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献综述[5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10:3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献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献综述》。

第一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献综述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献综述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我国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行以来,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方式研究

孟宏斌[1]认为新型合作医疗的筹资渠道一般分个人缴纳、集体扶持、政府资助及社会化捐助四个部分。建立由政府引导、集体资助、居民自愿参加的多元化筹资制度框架。不少学者则从较为细化的方面来阐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渠道。李录堂也提出了一条解决市场经济落后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方式的创新型道路:非货币型发展路径。这些个人筹资路径的创新,是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农民的职业特点生活依托基础和资源约束,设计出来的能有效地将不同类型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操作性方案”。

宫晓霞[2]认为,由于农民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态度有较大差异,在自愿模式下,会出现“逆向选择”,长期实行自愿参加原则,将会使农村合作医疗达不到风险共担的目的,从而造成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入不敷出。通过在一定范围内的强制性参加,用制度建设来约束利益各方,农民的参保率才会不断提高,也才能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统筹层次和范围,降低合作医疗管理成本,增强合作医疗的筹资能力,把“基金”蛋糕做大、做强,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

在实践中,只保住院、不保门诊的做法,使得这项制度受益率等于大病的发生率,受益面窄,由此突出了保险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即很多身强力壮、疾病风险小而支付能力强的年轻人不愿意参加,参与率得不到应有的保证,从而使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许多地方的合作医疗在刚恢复时还有一定的覆盖率,但后来,一部分人因没有享受到合作医疗的好处,对合作医疗的热情降低,因而参加人数越来越少。

二、新型合作医疗报销方式研究

中央政府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给予补助,地方政府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不低于10元给予补助,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每人每年补助10元,有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给予适当扶持,这样每人每年平均可筹集合作医疗经费达30元以上。有学者提出这样的筹资报销方式还是不太合理。

方黎明[3]认为住院医疗补助采取先支付全额医药费的措施,对于医疗风险较高的贫困农民而言,是难以承受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王艳[4]认为,我国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多年以来,由于筹资水平低,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因而除少数经济发达地区以外,各地普遍存在报销比例与封顶线偏低的状况,与农民的期望值相距遥远,在缓解农民“因病致贫”的状况中,所起到的作用很小,以至于许多农民认为它根本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合医疗中的农民自付比例问题,虽然各地方案不同,差异较大,但相对于农民的收入水平而言一般都是比较高的,造成许多农民即使参加了合作医疗也没有承担自付费用的能力,因此也就不敢住院,使得合作医疗基金反而流向相对收入高的农村居民,而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人口反而得不到支持。这种贫困人口帮助相对富裕人口的趋势,降低了合作医疗的效率,违背了社会保险促进公平的原则,必然会影响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的参保意愿。此外,报销过程中,手续的繁杂也成为让农民对合作医疗信心不足的一个原因。代志明[5]利用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规定的医疗费用实际报销额公式:患者获得的新型合作医疗补偿费用=(门诊费用×门诊补偿比率+住院费用×住院补偿比率)×增加系数。得出,在封顶线以下,参保农民在患病就诊时他的预付能力越大,则其可获得的医疗费用补偿越高,而那些低收入的参保农民则可能囿于限而得很少甚至得不到补偿。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的研究

杨文选、杨艳[6]的研究指出了农民“参与行为”与“参与意愿”并非完全对等;高的且上升的“参与率”并不能真正反映农民自身的意愿。在一些地区,尽管通过行政手段获得很高的“参与率”,但实际上农民的“参与意愿”并不高,即内心的认可程度、热情不高,信任和信心不足。影响农民参与意愿的因素涉及农民的年龄和健康状况、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知程度、报销水平、补偿模式、医

