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禾村新农村建设纪实(5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10:3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禾村新农村建设纪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禾村新农村建设纪实》。

第一篇:加禾村新农村建设纪实

大山深处春潮涌

--剑河县加禾村新农村建设纪实

初春时节,寒意还末散尽,大部分山村农民还沉浸在春节的喝酒猜拳氛围中时,在剑河县加禾村却已呈现了一片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的劳动场景,全村男女老少轻装上阵,从春节愉悦中又投入到了该村的新农村建设行列中来,有的打砂、有的抬石、有的砌坎、有的拌浆、有的植树。几台打砂机的打砂声、车辆的拉砂运石声、村民们的欢声笑语与村广播室播放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汇成了一段美妙的新农村建设交响曲。

加禾村是一个山高坡陡的苗族、侗族、汉族杂居的自然村寨,距剑河老县城16公里,新县城39公里,全村共有157户,606人。该村人民依山而居,傍山而活,他们长期沿袭“日出而作,日落而栖,男耕女织”的刀耕火种生活方式,生活平静而安乐。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淳朴的村民用好奇的目光审视外面的世界时,才发现这古朴和淳厚的背后充斥的是愚昧、滞后和封闭。中央新农村建设号角吹响后,村“两委”积极向县委、县政府申请,想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这个曾经“吃粮靠救济、用钱靠贷款”的村。2006年被省、州、县三级党委和政府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后,该村群众欢呼雀跃,并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目前,家家户户门庭整洁,村前屋后绿树成荫,这个以“尊重民间建筑”为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已成为剑河新农村建设的样板点。

党员身先士卒带动全村合力

建设新农村是一个花钱出力、改陋习树新风的过程。为了让村民积极配合新农村建设,村“两委”不仅做给群众看、而且带着群众干,积极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他们不等不靠,积极发动党员、1

村组干捐材献料30多方,自筹资金3.04万元。资金不足,村支书邰小毛、主任肖成远又用自家房屋作抵押为村集体到银行贷款1万元,建成了面积为16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村活动室。在建设中,党员、村组干部自己平整场地、挑沙、运砖、拌桨、砌墙,凡是自己能干的村里自己干,建设用的钢筋、水泥、砖瓦等建筑材料的采购运输都由村支书和村主任亲自跑,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党员、村组干部的举动,为新农村建设营造了人人参与、家家投入的良好氛围。

全村齐心协力村容村貌全新

“人心齐、泰山移”。在该村采访,一个个数字无不让人感动。在新农村建设中,村民们不仅不向政府要过一分工钱,反而积极捐资投工,共捐资57000元,投入劳力4560个,投入机械设备9台203次,开挖砂石1289方。村民们不失时机推进畜厩、厕所、沼气池“三位一体”建设,加快了改水、改厕、改灶工作进程,推广沼气代柴,改善村里的环境卫生。目前,共协调项目和资金建成沼气池134口,开通程控电话80门,户户接通了闭路电视,硬化通车道1149米,村寨步道3120米。通过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通户步道硬底化、户厕无害化、庭院绿化、村容美化,全村每家每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如今的加禾村,一条条水泥路连着各家各户,小汽车可以开到家门口,一幢幢吊脚楼错落有致,村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已成为历史,新农村形象日渐显现。

强化学习培训提高村民素质

加禾村人不仅居住环境改变了,而且思想素质也得到了空前提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

后,该村党支部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利用村远程教育平台有意识地组织村党员干部群众学习,为新农村建设提前“预热”。该村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大力开展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知识为主的知识培训班,请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农业局、农业办、科技局、卫生局、环保局等单位到村现场培训。同时还组织村“两委”班子到遵义余庆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通过培训,该村农业科技含量得到了增加,同时促进了剩余劳力的有序转移。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蔚然成风。“清淤泥、清垃圾、清粪便,美化建筑、绿化环境、硬化院落,不乱堆放、不乱扔倒、不乱张贴、不乱涂画”写进了该村的《村规民约》,群众以往牲畜粪便乱堆乱放、房前屋后杂乱无章的生活习惯得到了改变。村“两委”建起了政务公开栏,公开内容也由村民点题。

