净收益的60%。如无净收益或净收益特别少,由区管委会出资奖励。拆迁过渡费参照有关政策执行。旧村土地出让净收益除用于奖励之外的剩余资金由区管委会统筹安排,用于完善新型农村社区配套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
(七)搞好生产安置。按照城市总体规划,重点规划建设一批三产服务区。结合新区的实际,集中规划建设商业一条街或企业职工生活服务中心、大型专业市场、高校后勤服务项目、标准化厂房区等项目,可由村集体自建,也可和开发商合作开发。商业经营向商贸区集中,工业向标准厂房区集中,形成规模效应,增加群众非农性收入。
(八)加快土地流转。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农村剩余耕地可流转至公司或种养殖大户经营,走集约化经营之路。
(九)加强农民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实用技能培训,着重培养农民就业创业技能,引导农民从工、从商,增加农民收入。
(十)做好社会保障。重点解决好村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残疾人享受国家各项有关优惠政策;做好城低保和农低保工作,对农村孤寡老人、特困户、五保户做到应保尽保。
(十一)开展无形改造。一是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由公安部门分批次将村民转为城镇居民户口。二是依靠村两委班子,抓紧开展清产核资,量化成股,进行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工作。三是依法、有序、平稳推进撤村建社区,实现基层组织的平稳过渡。四是做好土地转性工作。
(十二)村民自建的,凡本级财政收取的规费,予以减免。与开发商合作的,酌情减免。
五、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把新型农村社区的远景规划、配套设施、优惠政策等,向群众解释清楚,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打消群众的顾虑。
(二)确定建设模式。由各行政村结合自身实际,选定建设模式。
(三)制定方案。村两委根据本意见及街道办事处的意见,结合辖区及本村实际,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拆迁和安置工作方案。
(四)审核报批。各行政村将拆迁和安置方案、以及同村民签订的旧村房屋拆迁补偿协议一并报经办事处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后组织实施。
(五)明确工作进度。各行政村根据拆迁和建设实际,制定工作任务和进度安排。
六、保障措施
一是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区党工委、管委会将成立“焦作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全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推进本辖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村两委要正确引导,科学实施,进一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区领导小组将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通报进度,落实责任,加大力度,统筹协调,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完善机制,加强指导。建立区领导联系村、区直部门包村的结对帮扶机制;从区直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选拔一批综合素质好、群众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干部组成工作组,进村帮助指导开展工作。
三是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打破条条框框,按照一切有利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原则,切实制定好配套政策。区国土、规划、建设、公安、民政、农业等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分别就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减免规费的办理及审批程序、村民转为居民、撤村建居和低保、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村集体经济改制、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等配套政策进一步修改完善,以新区管委会名义发文,区劳动保障部门要尽快制定被征地村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配套措施,将村改居的这部分人员纳入城市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范围,享受城镇居民的社保待遇。在过渡期内,转为城市居民的村民可同时享受原村民待遇。
四是加强监管,规范运作。新型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依法按程序进行,办理土地、规划、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等各项手续,纳入区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监管。村企联建的行政村,必须将村委会与开发商签订的合作协议上报区、办事处审批后方可组织实施。要建立完善公示制度,充分尊重和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建立完善群众意见征集制度,满足大多数群众的合理要求。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和透明的资金拨付制度,对相关资金实行专帐专户、专款专用。
五是强化督查,严格考核。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是我区开发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将纳入对各街道办事处及区直有关部门的年终目标考核体系。同时逐年增加考核分值权重,严格进行考核。对工作积极、成效显著的,予以表彰奖励;对进展缓慢、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并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将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区综合办公室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进行督导调度,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做法,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促进工作扎实开展。
第五篇:焦作市关于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1
焦作市关于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战略目标,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河南省九次党代会和我市十次党代会精神,强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实现“一化”带“三化”,“三化”协调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农村区域按照城乡规划进行建设的、居住方式与产业发展相协调、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农民聚居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城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农村社区集聚式发展是通过整合村庄、土地、人口、产业等区域空间资源要素,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新型农村社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现“一化”带“三化”,“三化”协调发展的现实途径,是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向深入的必然要求,是我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历史性任务,是事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组织开展好这项工作,既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又有利于拉动农村投资和消费;既有利于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又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既有利于集约节约土地,又有利于农民减少住宅建设投入;既有利于促进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又有利于城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为开创我市“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加快建设更具活力新型城市、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规划先行、产业支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就业为本、量力而行,依法依规、节约用地,示范带动、稳步推进”的总体原则,创新思路,科学谋划,通过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市场运作等方式,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互促共进。