[7]疗服务提供及对政府的信任程度等。彭现美、周静静指出影响农民参合态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管部门的问题,也有医疗机构的问题,主要存在的因素为报销困难、报销比例达不到帮助贫困家庭医疗保障的目的、宣传和监管不足。汤质如等[8]认为在兴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时,要充分考虑不同收入和不同教育水平农户的支付意愿和能力,可以设计不同的个人筹资标准,并给予相应的卫生服务待遇,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参保人群的覆盖面,以体现公平性。曾晓琼等[9]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农村居民的经济因素不会影响该市农村居民的参与意愿,制约农村居民参与意愿的主要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知程度不高;2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杨春、刘耀光[10]研究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府宣传力度、农民满意程度和知晓程度、收入与农民加入行为都是高度正相关,说明随着他们的提高,农民倾向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化程度的回归系数为负,说明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对新农合有着较高的认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回归系数为正,说明越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倾向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于未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来说,彭现美[11]通过研究得出了两种相互矛盾的影响因素,一种是认为自己家庭成员都很年轻,多年都未生过病,交钱只在1年内有效;另一种现象是认为自己年纪大了没必要参加,让年轻人参加。左延莉等[12]通过对2004年全国333个试点的研究,认为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支持是保证参合率的决定因素。中央政府对中西部的资金补助,民政部门对贫困人群的个人筹资部分的补助都体现了政府的支持同时也是政府实现合作医疗筹资公平性的手段。在贫困群体的参合率分析中发现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其贫困人群的参合情况反而不如经济水平低的地区,这并不能说明经济水平富裕的地区更重视筹资的公平性。同时也应该清楚认识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民政部门的积极配合是提高其公平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总结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增强农民抵御大病风险能力,保护农民卫生医疗,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项系统信工程。筹资是合作医疗建立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国内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找综述文章的过程中,很难看到借鉴国外理论或实际经验的文章,只在百度文库里找到了一些国外免费医疗的介绍。学者们并没有对国外前沿的理论成果引起重视,也没有较好地学习其相关的具有可行性的方案,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制度研究和有效实施的步伐。

2、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脱节。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

制的研究,进行定性分析的学者居多,且绝大多数研究只是从理论上研究,真正去收集第一手资料并在调研中展开实证性研究的十分少见这使得其结论的真实性及可靠性大打折扣。

3、从总体来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制度相对还是比较先进的毕竟减少中间环节不会出现国家拨款流入个人口袋现象,但是有些不完善。特别是关于筹资水平、筹资成本、筹资主体的责任能力及筹资机制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学者们得到的还只是一些感性的、原则性的结论,没有针对具体病例和病者自身条件进行建议性分析。只有等国务院出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法规经人民代表大会颁布后才会更新农合制度才会更系统,现行的法律规章还是试行阶段。只有不断发现和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制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来自各个领域的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们共同努力。[1] 孟宏斌,王征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与利益相关主体博弈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 宫晓霞.建立和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5,(8).[3] 方黎明,顾昕.突破自愿性的困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参合的激励机制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村观察, 2006,(4).[4] 王艳.论医疗给付结构对农民参与合作医疗意愿的影响[J].中国农村观察,2005,(5).[5] 代志明.新型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歧视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2).[6] 杨文选,杨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重视农民的参与意愿[J].农业经济问题,2007,(8).[7] 彭现美,周静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与农民参与意愿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7,(8).[8] 汤质如,等.安徽省肥西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三)——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向调查[J].中国卫生经济,2004,(12).[9] 曾晓琼,等.绵竹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居民参与意愿调查[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11).[10] 杨春,刘耀光.农户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意愿分析[J].农业经济,2008,(4).[11] 彭现美.农民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意愿及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08,(2).[12] 左延莉,等.2004年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6,(8).

第二篇: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献综述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献综述

摘要:根据学术界各学者的研究,从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制度发展历史、发展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建议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目前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状况;文献

一、发展历史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中国农村社会通过集体和个人集资, 由合作医疗基金组织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共同负担医疗费用的一种互助互济的制度。它的基本特征是合作医疗的财产为集体财产;医生和卫生人员的劳动报酬由集体经济支付;治疗费用由农民个人和集体公共金共同负担, 负担比例根据集体经济发展状况而定。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从20世纪50 年代开始推行, 到了60年代中期, 合作医疗已成为农民健康保障的基本形式。由于一系列的问题, 农村合作医疗组织在许多地区并未得到巩固。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 由于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 集体经济积累减少, 个人收入增多, 原有的合作医疗在资金筹集、管理体制及乡村医生劳动报酬等方面都与现实体制和经济状况不相适应, 合作医疗出现了解体、停办的趋势。农村居民通过家庭、亲友资助、商业保险及借贷款等方法来解决医疗问题。为解决农村基本卫生和医疗保险问题, 1994年我国再次在农村推行合作医疗, 但实施结果是参与率很低。2003年, 国家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 为建立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出政府框架和指导意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由农民自愿缴纳、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等方式筹措。参保农民个人每年缴费不低于10元, 省、市、县财政每年每人资助合计不低于10元。此外, 中央财政每年每人补助10元。基金主要用于补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具体补偿标准由各地因地制宜确定起付线、封顶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 当年未动用基金的, 可享受若干次常规性体检。政策实施阶段是: 至2005年覆盖率达到50.00%;至2008 年覆盖率达到80.00%;到2020 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减轻农村居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但从2003年至今,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和存在诸多困难, 有些甚至影响了合作医疗的进一步推行。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政府