调整产业结构搭建致富平台

该村成立了农业科技协会,创建了优质稻、杂交玉米、经果林种植、养殖等5科技互助小组,创办了优质稻、杂交玉米、生猪养殖、金秋梨种植、大板栗种植、稻田养鱼等6个科技示范点。村集体办起了一个精米加工厂和50亩反季节蔬菜基地。村支书邰小毛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特点,从县农业局引种了“农大108号”、“临粤1号”杂交玉米,带领群众建起了200亩优质杂交玉米示范基地,今年每亩产量增产150公斤。村主任肖成远也办起了家庭养殖场,喂上了12头猪,2006年纯收入就达2万多元。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村干们的积极带动下,全村群众个个行动起来,村民刘德芳等25户办起了以“川香2号”为主的109亩优质水稻基地。村民刘德能也吃下了定心丸,大胆承包村里无人敢承包的170亩金秋梨基地。村民杨政和、吴玉炳、等49户连片开发金秋梨、大板栗167亩,稻田养鱼300亩,圈养生猪156头,预计每户年收入达1万余元。同时,为达到共同致富的目标,村“两委”还开展了“一对一”帮扶活动,明确16名懂技术、会赚钱的村民与16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新农村建设使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后进村,呈现了“家家稻田鱼虾螺,户户养有鸡鸭鹅”,“春来花满枝,秋到果满园”的种养殖局面。

倡导文明新风全村稳定和谐

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同时,村党支部、村委会又把目光投向精神文明建设。该村从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入手,请来组织部门和民政部门,加强村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村“两委”重新修订了《村规民约》、制订了《“十星级文明户”创评细则》、《村民治安守则》等文明安全条约,把村民自治延伸到精神文明创建。如今,广大农民群众自觉遵守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法规,学科学用科学发展农村经济,积极完成各项任务。为了活跃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该村组建了文艺宣传队,并经常请县“仰阿莎”艺术团到村里来与村文艺宣传队同台演出,以“争做文明人、争创新农村”为载体,开展“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到户活动,对群众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文化科技等教育,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树立新风。通过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晚上打牌赌博的人没有了,到村远程教育活动室上网学习的人多了;打架、吵嘴的人少了,治安案件没有了。加禾村是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蒋崇安少将的新农村建设联系点,去年,蒋崇安少将和省军区干事黄筱龙等同志到加禾村调研时,对该村的文明小康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潘俊)

通讯地址:剑河县委办公室(556400)

联系电话:***

第二篇: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纪实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纪实

白竹山下小康路--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侧记

**县龙潭乡白竹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113户508人,86的都是苗族,自解放以来,这些苗族同胞就一直生活在这巍峨的白竹山脚下的大山深处。

由于地处穷山恶水,过去的白竹村,苗族群众吃的山毛野菜,住的是垛木房,不通路,信息闭塞,生产经营粗

放,是属于特困村。近年来,全村苗族群众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立足全村实际,发挥山区资源优势,积极开展脱贫致富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如今的白竹村,核桃成林、果树成园,公路通到了6个村民小组的门前,户户点上了电灯、家家有电器、多数村民看上电视,部分人家购置了农用车。昔日的特困村变成了如今的富裕村。

“要脱贫先修路”。白竹村山高路不通,与外界形成隔离,严重制约着山村的发展。要脱贫致富首先要修路的观念形成了全村苗族群众的共识,于是在村党支部的引导下,全村广大村民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挥当地在外工作干部的特殊作用,一处筹资一点和村民自愿义务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办法,苦战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全村6个村民小组,村村寨寨通了公路,架起了与外界联系之桥,给白竹村插上了脱贫致富的翅膀。从此,山货成了城里人最受欢迎的交易品,现代生活的信息及生活用品不断向大山深处渗透,白竹村开始在脱贫的轨道上腾飞。

“要脱贫种核桃树”。靠山吃山,白竹村在多年的发展中总结出经验,白竹山多地广,气候非常适宜核桃树的生长,白竹要脱贫致富就要种核桃树。于是,白竹村广大村民充分利用地利,家家户户在适宜区广泛种植发展核桃树,近10年来,成片成林的核桃树已挂果,核桃成了白竹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

“要脱贫必须接受科技”。白竹村在加快脱贫致富活动中,充分感受到科技生产和实用技术的价值,使接受科技服务和实用技术培训成了白竹村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定期开展以核桃育苗、嫁接、修剪、病虫害防治、节能灶改造、沼气池建设、养殖等为主的实用技能培训,深受广大村民的欢迎。如今,白竹村已实现农户基本掌握2至3门致富技能的要求。好范文版权所有