(二)总体目标。通过新型农村社区集聚式发展,引导部分新型农村社区逐步建设成为规划布局合理、规模适中、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新型农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对全市城镇化的贡献率在20%以上,节约建设用地30%以上,引导一部分新型农村社区逐步发展成为特色小城镇。
(三)主要任务。从2012年起,各县市区结合省、市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计划和《焦作市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总体规划》,依托县城、中心镇、产业集聚区、旅游服务区或规模较大、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村,每年选择3~5个开展新型农村社区集聚式发展试点工作,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到2015年,全市力争完成50个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2020年,全市力争完成100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使其成为全市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三、基本要求
(一)科学规划,精心设计。要按照“地域相近、习俗相同、产业集聚、便于发展”的原则,依据《焦作市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县(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水系建设规划,调整完善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科学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要坚持“四个集中”,即向城市集中、向中心镇集中、向中心村集中、向产业集聚区集中,构建以县(市)城区为中心、以中心镇为支撑、以一般乡镇与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要明确社区选址、功能布局、建设容量和人口规模,统筹考虑社区产业发展定位、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100%。各级政府要把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规划经费筹集机制,建立健全市、县、乡规划组织体系和规划执法无缝隙、全覆盖的运行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引导和综合调控水平。2012年6月底前,市规划部门要组织、指导各县市区优先完成开展试点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和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费用由县市区财政负担。
(二)规模建设,节约用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强化集约节约用地、实现以地生财兴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把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棚户区改造、产业集聚区及南水北调搬迁村建设等统筹纳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一安排。新型农村社区按照人口规模3000~5000人进行规划,条件允许的,人口规模还可以增加。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按二类控制:一类为80~100平方米/人,适用于现状人均用地低于120平方米、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村庄;二类为100~120平方米/人,适用于现状人均用地超过120平方米、人均耕地大于1亩的村庄。建设用地应包括居住建筑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及广场用地、绿化用地等。纳入城市建设的社区要尽可能规划建设小高层,纳入小城镇建设的社区一般要建六层以上楼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建新拆旧,事前签订合同,凡入住社区的农户应交回原有宅基地,并拆除地上附属物。拆迁后对村庄“腾空地”要尽快整理复垦,实现土地节约利用最大化。着力做好耕地保护和用地保障两篇大文章,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为城镇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三)因地制宜,分类推进。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积极稳妥,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要求,引导条件成熟的、能够集中成片改造或建设的地方先行启动,让经济条件较好、建房积极性较高的农户率先启动,分期分批展开。四城区和焦作新区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面规划,快速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力争在全市率先实现城镇化。要坚决维护农民利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和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禁强迫
命令,禁止出现违背群众意愿搞“运动式”强拆乱建现象。要为农民提供多种建房选择,注意保护具有历史文化和景观价值的传统建筑。
要贯彻积极稳妥的工作方针,坚持规划制订一步到位,规划实施量力而行,防止冒进。建设模式:主要有城(中)郊村改造型、村庄合并型、产业带动型、旧村完善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六种,各地可以参考借鉴,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城(中)郊村改造型,主要是依托城市城(中)郊村旧城改造项目,按规划启动新型社区建设,加快转变为城镇社区。村庄合并型,主要是按照规划建设的中心镇、中心村,几个村整合为一个社区。通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服务功能,采取政府扶持、金融支持和搬迁农户享受就业、低保等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农民到新社区建房、购房。产业带动型,主要是产业集聚区内村庄,依托集聚区产业促进人口的集聚和生产要素的整合,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旧村完善型,主要是依托规模较大、规划合理、区域位置优越、建设条件良好、经济水平较高、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完善的村庄,在原有村庄基础上,对规划、建筑、环境、设施进行完善提高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服务共享型,主要是针对位置相对集中、规划基础好、达到一定规模的村,通过周边村迁靠,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和实施社区化改造,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用最大化。整体搬迁型,主要是针对深山区、滩区、弱小村、偏远村、煤矿塌陷区、重要资源压占区等生活环境恶劣、不适宜居住散居户的地方南水北调搬迁的村,通过上级政策扶持、社会帮助、群众自筹等方式,选择条件较好的地方统一搬迁建设住宅区。