1.1 资金投入不足

在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主要出自农村居民个人, 而中央政府在财政紧张的约束条件下,勇于社会保障的资源比较有限。而政府也往往把有限的社会保障资源又重点头投向了城市而不是农村。目前, 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实质上是自我保障。

1.2、政府职责不明

(1)政府热情大力操办, 对农村医疗保障的投入超出当地, 直接影响该制度下农村医疗保障的可持续性。

(2)对医疗基金、医疗机构、社保机构监管不严, 导致出现基金的收支失衡、管理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差、药费和医疗费用飞涨以及医疗服务的不公平现象, 严重影响了农民对合作医疗的原有信心和支持, 影响了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发展。

1.3、政策落实不到位,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执行不尽如人意。

在农村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在很长时间被看成是次要政策。º国家财政政策对农民合作医疗政策的不利影响。从分税制改革以来, 财力向上级政府集中, 基层政府财力变弱。相当数量的基层政府都是负债运转, 在教育支出、工资支出和养老金等领域尚不是宽裕, 更不用说农村的医疗保障问题了。

1.4、政府信用缺失

现在也有些地方受不正之风的影响, 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没用充分贯彻民主原则, 少数人以权谋私, 多数群众没用得到实惠,大大地降低了合作医疗在农民心中的威信。

2、制度

2.1、失去集体经济的强力支持, 导致资金筹集困难

我国农村初期合作医疗的盛行就是得力于公社、村集体和生产队的强力支撑, 但是,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村集体经济迅速解体, 农民医疗保健费用也相应得主要由集体支付转变为主要由个人和家庭支付, 但由于农民较低的收入水平和增收困难, 是合作医疗面临着直接缴费困难的局面。

2.2、保障不到位, 失去对农民的吸引力

首先, 目前的农村合作制度一般是以村、乡为单位进行筹资管理, 如此低的统筹范围必然导致其较差的抗风险能力和较低的保障水平, 也因此导致有较高保障需求的高收入农民有转而投保商业保险的可能。其次, 对于生活贫困、无力缴付合作医疗费用的农民而言, 在现行的合作医疗制度下, 也自然落入了合作保障的空白区。

2.3、由于合作医疗的经济力量的薄弱, 只能对农民的常见病、多发病给与一定的经济照顾。农民一旦患有疑难重病, 巨额的医疗费用将对其本人及家庭造成重大威胁, 合作医疗对此提供的帮助是非常有限的。

2.5、合作医疗基金缺少计划和管理, 往往免费项目过多,无形中鼓励农民争相使用合作医疗基金, 使有限的基金入不敷出。、农民 农民不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因为农村合作医疗知识普及不够, 农村信息不足导致部分农民观念落后, 在面临选择时没有最大化自己偏好的能力或知识。有部分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认为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太低, 不愿意参加;年轻人、家庭成员身体较好的家庭,认为交了钱也不会花到自己的头上, 只是白做贡献, 也不愿意参加;只有那些家庭成员年龄比较大、健康状况比较差、经济收入比较低的家庭才是合作医疗的积极参与者。对现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

3.1 政府

3.1.1 加大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支付力度, 突出公共部门的责任 医疗卫生属于混合公共产品, 对其发展的投资应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而多年来, 国家及地方财政主要支持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 将绝大多数农民排斥在医疗保障体系之外, 农民又无力投资支持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使农村医疗发展处于半停滞状态。因此, 加大农村医疗保障的投入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所在。