“实施六个一加快了白竹村脱贫致富步伐”。为了加快脱贫步伐,白竹村从2005年开始实施“六个一”工程,即全村113户每户在好范文版权所有一年内建成一个核桃园、一个沼气池、一个菜园、一个水窑或水池、一个卫生厕所、一个太阳能洗澡间,并结合改灶、改畜圈、改厕等,有力地推动了脱贫致富步伐。

白竹村通过10多年来的脱贫致富活动,在脱贫致富路上越走越宽,如今,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年前的不足100元增加到了1260元、人均占有粮不足160公斤增加到了750公斤,成了当地的富裕村之一。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纪实

平凉市新农村建设纪实

2011年08-1

5初秋,走进平凉市灵台县西屯乡,只见一排排整齐鲜亮的红砖瓦房掩映在绿树之中,文化墙上绘制的新人新事夺人眼目,新硬化的村庄道路平整干净,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丰收的田野上绿油油的玉米与硕果累累的果树交相辉映,犹如一幅壮美的山水画,西屯乡是平凉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平凉市各县(区)新农村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众手托起新农村共建和谐家园

平凉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项目整合、财政扶持、社会帮扶、群众自筹相结合方式改变农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把农民建设住房与农村路、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同步建设,一次性地改变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农村脏乱差的环境。

灵台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实施环境整治、家园美化、文明提升“三大工程”,深入开展“清洁家园、美化乡村”活动,县乡联动,点面结合,软硬齐抓,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庄浪县坚持绿化美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栽植绿化树2.4万株。静宁县提前谋划、及早动手,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快,一些试点村已完成80%以上的工作任务。崆峒区全面启动了国道312线和平华路沿线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清理公路沿线两侧“三堆”

500多处、边沟45公里,新建文化墙1600米,设立垃圾处理点7个。崇信、华亭两县大力实施“告别窑洞”工程,年内群众将一次性率先告别土窑洞。今年,全市将新建、改造农宅4456户,铺油、硬化通村道路、村内巷道78.4公里;新增自来水入户2421户、沼气池1697座、卫生厕所1094座,新增太阳灶960户、宽带用户367户,新建、改建村部25个、学校7所、卫生所20个、文化室22个、防疫点12个、文化广场23处。

优势产业同步开发农民增产增收

平凉市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是建好农民的房子,而且把优势产业的发展紧紧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加快开发牛、果、菜等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崆峒区大寨回族乡是平凉市的贫困乡镇,2008年汶川地震波及到了这个乡,全乡有63%的农户受灾。在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工作中,乡领导班子抓住灾后重建和被崆峒区确定为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示范乡的机遇,握紧拳头、集中突破,拉开了建设新农村的序幕。全乡以整合移民搬迁、整村推进、危旧房改造等10大项目为突破口,整合资金2.48亿元,用双手托起了新大寨。与此同时,乡上引导群众发展以肉牛养殖为重点的养殖产业,近年来,全乡新建养牛暖棚700座,牛饲养量达2.5万头,年存栏达1.23万头。同时,该乡还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好、饲草和粮食作物面积大的优势,大力发展笼养鸡产业。全乡笼养鸡大户发展到了80户,饲养量达3万只,畜草种植面积累计达2.1万亩。今年以来,平凉市在精心打造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品

牌的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养牛、果品等产业,全市共建设养牛设施3.5万平方米,新植果树经济林5.3万亩,种植蔬菜10.6万亩,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6.8万亩。同时,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农资购销、产品运输、信息服务、个体工商等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并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9个。泾川县实施“果园标准化管理年”活动,完成配方施肥8万亩、果菜间作覆膜1万亩、新幼园地膜覆盖7万亩、丰产园肥水耦合覆盖沟灌1万亩、树形改优5万亩、果树复剪5万亩。崇信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建办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10处,引进韩国、定西等地客商,流转土地5100亩,全县种植蔬菜2.9万亩。灵台县、崆峒区加大蔬菜集中区建设力度,分别在中台镇西川、安国乡油坊村建成全市范围内质量标准较高的蔬菜集中区。

新农村劲吹和谐文明新风

今年以来,平凉市在农村广泛开展了“和谐五星”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文明新风,为新农村建设赋予了新内容。

农家书屋、文化墙、文化科技下乡等活动给新农村建设吹来清新的文明之风。与此同时,全市以加快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与产业开发、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达到98%以上。“五保户”供养率、特困户救助率均达到了100%。