(四)加强监管,规范运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依法按程序进行,办理土地、规划、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等各项手续,明晰产权,并纳入市县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监管。要建立完善公示制度,充分尊重和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建立完善群众意见征集制度,满足大多数群众的合理要求;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和透明的资金拨付制度,对相关资金实行专账专户、专款专用。对组织集中连片建设或改造的农村住房及配套设施,项目法人必须进行建设工程招投标和项目工程监理制度。
(五)配套建设,集约服务。要加强新型农村社区道路、园林绿化、集中供水、供气、电力、防灾、排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要建设满足公益性、中介性服务需求的治安警务、司法调解、法律援助、信访接待、人口计生、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政救助、劳动就业、产权交易、科教文体、档案管理、休闲娱乐等基础服务设施。社区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文化健身广场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社区内每1000户要建设一处建筑面积50平方米的垃圾中转站,每个社区至少设置一处建筑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的水冲式公厕。同时,要配套生产生活资料超市、托幼托老、餐饮洗浴等经营性便民服务设施。
(六)突出特色,培育产业。要按照“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的要求,根据资源环境和区位特点,注重新型农村社区集聚式发展与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建设、产业发展相结合,发挥各地特色农产品、工业产品、人文与生态旅游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优势,通过建设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特色产业园区,交易市场,特色商业街区,特色景观旅游区等形式,积极培育新型农村社区主导产业,引导产城联动、融合发展与农民就近就业转移。
四、政策支持
(一)加大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民是投资主体。同时,要进一步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通过市县乡各级财政安排一部分、积极向上争取一部分、整合政府资源筹集一部分、帮建单位协调帮扶一部分、发动社会力量捐献资助一部分,解决项目资金问题。市县两级财政每年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市级每年不少于3000万元,各县市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各城区每年不少于500万元,设立专门账户,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根据规模大小、建设标准及完成时限,给予资金扶持。各县市区要建立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平台,按照“项目捆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对能够整合的涉农资金进行整合,集中投向新型农村社区,用于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引入金融机构、企业、个人等社会资金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鼓励企业下乡,拓展发展空间,引导企业资金与“三农”工作相结合,确定政府、投资者、群众各自权利、责任、义务,形成投资与收益的良性循环,建立稳定的投资回报机制,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二)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县级政府要依据《焦作市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总体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划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范围,优先使用村镇原址建设用地。在原有旧村镇建设用地上建设社区的,不再办理土地手续,但应依法申请土地登记;占用耕地的,优先配置建设用地指标。要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对村庄整治节约的土地,首先复垦为耕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优先满足本社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用地,其余指标可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有偿调剂到城镇、产业集聚区及重点项目集中使用,所得土地级差收益应及时足额返还农村,主要用于改善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拆迁补偿、土地复垦和建房补贴。未征得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同意,不得开展增减挂钩。要积极探索研究实施城乡之间人地挂钩政策的思路、抓手和突破口。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破解城镇化发展用地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要严格按照明晰产权、维护权益原则,合理分配土地调整使用中的增值收益,防止农村和农民利益受到侵害。要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凡列入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建设规划需要迁并的村庄,一律停止审批新的农村宅基地;符合划定宅基地条件的农户,可以申请到新型农村社区购买住宅,农民交出的原有宅基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规划组织复垦或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用地计划调剂为建设用地。
(三)改革农村房屋产权制度。对到新型农村社区建房或购房的农户,土地部门要及时为其办理相应的土地使用权证;房管部门要及时为其办理房产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所需土地原则上办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手续,向产权人颁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确需办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手续的,要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获得的土地纯收益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四)实行城乡户籍一体化管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引导农民向县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凡进入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居住的居民,优先登记为“焦作市居民户口”。对拆除旧房交回宅基地的,及时办理新房屋产权手续和户口迁移手续。
(五)统筹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在新型农村社区居住,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居民,均有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权力,保障标准按所在县市区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执行。
(六)完善城乡一体就业政策体系。优先给予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实现转移就业,并把新型农村社区中符合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具有创业条件的劳动力纳入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扶持范围。