3.1.2 借鉴和推广社会医疗保险的管理思路, 在筹资的某些环节探索合适的准强制措施。

3.1.3 加强农村医疗保险的立法 目前,国务院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指导意见已经下发, 但是, 具体的用于指导实践的法律还没有颁布出来。政府应该制定统一的农村合作医疗法规, 以规范该实施办法。

3.2 制度

3.2.1 建立不以营利为目的 以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户提供医疗保障为目的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公司, 以建立农户、保险公司、医院、政府部门四方参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

3.2.2 加强组织管理机构建设 国家应当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 负责和指导建立组织协调机构、经办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克服管理上的松散、粗放等缺点。

3.2.3 确定合理的筹资水平政府应放充分考虑当地财政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支付能力), 并由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共同提出较为适当的筹资标准。

3.2.4 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在发展中总结经验,注意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

3.3 农民

3.3.1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引导和教育, 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3.3.2 鼓励建立私人的农村卫生服务机构 但政府要注意提高从医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 对人员进行培训, 在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允许的前提下给与相应的物质支持。

三、解决的建议

1.结合实际,完善新农合工作方案

在坚持农民自愿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和医疗供需状况,制订符合实际、科学规范的试点方案,也是保证新农合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认真总结过去一些有效的做法,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简便有效、农民认可的筹资办法,降低筹资成本,建立起长效、稳定的筹资机制。要做到“以收定支,略有结余”。具体而言,要适当增加农民慢性病门诊、健康体检等小额费用补偿项目,从而扩大受益面;要根据不同级别的定点医院制定不同的报销比例,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报销比例,鼓励参合农民到乡镇就近就医,提高参合农民的住院报销补偿比例,增加农民对新农合试点工作的信心和吸引力。

2.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体系和网络建设

加强医疗机构服务体系和网络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是保障参合农民就近就医、降低医疗服务费用的重要举措例。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切实增加对乡村医疗机构的投入,对医院要实行建、管结合,实现房屋、设备、人才配套,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要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制度,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对农村现有医疗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发展需要定向培养人才,进行定向定点招生,充实农村医疗卫生队伍。

3.加强经办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经办能力

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完善、充实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和人员,落实经办机构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加强经办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经办机构和人员的工作效率,为参合农民提供良好、高效的服务,从而缩短参合住院农民费用的兑付时间。要加强经办机构信息网络化建设,积极探索县、乡经办机构的网上审核报销工作,缩短审批工作时间,切实提高效能。

4.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卫生行政部门要研究切实可行的办法,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和收费的监管。要认真选择确定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督促医疗机构健全医疗服务制度,执行诊疗操作规程,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证医疗安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特别是要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使用医疗基金,减少农民医药费用。要加强医疗机构服务行为、服务质量、收费价格的检查和公示,要积极实行药品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切实减轻参合农民的就医负担和合作医疗基金的压力。

5.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反复宣传新农合制度的原则、要求和相关政策。特别是要通过受益的参合农民现身说法。宣传新农合的好处,增强群众对新农合制度的了解,消除群众的疑虑,积极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地参合,不断增强农民的健康风险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要切实转变观念,坚持预防为主,增加对健康教育的投入(新农合基金也可安排一定比例),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增强农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和习惯,提高自身抵御疾病的能力,促进新农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 1] 曾祥炎, 曾祥福, 周远荣.政府信誉缺失对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影响及对策[ 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保障制度,2005(4).[ 2] 周浩杰.新型农村医疗制度: 经验、挑战和对策[ 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保障制度, 2005(4).[ 3] 张茂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问题探讨[ J].经济经纬, 2005(4).[ 4] 张维龙, 张莉.多层次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构建性探讨[ J].经济体制改革, 2005(1).[ 5] 丁少群, 林义.农村医疗保障, 模式比较与制度选择[ J].改革, 2005

[ 6] 王小林, 李宁.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的财政财政思考[ J].决策,[ 7]张以强,梁媛媛,刘彩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践中的问题探讨[J].法治与社会,2006(11).[ 8]唐娟.我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的阻滞因素分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5,26(4).[ 9]邓大松,张国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困惑与出路[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6).[ 10]孙群,孙金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中的几个问题探讨[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5):74.文 献 综 述

小组成员:

闫锐锐540909030149

田林林540909030133

李亚冉540909030118

刘玉伟540909030122

梁文笛540909030120

第三篇: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献综述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献综述