全市还坚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力点,以增强基层组织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共建和谐”的能力为目标,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在全面完成村两委班子换届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着力打造“阳光村务”,进一步提升了村级组织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村党员干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全市还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深入推进农村社会改革,在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支农资金整合机制、农村发展融资机制、土地经营权流转、惠农政策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等方面大胆探索,较好地解决了事关农村发展、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新农村建设和谐文明之风吹遍了泾河两岸。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纪实

xx村地处姜堰市的东北部,地域面积2.82平方公里。行政区划调整时,由原x、益众、丁堡三村合并而成的现在的娄庄镇x村,全村共有25个村民小组,864户人家,总人口2907人,耕地面积2263亩。全村现有私营企业18家,个体工商户62户,XX年总产值近亿元,农民人均收入7674元,村集体年收入50万元左右。多次被表彰为“泰州市文明村”、“社会治安安全村”、“小康示范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泰州市巾帼示范基地”、“姜堰市科普文明村”、“双引工作先进村”、“姜堰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村”。x村成为近年来娄庄镇一颗升起的新星。

党的xx大以来,x村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生活实际,以创建生态、和谐的文明村为目标,坚持从“细胞”抓起,以新农村建设小康示范村、全市33个村庄整治试点村为切入点,开展了一场改变农村面貌和落后生产生活方式、创建文明新村活动。经过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人居环境、精神面貌和党群干群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实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明确目标 齐抓共管

面对当前的形势,该村两委会一班人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这一举措是为民造福的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下的拓展和延伸。为了形成全村上下一盘棋,通力合作抓建设的工作格局,该村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健全了以宣传、村庄整治、农村工作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加强领导,进一步明确了任务、落实了责任。同时,通过专栏、墙报、广播等宣传渠道,结合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即出去参观学习和请专家教授技术人员讲课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发动、着力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意义、内容和途径讲清楚,在群众中叫响“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的口号,为深入持久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与此同时,村两委会在村庄整治中注重地方特色,紧跟农民需求,分别轻重缓急,因村制宜,科学编制规划,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大拆大建,使示范点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一是按照新修编的建设规划,依托保留现有的村庄,启动新农村康居工程,配合适宜的基础设施,吸引农民将新建、翻建的农房建到规划区上,构建合理的村庄形态,前期已经在中稻栽插之前将12亩土地调整到位,并按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科学分步实施的原则,专门请无锡建筑设计院为本村描绘了康居示范村建设规划,并通过了泰州市建设部门规划论证。新区首批工程规划16幢连体别墅,一期工程已有8幢开工建设,年底交付使用。二是高起点规划,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该村规划高标准整治村中心的翟家庄河,实行河道护坡硬质化,沿河绿树林荫化,亭台楼阁休闲化,小桥流水园林化,力争建成一处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高标准农民公园,该工程计划总投资约80万元,一期工程重点是河道护坡,将河道两侧用混凝土空心砖护坡,对河坡进行整治绿化,预计11月底前完成工程任务。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规划先行,因村制宜,集中民智,调动民力,少走弯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该村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先后研究制定康居示范村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和实施计划,按照区分情况、分类指导、先易后难的原则,不搞“一刀切”,做到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不增加农民负担。规划经专家认定和村民民主讨论确定后,分步组织实施,防止“一窝蜂”现象的发生。

在建设中,该村坚持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农民群众最迫切希望解决又最能凝聚民心的“四化”建设入手,突出重点,急事先办,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一是净化出行环境。重点对原益众朱家庄村部十字路口环境进行整治,拆迁了部分农户的厨房和猪舍,打通了朱家庄的道路,对道路进行了水泥路面的铺设,改变多年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面貌,基本达到家家户户出门就是水泥路,解决群众长期出行难的问题,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称赞。二是美化道路环境。整治道路两侧的杂草和种植物,搞好村庄绿化、优化生态环境。专门请市园林绿化专家,对村庄绿化方案进行综合评审,按照“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总体要求,拿出村庄绿化方案,并按方案要求付诸实施。对村办公室至丁溪桥口水泥路面约1.5公里道路两边进行了填土,并全部栽上了小叶黄杨2万株;对沙娄路两侧近2公里路段栽植杨柳、红月李、塔柏、紫微等花木0.3万株,沿路形成错落有致、相互点缀的格局。通村道路全部设置高杆路灯60多盏,保持了四季常绿、有树有花,夜里路灯明亮,白天景色宜人。三是搞好街院净化,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把治“五乱”作为重点,把推广使用新型能源、改水、改厨、改厕和建设养殖小区作为净化农村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广泛宣传培训,积极布点示范。四是优化健身环境。为了进一步丰富村民文化、休闲娱乐健身的需要,经村两委会研究投资5万元,在村部南侧新建面积约500平方米的篮球场、健身器材集一体的综合健身场地,使村民们真真切切地享受了“现代城市生活”。在开展创建活动中,树立和增强统筹发展的观念,努力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注重建立建管并重机制,通过实施有效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确保村建一个,成一个,巩固一个。

