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新兵心理问题及疏导措施探讨
新时期新兵心理问题及疏导措施探讨
新兵刚刚下队,站在新的起点,面对着新环境、新面孔,如果因环境差异、训练强度增大、分工不同等因素一时难以适应,心里难免会有恐惧和胆怯,容易引起思想波动。这样,将影响着部队的集中统一,影响着部队战斗力的提高,也影响着部队的稳定和发展。新兵下队后主要表现出以下三种心理反应:
一是畏惧心理。主要是怕受老兵打骂体罚、怕训练跟不上、怕在灭火救援中出问题。
二是厌烦心理。新兵补入基层后,正值部队各项工作全面展开,与新兵连相比,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各项标准明显提高,加之有的中队对新兵要求过高、过急,使新兵处于紧张、压抑状态,容易出现厌烦心理。
三是逆反心理。新兵补入基层单位后,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约束力不强的新兵总感到身处管理的最末端,时时受他人监督,加之,有的基层干部和老兵管理方法简单、粗暴,不注重行为引导,也使新兵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新兵入伍时间短,对部队生活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思想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还比较单纯、幼稚,以上三种心理如果疏导、教育不及时、处理不妥当,就容易产生安全隐患乃至引发事故案件,从而影响消防部队正规化管理和全面建设。如何尽快使新兵实现由老百姓到合格军人的转变,切实解决心理问题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带兵人的一项重要责任。对此,笔者就新兵心理问题疏导工作
谈几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坚持教育先行,保持思想稳定
一是要开展优良传统教育,讲我军的性质、宗旨,组织参观队史、团史,增强“当兵光荣”的自豪感,树立安心服役的信心。尤其是要进行消防部队光荣传统的教育,帮助新兵尽快熟悉部队,明确消防部队的性质与任务,端正他们的入伍动机,增强献身消防事业的意识。二是要进行法纪法规教育。认真组织学习《兵役法》、《现役士兵服役条例》以及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明确军人行为规范,增强新兵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三是要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干部、骨干要根据形势、环境、任务、人际关系、新兵思想变化情况,与新兵交朋友,深入开展谈心交心活动,及时掌握新兵的思想脉搏,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四是要积极开展文化活动。要广泛开展读书演讲、条令知识竞赛、歌咏比赛、影视评论、体育竞赛等军营文化活动,丰富新兵的业余文化活动。五是建立“三位一体”网络。要与地方人武部、新兵家长建立联系,经常互能信息,共同做好思想工作。
二、坚持科学带兵,防止急公近利
基层干部、班长、士官骨干要以身作则,当好楷模,强化“按条令带兵”的意识,树立科学带兵的思想,自下而上全面清理与条令相悖的“土政策”、“土章法”,建立和保持正规的工作、生活、执勤和训练秩序,把新兵应有的时间和权利还给新兵;要充分考虑新兵的心理承受能力,坚持潜移默化、逐步从严的原则,少埋怨、多引导,少训斥、多教导,少施压、多指导,为新兵创造较为宽松的环境;要针对新兵
自尊心、上进心和民主参与意识强的特点,发挥好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互相教育、互相监督的作用;可采取请地方人员到部队讲座,主动向家长汇报情况等方式,充分调动部队、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共同做好新兵的管理教育工作。同时,针对新兵自我约束力不强的特点,干部骨干要严格落实“五同”制度,采取干部包班,班长、士官骨干党员包个人的方法,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制,确保每名新兵时刻都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防止出现漏洞。
三、坚持依法带兵,防止体罚现象
大多数新兵在入伍前的独立生活能力比较差,干部、骨干要注重关心爱护新兵,保持融洽的关系。一要科学选配新兵干部和班长,使其达到“四会”的要求。二要端正对新战士的根本态度。自觉按照带兵“十不准”的要求,严格规范言行,分清“严格要求与打骂体罚”、“敢抓敢管与简单粗暴”的界限,杜绝以罚代训等问题。三是要热心帮助。对于适应环境慢、理解能力弱的新兵,要帮助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四要杜绝庸俗关系。不以任何理由、任何借口克扣士兵津贴,不准收受新战士的钱物、接受新战士的请吃。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四、坚持严格管理,落实 “四个秩序”