一 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农村医疗保障是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农民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息息相关。中国农村保障体系的建立曾取得过很大的成就。但是,在建设社会质疑新农村的形势下,它的完善人面临很大的困难。本文在分析国内外部分国家在解决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的做法和经验基础上,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以来的工作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未下一步的发展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从中探索解决农行村基本医疗,保障农民身体健康的长效机制,为国家及有关部门调整,完善新型农村医疗制度提出参考依据和政策建议,有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推进,为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在医疗制度提供一定依据。

(二)研究意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社火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背景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影响我国紧急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发展,没有农村的问覅那个就没有国家发稳定。”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拍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实现农民生存和就医的平等权利,而且可以改善过敏卫生条件,提高卫生服务保障制度,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紧急和人力资源的支

持发展。建立农村将抗保障制度,反应了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据《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丁少群,李祯,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从文献检索来看,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社会医疗保险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城镇地区,对于农村医疗的研究文献很难找到,这可能与不同国家服役农行村医疗保障模式的选择不同有关,国外很少采用合作医疗方式解决农行村卫生问题。国内对农村合作医疗的研究文献虽多,但都是以论文形式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局部研究,而且大多是从卫生经济学或公共卫生角进行探讨,从保险和社会把膨胀角度研究的少,综合性研究少。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农行村医疗保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研究层面上,安医疗保障基金等筹集方式划分没世界各国的农村医疗把屏障制度大致可以划分为免费为免费医疗帮张,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和社区合作医疗4种不同模式。[1][2]免费医疗保障模式,也称国家医疗,全民医疗保障模式,是指医疗把膨胀资金主要来自税收,政府通过预算分配方式没酱油税收形成的医疗把膨胀基金有计划地拨给有关部门或直接拨给公立医院,医疗保障享受对象看病是基本上不需要支付费用的制度。英国,加拿大,瑞典,爱尔兰,丹麦等发达国家和

马来西亚,越南等发展中国家所实行的福利性全民医疗保障制度都属于此类。社会医疗保险没事只有国家出面组织的,国家,集体与个人三方共同出资(通常个人之需要承担小部分的费用),像农民提供因生病受伤或生育所必须的医疗服务及经济补偿的制度,它具有强制性,互济性,福利性和等特征。[3][4]日本的“国民健康保险”和韩国,墨西哥的农村医疗保险都属于这种形式。商业医疗保险是吧医疗保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按市场法则则自由经营的医疗保险模式。商业医疗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参保者个人能及其雇主所缴纳的保险费,一般而言,政府财政不出资或不补贴,美国事实是商业医疗败选模式的典型代表。社区合作医疗保障模式,是指依靠社会的力量,按照“风险共担,互助共济”的原则,在社区范围内通过群众集资建立集中的医疗基金(政府通常也给予一定补贴),采取渔夫方式来支付参保人及其家庭的医疗,预防,保健等服务费用的一项种综合性基本医疗保障措施。中国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和泰国的医疗保险卡制度,是社区合作医疗保险模式的代表。总体来看,发达国家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与城市医疗保障较为接近,覆盖面积广,具有货币化,社会化,经济工具化和法制化的特点,基本实现了城乡间统筹发展。同时,发达国家近十几年来非常注重对医疗败选服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医疗费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值得我们简介,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亚洲和南美洲),目前还正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发展农村医疗社会把膨胀制度的可行性,以及发展模式,管理体制和立法等问题。

(二)国内研究现状

从新农村合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情况看,丁少群,李祯一田野调查为依据,提出了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区域性多层次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构想,论证了政府主导的理论依据和各层次保障的内容和制度设计,构建了我国新农合保障水平和补偿的精算模式,考察了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表现,影响和生成机理。[5]孟翠连从全新的视觉对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实现条件和未来发展态势进行了研究,的除了城乡分治的医疗保障体系及合作医疗模式长期存在的结论,并提出一些新的政策建议。[6]李华认为,新农合制度的狠心问题是能否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在公正与效率辩证统一的前提下,之中公平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关节环、良性运行时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政府适当规制是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7]高洁认为,西部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具有公共品属性,政府在供给过程中应承担绝对责任,市场可适度介入。[8]邹文开认为,新农合政策是我国现阶段农村医疗保险的合理选择,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是基础,充分发挥政府的责任是保障,控制“医疗服务价格不合理增长”是关键,个主体的策略行为严重影响着制度的健康运行。[9]谭克俭等认为,新农合还不是完善的形态,制度设计存在一定缺陷,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10]