尊重规律、求真务实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活动中该村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引导而不强求,帮助而不包办,不搞大轰大嗡,不搞强迫命令,活动的所有重要事项都由农民自主决定,所有资金使用,施工招投标以及工程质量等都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坚持尊重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根据本村特点,制定不同创建规划,突出特色,10月初已拆除临街临路破旧建筑500平方米,启动商住街建设1200平方米,目前商住街的规划、建筑图纸全部到位,预计年底前竣工交付使用;三是坚持依靠科学,为活动提供技术支持。请规划专家根据本村地形和气候特点,制定村庄总体规划方案,然后按方案组织实施,并为其提供技术咨询。四是开展以优化社会细胞,启动农民教育工程,通过建设农民科教文体活动室、图书室,组织农民体育、农村文化活动,来提高农民素质,开展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为目标的“十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评选活动,倡导学科技、建家乡、护庄园、治“五乱”、树新风活动,千方百计调动农民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全村“十星级文明户”占全村总户数的 95 %,其中典型户27户,标兵户8户。

由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是符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解决了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备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因为这一举措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创建活动中,广大农民群众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积极投身其中,使这一活动在全村得以迅速展开、深入推进。

据统计,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全村共硬化道路8公里,植树2.1万株,卫生厕所10 个,建文化活动室6个,每个村民小组都设有图书室,85%的农户住上楼房,100%的农户装上电话、有线电视、自来水,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正在形成。在试点村初步实现了道路畅通、庭院净化、村庄绿化美化,取得了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新发展。

万里长征刚才跃马起步,姜堰市x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村两委一班人清楚地认识到,和高标准、严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很大距离,他们决心继续努力,群策群力,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目标向前、向前、再向前。

第五篇:全县新农村建设纪实

全县新农村建设纪实

新农村建设

浍水河畔春潮涌

浍水河畔,翔山脚下,唐尧故地,晋国古都。

这是一个蕴含着古老与神秘的地方,这是一个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的地方,这是一个充满着激情与梦想的地方,传统与现代交融,古老与时尚并举,这个地方有一个响亮的名字——xx。

xx,这个展翅翱翔之城,舒翼腾飞之地,在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大潮中,更是一马当先地驰骋在这一爱民惠民的康庄大道上,在方圆11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奋发有为的豪迈情怀谱写了一曲美丽而又富有诗意的华彩乐章。

序言:知不足而急追

古老的先秦时代,那位在史上因“剪桐封地”而留下赫赫大名的唐叔虞,曾站在翔山之颠,看着在山之翼下一望无垠的土地,远眺滦池那一汪不老泉水,一声令下,xx的故城村就成了一个古老的都城,成了一个农业时代生产的发源地,成了一个黄土高原的渔米之乡,这是xx农业在远古时代的辉煌,这种辉煌一直传承到现代,翔山之下的马嘶牛哞声也永远地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建国57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xx农村经济是发展了,但发展的步伐还比较慢;农业生产条件是改善了,但改善的质量还不高;农民的收入是增加了,但增加的幅度还不大。多年来,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xx的决策者们绝不甘心接受这一事实,决心趁着中央新农村建设的东风,集万民之智,汇万民之力,解农村之困,解农民之苦,解农业之难。在全县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原学义代表县委掷地有声地提出:全县上下要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城市化的思路发展农村,以市民的待遇对待农民。

短短半年的时间,xx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已经初步建立,农民劳动致富的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全县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11月28日,省委副书记金银焕在视察完南寿城村的房地产开发工地后,称赞到:xx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成效显著,走出了路子,做出了示范,值得学习。

布局:运筹帷幄唐尧地

“弈棋之道,布局为先,审局者胜。”