一要深化条令条例的学习。采取集中组织、课前提问、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组织学习,使新兵熟知条令内容,使之明白自觉用条令规范自己的言行。二要抓好日常生活养成。从新兵的言行举止抓起,从新兵的礼节礼貌抓起,从新兵的内务卫生抓起,治理“三长”、“三乱”、“三
手”。三要抓好制度落实。落实点名、查铺查哨、请销假制度。四要落实奖惩规定。新兵训练期间,对表现突出的要及时进行表扬和奖励,对违纪的人和事要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五、坚持“以人为本”,密切官兵关系
要针对当前兵员成分复杂县城市兵、独生子女增多,吃苦精神差,自我控制能力弱,思想变化快等实际情况,教育基层干部骨干充分尊重新兵的人格和自尊,坚持文明带兵、以情带兵,认真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坚决杜绝打骂体罚和变相打骂体罚以及侵占士兵利益等不良作风。要搞好基层生活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办好伙食,解决吃水、洗澡、用电、看病等方面的困难。要加强基层俱乐部建设,解决好看书、读报、听广播、看电视等问题,经常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要大力开展暖心、舒心、聚心的“三心”工程活动,在部队内建立融洽的官兵关系,克服以前那种“我官你兵,我说你听”的心理,在“知兵”中转变观念,以诚相待,用爱心、诚心换知心,直接拉近官与兵的距离。
第二篇:教师心理问题疏导方法
论文提纲
一、论文题目:《教师心理问题疏导方法》
二、基本观点
教师心理问题疏导在于消极情绪的疏导。积极乐观的态度是面对一切问题的前提,且对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培养。
1.教师可以通过融入学生的生活来调动起自己的激情与活力,消除消极情绪。
2.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培养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来放松自己,愉悦身心。
三、论文结构
1.通过事实调查说明目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以陕西省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为例(见参考文献[1])。
2.简要分析教师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
客观因素:学生考试与成绩的压力、学校管理制度与评价机制的压力、教育改革的压力
主观因素:教师自我期望值与现实不符、生活单调与经济压力、新知识更替与再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
3.简要阐述目前教师心理问题疏导方法。
放松训练与适当运动、注意力转移法、自我暗示法、社交谈话法、得失自我平衡法
4.阐述教师心理问题疏导之我的观点。
(1)教师应积极加入到学生的群体活动中去,感受他们单纯而美好的生活,成为其中的一分子。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在与学生坦然而有智慧的交流中,可以抹去消极情绪,调动起自己的“年轻活力”,激发起自己的激情和斗志,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
(2)教师应积极培养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让自己的生活更精彩,充满乐趣。当一个人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相伴时,他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以此来放松自己,产生愉悦的心境。
5.总结
态度可以改变人的生活。通过融入学生不断激发自己的对生活的热情,时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问题,才能冷静的思考,然后镇定自若的采取最好的办法解决它。积极乐观的心态还能带动周围的人、事、物,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变得美好起来。
四、参考文献
[1]汤建宇,陕西省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第2期,2008.[2]宋宙红,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第3期,2011.[3]邓姣婧,教师的压力源和情绪管理[J],中国教师,7月下半月版,2011.[4]姜汉昌,亟需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J],教育革新,第2期,2010.[5]周建军,普通高中教师如何促进心理健康[J],传承,第8期,2010.