三 相关文献综述

从文献检索来看,在国外,虽然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很多,但是由于很多国家并没有城乡之分的医疗保险。因此研究合作医疗制度及其可持续发展性发展的文献不多。在国内,随着2003年新农合制度试点的实施,国内对这种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对该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性问题研究还不丰富,而随着各试点地区实践的问题及探索措施不断涌现,对于这方面问题的研究需要不断地去探讨、深入。

第四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实施细则

一:新农合补肋对象:

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符合划生育政策的住院分娩孕产妇。

二:住院分娩新农合补助标准:

(一):平产按单病种定额补偿(基本服务项目范围内):县内县级医院每例补助550元,乡镇中心卫生院每例补助300元,县外医院每例补助300元。

(二):剖宫产按单病种定额补偿(基本服务项目范围内):县内县级医院每例补助1000元,乡镇中心卫生院每例补助700元,县外医院每例补助600元。

(三):不管平产或剖宫产财政定额补助300元。

(四):病理产科: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分娩和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分娩过程中发生严重并发症须赴上级医院抢救治疗并办理了转诊转院手续的,仍按新农合原来规定的有关补偿标准进行补助。

三:住院分娩新农合补助程序:

(一):在县内定点医院住院分娩的孕产妇, 凭县住院分娩管理办公室统一印发的<<双峰县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经费凭证>>的第四联到所在定点医院新农合补偿兑付窗口办理补助手续, 还需提供的其他补偿兑付资料按新农合补助的要求不变。

(二)在县外医院住院分娩的孕产妇, 回所属乡镇卫生院办理补偿兑付手续, 未达到本地补助标准的, 据实给予补助, 超过标准的,平产分娩每例由财 需提供的补偿兑付资料按原来的要求不变。

第五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背景:

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在1974年5月的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上,第三世界国家普遍表示热情关注和极大兴趣。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1981年年报中指出,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本。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

合作医疗在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萌芽阶段、50年代的初创阶段、60~70年代的发展与鼎盛阶段、80年代的解体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恢复和发展阶段。面对传统合作医疗中遇到的问题,卫生部组织专家与地方卫生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际,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也已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

“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

一、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模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医疗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自愿参保”为原则。虽然人均10元的缴费标准不会给农民带来太大的经济负担,但是健康的青壮年人群患大病风险较小,参与积极性较低,风险较大的高危人群则倾向于参加,这样逆向选择极容易导致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入不敷出。在政府投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提高缴费标准将是维持新农合基金运转的唯一选择,但是费率的提高必定使农民的参合率下降,导致新农合基金最终崩溃。同时,“只报销大病”容易诱发农民将“小病当成大病医”的道德风险,造成医疗支出的急速上升。此外,和大病相比,对农民健康威胁更为普遍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1998年全国卫生服务总调查表明,农村约有37.7%的病人发病后并未及时就医,很多农民的大病都是由于耽误对小病的治疗而形成的。只负责大病统筹而疏于对小病的防治和保健工作,必定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医疗保障状况。

二、相同的人均缴费标准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有失公平。在新农合开展初期,制定统一的缴费标准是操作起来最简便的方法,但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收入较高的农户往往愿意参合,因为在大多数地区,只需缴纳10元就可获得部分“大病”医疗保障,回报率较高。而对于很多人均纯收入不足百元的贫困农民群体,10元参合费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缴纳后不能马上见到实效,因而参与积极性较低。结果就是——富裕的农民获得了农村合作医疗的好处,而贫困的农民仍然没有得到任何保障,这显然违背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初衷。

三、农民自愿参合的积极性不高。农民自愿参与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顺利推行的基础和根本保证。虽然统计数据显示试点地区农民的参合率大都达到70%以上,但是这些试点一般都

是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地区,农民的支付能力较强,而且当地政府为了产生示范带动效应,加强了宣传投入力度,有些地方为了高参合率甚至出现在强制参合的现象。然而现实情况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对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普遍较差。以欠发达的江西赣州为例,调查结果显示50%的参合农户是在干部到家中说服后才交的,20%的农户只是盲目地“别人交,我也交”。在已参合的农户中,70%的人不了解参合知识,绝大多数农户对农村合作医疗的目的和意义一知半解,普遍对缴纳的10元参加的新农合抱有较高期望值,希望能马上得到回报,然而现实状况(大病统筹)又使农户积极性受挫,参合率自然不高。