流传着“介子推背母”传说的绵山脚下,有一个叫封比的村子,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封比村创造了无数个全县第一:建起了第一座经营小高炉、第一座上百立方的大高炉、第一座大型铸造厂、产品最早打入欧美市场……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产值的逐年增高,一二产业之间的差距也越拉越大。农民虽然富了,农村虽然好了,但农业的发展依然没有大的起色,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有没有一个好的办法,能够协调这一难题,缩短这一差距,成为村两委班子急需解决的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给困挠中的封比村带来了希望,县委书记原学义在多次调研之后,结合国家政策和封比村的实际,对这个村的发展给予了科学定位,即:农业开发,建设特色园区;工业提升,挺起制造龙头;绵山集锦,扬名华夏神州;科技创新,培育新型农民。

这只是xx新农村建设布局的一个小小缩影,这只是xx县委、县政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点滴,这也只是唐尧儿女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一个小小片段。但就是这点滴和片段,却闪现着xx县委、县政府坚持在分类指导中找寻突破口、在多方投入中夯实资金根基、在结对帮扶中实现整体带动的发展思路。

xx农村发展的现状,存在着几大硬伤。xx人将之概括为四个字:“老、低、小、散”。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够、没有一个支撑跨跃式发展的平台,是为“老”;产业技术含量低,基础设施不能够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求,是为“低”;有农产品加工企业,但企业规模小,有群岭而无高峰,是为“小”;农村与农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农业生产的各个生产单元之间联系不够,形不成集群效应,是为“散”。

怎么解决这些实际困难?怎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多地保障资金的投入?每一个难题都是一座大山,都是一个必须解决的瓶颈。xx县委、县政府没有退缩,形势的发展也不容退缩,他们在新农村建设大潮来临之前,就开始了一轮规模大、范围广、深入细致的大调研。

封比的风景区、南北绛的养殖场、里砦的农业开发区、武池的蔬菜大棚,县委书记原学义无数次地走进……

老官庄的冶炼厂、北常的农广校、南寿城的房地产开发工地、符册的沼气建设,县委副书记、代县长王天郎无数次地走进……

上韩的文化广场、浍史的奶牛养殖园区、北撖的果园、里砦中学的建设工地,原县委副书记、县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副组长刁纪普无数次地走进……

全县通村公路的现场、农贸市场建设的工地、山区的引水工程工地,政府常务副县长乔葆声无数次地走进……

…………

大调研的结果让xx的决策者们清楚了面临的困难,也使他们看到了xx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看到了xx农

下载加禾村新农村建设纪实(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禾村新农村建设纪实(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县新农村建设纪实

    浍水河畔春潮涌浍水河畔,翔山脚下,唐尧故地,晋国古都。这是一个蕴含着古老与神秘的地方,这是一个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的地方,这是一个充满着激情与梦想的地方,传统与现代交融,古老与时......

    新农村建设纪实

    整合项目发展产业务求实效 ──柳梁乡、通化乡新农村建设纪实柳梁乡陈山村和通化乡通边村是今年县上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两乡抢抓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机遇,以促进农民增收......

    市政协包抓村新农村建设纪实

    市政协包抓___村新农村建设纪实当我们踏入城关镇古仙湖下游的___村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整齐的农民住房,以绞股蓝为主的产业园建设,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面,路边的香樟树随风向人......

    平利县城关镇龙头村建设新农村纪实

    平利县城关镇龙头村建设新农村纪实 2006-2-20 9:29:00陕西日报袁治强 熊荣军 播撒希望的种子 初春时节,走进平利县城关镇龙头村,映入眼帘的是“碧水蓝天马头墙,翠竹绿树映山庄......

    新农村建设工作纪实

    全域规划村镇联动开启“城时代” ————尚庄新农村建设工作纪实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的新村办的精心指导,尚庄街道从严比照新农村建设......

    ××村委会下村加强民主管理建设新农村纪实(精选5篇)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莲山 村野风清——××镇××村委会下村加强民主管理建设新农村纪实“如今,××村的工作比以前好做得多了。重大事项由村民民主讨论决......

    黑龙江兴十四村新农村建设纪实(上)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12月17日电题:一个贫困移民村的共同富裕之路——黑龙江兴十四村新农村建设纪实(上)新华社记者吴晓东、梁冬黑龙江省甘南县音河镇兴十四村是一个贫困的山东移民村,多......

    工商局服务新农村建设纪实

    近年来,××县工商局始终把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首要任务,紧紧抓住地域经济特点,在"农"字上做文章,不断创新服务"三农"途径,制定了《开展"五农"工程、服务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推出......