(七)加大税费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级相关部门要主动上门服务,简化审批流程,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免,经营服务性收费按最低标准的30%收取;土地出让收益要优先用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土地开发,专门划出30%投入农村土地整治;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主要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和耕地开发,并可按照规划统筹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土地整治中的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用于村镇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八)加大信贷扶持。金融部门对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信优良的房地产开发和建筑施工企业,要优先提供贷款。农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要积极启动新民居建设贷款,并适当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支持农户购买社区住房。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利用现有投融资机构,也可组建独资或股份制开发建设公司,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的投融资主体,以项目资产及其收益为担保和质押,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进行拆迁安置、土地整理和项目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机制。市里成立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委副书记、市长任指挥长,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指挥长,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市委农办主任任副指挥长,市委农办、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财政、城乡规划、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金融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农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指挥部办公室要发挥好指导、协调和督导作用,靠前指挥,一线督战,确保按时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务必成立相应指挥机构,同时成立规划建设指导组、资金统筹、用地协调等相关推进小组,强化力量,加大协调力度,搞好组织实施。对每一个社区建设项目,各县市区都要建立一个项目建设协调机构,明确建设标准和完成时限,倒排工期,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推进落实,确保按标准要求和时间节点完成建设任务,并形成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各帮扶单位要按照《焦作市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帮扶工作目标考核办法》要求搞好帮扶工作。为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的领导和管理,新建的新型农村社区都要成立党的组织机构、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群团组织。要抓好组织创新,社区组织由乡(镇、办事处)党(工)委负责组建,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干部从现有村干部、镇机关干部和优秀大学毕业生中选任或依法选举产生。社区要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建设文明和谐新社区;倡导社区物业化管理,加强对社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管理,保证正常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损毁;探索社区自治管理的体制、机制。同时,要把加强社
区居民的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居民整体素质作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搞好宣传教育,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二)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市委农办要发挥好牵头督导作用,组织相关部门抓好情况汇总、建房数量认定、检查考核等工作;发改部门要积极提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布局和相关政策的咨询服务;规划部门要抓紧组织县市区及相关部门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其他相关规划;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积极提供楼房设计的技术咨询服务;国土资源部门要积极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尽快落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并在办证等方面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财政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整合资金、集中投放的具体办法;金融部门要简化手续,优先提供贷款和利率优惠;公安、民政、房管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税务等部门要履行职责、落实好扶持政策,其他相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大局,自觉服从资金整合、项目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的部署要求,立足职能搞好服务,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三)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各级宣传部门要组织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设置专栏,开辟专题,大力宣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并对建设较好的新型农村社区进行跟踪报道,对农民居住观念、生活方式等进行宣传引导,使农民真正认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意义,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投资建设的主体作用。要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发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捐资捐物,通过开展帮扶和互助主动参与,形成全社会支持配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四)强化督察,严格考核。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要纳入对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的目标绩效管理考核范围。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副书记为直接责任人,每年要严格进行考核,对工作积极、成效显著的,予以表彰奖励;对进展缓慢、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市委农办要定期进行督促检查,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做法,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促进工作扎实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