四、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效率低下,成本过高。由于农民对新农合了解甚少,自愿参保积极性很低,为了保证较高的参合率,很多工作人员不得不挨家挨户进行宣传、说服工作,大部分的参合额都是工作人员一个一个谈出来的。再加上农村地区农民居住非常分散,交通不便,更增加了筹资成本。另外,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低下也是导致高筹资成本的重要原因。赣州市的调查显示,只有30%的工作人员主动学习合作医疗知识,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宣传讲解工作,办事效率自然就低。据了解,60%的农民对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不满意,进一步挫败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

五、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现行的新农合基金管理模式主要有独立管理模式、银行(信用社)管理模式和保险公司参与模式三种。大部分试点地区采取的是“小而全”的独立管理模式,即各地区建立一套完整独立的、自上而下的管理系统,并配合一整套软、硬件措施。这样做虽然相对简单,但是它造成了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相互不能兼容的局面,成为各级地方财政的沉重包袱。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这种浪费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部分地区采用了在银行(信用社)设置基金帐户,做到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虽然这样充分利用了银行庞大的业务网络,在收入和支出两个环节降低了管理成本,但是银行(信用社)的介入只是部分的,介入层次也很低,并不能真正提高新农合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率。少部分地区在新农合基金的管理中引入了保险公司。虽然保险业参与有利于控制新农合的运行风险,有利于节约政府成本,但是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医疗机构的管控力度偏弱,对医疗费用上涨的控制还不够,而且引入保险公司又增加了保险公司与政府有关部门、医疗机构和参合农户的协调难度。

六、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未有机地结合。医疗救助制度是由政府统筹协调,民政部门组织实施,卫生、财政部门配合,对患大病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的医疗费用按一定标准给予适当补助,以缓解其因病致病的一种制度。虽然医疗救助和新农合都是为了共同解决农民看病就医问题,但二者各有一套独立的筹资渠道、主管部门和工作对象。医疗救助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和地方预算、福利彩票的销售和社会捐助等,新农合资金则是由中央、地方和农户个人各负担1/3。医疗救助制度的运行依靠各地民政部门建立的管理机构,而新农合工作的开展则依赖于政府指导建立的单独的组织协调机构和经办、监管机构。总之,医疗救助和新农合在农村地区是完全割裂运行的,二者在机构设立、人员配备上存在大量的重叠,导致财政支出的巨大浪费。

七、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低。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基本上都实现了乡镇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但是由于医疗设备条件差,医务人员素质低,并不能满足参合农民的医疗需求。以安徽省16个“新农合”试点县为例,尽管在乡镇卫生院就医可比乡外就医多报销20%的医疗费用,但由于乡镇卫生院服务水平太低,60%的农户不得不选择在费用更高的县及县以上的大医院就医。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农村基层医疗机构限入了“缺人才——发展缓慢——经营困难——更缺人才”的恶性循环。据四川省卫生厅统计,四川全省乡镇卫生院中无专业学历的医务人员占40%,本科、专科学历的人员仅占9.8%,乡村医生中大专学历为1%,无专业学历的为72.5%,农村医疗人才匮乏已成为阻碍“新农合”长期安全运行的重要隐患。

八、农村医疗机构服务监管不完善。目前,新农合医疗费用报销基本上限于公立卫生系统,并选择定点医疗单位时也没有引入竞争机构,这就保护了落后的公立卫生机构,不利于医疗机构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且有调查显示,很多医院被新农合选为定点医疗单位后,次均住院费和门诊费用上涨较快,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问题比较突出,农民从报销中得到的实惠被不断上升的医疗费用抵销了,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医患双方共同欺骗新农合组织,骗取医疗补助的现象。

“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对策:

一、加强农民的思想宣传工作。通过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办事效率,转变粗放型的宣传工作,让广大农民意识到这种制度既不是政府的一项恩惠,也不是农民的一项负担,而是在政府的帮助、主导下的一项农民互助共济保障制度。