第三篇:《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心得
读《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疏导》心得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这本书很有用,读了之后受益匪浅。其中有位游泳的是第七章《小学生行为问题疏导》。
文章中讲到撒谎、偷窃、破坏行为、攻击行为和外逃等。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撒谎和偷窃行为。因为这两样是密切联系的。小孩子偷了东西肯定不愿意承认,于是就会说谎。文章中总结孩子说谎的原因有五:1.父母的言行不当2.为了败笔家长的惩罚3.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4.说谎可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5.害怕承认错误。我认为孩子说谎最大的原因是害怕承认错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孩子们都害怕承认,害怕被批评,害怕受到惩罚,所以我觉得面对怕错说谎的孩子,不能一味地责怪批评。应该、让孩子感受到你是为他好,是站在他的角度替他着想的,让孩子信任自己。这样才能给孩子承认错误的勇气,从而让孩子愿意去改正错误。
每个人都会犯错,重点是能不能勇敢承认与改正,以及不要再犯。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我觉得我们非常需要爱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给他们机会和勇气去面对错误,承认错误以及改正错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区处理他们的问题。
第四篇: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学习体会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学习体会
在小学教育实践中,我作为一名普通科任教师,和学生进行交往和交流,每个年级的学生中总会或多或少有少部分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为给他们排解烦恼,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干预和疏导我把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进行了梳理,和大家进行交流和探讨。
小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由于外在或内在的原因,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某一时间会在他们的心理上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作为教师不单单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还要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出现学习疲劳表现:长时间紧张学习后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学习疲劳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而且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危害。
小学生对厌学也有一定的出现,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对家长和教师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差,严重者则表现为有意的逃课,甚至辍学。
还有许多的学生有着暴躁心理,遇事沉不住气,好发急,不能控制情感,易激动,甚至唇枪舌剑,拳脚相加。
更有学生有着品德不良的表现:学生经常违反道德要求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如偷窃、打架、斗殴等。这类学生虽然在学生中只占极少数,但是他们危害大、影响面广,往往具有蔓延作用,给学校教育和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较多的困难,甚至成为社会秩序的不安全因素。
我认为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1、来自小学生自身的遗传因素
2、气质类型的不同
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
4、来自家庭的因素
5、学习负担过重
6、教师教育方法失当
7、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些教师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移、泛化到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焦虑。
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我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适时的问题。
小学生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多与教师和家长进行沟通。学校要多渠道狠抓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要加强和家庭的联系,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要争取社会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校周边环境,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
总之,小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给予积极的心理疏导与矫正,预防为主,矫治为辅,防患于未然,治未病之病。作为人民教师我们一定要清楚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探索教育规律,钻研新时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特点,寓育人教人于教书之中,无论你所处学校的哪一个岗位,都有责任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为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第五篇: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了解学生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教育工作就成了没有目标的活动。教师的职责是通过恰当的教育手段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看待学生心理问题呢? 教师应具有一双慧眼,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并且通过积极的指导和帮助,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本文就此谈些个人认识。
一、对待学生心理问题,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
心理学研究认为,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原有心理水平与新的心理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一些伴随年龄特征的发展性心理问题,作为教师不应单理解和盲目等待,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冷静对待学生心理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方能在此基础上实施教育活动。正因为如此,学生才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所以教者只有把学生视为发展的人,正确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对待学生心理问题,要做到全面系统的疏导
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等系统因素作用的结果,与其先天遗传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当学生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时,教师不应简单地仅从学生问题本身找原因,而应该看到背后隐含着的许多综合的影响因素,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学生心理问
题的原因。首先教师还要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工作,教师要了解和预测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掌握一定的应对策略。其次重视学生智力和潜能的开发,培养积极情感、个性与社会性良好发展的同时,还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冲突与危机的早期预防,从而直效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对待学生心理问题,要用独具匠心的慧眼进行疏导
好奇乃知识的门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处于心理发展阶段的学生而言,如果教师没有认清其心理问题的实质,缺乏及时和适当的引导,一味地采取灌输教育的方式,讲大道理,其结果不仅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还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和对抗,甚至还会导致学生产生焦虑与抑郁等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常常心不在焉,课堂上身在曹营心在汉,要么做小动作,要么偷看小说等。因此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在疏导中求解决。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成功。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作为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特点,对学生的“问题”予以适当的疏导,而不是“硬碰硬”。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关心、帮助和理解,寻找问题的根源,耐心教育引导。像小学阶段,有些学生可能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中学阶段,有些学生可能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等。这类问题并不严重,只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加以疏导,大多可以顺利解决。
四、对待学生心理问题,要更新观念,持之以恒疏导
观念决定行动,只有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开拓创新,才会永不满
足于现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有些教师可能更多关注那些聪明、听话、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忽视甚至冷落那些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被同学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缺点或缺陷的学生、与教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与教师对抗的学生。因此,对待这些学生教师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个性,采取既因材施教,又平等对待智力和能力不同的学生。教师要走进心灵,呵护其成长,持之以恒地疏导在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教师始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有一定责任和权益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发展特点来培养学生。同时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隶属的人,否则只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甚至酿成学生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教师要解放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总之,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和认识,是教育的基础,也是认清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基础。因此教师要用科学的方法疏导和解决好学生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获得良好心
理发展,用智慧来启迪学生,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