二、改善农村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加强对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村医疗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加大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引进先进设备,改善医疗环境,从硬件设施上保障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

三、探索建立稳定的合作医疗筹资机制。要在农民自愿基础上,探索建立形式多样、简便易行的农民个人筹资方式;同时进一步完善财政补助资金的拨付机制,规范和完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资金拨付管理办法;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根据自身财力和农民收入增长情况,相应提高筹资标准,探索建立稳定可靠、合理增长的筹资机制,进一步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

四、形成科学规范的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统筹补偿方案是新农合制度的核心,目前要在保证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想方设法逐步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提高参合农民受益水平。试点中,许多地方采取了住院统筹加家庭账户的统筹补偿方案。有些地方增加了健康体检,门诊大额补偿,慢性病、地方病和住院分娩补偿等,扩大了受益面;有些地方利用医疗救助和基金结余进行二次补偿,提高了受益水平。还有许多地方探索住院统筹加门诊统筹,从机制上探索进一步扩大受益面和提高受益水平。起付线、封顶线和补偿比例也直接关系到受益面和受益水平,各地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做出一些调整。统筹补偿方案要与基金的规模相适应,提高受益面和受益水平不能超出基金的承受能力,也不能因为盲目担心基金透支,未经科学测算,人为地缩小受益面,降低受益水平。要科学研究、合理确定基金的结余比例,提高基金使用效率,既要避免结余过多,也要切实防止基金透支,在此基础上调整统筹补偿方案,逐步扩大受益面,提高受益水平。

五、加强合作医疗基金运行管理和经办能力建设。随着新农合的全面推进,基金规模越来越大,监管任务越来越重,财政部、卫生部要研究制订财务会计制度,各地区要不断规范基金监管措施,健全基金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审核报付作为基金运行中的重要环节,要不断予以改进,切实做到方便参合农民。采取参合农民就医时先付费后到新农合经办机构报销的地方,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采取参合农民就医时由医疗机构垫付费用,医疗机构定期到新农合经办机构兑付的办法。这种办法既方便参合农民,也便于对医疗机构的监管,还有利于精简经办机构的人员。同时,要积极推行计算机网络即时审核报付办法,提高审核报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六、加强对医疗服务和医药费用的监管。加强农村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疾病检查、治疗、用药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及行之有效的自律机制。有效开展农村医疗机构及其服务行为的外部监管,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基本诊疗和药品目录以及收费项目和价格,严格监管医疗机构服务行为;采取单病种定额付费、按人头预付、医药费用清单制、加强结算审核和补偿报销情况公示等,有效监管收费行为,切实控制医药费用。对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农村药品零售价格和进药渠道。

七、整合相关资源,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次,要着力整合相关制度、政策和社会

资源,协同推进新农合制度发展,实行新农合制度与医疗救助制度的有机结合。2003—2006年,中央财政共投入18.5亿元支持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困难农民无力参合和无力支付大额医疗费用的问题。一些地方开展的补充商业医疗保险,红十字会开展的贫困农民医疗救助,又进一步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事实上,还有许多在农村推行的政策,比如计划生育,扶贫开发,“降消”项目,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和地方病等方面的防治政策,都可以通过部门协调,与新农合制度有效衔接。

下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献综述[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献综述[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医疗,是个讲不完的话题,也是个很严峻的社会问题,健康是人们所共同追求的,但疾病也一路伴随人生,但看不看得起病却是个难题。 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在新中国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浅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浅析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10年新农合工作总结 访问次数: 14850 作者:点军区卫生局 发布日期:2010-12-10 信息来源:点军区卫生局 字号:[ 大 中 小 ] 2010年我区新农合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献综述(共5篇)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献综述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现状,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对提高我国农民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件

    关于印发《广丰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实施办 法(2012年度)补充规定》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定点医疗机构: 根据江西省卫生厅、财政厅关于印发《江西省2012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总结[范文模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总结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我们来为自......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调查报告 一、活动目的:青春献和谐 关注合作医疗 关注新农村二、活动对象:xx省xx市xx镇xx村全体村民 三、活动项目及目的:制定关于合作医疗的调查表,将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度工作总结

    车河镇中心卫生院 2011年上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工作总结 2011年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经我院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精心部署和安排,新农合服务站工作人员的认真贯彻落实下,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